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经络”最全知识(建议收藏慢慢学)

合集下载

24条经络的专业知识

24条经络的专业知识

24条经络的专业知识1.经络是中医理论中构成人体络脉系统的基本单位。

2.经络包括经脉、络脉和荣脉。

3.经脉是人体的主要经络,共有12条经脉,分别是手太阳膀胱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厥阴心包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手太阴肺经、手少阴心经、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

4.经络的功能包括传输气血、调节阴阳、协调内外、保持人体稳定。

5.经络的特点是其末梢在人体内外连接成网络,并连接了脏腑、组织、器官等,与整个人体的生命活动密切相关。

6.经络的表现形式包括寸口脉搏、舌象、背部皮肤、腹部压痛等。

7.经络的疾病包括经络外感、经络疼痛、经络失调、经络阻塞等。

8.经络的常用治疗方法包括经络针灸、经络推拿、经络排毒、经络贴敷、经络瑜伽等。

9.经络的保健方法包括按揉经络、拍打经络、保持精神愉悦、饮食调理等。

10.经络的病因包括感受外界邪气、情志不畅、内脏功能失调、外伤等。

11.经络证型包括阳证、阴证、表证、里证、寒证、热证、虚证、实证等。

12.经络的诊断方法包括望、闻、问、切四诊法,以及五官观察、手脚掌检查、耳部诊断等。

13.经络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其解剖、生理、病理、药理等方面。

14.经络学是中医学中的重要学科之一,其研究对中医理论的深入理解有重要意义。

15.经络的疏通可以促进气血循环,增强机体免疫力,改善身体健康状况。

16.经络的疏通方法包括推拿、按摩、针灸、艾灸、拔罐、刮痧等多种方式。

17.经络的关键穴位包括手太阳膀胱经的“天柱”、“风门”、“膻中”等穴位,足太阳膀胱经的“大椎”、“涌泉”、“委中”等穴位。

18.经络的运动方式包括推、拿、拉、扭、按等多种手法。

19.经络的药物治疗包括中草药内服、草药外敷等方式。

20.经络的疏通有一定风险,应该选择专业的中医师进行操作。

21.经络的疏通应该根据不同的体质和病情,采用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22.经络的疏通是中医学与养生保健的重要内容,应该普及推广。

经络总论知识点总结

经络总论知识点总结

经络总论知识点总结一、经络概述1.1 定义经络是中医基本理论之一,是中医学六经理论的主要内容之一,是中医学理论的核心之一。

经络是中医理论对人体生理、病理调节和治疗的主要途径,是中医学调节气血、阳气、阴气、营精等生理活动的重要渠道。

1.2 名称经络,也称为经脉、经气、经脉络。

1.3 基本特点经络是中医学理论的基本概念,其基本特点包括:存在于人体内部,是人体内一种独特、复杂的生命系统;通过人体内输送气血和调节生理功能;它是人体生理机能调控的重要通道。

二、经络的构成2.1 经络的组成经络主要由经脉和络脉两部分组成。

经脉是中医学所说的主要的经络部位,通行组织结构为经脉。

络脉是指与经脉相连通的类似网状的血管结构,通行组织结构为络脉。

2.2 经络的分布经络在人体内分布广泛,包括全身各个部分,主要包括头部、颈部、胸部、腹部、背部、上肢、下肢等部位。

2.3 经络的分类经络根据不同的特点可分为经脉、络脉、奇经八脉、经别等,其根据不同特点分类有所不同。

三、经络的功能3.1 输导气血经络能够输送气血,保持气血畅通,维持人体五脏六腑的生理活动,保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3.2 调节阴阳经络能够调节人体阴阳平衡,保持人体阴阳的平衡状态,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3.3 调节机体生理经络能够调节机体生理活动,保持人体的机体功能正常。

3.4 调节情志经络能够调节情志,保持人体情志的平衡状态,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四、经络的临床应用4.1 诊断经络能够通过检查经脉来了解人体脏腑功能的变化情况,用于诊断疾病。

4.2 治疗经络能够通过调节经脉来治疗疾病,是中医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4.3 预防经络能够通过调整经脉来预防疾病的发生,是中医预防保健的重要手段之一。

五、保健5.1 调养阴阳通过调养经络,可以调养体内的阴阳平衡,保持身体的健康状态。

5.2 健身保健通过调养经络,可以保持身体的健康状态,增强体质,达到健身保健的目的。

5.3 预防疾病通过调养经络,可以预防疾病的发生,提高身体免疫力,保持健康。

最全中医经络学歌诀

最全中医经络学歌诀

最全中医经络学歌诀
中医经络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研究人体经络的走向、分布规律和功能特点,对于中医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是
一份最全的中医经络学歌诀,以帮助您更好地了解经络系统以及其
相关知识。

1. 太阳经:手少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共经24穴。

2. 阳明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共经40穴。

3. 少阳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共经42穴。

4. 太阴经:手太阴肺经,足太阴脾经,共经24穴。

5. 少阴经:手少阴心经,足少阴肾经,共经22穴。

6. 厥阴经:手厥阴心包经,足厥阴肝经,共经24穴。

此外,还有十二经脉之外的奇经八脉,它们分布在人体的背部和腹部。

7. 督脉:起于会阴,行于脊柱后正中线,至项部。

8. 任脉:起于下腹,上行至胸口连接心脏。

9. 阴维脉:起于胸中,行于胸中,至出颈大椎。

10. 阴跷脉:起于会阴,向上与截脉相接,最后至唇。

11. 陰交脉:起于足内踝上旁,向上连接阳阴辩脉,至阴器。

12. 阳维脉:起于胸中,上行于喉咙,经过软颚穴,至目眶。

13. 承浆脉:从阴器上行于腹部,向上连接腹直肌,经喉咙。

14. 养生主导航。

以上是中医经络学歌诀的主要内容,由于篇幅有限,无法涵盖所有细节。

如果您对中医经络学有更深入的了解需求,建议参考相关专著和学术文献进行进一步研究和研究。

请注意,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的经络学知识还需在正规医学教育背景下学习,并经过临床实践进行验证和运用。

经络概述知识点总结归纳

经络概述知识点总结归纳

经络概述知识点总结归纳经络理论的来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早在中国古代的《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经络的描述。

《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它详细地记载了经络的起源、走向、与脏腑的关系以及对人体生理的调控作用等,为后世的医学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经络理论认为,人体内存在着14条主要经络、8条副经络和数十个络脉,这些经络分布在人体的不同部位,如头、颈、胸、腹、臂、腿等,它们是人体内气血运行的通道。

经络分布在皮下、肌肉、腱络、骨骼等组织中,它们通过人体的相互连接,构成了人体内的一个完整的生物能量通道系统。

经络理论认为,人体内的气血运行通过经络,通过经络的“行”、“输”、“循”等功能,在人体内运行循环,连接了脏腑组织,形成了气血运行的通道,维持着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经络具有联络脏腑、气血运行、调节机体功能、防御外邪等重要功能,它在中医学理论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根据中医学理论,经络的存在与气血运行息息相关,经络调整气血的运行,保障了机体的协调运作和正常的生理功能。

经络是气血运行的载体,通过经络的平衡和调节,可以达到治疗疾病、保健养生的目的。

因此,中医学强调了通过经络的调节来治疗疾病,保障身体健康。

经络理念在中医学上的应用十分广泛,中医理疗、推拿按摩、针灸、药膳治疗等均与经络息息相关。

通过对经络的调理,可以起到促进气血循环,保健强身的作用,对于一些慢性病、亚健康状态等具有积极的疗效。

同时,经络也是针灸治疗等一些特殊疗法的重要依据,通过对经络的刺激可以平衡气血,调节脏腑功能。

目前,经络理论也逐渐受到了现代医学领域的重视,一些现代科学技术如MRI、CT等手段对经络进行研究,试图解释经络的物质基础与作用机制。

一些研究表明,经络可能是神经、血管、淋巴管等多种结构的整合,有其生理学与解剖学基础。

而一些疼痛治疗、神经调节等手段也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经络理论的科学性。

总的来说,经络理论是中国传统医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是中医学的独特理论体系。

十二经络知识点

十二经络知识点

十二经络知识点一、十二经络的概念。

十二经络是经络系统的主体,具有表里经脉相合,与相应脏腑络属的主要特征。

包括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

二、十二经络的走向和交接规律。

(一)走向规律。

1. 手三阴经。

- 从胸走手,即起于胸部,循行于上肢内侧,止于手部。

2. 手三阳经。

- 从手走头,起于手部,循行于上肢外侧,止于头部。

3. 足三阳经。

- 从头走足,起于头部,循行于躯干部和下肢外侧,止于足部。

4. 足三阴经。

- 从足走腹(胸),起于足部,循行于下肢内侧,止于腹部或胸部。

(二)交接规律。

1. 相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四肢末端交接。

- 如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在食指端交接;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在小指端交接;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阳三焦经在无名指端交接;足阳明胃经与足太阴脾经在足大趾内侧端交接;足太阳膀胱经与足少阴肾经在足小趾端交接;足少阳胆经与足厥阴肝经在足大趾外侧端交接。

2. 同名的阳经在头面部交接。

- 如手阳明大肠经与足阳明胃经在鼻翼旁交接;手太阳小肠经与足太阳膀胱经在目内眦交接;手少阳三焦经与足少阳胆经在目外眦交接。

3. 足三阴经与手三阴经在胸部交接。

- 足太阴脾经与手少阴心经在心中交接;足少阴肾经与手厥阴心包经在胸中交接;足厥阴肝经与手太阴肺经在肺中交接。

三、十二经络与脏腑的络属关系。

1. 手太阴肺经。

- 属肺,络大肠。

2. 手阳明大肠经。

- 属大肠,络肺。

3. 足阳明胃经。

- 属胃,络脾。

4. 足太阴脾经。

- 属脾,络胃。

5. 手少阴心经。

- 属心,络小肠。

6. 手太阳小肠经。

- 属小肠,络心。

7. 足太阳膀胱经。

- 属膀胱,络肾。

8. 足少阴肾经。

- 属肾,络膀胱。

9. 手厥阴心包经。

- 属心包,络三焦。

10. 手少阳三焦经。

人体经络的知识点总结

人体经络的知识点总结

人体经络的知识点总结一、经络的概念经络是指在人体内部贯穿全身的一种特定脉络系统,通过其中的络穴,连接起人体的脏腑。

古代医书《黄帝内经》中有关经络的记载,内容包括了皮部、络脉、经脉、腧穴等诸多内容。

这些经络像网状一样分布在全身,在不同的部位组成了不同的经络系统。

按照传统的观点,人体共有12条正经和8条奇经,通过这些经络可以联系人体的各个部位和器官,调节和维持人体的生理活动。

二、经络的分类1. 12条正经:包括了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

2. 8条奇经:包括了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

3. 杂经:手足三阳经、手足三阴经、奇经八脉。

三、经络的特点1. 内外联络:经络系统连接了人体的内部器官和外部组织,实现了人体内外部的联络,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2. 寻行经络:按照古代医学的理论,经络沿着一定的路径分布于人体的表面和内部,有着固定的路径和寻行方向。

3. 穴位主治:每一条经络上都有若干个穴位,通过这些穴位可以对相应的内脏进行调节和治疗。

4. 运行规律:经络系统有着自己的运行规律,有不同的时间、方位和气候的调节要求。

四、经络的生理作用1. 传导与激活:经络是传递和激活气血,神经等生理信息的媒介,促进器官功能的协调和调节。

2. 营养与废物的代谢:经络系统还参与人体内部的营养物质和废物的代谢过程,对维持人体内部环境起着重要的作用。

3. 免疫调节:通过经络系统的调节,可以增强人体的免疫力,提高抵抗力,对抗外部的病原体。

4. 情绪调节:经络系统也与人体的情绪调节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调节经络可以缓解人体内部的紧张情绪。

5. 疼痛调节:经络系统参与了人体的疼痛调节过程,通过刺激相应的穴位可以缓解局部的疼痛。

五、经络的疾病1. 经络阻滞:当人体经络系统受到外部或内部因素的影响,会出现经络阻滞,引起气血淤滞,导致人体的疾病。

经络总论知识点归纳总结

经络总论知识点归纳总结

经络总论知识点归纳总结经络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概念,也是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

在中医中,经络被认为是人体内部的一种生物电传导系统,通过这个系统,气血等生命物质得以在人体内部运行和流通。

下面将对经络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经络理论。

一、经络的概念和特点1. 经络的概念经络是中医理论中的基本概念,是中医对于人体生理和病理的理论基础之一。

经络具有传导气血和营养物质的功能,是连接人体各个部位的通路。

2. 经络的特点经络具有沿身体特定方向延伸的特点,分为经和络两个部分。

经络的走向和分布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通过这些规律可以推断出人体内部的病理变化。

二、经络的分类和功用1. 经络的分类经络按其功能和走向的不同,可以分为经、络和腧穴三个部分。

经络包括十二经、奇经八脉和十五络。

腧穴又分为十四经穴和八脉穴。

2. 经络的功用经络的主要功能包括传导气血、调节阴阳、运行营养物质等。

不同的经络在人体内部承担不同的功能,协调着人体各个部位的生理活动。

三、经络的病理变化1. 经络的病理变化经络的病理变化包括经气郁滞、经血瘀滞、经络寒热、经络虚实等。

这些病理变化常常影响着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2. 经络病症的诊断与辨证通过观察患者的舌苔、脉象、脏腑症候和经络病变的特点,可以用中医的辨证方法进行诊断和辨证。

这些方法对于治疗和预防疾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四、经络的调理与治疗1. 经络调理的方法经络的调理方法包括针灸、艾灸、推拿、拔罐、针刺、穴位按摩等多种中医疗法。

通过这些方法可以调理和治疗经络的病理变化,恢复人体的正常生理状态。

2. 经络治疗的应用经络治疗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如风湿病、神经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

这些方法在临床上取得了一定的疗效,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应用。

五、现代研究与发展趋势1. 现代研究的进展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对于经络的研究逐渐深入,一些先进的医学影像学技术和生物电学技术被用于研究经络的结构和功能。

24条经络的专业知识

24条经络的专业知识

24条经络的专业知识经络是中医学中的重要概念,是人体内部的一种生物电传导系统。

经络是人体内部的一种能量传输通道,它贯穿全身,连接着各个器官和组织,起到调节和平衡身体功能的作用。

下面是24条经络的专业知识。

1. 手太阴肺经:起于大肠经,止于手厥阴心包经,主要调节呼吸和心血管系统。

2. 手阳明大肠经:起于手厥阴心包经,止于足阳明胃经,主要调节消化系统和排泄系统。

3. 足阳明胃经:起于足大趾,止于头顶,主要调节消化系统和神经系统。

4. 足太阴脾经:起于足大趾,止于手阳明大肠经,主要调节消化系统和免疫系统。

5. 手少阴心经:起于心包经,止于小肠经,主要调节心血管系统和情绪。

6. 手太阳小肠经:起于手少阴心经,止于足太阳膀胱经,主要调节消化系统和神经系统。

7. 足太阳膀胱经:起于小腿外侧,止于头顶,主要调节排泄系统和神经系统。

8. 足少阴肾经:起于足厥阴肝经,止于足太阳膀胱经,主要调节泌尿系统和生殖系统。

9. 手厥阴心包经:起于手少阴心经,止于手太阴肺经,主要调节心血管系统和情绪。

10. 手少阳三焦经:起于手太阳小肠经,止于足少阳胆经,主要调节消化系统和神经系统。

11. 足少阳胆经:起于头部,止于足少阴肝经,主要调节消化系统和情绪。

12. 足厥阴肝经:起于足大趾,止于手少阳三焦经,主要调节肝脏和情绪。

13. 手阳明大肠经:起于手厥阴心包经,止于足阳明胃经,主要调节消化系统和排泄系统。

14. 手太阴肺经:起于大肠经,止于手厥阴心包经,主要调节呼吸和心血管系统。

15. 足阳明胃经:起于足大趾,止于头顶,主要调节消化系统和神经系统。

16. 足太阴脾经:起于足大趾,止于手阳明大肠经,主要调节消化系统和免疫系统。

17. 手少阴心经:起于心包经,止于小肠经,主要调节心血管系统和情绪。

18. 手太阳小肠经:起于手少阴心经,止于足太阳膀胱经,主要调节消化系统和神经系统。

19. 足太阳膀胱经:起于小腿外侧,止于头顶,主要调节排泄系统和神经系统。

中医经络科普知识

中医经络科普知识

中医经络科普知识一、什么是中医经络?中医经络是中医学的重要理论之一,是指人体内部的经脉和络脉系统。

中医经络系统包括经脉、络脉和穴位。

经脉是人体内部的主要能量通道,共有十四条,分布在全身各个部位。

络脉是与经脉相连的细小血管,负责输送气血和营养物质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

穴位是经络系统上的特定点位,通过按摩、针灸等手法刺激穴位可以调节经络的运行和治疗疾病。

二、中医经络的运行规律中医经络的运行规律主要包括经络的走向、运行时间和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1. 经络的走向:中医经络的走向是有规律的,主要分布在人体的肌肉、筋膜、皮肤及脏腑器官等部位。

经脉呈现从头到脚、从内到外、从表浅到深的走向,络脉则密布全身。

2. 经络的运行时间:中医认为经络的运行时间与脏腑的功能活动有关。

每天的二十四小时,经脉的运行时间分别对应着脏腑的活动高峰期,通过调节经络的运行可以促进脏腑的功能活动。

3. 与脏腑经络的关系:中医经络与脏腑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每条经脉与一个或多个脏腑相连,通过经络的运行和调节可以影响对应脏腑的功能。

三、中医经络的功能中医经络具有以下重要功能:1. 传输能量和物质:经络系统是人体内传输能量和物质的通道,通过经络的运行可以保证全身各个部位的正常供应。

2. 调节气血运行:经络系统是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通过调节经络可以促进气血的流通,保持身体的健康。

3. 调节脏腑功能:经络与脏腑之间有密切的关系,通过刺激经络可以调节脏腑的功能活动,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4. 维护身体平衡:中医经络系统是身体内部各个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的桥梁,通过调节经络可以维护身体的平衡和协调。

四、如何保护和调理中医经络?1. 合理饮食:中医认为饮食对经络的调理非常重要。

合理搭配膳食,摄取充足的营养物质,避免过食辛辣、油腻食物,有助于保护和调理经络系统。

2. 适度运动:适度的运动可以促进经络的流通和调节,增强身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

但要注意运动方式和强度,避免过度运动造成损伤。

中医基础学中关于经络学的必考知识点总结归纳

中医基础学中关于经络学的必考知识点总结归纳

中医基础学中关于经络学的必考知识点总结归纳一、经络的概念1. 经络的定义:经络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人体内部流注气血的通道。

2. 经络的分类:根据经络的属性,可以分为经脉和络脉两种。

3. 经络的作用:经络在中医理论中具有调节气血运行、联络脏腑、表里相通、防御外邪等作用。

二、经络的走向1. 经络的走向特点:经络走向顺应人体的解剖结构,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2. 12经脉的走向及分布:包括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足厥阴肝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胆经。

3. 别经及奇经的特点:别经主要指与正经相连的支脉,奇经指的是任脉、督脉。

4. 经脉的走向规律和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三、经络的特点与功能1. 经络的渗透性:经络具有渗透性,能够影响体内外的生理活动。

2. 经络的传导性:经络通过气血的运行进行传导,起到联络脏腑和表里相通的作用。

3. 经络的敏感性:经络对外部刺激非常敏感,可以通过经络的刺激进行诊断和治疗。

四、经络与疾病1. 经络与疾病的关系:经络在中医疾病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很多疾病都与经络有一定的关系。

2. 经络的病理变化:经络出现痹痛、气血不畅、阻滞等病理变化时,容易导致相关脏腑器官的疾病。

3. 经络的治疗作用:通过经络的调理,可以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五、经络学与临床应用1. 经络学在临床中的作用:临床上,经络学的知识经常被应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对中医师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 经络穴位的作用:经络穴位是经络上的重要部位,通过刺激经络穴位可以调节气血,治疗相关疾病。

3. 经络理疗的应用:经络理疗是中医治疗的一种重要方法,通过经络理疗可以调理脏腑功能,改善疾病状况。

总结:经络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习和理解中医学理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掌握经络学的相关知识,对于日后的临床工作以及对中医学的研究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人体经络知识点总结大全

人体经络知识点总结大全

人体经络知识点总结大全人体经络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它认为人体内部有一套复杂的经络系统,贯穿全身,连接脏腑器官,组织与组织,运行气血,调节生理功能,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

经络系统是中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医诊断、治疗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以下将对人体经络的相关知识进行总结和介绍。

一、经络的分类1. 皮部经络皮部经络主要分布在肌肉、皮肤和筋膜组织中,它们负责皮肤的感觉、运动和代谢功能。

2. 筋部经络筋部经络主要分布在肌腱间,负责肌腱和骨骼的相互连结。

3. 肌部经络肌部经络主要分布在肌肉内,负责肌肉的收缩和松弛,从而完成人体的运动功能。

4. 穴部经络穴部经络是指穴位的分布规律,它们是人体经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体的生理功能起着调节和调整作用。

5. 脏腑经络脏腑经络主要负责传导气血和调节脏腑的功能,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部分。

二、经络的走向及分布1. 经络的走向人体经络的走向是指经络在人体内部的位置分布,它包括长循环和短循环。

其中,长循环是指主要经络的走向,贯通躯干和四肢,将脏腑联结,活动气血。

短循环是指支脉的走向,负责构成每个脏腑器官的气血运行。

2. 经络的分布人体经络的分布主要包括十四条主要经络和数百个腧穴。

十四条主要经络分别是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足阳明胃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阴肺经、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络、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胆经。

这些经络在人体内部的分布规律是十分复杂的,对于中医临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经络的功能人体经络系统具有许多重要功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运行气血经络系统是气血的运行通道,负责气血在全身的循环运行,使得脏腑组织能够得到充足的氧气和营养物质,保持正常的生理功能活动。

2. 传导信息经络系统能够传导信息,包括感觉信息、运动信息和生理信息等,从而实现身体各部分之间的协调和协同作用。

十四条经络高清详解图(果断收藏)

十四条经络高清详解图(果断收藏)

十四条经络高清详解图(果断收藏)一、膀胱经中医讲一通百通,一堵百堵,您的经络有很多的气节点堵塞,每次帮您疏通的时候会一点点的将您经络的气节点化解,疏散,排出体内风、寒、署、湿、燥、毒素从而达到百脉通,除百病的功效,特别针对现代人的亚健康及慢性疾病的调理有显著的疗效,针对肌肉,身体的酸麻,胀痛的功效立竿见影。

排毒通道畅通无堵,它是人体最重要的排毒通道,时刻保持膀胱经通畅,才能无毒一身轻。

如果想减掉后背和臀部的坠肉,只要在后背的膀胱经上刮痧,按摩,就很有效果。

人体三大排毒途径:第一条:通过输尿管把尿液排出的通道,这是体内排出毒素的最大一条通道。

第二条:通过大便把内体脏东西排出体外,其实毒素从尿中排出去对人体来讲更为重要,因为,人就是10天不大便,对生命也没有什么影响,但若三天不小便,那这人就比较危险了。

第三条:是毛孔,通过发汗把体内的毒素排出去。

膀胱经是掌控尿液和汗液这两条通道的,所以这条经络一定不可以被堵住,另外,膀胱经是直接连接脏腑的,膀胱经是从眼部的精明穴到小脚趾外侧至阴穴。

膀胱经上的穴位:晴明穴:治疗眼疾的第一大穴位。

攒竹穴:对热症效果很好,比如,眼睛红肿,按摩此穴位,立刻见效。

小技巧:1、用10个小手指肚每天疏理头上的膀胱经50次,可通鼻,治疗眼疾,头痛,癫痫,2、经常敲打臀部和大腿的后侧,可以减肥,还可以排除体内的寒气,对身体是个非常好的保健方法。

二、胃经天天培育我们的后天之本。

胃经畅通无堵,让人睡的香,胃口好,脸色红润,还可以让人返老还童。

胃经是管理肠胃功能的,肠胃功能一旦失调,整个人就会虚弱下来。

太阳高高照,胃经送福到,足阳明胃经起于面部的承泣穴止于足部的食指历兑穴,走向面部、颈部、胸部、腹部、腿足部,经络上共有43个穴位,遍布最多的在腹部和胸部,则胃经经络不通会整个经络的部位感觉不舒服,胃经循环在辰时,7点到9点,所以在这个时间我们一定要进食早餐哦,如果你已是胃经不通的症状者,可用甜橙、柠檬、佛手柑、天竺葵、檀香精油等来按摩。

中医经络基础必学知识点

中医经络基础必学知识点

中医经络基础必学知识点
中医经络的基础知识点包括以下内容:
1. 经络系统:经络是中医学说的人体内外联系的通道系统,包括经脉、络脉、腧穴等。

经络系统与人体的脏腑、组织器官相互联系,起到调节、运输气血和经络信息的作用。

2. 经络的分类:经络分为经脉和络脉两类。

经脉是主要的通道系统,
包括十四个经脉和两个奇经,通过人体不同部位形成一个完整的循环
系统。

络脉是与经脉相平行的脉络系统,主要分布在肌肤和皮下。

3. 经络的属性:经络有气血、营卫、营血等属性,通过这些属性来体
现其功能和特点。

例如,经脉主要传输气血,络脉主要传输营卫。

4. 经络的分布与循行规律:经络的分布与人体的脏腑、经络经脉相互
联系,表现出特定的循行规律。

例如,手太阴肺经起于胸部走向前臂,与肺脏相互联系。

5. 经络的功能:经络有调节气血流通、运输营卫气血、调整脏腑功能
等功能。

中医通过经络调理来达到治疗疾病、保持健康的目的。

6. 经络与腧穴:腧穴是经络和络脉的交汇点,中医通过刺激腧穴来调
节经络的功能。

腧穴具有特定的功能和治疗作用,在中医诊疗中被广
泛应用。

7. 经络的病理变化:经络在疾病发生过程中,会出现气血阻滞、经脉
闭塞等病理变化,中医通过调理经络来治疗疾病。

这些是中医经络基础知识的一些重要内容,通过学习和理解这些知识,可以更好地掌握中医经络理论,应用于临床诊疗中。

经络方面的知识点总结

经络方面的知识点总结

经络方面的知识点总结1. 经络的基本概念经络(Meridian)是中医学的重要理论范畴之一。

据《黄帝内经》记载:“经者,有所不通,则痛苦不足以清,若在皮肉之间,其寒淫深藏乃发热也。

”意指人体有一些生理活动通道,它们通过经脉系统把人体各个组织器官血络联系起来,起着营养和调节人体功能的作用。

这些通道被称为经络,是中华医学的基本理论之一。

2. 经络的分类按经络的循行方向可以分为十四经、奇经八脉和十二经脉等。

其中,十四经是以《黄帝内经》为基础,将经脉分为奇经八脉和十二经脉两大系统,分布在人体的表里、上下和四肢,共十四条。

奇经八脉包括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经、足厥阴肾经、足少阴肾经。

十二经脉是指人体十二条经脉,分布在体表和体内。

它们分布在头、颈、躯干、四肢和脏腑等部位。

3. 经络的循行十四经络的循行主要包括经别、原穴、腧穴、络穴、照穴和输穴等。

经别是经脉上的主要经络部位。

原穴是经络上能直接与腧穴相连的穴位。

腧穴是能对相关脏腑、组织器官产生生理、病理反应的特定穴位。

络穴是两脏经络直接相连的穴位。

照穴是两络相连的穴位。

输穴是十四经总合腧穴和络穴的交叉位置。

4. 经络的功能经络具有调节气血、营养脏腑、调节阴阳、协调人体机能、防御外邪以及治疗疾病等功能。

其中,调节气血是指经络能调节气血的流利和周围的分布。

营养脏腑是指经络通过气血的流通,维持脏腑的生理功能。

调节阴阳是指经络可以保持人体的阴阳平衡。

协调人体机能是指经络可以调节五脏六腑的功能,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机能。

防御外邪是指经络能阻止外邪侵袭,保护人体健康。

治疗疾病是指人体发生疾病时,经络可以发挥调理作用。

5. 经络在临床应用中的意义在临床应用中,经络的相关内容包括:经络的诊断、经络的治疗、经络的保健、经络的病因病机等。

其中,经络的诊断是指通过望、闻、问、切等方式诊断疾病。

经络的治疗是指通过调节经络来治疗疾病。

经络的保健是指通过保健养生对经络进行调理。

12条经络的专业知识

12条经络的专业知识

12条经络的专业知识
1. 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沿着手臂内侧,终于大拇指的末端。

主要功能是调节呼吸和水液代谢。

2. 手阳明大肠经:起于食窦,沿着手臂外侧,终于食指的末端。

主要功能是排泄废物和调节肠道功能。

3. 足阳明胃经:起于人中,沿着腿部内侧,终于足大趾的末端。

主要功能是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

4. 足太阴脾经:起于足大趾的末端,沿着腿部内侧,终于胸部。

主要功能是调节消化和吸收,以及补充气血。

5. 手少阴心经:起于心包,沿着手臂内侧,终于小指的末端。

主要功能是调节心脏功能和血液循环。

6. 手太阳小肠经:起于小指的末端,沿着手臂外侧,终于耳朵后面。

主要功能是吸收和分解营养物质。

7. 足太阳膀胱经:起于眉间,沿着脊柱后侧,终于足小趾的末端。

主要功能是排泄废物和调节水液代谢。

8. 足少阴肾经:起于足心,沿着腿部内侧,终于胸部。

主要功能是调节水液代谢和生殖功能。

9. 手厥阴心包经:起于胸部,沿着手臂内侧,终于小指的末端。

主要功能是调节心脏功能和情绪。

10. 手少阳三焦经:起于小指的末端,沿着手臂外侧,终于眉毛之间。

主要功能是调节水液代谢和体温。

11. 足少阳胆经:起于眼角,沿着头部和躯干侧面,终
于足小趾的末端。

主要功能是调节胆囊和情绪。

12. 足厥阴肝经:起于足大趾的末端,沿着腿部内侧,终于胸部。

主要功能是调节肝脏功能和情绪。

初学必备!十二经络循行高清图(简化版)

初学必备!十二经络循行高清图(简化版)

初学必备!十二经络循行高清图(简化版)
十二经络,经络分类名,指十二经及其脉络。

《灵枢·本输》:'凡刺之道,必通十二经络之所终始'。

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具有表里经脉相合,与相应脏腑络属的主要特征。

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
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
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
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
手太阴肺经
寅时凌晨3点至5点
寅时睡得熟,色红精气足
手阳明大肠经卯时早晨5点到7点卯时大肠蠕,排毒渣滓出
足阳明胃经
辰时早晨7点到9点
辰时吃早餐,营养身体安
足太阴脾经
巳时上午9点至11点
巳时脾经旺,造血身体壮
手少阴心经
午时中午11点至13点
午时一小憩,安神养精气
手太阳小肠经
未时下午13点到15点
未时分清浊,饮水能降火
足太阳膀胱经
申时下午15点至17点
申时津液足,养阴身体舒
足少阴肾经
酉时下午17点至19点
酉时肾藏精,纳华元气清
手厥阴心包经
戌时晚上19点至21点戌时护心脏,减压心舒畅
手少阳三焦经
亥时晚上21点到23点
亥时百脉通,养身养娇容
足少阳胆经
子时晚上23点至1点
子时睡得足,黑眼圈不露
足厥阴肝经
丑时凌晨1点至3点
丑时不睡晚,脸上不长斑
任脉
总任一身之阴经,调节阴经气血,为“阴脉之海”
督脉
调节阳经气血,为“阳脉之海”。

中医基础经络知识)

中医基础经络知识)

相表里的手三阳经交会;
手三阳经均起于手指,从手走向头,在头面与足
三阳经交会;
足三阳经均起于头面部,从头走向足,在足趾各
与其表里的足三阴经交会;
Hale Waihona Puke 足三阴交均起于足趾,从足走向胸腹,在胸部各
与手三阴经交会。
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足太阳膀胱经(一)
起于目内眦(睛明穴),直至巅顶,左右交会于头顶部的百会穴。
足太阳膀胱经(二)
任,有担任,妊养的含义
任脉循行部位
起于胞中,下出会阴后,从气街部起与足少阴肾经相并,挟脐上行,散布于胸中,再向上行,经喉,环绕口唇,到目眶下。
任脉穴位
主要病候: 下腹部、男女生 殖器及咽喉疖的 病变。 保健概要: 男女生殖器官、 咽喉。
足厥阴肝经
起手足大趾爪甲后丛毛处,下至足大趾外侧端(大敦穴),沿足背向上,在内踝上八寸处交出足太阴脾经之后,上行过膝内侧,沿大腿内侧中线进入阴毛中,绕阴器,抵少腹,挟胃两旁,属肝,络胆.向上穿过隔肌,分布于胁肋部,沿喉咙之后,向上进入鼻咽部,上行连于目系,出于额,上行与督脉交会与巅顶百会穴。
足厥阴肝经穴位
中医基础经络知识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请尽量言简意赅的阐述观点。
经 络
古人有“不诵十二经络,开口动手便错”之说。
人体气血津液的运行,脏腑器官的功能活动,以及相互之间的联系和协调,均须通过经络系统的运输传导、联络调节才能得以实现,并使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经络的涵义
督脉循行部位
起于胞中,下出会阴,沿脊柱后面上行,至项后风府穴进入颅内、络脑,并由颈沿头部正中线,经头顶、额部、鼻部、上唇,到上唇系带(龈交)处。
督脉穴位

超赞的十四经路穴位图谱及口诀,不看吃亏哦!

超赞的十四经路穴位图谱及口诀,不看吃亏哦!

超赞的十四经路穴位图谱及口诀,不看吃亏哦!中医现在已经是大多数基层医生必须具备的一项技术,开展针灸、推拿等中医适宜技术,就必须掌握穴位的基础知识。

我们都知道学习经络,配合图谱和歌诀能够强化记忆,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分类整理的十四经络速记,值得收藏!1、手太阴肺经经穴手太阴肺十一穴,中府云门天府诀,侠白尺泽孔最存,列缺经渠太渊涉,鱼际拇指白肉际,抵指少商如韭叶。

2、手阳明大肠经二十大肠起商阳,二间三间合谷藏,阳溪偏历温溜济,下廉上廉三里长,曲池肘髎五里近,臂臑肩髃巨骨当,天鼎扶突禾髎接,鼻旁五寸迎香列。

3、足阳明胃经经穴四十五穴足阳明,承泣四白巨髎经,地仓大迎下颊车,下关头维对人迎,水突气舍连缺盆,气户库房屋翳寻,膺窗乳中下乳根,不容乘满与梁门,关门太乙滑肉门,天枢外陵大巨存,水道归来气冲饮,髀关伏兔走阴市,梁丘犊鼻足三里,上巨虚连条口行,下巨虚下有丰隆,解溪冲阳陷谷同,内庭厉兑阳明穴,大指次指之端终。

4、足太阴脾经经穴二十一穴脾中州,隐白在足大趾头,大都太白公孙盛,商丘直上三阴交,漏谷地机阴陵泉,血海箕门冲门前,府舍腹结大横上,腹哀食窦天溪候,胸乡周容大包上,从足经腹向胸走。

5、手少阴心经经穴九穴心经手少阴,极泉青灵少海深,灵道通里阴郄邃,神门少府少冲寻。

6、手太阳小肠经经穴手太阳经小肠穴,少泽先行小指末,前谷后溪腕骨间,阳谷须同养老列,支正小海上肩贞,臑俞天宗秉风合,曲垣肩外复肩中,天窗循次上天容,此经穴数一十九,还有颧髎入听宫。

7、足太阳膀胱经经穴六十七穴足太阳,晴明目内红肉藏,攒竹眉冲于曲差,五处一五上承光,通天络却下玉枕,天柱发际大筋上,大杼风门肺厥阴,心俞督俞膈俞当,肝胆脾胃具挨次,三焦肾俞海大肠,关元小肠到膀胱,中膂白环寸半量,上次中下四髎穴,一空一空骶孔藏,会阳尾骨外边取,附分脊背第二行,魄户膏肓神堂寓,譩譆膈关魂门详,阳纲意舍胃仓随,肓门志室至胞肓,二十一椎秩边是,承扶臀股纹中央,殷门浮郄委阳至,委中合阳承筋量,承山飞扬跗阳继,昆仑仆参申脉堂,金门京骨束骨跟,通谷至阴小趾旁。

经络基础知识汇总

经络基础知识汇总

经络基础知识汇总The final revision was on November 23, 2020经络基础知识汇总一、概念:1、经络:经脉和络脉的统称,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串上下的通路中医上说,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全身各部的通道,是人体功能的调控系统。

经”的原意是“纵丝”,有路径的意思,简单说就是中的主要路径,存在于机体内部,贯穿上下,沟通内外;“络”的原意是“网络”,简单说就是主路分出的辅路,存在于机体的表面,纵横交错,遍布全身.2、经络的主要内容有:、、、、、等。

3、原穴的定义:十二经脉在腕、踝关节附近各有一个重要经穴,是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称为“原穴”,又名“十二原”。

二、十二经脉⒈定义:即手三阴经(肺、心包、心)、手三阳经(大肠、三焦、小肠)、足三阳经(胃、胆、膀胱)、足三阴经(脾、肝、肾)的总称,是经络系统的主体,故又称为“正经”。

2、命名:十二经脉是根据手足、阴阳、脏腑三方面内容确定的。

1)手三阴经从胸走手2)手三阳经从手上头3)足三阳经从头走足4)足三阴经从足至腹胸3、表里属络关系:1)十二经脉在体内与脏腑相属络。

2)阴经属脏主里络腑,阳经属腑主表络脏。

3)一脏配一腑,一阴配一阳,构成脏腑相表里属络关系。

三、经络的作用1.联络内外,网络全身。

2.运行气血,协调阴阳。

3.抗御外邪,反映病症。

4.传导感应,调节虚实四、经络的临床应用:1、说明病理变化经络是人体通内达外的一个联络系统,在生理功能失调时,又是病邪传注的途径,具有反映病候的特点。

2、指导辨证归经辨证归经,是指通过辨析患者的症状、体征以及相关部位发生的病理变化,以确定疾病所在的经脉。

辨证归经在经络学说指导下进行。

3、指导针灸治疗4、循经取穴五、十二经络的主治规律:(1)胃经偏离指数分析方法:正常范围:在柱状图中,胃经偏离指数呈绿色或蓝色。

1、胃经偏离指数在正常范围的临床意义:胃经营养正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经络”最全知识(建议收藏慢慢学)经络穴位知识分享:中医上说,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全身各部的通道,是人体功能的调控系统。

经络学也是人体针灸和按摩的基础,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络学说是祖国医学基础理论的核心之一,源于远古,服务当今。

在两千多年的医学长河中,一直为保障中华民族的健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释义:中医指人体内气血运行通路的主干和分支。

“经”的原意是“纵丝”,有路径的意思,简单说就是经络系统中的主要路径,存在于机体内部,贯穿上下,沟通内外;“络”的原意是“网络”,简单说就是主路分出的辅路,存在于机体的表面,纵横交错,遍布全身。

《灵枢·脉度》说:“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

”这是将脉按大小、深浅的差异分别称为“经脉”、“络脉”和“孙脉”。

经络的主要内容有:十二经脉、十二经别、奇经八脉、十五络脉、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等。

其中属于经脉方面的,以十二经脉为主,属于络脉方面的,以十五络脉为主。

它们纵横交贯,遍布全身,将人体内外、脏腑、肢节联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黄道日历的经络:安机器、织布、收蚕、安纺车、机器二千五百年前,中国诞生了第一部医学巨著——《黄帝内经》,在这部典籍中,一个重要的概念贯穿于全书,那就是经络。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古人发现人体上有一些纵贯全身的路线,称之为经脉;又发现这些大干线上有一些分枝,在分枝上又有更细小的分枝,古人称这些分枝为络脉,“脉”是这种结构的总括概念。

《黄帝内经》对经络的认识是从大量的临床观察中得来的,记载这些临床观察的文献,已在马王堆帛书、张家山竹简和绵阳木人经络模型等出土文物中逐渐找到。

这些早期文献主要描述了经脉系统,并涉及了三种古老的医疗手段:一个是灸法,一个是砭术(即用石头治病的一种医术),另一个就是导引术(一种古老的气功),而经脉是这三种医术施用时借助的途径。

东汉的“方书之祖”,有着“救命活神仙”之称的张仲景,在《黄帝内经》的基础上发展了经络学说。

他认为人所生的病是通过一条叫“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这样的通路从体外向体内传输的,根据疾病所属的经络不同,要用不同的方法治疗。

比如最初的风寒感冒病在太阳经,要用麻黄汤来治。

他的《伤寒论》也是中医的四大经典著作之一。

在这个环境污染,充斥着抗生素、添加剂的时代,天然疗法受到了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其中经络养生、经络治病法受到了无数人的追捧,很多中医大家对人体经络的护生作用也是倍加推崇。

虽然医学技术很发达,但我们也不可能把医生24小时都带在身边,身体不舒服了医生也不能马上就为你手到病除,况且这个时代,还有很多人看不起病,去趟医院,一套检查下来,几百块钱没了,再开点药,又进去几百。

所以我们有必要掌握一些运用经络、穴位来自我保健和预防疾病的方法,这样也就等于有了个随身携带的“保健医生”,既方便又省时省钱。

随着冶炼技术的发展,人们制成了金属针,称为微针,并用微针对经脉进行治疗。

《黄帝内经》分为两部书,其中之一叫做《灵枢经》,也称为《针经》,就是专门论述用微针治疗经络的著作。

《黄帝内经》对经络作了系统的总结,在经脉之外,增加了络脉、经别、经筋、皮部和奇经等新的概念,它们共同组成了经络系统,成为古人心目中人体最重要的生理结构。

《黄帝内经》还阐述了经络的功能,即运行气血、平衡阴阳、濡养筋骨、滑利关节、联络脏腑和表里上下以及传递病邪等。

生理功能中医把经络的生理功能称为“经气”。

其生理功能主要表现在沟通表理上下,联系脏腑器官;通行气血,濡养脏腑组织;1、沟通表理上下,联系脏腑器官:人体由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骨等组成,它们各有其独特的生理功能。

只有通过经络的联系作用,这些功能才能达到相互配合、相互协调,从而使人体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2、通行气血,濡养脏腑组织: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必须通过经络才能输布周身,以温养濡润各脏腑、组织和器官,维持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3、感应传导:经络有感应刺激、传导信息的作用。

当人体的某一部位受到刺激时,这个刺激就可沿着经脉传入人体内有关脏腑,使其发生相应的生理或病理变化。

而这些变化,又可通过经络反应于体表。

针刺中的“得气”就是经络感应、传导功能的具体体现。

4、调节脏腑器官的机能活动:经络能调节人体的机能活动,使之保持协调、平衡。

当人体的某一脏器功能异常时,可运用针刺等治疗方法来进一步激发经络的调节功能,从而使功能异常的脏器恢复正常。

临床应用经络学说在临床上可以应用于解释病理变化、协助疾病诊断,以及指导临床治疗三个方面。

1、解释病理变化经络与疾病的发生、传变有密切的关系。

某一经络功能异常,就易遭受外邪的侵袭,既病之后,外邪又可沿着经络进一步内传脏腑。

经络不仅是外邪由表入里的传变途径,而且也是内脏之间、内脏与体表组织间病变相互影响的途径。

2、协助疾病诊断由于经络有一定的循行部位和脏腑络属,可以反映所属脏腑的病证。

因而在临床上,就可以根据疾病所出现的症状,结合经络循行的部位及所联系的脏腑,作为临床诊断的依据。

如胁痛,多病在肝胆,胁部是肝经和胆经的循行之处。

人们根据经络循行通路,或经气聚集的某些穴位上出现的疼痛、结节、条索状等反应物,以及皮肤的形态、温度、电阻改变等来诊断和治疗疾病,如肺脏有病,中府穴可有压痛。

3、指导临床治疗经络学说早已被广泛用于指导临床各科的治疗,特别是针灸、按摩和中药处方。

如针灸中的“循经取穴法”,就是经络学说的具体应用。

如胃病,常循经远取足三里穴;胁痛则取太冲等穴。

中药治疗亦是通过经络这一渠道,使药达病所,以发挥其治疗作用。

如麻黄入肺、膀胱经,故能发汗、平喘和利尿。

金元四大家中的张洁古、李杲还根据经络学说,创立了“引经报使药”理论。

如治头痛,属太阳经的用羌活;属少阳经的用柴胡。

系统组成经络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五络脉等。

十二经脉是经络的主干,“内藏于府藏(脏腑),外络于支节”(【灵枢·海论】)。

十二经别是十二经脉在胸腹及头部的内行支脉。

奇经八脉具有特殊分布和一定的作用。

十五络脉是指人体十二经脉加上躯干前的任脉、躯干后的督脉各自别出的一络和躯干侧的脾之大络,共十五条。

十二经脉按其循行顺序分别成为: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和足厥阴肝经。

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所以称其为“正经”。

循行走向循行走向是: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正如《灵枢·逆顺肥瘦》所载:“手之三阴从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

”十二经脉的分布和表里关系一. 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分布是有一定规律的。

具体从以下三方面叙述。

头面部:手三阳经止于头面,足三阳经起于头面,手三阳经与足三阳经在头面部交接,所以说:“头为诸阳之会”。

十二经脉在头面部分布的特点是:手足阳明经分布于面额部;手太阳经分布于面颊部;手足少阳经分布于耳颞部;足太阳经分布于头顶、枕项部。

另外,足厥阴经也循行至顶部。

十二经脉在头面部的分布规律是:阳明在前,少阳在侧,太阳在后。

躯干部:十二经脉在躯干部分布的一般规律是:足三阴与足阳明经分布在胸、腹部(前),手三阳与足太阳经分布在肩胛、背、腰部(后),手三阴、足少阳与足厥阴经分布在腋、胁、侧腹部(侧)。

十二经脉在四肢分布的一般规律是:阴经分布在四肢的内侧面,阳经分布在外侧面。

作用联系脏腑《灵枢·海论》指出:“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

”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骨等组织器官,之所以能保持相对的协调与统一,完成正常的生理活动,是依靠经络系统的联络沟通而实现的。

经络中的经脉、经别与奇经八脉、十五络脉,纵横交错,入里出表,通上达下,联系人体各脏腑组织;经筋、皮部联系肢体筋肉皮肤;浮络和孙络联系人体各细微部分。

这样,经络将人体联系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经络的联络沟通作用,还反映在经络具有传导功能。

体表感受病邪和各种刺激,可传导于脏腑;脏腑的生理功能失常,亦可反映于体表。

这些都是经络联络沟通作用的具体表现。

运行气血《灵枢·本藏》指出:“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

”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全身各组织器官只有得到气血的温养和濡润才能完成正常的生理功能。

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能将营养物质输布到全身各组织脏器,使脏腑组织得以营养,筋骨得以濡润,关节得以通利。

抗御病邪营气行于脉中,卫气行于脉外。

经络“行血气”而使营卫之气密布周身,在内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在外抗御病邪,防止内侵。

外邪侵犯人体由表及里,先从皮毛开始。

卫气充实于络脉,络脉散布于全身而密布于皮部,当外邪侵犯机体时,卫气首当其冲发挥其抗御外邪、保卫机体的屏障作用。

如《素问·缪刺论》所说:“夫邪客于形也,必先舍于皮毛,留而不去,人舍于孙脉,留而不去,人舍于络脉,留而不去,人舍于经脉,内连五脏,散于肠胃。

”十二经脉十二经脉是经络学说的主要内容。

“十二经脉者,内属于府藏,外络于肢节”,这概括说明了十二经脉的分布特点:内部,隶属于脏腑:外部,分布于躯体。

又因为经脉是“行血气”的,其循行有一定方向;就是所说的“脉行之逆顺”,后来称为“流注”;各经脉之间还通过分支互相联系,就是所说的“外内之应,皆有表里”。

手太阴肺经手太阴肺经主要分布在上肢内侧前缘,其络脉、经别与之内外连接,经筋分布其外部。

手阳明大肠经手阳明大肠经主要分布在上肢外侧前缘,其络脉、经别与之内外连接,经筋分布其外部。

足阳明胃经足阳明胃经主要分布在头面、胸腹第二侧线及下肢外侧前缘,其络脉、经别与之内外连接,经筋分布其外部。

足太阴脾经足太阴脾经主要分布在胸腹任脉旁开第二侧线及下肢内侧前缘, 其络脉、经别与之内外连接,经筋分布其外部。

手少阴心经手少阴心经主要分布在上肢内侧后缘,其络脉、经别与之内外连接,经筋分布其外部。

手太阳小肠经手太阳小肠经主要分布在上肢外侧后缘,其络脉、经别与之内外连接,经筋分布其外部。

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阳膀胱经主要分布在腰背第一、二侧线及下肢外侧后缘,其络脉、经别与之内外连接,经筋分布其外部。

足少阴肾经足少阴肾经主要分布在下肢内侧后缘及胸腹第一侧线,其络脉、经别与之内外连接,经筋分布其外部。

手厥阴心包经手厥阴心包经主要分布在上肢内侧中间,其络脉、经别与之内外连接,经筋分布其外部。

手少阳三焦经手少阳三焦经主要分布在上肢外侧中间,其络脉、经别与之内外连接,经筋分布其外部。

足少阳胆经足少阳胆经主要分布在下肢的外侧中间,其络脉、经别与之内外连接,经筋分布其外部。

足厥阴肝经足厥阴肝经主要分布在下肢内侧的中间,其络脉、经别与之内外连接,经筋分布其外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