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基路面设计说明--施工图0224
公路改建工程--路基、路面及排水设计说明
路基、路面及排水设计说明1设计规范及依据1)《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14)2)《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D20-2017)3)《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15)4)《公路排水设计规范》(JTG∕TD33-2012)5)《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D40-2011)6)《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细则》JTG/TF20-2015;2、路基设计2.1路基设计标准本项目路基宽度6.5米,路面宽度5.5米。
路基设计标高为路中线路面顶标高,路面横坡采用2%双向坡。
2.2平曲线超高、加宽方式平曲线超高为行车道及路肩绕路中线(未加宽前)旋转。
平曲线半径小于90米时均应设置超高,平曲线半径小于250米均应设置加宽(按TG2U1-2019小交通量农村公路工程技术标准中四级公路II类加宽),平曲线超高、加宽缓和段长度等于平曲线缓和曲线长度。
2.3 2.1路基超高方式:路基超高方式采用绕路基中心线旋转,圆曲线半径小于90米均应设置超高,超高渐变率为1/100。
计算超高缓和段时最短应符合渐变率1:15且不小于IOm的要求。
允许将超高、加2.2.2按规范平曲线半径小于或等于250米路面均应加宽,相应路基也进行加宽。
在平曲线内侧进行加宽,加宽缓和段长度采用相应缓和曲线全长按其成比例增加。
不设缓和曲线或超高缓和段时,加宽缓和段长度应按渐变率为1:15且长度不小于IOm的要求设置。
加宽为单侧(曲线内侧)加宽。
加宽过渡段不小于IOn1。
宽缓和段部分插入曲线内。
最大超高4圾路基压实度及填料强度要求表3填方路基与构造物衔接处,路基压实度不小于85乐路堤填料为一般砂粘土(普通土),应符合《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15)3.3.1条要求并符合上表压实度及强度要求。
2.4.2路基边坡坡率(1)路堤:本设计段填方高度较小,边坡坡率均采用1:1.5,路基填料均利用路基开挖上石方以20:80的填料比例进行路基填筑。
路基路面及排水设计说明
路基路面及排水设计说明一、路基设计1.初步设计:初步设计主要包括对道路纵、横断面、几何图形的确定,路基宽度和边坡的确定等。
2.轴线设计:轴线设计是将道路纵、横断面的几何要求与过程地物条件相结合,确定道路轴线位置的一种设计。
需要充分考虑到地理、经济、环境等因素,确保设计满足实际需求。
3.路基宽度设计:路基宽度设计是根据使用要求、地形条件和交通量等因素,确定路基横断面宽度的一种设计。
一般来说,高速公路和重要干线道路的路基宽度较大,而次干线和支线道路的路基宽度较小。
二、路面设计1.路面材料选择:根据交通量、设计速度、地理环境等条件,选择合适的路面材料,包括水泥混凝土、沥青混凝土等。
选择合适的路面材料能够提高路面的耐久性和平整度。
2.路面结构设计:路面结构设计是指确定路面层等级和层厚度的一种设计。
根据交通量、承载能力以及设计速度等要求,合理确定路面结构的组成及层厚度,确保路面的稳定性和耐久性。
3.路面平整度设计:路面平整度会直接影响到行车的舒适性和安全性。
根据设计速度和交通量等要求,确定合适的平整度标准,保证路面的平整度符合设计要求。
三、排水设计1.雷达模拟评估:通过雷达模拟评估,确定道路纵、横断面的泄水要求,包括水流速度、水深等因素。
根据评估结果,确定排水系统的类型和尺寸。
2.排水系统设计:根据排水要求和地形条件,设计合适的排水系统,包括排水沟、排水管道等设施。
3.施工方法选择: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施工方法,如开挖沟槽、铺设管道等。
综上所述,路基、路面及排水设计的质量和设计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道路的使用寿命和安全性。
通过充分考虑地理、经济、环境等因素,并合理选择材料和设计层厚度,确保道路结构的稳定性和耐久性;通过雷达模拟评估和合适的排水系统设计,保证道路排水良好,避免积水和水流横穿的情况的发生。
只有进行科学合理的路基、路面及排水设计,才能保证道路的正常使用和安全行车。
同时,对于路基、路面及排水设计的改进和优化,也需要不断的实践和总结,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改进,以满足不断发展的交通需求和提高道路的安全、舒适性。
04高速公路路基路面设计说明
路基、路面说明1路基设计1.1设计原则(1)详细研究该地区的公路建设条件,充分借鉴和吸收已建、在建的同类项目勘察设计成功经验及建设精髓,将本项目建设成安全、耐久、节约、和谐的生态公路。
(2)严格按照《公路勘测规范》(JTGC10—2007)的要求进行测设,结合地形、地物、地质、水文、筑路材料等自然条件,通过综合分析,认真进行方案研究。
(3)结合该项目特点,遵循《公路勘察设计典型示范工程咨询示范要点》的原则,加强路基横断面、路基路面排水和防护设计,以增加路容美观,减少路基病害。
(4)应结合具体情况,加强科学研究与试验,积极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
1.2一般路基设计a)路基标准横断面主线为双向四车道,路基宽度28m,其中中央分隔带3.0m,行车道2×2×3.75m,左侧路缘带2×0.75m,右侧硬路肩2×3.5m(含路缘带0.5m),土路肩2×0.75m。
b)路拱横坡采用中央向两侧倾斜的双向路拱坡度,设计标高为中央分隔带中心线标高;行车道、路缘带、硬路肩横坡为2%,主线土路肩横坡为3%。
c)路基超高当平曲线半径采用值小于不设超高最小半径5500m时,设置超高。
路基超高过渡方式采用绕中央分隔带的边缘旋转方式(土路肩横坡保持原有横坡度向外倾斜不变)。
为防止路面滞水,影响行车安全,设置超高应使横坡度由2%过渡到0%路段的超高渐变率不小于1/330。
d)边坡坡率结合路基所在地段的地形、水文及填高情况,根据沿线岩土工程特性,填方路基高度H≤8m时,坡率1:1.5;当8m<H≤20m时,采用折线形边坡,每8m一级,上部8m 坡率1:1.5,下部坡率1:1.75。
路堑边坡设置原则:土质、全风化及强风化岩路堑顶层边坡采用1:0.75~1:1.25坡率;弱风化岩质边坡坡率依岩石风化程度为1:0.3~1:0.75;膨胀土路堑段采用1:1.5。
当挖方H≥8m时,采用阶梯形边坡,每8m一级,并设宽2m边坡平台,平台上设截水沟。
路基路面设计说明书
京港澳高速公路武汉段路基挡墙及沥青路面设计一、路基挡墙部分京港澳高速公路武汉段K80+100-K80+460段为填方路基,路堤边坡高度6-20m ,最大边坡高度为20m 。
由于该路段临近阳逻城区,建设用地紧张,拟在较高填方路段设计路堤挡土墙。
结合地形、地质条件,并考虑地材供应情况、施工条件、工期要求和工程费用等多种因素,初步确定采用浆砌片石重力式挡墙。
路堤采用卵石土填筑,要求压实度不小于95%。
经试验测定,压实后卵石土的物理力学指标如下:重度γ=20.3 kN/m3, 内摩擦角︒=33ϕ , 黏聚力c=27kPa. 墙背与填土间的外摩擦角δ=17º,基底摩擦系数5.0=f , 地基容许承载力为⎣⎦300=σkPa 。
(一)挡土墙的横向布置 挡土墙按路堤挡土墙设计,墙高为7.69m ,墙顶以上土质边坡坡率为1:1.5.按《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04)“5.4”款的要求进行挡土墙设计。
初步设计此段路堤挡土墙各尺寸如下:1.主动土压力的计算1.1假设破裂面交于内边坡,如图所示:当参数γ、φ、δ、α、β固定时,φφ随破裂面的位置而变化,即φφ是破裂角θ的函数。
为求最大土压力φφ,首先要求对应于最大土压力时的破裂角θ。
其中: =0.23634629; =-0.85101955; =0.537383361。
则:=0.816696575或2.784035004(舍去)所以:θ=39.24°。
又因为 ,所以假设正确,即破裂面交于内边坡。
1.2计算主动土压力 主动土压力:求得φφ=597.5016462KN 。
土压力的水平和垂直分力为: 506.7101335KN316.6276327KN 2.挡土墙抗滑稳定性验算 为保证挡土墙抗滑稳定性,应验算在土压力及其他外力作用下,基底摩阻力抵抗挡土墙滑移的能力。
由《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04)“5.4.2”款中第11条:11 车辆荷载作用在挡土墙墙背填土上所引起的附加土体侧压力,可按式φ=cos φsin φcos (Ψ−φ)φ=cos (φ−φ)cos (Ψ+φ)φ=cos φsinΨcos (φ−φ)tan φ=−φ±√φ2−4φφ2φ0<φ<40.4507° φφ=1φφ2φφ=1φφcos (φ−φ)2cos φ2cos (φ+φ)[1+√sin (φ+φ)sin (φ−φ)cos (φ+φ)cos (φ−φ)]2φφ=φφcos (φ+φ)= φφ=φφsin (φ+φ)=(5.4.2—3)换算成等代均布土层厚度计算,即γqh =0,其中q=12.8875KN/㎡,所以φ0=0.635m 。
路基路面设计说明书
京港澳高速公路武汉段路基挡墙及沥青路面设计一、路基挡墙部分京港澳高速公路武汉段K80+100-K80+460段为填方路基,路堤边坡高度6-20m ,最大边坡高度为20m 。
由于该路段临近阳逻城区,建设用地紧张,拟在较高填方路段设计路堤挡土墙。
结合地形、地质条件,并考虑地材供应情况、施工条件、工期要求和工程费用等多种因素,初步确定采用浆砌片石重力式挡墙。
路堤采用卵石土填筑,要求压实度不小于95%。
经试验测定,压实后卵石土的物理力学指标如下:重度γ=20.3 kN/m3, 内摩擦角︒=33ϕ , 黏聚力c=27kPa. 墙背与填土间的外摩擦角δ=17º,基底摩擦系数5.0=f , 地基容许承载力为⎣⎦300=σkPa 。
(一)挡土墙的横向布置挡土墙按路堤挡土墙设计,墙高为7.69m ,墙顶以上土质边坡坡率为1:1.5.按《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04)“5.4”款的要求进行挡土墙设计。
初步设计此段路堤挡土墙各尺寸如下:1.主动土压力的计算1.1假设破裂面交于内边坡,如图所示:当参数γ、φ、δ、α、β固定时,E a 随破裂面的位置而变化,即E a 是破裂角θ的函数。
为求最大土压力E a ,首先要求对应于最大土压力时的破裂角θ。
其中: =0.23634629;=-0.85101955; =0.537383361。
则:=0.816696575或2.784035004(舍去)所以:θ=39.24°。
又因为 ,所以假设正确,即破裂面交于内边坡。
1.2计算主动土压力 主动土压力:求得E a =597.5016462KN 。
土压力的水平和垂直分力为: 506.7101335KN316.6276327KNP =cos αsin βcos(Ψ−φ)−sin φcos Ψcos(α−β) Q =cos(α−β)cos(Ψ+φ)−cos(Ψ−φ)cos(α+δ) R =cos φsin Ψcos(α−β)−sin αcos(Ψ−φ)cos β tan θ=−Q ±√Q 2−4PR 2P 0<θ<40.4507° E a =12γH 2K a =12γH 22cos α2cos(α+δ)[1+√cos(α+δ)cos (α−β)]2E x =E a cos(α+δ)= E y =E a sin (α+δ)=2.挡土墙抗滑稳定性验算 为保证挡土墙抗滑稳定性,应验算在土压力及其他外力作用下,基底摩阻力抵抗挡土墙滑移的能力。
道路施工图设计说明
道路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1、概述1.1 工程背景XX区XX江新城核心区位于XX市XX江以西,东起XX江,西至XX江路,北起城市二环线,南至XX江嘴,总用地面积为6.67平方公里。
XX江大桥、XX江岭大桥分别从北面和中部穿过,是XX江两岸联系的主要通道,同时也是XX市主要交通骨架(环线和319国道)的重要组成部分。
XX江新城是XX先导区重要的起步区,也是XX江西岸极具潜力的新城组团。
随着XX江新城的发展,它将成为:XX市的复合型新都会中心,近期内成为大XX先导区新的商业中心,XX江西岸重要的旅游休闲与文化教育基地。
XX路作为XX江新城片区内一条重要的东西走向的城市支路,西起XX江路,东至XX江大道。
本项目的建设必将加快片区规划建设的进程,有效地解决道路两厢的出入问题,对片区的整体开发建设起着重大的促进作用。
在此背景下,XX市XX江新城建设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决定启动XX路(XX江路~XX江大道)道路工程的建设,并委托我院承担该项目的设计任务。
1.2道路现状项目所在的区域将规划形成“一主、二次、二园、两带、四片”的总体布局结构。
XX江新城片区随着XX先导区及XX江两岸开发建设的不断推进,目前正处于全面拆迁、逐步形成XX江片区新格局阶段。
片区范围内根据控规确定的用地、道路、市政设施等不断完善。
在接到设计任务后,我院马上组织相关设计人员对该路进行了现场踏勘。
该区目前处于全面拆迁,重新开发阶段,沿线地形大致西高东低。
XX路(XX江路~XX江大道)道路工程为新建道路,道路起点XX江路及终点XX江大道均已建成通车,相交道路XX岭路已完成施工图设计,西江路处于同步设计之中。
图片一:项目起点XX江路现状图片二:道路路幅内现状一图片三:道路路幅内现状二图片四:XX江大道交叉口1.3设计范围和内容设计范围:本次设计西起XX江路,往东止于XX江大道,全长755.171米,其中XX西路(XX江路-XX岭路)规划路幅红线宽12米,XX东路(XX岭路-XX江大道)规划路幅红线宽20米。
路基设计说明
路基设计说明书1路基设计原则、路基横断面布置及加宽、超高方案的说明1.1路基设计原则1)路基设计以安全稳定为原则,兼顾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充分体现安全、环保、协调、舒适的设计理念。
2)根据项目区的特点,灵活选用路基横断面型式及设计参数,因地制宜,避免过多开挖山体,减少高填深挖路基,控制工程规模,节省工程造价。
3)充分考虑机械化施工方法,应用新技术、新结构、新材料、新工艺简化施工环节,缩短工期,节省工程造价。
4)防止地质灾害对路基、桥梁、隧道等构筑物的危害,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处治方案安全经济、施工方便、顺应自然、并尽量与周遍环境景观相协调。
1.2路基横断面布置及加宽1)路基横断面布置根据设计任务书:全线采用二级公路建设标准,双向二车道,设计速度为60km/h, —般路段路基宽度12m路基设计标高为道路中线。
路基横断面技术指标见表-1。
路基标准横断面技术指标表2)路基加宽根据《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 D20—2006)的规定,平曲线半径小于250m时,应在平曲线内侧加宽。
加宽渐变采用线性渐变方式,渐变段布设于缓和曲线段。
1.3超高方案超高渐变段按直线渐变,并在缓和曲线内完成。
路面超高旋转轴为道路中心线,两侧行车道、硬路肩分别绕旋转轴旋转,使之各自成为独立的单向超高断面。
外侧土路肩横坡保持向外4%横坡不变;行车道超高w 4%时,内侧土路肩保持4%横坡不变,行车道超高>4%时,内侧土路肩与行车道保持一样的横坡。
旋转方式:先将外侧车道绕中央线旋转,待达到与内侧车道构成单向横坡后,整个断面再一同绕中心线旋转,直至超高横坡值。
2路基设计、施工工艺、参数,材料要求等说明2.1 一般路基1)填方路基边坡坡率根据路基填土高度、工程地质条件、地形条件、填料类型等综合确定。
当边坡高度H w8.0m时,坡率为1 : 1.5,采用流线型路基横断面型式;当边坡高度8.0m v H w20.0m 时, 采用折线形横断面型式,8.0m以上边坡坡率为1 : 1.5,8.0m以下边坡坡率为1 : 1.75,变坡处不设平台。
道路设计通用设计说明(基层)精品
道路施工图设计通用说明(路面基层)1 —般说明本说明为城市道路新建和改建工程设计图的通用说明,各工程的详细说明请见相关设计图2采用的规范1)城镇道路路面设计规范JJ 169-20XX2)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J 1-20XX3)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TJ 034-20004)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TG D50-20XX5)公路工程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试验规程3 E 51-20XX3适用条件1)水泥稳定级配碎石适用于各类交通等级的基层。
2)石灰粉煤灰级配碎石适用于各类交通等级的基层。
4路面基层相关材料质量要求及施工要求4.1水泥稳定级配碎石4.1.1设计要求1.材料要求1)水泥水泥应符合国家技术标准的要求,初凝时间应大终凝时间应在h以上。
宜采用2.5级的普通硅酸盐水泥、矿渣硅酸盐水泥或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水泥贮个期超过潮,应进行性能试验,合格后方可使用。
水泥应有出厂合格证与生产日期,复验合格方可使用。
(《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第2)级配碎石集料压碎值:主干路基层、底基层应不0%于次干路、支路基层应不大0%次干路、支路底基层应不大35%(《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第骨架密实型水泥稳定类基层集料的最大粒径不大于<方孔筛)集料级配范围应符合下表:(《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6第6)集料中有机质含量不超0%集料中硫酸盐含量不超过5%(《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第)3)水水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混凝土用水标准》勺规定。
宜使用饮用水及不含油类等杂质的清洁中性水,H值宜为6~8(《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第转7.2.1)2.成型要求水泥稳定级配碎石混合料的水泥剂量宜在%勺范围内,水泥的最大剂量不应超,当采用厂拌法生产时,水泥掺量应比试验剂量增%卩(《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3.第4《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第)水泥稳定级配碎石混合料的压实度(重型击实标基层应98%下基层应&7% 水泥稳定级配碎石混合天无侧限抗压强度:上基层应不小?5MPa下基层应不小于3.0MF。
(完整版)高速公路路基路面施工图设计说明
(完整版)高速公路路基路面施工图设计说明说明一、初步设计批复意见执行情况(一)路基、路面路基、路面工程施工图设计中《***工程两阶段初步设计批复意见》(简称《初设批复意见》)执行情况如下:1、《初设批复意见》中:“路基高度小于3m且不占用农田和林地的段落,路基边坡原则上应放缓为1:3至1:4,并结合周围的景观对边坡进行综合设计。
填挖方折角处改为流线型”在施工图设计过程中对于路基高度小于3m且不占用农田和林地的段落采用1:3坡率,并对边坡进行绿化。
填挖方折角处已改为流线型。
2、《初设批复意见》中:“应加强零填挖路基的处治设计,根据路床干湿状况采取翻挖、碾压、换填等工程措施以满足压实度的要求。
”在施工图设计过程中根据调查本地区路床除特殊路基段落外大部分处于中湿或干燥状态,对于处于潮湿状态的路段采用翻挖、晾晒、换填粗粒料等处理措施。
3、《初设批复意见》中:“考虑全线缺方严重,挖方路段可采用超挖取土,减少线外取土占地规模。
”在施工图设计过程中对挖方段落已采取超挖取土措施减少线外取土占地规模。
4、《初设批复意见》中:“进一步落实取、弃土场的具体位置,做好植被恢复方案的设计,做好取土场的勘探试验工作,并与当地政府签订相关协议。
”在施工图设计过程中已落实取、弃土场的具体位置,并对取、弃土场植被恢复进行了方案设计,取土场的勘探试验也已完成,并与当地政府签订了相关协议。
5、《初设批复意见》中:“全线清除地表腐殖土及挖除的淤泥应集中堆放,用于路基边坡、取土场等恢复绿化工作。
”在施工图设计土方调运过程中已考虑利用挖除腐殖质土进行路基边坡和取土场恢复绿化工作。
6、《初设批复意见》中:“进一步加强对路基不良地质地段的地质调查,查明软弱土层的分布范围、厚度、埋藏条件和软土的物理力学性质,确定合理的处置方案。
”在施工图设计过程中对路基不良地质地段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勘探,根据查明的软弱土层的分布范围、厚度和软土的物理力学性质确定了不同的处置方案。
(完整版)高速公路路基路面施工图设计说明
说明一、初步设计批复意见执行情况(一)路基、路面路基、路面工程施工图设计中《***工程两阶段初步设计批复意见》(简称《初设批复意见》)执行情况如下:1、《初设批复意见》中:“路基高度小于3m且不占用农田和林地的段落,路基边坡原则上应放缓为1:3至1:4,并结合周围的景观对边坡进行综合设计。
填挖方折角处改为流线型”在施工图设计过程中对于路基高度小于3m且不占用农田和林地的段落采用1:3坡率,并对边坡进行绿化。
填挖方折角处已改为流线型。
2、《初设批复意见》中:“应加强零填挖路基的处治设计,根据路床干湿状况采取翻挖、碾压、换填等工程措施以满足压实度的要求。
”在施工图设计过程中根据调查本地区路床除特殊路基段落外大部分处于中湿或干燥状态,对于处于潮湿状态的路段采用翻挖、晾晒、换填粗粒料等处理措施。
3、《初设批复意见》中:“考虑全线缺方严重,挖方路段可采用超挖取土,减少线外取土占地规模。
”在施工图设计过程中对挖方段落已采取超挖取土措施减少线外取土占地规模。
4、《初设批复意见》中:“进一步落实取、弃土场的具体位置,做好植被恢复方案的设计,做好取土场的勘探试验工作,并与当地政府签订相关协议。
”在施工图设计过程中已落实取、弃土场的具体位置,并对取、弃土场植被恢复进行了方案设计,取土场的勘探试验也已完成,并与当地政府签订了相关协议。
5、《初设批复意见》中:“全线清除地表腐殖土及挖除的淤泥应集中堆放,用于路基边坡、取土场等恢复绿化工作。
”在施工图设计土方调运过程中已考虑利用挖除腐殖质土进行路基边坡和取土场恢复绿化工作。
6、《初设批复意见》中:“进一步加强对路基不良地质地段的地质调查,查明软弱土层的分布范围、厚度、埋藏条件和软土的物理力学性质,确定合理的处置方案。
”在施工图设计过程中对路基不良地质地段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勘探,根据查明的软弱土层的分布范围、厚度和软土的物理力学性质确定了不同的处置方案。
7、《初设批复意见》中:“施工图阶段应查明冻土的分布范围、冻深,提出合理的处治方案,同时应查明地下水分布情况,并加强对涎流冰病害的调查与防治。
路基、路面施工图设计说明
说明书一、一般路基设计1、路基标准横断面为配合清远华侨工业园建设的要求,并结合当地城镇发展的实际情况,设计从适度超前角度出发,对鱼湾平面交叉扩建改造,其路基布置详见“平面交叉布置图”。
2、路拱横坡行车道及辅道采用1.5%的路拱横坡,人行道2%的反向横坡。
3、超高方式本路段为平面交叉改造,不设超高路段。
4设计标高路基设计标高为中央绿化带两侧处的路面标高。
5、用地范围路堤两侧排水沟外缘以及涵洞边线外3m以内的土地为公路用地范围。
6、路基设计要求⑴、根据调查,填方路基填料主要为亚粘土。
本地区的土质条件好,一般可直接采用亚粘土及风化土作路床填料。
为保证路基的压实度,填方路基两侧各超宽填筑50cm,路基施工完成后再对边坡进行整修,恢复正常路基宽度。
路基压实度采用重型压实标准,分层压实。
本项目对路基压实度在施工期间应按规范要求进行严格控制。
路基压实度、填料最小强度和最大粒径均应符合表3-1的要求。
- 1 - / 20填料粒径、强度及路基压实标准表3-1数大于18的粘性土,用作上路床、下路床及上、下路堤的填料时,应采用各种措施使其压实度达到表3-1中的规定。
⑶、液限大于50、塑性指数大于26的土,以及含水量高的土,不得直接用作路基填料。
需要使用时,必须采用翻晒、掺石灰、水泥等技术措施,经检验合格后方可用于下路床和路堤填料。
⑷新旧路基衔接时必须按相关规范设置台阶,、路床顶面验收标准)、路基填料应符合规范和设计的规定,经)、填方路基须分层填筑压实,每层表面平)、施工临时排水系统应与设计排水系统结合,避免边坡冲刷,勿使路基附近积水。
⑵、外观鉴定1)、路基表面平整,边线直顺,曲线圆滑。
2)、路基边坡平顺、稳定,不得亏坡,曲线圆滑。
二、路基、路面排水本线路的路基路面排水按自成排水系统的原则进行设计。
设计时,根据当地的气候、降雨特点,结合原有水系,采用路堑两侧设边沟(盖板边沟)或路堤两侧排水沟与涵洞构成排水系统。
1、边沟边沟设置在挖方路段的路基边缘,结构尺寸为:宽度×高度为60cm×60cm的矩形浆砌边沟。
路基路面设计计划施工图
以下 130cm 深度为基准面,为保证路床的压实度与稳定性,再超挖回填 20cm。若填方处理深度不 足 25cm 时,应至少按 25cm 进行处理, 挖方路段按照 1.5m 处理。低填浅挖路段回填均采用风化
l 在大中桥头两侧分别设置搭板,使桥头路堤顶面处刚度渐变过渡。
5.2 特殊路基设计
料填筑,填筑压实度≥96%。
处,缩短雨水在路面上的滞留时间,减少车辆溅起的水雾,保证行车安全。路缘石每 25m 开口设置 急流槽,为防止通过急流槽排出的水对边沟的冲刷,急流槽出水口处边沟采用 25cmM7.5 浆砌片石 全断面铺砌,铺砌长度不小于 2m。
挖方路段:路表水通过间隔设置的立、平路缘石分散排入路侧矩形边沟内,土路肩表面硬化。 (2)路面内部排水 上面层采用密级配的沥青路面,但其内部仍有一定的孔隙,在汽车荷载的作用下,表面水部分 渗入面层结构内,为防止其继续下渗,降低基层强度,产生路面病害,设计中在基层顶面铺设热沥 青下封层封水。填方路段边部在下基层顶部设置级配碎石纵向排水渗沟(用防渗土工布包裹),埋 置纵向透水管,每隔 25m 对应急流槽处或浆砌拱拱肋位置设置横向 PVC 排水管,将层间水排除路 基外;挖方路段边部在上基层处设置级配碎石纵向排水渗沟,底面铺设防渗土工布,回填级配碎石 至路面标高下 5cm,在级配碎石上面现浇 5cm 水泥混凝土板,在级配碎石底部矩形边沟侧壁内埋设 φ10cm PVC 横向泄水管,将水排至边沟内。
1)路堤边坡高度 H≤4m 时采用喷播草籽防护; 2)路堤边坡高度 H>4m 时,采用拱形骨架植草防护; 3)当路基通过水(鱼)塘路段时以常水位以上 50cm 为分界线,以下路基边坡采用浆砌片石防 护,其上部防护同正常路段; 4)桥头段路基有冲刷要求时采用浆砌片石防护。
公路路基路面施工图总说明
K136+500~K145+000(黑山~梨柴林段),地形地貌主要为山间沟谷,因侵蚀作用强烈,尖棱状山脊与“V”型沟谷相间出现,局部陡坡内有崩塌、滑坡现象发育,岩性主要为石灰岩、页岩、炭质页岩为主,地表覆盖层较薄约为2.0~8.0m,且在K137+250~K139+750段地表覆土具有膨胀性。
③ 碎落台
为了诱导视线,增加边坡层次感,改善边坡景观效果,路堑坡脚至边沟外缘设置了1.5m宽的碎落台,并以4%的横坡向边沟侧倾斜,碎落台内植树绿化。
(
本路段地处贵州西北部,气候湿润,降雨丰富,植被生长茂盛。根据本地区气候与植被特点,土壤条件,路基填料类型等,以与交通部典型示范工程的要求,路基防护将体现绿色环保理念,在充分考虑边坡稳定的基础上,以植物生态防护为主,工程防护为辅。植物防护采用植草结合低矮灌木的立体防护形式,辅以少量花卉与观赏性植物。
1
(
当路基边坡高度H≤4m时,边坡采用喷播草籽防护,草籽选用适合当地气候的耐寒和耐旱植物。
防护范围:路床顶面以下,路基坡脚以上。
(
当路基边坡高度H>4m时,采用M7.5浆砌片石衬砌拱形骨架防护,骨架内种植草灌,骨架厚度30cm,基础高60cm,拱圈高2m,在拱圈与肋柱上采用20号混凝土预制块镶边,以拦截水流,使路面雨水与坡面雨水在边坡上集中排除,并通过坡道导流槽直接流入路基排水沟。当4m<H≤5m,设双排衬砌拱,当5m<H≤6.5m,设三排衬砌拱,当6.5m<H≤8m,设四排衬砌拱;当8m<H≤10m,设五排衬砌拱。防护范围:路床顶面以下,路基坡脚以上。
施工图设计说明(道路工程2222)
道路工程设计说明1、工程概况:阜阳职业技术学院新区位于清河西路以南;双清路以北;学苑路以东;六里路以西;用地面积42.418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7.384万平方米;本小区室外道路分为交通性道路和景观性道路;受甲方委托我院对阜阳职业技术学院新区室外道路工程进行设计;(其中景观路部分结合景观要进行二次设计),本次只对交通行道路进行设计;2、设计依据:2.1 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关于本项目的设计委托书;2.2《阜阳市路网总体规划》;2.3《阜阳市排水规划》;2.4 阜阳职业技术学院提供的地质勘探资料;3、设计原则、技术指标及规范3.1 设计指导原则本次设计室外道路,本着因地制宜,经济适用、安全美观的设计原则,在满足交通功能的前提下,力求技术先进,结构合理,造价经济,为车辆提供安全、快捷、舒适的行车条件,完善交通设施,同时具备良好的景观,体现道路的性质与功能。
合理设置各种管线,完善排水管线,为道路提供良好的排水条件。
便于项目的实施,缩短工期节约投资。
3.2 主要技术指标(1)、道路等级:小区道路(2)、交通等级:轻型(3)、计算行车速度:20Km/ h(4)、设计年限:15年(5)、路面类型:沥青混凝土路面(6)、路面设计标准轴载:机动车道为BZZ-100,非机动车道为BZZ-60 (7)、抗震标准:按地震烈度7度设防。
3.3设计规范及规程(1)《小区道路设计规范》(2)《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50-2001)(3)《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03)(4)《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04)(5)《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JTJ034-2004)(6)《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D50-2006);(7)《市政道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CJJ1-90)(8)《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1-2008)(9)《混凝土面砖》(JC/T446-2000)(10)《室外排水设计规范》2011版GB50014-2006(11)《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20084、道路自然条件及现状概况4.1自然地理条件及气候、气象建区处于Ⅱ类环境的半湿润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适中。
路基路面设计说明书
京港澳高速公路武汉段路基挡墙及沥青路面设计一、路基挡墙部分京港澳高速公路武汉段K80+100-K80+460段为填方路基,路堤边坡高度6-20m ,最大边坡高度为20m 。
由于该路段临近阳逻城区,建设用地紧张,拟在较高填方路段设计路堤挡土墙。
结合地形、地质条件,并考虑地材供应情况、施工条件、工期要求和工程费用等多种因素,初步确定采用浆砌片石重力式挡墙。
路堤采用卵石土填筑,要求压实度不小于95%。
经试验测定,压实后卵石土的物理力学指标如下:重度γ=20.3 kN/m3, 内摩擦角︒=33ϕ , 黏聚力c=27kPa. 墙背与填土间的外摩擦角δ=17º,基底摩擦系数5.0=f , 地基容许承载力为⎣⎦300=σkPa 。
(一)挡土墙的横向布置挡土墙按路堤挡土墙设计,墙高为7.69m ,墙顶以上土质边坡坡率为1:1.5.按《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04)“5.4”款的要求进行挡土墙设计。
初步设计此段路堤挡土墙各尺寸如下:1.主动土压力的计算1.1假设破裂面交于内边坡,如图所示:当参数γ、φ、δ、α、β固定时,E a 随破裂面的位置而变化,即E a 是破裂角θ的函数。
为求最大土压力E a ,首先要求对应于最大土压力时的破裂角θ。
其中: =0.23634629;=-0.85101955; =0.537383361。
则:=0.816696575或2.784035004(舍去)所以:θ=39.24°。
又因为 ,所以假设正确,即破裂面交于内边坡。
1.2计算主动土压力 主动土压力:求得E a =597.5016462KN 。
土压力的水平和垂直分力为: 506.7101335KN316.6276327KN2.挡土墙抗滑稳定性验算 为保证挡土墙抗滑稳定性,应验算在土压力及其他外力作用下,基底摩阻力抵抗挡土墙滑移的能力。
由《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04)“5.4.2”款中第11条:11 车辆荷载作用在挡土墙墙背填土上所引起的附加土体侧压力,可按式(5.4.2—3)换算成等代均布土层厚度计算,即γqh =0,其中q=12.8875KN/㎡,所以ℎ0=0.635m 。
道路设计通用设计说明(基层)
道路施工图设计通用说明(路面基层)1 一般说明本说明为城市道路新建和改建工程设计图的通用说明,各工程的详细说明请见相关设计图。
2 采用的规范1)城镇道路路面设计规范 CJJ 169-20122)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 CJJ 1-20083)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 JTJ 034-20004)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 JTG D50-20065)公路工程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试验规程 JTG E 51-20093 适用条件1)水泥稳定级配碎石适用于各类交通等级的基层。
2)石灰粉煤灰级配碎石适用于各类交通等级的基层。
4 路面基层相关材料质量要求及施工要求4.1 水泥稳定级配碎石4.1.1 设计要求1.材料要求1)水泥水泥应符合国家技术标准的要求,初凝时间应大于3h,终凝时间应在6h以上。
宜采用42.5级的普通硅酸盐水泥、矿渣硅酸盐水泥或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水泥贮存期超过3个月或受潮,应进行性能试验,合格后方可使用。
水泥应有出厂合格证与生产日期,复验合格方可使用。
(《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第7.5.1)2)级配碎石集料压碎值:主干路基层、底基层应不大于30%,次干路、支路基层应不大于30%,次干路、支路底基层应不大于35%。
(《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第7.5.1)骨架密实型水泥稳定类基层集料的最大粒径不大于31.5mm(方孔筛),集料级配范围应符合下表:(集料中有机质含量不超过2.0%;集料中硫酸盐含量不超过0.25%。
(《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第7.5.1)3)水水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混凝土用水标准》JGJ63的规定。
宜使用饮用水及不含油类等杂质的清洁中性水,PH值宜为6~8。
(《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第7.5.1转7.2.1)2.成型要求水泥稳定级配碎石混合料的水泥剂量宜在3.5-5%的范围内,水泥的最大剂量不应超过6%,当采用厂拌法生产时,水泥掺量应比试验剂量增加0.5%。
路基路面课程设计设计说明书
一,公路概况此路是运煤专用公路,沿线无其他经济、文化等发展规划,运煤主要车型是中型载重汽车。
沿线工程地质条件良好,土质为碎石土,土层厚1.5 米,1.5 米以下为坚实泥灰岩(次坚石),水文条件良好。
路面采用沥青混凝土半刚性路面结构。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D20-2017),按照交通量的计算要求,本公路设计定为山岭重丘区的三级公路,设计速度为30km/h。
二,纸上定线1选线:方案一:从A(1825,315)处出发,向(1420,380)的垭口展线,并在垭口处下挖四米;通过该垭口后向(1280,500)的垭口展线,并在垭口处下挖两米;通过该垭口后向(656,504)处放坡,并设置半径为20米的回头曲线,接着向(821,427)的区域放坡,并在该处设置半径为30米的回头曲线,最后向西南展线至目标线路。
方案二:从A处出发,向(1420,380)的垭口展线,通过该垭口后向(1280,450)的垭口展线,通过该垭口后向(950,400)处的垭口展线,在此垭口处下挖6米,通过垭口后向(656,504)处放坡,再次设置两次回头曲线后展线至目标线路。
方案一合理利用两处垭口,通过垭口下挖快速降低路线高程,平曲线半径大、直线段路线长,地势和缓车辆行驶舒适,但是路线较长,养护的难度较大,成本较高;方案二路线更短,但是在第三个垭口处的填挖建设和铺设道路方面难度较高,线形标准低,且填挖方量较大,施工技术要求高、难度大。
经比较,决定采用线路一进行施工设计。
2,定线:采用直线定线方法,依照规范要求作出放坡线。
三,平面设计1,设计要求:在保证行车安全、迅速、舒适的前提下,尽量降低工程造价和运营费用,利于施工养护,要做到利用地形和技术指标的协调使用,主要技术指标为直线、圆曲线、缓和曲线长度、超高、加宽、视距。
2,该路线起点桩号为QD:K0+000,终点桩号为ZD:K2+086.32,全长2058.42米,设置JD6与JD8处为回头曲线,JD3处为缓和曲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床顶面150cm处搭接铺设土工格栅,以减小沉降差异。
同时,路基纵向填挖交界处应设置过渡段,过渡段长度不小于20m。
有地下水或地面水汇流的路段,应采用合理措施导排水流。
6、低填浅挖路基对路基填土高度H 小于2.14m(路面结构层厚度+130cm)的砾类土路段,自路面结构层底面以下130cm深度为基准面,为保证路床的压实度与稳定性,再超挖回填20cm。
若填方处理深度不足25cm时,应至少按25cm进行处理,挖方路段按照1.5m处理。
低填浅挖路段回填均采用风化料填筑,填筑压实度≥96%。
7、陡坡路堤、桥(涵)过渡段路基(1)陡坡路堤地面横坡陡于1∶5 的陡坡路堤段或填挖交界路基,原地面开挖台阶,台阶宽度不小于2m,并分层填筑砾类土,填挖交界处2 倍台阶宽度范围内的路基利用小型机械补夯,压实度不小于96%,路床部分(80cm)进行超挖,共铺设两层土工格栅,第一层铺设于路床顶面,第二层铺设于路床顶面下1.5m处,然后分层填筑至路床顶面。
(2)桥(涵)过渡段路基桥头路堤的处理主要是解决桥头跳车病害。
高等级公路桥头跳车主要是由于软弱土、路堤填料质量不合格、路堤压实度不够、刚度突变产生振动作用促使路堤塑性变形过大、台后填料受渗水侵蚀变形等引起桥台与台后路堤过大的差异沉降。
l对于填土高度较低、存在软弱地基路段,采用以下综合措施预防(或减小)桥头过大差异沉降的产生。
①清除地基表土,换填透水性好的级配碎石压实;②桥头一定范围内路堤填筑级配碎石,要求填料最大粒径不大于10cm,并薄层压实;③桥头路堤压实度(重型击实试验法)不得小于96%,重型压路机压不到的地方要求用小型机具薄层夯实;l对桥头路基填土高度>5m路段,采用以下措施预防(或减小)桥头过大差异沉降的产生。
桥台台后路基填方较高路段,桥头路基沉降量相对较大;桥台与台后的差异变形很容易产生桥头跳车。
为增强地基承载力,减小台后变形量,对远离村庄的结构物,将台后3~5倍填土高度范围内地基进行强夯处理,使土基提前排水固结,提高密实度,减小工后沉降。
l在大中桥头两侧分别设置搭板,使桥头路堤顶面处刚度渐变过渡。
5.2 特殊路基设计不良地质路段及特殊路基段路基设计应以安全、稳定、经济、合理为原则;遵循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设计思路。
项目区域内出现的浅层不良土质厚度小于3m的路段均采用挖除换填进行处理。
挖除不良土质后换填风化料及石渣至原地面线,换填施工要严格按照施工规范要求分层填筑,保证压实度满足规范要求。
项目区域内存在少量水塘、稻田,水深一般在1~2m左右,塘底多存在浅层淤泥,影响路基的稳定和沉降控制。
经过现场踏勘和参照地勘报告,确定沿线鱼塘、稻田等地基条件相对较好,稳定和变形均能满足路基设计要求,无深层软弱地基。
水塘、稻田段先挖除表层淤泥,然后换填60cm 厚石渣,石渣上面换填风化料至原地表;路基范围内的水井应先排干蓄水,将淤泥和垃圾全部清除,然后换填石渣至原地面线。
原路部分边沟(排水沟)段含有淤泥,淤泥压缩性高,强度低,透水性差,在重力作用下会发生变形,使公路遭到破坏。
应先挖除表层淤泥,然后换填风化料至原地表。
6路基填料、压实标准及压实度6.1路基强度及压实度要求填土路基以《公路土工试验规程》JTG E40-2007 中重型击实试验法得到最大干容重为压实标准。
压实度、填料最大粒径和CBR 值除特殊要求外应满足下表要求。
路基填料最小强度、路基压实度和最大粒径表5填挖类型路床表面以下深度(cm) 最小强度(CBR) 压实度(%) 最大粒径(cm) 上路床0~30 8% ≥96 10下路床30~80 5% ≥96 10上路堤80~150 4% ≥94 15下路堤150以下3% ≥93 15零填及挖方路基0~30 8% ≥96 10 30~80 5% ≥96 10注:当路基填料的CBR值达不到表列要求时,可掺石灰或其他稳定材料处理。
填土路基应分层碾压,每层松铺厚度不大于30cm,桥头路基处理路段每层压实厚度不大于20cm,每一水平层均应采用同类填料填筑;涵顶填土50cm以内用静压,超过50cm后,才能用振动压路机在其上进行碾压。
6.2路基填料1、直接用作路基填筑的填料,其液限应不大于50,塑性指数不大于26,强度、最大粒径按表5执行。
泥炭、淤泥、冻土、强膨胀土、堆弃土及易溶盐超过允许含量的土不得直接用于填筑路基。
2、填方路基应优先选用级配较好的砾类土、砂类土等粗粒土作为填料,填料最大粒径应小于150mm。
当采用细粒土填筑时,路堤填料最小强度应符合表5规定。
拓宽路堤的填料宜选用与老路堤相同的填料,或者选用水稳性较好的砂砾、碎石等填料。
3、浸水路堤、桥涵台背及挡土墙墙背应选用渗水性良好的材料填筑。
7路基支挡、加固及防护工程设计项目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性气候,既有南方空气湿润的特点,又有北方四季分明的特征,气候四季分明,雨热同季,冬无严寒,气候宜人,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丰富。
路基防护设计应以舒适、协调为原则,遵循生态防护与景观设计相结合的设计思路,使公路景观与公路周边自然、人文环境协调一致。
本区年均降水量813.3mm,植被成活率高。
沿线地形以平原为主,土中含有碎、卵石等,抗冲刷能力较低。
边坡率的取定及防护工程方案将充分考虑以上特点,采用植物(乔、灌混合)及植草防护为主。
7.1 路堤边坡路基边坡的防护形式以力求多样化、绿色化,做到路景配合,使路线与环境协调为原则,结合本地区路基填料、气候特点及工程经济等因素,具体采用如下防护形式:1)路堤边坡高度H≤4m时采用喷播草籽防护;2)路堤边坡高度H>4m时,采用拱形骨架植草防护;3)当路基通过水(鱼)塘路段时以常水位以上50cm为分界线,以下路基边坡采用浆砌片石防护,其上部防护同正常路段;4)桥头段路基有冲刷要求时采用浆砌片石防护。
7.2 路堑边坡沿线路堑段均处于区域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简单,不存在崩塌不良地质现象,适宜路堑建设。
对于路堑边坡防护应以边坡稳定为基本原则,在此基础上再结合绿色防护、生物防护和圬工防护等进行综合防治。
路堑边坡高度H≤5m时,采用喷播草籽防护;路堑边坡高度H>5m时,其防护形式如下:(1) 全风化、强风化岩石及土质挖方边坡:采用菱形网格植草护坡,填充种植土并喷播草籽,进行绿化。
(2) 对于无法直接喷播的岩石路堑边坡采用挂网客土喷播植草。
7.3 挡土墙路线所经区域村镇较密集,部分路段受地形、地物限制根据路线平纵设计设置挡土墙,以减少拆迁及占地。
路基左侧主要在K223+220~K223+260与K224+135~K224+163范围内设置了仰斜式路堤墙,防护高度为2~4m;路基右侧根据实际情况分别在K219+237~K219+480、K220+895~K220+960、K221+880.444~K221+910及K221+933~K221+966段设置了仰斜式路堤墙,防护高度为2~4m;在K226+060~K226+186段设置了上挡墙,防护高度为3~4m;在K230+150~K230+190设置了重力式路堤墙,防护高度为4~5m;在K231+070~K231+120、K233+301~K233+352 及K242+490~K242+535设置了仰斜式路肩墙,防护高度为1~4m。
8路基、路面排水系统及其防护设计根据沿线地形、地貌、地质、水文、气象等条件,按全面规划、合理布局、重视环境保护和行车安全,防止水土流失和水源污染,与当地自然水系、排灌系统相协调的原则,同时结合桥涵和路面超高等情况进行综合考虑设置公路排水系统。
8.1 路基排水设计(1)填方边沟一般填方路段,设置梯形土质边沟,边沟底宽80cm,深80cm,内边坡1:1.5,外边坡1:1,并采用植草防护。
对于穿越村镇路段实施路宅分家,路基设底宽为60cm,深不小于80cm的矩形边沟,局部加盖钢筋混凝土盖板。
(2)挖方边沟挖方路段边沟采用矩形边沟,边沟底宽60cm,深80cm,并采用浆砌片石护砌。
穿越城镇路段路侧根据需要设置钢筋混凝土盖板边沟。
(3)截水沟为拦截山坡上流向路基的水,在K237+360~K237+780路段路堑坡顶以外5m处设置了截水沟。
截水沟采用浆砌片石矩形沟,底宽60cm,深60cm。
(4)集水井为保护水源地,在圈河大桥0#桥台及西湖大桥0#、5#桥台处设置集水井,集水井设置于土路肩上,通过纵向夹砂玻璃钢管与桥梁纵向排水管顺接。
集水井采用C30混凝土现浇,底宽39cm,深80cm。
8.2 路面排水设计(1)路表排水填方路段:填方路堤坡面易冲刷,因此采用坡面集中排水的方式,使路面汇水快速汇至土路肩处,缩短雨水在路面上的滞留时间,减少车辆溅起的水雾,保证行车安全。
路缘石每25m开口设置急流槽,为防止通过急流槽排出的水对边沟的冲刷,急流槽出水口处边沟采用25cmM7.5浆砌片石全断面铺砌,铺砌长度不小于2m。
挖方路段:路表水通过间隔设置的立、平路缘石分散排入路侧矩形边沟内,土路肩表面硬化。
(2)路面内部排水上面层采用密级配的沥青路面,但其内部仍有一定的孔隙,在汽车荷载的作用下,表面水部分渗入面层结构内,为防止其继续下渗,降低基层强度,产生路面病害,设计中在基层顶面铺设热沥青下封层封水。
填方路段边部在下基层顶部设置级配碎石纵向排水渗沟(用防渗土工布包裹),埋置纵向透水管,每隔25m对应急流槽处或浆砌拱拱肋位置设置横向PVC排水管,将层间水排除路基外;挖方路段边部在上基层处设置级配碎石纵向排水渗沟,底面铺设防渗土工布,回填级配碎石至路面标高下5cm,在级配碎石上面现浇5cm水泥混凝土板,在级配碎石底部矩形边沟侧壁内埋设φ10cm PVC横向泄水管,将水排至边沟内。
8.3 超高排水超高段外侧路面汇水通过中央分隔带护栏底座开口(间距6米),汇入内侧排水沟。
内侧采用集中排水,路面水通过急流槽,引至排水沟排出。
超高段急流槽加密设置。
9取、弃土方案及节约用地措施由于项目区域内地形地貌简单,全线缺土,因此公路沿线取土坑、弃土堆位置的选择尤为重要。
为了使取土坑、弃土堆不至于产生新的水土流失现象,沿线取土坑、弃土堆在调查的基础上统一安排和规划,并与地方政府交换意见。
尽量将取土坑设置在非农田地段,老路挖除材料尽量利用,可填筑在路基底部,余方弃于荒废的谷地和荒地或乱掘沟坑,并进行排水及防护绿化设计,采取必要的措施还耕,充分体现“环保、节约用地”的设计理念。
9.1取土方案本段纵面设计时尽量考虑填挖平衡,对于大量借方路段,可考虑以下取土方案。
1、填挖平衡拉坡:设计中按填挖平衡拉坡,从设计源头开始考虑土方平衡,并尽量减少废方的产生。
2、横向半填半挖取土:横面设计中多考虑低填浅挖方案;填方坡脚延伸较远时,设置护脚、挡墙等提前收坡,少占农田、少用土方;在欠方大的路段,对同一断面路堑边坡放缓坡率,尽量让横面土方保持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