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钢板条状马氏体分析形成过程
马氏体的形成机理及马氏体形态分析
关于马氏体的形成机理及马氏体形态分析上世纪60年代以来,人们在马氏体形态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发现了马氏体的许多不同形态,并找出了马氏体及其精细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对马氏体的晶体结构也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
马氏体形态虽然多种多样,但从其形态特征上基本可归纳为条状马氏体和片状马氏体两大类,其精细结构可划分为位错和孪晶。
同时发现马氏体与母相保持严格的晶体学位向关系。
1.条状马氏体主要形成于含碳量较低的钢中,又称低碳马氏体。
因其形成于200℃以上的较高温度,故又称高温马氏体;因其精细(亚)结构为高密度(一般为0.3~0.9×1012cm/cm2)位错,故又称位错马氏体。
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条状马氏体的主要形态特征为:呈束状排列。
近于平行而长度几乎相等的条状马氏体组成一束,或称为马氏体“领域”(即板条群)。
板条群的尺寸约为20~35μm,由若干个尺寸大致相同的板条在空间位向大致平行排列所作组成,在原奥氏体的一颗晶粒内,可以发现几团马氏体束(即几个板条群,常为3~5个,每一个板条为一个马氏体单晶体,其尺寸约为0.5μm× 5.0μm ×20μm),马氏体板条具有平直界面,界面近似平行于奥氏体的{111}γ,即惯习面,相同惯习面的马氏体板条平行排列构成马氏体板条群。
现已确定,这些稠密的马氏体板条多被连续的高度变形的残余奥氏体薄膜(约为20μm)所隔开,且板条间残余奥氏体薄膜的碳含量较高,在室温下很稳定,对钢的机械性能会产生显著影响。
马氏体束与束之间以大角度相界面分开,一般为60°或120°角,马氏体束不超越原奥氏体晶界。
同束中的马氏体条间以小角度晶界面分开。
每束内还会有黑白色调反差,同一色调区的板条具有相同位向,称之为同向板条区。
条状马氏体的空间形态是一种截面呈椭园状的长柱体,长约几微米,宽在0.025~2.25μm之间(多为0.10~0.20μm),其长、宽、厚之比约为30:7:1。
马氏体组织形态
马氏体组织形态
马氏体是黑色金属材料的一种组织名称,是碳在α-Fe中的过饱和固溶体。
其组织形态主要有两种类型:板条状马氏体和片状马氏体。
1、板条状马氏体:
常见于低、中碳钢和马氏体时效钢中,形成温度较高。
由许多束尺寸大致相同、近似平行排列的细板条组成,各束板条之间角度比较大。
具有很高的强度和硬度,较好的韧性,能承受一定程度的冷加工。
2、片状马氏体:
常见于中、高碳钢,以及高镍的Fe-Ni合金中,形成温度较低。
呈双凸透镜状,多数马氏体片中间有一条中脊面,相邻马氏体片互不平行,大小不一,片的周围有一定量的残余奥氏体。
除了这两种常见的形态,马氏体还有其他一些特殊类型,如蝶状马氏体(人字形或角状马氏体)、薄板状马氏体等。
此外,马氏体转变是在一定温度范围内连续进行的,当温度达到Ms点以下,部分奥氏体开始转变为马氏体。
马氏体的三维组织形态在光学显微镜下通常表现为针状(needle-shaped),这也是在一些地方通常描述马氏体为针状的原因。
然而,在金相观察中,马氏体通常呈现二维的针状形态。
其晶体结构为体心四方结构(BCT)。
马氏体定义
马氏体定义马氏体定义马氏体是一种金属材料的组织结构,由于其优异的力学性能和化学稳定性,成为了现代工程技术中不可或缺的材料之一。
本文将从马氏体的定义、形成机制、组织结构、性质及应用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马氏体的定义马氏体是一种由奥氏体经过淬火或其他方式形成的金属晶格结构,具有高硬度、高强度和优异的耐磨性。
在冷却过程中,当金属达到临界温度以下时,原本存在于奥氏体中的碳原子会从晶格中分离出来,并与铁原子形成新的化学键。
这些新形成的化学键会导致晶格结构发生变化,从而形成了马氏体。
二、马氏体的形成机制1.淬火法淬火是将金属加热至高温状态后迅速冷却至室温以下。
在淬火过程中,金属内部会产生大量热应力和压应力,导致晶格结构发生变化。
当温度降至临界点以下时,碳原子会从奥氏体中分离出来,并与铁原子形成新的化学键,从而形成马氏体。
2.机械变形法机械变形法是通过在金属表面施加压力或拉伸力,使其晶格结构发生变化,从而形成马氏体。
这种方法适用于一些高强度、高硬度的金属材料,如钨、钼等。
三、马氏体的组织结构马氏体具有一定的组织结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板条状马氏体呈现出一种板条状的结构,在金属表面上呈现出一定的纹路。
这种结构可以有效地提高金属材料的硬度和强度。
2.网状马氏体还可以呈现出网状的结构,在金属内部形成一种类似于蜂窝状的结构。
这种结构可以有效地提高金属材料的耐腐蚀性能和化学稳定性。
3.球状在某些情况下,马氏体还可以呈现出球状的结构,在金属内部形成一个个小球状晶粒。
这种结构可以有效地提高金属材料的韧性和延展性。
四、马氏体的性质马氏体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性质:1.高硬度由于马氏体具有板条状或网状的结构,其硬度比奥氏体高出很多。
这种高硬度可以有效地提高金属材料的耐磨性和抗刮擦性。
2.高强度马氏体具有一定的强度,可以有效地提高金属材料的承载能力和抗拉伸能力。
这种高强度使得马氏体成为了现代工程技术中不可或缺的材料之一。
3.优异的耐腐蚀性能由于马氏体具有网状结构,其表面积相对较大,可以有效地提高金属材料的耐腐蚀性能和化学稳定性。
马氏体的结构
马氏体的结构1. 引言马氏体是一种金属材料中常见的相变结构,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和热稳定性。
它在材料科学和工程领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介绍马氏体的结构特点、形成机制以及对材料性能的影响。
2. 马氏体的定义与分类马氏体是一种由奥氏体通过固态相变形成的组织。
奥氏体是一种面心立方结构,而马氏体则是一种体心立方或者是六方最密堆积结构。
根据形成机制和组织特点,马氏体可分为等轴马氏体、板条马氏体和巨大马氏体等几种类型。
•等轴马氏体:由于等轴马氏体在晶粒内部均匀分布,并且无明显取向性,因此其力学性能相对较低。
•板条马氏体:板条状的马氏体沿着特定晶格面排列,具有较高的强度和韧性。
•巨大马氏体:由于巨大尺寸的马氏体晶粒,其力学性能优异。
3. 马氏体的形成机制马氏体的形成是通过固态相变实现的。
在金属材料中,当温度降低到一定程度时,奥氏体会发生相变,转变为马氏体。
这一相变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核形成和核长大。
3.1 核形成核形成是指在晶界、位错等缺陷处形成微小的马氏体晶核。
这些晶核具有高能态,并且能够吸附周围的原子或离子。
3.2 核长大在核形成之后,马氏体晶核会继续生长并扩张。
这个过程中,原有的奥氏体结构逐渐被马氏体所替代,直到整个材料都转变为马氏体。
4. 马氏体的结构特点4.1 晶格结构马氏体的晶格结构取决于金属材料的组分和相变条件。
常见的马氏体结构包括正交、六方和四方等几种类型。
4.2 形貌特征不同类型的马氏体在形貌上也有所差异。
等轴马氏体呈球状或块状,板条马氏体则呈细长的形态。
4.3 原子排列马氏体的原子排列方式与奥氏体有所不同。
奥氏体是面心立方结构,而马氏体则是体心立方或六方最密堆积结构。
5. 马氏体对材料性能的影响马氏体的形成对材料性能具有显著影响。
以下是几个主要方面:5.1 强度提高由于马氏体具有较高的硬度和强度,其形成可以显著提高材料的强度和抗拉性能。
5.2 韧性改善板条马氏体可以有效阻止裂纹扩展,从而提高材料的韧性和断裂韧度。
马氏体组织
马氏体的形态及成因
马氏体的形态及成因马氏体的形态及成因:一、三维形貌及结构:1.板条位错型。
一般呈束(排)分布,内部存在高密度位错。
2.片状孪晶型。
一般呈交叉针状分布,其中含碳量≥1.4%即惯态面为{259}r者有中脊,呈“之”字状,即有爆发性发展的特征。
3.钢中含碳量对马氏体三维形貌及亚结构的影响:马氏体含碳量≤0.6%为板条位错型,马氏体含碳量≥1.4%为片状孪晶型,两者之间为混合型。
这是理论上的马氏体形态,与实际的情况有区别。
二、二维形貌及结构:1.板条马氏体在光学显微镜下成一排,具有黑白差。
所以在光学显微镜有时呈现黑白交替排列的现象。
⑴成束分布的现象十分明显,长度几乎可惯穿母相晶粒,且排的宽度宽(包含的板条多)。
⑵板条一小束平行相连,形成以束为单位的平行相连的黑白差(3%的硝酸酒精溶液正确浸蚀下)。
⑶黑白差相对较大。
深色的马氏体是先形成的马氏体,是受到严重的自回火的马氏体,所以呈深色。
在金相上评定淬火马氏体的级别以最深的马氏体为准。
由于含碳量低,切变造成惯态面破坏情况轻微,所以马氏体连在一起成为平行相连。
2.中碳马氏体的特征:⑴成束分布的现象在正常淬火后不十分明显,高温淬火后才几乎可贯穿母相晶粒,且排的宽度窄(即包含的板条少)。
⑵板条一小束平行相间,形成以束为单位的平行相间的黑白差。
⑶黑白差相对较小。
3.高碳马氏体的特征(高碳钢中的马氏体不等于高碳马氏体):⑴马氏体呈明显的针叶状。
⑵次生马氏体从先生成马氏体针叶间开始生长,并与之呈60°的夹角。
⑶后生成的马氏体小于先生成的马氏体,且不能穿越奥氏体晶界。
⑷马氏体针叶上有微观裂纹,若金相磨面正好剖过马氏体针叶,精细观察可见裂纹。
四、马氏体黑白差的原因:1.由于成份来不及扩散均匀所形成的区域性黑白差。
原铁素体区域碳浓度低,得到较多的板条马氏体(黑色);原珠光体区域碳浓度高,得到片状马氏体(白色)。
2.由于在Ms以下等温分级淬火所致。
3.由于高碳合金钢中球、粒状碳化物分布不均匀所致。
热处理原理之马氏体转变
马氏体转变过程中,存在熵变,熵变与热力学第二定律有关。
马氏体转变的相变驱动力与热力学关系
温度
温度是影响马氏体转变的重要因素之一 ,温度的升高或降低会影响马氏体的形 成和转变。
VS
应力
应力也是影响马氏体转变的因素之一,应 力可以促进或抑制马氏体的形成和转变。
马氏体转变过程中的热效应与热力学关系
马氏体转变的种类与形态
板条状马氏体
01
02
03
定义
板条状马氏体是一种具有 板条状结构的马氏体,通 常在低合金钢和不锈钢中 形成。
形态
板条状马氏体由许多平行 排列的板条组成,每个板 条内部具有单一的马氏体 相。
特点
板条状马氏体具有较高的 强度和硬度,同时具有良 好的韧性。
片状马氏体
定义
片状马氏体是一种具有片 状结构的马氏体,通常在 高速钢和高温合金中形成 。
这种转变主要在钢、钛、锆等金属及 其合金中发生,常温下不发生马氏体 转变。
马氏体转变的特点
01
马氏体转变具有明显的滞后效应,转变速度与温度 和时间有关。
02
转变过程中伴随着体积的收缩或膨胀,并伴随着能 量的吸收或释放。
03
马氏体转变过程中晶体结构发生改变,但化学成分 基本保持不变。
马氏体转变的应用
06
相关文献与进一步阅读建议
主要参考文献列表
01
张玉庭. (2004). 热处理工艺学. 科学出版社.
02
王晓军, 王心悦. (2018). 材料热处理技术原理与应用. 机械 工业出版社.
03
周志敏, 纪松. (2019). 热处理实用技术与应用实例. 化学工 业出版社.
相关书籍推荐
马氏体的组织形态
马氏体的组织形态马氏体的组织形态与合金的化学成分及转变温度有密切关系,钢中的马氏体有两种基本类型:板条状马氏体和片状马氏体。
1、板条状马氏体板条状马氏体是在低、中碳钢或低、中碳合金钢淬火时形成的典型组织,实验已经证实其内部亚结构为高密度位错,故又称为位错马氏体,由因为它主要形成于低碳钢中,也称为低碳马氏体。
板条状马氏体的显微组织如图,为一束束平行排列的微细组织;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每一束马氏体是由细长的板条组成。
低碳钢淬火得到的板条状马氏体图是板条状马氏体的组织示意图。
板条状马氏体主要特征可归纳如下。
①显微组织:一个奥氏体晶粒通常由3~5个马氏体板条群组成(图A区),板条群之间有明显的界面分开,板条群又可分成一个或几个平行的马氏体同位向束,同位向束之间呈同位向束之间呈大角度界面(图B区);一个板条群也可以只由一个同位向束组成(图C区);每个同位向束是由平行的板条组成,板条间为小角度界面(图D区)。
板条状马氏体的尺寸由大到小依次为板条群、同位向束及板条。
②空间形态:马氏体为细长的板条状,每一个板条为一个单晶体,横界面近似为椭圆形,马氏体的惯习面为③亚结构:马氏体板条内部为高密度位错,相当于经剧烈冷塑性变形金属的位错密度。
实验证实马氏体板条之间有连续的残余奥氏体薄膜,薄膜的含碳量较高,表明相变时C原子曾发生微量的扩散。
2、片状马氏体▪片状马氏体是在中、高碳钢或中、高碳合金钢淬火时形成的典型组织,与位错马氏体不同,其内部亚结构主要是孪晶,故又称为孪晶马氏体。
▪由于它总出现在高碳钢中,也称为高碳马氏体。
▪实际中也经常按其形态称为透镜片状马氏体或针状及竹叶状马氏体。
T10钢淬火后的片状马氏体片状马氏体的显微组织(a)和孪晶亚结构(b)片状马氏体的主要特征可概括为以下几方面:▪①显微组织:马氏体呈片状、针状或竹叶状,相互间相交成一定的角度。
在一个奥氏体晶粒内,首先生成的马氏体片一般横贯整个晶粒,随后生成的马氏体片尺寸依次减小。
20 钢 显 微 组 织
20 钢显微组织20钢经正火处理后,可以获得均匀而又细小的经织。
这种钢可用于制造承受应力不大、塑性要求较高的机械零件,例如起重钩、轴套、拉杆、螺钉及杠杆等。
如果进行渗碳淬火处理,则可以制造要求表面硬度高,而心部强度一般的零件,例如活塞销、轴套、链条的滚子等。
另外,这类钢的焊接性能良好,尚可用作需要焊接的零件。
20钢还可以用于制造压力低于6MPa、温度低于450℃的非腐蚀性介质中工作的管子、法兰以及各种紧固件。
光学放大倍数:100×图号:20-01浸蚀剂:4%硝酸酒精材料及状态:20钢处理:900℃加热后正火处理组织及说明:白色基体为铁素体等轴晶,黑色块状为片状珠光体。
此为正火后的正常组织。
图号:20-02浸蚀剂:4%硝酸酒精材料及状态:20钢处理:880℃×12h后随炉冷至500℃后空冷组织及说明: 20钢退火后的组织,组织为铁素体及黑色块状分布的片状珠光体,铁素体晶粒细小,属7级。
珠光体的体积分数约占50%。
放大500倍后的组织,基体为光学放大倍数:100×细晶粒的铁素体,黑色块状为片状珠光体,此外,在珠光体边缘铁素体晶界上有少量三次渗碳体。
20钢经退火后,材料的硬度有所降低,其塑性及韧性较正火处理者低些。
此材料适用冷冲压或作渗碳零件。
光学放大倍数:500×光学放大倍数:500×图号:20-03浸蚀剂:4%硝酸酒精材料及状态:20钢处理:950℃加热保温后水淬组织及说明:低碳马氏体,又称板条状马氏体,硬度为46~47HRC。
低碳钢淬火后可得到板条状马氏体组织,它的特征是:尺寸大致相同的条状马氏体定向平行排列,组成马氏体束或马氏体区域,在区域与区域之间位向差较大,一颗原始的奥氏体晶粒内可以形成几个不同取向的区域。
20钢通过加热后淬火、回火等处理,可以改善其力学性能和可加工性,以充分利用它的潜在性能,来制造强度和韧性要求较高的零部件。
图号:20-04浸蚀剂:4%硝酸酒精材料及状态:20钢处理:大于1000℃加热保温后水淬组织及说明:粗大低碳马氏体,或称板条状马氏体。
《铁素体型马氏体型》课件
1
质量
原材料的质量和纯度对组织形成有
温度
2
重要影响。
冷却温度和加热温度影响相变的发
生和形成。
3
合金元素
合金元素的添加会改变钢材的组织 和性能。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应用领域
汽车工业
用于制造发动机零部件、车轴和车桥等。
航空航天
用于制造航空发动机和航天器结构零部件。
机械制造
用于制造重型机械设备和工具。
能源行业
用于制造核电站设备和石油钻探设备。
《铁素体型马氏体型》 PPT课件
了解钢的组织结构、铁素体和马氏体的形成过程、以及两者的区别。探讨影 响形成的因素和应用领域。最后得出结论。
钢的组织结构
铁素体
钢中最常见的组织形式,由α铁单相组织 构成。
奥氏体
高温下的钢的组织结构,由γ铁单相组织 构成。
马氏体
通过淬火或变形处理后形成,具有硬度高、 强度大的特点。
珠光体
热处理后冷却速度较慢的钢的组织结构, 由α+γ铁组织构成。
铁素体的形成过程
1 冷却速度降低
当钢材冷却速度较慢时,铁元素会在晶界上析出,形成铁素体。
2 固溶度降低
合金元素的加入会降低铁的固溶度,促使铁素体的生成。
3 温度降低
通过降低钢材的温度,可以促进铁素体的形成。
马氏体的形成过程
淬火
通过快速冷却钢材,使铁素 体转变为马氏体。
结论
通过深入了解钢的组织结构、铁素体和马氏体的形成过程,我们可以更好地 应用于各个领域的相关工作。
扭转
通过扭转变形,使铁素体发 生相变,形成马氏体。
加工硬化
通过加工处理,使铁素体变 形,形成马氏体。
马氏体组织的特点
马氏体组织的特点马氏体组织是一种具有极高强度和硬度的材料,在许多重要的工业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比如航空、航天、汽车、船舶等。
下面将从组织结构、形成条件、性能特点、应用范围等几个方面,来阐述马氏体组织的特点。
一、组织结构特点马氏体组织是由钢中的奥氏体经过淬火而产生的,具有类似于板条状的形态,呈现出极高的致密性和疏松性。
在这种组织中,板条状的马氏体相互排列,形成了一种均匀分布、紧密结合的结晶结构。
同时,在马氏体组织中,还有少量的残留奥氏体、贝氏体和回火组织等,这些组织与马氏体之间交替分布,形成了复合组织,使得钢材的强度、韧度、耐磨性、抗腐蚀性等性能都得到了大幅度提高。
二、形成条件特点马氏体的形成条件主要包括淬火温度、保温时间和冷却速率等几个方面。
淬火温度越低,板条状的马氏体数量越多,强度越高,但韧性和塑性则相对较低。
而保温时间和冷却速率则是淬火过程中最关键的两个因素,其合理控制能够使钢材中生成的马氏体晶粒尺寸更小、分布更均匀,从而提高整体的强度、韧性、硬度等性能。
三、性能特点马氏体组织是一种强度高、硬度大、韧性好、耐磨性强、抗腐蚀性好等多种性能综合的材料。
其中,其强度和硬度主要来自马氏体中的板条状晶粒和复合组织中的背景相互加强作用,耐磨性和抗腐蚀性则来源于马氏体中残留的贝氏体和回火组织等复合组织中的物质,而韧性则来自复合结构中材料的减震和吸能能力。
四、应用范围特点马氏体组织在制造高强度钢材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在航空、航天、汽车、大型机械设备、船舶等工业领域中的应用尤为广泛。
通过控制温度、时间和冷却速率等参数,可以将马氏体组织应用于不同领域的工业产品中,如汽车发动机凸轮轴、刀具、工具等。
总之,马氏体组织是一种高强度、高硬度、韧性好、耐磨性强、抗腐蚀性好的材料,其应用范围广泛,掌握其形成条件和性能特点,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钢的热处理-马氏体转变
自由能
M
A F
T4 T1 T3 T T2
T0 温度
合金元素对Ms点的影响原因分 析
2.其它因素对Ms点的影响 (1)奥氏体晶粒大小的影响
一般情况是,增大奥氏体的晶粒尺寸会 使Ms点升高,反之使其降低。
2.奥氏体与马氏体的强度
实验发现,不论奥氏体中加入何种元素或 其Ms点如何变化,凡是在Ms点温度,奥氏 体的屈服强度极限小于某一极限值(约 2条1马0M氏P体a)或时{2,25就}γ片形状成马惯氏习体面;为当{1奥11氏}γ的体板的 屈服强度极限大于该极限值时,则形成惯 习面为 {259}γ片状马氏体;当相变过程中 在奥氏体与马氏体内均发生滑移变形时, 形成{111}γ马氏体;当在奥氏体中产生滑移 而在马氏体中发生孪生时,形成{225}γ 马 氏体;只在马氏体中发生孪生时才形成 {259}γ 马氏体。
这种因形变而促生的马氏体又称为应力诱发 马氏体,或加工诱发马氏体。
Md点:塑性变形能促生马氏体的最高温度,高于Md 点,则在变形温度下只能使奥氏体发生变形,不 形成马氏体。
注意: Md点以下的塑性变形对随后冷却时发生的马 氏体转变有抑制作用。
2. Md点以上塑性变形的影响
(1)对具有变温型马氏体转变的钢,奥氏体的预 先变形会降低Ms点,并减少冷却时产生的马氏体 量。变形温度越高,此作用越大。但总体来说, 变形对Ms点和马氏体量的影响并不十分明显。
二、马氏体的等温形成
具有等温马氏体转变方式的合金(尤其 是工业用钢)为数不多。
首先在Fe-Ni(22.5~26%)-Mn(2~4%)发现 马氏体的等温转变现象。
马氏体的组织形态
马氏体的组织形态淬火获得马氏体组织,是钢件达到强韧化的重要基础。
由于钢的种类、成分不同,以及热处理条件的差异,会使淬火马氏体的形态和内部精细结构及形成显微裂纹的倾向性等发生很大变化。
这些变化对马氏体的机械性能影响很大。
因此,掌握马氏体组织形态特征并进而了解影响马氏体形态的各种因素是十分重要的。
(一)马氏体的形态近年,随着薄透射电子显微技术的发展,人们对马氏体的形态及其精细结构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发现钢中马氏体形态虽然多种多样,但就其特征而言,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板条状马氏体板条状马氏体是低、中碳钢,马氏体时效钢,不锈钢等铁系合金中形成的一种典型的马氏体组织。
低碳钢中的典组织如图14所示。
(1)显微组织马氏体呈板条状,一束束排列在原奥氏体晶粒内。
因其显微组织是由许多成群的板条组成,故称为板条马氏体。
对图14 20CrMnTi 钢的淬火组织,板条马氏体 (1150℃加热,水淬)400×某些钢因板条不易浸蚀显现出来,而往往呈现为块状,所以有时也之为块状马氏体。
又因为这种马氏体的亚结构主要为位错,通常也称为位错型马氏体。
这种马氏体是由若干个板条群组成的,也有群状马氏体之称。
每个板条群是由若干个尺寸大致相同的板条所组织,这些板条成大致平行且方向一定的排列。
(2)晶体学特征板条马氏体与母相奥氏体的晶体学位向关系是K —S 关系,惯习面为(111)γ,而18-8不锈钢中板条状马氏体的惯习面是(225)γ。
根据近年来的研究,板条马氏体显微组织的晶体学特征可以用图15表示。
其中A 是平行排列的板条状马氏体束组织的较大的区域,称为板条群。
一个原始奥氏体晶粒可以包含几个板条群(通常为3~5)。
在一个板条群内又可分成几个平行的像图中B 那样的区域。
当用某些溶液腐蚀时,此区域有时仅显现出板条群的边界,而使显微组织呈现为块状,块状马氏体即由此而得名。
当采用着色浸蚀时(如用100ccHCl+5gCaCl 2+100ccCH 3CH 溶液),可在板条群内显现出黑白色调。
马氏体回火转变过程
马氏体回火转变过程
马氏体回火转变是指在高温下形成的马氏体在热处理后被回火,使之
变成更稳定的组织结构。
马氏体回火转变过程包括以下几个阶段:
1.回火前马氏体阶段:
在高温下,钢经过淬火使之形成马氏体。
这是一种具有高硬度和脆性
的组织结构。
2.针状马氏体阶段:
在回火温度较低的情况下,马氏体开始发生转变,出现一些细小的针
状马氏体晶体。
这种晶体具有一定的强度和韧性。
3.板条状马氏体阶段:
随着回火温度的逐渐上升,马氏体会转变成板条状马氏体。
这种晶体
比针状马氏体更稳定,具有更高的韧性。
4.珠光体阶段:
当回火温度达到一定程度,板条状马氏体转变成了珠光体。
珠光体是
一种具有良好韧性和强度的晶体结构,是最终目标。
总的来说,马氏体回火转变过程是指在淬火后,通过回火使之得到更
稳定的组织结构的过程。
在回火的过程中,马氏体逐渐转变成针状马氏体、板条状马氏体和最终的珠光体。
板条马氏体亚结构
板条马氏体亚结构板条马氏体亚结构是固体材料中的一种晶体结构,属于马氏体变体之一。
马氏体变体是固态相变中的一种形式,指的是在固体材料中由于温度、应力等外界条件的变化而引起的晶体结构的变化。
板条马氏体亚结构是一种具有特殊排列方式的马氏体变体,本文将对其结构特点、形成机制以及应用进行详细介绍。
板条马氏体亚结构的特点是具有板条状的形态。
它的晶体结构在形成过程中会发生一定的变形,使得晶体的形状变得扁平且呈现出条状的特征。
这种特殊的形态使得板条马氏体亚结构在一些特定的应用领域具有独特的优势。
板条马氏体亚结构的形成机制主要与材料中的晶体结构和相变过程有关。
晶体结构是由原子或分子按照一定规律排列而成的,在相变过程中,晶体结构发生变化,会导致晶体的形态和性质发生变化。
板条马氏体亚结构的形成是由于晶体结构在相变过程中发生了一定的变形,使得晶体呈现出扁平且条状的形态。
板条马氏体亚结构在材料科学和工程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首先,在材料加工过程中,板条马氏体亚结构可以使材料具有更好的塑性和韧性,从而提高材料的加工性能。
其次,在材料的强化和改性过程中,板条马氏体亚结构可以增强材料的硬度和耐磨性,提高材料的使用寿命。
此外,板条马氏体亚结构还可以应用于材料的形状记忆和超弹性等领域,使材料具有更多的功能和特性。
为了进一步提高板条马氏体亚结构的性能和应用,研究人员还在不断探索新的方法和技术。
例如,通过合金元素的掺杂和调控,可以调整板条马氏体亚结构的形态和性能。
此外,采用先进的制备工艺和表征技术,可以对板条马氏体亚结构进行精确的控制和表征,为其应用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板条马氏体亚结构是固体材料中一种特殊的晶体结构,具有扁平且条状的形态。
它的形成机制与材料的晶体结构和相变过程有关,通过调控和掌握其形成机制,可以实现材料性能的调控和优化。
板条马氏体亚结构在材料科学和工程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可以应用于材料加工、强化改性、形状记忆和超弹性等领域。
马氏体强化机制
2012春季学期材料力学性能课程论文院(系)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生唐骜学号1091900101班号0919001铁碳马氏体的强化机制唐骜1091900101摘要:本文以铁碳马氏体的组织形貌以及马氏体转变过程为出发点,引述了马氏体的主要强韧化机制。
并通过引用各学者的实验结论,得到了铁碳马氏体的强韧化机理。
关键词:马氏体,强韧化机制,高强度钢,低碳钢,时效1.马氏体概述马氏体(martensite)是黑色金属材料的一种组织名称。
将钢加热到一定温度(形成奥氏体)后经迅速冷却(淬火),得到的能使钢变硬、增强的一种淬火组织。
马氏体最先由德国冶金学家 Adolf Martens(1850-1914)于19世纪90年代在一种硬矿物中发现。
马氏体的三维组织形态通常有片状(plate)或者板条状(lath),但是在金相观察中(二维)通常表现为针状(needle-shaped),这也是为什么在一些地方通常描述为针状的原因。
马氏体的晶体结构为体心四方结构(BCT)。
中高碳钢中加速冷却通常能够获得这种组织。
高的强度和硬度是钢中马氏体的主要特征之一。
20世纪以来,对钢中马氏体相变的特征累积了较多的知识,又相继发现在某些纯金属和合金中也具有马氏体相变,如:Ce、Co、Hf、Hg、La、Li、Ti、Tl、Pu、V、Zr、和Ag-Cd、Ag-Zn、Au-Cd、Au-Mn、Cu-Al、Cu-Sn、Cu-Zn、In-Tl、Ti-Ni等。
目前广泛地把基本特征属马氏体相变型的相变产物统称为马氏体。
2.马氏体相变特征马氏体转变的一般定义为:过冷奥氏体以较快的速度冷却,抑制其扩散性分解,在较低的温度下发生的无扩散型相变称为马氏体相变。
其主要特点有以下几点:(1)马氏体相变是无扩散相变。
马氏体相变时没有穿越界面的原子无规行走或顺序跳跃,因而新相(马氏体)承袭了母相的化学成分、原子序态和晶体缺陷。
马氏体相变时原子有规则地保持其相邻原子间的相对关系进行位移,这种位移是切变式的。
淬火奥氏体变成马氏体的过程
淬火奥氏体变成马氏体的过程淬火是一种金属热处理工艺,通过快速冷却来改变金属的组织结构和性能。
而淬火奥氏体是一种由高温下的奥氏体通过淬火过程形成的组织结构。
然而,淬火奥氏体并不是最理想的组织结构,因为它的硬度较高,同时也容易产生脆性。
为了改善淬火奥氏体的性能,我们需要将其转变为马氏体。
马氏体是一种由淬火奥氏体在低温下经过回火处理形成的组织结构,它具有较高的韧性和强度。
马氏体的形成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变体选择和变体形核。
首先是变体选择阶段。
当淬火奥氏体被快速冷却后,金属内部的晶体结构会发生变化,形成一种平行排列的板条状结构。
这些板条状结构就是马氏体的前身。
在变体选择阶段,晶体中的一部分板条状结构会继续生长,而其他部分则会停止生长。
这种选择性生长是由于晶体中不同方向的原子排列导致的。
通过变体选择,金属内部形成了一种特定的变体结构,这种结构决定了最终的马氏体形态。
接下来是变体形核阶段。
在这个阶段,马氏体的形核点会逐渐出现在变体选择阶段确定的位置上。
形核点是指晶体中开始形成马氏体的点。
在形核点附近,马氏体的生长会迅速发展,最终形成完整的马氏体组织。
总的来说,淬火奥氏体变成马氏体的过程是一个复杂而精细的过程。
它涉及到晶体结构的变化、变体选择和变体形核等多个因素。
通过控制这些因素,我们可以实现淬火奥氏体向马氏体的转变,从而改善金属的性能。
这个过程需要经验丰富的工艺师傅和精密的设备来进行控制,以确保最终的金属制品具有优异的性能和质量。
通过淬火奥氏体变成马氏体的过程,金属的性能得到了显著的提升。
马氏体具有较高的韧性和强度,同时也具备一定的弹性。
这使得金属制品在使用过程中更加耐磨、耐腐蚀,并且具有较好的抗拉强度和耐用性。
无论是汽车发动机的曲轴、航空发动机的叶片,还是工业机械的轴承,淬火奥氏体变成马氏体的过程都为这些关键零部件的性能提供了保障。
在金属加工行业中,淬火奥氏体变成马氏体的过程被广泛应用。
它不仅可以改善金属的性能,还可以提高金属制品的精度和稳定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钢板条状马氏体分析形成过程
钢板条状马氏体的形成过程是在钢板经过热处理过程中发生的。
首先,钢板会被加热到高温,通常在800℃至950℃之间。
这个温度区间被称为奥氏体区。
在这个温度下,钢的晶体结构会变为面心立方结构,形成奥氏体。
然后,钢板会经历快速冷却,通常是通过水淬或油淬等方式,使钢板迅速降温。
这个过程被称为淬火。
淬火的目的是快速冷却钢板,以促使奥氏体转变为马氏体。
在淬火的过程中,钢板的温度降至马氏体开始转变的区间,通常在200℃以下。
在这个温度范围内,奥氏体开始发生相变,形成马氏体。
马氏体是一种具有高强度和硬度的组织结构。
最后,钢板会经过回火处理,以减缓马氏体的脆性。
回火是将钢板加热到较低的温度(通常在100℃至600℃之间),并保持一段时间,然后缓慢冷却。
回火的目的是消除马氏体的内应力,并提高钢板的韧性和可加工性。
需要注意的是,具体的马氏体析出过程会受到钢板的化学成分和加热、冷却速度的影响,因此不同的钢材在马氏体形成过程中可能会有一些差异。
以上是一个通用的概述,具体情况还需根据实际材料和工艺来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