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岳阳楼》翻译

合集下载

杜甫《登岳阳楼》详细古诗鉴赏

杜甫《登岳阳楼》详细古诗鉴赏

杜甫《登岳阳楼》详细古诗鉴赏《登岳阳楼》由杜甫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

公元768年(唐代宗大历三年),杜甫由夔州出三峡,暮冬腊月,泊舟岳阳城下,登楼远眺,触景生情,写下这首感怀之作。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这首古诗吧。

《登岳阳楼》作者: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登岳阳楼》【注解】洞庭水:即洞庭湖。

在今湖南北部,长江南岸,是我国第二淡水湖。

岳阳楼:即岳阳城西门楼,临洞庭湖。

在今湖南省岳阳市,下临洞庭湖,为游览胜地。

吴楚:春秋时二国名,其地略在今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一带。

坼(chè):分裂,这里引申为划分。

这句是说:辽阔的吴楚两地被洞庭湖一水分割。

乾坤(qián kūn)日月(一作“夜”)浮: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都飘浮在洞庭湖上。

据《水经注》卷三十八:“湖水广圆五百余里,日月出没于其中。

”乾坤:原指天地。

此指日月。

乾坤日月浮: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都漂浮在洞庭湖上。

据《水经注》卷三十八:“湖水广圆五百余里,日月出没于其中。

”无一字:音讯全无。

字:这里指书信。

老病:杜甫时年五十七岁,身患肺病,风痹,右耳已聋。

有孤舟:唯有孤舟一叶飘零无定。

诗人晚年是在小船上度过的。

这句写的是杜甫生活的实况。

戎(róng)马关山北:北方边关战事又起。

当时吐蕃侵扰宁夏灵武、陕西邠(bīn)州一带,朝廷震动,匆忙调兵抗敌。

戎马:军马借指军事、战争,战乱。

这年秋冬,吐蕃又侵扰陇右、关中一带。

凭轩:倚着楼窗。

涕泗流:眼泪禁不住地流淌。

涕泗:眼泪和鼻涕,偏义复指,即眼泪。

《登岳阳楼》【韵译】很早听过名扬海内的洞庭湖,今日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

大湖浩瀚象把吴楚东南隔开,天地象在湖面日夜荡漾漂浮。

漂泊江湖亲朋故旧不寄一字,年老体弱生活在这一叶孤舟。

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凭窗遥望胸怀家国涕泪交流。

《登岳阳楼》【翻译】很早以前就听说过名扬海内的洞庭湖,今日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

杜甫《登岳阳楼》原文和翻译译文

杜甫《登岳阳楼》原文和翻译译文

杜甫《登岳阳楼》原文和翻译译文《杜甫《登岳阳楼》原文和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杜甫《登岳阳楼》原文和翻译译文杜甫《登岳阳楼》原文和翻译原文: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译文:早就听说洞庭湖的盛名,今天终于等上了岳阳楼。

雄阔壮观的大湖,将吴楚分割在东南两域,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都浮于其上。

亲朋好友们音信全无,我年老多病,乘孤舟四处漂流。

北方边关战事又起,我倚窗远望泪流满面。

2、袁中道《游岳阳楼记》原文及翻译译文袁中道《游岳阳楼记》原文及翻译袁中道原文:洞庭为沅湘等九水之委,当其涸时,如匹练耳;及春夏间,九水发而后有湖。

然九水发,巴江之水亦发,九水方奔腾皓淼,以趋浔阳;而巴江之水,卷雪轰雷,自天上来。

竭此水方张之势,不足以当巴江旁溢之波。

九水始若屏息敛衽,而不敢与之争。

九水愈退,巴江愈进,向来之坎窦,隘不能受,始漫衍为青草,为赤沙,为云梦,澄鲜宇宙,摇荡乾坤者八九百里。

而岳阳楼峙于江湖交会之间,朝朝暮暮,以穷其吞吐之变态,此其所以奇也。

楼之前,为君山,如一雀尾垆,排当水面,林木可数。

盖从君山酒香、朗吟亭上望,洞庭得水最多,故直以千里一壑,粘天沃日为奇。

此楼得水稍诎,前见北岸,政须君山妖蒨,以文其陋。

况江湖于此会,而无一山以屯蓄之,莽莽洪流,亦复何致。

故楼之观,得水而壮,得山而妍也。

游之日,风日清和,湖平于熨,时有小舫往来,如蝇头细字,着鹅溪练上。

取酒共酌,意致闲淡,亭午风渐劲,湖水汩汩有声。

千帆结阵而来,亦甚雄快。

日暮,炮车云生,猛风大起,湖浪奔腾,雪山汹涌,震撼城郭。

予始四望惨淡,投箸而起,愀然以悲,泫然不能自已也。

昔滕子京以庆帅左迁此地,郁郁不得志,增城楼为岳阳楼。

既成,宾僚请大合乐落之,子京曰:“直须凭栏大哭一番乃快!”范公“先忧后乐”之语,盖亦有为而发。

夫定州之役,子京增堞籍兵,慰死犒生,边垂以安,而文法吏以耗国议其后。

《登岳阳楼》原文+翻译+赏析

《登岳阳楼》原文+翻译+赏析

作者: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注释
1、吴楚句:吴楚两地在我国东南;坼:分裂。

2、乾坤:指日、月。

3、戎马:指战争。

4、关山北:北方边境。

5、凭轩:靠着窗户。

译文
很早听过名扬海内的洞庭湖,
今日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

大湖浩瀚象把吴楚东南隔开,
天地象在湖面日夜荡漾漂浮。

漂泊江湖亲朋故旧不寄一字,
年老体弱生活在这一叶孤舟。

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
凭窗遥望胸怀家国涕泪交流。

赏析
代宗大历三年(768)之后,杜甫出峡漂泊两湖,此诗是登岳阳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

开头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幕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

二联是洞庭的浩瀚无边。

三联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

末联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

写景虽只二句,却显技巧精湛,抒情虽暗淡落寞,却吞吐自然,毫不费力。

登岳阳楼原文及翻译注释

登岳阳楼原文及翻译注释

登岳阳楼原文及翻译注释
登岳阳楼
作者: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注释
1、吴楚句:吴楚两地在我国东南;坼:分裂。

2、乾坤:指日、月。

3、戎马:指战争。

4、关山北:北方边境。

5、凭轩:靠着窗户。

译文
很早听过名扬海内的洞庭湖,今日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

大湖浩瀚象把吴楚东南隔开,天地象在湖面日夜荡漾漂浮。

漂泊江湖亲朋故旧不寄一字,年老体弱生活在这一叶孤舟。

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凭窗遥望胸怀家国涕泪交流。

赏析
杜甫出峡漂泊两湖,此诗是登岳阳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

开头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幕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

二联是洞庭的浩瀚无边。

三联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

末联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

写景虽只二句,却显技巧精湛,抒情虽暗淡落寞,却吞吐自然,毫不费力。

《登岳阳楼》原文及译文

《登岳阳楼》原文及译文

《登岳阳楼》原文及译文古诗文主要指中国古代的`诗歌和散文,拥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登岳阳楼》原文及译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登岳阳楼》原文:杜甫〔唐代〕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登岳阳楼》译文:以前就听说洞庭湖波澜壮阔,今日终于如愿登上岳阳楼。

浩瀚的湖水把吴楚两地分隔开来,整个天地仿似在湖中日夜浮动。

亲朋好友们音信全无,年老多病只有一只船孤零零的陪伴自己。

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凭栏遥望胸怀家国泪水横流。

《登岳阳楼》赏析:此诗是杜甫诗中的五律名篇,前人称为盛唐五律第一。

从总体上看,江山的壮阔,在诗中互为表里。

虽然悲伤,却不消沉;虽然沉郁,却不压抑。

反映了其关心民生疾苦的风格。

首联虚实交错,今昔对照,从而扩大了时空领域。

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

用“昔闻”为“今上”蓄势,归根结底是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

颔联是洞庭的浩瀚无边。

洞庭湖坼吴楚、浮日夜,波浪掀天,浩茫无际,真不知此老胸中吞几云梦!这是写洞庭湖的佳句,被王士禛赞为“雄跨今古”。

写景如此壮阔,令人玩索不尽。

颈联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

“亲朋无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老病有孤舟”,从大历三年正月自夔州携带妻儿、乘舟出峡以来,既“老”且“病”,飘流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茫,何处安身,面对洞庭湖的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

自叙如此落寞,于诗境极闷极狭的突变与对照中寓无限情意。

尾联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

上下句之间留有空白,引人联想。

开端“昔闻洞庭水”的“昔”,当然可以涵盖诗人在长安一带活动的十多年时间。

而这,在空间上正可与“关山北”拍合。

“凭轩”与“今上”首尾呼应。

首联叙事,颔联描写,颈联抒情,尾联总结。

登岳阳楼 注释译文鉴赏

登岳阳楼 注释译文鉴赏

登岳阳楼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注释:
坼:分裂,此为分界意。

●译文:
从前就听人说过洞庭湖辽阔,今天我终于登上这岳阳城楼。

当年吴楚被分割成东南两地,日月星辰竟在这里昼夜沉浮。

亲朋故旧一点也不知道音信,年迈多病伴我只有一叶小舟。

、北边关山战火至今还未停息,靠着轩窗我止不住热泪涌流。

●鉴赏:
本诗描写岳阳楼分吴裂楚、吞吐日月的浩渺壮阔景色,抒写作者身世飘零、忧心国事的悲愤。

壮丽的景色和作者广阔胸襟浑然交融,气象壮伟,意境深沉。

《登岳阳楼》原文翻译及赏析

《登岳阳楼》原文翻译及赏析

《登岳阳楼》原文翻译及赏析《登岳阳楼》原文翻译及赏析赏析,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登岳阳楼》原文翻译及赏析,希望能帮到大家!【原文】《登岳阳楼》年代: 唐作者: 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分类标签:山水诗唐诗三百首作品赏析【注释】:吴楚:指今江苏、浙江、湖南、湖北等鴅省一带。

【简析】:大历三年(768)春,杜甫由夔州出峡,因兵乱漂流在江陵、公安等地。

这年冬天,杜甫从公安到了岳阳,这首诗就是登岳阳楼后所作。

诗人写出了洞庭浩翰汪洋的不凡气势,亦触景伤情,写自己身世的凄凉孤寂,反映出诗人对时局的忧虑和关心。

全诗对仗工整用韵谨严,前后映衬,浑然一体。

[注释](1)岳阳楼:游览胜地。

在湖南省岳阳市,下临洞庭湖。

(2)坼[音“撤”]:裂开,分开。

(3)乾坤:天地。

(4)戎马:比喻战事。

(5)涕泗:眼泪。

【译文】过去早就闻说洞庭湖,今天终于登上了岳阳楼。

吴国和楚国从湖的东南分开,天地好像日日夜夜在湖上浮动。

亲戚朋友没有一封信给我,年老多病只有一条孤舟。

北方的边关正在鏖战,我望着岳阳楼的栏杆老泪纵横流。

【赏析】这首诗的意境是十分宽阔宏伟的。

诗的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是说广阔无边的洞庭湖水,划分开吴国和楚国的疆界,日月星辰都象是整个地飘浮在湖水之中一般。

只用了十个字,就把洞庭湖水势浩瀚无边无际的巨大形象特别逼真地描画出来了。

杜甫到了晚年,已经是“漂泊西南天地间”,没有一个定居之所,只好“以舟为家”了。

所以下边接着写:“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亲戚朋友们这时连音信都没有了,只有年老多病的诗人泛着一叶扁舟到处飘流!从这里就可以领会到开头的两句“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本来含有一个什么样的意境了。

杜甫《登岳阳楼》原文翻译及鉴赏

杜甫《登岳阳楼》原文翻译及鉴赏

杜甫《登岳阳楼》原文翻译及鉴赏杜甫《登岳阳楼》原文翻译及鉴赏《登岳阳楼》是唐代诗人杜甫的诗作。

这是一首即景抒情之作,前两联写登岳阳楼所见,用凝练的语言,将洞庭湖水势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和宏伟壮丽的形象真实地描画出来,勾勒出一幅气象万千的画面。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杜甫《登岳阳楼》原文翻译及鉴赏,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原文】《登岳阳楼》作者: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作品简介】《登岳阳楼》由杜甫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

公元768年(唐代宗大历三年),杜甫由夔州出三峡,暮冬腊月,泊舟岳阳城下,登楼远眺,触景生情,写下这首感怀之作。

此诗开头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幕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

二联是洞庭的浩瀚无边。

三联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

末联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

写景虽只二句,却显技巧精湛,抒情虽暗淡落寞,却吞吐自然,毫不费力。

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这首五言律诗写于诗人逝世前一年,即唐代宗大历三年(768)。

当时杜甫沿江由江陵、公安一路漂泊,来到岳州(今属湖南)。

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凭轩远眺,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发出由衷的礼赞;继而想到自己晚年飘泊无定,国家多灾多难,又不免感慨万千,于是挥笔写下这首含蕴着浩然胸怀和博大痛苦的名篇。

岳阳楼,即湖南岳阳城西门楼,是我国三大名楼之一(其余两个是武汉的黄鹤楼、南昌的滕王阁),下瞰洞庭,视野广阔。

唐开元四年,中书令张说任职此州,常与才士登楼赋诗,遂使之声名骤增,成为天下文化名楼。

【注解】洞庭水:即洞庭湖。

在今湖南北部,长江南岸,是我国第二淡水湖。

岳阳楼:即岳阳城西门楼,临洞庭湖。

在今湖南省岳阳市,下临洞庭湖,为游览胜地。

吴楚:春秋时二国名,其地略在今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一带。

登岳阳楼杜甫原文及翻译

登岳阳楼杜甫原文及翻译

《登岳阳楼》原文及翻译如下:原文: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昊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翻译:很早听过闻名遐迩的洞庭湖,今日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

大湖浩瀚像把昊楚东南隔开,天地像在湖面日夜荡漾漂浮。

漂泊江湖亲朋故l旧不寄一字,年老体弱生活在这一叶孤舟。

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凭窗遥望胸怀家国涕泪交流。

注释:洞庭水:即洞庭湖。

在今湖南北部,长江南岸,是中国第二淡水湖。

岳阳楼:即岳阳城西门楼,临洞庭湖。

在湖南省岳阳市,下临洞庭湖,为游览胜地。

吴楚句:吴楚两地在我国东南;坼:分裂。

乾坤:指日、月;浮: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都飘浮在洞庭湖上。

无一字:音讯全无。

字:这里指书信。

老病:杜甫时年五十七岁,身患肺病,风痹,右耳已聋。

有孤舟:唯有孤舟一叶飘零无定。

戎马:指战争;关山北:北方边境。

凭轩:靠着窗户;涕泗流:眼泪禁不住地流淌。

作者介绍:杜甫(杜少陵,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后人称他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少年时代曾先后游历吴越和齐赵,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

三十五岁以后,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

官场不得志,亲眼目睹了唐朝上层社会的奢靡与社会危机。

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先后辗转多地。

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

杜甫创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以及“三吏”、“三别”等名作。

初中语文 文言文 杜甫《登岳阳楼》原文和译文(含赏析)

初中语文 文言文 杜甫《登岳阳楼》原文和译文(含赏析)

初中语文文言文杜甫《登岳阳楼》原文和译文(含赏析)原文: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译文:早就听说洞庭湖的盛名,今天终于等上了岳阳楼。

雄阔壮观的大湖,将吴楚分割在东南两域,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都浮于其上.亲朋好友们音信全无,我年老多病,乘孤舟四处漂流。

北方边关战事又起,我倚窗远望泪流满面。

【赏析】登临览胜之作,固然首先必须真切地描绘江山之壮、风光之美与景物之奇,但是如果仅仅能做到这一点,尚不足以称高格.除了表现自然景观之外,还需要融进诗人的胸襟气度,写出特定的名胜所给予登临者的深切感受,使得奇情与壮采一齐飞腾,达到情景合一的化景,这才可以称为名篇佳作.老杜此诗,篇幅虽极短小而气魄非常雄大,它把湖山之胜与诗人心中家国多难的悲哀结合起来抒写,造成了沉雄悲壮的高超艺术境界,在古往今来多如牛毛的登临岳阳楼的诗篇中,它几乎可以说是无人能及的绝唱。

诗为大历三年(768)杜甫携眷自夔州出峡后,暮冬流寓岳州(今湖南岳阳市)时所作.首联二句,即揭示登楼的题旨,写自己宿愿终偿的欣喜之情。

“昔闻"、“今上”云云,用时间概念联接两个描述诗人行动的句子,使得登临者兴高采烈的情状溢于言表.颔联二句,极度夸张地写出登楼所见.坼吴楚而浮乾坤,这是形容楼前浩渺无垠的洞庭湖的水势.吴楚,指春秋战国时吴楚两国的旧地。

大致说来,吴国在洞庭湖东面,楚国在湖西及湖南一带,所以诗人说吴楚之地好象被这个大湖分为两半。

“乾坤”,指天地,包括日月。

这一句说,洞庭湖太阔大了,天地日月都象是在其中漂浮着,不论白天还是夜晚。

这样来描写洞庭湖,有人以为过于夸大,“于事理未当”,象是写大海而不是写湖(见喻守真《唐诗三百首详析》)。

实则此评未免拘泥。

须知诗歌不同于科学论文,是容许使用夸张来充分表现视觉{或听觉)形象,以畅快宣泄作者的意兴与情绪的。

如果不懂得文学的性质,要按学究的尺度来较真,那么连海洋也不能说是“乾坤日夜浮”,因为海洋纵然比湖大,也毕竟只是“乾坤”中之一物啊!更何况,老杜大笔挥洒,虽因眼前洋洋大观引起,也有文学夸张的先例可援,《水经注·湘水》不是明明说过:洞庭“湖水广圓五百余里,日月若出没于其中”吗!以上四句,既已写出登临所见之景;后面四句,则写登临所生之情.然而并非上四句只写景,与情不相关,下四句只写情,与景不搭界。

登岳阳楼译文及赏析

登岳阳楼译文及赏析

登岳阳楼译文及赏析岳阳楼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岳阳的一座古代建筑,位于岳阳市城区湖岸的岳阳楼公园内,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瑰宝之一。

岳阳楼素有“天下楼台之冠”之称,因其历史悠久、建筑卓越和文化内涵而成为了一座知名的旅游景点。

《登岳阳楼》是唐代文学家范仲淹创作的一首诗歌,表达了作者在登上岳阳楼时的感慨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下面是《登岳阳楼》的译文及赏析。

《登岳阳楼》译文: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赏析:范仲淹在《登岳阳楼》中赞美了自然美景和中华文化的伟大传承,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这首诗描绘了冷冽的北国风景,强调了长城的壮丽和大河的浩渺。

通过“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这一表达,范仲淹表达了自己要与天公竞高比的壮志豪情。

紧接着,他提到了中华历史中的一些伟大人物,如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和成吉思汗等,以展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历史底蕴。

最后,他呼吁人们要珍惜当下,不仅要尊崇历史伟人的精神,也要关注并做好当今的事业。

范仲淹的《登岳阳楼》以其豪情壮志、咏史抒怀的艺术风格,以及对祖国山河和中华文化的赞美,使其成为了中国文学的经典之作。

诗中以雄伟壮观的长城、辽阔浩渺的大河等自然景观,衬托出中华民族的伟大气概,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的深情厚意。

通过描绘一代又一代的历史伟人,范仲淹将中华文化的瑰宝展示出来,让人们感受到中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范仲淹的诗歌语言精练、意蕴深远,每一句都充满力量和感染力。

这使得《登岳阳楼》成为了一首广为传诵的诗歌作品,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之一。

通过对《登岳阳楼》的译文及赏析,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这首诗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范仲淹的诗歌承载了对祖国的热爱和对历史文化的赞美,激发着人们对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追求和传承。

山水诗:杜甫《登岳阳楼》原文翻译及赏析

山水诗:杜甫《登岳阳楼》原文翻译及赏析

山水诗:杜甫《登岳阳楼》原文翻译及赏析在一首山水诗中,并非山和水都得同时出现,有的只写山景,有的却以水景为主。

但不论水光或山色,必定都是未曾经过诗人知性介入或情绪干扰的山水,也就是山水必须保持耳目所及之本来面目。

当然,诗中的山水并不局限于荒山野外,其他经过人工点缀的风景区,以及城市近郊、宫苑或庄园的山水亦可入诗。

下面是无忧考网为大家带来的:山水诗:杜甫《登岳阳楼》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登岳阳楼唐代: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译文以前的日子就听说洞庭湖波澜壮阔,今日如愿终于登上岳阳楼。

浩瀚的湖水把吴楚两地撕裂,似乎日月星辰都漂浮在水中。

亲朋好友们音信全无,我年老多病,乘孤舟四处漂流。

北方边关战事又起,我倚着栏杆远望泪流满面。

注释洞庭水:即洞庭湖。

在今湖南北部,长江南岸,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岳阳楼:在今湖南省岳阳市,下临洞庭湖,为游览胜地。

吴楚:春秋时二国名(吴国和楚国)其地略在今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一带。

下瞰洞庭,碧湖万顷,遥望君山,气象万千,唐张说建,宋滕子京修。

以范仲淹千古名篇《岳阳楼记》驰名。

坼(chè):分裂,这里引申为划分。

这句是说:辽阔的吴楚两地被洞庭湖一水分割。

乾坤(qián kūn)日夜(一作“月”)浮: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都飘浮在洞庭湖上。

据《水经注》卷三十八:“湖水广圆五百余里,日月出没于其中。

”乾坤:天地,此指日月。

无一字:杳无音讯。

字:这里指书信。

老病:年老多病。

杜甫时年五十七岁,身患肺病,风痹,右耳已聋。

有孤舟:唯有孤舟一叶飘零无定。

诗人生平的最后三年里大部分时间是在船上度过的。

这句写的是杜甫生活的实况。

戎(róng)马关山北:北方边关战事又起。

当时吐蕃侵扰宁夏灵武、陕西邠(bīn)州一带,朝廷震动,匆忙调兵抗敌。

戎马:军马借指军事、战争,战乱。

这年秋冬,吐蕃又侵扰陇右、关中一带。

《登岳阳楼》原文、译文及赏析—高考必修

《登岳阳楼》原文、译文及赏析—高考必修

《登岳阳楼》原文、译文及赏析—高考必读原文:登岳阳楼杜甫〔唐代〕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译文:以前就听说洞庭湖波澜壮阔,今日终于如愿登上岳阳楼。

浩瀚的湖水把吴楚两地分隔开来,整个天地仿似在湖中日夜浮动。

亲朋好友们音信全无,年老多病只有一只船孤零零的陪伴自己。

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凭栏遥望胸怀家国泪水横流。

注释:洞庭水:即洞庭湖,在今湖南北部,长江南岸,是中国第二淡水湖。

岳阳楼:即岳阳城西门楼,在湖南省岳阳市,下临洞庭湖,为游览胜地。

吴楚句:吴楚两地在我国东南。

坼(chè):分裂。

乾坤:指天、地。

浮: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都飘浮在洞庭湖上。

无一字:音讯全无。

字:这里指书信。

老病:杜甫时年五十七岁,身患肺病,风痹,右耳已聋。

有孤舟:唯有孤舟一叶飘零无定。

戎马:指战争。

关山北:北方边境。

凭轩:靠着窗户。

涕泗(sì)流:眼泪禁不住地流淌。

鉴赏:此诗是杜甫诗中的五律名篇,前人称为盛唐五律第一。

从总体上看,江山的壮阔,在诗中互为表里。

虽然悲伤,却不消沉;虽然沉郁,却不压抑。

反映了其关心民生疾苦的风格。

首联虚实交错,今昔对照,从而扩大了时空领域。

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

用“昔闻”为“今上”蓄势,归根结底是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

颔联是洞庭的浩瀚无边。

洞庭湖坼吴楚、浮日夜,波浪掀天,浩茫无际,真不知此老胸中吞几云梦!这是写洞庭湖的佳句,被王士禛赞为“雄跨今古”。

写景如此壮阔,令人玩索不尽。

颈联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

“亲朋无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老病有孤舟”,从大历三年正月自夔州携带妻儿、乘舟出峡以来,既“老”且“病”,飘流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茫,何处安身,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

《登岳阳楼》译文、译文及注释

《登岳阳楼》译文、译文及注释

《登岳阳楼》译文、译文及注释题记:大历三年(768年),当时杜甫沿江由江陵、公安一路漂泊,来到岳州(今属湖南)。

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凭轩远眺,诗人发出由衷的礼赞;继而想到自己晚年飘泊无定,国家多灾多难,又不免感慨万千,于是在岳阳写下《登岳阳楼》、《泊岳阳城下》和《陪裴使君登岳阳楼》。

原文:登岳阳楼唐代-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对照翻译: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以前的日子就听说洞庭湖波澜壮阔,今日如愿终于登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浩瀚的湖水把吴楚两地撕裂,似乎日月星辰都漂浮在水中。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亲朋好友们音信全无,我年老多病,乘孤舟四处漂流。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北方边关战事又起,我倚着栏杆远望泪流满面。

注释:选自《杜诗详注》卷二十二(中华书局2015年版)。

此诗为大历三年(768)岁暮作。

这年春天,诗人乘舟由夔州出三峡,岁暮抵达岳阳。

〔坼(chè)〕分裂。

〔乾坤〕指日月。

〔戎马关山北〕指战事起于北部边境地区。

〔当时吐蕃正侵扰陇右关中一带。

戎马,战马,代指战争。

关山,在今宁夏南部。

〔凭轩〕倚窗。

〔涕泗(sì)〕眼泪鼻涕。

〔洞庭水〕即洞庭湖。

在今湖南北部,长江南岸,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岳阳楼〕在今湖南省岳阳市,下临洞庭湖,为游览胜地。

〔吴楚〕春秋时二国名(吴国和楚国)其地略在今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一带。

下瞰洞庭,碧湖万顷,遥望君山,气象万千,唐张说建,宋滕子京修。

以范仲淹千古名篇《岳阳楼记》驰名。

〔坼(chè)〕分裂,这里引申为划分。

〔吴楚东南坼〕辽阔的吴楚两地被洞庭湖一水分割。

〔乾坤(qiánkūn)日夜(一作“月”)浮〕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都飘浮在洞庭湖上。

据《水经注》卷三十八“湖水广圆五百余里,日月出没于其中。

”乾坤:天地,此指日月。

〔无一字〕杳无音讯。

杜甫《登岳阳楼》全诗赏析及诗意翻译

杜甫《登岳阳楼》全诗赏析及诗意翻译

杜甫《登岳阳楼》全诗赏析及诗意翻译本文是关于杜甫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登岳阳楼》是唐代诗人杜甫于大历三年(768年)创作的一首五律。

这首诗是一首即景抒情之作,诗人在作品中描绘了岳阳楼的壮观景象,反映了诗人晚年生活的不幸,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登岳阳楼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诗文解释:早就听说洞庭湖的水势浩大,今天终于登上了这座闻名遐迩的岳阳城楼。

洞庭湖如此广阔,东南面的吴地和楚地,似乎被割成两国。

洞庭湖的水势浩瀚,整个天与地就如日日夜夜在波涛上漂浮。

望着这浩瀚的景象,想到我的亲友连一点消息也没有,而今年迈多病,栖息在这只孤零零的小舟上。

在关山以北依然战火不断,凭轩远眺,默思着国难家愁,我终于涕泪交流。

译文2:很早听过名扬海内的洞庭湖,今日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

大湖浩瀚像把吴楚东南隔开,天地像在湖面日夜荡漾漂浮。

漂泊江湖亲朋故旧不寄一字,年老体弱生活在这一叶孤舟。

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凭窗遥望胸怀家国涕泪交流。

词语解释:岳阳楼:在今湖南岳阳境内洞庭湖岸。

吴楚:吴地和楚地。

乾坤:天地。

字:指书信。

戎马:军事。

凭:倚。

轩:楼窗。

涕泪:眼泪。

诗文简析:大历三年(公元七六八年)杜甫携眷夔州出峡,漂泊在江湘一带。

暮冬流寓岳州,登临岳阳楼而有此作。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实为千古名句。

前人称此二句「尤为雄伟,虽不到洞庭者读之,可使胸以豁达。

」(宋人黄鹤《少陵年谱》)。

全诗将眼前雄伟壮阔的景色与诗人个人的身世悲凉之感及对国事边事的忧心有机地结合了起来,具有极为深广的内涵。

表现上擒纵自如,卷舒随意,折转巧妙,充分表现了沉郁顿挫的杜诗本色。

诗的前半赞叹洞庭湖的宏伟壮阔,是古往今来写洞庭湖的名句,与孟浩然《临洞庭湖赠张丞相》中的名句同为人们传诵。

后半抒情。

全诗意境浑厚,气势磅礴,虽悲伤却无颓废之感。

《登岳阳楼》杜甫原文翻译及赏析

《登岳阳楼》杜甫原文翻译及赏析

《登岳阳楼》杜甫原文翻译及赏析《登岳阳楼》杜甫原文翻译及赏析《登岳阳楼》杜甫原文翻译及赏析1登岳阳楼唐代: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译文以前的日子就听说洞庭湖波澜壮阔,今日如愿终于登上岳阳楼。

浩瀚的湖水把吴楚两地撕裂,似乎日月星辰都漂浮在水中。

亲朋好友们音信全无,我年老多病,乘孤舟四处漂流。

北方边关战事又起,我倚着栏杆远望泪流满面。

注释洞庭水:即洞庭湖。

在今湖南北部,长江南岸,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岳阳楼:在今湖南省岳阳市,下临洞庭湖,为游览胜地。

吴楚:春秋时二国名(吴国和楚国)其地略在今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一带。

下瞰洞庭,碧湖万顷,遥望君山,气象万千,唐张说建,宋滕子京修。

以范仲淹千古名篇《岳阳楼记》驰名。

坼(chè):分裂,这里引申为划分。

这句是说:辽阔的吴楚两地被洞庭湖一水分割。

乾坤(qián kūn)日夜(一作“月”)浮: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都飘浮在洞庭湖上。

据《水经注》卷三十八:“湖水广圆五百余里,日月出没于其中。

”乾坤:天地,此指日月。

无一字:杳无音讯。

字:这里指书信。

老病:年老多病。

杜甫时年五十七岁,身患肺病,风痹,右耳已聋。

有孤舟:唯有孤舟一叶飘零无定。

诗人生平的最后三年里大部分时间是在船上度过的。

这句写的是杜甫生活的实况。

戎(róng)马关山北:北方边关战事又起。

当时吐蕃侵扰宁夏灵武、陕西邠(bīn)州一带,朝廷震动,匆忙调兵抗敌。

戎马:军马借指军事、战争,战乱。

这年秋冬,吐蕃又侵扰陇右、关中一带。

凭轩:倚着楼窗。

涕泗流:眼泪禁不住地流淌。

涕泗:眼泪和鼻涕,偏义复指,即眼泪。

创作背景大历三年(768年),当时杜甫沿江由江陵、公安一路漂泊,来到岳州(今属湖南)。

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凭轩远眺,诗人发出由衷的礼赞;继而想到自己晚年飘泊无定,国家多灾多难,又不免感慨万千,于是在岳阳写下《登岳阳楼》、《泊岳阳城下》和《陪裴使君登岳阳楼》。

登岳阳楼 杜甫翻译

登岳阳楼 杜甫翻译

登岳阳楼杜甫翻译导语:杜甫57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当时诗人处境艰难,凄苦不堪,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凭轩远眺,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发出由衷的礼赞,继而想到自己晚年飘泊无定,国家多灾多难,又不免感慨万千,于是在岳阳写下《登岳阳楼》。

(更多内容请关注应届毕业生网)【登岳阳楼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译文一】以前的日子就听说洞庭湖波澜壮阔,今日如愿终于登上岳阳楼。

浩瀚的湖水把吴楚两地撕裂,似乎日月星辰都漂浮在水中。

亲朋好友们音信全无,我年老多病,乘孤舟四处漂流。

北方边关战事又起,我倚着栏杆远望泪流满面。

【译文二】很早听过闻名遐迩的洞庭湖,今日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

大湖浩瀚像把吴楚东南隔开,天地像在湖面日夜荡漾漂浮。

漂泊江湖亲朋故旧不寄一字,年老体弱生活在这一叶孤舟。

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凭窗遥望胸怀家国涕泪交流。

【注释一】①洞庭水:即洞庭湖。

在今湖南北部,长江南岸,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②岳阳楼:在今湖南省岳阳市,下临洞庭湖,为游览胜地。

③吴楚:春秋时二国名(吴国和楚国)其地略在今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一带。

下瞰洞庭,碧湖万顷,遥望君山,气象万千,唐张说建,宋滕子京修。

以范仲淹千古名篇《岳阳楼记》驰名。

坼(chè):分裂,这里引申为划分。

这句是说:辽阔的吴楚两地被洞庭湖一水分割。

④乾坤(qián kūn)日夜(一作“月”)浮: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都飘浮在洞庭湖上。

据《水经注》卷三十八:“湖水广圆五百余里,日月出没于其中。

”乾坤:天地,此指日月。

⑤无一字:杳无音讯。

字:这里指书信。

⑥老病:年老多病。

杜甫时年五十七岁,身患肺病,风痹,右耳已聋。

有孤舟:唯有孤舟一叶飘零无定。

诗人生平的最后三年里大部分时间是在船上度过的。

这句写的是杜甫生活的实况。

⑦戎(róng)马关山北:北方边关战事又起。

杜甫《登岳阳楼》译文及注释

杜甫《登岳阳楼》译文及注释

杜甫《登岳阳楼》译文及注释《登岳阳楼》朝代:唐代作者:杜甫原文: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译文以前的日子就听说洞庭湖波澜壮阔,今日如愿终于登上岳阳楼。

浩的湖水把吴楚两地撕裂,似乎日月星辰都漂浮在水中。

亲朋好友们音信全无,我年老多病,乘孤舟四处漂流。

北方边关战事又起,我倚着栏杆远望泪流满面。

注释①洞庭水:即洞庭湖。

在今湖南北部,长江南岸,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②岳阳楼:在今湖南省岳阳市,下临洞庭湖,为游览胜地。

③吴楚:春秋时二国名(吴国和楚国)其地略在今湖南、湖北、江西、安、江苏、浙江一带。

下洞庭,碧湖万顷,遥望君山,气象万千,唐张说建,宋子京修。

以范仲淹千古名篇《岳阳楼记》驰名。

(chè):分裂,这里引申为划分。

这句是说:辽阔的`吴楚两地被洞庭湖一水分割。

④乾坤(qián kūn)日夜(一作“月”)浮: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都飘浮在洞庭湖上。

据《水经注》卷三十八:“湖水广圆五百余里,日月出没于其中。

”乾坤:天地,此指日月。

⑤无一字:杳无音讯。

字:这里指书信。

⑥老病:年老多病。

杜甫时年五十七岁,身患肺病,风痹,右耳已聋。

有孤舟:唯有孤舟一叶飘零无定。

诗人生平的最后三年里大部分时间是在船上度过的。

这句写的是杜甫生活的实况。

⑦戎(róng)马关山北:北方边关战事又起。

当时吐蕃侵扰宁夏灵武、陕西(bīn)州一带,朝廷震动,匆忙调兵抗敌。

戎马:军马借指军事、战争,战乱。

这年秋冬,吐蕃又侵扰陇右、关中一带。

⑧凭轩:倚着楼窗。

涕泗流:眼泪禁不住地流淌。

涕泗:眼泪和鼻涕,偏义复指,即眼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麦档网文库
《登岳阳楼》翻译
《登岳阳楼》
作者: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注解】:
1、吴楚句:吴楚两地在我国东南;坼:分裂。

2、乾坤:指日、月。

3、戎马:指战争。

4、关山北:北方边境。

5、凭轩:靠着窗户。

【韵译】:
很早听过名扬海内的洞庭湖,
今日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

大湖浩瀚象把吴楚东南隔开,
天地象在湖面日夜荡漾漂浮。

漂泊江湖亲朋故旧不寄一字,
年老体弱生活在这一叶孤舟。

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
凭窗遥望胸怀家国涕泪交流。

【评析】:
代宗大历三年(768)之后,杜甫出峡漂泊两湖,此诗是登岳阳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

开头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幕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

二联是洞庭的浩瀚无边。

三联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

末联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

写景虽只二句,却显技巧精湛,抒情虽暗淡落寞,却吞吐自然,毫不费力。

蝉:我喝的是清冽的露水
悦耳的叫声自梧桐林向外远播
声音传的远是因为我站的高
并不是借助了的秋风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