全真正韵的兴起江浙说
中国古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单项选择题温习汇总
中国古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单项选择题一、单项选择1《诗经》的“二南”中应有的作品西周末至东周时。
2《诗经》中“二南”产生的域是以陕西为中线而分之。
二南北界黄河,由北向南伸展,直至楚汉3《诗经》中的“王风”都是东周以后的作品。
4《诗经》中的“郑风”都是春秋时期的作品。
5《诗经》的十五国风中,挖苦统治者的诗道别具一格的是魏风。
6《诗经》中的《周颂》都是西周时期的祭祀之作。
7《诗经》中的《鲁颂》都是春秋时期伯作品。
8古文经学派以为《商颂》产生于商朝。
9今文经学派以为《商颂》产生于春秋时期的宋国。
10中国古代第一部自觉运用文字音韵学理论对《诗经》文字进行系统研究的专著是段玉裁《诗经小学》。
11清朝古文经学派集大成之作,研究《毛诗》的必读之作是陈焕《诗毛氏传疏》。
12能够打破今、古文家法之争,亦无汉、宋门户之见,从音韵、训诂入手,独见功力的清朝《诗经》研究之作是马瑞辰《毛诗传通释》。
13清朝今文《诗经》研究中体例严谨周详、利用前人功效丰硕赅博、以搜辑完备而著称的集大成之作是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
14清朝《诗经》音韵研究中最为完善的高作是江有诰《诗经韵读》。
15清朝《诗经》研究中以辨名物训诂、考订山川器服制度为主的研究高作是王夫之《诗经稗疏》。
16重在《诗》的应用的赋诗言志时期是春秋时期17著书引《诗》时期为战国时期。
18两汉《诗经》研究的集大成者是郑玄。
19两汉时期,为《诗经》研究开拓了经学研究广漠天地的缘故是经学的今古文之争。
20两汉时期,推动《诗经》研究,形成《诗经》第一个高潮的缘故是经学的今古文之争。
21成为汉学《诗经》的里程碑式,代表隋唐五代《诗经》研究的最高水平的是作品是孔颖达的《毛诗正义》。
22代表宋学《诗经》最高研究水平的里程碑式的高作是朱熹《诗集传》。
23开启《诗经》音韵学至先秦古音研究的是陈第《毛选古音考》。
24从纯文角度欣赏评论《诗经》、开拓文学研究新天地的清人戴君恩《读风臆评》。
25二十世纪前期开始以马列主义观点研究《诗经》的学者是郭沫假设.26二十世纪第一名为《诗经》作今译的学者是郭沫假设。
全真教—搜狗百科
全真教—搜狗百科法脉源流全真道北宗为太上老君传于瑶池金母,金母传白云上真,上真传东华帝君王玄甫,王玄甫传正阳帝君钟离权,钟离权授纯阳帝君吕洞宾和明悟帝君刘海蟾,吕洞宾授辅极帝君王重阳,重阳授北七真。
全真道统自老子始,东华帝君王玄甫为全真道的始祖。
北五祖即是王玄甫已降的五位祖师,即东华帝君王玄甫、钟离权、吕洞宾、刘海蟾、王重阳。
后经元世祖、武宗的诏封,王玄甫、钟离权、吕洞宾、刘海蟾、王重阳等遂被全真道北宗奉为“五祖”。
全真道因有南宗北宗之分,王重阳等属北宗,故名北五祖。
全真道南宗的道统谱系具南宋白玉蟾《题张紫阳薛紫贤真人像》载:“昔李亚以金汞刀圭火符之诀传之钟离权,权以是传吕岩叟,岩叟传刘海蟾,刘传之张伯端。
”白玉蟾三传弟子邓錡在《道德真经三解》中,载其师萧廷芝所列“大道正统”,从浮黎元始天尊递传至华阳真人李亚,再递传正阳真人钟离权、纯阳真人吕岩、海蟾真人刘玄英,刘玄英分别传重阳真人王嚞、紫阳真人张伯端。
道教自北宋之末,有南宗丹道的崛起,禅、道合一的途径,已极其明朗。
到南宋时期,在北方的民族,长期受困于辽、夏、金、元的动荡局面,国家民族感情,与传统文化精神交相激发,便有王重阳、丘长春师徒的全真道的建立,一变历来神仙方士、符箓法术的道术,提倡敦品励行,修心养性的渐修教化,成为黄河南北声势显赫的新兴道派,威名远布。
他们与成吉思汗,及元朝开国之初的政策,并元代以后的道教,都有极大的关系。
明、清以后的道教,即以全真道为其中坚骨干,是为开北宗龙门派的翘楚。
全真道的学理与方法,完全近于禅宗北宗渐修的路线,而且又富有儒家与宋代新兴理学家的精神。
他们生当衰乱之世,华夏丘墟,以民间讲学道的姿态,尽力保持国家民族文化的元气与精神,可谓用心良苦,功德无量,而古今学者,依样画葫芦,一律指为释老的异端,管窥陋见,卑不足道,实在有点辜负圣贤,非常可笑。
综述吕洞宾的传人——王重阳,开创了内丹北宗并以道派教团形式弘扬丹道学,从而在道文化发展史上第一次正式地将丹派与道派合二为一、相得益彰,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道教全真道由来,其主张、教规及发展史
道教全真道由来,其主张、教规及发展史全真道金世宗大定七年(西元1167年),王嚞(重阳)至山东宁海立全真庵,创立全真教。
其教主张儒、释、道三教合一,王重阳说:“心中端正莫生邪,三教搜来做一家”、“儒门释户道相通,三教从来一祖风”、“释道以来是一家,两般形貌理无差,”教其门徒讽诵《孝经》、《心经》、《道德经》。
其教规与正一道不相同:不娶妻室,不茹荤腥,为出家道士,一般多住宫观内,以清修炼养为主要宗教生活内容。
在王重阳创立全真道之前九十多年,即北宋熙宁八年(西元1075年),浙江天台山道教大炼师张伯端(紫阳)依据《参同契》原理作《悟真篇》,兴起了以修命为主的炼养一派。
由於王重阳之全真道与张伯端开创之丹鼎一派均重炼养;又都依托东华少阳君王玄甫、钟离权、吕岩为祖师;又因王重阳派兴起於北方,张伯端派兴起於南方,故王重阳全真道称为丹鼎派之北宗,张紫阳派称为丹鼎派之南宗。
据明都印《三余赘笔》载:“其南宗者,谓自东华少阳君得老聃之道,以授钟离权,权授唐进士吕岩、辽进士刘操,操授宋张伯端,伯端授石泰,泰授薛道光,道光授陈楠,楠授白玉蟾,玉蟾授彭耜。
其北宗者,谓吕岩授金王重阳、重阳授七弟子(即北七真)。
全真派在元以后发展的支派很多,其中以元邱处机(自号长春子)所开创之龙门派最为隆盛。
邱长春,山东栖霞人,年十九为全真道士,师事王重阳。
成吉思汗在雪山,遣使求之。
邱长春应命行万有余里,历四载而始达雪山。
成吉思汗问长生久视之道,告以清心寡欲为要。
问治平之方,则答以止杀。
成吉思汗甚器重,称为神仙,仍遣使送还。
其后累降旨褒扬,并命邱长春管领“天下应有的出家善人。
”由於邱长春受朝廷重视,社会影响较大,故龙门派在元代便信徒较多。
略谈道教“全真正韵”的传承与拓展
略谈道教“全真正韵”的传承与拓展*导读:全真派是于金元时期兴起的一个最大、最主要的道教宗派,该派主张儒、释、道三教合流,以识心见性和性命双修为根本,以不娶妻室、全真派是于金元时期兴起的一个最大、最主要的道教宗派,该派主张儒、释、道三教合流,以识心见性和性命双修为根本,以不娶妻室、不茹荤腥和提倡自身炼养为主要的宗教生活内容。
其创教后深得庶族、儒士和文人的拥戴而发展迅猛且影响广大。
全真派音乐作为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与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紧密相联,它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全真派道士的崇道追求和审美气质,保存了大量古代宫廷音乐活的因子,于今具有极其珍贵的音乐史料价值。
与历史悠久的道教正一派相比,始于金元之际的全真派是一个承上启下的道派。
这种承上启下的延续和严格的修行宗旨,使全真派音乐在历史长河中传承自成一脉,少受外界干扰,在音乐风格上体现出主体的稳定性和相对的灵活性特点,本文仅就此作一探析。
自从王重阳创立道教全真派并建立十方丛林制度以来,全真派教规十分严格,全真派道士墨守成规、虔诚专一,尤其是全真派道内的十方丛林更是如此。
全真派道士须按全真宗旨,依科阐事和修行演法。
各地的全真派宫观由此逐渐形成了严格统一的仪轨和相对规范的科仪音乐,并以全真正韵为范本。
全真正韵为全真派音乐传承的稳定和统一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关于全真正韵的创始,目前尚无文献考,但不少学者对此也作过一些探讨。
闵智亭道长认为:全真韵的形成与宫观封闭式的口口相传有关,其源承宋时或者更早[[1]]。
甘绍成先生则认为:全真正韵形成于金代,已经历了七百多年的历史[[2]]。
而蒲亨强先生提出:全真正韵当在宋元年间即有之。
一是因为全真正韵中绝大多数曲目和唱词已见载于宋元科书;二是因为元时全真各地宫观设有夜坐制度,各大宫观还设立讲筵传授经典,并在全真丛林专设韵学教授十方经韵[[3]]。
孙凡副教授认为:全真正韵是在继承并发展了唐宋宫观道乐的传统,从全真的教理、教义出发,在本教派的宗教哲学思想及审美情趣的基础上,于全真道科仪法事的长期实践中,吸收其它传统音乐之长,逐步创编、累积而成的[[4]]。
《全真正韵》的形成受广成韵影响
《全真正韵》的形成受广成韵影响*导读:《全真正韵》的形成受广成韵影响,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天师道教在唐末以后,由杜光庭编撰的《道门科范大全集》被广泛应用,并且普《全真正韵》的形成受广成韵影响,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天师道教在唐末以后,由杜光庭编撰的《道门科范大全集》被广泛应用,并且普及全国各地,南宋全真道教形成,经韵自然受其影响;二是全真道教到了明末清初,大量编辑传戒科仪,而多数科仪来自清代的《广成仪制》。
杜光庭的广成科仪,很可能来自江苏的茅山,因为他是茅山名道应夷节弟子,深受僖宗高功发炉咒语格式[1]厚待,应制为道门领袖[2],随僖宗避难川蜀,留居成都,赐号广成先生。
他平生广集张道陵和陆修静以来的道法科教,并着有《金箓斋启坛仪》1卷,《金箓斋忏方仪》1卷,《太上黄箓斋仪》58卷,《太上灵宝玉贵明真斋忏方仪》1卷,《太上灵宝玉贵明真大斋言功仪》1卷,《太上洞渊三昧神咒十方忏仪》1卷,《太上洞渊三昧神咒旦行道仪》、《太上正一阅昧仪》1卷,《道门科范大全集》87卷,《广成集》等,实为道教斋醮仪式的集大成者,他所制定的道门科范,为推动道教科仪音乐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宋徽宗在政和二年(1112)三月颁《金箓灵宝道场仪轨》四百二十六部,多数来自杜光庭的《道门科范大全集》。
四年(1114)三月又诏诸路各选宫观道士十人,遣发上京,赴道箓院讲习科道、声赞等,习熟之后,遣还本处。
这些措施既为统一仪轨准备了条件,也使各地道教音乐有机会进行交流并进一步提高。
南宋时,三洞经箓弟子仲励重新整理《道门科范大全集》,说明广成科仪在南宋时间仍然广为流传。
南宋初期的全真道教,不可能专门编撰斋醮科仪,最快捷的办法就是拿来就应用。
全真道教的科仪程序至今和杜光庭的广成科仪程序有十分相似之处。
如《道门科范大全集》卷二十三《文昌注禄拜章道场仪》,它的程序为:(1)先祝神行道,法事升坛如式,举念礼师,存念如法,高功宣《卫灵咒》。
《卫灵咒》为四言青词,一般不同科仪要变换不同的词句。
元明清文学名词解释(3)
元明清文学名词解释(3)元明清文学名词解释汇总虞山诗派:清初常熟地区受钱谦益影响产生的以冯班为代表人物的诗歌流派。
清初散文三大家:侯方域、魏禧、汪琬。
桐城派:清康熙年间桐城人方苞开创的、清代最大的散文派别。
一人永占:明末清初李玉所作《一捧雪》、《人兽关》、《永团圆》、《占花魁》四个传奇剧本各取首一字的合称。
阳湖派:嘉庆年间,阳湖人恽敬、武进人张惠言接受了桐城派的影响,对桐油城派作了一些修正,一是主张古文应兼骈文之长,骈散结合,使文章更有气势;二是不专主孔孟程朱,亦兼治诸子百家,故其文章更有词采。
二人与同里的祝百十、李兆洛、董士锡、陆继格等人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形成一个文学流派。
由于武进原属阳湖,故称为阳湖派,学界一般认为阳湖派是桐城派的一个分支。
神韵说:古代诗论的一种诗歌创作和评论主张。
为清初王士禛所倡导。
在清代前期统治诗坛几达百年之久。
根本特点是在诗歌的艺术表现上追求一种空寂超逸、镜花水月、不着形迹的境界。
格调说:清中叶宗唐派沈德潜创立。
首先是提倡温柔敦厚的正统诗教说,要求诗歌为封建统治服务;其次是讲求诗法,强调诗歌的格调和声律,藉以矫正神韵派的虚无飘渺;三是重视诗歌的立意,强调诗人自身的修养,认为“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
肌理说:清中叶宋诗派翁方刚创立。
所谓“肌“,指文章的形式。
“理”指文章的思想内容。
首先,主张“义理”与“文词”相结合,说“义理之理,即文理之理,即肌理之理”。
其次,“义理”看作学问,认为诗歌创作要以学问为根底。
性灵派:清中叶诗人袁枚标举性灵说,与沈德潜、翁方纲的格调说和肌理说相抗衡,形成了性灵派。
性灵说认为诗重性情,强调表现真我、真性情,创作重灵机和真趣。
阳羡词派:清初以陈维崧为首的词派。
尚悲慨健举,萧骚戚怨。
陈维崧在唐宋之后异军突起,成为清词的一面旗帜,在宜兴(古属阳羡)聚集了一批词作家,如万树、蒋景祁、史唯园、陈岳维等,他们的创作风格也大体与陈维崧相似,以豪放为主,从而形成一个阳羡词派。
“道教音乐研究”专栏主持人语
“道教音乐研究”专栏主持人语作者:胡军来源:《歌海》2016年第04期道教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道教文化的道教音乐,它的发展是随着道教文化的发展而不断延伸的,因此,道教音乐积淀着中华传统音乐文化的丰富内涵,蕴藏着大量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遗韵,是研究我国古代宫廷音乐、文人音乐和民间音乐的重要载体。
20世纪以来,在学术界与道教界的通力合作下,道教音乐的搜集、整理和研究从零星到全面,从个体到群体,从一般到重点,从“冷门”到“热门”,其研究领域不断拓展,研究人才不断涌现,研究成果不断问世。
时至今日,道教音乐在音乐学的众多学科中,一改昔日薄弱之势,引人瞩目。
武汉音乐学院的道教音乐研究具有优良的学术传统,尤其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史新民、周振锡、王忠人、向思义、刘红、孙凡、胡军等教师和校友组成的专家学术团队,多次深入道教名山和宫观道院,在社会各界和道教界的支持下开展了系统的道教音乐搜集与整理,编辑出版了新中国第一部道教音乐专著《中国武当山道教音乐》②《全真正韵谱辑》③和《中国龙虎山天师道音乐》④等一批重要的道教音乐文献,在道教音乐的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上取得了积极和丰硕的成果。
21世纪以来,道教音乐的学术研究、艺术交流和人才培养面临诸多的现实课题,进一步加强民间火居道音乐的搜集和研究、道教音乐的审美研究、道教音乐表演方法(唱与奏)的研究以及道教音乐的时代功能研究等,都是学院当下道教音乐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
本期专栏主要辑录了武汉音乐学院、中南民族大学部分师生和道内部分学者的部分论文。
笔者的拙文《近年道教音乐研究之综述(2008—2015)》,对2008年以来,道教音乐在传承保护、学术研究、艺术实践、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和对外交流等方面取得的成就进行了回顾与述评,并对新时期道教音乐的发展及其功能提出思考和己见。
任宗权的《〈全真正韵〉的形成与江浙道教——〈全真正韵〉形成江浙说》,以道内人的视角,根据《正统道藏》和相关地方史料等道教经典史籍,论证了在全国各大全真丛林道观通行的“全真正韵”与江浙全真道的相互关系。
论道教音乐研究
论道教音乐研究*导读:在道教文化研究的全部领域中,道教音乐的研究恐怕是最薄弱的了。
就我国学术界而言,鲜有学者涉足此域,而西方学人对道教的研究,……在道教文化研究的全部领域中,道教音乐的研究恐怕是最薄弱的了。
就我国学术界而言,鲜有学者涉足此域,而西方学人对道教的研究,也多热衷于道教与古代社会哲学思想、道教与古代科技发展水平之关系探讨,或对道教经文卷本、科范仪式的考索等,对道教音乐的研究,近乎无人问津。
就现有资料来看,20世纪较早关注到道教音乐理论研究的学者,当属陈国符。
1945年,陈国符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化学系执教期间,撰成《道教斋醮仪源流考略稿》一书,随后,从该书中取其道乐一节,略事增补,成《道乐考略稿》,收入《道藏源流考》,于1949年由中华书局印行。
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研究,对当代道教音乐的研究,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假如从陈国符先生算起,那么,对道教音乐的关注,距今已有半个世纪了。
50年代中后期,宗教音乐 (主要是佛教音乐和道教音乐) 的采集、整理工作形成一定规模,进入了一个高潮,具有实证意义的道教音乐研究,自此而打下了基础。
其间,较有影响的资料包括著名音乐家杨荫浏主编的《宗教音乐湖南音乐普查报告附录》(中央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研究所1958年油印,音乐出版社1960年公开出版),这一资料中,部分地对湖南衡阳地区的道教音乐(包括应教和巫教音乐) 作了较翔实的文字和乐谱记录。
与此时间相若,中国舞蹈艺术研究会,对苏州玄妙观正一道科仪全符、全表、火司朝作了较为系统地采录整理,编辑了《苏州道教艺术集》一册 (中国舞蹈研究会1957年油印),其中除有文章对苏州道教音乐作简略概述外,还以工尺谱的记录方式,对上述科仪音乐作了记录。
扬州市文联所编《扬州道教音乐介绍》(1958年油印)、由李石工等人记录、翻译的古谱《佳县白云山道教经韵八套及笙管曲二十七首》也先后相继出现。
此外,杨荫浏与曹安和合编的《苏南吹打》及上海音乐学院李民雄编辑的《浙江民间吹打》二书中,也部分涉及江浙一带流传的道教音乐资料。
中国文学批评史作业习题集(1)
中国文学批评史作业习题集(1)中国文学批评史作业习题集绪论一、单项选择题1.一般而言,主要影响文学得外部规律方面得就是( 儒家思想)。
2.主要影响文学得内部规律方面得就是( 道家思想)。
3.中国文学批评史体系得两大支柱(教化说)与( 意境说)。
4.《词话丛编》得编者就是( 唐圭璋)。
5.最早运用评点得批评方法得批评家就是南宋末年得(刘辰翁)。
三、填空题:1.1927年,_陈中凡_得《中国文学批评史》由中华书局正式出版,标志着现代形态得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正式形成。
2.1996 年10月17日至21日由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等单位在陕西师范大学首次召开“中国古代文论得现代转换”学术研讨会。
四、简答题3.简述中国文学批评史得表现形态。
(1)散见于子书中得文学批评;(2)笔记体得诗话与词话;(3)文人间来往得书信与各种文集得序跋;(4)评点;(5)散见于诗、词、小说、戏曲、经传训诂、艺人谚语得文学批评;(6)专门性得论著;(7)诗选与批注;(8)诗纪事及词纪事五、论述题1.中国文学批评史得民族特色主要有哪些?中国古代文论得民族特色与中国古代得社会形态、中华民族得文化背景与思维方式,以及中国文学得特点及其演变发展等因素得影响有关。
1、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历史悠久,独具体系,有其深刻性与正确性,但变革缓慢,也有保守落后得一面。
2、由于受到古代社会农业性与宗法性得影响,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追求人与自然得与谐一致,重视道德实践,强调文学得社会内容及其教化作用。
3、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得概念、范畴往往就是抽象与具体、概括与体验得统一,其内涵既有确定性,又有多义性。
4、受中国古代文学传统得影响,中国古代文论偏重于表现(抒情言志),发展为义意境说与教化说为两大支柱得文学理论体系,不同于西方偏重于再现(摹仿),发展为以典型说为核心得文学理论体系。
5、由于汉语独特得结构与声律特点,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也从中总结出一套结构形式与使用技巧。
中国道教全真派的来由
中国道教全真派的来由2011.1.25全真道创立于金代初年,创始人王喆(1112-1169)。
王喆原名中孚,字允清,道号重阳子,又称王重阳,陕西咸阳大魏村人。
47岁时弃家修道,于终南山南时村挖洞而居,自称"活死人墓",内则修炼金丹,外则佯狂装疯,自号"王害风"。
金世宗大定七年(1167),他放火烧庵起舞,东出潼关,赴山东半岛,立教"全真"。
他招收了马钰、谭处端、刘处玄、丘处机、王处一、郝大通、孙不二七大弟子。
全真教很快在山东发展起来。
大定九年(1169),王喆率丘、刘、谭、马四大弟子回陕西时,逝于途中。
全真教创教初期,教风刻苦简朴。
弟子大多乞食为生,不建宫观,在山野市井修炼、传教。
全真道主张先性后命,修炼时先收心,达到一念不生,这叫"明心见性"。
然后调整呼吸,按顺序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
全真道的内丹学说认为人心具有"真性",它又叫元神、元性、真心等等,是不生不灭、不变化的。
成仙的根据就建立在它上面。
王喆在《金关玉锁诀》中描绘了由元神炼化到达最高阶段时,便有"阳神"出壳而飞升仙界的境况。
全真道士解释教名"全真",说就是保全"真性"的意思。
也有人说,全真道的宗旨要求个人内修的"真功"与救济社会的"真行"相结合。
真功,就是所谓"明心见性"、"除情去欲"之类;真行,就是所谓"忍耻含垢,苦已利人"之类。
二者双全,就叫全真。
王喆飞升后,刘处玄、丘处机先后掌教,以山东半岛为中心进一步发展全真教。
据《北游语录》:刘处玄教旨"无为有为相伴",至丘处机则"有为十之九,无为虽有其一,犹存而勿用焉"。
经过前后二十余年的发展,全真教在鲁豫秦冀等地已有了相当深厚的基础,上闻于金廷。
古代文学史二名词解释
一祖三宗 (1)江西诗派一祖三宗之说是方回在《瀛奎律髓》中提出来的。
(2)一祖为杜甫,三宗为黄庭坚、陈师道和陈与义。
(3)江西诗派作诗奉守黄庭坚“无一字无来处”和“点铁成金”的师训,由黄庭坚上窥杜甫,有规则可循。
《录鬼簿》 (1)元代钟嗣成所著,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专门为剧作家立传的戏曲史著作。
(2)记录了元代戏曲作家一百五十二人,剧目名称四百四十余种,保存了元代戏曲的许多第一手的珍贵历史资料。
(3)该书将元代重要的散曲和杂剧作家分为七类加以介绍,大致可归纳为“前辈已死名公才人”和“方今才人”两大类,目的是让那些已死和未死的剧作家们,均“作不死之鬼,得以远传”。
说铁骑儿 (1)宋代说话中的一家。
(2)讲说士马金鼓故事,尤其是宋代北方民族战争中的英雄传奇故事。
(3)是英雄传奇小说的来源。
神韵说(1)神韵说是清初诗人王土祯提出的诗歌创作主张。
(2)“神韵”,是要求诗歌达到含蓄深蕴、空灵淡远、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
2003年10月妙悟(1)这是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提出的诗歌理论,是严羽诗学的核心。
(1分)(2)就鉴赏言,对诗歌妙处的把握和领会需要大量的吟咏阅读经验,要“渐修”;就创作而言,强调在自然和社会的直观中“顿悟”,产生创作灵感。
(1分)(3)严羽的“妙悟”说重点在直观“顿悟”。
(1分)铁崖体(1)指元代诗人杨维桢所作的在当时极为盛行、在诗坛自称一派的诗歌。
(2 分)(2)诗歌包括杨维桢所做的宫词、竹枝词和古乐府。
(1分)吴江派(1)明代后期出现的戏剧派。
(1分)(2)代表人物是沈璟(1分)(3)注重格律,推崇语言本色。
(1分)格调说(1)这是清中期诗歌理论家沈德潜提出是诗歌创作理论。
(1分)(2)在思想方面,它强调“诗教”,主张诗歌为政治服务。
(1分)(3)在艺术方面,它提倡宗法唐诗。
(1分)2004年10月36.后山体后山体乃是对陈师道诗的一种称谓。
陈作诗全凭学力专精,讲若吟,求奇拙,其锤炼辛苦处与黄庭坚无异,被称为“后山体”,常与“山谷体”并称,作为宋诗的典型代表。
元明清文学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说话四家:小说、说经、讲史、合生。
诸宫调:是金元时期流行的一种说唱文学,它取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联成一个短套,首尾一韵,再用不同宫调的许多短套联成长篇,其间插入一定的说白,与唱词配合,叙述有任务、情节的长篇故事,因而称为诸宫调。
旦本:元杂剧全剧只能由正末或正旦一人主唱,正旦主唱的称“旦本” 。
末本:元杂剧全剧只能由正末或正旦一人主唱,正末主唱的称“末本” 。
楔子:楔子是正式演出前的序幕,如在中间则相当于过场戏。
小令:小令;又名叶儿,即独立的只曲,相当于一首诗,一阙词。
套曲:又称套数,是将同一宫调的多支曲按照一定的次序联缀起来。
它必须具备三条件:一是同一宫调的两支或两支以上的曲子组成;二是须一韵到底;三是一般都有尾声,这是区别小令与套曲的最明显的标志。
南戏:元代南方流行的以南曲为唱腔的戏剧,又称“戏文”、“南词”。
产生于两宋之际的东南沿海,其首先在温州地区发展起来,故称为“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
其曲调是由当地的音乐和中原传统音乐结合而成,用江浙方言演唱,并在其发展过程中因流传于不同地区而具有各种方言的南戏。
《永乐大典戏文三种》:被收入《永乐大典》里的早期南戏《张协状元》《宦门子弟错立身》《小孙屠》三种。
《酸甜乐府》:散曲作家贯云石(号酸斋)和徐再思(号甜斋)的作品合辑。
南戏中兴之祖:《琵琶记》是南戏完全成熟的标志,也是南戏振兴的标志之一,它的时代比“四大传奇”稍后,但影响远远大于“四大传奇”,故被称为“南戏中兴之祖”。
南戏自诞生以后,虽然也在不断成长,但由于它基本上是民间的创作,长期处在比较粗陋的阶段。
入元以后,杂剧南下,南戏没有实力与之抗衡,发展收到压抑。
高明是第一个进士出身的有深厚文学修养的文人参与南戏创作。
他写的《琵琶记》也确实不同凡响,“用清丽之词,一洗作者之陋”,令文人学士对古老的南戏刮目相看,纷纷加入创作的行列。
荆刘拜杀:《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记》《杀狗记》四大南戏。
[VIP专享]地域文化作业1
B . 郑良士
C . 江文蔚
D . 陈诩
正确答案: A.
4 . ( 应得 2 分, 实得 2 分 ) 宋代一首诗描写当时( )佛教兴盛时称:“潮田种稻重收 谷,山路逢人半是僧,城里三山千簇寺,夜间七塔万枝灯。
A . 福州
B . 泉州
2006年经省农业厅,南平市政府19批41准年,毛南泽平东农在校《与改建造阳我农们业的工学程习学》校一合文署中办,学把,这强句强原联指合治,学实态行度一的套话班古子为,今两用个,校从区哲的学管的理高体度制做,了从新而的使分学析校,的深办化学了规对模实,事办求学是实的力理都解有,长并足为的其发提历展出史,了的逐一经步个验发经教展典训成的告为注诉有释我着,们广指:泛出什发:么展“时空‘候间实坚和事持良’实好就事发是求展客是前观,景存党的在和闽着国北的家唯一的一切事一事业所物就集,会文第‘顺理一是利、个’发农问就展工题是;商,客什实贸实观么事为事事时求一求物候是体是的背是,地内离一面看部实个向待联事老全我系求话国们,是题招的即,,生学规党实和校律和事就。性国求业职,家是的业‘的一,教求事一语办育’业、,学明就就实出规显是会事自模不我遭求东最同们遇是汉大于去挫地班、高研折看固师等究。待所资教”同学著力育。时校《量和毛,、汉最中泽只学书雄学东有生河厚教对坚和间、育中持学献办,国实校王学不社事当传质同会求前》量点、是工。和就中,作书办在国党以中学于革和及称声职命人存赞誉业的民在刘高教分的的德的育析事问“综所无业题修合有不才学性工贯能好国作穿顺古家和着利,级任实前实重何事进事点事求,求中情是一是专都的旦。和必精背”省须神离其级靠。实意文自因事思明己而求是学完他是根校成才就据。。能必实而找然事这到遭求些中到索成国挫真绩革折理的命甚。取的至得规倒是律退得,。益制实于定事学出求校适是党合是政中马领国克导国思的情主坚的义强路世领线界导方观,针的得政根益策本于,要全指求体导,党中是员国马干革克部命思和走主教向义职胜的工利精的,髓辛实。勤事工求作是和是共中同国努革力命的实结践果经,验但的最高主度要总的结一和条概是括得,益中于国学革校命始和终建坚设持的实经事验求表是明的,原实则事,求可是以是说胜,利坚之持本实,事只求要是坚原持则实是事我求们是学,校我各们项党事就业会健永康远、立稳于定不和败谐之发地展。的重要保证。
武当山与全真道教韵学
武当山与全真道教韵学*导读:湖北武当山从唐宋时期道教就十分兴盛,到了明代,因为皇室崇信的原因,武当道教兴盛达到顶峰。
有的学者认为,武当皇家道教科仪、……湖北武当山从唐宋时期道教就十分兴盛,到了明代,因为皇室崇信的原因,武当道教兴盛达到顶峰。
有的学者认为,武当皇家道教科仪、音乐影响了明清全真经韵音乐。
*1. 全真道教与武当山史书说早在周朝时期,武当山已经有隐士居住,东汉时,寻仙者成为时潮,这里成为修仙炼丹家们向往之地。
据《图经》载武当,神仙窟宅,自黄老设教,神仙至人栖之者众。
著名的隐士炼丹者有尹喜、尹轨、戴孟、马明生、阳长生、谢允、徐子平、刘怀道、刘虬、诸葛亮等。
宋代统治者极力推崇和宣扬武当真武神,奉为社稷家神、佑圣等,并在武当山设观堂,建五龙观、紫霄宫等观庙祀奉真武。
明朝诸帝把武当山作为皇家告天祝寿的重要道场加以庇护和扶植,使武当道教组织发展迅速,时有九宫八观、堂、庵、庙等七十余处,基本奠定了武当山道教建筑的格局。
全真道士首先进入武当的,是陕西合阳人吉志通,他师从马丹阳弟子乔潜道和潘清容,后居武当山,十年不食火食,但饵黄精、苍术,精神清澈,行步如飞。
在陈教友《长春道教源流》一书中,丘处机去世之后的全真法嗣,第一名为鲁大宥(号洞云),宋金时居武当四十余年,蒙古军占领襄阳后赴陕西寻访全真道,西绝汧陇,北逾阴山,至元十二年归,与汪贞常等修复五龙宫。
鲁大宥西行寻访全真道之时,吉志通已在武当;鲁返武当,吉已仙逝(中统甲子岁)。
后来鲁大宥授徒张守清,形成武当本山派,成为近代武当道派的主体。
记录鲁大宥师徒事迹的元程矩夫《大天一真庆万寿宫碑》没有记录鲁大宥师从全真道的传承,但《长春道教源流》认为乔潜道弟子吉志通居武当盖在襄阳未陷时。
大宥当先闻全真之学于志通,其后西绝汧陇,北逾阴山,则长春弟子演教之地也。
武当传全真教盖自大宥始。
在陈教友眼里,鲁大宥既是马丹阳法嗣,又是龙门派传人。
《武当道教史略》记载:南宋末,北方全真道盛行,鲁洞云北上访道全真,自然要融贯吸收全真道的内丹学,但就其道派授受来看,他并非是全真派道士。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名词解释中国古代文学史二名词解释江西诗派:2.江湖诗派:3. 国朝文派4. 唐宋派5. 阳羡派6. 浙西派7. 桐城派8. 阳湖派9. 宋诗派10.汉魏六朝诗派11. 湘乡派12. 常州词派13. 茶陵诗派:14. 公安派15. 竟陵派16. 清雅词派17.苏辛词派18. 西昆体19. 山谷体20. 后山体21. 半山诗22. 简斋体23. 稼轩体24. 易安体25. 诚斋体26. 铁崖体27. 台阁体28. 同光体29. 新文体30.东坡体31.王荆公体32. “朱希真体33.神韵说34. 格调说35. 肌理说36. 性灵说37. 活法说38. 童心说39. 二窗40. 富贵词人41. 南渡词人42. 南洪北孔43. 清初三大家44. 前后七子45. 宋末元初四大家46. 辛派词人47. 永嘉四灵48. 遗民诗人49. 遗民作家50. 元曲四大家51. 一祖三宗52. 元诗四家53.南施北宋54.姚门四杰55. 话本小说56. 拟话本57.科学小说58. 明代传奇:59. 南戏60. 谴责小说61. 散曲62. 弹词63. 小品64. 狭邪小说65. 新小说66. 元杂剧67. 章回小说68. 诸宫调69. 子弟书70. 才子佳人小说71. 神魔小说72.域外游记73.逻辑文74.侠义公案小说75.说铁骑儿76.二拍77.借才异代78.临川四梦(玉茗堂四梦)79.六一风神80.南社81.诗文革新运动82.诗界革命83.三言84.四大奇书85.三体诗86.四大传奇87.小说界革命88.义法89科幻小说1.江西诗派:江西诗派是宋代影响最大的一个诗歌流派,江西诗派有一祖三宗之说,一祖为杜甫,三宗是黄庭坚、陈师道和陈与义。
得名于吕本中的《江西诗社宗派图》。
领袖是黄庭坚,其它主要人物有: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韩驹等。
江西诗派的特色有三:一是诗派为观念性的社集;二是以风格和师承为判断的根据,非地域之划分,入诗派的并非都是江西人;三江西诗派是元佑学术的一部分,是作为“绍述”政治的对立物而发展起来的,其盛衰与政局有密切的联系。
《全真正韵》的形成与江浙道教
《全真正韵》的形成与江浙道教作者:任宗权来源:《歌海》2016年第04期[摘要]全真道教所流传的《全真正韵》,被誉为全国十方丛林的“普通话”范本,在全国各大全真丛林道观通行。
解放初,全国各大丛林皆举办“官学”,大力传播这种文化,使之愈规范、稳定、健康发展。
与正一道教相比较,全真道教之《全真正韵》被誉为“死全真”,正是其科仪及音乐的区域性稳定与大统一性根据《正统道藏》以及相关地方史料等道教经典史籍,论证《全真正韵》与江浙全真道之关系。
[关键词]全真道;正韵;茅山;葛洪;闵一得就浙江而言,全国十大洞天,浙江占有三;三十六小洞天,浙江占有十;七十二福地,浙江占十八。
而江苏的茅山道教,在中国道教史上享有很高的声望和地位,曾赢得了“秦汉神仙府,梁唐宰相家”、“第一福地,第八洞天”等美誉;苏州玄妙观更是闻名天下。
江浙在道教史上涌现出了一大批著名道士、宗派领袖、思想家,一大批籍贯不是江浙的道教学者、思想家和著名道士也往往长期在江浙传道、讲学。
较为显著的有魏伯阳、葛玄、葛洪、杜子恭、孙恩、卢循、许迈、陆修静、陶弘景、孙游岳、顾欢、马湘、司马承祯、杜光庭、闾丘方远、罗隐、施肩吾、张无梦、陈景元、张伯端、林灵素、胡莹微、白玉蟾、莫月鼎、王惟一、刘大彬、杜道坚、林灵真、黄公望、金志扬、何道全、闵一得①、卫真定等。
南北朝时形成江苏独有的句容茅山上清派。
此派的贵盛一直延续到元代,这时全真道教兴起,并且开始传入江浙地区。
元大德八年(1304),茅山道归江西龙虎山正一道派领导。
清代,江浙各道派相互融合,茅山道、正一道、全真道相互往来参学。
江浙道教著名的宫观有句容茅山道院、苏州玄妙观、天台山、杭州抱朴道院、杭州玉皇山福星观等。
江浙的高道们著作繁多,他们撰写了《周易参同契》《抱朴子》《真诰》《悟真篇》《灵宝领教济度全书》《太乙金华宗旨》等众多在道教史上有重要地位的著作。
江浙本江南水乡,乃正乙、梅花之天下,浙北以清微为主,梅花观觉云、巢云为浙江嗣龙门的主要门派;浙南以清微、灵宝、闾山为主,并且三家揉杂,相互借鉴和渗透:东华中有闾山,闾山中有清微。
论金代全真道士长筌子词
·道教研究·论金代全真道士长筌子词*倪博洋提 要:长筌子词具有浓厚的文人化特质。
其传教词善用曲笔,建立了一套理景交融的传教策略与象喻式的传道话语。
长筌子的写景词可分为“有我”之词与“无我”之词,前者书写一己的隐逸生活,充满生活情趣与个人风采;后者则多为说理而设,难见自家性情面目。
长筌子词体现了主动追求文人化的文学自觉倾向。
具有注重章法、铺排意象、善写细节等特点,是全真词文人化的重要表现。
长筌子词在全真词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不应一直被忽视。
倪博洋,南开大学文学院2017级博士研究生。
主题词:全金元词 全真词 长筌子 写作特点金元全真道士词在历史上曾因内容晦涩,文采匮乏而被束之高阁,直到《全金元词》整理出版后方才作为一个创作群体进入学者视野,并由于可观的数量与多元的内容逐渐成为当前词学界的一大研究热点。
尽管出现了一系列奠基性的成果,但由于此学初兴,仍存在不少需深入探讨的问题。
当前学界对于全真词的研究多集中在王重阳及全真七子上,其他全真道士的作品则较少关注,似乎使人认为后者无足轻重。
实际上后期全真词人的创作面貌与王重阳、马钰等人多有不同,总体上更符合文人审美。
如冯尊师的《苏武慢》组词引发了元明两代文人的追和,这一现象甚至可以放在更为广阔的文学接受或者士人心态等视角进行考察。
而在当前全真后期词尚未得到充分关注的研究环境下,挖掘出更多久遭蒙尘的词人就成为学界的重要任务。
就全真教文人词的一面来说,过去往往以丘处机为代表。
而周泳先先生则独具慧眼地注意到“而长筌子《洞渊》一集,造语颇多精美清绮之辞,虽仍不免作道家语,但较诸玉蟾、长春,已高出一着矣”①,将长筌子词推到白玉蟾、丘处机之上。
然而当代学界对其研究较少,只有陈宏铭先生称其“写景之细致精美与意境之高雅绝俗,实在是让人赞叹称羡,词中虽偶作道家仙语,但并不明显,置之一般文人词中,也毫不逊色,充分表现出长筌子高超的文学素养与写作技巧”②。
但陈书对于长筌子词的论述尚只限于词作内容与词调形式的简单介绍。
评《全真正韵谱辑》与“武当韵”的定性问题
评《全真正韵谱辑》与“武当韵”的定性问题作者:蒲亨强来源:《音乐探索》2020年第02期摘要:《全真正韵谱辑》与“武当韵”原定性为“正宗十方韵”和“地方韵”为不确或失实之论,就此评析并提出新的定性“十方韵外延”与“较正宗十方韵”,以期复原研究对象之本然性质,在正确定性的导向下深化认识和研究十方韵的本质及相关学术问题。
关键词:《全真正韵谱辑》;武当韵;定性;十方韵;地方韵中图分类号: J607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4 - 2172(2020)02 - 0059 - 07DOI:10.15929/ki.1004 - 2172.2020.02.008真正韵谱辑》(后简称《谱辑》)是根据闵智亭道长录音而记谱的全真正韵当代传谱之一的专辑,其并附“前言”“序”等文字介绍相关背景情况。
紧随发表的《全真正韵采录报告》(后简称《报告》)实与之合成一个谱文整体,对《谱辑》的特点作了展开性分析。
此书出版之后引起业内同行的普遍关注,盖因其弥补了《全真正韵》素无曲载的缺陷,为相关研究提供了参考和方便。
笔者参阅中感到此两种出版物在相应对象的定性上有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和隐患,应予厘清而明其实质,一解读者之惑。
因兹事体大,有必要先将相关的概念一一理清,以便于后续之评论。
“全真正韵”是全真道经韵体系中最精华的也是最特殊的组成部分,加上未收入正韵的在仪式中运用的“其它经韵”,合称为“全真韵”,即全真道仪式所用全部经韵。
之所以将“全真正韵”从“全真韵”中抽离出来单独命名,恰在于它有一个最特殊之处——词曲的天下同现象,并可在全国各地全真道十方丛林中通用,故又称之为“十方韵”(与“全真正韵”同质的概念)。
词有文载,天下同不足为奇。
曲凭口传,也能保持相同和通用,就很稀奇了。
这种现象在中国其它传统音乐品种中是很罕见的,由此构成全真韵自身的最大特点,极具研究价值。
十方韵既以口传为主,难免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地方化变异,在其传承传播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因受到各地民间音乐的影响而变异形成了“地方韵”这一子系统,其旋律以各地民间音乐色彩居于主导地位而得名,道教于此有明确体认,并形成了生意人口头概念,诸如“崂山韵”“北京韵”“东北新韵”等。
《全真正韵》的形成与江浙道教———《全真正韵》形成江浙说
《全真正韵》的形成与江浙道教———《全真正韵》形成江浙说●任宗权[摘要]全真道教所流传的《全真正韵》,被誉为全国十方丛林的“普通话”范本,在全国各大全真丛林道观通行。
解放初,全国各大丛林皆举办“官学”,大力传播这种文化,使之愈规范、稳定、健康发展。
与正一道教相比较,全真道教之《全真正韵》被誉为“死全真”,正是其科仪及音乐的区域性稳定与大统一性根据《正统道藏》以及相关地方史料等道教经典史籍,论证《全真正韵》与江浙全真道之关系。
[关键词]全真道;正韵;茅山;葛洪;闵一得就浙江而言,全国十大洞天,浙江占有三;三十六小洞天,浙江占有十;七十二福地,浙江占十八。
而江苏的茅山道教,在中国道教史上享有很高的声望和地位,曾赢得了“秦汉神仙府,梁唐宰相家”、“第一福地,第八洞天”等美誉;苏州玄妙观更是闻名天下。
江浙在道教史上涌现出了一大批著名道士、宗派领袖、思想家,一大批籍贯不是江浙的道教学者、思想家和著名道士也往往长期在江浙传道、讲学。
较为显著的有魏伯阳、葛玄、葛洪、杜子恭、孙恩、卢循、许迈、陆修静、陶弘景、孙游岳、顾欢、马湘、司马承祯、杜光庭、闾丘方远、罗隐、施肩吾、张无梦、陈景元、张伯端、林灵素、胡莹微、白玉蟾、莫月鼎、王惟一、刘大彬、杜道坚、林灵真、黄公望、金志扬、何道全、闵一得①、卫真定等。
南北朝时形成江苏独有的句容茅山上清派。
此派的贵盛一直延续到元代,这时全真道教兴起,并且开始传入江浙地区。
元大德八年(1304),茅山道归江西龙虎山正一道派领导。
清代,江浙各道派相互融合,茅山道、正一道、全真道相互往来参学。
江浙道教著名的宫观有句容茅山道院、苏州玄妙观、天台山、杭州抱朴道院、杭州玉皇山福星观等。
江浙的高道们著作繁多,他们撰写了《周易参同契》《抱朴子》《真诰》《悟真篇》《灵宝领教济度全书》《太乙金华宗旨》等众多在道教史上有重要地位的著作。
江浙本江南水乡,乃正乙、梅花之天下,浙北以清微为主,梅花观觉云、巢云为浙江嗣龙门的主要门派;浙南以清微、灵宝、闾山为主,并且三家揉杂,相互借鉴和渗透:东华中有闾山,闾山中有清微。
2020年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知识竞赛题库及答案(共50题)
2020年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知识竞赛题库及答案(共50题)1、唐代孔颖达主持撰定70卷的(《毛诗正义》)集唐前汉学之大成,是唐代科举考试的官定标准《诗经》教本,在《诗经》研究史上,是《毛传》、《郑笺》之后又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
2、南宋朱熹的(《诗集传》)是宋代《诗经》学研究的重要成果。
3、所谓的“六诗”之说出自《周礼·春官·大师》,指的是(风)、(雅)、(颂)、(赋)、(比)、(兴)。
4、“四始”说出自司马迁的《史记·孔子世家》,他以(《关雎》)为国风之始,(《鹿鸣》)为小雅之始,(《文王》)为大雅之始,(《清庙》)为颂之始。
5、“四诗”说也称“二南独立说”,由北宋苏辙首倡,他在自己的著作《诗集传》中提出《诗经》应分为(《风》)、(《雅》)、(《颂》)、(《南》)四类,即二南当从《诗经·国风》中独立出来,单列一类。
这里的“二南”指的是(《周南》)、(《召南》)。
6、唐代的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提出“六义”中的(风)、(雅)、(颂)三者指的是诗的内容体裁,(赋)、(比)、(兴)三者指的是诗歌的表现方法。
7、我们今天看到的《诗经》是按照风、雅、颂的体例编排的,其中包括十五国风,二雅(即(《大雅》)和(《小雅》))、三颂(即《周颂》、《鲁颂》)和(《商颂》)。
8、宋代的朱熹在《诗集传》中指出风、雅、颂三者中(风)是里巷歌谣之作,而(雅)、(颂)则是朝廷郊庙乐歌之辞。
9、“史诗”这个概念是亚里士多德在其文艺理论名著(《诗学》)中最先提出的,他将当时的文学作品分为史诗、抒情诗和戏剧。
0、目前学界一致认为《诗经·大雅》中保存了周民族的五大史诗,它们是(《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
11、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12、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孟浩然《过故人庄》)13、“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中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14、《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经过跋山涉水,九九八十一难后修得正果,他被加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真正韵的兴起江浙说
*导读:本文作者:任宗权道长就浙江而言,全国十大洞天,浙江占有三;三十六小洞天,浙江占有十;七十二福地,浙江占十八。
而江苏的茅山
本文作者:任宗权道长
就浙江而言,全国十大洞天,浙江占有三;三十六小洞天,浙江占有十;七十二福地,浙江占十八。
而江苏的茅山道教,在中国道教史上享有很高的声望和地位,曾赢得了秦汉神仙府,梁唐宰相家、第一福地,第八洞天等美誉;苏州玄妙观更是闻名天下。
江浙在道教史上涌现出了一大批著名道士、宗派领袖、思想家,一大批籍贯不是江浙的道教学者、思想家和著名道士也往往长期在江浙传道、讲学。
较为显著的有魏伯阳、葛玄、葛洪、杜子恭、孙恩、卢循、许迈、陆修静、陶弘景、孙游岳、顾欢、马湘、司马承祯、杜光庭、闾丘方远、罗隐、施肩吾、张无梦、陈景元、张伯端、林灵素、胡莹微、白玉蟾、莫月鼎、王惟一、刘大彬、杜道坚、林灵真、黄公望、金志扬、何道全、闵一得、卫真定等。
南北朝时形成江苏独有的句容茅山上清派。
此派的贵盛一直延续到元代,这时全真道教兴起,并且开始传入江浙地区。
元大德八年(1304),茅山道归江西龙虎山正一道派领导。
清代,江浙各道派相互融合,茅山道、正一道、全真道相互往来参学。
江浙道教著名的宫观有句容茅山道院、苏州玄妙观、天台山、杭州抱朴道院、杭州玉皇山福星观等。
江浙的高道们著作繁多,他们撰写了《周易参同契》、《抱朴子》、《真诰》、《悟真篇》、《灵宝领教济度全书》、《太乙金华宗旨》等众多在道教史上有重要地位的著作。
江浙本江南水乡,乃正乙、梅花之天下,浙北以清微为主,梅花观觉云、巢云为浙江嗣龙门的主要门派;浙南以清微、灵宝、闾山为主,并且三家揉杂,相互借鉴和渗透:东华中有闾山,闾山中又清微。
*1. 江浙全真道教斋醮科仪以及经韵音乐的形成与发展
唐宋江浙道教上清派斋醮科仪以及经韵音乐影响了整个道
教将近八百年。
江浙名道杜光庭的《道门科范大全》应该汇集了唐代以前天师道和茅山道的斋醮仪式。
四川的《广成仪制》是杜光庭的《道门科范大全》派生出来的全真斋醮科仪汇集,而《重
刊道藏辑要全真正韵》很自然受到《广成仪制》的影响。
元明全真道教斋醮科仪受唐宋江浙道教影响颇深,确切的说,《全真正韵》的真正根源应该来自江浙道教的茅山与天台的上清宗斋醮科仪以及经韵音乐。
茅山道教奉茅氏三兄弟为祖师,尊魏华存为上清派第一代太师,杨羲为第二代玄师。
上清派嗣宗师中,高道辈出,隋唐名道臧矜、王远知、潘师正、司马承祯、李含光等,皆秉承上清教旨,各有建树,或为帝王之师,或为士大夫所尚,先后共有8人被尊为国师。
茅山道教遍及大江南北,流誉海外,成为江南的道教中心。
唐太宗即位之初,即敕命茅山第十三代宗师李含光建茅山坛宇,为国斋醮。
贞观九年(626),唐太宗敕文遣太史令薛碛,校书郎张道本、太子左内率长史桓法嗣等赴茅山送香油镇彩,金黄色龙玉壁于观所,为国祈恩。
[1]
贞观年间,唐太宗多次派中使赴茅山坛场,巡视斋醮,赏赐茅山修斋道士,令依河图内篇,奉修斋谢。
[2]唐代茅山上清宗
坛为国醮祭,名扬天下,唐五代著名文士徐铉就赞茅山华阳洞天,金陵福地,群仙之所都会,景福之所兴作:
故其坛馆之盛,荐亨之殷,修奉之严,樵牧之禁,冠于天下。
[3]
唐玄宗时,更是多次派员赴茅山修国醮。
茅山高道李含光也与唐玄宗过从甚密,玄宗曾召李含光为度师,并赐衣一裘以申师资之礼,赐号曰玄静先生,还召李含光入京请受道法,并请李含光向太上老君转告,朕志求道要,缅想真仙。
唐玄宗尊奉道教,亲受茅山上清法箓,隶属道门,对道教斋醮仪式犹感兴趣,竭力提倡斋醮法事。
《旧唐书礼仪志》称:
玄宗御极多年,尚长生轻举之术,于大同殿立真仙之像,每中夜夙兴,焚香顶礼。
天下名山令道士、中官合炼醮祭,相继于路。
唐代茅山道教名冠天下,为道学之所宗。
唐代京城长安和东
都洛阳,是道教斋醮活动最盛之地。
唐代长安有道观四十三座,洛阳有道观十二座,唐政府设崇玄署,掌京都诸观之名数,道士之账籍,与其斋醮之事。
[4]开元十年(722),唐玄宗诏两京及诸州各置玄元皇帝庙一所,每年依道法斋醮。
唐代皇帝诞辰、忌日及诸节日,要专门举行斋醮法事,敬修功德,为皇帝祈祷。
所以说常同茅山道士、道乐之频繁交往,唐玄宗编道曲时自然会受茅山道乐的影响。
当时著名的道教宫观以及唐王朝宫廷皆充满着茅山道教音乐气息。
唐代是茅山道教、道乐最兴盛之时。
唐代是音乐的天下。
杜甫在《赠花卿》说: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充分表明唐代音乐的广泛普及与空前繁盛。
唐帝王的崇道活动使道教科范仪式愈加规范和完备,而科仪的规范和完备也必然推动科仪音乐的发展。
崔令钦《新唐书礼乐志十一》:高宗自以李氏老子之后也,于是命乐工制道调。
《教坊记序》:我国家玄玄之允,未闻颂德,高宗乃命白明达造道曲、道调。
不仅如此,道调一时间竟由此变成了流行的宫调名。
宋王溥《唐会要诸乐》:林钟宫,时号道调、道曲、垂拱乐、万国欢。
从道调、道曲的创作动机和乐曲曲名来看,这些道曲是不折不扣的宫廷行为,是宫廷统摄扶持的产物,带有明显的颂圣内蕴。
不仅如此,唐玄宗还特别喜欢法曲,并由此而促使法曲大兴。
法曲,在东晋南北朝时称之为法乐,原为含有外来音乐成分的西域各族音乐,后与汉族清商乐结合并逐渐成为隋朝的法曲。
迨至唐朝又因与道曲相互融合而发展到极盛阶段。
这当然与唐玄宗的大力提倡密切相关。
《新唐书礼乐志十二》:玄宗既知音律,又酷爱法曲,选坐部伎子弟三百教于梨园,声有误者,帝必觉而正之,号皇帝梨园弟子。
宫女数百,亦为梨园弟子,居宜春北院。
梨园法部,更置小部音声三十余人。
足见当时法曲的地位已十分显赫。
元稹在《法曲》一诗中也说:明皇度曲多新态,婉转浸淫易沉著;赤白桃李取花名,霓裳羽衣号天乐。
诗中歌颂了唐玄宗善于度曲的艺术才能。
法曲,正是唐代民族大融合、文化大融合、音乐大融合的产物。
唐代道教音乐,茅山道乐起着很大的普及、推进作用。
首先是由茅山到达天台山的上清宗高道司马承祯的大力弘扬。
按陶弘景传王远知,王传潘师正,潘传司马承祯,司马承祯为陶弘景第四代。
司马承祯出家茅山,后游名山,隐于天台山之玉霄峰,自号白云子或白云道士。
武则天闻其名,召至京都,降手敕以赞美之。
及将还,遣麟台监李峤饯之于洛桥之东。
唐睿宗景云二年(711),又奉召入宫,睿宗问以阴阳术数及治国之事,承祯所答
甚合睿宗之意乃赐宝琴及霞纹帔而遣之,公卿赋诗以送者百余人。
卢藏用早隐终南山,后登朝居要官;见承祯将还山,手指终南山曰:此中大有佳处,何必天台?承祯乃云:以仆所视,乃仕宦之捷径耳。
[5]开元九年(721),玄宗遣使迎入京都,亲受法箓,赏赐甚厚。
开元十五年,又召至都,玄宗令于王屋山自选形胜,特筑阳台观以居之。
又命玉真公主及光禄卿韦韬至其所居,修金箓斋。
司马承祯卒被谥号贞一先生,玄宗为之制碑文。
弟子七十余人,以李含光、薛季昌最著。
《新唐书礼乐志十二》:帝(玄宗)方浸喜神仙之事,诏道士
司马承祯制《玄真道曲》,茅山道土李会元制《大罗天曲》,工部侍郎贺知章制《紫清上圣道曲》。
太清宫成,太常卿韦绦制《景云》、《九真》、《紫极》、《小长寿》、《承天》、《顺天乐》六曲,又制商调《君臣相遇乐》曲。
司马承真也擅长鼓琴,对于音乐的欣赏于美感有很深的的感悟,他在《素琴传》写道:诸弦和附,则采采粲粲,若云雪之轻飞焉。
众音谐也,则喈喈嚷嚷,若鸾凤之清歌焉。
将良琴于高手的演奏之下各弦相合,众音相溶、音乐韵味美妙明丽,如云雪鸾凤漫舞清歌般的描写出来。
足见上清派斋醮音乐技艺以及理论在唐代的领先地位。
天台山是江浙道教发展的重镇之一,在东汉(25-220)时,著名的道教人物葛玄就在这里创立了道教葛真君天台派。
到西晋(265-317)时,魏华存夫人来到天台山修道,被后世尊为上清派第一代祖师。
尤其是司马承真在音乐方面的造诣,更是名彪史册。
从司马承祯开始,唐代道教音乐以天台和茅山上清宗斋醮科仪以及经韵音乐为根本,逐渐走向皇宫,为唐代音乐史添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唐代因为茅山与天台山道教的特殊地位与作用,使得上清宗斋醮科仪及音乐活动在中国道教的活动中一直十分
显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