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高考历史专题强化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合集下载

【历史】4.2《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PPT课件(新人教版-必修2)

【历史】4.2《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PPT课件(新人教版-必修2)

9.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改革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相同点不 包括 A.改变单一的管理模式 B.有利于解放生产力 C.分配上克服了平均主义
D.从根本上改变了所有制形式
10.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质是 A.解放社会生产力 C.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 B.增强农村和城市的经济活力 D.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课堂延伸
材料一:“又出新车了!”、“又有车降价啦!”这是近来人们 在媒体上见得最多的一类消息。进入2003年,市场价格下降和 企业新车下线就出现了多米骨牌效应:有十多款轿车宣布降价, 另外有索纳塔等多款新车下线。表面上看,这是企业的自发行为, 但是都与一只看不见手息息相关。
材料二:电子打火机的生产,最初几百元一只,导致几百家企业 一哄而上,走私也很猖狂。随着生产数量的增加,价格逐渐下跌 至1-2元,高档的也不过几十元,很多企业因而破产,然而打火 机质量却直线上升。 思考: 1、材料一中所说的“看不见的手”是指什么?这只手通过哪些 影响社会生产? 2、为了充分发挥这只手的作用,党在1992年作出了什么样的战 略决策?
的会议有哪几次?实现了 几次工作重心的转移?
中共历史上具有转折性意义的会议
会议名称
八七会议
时间
1927年
主要内容
历史意义
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是由大革命失败 通过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 到土地革命兴起 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 的转折点 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党中央 党的历史上生死 的不正确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 攸关的转折点 核心的正确领导 指出党的工作重心转移,提出党的 工作重心由乡村 总任务是把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 转移到城市 国,把中国建设成为伟大的社会主 义国家 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改 是建国以来党的 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历史上具有深远 意义的伟大转折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教学设计

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识记和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了解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

2、运用生产关系一定适应生产力的原理,分析和理解经济体制改革的各项措施。

(二)过程与方法1、阅读课文,学会分析教材,从课本中获取有效信息。

2、设置探究问题,指导学生分析,抽象概括,积极思考,积极表达。

3、利用表格,培养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分析历史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问题探究,学生认识到任何一种经济体制的建立,都必须从本国国情出发。

2、必须与本国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必须符合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必须随着时代的变化进行调整,改革是社会主义不断完善和保持自身活力的重要手段。

3、认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由计划经济逐步过渡到市场经济,国力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是历史的巨大进步。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难点:如何理解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过渡;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措施内涵和作用。

三、学情分析本节课是高三第一轮复习所用。

本课内容学生在初中和高一时已经了解的比较多,并且自身置于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知识,但是核心概念理解的还不透彻,分析能力、比较能力、综合把握历史进程的能力还欠缺。

在学习本课时充分利用学生已掌握的知识来提升其分析比较能力,综合把握历史进程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学案教学法五、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创设情境1】在1956年,上海的天气很热,企业为了不影响生产,采取用风扇、鼓风机来降温的措施。

但要经过十一个部门的审批,要盖十一个图章,等最后的图章盖完,夏天已经过去了。

【问题设置】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创设情境2】1978年,安徽省发生百年不遇的大旱。

为抗旱救灾,省政府鼓励农民生产自救,开荒种粮,谁种谁收。

在这种政策推动下,当年底,凤阳县梨园公社小岗村的18户农民秘密协议,把生产队土地划分到户,包干经营。

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教案-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

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教案-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

第13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教学目标:1、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认识这次全会作出的有关改革开放的决策,认识这次全会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的意义。

2、掌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农村经济体制的措施和改革国有企业的主要措施。

3、理解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以及经济体制改革对国民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

4、识记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和提出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的会议,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的历史意义。

重点难点: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的伟大转折;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难点:经济体制改革、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城市国有企业改革的原因。

教学方法:多媒体课件教学,结合阅读历史资料、设疑,采取师生探究性和互动式的学习方式。

导入课程:讲授新课:1、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重要内容)2、运用图片引导学生认知土地性质的转变,学生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质。

3、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开展:1984年以后全面展开;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

(2)内容①管理体制:实行政企分开,简政放权。

②所有制: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③分配制度: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史料分析:史料一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在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初以农村改革为重点的第一阶段,和80年代中后期以城市为重点、城乡联动和全面改革,以中共十四大为标志,改革进入了新阶段……新阶段是改革的攻坚阶段,是以建立新体制为主要使命的阶段。

——宁可主编《中国经济发展史》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1)背景①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改革开放面临复杂的国内外形势,改革进入关键时期。

②1992年初,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

(2)过程①提出目标: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高中历史必修2笔记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高中历史必修2笔记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一.伟大的历史转折1. 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确定今后工作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影响: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二.经济体制改革1.农村1978年,开始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1983年,撤销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撤销生产大队,建立村民委员会2.城市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管理体制:政企分开,简政放权所有制: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调动了企业积极性,有了竞争机制,增强了活力,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效益显著提高。

3. 结果: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极大解放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1. 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改革面临复杂的国内外形式:国内重重阻力,国际东欧剧变,苏联解体2. 1992年初,邓小平南巡讲话3. 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明确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成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抓住机遇,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化建设进入新阶段的标志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4. 1993年,中国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确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5. 1997年,十五大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6. 21世纪初,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7.成就:80年代以来经济保持年均9%的增长速度,创造了世界经济增长史上的奇迹,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前言:1978年5月,《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文章,这篇文章引起广泛注意,开始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总结:1.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2.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制为主要形式的经济体制改革,使我国国民经济迅速发展3.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历史必修Ⅱ人教新课标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课件(共19张)

历史必修Ⅱ人教新课标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课件(共19张)

人民公社→乡、镇政府 生产大队→村民委员会
深 圳 经 济 特 区 城市 中心 经济 环节 体制 改革 家 庭 联 产 承 包 责 任 制
少管、间接管 怎么管? 让企业自己负责
增强企 业活力
怎么分?
按劳分配为主
多种分配方式
谁拥有?
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经济
大丰收
家庭联 产承包 责任制
富裕的农副 产品要卖
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百分之九十的分散的个体的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是可 能和必须谨慎地、逐步地而又积极地引导它们向着现代化和集体化的方向发展 的…..必须组织生产的、消费的和信用的合作社,和中央、省、市、县、区的 合作社的领导机关。 国营经济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是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加上私人 资本主义,加上个体经济,加上国家和私人合作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这些就 是人民共和国的几种主要的经济成分,这些就构成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形态。
1962 1965 1966 1973 1975
过渡时期(1949~1956)经济建设起步 经济恢复、一五计划、社会主义改造
十年探索时期(1956~1966)探索有成绩有失误 中共八大正确探索、 1958年总路线、大跃进、人 民公社化运动失误 十年文革时期(1966~1976) 经济劫难 1973、1975复苏
十一届三中全会会场 阅读材料,归纳十一届三中 全会的主要内容。
1978
十一届三中全会:伟大转折,改革开放 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怎 么 改 革 开 放?
1978 年5 月 6日深 圳大 规模 逃港
习仲勋
深 圳 经 济 特 区
摸 着 石 头 过 河
1978 年12 月24 日安 徽小 岗村 18人 秘密 协定

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一、教材分析《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第2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本节内容是本单元的关键点,既是建国以来经济建设的发展与曲折的转折又是第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的政策基础。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主要内容;理解其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2.能力目标:搜集丰富的历史和现实生活资料,讨论计划经济、市场经济的利弊得失,探究市场经济与现代化的关系,培养学生查找资料、分析论证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明白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在理论与实践上都取得了丰硕成果,从而更坚决地跟党走,坚定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念。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难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四、教学过程[复习提问导入新课]1、建国以来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说明了什么问题?这些问题的成因是什么?它给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带来了哪些问题?2、为什么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党和国家的重大转折?(多媒体课件出示课题)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推进新课]一、伟大的历史转折阅读教材54页第一自然段,思考问题:1.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召开的?2。

这次会议的主要内容有哪些?是如何使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发生转移的?3。

此次会议召开有何重大历史意义?背景:历史的徘徊和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引言阅读:“凡是毛主席做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做出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的遵循。

”概括为“两个凡是”。

其实质是继续坚持左倾错误。

导致文革结束后我国在徘徊中前进。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优质课教案_4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优质课教案_4
3、教师对学生的疑惑点、本课重难点精讲、细讲。
4、学生讨论完成合作探究,并展示讨论结果,最后老师总结。
5、利用本课测评检测学生的掌握程度。
6、学生自己总结在本课的收获。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由课件图片导入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第一目内容
1、为何改革?→提出改革→伟大的历史转折
1)分析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和九十年代初,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完善,使我国的改革重新焕发了活力。
【设计思路】本课小结,采取了与常规教法不一致的方法,在继承常规教法的同时,在总结中引入学生耳熟能详的诗句,使学生在轻松愉悦之中能准确地把握住本课的内容。
探究: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我国的国民经济为什么仍然处于停滞状态?
(展示材料: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作出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的遵循)
得出背景:两个“凡是”。
2)十一届三中全会
(阅读第一段)回答:假如你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参加者,请你谈谈这次会议的主要内容。
(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
1、自主阅读课本第二目及学思之窗,完成下列问题。
2、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展示
第三目内容
3、改革为何?→改革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导入:回答了如何改革,那么改革的目标是什么呢?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就是我们接下来要探讨的第三个问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背景
3)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意义
伟大转折
【设计思路】依据课标,本目的识记内容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和意义,这是改革开放提出的背景,在教学过程中着重引导学生准确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和意义,感受当时我国的实际情况,必须要抛弃阶级斗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而为引入下面的经济体制的改革作好铺垫。

(新课标)新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第12讲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

(新课标)新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第12讲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

第12讲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夯实基础【P81】一、伟大的历史转折【基础梳理】(1)背景①经济状况:粉碎“四人帮”后,国民经济仍处于停滞状态。

②思想基础: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指导思想。

(2)标志: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

(3)内容①思想路线: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②政治路线:抛弃“以阶段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③经济方针:确定今后党和国家的工作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

(4)意义: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重难突破】历史转折“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我国先是经历了“在徘徊中前进的两年”。

这两年里,当时中央的主要领导人提出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直到1978年展开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才开始冲破“左”倾错误思想的束缚,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1978年底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正确的指导方针与政治路线,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因而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此后,改革开放政策使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兴盛局面。

1992年召开的党的十四大,又为我国确立了迈向21世纪的行动纲领,指引全国人民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

【真题演练】【例1】“走向世界丛书”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出版,所收著作记录了近代国人亲历西方的见闻感言,如容闳的《西学东渐记》、康有为的《欧洲十一国游记》等,反响极大。

该丛书的出版(C)①展现了近代国人走出国门、了解世界的历程②改变了近代中国闭关锁国、盲目自大的局面③为中国改革开放、融入世界提供了历史借鉴④开创了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新局面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解读材料。

教案高一历史-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教案高一历史-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必修Ⅱ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教学设计姓名:王秀琴工作单位:银川市实验中学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教材分析】▲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是人教版历史必修Ⅱ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十二课。

教材分为三目介绍学习的内容,第一目“伟大的历史转折”,介绍了十一届三中全会背景、内容和意义;第二目“经济体制改革”,介绍了农村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措施及意义;第三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介绍了市场经济的提出和完善。

本课内容较多,理论性较强。

▲学情分析:普通高中进入新课改后,历史学科的教材变化是比较大的。

以往的历史教材是按通史体系编排,而新教材则按专题体系,把历史归纳成若干专题,以专题为线索展现历史发展脉络。

每个专题包括古今中外的历史内容,打破了时空的界限。

这就要求教师能够深入浅出地把历史知识在有限的时间里向学生讲述清楚,并引导他们自主地合作探究,通过学习活动有所收获,这无疑是一个重大的挑战。

【课程标准】1.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2.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3.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教学构思】1、本节围绕“改革提出——改革措施——改革目标”的主要线索展开。

2、结合课本引导学生一起梳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理解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区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涵。

3、通过多媒体创设情景,让学生真切感受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建立后的辉煌成就,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课时】二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基础知识: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及意义,工作中心的转移,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措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概念。

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人教版必修2历史教案

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人教版必修2历史教案

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人教版必修2历史教案一、知识目标•了解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概念和特征;•了解我国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演变过程;•理解市场经济发展中的挑战与机遇。

二、教学重点1.计划经济的概念、特征及其在我国的实践经验;2.市场经济的概念、特征及其在我国的实践经验;3.市场经济发展中的挑战与机遇。

三、教学难点1.理解市场自主调节机制和政府引导作用的关系;2.探索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国有企业改革之路。

四、教学过程1. 计划经济计划经济是指国家计划部门向各生产部门统一安排生产、供应和分配的经济体制。

它的发展初衷是为了解决物质短缺和繁荣经济。

20世纪50年代,中国开始实行计划经济,取得了一定成就。

但同时,也出现了许多问题,如长期停滞不前、经济效率低下等。

2. 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为基础,在国家产业政策、法律制度、宏观经济管理等方面进行引导的经济体制。

它的特点是市场自主决定价格、资源配置和生产方式。

市场经济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开始实行,并取得了显著成就。

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市场失灵、社会矛盾加剧等。

3.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演变过程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历时较长。

80年代初期,我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农村改革,逐渐向市场经济转型。

90年代初期,我国开始实行宏观经济调控,加强市场调节力度,加快市场经济建设。

21世纪以来,我国积极引入外资、加强产业结构调整等措施,加快市场化改革速度,转型增长模式。

4. 市场经济发展中的挑战与机遇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我国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如资源约束、环境问题等。

而相应地,也产生了一些机遇,如技术创新、国际贸易等。

因此,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如严格环境保护、推进科技进步等,以应对市场经济发展中的各种挑战。

五、课堂练习1. 选择题1.市场经济的基础是()。

A. 生产资料公有制 B. 消费资料市场 C. 国家的计划指导 D. 生产流通市场答案:B2.我国市场经济翻天覆地的变革发生在()年。

历史必修Ⅱ人教新课标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课件(共35张)

历史必修Ⅱ人教新课标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课件(共35张)

北京大学2010年自主招生面试题之一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能推动现代化农业生 产,你对这个问题怎么看?
当前家庭联产承包带来的若干问题
第一,农户家庭经营耕地规模太小,大大限制了 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产品商品率的提高。 第二,现行土地承包制度以家庭为单位,土地流 转没有相应政策与法规,不利于土地向农业技术能手 转移,不利于鼓励农业投资者开发农业。 第三,农村劳动力成本迅速上升,现代农业生产 要素投入量成倍增长;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水平不断上 涨等等。
20世纪80年代,当全国农村都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 任制的时候,华西村村支书吴仁宝出人意料地没有分 田到户,却依然干着集体经济“副业”。 2004年,华西村人均工资收入12.26万元。华西人的收 入是全国农民的41.76倍、城镇居民的13.01倍。2006 年全村实现销售超300亿,2010年超500亿元,每户村 民的存款最低600万元--2000万元。 个体经营和集体经营究竟谁更能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这种华西村模式具不具备在全国推广的可能?会不会使 广大农民“辛辛苦苦三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
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课程标准: 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 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 意义。 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 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 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城市国有企业改革
1984年3月24日,福建省55位厂长经理在《福建 日报》上发出“请给我们‘松绑’的呼吁”。 随后,《人民日报》转载了这封呼吁信,将“松绑” 风吹向全国。 这里的“松绑”主要指: 扩大企业自主权,增强活力
1990年:计划?市场?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2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教学设计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2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教学设计
3.教师巡回指导,参与学生讨论,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观点。
(四)课堂练习
1.教学内容: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经济问题。
2.教学活动设计:教师设计以下练习题,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练习题:
(1)请简述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2)结合实际案例,分析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3)谈谈你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看法。
1.教学内容:计划经济的概念、特点及其在我国的应用;市场经济的概念、特点及其在我国的确立。
-教师讲解:“计划经济是指国家通过行政手段对资源进行统一分配和调度的一种经济体制,其特点是强调国家主导、统一规划、平均分配。而市场经济则是指通过市场机制实现资源配置的一种经济体制,其特点是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竞争机制、效益优先。”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2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概念、特点及其区别。通过对比分析,掌握两种经济体制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影响。
2.了解我国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过程,认识这一转型对我国经济、政治、社会等领域带来的深刻变革。
3.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尊重他人意见,学会在合作中共同成长。
4.引导学生树立市场经济观念,认识市场经济的公平、公正、公开原则,提高道德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5.培养学生对历史与现实问题的独立思考能力,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本章节教学设计旨在让学生通过学习我国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过程,掌握相关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习兴趣,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历史必修Ⅱ人教新课标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课件(共29张)

历史必修Ⅱ人教新课标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课件(共29张)

解析:中共十四大才明确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因此④不符合题意。 答案:A
2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A.克服了分配中的平均主义 B.成为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唯一形式 C.实现了农村土地的私有化 D.取代了人民公社的政权组织形式 解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形式,但 不是唯一的形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一种经营形式,而非政权组 织形式,取代人民公社政权组织形式的是乡、镇政府;家庭联产承包 建立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之上,土地承包后,农民只有使用权,没有所 有权。 答案:A
【问题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序 幕。30 多年来,经济体制改革促进了中国的发展,给中国社会带来了 重大的变化。试分析当时我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目的及必要性。 提示:经济体制改革促进了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给我国社会带 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正确理解经济体制改革的目的、 必要性,能够 从更深层次理解教材相关内容。
一、伟大的历史转折——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背景 在粉碎“四人帮”后的两年时间里,国民经济仍处于停滞状态,人 民生活没有得到改善。 2.召开 1978 年 12 月在北京召开。 3.决策 (1)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抛 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 (2)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 来的战略决策,确定今后党和国家的工作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4.意义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成为实行改 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2)突出特征:①在所有制结构上,要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公 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特征。 要通过公平竞争发挥国有企业在市场 运行中的主导作用。②在分配制度上,要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效率 优先,兼顾公平,防止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③在宏观调控上, 国家坚持对经济发展实行宏观调控。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教学设计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教学设计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2.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展示我国计划经济时期的图片、视频等资料,引发学生对计划经济的好奇心,为新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2)新课内容:讲解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概念、特点,分析我国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过程及其原因。在此过程中,注重对学生的启发和引导,帮助他们构建知识体系。
(3)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有企业改革等,让学生深入了解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在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的积极作用和局限性。
(4)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就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优缺点展开讨论,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分析能力。
(5)总结与反思: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对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转型进行客观评价。
3.教学评价:
(1)通过课堂问答、小组讨论等形式,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2)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概念、特点及其在我国的发展历程。
2.掌握我国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过程、原因及其影响。
3.分析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在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的积极作用和局限性。
4.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对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转型进行客观评价。
(二)教学设想
接着,我会简要介绍计划经济的定义、特点,以及它在我国的实施背景。在此基础上,引出市场经济这一概念,并提出问题:“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有何不同?我国为何要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通过导入环节的设问,为学生学习新课内容做好铺垫。
(二)讲授新知,500字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概念、特点:详细讲解两者的定义、运行机制、优缺点等,让学生对这两种经济体制有全面、深入的了解。

历史必修Ⅱ人教新课标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课件(共63张)

历史必修Ⅱ人教新课标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课件(共63张)

• 【解析】
• 由上面图示可知正确答案为C项。 • 【答案】 C
•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概念、特点和 作用 • 1.概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在社会 主义公有制的基础上,在国家宏观调控下, 让市场在社会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的 经济体制。
• 2.特点 • (1)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 个体经济、私营经济、中外合资经济和外商 独资经济等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不同 的经济成分之间还可以自愿实行多种形式的 联合。 • (2)在分配上,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 方式并存,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 (3)在宏观调控上,社会主义国家能够把人 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 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与市场两种
•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 1.背景——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 中国的改革开放面临复杂的国内外形势。 • (1)国内:改革遇到阻力。 苏联解体 • (2)国际:东欧剧变,_____________,世 界社会主义运动遭遇挫折。
• 2.过程 • (1)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发表了一系列 重要谈话,论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提出要 搞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2)1992 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 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我 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公有制 商品市场体系 • (4)1997年,中共十五大进一步完善了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提出以________为主
• 6.措施 • (1)在农村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 要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和 非农产业,废除了“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 旧体制。 • (2)在城市主要是把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 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 同发展,把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改变为以间 接管理为主、宏观调控的管理体制,实行以 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 度。

高中历史必修二优秀教学案例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探索中的改革》人教版

高中历史必修二优秀教学案例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探索中的改革》人教版
4.探讨改革过程中的挑战与成就:引导学生思考改革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如价格双轨制、企业效益低下等,以及我国政府如何应对这些问题,取得了一系列成就。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分组讨论:让学生围绕改革过程中的关键问题展开小组讨论,如价格改革、企业改革等,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
2.分享讨论成果:各小组选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让学生在交流中互相学习,提高表达能力。
同时,我还将注重课堂氛围的营造,以平等、民主、和谐的态度对待学生,让他们在宽松的环境中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在教学评价方面,我将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充分挖掘他们的潜能。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利用多媒体展示计划经济时期和市场经济时期的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两个时期的社会风貌。
2.使学生认识到改革是一个不断探索、循序渐进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耐心和毅力。
3.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发展,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培养责任感和使命感。
4.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学习,培养学生珍惜当下、展望未来的乐观态度。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为指导,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通过设置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在课堂互动中,我将注重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使他们能够在探讨中不断成长。
4.鼓励学生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谈谈如何为实现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通过设置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在课堂互动中,我将注重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使他们能够在探讨中不断成长。
同时,我还将注重课堂氛围的营造,以平等、民主、和谐的态度对待学生,让他们在宽松的环境中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在教学评价方面,我将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充分挖掘他们的潜能。

高中历史必修二教学设计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探索中的改革》人教版

高中历史必修二教学设计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探索中的改革》人教版
高中历史必修二教学设计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探索中的改革》人教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概念及其特点,掌握我国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过程及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2.掌握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如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等,以及这些改革所带来的变化和成果。
3.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合作探究和口头表达能力。
4.通过小组合作、研究性学习等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拥护党的基本路线的情感,增强国家认同感。
2.使学生认识到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增强学生的时代责任感。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进行分析。
5.强化史料教学,培养学生的史料阅读和分析能力。通过分析历史文献、图片等,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和过程。
-引导学生学会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提高史料实证能力。
6.创设互动平台,鼓励学生提问和质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及时解答学生疑问,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批判性思维。
2.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收集有关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史料,如图片、文献等,制作成PPT,并进行课堂分享。要求学生通过史料分析,阐述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区别,以及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3.设计一份关于本节课知识点的问卷,让学生在课后向家人、朋友进行调查,了解他们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认知和看法。要求学生根据调查结果,撰写一份调查报告,分析人们对经济体制改革的评价及其背后的原因。
2.强调经济体制改革对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激发学生对国家未来的信心和责任感。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教案+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教案+

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重点难点】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的伟大转折;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难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措施和作用;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解。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讲授新课】一、伟大的历史转折1、背景(1)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的两年时间里,国民经济仍处于停滞状态,人民生活没有得到改善。

(徘徊)(2)党内的左倾错误继续:(两个凡是的方针)(3)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4)邓小平的三起:2、召开: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

3、内容(1)思想上: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2)政治上: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实现了党的政治路线,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

(3)经济上:做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

确定经济建设为党和国家中心工作,在经济工作中实行改革开放的方针。

4、意义: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合作探究】:归纳近代史上三次历史性的巨变1、含义:经济体制改革是指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2、突破口;【合作探究】:为什么首先在农村进行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农业的健康发展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

而农村改革,又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是否得到健康发展,所以要选择农业首先改革。

其次,过去对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失误,在农村中的危害远远大于城市,它已关系到两亿农民的温饱问题,所以要先从农村改革。

人民公社化严重地束缚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一些思想束缚打破较早的地区,当地农民和地方领导已经大胆地开始进行了改革试验,农村已出现了改革势在必行的大趋势,所以农村改革率先开始。

4、农村经济体制改革:A、主要内容:(1)经营方式: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试点:1978年,安徽、四川一些农村,开始实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伟大转折;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难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措施的内涵和具体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课前自主学习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_______________的思想路线,决定以_______________为中心,实行_______________。

2.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1978年先在________省和________省试点,进而在全国推行。

为推进农村经济发展,1983年,废人民公社,建立_______________。

撤销生产大队,设立________________。

3.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_____________。

4.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确立的标志是_______________,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_______________.课堂合作探究知识点一伟大的历史转折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这次大会成为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这次会议是在怎样的情景下召开的?为什么说它是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1.背景(1)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在两年时间里,国民经济仍处于停滞状态。

(2)1978年在思想理论界展开了一场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这是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3)在1978年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作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邓小平的讲话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指导思想。

2.内容(1)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2)全会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实现党的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

并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确定今后党和国家的工作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3.意义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成为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例l】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得出这样结论的主要依据是因为它 ( )IA.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B.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C.果断地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D.实行改革开放,开始改变过去长期实行的经济体制【变式题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 ( )①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②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③由我国现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决定的④由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决定的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知识点二经济体制改革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现代化建设轨道上来,并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党和国家在农村和城市进行了哪些改革?有何影响?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1)背景①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高速发展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条件。

②长期以来农村实行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经营管理高度集中,分配中搞平均主义,农民经营没有自主权,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的发展十分缓慢。

③到1978年,中国仍有亿万农民没有解决温饱问题,严重影响国家的现代化建设。

(2)过程①1978年,安徽、四川--些农村,开始实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

这种责任制使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克服了过去分配中的平均主义弊端,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②不久,在全国普遍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

③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普遍实行,人民公社制度被废除。

1983年,中央决定撤销作为国家政权在农村的基层单位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撤销作为行政机构的生产大队,建立村民委员会,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改革原因新中国成立以来,长期实行的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已不能适应现代化建设的要求。

该体制造成企业缺乏应有的自主权,严重压抑了企业和广大职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社会主义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活力。

(2)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

(3)内容①管理体制方面,实行政企分开,简政放权,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

②在所有制改革方面,把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③在分配改革方面,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4)结果①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企业有了竞争机制,增强了活力,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效益显著提高。

②极大解放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

【例2】“文革”以后,中国现代化建设重新启动。

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方面的突破性举措是 ( )A.直接选举农村基层干部B.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C.取消人民公社D.放弃“以阶级斗争为纲"【变式题2】(2007·江苏盐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后,安徽省凤阳县的粮食产量三年跨了三大步,这从根本上表明 ( )A.这种责任制是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唯一途径B.这种责任制符合现代化农业的要求C.这种责任制与当时生产力发展的状况相适应D.只要调动农民积极性就没有实现不了的目标知识点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如何评价邓小平的这一论断?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怎样建立起来的?1.背景(1)改革开放以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各种商品的生产计划和销售价格都是由中央统一制定的。

僵化的体制影响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束缚生产力的发展,导致商品供应的严重不足。

(2)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的改革开放面临着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在国内,改革遇到重重阻力;国际上,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遇挫折,改革进人关键时期。

(3)1992年初,邓小平视察南方,发表一系列重要谈话,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

2.发展过程(1)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3)1997年,中共十五大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3.作用(1)到21世纪初,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促进了生产力的高速发展,使人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我国已从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并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迈进。

【例3】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A.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B.逐步扩大企业自主权,加强国营大中型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C.巩固和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力发展乡镇企业D.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变式题3】以下各项中不属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背景的是()A.计划经济束缚生产的发展 B.改革开放后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C.世界各国都在实行市场经济体制 D.邓小平南方谈话,冲破思想束缚巩固测试1.邓小平曾说过:“1977和1978年中国还处于徘徊状态。

”其主要原因是 ( ) A.“两个凡是”的方针仍占主导地位 B.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被压制C.老一辈革命家没有完全恢复领导职务 D.“文革”中的冤假错案没有得到平反2.十一届三中全会强调把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从根本上看这是 ( )A.由中共的政党性质决定的 B.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C由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决定的 D.邓小平理论指导的结果3.四川广安邓小平故居有一副楹联:“扶大厦之将倾……安邦柱国,万民额手寿巨擘;挽狂澜于既倒……兴工扶农,千载接踵颂广安”。

此联创作当不早于 ( )A.1949年 B 1956年 C.1966年 D.1978年4.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所以能够在全国普遍推行,根本原因是( )A.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决策 B.满足了广大农民对土地的要求C.适应了我国人多地少的现实 D.符合中国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实际5.贴春联是我国民间过春节的一项重要内容,常用以抒发人们对生活的赞美和对未来的美好祝愿。

1979年安徽省玉明公社社员叶旗衡写道:“借新账还旧账账账不清,吃一斤买一斤斤斤不断。

”横批:“已经过去”,这副对联说明了 ( )A.人民公社化运动挫伤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祝愿在新的一年里能够丰衣足食B.旧中国农民悲惨的生活状况已成过去C.改革开放的春风吹绿了神州大地D.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6.近几年,我国政府通过采取减免农业税等措施来增加农民收入。

这表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的是 ( )A.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B.实现共同富裕C.实现市场资源合理配置D.加强宏观调控7.新中国建立后,中国共产党审时度势,不断探索,执政能力不断提高。

这体现在 ( )①七届二中全会解决了由新民主主义革命词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重大问题②北戴河会议通过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的决议③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④中共十三大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 D.③④8.我国农村的经济改革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分田单干"“离土不离乡”“离土又离乡”,其中“离土不离乡”指的是 ( )A.撤销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 B.发展乡镇企业C.进城打工 D.宴行家虚最仞音仵缃l9.历史上有许多惊人相似的一幕,它们有的“形似而神似’’。

有的“形似而神不似”。

这就需要我们去认真辨析,理解其异同,明确其本质。

请阅读下列材料:1961年,安徽在一些地区试行“定产到田、责任到人”的农业责任制。

此后,湖南、广东等地也进行了试点工作。

实行生产责任制要求做到“五个统一”,即生产计划、大农活安排、抗灾、用水和分配方面的统一。

结合教材内容,分析当年的农业生产责任制与1979年开始进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有何异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