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学习]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第8讲北宋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和社会改革随堂检测

合集下载

08高考真题选练(八) 宋元时期中央集权的强化与商品经济的活跃(学生版)

08高考真题选练(八)  宋元时期中央集权的强化与商品经济的活跃(学生版)

高考真题选练(八)宋元时期中央集权的强化与商品经济的活跃一、选择题1.唐末五代,中央集权大为削弱。

为扭转这一局面,宋初采取的重要措施之一是() A.文官任知州B.设三司使C.设枢密院D.施行将兵法2.唐代和宋代都有谏官。

唐代谏官由宰相荐举,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主要评议宰相是非。

这说明()A.唐代君主的权力不受制约B.唐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C.宋代谏官向宰相和皇帝负责D.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3.北宋初期,行使监察职能的御史弹劾官员时很少涉及宰相。

至北宋中期,御史则与宰相“分为敌垒,以交战于廷”。

这种现象反映了()A.官僚内部斗争集中于相位之争B.宰相位尊权重的传统开始改变C.专制权力得到进一步强化D.监察官员与宰相权力基本对等4.“宋沿唐制,亦贵进士科。

然唐时犹兼采誉望,不专辞章。

宋则糊名考校,一决文字而已。

”由此可见,与唐代科举相比,宋代()A.考试程序更加公正B.取士科目有所减少C.进士及第尤为尊贵D.录取人数大大增加5.自秦汉至宋元,中国政治制度变革的总体趋势是()A.地方政府的自主性逐渐被削弱B.国家行政权逐渐转移到君主手中C.宰相逐渐退出权力中心D.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逐渐被打破6.唐宋时期,地方官任职避亲、避籍渐成定制。

该制度旨在()A.瓦解宗法体系B.防止地方势力膨胀C.健全地方行政机构D.完善地方监察制度7.元初,中书省“省规”:三日一奏事,军国急务不拘于此限;定时由首领官排定需议事项,逐项讨论,事关重大且意见不同时将实情禀奏皇帝。

这表明中书省()A.专为处理军国急事而设B.强调集体议决防止大臣专权C.通过分割权力强化相权D.任何决策之事实时禀报皇帝8.“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描述的是哪一朝代的行政管理体制() A.隋朝B.唐朝C.北宋D.元朝9.元朝时右丞相铁木迭儿掌管宣政院,他的儿子也为宣政院使。

《元史·奸臣传》记载了时人的批评,称其“无功于国,尽居贵显。

高三历史北宋的建立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 同步练习 旧人教

高三历史北宋的建立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 同步练习 旧人教

北宋的建立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同步练习一、选择题1、五代十国的分裂分裂彻底结束是在A周世宗在位时 B宋太祖在位时 C宋太宗在位时 D宋真宗在位时C2.下列关于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军阀割据局面的表述,错误的是A 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北宋定都东京B 北宋统一南北的方针是“先南后北”“先易后难”C 北宋消灭最后一个割据政权是北汉D 979年,北宋实现对全国的再次统一D3、和北宋的建立方式比较相似的朝代是A西汉 B隋朝 C唐朝 D后梁D4.北宋在军事部署上,最能体现其“强干弱枝”“内外相制”目的的是A 解除石守信等朝中大将兵权B 解除节度使的权力C 禁军分别驻守在京师和地方D 禁军定期更换驻地C5.北宋军队兵不识将,将不识兵现象的产生,其根源是北宋统治者为了A 加强禁军B 使其互相牵制C 强干弱枝D 防止武将专权D6.北宋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而实际上兵额却在逐年增长,宋初是22万人,而到宋仁宗时却已经达到125万人,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有①北宋中期,已经改变了防范武将的做法,一些武将自行募兵②军人社会地位提高,很多人以当兵为职业③少数民族不断南下,威胁北宋政权④北宋政府为防止“内患”,推行养兵政策A ①②③④B ①③④C ②③④D ③④D7.为削弱地方割据势力,北宋政府采取的措施包括①派文臣到地方任知州②在地方上实行保甲法③编练禁军,加强中央的军事力量④在地方上设置转运使,以控制财政A ①②③④B ①②C ③④D ①③④D8.下列北宋各级官员中,负责管理财政的有①参知政事②枢密使③节度使④三司使⑤通判⑥转运使A.④⑤⑥B.①④C.④⑥D.①③④⑤C9.为了改变宰相“事无不统”的局面,加强皇权,北宋设置了①参知政事②三司使③通判④枢密使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②③④D ①③④B10.自宋初以来,我国的皇权政治终于取代了长期以来存在的贵族政治局面,其主要原因是A 生产力发展B 政治制度改革C 民族大融合D 商品经济发展B11.北宋造成“冗兵、冗官、冗费”局面,从反面证明了A 加强中央集权弊大于利B 政治改革要有经济作保证C 军队越庞大战斗力越弱D 政治改革要重视精兵简政D12.下列有关北宋科举制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考试分为会试、省试、殿试三级B.进士及第者称为“天子门生”C.在考试方法上实行糊名法 D.录取名额比唐朝大大增加A二、材料解析题1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宋朝设官之制,名号、品秩一切袭用唐旧。

48北宋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和社会改革(共51张PPT)

48北宋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和社会改革(共51张PPT)

③集中财权:在各路设_________ 转运使 管理地方财政。 ④集中司法权:地方司法人员由中央派文官担任, 死刑须报请中央复审核准。 (3)影响 ①积极作用:铲除了藩镇割据的基础,维护了国家 的统一和安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②消极影响:导致政府机构重叠,官员冗滥,财政 开支庞大;军队作战指挥不灵,战斗力下降;地方 上财政困难。这些因素给北宋种下了__________ 积贫积弱 的 祸根。
解析:选B。北宋地方司法人员由中央派文官担 任,死刑须报请中央复审核准,A项错误,B项 正确,C、D两项内容与地方行政权有关,与地 方司法权无关。
视角3 多层面史料研习 【史料★研习】 王安石变法的失败 【史料★文本】 材料1:《宋史· 王安石传》:安石曰:“变风俗, 立法度,最方今之所急也。”上以为然。……据 家赀高下,各令出钱雇人充役……以东、西、南、 北各千步,当四十一顷六十六亩一百六十步为一 方。岁以九月,令,佐分地计量,验地土肥瘠, 定其色号,分为五等。以地之等,均定税数。
尝试命题3 (2011年南京市第一次调研)宋太祖 曾说:“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节 度使辖区),纵皆贪浊,亦不及武臣一个也。” 为此宋太祖采取的最重要措施是( ) A.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 B.设枢密使,管理军事 C.派文臣做知州,管理地方行政 D.设通判,监督知州
解析:选C。为了防止唐末藩镇割据的重演,
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 1.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
(1)阶级矛盾尖锐:由于北宋统治者实行 “不抑兼并” 的土地政策,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______________ 农民的反抗斗争此起彼伏。
(2)财政严重困难 “分化事权” ①北宋统治者用___________ 的办法,形成冗官 局面;统治者用募兵、养兵的办法缓和农民的反 抗,造成兵员剧增。 ②由冗官、冗兵带来的国用大增和每年给辽、西 夏大量的银绢,导致冗费现象十分严重。 (3)边疆危机:北宋的积贫积弱,无力解决来自北 方________ 、________ 辽 西夏 的威胁。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历史学案(部编版)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第8讲两宋的政治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历史学案(部编版)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第8讲两宋的政治

辽宋夏金元时期(916-1368年)是我国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继续发展的时期,文化成就达到我国封建文化的又一高峰。

(1)政治:从若干民族政权并立逐步走向统一,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各民族呈现出互相交融的趋势;元朝结束了多民族政权并立的局面。

(2)经济: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商品经济发展水平超过前代;南方经济获得较快发展,经济重心南移;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扩展;海外贸易空前繁荣。

(3)文化:封建文化高度繁荣;各民族文化交融;科技成就突出,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外传;理学有了较大发展;文学艺术逐渐平民化、通俗化。

第8讲两宋的政治和军事与辽夏金元的统治课标要求 1.通过了解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认识这一时期在政治方面的新变化。

2.通过了解辽夏金元诸政权的建立、发展和相关制度建设,认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考点定位 1.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背景、措施及影响。

2.北宋统治危机出现的原因、表现及影响。

3.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内容及影响。

4.辽、西夏、金政治制度的特点及与宋的关系。

5.元朝的建立、统一和巩固统一的措施。

主题一两宋的政治和军事1.宋初的政治和军事(1)北宋建立:960年,赵匡胤建立宋朝,定都东京,史称北宋。

(2)加强中央集权措施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中央派文官出任地方各州的长官知州,节度使逐渐变为虚衔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保证各州赋税绝大部分上缴朝廷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拱卫京师,镇守地方,定期更换驻地分散机构权力中央枢密院专掌军政,三司专掌财政,与宰相分权,并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

枢密院与禁军管理机构“三衙”分权,前者有调兵权但不统兵,后者统兵但无权调兵地方设转运司和平行的四个路级机构,从不同方面对各州进行监控和节制。

州一级增设通判,与知州共同签署文书,彼此制约。

初期为州(府、军、监)和县二级,后改道为路,形成路、州(府)、县三级制(选必1,P6)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罢免宿将兵权,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大力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抬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影响积极强化了中央集权,有效地预防了内部动乱,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消极制度过于僵化,权力分割过细,也影响了行政效率,助长了因循保守的政治风气思维拓展宋代崇文抑武政策崇文抑武政策指北宋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

《北宋的建立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 教案(旧人教版高三)

《北宋的建立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 教案(旧人教版高三)

《北宋的建立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教案(旧人教版高三)《北宋的建立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教案(旧人教版高三)[基础知识]北宋建立统一局面的局部完成中央集权的加强科举制度加强[基本理论]1.北宋政权的建立是顺应了五代十国时代的统一趋势,符合广大人民的心愿;2.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维护了国家统一,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但造成了积贫积弱的后果;3.北宋科举制改革,进一步扩大的政权基础,同时加强了中央集权。

[能力培养]1.分析中央集权加强的措施和影响,提高学生综合评价历史事的能力;2.指导学生阅读献,提高学生阅读史料和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重点难点]北宋中央集权加强的措施与影响评价。

[教具教法]插图,地图。

讲述,列举,讨论。

[教学过程][导入新]自讨论五代十国时期孕育的统一因素有哪些?导入。

一是人民渴望统一;二是后周世宗改革加强了国力,后期经济的发展;三是统治者自身努力与准备。

提示同学注意,宋代周,与历史上哪一事极为相似?历史上隋代北周,一是权臣夺权;二是夺权前前代曾经经历重要的成功的改革,加强了国力;三是取代前前代已经统一了北方;四是都发生在我国政治的中心地区北方;五是改变后统治者都很有作为,尤其是创立了一系列制度化,对后世影响深远;建国初的统治者都与我国古代史上重要的制度——科举制有关。

宋建立后,中国物质明进入了一个划时代的新阶段。

货币的扩大,火药武器的发明,罗盘针的运用于航海,炼铁高炉的发明,水力纺织机的发明,造船技术的发展,都出现在宋朝。

宋,经济发展,经济重心南移,传统科技呈现巅峰状态。

政治上,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一.北宋建立与分裂局面的结束。

1.陈桥兵变。

960年,后周统领禁军的大将赵匡胤,东京东北的陈桥驿,建立宋,年号建隆,定都东京,是为宋太祖。

2.结束分裂局面。

战略方针为“先南后北”和“先易后难”,基本削平南方割据势力。

979年,宋太宗消灭最后一个割据政权,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资料]南唐后主李煜故事。

2020届高三高考(人民版)历史一轮复习:宋元时期的政治制度 测试试题

2020届高三高考(人民版)历史一轮复习:宋元时期的政治制度 测试试题

宋元时期的政治制度一、选择题1.(2018·湖南长郡中学考前保温卷二)北宋建立后,中枢体制上改变了唐朝三省制下分层决策与分层行政的权力运行模式,而是以中书、枢密分掌民政与军政的二府制下按照“依事系任”的原则进行事权分割。

此变化说明( )A.中枢机构的职能更加明确B.中央官僚机构进一步膨胀C.皇权独大的局面开始形成D.中枢制衡体制遭到了破坏解析三省六部制体现了制衡,二府三司制“依事系任”进行事权分割,而没有制衡体制,故选D项。

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三省分工明确各司其职相互制约,A项错误;由三省六部制到二府三司制并没有体现中央官僚机构的进一步膨胀,B项错误;皇权独大的局面开始形成是在秦朝,C项错误。

答案 D2.(2018·安徽“皖南八校”联考三)宋代历朝皇帝不仅访书、藏书、刻书,而且带头读书,提倡读书。

结果宋代文武大臣读书蔚然成风。

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印刷技术日益进步B.注重文治的基本国策C.理学强调格物致知D.科举制度的日益完善解析根据材料我们不难得知,宋代文武大臣读书蔚然成风是由于皇帝的诱导和提倡,宋朝实行“重文轻武”和“文人治国”,这一切使得宋代读书蔚然成风,故选B项。

答案 B3.(2018·福建福州适测)以下是有关古代“通判”一职的史料记载。

A.通判一职的设置始于南唐B.南宋通判的职权有名无实C.通判行使地方最高行政权D.通判发挥过地方监察作用解析据材料“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可知通判行使监督权,故选D 项。

材料“以水部员外郎通判歙州,南唐书”可知南唐时已有通判,但未知始设于南唐,A项错误;材料“有按察之名,无事权之实……督经总制钱为职业”可知没有监察的实权,但有“督经总制钱”的权力,故B项错误;地方行政权由州郡长官行使,C项错误。

答案 D4.(2019·广东肇庆模拟)北宋进入《宋史》的官员46%来自寒族。

南宋非官僚家庭出身的进士,1148年为56.3%,1256年为57.9%。

山东省高密市第三中学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第8课课后拓展学案

山东省高密市第三中学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第8课课后拓展学案

山东省高密市第三中学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第8课课后拓展学案【能力提升】(28分)权力监督与制约是政治领域的重要问题。

材料一中国从西周就开始了权力监督的制度建设。

秦汉时期已有大量相关法规,如关于官吏任用与铨选的《置吏律》、关于官吏调任与监察的《效律》和考核官吏为政情况的《上计律》等。

唐朝时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专门的行政法典——《唐六典》,首次以法典的形式为行政监督提供了完备的法律根据。

在此基础上,宋朝不仅大量充实各项监察法规,诸多行政制度也体现了权力监督理念,如在人事任用上通过了“避亲法”、“避嫌法”等回避制度约束官员权力。

明清两朝也制定了专门的行政法典和比较完善的监察法,对监察考课机关的职掌权限、官员的条件及责任义务等做出详细的规定。

(据《中国政治制度史》)材料二宋英宗欲擢王畴为枢密副使,封驳官钱公辅认为王畴“素望浅”,不宜擢升。

英宗不仅不采纳其意见,反而贬钱公辅为滁州团练使。

(据《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发展史》)(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权力监督的突出特点。

(6分)根据材料一、二分析古代中国权力监督的作用与局限。

(6分)材料三英国政治制度史大事记(部分)1215年《大宪章》限制王权,保障贵族特权,保护部分骑士与市民的利益1265年孟福尔议会召开.英国议会产生的标志1628年权利请愿书》1689年《权利法案》1701年《王位继承法》1721年沃波尔主持内阁会议,开创了多数党领袖组阁的先例1747年君主不再行使立法否决权1832年《议会改革法案》19世纪50年代责任内阁制趋于完备19世纪中叶两党制度形成1867年第二次议会改革19世纪晚期内阁权力膨胀,人称议会“第三院”1884年第三次议会改革1911年《阿斯奎斯法案》,上院权力进一步削弱1948年议会通过《人民代表法案》,确立“一人一票”制度(2)根据材料三,指出近代英国限制王权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事件。

(4分)说明近代英国政治体制的权力制衡关系。

(8分)(3)英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呈现出鲜明的渐进性、灵活性等特点,任选其一结合史实予以说明。

自制 通史一轮复习:宋元时期中央集权的强化2改

自制 通史一轮复习:宋元时期中央集权的强化2改

学习延伸:
宋朝对地方采取极端限制的措施,“收乡长、镇将 ,收县之权悉归于州,收州之权 之权悉归于县,收县之权悉归于州,收州之权悉归于监 司,收监司之权悉归于朝廷”。
根据以上材料,想一想,这种措施体现了古代中 国政治制度的什么特点?它有何利弊?
特点:地方权力被削弱,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利: 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辖
A.唐代
B.元代
C.宋代
D.明代
2.《宋史· 职官志》记载:“三司之职,国初沿五代之制,置 使以总国计,应四方贡赋之入,朝廷之预,一归三司。通管 盐铁、度支、户部,号曰计省,位亚执政,目为计相。”这 说明北宋( )。
A.把地方财政大权全部收归中央 B.三司使执掌财权,是当朝宰相 C.分散中枢机构权力,以加强皇权 D.强化财政管理,以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太祖问:“天下自唐 季以来,数十年间,帝 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 生民涂地,其故何也?”
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有哪些?
赵普回答:“此非他故, 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 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 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 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宰相赵普
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
1、目的: 直接——防止唐后期至五代十国 以来藩镇割据分裂局面的出现 根本——加强中央集权,稳定北 宋政权 2、指导思想:重文轻武、守内虚外
解决:
北宋中期,为缓和统治危机,王安石主持变法, 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方面进行改 革,但收效甚微。
学思之窗
从宋真宗起,相权逐步得到强化,皇权反而受到种种限 制。那时,经济发展较快,国库充实,但具体数字只有三 司使知道。真宗多次想打听虚实,宰相李沆担心真宗知道 了库藏量而随便花销,始终不肯让三司使提具体数字。李 沆还经常将各地的水旱灾情和“盗贼”情况报告给真宗, 以使天子了解民间疾苦,巧妙地抵制了真宗扩大财权的企 图,实际上限制了皇权。

高三历史模拟试题精析 北宋的建立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

高三历史模拟试题精析 北宋的建立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
2.(武汉11月联考)宋太祖将地方的兵权、财权等收归中央,又派遣大量文臣到地方担任知州、通判,其作用主要在于
A.从此铲除了封建割据的基础B.维护国家统一,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
C.文人掌权,有利于社会稳定D.官员之间互相监督,避免权力滥用
B本题可以用排除法,很明显C、D是错误的,A项没有B项好,A项铲除封建割据的基础,就是为了维护国家统一。
A.渭位居高官, 身份特殊
B.节度使的权位在知县之下
C.地方节度使已被削夺兵权, 地方军、政、财权分离,彼此无隶属关系
D.地方行政长官由文官担任, 掌握地方军队将领的任免权
C 北宋统治者吸取藩镇割据的教训,在削夺地方节度使兵权,任用文臣做知州,管理地方行政、财政,地方官吏形成相互牵制的局面。正确答案选C。
——《江淮论坛》1982年第2期
请回答:
(1)根据以上材料,概括其所反映的社会历史现象。(不得照抄原文)
(2)扼要指出产生上述历史现象的根本原因。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述历史现象的危害及其历史教训。
答案要点:(1)滥设郡县等官僚机构;官吏的委任越制超编,官员数量越来越多;官民之比畸形发展,官多民少的现象日益严重。(2)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和强化的必然产物。(3)危害:增加国家的财政支出中,影响收支平衡;大大加重了人民负担(1分);官场人浮于事,不仅影响办事效率,而且易于滋生腐败现象。 教训:必须精简机构,裁撤冗员。
9.(海淀第一学期期中)北宋在地方设置通判一职,这一职务( )
A.监管地方司法事务B.分割知州行政权力
C.管理地方财政收入D.分别在州、县设置
B 北宋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派文臣任知州,又在各州设通判。通判负责监督知州,各州公文需知州和通判联署才有效,以使他们相互牵制。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第8讲北宋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和社会改革随堂检测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第8讲北宋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和社会改革随堂检测

第8讲(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活页形式分册装订!)一、选择题1.(2009年广东潮洲模拟)在中国历史上,赵匡胤“陈桥兵变”也称赵氏“黄袍加身”,朝廷重臣的家庭被称为“满门朱紫”,这些名词来源于服饰的何种功能( ) A.区分等级贵贱B.标记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C.说明社会分工的不同D.美化程度的不同【解析】通过颜色来区别贵贱,体现了古代森严的等级制度。

类似的例子还有通过衣服上的不同动物形象来表示地位高低的,如清朝的官服的“补子”。

【答案】 A2.(2009年哈尔滨市高考复习质量检测)下图是北宋前期兵员增长示意图,其反映的现象说明了( )A.地方将领擅自扩充兵员增强军事实力B.“强干弱枝”的军事政策发生了变化C.政府为抵御边患和稳定内政而扩充军队D.宋太祖以后,统兵将领的地位逐渐提高【解析】本题考查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解题关键是理解北宋前期的冗兵现象。

从示意图看,北宋前期的军队不断增加,它是为了适应对少数民族政权用兵和镇压百姓的需要,故C项正确;北宋初削弱朝中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建立统辖于中央的禁军,推行“弱干强枝”的军事政策,A、B、D项都错误。

【答案】 C3.(2009年南京市第一次调研测试)宋太祖曾说“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纵皆贪浊,亦不及武臣一个也。

”为此宋太祖采取的最重要措施是( ) A.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B.设枢密使,管理军事C.派文臣做知州,管理地方行政D.设通判,监督知州【解析】为了防止唐末藩镇割据的重演,防止武将在地方上割据,宋太祖派文臣到地方做知州管理地方行政。

【答案】 C4.(2009年威海市高中毕业教学质量检测)北宋时负责监督知州的官吏是( ) A.转运使B.通判C.御史台D.参知政事【解析】审题的关键是分清各个官职的职责。

A项是地方赋税留下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由转运使运送中央;B项负责监督知州,可直接向皇帝报告情况,各州的公文必须由知州和通判联合署名才有效;C项是肃正纲纪,大事则廷办,小事则奏弹;D项是副宰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

宋朝中央集权的加强 小题狂练-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

宋朝中央集权的加强 小题狂练-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

宋朝中央集权的加强小题狂练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1. 乾德四年(966年),宋太祖下诏:“自今诸州吏民不得即诣京师举留节度、观察、防御、团练使,刺史、知州、通判、幕职州县官。

若实以治行尤异,固欲借留,或请立碑颂者,许本处陈述,奏以竢裁。

”这说明宋太祖()A. 试图完善地方行政体系B. 注重分化事权以相互制衡C. 积极推行崇文抑武政策D. 总结晚唐五代的历史教训2. 建国伊始,政局不稳、百废待兴之际,赵匡胤特意关注修史,先后下诏编修《唐会要》《周世宗实录》《五代会要》及《旧五代史》等。

他还召见后唐庄宗身边的宦官,询问“庄宗以英武定中原,享国不久,何也?”从亲历者口中获悉了后唐庄宗不能控驭军兵的缘由与后果。

这些做法意在()A. 延续修史传统B. 明晰治理思路C. 树立政治权威D. 塑造正统形象3. 史学家赵翼曾说:“五代诸帝多由军士拥立,相沿为故事,至宋祖已第四帝矣。

”这种朝代频繁更迭的原因主要在于()A. 宦官专权导致朝政黑暗B. 世家大族垄断高官职衔C. 地方管理存在较大缺陷D. 重内轻外导致边患严重4. 秦汉地方长官称为“牧、守、令”,即“主人”的意思。

宋代地方长官为知府、知州,“知”是代理,名义上以中央官员兼任地方。

这一变化反映了()A. 选官用官制度的完备B. 中央对地方管辖的加强C. 基层治理体系的建立D. 地方官员素质显著提高5. 对于宋朝的行政体制改革,宋仁宗时期的文臣司马光曾说:“节度使之权归于州,镇将之权归于县。

又分天下为十余路,各置转运使,以察州县百吏之臧否,复汉部刺史之职,使朝廷之令必行于转运使,转运使之令必行于州,州之令必行于县,县之令必行于吏民。

”以下理解正确的是()A. 节度使成为地方州一级的最高行政长官B. 设置路的主要目的是监督州县各级官吏C. 转运使主要负责对地方精锐部队的管理D. 路州县体制设立极大地提高了行政效率6. 有学者指出:“两宋政府虽不属于强大的政权,但也十分重视官方消息流通渠道的管理,除了严格要求舆情的搜集、巡访、分析与检核外,还敕令各层级政令文书必须依规定的时效传递。

统编版历史高考一轮复习: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专项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统编版历史高考一轮复习: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专项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统编版历史高考一轮复习: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专项练习题1、在兵制方面,宋朝基本不再采用征兵制,而采用雇佣性质的募兵制度;在征调徭役方面,北宋中期采用雇募法,不再单纯使用无偿征调农民服役的办法;在官府征调工匠服役方面,由单纯的轮差制度改为差雇制度,国家给服役的工匠一定报酬。

这反映出宋代( ) A.实现以货币地租为主 B.更多运用经济手段进行国家治理C.法律制度不断健全成熟D.取消了制度层面的强制措施2、宋代,朝廷曾提出“民不加赋而国用饶”,这一理念以不增加民众的赋税总额为前提,以政策鼓励新的经济增长进而带动财政收入的增加。

1077年,北宋税赋总收入7070万贯,其中农业税2162万贯,工商税4911万贯。

据此判断,这一时期( )A.商品经济已占主体B.国家干预经济效果显现C.小农生产持续衰退D.重农抑商政策宣告破产3、宋初形成了“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务”的局面,但也出现了“财己匮而枢密院益兵不己,民己因而三司取财不已;中书视民之因,而不知使枢密减兵、三司宽财以救民因,制国用之职不在中书也”的状况。

上述文字意在说明( )A.分割相权解决了宰相擅权的问题B.制度创新带来了严重的社会危机C.行政不统一影响政府的治理效果D.机构重叠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4、今中书省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

故财已匮而枢密院益兵不已,民已困而三司取财不已,这种情况突出的反映了宋代( )A.三省六部分工明确,运行平稳B.加强君主专制,影响行政效率C.加强集权导致地方贫弱D.中央实行分权制度5、北宋的号令总是以皇帝的诏敕文书方式传递,肯定要经皇帝批准才行,可是……“凡制敕所处,必自宰相”。

这说明( )A.君主与宰相共治天下B.宰相制度制约君权C.君权与相权矛盾加剧D.君权为主相权为辅6、北宋设置了许多路级机构,主要有转运司、安抚司提举常平司和提点刑狱司等。

四司中的转运司又称“清司”,主管一路的财政:安抚司又称“帅司”,主管一路的军政,除安抚司外,其余统称“监司”。

2022高考历史总复习提升演练 知能闯关 第8讲 北宋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和社会改革

2022高考历史总复习提升演练 知能闯关 第8讲 北宋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和社会改革

北宋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和社会改革1.2022年高考四川文综卷历史学家陈寅恪指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下列史实可以佐证这一观点的是①完善科举程序②创立行省制度③强化文人政治④世俗文学兴起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解析:选C。

此题可用排除法。

题干要求找出宋朝发展的表现,行省制度的建立是在元朝时候,故排除②。

宋朝时,殿试成为定制,采用了糊名法有利于防止舞弊,进一步完善了科举程序,重用文人,文人政治有了一定的发展;商品经济发展促使世俗文学兴起。

2.2022年高考浙江文综卷下图是一幅残缺的中国古代“地方机构示意图”,请依据留存信息,判断该图反映的朝代是A.唐代 B.宋代C.元代 D.明代解析:选B。

本题考查学生从图片材料中获取信息解答历史问题的能力。

宋代的地方行政机构设置为路、州、县三级,与题干图片相符合。

由图片中的“知州”“通判”也可得出“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有效信息。

3.2022年高考四川文综卷中央和地方关系是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重要问题。

下列措施中属于通过经济手段防止地方割据的是A.颁布附益之法 B.设置转运使C.推行募兵制度 D.实施行省制度解析:选B。

附益之法的颁布是为了孤立诸侯王,使其在财政上无法聚敛,在政治上无法组成自己的小集团参与政事;转运使的设立消除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募兵制是一种军事措施;行省制是一种行政措施。

4.2022年高考上海单科卷在宋代的官员中,有三分之一以上来自平民家庭,这是因为当时推行的选官制度是A.军功爵制 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解析:选D。

军功爵制在秦朝时推行,察举制在汉代实行,九品中正制在魏晋时期实行,这三项选官制度都发生在宋代之前,故排除A、B、C三项,科举制自隋唐就出现了。

5.2022年高考江苏卷北宋年间,面对严峻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以王安石为首的有识之士在范仲淹“精贡举”的基础上,为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就如何选拔、培养国家急需人才,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高三历史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 同步练习人教版

高三历史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 同步练习人教版

..专业. 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同步练习比较法:(例1)比较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及内在联系解析: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的相同点:①背景相同。

都是为解决北宋中期严重的社会危机而出现的。

②性质相同。

都是地主阶级的封建改革。

③结果相同;都遭到大官僚、大地主的反对而失败。

不同点:①中心内容不同。

庆历新政是以整顿吏治为中心;王安石变法是以理财为中心。

②改革程度不同。

庆历新政是局部改革;王安石变法是全面改革。

内在联系:庆历新政虽然失败,但为王安石的全面改革奠定了基础。

排除法:(例2)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在目的和作用上的相同之处有()①加强对人民的控制②限制了官僚地主的利益③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④减轻了地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A.①②③ B.②③④C.③④ D.②③解析:本题考查对王安石变法目的和作用的再认、再现和比较的能力。

使用排除法。

王安石变法中只有保甲法有加强对人民控制的作用,这不符合题意,故先排除①。

青苗法、募役法都没有减轻地主对农民人身控制的目的或作用。

故④也需排除。

剩下的只有②③两项,且都是教材原话。

答案:D(例3)王安石变法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A.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B.大地主和中小地主阶级的矛盾C.封建国家和大地主阶级的矛盾 D.封建国家和农民阶级的矛盾答案:C(例4)北宋王安石变法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A.加强北宋的军事力量 B.解决北宋中央政府的财政困难C.铲除地方割据的基础 D.打击官僚地主和抑制土地兼并答案:B(例5)王安石变法中哪一项措施与唐代的“庸”相似()A.青苗法 B.募役法 C方田均税法 D保甲法答案:B。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训练8 北宋的政治 人教版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训练8 北宋的政治 人教版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训练8 北宋的政治人教版课时训练8 北宋的政治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赵匡胤作为北周大将,手握重兵,通过发动军事政变夺取皇位。

他吸取历史经验教训,采取各项措施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

完成1—8题。

1.王彦超及诸藩镇入朝,帝(宋太祖)宴于后苑,酒酣,从容谓之曰:“卿等皆国家宿旧,久临剧镇,非朕所以忧贤之意也。

”彦超喻意,即前奏曰:“乞骸骨,归田园,臣之意也。

”太祖之意是()A.准备赏赐开国宿旧B.鼓励藩镇为国操劳C.表白歉意抚慰群臣D.暗示他们自解兵权答案:D解析:结合北宋建立初期的背景和材料中的“归田园”可知,宋太祖不愿王彦超等人掌握军权。

2.北宋时期将宰相的权力加以分割,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权力。

其中枢密使()A.直接统领三衙B.有调兵之权C.兼管盐铁、度支和户部D.负责监督知州答案:B解析:北宋时期设立枢密院,其长官为枢密使,枢密使有调兵权,但不直接统领军队。

3.北宋军队“兵不识将,将不识兵”现象的产生是由于统治者实行更戍法,统治者这样规定是为了()A.加强禁军B.强干弱枝C.使其互相牵制D.防止武将专权答案:D解析:北宋为了集中军权,立更戍法,禁军定期更换驻地,而统兵将领不隨之调动,以防止武将专权。

4.唐朝时期户部管理全国财政,地方相对拥有很大的财政实力。

北宋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地方赋税大部分由转运使运送中央,仅留下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政治作用是……()A.保证了中央的财政供给 B.免除了中央的财政危机C.使地方丧失了割据的经济条件D.使中央有足够的“岁币”议和答案:C解析:北宋设转运使,规定地方赋税留下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的由转运使全部运送中央,从政治上看是使地方丧失割据的经济基础。

5.北宋加强中央对地方政治控制的措施是……()A.设立枢密院B.增设参知政事C.各州设通判D.皇帝掌握禁军答案:C解析:设立枢密院及参知政事主要是分割宰相的权力,皇帝掌握禁军是加强对军事的控制。

人教版高三历史全册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 同步练习

人教版高三历史全册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 同步练习

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同步练习1.造成“富者有弥望之田,贫者无立锥之地”的主要原因是A.官员数量增加 B.北宋统治者实行“不抑兼并”的政策C.豪强地主大量兼并的结果 D.政府赏赐大量田地给朝中大将2.庆历新政的中心内容是A.加强军事 B.丈量土地 C.整顿吏治 D.奖励垦荒3.王安石变法中,既有利于稳定物价和商品交流,又使国家收入增加的措施是A.青苗法 B.农田水利法 C.募役法 D.市易法4.王安石变法中哪一措施与唐代的“庸”相似A.青苗法 B.募役法 C.方田均税法 D.市易法5.阅读下列材料(王)安石曰:“……且国用不足,非当世急务,所以不足者,以未得善理财故也。

”光曰:“善理财者,不过头会箕敛尔。

”安石曰:“不然,善理财者,不加赋而国用足。

”光曰:“天下安有此理?天地所生财货百物,不在民,则在官,彼设法夺民,其害乃甚于加赋!”——《宋史·司马光传》请回答:王安石与司马光的论战各自阐述了什么主要观点?为此,王安石采取什么理财措施?6.分析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失败原因。

如何评价王安石变法的历史地位?参考答案1.B 2.C 3.D 4.B5.王安石主张“善理财者,不加赋而国用足”。

司马光认王安石变法是“设法夺民,其害乃甚于加赋”。

为此王安石采取理财措施是:①青苗法②募役法③农田水利法④方田均税法⑤市易法。

6.背景:土地兼并严重,社会矛盾尖锐,农民掀起反抗斗争;常有来自辽和西夏的威胁;冗官、冗兵及向辽和西夏支出大量岁币导致国家财政困难。

为了摆脱严重的社会危机,巩固封建统治,提出变法的主张。

原因:用人不当,出现一些危害百姓的现象;更主要的是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和阻挠;支持者宋神宗的动摇和去世,使保守派重新得势。

评价:A.王安石变法是在北宋中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非常尖锐的情况下进行的改革行动,客观上推动了社会进步,但不能从根本上是北宋摆脱统治危机。

B.王安石能针对统治积弊大胆改革创新的精神难能可贵,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

2024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材基础练:宋代中央集权的加强与文官政治教学课件

2024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材基础练:宋代中央集权的加强与文官政治教学课件

主题探究4 宋代中央集权的加强与文官政治主题解读北宋建立伊始,统治者吸取了五代十国藩镇割据、武人乱政、中央无力的教训,确立了重文轻武的国策,促使文官政治的官僚体制形成。

北宋文官政治随着科举制的完善和发展,历经太祖、太宗、真宗三朝而定型,仁宗时达到顶峰。

宋朝的文官政治,极大减少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巩固和社会的安定,但政治机构重叠,办事效率下降,又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支出,军队战斗力减弱。

情境设计材料 宋代官制前承隋唐、后启明清,内容复杂,名实分离,是历代官僚机构设置中最为复杂的一朝①,也是文官制度高度发达的一朝②。

特殊的职官分离现象在宋代官僚制度中尤为明显③。

在科举制度进一步完善的同时,武将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抑制④。

由于宋代地方各级组织互相牵制,尤其路一级组织事权分散、区划交叉、中心分离⑤,没有单一的权力圈和单一的权力中心,也就失去了割据一方的地理基础⑥。

同时,宋代行政区划是中央官员的分治区域,而不是地方官员的分治区域,路、州、县的官员由中央官员担任,就削弱了地方分权的人事基础⑦。

——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历史政治地理十六讲》等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官制的特点并简要评价宋代官制。

探究问题:分析信息:信息①说明宋朝官僚机构复杂信息②④说明宋代文官制度发达,科举制完善信息③说明宋代职官分离信息⑤说明地方组织机构相互牵制信息⑥⑦说明地方失去了割据的地理基础和人事基础,中央集权加强特点:机构复杂;科举完善,文官制度发达;职官分离;地方组织机构相互牵制。

评价:加强了专制主义组织答案:中央集权;有利于完善官僚政治体制;会产生诸如冗官、积贫积弱、行政效率低下等问题。

考向预测:1.结合唐代中后期藩镇割据现象、五代十国时期“武人政治”格局,考查北宋初期“惩弊之政”的具体表现。

2.结合唐代后期三省六部制的异变、使职体系的出现,考查北宋强化中央集权的各种举措。

3.结合唐末士族势力的衰亡,考查宋代文官政治形成的社会阶级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8讲(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活页形式分册装订!)一、选择题1.(2009年广东潮洲模拟)在中国历史上,赵匡胤“陈桥兵变”也称赵氏“黄袍加身”,朝廷重臣的家庭被称为“满门朱紫”,这些名词来源于服饰的何种功能( ) A.区分等级贵贱B.标记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C.说明社会分工的不同D.美化程度的不同【解析】通过颜色来区别贵贱,体现了古代森严的等级制度。

类似的例子还有通过衣服上的不同动物形象来表示地位高低的,如清朝的官服的“补子”。

【答案】 A2.(2009年哈尔滨市高考复习质量检测)下图是北宋前期兵员增长示意图,其反映的现象说明了( )A.地方将领擅自扩充兵员增强军事实力B.“强干弱枝”的军事政策发生了变化C.政府为抵御边患和稳定内政而扩充军队D.宋太祖以后,统兵将领的地位逐渐提高【解析】本题考查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解题关键是理解北宋前期的冗兵现象。

从示意图看,北宋前期的军队不断增加,它是为了适应对少数民族政权用兵和镇压百姓的需要,故C项正确;北宋初削弱朝中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建立统辖于中央的禁军,推行“弱干强枝”的军事政策,A、B、D项都错误。

【答案】 C3.(2009年南京市第一次调研测试)宋太祖曾说“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纵皆贪浊,亦不及武臣一个也。

”为此宋太祖采取的最重要措施是( ) A.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B.设枢密使,管理军事C.派文臣做知州,管理地方行政D.设通判,监督知州【解析】为了防止唐末藩镇割据的重演,防止武将在地方上割据,宋太祖派文臣到地方做知州管理地方行政。

【答案】 C4.(2009年威海市高中毕业教学质量检测)北宋时负责监督知州的官吏是( ) A.转运使B.通判C.御史台D.参知政事【解析】审题的关键是分清各个官职的职责。

A项是地方赋税留下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由转运使运送中央;B项负责监督知州,可直接向皇帝报告情况,各州的公文必须由知州和通判联合署名才有效;C项是肃正纲纪,大事则廷办,小事则奏弹;D项是副宰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

【答案】 B5.(2009年黄冈高三质量检测)对司法权的控制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政治状况以及人权状况。

历代统治者都注意了司法集权,在我国宋代,宋初统治者为了扭转节度使控制地方司法的局面,规定( ) A.地方司法人员由各州派文官担任B.死刑须报请中央复审核准C.各州设通判负责监督知州,通判可直接向皇帝报告情况D.知州改由中央派文官担任,并规定“三岁一易”【解析】北宋地方司法人员由中央派文官担任,死刑须报请中央复审核准,A项错误,B项正确,C、D两项内容与地方行政权有关,与地方司法权无关。

【答案】 B6.(2009年湖北黄冈)为了解决唐朝后期五代十国以来国家的割据分裂问题,北宋初期采取了一系列的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这些措施的积极作用或影响有( )①铲除了藩镇割据的基础②维护了国家的统一③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④有利于各级政府部门工作效率的提高A.①②③④ B.②③④C.①②④ D.①②③【解析】本题属组合型选择题,可用排除法。

北宋为加强中央集权,造成了官僚队伍庞大,政府部门工作效率低下,排除④。

【答案】 D7.(2009年南昌市高三年级调研测试)《梦溪笔谈》记载:“皇佑(宋仁宗年号)二年,吴中大饥,殍殣枕路。

是时范文正(范仲淹,字希文)领浙西发粟及募民存饷(粮食),为术甚备……又召诸佛寺主首,谕之曰:‘饥岁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

’于是诸寺工作鼎兴。

”范仲淹的救灾措施的主要特点是( ) A.宣传佛教,要求百姓忍耐B.鼓励百姓生产,实行自救C.救济与“以工代赈”相结合D.寺院提供饮食,救济百姓【解析】本题考查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

“是时范文正(范仲淹,字希文)领浙西发粟及募民存饷(粮食),为术甚备……”主要是采取救济的措施。

“饥岁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实际上就是“以工代赈”。

【答案】 C8.(2009年咸阳市高考模拟测试)王安石变法中,青苗法、募役法、市易法是争论的焦点,而募役法又是焦点中的焦点。

“募役法又是焦点中的焦点”的主要原因是( ) A.损害了大商人的利益B.直接触犯了封建统治阶层的利益C.不利于社会的稳定D.不能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重大改革。

募役法规定应服役而不愿服役的人应交纳一定财物由所在地政府雇人代役,官僚地主也不例外,破坏了他们的免役特权,直接触犯到了封建统治阶层的利益,最终导致王安石变法失败,故选B;市易法损害了商人利益,A不能选;王安石变法有利于政府增收,社会稳定,C、D错误。

【答案】 B9.(2010年秦皇岛模拟)当今教育和人才竞争正式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一个新视点和着力点。

宋真宗赵恒在《劝学诗》中有云:“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该诗反映了( )①当时读书与做官紧密结合②考试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③教育的目的是为统治阶级培养统治人才④束缚了读书人的思想,阻碍了科技的发展A.①③④ B.②③④C.①②③ D.①②③④【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典型的“学而优则仕”的观念,而考试的主要内容就是儒家经典的六经,但是当时因为科举考试的内容并不是仅仅局限于儒家经典,同时还可以很大程度上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并没有太多束缚思想和阻碍科技的发展,中国科技水平遥遥领先世界水平。

【答案】 C10.(2009年潍坊模拟)唐代实施的“纳绢代役”和王安石变法中的“募役法”,皆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其共同原因是( ) A.保证了农民的劳动时间B.增加了政府的收入C.限制了官僚地主的特权D.减轻了农民的负担【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了解“纳绢代役”和“募役法”的内容和影响,根据其内容和影响不难分析得出正确选项。

【答案】 A11.北宋时期一首诗写道:“万里耕桑富,中原气象豪。

河淤开亿顷,海贡集千艘。

”主要称赞王安石变法中的( ) A.农田水利法B.青苗法C.方田均税法D.募役法【解析】本题为材料型选择题,关键是对题干材料的理解与分析,并从中提取有效信息。

从“耕桑富”“河淤开亿顷”,可知大量的荒地得到开垦,大量水利工程得到兴修,而这正是王安石变法中的农田水利法内容。

【答案】 A12.王安石改革科举和学校制度的主要措施有( )①废除明经诸科②创办私人讲学的书院③进士科专考经义和时务策④设立明法科A.①② B.①③④C.①②③④ D.②③④【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事实的再认再现能力,即考查对王安石变法有关教育措施的掌握程度,解答时可用排除法。

王安石变法中没有创办私人讲学的书院这一内容,可首先排除A、D两项;然后再比较B、C两项,由变法内容的“废”和“设”,作出准确判断。

【答案】 B二、非选择题1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自唐天宝以来,方镇屯重兵,多以赋入自赡……五代方镇益强……及赵普为相,劝上革去弊。

……时方镇缺守帅,稍命文臣权之。

……又置转运使,通判,为之条禁,文簿渐为精密,由是利归公上而外权削矣。

——《太平治迹统类》材料二太祖、太宗平一海内,惩累朝暮跋扈,尽收天下劲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内外相推,上下相制,等级相轧……是以天下晏然,逾百年而无犬吠之惊,此制兵得其道也。

——《文献通考》材料三(宋太宗)因谓近臣曰:“国家若无外忧,必有内患,外忧(辽,西夏掠夺)不过边事,皆可预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恨也。

帝王用心,常须谨此。

”——《续资治通鉴长编》材料四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清散。

——《朱子语类》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北宋时期统治者主要想解决前朝遗留下来的问题。

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是什么?(2)依据材料三,指出宋太宗对待“外忧”与“内患”的态度。

其根本出发点是什么?(3)材料二与材料四对宋初改革提供的评价如何?扼要说明你的看法。

【解析】本题围绕北宋的政治统治组织材料,设置情境,考查巩固统治的措施。

第(1)问要材料中的“自唐天宝以来,方镇屯重兵”看出是解决藩镇割据问题,材料二完全可以与教材知识联系,得出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

第(2)问相对简单,材料中的态度明显,皇帝采取措施,其根本出发点自然十分明确,就是巩固统治。

第(3)问要注意比较两则材料,其观点是相反的,所谓“你的看法”,就是对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评价。

【答案】(1)藩镇割据问题。

皇帝直接控制兵权,把地方军、政、财权都归中央。

(2)认为“内患”甚于“外忧”,即边事可预防,“内患”“深可恨”。

巩固皇帝的统治地位。

(3)评价:材料二认为宋初改革措施使天下晏然,战祸平息;材料四认为它使地方兵弱财困,终于导致“靖康之役”。

看法: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确实成功地防止了地方割据;但由此却形成庞大的官僚机构和军队,加重了中央财政负担,形成“积贫积弱”局面,这些都是形成北宋社会危机的重要因素。

14.山东邹平是“范公故里”,范仲淹青少年时期在邹平居住了整整20年。

阅读下列两则与范仲淹及其所处时代相关的材料:材料一北宋中期,东京一带流传着一句歌谣:“朝廷无忧有范君,京师无事有希文。

”范君就指范仲淹,希文是他的字。

范仲淹当年主持庆历新政,在审核各地官吏名单的时候,把庸碌无为的一笔勾去。

他的助手富弼不同意,说:“你大笔一挥倒容易,哪里会知道这会害得他全家痛哭。

”范仲淹坚定地说:“一家人哭,强如一路人哭!”他最终坚决罢免了那些不称职的官员。

材料二宋仁宗时,枢密使田况对当时骑兵战斗力的描述,令人难以置信:有的根本不能披甲上马,有的骑马奔跑时挽弓不过五六斗,箭射出十几步就落在地上。

欧阳修在谈到北宋的军队时说,士兵宿营时自己的衣服都要有人扛着;每次领取口粮,也要找人扛送。

请回答:(1)以上材料反映出了北宋中期的什么问题?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有哪些?(2)针对材料一中的问题,范仲淹采取什么措施?(3)材料二所述问题范仲淹解决了没有?这个问题以后又是如何处理的?请结合史实说明。

【解析】第(1)问可从两则材料中归纳,材料一“把庸碌无为的一笔勾去”,体现了人浮于事、冗官的问题;材料二反映了军队战斗力低下、军队腐败的问题,若归纳为冗兵问题则错误。

第(2)问考查对基础史实的再认再现能力,切忌把范仲淹改革的内容全部答上。

第(3)问结合相关史实回答即可。

【答案】(1)冗官问题和军队腐败、战斗力低下问题。

冗官问题:北宋初期为加强中央集权而“分化事权”的弊端;北宋科举制方面,录取名额大大增加,造成官吏多而杂。

军队腐败、战斗力低下问题:政治腐败造成的。

(2)严格官吏升迁考核制度;限制官僚子弟及亲友通过恩荫做官;加强各级长官的保举和选派。

(3)没有。

后来王安石变法实行保甲法和将兵法,加强了训练,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