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苏洵(综合)优秀全面实用(课堂PPT)
合集下载
《六国论》苏洵-课件PPT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 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 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 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 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 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 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 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 武而不终也。
六 国 论
苏 洵
简介作者
苏洵,字明允,号老泉,四川眉山人,北 宋著名散文家,据说 27 岁才发愤读书,经过 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宋仁宗嘉右 元年 (1056) 带领儿子苏轼、苏辙到京城,以 所著文章 22 篇 :《几策》2 篇 ,《权书》10 篇 , 《衡论》10 篇,谒见翰林学士欧阳修。欧阳 修很赏识这些文章,认为可以与贾谊、刘向 相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荐。一时公卿士大夫 争相传诵,文名因而大振。
翻译
六国的灭亡,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弊端在于 用土地来贿赂秦国。拿土地贿赂秦国亏损了自己的力量,(这就)是 灭亡的原因。有人问:“六国一个接一个的灭亡,难道全部是因为贿 赂秦国吗?”(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国 家而灭亡。原因是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失掉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独自 保全。所以说:弊病在于贿赂秦国。” 秦国除了用战争夺取土地以外,(还受到诸侯的贿赂),小的就 获得邑镇,大的就获得城池。比较秦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与战胜别 国所得到的土地,(前者)实际多百倍。六国诸侯(贿赂秦国)所丧失 的土地与战败所丧失的土地相比,实际也要多百倍。那么秦国最想要 的,与六国诸侯最担心的,本来就不在于战争。想到他们的祖辈和父 辈,冒着寒霜雨露,披荆斩棘,才有了很少的一点土地。子孙对那些 土地却不很爱惜,全都拿来送给别人,就像扔掉小草一样不珍惜。今 天割掉五座城,明天割掉十座城,这才能睡一夜安稳觉。明天起床一 看四周边境,秦国的军队又来了。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 强暴的秦国的欲望永远不会满足,(诸侯)送给他的越多,他侵犯得 就越急迫。所以用不着战争,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就已经决定了。到 了覆灭的地步,道理本来就是这样子的。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 就好像抱柴救火,柴不烧完,火就不会灭。”这话说的很正确。
《六国论》苏洵PPT课件
战国时期与当今时 代的比较
战国时期是一个分裂割据、战 争频繁的时代,而当今时代则 是一个和平发展、经济繁荣的 时代。通过对两个时代的比较 ,可以深入思考历史的发展规 律以及和平的重要性。
不同时代背景下的 历史观
不同时代的人们对历史有着不 同的看法和理解。通过对不同 时代背景下的历史观的比较, 可以深入思考历史的多样性和 复杂性以及历史观的演变和发 展。
《六国论》与《左传》比较
两者都是历史散文,但《左传》更注重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叙述和描写,而《六国论》则更多地关注对历史 事件的评论和分析。
《六国论》与《史记》比较
两者都是历史著作,但《史记》更注重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全面叙述和评价,而《六国论》则更多地关注对 历史事件的评论和分析。
跨时代背景下的思考
对比手法的运用
苏洵在《六国论》中大量运用对比手法,通过对比六国与秦国的政治、经济、军 事等方面的差异,凸显了六国灭亡的必然性和秦国的强大。这种对比不仅体现在 整体的国家实力上,还深入到具体的政策、策略和人物性格等方面。
效果分析
对比手法的运用使得文章观点更加鲜明,论证更加有力。通过对比,读者可以更 加清晰地看到六国和秦国之间的差异和联系,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作者的论点和 思想。
PART 05
知识拓展:相关作品推荐 及比较阅读
REPORTING
《战国策》等其他相关作品介绍
《战国策》
该书是一部国别体史学著作,又称《国策》。记载了西周、东周及秦、齐、楚、赵、魏、 韩、燕、宋、卫、中山各国之事。
《左传》
是中国古代一部叙事完备的编年史,更是先秦散文著作的代表,它标志着我国古代史传文 学的发展达到一个新阶段。
苏洵擅长于散文,尤其擅长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著 有《嘉祐集》二十卷,及《谥法》三卷,均与《宋史本传》 并传于世。
六国论苏洵精品PPT课件
翻译
六国的灭亡,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弊端在于 用土地来贿赂秦国。拿土地贿赂秦国亏损了自己的力量,(这就)是 灭亡的原因。有人问:“六国一个接一个的灭亡,难道全部是因为贿 赂秦国吗?”(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国 家而灭亡。原因是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失掉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独自 保全。所以说:弊病在于贿赂秦国。” 秦国除了用战争夺取土地以外,(还受到诸侯的贿赂),小的就 获得邑镇,大的就获得城池。比较秦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与战胜别 国所得到的土地,(前者)实际多百倍。六国诸侯(贿赂秦国)所丧失 的土地与战败所丧失的土地相比,实际也要多百倍。那么秦国最想要 的,与六国诸侯最担心的,本来就不在于战争。想到他们的祖辈和父 辈,冒着寒霜雨露,披荆斩棘,才有了很少的一点土地。子孙对那些 土地却不很爱惜,全都拿来送给别人,就像扔掉小草一样不珍惜。今 天割掉五座城,明天割掉十座城,这才能睡一夜安稳觉。明天起床一 看四周边境,秦国的军队又来了。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 强暴的秦国的欲望永远不会满足,(诸侯)送给他的越多,他侵犯得 就越急迫。所以用不着战争,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就已经决定了。到 了覆灭的地步,道理本来就是这样子的。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 就好像抱柴救火,柴不烧完,火就不会灭。”这话说的很正确。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 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 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 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 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 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国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 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 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 草芥。
《六国论》优秀PPT课件
• 1、暴霜露 “曝”,曝露 • 2、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通“倘”,倘若 • 3、暴秦之欲无厌 通“餍”,满足 • 4、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通“勿”,不要
21
古今异义
• 1、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 古义:它实际上的数量 今义:实际上
• 2、思厥先祖父
古义:祖辈和父辈
今义:父亲的父亲
• 3、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
形容词,适合,得当
然后得一夕安寝
•
动词,获得
35
文言虚词
•而 •之 •以 •为 •其 •则 •与
36
文言虚词
•
而
•
(1) 连词,表因果。 赂秦而力亏
•
(2) 连词,表修饰。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
•
(3) 连词,表转折。 而秦兵又至矣/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与赢而不助五国也/燕虽小国而后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而为秦人积
在苏洵看来,六国破灭的原因是什么?
开门见山,直陈观点
六国破灭, 弊在赂秦
(1)赂秦而力亏 (2)不赂者以赂者丧
总
分
7
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小邑 得百倍
大城 失百倍
数量上
对 大欲 得难
有限
大患 献易 无厌
程度上
比 奉繁
侵急
不尽
不灭
道理上
赂 秦 力 亏 , 破 灭 之 道
8
不赂者以赂者丧
齐、燕、赵并不“赂秦”,其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48
2024/10/15
49
12
• 老泉论六国之赂秦,其实借论宋赂契丹之事,
而卒亡于此,可谓深谋先见之识矣。
•
《唐宋文举要》甲编卷八引
通“勿”,不要
21
古今异义
• 1、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 古义:它实际上的数量 今义:实际上
• 2、思厥先祖父
古义:祖辈和父辈
今义:父亲的父亲
• 3、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
形容词,适合,得当
然后得一夕安寝
•
动词,获得
35
文言虚词
•而 •之 •以 •为 •其 •则 •与
36
文言虚词
•
而
•
(1) 连词,表因果。 赂秦而力亏
•
(2) 连词,表修饰。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
•
(3) 连词,表转折。 而秦兵又至矣/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与赢而不助五国也/燕虽小国而后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而为秦人积
在苏洵看来,六国破灭的原因是什么?
开门见山,直陈观点
六国破灭, 弊在赂秦
(1)赂秦而力亏 (2)不赂者以赂者丧
总
分
7
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小邑 得百倍
大城 失百倍
数量上
对 大欲 得难
有限
大患 献易 无厌
程度上
比 奉繁
侵急
不尽
不灭
道理上
赂 秦 力 亏 , 破 灭 之 道
8
不赂者以赂者丧
齐、燕、赵并不“赂秦”,其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48
2024/10/15
49
12
• 老泉论六国之赂秦,其实借论宋赂契丹之事,
而卒亡于此,可谓深谋先见之识矣。
•
《唐宋文举要》甲编卷八引
《六国论》ppt课件
2、本段与中心论点有什么关系?在结构上起什么 作用?
以上两段揭示六国败亡之因,这一段则用假设论证的方法,设想 六国图存之道,这是对中心论点的加深和补充,进一步支撑了中心论 点,具有“豹尾”之妙。
在结构上,这一段是承上启下的过渡段,由评论六国灭亡,总结 历史教训,过渡到规劝北宋统治者放弃屈辱求和的方针,达到借古讽 今的目的。其中“呜呼……以趋于亡”是承上部分,“为国者无使为 积威之所劫哉”是启下部分。
第三段:
齐人未尝赂秦,终 继五国迁灭,何哉?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 矣。燕赵之君,始有 远略,能守其土,义 不赂秦。是故燕虽小 国而后亡,斯用兵之 效也。至丹以荆卿为 计,始速祸焉。赵尝 五战于秦,二败而三 胜。
齐国不曾贿赂秦国,终于也随 着五国灭亡了,为什么呢?(是因 为齐国)跟秦国交好而不帮助其他 五国。五国已经灭亡了,齐国也就 没法避免了。燕国和赵国的国君, 起初有长远的打算,能够守住自己 的国土,坚持正义,不贿赂秦国。 因此燕虽然是个小国,却最后被灭, 这就是用兵抗秦的效果。等到后来 燕太子丹用派荆轲刺杀秦王作对付 秦国的计策,才招致了(灭亡的) 祸患。赵国曾经对秦国五次作战。 打了两次败仗,三次胜仗。
第一段: 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本段从几个方面提出中心论点并进行了阐释?
两个方面: 一是赂者,“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是针对 直接赂秦的国家而言的,从正面解释由于贿赂秦国导致实力亏损, 最终被消灭;二是不赂者,“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 完”,是针对没有赂秦的国家而言的,从反面解释由于赂秦国家被 消灭,没有赂秦的国家就失去了强援,结果也就不能独自保全。
之不得下咽也。悲夫! 真可悲啊!有这样的有利形势,却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 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天天割
以上两段揭示六国败亡之因,这一段则用假设论证的方法,设想 六国图存之道,这是对中心论点的加深和补充,进一步支撑了中心论 点,具有“豹尾”之妙。
在结构上,这一段是承上启下的过渡段,由评论六国灭亡,总结 历史教训,过渡到规劝北宋统治者放弃屈辱求和的方针,达到借古讽 今的目的。其中“呜呼……以趋于亡”是承上部分,“为国者无使为 积威之所劫哉”是启下部分。
第三段:
齐人未尝赂秦,终 继五国迁灭,何哉?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 矣。燕赵之君,始有 远略,能守其土,义 不赂秦。是故燕虽小 国而后亡,斯用兵之 效也。至丹以荆卿为 计,始速祸焉。赵尝 五战于秦,二败而三 胜。
齐国不曾贿赂秦国,终于也随 着五国灭亡了,为什么呢?(是因 为齐国)跟秦国交好而不帮助其他 五国。五国已经灭亡了,齐国也就 没法避免了。燕国和赵国的国君, 起初有长远的打算,能够守住自己 的国土,坚持正义,不贿赂秦国。 因此燕虽然是个小国,却最后被灭, 这就是用兵抗秦的效果。等到后来 燕太子丹用派荆轲刺杀秦王作对付 秦国的计策,才招致了(灭亡的) 祸患。赵国曾经对秦国五次作战。 打了两次败仗,三次胜仗。
第一段: 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本段从几个方面提出中心论点并进行了阐释?
两个方面: 一是赂者,“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是针对 直接赂秦的国家而言的,从正面解释由于贿赂秦国导致实力亏损, 最终被消灭;二是不赂者,“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 完”,是针对没有赂秦的国家而言的,从反面解释由于赂秦国家被 消灭,没有赂秦的国家就失去了强援,结果也就不能独自保全。
之不得下咽也。悲夫! 真可悲啊!有这样的有利形势,却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 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天天割
《六国论》超实用ppt
历史是一面明亮的镜子, 常常照出丑陋才能有挽救的希 望。而不知回望历史,不懂吸 取教训,只会重蹈覆辙。所以 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阅读比较 《六 国 论》 《过 秦 论》 《阿房宫赋》
《六国论》《过秦论》《阿房宫赋》 相同点
评论的内容 三篇文章都涉及到战国时代六国灭亡、秦国统一
这段史实;
写作的意图
燕:用兵之效
西与代联合,南与齐、楚结 盟,北与匈奴结好,共同抗 秦。燕太子丹认识到诸侯均 服秦,不可能再组织合纵, 而采取刺杀手段。
赵:用武不终也
第一次 瘀与之战 赵将赵奢大败秦军。 第二次 长平之战 秦将白起歼灭赵军 45万。赵将赵括战死(赵括为赵奢之 子) 第三次 秦灭赵之战 赵将李牧先败秦军 后赵王中秦反间计 杀李牧 秦将王翦 随即灭赵。
你在读书上花的任何时间,都会在某一个时刻给你回报。 ----董卿《中国诗词大会》
你在语文上花的任何努力,都会在高考时刻给你回报。 ----寄同学们
声明:部分素材来源网络,经整理改动,版权归原作者,范文版权归原作者,, 如有问题,联系QQ;372521744删除!
六国论
苏洵
六国论
一、作者简介
(宋 苏洵)
解题
论:是散文的一种,以论证为 主,其特点是善于说理。
“六国论”在这里是一个省略 式短语,实际应是“六国破灭之 论”。文章旨在分析六国失败的 原因,借古讽今。
秦国 韩、魏、楚 齐、燕、赵
六 国 地 图
“三苏”之《六国论》
苏轼《六国论》突出强调了“士”的作用。
苏辙《六国论》指出原因是六国不能 团结一致。
不赂者
齐 勿与嬴而附不助五于国 燕 以刺荆卿为客计 不
赵 良牧用以武谗不将诛 终 犹
《六国论》优秀课件(上课实用)学习课件.ppt
.精品课件.
9
北宋所处的时代和 战国有何相似之处
地缘 战略
.精品课件.
11
背景介绍
北宋建国后,鉴于唐末藩镇割据和五代军人乱
政,实行中央专制集权制度,将军权完全收归中央,
造成了军事上的衰势。北宋建国往后一百年间,与契
丹、西夏作战60余次,败多胜少,到苏洵所处的时代,
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20万两,绢30万匹;向西夏纳
银10万两,绢10万匹,茶3万斤。这样“陪邻”的结果,
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负担,极大地
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苏洵正是针对这样
的现实撰写《六国论》的。作者想通过分析六国失败
的原因来委婉地提醒当朝统治者。
.精品课件.
12
注 赂lù秦 意 率shuài赂秦耶yé 字 思厥jué先祖父 音 无厌 yàn
姜尚渭水钓鱼 秦琼长安卖马
苏武北海牧羊
张飞蜀都卖肉
关羽荆州卖豆腐
诸葛亮隆中种菜
.精品课件.
1
秦国 韩、魏、楚 齐、燕、赵
.精品课件.
3
.精品课件.
4
文史是一家
在中国文学史上,许多好文章都与述 (评)历史有关。如: 《荆轲刺秦王》 《过秦论》 《项羽之死》 《阿房宫赋》
.精品课件.
5
.精品课件.
26
.精品课件.
阅读比较
《六 国 论》 《过 秦 论》 《阿房宫赋》
.精品课件.
27
《六国论》《过秦论》《阿房宫赋》
评论的内容
三篇文章都涉及到战国时代六国灭亡、秦国 统一这段史实;
写作的意图
三文都是为了借古讽今,对作者所处朝代 的帝王进行规劝;
论证的方法 三文都采用了对比的手法;
《六国论》苏洵PPT综合优秀全面实用
器不锋利;仗打不好;弊病就在 拿土地贿赂秦国; 拿土地贿赂 秦国使自己的力量亏损;这是被 灭的原因; 有人会问:六国接 连灭亡;全是因为贿赂秦国吗
国互丧;率赂秦耶 曰: 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
不赂者以赂者丧;盖 为有贿赂秦国的国家灭亡;因为
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不行贿赂的国家失掉了强有力 的外援;不能单独地保全; 所以
数 理:天数;命运; 量:判断;
译:当初假使韩 魏 楚三国各自爱惜他们的国土;齐人 不亲附秦国;燕国的刺客不去刺秦王;赵国的良将还活着 ;那么胜败存亡的命运;假如能够与秦国相较量;或许不 能轻易判定;
齐国不曾贿赂秦国;终于也随着
齐人未尝赂秦;终 继五国迁灭;何哉 与嬴而不助五国 也; 五国既丧;齐
; ;
地 有 限 欲 无 厌
奉 之 弥 繁 侵 之 愈
至 于 颠 覆
急
小邑
大城
赂
得百倍 失百倍
数量上
秦
者
对
大欲
大患
力
得难
献易
程度上
;
亏 破
比
有限
无厌
灭
奉繁
侵急
之 道
不尽
不灭
道理上
也
本段除了突出以对比论证为主; 还用了哪些论证手法
引证法
以地事秦; 犹抱薪救火; 比喻形象生动 薪不尽 火不灭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与
六国与秦的有关史实
1 韩魏楚以地赂秦大事年表
前290年 韩割武遂予秦; 前280 年楚割汉北及上庸予秦 ;
前275年魏割温予秦 ; 前273年 魏割南阳予秦;
2 秦灭六国时间表
前230年灭韩 前225年灭魏 前223年灭楚 前222 年灭赵 灭燕 前221年灭齐
《六国论》优秀课件上课实用
前例、旧事 今指真实的或虚构的有人物有情节的事情。
二、通假字及含义
A、暴霜露 “暴”同“曝” 读pù 晒,引申为“暴露”,意为“冒着”
B、暴秦之欲无厌 “厌”同“餍” 读yàn 满足。
C、当与秦相较 “当”通“倘” 读“tăng”,如果 三、词类活用情况
A、日割月削 B、以地事秦 C、义不赂秦
“日”“月” 名词作状语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如果 连词 并力西向 朝着 动词
而秦兵又至矣 名词 军队 斯用兵之效也 名词 军事、战争
以地事秦 犹抱薪救火 动词 好象 良将犹在 副词 还
• 或曰…… 有人 有的人,不定代词 • 或未易量 也许 或许,连词
• 以地事秦 事奉 动词 •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事情 名词
• 燕赵之君 始有远略 起初 副词 • 始速祸焉 才 副词
注 赂lù秦 意 率shuài赂秦耶yé 字 思厥jué先祖父 音 无厌 yàn
与yǔ嬴而不助五国也
革灭殆dài尽
六国互丧sàng 小则获邑yì 暴pù霜露 草芥jiè 洎jì牧以谗诛 当tǎng与秦相较
或未易量
悲夫 fú
为wèi秦人积威之所劫
日削xuē月割
苟gǒu以天下之大
兵:
一.填然鼓之 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名词“事”带宾语“秦” 用作动词:侍 “奉义” 用作动词:坚持正义
D、不能独完 完 形容词用作动词:保全
E、李牧连却之 却 动词使动用法,使------退却;击退
四、特殊句式
一 六国破灭 非兵不利,战不善 判断句
二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判断句
三 有如此之势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被动句
四 洎牧以谗诛 被动句
简介作者
苏洵 字明允,号老泉,四川眉山人,北宋 著名散文家,据说二七岁才发愤读书,经过十 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 宋仁宗嘉祐元年 一0五六 带领儿子苏轼、苏辙到京城,以所著 文章22篇:几策2篇,权书10篇,衡论10篇,谒见 翰林学士欧阳修。欧阳修很赏识这些文章,认 为可以与贾谊、刘向相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荐。 一时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文名因而大振。
二、通假字及含义
A、暴霜露 “暴”同“曝” 读pù 晒,引申为“暴露”,意为“冒着”
B、暴秦之欲无厌 “厌”同“餍” 读yàn 满足。
C、当与秦相较 “当”通“倘” 读“tăng”,如果 三、词类活用情况
A、日割月削 B、以地事秦 C、义不赂秦
“日”“月” 名词作状语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如果 连词 并力西向 朝着 动词
而秦兵又至矣 名词 军队 斯用兵之效也 名词 军事、战争
以地事秦 犹抱薪救火 动词 好象 良将犹在 副词 还
• 或曰…… 有人 有的人,不定代词 • 或未易量 也许 或许,连词
• 以地事秦 事奉 动词 •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事情 名词
• 燕赵之君 始有远略 起初 副词 • 始速祸焉 才 副词
注 赂lù秦 意 率shuài赂秦耶yé 字 思厥jué先祖父 音 无厌 yàn
与yǔ嬴而不助五国也
革灭殆dài尽
六国互丧sàng 小则获邑yì 暴pù霜露 草芥jiè 洎jì牧以谗诛 当tǎng与秦相较
或未易量
悲夫 fú
为wèi秦人积威之所劫
日削xuē月割
苟gǒu以天下之大
兵:
一.填然鼓之 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名词“事”带宾语“秦” 用作动词:侍 “奉义” 用作动词:坚持正义
D、不能独完 完 形容词用作动词:保全
E、李牧连却之 却 动词使动用法,使------退却;击退
四、特殊句式
一 六国破灭 非兵不利,战不善 判断句
二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判断句
三 有如此之势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被动句
四 洎牧以谗诛 被动句
简介作者
苏洵 字明允,号老泉,四川眉山人,北宋 著名散文家,据说二七岁才发愤读书,经过十 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 宋仁宗嘉祐元年 一0五六 带领儿子苏轼、苏辙到京城,以所著 文章22篇:几策2篇,权书10篇,衡论10篇,谒见 翰林学士欧阳修。欧阳修很赏识这些文章,认 为可以与贾谊、刘向相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荐。 一时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文名因而大振。
《六国论》ppt课件
译文:秦国除了用战争夺取土地以外,(还受到诸侯的贿赂),小的就获得邑镇,大的就获得城池。比较秦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与战胜别国所得到的土地,(前者)实际多百倍。六国诸侯(贿赂秦国)所丧失的土地与战败所丧失的土地相比,实际也要多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所大欲:最想要的东西固:本来【表本来】:固 素(素不相识) 思:回想厥:相当于“其”他们的先:对去世的尊长的敬称。祖父:祖辈和父辈古义:祖辈和父辈;今义:父亲的父亲
暴:同“曝”,暴露以:相当于“而”,才视/遇:对待举:拿以:连词,来芥:小草
(二)研读第二段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研读文本,体会严密论证逻辑
2.各组回答相应问题:第一组:第一段哪句话概括了六国破灭的原因?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加以论述的?第二组:第二段采用什么样的论证方法从哪个方面来论述六国破灭的原因?第三组:第三段从哪个方面论证六国破灭的原因?齐、燕、赵灭亡的原因是什么?第四组:第四段在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第五段运用什么论证方法?3.学贵有疑,大胆提出你在阅读过程中的疑惑,在组内进行交流讨论。
段落
提炼中心句
论证逻辑
第一段
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是什么
第二段
赂秦力亏,致国颠覆
为什么
第三段
不赂亦丧,不能独完
为什么
第四段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
怎么办
贰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所大欲:最想要的东西固:本来【表本来】:固 素(素不相识) 思:回想厥:相当于“其”他们的先:对去世的尊长的敬称。祖父:祖辈和父辈古义:祖辈和父辈;今义:父亲的父亲
暴:同“曝”,暴露以:相当于“而”,才视/遇:对待举:拿以:连词,来芥:小草
(二)研读第二段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研读文本,体会严密论证逻辑
2.各组回答相应问题:第一组:第一段哪句话概括了六国破灭的原因?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加以论述的?第二组:第二段采用什么样的论证方法从哪个方面来论述六国破灭的原因?第三组:第三段从哪个方面论证六国破灭的原因?齐、燕、赵灭亡的原因是什么?第四组:第四段在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第五段运用什么论证方法?3.学贵有疑,大胆提出你在阅读过程中的疑惑,在组内进行交流讨论。
段落
提炼中心句
论证逻辑
第一段
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是什么
第二段
赂秦力亏,致国颠覆
为什么
第三段
不赂亦丧,不能独完
为什么
第四段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
怎么办
贰
《六国论》苏洵(综合)优秀全面实用共68页PPT
26、要使整个人生都过得舒适、愉快,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类必须具备一种能应付逆境的态度。——卢梭
▪
27、只有把抱怨环境的心情,化为上进的力量,才是成功的保证。——罗曼·罗兰
▪
2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
29、勇猛、大胆和坚定的决心能够抵得上武器的精良。——达·芬奇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30、意志是一个强壮的盲人,倚靠在明眼的跛子肩上。——叔本华
谢谢!
68
《六国论》苏洵(综合)优秀全面实用
41、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42、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 43、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44、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 45、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 当勉励 ,岁月 不待人 。
▪
《六国论》超实用ppt
策略上有错误,大家惟有亲韩、魏,决 苏辙 不可自相攻杀。
苏洵 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2021/3/26
23
苏洵为什么对其他的观点视而 不见,只抓住“赂秦”这一点不放? 苏洵观点是不是太偏颇?如果不是, 为什么?
2021/3/26
24
2021/3/26
北宋地图
25
北宋的时代背景
北宋初期,西、北方边患 严重,自开国至英宗治平年 间,宋军和辽军西夏军大小 六十余战,败多胜少。军事 上的软弱无能导致了外交上 的妥协投降。
六国论
苏洵
2021/3/26
1
六国论
一、作者简介
(宋 苏洵)
苏洵(1009—1066)字明允,号老泉 (“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诗书… …”), 唐宋八大家之一. 宋代眉山(今四川眉山县) 人,人称“老苏”,与儿子“大苏”(苏轼)、 “小苏”(苏辙)并称“三苏”后人有诗称赞:
“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 峨嵋共比高”。
10.二败而三胜 败了两次,胜了三次。
11.后秦击赵者再 再:两次。
12.李牧连却之 却:使------退却。(使动)
2021/3/26
17
13.洎牧以谗诛 洎:及、等到。以:因为。
诛:被诛杀。
14.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惜:可惜。终:坚持到最后。
15.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殆:几乎。
际:时候。
16.智力孤危
2021/3/26
32
祝各位身体健康、工作顺利、家 庭幸福。
2021/3/26
33
则:那么 所大欲:最大的欲望。
6.固不在战矣 固:本来。
2021/3/26
12
7.思厥先祖父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好,弊端在于贿赂秦国。
12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而:连词,表因果关系。 亏:亏损。 道:道理,原因。
判断句。
译:贿赂秦国,自己的实力就亏损, 这是灭亡的原因。
13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或:不定代词,有人。 互丧:彼此相继灭亡。互,由此及彼。 率:全都,一概。 耶:吗。
译:有人说:六国相继灭亡,都是因为贿 赂秦国吗?
28
第二段是从哪个方面采用什么样的 论证方法来论述六国破灭的原因?
⑴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⑵事实论证、道理论证 、对比论证 、引证法、比喻论证等论证方法。
29
请概括这段文字列举了那 些历史事实?
祖先创业的艰难与子 孙割地之轻易的鲜明对比
“一夕安寝”与“秦兵又 至”的鲜明对比
继续揭示赂秦 政策的失败
34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判断句
终:最后。
迁灭:灭亡。
继:随着、跟随 与:亲附、亲近。 迁:改变。
译:齐国不曾贿赂秦国,最后也随着五国灭 亡,为什么呢?这是因为齐国亲附秦国而不 帮助五国。
35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 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既:已经。 始:开始,起初。 免:幸免。 义:坚持正义。名词作动词。
15
六国被灭,并不是(他们
六国破灭,非兵 的)武器不锋利,仗打不好,
不利,战不善,弊 在赂lù秦。赂秦而
弊病就在拿土地贿赂秦国。拿 土地贿赂秦国使自己的力量亏 损,(这)是被灭的原因。有
力亏,破灭之道也。 人会问:“六国接连灭亡,全
或曰:六国互丧, 是因为贿赂秦国吗?”(回答)
率赂秦耶?曰:不 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
棘,才有了一点土地。子孙对待土地却不很爱惜,拿来
把它送给别人,好像丢弃小草一样。
22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 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割:割让。
然后:这样以后。 安:安稳。
寝:休息,睡觉。 而:可是,连词,表转折关系。
译文:今天割让五座城,明天割让十座城 ,这样以后才能得到一夜的安睡;(第二天) 起来一看四周边境,秦国的军队又到了。
27
然则诸侯之地有 限,暴秦之欲无 厌,奉之弥繁, 侵之愈急。故不 战而强弱胜负已 判矣。至于颠覆, 理固宜然。古人 云:“以地事秦, 犹抱薪救火,薪 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 地有限,强暴秦国的贪心 永远没有满足。(诸侯) 送给它越多,秦国对诸侯 的侵略也越厉害。所以用 不着战争,谁强谁弱,谁 胜谁负就已经确定了。以 至于全部覆亡,是理所当 然的事。古人说:“用土 地侍奉秦国,就好像抱柴 救火,柴不烧完,火就不 会灭。”这话说对了。
23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 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弥、愈:更加。 厌:通“餍”,满足。 判:确定,断定。 奉:献,送。
译文:既然如此,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残 暴的秦国的欲望没有满足,诸侯送给秦国土地越 多,秦国侵略诸侯就越急迫。所以,不用作战, 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已经确定了。
字 音
与yǔ嬴而不助五国也 革灭殆dài尽
或未易量
洎jì牧以谗诛 当tǎng与秦相较
悲夫 fú
为wèi秦人积威之所劫
日削xuē月割
苟gǒu以天下之大
11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弊在赂秦。
破灭:灭亡
判断句。 用“非”表示否定判断。
兵:武器 赂:(割地)贿赂 利:锋利
弊:弊端
译:六国灭亡,不是武器不锋利,仗打得
20
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所亡:所丢失的土地。 则:那么
所:所……的+名词
欲:想要。
其实:它实际数量。
患:担心的。
“其”代诸侯之所亡 固:本来。
译。文:把六国贿赂秦国所丧失的土地,与战败
而丧失的土地比较,它的实际数量也多到百倍
。那么,秦国最想望的,六国诸侯最担心的,
了。
25
秦以攻取之外, 小则获邑,大则 得城。较秦之所 得,与战胜而得 者,其实百倍; 诸侯之所亡,与 战败而亡者,其 实亦百倍。则秦 之所大欲,诸侯 之所大患,固不 在战矣。
秦国凭借攻战获得土地以外 (接受诸侯的贿赂),(不打 仗)小的就获得邑镇,大的就 获得城市。把秦国受贿赂得到 的土地,与战胜得到的土地比 较,它实际多到百倍。把六国 诸侯(贿赂秦国)丧失的土地, 与战败丧失的土地比较,它实 际也要多到百倍。那么秦国最 想要的,就是六国诸侯最担心 的,(这样,)本来就不通过 战争来决定(胜负)。
的现实撰写《六国论》的。作者想通过分析六国失
败的原因来委婉地提醒当朝统治者。
秦是怎么灭亡六国的? 六国又是怎样被灭的?
先看看六国与秦国争斗的形势图 8
秦国 韩、魏、楚 齐、燕、赵
9
10
赂lù秦
六国互丧sàng
率shuài赂秦耶yé
小则获邑yì
注 思厥jué先祖父
暴pù霜露
意 无厌 yàn
草芥jiè
5
6
六国与秦的有关史实
(1)、韩魏楚以地赂秦大事年表
前290年 韩割武遂予秦。前280 年楚割汉北及上庸予秦 。
前275年魏割温予秦 。 前273年 魏割南阳予秦。
(2)、秦灭六国时间表
前230年灭韩 前225年灭魏 前223年灭楚 前222 年灭赵、灭燕 前221年灭齐
(3 )、六国抗秦大事年表
终也。
被动句
洎:等到。 为:成为。 以:因为。 而:却,连词,表转折关系。
谗:小人的坏话。
译:等到李牧因为受诬陷而被杀害,赵国都 城邯郸变成秦国的一个郡。可惜赵国用武力 抵抗却不能坚持到底。
39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 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且:况且。 殆:几乎,差不多。 处:处在。 智力:智慧和国力。 革灭:消灭。 诚:实在。
37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 者再,李牧连却之。
于:跟、与。
状语后置句,
而:连词,表并列关系。 “赵尝于秦五战”
再:两次。
却:使……退却,译为击退,使动用法。
译:赵国曾经与秦国交战五次,败了两次, 胜了三次。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李牧连 续击退了它。
38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
译:五国已经灭亡,齐国也不能幸免了。 燕国与赵国的君主,起初有远大的谋略, 能够守住他们的国土,坚持正义而不贿赂 秦国。
36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斯:这。 以:用 始:才。
效:效果,结果。 以…为:把…作为 速:招致。
译:所以燕国虽然是个小国却后灭亡,这就是用 武力对抗的结果。等到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 秦王作为对付秦国的策略,才招致了祸患。
译:况且,燕赵两国处在秦国把其他国 家几乎消灭干净的时候,可以说是智慧穷 竭,国力孤单,战败而灭亡,实在是不得 已。
40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
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
易量。
互文
向使:以前假如。 附:亲附,依附。
当:通“倘”,假如。 或:或许。
犹:还。
易:轻易。
苏洵
1
文体知识
• 论,是古代常用的一种文体,分为两种:一
种是政论,主要用于发表作者对于时政的见解
和主张;一种是史论,通过评论历史,总结历
史教训,为当时统治者提供治国借鉴。本文属
于史论文。 “六国论”是一个省略式短语,
实际上应是“六国破灭之论”,“六国论”是
倒装省略句,是“论六国灭亡的根本原因”
。
2
赂者以赂者丧,盖 (有)贿赂秦国的国家灭亡,
失强援,不能独完。 因为不行贿赂的国家失掉了强
故曰:弊在赂秦也。
有力的外援,不能单独地保全。
所以说:弊病就在贿赂秦国。
16
第一段哪句话概括了六国破灭的原因?是 从哪两个方面加以论述的?整段在文中的作 用是什么?
六弊 国在 破赂 灭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26
思厥先祖父, 暴霜露,斩荆 棘,以有尺寸 之地。子孙视 之不甚惜,举 以予人,如弃 草芥。今日割 五城,明日割 十城,然后得 一夕安寝。起 视四境,而秦 兵又至矣。
想想他们的(死去的)祖辈 父辈,冒着寒霜雨露,披荆 斩棘,才有了一点儿土地。 子孙对土地却不很爱惜,全 把它送给别人,好像抛弃 (不值钱的)小草一样。今 天割去五座城,明天割去十 座城,这才能睡一夜安稳觉。 (可是第二天)起来向四境 一看,秦国的军队又来了。
本来就不在于战争了。 21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思:回想。
以:相当于“而”,才
厥:相当于“其”他们的。 。视:看待。
先:对去世的尊长的敬称。 举:拿。
祖父:祖辈和父辈。 暴霜露:曝(于)霜露,
以:把 芥:小草。
译为,冒着霜露。
译文:回想他们死去的祖辈父辈,冒着霜露,披荆斩
辛读争皇三父青寒思并发方年当 勤书诵城人子丝窗究同奋知已年 为从苏咸皆同根多圣儿读需二苏 第不洵震中进根少人与书用十老 一晚名惊举京白年语女籍功七泉 。,。,。,。,。,。,。,
学海无涯苦作舟
4
苏洵精于古文写作, 尤长于策论,主张“言 必中当世之过”。为文 见解精辟,论点鲜明, 论据有力,语言锋利, 明快酣畅,纵横捭阖, 雄奇遒劲,很有战国纵 横家的风度。著有《嘉 祐集》。本文即选自 《嘉祐集·权书》, 《权书》都是评论政治 和历史的。
邑:小城镇。 城:大城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