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经络基础知识

合集下载

中医基础知识学习:十二经络及奇经八脉循行歌诀

中医基础知识学习:十二经络及奇经八脉循行歌诀

中医基础知识学习:十二经络及奇经八脉循行歌诀1.手太阴肺中焦生,络肠循胃散流行,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臑肘中,循臂寸口上鱼际,大指内侧爪端通,支络还从腕后出,接次指属阳明经。

2.阳明之脉手大肠,次指内侧起商阳,循指上廉出合谷,岐骨两筋循臂肪,入肘外廉循臑外,肩端前廉拄骨旁,从肩下入缺盆内,络肺下膈属大肠。

支从缺盆直上颈,斜贯颊前入齿当,环出人中交左右,上挟鼻孔注迎香。

3.胃足阳明交鼻起,下循鼻外入上齿,还出挟口绕承浆,颐后大迎颊车里,耳前发际至额颅,支下人迎缺盆底,下膈入胃络脾宫,直者缺盆下乳内,一支幽门循腹中,下行直合气街逢,遂由髀关抵膝膑,胻跗足趾内间同;一支下膝注三里,前出中趾外间通,一支别走足跗趾,大趾之端经尽已。

4.太阴脾起足大趾,上循内侧白肉际,核骨之后内踝前,上腨循胻经膝里,股内前廉入腹中,属脾络胃与膈通,挟喉连舌散舌下,支络从胃注心中。

5.手少阴脉起心中,下膈直与小肠通。

支者还从肺系走,直上喉咙系目瞳。

直者上肺出腋下,臑后肘内少海从,臂内后廉抵掌中,锐骨之端注少冲。

6.手太阳经小肠脉,小指之端起少泽,循手外侧出踝中,循臂骨出肘内侧,上循臑外出后廉,直过肩解绕肩胛,交肩下入缺盆内,向腋络心循咽嗌,下膈抵胃属小肠。

一支缺盆贯颈颊,至目锐眦却入耳,复从耳前仍上颊,抵鼻升至目内眦,斜络于颧别络接。

7.足太阳经膀胱脉,目内眦上起额尖。

支者颠上至耳角,直者从颠脑后悬,络脑还出别下项,仍循肩膊侠脊边,抵腰膂肾膀胱内,一支下与后阴连。

贯臀斜入委中穴,一支膊内左右别,贯胛侠脊过髀枢,臂内后廉腘中合,下贯腨内外踝后,京骨骨下趾外侧。

8.手厥阴心主起胸,属包下膈三焦宫,支者循胸出胁下,胁下连腋三寸同,仍上抵腑循臑内,太阴少阴两经中,指透中冲支者别,小指次指络相通。

9.足肾经脉属少阴,小趾斜趋涌泉心,然骨之下内踝后,别入跟中腨内侵,出腘内廉上股内,贯脊属肾膀胱临。

直者属肾贯肝膈,入肺循喉舌本寻。

支者从肺络心内,仍至胸中部分深。

中医基础学中关于经络学的必考知识点总结归纳

中医基础学中关于经络学的必考知识点总结归纳

中医基础学中关于经络学的必考知识点总结归纳一、经络的概念1. 经络的定义:经络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人体内部流注气血的通道。

2. 经络的分类:根据经络的属性,可以分为经脉和络脉两种。

3. 经络的作用:经络在中医理论中具有调节气血运行、联络脏腑、表里相通、防御外邪等作用。

二、经络的走向1. 经络的走向特点:经络走向顺应人体的解剖结构,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2. 12经脉的走向及分布:包括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足厥阴肝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胆经。

3. 别经及奇经的特点:别经主要指与正经相连的支脉,奇经指的是任脉、督脉。

4. 经脉的走向规律和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三、经络的特点与功能1. 经络的渗透性:经络具有渗透性,能够影响体内外的生理活动。

2. 经络的传导性:经络通过气血的运行进行传导,起到联络脏腑和表里相通的作用。

3. 经络的敏感性:经络对外部刺激非常敏感,可以通过经络的刺激进行诊断和治疗。

四、经络与疾病1. 经络与疾病的关系:经络在中医疾病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很多疾病都与经络有一定的关系。

2. 经络的病理变化:经络出现痹痛、气血不畅、阻滞等病理变化时,容易导致相关脏腑器官的疾病。

3. 经络的治疗作用:通过经络的调理,可以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五、经络学与临床应用1. 经络学在临床中的作用:临床上,经络学的知识经常被应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对中医师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 经络穴位的作用:经络穴位是经络上的重要部位,通过刺激经络穴位可以调节气血,治疗相关疾病。

3. 经络理疗的应用:经络理疗是中医治疗的一种重要方法,通过经络理疗可以调理脏腑功能,改善疾病状况。

总结:经络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习和理解中医学理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掌握经络学的相关知识,对于日后的临床工作以及对中医学的研究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学常考知识点总结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学常考知识点总结

常考知识点
常考点一: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
手之三阴从胸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胸。

常考点二: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歌诀
肺大胃脾心小肠,膀肾胞焦胆肝囊。

考点三:奇经八脉的特点
1.督脉:督脉的基本功能为总督一身之阳经,有“阳脉之海”之称。

2.任脉:总任一身之阴脉,有“阴脉之海”之称。

3.冲脉:调节十二经气血,有“十二经脉之海”之称。

4.带脉:约束纵行诸经。

5.跷脉:分阴跷脉和阳跷脉。

阴阳跷脉有濡养眼目、司眼睑之开合和下肢运动的功能。

6.维脉:分阴维脉和阳维脉。

阴维脉的功能“维络诸阴”,阳维脉的功能“维络诸阳”。

常考点四:经络学说的应用
1.阐释病理变化:(1)外邪由表入里的途径;(2)体内病变反映于外的途径;(3)脏腑病变相互传变的途径。

2.指导疾病的诊断:(1)循经诊断;(2)分经诊断。

3.指导疾病的治疗:如针灸、推拿、药物等。

【真题演练】
1.手三阳经的走向为:
A.从头走足
B.从足走腹
C.从胸走手
D.从手走头
E.从手走足
1.【答案】D。

解析:(1)该题考查的是中医基础理论-第十章-章经络-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知识点。

(2)手之三阴,从胸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

故此题选择D选项。

中医经络基础知识

中医经络基础知识

中医经络基础知识中医经络学是一门研究人体内各种经脉病理的学科,也可以称之为生理病理学。

经脉病理包括人体内的脉络、穴位、穴道,以及自发性病变。

中医经络基础知识是掌握中医经络学的基础,是中医学习者形成健康观念和护理技术的基础。

一、中医经络的基本概念1.脉络:中医经络认为,人体内拥有脉络系统,其中有12条大脉,称为数脉,根据脏腑学中脉与脏腑之间的关系,学者将它们分为三组:内脏脉、外脏脉和厥阴脉。

2.穴位:穴位是中医经络学概念中的关键词,也是现代中医治疗的要点。

穴位是指中医把人体划分为多个脉象单位,每个脉象单位都有一个特定的穴位,这些穴位可以反映人体的“经络”和“气血”的状态,以及“病因”的关系。

3.穴道:穴道是中医经络学概念中的另一个重要部分,它是指沿着脉络形成的一条条通路,其中每条通路都有一定的起点和终点,并经过不同的穴位,以及在穴位之间穿行的脉络。

穴道是中医治疗的重要途径,也是中医治疗发挥作用的主要途径。

二、中医经络的意义中医经络学的研究体现了中医关注人体健康的思想,也蕴含了中医“以穴观脉”的理论。

中医经络学不仅涉及到经络结构和功能的分析,而且涉及到合理的治疗技术。

因此,学习和掌握中医经络学在当今中医治疗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

三、中医经络治疗方法1.药物疗法:通过调节经络的运行,增强抗病能力,用药物缓解病痛,从而达到疗效。

2.拔罐疗法:通过穴位和经络的拔罐,调节人体的新陈代谢,调节气血运行,以达到疏通经络,调节人体机能的目的。

3.艾灸疗法:艾灸是一种用艾草熏制的疗法,可以调节经络,调整气血运行,改善机能障碍,从而达到良好疗效。

4.针灸疗法:针灸是用针刺穴位以调节气血运行,可以调理经络,从而达到调和人体生理病理机能的目的,以达到良好的疗效。

四、养生保健中医经络学认为,保持脉象平稳,养护对人体健康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因此,养生保健有必要运用中医经络学的认识和技能,在日常生活中做充分的准备,有效的调节自身的脉象,使身体保持最佳的健康状态。

中医经络基础必学知识点

中医经络基础必学知识点

中医经络基础必学知识点
中医经络的基础知识点包括以下内容:
1. 经络系统:经络是中医学说的人体内外联系的通道系统,包括经脉、络脉、腧穴等。

经络系统与人体的脏腑、组织器官相互联系,起到调节、运输气血和经络信息的作用。

2. 经络的分类:经络分为经脉和络脉两类。

经脉是主要的通道系统,
包括十四个经脉和两个奇经,通过人体不同部位形成一个完整的循环
系统。

络脉是与经脉相平行的脉络系统,主要分布在肌肤和皮下。

3. 经络的属性:经络有气血、营卫、营血等属性,通过这些属性来体
现其功能和特点。

例如,经脉主要传输气血,络脉主要传输营卫。

4. 经络的分布与循行规律:经络的分布与人体的脏腑、经络经脉相互
联系,表现出特定的循行规律。

例如,手太阴肺经起于胸部走向前臂,与肺脏相互联系。

5. 经络的功能:经络有调节气血流通、运输营卫气血、调整脏腑功能
等功能。

中医通过经络调理来达到治疗疾病、保持健康的目的。

6. 经络与腧穴:腧穴是经络和络脉的交汇点,中医通过刺激腧穴来调
节经络的功能。

腧穴具有特定的功能和治疗作用,在中医诊疗中被广
泛应用。

7. 经络的病理变化:经络在疾病发生过程中,会出现气血阻滞、经脉
闭塞等病理变化,中医通过调理经络来治疗疾病。

这些是中医经络基础知识的一些重要内容,通过学习和理解这些知识,可以更好地掌握中医经络理论,应用于临床诊疗中。

中医经络学基础知识题目

中医经络学基础知识题目

中医经络学基础知识题目一、单项选择题:1、经络的概念较确切的是下列哪一项?( )A、经脉和络脉的总称B、气血运行的通道C、运行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路D、感应传导的线路2、脾的经脉名称是:( )A、手太阴乙、足阳明 C、足太阴 D、手厥阴3、肝的经脉名称是:( )A、足厥阴乙、足太阳 C、手太阴 D、手阳明4、下列哪一经的名称是错误的?( )A、足阳明胃经B、手少阳大肠经C、足太阴脾经D、手太阳小肠经5、足少阳经所属的脏腑是:( )A、心包B、胆C、三焦D、胃6、手太阴经脉所络的脏腑是:( )A、肺B、肾C、胃D、大肠7、手太阳经所属的脏腑是:( )A、小肠B、膀胱C、肾D、心8、具有加强十二经脉互为表里两经之间的联系,补足正经不足作用的经脉是:( )A、十五别络B、奇经八络C、十二经别D、十二经筋9、下列有表里关系的是哪一项?( )A、手太阴与手太阳B、足厥阴与足少阳C、阴维与阳维D、任脉与督脉10、足太阴经所络的脏腑是:( )A、胃B、肾C、脾D、膀胱11、足太阳经属何脏腑?( )A、肾B、胃C、膀胱D、脾12、手足阳明经交接的部位在:( )A、食指端B、小指端C、目内毗D、鼻翼旁13、上行到达头部巅顶的经脉是:( )A、手少阳三焦经B、足少阳胆经C、足少阴肾经D、足厥阴肝经14、行于头面及头后部的经脉是:( )A、足阳明胃经B、足厥阴肝经C、督脉D、足少阳胆经15、绕阴器,抵小腹的经脉是:( )A、脾经B、肾经C、胃经D、肝经16、十二经脉中起于足大趾爪甲后丛毛际的是:( )A、脾经B、肝经C、肾经D、胃经17、阳明经脉在头部经过的部位是:( )A、头后部B、前额部C、头顶部D、头侧部18、有加强相表里的两条经脉之间在体表的联系作用的是:( )A、经别 D、经筋 C、孙络 D、浮络19、心经的终点是:( )A、中指端B、无名指端C、小指外侧端D、小指内侧端20、大肠经的起点是:( )A、中指端B、食指端C、中焦D、拇指21、分布于躯干胸腹面的经脉是:( )A、足阳明胃经B、足少阳胆经C、手少阳三焦经D、足太阳膀胱经22、手太阴肺经行于上肢的部位是:( )A、外侧前缘B、内侧前缘C、内侧中线D、外侧后缘23、在手小指内侧端交于手太阳小肠经的经脉是:( )A、手厥阴心包经B、手太阴肺经C、手少阳三焦经D、以上都不是24、下列各项中的哪一项,不属于肝经循行的部位?( )A、巅顶B、少腹C、乳房D、外踝。

脏腑经络知识点总结

脏腑经络知识点总结

脏腑经络知识点总结一、脏腑经络的基本概念1.1 脏腑经络的起源脏腑经络理论最早可以追溯到《内经》中的脏腑经络说,该书系统地说明了人体内脏腑器官和经络系统的相互关系,为后世中医学家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另外,从《脉经》、《灵枢》等著作中也可以找到对脏腑经络理论的相关记载。

1.2 脏腑经络的内涵脏腑经络是中医学理论中重要的概念之一,它包括了脏腑器官和经络系统两部分内容。

脏腑器官是指人体内的各种脏腑器官,包括心、肝、脾、肺、肾等;经络系统是指人体内的经络系统,包括十五条经脉和奇经八脉。

脏腑经络是一个相对独立但又密切相关的整体系统,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维持着人体的生命活动。

1.3 脏腑经络的作用脏腑经络在中医理论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它主要起着调节人体生理功能、维持健康和防治疾病的作用。

通过脉象、舌诊、诊断等方法来观察脏腑经络的变化,可以对各种疾病进行判断和诊断,进而指导治疗,促进健康。

二、脏腑经络的相互关系2.1 脏腑器官与经络的联系脏腑器官是中医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们既有自身的生理功能,又与经络系统有着密切的联系。

根据中医理论,五脏(心、肝、脾、肺、肾)和六腑(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三焦)都与十五条经脉和奇经八脉有着不同的联系和影响。

例如,心主血脉,心经与心脏有着密切的关联关系,而心经与胃脏有着护血之功能等。

2.2 脏腑经络的功能作用脏腑经络在人体内具有重要的功能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调节人体的生理功能,如心脏对应的心经能够调节血液和心脏的功能。

其次是维持机体的防御能力,通过不同脏腑的功能协调,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

最后是协调脏腑器官之间的关系,保持人体内部的相对平衡和稳定状态。

2.3 脏腑经络的病理变化脏腑经络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会发生一系列的病理变化,如脏腑器官功能失调、经络阻塞、气血不畅等情况。

根据中医理论,疾病的发生是由于脏腑经络的失调和病理变化所致,因此中医治疗的重点就是通过调节脏腑经络的功能,恢复人体的正常生理状态。

经络骨骼知识点总结

经络骨骼知识点总结

经络骨骼知识点总结一、概述经络骨骼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是中医学基础理论的主要内容之一。

它主要研究经络与骨骼的结构、功能、病理与诊疗,在中医诊疗中占有重要地位。

经络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体内部传导气血的渠道,是中医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着丰富的生理与病理学内容。

骨骼是人体内部结构的支撑与保护,又是生命活动的基础,是人体机体活动的物质基础。

经络骨骼在中医医学理论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经络知识经络又称经脉、经络,是中医理论中的一个基本理论。

它是人体内部传导气血的渠道,是依附于脏腑,与脉络相连通,联系着全身各部位的一套气血通路。

经络系统是连接脏属的一种生理结构,在中医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

经络的主要作用有:传导与调节气血,调节人体的生理活动,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调节人体的内分泌等。

经络的主要分布有:十二经脉,八脉(奇经八脉),任脉、冲脉,经外奇穴等。

经络的主要特点有:沿皮肤及深部组织的表面分布,可以联络脏器组织,与脉络相连通,形成完整的气血通路。

三、骨骼知识骨骼是人体内部结构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由骨头组成。

它是生命活动的基础,是人体机体活动的物质基础。

骨骼主要功能有:支撑身体,保护脏器,制造血液等。

骨骼的主要组织成分有:骨头、骨髓、骨膜、骨软骨、血液等。

四、经络骨骼的相互关系经络和骨骼在中医理论中是密切相关的。

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辅相成,影响着人体的健康。

经络与骨骼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经络与骨骼的生理联系。

经络与骨骼可以相互影响,骨骼的发育与生长与经络的发育与生长有着密切的联系。

例如一些穴位的特定作用可以促进骨骼的生长与发育。

2.经络与骨骼的病理联系。

经络与骨骼的病理联系主要指的是经络与骨骼的疾病关系,例如一些骨骼疾病可以通过经络理疗得到一定的缓解,一些经络疾病也可以通过骨骼理疗得到一定的缓解。

3.经络与骨骼的治疗联系。

经络与骨骼可以相互治疗,中医治疗在一定的程度上依赖于经络骨骼的相互联系与作用,合理的运用这一原理可以得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中医经络学基础知识

中医经络学基础知识

中医经络学基础知识中医经络学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其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经络学的理论基础是经络理论,该理论认为人体内存在着一套相互连接、贯通全身的经络系统,通过经络系统,气血得以运行,营养物质得以输送,疾病得以调节。

经络学是中医学的独特贡献,对于中医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经络系统是中医经络学的研究对象之一。

它由经络、络穴和经络气血组成。

经络是一种比较特殊的构造,它与血管、神经并列存在于人体内部,但与之不同的是,经络无明显的形态结构,无法通过常规解剖观察到。

然而,在中医实践中,经络的存在是被广泛接受和应用的。

经络系统中的络穴是人体上的特定穴位,也是经络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络系统中的经络气血是指人体内流动的生命能量和血液,它们通过经络系统贯穿全身,维持着人体的生命活动。

经络气血的运行状态直接影响着人体的健康状况,所以在中医诊断和治疗中,经络的调理是非常重要的。

中医经络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经络针灸、经络推拿和经络按摩等。

其中,经络针灸是中医经络学中的一种重要疗法,它通过在经络穴位上插入针具,刺激经络系统,调节经络气血的运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经络推拿和经络按摩也是通过刺激经络系统,调节经络气血,以起到治疗疾病的作用。

经络学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早在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经络的记载。

经络学的理论和实践在中国历史上经历了多次发展和演变,形成了独特的中医经络学体系。

近年来,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经络学的研究也得到了更加深入和广泛的发展,为中医学的传承和创新提供了更多的依据和方法。

中医经络学作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人体健康和疾病的认识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通过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揭示了人体生命活动的本质和规律,为中医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中医经络学的发展将进一步推动中医学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促进人类健康事业的发展。

经络基础知识_中医经络常识

经络基础知识_中医经络常识

经络基础知识_中医经络常识 经络是运⾏⽓⾎、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全⾝各部的通道,是⼈体功能的调控系统。

那么你对经络了解多少呢?以下是由店铺整理关于经络知识的内容,希望⼤家喜欢! 经络的分形 《黄帝内经》载:“经脉者,⼈之所以⽣,病之所以成,⼈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

”⽽经脉则“伏⾏分⾁之间,深⽽不见,其浮⽽常见者,皆络脉也”,并有“决⽣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的特点,故针灸“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营其逆顺出⼊之会,令可传于后世”。

由此可见,经络理论对指导中医各科实践有着决定性的作⽤。

经络是什么,存在于⼈体何处?经络有哪些作⽤,是通过什么途径实现的?这些问题既是中外科学家研究的重⼤课题,也是⽼百姓⾮常想了解的奥秘。

⾄今,尽管有关经络的研究已取得相当的成果,有了很⼤的进展,但⽆论是实验研究,还是假说论证,就其总体来说,仍处于百家争鸣的科学数据和理论学说的形成、积累阶段。

因此,有关经络的科学结论还需要长期的、艰苦的探索与研究。

⼆千五百年前,中国诞⽣了第⼀部医学巨著——《黄帝内经》,在这部典籍中,⼀个重要的概念贯穿于全书,那就是经络。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古⼈发现⼈体上有⼀些纵贯全⾝的路线,称之为经脉;⼜发现这些⼤⼲线上有⼀些分枝,在分枝上⼜有更细⼩的分枝,古⼈称这些分枝为络脉,“脉”是这种结构的总括概念。

《黄帝内经》对经络的认识是从⼤量的临床观察中得来的,记载这些临床观察的⽂献,已在马王堆帛书、张家⼭⽵简和绵阳⽊⼈经络模型等出⼟⽂物中逐渐找到。

这些早期⽂献主要描述了经脉系统,并涉及了三种古⽼的医疗⼿段:⼀个是灸法,⼀个是砭术(即⽤⽯头治病的⼀种医术),另⼀个就是导引术(⼀种古⽼的⽓功),⽽经脉是这三种医术施⽤时借助的途径。

东汉的“⽅书之祖”,有着“救命活神仙”之称的张仲景,在《黄帝内经》的基础上发展了经络学说。

他认为⼈所⽣的病是通过⼀条叫“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这样的通路从体外向体内传输的,根据疾病所属的经络不同,要⽤不同的⽅法治疗。

经络学基础知识

经络学基础知识

经络学基础知识经络学是一门古老而神秘的学科,是中医学最为核心的理论之一。

它指导开发了中医的辩证论治能力,对人体的结构和功能以及疾病的生成和发展有着深刻的认识,并以此完成了人体健康的调节和治疗。

在中医理论中,经络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本文将介绍经络学的基础知识。

一、经络的概述经络是中医经典中指代人体内部联系的通道。

人体内部有十四条经脉,其中包括三阴经、三阳经和八肢经(奇经和偶经),又称主要经脉。

这些经脉分布在头、手、脚、胸、腹、背等部位,其中任脉、督脉作为主要带络,形成了一条从头到足底,从腹部到背部的通道网络。

此外,人体内还有很多次要经脉,如头髓会、颈会、小腿诸经等。

经络通过传递气血,联系了全身的器官组织,保证了人体的正常运转。

二、经络的特点1. 经络是互为联系的:经络互相联系,是一种非常细致、先进的系统,又称“生命能网”。

经脉根据自己所处的区域,与其他组织结构如经络、脏腑、五官六腑、皮毛等形成联系,融入人体的整体,形成了一张繁复到极致的网络。

2. 经络是细密的:经络的管腔非常细小,有时只有毫米、甚至毫米以下,可以说是人体内最细小的“管子”。

这一特点造就了经络所传递能量的特殊性,使人体的整体调控显得更为精细而有效。

3. 经络是相互依赖的:经络之间关系紧密,在人体内相互依赖。

如果某一条经络的气血运行畅通,那么它所依赖的经络、脏腑都可以很好地发挥作用,相反运行不畅则会影响部分甚至整个网络的作用。

三、经络的流动气血是经络内的流动物,其流向主要由心脏和肺两大器官驱动。

经络是经络内气血流向的各种途径,其计划神经系统、经组织与统御功能相应。

同时,气血也通过经络进行运动,经络的长短、弯曲、通畅等形态的不同,决定了气血在其内部运动的速度和衔接度。

经络所传输的气血根据中医学的学说,包括元气(本气)、气、血、津液、营养等物质的运动,涵盖了人体内脏器官、组织、骨骼、肌肉、神经等系统全部功能的运行。

四、经络学的应用经络学理论是中医学的一部分,它以治疗和预防疾病为主要目的,通过调节人体内部的气血运行,调整生理功能平衡达到治疗和预防一系列疾病的目的。

中医经络基础知识讲解

中医经络基础知识讲解

中医经络基础知识讲解一、中医经络理论中,经络的基本功能是什么?A. 沟通表里上下,联系脏腑器官B. 仅负责运行气血C. 仅为气血运行的通道D. 只与疾病的发生有关(答案)A二、以下哪一项不属于十二经脉的命名规律?A. 手三阴经根据脏腑命名B. 足三阳经根据手足、阴阳、脏腑命名C. 所有经脉均根据手足、阴阳、脏腑命名D. 手三阳经分布于上肢外侧(答案)C三、在中医经络学中,“经”与“络”的主要区别是什么?A. 经深络浅,经纵络横B. 经浅络深,经横络纵C. 经络无实质区别,只是称呼不同D. 经络均深藏于体内(答案)A四、十二经脉的气血循环流注顺序是怎样的?A. 从手太阴肺经开始,至足厥阴肝经结束B. 从足太阴脾经开始,至手少阴心经结束C. 从手少阴心经开始,至足太阳膀胱经结束D. 从足太阳膀胱经开始,至手太阴肺经结束(答案)A五、中医经络学说中,哪条经脉被称为“血海”?A. 足太阴脾经B. 手少阴心经C. 足太阳膀胱经D. 手太阴肺经(答案)A六、下列哪一项不是经络的作用?A. 沟通联系作用B. 运输渗灌气血作用C. 感应传导作用D. 直接治疗所有疾病的作用(答案)D七、在中医理论中,经络系统主要由哪几部分组成?A. 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五络脉B. 十二经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C. 十二经脉、十二皮部、孙络、浮络D. 以上所有部分共同组成(答案)D八、中医经络学说认为,经络不通可能导致哪些病症?A. 疼痛、麻木B. 脏腑功能失调C. 气血运行不畅D. 以上均可能(答案)D。

中医五脏六腑、经络、气血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中医五脏六腑、经络、气血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中医五脏六腑、经络、气血等方面的基本知识一、中医五脏六腑的基本概念中医五脏六腑是中医理论的核心内容,它是中医对人体脏器的整体和系统观念的呈现。

五脏包括心、肝、脾、肺、肾;六腑包括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中医认为,人体五脏六腑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协调共存,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

1. 心心是人体的主宰之官,主司血脉,其功能包括主持血液循环、控制血压、调节情绪等。

在中医理论中,心的功能不仅局限于心脏器官本身,还包括心与情绪的关系。

2. 肝肝主疏泄,调节气血,具有重要的解毒功能。

在中医理论中,肝的功能还包括调节情绪,保证气血畅通。

3. 脾脾主运化,是人体消化、吸收和代谢的重要器官。

脾也与免疫功能密切相关,在中医理论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4. 肺肺主呼吸,管理体内气的运行,对外界气息的吸收和排出起着重要作用。

在中医理论中,肺与人体的抵抗力、皮肤的呼吸功能等有密切联系。

5. 肾肾主存精,调节水液代谢和生长发育。

在中医理论中,肾的功能不仅仅局限于生殖系统和泌尿系统,还包括对骨髓、脑髓的调节作用。

二、经络系统的重要性经络是中医理论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它是沟通人体各个脏腑器官的通道,包括经络和络脉。

经络系统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重要通道,也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重要依据。

1. 经络的流注按照中医理论,经络中气血“流注不止”,即气血在经络中不断运行循环。

正常情况下,气血畅通,经络不阻滞,人体健康状态良好;反之,如果气血阻滞,就容易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

2. 经络与腧穴经络与腧穴是相辅相成的,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而腧穴是经络上的特定部位,对人体气血具有调节作用。

中医理论认为,针灸、推拿等手法可以通过作用在腧穴上对经络中的气血进行调理,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三、气血的重要性气血在中医理论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它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包括气机和血液。

1. 气机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具有濡养肌肤、温养脏腑、抵御外邪的作用。

中医基础理论表解-第四章经络

中医基础理论表解-第四章经络

中医基础理论表解-第四章经络第四章经络【⽬的要求】1.掌握经络的概念、经络系统的组成;2.掌握⼗⼆经脉的名称、⾛向交接规律、分布规律、表⾥关系、流注次序和⼤体循⾏路线;3.掌握奇经⼋脉的概念、主要功能,督脉、任脉、冲脉、带脉的循⾏和基本功能;4.掌握经络的⽣理功能;5.了解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的循⾏路线和基本功能;6.了解经别、别络、经筋、⽪部的基本概念和功能;7.了解经络学说的临床应⽤。

第⼀节经络学说概述【知识点表解】⼀、经络的基本概念运⾏全⾝⽓⾎联络形体官窍的通道。

经络的基沟通上下内外本概念经脉:经,路径。

经脉是主⼲,纵⾏于固定的路径,多循⾏于深部。

络脉:络,⽹络。

络脉是分⽀,纵横交错,⽹络全⾝,深浅部皆有。

⼆、经络学说的形成《内经》奠定了经络学说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础。

《难经》⾸创“奇经⼋脉”⼀词。

晋·皇甫谧·《针灸甲⼄经》——第⼀部针灸学专著。

经络学说宋·王惟⼀·铸造经络⽳位模型“铜⼈”两具,著《铜⼈腧⽳针灸图经》。

的形成元·滑寿·《⼗四经发挥》——⾸次提出“⼗四经”名称。

明·李时珍·《奇经⼋脉考》——探讨经络学说起源。

明·杨继洲·《针灸⼤成》——对经络、⽳位针刺⼿法与适应症论述有创意。

清·陈惠畴《经络图考》等——对经络线路及⽳位正确标⽰起⼀定作⽤。

三、经络系统的组成⼿⾜三阴经⼿⾜三阳经有统率、联络、调节⼗⼆经脉经脉与络脉的作⽤。

经络系统内外连属第⼆节⼗⼆经脉【知识点表解】⼀、⼗⼆经脉的名称太阴经阴:分布四肢内侧⾯的经脉少阴经厥阴经阳明经阳:分布四肢外侧⾯的经脉太阳经命名原则少阳经脏为阴,每⼀条阴经分别⾪属于⼀脏。

腑为阳,每⼀条阳经分别⾪属于⼀腑。

⼿:⾏于上肢,起于或⽌于⼿的经脉,在经脉名前冠以⼿。

⾜:⾏于下肢,起于或⽌于⾜的经脉,在经脉名前冠以⾜。

太阴肺经⼿厥阴⼼包经⾏于上肢少阴⼼经前缘太阴脾经 * 内侧中线属脏。

中医经络基础知识

中医经络基础知识

中医经络基础知识中医是中国具有悠久历史的一种传统医学,其建立在中医经络理论基础之上,而中医经络理论是中医学行医的基本理论。

经络理论的根本思想是以人体中的百穴为主线,通过经络的环绕来调节阴阳、气血、脏腑等,从而达到治病养生的目的。

经络理论认为,人体内有先天经络和后天经络,先天经络主要由精、气、神构成,分布于人体各个部位。

后天经络则是由筋、脉、络膜构成,分布于人体表面。

先天经络与后天经络所构成的系统,就构成了人体经络的根本结构。

人体经络还涉及到经脉信息传递、经络控制,气血流动等。

经络信息传递是将人体内的精、气、神等营养物质的信息以焦点、脉络和经络的形式进行传递,从而调节人体内的气血、精神、免疫等内部器官,使它们保持正常功能运行。

经络控制是采用各种手法激活和改善经络的功能,以治疗疾病,促进人体健康。

常见的方法包括按摩、敷药、穴位灸、拔罐疗法等。

这些手法通过激活、调节经络,促进血液循环,提高免疫力,改善人体自身的调节能力,从而达到治疗病症的目的。

气血流动是指经络的运转,是个体健康的关键。

经络运转时,气血会流动于经络中,携带物质,从而调节各个器官和组织,并维持机体功能的正常运行。

如果经络功能活动减弱,气血流动会受到影响,容易导致“气血亏虚”而发生病症。

所以,经络运转对健康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帮助提高机体免疫力,防止疾病发生。

从上面可以看出,中医经络理论在支撑中医学行医的理论基础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这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人体的生理机制,从而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机体健康的状态。

明确了中医经络理论的基本原理,不仅有助于我们健康的生活,也有助于促进中医学在国内外的发展。

中医基础经络知识)

中医基础经络知识)

相表里的手三阳经交会;
手三阳经均起于手指,从手走向头,在头面与足
三阳经交会;
足三阳经均起于头面部,从头走向足,在足趾各
与其表里的足三阴经交会;
Hale Waihona Puke 足三阴交均起于足趾,从足走向胸腹,在胸部各
与手三阴经交会。
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足太阳膀胱经(一)
起于目内眦(睛明穴),直至巅顶,左右交会于头顶部的百会穴。
足太阳膀胱经(二)
任,有担任,妊养的含义
任脉循行部位
起于胞中,下出会阴后,从气街部起与足少阴肾经相并,挟脐上行,散布于胸中,再向上行,经喉,环绕口唇,到目眶下。
任脉穴位
主要病候: 下腹部、男女生 殖器及咽喉疖的 病变。 保健概要: 男女生殖器官、 咽喉。
足厥阴肝经
起手足大趾爪甲后丛毛处,下至足大趾外侧端(大敦穴),沿足背向上,在内踝上八寸处交出足太阴脾经之后,上行过膝内侧,沿大腿内侧中线进入阴毛中,绕阴器,抵少腹,挟胃两旁,属肝,络胆.向上穿过隔肌,分布于胁肋部,沿喉咙之后,向上进入鼻咽部,上行连于目系,出于额,上行与督脉交会与巅顶百会穴。
足厥阴肝经穴位
中医基础经络知识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请尽量言简意赅的阐述观点。
经 络
古人有“不诵十二经络,开口动手便错”之说。
人体气血津液的运行,脏腑器官的功能活动,以及相互之间的联系和协调,均须通过经络系统的运输传导、联络调节才能得以实现,并使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经络的涵义
督脉循行部位
起于胞中,下出会阴,沿脊柱后面上行,至项后风府穴进入颅内、络脑,并由颈沿头部正中线,经头顶、额部、鼻部、上唇,到上唇系带(龈交)处。
督脉穴位

中医经络基础知识

中医经络基础知识

中医经络基础知识
中医经络是中医诊疗的重要理论,它建立在中医关于气血运行的基础上,其核心理论
是“以气为本、以经络为纲”,重点强调人体穴位、腧穴、经脉和络脉与脏腑相互协调、
相互联系,它们统称为经络网络。

中国古代医学家将人体经络分为十二经、八经、九经、经脉、络脉、腧穴等,其中十
二经是其他经络最为重要且最为基本的部分;八经分为上八经和下八经,上八经共指神道经、谷神明经、玉女心经、少阳经、太阳经、少府经、太渊经和督脉;下八经共指阴谷经、阳谷经、水道经、中阴之经、上冲之经、商丘经、厥阴经和府经。

九经是围绕八经
延伸出来的经络,共指神门经、太极经、太冲经、阳维经、少海经、商阳经、膻中经、
曲骨经和散脉。

经络不仅具有生物学意义,而且具有重要的象数学和诗词美学,中医经络系统是一个
神奇而又丰富的医学学科,它揭示了人体内部各种生理因素及疾病的发病机制。

中医将中
医经络理论应用到诊断辩证、推拿推打及养生等方面,可以显著提高治疗的疗效,得到了
广大患者的赞誉。

中医经络是人体生物功能机制的集中反映,它是一张遍布全身各个部位的“神经图”,决定着人体生命充沛、激发活力的天然状态。

它为中国古代医学家们提供了认识人体生理
机制及辨清脏腑功能解析方面的基本依据,也对近现代生物医学技术的研究有重要促进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络的概念和经络系统一、经络的概念经络,是经和络的总称。

经,又称经脉,有路径之意。

经脉贯通上下,沟通内外,是经络系统中纵行的主干。

故曰:"经者,径也。

经脉大多循行于人体的深部,且有一定的循行部位。

络,又称络脉,有网络之意。

络脉是经脉别出的分支,较经脉细小。

故曰:"支而横出者为络。

”络脉纵横交错,网络全身,无处不至。

经络相贯,遍布全身,形成一个纵横交错的联络网,通过有规律的循行和复杂的联络交会,组成了经络系统,把人体五脏六腑、肢体官窍及皮肉筋骨等组织紧密地联结成统一的有机整体,从而保证了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所以说,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内外上下,调节人体功能的一种特殊的通路系统。

二、经络系统经络系统是由经脉、络脉及其连属部分构成的。

经脉和络脉是它的主体(一)经脉系统1.十二经脉正经:正经有十二,即手三阴经、足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阳经,共四组,每组三条经脉,合称十二经脉。

十二经别:十二经别是十二经脉别出的正经,它们分别起于四肢,循行于体内,联系脏腑,上出颈项浅部。

阳经的经别从本经别出而循行体内,上达头面后,仍回到本经;阴经的经别从本经别出而循行体内,上达头面后,与相为表里的阳经相合。

为此,十二经别不仅可以加强十二经脉中相为表里的两经之间的联系,而且因其联系了*些正经未循行到的器官与形体部位,从而补充了正经之不足。

十二经筋: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的体系,是十二经脉的附属部分,是十二经脉循行部位上分布于筋肉系统的总称,它有联缀百骸,维络周身,主司关节运动的作用。

十二皮部:十二皮部是十二经脉在体表一定部位上的反应区。

全身的皮肤是十二经脉的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所以把全身皮肤分为十二个部分,分属于十二经,称为"十二皮部”。

2.奇经:奇经有八,即督脉、任脉、带脉、阴骄脉、阳骄脉、阴维脉、阳维脉,合称奇经八脉。

奇经八脉有统率、联络和调节全身气血盛衰的作用。

(二)络脉系统络脉有别络、孙络、浮络之分。

十五别络:别络有本经别走邻经之意,共有十五支,包括十二经脉在四肢各分出的络,躯干部的任脉络、督脉络及脾之大络。

十五别络的功能是加强表里阴阳两经的联系与调节作用。

)孙络:孙络是络脉中最细小的分支。

浮络:浮络是浮行于浅表部位而常浮现的络脉。

三、十二经脉十二经脉的名称(一)命名原则内为阴,外为阳:阴阳理论贯穿于整个中医理论,经络系统亦以阴、阳来命名。

其分布于肢体内侧面的经脉为阴经,分布于肢体外侧面的经脉为阳经。

一阴一阳衍化为三阴三阳,相互之间具有相对应的表里相合关系,即肢体内侧面的前、中、后,分别称为太阴、厥阴、少阴;肢体外侧面的前、中、后分别称为阳明、少阳、太阳。

脏为阴,腑为阳:内脏"藏精气而不泻”者为脏,为阴,"传化物而不藏”者称腑,为阳。

每一阴经分别隶属于一脏,每一阳经分别隶属于一腑,各经都以脏腑命名。

上为手,下为足:分布于上肢的经脉,在经脉名称之前冠以"手”字;、分布于下肢的经脉,在经脉名称之前冠以"足”字。

(二)具体名称十二经脉根据各经所联系的脏腑的阴阳属性以及在肢体循行部位的不同;具体分为手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阴经、足三阳经四组。

”十二经脉的名称是: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

循行分布于上肢的称手经,循行分布于下肢的称足经。

分布于四肢内侧的(上肢是指屈侧)称为阴经,属脏;分布于四肢外侧(上肢是指伸侧)的称阳经,属腑。

十二经脉的走向和交接规律(一)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手三阴经循行的起点是从胸部始,经脯(上臂内侧肌肉)臂走向手指端;手三阳经从手指端循臂指(经穴名)而上行于头面部;足三阳经,从头面部下行,经躯干和下肢而止于足趾间;足三阴经脉,从足趾间上行而止于胸腹部。

"手之三阴,从胸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

”这是对十二经脉走向规律的高度概括。

(二)十二经脉的交接规律阴经与阳经交接:即阻经与阳经在四肢部衔接。

如手太阴肺经在食指端与手阳明大肠经相交接;手少阴心经在小指与手太阳小肠经相交接;手厥阴心包经由掌中至无名指端与手少阳三焦经相交接;足阳明胃经从跗(即足背部)上至大趾与足太阴脾经相交接;足太阳膀胱经从足小趾斜走足心与足少阴肾经相交接;足少阳胆经从跗上分出,至大趾与足厥阴肝经相交接。

阳经与阳经交接:即同名的手足三阳经在头面相交接。

如手足阳明经都通于鼻,手足太阳经皆通于目内眦,手足少阳经皆通于目外眦。

阴经与阴经交接:即阴经在胸腹相交接。

如足太阴经与手少阴经交接于心中,足少阴经与手厥阴经交接于胸中,足厥阴经与手太阴经交接于肺中等。

走向与交接规律之间亦有密切联系,两者结合起来,则是:手三阴经,从胸走手,交手三阳经;手三阳经,从手走头,交足三阳经;足三阳经,从头走足,交足三阴经;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交手三阴经,构成一个"阴阳相贯,如环无端”的循行径路,这就是十二经脉的走向和交接规律。

总之,十二经的循行,凡属六脏(五脏加心包)的经脉称为"阴经”,多循行于四肢内侧及胸腹。

上肢内侧者为手三阴经,由胸走手;下肢内侧者为足三阴经,由足走腹(胸)。

凡属六腑的经脉称为"阳经”,多循行于四肢外侧及头面、躯干。

上肢外侧者为手三阳经,由手走头;卞肢外侧者为足三阳经,由头走足:阳经行于外侧,阴经行于内侧。

十二经脉的分布和表里关系(一)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分布是有一定规律的。

具体从以下三方面叙述。

头面部:手三阳经止于头面,足三阳经起于头面,手三阳经与足三阳经在头面部交接,所以说:"头为诸阳之会”。

十二经脉在头面部分布的特点是:手足阳明经分布于面额部;手太阳经分布于面颊部;手足少阳经分布于耳颞部;足太阳经分布于头顶、枕项部。

另外,足厥阴经也循行至顶部。

十二经脉在头面部的分布规律是:阳明在前,少阳在侧,太阳在后。

躯干部:十二经脉在躯干部分布的一般规律是:足三阴与足阳明经分布在胸、腹部(前),手三阳与足太阳经分布在肩胛、背、腰部(后),手三阴、足少阳与足厥阴经分布在腋、胁、侧腹部(侧)。

在小腿下半部和足背部,肝经在前,脾经在中线。

至内躁八寸处交又之后,脾经在前,肝经在中线。

(二)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手足三阴、三阳十二经脉,通过经别和别络相互沟通,组成六对,"表里相合”关系,即"足太阳与少阴为表里,少阳与厥阴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为表里,是足之阴阳也。

手太阳与少阴为表里,少阳与心主(手厥阴心包经)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为表里,是手之阴阳也。

”相为表里的两经,分别循行于四肢内外侧的相对位置,并在四肢末端交接;又分别络属于相为表里的脏腑,从而构成了脏腑阴阳表里相合关系。

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不仅由于相互表里的两经的衔接而加强了联系,而且由于相互络属于同一脏腑,因而使互为表里的一脏一腑在生理功能上互相配合,在病理上可相互影响。

在治疗上,相互表里的两经的腧穴经常交叉。

十二经脉的循行手太阴肺经1.循行部位:手太阴肺经起于中脘部,下行至脐(水分穴)附近络于大肠,复返向上沿着胃的上口,穿过横膈膜,直属于肺,上至气管、喉咙,沿锁骨横行至腋下(中府、云门二穴),沿着上肢内侧前缘下行,至肘中,沿前臂内侧桡骨边缘进入寸口,经大鱼际部,至拇指桡侧尖端(少商穴)。

2.分支:从腕后(列缺穴)分出,前行至食指桡侧尖端(商阳穴),与手阳明大肠经相接。

3.联系脏腑:属肺,络大肠,通过横膈,并与胃和肾等有联系。

手阳明大肠经1.循行部位:手阳明大肠经起于食指挠侧尖端(商阳穴),沿食指挠侧上行,经过合谷(第一、二掌骨之间)进入两筋(拇长伸肌腱和拇短伸肌腱)之间,沿上肢外侧前缘,上行至肩前,经肩盂穴(肩端都),过肩后,至项后督脉的大椎穴(第七颈椎棘突下),前行内人足阳明经的缺盆穴(锁骨上窝),络于肺,下行通过横膈,属于大肠。

2.分支:从缺盆上行,经颈旁(天鼎、扶突)至面颊,入下齿龈中,复返出来夹口角,通过足阳明胃经地仓穴,绕至上唇鼻中央督脉的水沟穴(人中),左脉右行,右脉左行,分别至鼻孔两旁(迎香穴),与足阳明胃经相接。

3.联系脏腑:属大肠,络肺,并与胃经有直接联系。

足阳明胃经1.循行部位:足阳明胃经起于鼻翼两侧(迎香穴),上行至鼻根部,旁行人跟内角会足太阳膀胱经(睛明穴),向下沿鼻的外侧(承泣、四白),进入上齿龈内,复出绕过口角左右相交于颏唇沟(承浆穴),再向后沿着下颌出大迎穴,沿下领角(颊车穴),上行耳前,经颧弓上行,沿着前发际,到达前额(会神庭穴)。

2.分支面部分支:从大迎穴前方下行到人迎穴,沿喉咙旁进入缺盆,向下通过横膈,属于胃(会任脉的上脘、中脘),络于脾。

缺盆部直行脉:从缺盆下行,沿乳中线下行,夹脐两旁(沿中线旁开二寸),至鼠蹊部的气冲(又名气街)穴。

胃下口分支:从胃下口幽门处附近分出,沿腹腔深层,下行至气街穴,与来自缺盆的直行脉会合于气冲(气街穴)。

再由此斜向下行到大腿前侧(髀关穴);沿下肢外侧前缘,经过膝盖,沿胫骨外侧前缘下行至足背,进入第二足趾外侧(厉兑穴)。

胫部分支:从膝下三寸足三里穴分出,下行至第三足趾外侧端。

足背分支:从足背(冲阳穴)分出,进入足大趾内侧(隐白穴),与足太阴脾经相接。

3.联系脏腑:属胃,络脾,并与心和小肠有直接联系。

足太阴脾经1.循行部位:足太阴脾经起于足大趾内侧端(隐白穴),沿足内侧赤白肉际上行,经内踝前面(**穴),上小腿内侧,沿胫骨后缘上行,至内踝上八寸处(漏谷穴)走出足厥阴肝经前面,经膝股内侧前缘至冲门穴,进入腹部,属脾络胃,向上通过横膈,夹食管旁(络大包,会中府),连于舌根,散于舌下。

2.分支:从胃部分出,向上通过横膈,于任脉的膻中穴处注入心中,与手少阴心经相接。

3.联系脏腑:属脾,络胃,与心、肺等有直接联系。

手少阴心经1.循行部位:手少阴心经起于心中,出来属于"心系”(心系,指;心脏与其他脏器相联系的脉络),向下通过横膈至任脉的下脘穴附近,络小肠。

2.分支心系向上的分支:从心系上行,夹咽喉,经颈、颜面深部联系于"目系”(目系,又名眼系、目本,是眼球内连于脑的脉络)。

心系直行的分支:复从心系,上行于肺部,再向下出于腋窝下(极泉穴),沿上臂内侧后缘,行于手太阴、手厥阴经之后,下向肘内(少海穴),沿前臂内侧后缘至腕部尺侧(神门穴),进入掌内后缘(少府穴),沿小指的桡侧出于末端(少冲穴),交于手太阳小肠经。

3.联系脏腑:属心,络小肠,与肺、脾、肝、肾有联系。

手太阳小肠经1.循行部位:手太阳小肠经起于小指尺侧端(少泽穴),沿手掌尺侧,直上过腕部外侧(阳谷穴),沿前臂外侧后缘上行,经尺骨鹰嘴与肱骨内上髁之间(小海穴),沿上臂外侧后缘,出于肩关节后面(肩贞穴),绕行于肩胛冈上窝(肩中俞)以后,交会于督脉之大椎穴,从大椎向前经足阳明经的缺盆,进入胸部深层,下行至任脉的膻中穴处,络于心,再沿食道通过横膈,到达胃部,直属小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