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18孟子两章教案鄂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18课《孟子两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件 (新版)鄂教版
第1段译文之二: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 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筋 骨劳累,体肤饿瘦,身受贫困之苦, 种种行动去阻碍、干扰他的事业, (通过这些)来让他内心警觉,使他 的性格坚定起来,以不断增长才干
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 奋起,指有所作为。
然后知生于 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注意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⒈故/天/将 降 大 任 /于 是 人 也 ⒉空 乏/其 身,行/ 拂 乱 /其 所 为 ⒊所 以/动 心/忍 性,曾 益/其 所 不 能 ⒋入/则 无/法 家 拂 士,出/则 无/敌 国 外 患 者
注音:
傅说 yuè 胶鬲 gé 曾益 zēng 拂士 bì 蹴尔 cù 畎亩 quǎn 一箪食 dān 一豆羹 gēng
一个人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绪阻塞,然 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色上显露出 来,在吟咏叹息声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为人们所了解。而 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外部 没有敌国外患,这个国家就往往会导致灭亡。
青蛙在开水里逃生 青蛙在温水里死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告子》
学习目标
⒈准确而流畅地朗读课文; ⒉掌握一些字词的特殊用法,并准确翻译课文; ⒊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 ⒋体会层层推理的论证方法。
★孟子,名 轲 ,字 子舆,战国 时 期 儒 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后人将 他和 孔子 并称为 孔孟 。孟子主 张行“仁政 ”,以统一天下。
译文
舜从田野中发迹,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高升,胶鬲自鱼盐 贩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获释被录用为相,孙叔敖从 隐居海边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之间而登上了相位。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定要先使他的 内心痛苦,筋骨劳累,体肤饿瘦,身受贫困之苦,种种行动 去阻碍、干扰他的事业,(通过这些)来让他内心警觉,使 他的性格坚定起来,以不断增长才干。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18《孟子》两章鱼我所欲也原文和译文鄂教版
《鱼我所欲也》原文和译文原文: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而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译文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
生命是我所喜爱的,大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了。
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
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事情,哪一桩不可以干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
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东西(那就是“不义”)。
不仅仅是贤人才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
可是轻蔑地、呵叱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2019-2020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18《孟子》两章 鱼我所欲也教案 鄂教版.doc
2019-2020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 18《孟子》两章鱼我所欲也教案鄂教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积累文言字词,品味语言情致。
(二)过程与方法:训练语言思维,强化朗读背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思想,思考现代人生。
教学重点:对语句及中心的理解。
教学难点对论证方法的掌握。
教具准备:2课时教学时数:多媒体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中央电视台的《艺术人生》栏目,近期专访了知名主持人倪萍,主持人让倪萍选取了她主持生涯的几个关键词,她选中了“选择”这个词。
倪萍说,她喜欢选择,也害怕选择,因为所有的选择都是你必须付出的,你想得到东的时候可能西就随着失去,东西都拥有是比较困难的,所以在选择的时候,就得想好了要放弃,而放弃又是痛苦的。
人生常常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选择,在关键时刻我们该如何作出正确的选择呢? 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鱼我所欲也》寻找答案吧。
二、作家作品简介1.关于孟子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
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
他曾游梁,说惠王,不能用;乃见齐宣王,为客卿。
宣王对他很客气,可是也始终不用。
于是孟子归而述孔子之意,教授弟子。
孟子死后,门人万章、公孙丑等记其言行,为《孟子》七篇。
2、关于《孟子》《鱼我所欲也》选自《孟子告子上》,题目是编者加的。
《孟子》是先秦诸子杰出的散文著作,著录十一篇,现存七篇。
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学说、政治活动、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
《孟子》跟《论语》同是用语录体散文,但体式有所不同。
它篇幅比较长,内容也更具体,描绘也更细致。
《孟子》比喻准确形象,语言犀利酣畅,感情洋溢饱满,说理深刻透彻。
3、解题孟子主张“性善论”,他认为人生而有侧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
只要不使这些”善心”丧失,就在道德方面具备”仁义礼智”。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18孟子两章教案鄂教版
18.《孟子》两章【基础学问及相关背景】一、字词积累:畎亩:田地。
畎,田间小沟。
空乏:资财缺乏。
这里是指使他受到贫困之苦。
动心忍性: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发作坚韧起来。
衡于虑:思虑堵塞。
法家拂士:法家,有法度的世臣。
拂士,辅佐君主的贤士。
拂,同"弼",辅弼。
苟得:苟且取得,意思是只为求利益,不择手段。
如使:假如,假使。
由是:通过某种方法。
非独:不单,不仅。
箪:古代盛饭的圆形竹器。
蹴:践踏。
万钟:丰厚的俸禄。
钟,古代的量器。
向:原先,从前。
已:止。
二、相关背景:1、关于作者:孟轲(约前372-约前389),邹(今山东邹县)人,生活于战国前期。
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代。
他自称:“予未得为孔子徒也,予私淑诸人也。
”(《孟子·离娄》)由于他影仰并弘扬了孔子的学说,成为儒家的又一名大师,后世尊为“亚圣”。
他的行事也仿佛孔子,收过不少门徒,率领着他们游说各国。
由于各国间都以力相争,他却鼓吹以德为王,言仁义而不言利,终不能被任用,于是退而著书。
孟轲的思想本于孔子而有所发展。
他主见施仁政,使人民安家立业。
他提出的理相社会,是一种黎民不饥不寒,老者安字晚年之乐的小康景象。
“民贵君轻”是他的闻名论点。
他对当时某些统治者虐民以逞的行为得出洒锐的指责,甚至斥责为“率兽而食人”(《梁惠王》),同时基于宗族统治集团的利益对君主的个人肯定权威表示否定:“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不听,遇易位。
”(《万章》)“君之视臣如草芥,则臣之视君如寇仇。
”(《离娄》)“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梁惠王》)这样的话,在专制强化的后代就没有人敢说了。
《孟子》共七篇,记述孟轲的言行。
此书的写作与《论语》不同,是他本人和门徒共同完成的。
从体制上说,《孟子》基本上仍属于语录体,但较《论语》已有很大发展。
这不但是因为它的篇幅加长,争论增多了,而且很多段落都围围着肯定的中心,结构完整,条理清晰,只要添上题目,就可以单独成篇。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18《孟子》两章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反思 鄂教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反思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课是《孟子两章》中的第二章,这一章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
本文篇幅短小,逻辑严密,思想深邃,观点鲜明,论证有力,气势充沛,感情洋溢,语言精辟,尤长于譬喻,用形象化的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
从本节课教学过程来看,有以下几方面优点:
1.本课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学生思维活跃,冲破樊篱,充分解放了他们的思想,自己真正成了主宰自己学习的主人。
2.本节课还体现了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合作交流,使许多不能解答的问题得到了解答,使许多能解答的问题在头脑中愈发明朗。
3.“质疑──探疑──合作解疑”贯穿教学始终。
学生在学习中善于发现问题,积极探讨问题,真正感受到求知的乐趣。
4.在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的同时,还突出了文言文教学“以读为本”的教学宗旨,读贯穿整个教学中,且形式多样,有吟读、有研读、有赏读,还有范读、齐读、对读……在读中赏美点,在读中研难题,在读中获知识,在读中明道理。
5.本节课既教书、又育人,既重知识能力目标的落实,又重方法过程,还特别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存在不足的是:对学生的发言缺少鼓励、肯定,应给予适当的评价,让学生树立信心,使他们在课堂上乐于展示自我风采。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18《孟子》两章(第1课时)教案鄂教版(new)
18。
《孟子》两章第1课时《鱼我所欲也》教学目标:1、能掌握和积累本文常用的文言词汇。
2、能分析、理解文章每段议论的内容,找出本文的论点。
了解和学习“舍生取义”的道德观.3、能分析每段运用的类比、正反对比、举例等论证方法,并体会说出其对论证有关道理的作用.4、能在理清议论思路的基础上及时朗读背诵全文。
重难点分析:教学重点:1.掌握本文常用的文言词汇。
2。
分析、理解文章每段的议论内容,从而理解全篇的观点.3、品味文章运用类比、正反对比、举例等论证方法对论证有关道理的作用。
4、理解作者流露出来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课堂学习: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二、自读课文、讨论探究:三、语文活动尊敬的读者:本文由我和我的同事在百忙中收集整编出来,本文档在发布之前我们对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如有疏漏之处请指正,希望本文能为您解开疑惑,引发思考。
文中部分文字受到网友的关怀和支持,在此表示感谢!在往后的日子希望与大家共同进步,成长。
This article is collected and compiled by my colleagues and I in our busy schedule. We proofread the content carefully before the release of this article, but it is inevitable that there will be some unsatisfactory points. If there are omissions, please correct them. I hope this article can solve your doubts and arouse your thinking. Part of the text by the user's care and support, thank you here! I hope to make progress and grow with you in the future.。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18《孟子》两章 鱼我所欲也教学参考 鄂教版
鱼我所欲也【知识储备】1.字词积累得:表示客观上的可能。
苟:苟且。
这里指为了生而不择手段。
恶:讨厌,厌恶。
故:所以。
由是:由于这个原因。
是故:因为这个缘故。
独:只。
呼尔:盛气凌人喊叫的样子。
万钟:优厚的俸禄。
奉:侍奉。
不屑: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本心:天性,天良;本来的心愿。
2.作家作品关于作者:孟子(约前372~前289),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
名轲,邹(今山东邹城市)人。
约生于周烈王四年,约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
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
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
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
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
最后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在孟子生活的时代,百家争鸣,“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
孟子站在儒家立场加以激烈抨击。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被尊奉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
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
孟子把伦理和政治紧密结合起来,强调道德修养是搞好政治的根本。
他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后来《大学》提出的“修齐治平”就是根据孟子的这种思想发展而来的。
孟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是天。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天命思想,剔除了其中残留的人格神的含义,把天想象成为具有道德属性的精神实体。
他说:“诚者,天之道也。
”孟子把诚这个道德概念规定为天的本质属性,认为天是人性固有的道德观念的本原。
孟子的思想体系,包括他的政治思想和伦理思想,都是以天这个范畴为基石的。
关于《孟子》:《孟子》长于言辞,善于用比喻说理,其文势磅礴,论证严密,富于感染力和说服力,对后世散文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孟子》一书记录了孟子及部分弟子的言论和活动,是儒家的经典。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18《孟子》两章 鱼我所欲也备课参考 鄂教版
文言文复习资料:鱼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
生命是我所喜爱的,大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了。
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
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
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
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关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贫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
可是轻蔑地、呵叱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6.18《孟子》两章第1课时学案(鄂教版九年级上)
《孟子》两章第一课时《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2.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
3.背诵两文。
助读材料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
战国时期鲁国人,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
孟子三岁丧父,孟母艰辛地将他抚养成人,孟母管束甚严,其“孟母三迁”、“孟母断织”等故事,成为千古美谈,是后世母教之典范。
《孟子》是孟子及其门人所作,主张以'仁政'来统一天下。
孟子还主张'性善'论。
学习过程导入初读课文读准字音再读课文疏通文意(结合文下注释疏通文意,标出疑难,师生释疑。
)解释以下加点词语和句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四、理清文脉,把握文意1、本文的论点?2、“道”指什么?“人和”指什么?二者间的关系?3、谈谈本文的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
五、中考链接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词的含义(3分)⑴池非不深也()⑵委而去之()⑶故君子有不战()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2分)()A、得道.者多助策之不以其道.惨无人道.B、委而去.之去.国怀乡去.留两便C、寡助之至.比至.陈无微不至.D、攻亲戚之.所畔辍耕之.垄上始龀,跳往助之.3、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2分)⑴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译:。
⑵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译:。
4、本文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为什么说这一观点是孟子“仁政”主张的具体体现?参考答案:四、理清文脉,把握文意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道”指施行“仁政”;“人和”是人心所向上下团结,是克敌制胜的重要条件。
而只有施行“仁政”,方能得“人和”,方能“天下顺之”,作战才会取得胜利。
3本篇论证的主要特点是采取“总——分——总”的论证结构。
鄂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8课《孟子两章 鱼我所欲也》课件2
为什么说“非独贤者有是心,人皆 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孟子主张人性是善的。“人之初,性本 善”。但是只有有道德的人才能保持高尚的 操守而不丧失善心(天性、天良)。
非独贤者有
递
升华 人皆有 进
主题
论
说
贤者勿丧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 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 孟 子 》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扩充文言词汇量,逐步 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把握古人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方法, 理解作者的观点。 3.引导学生正确选择,摒弃一己之私利,将正义、道义放在 首位,明辨是非,永葆善良之心,。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 国时邹人。是儒家继孔子之 后又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 后称为“亚圣”。
2.论点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
鱼
正面 所欲甚于生
熊掌 道 理 对 论 所恶甚于死 人皆有
比喻 论 证 比 证 所欲莫甚于生 贤者能勿丧
论证
反面 所恶莫甚于死
舍 生 取 义 ( 论
正面 嗟来之食 行道之人
本
举例
对论 比证
乞人 宫室之美
心
论证
妻妾之奉
反面 万钟之禄 所识穷乏者得我
点
)作者为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
因 由是则生 不用 有甚于生者
果 分
(结果) (原因)
析 由是避患 不为 有甚于死者
•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不仅仅 这种思想
不丧失。
探究
“非独贤者有是心”中“是心”指什么?
九年级语文教案《孟子》两章
《孟子》两章《〈孟子〉两章》教学设计【三维目标导航】1、知识与能力:⑴读准字音,划准节奏,初步揣摩文言文诵读技巧。
⑵辨析疑难字词,疏通疑难句意,积累文言词汇。
⑶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了解文章大意。
⑷品读关键词句,深层挖掘作品内蕴,理解古代哲人的思想。
⑸多种形式朗读,体会孟子散文论辩特色。
⑹多角度赏读课文,了解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和生动、形象、精辟的语言。
2、过程与方法:⑴反复读,在读中积累文言词汇,在读中品味文言韵味,在读中感知内容要点,在读中领悟文章内蕴,在读中鉴赏语言的精辟,在读中质疑探疑解疑,在读中走近孟子。
⑵鼓励学生对课文内容要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作眉批,通过合作交流,共同探讨,解决疑难。
⑶强调学生与文本对话,生生对话,师生对话,创设互动互学的教学情景。
⑷引导学生链接生活,拓展思维,从纵深角度扩展学生阅读空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⑴让学生认识我国古代哲人的非凡才智和他们对我国及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的贡献,增强民族自豪感。
⑵通过对作品的阅读探究,引导学生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启迪学生明了“人才是在艰难的环境中磨炼出来的”道理,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
⑶让学生通过对作品的倾心解读,成为情感颐养的过程,成为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过程。
【沙场点兵】1、搜集孟子及相关背景资料。
2、注意古汉语中的词类活用,看课下注释积累一下。
3、搜集孟子的一些名言警句。
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尽信书不如无书”;“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吾善养吾浩然之气”;“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等。
4、积累逆境成才方面的名言与事例。
如:“苦难对于一个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对于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而对于庸人却是一个万丈深渊”;“把脚抬高,绊脚石就成了垫脚石”;“顺境中的美德是自控自制,逆境中的美德是不屈不挠”;“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8.《孟子》两章【基础知识及相关背景】一、字词积累:畎亩:田地。
畎,田间小沟。
空乏:资财缺乏。
这里是指使他受到贫困之苦。
动心忍性: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发作坚韧起来。
衡于虑:思虑堵塞。
法家拂士:法家,有法度的世臣。
拂士,辅佐君主的贤士。
拂,同"弼",辅弼。
苟得:苟且取得,意思是只为求利益,不择手段。
如使:如果,假使。
由是:通过某种方法。
非独:不单,不仅。
箪:古代盛饭的圆形竹器。
蹴:践踏。
万钟:丰厚的俸禄。
钟,古代的量器。
向:原先,从前。
已:止。
二、相关背景:1、关于作者:孟轲(约前372-约前389),邹(今山东邹县)人,生活于战国前期。
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代。
他自称:“予未得为孔子徒也,予私淑诸人也。
”(《孟子·离娄》)由于他影仰并弘扬了孔子的学说,成为儒家的又一名大师,后世尊为“亚圣”。
他的行事也仿佛孔子,收过不少门徒,率领着他们游说各国。
由于各国间都以力相争,他却鼓吹以德为王,言仁义而不言利,终不能被任用,于是退而著书。
孟轲的思想本于孔子而有所发展。
他主张施仁政,使人民安居乐业。
他提出的理相社会,是一种黎民不饥不寒,老者安字晚年之乐的小康景象。
“民贵君轻”是他的著名论点。
他对当时某些统治者虐民以逞的行为得出洒锐的批评,甚至斥责为“率兽而食人”(《梁惠王》),同时基于宗族统治集团的利益对君主的个人绝对权威表示否定:“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不听,遇易位。
”(《万章》)“君之视臣如草芥,则臣之视君如寇仇。
”(《离娄》)“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梁惠王》)这样的话,在专制强化的后代就没有人敢说了。
《孟子》共七篇,记述孟轲的言行。
此书的写作与《论语》不同,是他本人和门徒共同完成的。
从体制上说,《孟子》基本上仍属于语录体,但较《论语》已有很大发展。
这不但是因为它的篇幅加长,议论增多了,而且很多段落都围绕着一定的中心,结构完整,条理清楚,只要添上题目,就可以单独成篇。
2、相关知识:孟子的思想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
孟子一方面严格区分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阶级地位,另一方面,又把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比作父母对子女的关系,主张统治者应该像父母一样关心人民的疾苦,人民应该像对待父母一样去亲近、服侍统治者。
孟子认为,这是一种最理想的政治,如果统治者实行仁政,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反之,如果不顾人民死活,推行虐政,将会失去民心而变成独夫民贼,被人民推翻。
仁政的具体内容很广泛,包括经济、政治、教育以及统一天下的途径等,其中贯穿着一条民本思想的线索。
这种思想是从春秋时期重民轻神的思想发展而来的。
孟子根据战国时期的经验,总结各国治乱兴亡的规律,提出了一个富有民主性精华的著名命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认为如何对待人民这一问题,对于国家的治乱兴亡,具有极端的重要性。
孟子十分重视民心的向背,通过大量历史事例反复阐述这是关乎得天下与失天下的关键问题。
孟子把伦理和政治紧密结合起来,强调道德修养是搞好政治的根本。
孟子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即仁、义、礼、智。
同时把人伦关系概括为五种。
孟子认为,仁、义、礼、智四者之中,仁、义最为重要。
仁、义的基础是孝、悌,而孝、悌是处理父子和兄弟血缘关系的基本的道德规范。
他认为如果每个社会成员都用仁义来处理各种人与人的关系,封建秩序的稳定和天下的统一就有了可靠保证。
为了说明这些道德规范的起源,孟子提出了人性本善的思想。
他认为,尽管各个社会成员之间有分工的不同和阶级的差别,但是他们的人性却是同一的。
这种探讨适应于当时奴隶解放和社会变革的历史潮流,标志着人类认识的深化,对伦理思想的发展是一个巨大的推进。
孟子认为,仁义礼智的道德是天赋的,是人心所固有的。
因此,孟子十分重视道德修养的自觉性。
孟子对于士阶层的要求是严格的,认为无论环境多么恶劣,也要奋发向上,把恶劣的环境当作磨练自己的手段。
应该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成为一个真正的大丈夫。
如果遇到严峻的考验,应该“舍生而取义”,宁可牺牲生命也不可放弃道德原则。
他认为通过长期的道德实践,可以培养出一种坚定的无所畏惧的心理状态。
孟子的性善说是一种道德先验论。
宋代以后,为理学家们普遍接受,成为正统的人性论思想,影响深远。
孟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是天。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天命思想,剔除了其中残留的人格神的含义,把天想象成为具有道德属性的精神实体。
孟子的思想体系,包括他的政治思想和伦理思想,都是以天这个范畴为基石的。
关于天人关系,孟子认为天与人二者是相通的。
从天的方面来说,天是万事万物的主宰,人事的一切,都是由天决定的。
从人的方面来说,不仅人的善性来自天赋,而且人心的思维功能也是天所赐与的。
人心具备天的本质属性,只要反反求诸己,尽量发挥、扩展自己的本心,就可以认识天。
孟子极力追求尽心、知性、知天的精神境界。
为了达到这种境界,他提出了一套道德修养的方法和认识论的思想,强调主体的自觉、向内追求,认为如果达到了这种境界,可以产生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
【整体感悟】一、谋篇立意《鱼我所欲也》:孟子在文中阐述了义高于一切的道理,告诉人们应该保持本心,具备“舍生取义”的节操,并指出“见利忘义”“苟且偷生”是不可取的。
作者所强调的“义”,指的是儒家的道义。
这虽然具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但在当时能有这种抱负与志趣,确实难能可贵。
我们今天所说的“义”应指祖国的利益,人民的利益。
为了祖国的强盛,人民的幸福,社会的和谐,也应发扬“舍生取义”的高尚节操,在任何情况下守义不辱。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对大量关于人的成败,国家的兴衰的历史经验的高度概括,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这种“忧患”意识是长盛不衰的法宝,特别在现代化建设取得辉煌成就,人民基本安居乐业的今天,尤其要具有忧患意识,才能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文中处处运用了辩证思维,给我们分析问题以有益的启示。
二、文章脉络《鱼我所欲也》: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正反结合,层层深入,反复论证义是人的本心,义重于生,应舍生取义。
第二部分(第2段),运用例证说明义重于生,舍生取义,不失本心。
第三部分(第3段),再举例从反面说明功名利禄使人见利忘义,失其本心。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就一系列典型事例阐述人才要在困境中造就的道理。
第二部分(第3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述经受磨练的益处。
第三部分(第4段),归纳全文的中心论点。
三、写作方法《鱼我所欲也》:本文着重谈的是人要有羞恶之心,即“义”,而“义”是一种精神,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想证明它的存在,谈何容易!文中先以鱼和熊掌设喻,得出“生”与“义”不可得兼是“舍生取义”这一中心论点。
接着进行逻辑推理进行论证。
第一步推理进行因果论证,由困难出果:因为我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以,我不去做苟且偷生的事;因为我所厌恶的东西还有甚于死亡的,所以,即使有导致死亡的祸患也不避开它。
第二步推理是假设推理,从反面逆证人之所欲有甚于生者(义),所恶有甚于死者(不义)。
孟子运用设喻、两个推理证明了“义”的存在,不能不说孟子是哲学论证高手。
接着孟子还举行路之人、乞人不食嗟来之食为例,从正面加以证明。
最后以对比方式指出有些人为私利而抛弃原则,接受万钟厚禄,这就是失去本心,从反面加以证明。
本文运用多种论证方法,有力地证明了"义"的存在,证明“舍生取义”这一中心论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章在论证上采取了层层推理的方法。
开头先列举事例,接着由个别到一般据事论理,提出了担任治国重任的人才必须经过磨炼的观点,并由此引申发挥,从正反两方面进行推论,最后得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结论。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在层层推论的基础上,结尾时才概括出来的。
同时本文举例典型,观点材料紧密结合,因而有很强的说服力。
四、参考译文《鱼我所欲也》: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
生命是我所喜爱我,大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了。
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只为求利益而不择手段的事。
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
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一切可以得到生存的办法,什么手段不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一切可以躲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通过某种办法就可以得到生存,但有人不用,通过某种办法就可躲避祸患,但有人不去干这种事情,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
不仅仅贤人有这种思想,人人都有这种思想,只不过贤人能够(操守这种品德)使它不致丧失罢了。
一筐饭,一碗汤,得到它便可以活下去,失去它就要死亡。
然而,如果你(轻蔑地)呼喝着给他(吃),过路的饥饿的人也不会接受;如果你用脚踢着(或践踏)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万钟的俸禄如果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它,这万钟的俸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是为了宫室的华美,妻妾的侍奉,为了我所认识的穷困贫苦的人感激我的恩德吗?原先为了义(羞恶之心)宁愿身死而不受“呼尔”“蹴尔”的一箪食,一豆羹施舍,今天却为了宫室的华美而接受了;原先为了义(羞恶之心)宁愿身死而不受“呼尔”“蹴尔”的一箪食,一豆羹施舍,今天却为了妻妾的侍奉而接受了;原先为了义(羞恶之心)宁愿身死而不受“呼乎”“蹴尔”的一箪食,一豆羹施舍,今天却为了所认识的穷困贫苦的人感激我的恩德而接受了:这种做法不也是可以停止不干了吗?(如果这样做了),这就叫做丧失本来的思想,即“义”,即本来就有的羞恶廉耻之心。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从田地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胶鬲从鱼盐贩中被举荐,管夷吾从狱官手里被释放并被录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的海滨被任用,百里奚从买卖奴隶场所被选拔用为大夫。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责任给这样的人,一定先要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使他身受贫困之苦,在他做事时,使他所做的事颠倒错乱,用这些办法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增加他过去所没有的才能。
一个人常常是怨了错误,以后才能(注意)改正;内心困惑,思虑堵塞,才能奋起,有所作为;憔悴枯槁,表现在脸色上,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看到他的脸,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
(一个国家)国内如果没有有法度的世臣和能辅佐君主的贤士,国外如果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国侵犯的危险,常常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