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 第二章 解三角形 2_2 三角形中的几何计算(1)教案 北师大版
数学必修5导学案:2-2 三角形中的几何计算
§2 三角形中的几何计算知能目标解读1.通常对任意三角形边长和角度关系的探索,掌握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度量问题.2.能够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有关三角形的边和角以及三角形的面积等问题.3.深刻理解三角形的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增强应用数学建模意识,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重点难点点拨重点:应用正、余弦定理解三角形.难点:灵活应用正、余弦定理及三角恒等变换解决三角形中的几何计算.学习方法指导一、三角形中的几何计算问题正弦定理、余弦定理揭示了任意三角形边角之间的关系,是解三角形的重要工具,余弦定理与平面几何知识、向量、三角有着密切的联系.解三角形广泛应用于各种平面图形,如菱形、梯形、平行四边形、扇形及一些不规则图形等,处理时,可通过添加适当的辅助线,将问题纳入到三角形中去解决,这是化复杂为简单,化未知为已知的化归思想的重要应用.注意:三角形中的几何计算问题主要包括长度、角、面积等,常用的方法就是构造三角形,把所求的问题转化到三角形中,然后选择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加以解决,有的问题与三角函数联系比较密切,要熟练运用有关三角函数公式.二、正、余弦定理在几何计算问题中的应用规律1.对于平面图形的计算问题,首先要把所求的量转化到三角形中,然后选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解决.构造三角形时,要注意使构造三角形含有尽量多个已知量,这样可以简化运算.2.对于求平面图形中的最值问题,首先要选用恰当的变量,然后选择正弦定理或余弦定理建立待求量与变量间的函数关系,借助于三角函数的相关知识求最值,有时要用到不等式的均值定理(后面将要学习)求最值.3.正、余弦定理沟通了三角形中的边与角之间的数量关系,对三角形中的任何元素加以变化,都会引起三角形的形状、大小等的变化,但边角之间仍符合正、余弦定理,所以不论题目如何千变万化,变换条件也好,变换结论也好.甚至在立体几何中的计算问题,只要紧紧抓住正、余弦定理,依托三角恒等变换和代数恒等变换,就可以将复杂问题化为简单问题来计算或证明. 知能自主梳理 三解形面积公式(1)S =21 ;(2)S =21ab sin C =21 =21 ;(3)S =21²r ² (r 为内切圆半径).[答案] (1)底³高 (2)ac sin B bc sin A (3)(a+b+c )思路方法技巧命题方向 利用正、余弦定理求边长[例1] 如图所示,在四边形ABCD 中,AD ⊥CD,AD =10,AB =14,∠BDA =60°, ∠BCD =135°,求BC 的长.[分析] 本题的图形是由两个三角形组成的四边形,在△ABD 中,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用余弦定理可求出BD 的长,在△BCD 中,应用正弦定理可求出BC 的长.[解析] 在△ABD 中,由余弦定理, 得AB 2=AD 2+BD 2-2AD ²BD ²cos ∠ADB , 设BD =x ,则有142=102+x 2-2³10x cos60°, ∴x 2-10x -96=0,∴x 1=16,x 2=-6(舍去),∴BD =16. 在△BCD 中,由正弦定理知,BCDBD CDBBC ∠=∠sin sin∴BC =·135sin 16︒sin30°=82.[说明] 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是将已知条件转化为三角形的边角关系,再利用正、余弦定理求解. 变式应用1如图所示,在△ABC 中,已知BC =15,AB :AC =7;8,sin B =734,求BC 边上的高AD 的长.[分析] 要求高AD 的长,可先求AB 的长,再在Rt △ADB 中,求出AD 的长. [解析] 在△ABC 中,由已知设AB =7x ,AC =8x ,x >0,由正弦定理,得Bx Cx sin 8sin 7=,∴sin C =23734878sin 7=⨯=xB x .∴∠C =60°或120°.若∠C =120°,由8x >7x ,知∠B 也为钝角,不合题意,故∠C ≠120°. ∴∠C =60°.由余弦定理,得(7x )2=(8x ) 2+152-2³8x ³15cos60°, ∴x 2-8x +15=0,解得x =3或x =5. ∴AB =21或AB =35. 在Rt △ADB 中,AD =AB sin B =AB ,734∴AD =123或203.命题方向 利用正、余弦定理求角度问题[例2] 在△ABC 中,已知AB =,ABC ,66cos 364=∠AC 边上的中线BD =5,求sin A 的值.[分析] 要求sin A 的值,需根据“D 是AC 的中点”这个条件,取BC 的中点E ,连结DE ,则DE ∥AB ,所以∠ABE +∠BED =180°,根据题目中的条件cos ∠ABC =66,进而求得cos ∠BED =-66.又由DE 21AB ,得DE =21³362664=.在△BDE 中,利用余弦定理可求出BE ,从而BC 可求.再在△ABC中,利用余弦定理可求出AC ,再利用正弦定理即可求出sin A 的值.[解析] 如图所示,取BC 的中点E ,连结DE ,则DE ∥AB ,且DE =21AB =362.∵cos ∠ABC =66,∴cos ∠BED =-66.设BE =x ,在△BDE 中,利用余弦定理, 可得BD 2=BE 2+ED 2-2BE ²ED cos ∠BED , 即5=x 2+x 。
高中数学新教材解三角形教案
高中数学新教材解三角形教案高中数学新教材解三角形教案1一、教学内容分析向量作为工具在数学、物理以及实际生活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本小节的重点是结合向量知识证明数学中直线的平行、垂直问题,以及不等式、三角公式的证明、物理学中的应用.二、教学目标设计1、通过利用向量知识解决不等式、三角及物理问题,感悟向量作为一种工具有着广泛的应用,体会从不同角度去看待一些数学问题,使一些数学知识有机联系,拓宽解决问题的思路.2、了解构造法在解题中的运用.三、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平面对量知识在各个领域中应用.难点:向量的构造.四、教学流程设计五、教学过程设计一、复习与回顾1、提问:下列哪些量是向量?(1)力(2)功(3)位移(4)力矩2、上述四个量中,(1)(3)(4)是向量,而(2)不是,那它是什么?[说明]复习数量积的有关知识.二、学习新课例1(书中例5)向量作为一种工具,不仅在物理学科中有广泛的应用,同时它在数学学科中也有许多妙用!请看例2(书中例3)证法(一)原不等式等价于,由基本不等式知(1)式成立,故原不等式成立.证法(二)向量法[说明]本例关键引导学生观察不等式结构特点,构造向量,并发现(等号成立的充要条件是)例3(书中例4)[说明]本例的关键在于构造单位圆,利用向量数量积的两个公式得到证明.二、巩固练习1、如图,某人在静水中游泳,速度为km/h.(1)如果他径直游向河对岸,水的流速为4 km/h,他实际沿什么方向前进?速度大小为多少?答案:沿北偏东方向前进,实际速度大小是8 km/h.(2) 他必须朝哪个方向游才能沿与水流垂直的方向前进?实际前进的速度大小为多少?答案:朝北偏西方向前进,实际速度大小为km/h.三、课堂小结1、向量在物理、数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2、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看一个数学问题,是数学知识有机联系.四、作业布置1、书面作业:课本P73, 练习8.4 4高中数学新教材解三角形教案2教学目标:1.了解反函数的概念,弄清原函数与反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的关系.2.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反函数.3.在尝试、探索求反函数的过程中,深化对概念的认识,总结出求反函数的一般步骤,加深对函数与方程、数形结合以及由特殊到一般等数学思想方法的认识.4.进一步完善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培育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用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培育抽象、概括的能力.教学重点:求反函数的方法.教学难点:反函数的概念.教学过程:教学活动设计意图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1.复习提问①函数的概念②y=f(x)中各变量的意义2.同学们在物理课学过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和时间的函数关系,即S=vt和t=(其中速度v是常量),在S=vt中位移S是时间t的函数;在t=中,时间t是位移S的函数.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说t=是函数S=vt 的反函数.什么是反函数,如何求反函数,就是本节课学习的内容.3.板书课题由实际问题引入新课,激发了学生学习爱好,展示了教学目标.这样既可以拨去反函数这一概念的神秘面纱,也可使学生知道学习这一概念的必要性.二、实例分析,组织探究1.问题组一:(用投影给出函数与;与()的图象)(1)这两组函数的图像有什么关系?这两组函数有什么关系?(生答:与的图像关于直线y=x对称;与()的图象也关于直线y=x对称.是求一个数立方的运算,而是求一个数立方根的运算,它们互为逆运算.同样,与()也互为逆运算.)(2)由,已知y能否求x?(3)是否是一个函数?它与有何关系?(4)与有何联系?2.问题组二:(1)函数y=2x 1(x是自变量)与函数x=2y 1(y是自变量)是否是同一(2)函数(x是自变量)与函数x=2y 1(y是自变量)是否是同一函数?(3)函数()的定义域与函数()的值域有什么关系?3.渗透反函数的概念.(老师点明这样的函数即互为反函数,然后师生共同探究其特点) 从学生熟知的函数出发,抽象出反函数的概念,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有利于培育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通过这两组问题,为反函数概念的引出做了铺垫,利用旧知,引出新识,在最近进展区设计问题,使学生对反函数有一个直观的粗略印象,为进一步抽象反函数的概念奠定基础.三、师生互动,归纳定义1.(根据上述实例,老师与学生共同归纳出反函数的定义)函数y=f(x)(x∈A) 中,设它的值域为C.我们根据这个函数中x,y 的关系,用y 把x 表示出来,得到x = j (y) .如果对于y在C中的任何一个值,通过x = j (y),x在A中都有的值和它对应,那么, x = j (y)就表示y是自变量,x是自变量y 的函数.这样的函数x = j (y)(y ∈C)叫做函数y=f(x)(x∈A)的反函数.记作: .考虑到用x表示自变量, y表示函数的习惯,将中的x与y对调写成.2.引导分析:1)反函数也是函数;2)对应法则为互逆运算;3)定义中的如果意味着对于一个任意的函数y=f(x)来说不一定有4)函数y=f(x)的定义域、值域分别是函数x=f(y)的值域、定义域;5)函数y=f(x)与x=f(y)互为反函数;6)要理解好符号f;7)交换变量x、y的原因.3.两次转换x、y的对应关系(原函数中的自变量x与反函数中的函数值y 是等价的,原函数中的函数值y与反函数中的自变量x是等价的.)4.函数与其反函数的关系函数y=f(x)函数定义域AC值域CA四、应用解题,总结步骤1.(投影例题)【例1】求下列函数的反函数(1)y=3x-1 (2)y=x 1【例2】求函数的反函数.(老师板书例题过程后,由学生总结求反函数步骤.)2.总结求函数反函数的步骤:1° 由y=f(x)反解出x=f(y).2° 把x=f(y)中x与y互换得.3° 写出反函数的定义域.(简记为:反解、互换、写出反函数的定义域)【例3】(1)有没有反函数?(2)的反函数是________.(3)(x0)的反函数是__________.在上述探究的基础上,揭示反函数的定义,学生有针对性地体会定义的特点,进而对定义有更深刻的认识,与自己的预设产生矛盾冲突,体会反函数.在剖析定义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函数与方程、一般到特殊的数学思想,并对数学的符号语言有更好的把握.通过动画演示,表格对比,使学生对反函数定义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消化理解.通过对具体例题的讲解分析,在解题的步骤上和方法上为学生起示范作用,并及时归纳总结,培育学生分析、思考的习惯,以及归纳总结的能力.题目的设计遵循了从了解到理解,从掌握到应用的不同层次要求,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并体现了对定义的反思理解.学生思考练习,师生共同分析纠正.五、巩固强化,评价反馈1.已知函数y=f(x)存在反函数,求它的反函数y =f( x)(1)y=-2x 3(xR) (2)y=-(xR,且x)( 3 ) y=(xR,且x)2.已知函数f(x)=(xR,且x)存在反函数,求f(7)的值.五、反思小结,再度设疑本节课主要讨论了反函数的定义,以及反函数的求解步骤.互为反函数的两个函数的图象到底有什么特点呢?为什么具有这样的特点呢?我们将在下节讨论.(让学生谈一下本节课的学习体会,老师适时点拨)进一步强化反函数的概念,并能正确求出反函数.反馈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评价学生对学习目标的落实程度.具体实践中可实行同学板演、分组竞赛等多种形式调动学生的乐观性.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又带着新的问题走出课堂.六、作业习题2.4第1题,第2题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教学设计说明问题是数学的心脏.一个概念的形成是螺旋式上升的,一般要经过具体到抽象,感性到理性的过程.本节教案通过一个物理学中的具体实例引入反函数,进而又通过若干函数的图象进一步加以诱导剖析,最终形成概念.反函数的概念是教学中的难点,原因是其本身较为抽象,经过两次代换,又采纳了抽象的符号.由于没有一一映射,逆映射等概念的支撑,使学生难以从本质上去把握反函数的概念.为此,我们大胆地使用教材,把互为反函数的两个函数的图象关系预先揭示,进而探究原因,寻找规律,程序是从问题出发,讨论性质,进而得出概念,这正是数学讨论的顺序,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有助于概念的建立与形成.另外,对概念的剖析以及习题的配备也很精当,通过不同层次的问题,满足学生多层次需要,起到评价反馈的作用.通过对函数与方程的分析,互逆探索,动画演示,表格对比、学生讨论等多种形式的教学环节,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探求欲,在探究与剖析的过程中,完善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培育学生的逆向思维.使学生自然成为学习的主人。
高中数学 第二章 解三角形 2_1_1_2 正弦定理的变形及三角形面积公式课件 北师大版必修5
课堂探究 互动讲练 类型一 正弦定理的变形应用 [例 1] 在△ABC 中,B=30°,C=45°,c=1,求 b 及△ABC 外接圆的半径 R.
【解析】 已知 B=30°,C=45°,c=1,
由正弦定理,得sibnB=sincC=2R, 所以 b=cssiinnCB=1×sinsi4n53°0°= 22,
a2+b2-2abcosπ3=7, 所以a2+b2-ab=7,即(a+b)2-3ab=7, 所以(a+b)2=25,所以a+b=5.
方法归纳
(1)本题采用了整体代换的思想,把a+b,ab作为整体,求解
过程既方便又灵活.
(2)三角形面积公式有多种形式,根据题中的条件选择最合适
的面积公式.在解三角形中通常选用S=
=
40 6+
2=10(
6-
2) (km).
即 C 到灯塔 A 的距离为 10( 6- 2) km.
方法归纳
解三角形应用题常见的两种情况 (1)实际问题经抽象概括后,已知量与未知量全部集中在一个 三角形中,可用正弦定理或余弦定理求解. (2)实际问题经抽象概括后,已知量与未知量涉及两个(或两个 以上)三角形,这时需作出这些三角形,先解够条件的三角形,然 后逐步求出其他三角形中的解,有时需设出未知量,从几个三角 形中列出方程,解方程得出所要求的解.
(2)若 c= 7,且△ABC 的面积为323,求 a+b 的值.
【解析】
(1)因为
3a=2csinA,所以sianA=
2c 3.
由正弦定理知sianA=sincC,
所以sincC= 2c3,所以sinC=
3 2.
因为△ABC是锐角三角形,所以C=π3.
(2)因为c= 7,C=π3,
第二章用余弦定理正弦定理解三角形【新教材】北师大版高中数学必修第二册课件
答案B
激趣诱思
知识点拨
微练习2
已知目标A的方位角为135°,请画出其图示.
解如图所示:
激趣诱思
知识点拨
微练习3
请分别画出北偏东30°,南偏东45°的方向角.
解如图所示:
探究一
探究二
当堂检测
解三角形与三角形有关的几何计算
角度1 三角形中线段长度的计算
例1
在四边形ABCD中,已知AD⊥CD,AD=10,AB=14,∠BDA=60°,∠BCD=135°,
当堂检测
反思感悟 1.测量从一个可到达的点与一个不可到达的点之间的距离问题,
一般可转化为已知两个角和一条边解三角形的问题,从而运用正弦定理解
决.
2.如图,点B为不可到达点,求A,B的距离的
具体解题步骤:
(1)取基线AC(尽量长),且使AB,AC不共线;
(2)测量AC,∠BAC,∠BCA;
sin
B之间的
m,达到点B.
距离.
又因为AB=10,BC=20,∠ABC=120°,
南偏西44°50'方向上
例6地图测绘人员在点A测得某一目标参照物P在他的北偏东30°的方向,且距离他40
若P在Q的北偏东44°50'方向上,则Q在P的(
)
答案(1)C (2)等腰直角三角形
第3课时 用余弦定理、正弦定理解三角形
冬奥会上,有两个滑冰者甲和乙位于冰面上A、B两点,A与B相距100 m.
如果甲从A出发,以8 m/s速度沿着一条与AB成60°角的直线滑行,同时乙
从B出发,以7 m/s 的速度沿着与甲相遇的最短直线滑行.
那么相遇时,甲滑行了多远呢?
激趣诱思
高中数学教案:三角函数与解三角形
高中数学教案:三角函数与解三角形一、引言三角函数是数学中的重要分支,解三角形是数学中的常见问题。
理解三角函数与解三角形对于学生的数学素养的提升至关重要。
本教案将以三角函数与解三角形为主题,设计一节高中数学课,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
二、知识与技能目标1. 理解三角函数的概念和性质;2. 掌握常用三角函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3. 学会利用三角函数解决实际问题;4. 理解解三角形的基本概念和原理;5. 掌握解三角形的常用方法。
三、教学重难点1. 三角函数的定义和性质;2. 解三角形的常用方法。
四、教学过程(一)引入教师可以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导入,如测量高楼的高度、计算两岸垂直相距较远的两点之间的距离等。
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三角函数和解三角形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二)三角函数的定义和性质1. 讲解正弦函数和余弦函数的定义,即直角三角形中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2. 介绍正弦函数和余弦函数的性质,如周期性、奇偶性等;3. 引导学生计算角度的度数和弧度的换算,并讲解正弦函数和余弦函数的图像特点。
(三)解三角形的基本概念和原理1. 讲解解三角形的基本概念,如角、边、高、中线等;2. 介绍解三角形的原理,即利用已知条件和三角函数的性质来确定未知边和角的关系。
(四)解三角形的常用方法1. 讲解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的原理和推导过程;2. 引导学生通过实例学会应用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解决三角形的问题;3. 介绍解直角三角形的特殊方法,如利用三角函数和勾股定理求解。
(五)练习与巩固布置相关练习题,包括计算正弦、余弦的值,解决三角形问题等。
通过练习,巩固学生对于三角函数与解三角形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五、教学辅助手段1. 教学PPT:展示三角函数和解三角形的定义、性质、公式和解题步骤;2. 白板和马克笔:用于引导学生演算题目和解题思路。
六、教学评价与反思本节课教学以生活实际问题为切入点,通过讲解三角函数的定义和性质以及解三角形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引导学生掌握三角函数的计算和解决三角形问题的方法。
北师大版高中数学必修5 第二章《解三角形》教学设计
如图 1.1-3,当 ABC 是锐角三角形时,设边 AB 上的高是 CD,根据任意角三角函数的
a Bb A 定义,有 CD=
s i ns i n,则
a sinA
b sinB
,
同理可得
c sinC
b sinB
,
从而
a sinA
b sinB
c sinC
C
b
a
A
c
B
当 ABC 是钝角三角形时 ,类似可以证明请同学们补充。
八、课后反思:
北师大版高中数学必修 5 第二章《解三角形》第一课时 §2.1.1 正弦定理
教学反思
周至县第三中学 马周科
2011 年 9 月,陕西教育学院、陕西教育科学研究研究所的教学专家来我校进行新课程 及高校课堂视导,我作为我校数学教师代表上了一节课。这节课我选择了高中数学北师大版 必修 5 第二章《解三角形》第一棵时“正弦定理”,基于我校“联勤互助-高效课堂”的教学 模式设计了导学案和教学设计。导学案提前下发,让学生先进行预习;上课时,先进行教学 目标展示,指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然后引导学生进行预习成果展示,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 生预习情况;再通过教师根据学生情况进行适当引导和讲解,进行分组探析新课;分组探析 例题;分组进行课堂练习;最后引导学生小结本节内容;安排课后训练等环节,组织学生学 习活动。课后,省教科所专家马亚军老师高屋建瓴,给予了非常详尽评价和指导,本组同志 也提出了宝贵的意见。使我很受启发,为此对这节课进行反思。
高中数学北师大版必修 5 第二章 解三角形 ( 教学设计) 周至县第三中学数学组 马周科
北师大版高中数学必修 5 第二章《解三角形》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2.1.1 正弦定理 周至县第三中学 马周科
理解数学中的三角函数与解三角形数学课教案
理解数学中的三角函数与解三角形数学课教案【课程名称】:理解数学中的三角函数与解三角形【教学目标】1. 理解三角函数的定义和性质,能够正确运用正弦、余弦和正切函数解决实际问题;2. 掌握求解三角形中各类角和边的方法,能够准确判断和应用不同的三角函数关系;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提高数学运用的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三角函数的概念和性质;2. 掌握正弦、余弦和正切函数的计算方法;3. 掌握解三角形的方法,包括角的求解和边的求解;4.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1. 利用三角函数解决实际问题;2. 运用不同的三角函数关系求解三角形;3. 在解题过程中避免常见的错误和误解。
【教学准备】1. 教材:数学课本、习题集;2. 教具:黑板、粉笔、三角板、直尺等。
【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问题1. 向学生介绍三角函数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三角函数与三角形的关系;2. 鼓励学生讨论和分享对三角函数的理解,促进课堂氛围活跃。
Step 2 讲解三角函数的定义和性质1. 通过示意图、实例等方式,向学生展示正弦、余弦和正切函数的定义;2. 引导学生理解三角函数的周期性和基本性质,并分析其在坐标系中的几何意义;3. 通过练习,帮助学生熟练计算基本角度的三角函数值。
Step 3 解决实际问题1. 提供一些与实际生活相关的问题,要求学生运用三角函数解答;2. 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建立方程、运用三角函数关系求解,注意引导学生化简计算过程;3. 对问题的解决进行讨论和总结,巩固学生对三角函数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Step 4 解三角形1. 引导学生认识角和边的关系,介绍解三角形的一般步骤;2. 分别讲解在已知边和已知角的情况下,如何运用三角函数求解其他未知角和边;3. 提供一些练习题,帮助学生熟悉解三角形的方法和技巧。
Step 5 拓展知识1. 引导学生思考对于无法直接利用三角函数解答的问题,是否存在其他方法;2. 介绍利用勾股定理、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求解三角形的方法,让学生了解更多解题的思路;3. 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和学习拓展知识,提高数学解题的综合能力。
1.2.2三角形当中的几何计算(1)
(5)sin(A-B)=0⇔A=B;
(6)在ABC中,A B a b sin A sin B.
(7)sin sin 或 若、是三角形的内角则有
(8)在△ABC 中,三边分别为 a,b,c(a<b<c) (1)若 a2+b2>c2,则△ABC 为锐角三角形. (2)若 a2+b2=c2,则△ABC 为直角三角形. (3)若 a2+b2<c2,则△ABC 为钝角三角形.
.
[解]
证法一(角化边):左边=ab- -ccab22+ +22abcccc22- -ba22
=a2-2ca2+b2·b2-2cb2+a2=ba=22RR
sin sin
Hale Waihona Puke B A=ssiinn
B A
=右边,
其中 R 为△A BC 外接圆的半径.
∴ab- -ccccooss
B A
=ssiinn
B A
.
[针对训练 2]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5第一章《解三角形》
1.2.2三角形中的几何计算
学习目标
1.记住正弦定理、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及余弦定理和 其推论; 2.会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余弦定理的推论计算三角形中的一些量
难点:探寻解题的思路与方法.
知识点梳理 1.正弦定理
a b c 2R(其中R为ABC外接圆的半径) sin A sinB sinC
【典例 3】
(3)∵|A→B+A→C |= 6, ∴|A→B|2+|A→C |2+2A→B·A→C =6, 即 c2+b2+2=6,∴c2+b2=4. ∵c2=2,∴b2=2,b= 2. ∴△A B C 为正三角形. ∴S△ABC= 43×( 2)2= 23.
北师大版必修5高中数学第2章解三角形小结导学案
高中数学 第2章 解三角形小结导学案北师大版必修5【学习目标】1、通过对任意三角函数边与角度的探索,掌握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三角形度量问题。
2、能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解决一些计算和测量有关的实际问题 【学习重点】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学法指导】阅读课本15-17页内容,结合导学案,要求在30分钟内独学至课内探究。
2、请写出余弦定理及其变形3、请写出三角形面积公式(一) 学习探究(1)(A)在ABC ∆中,45B =,60C =,1c =,求最短边的边长 。
(2)(A)求边长为5、7、8的三角形的最大角与最小角之和。
变式、(1)在ABC ∆中,已知2=b ,︒=30B ,︒=135C ,求a 的长个 性 笔 记(2)(B)在ABC ∆中,AB=3,AC=2,BC=10,则AB AC ⋅= ( )A .23-B .32- C .32 D .23三角形面积例2、(B)在∆A B C 中,s i n c o s A A +=22,A C =2,A B =3,求A tan 的值和∆A B C 的面积。
正、余弦定理判断三角形形状3在△ABC 中,若2cos B sin A =sinC ,则△ABC 的形状一定是( )A.等腰直角三角形B.直角三角形C.等腰三角形D.等边三角形变式、(1)(A)在ABC ∆中,若C B A 222sin sin sin +=,判断ABC ∆的形状变式、(2)(C)在△ABC 中,若,cos cos cos C c B b A a =+判断△ABC 的形状正、余弦定理实际应用1、(B)如图一个三角形的绿地ABC ,AB 边长7米,由C 点看AB 的张角为45,在AC 边上一点D 处看AB 得张角为60,且2AD DC =,试求这块绿地得面积。
变式、(C)货轮在海上A 点处以30 n mile/h 的速度沿方向角(指北方向顺时针转到方向线的水平角)为1500的方向航行,半小时后到达B 点,在B 点处观察灯塔C 的方向角是900, 且灯塔C 到货轮航行方向主最短距离为310 n mile ,求点A 与灯塔C 的距离。
(常考题)北师大版高中数学必修五第二章《解三角形》测试卷(包含答案解析)(4)
一、选择题1.如图,某人在一条水平公路旁的山顶P 处测得小车在A 处的俯角为30,该小车在公路上由东向西匀速行驶7.5分钟后,到达B 处,此时测得俯角为45.已知小车的速度是20km/h ,且33cos AOB ∠=-,则此山的高PO =( )A .1 kmB .2km 2C 3 kmD 2 km2.在锐角ABC 中,内角A ,B ,C 所对的边分别为a ,b ,c .若22212a b c =+,则tan A 的取值范围是( ) A .)3,⎡+∞⎣ B .()3,+∞C .)2,+∞D .[)2,+∞3.ABC 的内角,,A B C 的对边分别为,,a b c ,分别根据下列条件解三角形,其中有两解的是( )A .2,4,120a b A ===︒B .3,2,45a b A ===︒C . 6,43,60b c C ===︒D .4,3,30b c C ===︒4.在ABC 中,a ,b ,c 分别是内角A ,B ,C 的对边,若2224ABCa b c S +-=(其中ABCS表示ABC 的面积),且角A 的平分线交BC 于E ,满足0AE BC ⋅=,则ABC 的形状是( )A .有一个角是30°的等腰三角形B .等边三角形C .直角三角形D .等腰直角三角形5.ABC 中,角A ,B ,C 的对边分别为a ,b ,c ,若2cos sin sin B A C =,则ABC 的形状为( )A .直角三角形B .等腰三角形C .等边三角形D .等腰直角三角形6.如图,某船在A 处看见灯塔P 在南偏东15方向,后来船沿南偏东45的方向航行30km 后,到达B 处,看见灯塔P 在船的西偏北15方向,则这时船与灯塔的距离是:A .10kmB .20kmC .3kmD .53km7.在ABC ∆中,角A 、B 、C 的对边分别是a 、b 、c ,且1,45a B ==,2ABC S ∆=,则ABC ∆的外接圆直径为( )A .5B .5C .52D .628.ABC 中,内角A ,B ,C 的对边分别是a ,b ,c .已知3a =cos sin b A B =,则A =( )A .12πB .6π C .4π D .3π 9.已知点O 为ABC 的外心,且3A π=,CO AB BO CA ⋅=⋅,则ABC 的形状是( ) A .直角三角形 B .等边三角形C .直角三角形或等边三角形D .钝角三角形10.在ABC 中,边a ,b ,c 分别是角A ,B ,C 的对边,且满足()cos 3cos b C a c B =-,若4BC BA ⋅=,则ac 的值为 ()A .12B .11C .10D .911.从某电视塔的正东方向的A 处,测得塔顶仰角是60°;从电视塔的西偏南30°的B 处,测得塔顶仰角为45°,A 、B 间距离是35m ,则此电视塔的高度是( ) A .35mB .10mC .490013m D .521m12.在ABC 中,角A ,B ,C 所对的边分别为a ,b ,c .若tan 7C =52cos 8A =,32b =时,则ABC 的面积为( ) A .37B .372C .374D .378二、填空题13.如图,点A 是半径为1的半圆O 的直径延长线上的一点,3OA =,B 为半圆上任意一点,以AB 为一边作等边ABC ,则四边形OACB 的面积的最大值为___________.14.在ABC 中,角A ,B ,C 所对的边分别为a ,b ,c ,若6a =,2c b =,则ABC 面积的最大值是______.15.在ABC 中,角A ,B ,C 所对的边分别为a ,b ,c ,其中23a c ==,,且满足(2)cos cos a c B b C -⋅=⋅,则AB BC ⋅=______.16.在△ABC 中,内角A ,B ,C 所对的边分别为a ,b ,c ,已知4A π=,22212b c a -=,则tan B =________.17.在ABC 中,60,12,183ABCA b S=︒==,则sin sin sin a b cA B C____________.18.某环保监督组织为了监控和保护洞庭湖候鸟繁殖区域,需测量繁殖区域内某湿地A 、B 两地间的距离(如图),环保监督组织测绘员在(同一平面内)同一直线上的三个测量点D 、C 、E ,从D 点测得67.5ADC ∠=,从点C 测得45ACD ∠=,75BCE ∠=,从点E 测得60BEC ∠=,并测得23DC =,2CE =(单位:千米),测得A 、B 两点的距离为___________千米.19.在ABC ∆中,A ∠,B ,C ∠所对的边长分别为a ,b ,c .设a ,b ,c 满足222b c bc a +-=和132c b =,则tan B =______20.对于ABC ,有如下命题:①若sin2A =sin2B ,则ABC 为等腰三角形; ②若sin A =cos B ,则ABC 为直角三角形; ③若sin 2A +sin 2B +cos 2C <1,则ABC 为钝角三角形; ④若满足C =6π,c =4,a =x 的三角形有两个,则实数x 的取值范围为(4,8). 其中正确说法的序号是_____.三、解答题21.如图,游客从某旅游景区的景点A 处下山至C 处有两种路径.一种是从A 沿直线步行到C ,另一种是先从A 沿索道乘缆车到B ,然后从B 沿直线步行到C ,现有甲、乙两位游客从A 处下山,甲沿AC 匀速步行,速度为50m/min .在甲出发2min 后,乙从A 乘缆车到B ,在B 处停留1min 后,再匀速步行到C .假设缆车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为130m/min ,山路AC 长为1260m ,经测量得4sin 5C =,63sin 65B =,B 为钝角.(1)求缆车线路AB 的长:(2)问乙出发多少min 后,乙在缆车上与甲的距离最短. 22.在ABC 中,角A ,B ,C 所对边分别为a ,b ,c ,5b c =,sin 1c A =.点D 是AC的中点,BD AB ⊥,求c 和ABC ∠.23.已知ABC 中,角,,A B C 所对的边分别为,,a b c ,且()2cos cosA cosC b 0a C c ++=(1)求角C 的大小;(2)求22sin sin A B +的取值范围.24.△ABC 中,角A ,B ,C 的对边分别为a ,b ,c ,已知b +c =2a ,3c sin B =4a sin C . (1)求cos B ; (2)求sin(2)6B π+的值.25.现有三个条件①sin()sin ()sin c A B b B c a A +=+-,②tan 2sin b aB A=,③(1cos )3sin a B b A +=,请任选一个,填在下面的横线上,并完成解答. 已知ABC 的内角,,A B C 所对的边分别是a ,b ,c ,若______. (1)求角B ;(2)若25a c +=ABC 周长的最小值,并求周长取最小值时ABC 的面积.26.ABC 的内角A ,B ,C 所对的边分别为a ,b ,c .已知()3cos cos A c a C -=.(1)求c b; (2)若cos 2c A b =,且ABC 的面积为9114,求a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一、选择题 1.A 解析:A 【分析】由题意作图可得60APO ∠=,45BPO ∠=,设PO h =,在Rt POA △,Rt POB 中 求出3AO h =,BO h =,在AOB 中,由余弦定理列方程即可求解.【详解】由题意可知:PO ⊥平面AOB ,903060APO ∠=-=,904545BPO ∠=-=,7.520 2.560AB =⨯=km , 设PO h =,在POA 中,tan AO APO PO ∠=,tan 60AOh=,所以3AO h =, 在POB 中,tan BO BPO PO ∠=,tan 45BOh=,所以BO h =, 在AOB 中,由余弦定理可得:2222cos AB AO BO AO A BO OB =∠+-⨯, 所以)2222.5323338h h h h =+-⨯⎛⎫- ⎪ ⎝⎭⨯⎪,即2252544h =,解得:1h =, 所以山的高1PO =, 故选:A.2.B解析:B 【分析】根据题中条件,由三角形的余弦定理、正弦定理和两角和的正弦公式,化简可得tan 3tan A B =,再由两角和的正切公式,以及锐角三角形的定义,可得tan 0A >,tan 0C >,解不等式可得所求范围. 【详解】因为22212a b c =+,由余弦定理可得,2222cos a b c bc A =+-,则222212cos 2b c b c bc A +=+-,可得4cos c b A =,由正弦定理可得:sin 4sin cos C B A =,可得sin()sin cos sin cos 4sin cos A B A B B A B A +=+=, 化为3sin cos sin cos B A A B =, 在锐角ABC 中,cos 0A ≠,cos 0B ≠, 则tan 3tan A B =,又21tan tan tan tan 3tan tan()11tan tan 1tan 3A AA B C A B A B A ++=-+=-=---,由tan 0A >,tan 0C >,可得211tan 03A -<,解得tan A >, 故选:B . 【点睛】本题考查三角形的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的运用,以及两角和的三角函数公式,考查方程思想和化简运算能力,属于中档题.3.D解析:D 【分析】运用正弦定理公式,可以求出另一边的对角正弦值,最后还要根据三角形的特点:“大角对大边”进行合理排除. 【详解】A. 2,4,120a b A ===︒,由,a b <A B ⇒<所以不存在这样的三角形.B. 3,2,45a b A ===︒,由sin sin sin 3a b B A B =⇒=且,a b >所以只有一个角BC. 6,60b c C ===︒中,同理也只有一个三角形.D. 4,3,30b c C ===︒中2sin sin sin 3c b B C B =⇒=此时b c >,所以出现两个角符合题意,即存在两个三角形. 所以选择D 【点睛】在直接用正弦定理求另外一角中,求出 sin θ后,记得一定要去判断是否会出现两个角.4.D解析:D 【分析】根据角A 的平分线交BC 于E ,满足0AE BC ⋅=,得到ABC 是等腰三角形,再由2221sin 24+-==ABC a b c S ab C ,结合余弦定理求解. 【详解】因为0AE BC ⋅=, 所以AE BC ⊥,又因为AE 是角A 的平分线, 所以ABC 是等腰三角形, 又2221sin 24+-==ABCa b c Sab C , 所以2221sin cos 22a b c ab C C ab+-==,因为()0,C π∈, 所以4Cπ,所以ABC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故选:D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余弦定理,面积公式以及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属于中档题.5.B解析:B 【分析】利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将角化为边,即可得到,a b 之间的关系,从而确定出三角形的形状. 【详解】因为2cos sin sin B A C =,所以22222a c b a c ac+-⋅⋅=,所以22a b =,所以a b =,所以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利用正、余弦定理判断三角形的形状,难度一般.本例还可以直接利用()sin sin C A B =+,通过三角函数值找到角之间的联系从而判断三角形形状. 6.C解析:C 【分析】在ABP ∆中,利用正弦定理求出BP 得长,即为这时船与灯塔的距离,即可得到答案. 【详解】由题意,可得30PAB PBA ∠=∠=,即30,120AB APB =∠=, 在ABP ∆中,利用正弦定理得30sin 30sin120PB ==即这时船与灯塔的距离是km ,故选C .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正弦定理,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以及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的应用,其中熟练掌握正弦定理是解答本题的关键,着重考查了推理与运算能力,属于基础题.7.C解析:C 【解析】11sin 1222ABC S ac B c ∆==⨯⨯== ,c =2222cos 132338252b ac ac B =+-=+-=-= ,5b = ,2sin b R B === ,选C. 8.D解析:D 【分析】由cos sin b A B =有1sin cos b B A =,再由正弦定理有sin sin a b AB =,1cos A=,可解出答案. 【详解】由cos sin b A B =有1sin cos b B A=, 由正弦定理有sin sin a bA B=, 又a =即31sin cos A A=. 所以tan 3A =.因为A 为ABC 的内角,则3A π=.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正弦定理的应用,属于中档题.9.B解析:B 【分析】取AB 、AC 的中点E 、F ,利用向量加法的平行四边形法则以及向量得减法的几何意义可得2222a b c =+,再利用余弦定理得2bc a =,由正弦定理得边角互化以及两角差得正弦公式求出3B π=,即证.【详解】取AB 、AC 的中点E 、F ,则()CO AB CE EO AB CE AB ⋅=+⋅=⋅()()()221122CB CA CB CA a b =+⋅-=-, 同理()2212BO CA c a ⋅=-,所以2222a b c =+, 又3A π=,由余弦定理,得222a b c bc =+-,即222b c a bc +=+,所以2bc a =,由正弦定理,得23sin sin sin 4B C A ==, 即23sin sin 34B B π⎛⎫-=⎪⎝⎭,所以211cos 23sin sin sin sin 23244B B B B B B B π⎫-⎛⎫-=+=+=⎪⎪⎪⎝⎭⎝⎭,2cos 22B B -=,所以2sin 226B π⎛⎫-= ⎪⎝⎭,即sin 216B π⎛⎫-= ⎪⎝⎭,因为20,3B π⎛⎫∈ ⎪⎝⎭,72,666B πππ⎛⎫-∈- ⎪⎝⎭, 所以262B ππ-=,解得3B π=,所以3A B C π===, 所以ABC 是等边三角形.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了向量加法、减法的运算法则,正弦定理、余弦定理、三角恒等变换,综合性比较强,属于中档题.10.A解析:A 【分析】利用正弦定理把题设等式中的边换成角的正弦,进而利用两角和公式化简整理可得cos B 的值,由4BC BA ⋅=可得ac 的值 【详解】 在ABC 中,()3bcosC a c cosB =-由正弦定理可得()sin cos 3sin sin cos B C A C B =-3sin cos sin cos sin cos A B C B B C ∴-=化为:3sin cos sin cos sin cos A B C B B C =+即()sin sin B C A += 在ABC 中,sin 0A ≠,故1cos 3B =4BC BA ⋅=,可得cos 4ac B =,即12ac = 故选A 【点睛】本题以三角形为载体,主要考查了正弦定理,向量的数量积的运用,考查了两角和公式,考查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属于中档题.11.D解析:D 【分析】设塔底为O ,设塔高为h ,根据已知条件求得,OA OB 的长,求得AOB ∠的大小,利用余弦定理列方程,解方程求得h 的值. 【详解】设塔底为O ,设塔高为h ,由已知可知3,OA h OB h ==,且150AOB ∠=,在三角形AOB 中,由余弦定理得22233352cos15033h h h h ⎛⎫=+-⨯⨯⨯ ⎪ ⎪⎝⎭,解得521h m =.故选D.【点睛】本小题主要考查解三角形的实际应用,考查利用余弦定理解三角形,属于基础题.12.B解析:B 【分析】结合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可求出14sin 4C =,2cos 4C =,14sin 8A =,由两角和的正弦公式可求出sin B ,结合正弦定理即可求出a ,进而可求出三角形的面积.【详解】 因为sin tan 7cos C C C ==,且22sin cos 1C C +=,解得14sin C =,2cos C =,又cos 8A =,所以sin 8A ==,故sin sin[()]sin()sin cos cos sin B A C A C A C A C π=-+=+=+=.因为sin sin a bA B =,b =,故sin 2sin b A a B==,故11sin 22242ABC S ab C =⨯=⨯⨯=△. 故选:B . 【点睛】本题考查了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考查了两角和的正弦公式,考查了正弦定理,考查了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属于中档题.二、填空题13.【分析】设表示出的面积及的面积进而表示出四边形的面积并化简所得面积的解析式为正弦函数形式再根据三角函数的有界性进行求解【详解】四边形的面积的面积的面积设则的面积的面积四边形的面积故当即时四边形的面积解析:【分析】设AOB θ∠=,表示出ABC 的面积及OAB 的面积,进而表示出四边形OACB 的面积,并化简所得面积的解析式为正弦函数形式,再根据三角函数的有界性进行求解. 【详解】四边形OACB 的面积OAB =△的面积ABC +△的面积,设AOB θ∠=,2222cos 31214AB OA OB OA OB θθθ∴=+-⋅⋅=+-⨯=-则ABC 的面积213sin 60cos 22AB AC θ=⋅⋅︒=OAB 的面积11sin 122OA OB θθθ=⋅⋅=⨯=,四边形OACB 的面积3cos 2θθ=13(sin )60)2θθθ=-=-︒,故当6090θ-︒=︒,即150θ=︒时,四边形OACB =故答案为: 【点睛】方法点睛:应用余弦定理一定要熟记两种形式:(1)2222cos a b c bc A =+-;(2)222cos 2b c a A bc+-=,同时还要熟练掌握运用两种形式的条件.另外,在解与三角形、三角函数有关的问题时,还需要记住30,45,60︒︒︒等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以便在解题中直接应用.14.【分析】先根据余弦定理求出结合平方关系求得利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及二次函数可求面积的最大值【详解】∵∴可得∴由可得即则的面积当且仅当时即时取等号故答案为:【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三角形的面积最值常见求解思 解析:12【分析】先根据余弦定理求出cos A ,结合平方关系求得sin A ,利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及二次函数可求ABC 面积的最大值. 【详解】∵6a =,2c b =,∴2222644cos b b b A =+-,可得22536cos 4b A b-=,∴sin A ==,由()2223043600b --≥,可得2436b ≤≤,即26b ≤≤,则ABC的面积221sin sin 122S bc A b A b ====≤,当且仅当2360b =时,即b =故答案为:12.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三角形的面积最值,常见求解思路是建立关于三角形面积的表达式结合二次函数或者基本不等式的知识求解,侧重考查数学运算的核心素养.15.【分析】由题意利用正弦定理边化角求得∠B 的值然后结合数量积的定义求解的值即可【详解】根据正弦定理得:故答案为【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的应用等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转化能力和计算求解能力 解析:3-【分析】由题意利用正弦定理边化角,求得∠B 的值,然后结合数量积的定义求解AB BC ⋅的值即可. 【详解】()2a c cosB bcosC -=根据正弦定理得:()2sinA sinC cosB sinBcosC -=2sinAcosB sinBcosC sinCcosB =+ ()2sinAcosB sin B C =+2sinAcosB sinA =12cosB ∴=,60B ∴=1||2332AB BC AB BC cosB ⎛⎫∴⋅=-⋅=-⨯⨯=- ⎪⎝⎭故答案为3-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的应用等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转化能力和计算求解能力.16.3【分析】由题意结合余弦定理得进而可得再由余弦定理即可求得利用平方关系求得进而求得【详解】由余弦定理可得即又所以所以所以所以所以所以故答案为:3【点睛】本题考查了余弦定理的综合应用考查了同角三角函数解析:3 【分析】由题意结合余弦定理得3c =,进而可得3a b =,再由余弦定理即可求得cos 10B=,利用平方关系求得sin 10B =,进而求得sin tan 3cos B B B ==.【详解】4A π=,∴由余弦定理可得2222cos a b c bc A =+-即222b ac -=-,又22212b ac -=, 所以2212c c =-,所以3c =,222222145299a b c b b b =-=-=,所以3a b =,所以22222258cos 2b b ba cb B ac +-+-===,所以sin B ==,所以sin tan 3cos BB B==, 故答案为:3. 【点睛】本题考查了余弦定理的综合应用,考查了同角三角函数关系式,考查了运算求解能力与转化化归思想,属于中档题.17.【分析】根据三角形面积公式以及余弦定理求解即可【详解】由余弦定理可知故答案为:【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三角形面积公式以及余弦定理的应用属于中档题 解析:12【分析】根据三角形面积公式以及余弦定理求解即可. 【详解】11sin 1222ABC S bc A c ==⨯=△6c ∴=由余弦定理可知a =12sin sin sin sin a b c a A B C A ++∴===++故答案为:12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三角形面积公式以及余弦定理的应用,属于中档题.18.【分析】在中分析边角关系可得在中由正弦定理可求得的值然后在中利用余弦定理可求得的长【详解】在中则在中则由正弦定理得可得在中由余弦定理得因此(千米)故答案为:【点睛】本题考查距离的测量问题考查了利用正 解析:3【分析】在ACD △中,分析边角关系可得AC CD ==BCE 中,由正弦定理可求得BC 的值,然后在ABC 中,利用余弦定理可求得AB 的长. 【详解】在ACD △中,45ACD ∠=,67.5ADC ∠=,CD =67.5CAD ∴∠=,则AC CD ==在BCE 中,60BEC ∠=,75BCE ∠=,CE 45CBE ∠=,由正弦定理得sin 45sin 60CE BC=,可得2sin 60sin 452CE BC ===在ABC 中,AC =BC =,18060ACB ACD BCE ∠=-∠-∠=, 由余弦定理得2222cos609AB AC BC AC BC =+-⋅=,因此,3AB =(千米). 故答案为:3. 【点睛】本题考查距离的测量问题,考查了利用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解三角形,考查计算能力,属于中等题.19.【分析】先利用余弦定理求得再由正弦定理结合已知条件求得的关系式求得即可【详解】由得又因为得由正弦定理得又因为所以所以故答案为:【点睛】本题考查了正余弦定理的综合运用属于中档题 解析:12【分析】先利用余弦定理求得3A π=,再由正弦定理()sin sin sin sin A B c C b B B+==结合已知条件,求得tan B 的关系式,求得tan B 即可.【详解】由222b c bc a +-=得2221cos 22b c a A bc +-==, 又因为()0A π∈,得3A π=.由正弦定理,得()sin sin sin sin A B c C b B B +==sin cos cos sin 1sin 2tan 2A B A B B B +==+又因为12c b =+1=2+12+1tan 2B =. 故答案为:12. 【点睛】本题考查了正余弦定理的综合运用,属于中档题.20.③④【分析】举出反例可判断①②;由同角三角函数的平方关系正弦定理可得再由余弦定理可判断③;由正弦定理可得再由三角形有两个可得且即可判断④;即可得解【详解】对于①当时满足此时△ABC 不是等腰三角形故①解析:③④ 【分析】举出反例可判断①、②;由同角三角函数的平方关系、正弦定理可得222a b c +<,再由余弦定理可判断③;由正弦定理可得8sin x A =,再由三角形有两个可得566A ππ<<且2A π≠,即可判断④;即可得解.【详解】 对于①,当3A π=,6B π=时,满足sin 2sin 2A B =,此时△ABC 不是等腰三角形,故①错误; 对于②,当23A π=,6B π=时,满足sin cos A B =,此时△ABC 不是直角三角形,故②错误;对于③,∵222sin sin cos 1A B C ++<,∴22222sin sin cos sin cos A B C C C ++<+, ∴222sin sin sin A B C +<,∴根据正弦定理得222a b c +<,∵222cos 02a b c C ab+-=<,()0,C π∈,∴C 为钝角,∴△ABC 为钝角三角形,故③正确;对于④,∵,4,6C c a x π===,∴根据正弦定理得481sin sin 2a c A C ===,∴8sin x A =,由题意566A ππ<<,且2A π≠,∴1sin 12A <<,∴48x ,即x 的取值范围为(4,8),故④正确. 故答案为:③④. 【点睛】本题考查了三角函数及解三角形的综合应用,考查了运算求解能力,合理转化条件是解题关键,属于中档题.三、解答题21.(1)1040m ;(2)3537min 【分析】(1)在ABC 中,根据4sin 5C =,63sin 65B =,由正弦定理sin sin AB ACC B=,可得AB ;(2)假设乙出发t 分钟时,甲,乙两游客距离为d ,此时,甲行走了()10050t m +,乙距离A 处()130t m ,由余弦定理得2d =235625200373737t ⎛⎫⎛⎫-+ ⎪ ⎪ ⎪⎝⎭⎝⎭,再利用二次函数求解. 【详解】(1)在ABC 中,根据4sin 5C =,63sin 65B =,由正弦定理得:sin sin AB ACC B=,得41260sin 5104063sin 65AC C AB B ⋅⋅===(m )所以缆车线路AB 的长为1040m(2)假设乙出发t 分钟时,甲,乙两游客距离为d ,此时,甲行走了()10050t m +,乙距离A 处()130t m ,由余弦定理得()()()222121005013021301005013d t t t t =++-⨯⨯+⨯()2200377050t t =-+235625200373737t ⎛⎫⎛⎫=-+ ⎪ ⎪ ⎪⎝⎭⎝⎭, 又在AB 段的时间10400130t ≤≤,即08t ≤≤, 故3537t =时,甲,乙两游客的距离最短. 【点睛】关键点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解三角形的实际应用.实际应用题关键是构造三角形,将各个已知条件向这个主三角形集中,转化为数学模型,列出数学表达式,再通过正弦、余弦定理,勾股定理或其他基本性质建立条件之间的联系,列方程或列式求解. 22.5c =,34ABC π∠=. 【分析】由勾股定理求出BD ,再由sin BDA AD=,sin 1c A =,5b c =求出5c =,5b =,再由余弦定理求出a ,最后由正弦定理求出ABC ∠. 【详解】解:在直角三角形ABD 中,22222224b c BD AD AB c ⎛⎫=-=-= ⎪⎝⎭,所以2c BD =.所以5sin 5BD A AD ==. 又因为sin 1c A =,所以5c =由5b c =得,5b =.因为sin 5A =,0,2A π⎛⎫∈ ⎪⎝⎭,所以cos 5A ==.在ABC 中,由余弦定理,得a ==由正弦定理,得sin sin a b A ABC =∠,即5sin ABC =∠sin ABC ∠=. 又因为,2ABC ππ⎛⎫∠∈ ⎪⎝⎭,所以34ABC π∠=. 【点睛】关键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在于正余弦定理的综合应用,综合利用两个定理求出c 和ABC ∠.23.(1)23C π=;(2)13,24⎡⎫⎪⎢⎣⎭. 【分析】(1)利用正弦定理的边角互化即可求解. (2)利用二倍角公式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性质可得22sin sin A B +11sin 226A π⎛⎫=-+ ⎪⎝⎭,利用三角函数的性质即可求解.【详解】解:(1)由已知及正弦定理得2(sin cos sin cos )cos sin 0A C C A C B ++=, 2sin()cos sin 0A C C B ++=,因为A B C π+=-,所以sin (2cos 1)0B C +=, 因为sin 0B ≠,所以1cos 2C =-, 因为0C π<<,所以23C π=. (2)221cos 21cos 21sin sin 1(cos 2cos 2)222A B A B A B --+=+=-+12111cos 2cos 21cos 2cos 222322A A A A A π⎛⎫⎡⎤⎛⎫=-+-=-- ⎪ ⎪⎢⎥ ⎪⎝⎭⎣⎦⎝⎭1111cos 221sin 22226A A A π⎛⎫⎛⎫=-+=-+ ⎪ ⎪ ⎪⎝⎭⎝⎭. 因为03A π<<,所以52666A πππ<+<,1sin 2126A π⎛⎫<+≤ ⎪⎝⎭,111sin 22264A π⎛⎫-≤-+<- ⎪⎝⎭,1131sin 22264A π⎛⎫≤-+< ⎪⎝⎭, 所以2213sin sin 24A B ≤+<,即22sin sin A B +的取值范围是13,24⎡⎫⎪⎢⎣⎭. 24.(1)14-;(2)716-. 【分析】(1)由正弦定理化角为边,再结合2b c a +=,把,b c 用a 表示,然后由余弦定理得cos B ;(2)由同角关系求出sin B ,利用二倍角公式求得sin 2,cos 2B B ,再由两角和的正弦公式求得结论. 【详解】(1)因为3c sin B =4a sin C ,由正弦定理得34cb ac =,所以43b a =, 又2b c a +=,所以23c a =,所以222222416199cos 22423a a a a cb B ac a a +-+-===-⋅. (2)因为(0,)B π∈,所以sin B ==sin 22sin cos B B B ==,27cos 212sin 8B B =-=-,所以sin(2)sin 2coscos 2sin666B B B πππ+=+71()82=+-⨯= 【点睛】方法点睛:在解三角形的问题中,若已知条件同时含有边和角,但不能直接使用正弦定理或余弦定理得到答案,要选择“边化角”或“角化边”,变换原则如下: (1)若式子中含有正弦的齐次式,优先考虑正弦定理“角化边”; (2)若式子中含有a 、b 、c 的齐次式,优先考虑正弦定理“边化角”; (3)若式子中含有余弦的齐次式,优先考虑余弦定理“角化边”; (4)代数式变形或者三角恒等变换前置;(5)含有面积公式的问题,要考虑结合余弦定理求解;(6)同时出现两个自由角(或三个自由角)时,要用到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 25.(1)3π;(2)4. 【分析】若选①:(1)利用诱导公式和正弦定理化简,再利用余弦定理即可求出角B ;(2)由(1)得到()223b a c ac =+-,再利用基本不等式求出b 的最小值及此时等号成立的条件,再利用面积公式即可求出面积.若选②:(1)利用正弦定理以及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化简求解即可;(2)由(1)得到()223b a c ac =+-,再利用基本不等式求出b 的最小值及此时等号成立的条件,再利用面积公式即可求出面积. 若选③:(1)利用正弦定理以及辅助角公式化简整理即可求出角B ;(2)由(1)得到()223b a c ac =+-,再利用基本不等式求出b 的最小值及此时等号成立的条件,再利用面积公式即可求出面积.【详解】若选①:(1)sin()sin ()sin c A B b B c a A +=+-,sin()sin sin sin c C b B c A a A π-=+-, sin sin sin sin c C b B c A a A =+-,222c b ac a =+-,222a c b ac +-=,2221cos 22a cb B ac +-==, 0B π<<,3B π∴=; (2)由(1)知:()22223b a c ac a c ac =+-=+-, 22a c ac +⎛⎫≤ ⎪⎝⎭,当且仅当a c ==()()()()2222231344b ac ac a c a c a c ∴=+-≥+-+=+,又a c +=则()(22211544b ac ≥+=⨯=,又0b >,所以b ≥则ABC 周长的最小值为:=此时a c b ===,所以ABC 的面积为:1sin 602ac ︒= 若选②:(1)由tan 2sin b a B A=,得2sin tan b A a B =, 则sin 2sin cos AsinB AsinB B=, 又0,0A B ππ<<<<,则sin 0,sin 0A B >>, 所以1cos 2B =, 即3B π=;(2)由(1)知:()22223b a c ac a c ac =+-=+-, 22a c ac +⎛⎫≤ ⎪⎝⎭,当且仅当a c ==()()()()2222231344b ac ac a c a c a c ∴=+-≥+-+=+,又a c +=则()(22211544b ac ≥+=⨯=,又0b >,所以b ≥则ABC 周长的最小值为:=此时a c b ===,所以ABC 的面积为:1sin 602ac ︒=若选③:(1)(1cos )sin a B A +=,sin (1cos )sin A B A B +,0A π<<,sin 0A ∴>,1cos +=B B ,2sin 16B π⎛⎫-= ⎪⎝⎭, 1sin 62B π⎛⎫-= ⎪⎝⎭, 66B ππ∴-=或566B ππ-=,即3B π=或B π=(舍);(2)由(1)知:()22223b a c ac a c ac =+-=+-, 22a c ac +⎛⎫≤ ⎪⎝⎭,当且仅当a c ==()()()()2222231344b ac ac a c a c a c ∴=+-≥+-+=+,又a c +=则()(22211544b ac ≥+=⨯=,又0b >,所以b ≥则ABC 周长的最小值为:=此时a c b ===,所以ABC 的面积为:1sin 602ac ︒= 【点睛】思路点睛:本题首先利用正弦定理,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诱导公式,辅助角公式以及余弦定理进行化简求角;其次利用余弦定理,基本不等式,三角形面积公式求解.26.(1)3;(2) 【分析】(1)根据正弦定理边角互化以及两角和的正弦公式可求得结果;(2)根据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以及余弦定理可求得结果.【详解】(1)因为)cos cos A c a C =,cos sin sin cos C A C A C -=,()sin cos sin cos sin C C A A C A C =+=+,而()sin sin A C B +=b =,故3c b =.(2)由(1)知cos 6A =,则sin 6A =,又ABC 的面积为21sin 244bc A c ==,则3c =,b =由余弦定理得2222cos 27923276a b c bc A =+-=+-⨯⨯=,解得a =.【点睛】关键点点睛:利用正余弦定理以及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求解是解题关键.。
北师大版(新课标)高中数学课本目录大全(必修)
北师大版(新课标)高中数学课本目录大全(含必修和选修)北师大必修《数学1(必修)》全书目录:第一章集合§1 集合的含义与表示§2 集合的基本关系§3 集合的基本运算阅读材料康托与集合论第二章函数§1 生活中的变量关系§2 对函数的进一步认识§3 函数的单调性§4 二次函数性质的再研究§5 简单的幂函数阅读材料函数概念的发展课题学习个人所得税的计算第三章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1 正整数指数函数§2 指数概念的扩充§3 指数函数§4 对数§5 对数函数§6 指数函数、幂函数、对数函数增长的比较阅读材料历史上数学计算方面的三大发明第四章函数应用§1 函数与方程§2 实际问题的函数建模阅读材料函数与中学数学探究活动同种商品不同型号的价格问题必修2全书目录:第一章立体几何初步§1 简单几何体§2 三视图§3 直观图§4 空间图形的基本关系与公理§5 平行关系§6 垂直关系§7 简单几何体的面积和体积§8 面积公式和体积公式的简单应用阅读材料蜜蜂是对的课题学习正方体截面的形状第二章解析几何初步§1 直线与直线的方程§2 圆与圆的方程§3 空间直角坐标系阅读材料笛卡儿与解析几何探究活动1 打包问题探究活动2 追及问题必修3全书目录第一章统计§1 统计活动:随机选取数字§2 从普查到抽样§3 抽样方法§4 统计图表§5 数据的数字特征§6 用样本估计总体§7 统计活动:结婚年龄的变化§8 相关性§9 最小二乘法阅读材料统计小史课题学习调查通俗歌曲的流行趋势第二章算法初步§1 算法的基本思想§2 算法的基本结构及设计§3 排序问题§4 几种基本语句课题学习确定线段n等分点的算法第三章概率§1 随机事件的概率§2 古典概型§3模拟方法――概率的应用探究活动用模拟方法估计圆周率∏的值必修4 全书目录:第一章三角函数§1 周期现象与周期函数§2 角的概念的推广§3 弧度制§4 正弦函数§5 余弦函数§6 正切函数§7 函数的图像§8 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阅读材料数学与音乐课题学习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探究的图像第二章平面向量§1 从位移、速度、力到向量§2 从位移的合成到向量的加法§3 从速度的倍数到数乘向量§4 平面向量的坐标§5 从力做的功到向量的数量积§6 平面向量数量积的坐标表示§7 向量应用举例阅读材料向量与中学数学第三章三角恒等变形§1 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2 二倍角的正弦、余弦和正切§3 半角的三角函数§4 三角函数的和差化积与积化和差§5 三角函数的简单应用课题学习摩天轮中的数学问题探究活动升旗中的数学问题必修5全书共三章:数列、解三角形、不等式。
【北师大版】高中数学必修五:第2章《解三角形》2-1-14【ppt课件】
答案:D
第二章 · §1 · 第14课时
第10页
北师大版· 数学· 必修5
45分钟作业与单元评估
二合一
3.在△ABC中,a=20,b=10,B=29° ,则此三角形解的情况 是( ) A.无解 C.有两解 B.有一解 D.有无数个解
第二章 · §1 · 第14课时
第11页
北师大版· 数学· 必修5
北师大版· 数学· 必修5
45分钟作业与单元评估
二合一
解析:sinA=sin75° =sin(30° +45° )=sin30° cos45° +sin45° cos30° = 2+ 6 ,所以B=30° ,sinB= 4 .由a=c= 6 + 2 可知,C=A=75°
2+ 6 1 1 a sinB= × =2,故选A. 2.由正弦定理得b=sinA· 2+ 6 2 4
第二章 · §1 · 第14课时
第5页
北师大版· 数学· 必修5
45分钟作业与单元评估
二合一
基础训练 作 业设计
第二章 · §1 · 第14课时
第6页
北师大版· 数学· 必修5
45分钟作业与单元评估
二合一
一、选择题(每小题6分,共36分) 1.在△ABC中,已知A=75° ,B=60° ,c=2,则b等于( A. 2 C. 6 B. 3 8 D.3 )
第18页
北师大版· 数学· 必修5
45分钟作业与单元评估
二合一
二、填空题(每小题6分,共18分) 7.在△ABC中,若b=12,A=30° ,B=120° ,则a=________.
第二章 · §1 · 第14课时
第19页
北师大版· 数学· 必修5
45分钟作业与单元评估
北师大版解三角形总结
人 教 版 必 修 一 · · 新 课 标 地 理
· ·
北师大版必修5· 新课标· 数学
第二章 解三角形
人 教 (3)注意一种重要关系. 版 必 在△ABC中,给定A、B的正弦或余弦值,则C有解, 修 一 即存在的条件是cosA+cosB>0,反之亦成立.简证如下: C 有 解 ⇔ A + B 有 解 ⇔ 0<A + B<π⇔0<A<π - 新 课 B<π⇔cosA>cos(π - B)⇔cosA> - cosB⇔cosA + cosB>0 , 因 标 此判断C是否有解,只需考虑cosA+cosB的符号即可.了解 地 理 这一结论,对做选择题或填空题来说,将十分简便.
北师大版必修5· 新课标· 数学
第二章 解三角形
人 教 版 必 修 一 · · 新 课 标 地 理
④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⑤三角函数中的诱导公式、和角公式、倍角公式等; ⑥与向量知识、解析几何、立体几何知识的联系.
北师大版必修5· 新课标· 数学
第二章 解三角形
人 教 版 必 修 一 · ·
北师大版必修5· 新课标· 数学
第二章 解三角形
人 教 版 必 修 一 · · 新 课 标 地 理
解法2:由题意得bcosA=acosB, 由正弦定理得2RsinBcosA=2RsinAcosB, ∴sinAcosB-cosAsinB=0,即sin(A-B)=0. ∵0<∠A<π,0<∠B<π, ∴-π<∠A-∠B<π. ∴∠A-∠B=0,即∠A=∠B. 故△ABC为等腰三角形.
北师大版必修5· 新课标· 数学
第二章 解三角形
人 教 专题二 三角形形状的判断问题 版 必 思维突破:判断三角形的形状问题,通常将角转化为 修 一 边,或将边转化为角,通过三角或代数变形运算,转化为 新 反映三角形类型特征的数量关系(如边的相等关系、勾股关 课 系、角的相等关系、角的三角函数值的大小等),然后作出 标 判定,这样要特别注意不要随便约掉等式两边的共同因式, 地 理 这样很容易丢解.
高中数学解三角形复习教案
模块一:解三角形复习2.1.1 正弦定理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1. 讨论:在直角三角形中,边角关系有哪些?(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勾股定理、锐角三角函数)如何解直角三角形?那么斜三角形怎么办?2. 由已知的边和角求出未知的边和角,称为解三角形. 已学习过任意三角形的哪些边角关系?(内角和、大边对大角) 是否可以把边、角关系准确量化? →引入课题:正弦定理二、讲授新课:1. 教学正弦定理的推导:①特殊情况:直角三角形中的正弦定理:sin A =c a sin B =cb sin C =1 即c =sin sin sin a b cA B C==. ② 能否推广到斜三角形? (先研究锐角三角形,再探究钝角三角形)当∆ABC 是锐角三角形时,设边AB 上的高是CD ,根据三角函数的定义,有sin sin CD a B b A ==,则sin sin a bA B=. 同理,sin sin a c A C =(思考如何作高?),从而sin sin sin a b cA B C==. ③*其它证法:证明一:(等积法)在任意斜△ABC当中S△ABC =111sin sin sin 222ab C ac B bc A ==. 两边同除以12abc 即得:sin a A =sin b B =sin cC. 证明二:(外接圆法)如图所示,∠A =∠D ,∴2sin sin a aCD R A D===同理sin b B =2R ,sin c C=2R . 证明三:(向量法)过A 作单位向量j r 垂直于AC u u u r ,由AC u u u r +CB u u u r =AB u u ur 边同乘以单位向量j r得…..④ 正弦定理的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及基本应用:已知三角形的任意两角及其一边可以求其他边;已知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与其中一边的对角可以求其他角的正弦值. 2. 教学例题:① 出示例1:在∆ABC 中,已知045A =,060B =,42a =cm ,解三角形.分析已知条件 → 讨论如何利用边角关系 → 示范格式 → 小结:已知两角一边② 出示例2:045,2,,ABC c A a b B C ∆==中,求和.分析已知条件 → 讨论如何利用边角关系 → 示范格式 → 小结:已知两边及一边对角③ 练习:060,1,,ABC b B c a A C ∆===中,求和.在∆ABC 中,已知10a =cm ,14b =cm ,040=A ,解三角形(角度精确到01,边长精确到1cm )④ 讨论: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时,如何判断解的数量?3. 小结:正弦定理的探索过程;正弦定理的两类应用;已知两边及一边对角的讨论. 三、巩固练习:1.已知∆ABC 中,∠A =60°,a =,求sin sin sin a b cA B C++++.2.1.2 余弦定理(一)教学要求:掌握余弦定理的两种表示形式及证明余弦定理的向量方法,并会运用余弦定理解决两类基本的解三角形问题.教学重点:余弦定理的发现和证明过程及其基本应用. 教学难点:向量方法证明余弦定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1. 提问:正弦定理的文字语言? 符号语言?基本应用?2. 练习:在△ABC 中,已知10c =,A =45︒,C =30︒,解此三角形. →变式3. 讨论:已知两边及夹角,如何求出此角的对边? 二、讲授新课:1. 教学余弦定理的推导:① 如图在ABC ∆中,AB 、BC 、CA 的长分别为c 、a 、b .∵AC AB BC =+u u u r u u u r u u u r ,∴()()AC AC AB BC AB BC •=+•+u u u r u u u r u u u r u u u r u u u r u u u r222AB AB BC BC =+•+u u u r u u u r u u u r u u u r222||||cos(180)AB AB BC B BC =+•-+ou u u r u u u r u u u r u u u r 222cos c ac B a =-+.即2222cos b c a ac B =+-,→② 试证:2222cos a b c bc A =+-,2222cos c a b ab C =+-.③ 提出余弦定理:三角形中任何一边的平方等于其他两边的平方的和减去这两边与它们的夹角的余弦的积的两倍.用符号语言表示2222cos a b c bc A =+-,…等; → 基本应用:已知两边及夹角 ④ 讨论:已知三边,如何求三角?→ 余弦定理的推论:222cos 2b c a A bc+-=,…等.⑤ 思考:勾股定理与余弦定理之间的关系? 2. 教学例题:① 出示例1:在∆ABC中,已知=ac 060=B ,求b 及A . 分析已知条件 → 讨论如何利用边角关系 → 示范求b→ 讨论:如何求A ?(两种方法)(答案:b =060A =) → 小结:已知两边及夹角②在∆ABC 中,已知13a cm =,8b cm =,16c cm =,解三角形.分析已知条件 → 讨论如何利用边角关系 → 分三组练习 → 小结:已知两角一边3. 练习:① 在ΔABC 中,已知a =7,b =10,c =6,求A 、B 和C .② 在ΔABC 中,已知a =2,b =3,C =82°,解这个三角形.4. 小结:余弦定理是任何三角形边角之间存在的共同规律,勾股定理是余弦定理的特例;余弦定理的应用范围:①已知三边求三角;②已知两边及它们的夹角,求第三边. 三、巩固练习:1. 在∆ABC 中,若222a b c bc =++,求角A . (答案:A =1200)2. 三角形ABC 中,A =120°,b =3,c =5,解三角形. → 变式:求sin B sin C ;sin B +sin C .3. 作业:教材P8 练习1、2(1)题.2.1 .3 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练习)一、复习准备:1. 写出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及推论等公式.2. 讨论各公式所求解的三角形类型. 二、讲授新课:1. 教学三角形的解的讨论:① 出示例1:在△ABC 中,已知下列条件,解三角形. (i ) A =6π,a =25,b =; (ii ) A =6π,a =25b =50; (iii ) A =6π,a=,b =; (iiii ) A =6π,a =50,b =.分两组练习→ 讨论:解的个数情况为何会发生变化?② 用如下图示分析解的情况. (A 为锐角时)② 练习:在△ABC 中,已知下列条件,判断三角形的解的情况. (i ) A =23π,a =25,b =50; (ii ) A =23π,a =25,b =10 例1.根据下列条件,判断解三角形的情况(1) a =20,b =28,A =120°.无解 (2)a =28,b =20,A =45°;一解 (3)c =54,b =39,C =115°;一解 (4) b =11,a =20,B =30°;两解2. 教学正弦定理与余弦定理的活用:① 出示例2:在△ABC 中,已知sin A ∶sin B ∶sin C =6∶5∶4,求最大角的余弦. 分析:已知条件可以如何转化?→ 引入参数k ,设三边后利用余弦定理求角.② 出示例3:在ΔABC 中,已知a =7,b =10,c =6,判断三角形的类型. 分析:由三角形的什么知识可以判别? → 求最大角余弦,由符号进行判断已知边a,b 和∠A有两个解仅有一个解无解CH=bsinA<a<b a=CH=bsinA a<CH=bsinA结论:活用余弦定理,得到:=+⇔⇔∆>+⇔⇔∆<+⇔⇔222222222是直角是直角三角形是钝角是钝角三角形是锐角a b c A ABCa b c A ABCa b c A∆是锐角三角形ABC③出示例4:已知△ABC中,cos cosb Cc B=,试判断△ABC的形状.分析:如何将边角关系中的边化为角?→再思考:又如何将角化为边?3. 小结:三角形解的情况的讨论;判断三角形类型;边角关系如何互化.三、巩固练习:1. 已知a、b为△ABC的边,A、B分别是a、b的对角,且sin2sin3AB=,求a bb+的值2. 在△ABC中,sin A:sin B:sin C=4:5:6,则cos A:cos B:cos C=.3. 作业:2.2三角形中的几何计算一、 设疑自探正弦定理、余弦定理是两个重要的定理,在解决与三角形有关的几何计算问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高中数学第2章解三角形22三角形中的几何计算课件北师大版必修5
1.与传统的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相比,用两边及其夹角 正弦值之积的一半求三角形的面积有什么优势?
第3页
答:主要优势是不必计算三角形的高,只要知道三角形的 “基本量”就可以求其面积.
第4页
2.求三角形面积的常用公式. 答:(1)S=21aha(a 为 BC 的边长,ha 为 BC 边上的高). (2)S=a4bRc(R 是三角形外接圆的半径). (3)S=2R2sinAsinBsinC(R 是三角形外接圆的半径).
第8页
【解析】 ∵tanB=12,∴0<B<π2 .
∴sinB=
55,cosB=2 5
5 .
又∵tanC=-2,∴π2 <C<π.
∴sinC=2
5 5,cosC=-
5 5.
第9页
则 sinA=sin(B+C)=sinBcosC+cosBsinC
= 55×(- 55)+255×255=35.
∵sinaA=sibnB,∴a=bssiinnBA=
∴S=12absinC=2
3 3.
第15页
题型二 正、余弦定理的综合问题与方程思想 例 2 在四边形 ABCD 中,已知 AD⊥CD,AD=10,AB= 14,∠BDA=60°,∠BCD=135°,求 BC 的长.
第16页
【思路分析】 欲求 BC,在△BCD 中,已知∠BCD,∠BDC 可求,故需再知一条边;而已知∠BDA 和 AB,AD,故可在△ABD 中,用正弦定理或余弦定理求得 BD.这样在△BCD 中,由正弦定 理可求 BC.
第31页
2.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 8,底边为 2,则底角的余弦值等于
()
2 A. 4
B.2 2
1
高中数学 第二章 解三角形 2.1 正弦定理与余弦定理 2.1.1 正弦定理课件 北师大版必修5
∵sin B=
sin
=
10sin60 °
5 6
=
2
2
, ∴ = 45°,
∴A=180°-(B+C)=75°.
∴a=
sin
sin
=
10sin75 °
sin45 °
=
10×
6+ 2
4
2
2
= 5( 3 + 1).
题型一
题型二
题型三
题型四
题型二
判断三角形的形状
【例 2】 在△ABC 中,若 lg a-lg c=lg sin B=-lg 2, 且为锐角,
sin
∴C=60°或 C=120°.
当 C=60°时,A=90°,
1
∴S△ABC = ·AC·sin A=2 3.
2
当 C=120°时,A=30°,
1
∴S△ABC = ·AC·sin A= 3.
2
故三角形的面积是 2 3或 3.
=
3
2
.
1
2
3
4
5
1在△ABC中,若b=2asin B,则A的值是(
BC=
.
解析:c=AB=3,B=75°,C=60°,则 A=45°.
由正弦定理,得
=
,
所以 a=BC=
答案: 6
sin
sin
sin
3sin45 °
sin
sin60 °
=
= 6.
π
【做一做 3-2】 在△ABC 中,若 a=3,b= 3, = ,
3
.
则的大小为
高中二年级几何教案: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和周长
高中二年级几何教案: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和周长一、引言几何学在数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在高中数学教育中,二年级的几何知识是一个关键的部分。
本文将制定一份针对高中二年级学生的几何教案,重点介绍如何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和周长。
二、目标与基本知识1. 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如何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和周长,并能灵活运用相关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2. 基本知识:a. 了解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b. 掌握计算三角形面积与周长的基本公式;c. 理解应用题目并正确运用相关公式解答。
三、教学过程1. 引入(15分钟):a. 创设情境:在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需要计算物体面积和边长的情况,比如购物时需要计算购买材料所需成本等;b. 导入主题:今天我们将会学习怎样去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和周长。
2. 讲授基础知识(30分钟):a. 概念讲解:- 介绍三角形:定义及性质,包括边长、角度等基本概念;- 介绍面积的定义:矩形面积以及如何应用到三角形。
b. 基本公式讲解:- 面积公式:S = 1/2 * 底边长度 * 高;- 周长计算公式:P = 边长A + 边长B + 边长C.3. 案例分析与演示(30分钟):a. 展示一个简单的三角形,标出各个维度并计算其面积和周长;b. 结合多个实际例子,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相关计算问题。
4. 学生练习(30分钟):a. 布置练习题目,并指导学生独立或小组完成;b. 监督学生的解题过程,提供必要的辅导和帮助。
5. 总结与扩展(15分钟):a. 对本节课进行总结,强调三角形面积和周长计算的重要性;b. 提供拓展思考:通过一些应用实例让学生思考不同情况下如何灵活运用这些知识。
四、教育链接通过这一教案的设计与实施,我们可以促进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
这些能力不仅在数学领域中有重要作用,而且在日常生活和职业发展中也具有实际意义。
五、教学方式与评估方法1. 教学方式:a. 集体教学:通过讲授基础知识和案例分析演示,使全班同学了解所需概念与公式;b. 小组合作:鼓励学生在小组内相互讨论并共同解答问题,在合作中促进其主动参与和积极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2三角形中的几何计算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在已知三角形的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时,有两解或一解或无解等情形;三角形各种类型的判定方法;三角形面积定理的应用。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解答三个典型例子,使学生学会综合运用正、余弦定理,三角函数公式及三角形有关性质求解三角形问题。
3.情态与价值:通过正、余弦定理,在解三角形问题时沟通了三角形的有关性质和三角函数的关系,反映了事物之间的必然联系及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可能,从而从本质上反映了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重点:在已知三角形的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时,有两解或一解或无解等情形;三角形各种类型的判定方法;三角形面积定理的应用。
教学难点:正、余弦定理与三角形的有关性质的综合运用。
学法:通过一些典型的实例来拓展关于解三角形的各种题型及其解决方法。
教学设想:[创设情景]:思考:在∆ABC 中,已知22a cm =,25b cm =,0133A =,解三角形。
从此题的分析我们发现,在已知三角形的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时,在某些条件下会出现无解的情形。
下面进一步来研究这种情形下解三角形的问题。
[探索研究]:例1.在∆ABC 中,已知,,a b A ,讨论三角形解的情况 分析:先由sin sin b A B a =可进一步求出B ;则0180()C A B =-+从而sin a C c A = 1.当A 为钝角或直角时,必须a b >才能有且只有一解;否则无解。
2.当A 为锐角时,如果a ≥b ,那么只有一解;如果a b <,那么可以分下面三种情况来讨论:(1)若sin a b A >,则有两解;(2)若sin a b A =,则只有一解; (3)若sin a b A <,则无解。
评述:注意在已知三角形的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时,只有当A 为锐角且sin b A a b <<时,有两解;其它情况时则只有一解或无解。
[随堂练习1](1)在∆ABC 中,已知80a =,100b =,045A ∠=,试判断此三角形的解的情况。
(2)在∆ABC 中,若1a =,12c =,040C ∠=,则符合题意的b 的值有_____个。
(3)在∆ABC 中,a xcm =,2b cm =,045B ∠=,如果利用正弦定理解三角形有两解,求x 的取值范围。
(答案:(1)有两解;(2)0;(3)2x <<例2.在∆ABC 中,已知7a =,5b =,3c =,判断∆ABC 的类型。
分析:由余弦定理可知222222222是直角ABC 是直角三角形是钝角ABC 是钝角三角形是锐角a b c A a b c A a b c A =+⇔⇔∆>+⇔⇔∆<+⇔⇔ABC 是锐角三角形∆(注意:是锐角A ⇔ABC 是锐角三角形∆)解:222753>+,即222a b c >+,∴ABC 是钝角三角形∆。
[随堂练习2](1)在∆ABC 中,已知sin :sin :sin 1:2:3A B C =,判断∆ABC 的类型。
(2)已知∆ABC 满足条件cos cos a A b B =,判断∆ABC 的类型。
(答案:(1)ABC 是钝角三角形∆;(2)∆ABC 是等腰或直角三角形)例3.在∆ABC 中,060A =,1b =,面积为,求sin sin sin a b cA B C ++++的值 分析:可利用三角形面积定理111sin sin sin 222S ab C ac B bc A ===以及正弦定理sin sin ab A B=sin c C ==sin sin sin a b c A B C ++++解:由1sin 22S bc A ==得2c =,则2222cos a b c bc A =+-=3,即a sin sin sin a b c A B C ++++2sin a A ==[随堂练习3](1)在∆ABC 中,若55a =,16b =,且此三角形的面积S =,求角C(2)在∆ABC 中,其三边分别为a 、b 、c ,三角形的面积2224a b c S +-=,求角C (答案:(1)060或0120;(2)045) [课堂小结](1)在已知三角形的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时,有两解或一解或无解等情形;(2)三角形各种类型的判定方法;(3)三角形面积定理的应用。
(五)课时作业:(1)在∆ABC 中,已知4b =,10c =,030B =,试判断此三角形的解的情况。
(2)设x 、x+1、x+2是钝角三角形的三边长,求实数x 的取值范围。
(3)在∆ABC 中,060A =,1a =,2b c +=,判断∆ABC 的形状。
(4)三角形的两边分别为3cm ,5cm,它们所夹的角的余弦为方程25760x x --=的根,求这个三角形的面积。
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的应用教学目的:1234能够利用正、余弦定理证明三角形中的三角恒等式教学重点:利用正、余弦定理进行边角互换时的转化方向教学难点: 三角函数公式变形与正、余弦定理的联系1启发学生在证明三角形问题或者三角恒等式时,要注意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的适用题型与所证结论的联系,并注意特殊正、余弦关系的应用,比如互补角的正弦值相等,互补角的余2引导学生总结三角恒等式的证明或者三角形形状的判断,重在发挥正、余弦定理的边角互换作用 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 正弦定理:RC c B b A a 2sin sin sin ===余弦定理:,cos 2222A bc c b a -+=⇔bc a c b A 2cos 222-+=,cos 2222B ca a c b -+=⇔ca b a c B 2cos 222-+=C ab b a c cos 2222-+=,⇔ab c b a C 2cos 222-+=二、讲解范例:例1在任一△ABC 中求证:0)sin (sin )sin (sin )sin (sin =-+-+-B A c A C b C B a证:左边=)sin (sin sin 2)sin (sin sin 2)sin (sin sin 2B A C R A C B R C B A R -+-+-=]sin sin sin sin sin sin sin sin sin sin sin [sin 2B C A C A B C B C A B A R -+-+-=0=右边 例2 在△ABC 中,已知3=a ,2=b ,B=45︒ 求A 、C 及c 解一:由正弦定理得:23245sin 3sin sin === b B a A ∵B=45︒<90︒ 即b<a ∴A=60︒或120︒当A=60︒时C=75︒ 22645sin 75sin 2sin sin +=== B C b c当A=120︒时C=15︒ 22645sin 15sin 2sin sin -=== B C b c解二:设c=x 由余弦定理 B ac c a b cos 2222-+=将已知条件代入,整理:0162=+-x x 解之:226±=x 当226+=c 时2)13(231226223)226(22cos 22221=++=+⋅⋅-++=-+=bc a c b A从而A=60︒ ,C=75︒ 当226-=c 时同理可求得:A=120︒ ,C=15︒例3 在△ABC 中,BC=a, AC=b, a, b 是方程02322=+-x x 的两个根,且2cos(A+B)=1 求(1)角C 的度数 (2)AB 的长度 (3)△ABC 的面积解:(1)cosC=cos[π-(A+B)]=-cos(A+B)=-21∴C=120︒(2)由题设:⎩⎨⎧=-=+232b a b a∴AB2=AC2+BC2-2AC •BC •osC120cos 222ab b a -+=ab b a ++=22102)32()(22=-=-+=ab b a 即AB=10 (3)S △ABC=2323221120sin 21sin 21=⋅⋅== ab C ab 例4 如图,在四边形ABCD 中,已知AD ⊥CD, AD=10, AB=14, ∠BDA=60︒, ∠BCD=135︒ 求BC 的长解:在△ABD 中,设BD=x则BDA AD BD AD BD BA ∠⋅⋅-+=cos 2222即60cos 1021014222⋅⋅-+=x x整理得:096102=--x x 解之:161=x 62-=x (舍去)由余弦定理: BCD BD CDB BC ∠=∠sin sin ∴2830sin 135sin 16=⋅= BC例5 △ABC 中,若已知三边为连续正整数,最大角为钝角,1︒求最大角;2︒求以此最大角为内角,夹此角两边之和为4的平行四边形的最大面积解:1︒设三边1,,1+==-=k c k b k a *∈N k 且1>k∵C 为钝角 ∴0)1(242cos 222<--=-+=k k ac c b a C 解得41<<k∵*∈N k ∴2=k 或3 但2=k 时不能构成三角形应舍去当3=k 时109,41cos ,4,3,2=-====C C c b a2︒设夹C 角的两边为y x , 4=+y x S )4(415415)4(sin 2x x x x C xy +-⋅=⋅-== 当2=x 时S 最大=15例6 在△ABC 中,AB =5,AC =3,D 为BC 中点,且AD =4,求BC 边长分析:此题所给题设条件只有边长,应考虑在假设BC 为x后,建立关于x的方程理涉及到两个角,故不可用此时应注意余弦定理在建立方程时所发挥的作用因为D 为BC 中点,所以BD 、DC 可表示为2x ,然用利用互补角的余弦互为相反数这一性质建立方程解:设BC 边为x,则由D 为BC 中点,可得BD =DC =2x, 在△ADB 中,cosADB =,2425)2(42222222x x BD AD AB BD AD ⨯⨯-+=⋅⋅-+在△ADC 中,cosADC =.2423)2(42222222x x DC AD AC DC AD ⨯⨯-+=⋅⋅-+ 又∠ADB +∠ADC =180°∴cosADB =cos (180°-∠ADC )=-cosADC∴2423)2(42425)2(4222222x x x x ⨯⨯-+-=⨯⨯-+解得,x=2, 所以,BC 边长为2评述:此题要启发学生注意余弦定理建立方程的功能,体会互补角的余弦值互为相反数这一性质的应用,并注意总结这一性质的适用题型另外,对于本节的例2,也可考虑上述性质的应用来求解sinA ,思路如下:由三角形内角平分线性质可得35==DC BD ACAB ,设BD =5k,DC =3k,则由互补角∠ADC 、∠ADB 的余弦值互为相反数建立方程,求出BC 后,再结合余弦定理求出cosA ,再由同角平方关系求出sinA三、课堂练习:1半径为1的圆内接三角形的面积为0.25,求此三角形三边长的乘积解:设△ABC 三边为a ,b ,c 则S△ABC =Bac sin 21 ∴b B abc B ac abcS ABC 2sin 2sin ==∆ 又R B b 2sin =,其中R 为三角形外接圆半径∴R abcS ABC 41=∆, ∴abc =4RS △ABC =4×1×0.25=1所以三角形三边长的乘积为1 评述:由于题设条件有三角形外接圆半径,故联想正弦定理: R C c B b A a 2sin sin sin ===,其中R 为三角形外接圆半径,与含有正弦的三角形面积公式S△ABC =B ac sin 21发生联系,对abc 进行整体求解 2在△ABC 中,已知角B =45°,D 是BC 边上一点,AD =5,AC =7,DC =3,求AB解:在△ADC 中, cosC =,14113725372222222=⨯⨯-+=⋅⋅-+DC AC AD DC AC 又0<C <180°,∴sinC =1435 在△ABC 中,C AB B AC sin sin = ∴AB =.265721435sin sin =⋅⋅=AC B C评述:此题在求解过程中,先用余弦定理求角,再用正弦定理求边,要求学生注意正、余弦定理的综合运用3在△ABC 中,已知cosA =53,sinB =135,求cosC 的值解:∵cosA =53<22=cos45°,0<A <π ∴45°<A <90°, ∴sinA =54∵sinB =135<21=sin30°,0<B <π ∴0°<B <30°或150°<B <180°若B >150°,则B +A >180°与题意不符 ∴0°<B <30° cosB =1312∴cos (A +B )=cosA ·cosB -sinA ·sinB =651613554131253=⋅-⋅又C =180°-(A +B )∴cosC =cos [180°-(A +B )]=-cos (A +B )=-6516评述:此题要求学生在利用同角的正、余弦平方关系时,应根据已知的三角函数值具体确定角的范围,以便对正负进行取舍,在确定角的范围时,通常是与已知角接近的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进行比较四、小结 通过本节学习,我们进一步熟悉了三角函数公式及三角形的有关性质,综合运用了正、余弦定理求解三角形的有关问题,要求大家注意常见解题方法与解题技巧的总结,不断提高三角形问题的求解能力五、课后作业: 课后记: 1定理代入得:sin2A =sin2B +sin2C -2sinBsinCcosA这是只含有三角形三个角的一种关系式,利用这一定理解题,简捷明快,举例: [例1]在△ABC 中,已知sin2B -sin2C -sin2A =3sinAsinC ,求B 的度数解:由定理得sin2B =sin2A +sin2C -2sinAsinCcosB∴-2sinAsinCcosB =3sinAsinC∵sinAsinC ≠0 cos Β=-23 ∴B =150°[例2]求sin210°+cos240°+sin10°cos40°的值解:原式=sin210°+sin250°+sin10°sin50°在sin2A =sin2B +sin2C -2sinBsinCcosA ,令B =10°,C =50°,则A =120° sin2120°=sin210°+sin250°-2sin10°sin50°cos120°=sin210°+sin250°+sin10°sin50°=(23)2=43[例3]在△ABC 中,已知2cosBsinC =sinA ,试判定△ABC 的形状解:在原等式两边同乘以sinA 得:2cosBsinAsinC =sin2A ,由定理得sin2A +sin2C -sin2Β=sin2A , ∴sin2C =sin2B B =C 故△ABC 是等腰三角形2一题多证:[例4]在△ABC 中已知a =2bcosC ,求证:△ABC 为等腰三角形证法一:欲证△ABC 为等腰三角形可证明其中有两角相等,因而在已知条件中化去边元素,使只剩含角的三角函数由正弦定理得a =B Ab sin sin ∴2bcosC =B Ab sin sin ,即2cosC ·sinB =sinA =sin (B +C )=sinBcosC +cosBsinC ∴sinBcosC -cosBsinC =0 即sin (B -C )=0B -C =nπ(n∈Z)∵B 、C 是三角形的内角,B =C ,即三角形为等腰三角形证法二:根据射影定理,有a =bcosC +ccosB , 又∵a =2bcosC 2bcosC =bcosC +ccosB bcosC =ccosB ,即.cos cos C B c b =又∵.sin sin C B c b =∴,cos cos sin sin C B C B =即tanB =tanC∵B 、C 在△ABC B =C ABC 为等腰三角形 证法三:∵cosC =,2cos 2222b a C ba c b a =-+及∴,22222b a ab c b a =-+ 化简后得b2=c2b =c ∴△ABC 是等腰三角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