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与汉书中对项羽的叙述和评价的比较
《史记》与《汉书》语言比较举隅
《史记》与《汉书》语言比较举隅【摘要】《史记》和《汉书》是中国史学史,乃至文学史上的两座高峰。
本文列举了《史记》《汉书》两书中关于描写项羽和吕后的重叠部分的语言差别:同义词、用字通假和用词差异,并指出这些差别反映了两书语言风格的不同、作者对历史人物的判定和历史观点的不同,对文学、语言的研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史记》;《汉书》;语言;比较司马迁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班固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断代史。
两部历史散文巨著可谓是两汉史学上的“双子星座”,也是中国史学史乃至文学史上的两座高峰。
《汉书》中所写的西汉二百三十年历史中,关于汉武帝以前的史事,基本上依照《史记》,其中有五十多篇人物传记就是依照《史记》的原文增删改易而成的。
本文选择《史记》中的《项羽本纪》、《吕太后本纪》和《汉书》中的《项籍传》、《高后纪》的重叠部分作对比,从语言的角度具体描写两书的差别,并浅析这些差别所反映的语言现象和思想现象。
一关于项羽,司马迁把他列入了本纪中,其中详细而精彩的描写使得《项羽本纪》成为了《史记》中最精彩的篇章之一。
而对于中国的第一个女统治者吕后,司马迁也将她列入本纪,对其进行了详细的描述。
班固则把项羽放在了人物传记中,并在传中大量删减了《史记・项羽本纪》中的精彩部分――鸿门宴,只留几语交待,而详写在《高帝纪》中。
对吕后的描述也分别放在了《高后纪》和《外戚传》中。
《汉书》大多沿用了《史记》的原文,但有增有删,在内容上有取舍,在文字上有改动,其中有包括动词、代词、名词等同义词的替换,用字的差异以及句式的差异等方面。
[以下出现的例句,均选自司马迁著《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版和班固撰《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版,例句后的数字是句子出现的页码。
词的排序按照首字音序排序。
同义词的替换1.同义动词的替换在对《史记》的《项羽本纪》、《吕太后本纪》与《汉书》的《项籍传》、《高帝纪》、《高后纪》、《外戚传》的重叠部分的对比中,共发现了19例同义动词的替换,举例如下。
2018年《史记》《汉书》项羽传比较研究-文档资料
《史记》《汉书》项羽传比较研究晋代以来便有学者对《史记》《汉书》内容和写作手法进行比较批评和研究,因两书著述宗旨和行文风格之差异,历史上曾出现尊史抑汉和尊汉抑史两种观点,但多由全书或纪传各类下手,立论概括,少有以单篇对校者。
泷川龟太郎《史记会注考证》综合近代以前各家《史记》注说,结合《史记》、《汉书》传文考证谬误,为现代人研究《史记》及史汉比较研究必备书。
徐复观《〈史〉〈汉〉比较之一例》对史汉纪传书志及文字作细致比较,其中亦涉及两书项羽传文字的对比,然多概言之。
朴宰雨著《〈史记〉〈汉书〉比较研究》(中国文学出版社1994年版)论述史汉比较之历史与现状,对史汉纪传体例、传文对比及写作方法、文势风格等方面进行研究。
其传文对比方面不及徐文细致,但在比较方法上提出独到见解。
近有刘德汉《史记汉书李广传之比较研究》与阿其图《汉书•匈奴传与史记•匈奴列传对校刍议》,以文本对校方法细读传文,考辨优劣,然尚未有以《史》《汉》项羽传详细比较者。
除行文风格等不同之外,两传传文尚有谬误,本文在比较时亦一并指出。
一、传文要旨《史记•项羽本纪》将项羽以秦汉之际实际统治者的身份列入本纪类,且列于《高祖本纪》之前,为《史记》卷七本纪第七。
全文以项羽称霸天下过程中的三个重要事件为分水岭,记述其由弱而强,极盛而衰的一生,即钜鹿之战、鸿门宴、垓下之战。
鸿门宴一段,《史记》描写生动,记叙犹详。
司马迁以项羽勇武善战、三年霸有天下却因目光短浅而致身败名裂,于行文中多致惋惜之意,感情充沛洋溢。
《史记》传文在记史的同时多用散笔,穿插故事,错综印衬,文学性较强,具有历史散文的特点。
《汉书》以陈胜项羽二人秦末之际曾先后号令天下故,将二人合传,名为《汉书•陈胜项籍传》,为《汉书》卷三一列传第一。
班固从尊汉思想出发,仅以残暴戾狠、逆时代而行之贼人记项羽,且以其名“籍”为题。
《汉书》传文注重史实,行文严谨,按历史顺序安排文章,不露情感,较《史记•项羽本纪》条理更为清晰。
《史记》《汉书》中的项羽形象刻画的差别
《史记》《汉书》中的项羽形象刻画的差别作者:顾馨誉来源:《现代语文(学术综合)》2014年第12期摘 ;要:《史记》和《汉书》是中国历史学上的两部鸿篇巨著,书中都有项羽的传记,但两书中项羽的形象有着明显的差别,而且刻画人物的艺术手法也有较大不同,这现象出现在两位以实录为特点的史学家手下耐人寻味。
关键词:《史记》 ;《汉书》 ;司马迁 ;班固 ;项羽 ;差别一、形象的差别在《史记》中,项羽的事迹主要在《项羽本纪》和《高祖本纪》里展现。
项羽并未称帝,位至西楚霸王,依《史记》成例将其传记放在“世家”里似乎更加合适。
可是司马迁把项羽也列入“本纪”,显然在他看来当时项羽虽非天子,却在实际上有着和天子等同的地位和作用,此中不难看出的是司马迁比较客观的史学态度以及对于项羽这个悲剧英雄有着一定程度的喜爱和欣赏。
如《史记·项羽本纪》中关于巨鹿之战的描绘:项羽已杀卿子冠军,威震楚国,名闻诸侯。
乃遣当阳君、蒲将军将卒二万渡河,救钜鹿。
战少利,陈馀复请兵。
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沈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
涉间不降楚,自烧杀。
当是时,楚兵冠诸侯。
诸侯军救钜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
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
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
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
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
司马迁将项羽消灭秦军主力、扭转战局的巨鹿大战描绘得淋漓尽致,运用侧面烘染之法,通过写诸侯军的观望、恐惧、畏服,把一个铁骨铮铮的八尺大汉顶天立地地展现在读者眼前。
诸侯将“膝行而前,莫敢仰视”的懦弱行为反衬出项羽的个人英勇无畏、有勇有谋的将军形象。
司马迁把项羽作为一个单纯的历史人物来评价,而不是把他放在当朝刘氏的对立面而论。
这一点超出了他同时代的学者,甚至超出了他之后的学者,比如唐代的著名历史学家刘知几就对于《项羽本纪》《陈涉世家》这两点不能认同。
《史记》与《汉书》批判精神之对比
《史记》与《汉书》批判精神之对比作者:郑丽冰来源:《文教资料》2011年第34期摘要:《史记·高祖本纪》和《汉书·高帝纪》都有关于刘邦的记载。
对于这个色彩斑斓、瑕瑜互见的开国君主,《史记》和《汉书》在其形象塑造时出现了较大的差异。
本文试从两书对刘邦的称谓,对史料的处理方式,以及对项羽的态度的不同进行比较,从而论证《史记》比《汉书》更具有批判精神。
关键词:《史记·高祖本纪》《汉书·高帝纪》汉高祖刘邦形象塑造批判精神《史记》和《汉书》位居二十四史的前四史,对中国史学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常被喻为中国史学史上的“双子星”。
可是历代关于马班异同的专论著作不多,但研究《史记》者大都要涉及这一问题,所以散论、笔记,以及涉及的论说不可胜计。
这其中以宋人倪思、刘辰翁的《班马异同评》,以及明人许相卿《史汉方驾》为发轫名作。
而今人的研究,以我国学者白寿彝《司马迁与班固》,施丁《马班异同三论》,徐朔方《史汉论稿》,以及韩国学者朴宰雨的《〈史记〉〈汉书〉比较研究》等几部论著最有代表性。
然而,个人的史学评判标准不一,这也就使得历史上后人对司马迁和班固的看法产生了极大的差异。
在众多的评述中,有扬《史记》而贬《汉书》者,如宋代的裴骃,晋代的张辅,宋代的程颐;与此同时亦不乏抑马扬班者的存在,如东汉的王充,唐代的刘知几。
在当代随着我国史学的进一步发展,对于《史记》和《汉书》的研究视角也越来越多。
这其中包括从语言文字的角度,从两书中相同人物刻画的角度,从书中所反映的社会现象,甚至从司马迁和班固的人品对比等诸多方面对《史记》和《汉书》进行比较。
而我认为,《史记》和《汉书》虽然各有千秋,可是从批判精神的角度而言,《史记》比《汉书》更胜一筹。
下文以两书中对汉高祖刘邦的形象塑造加以论证。
无论是对《史记》还是对《汉书》而言,汉高祖刘邦都是一个不能够绕过,且极难下笔的人物。
两汉的臣子如何刻画汉朝的开朝君主,这本身就是史学家面临的一个较大的难题,而刘邦却偏偏又是一个色彩斑斓、瑕瑜互见的人物,其臧否抑扬的分寸更是难以拿捏。
《史记》中刘邦和项羽的形象的比较
《史记》中刘邦和项羽的形象的比较《史记》对人物的刻画,可谓“千人千面”,不同的人物具有不同的性格特征。
司马迁笔下的的人物形象总是那么血肉丰满,神形毕现,淋漓尽致,主要原因就在于他善于以大环境(历史背景、人物经历、主要事件等)作烘托背景,做到有详有略,紧扣人物性格特征,层层揭示成败原因,最终水到渠成。
一、外在性格与内在心理比较在《史记卷七--项羽本纪第七》中,文章之始这样刻画项羽的外在形象:“籍长八尺馀,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仅这么一句,就给读者一个孔武有力的高大形象,让人很自然地联想到戏台上的古代武将。
他的暴戾是喜欢用“坑”或“烧”的办法来对待下层人士或自己所憎恶的东西,使自己失去人心,由义军变为被诸侯讨伐于垓下的“逆贼”。
暴戾而无谋,最终的归宿是自刎。
然而项羽又是善良的,最讲情面的。
一方面是刚毅勇武,一方面是百转柔肠;一方面是温和仁慈,彬彬有礼,一方面是凶狠残暴、杀人如麻。
他嫉恶如仇,不惜大肆杀戮,却又极易被别人的顺遂、依附所影响,其脆弱的感情之门极易被虚假的亲敬所攻破,进而表现为错位的仁爱和荒唐的姑息。
刘邦的心理可用一句话来概括:豁达大度,却又暗藏心机。
他的性格受到他远大抱负的驱动,在长期的军事政治斗争中经受磨砺,不断优化,从而促成了他一生的事业。
起初,刘邦外向豁达的性格中包含着粗疏散漫的一面。
他年轻时整日蛰居乡里,四处游荡,好酒色。
但是在参加起义之后,“军事斗争的刀光剑影,政治斗争的尔虞我诈,迫使刘邦有意识地约束自己的行为,不断优化自己的性格”。
刘邦克服了自己的欲望,采取了一系列笼络秦民、收买人心的措施。
可见刘邦在起义后逐步抛弃了自己性格中散漫不羁的成分,朝着成热稳健的方向发展。
从总体说来,刘邦的性格中优点的部分是勇敢、豁达,缺点是粗疏散漫。
向好的方向发展是豁达大度,敢作敢为,乐观向上,善于结交。
显然,刘邦的远大抱负驱动他向好的方向发展。
同时严酷的政治军事斗争的锻炼和他身边智能之士的影响,迫使他由粗疏变为严密,由散漫变为有心机,使自己的性格不断优化,表现了独特的性格魅力。
浅论《史记》与《汉书》的思想差别
浅论《史记》与《汉书》的思想差别——以《史记》《汉书》中的项羽形象为视角摘要:《史记》和《汉书》是二十四史中前两部,是我国历史上的宏伟巨篇,分别开创了我国史学史上纪传体和断代史两种体例,促进了我国史学的发展,给我们留下了丰富而珍贵的历史资料。
两书作者分别生活在西汉和东汉,都叙述了秦亡汉兴到汉武帝时期九十多年的历史,因此两者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但是由于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以及个人的思想倾向的差异,导致对历史认识的叙述和评价的差异,为此本文选取了秦汉之际左右政局的风流人物——项羽为切入点,通过对照两书对其叙述的特点,试阐析司马迁和班固思想的差别及原因分析。
关键词:《史记》司马迁《汉书》班固项籍差别一、《史记》与《汉书》的比较《史记》和《汉书》均产生于汉朝,分别开创了纪传体通史和纪传体断代史,是我国重要的历史著作,奠定了我国史学史的基础,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因此,很多人非常有兴趣把这两部书及这两位作者进行一番比较,进而对两书的写作上有更清晰的了解。
本文以项羽的形象塑造为切入点,通过比较两书的叙述差异,进而分析两书作者思想的差别。
(一)就项羽在两者书中所处的体例而言,《史记》要比《汉书》高明。
在《史记》中,司马迁将项羽归入到“本纪”中,在卷七《史记·项羽本纪》,而班固将项羽与陈胜列于一处,同归于“列传”,在卷三十一《汉书·陈胜项籍传》中。
据司马贞《史记索隐》:“本其事而记之,故曰本纪。
”张守节《史记正义》:“本者,系其本系,故曰本;纪者,理也,统理众事,系之年月,名之曰纪。
”又裴松之《史目》:“天子称本纪。
”1故知本纪,一是专叙天子及其世系,二是按年月次序叙事。
司马迁将非天子的项羽列入天子之列,充分体现出司马迁对项羽功绩的肯定和欣赏。
司马迁在其自序中有言,“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
然羽非有尺寸,乘执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1转引自:《<史记>与<汉书>的比较》刘学彦,《社会科学学科研究·历史学研究》2011年1月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
《史记》《汉书》中的项羽形象刻画的差别
革 。在司 马迁 看来 ,汉武 帝时期选拔 的官员,多是 以强硬 详述人物生平,追求史实 ,并以此折射出背后 的政治。
手段来打击 豪猾 ,压抑贵戚 、商贾 。司马迁 身处 当世 ,足
够 了解 当 时 官 吏 的 威 严 ,他 认 为 当 时 的 官 吏 过 于 功 利 化 ,
虽非天子 ,却在实际上有着和 天子等 同的地 位和作用 ,此
中 不 难 看 出 的 是 司 马 迁 比较 客 观 的 史 学 态 度 以及 对 于 项 羽
战,绝 其 甬道 ,大破之 ,杀 苏角 ,虏王 离。涉 间
不 降楚 , 自烧 杀。 当是 时,楚兵 冠诸侯 。诸侯 军 救钜鹿 下者十余 壁 ,莫敢纵兵 及楚 击秦 ,诸将
当 朝 统 治 者 的 诸 多 不 满 ,相 对 于 司 马 迁 来 说 , 班 固言 辞 少 了些激 愤 ,多 了些 平 和 。
( 二 )迥 异 的人 生 经 历
【 2 ] 司马迁. 史记 【 M 】 . 上海古籍出版社 ,1 9 9 7 .
的原因。
而 这 些 都 成 为 司 马 迁 脑 中 积 淀 的 素 材 。成 年 后 又 多 方 游 历 ,不 断 了 解 民情 风 俗 与 时 事 政 治 。 相 比于 博 览 群 书 , 不
( 一 )所 处 时代 的不 同
司 马 迁 的 一 生 基 本 都 处 于 汉 武 帝 当 政 时 期 。 文 景 之 断 在 书 本 中 收 集 资料 的 班 固 来 说 , 司 马 迁 更 加 贴 近 百 姓 生 治 ,采 取 与 民 休 息 的 政 策 后 , 西 汉 可 以 说 蒸 蒸 日上 , 百姓 活 ,所 以他 多 以 掌 故 来 展 现 循 吏 的个 性 特 征 ,突 出 官 吏 的 也 安 乐 富 庶 。 年 少 登 帝 的汉 武 帝 刘 彻 进 行 了 大 刀 阔斧 的 改 自身 品 德 。 而 班 固则 是 从 收 集 的 资料 进 行 概 括 总 结 , 善 于
历史人物对项羽的评价
历史人物对项羽的评价
项羽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将领和政治家,对于他的评价也因时代、文化、政治等因素而有所不同。
以下是一些历史人物对项羽的评价:
1. 司马迁:司马迁在《史记》中对项羽进行了高度评价,认为他是一个勇敢、坚毅、有魄力的将领,在战争中表现出色,为推翻秦朝的统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 贾谊:贾谊在《过秦论》中对项羽进行了赞扬,认为他是一个有远见卓识的将领,能够正确地认识历史的发展趋势,采取正确的策略,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3. 班固:班固在《汉书》中对项羽进行了批评,认为他是一个骄傲自大、刚愎自用的将领,在战争中不听劝告,一意孤行,最终导致了失败。
4. 曹操:曹操在《让县自明本志令》中对项羽进行了赞扬,认为他是一个有勇气、有魄力的将领,在战争中表现出色,为推翻秦朝的统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5. 李世民:李世民在《贞观政要》中对项羽进行了批评,认为他是一个残暴、自私的将领,在战争中采取了一些不道德的手段,对人民造成了巨大的伤害。
总的来说,项羽的评价因时代、文化、政治等因素而有所不同。
但他作为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一点是得到广泛认可的。
史记、汉书同篇目比较
在把《史记》与《汉书》大体上浏览了几遍后,我决定将《史记》中的项羽本纪和《汉书》中的陈胜项藉传中的项羽部分进行比较。
在史料剪裁、遣词造句方面,我认为《史记》是比较秉笔直书的,按当时的情况来论事。
司马迁认为秦国之所以灭亡是因为项羽带领诸侯才成的,况且在秦国灭国数年之后,权力也一直掌握在项羽手里,所以将项羽视为帝王列为本纪。
另外《项羽本纪》是司马迁的扛鼎之作,司马迁在其中倾注了自己全部感情。
从项羽少年从军到自刎乌江,这个‚力拔山兮气盖世‛的末路英雄‚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
‛其中‚鸿门宴‛是重头戏,各种人物栩栩如生、生动形象。
总之,史记选取与天下选取与天下兴亡有关的重大历史事件,通过戏剧化的、激烈紧张的斗争冲突来凸现人物性格,用"互见法"来补充叙述、交待某些相关的历史背景、清洁或者细节,既避免叙述的重复,又使人物的性格特征更加清晰、完整,重视以细节描写突显人物性格,善于用符合人物身份的语言写出人物的神情。
对每一个纪传的人物,都能够抓住他的特点,阐扬他的特点,使这个被纪传的人物,跃然纸上,箫疏欲动。
而汉书以汉高帝为首,把汉高帝列为本纪首席,把项羽降到列传地位,强调先入关者为王。
项藉传中,班固通过大事化小的方法把鸿门宴中那种剑拔弩张、惊心动魄的描写给淡化了,把一些对高帝形象不利的都删除了,减小影响。
汉书行文简练整饬,详赡严密,作者常常在平铺直叙中寓含褒贬,而且分寸掌握得相当准确,对材料的取舍,作者下了很大的功夫,善于剪裁,结构方面,作者十分注意历史事件来龙去脉的交待。
史学思想方面,司马迁生活在西汉刘氏的王朝下,不畏当朝权力,秉着作为历史学家的评价标准,不以胜败论英雄,坚持项羽的功绩‚近古以来未尝有‛,逆统治者的意志将其归入天子之列。
从这里可以看出,司马迁始终坚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撰史宗旨,尊重历史发展的脉络,重视客观的历史事实。
班固撰写《汉书》的目的在于颂扬汉朝大一统,为汉朝政权的正统地位提供理论基础。
《史记》和《汉书》中项羽形象差异及原因分析
《史记》和《汉书》中项羽形象差异及原因分析作者:张明阳来源:《卷宗》2016年第12期摘要:在一般的历史认识里,项羽的形象往往是有勇无谋而刚愎自用的。
事实上,在《史记》的记叙中,项羽并非没有任何功绩可言,他在抗秦斗争中消灭了秦军主力。
而在《汉书》中,对项羽的记载则有所变化,更接近于今人对他的的认识。
其中的区别在两部史书的一些记载细节中有所体现。
对项羽记载的改变,既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司马迁和班固纪史理念的差异,也是由评价标准的差异;因此导致了后世史家在认识项羽时更关注其缺点,却对其历史功绩有所忽略,从而难以客观地认识项羽其人。
关键词:项羽;《史记》;《汉书》项羽是楚汉战争乃至整个秦汉史中的重要人物。
后世史家以及一些文学艺术作品中项羽往往被冠以残忍、有勇无谋且刚愎自用的形象。
但是根据《史记》的记载,项羽并不是没有任何可取之处;他击败了秦军主力,具有重大的军功,因而成为楚汉战争中的“西楚霸王”;司马迁的记载承认了他的功绩。
而在《汉书》中,对项羽记载的侧重点则出现了变化。
本文中,笔者将对比两部文献的差异,并尝试分析其中的原因。
1 《史记》对项羽的记载首先从标题上可以看出,司马迁让项羽进入了本纪的行列中。
本纪的地位远远高于列传,这说明在他眼中项羽至少曾经是历史发展的主要力量。
此外,在司马迁的记载中,项羽的行为并非一无是处,下面简要列举几个案例。
项羽在抗秦斗争及楚汉战争中有不少坑杀降卒或屠城的行为,但也有例外。
关于项羽的残暴,《史记》中自然有多处体现。
然而项羽也有放弃屠城的做法:外黄不下。
数日,已降,项王怒,悉令男子年十五已上诣城东,欲阬之。
外黄令舍人儿年十三,往说项王曰:“彭越彊劫外黄,外黄恐,故且降,待大王。
大王至,又皆阬之,百姓岂有归心?从此以东,梁地十余城皆恐,莫肯下矣。
”项王然其言,乃赦外黄当阬者。
东至睢阳,闻之皆争下项王。
在对待外黄时,项羽听从了“外黄令舍人”儿子的话,没有实行屠城。
可见,《史记》中的项羽虽然有不少残暴的行为,但他并不是毫无人性可言,至少在对待外黄时,他还保留了一些人性。
《史记》中历史人物刘邦和项羽的比较分析
《史记》中历史人物刘邦和项羽的比较分析司马迁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历史学家、文学家,他不仅是中国的文化名人,也是世界的文化伟人。
他在中国和全世界的文化史上都享有崇高的、不朽的地位。
他为我们留下的《史记》不仅是我国历史文化中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一笔珍贵的财富。
《史记》在我国的文学领域和史学领域中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鲁迅先生称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是非常恰如其分的评价。
一、为什么要将项刘进行比较?《史记》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无论是写人还是叙事,都大大超过了它以前的任何一部散文著作。
司马迁善于在不违背历史事实的前提下,用他敏锐深邃的思想和匠心独运的手法,塑造各式各样的人物形象,使之具有鲜明的个性化特点。
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小吏酒徒,无不有血有肉,栩栩如生。
其中刘邦和项羽是作者所着力刻画的两个人物形象。
尽管同为历史人物、同为英雄人物,作者对他们的写法,对他们的感情,对他们的好恶,并不是千篇一律地要么全面肯定、要么全盘否定,而是各有褒贬,以一个历史学家的公正、客观、冷静的写实手法去叙述,同时又以一个作家所特有的细腻、丰富的大写意手法去渲染,使其跃然纸上,出现在读者眼前,真可谓是掩卷而人物形神俱在。
刘邦和项羽两人同为一代英雄豪杰,既有相同之处:两人都出身于贫穷之家、崛起于草莽之间,同样生活在秦朝末年的乱世之中;后来又都加入农民起义,共立楚怀王,举兵攻帝阙;在农民起义中分别被推举为首领,为推翻暴君,两人均居功至伟,并携手推翻了秦朝的暴政。
但又有不同之处:项羽在少年时学万人敌,力拔山河。
其性格刚勇、率直而又暴戾,而刘邦则机智、多变且又无赖;在对待战争方面,项羽只是一味靠武力,而刘邦更讲究战略战术;对秦之态度,项羽大烧阿房宫,刘邦则秋毫无犯;在成功方面,早期项羽志满意得,刘邦谨慎卑谦,后来垓下之围,项羽兵败自刎,刘邦则成就西汉大业。
通过比较分析就会发现,两人从多方面既是对立的、又是互补的。
二、具体比较第一,在《史记》中,作者提到两人在秦始皇巡游时,都曾见到过。
【最新版】《史记》与《汉书》语言特色比较毕业设计
《史记》与《汉书》语言特色比较摘要:《史记》、《汉书》从选材、写人、抒情、说理到布局等方面都表现出两书各自的独特风格,而语言特色更是两者不同文风的主要表现与鲜明标志。
《史记》奇谲善变的笔法、深情的语调、丰富多彩的语言,与《汉书》严密的布局、细致的描绘、整齐繁富的语言很不一样。
语言特色不同原因是两书思想内容、两书作者写作体裁、西汉东汉思想文化状况与文学风气有所不同。
《春秋》以“一言而寓褒贬”可知不同的史传具有不同的语言特色,试比较《史记》与《汉书》的语言特色的不同。
关键词:《史记》;《汉书》;语言特色比较同作为史传文学的《汉书》和《史记》自问世以来,人们从多种角度对其加以评价,无论是从文学体裁,还是从历史、文化角度进行评价,褒贬不一。
《史记》写作于西汉王朝鼎盛时期,记录的是从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年间三千多年的历史,着重描写的是从战国到汉初的这段时代。
它从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等许多方面反映社会生活,表现风云变幻的时代,刻画千古风流人物。
作者经过李陵之祸后重新审视人与整个社会、历史的关系,自己的写作目的改为“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汉书》写作于东汉王朝的稳定时期,记录西汉二百余年的历史,是对当时社会面貌作全面的记述。
作者写作由私人到官方,其创作目的也发生变化,变为“弘扬汉德”。
目前学术界只是从文化、历史的角度对其进行研究。
可以说两部史学著作从选材、写人、抒情、说理到布局等方面都表现出各自独特的风格,而语言特色的不同是其主要表现与鲜明标志。
本文就《史记》、《汉书》语言特色作一比较。
一、语言特色比较同时作为史传文学的《史记》与《汉书》,作者在写作人物传记时非常注意通过语言的运用加强叙事的生动性,展示人物性格。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任何丰富生动的生活内容,任何崇高的思想感情,任何动人的故事情节,如果没有准确、生动、优美的语言,便不可能表现出来。
这里从三个方面试着比较《史记》与《汉书》的语言特色:㈠叙事语言⒈《史记》语言雄奇疏放,体现在描写紧张激烈的场面,表现尖锐的矛盾冲突;而《汉书》用语典雅,文采斐然则体现在书中多引用诗赋,收录大量的奏疏。
《史记》《汉书》中的人物差异——项羽
《史记》《汉书》中的人物差异——项羽第一篇:《史记》《汉书》中的人物差异——项羽《史记》《汉书》中的人物差异——项羽《史记》和《汉书》虽同样是记录中国古代历史但在人物表达方面却略有不同其中包含了两位作者的情感《史记》《史记》是中国西汉时期的历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史学名著司马迁在公元前99年(汉武帝天汉二年),47岁,汉武帝攻打匈奴,骑都尉李陵投降。
司马迁为其辩护,下狱,遭宫刑。
《史记》一半左右都是在他入狱的时间中完成的.由于《史记》只写到汉武帝的太初年间,因此,当时有不少人为其编写续篇。
据《史通·正义》记载,写过《史记》续篇的人就有刘向、刘歆、冯商、扬雄等十多人,书名仍称《史记》。
班固的父亲班彪(公元3年~公元54年)对这些续篇感到很不满意,遂“采其旧事,旁贯异闻”为《史记》“作《后传》六十五篇”。
班彪死后,年仅22岁的班固,动手整理父亲的遗稿,决心继承父业,完成这部接续巨作。
不料,工作开始几年,有人上书汉明帝,告发班固“私作国史”。
班固被捕入狱,书稿也被全部查抄。
他的弟弟班超上书汉明帝说明班固修《汉书》的目的是颂扬汉德,让后人了解历史,从中获取教训,并无毁谤朝廷之意。
后来无罪开释,汉明帝更给了班家一些钱财,帮助他们写下去。
可见其两人命运坎坷在对待同一件事情上会有自己的见解。
一.《史记》与《汉书》内容对比《汉书》写于《史记》之后是由于《史记》只写到汉武帝的太初年间所以班固续写的。
在《汉书》中就免不了借鉴与《史记》在《汉书》项籍传袭用《史记•项羽本纪》。
《史记》为项羽专著一本纪,而《汉书》将陈胜与项羽合传,传赞部分亦将《史记》陈涉世家赞与项羽本纪赞合并。
《汉书》项籍传大幅删减《史记•项羽本纪》中字句,以互见法移置段落至《汉书》他传中,并调整后半部分传文顺序,使《汉书》项籍传字数缩减为《史记•项羽本纪》的三分之二左右,并占《汉书•陈胜项籍传》字数的三分之二。
关于《汉书》传文中的删补移置,大段变动方面《史记》第1-9、11-15、20、25、40-42、45段与《汉书》各对应段落内容大致相同,仅字句略有删改。
《史记》《汉书》叙事比较研究
《史记》《汉书》叙事比较研究自古以来,史记》和《汉书》一直是中国历史研究的核心书籍,也是影响最大的古籍。
这两部书均包含着中国丰富多样的历史内容,有着不同的语言风格,也有着各自独特的叙事风格。
本文尝试从叙事角度比较《史记》《汉书》两部古籍的不同,以此来探讨它们所反映的内容,同时了解古代历史的发展变化。
首先,《史记》和《汉书》的语言风格有着明显的不同,这决定了它们的叙事方式也有所不同。
《史记》以繁复的文字风格记载史实,并尝试追求事实的可信性,这一点体现在它对事件的记录上尤其是其中对历史人物的传记部分,其叙述细致入微。
而《汉书》则主要以事实与虚构相结合的叙事方式,用流畅的文字语言记载历史,但更看重的是历史的直接体验,而非事实的可信性。
其次,《史记》和《汉书》虽然都是历史类文献,但它们对人物形象的描写却有着不同。
《史记》对历史人物的描写具有客观性,既能够照顾写者的喜好,又能够保持历史的真实性。
加上史记的传记文学性也更强,所以,它更能表达出历史人物生活中的细节,给人较为深刻的视觉和感知体验。
而《汉书》则在历史人物的描写上更加宏大,这与其作者的宗旨有关。
《汉书》的作者认为,要表达一个历史事件的真实性,就应该从更广阔的角度出发,将更多的人物和因素放入叙事中,以此展示出古代历史的活力,以及历史轨迹的多样性。
最后,《史记》和《汉书》也有着不同的叙事技巧,这些技巧也会影响读者读懂这两部书时,所感受到的语言氛围和内容视角。
《史记》更善于用夸张和比喻等比喻形式叙述历史。
这样,古代历史的故事性便更加鲜明,让读者也更加容易感受到古代历史的活跃和复杂。
而《汉书》则善于用象征意象和气氛化的文字,来表现古代历史的深刻与宏大。
从以上比较分析可以清楚的看出,《史记》和《汉书》的叙事方式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这一差异是由于它们的不同背景和宗旨造成的,也决定了它们对古代历史的记载也有着不同的体现。
尤其是在古代历史语言、叙事性和视角上,《史记》和《汉书》都有着绝对的独特性,而这些独特性,也正是古代历史学家研究中最为重要的因素。
史记和汉书的比较
史记和汉书的比较《史记》与《汉书》的比较《史记》是我国第一部通史,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汉书》是第一部断代史,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西汉的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的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
《汉书》把《史记》的“本纪”省称“纪”,“列传”省称“传”,“书”改曰“志”,取消了“世家”,并入“列传”,体例较《史记》更为整齐统一。
除了二者体例内容不同,更重要的不同还在于深层次的内容,我认为有以下三点不同。
一、人物记叙侧重点不同《史记》最精彩的篇章是楚汉相争和西汉初期的人物传记,《汉书》的精华则在于对西汉盛世各类人物的生动记叙。
《汉书·公孙弘卜式宽传》对于武帝和宣帝朝涌现的各类人材作了概述,其中提到的绝大多数人物都在《汉书》中有一席之地,分别为他们立传。
通过叙述这些历史人物的事迹,全面地展现了西汉盛世的繁荣景象和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
《史记》所写的秦汉之际的杰出人物是在天下未定的形势下云蒸龙变,建功立业,此时涌现出一批草莽英雄,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战将和谋士。
《汉书》所写的西汉盛世人物则不同,他们是在四海已定、天下一统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其中固然不乏武将和谋士,但更多的是法律之士和经师儒生。
除《世家》外,《史记》的人物传记基本都是以写单个人为主,很少全面叙述家庭的兴衰史。
在汉初的功臣传记中,只有《绛侯周勃世家》写了周勃、周亚夫父子的事迹,其他人的传记基本是止于其身。
西汉盛世培育了一大批官僚世家,他们不是一代为官,而是几代人相承,常盛不衰。
《汉书》记叙了许多世袭官僚家族的历史,如《霍光金日磾传》、《张汤传》、《杜周传》、《韦贤传》、《萧望之传》、《冯奉世传》、《翟方进传》等,传主都不是单独一个人,而是记叙几代人的事迹。
通过描述这些家族的兴衰史,对西汉社会的变迁作了多方面的展示。
二、笔法不同《汉书》笔法精密,在平铺直叙过程中寓含褒贬、预示吉凶,分寸掌握得非常准确。
《汉书》与《史记》人物评价标准
《汉书》与《史记》人物评价标准
主要有:
一、武功特长:对武艺有过突出特长的,如张良、项羽、苏秦等,史书都会对其进行褒扬。
二、廉洁仁政:那些廉洁仁政、治世有智慧的人,《汉书》和《史记》都会夸奖他们的作为,比如老子、尧、舜、管仲、伍子胥等。
三、政治技术:对于那些有出色政治技术的人物,《汉书》和《史记》都会有较高的承认,比如文学家韩非子、李斯、鲁班等。
四、英雄形象:《汉书》和《史记》都会关注那些有英雄形象的人物,比如项羽、白起、项燕等。
五、文学著作:对于有文学作品的人物,《汉书》和《史记》都会对其贡献表示赞赏,比如老子、刘向、韩非子等。
项羽生平记述差异分析——基于《史记》和《汉书》的考察
项羽生平记述差异分析——基于《史记》和《汉书》的考察张春巍
【期刊名称】《新乡学院学报》
【年(卷),期】2023(40)1
【摘要】《史记》和《汉书》对项羽生平记述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项羽传记的体例安排不同,二是对项羽的称呼不同,三是对项羽形象的描绘不同。
《史记》和《汉书》对项羽生平的记述存在差异,主要与司马迁和班固生活的时代、个人经历以及文学观有关。
【总页数】4页(P46-49)
【作者】张春巍
【作者单位】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2
【相关文献】
1.中国公共文化服务支出区域差异的实证考察\r——基于泰尔指数测算及分解分析
2.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上的武汉城管形象差异——基于内容分析法的考察
3.城乡融合发展趋势下城市移民土地粘度的形成机理与差异分析——基于湖南S乡的考察
4.农村纯女户已婚女儿双系反哺行为差异分析——基于河南A村的考察
5.子女非认知能力发展的阶层差异分析——基于家庭资本投入的微观考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項 獄掾曹咎書抵櫟陽獄掾司馬欣,以故事得已。項梁殺人,與籍避仇
羽 本
於吳中。吳中賢士大夫皆出項梁下。每吳中有大繇役及喪,項梁常 為主辦,陰以兵法部勒賓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秦始皇帝游會稽 ,渡浙江,梁與籍俱觀。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
紀 :「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籍長八尺餘,力能扛鼎,才氣
羽 拔劍斬守頭。項梁持守頭,佩其印綬。門下大驚,擾亂,籍所擊殺數十百人 本 。一府中皆慴伏,莫敢起。梁乃召故所知豪吏,諭以所為起大事,遂舉吳中
兵。使人收下縣,得精兵八千人。梁部署吳中豪傑為校尉﹑候﹑司馬。有一
紀 人不得用,自言於梁。梁曰:「前時某喪使公主某事,不能辦,以此不任用 公。」乃皆伏。於是梁為會稽守,籍為裨將,徇下縣。
!」梁以此奇籍。籍長八尺二寸,力扛鼎,才氣過人。吳中子弟皆
憚籍。
漢書沿襲了史記
• 漢書取消了史記書中項羽本紀而將項羽編排進列傳立了< 陳勝項籍傳>
• 《史記》為紀傳體通史,分「本紀」、「世家」、「列 傳」、「書」「表」五大類;其史「本紀」、「世家」、 「列傳」都是「傳」的性質,只是所述人物的社會地位不 同而已。
傳 牧羊,立以為楚懷王,從民望也。陳嬰為上柱國,封五縣,與
懷王都盱台。梁自號武信君,引兵攻亢父。
史 居數月,引兵攻亢父,與齊田榮﹑司馬龍且軍救東阿,大破秦軍於東
• /w72/play_album-aid-6729351_vid-Mzg0OTg2MTM.html
史 廣陵人召平於是為陳王徇廣陵,未能下。聞陳王敗走,秦兵又且至,乃渡江
記
矯陳王命,拜梁為楚王上柱國。曰:「江東已定,急引兵西擊秦。」項梁乃 以八千人渡江而西。聞陳嬰已下東陽,使使欲與連和俱西。陳嬰者,故東陽
三、 寫項羽入關,胸無統一大計,不用范增良謀, 醉心於霸王稱號,陷入以劉邦為主的諸王圍攻之中。 這是項羽一生事業的轉折點。以前是諸侯反秦,以 後則是爭奪地位的楚漢戰爭了。其中所寫之鴻門宴 是史記中的藝術成就。(p.14~19)
四、 寫項羽在楚漢戰爭中由強到弱,直至最後兵 敗自殺的全過程。司馬遷的同情是在項羽一方,但 他把項羽失敗的原因也寫的極為清楚,項羽的悲劇 命運是不可避免的。(p.23~32)
項 羽
駒,大逆亡道。」乃引兵擊秦嘉。嘉軍敗走,追至胡陵。嘉 還戰一日,嘉死,軍降。景駒走死梁地。梁已並秦嘉軍,軍 胡陵,將引而西。章邯至栗,梁使別將朱雞石、餘樊君與戰
傳 。餘樊君死。朱雞石敗,亡走胡陵。梁乃引兵入薛,誅朱雞
石。梁前使羽別攻襄城,襄城堅守不下。已拔,皆坑之,還
報梁,聞陳王定死,召諸別將會薛計事。時沛公亦從沛往。
◎統領三萬精兵攻打漢軍,節節逼退漢軍,至使漢軍 十多萬人死於睢水,阻塞睢水的流動。 ◎燒殺紀信。
◎欲烹太公。
三、不納謀臣
◎不納范增鴻門宴上殺劉邦之建議,縱放劉邦,鑄下 失誤。
◎中劉邦離間之計,致使范增憤而告老還鄉。
◎放棄關中,留念家鄉,無統一大計──說者諫項王: 「關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饒,可都以霸。」項王卻欲 東歸,曰:「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繡夜行,誰知之 者!」說者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項 王聞之,烹說者。
項 令史,居縣中,素信謹,稱為長者。東陽少年殺其令,相聚數千人,欲置長
羽 本
,無適用,乃請陳嬰。嬰謝不能,遂彊立嬰為長,縣中從者得二萬人。少年 欲立嬰便為王,異軍蒼頭特起。陳嬰母謂嬰曰:「自我為汝家婦,未嘗聞汝 先古之有貴者。今暴得大名,不祥。不如有所屬,事成猶得封侯,事敗易以
紀 亡,非世所指名也。」嬰乃不敢為王。謂其軍吏曰:「項氏世世將家,有名
過人,雖吳中子弟皆已憚籍矣。
漢 籍少時,學書不成,去;學劍又不成,去。梁怒之。籍曰:「書足
書
記姓名而已。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耳。」於是梁奇其意, 乃教以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梁嘗有櫟陽逮,請蘄
項 獄掾曹咎書抵櫟陽獄史司馬欣,以故事皆已。梁嘗殺人,與籍避仇
羽 傳
吳中。吳中賢士大夫皆出梁下。每有大繇役及喪,梁常主辦,陰以 兵法部勒賓客子弟,以知其能。秦始皇帝東遊會稽,渡浙江,梁與 籍觀。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無妄言,族矣
在此我們可以看到漢書省略部分史記用,但是句意上大略與史記所記相符
史 居鄛人范增,年七十,素居家,好奇計,往說項梁曰:「陳勝
記 敗固當。夫秦滅六國,楚最無罪。自懷王入秦不反,楚人憐之
項 羽
至今,故楚南公曰『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也。今陳勝首事, 不立楚後而自立,其勢不長。今君起江東,楚蜂午之將皆爭附 君者,以君世世楚將,為能復立楚之後也。」於是項梁然其言
第一組 9714108 斋藤飞 鸟 9714115 长泽雅 美 9714138 花泽香 菜
《史記》、《漢書》 對項羽的敘述與評贊比較
《史記‧項羽本紀》 全文段落主題
一、 記述楚國遺族項梁叔姪的流亡生活。側重於 項羽的厭學尚勇和伺機稱霸的雄心。(p.1~6)
二、 記述項梁叔姪擁立楚懷王。側重項羽在鉅鹿 之戰中破釜沉舟,背水一戰,成為諸侯上將軍。 這是項羽取得輝煌勝利的時代,儘管有不少錯誤, 但不愧為英雄。(p.6~8)
史 秦二世元年七月,陳涉等起大澤中。其九月,會稽守通謂梁曰:「江西皆反 記 ,此亦天亡秦之時也。吾聞先即制人,後則為人所制。吾欲發兵,使公及桓
楚將。」是時桓楚亡在澤中。梁曰:「桓楚亡,人莫知其處,獨籍知之耳。
項 」梁乃出,誡籍持劍居外待。梁復入,與守坐,曰:「請召籍,使受命召桓 楚。」守曰:「諾。」梁召籍入。須臾,梁眴籍曰:「可行矣!」於是籍遂
本 紀
漢 項籍字羽,下相人也。初起,年二十四。 書 其季父梁,梁父即楚名將項燕者也。家世 項 楚將,封於項,故姓項氏。
羽 傳
從這裡可以看出漢書資料源於史記但是對史記的記載做了縮減而顯 的簡單概要
史 項籍少時,學書不成,去學劍,又不成。項梁怒之。籍曰:「書足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記
以記名姓而已。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於是項梁乃教籍 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學。項梁嘗有櫟陽逮,乃請蘄
項 令史,居縣,素信,為長者。東陽少年殺其令,相聚數千人,欲立長,無適
羽 傳
用,乃請陳嬰。嬰謝不能,遂強立之,縣中從之者得二萬人。欲立嬰為王, 異軍蒼頭特起。嬰母謂嬰曰:「自吾為乃家婦,聞先故未曾貴。今暴得大名 不祥,不如有所屬,事成猶得封侯,事敗易以亡,非世所指名也。」嬰乃不
敢為王,謂其軍吏曰:「項氏世世將家,有功於楚,今欲舉大事,非將其人
漢 秦二世元年,陳勝起。九月,會稽假守通素賢梁,乃召與計事。梁曰:「方 書 今江西皆反秦,此亦天亡秦時也。先發制人,後發制於人。」守歎曰:「聞
夫子楚將世家,唯足下耳!」梁曰:「吳有奇士桓楚,亡在澤中,人莫知其
項 處,獨籍知之。」梁乃戒籍持劍居外侍。梁復入,與守語曰:「請召籍,使 受令召恆楚。」籍人,梁眴籍曰:「可行矣!」籍遂拔劍擊斬守。梁持守頭
,不可。我倚名族,亡秦必矣。」其眾從之,乃以其兵屬梁。梁渡淮,英布
、蒲將軍亦以其兵屬焉。凡六七萬人,軍下邳。
史 當是時,秦嘉已立景駒為楚王,軍彭城東,欲距項梁。項梁
記 謂軍吏曰:「陳王先首事,戰不利,未聞所在。今秦嘉倍陳
項 羽
王而立景駒,逆無道。」乃進兵擊秦嘉。秦嘉軍敗走,追之 至胡陵。嘉還戰一日,嘉死,軍降。景駒走死梁地。項梁已 并秦嘉軍,軍胡陵,將引軍而西。章邯軍至栗,項梁使別將
五、 太史公論贊,是司馬遷的議論,比較全面客 觀的評價項羽的功過。(p.39)
西楚霸王項羽
• 名籍,字羽 • 年少時曾學習書法不成,又學劍,仍不成。 • 立志要學「萬人敵」 (就是能抵擋一萬人的本
領) • 從叔父學兵法。 • 但僅「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學。」項羽身高八
尺,力能舉鼎,年青時志向遠大
項羽的形象
• 《漢書》稱「紀」不稱「本紀」,共十二篇,「紀」是專 記皇帝事跡。班固的標準是只有帝皇才可以立紀,因而楚 漢相爭時期的項羽及西漢以後的王莽,僅置於「列傳」
悲劇式的人物---項羽豋場
• 秦始皇出巡在渡浙江(今錢塘江)時,項 羽見其車馬儀仗威風凜凜,便脫口而上: 「彼可取而代也。」秦二世元年(前二0 九),陳勝、吳廣在大澤鄉振臂一呼,揭 竿而起,項羽隨項梁在吳中舉兵響應。二 十四歲的項羽,被人民起義的急風暴雨推 上了歷史舞古。
• 《漢書》的例,多繼承《史記》而來,全書為紀、志、表 和列傳四類。《史記》的「本紀」是以朝代或帝王為主, 按年月記一國之大事,詳述帝王之興廢為全書的總綱,是 以編年體的方法記事,共有十二本紀。此外,「世家」是 專記諸侯世系活動的,也是以編年體的方法記事。史遷立 「世家」的標準,不在年代之久與論封地之大小,而是在 乎有功或德於天下。
鉅鹿之戰 ---破釜沉舟
• 定陶之戰後,秦軍北渡黃河,攻打起義抗秦的趙王歇和張耳,將趙軍圍困於 巨鹿(今河北平鄉)。楚懷王任命宋義為上將,項羽為次將,率兵救援。宋 義率軍到達安陽(今河南安陽南),便畏縮不前,屯兵四十六天。當時,陰 雨連綿,起義軍缺衣少糧,處於困境之中。項羽當機立斷,殺了宋義,迫使 楚懷王任他為上將軍 ,並命他立即揮師北上救趙。
羽 ,佩其印綬。門下驚擾,籍所擊殺數十百人。府中皆讋伏,莫敢復起。梁乃 傳 召故人所知豪吏,諭以所為,遂舉吳中兵。使人收下縣,得精兵八千人,部
署豪桀為校尉、候、司馬。有一人不得官,自言。梁曰:「某時某喪,使公 主某事,不能辦,以故不任公。」眾乃皆服。梁為會稽將,籍為裨將,徇下 縣。
從這裡可以看出史記較重視對話的技術去描寫歷史,漢書僅用敘述方式呈現歷史
四、親上戰線
◎於鉅鹿之戰,破釜沉舟,率軍馳騁沙場,英勇殺敵。
◎領三萬精兵,擊潰五十六萬漢軍。
◎劉邦攻下三秦;韓信打敗齊、趙,自立為齊王;彭 越攻下梁地,反楚。項羽驚慌,遂令海春候曹咎等人 守在廣武澗旁。他親自率軍攻打彭越,再回來與曹咎 會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