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学经络,基础知识系统讲解
经络基础知识

经络基础知识
经络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人体内气血运行的通道,与人体的健康密切相关。
以下是一些经络基础知识的介绍:
1. 经络系统:经络包括经脉和络脉,经脉是主干,络脉是分支。
经络系统遍布全身,将人体的脏腑、组织、器官联系起来。
2. 十二经脉:人体有十二条主要经脉,包括手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阴经和足三阳经。
这些经脉对应着不同的脏腑,对人体的生理功能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3. 经络的作用:经络具有沟通内外、运行气血、平衡阴阳等作用。
通过经络的传导,气血得以通畅运行,维持身体的正常功能。
4. 穴位:经络上的特定点位称为穴位,穴位是气血输注的地方。
通过刺激穴位,可以调节经络气血的运行,达到治疗疾病、保健养生的目的。
5. 经络学说的应用:经络学说在中医学中广泛应用于针灸、推拿、按摩等疗法。
通过刺激经络和穴位,可以促进气血循环,缓解疼痛,调节身体机能。
6. 整体观念:经络学说强调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经络系统将各个部分联系起来。
身体的健康与经络的通畅与否密切相关。
7. 子午流注:子午流注是根据经络气血运行的规律,按时辰选择穴位进行治疗的方法。
它认为在不同的时辰,经络气血的流动有一定的规律。
对经络的研究和应用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经络的实质和作用机制仍在不断研究和探索中。
人体经络穴位系统知识详解

人体经络穴位系统知识详解人体经络穴位系统知识详解一、基础知识经络遍布于全身,是人体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也是联结人体各个部分的基本途径。
外行于体表,内属于脏腑,纵横交错,沟通表里,贯穿上下,通过多种通路和途径将机体的上下、左右、前后各个部份,以及脏与脏、腑与腑、脏与腑之间,脏腑与体表,体表与脏腑,官窍、皮肉、筋腱和骨骼之间等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由于经络系统的这种联系,使生命有机体的各个部份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相互制约,从而成为一个统一的、内部协调而稳定,并与外部环境息息相关的有机整体。
经气来源于真气,真气来源于先天之元气,又依赖后天水谷精微之气的不断充养,是人体生命活动最根本的动力。
一方面,经气推动气血在经脉中的运行,约束气血的运行轨道,调节气血的容量,对全身脏腑气血阴阳的协调平衡起着总领的作用。
没有经络系统对全身的维系、协调和平衡,就不可能有有机体正常的生命运动。
另一方面,经气还表现为经络的'反应性'和'传导性'。
针刺治疗必须'得气',针和灸的刺激作用于人体,经气被激发,从而才能疏通经脉,通行周身,调节机体的阴阳平衡,促使生命有机体的功能活动向正常状态恢复。
经络的反应性和传导性还表现在抵御外邪、传入疾病和反应疾病方面。
由于经络内联脏腑,外络肢节,网络周身,因此,当人体正气充足时,经脉之气就能首当其冲,奋起抵御外邪的入侵:而当人体正气不足,抵抗力下降时,经络便会成为疾病的传入通路。
邪气(致病因素)侵入人体,通过经络的传导由表向里,由浅入深,传入内脏,并且还会通过经络系统影响到人体的其他部份。
脏腑病变有时也会通过经络传出体表,在体表某些部位出现压痛、结节、隆起、凹陷、充血等反应,这类反应常可用以帮助诊断有关内脏的疾病。
根据病变的部位可以分析其所属经络脏腑,这种方法就叫作'分经论证':而根据各条经络的生理、病理特点来分析临床症候的,称作'分经辨证':根据经络的生理病理特点在相应的经脉进行治疗,则称作 '循经治疗'。
中医经络基础学习知识

经络的概念和经络系统一、经络的概念经络,是经和络的总称。
经,又称经脉,有路径之意。
经脉贯通上下,沟通内外,是经络系统中纵行的主干。
故曰:“经者,径也。
经脉大多循行于人体的深部,且有一定的循行部位。
络,又称络脉,有网络之意。
络脉是经脉别出的分支,较经脉细小。
故曰:“支而横出者为络。
”络脉纵横交错,网络全身,无处不至。
经络相贯,遍布全身,形成一个纵横交错的联络网,通过有规律的循行和复杂的联络交会,组成了经络系统,把人体五脏六腑、肢体官窍及皮肉筋骨等组织紧密地联结成统一的有机整体,从而保证了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所以说,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内外上下,调节人体功能的一种特殊的通路系统。
二、经络系统经络系统是由经脉、络脉及其连属部分构成的。
经脉和络脉是它的主体(一)经脉系统1.十二经脉正经:正经有十二,即手三阴经、足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阳经,共四组,每组三条经脉,合称十二经脉。
十二经别:十二经别是十二经脉别出的正经,它们分别起于四肢,循行于体内,联系脏腑,上出颈项浅部。
阳经的经别从本经别出而循行体内,上达头面后,仍回到本经;阴经的经别从本经别出而循行体内,上达头面后,与相为表里的阳经相合。
为此,十二经别不仅可以加强十二经脉中相为表里的两经之间的联系,而且因其联系了某些正经未循行到的器官与形体部位,从而补充了正经之不足。
十二经筋: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的体系,是十二经脉的附属部分,是十二经脉循行部位上分布于筋肉系统的总称,它有联缀百骸,维络周身,主司关节运动的作用。
十二皮部:十二皮部是十二经脉在体表一定部位上的反应区。
全身的皮肤是十二经脉的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所以把全身皮肤分为十二个部分,分属于十二经,称为“十二皮部”。
2.奇经:奇经有八,即督脉、任脉、带脉、阴骄脉、阳骄脉、阴维脉、阳维脉,合称奇经八脉。
奇经八脉有统率、联络和调节全身气血盛衰的作用。
(二)络脉系统络脉有别络、孙络、浮络之分。
经络的基本知识

经络的基本知识
经络是中医学中的重要概念,它是人体内部的一种特殊通道系统,主要负责运输气血和营养物质,调节身体机能。
经络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网络,包括经络和穴位两部分。
经络主要分为十二经和八奇经两大类,十二经分别是肺经、大肠经、胃经、脾经、心经、小肠经、膀胱经、肾经、心包经、三焦经、胆经和肝经;八奇经指的是任脉、督脉、冲脉、带脉、冲任脉、督冲脉、配脉和经外奇脉。
穴位是经络系统中带有特殊功能的点,通过刺激穴位可以调整经络的流通和平衡人体的阴阳气血。
穴位分布于经络系统的具体部位,应用经络学理论来定位穴位并进行治疗是中医针灸疗法的核心。
经络理论在中医临床中有广泛应用,尤其在针灸、推拿、按摩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经络系统与身体各组织器官密切相关,具有沟通、联络和调节功能。
通过运用经络系统的理论,可以帮助诊断疾病、调节脏腑功能、促进血液循环和能量的流通,以达到治疗和保健的目的。
要了解和应用经络的知识,需要深入研习中医学,掌握经络系统的构成和流经路径,了解并记忆不同经络的具体特点和功效,同时还需要学习穴位定位和刺激手法等相关技术。
十二经络的专业知识

十二经络的专业知识
1. 经络概述:经络是中国传统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指的是人体内的运行通道,其中包括12条主要经络和8条奇经八脉。
经络是连接全身各个组织、器官和系统的纵向通道,是调节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通道之一。
2. 经络的分类:主要经络分为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和足厥阴肝经。
奇经八脉包括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和阳跷脉。
3. 经络的功能:经络功能包括运输、调节、防御和环境适应等方面。
经络通过运输气、血、津液和免疫细胞等,实现各个器官和组织之间的信息传递和物质交换。
同时,经络能够调节机体的内分泌、免疫、神经等系统的功能,参与人体的调节和维持。
经络也承担着防御作用,抵御外部病原体和内部异常病理。
4. 经络的应用:经络理论是中医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用于中医诊断和治疗。
中医治疗常通过调节经络来达到疾病治愈的目的。
同时,经络理论也逐渐被应用于健康咨询、养生保健、按摩理疗和针灸等方面。
近年来,经络理论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现代医学研究的关注,为经络理论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
经络学自学快速入门(经络全解)

经络学自学快速入门(经络全解)了解人体经络-日之中循行运转规律,把握生命中的每一刻,从呼吸做起,以经络为据,洞悉太极之理,尊阴阳之纲纪,诸十二经脉者,皆系于生气之原,气者生之本也,时者生之用也!先熟悉一下12经络的名称:手少阴心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足厥阴肝经手太阴肺经足太阴脾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经脉动态图所有穴位都有,养生必备1.任脉任脉位于正前胸,心脏脾胃行不通;上连乳腺下子宫,万一不通变老翁。
2.督脉督脉立于脊椎中,监督气血来运行;五脏六腑督脉宫,对应区域弯曲痛。
3.足少阳胆经胆经裤线重叠行,分泌紊乱变神经;嗜睡液汗疲倦态,腋窝肿胀后脑痛。
4.足阙阴肝经肝经对应胆经行,循环分泌掌控中;肤色发青腰疼痛,眼圈发黑有痛经;眼球发干眼屎多,肝火旺盛有罪行。
5.足太阳神经肝经后面是肾经,距离不远两指空;分泌系统掌控中,尿量稀少还尿频;眼袋眼皱足下冷,下肢肿胀善惊恐;经前腰酸背又痛,脸上出斑心发惊;记忆下降无睡梦,症状不通慢慢通。
6.足太阳膀胱经肾经对应膀胱经,泌尿骨骼掌控中;小便发黄膀胱痛,尿路发炎讲卫生;四肢无力后背痛,痔疮难坐肩颈痛。
7.足阳明胃经胃经位于胆经前,三指距离到经中;口腔糜乱牙肿痛,口干口臭腹胀痛;体热打嗝喜食冷,大便干燥且不通。
8.足太阴脾经胃经对应是脾经,免疫神经掌控中;胃胀打嗝排气空,呕吐难耐肋下痛;曲张平血低血压,风湿还有关节痛。
9.手阳明大肠经食指腋窝大肠经,手臂外侧属阳经;消化神经掌控中,它要不痛腹胀痛;便秘口干肩颈痛,体热痔疮加头痛。
10.手太阳肺经胸到拇指为肺经,手臂内侧属阴经;呼吸免疫掌控中,缺水敏感鼻不通;体热出汗背有痘,干燥痰多下咽痛;感冒发冷体内空。
11.手少阴心经心到小指为心经,手臂内侧属阴经;循环系统掌控中,胸口沉闷与头痛;心烦失眠也多梦,肩与前胸多疼痛;目赤颧红口干燥,血液不良喜安静;心事过多压力重。
12.手太阳小肠经小指肩窝小肠经,手臂外侧属阳经;消化神经掌控中,太阳耳部会疼痛;经前腹胀后脑痛,后背肩胛至背痛。
中医经络基础知识

中医经络基础知识中医经络学是一门研究人体内各种经脉病理的学科,也可以称之为生理病理学。
经脉病理包括人体内的脉络、穴位、穴道,以及自发性病变。
中医经络基础知识是掌握中医经络学的基础,是中医学习者形成健康观念和护理技术的基础。
一、中医经络的基本概念1.脉络:中医经络认为,人体内拥有脉络系统,其中有12条大脉,称为数脉,根据脏腑学中脉与脏腑之间的关系,学者将它们分为三组:内脏脉、外脏脉和厥阴脉。
2.穴位:穴位是中医经络学概念中的关键词,也是现代中医治疗的要点。
穴位是指中医把人体划分为多个脉象单位,每个脉象单位都有一个特定的穴位,这些穴位可以反映人体的“经络”和“气血”的状态,以及“病因”的关系。
3.穴道:穴道是中医经络学概念中的另一个重要部分,它是指沿着脉络形成的一条条通路,其中每条通路都有一定的起点和终点,并经过不同的穴位,以及在穴位之间穿行的脉络。
穴道是中医治疗的重要途径,也是中医治疗发挥作用的主要途径。
二、中医经络的意义中医经络学的研究体现了中医关注人体健康的思想,也蕴含了中医“以穴观脉”的理论。
中医经络学不仅涉及到经络结构和功能的分析,而且涉及到合理的治疗技术。
因此,学习和掌握中医经络学在当今中医治疗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
三、中医经络治疗方法1.药物疗法:通过调节经络的运行,增强抗病能力,用药物缓解病痛,从而达到疗效。
2.拔罐疗法:通过穴位和经络的拔罐,调节人体的新陈代谢,调节气血运行,以达到疏通经络,调节人体机能的目的。
3.艾灸疗法:艾灸是一种用艾草熏制的疗法,可以调节经络,调整气血运行,改善机能障碍,从而达到良好疗效。
4.针灸疗法:针灸是用针刺穴位以调节气血运行,可以调理经络,从而达到调和人体生理病理机能的目的,以达到良好的疗效。
四、养生保健中医经络学认为,保持脉象平稳,养护对人体健康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因此,养生保健有必要运用中医经络学的认识和技能,在日常生活中做充分的准备,有效的调节自身的脉象,使身体保持最佳的健康状态。
中医经络基础必学知识点

中医经络基础必学知识点
中医经络的基础知识点包括以下内容:
1. 经络系统:经络是中医学说的人体内外联系的通道系统,包括经脉、络脉、腧穴等。
经络系统与人体的脏腑、组织器官相互联系,起到调节、运输气血和经络信息的作用。
2. 经络的分类:经络分为经脉和络脉两类。
经脉是主要的通道系统,
包括十四个经脉和两个奇经,通过人体不同部位形成一个完整的循环
系统。
络脉是与经脉相平行的脉络系统,主要分布在肌肤和皮下。
3. 经络的属性:经络有气血、营卫、营血等属性,通过这些属性来体
现其功能和特点。
例如,经脉主要传输气血,络脉主要传输营卫。
4. 经络的分布与循行规律:经络的分布与人体的脏腑、经络经脉相互
联系,表现出特定的循行规律。
例如,手太阴肺经起于胸部走向前臂,与肺脏相互联系。
5. 经络的功能:经络有调节气血流通、运输营卫气血、调整脏腑功能
等功能。
中医通过经络调理来达到治疗疾病、保持健康的目的。
6. 经络与腧穴:腧穴是经络和络脉的交汇点,中医通过刺激腧穴来调
节经络的功能。
腧穴具有特定的功能和治疗作用,在中医诊疗中被广
泛应用。
7. 经络的病理变化:经络在疾病发生过程中,会出现气血阻滞、经脉
闭塞等病理变化,中医通过调理经络来治疗疾病。
这些是中医经络基础知识的一些重要内容,通过学习和理解这些知识,可以更好地掌握中医经络理论,应用于临床诊疗中。
中医经络学基础知识PPT课件

312经练锻络法
“3”:按摩合谷、内关和足三里3个穴位。
01
一般人每天早晚两次,左右不拘,每次共5分钟,按摩时如能感到酸、麻、胀、并且这种感觉有上
下窜动的得气感就是有效按摩,按压的频率约为每分钟30次。
柒. 正确认识经络的作用
XXX
壹
中医经络
经络是人体气血的通道。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系脏腑肢体关节,沟通上 下内外的并存在于人体内的通路只有五经畅通
中医经络
经络基础
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路, 内属于脏腑,外布于全身,将 各部组织、器官联结成为一个
有机的整体。
经络养生与传统中医养生
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 处百病、调虚实,不可
脂肪肝、肝纤维化、肝硬化、肝癌
食欲不振、倦怠乏力、胃胀、胃酸、烧心、打嗝、胃痛、便秘、腹胀、腹泻、 慢性肠炎、慢性胃病、胃溃疡、慢性结肠 腹痛、口臭、大便稀薄不成形 炎
腰膝酸软、遗精滑精、性功能减退、肢寒畏冷、性冷淡、脱发、白发、小便 长期咳喘、气管炎、支气管炎、肺炎、肺
不利、尿频、尿急、四肢麻木、关节屈伸不利、颈椎疼痛、腰椎疼痛
阳明 大肠经
手
厥阴 心包经 少阳 三焦经
少阴
心经
太阳 小肠经
太阴
肺经
阳明 胃经
足
厥阴
肝经
少阳 胆经
少阴
肾经
太阳 膀胱经
五行相生,相克和藏象学说
理论依据:五经应五脏,五脏应五行,彼此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在《素问;六元正 计大论》中指出:
肝
木郁—达之
反复说明疏通五经应对五脏 气血精液,只有“通”才
经络学基础知识

经络学基础知识经络学是一门古老而神秘的学科,是中医学最为核心的理论之一。
它指导开发了中医的辩证论治能力,对人体的结构和功能以及疾病的生成和发展有着深刻的认识,并以此完成了人体健康的调节和治疗。
在中医理论中,经络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本文将介绍经络学的基础知识。
一、经络的概述经络是中医经典中指代人体内部联系的通道。
人体内部有十四条经脉,其中包括三阴经、三阳经和八肢经(奇经和偶经),又称主要经脉。
这些经脉分布在头、手、脚、胸、腹、背等部位,其中任脉、督脉作为主要带络,形成了一条从头到足底,从腹部到背部的通道网络。
此外,人体内还有很多次要经脉,如头髓会、颈会、小腿诸经等。
经络通过传递气血,联系了全身的器官组织,保证了人体的正常运转。
二、经络的特点1. 经络是互为联系的:经络互相联系,是一种非常细致、先进的系统,又称“生命能网”。
经脉根据自己所处的区域,与其他组织结构如经络、脏腑、五官六腑、皮毛等形成联系,融入人体的整体,形成了一张繁复到极致的网络。
2. 经络是细密的:经络的管腔非常细小,有时只有毫米、甚至毫米以下,可以说是人体内最细小的“管子”。
这一特点造就了经络所传递能量的特殊性,使人体的整体调控显得更为精细而有效。
3. 经络是相互依赖的:经络之间关系紧密,在人体内相互依赖。
如果某一条经络的气血运行畅通,那么它所依赖的经络、脏腑都可以很好地发挥作用,相反运行不畅则会影响部分甚至整个网络的作用。
三、经络的流动气血是经络内的流动物,其流向主要由心脏和肺两大器官驱动。
经络是经络内气血流向的各种途径,其计划神经系统、经组织与统御功能相应。
同时,气血也通过经络进行运动,经络的长短、弯曲、通畅等形态的不同,决定了气血在其内部运动的速度和衔接度。
经络所传输的气血根据中医学的学说,包括元气(本气)、气、血、津液、营养等物质的运动,涵盖了人体内脏器官、组织、骨骼、肌肉、神经等系统全部功能的运行。
四、经络学的应用经络学理论是中医学的一部分,它以治疗和预防疾病为主要目的,通过调节人体内部的气血运行,调整生理功能平衡达到治疗和预防一系列疾病的目的。
经络基础知识PPT课件

•了解经络、穴位的基本概念; •了解取穴的基本方法; •了解十二经络的基本功能;
经络穴位的掌握,对于身体理疗 项目可起事半功倍的作用。
•1
•2
• 经络:是人体气血运 行的通道。“经”有 路径的含义,是经络 系统的主干;“络” 有网络的含义,是经 脉别出的分支,纵横 交错,遍布全身。
各种心脏病、血液循环障碍(高血压、低血压、 动脉硬化)、心脏自律神经失调。
•30
十二经与组织功能
十、三焦经(手少阳)
主要器官 与组织
淋巴、免疫、炎症。
器官与组 织功能
所有内脏的功能:肺、胃、胰、胆、肝、大肠、 小肠、肾、膀胱、子宫、卵巢等均与之有关, 特别是炎症反应。
主要疾病
各器官的炎症、过敏性疾病、头痛、肌肉关节 疼痛。
器官与组 织功能
回吸收水分,排泄糟粕。
主要疾病
上呼吸道(含鼻、咽),齿,大肠,直肠病变, 肩及前臂炎症与运动伤。
•23
十二经与组织功能
三、胃经(足阳明)
主要器官 与组织
胃肠道、口腔(齿)、乳腺、膝盖。
器官与组 织功能
受纳消化
主要疾病 胃炎、胃溃疡、胃癌、消化不良、胃功能失调
•24
十二经与组织功能
手三阴经 足三阴经
手三阳经
十二经脉
足三阳经
•7
•8
脏腑经络气血传送于 体表的部位,
•9
穴位的概念
脏脏
里
腑腑
表 脏腑疾病或功能失调 时,其电生理特性会 有改变,通过高低不 同的数值反应,即可 综合评估人体内部变 化
是经络健康检测仪、 手诊仪诞生的理论 基础
•10
•11
•12•13•14源自•15器官与组 织功能
针灸入门必备系列(1)经络系统

针灸入门必备系列(1)经络系统经络学说是中医学医学基础理论的核心之一,经络学是针灸和按摩的基础,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的通路系统,是人体结构和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原指“纵丝”,有路径的意思,是经络系统中的主干,经脉贯穿上下,沟通内外;“络”原指“网络”,经络系统中的联络线,络脉纵横交错,遍布全身。
经络系统主要包括经脉系统、络脉系统及其连属部分。
经脉系统主要包括十二正经、奇经八脉和十二经别;络脉系统主要包括别络、浮络和孙络等;连属部分内连十二经筋、十二皮部,内属五脏六腑(如图)。
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如图)。
十二经脉在人体的循行走向: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循行分布规律:头面部:手三阳经止于头面,足三阳经起于头面,手三阳经与足三阳经在头面部交接,故称头为“诸阳之会”。
手足阳明经循行于额面部;手太阳经循行于面颊部;手足少阳经循行于耳颞部;足太阳经循行于头顶、枕项部,足厥阴经至巅顶。
总的规律是:阳明在前,少阳在侧,太阳在后(如图)。
躯干部:足三阴与足阳明经循行于胸腹部,手三阳和足太阳经循行于肩胛、腰背部,手三阴、足少阳与足厥阴经分布在侧腹、胁肋部。
四肢部:阴经循行于四肢的内侧面,阳经循行于外侧面(如图)。
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手足三阴、三阳经表里关系的规律是:太阳与少阴互为表里,少阳与厥阴互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互为表里。
互为表里的脏腑经络生理功能上互相配合,病理上相互影响,在治疗取穴上也常常交叉取穴治疗。
《经络的基础知识》课件

经络的调节功能
2
运行。
经络具有调节气血平衡的作用,促进身体的 健康。发挥着重要作用。
经络的美容应用
经络的能量流动对皮肤健康和美容有所帮助。
结论
1 经络是中医传统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络作为中医领域重要的理论之一,对人体健康至关重要。
2 经络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经络的分类
经络的种类
经络分为十二经络和八奇经两大类,涵盖了人体各个部位。
经络的区分
经络可以根据功能和方位进行细分和区分。
经络的解剖
1
经络的起点和终点
各条经络都有明确的起点和终点,形成闭合
经络的路径
2
的循环系统。
经络按照特定的路径贯穿人体,与器官和组 织相互关联。
经络的功能
1
经络的传导功能
经络负责传导气血,保证身体各部分的正常
《经络的基础知识》PPT 课件
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承担着传导和调节功能。这 份PPT课件将为您介绍经络的基础知识,从定义、分类、解剖、功能、应用等 方面全面解析经络的奥秘。
什么是经络
1 经络的定义
经络是中医理论中描述气血运行通道的概念。
2 经络的用途
经络是人体内传导和调节气血运行的重要通道。
经络基础知识

太白
定位:在第一跖骨小头后缘,赤白肉际处。 主治:
健脾要穴 调节血糖
用人参或三七贴敷
健脾补肺 山药薏米粥
列缺
取法:两手虎口垂直交叉,一手食指按在另 一手桡骨茎突上,指尖下凹陷为穴。
主治:
“头项寻列缺”
颈椎病 戒烟 减少吸烟对肺的伤害
少商
定位:拇指桡侧甲角旁约0.1寸。
主治: 咽喉肿痛
手阳明大肠经
(一)经脉循行 体表:从食指桡侧端沿上肢外侧前缘上
行,经肩颈上颜面,在人中沟交叉到对侧, 在鼻翼旁与足阳明胃经相接。
三阴交
定位: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面后缘。 主治:
孕妇禁用
美 容 养
调 经
补 阴 虚
颜
五、手少阴心经 (一)经脉循行 体内:起于心中,出属心系,下络小肠,支
脉上挟咽喉,连目系。 体表:从腋窝循上肢内侧后缘下行,经手掌,
至小指桡侧端与手太阳小肠经相接。
神门
取法:将腕横纹三等分,在尺侧1/3的中点。 作用:安神定志,宁心清热。 主治:失眠、预防老年痴呆。
• (二)主治概要 • 是人体排毒通道 • 是人体抵御风寒的重要屏障 • 激发肾脏潜能
背俞穴 Feishu BL13
肺俞:当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心俞:当第5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肝俞:当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胆俞:当第10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脾俞:当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胃俞:当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肾俞:当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中医经络穴位的基本知识

中医经络穴位的基本知识中医经络穴位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通过调节和激活经络穴位来达到治疗和调理身体的目的。
下面就中医经络穴位的基本知识展开论述。
一、经络的概念和分类经络是中医学的基础理论之一,指人体内运行气血的通道。
经络分为经脉和络脉两类。
经脉是指体表与脏腑之间的通道,主要包括十四经、任脉、督脉等,负责在体表运行调节气血;络脉是指经脉之外分布的一系列血管网,主要包括络脉、互通络等,起到连接、调节气血的作用。
二、经络穴位的概念和作用经络穴位是经络上特定的点位,也称为穴位或压痛点。
穴位的刺激可调整和促进气血运行,具有调治疾病、防治疾病、保健养生等作用。
按照功能和作用,穴位可分为以下几类:1. 经文穴位:位于经络线路上,负责调节经络气血运行,如足三里、合谷等。
2. 经别穴位:位于经络交会、分出的部分,调节经络气血分布,如阳陵泉、太冲等。
3. 经筋穴位:位于经络筋脉上,调理筋脉、活络通血,如大椎、肩井等。
4. 经外穴位:不在经络线路上,但与经络有密切联系的穴位,如天突、人迎等。
三、经络穴位的定位方法中医经络穴位的定位方法有多种,常用的有解剖定位法、比骨定位法、分寸定位法等。
1. 解剖定位法:根据人体的解剖结构,通过骨骼和肌肉等参考点来确定穴位的位置。
这种方法准确度较高,但需要有较深入的解剖知识。
2. 比骨定位法:根据骨骼关节的位置,通过与骨骼的相对位置来确定穴位的位置。
这种方法相对简便易行。
3. 分寸定位法:根据人体部位的比例关系,将身体或肢体的长度分成寸,通过寸的比例来确定穴位的位置。
这种方法较为灵活,但需要有一定的经验。
四、常用经络穴位的功效及应用中医经络穴位有很多,每个穴位都有不同的功效和应用。
以下是几个常用的例子:1. 合谷:位于手背大拇指与食指骨之间的凹陷处,具有平治头痛、缓解咳嗽等功效。
2. 风池:位于肩颈枢椎附近的凹陷处,具有舒颈肩、缓解头痛等功效。
3. 太渊:位于足底部,整个足心凹陷处,具有调理气血、缓解疲劳等功效。
《经络基础知识》PPT课件

脾经。
脾 经
足少阴肾经
• 足少阴肾经:从脚小趾下边开始,斜向脚底心
(涌泉穴),沿内踝之后,分支进入脚跟中,上 向小腿内,上大腿内后侧,通过脊柱(会长强) ,胸部肋骨旁的(俞府穴)
• 主治:腰酸,耳鸣,失眠,面色暗黑,眼袋,黑
眼圈重肾炎,肾结石,肾上火,脱发,夫妻生活 不协调。女性----内分泌失调,痛经,经量过多或 少,夜尿多,男性----,阳痿,遗精,尿不净。
•
子时(23点至1点)—胆经旺
• 这时要上床睡觉,利于骨髓造血。子时睡得足,黑眼 圈不露 。气色青白,眼眶昏黑。同时因胆汁排毒代谢不 良更容易生成结晶、结石。
胆经
• 足太阴脾经 • 足少阴肾经 • 足厥阴肝经
足太阴脾经
• 足太阴脾经:足太阴脾经起于足大趾末端内侧的隐白穴
,上行至内踝前面,沿小腿内侧正中,大腿内侧前缘上行 ,达腹部和胸部的外侧,止于胸胁部的大包穴。计21穴, 左右共42穴。
少 泽
小 肠 经
•
• 阳明胃经 • 足少阳胆经 • 足太阳膀胱经
足阳明胃经
• 足阳明胃经:足阳明胃经起于鼻翼侧沿眼眶下方的承泣
穴,经过颧部,环绕口唇,沿下颌骨向后至下颌关节附近
分成两支:一支经耳前,沿发际,至额角的头维穴;一支
沿颈前、胸腹、下肢胫骨外侧前缘下行,止于第二趾外侧 的厉兑穴。计45穴,左右共90穴。
任 脉
任脉
•
任脉:任脉统帅人身的各阴经,循
行在腹中线,起于生殖器和肛门中间的会阴
穴,过阴毛沿腹部、循腹中线上行直达咽喉 ,过下颏环唇入眼眶,止于承浆穴,与督脉 相交会,全经共24穴
• 主治:泌尿生殖系统疾病,
• 内分泌疾病,胸腹部疾病。
•
经络穴位基础知识

经络穴位基础知识经络穴位基础知识一经络的概念1.经络的定义: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是人体气血通过和联络的通路。
经:有路径的意思,是经络系统中的主干。
络:有网络的意思,是经脉别出的分支。
2.经络系统的组成:由十二经络、奇经八脉、十五别络、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以及难以数计的孙络等构成经络系统的组成及结构图二经络的命名1.三阴三阳:太阳------阳明阴---少阳------太阳---阳厥阴------少阳从阴阳气的盛衰(多少)来分:太阴>少阴>厥阴阳明>太阳>少阳2.与四肢的关系:上肢:内侧—手三阴(手太阴、手厥阴、手少阴)外侧—手三阳(手阳明、手少阳、手太阳)下肢:外侧—足三阳(足阳明、足少阳、足太阳)内侧—足三阴(足厥阴、足太阴、足少阴)3.与脏腑的关系:人体内脏以脏(实心)为阴,腑(空心)为阳。
五脏:心、肝、脾、肺、肾、心包相表里↑ ↑ ↑ ↑ ↑ ↑六腑:小肠、胆、胃、大肠、膀胱、三焦脏之在胸者(肺、心、心包)联系手阴经,在腹者(脾、肝、肾)联系足阴经4.传导感应,调整虚实经络调整虚实的功能是以它正常情况下协调阴阳的功能为基础,针灸、按摩、气功等疗法就是通过体表的腧穴接受刺激,传导感应,激发经络运行气血、调整阴阳虚实的功能。
使之能“泻其有余,补其不足,阴阳平复”。
三腧穴的分类十四经穴—是指分布于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的循行路线上的穴位,简称经穴,是腧穴的主体部分。
到现代经穴已发展为361个穴名,共670个穴位。
经外奇穴—是指在十四经穴之外,具有固定名称、位置和主治作用的腧穴,简称奇穴。
阿是穴—是指无具体名称、无固定位置、无固定主治病症,而以病痛局部或与病痛有关的压痛点、敏感点作为腧穴。
四腧穴的作用1.输注气血:腧穴是脏腑经络气血渗灌、转输、出入的特殊部位。
因此腧穴就具备了抵御疾病(出)、反应病痛(出)、传入疾病(入)、肝受刺激、传入信息(入)等功能2.反应病症:当病邪侵袭人体时,人体的正气可以通过经脉、腧穴向外奋起以护卫体表;当人体内部发生病变时,内在的病理状态又可通过经脉腧穴反映于体表3.防治疾病:腧穴输注气血、向内传入的特性,是腧穴能够治疗疾病的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学经络,基础知识系统讲解
【免责声明】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一、经络的内容
(表一)经络系统表
经络可以把体内脏腑和体表各种组织密切联系起来,使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具有运行气血、营养全身以及维持机体、机能的平衡和协调作用。
其主要内容分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两类。
(见表一)
一、经络生理病理的反映
经络在生理上具有运行气血、联系上下的作用。
因此经络在病理
上,主要表现为气血运行及联系功能的异常,由于经络内属脏腑、外络支节,当人体感受外部致病因子或由于其他原因而导致气血失调时,经络及其所属的脏腑必然会发生相应的病理变化。
1.十二经脉:是人体气血运行的主要通路,它与脏腑直接发生关系。
在腑经与脏经之间,还有着表里配偶关系。
从肺经到肝经,循环不息,以濡养周身。
其气血流注的次序如下:
肺经—>大肠经—>胃经—>脾经—>心经—>小肠经—>膀胱经—>肾经—>心包经—>三焦经—>胆经—>肝经(见表二)2.奇经八脉:是调节气血的一些特殊通路,它不与五脏六腑发生直接联系,更无表里相配的关系,但在功能各方面,能补充十二经脉的不足,特别是督、任、冲、带四脉更为重要。
督脉与十二经脉中腑的经脉交会,具有总督各条脏经的经脉作用;任脉和脏的经脉发生交会,具有担任各条脏经的作用;冲脉具有通调十二经的作用,阴跻脉、阴维脉具有联系脉经的作用。
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维持,有赖于经络的联系;当机体受到内、外致病因素的侵扰时,经络也是疾病传导的途径,疾病的变化反映为各种症候,临床上可以从症候的分析来辨别脏腑经络受病的浅深。
(表二)十二经循行部位与所属病候
外在致病因素侵袭人体,皮毛肌肉受病,再通过经络而传入内脏;人体内脏的病变,往往也通过经络而反映到肢体。
所以经络对人体的病理变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由于每条经络,都有它一定的循行部位与内脏联系,因此脏腑和经络所属的病候,也有它一定的规律。
一般从病变的不同特征,均可辨别它属于那一经。
例如胃病上腹痛吐酸水,常在十二胸椎两旁胃俞穴或十一胸椎旁的脾俞穴有压痛点;黄疸型传染性肝炎,常在第九胸椎两旁肝俞穴和第十胸椎两旁肝俞穴有压痛点。
肺的病变如咳嗽、咯血,也能在第三胸椎两旁的肝俞穴出现敏感区。
另外,某些脏腑疾病,可以在其经络的循行路线上反映出压痛点来。
如阑尾炎右下腹痛,可以在胃经与大肠下合穴巨虚上方出现明显的压痛。
经络在治疗上普通用于药治、针灸等各方面。
例如,药物性味的
归纳,针灸的循经取穴等,都是在经络的基础上指定的。
综上所述,指明了经络学说在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各方面都有其重要的意义。
它贯穿于整个辨证理法方药中并与脏腑配合,成为各科基础理论的一个中心环节。
经络体系(提高巩固版)
经络体系概述如下:
一,在人体经络体系中,最主要的是十二经,或者称它为十二正经。
这十二正经:第一,它们循行于体表;第二,它们联络脏腑;第三,它们相互之间直接相连;第四,它们相互之间又通过脉络更全面地相连。
二,十二经共有手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阴经,足三阳经。
每条经都经过手或经过足,同时又循行到身体的脏腑及身体的某些部位。
三,十二经的名称及在手足的循行路线,可以用如下表格表示。
四,我们从以上表格可以看到:
第一,四肢内外两侧的相对经络互为表里,如手太阳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互为表里;
第二,四肢内外侧相对经络所属脏腑互为表里,如肺与大肠就互为表里。
第三,四肢外为阳,内为阴;外为腑,内为脏。
五,可以证明的是:十二条经络与十二脏腑的络属关系是真实不虚的,因此,既然每一条经络与脏腑之间的络属关系是真实不虚的,那么,这些经络在四肢内外、阴阳的对应,在某种意义上就为脏腑的阴阳对应做了说明或者说命了名。
六,十二经有着经经首尾相连的连贯流注。
从手太阴肺经开始,手太阴肺经始于中焦,由腋下流经小臂内侧,在手指部位与手阳明大肠经相连接;手阳明大肠经经手臂外侧往上流,在头部与足阳明胃经相连;足阳明胃经从头部一直流向腿的外侧,在脚部与足太阴脾经相连;足太阴脾经沿大腿内侧流上来,在心胸部位与手少阴心经相连;手少阴心经再由体部流向小臂内侧,在手部与手太阳小肠经相连;手太阳小肠经由手臂外侧流上来,在头部与足太阳
膀胱经相连;足太阳膀胱经又流下去,经过腿外侧到足部,与足少阴肾经相连;足少阴肾经沿腿内侧流上来,在心胸部位与手厥阴心包经相连;手厥阴心包经又从腋下沿手臂内侧流向手部,在手部与手少阳三焦经相连。
手少阳三焦经沿手臂外侧流下去,流到腿外侧,到脚部,与足厥阴肝经相连。
足厥阴肝经沿腿内侧流上来,在心、胸、肺部位又与手太阴肺经相接。
十二经就这样连贯流注。
七,概括起来,手三阴经都是由胸部从腋下流经小臂内侧到手部,然后接手三阳经。
手三阳经都经手臂外侧最后流向头部,接足的三条阳经。
足的三条阳经都是由头部流向身体,最后沿大腿的外侧流向足部,接足的足三阴经。
足三阴经都由脚经腿内侧流上来,在人的体腔部位与手的三阴经相连。
八,阴经属脏络腑,阳经属腑络脏。
九,互为表里对应的阴阳二经除了各自在顶端的直接连接以外,还有络脉将它们相互之间做更丰富的连接和沟通。
十,十二经并不是单单的一条经线,还有各种分支,络联身体的相关部位。
十一,十二经不仅如其名称所明确表明的,络属于确定的脏腑,如:手太阴肺经属肺络大肠,而手阳明大肠经则属大肠络肺,而且十二经还有分支,联络其他脏腑。
如肾经还有分支,络连肝、心、肺。
因此,当我们考虑某一条经络与脏腑的关系时,有三层含义:
第一,它明确络属的脏腑,如手太阳肺经便是属肺络大肠。
第二,考虑与它首尾相连的经络所络属的脏腑。
如脾经属脾络胃,脾经又与心经首尾相连,因此,脾经还联络到心。
第三,就是除此以外的分支。
如肾经,除了属肾络膀胱以外,还联络肝经、心经、肺经。
十二,在这十二经以外,还有奇经八脉存在,它们是任脉,督脉,带脉,冲脉,阴跷,阳跷,阴维,阳维。
这奇经八脉不络属于脏腑,别走奇途。
它们最主要的功能,是十二经的蓄血库。
十二经有如江河,奇经八脉有如与江河相联的大型湖泊。
当气血充溢十二经盈而有余时,便流入奇经八脉;当十二经气血
不盈余时,奇经八脉的气血又流回十二经。
它的第二个功能是,奇经八脉各有自己的循行路线和网络的身体部位,它同样有着输送气血、营养护卫脏腑、肌肤、腠里的功能。
十三,奇经八脉中,任脉、督脉意义最为重要。
任脉,是总领十二经的六阴经,称之为阴之海。
督脉,是总统十二经的六阳经,称之为阳之首。
因此,就《黄帝内经》的经络系统而言,常常把任脉和督脉与十二经合称为十四经。
十四,这十四经各有络脉与之相连。
络脉是经脉的分支,是它们的支流。
络脉又有大中小之分,最大的叫别络,十四经各有一别络。
再加上特有的脾之大络,一共有十五别络。
十五,浮络,是循行于人体前表部位的络脉分支系统。
十六,孙脉,是脉络中最细小的、无微不至分布体内的组成部分。
十七,十二皮部。
十二经络会通过它的络脉系统将它的活动遍及人的体表,将经络之气布散到皮肤表面。
与十二经相联系的体表皮肤也各自分属十二经脉,我们称之为十二皮部。
十八,穴位,就是经脉上那些有特殊意义的点。
它们也可以说是井穴,是气血流注之处,是经络的气血与外界沟通与进出之处,也是对经络的流动具有调节作用的调节点。
《黄帝内经》中设定穴位365个,与一年365天相对应。
后人又增加了这个数字,如魏晋时皇甫谧的《甲乙经》中,就详载了全身649个穴位。
文源:医品阁
精彩文章回顾
========== END ==========
广告是系统随机配发,我们无法详细控制、选择。
请您切勿购买任何动物制品、肉食。
不要买渔猎、捕鸟的器具,拒绝杀生。
不要玩杀人游戏,杀人游戏与实际杀人果报基本相同;不要看色情文章,万恶淫为首,邪淫是轮回和灾祸的根本。
因果报应,如影随形。
切记!
为人父母者,不知医为不慈!为人子女者,不知医为不孝!
找不到好中医?不如自己学中医!
本号菜单中, 有完整的入门系列, 视频系列. 欢迎大家学习.
学习古中医, 伤寒论经方传承
厚德载物!草木金石仅除身病,正己培德方祛心魔!
祈愿: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人无病厄,富贵康宁;长寿好德,善始善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