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学习]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第8讲北宋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和社会改革随堂检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8讲

(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活页形式分册装订!)

一、选择题

1.(2009年广东潮洲模拟)在中国历史上,赵匡胤“陈桥兵变”也称赵氏“黄袍加身”,朝廷重臣的家庭被称为“满门朱紫”,这些名词来源于服饰的何种功能

( ) A.区分等级贵贱B.标记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

C.说明社会分工的不同D.美化程度的不同

【解析】通过颜色来区别贵贱,体现了古代森严的等级制度。类似的例子还有通过衣服上的不同动物形象来表示地位高低的,如清朝的官服的“补子”。

【答案】 A

2.(2009年哈尔滨市高考复习质量检测)下图是北宋前期兵员增长示意图,其反映的现象说明了

( )

A.地方将领擅自扩充兵员增强军事实力

B.“强干弱枝”的军事政策发生了变化

C.政府为抵御边患和稳定内政而扩充军队

D.宋太祖以后,统兵将领的地位逐渐提高

【解析】本题考查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解题关键是理解北宋前期的冗兵现象。从示意图看,北宋前期的军队不断增加,它是为了适应对少数民族政权用兵和镇压百姓的需要,故C项正确;北宋初削弱朝中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建立统辖于中央的禁军,推行“弱干强枝”的军事政策,A、B、D项都错误。

【答案】 C

3.(2009年南京市第一次调研测试)宋太祖曾说“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纵皆贪浊,亦不及武臣一个也。”为此宋太祖采取的最重要措施是

( ) A.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

B.设枢密使,管理军事

C.派文臣做知州,管理地方行政

D.设通判,监督知州

【解析】为了防止唐末藩镇割据的重演,防止武将在地方上割据,宋太祖派文臣到地方做知州管理地方行政。

【答案】 C

4.(2009年威海市高中毕业教学质量检测)北宋时负责监督知州的官吏是

( ) A.转运使B.通判

C.御史台D.参知政事

【解析】审题的关键是分清各个官职的职责。A项是地方赋税留下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由转运使运送中央;B项负责监督知州,可直接向皇帝报告情况,各州的公文必须由知州和通判联合署名才有效;C项是肃正纲纪,大事则廷办,小事则奏弹;D项是副宰

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

【答案】 B

5.(2009年黄冈高三质量检测)对司法权的控制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政治状况以及人权状况。历代统治者都注意了司法集权,在我国宋代,宋初统治者为了扭转节度使控制地方司法的局面,规定

( ) A.地方司法人员由各州派文官担任

B.死刑须报请中央复审核准

C.各州设通判负责监督知州,通判可直接向皇帝报告情况

D.知州改由中央派文官担任,并规定“三岁一易”

【解析】北宋地方司法人员由中央派文官担任,死刑须报请中央复审核准,A项错误,B项正确,C、D两项内容与地方行政权有关,与地方司法权无关。

【答案】 B

6.(2009年湖北黄冈)为了解决唐朝后期五代十国以来国家的割据分裂问题,北宋初期采取了一系列的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这些措施的积极作用或影响有

( )

①铲除了藩镇割据的基础②维护了国家的统一③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④有利于各级政府部门工作效率的提高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解析】本题属组合型选择题,可用排除法。北宋为加强中央集权,造成了官僚队伍庞大,政府部门工作效率低下,排除④。

【答案】 D

7.(2009年南昌市高三年级调研测试)《梦溪笔谈》记载:“皇佑(宋仁宗年号)二年,吴中大饥,殍殣枕路。是时范文正(范仲淹,字希文)领浙西发粟及募民存饷(粮食),为术甚备……又召诸佛寺主首,谕之曰:‘饥岁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于是诸寺工作鼎兴。”范仲淹的救灾措施的主要特点是

( ) A.宣传佛教,要求百姓忍耐

B.鼓励百姓生产,实行自救

C.救济与“以工代赈”相结合

D.寺院提供饮食,救济百姓

【解析】本题考查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是时范文正(范仲淹,字希文)领浙西发粟及募民存饷(粮食),为术甚备……”主要是采取救济的措施。“饥岁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实际上就是“以工代赈”。

【答案】 C

8.(2009年咸阳市高考模拟测试)王安石变法中,青苗法、募役法、市易法是争论的焦点,而募役法又是焦点中的焦点。“募役法又是焦点中的焦点”的主要原因是

( ) A.损害了大商人的利益

B.直接触犯了封建统治阶层的利益

C.不利于社会的稳定

D.不能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重大改革。募役法规定应服役而不愿服役的人应交纳一定财物由所在地政府雇人代役,官僚地主也不例外,破坏了他们的免役特权,直接触犯到了封建统治阶层的利益,最终导致王安石变法失败,故选B;市易法损害了商人利益,A不能选;王安石变法有利于政府增收,社会稳定,C、D错误。

【答案】 B

9.(2010年秦皇岛模拟)当今教育和人才竞争正式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一个新视点和着力点。宋真宗赵恒在《劝学诗》中有云:“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该诗反映了

( )

①当时读书与做官紧密结合②考试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③教育的目的是为统治阶级培养统治人才④束缚了读书人的思想,阻碍了科技的发展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典型的“学而优则仕”的观念,而考试的主要内容就是儒家经典的六经,但是当时因为科举考试的内容并不是仅仅局限于儒家经典,同时还可以很大程度上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并没有太多束缚思想和阻碍科技的发展,中国科技水平遥遥领先世界水平。

【答案】 C

10.(2009年潍坊模拟)唐代实施的“纳绢代役”和王安石变法中的“募役法”,皆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其共同原因是

( ) A.保证了农民的劳动时间B.增加了政府的收入

C.限制了官僚地主的特权D.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了解“纳绢代役”和“募役法”的内容和影响,根据其内容和影响不难分析得出正确选项。

【答案】 A

11.北宋时期一首诗写道:“万里耕桑富,中原气象豪。河淤开亿顷,海贡集千艘。”主要称赞王安石变法中的

( ) A.农田水利法B.青苗法

C.方田均税法D.募役法

【解析】本题为材料型选择题,关键是对题干材料的理解与分析,并从中提取有效信息。从“耕桑富”“河淤开亿顷”,可知大量的荒地得到开垦,大量水利工程得到兴修,而这正是王安石变法中的农田水利法内容。

【答案】 A

12.王安石改革科举和学校制度的主要措施有

( )

①废除明经诸科②创办私人讲学的书院③进士科专考经义和时务策④设立明法科

A.①② B.①③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事实的再认再现能力,即考查对王安石变法有关教育措施的掌握程度,解答时可用排除法。王安石变法中没有创办私人讲学的书院这一内容,可首先排除A、D两项;然后再比较B、C两项,由变法内容的“废”和“设”,作出准确判断。

【答案】 B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自唐天宝以来,方镇屯重兵,多以赋入自赡……五代方镇益强……及赵普为相,劝上革去弊。……时方镇缺守帅,稍命文臣权之。……又置转运使,通判,为之条禁,文簿渐为精密,由是利归公上而外权削矣。

——《太平治迹统类》材料二太祖、太宗平一海内,惩累朝暮跋扈,尽收天下劲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内外相推,上下相制,等级相轧……是以天下晏然,逾百年而无犬吠之惊,此制兵得其道也。

——《文献通考》材料三(宋太宗)因谓近臣曰:“国家若无外忧,必有内患,外忧(辽,西夏掠夺)不过边事,皆可预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恨也。帝王用心,常须谨此。”

——《续资治通鉴长编》材料四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清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