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_ppt
合集下载
《孟子三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ppt课件
细读课文,给课文划分层次
第一层(开头到“百里奚举于市”):列举了舜、傅说、胶鬲、管夷吾、 孙叔敖、百里奚六位古代圣贤从贫贱历经磨难,最终被起用的事例。
第二层(“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到“曾益其所不能”):讲述上天要把重任 降临在某人身上,一定会先让他经历各种艰难困苦,从而磨炼他的心志,增长他的 才能。
整体感知
4、请简要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和论证思路。 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论证思路是 首先通过列举六位名人的事例引出并论证“生于忧患”; 接着用讲道理的方式说明上天要把重任交给某人时会让其 经历磨炼,从而进一步阐述“生于忧患”;然后从个人层 面转到国家层面,论述国家没有忧患意识就会灭亡,论证 “死于安乐”;最后得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结论。
整体感知
2、“故天降大任于是人也”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这句话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它承接上文六 位名人在困境中崛起的事例,然后开启下文关于上天要把 重任交给某人时会让其经历种种磨炼的论述,将事例和道 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文章的逻辑更加连贯。
整体感知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是什么?
“生于忧患”是指人在忧患的环境中能够生存发展。忧 患能激励人奋发图强,在困境中磨炼意志、增长才能,从而 成就一番事业。“死于安乐”是指人在安逸享乐的环境中容 易走向灭亡。安乐会让人沉迷其中,失去警惕,导致意志消 沉,进而衰败。
课后作业 1、背诵《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译文:舜是从田地间兴起的,傅说是从筑墙工中被提拔的,胶
鬲是从鱼盐贩中被举用的,管夷吾是从狱官手中释放出来,进而得到 任用的,孙叔敖是从隐居的海边被提拔的,百里奚是从集市间被任用 的。
文章品析(二)
责任,使命。
使动用法,使……痛苦。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ppt课件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古代先贤历经苦难,最终取得成功的事
例启示我们,以积极和乐观的心态,勇敢地迎接困难和挑战。像
一个遭遇风景的渔夫,充满着憧憬与希望,包蕴着力量与勇气,
呼吸着成腥的空气,撑满帆去搏击风浪。或像一只高傲的海燕勇
敢地迎接暴风雨的挑战。
启示:
(1)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 (2)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在生活、思想、行 为等方面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练。 (3)一个国家要想长治久安,就必须居安思危。
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目的:先摆事实,举出古代六位人物成就事业的例子,从中归 纳出造就人才的客观因素,经历磨难,忧患可以激励人奋发有为。 再分析说理,说明个人成才的主观因素,重点论证“生于忧患”, 并以一简练的对偶句,由个人谈到治国;说明国家要发展,也要 有忧患意识。最后归纳出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课文探究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本文第一段为什么要列举一系列历史人物?文中哪一句 是从反面论证了这一点?
列举一系列历史人物是为了说明逆境(困境)对造就人才 的重要作用,选好人才尚且如此,推而广之治理国家更应 如此。“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这 一句是从反面论证了这一点。
课文探究
8、如果这篇文章的第一、二段和第三、四段的顺序互换行吗?
不行。理由有二:其一,文章的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第一二段主要是紧扣“生于忧患“”的内容来论证,而第三四段 的中心则谈到治国之道,这是紧扣“死于安乐的内容来论证, 对应论点内容呈现的先后顺序;其二,第一二段从个人发展的 角度来谈,而第三四段主要从治国的角度来谈,这也符合由小 到大,从个人到国家的认知规律。如果互换,行为的逻辑就会 产生混乱。
例启示我们,以积极和乐观的心态,勇敢地迎接困难和挑战。像
一个遭遇风景的渔夫,充满着憧憬与希望,包蕴着力量与勇气,
呼吸着成腥的空气,撑满帆去搏击风浪。或像一只高傲的海燕勇
敢地迎接暴风雨的挑战。
启示:
(1)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 (2)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在生活、思想、行 为等方面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练。 (3)一个国家要想长治久安,就必须居安思危。
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目的:先摆事实,举出古代六位人物成就事业的例子,从中归 纳出造就人才的客观因素,经历磨难,忧患可以激励人奋发有为。 再分析说理,说明个人成才的主观因素,重点论证“生于忧患”, 并以一简练的对偶句,由个人谈到治国;说明国家要发展,也要 有忧患意识。最后归纳出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课文探究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本文第一段为什么要列举一系列历史人物?文中哪一句 是从反面论证了这一点?
列举一系列历史人物是为了说明逆境(困境)对造就人才 的重要作用,选好人才尚且如此,推而广之治理国家更应 如此。“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这 一句是从反面论证了这一点。
课文探究
8、如果这篇文章的第一、二段和第三、四段的顺序互换行吗?
不行。理由有二:其一,文章的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第一二段主要是紧扣“生于忧患“”的内容来论证,而第三四段 的中心则谈到治国之道,这是紧扣“死于安乐的内容来论证, 对应论点内容呈现的先后顺序;其二,第一二段从个人发展的 角度来谈,而第三四段主要从治国的角度来谈,这也符合由小 到大,从个人到国家的认知规律。如果互换,行为的逻辑就会 产生混乱。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PPT-完美版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然:这样。于:由于。而:表示并列。 生于忧患: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 死于安乐: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因有忧患而 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生于忧 患,死 于安乐 》PPT- 完美版
《生于忧 患,死 于安乐 》PPT- 完美版 《生于忧 患,死 于安乐 》PPT- 完美版
患 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
死 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于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
安 乐
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 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
安乐也。
《生于忧 患,死 于安乐 》PPT- 完美版
《生于忧 患,死 于安乐 》PPT- 完美版
2、这几位古代贤能的人所处的时代不同,但是 他们的经历什么共同点?
他们虽然出身卑微,经历了苦难的磨练,但 都被提拔任用,做出了一番不平凡的事业。
《生于忧 患,死 于安乐 》PPT- 完美版
《生于忧 患,死 于安乐 》PPT- 完美版
思
考:
第二层与第一层有什么联系?论 证了什么内容?
第一层 举例论证人才要在困境中造就(。举例论证)
四、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
1、曾益其所不能. 曾 通“增”,增加
请你
找一找
2、困于心衡于虑. 衡 通“横”,梗塞,不顺
3、入则无法家拂士. 拂 通“弼”,辅佐
《生于忧 患,死 于安乐 》PPT- 完美版
《生于忧 患,死 于安乐 》PPT- 完美版
1、文章开头列举了哪些事例,运用什么样的句 式?
运用了排比句式,列举了历史上这六位名 人的事例:舜、傅说、胶鬲、管仲、孙叔敖、 百里奚。
然:这样。于:由于。而:表示并列。 生于忧患: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 死于安乐: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因有忧患而 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生于忧 患,死 于安乐 》PPT- 完美版
《生于忧 患,死 于安乐 》PPT- 完美版 《生于忧 患,死 于安乐 》PPT- 完美版
患 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
死 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于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
安 乐
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 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
安乐也。
《生于忧 患,死 于安乐 》PPT- 完美版
《生于忧 患,死 于安乐 》PPT- 完美版
2、这几位古代贤能的人所处的时代不同,但是 他们的经历什么共同点?
他们虽然出身卑微,经历了苦难的磨练,但 都被提拔任用,做出了一番不平凡的事业。
《生于忧 患,死 于安乐 》PPT- 完美版
《生于忧 患,死 于安乐 》PPT- 完美版
思
考:
第二层与第一层有什么联系?论 证了什么内容?
第一层 举例论证人才要在困境中造就(。举例论证)
四、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
1、曾益其所不能. 曾 通“增”,增加
请你
找一找
2、困于心衡于虑. 衡 通“横”,梗塞,不顺
3、入则无法家拂士. 拂 通“弼”,辅佐
《生于忧 患,死 于安乐 》PPT- 完美版
《生于忧 患,死 于安乐 》PPT- 完美版
1、文章开头列举了哪些事例,运用什么样的句 式?
运用了排比句式,列举了历史上这六位名 人的事例:舜、傅说、胶鬲、管仲、孙叔敖、 百里奚。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ppt课件
请在梳理全文内容的基础上,补出下面结构导图中的空缺部分。
生于忧患
摆事实
艰苦磨炼的益处
死于安乐
国家
安乐无忧
精读研析
【一】
析读课文
1.第1段中列举的六位圣贤的共同点是什么?列举这些事例的目的又是什么? 答案 (1)共同点:出身卑微,经历磨炼后成就一番出色的事业。 (2)目的:用排比句列举六位由卑微至显贵的历史人物的事例,引出并论证“生于忧 患”的观点,极具说服力;运用排比手法,增强了文章的气势,使论证更充分。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 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初读思考
从题目中,你读到哪些信息? 答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编者加的,意思是“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 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题目是文章的中心论点,以此为题,主 旨鲜明。
入则无法家拂(bì)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一个国家)在国内如果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势力、地位相 当的国家和外患的侵扰,这个国家就往往容易灭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了解到这一切之后,就会明白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 死亡。
理清结构
李永强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4.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答案 在国内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有能匹敌的国家和外患的 侵扰。
【二】
赏析手法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哪一句?文章是如何层层推理展开论证的? 答案 (1)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2)文章开篇先列举事例,提出担当重责的人才都必须先经过磨炼的观点;并由此引 申,由个人推论到治国,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述,最后得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 乐”的中心论点。
第23课《孟子三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件(共27张PPT).ppt
使…坚忍
给 这样的 使…痛苦
使…劳累
故天将降大任于 是人也,必先苦 其心志,劳其筋骨,饿
其体肤,空乏其身,
他的
使…经受饥饿之苦
财资缺乏,使…身处贫困之中
【译文】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的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
他内心痛苦,筋骨劳累,体肤饿瘦,身受贫困之苦,
违背
做 使…受到震撼 性格 增加 不具备的才能
痛苦对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 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
常处安逸享乐之中可以使人灭亡
【译文】
(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外部如果没
有能匹敌的邻国和外患的侵扰,这个国家往往就容易灭亡。了解到这一切之后,
就会明白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享乐之中可以使人灭亡的道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héng)于虑,而后作;征于色, 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bì)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 /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孟子(前372~前289),名轲,战国中期邹 国(今山东邹城)人,继孔子之后儒家最重要 的思想家。孟子曾周游列国,推行他的“仁政” 思想和“王道”主张,但由于当时诸侯国忙于 战争兼并,其观点被认为是“迂阔”,几乎无 人采纳。孟子晚年回邹国与弟子著书立说,作 《孟子》7篇,共269章。《孟子》语言明白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 子
导入:励志大师——孟子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的 这句话激励了无数人,每一个为梦想咬牙坚持的瞬间,我们的脑海中 都会回响起这句话。
这篇文章非常之“燃”它点燃希望,激励我们向前,同时又给予人 启发。
给 这样的 使…痛苦
使…劳累
故天将降大任于 是人也,必先苦 其心志,劳其筋骨,饿
其体肤,空乏其身,
他的
使…经受饥饿之苦
财资缺乏,使…身处贫困之中
【译文】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的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
他内心痛苦,筋骨劳累,体肤饿瘦,身受贫困之苦,
违背
做 使…受到震撼 性格 增加 不具备的才能
痛苦对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 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
常处安逸享乐之中可以使人灭亡
【译文】
(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外部如果没
有能匹敌的邻国和外患的侵扰,这个国家往往就容易灭亡。了解到这一切之后,
就会明白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享乐之中可以使人灭亡的道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héng)于虑,而后作;征于色, 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bì)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 /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孟子(前372~前289),名轲,战国中期邹 国(今山东邹城)人,继孔子之后儒家最重要 的思想家。孟子曾周游列国,推行他的“仁政” 思想和“王道”主张,但由于当时诸侯国忙于 战争兼并,其观点被认为是“迂阔”,几乎无 人采纳。孟子晚年回邹国与弟子著书立说,作 《孟子》7篇,共269章。《孟子》语言明白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 子
导入:励志大师——孟子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的 这句话激励了无数人,每一个为梦想咬牙坚持的瞬间,我们的脑海中 都会回响起这句话。
这篇文章非常之“燃”它点燃希望,激励我们向前,同时又给予人 启发。
23《孟子》三章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课件(共20张PPT)
4.个人的主观意识是否重要?在文中哪里体现? 重要。人恒过,然后能改;因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5.一个国家要想发展强大,需要哪些条件? 入则有法家拂士,出则有敌国外患者。
6、最后一段是怎样展开论述的?
正面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 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 而后喻。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 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bì)士,出/则无 /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
兴起,指被任用 田地
被选拔
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出身微寒, 家境贫穷。
沦为奴隶。
大夫,人称“五羖[gǔ]大夫”。 主持秦国国政期间,百里奚 “谋无不当,举必有功”,辅
佐秦穆公开地千里,促进了秦
国的崛起。
文意理解
3.文章开篇列举的六个人物有何共同点?列举这些事例在内容 和结构上的效果是什么?
共同点:他们都出身卑微,在历经了苦难的磨练被提 拔任用,最终有所作为。 效果: 内容上通过列举六个典型的事例,有力地引出 了困境能造就人才的道理; 结构上运用排比的修辞,增强语势,使文章更 有说服力。
资料助读
胶鬲(gé):商纣王大臣,与微子、箕子、 王子比干同称贤人。
胶 鬲 举 于 鱼 盐 盐之饶;齐带山海,多鱼
盐。
商纣之乱,隐 遁经商,贩卖 鱼盐
被周文王发 现,举为重 臣
原本是纣 王的大夫
贩卖鱼盐过 程,艰辛
帮助周武王 打败商纣王
文意理解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第23课《孟子三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件(共28张PPT).ppt
一: 主题思想
本文通过历史上六个著名人物从卑微到显贵的事例和有关道理,论证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中心论点。。
课前拼音 舜(shùn)
畎(quǎn)亩 胶鬲(gé)
曾益(zēng) 拂士(bì)
拂( fú )乱
第一课时 文言翻译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仲尼厄而作《春秋》
疏通文意
介词,从
捣土用的
舜 发 于 畎 亩 之 中,傅 说 举 于 版 杵筑 之 间,
起,被任用
被选拔
胶 鬲 举 于 鱼 盐 之 中,管 夷 吾 举 于 士,
指从狱官手里被释放并被重用
孙 叔 敖 举 于 海,百 里 奚 举 于 市。
起,被任用
市场
[译文]舜从田间被举荐出来,傅说在筑城的奴隶中被提拔出来,胶鬲 从贩卖鱼盐的商人中被提拔上来,管仲从监狱中被提拔上来,孙叔敖 从海边隐居的地方被提拔上来,百里奚在市场上被提拔上来。
•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 • 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
、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 • 著作及特点:著有《孟子》一书。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
子的思想,是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 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其文章气势充沛、逻辑 严密、语言流畅、论事论理雄辩有力 。
划分节奏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 吾/举于/土,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 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 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 然后/能改;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 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 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PPT课件
使……坚韧起来
阅读探究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几个 方面论证的?请简述本文的论证思路。 2、这篇短论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色?试举 例说明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你知道有哪些 名句与此意思相同?试举例 4、哪些事例可以证明这一道理?试举例
拓展提升 学习《生于忧患,死于安 乐》,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所以动心忍性:
通韧,坚强,坚韧
2、一词多义
舜发于畎亩之中: 发于声:
行拂乱其所为: 入则无法家拂士: 今亡亦死: 国恒亡:
起,被任用
发出,显露 违背 通弼,辅佐 逃亡 灭亡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所以,因此 扶苏以数谏故: 缘故
3、古今异义
古义
是 益 恒 作 困 色 喻 入,出
这个,这样 增加;更加 常常 奋起 忧困 脸色 了解,明白 国内,国外
文言文朗读方法指导
先 理解句意,确定句子的意义单位,然后根据句 子的语法结构来停顿,以使语意明显: (1)主谓之停顿。如:亲/贤臣,远/ 小人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3)修饰语与动词中心语之间有停顿。如:永 之人/争/奔走焉 (4)修饰语与名词中心语之间一般不停顿,如: 醉翁之意/不在酒 (5)句首语助词、关联词后面应有停顿,如:夫、 至若、盖、若夫、是以、以而、故等 (6)古代是两个单音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复 音词的,要分开读。如: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孟子(前372—前289),名轲, 邹(现在山东邹城市)人,是孔子之 孙孔伋(ji)的再传弟子。儒家学 说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史称 亚圣。著作《孟子》是孟子及其门人 所作,儒家经典之一,与《论语》、 《中庸》、《大学》合称“四书”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 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 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 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 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 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 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 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第23课《孟子三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件(共23张PPT)
原文翻译
• 在一个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世臣和辅佐君主的 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国家和外患,便经常导 致灭亡。这就可以说明,忧愁患害可以使人生存, 而安逸享乐使人萎靡死亡。
合作探究
• 文章开篇列举了六位名人,有什么作用?请从论证方法和语言两 个角度分析。
• ①论证方法: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例举历史上六位名人的事例, 论证了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观点。
原文翻译
• 所以上天将要降落重大责任在这样的人身上,一定 要道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 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贫困之苦,
• 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 拂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颠倒错乱。拂,违背,不顺。乱, 扰乱。
• 所为:所行。 • 所以:用来(通过那样的途径来……)。 • 动: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惊动。 • 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坚韧。 • 曾益:增加。曾,通“增”。 • 能:才干。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1.走近作者,了解创作的时代背景
学
2.把握全文的主要内容
习
目
3.精读全文,剖析写作特色
标 4.总结和归纳全文表达的思想内涵
5.合作探究,巩固提升
人物简介
•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 字子舆,与孔子并称“孔孟”, 鲁国邹(今山东邹城)人。战国 时期儒家思想代表人物之一,地 位仅次于孔子,被称之为“亚圣”。
原文翻译
• 人经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困苦,思虑阻 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这一切表现到脸色上,抒 发到言语中,然后才被人了解。
•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 入:名词活用作状语,在国内。 • 法家:有法度的世臣。 • 拂士:辅佐君主的贤士。拂,通“弼”,辅佐。 • 出:名词活用作状语,在国外。 • 敌国:实力相当、足以抗衡的国家。 • 外患:来自国外的祸患。 • 亡:灭亡。 • 生于忧患:忧患使人生存发展。 • 死于安乐:享受安乐使人萎靡死亡。
第23课《_孟子_三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件(共29张PPT)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贰 集思广益, 疏通文意
故天将降大任于 是人也,必先苦 其心志,劳其筋 骨,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行拂 乱其所为,所以 动心忍性,曾益 其所不能。
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 这个人,一定先要使他心 意苦恼,使他筋骨劳累, 使他忍饥挨饿,使他受尽 贫困之苦,使他所做的事 情颠倒错乱,用来使他的 内心受到震撼,使他性情 坚韧起来,增加他所不具 备的能力原来没有的才能。
1.文章开头列举了哪些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 么?意在说明什么道理?
出身卑微,经历磨难,终成大器。 意在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
叁 阅读第一自然段,独立思考
2.开头列举六个人物的作用是什么?
内容上:强调这六个人都在经历艰苦磨炼后成 就了不凡的事业。 论证上:列举六个人的事例,具体阐述了“磨 难出人才”的道理,引出下文的论述。 表达效果上:运用排比修辞,用相同的句式连 举六个例子,形成一种无可辩驳的气势,增强 了说服力。
忧患和磨难可以使一个人奋发有为, 使一个国家兴旺发达;安逸和享乐则会让 一个人不思进取,使一个国家衰败灭亡。
1. 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对“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的理解,并另举一两个事例来证明这一观点。
越王勾践和吴王夫差的故事就能证明这一观点。 吴越交战,越国战败,越王勾践立志发愤图强,准备 复仇。他卧薪尝胆,就是怕舒适的生活消磨了自己的 志气。他还亲自到田间与农夫一起劳作,他的妻子也 纺线织布。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越国已经 恢复元气,兵强马壮,具备了复仇的条件。反观吴王 夫差,战胜越国之后,以为忧患已除,生活骄奢淫逸, 狂妄自大,最终为勾践所败,身死而国灭。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 而后喻。
叁 阅读第二自然段
2.作者对治理国家提出的论断是哪一句?怎样才 能使国家生存发展呢?
第23课《孟子三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件(共36张PPT)
第一段
六个人
排比举例
共同的特点 1.出身都卑微。
推断 归纳
种田、筑墙的、贩卖鱼盐的、犯人、隐
居者、奴隶。
2.经过艰苦的磨结练论,显露出不同凡人的 才干。
艰苦的磨练 3.后来都被统治者委以重任,干出了一番出
色的事业。
第二段
个人 常常处在困境, 才能不断奋发。
国家
经受磨 炼的益 处
常常没有忧患, 往往遭至灭亡。
❖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 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 恒亡。
部编教材八年级 上册第21课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孟子 第2课时
读出自己 之一 读出结构—思维导图
❖ 思维导图就是一种结合图形与文字 于一体,开发你的思维潜力、提高思 维能力的简单高效的工具。
之三 思想内容的理解、感悟 读出自己
联系生活实际,你从文中读出了 哪些共鸣之处?
屈原放逐, 乃赋《离骚》
仲尼厄而作 《春秋》
韩非囚秦,《说难》、 《孤愤》。
司马迁受腐刑而作《史记》
司马迁——西 汉史学家、文学家 和思想家。因替投 降匈奴的李陵辩解, 被捕入狱,出狱后, 发奋著书完成《史 记》。鲁迅称它是 “史家之绝唱,无 韵之离骚”。
----介词,由于 ----介词,从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介词,给
征于色
——介词,在
词性活用:苦动、词劳的、使饿动、用空法乏,、翻乱译、时动,、要忍译都成是“形使容…词…或”
必先苦其心志。 译:使他的内心痛苦。
实 1.劳其筋骨。使他的筋骨受到劳累。 词 2.饿其体肤。使他的身体忍饥挨饿。
3.空乏其身。使他倍受,穷困之苦。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共28张PPT)
4.空乏其身 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受到贫困之苦。
5.行拂乱其所为 形容词使动用法,使……颠倒错乱。
细读感悟
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说说本文的论点。 中心论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第1段列举的六人是谁?这样写有何作用?
人物: 舜、傅说、胶鬲、管夷吾、 孙叔敖、百里奚
作用: 运用事实论证,证明了“人才 要在逆境中造就”的道理;为 下文的论述奠定了事实依 据。
阻挠,违反 同“弼”,辅弼。
承接连词 并列连词
三、古今异义
1.举于士 (古:狱官
今:士兵)
2.所以动心忍性 (古:用这些办法 今:表因果的关联词 )
3.降大任于是人也
(古:这样的
今:判断动词)
三、词类活用
1.必先苦其心志 形容词使动用法,使……痛苦。
2.劳其筋骨 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劳累。
3.饿其体肤 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受饥饿。
处
论证方法:
主要是由个别到一般,最后推断出中心论点。
特殊论据——一般论据——中心论点
这篇短论阐明了人才要在困境中造就和人处困境能激 发斗志、国无忧患易遭灭亡的道理。文章在论证上采 取了层层推理的方法。开头先列举事例,接着由个别 到一般据事论理,提出了担任治国重任的人才必须经 过磨炼的观点,并由此引申发挥,从正反两方面进行推 论,最后得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结论。本文的 中心论点是在层层推论的基础上,结尾时才概括出来 的。同时本文举例典型,观点材料紧密结合,因而有 很强的说服力。
概括这些贤士的特点:
出身卑微:种田、筑墙的、贩卖鱼盐的、 犯人、隐居者、奴隶。
经过艰苦的磨练,显露出不同凡人的才干。 后来都被统治者委以重任,干出了一番出
色的事业。
5.行拂乱其所为 形容词使动用法,使……颠倒错乱。
细读感悟
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说说本文的论点。 中心论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第1段列举的六人是谁?这样写有何作用?
人物: 舜、傅说、胶鬲、管夷吾、 孙叔敖、百里奚
作用: 运用事实论证,证明了“人才 要在逆境中造就”的道理;为 下文的论述奠定了事实依 据。
阻挠,违反 同“弼”,辅弼。
承接连词 并列连词
三、古今异义
1.举于士 (古:狱官
今:士兵)
2.所以动心忍性 (古:用这些办法 今:表因果的关联词 )
3.降大任于是人也
(古:这样的
今:判断动词)
三、词类活用
1.必先苦其心志 形容词使动用法,使……痛苦。
2.劳其筋骨 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劳累。
3.饿其体肤 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受饥饿。
处
论证方法:
主要是由个别到一般,最后推断出中心论点。
特殊论据——一般论据——中心论点
这篇短论阐明了人才要在困境中造就和人处困境能激 发斗志、国无忧患易遭灭亡的道理。文章在论证上采 取了层层推理的方法。开头先列举事例,接着由个别 到一般据事论理,提出了担任治国重任的人才必须经 过磨炼的观点,并由此引申发挥,从正反两方面进行推 论,最后得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结论。本文的 中心论点是在层层推论的基础上,结尾时才概括出来 的。同时本文举例典型,观点材料紧密结合,因而有 很强的说服力。
概括这些贤士的特点:
出身卑微:种田、筑墙的、贩卖鱼盐的、 犯人、隐居者、奴隶。
经过艰苦的磨练,显露出不同凡人的才干。 后来都被统治者委以重任,干出了一番出
色的事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苦、劳、饿、空乏、乱、动、忍都是 词性活用: 形容词或动词的使动用法,翻译时, 要译成“使„„”
必先苦其心志。 译:使他的内心痛苦。 1.劳其筋骨。 译: 使他的筋骨受到劳累
实 词
2.饿其体肤。 译: 使他的身体忍饥挨饿
3.空乏其身。 译: 使他倍受穷困之苦 4.行拂乱其所为。 译: 使他的行为错乱颠倒不顺畅
思想 使……劳累。 使……受饥饿 身体 资财缺乏
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
行为违背 使……颠倒错乱 加 使……惊动。忍同韧, 使……坚韧 通“增”,增
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
常常犯错误 这样以后 忧困 通“横”,梗塞,指不顺
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
奋起,指有所作为 脸色明白 征验,表现
孟子在第一段以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告诉 人们一个怎样的道理?请写出与之意思相 近的一句名言。 逆境出人才。 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 绔少伟男。
第一段
列举六位名人事例
(个别) (一般)
第二段
担当重任必先经过一番磨练
(客观)
(主观)
第三段
身处逆境须 (个人) 努力奋发 (正面)
(国家) 国无忧患 (反面)
行拂乱其所为 法家拂士
(g é )
(f ú ) (bì ) (z ēn g)
曾益其所不能
舜 从 田 野 之 中 被 起 用
舜 发 于 畎 亩 之 中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傅说从筑 墙的劳作 之中被起 用。
胶 鬲 从 贩 卖 鱼 盐 中 被 起 用
。
胶 鬲 举 于 鱼 盐 之 中
管夷用为相。
孙叔敖举于海
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
图 为 孙 叔 敖 除 去 两 头 蛇 的 传 说
百 里 奚 举 于 市
赎 买 回百 来里 并奚 被被 起从 用奴 。 隶 市 场 里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
起,被任用 农田 任用选拔 这里是被选拔的意思
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
从
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课文探究(五)
5、孟子认为造就人才需要的主客观条件是 什么? 主观条件:内心状态(心里):困于心, 衡于虑,而后作。 外在表现: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客观条件: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 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课文探究(六)
6、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5.动心忍性。 译: 使他的心受到震动,使他的性情坚韧
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
曾益其所不能。 曾 通“增”,增加
困于心衡于虑。 衡 通“横”,梗塞,不 顺 入则无法家拂士。 拂 通“弼”,辅弼,辅 佐
一词多义
发
舜发于畎亩之中 ----兴起,被任用
征于色,发于声
----表露,表现
国恒亡
----国家
国
课文探究(九)
9、孟子的文章善于运用排比句式,长短错落, 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以选文第二段为例加 以分析? 这段文字以“必先”二字领起“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 为。”构成一组排比句,读起来一句紧似一句, 非常有气势,且这组句子句式较整齐,以短句 为主,和前后较长的句子搭配起来,使全段句 式富于变化,读起来节奏感很强。
则有去国怀乡
----国都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国防
虚词(用法): 于 从 给 在 舜发于畎亩之中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而死于安乐也
而
表顺承 “然后” 表转折“但是、却”
而后作 而死于安乐也
词语解释
发:. 起,被任用 畎亩: 农田. 举: 被举用. 士: 狱官. 市: 市场,做买卖的地方. 于: 从 恒: 常. 过:犯过失 衡: 通“横”,堵塞,不顺. 入:国内。 出: 国外。 然后:这样以后。 征验,流露,表现。 征: 喻:了解 作: 奋起,有所作为. 辅佐君主的贤士 拂士:. 拂:. 通“弼”,辅弼
《孟子》是儒家的经典 之一,为孟子和弟子及再 传弟子所著。书中记载了 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 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 点和政治活动。南宋朱熹 把它和《大学》、《中 庸》、《论语》合为“四 书”,成为此后读书人的 必读书。
给下列红字注音:
舜发于畎亩之中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quǎn)
(yuè )
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课文探究(三)
3、“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有何作用? 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由上文的个别事例转入对一般现 象的论述,使论述更具有普遍性, 更有力证明论点。
课文探究(四)
4、人成才要经受哪几方面的磨练?经受磨练
的好处是什么? 思想: 苦其心志 生活: 劳其筋骨,饿体肤,空乏其身 行为: •行拂乱其所为 好处: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有关孟子和《孟子》
孟子(前372—前289) 战国时思想家、教育家。 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 邹县)人。后世认为他是孔 子学说的继承人,因此把 他和孔子并称:孔孟,并 尊其为“亚圣”。他曾游 梁,说惠王,不能用;乃 见齐宣王,为客卿。宣王 对他很客气,可是也始终 不用。于是孟子归而述孔 子之意,教授弟子。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孟子
故事:有一只青蛙第一次不小心掉在了一口正煮着 水的锅里,恰好水已经开了,青蛙吓坏了,使劲一 跳,逃离了险境;第二次,青蛙又犯了同样的错误, 又掉进了那口锅中,同样的锅里也在煮着水,不同 的是,这次水还没有煮开,青蛙觉得还挺舒服:这 个热水澡好哇!结果呢?——青蛙熟了!
•青蛙在开水里逃生 •青蛙在温水里死亡
课文探究(七)
7、 文章论述死于安乐的句子是什么?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国恒亡。
课文探究(八)
8、有人说现在优越了,生于忧患,死于安 乐失去了意义,你怎么看? 孟子的这句话没有失去意义,优越的条件 会使人懒惰堕落,同时优越的环境中有时 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要想战胜这些 挫折,必须树立忧患意识,让他们去经历 一些磨难,增长才能,提高各种能力,在 磕磕碰碰中磨练意志,培养他们承受挫折 能力。
课文探究(一)
1、开篇列举六位历史人物的共同点是什么? 运用什么修辞?列举六位人物有什么作用? 出身卑微,经历艰难困苦的磨练,成就不 平凡的事业。 排比。 这些人物经历了艰难困苦的磨练之后成就 不平凡的事业,为下文的议论摆事实。这 六个事例很好地支撑后面的论证。
课文探究(二)
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中是人指哪一类人? 像文中列举六位历史人物那样, 经历了艰难困苦的磨练之后成就 不平凡的事业的这一类人。
易灭亡
(中心论点)
第四段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了解
指在国内
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外面,指在国外。 拂(bì ),通“弼”,辅佐 则,如果 常常
译文: 一个人常常是犯了过失,这样以后才能够改正;内心忧困,思虑 堵塞,然后才能奋起,有所作为;憔悴枯槁,表现在脸色上,吟 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看到他的脸色,听到他的声音),然后 人们才了解他。一个国家,国内如果没有有法度的世臣和能够辅 佐君主的贤士,国外如果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国侵犯的危险,这 样的国家常常会灭亡。
狱官 市场,做买卖的地方
•[译文]舜是从田野中被任用的,傅说从筑墙的 泥水匠中被提拔的,胶鬲是从鱼盐贩中被举用, 管夷吾是从狱官手里被释放并举用为相,孙叔 敖是隐居海边被提拔任用的,百里奚从买卖奴 隶场所被选为相。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
所以 将要 下达 责任 给 一定 使……痛苦
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课文探究(十)
10、孟子认为“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和 “行拂乱其所为”能够增加人的才能。在 今天你认为其中哪一点仍然是人们增加才 能有所成就的必要条件? 苦其心志仍然是人成才的必要条件,一个 人思想受到磨练,能培养顽强的精神和坚 韧的性格,这是成功的必要条件。
选文第二段承接上文从正反两方面加以推 论,其中从正面进行推论的是————— —?从反面进行推论的是———————— ——? 正面: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 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反面: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 者,国恒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