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难杂症——宾语前置句判断标志
宾语前置句规律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
![宾语前置句规律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https://img.taocdn.com/s3/m/fa35645848d7c1c708a14595.png)
宾语前置句规律:①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例:沛公安在?这类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
②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例:莫我肯顾。
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
如:“时人莫之许也。
”(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
”③为了强调,靠助词“之”“是”帮助,将宾语提前,例:何罪之有?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④名词作宾语,为了强调而将它扯到动词前面,又为了表示动作对象(宾语)的惟一性、排他性,在提前了的宾语之前加上范围副词“唯(惟)”,构成“唯(惟)……是(之)……”的格式,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
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
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
”(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
再如: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文言句式一、判断句:古汉语中,判断句一般是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充当谓语而表示判断的语句,有时也使用判断词“是”,但多数时候是借“者”“也”“为”“非”等词表示判断。
二、被动句:被动句主要有八种形式:用“于”字表被动、用“见”字表被动、用“见……于”表被动、用“受……于”表示被动、用“为”字表被动、用“为……所”表被动、用“……为所……”表被动、用“被”字表被动。
三、宾语前置: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常见的否定词“不、弗、未、非、否、毋、无、莫”等。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常见的疑问代词“何、谁、孰、安、胡、奚、曷”等。
3.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
4.介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常见介词有“于、以、为、与、从、自、向”等,往往与后面的名词或名词短语组成介词结构,这些在介词后的名词或名词短语叫做介词宾语。
四、成分省略:文言文语句中根据习惯,省略某词或某种成分的句子叫省略句。
文言文中宾语前置句类型详解
![文言文中宾语前置句类型详解](https://img.taocdn.com/s3/m/786a0d195727a5e9856a6149.png)
文言文中宾语前置句类型详解在古代汉语中,一些宾语经常放在动词(或介词)前面,这种现象语法上称之为“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通常有以下几种情况: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一般要前置。
但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句子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毋、莫”等否定词表示。
例如:①秦人不暇自哀。
(《过秦论》)“自哀”应理解为“哀自(哀叹自己)”。
②闻道百,以为莫己若。
(《秋水》)“莫己若”应理解为“莫若己”。
二、疑问句中如果宾语是疑问代词,宾语一般要前置。
例如:①大王来何操?(《鸿门宴》)“何操”应理解为“操何(拿什么)”。
②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何以”应理解为“以何”。
三、用“之”、“是”作标志的宾语前置。
例如:①夫晋,何罪之有?(《烛之武退秦师》)“何罪之有”应理解为“有何罪”。
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全句应理解为“不解句读,不解惑” 。
四、陈述句中为了强调宾语,通常介词(以、与等)宾语前置。
例如:①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勾践灭吴》)“一以当十”应理解为“以一当十”。
②臆!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
五、陈述句中中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宾语有时也需要前置。
例如:①亚父南向坐。
(《鸿门宴》“南向”应理解为“面向南”。
②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秋水》)“东面而视”应理解为“视东面”。
六、“相” 偏指动作行为的一方时通常要前置,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如:①杂然相许。
(《愚公移山》)“相”代“他”(愚公),作“许”的宾语。
②好自相扶将。
(《孔雀东南飞》)“相”代“婆婆”,作“扶将”的宾语。
七、“见” 偏指动作行为的一方时通常要前置,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如:①府吏见丁宁。
(《孔雀东南飞》)“见”代“刘兰芝”作“丁宁” 的宾语。
②慈父见背。
(《陈情表》)“见”代“李密”作“背”的宾语。
八、“自”字解释为“自己”时,通常要放在谓语动词的前面。
例如:①举贤以佐。
宾语前置的五种形式
![宾语前置的五种形式](https://img.taocdn.com/s3/m/a3f7de6e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bef107c.png)
宾语前置的五种形式
小朋友,宾语前置是一种在古文中比较常见的语法现象呢,它有好几种形式,让我来给你讲讲吧!
第一种形式是疑问句中,宾语如果是疑问代词,宾语就要前置。
比如说“大王来何操?”这里“何”是疑问代词,作“操”的宾语,正常语序应该是“大王来操何”,意思就是大王来的时候拿了什么?你想想,这就好像我们平时问问题,“你吃啥啦?”而不是“你啥吃啦?”是不是很有趣?
第二种形式是在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就像“古之人不余欺也”,“余”是代词,作“欺”的宾语,正常语序应该是“古之人不欺余也”,意思是古代的人没有欺骗我呀!这是不是有点像我们说“我不怕他”,而不说“他我不怕”。
第三种形式是用“之”“是”把宾语提前。
比如“夫晋,何厌之有?”正常语序应该是“夫晋,有何厌”,意思是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这就好比我们把重要的东西放在最前面,引起大家的注意。
第四种形式是介词宾语前置。
像“不然,籍何以至此?”“何以”就是“以何”,凭借什么。
第五种形式是没有什么标志的宾语前置。
比如“一言以蔽之”,正常语序是“以一言蔽之”。
你说,学习宾语前置是不是就像在探索一个神秘的宝藏,每找到一种形式都让人兴奋不已?我们只有多去读古文,多去理解,才能更好地掌握这些知识呀!
总之,宾语前置虽然有点复杂,但只要我们用心去学,就一定能搞明白!。
几种文言文句式区分和判断
![几种文言文句式区分和判断](https://img.taocdn.com/s3/m/599a2d172f60ddccdb38a005.png)
较明显的标志性词语或特点有哪些?如被动句,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句型.....答:同学,你好!判断文言文句式要注意句中的标志词。
一、判断句1.不用语气词,完全由词序来体现。
例如:此人力士。
2.用“为”联系主语和谓语,表示判断。
例如: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
3.用“是”表判断。
例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巨是凡人,偏在远郡……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4.用副词“非”“乃”“即”“则”等表判断。
对否定判断学生常易忽略,因此要特别注意。
例如: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二、被动句古代汉语表被动的句式主要有四种:1.用“于”表示被动关系。
用介词“于”引出行为的主动者,“于”放到动词后,它的形式是:“动词+于+主动者”。
例如:王建禽于秦。
(齐王建被秦国活捉了。
禽,通擒)[简析]①句中的“于”用在动词“禽”的后边,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秦”,表示被动。
“于”可译为“被”。
这种被动句有两个条件:一是主语“王建”是受动者。
二是句子里有表示被动的词“于”。
2.用“见”来表示被动关系。
在动词前用“见”或又在动词后加“于”引进主动者。
它的形式是:“见+动词”或者“见+动词+于+主动者”。
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
(我虽然想再说一些,但考虑不一定被理解)句中的“见”,用在动词“察”前,表示被动,“见察”,即“被察”之意。
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我担心被您欺骗而对不起赵国)3.用“为”表示被动关系。
“为”放在动词前边引出行为的主动者,它的形式是:“为+主动者+动词”或者“为+主动者+所+动词”。
例如:若背其言,臣死,妻子为戮,无益于君。
(如果背弃了他所说的话,我死了,妻子儿女也将被杀,对君王您也没有好处)茅屋为秋风所破(草房被秋风吹坏了)4.用“受”“被”“受……于”表示被动关系。
它的形式是:“被(受)+动词”或者“被(受)+动词+于+主动者”。
例如: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被”用在动词前表被动。
宾语前置句规律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
![宾语前置句规律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https://img.taocdn.com/s3/m/bd31d6f41711cc7931b716b1.png)
宾语前置句规律:①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例:沛公安在?这类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
②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例:莫我肯顾。
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
如:“时人莫之许也。
”(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
”③为了强调,靠助词“之”“是”帮助,将宾语提前,例:何罪之有?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④名词作宾语,为了强调而将它扯到动词前面,又为了表示动作对象(宾语)的惟一性、排他性,在提前了的宾语之前加上范围副词“唯(惟)”,构成“唯(惟)……是(之)……”的格式,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
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
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
”(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
再如:xx君何以自托于xx?文言句式一、判断句:古汉语中,判断句一般是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充当谓语而表示判断的语句,有时也使用判断词“是”,但多数时候是借“者”“也”“为”“非”等词表示判断。
二、被动句:被动句主要有八种形式:用“于”字表被动、用“见”字表被动、用“见……于”表被动、用“受……于”表示被动、用“为”字表被动、用“为……所”表被动、用“……为所……”表被动、用“被”字表被动。
三、宾语前置: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常见的否定词“不、弗、未、非、否、毋、无、莫”等。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常见的疑问代词“何、谁、孰、安、胡、奚、曷”等。
3.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
4.介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常见介词有“于、以、为、与、从、自、向”等,往往与后面的名词或名词短语组成介词结构,这些在介词后的名词或名词短语叫做介词宾语。
四、成分省略:文言文语句中根据习惯,省略某词或某种成分的句子叫省略句。
精品资料--宾语前置的几种情况(精校完美打印版)
![精品资料--宾语前置的几种情况(精校完美打印版)](https://img.taocdn.com/s3/m/6305f6c105087632311212c4.png)
宾语前置的几种情况宾语前置的几种情况非常七班宾语前置的几种情况宾语在一定的语境中,要放在动词谓语之前,这是古代汉语中最为突出的一种语序现象。
一般地说这种前置是有条件的。
其类有三: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提前。
例如,大王来何操?沛公安在?臣实不才,又谁敢怨?圣王有百,吾孰法焉?“许子冠乎?”曰:“冠。
”曰:“奚冠?”曰:“冠素”。
吾谁欺,欺天乎?上解中疑问代词“何”、“安”、“谁”、“孰”、“奚”,都是用作宾语而置于谓语的前边的。
例(3)的“敢”是能愿动词,它必须与动词连在一,所以“谁”用在“敢”之前。
最有启发性的是例(6),“欺天乎”当然也是疑问句。
但由于“天”这个宾语是名词。
不是疑问代词。
所以放在动词“欺”的后面。
二、否定句中代词宾语要前置常见的否定词有:不、母、无、未、、弗、勿、莫等。
例如: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未有之)臣未之闻也(未闻之)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无诈尔…)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或欺。
(莫欺之)疑问代词作宾语而前置的格式,在上古汉语中相当严格的。
据统计,《左传》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的占98.4%。
而否定句中代词宾语置于动词前面的,并不那么严格,先秦古籍中就有一些后置的情况。
例如: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汉代以后,这种宾语更是大量后置,例如: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虽然汉代以后的文言文,前置和后置并存。
我们可以认为前置是沿袭先秦语法规则,是文人仿古的结果。
三、宾语后有结构助词“是”、“之”等为了突出宾语而把宾语提前,并在提前的宾语和动词之间用上“是”或“之”,构成“宾语+是(之)+动词”的格式,例如:宋何罪之有?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
将虢是灭,何爱于虞?我周之东迁,晋郑依焉。
王贪而无信,唯蔡是感。
(感通憾怨恨)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责备你)其各例意思分别是:宋有何罪、说的是虞虢、将灭虢、依晋郑、感蔡、过尔。
为了强调行为的单一性、排他性和论断性,便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唯”、“惟”,构成“唯(惟)…是…”的格式。
文言文宾语前置句的四种情况
![文言文宾语前置句的四种情况](https://img.taocdn.com/s3/m/a1dda029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5dad7dd.png)
文言文宾语前置句的四种情况文言文宾语前置句的四种情况上学的时候,我们总免不了跟文言文打交道,文言文的特色是言文分离、行文简练。
广为流传的经典文言文都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文言文宾语前置句的四种情况,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宾语前置就是宾语移置在谓语之前。
1)、疑问句宾语前置--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一般放在谓语之前。
大王来何操?(《鸿门宴》)沛公安在?(《鸿门宴》)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2)、否定句宾语前置--在否定句中,如代词作宾语,则宾语前置。
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
(《论积贮疏》)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左传?宣公十五年》)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隆中对》)3)、叙述句宾语前置--叙述句宾语前置,一般用“之、是”等助词作标记。
宋何罪之有?(《公输》)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师说》)今子是之不察,而以察吾柑?(《卖柑者言》)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
(曹操《求贤令》)4)、介词宾语前置--把介词宾语移到介词之前,起强调作用。
(注:一般出现在疑问句中)王曰:“何以知之?”(《廉颇蔺相如列传》)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孟子?滕文公上》)其有不合者,仰面思之,夜以继日。
(《孟子?离娄下》)中考文言文中的.五种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放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有如下几种情况:1.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
① 介宾倒装:例: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何以是以何的倒装,可译为为什么。
例:微斯人,吾谁与归?吾谁与归是吾与谁归的倒装,可译为我和谁同道呢?。
② 谓宾倒装例:何有于我哉?何有是有何的倒装。
古汉语中,疑问代词做宾语时,一般放在谓语的前面。
可译为有哪一样。
例:孔子云:何陋之有?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
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何,疑问代词,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宾语前置标志
![宾语前置标志](https://img.taocdn.com/s3/m/510b5f8e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8d709cf.png)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宾语前置标志:
1.“之”字:在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常前置,如:不吾知其亦
已兮。
2.“以”字:在“以”字后面的宾语如果前置,则应在“以”字和前置
宾语之间加“之”字,如: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3.连词“而”字:用连词“而”字连接的动词和宾语,当“而”字前面
的动词是谓语成分时,“而”字后面的宾语要前置,如:拔剑切而啖之。
4.疑问代词: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常前置,
如:大王来何操?
5.“是”字:在“是”字后面的宾语如果前置,则应在“是”字和前置
宾语之间加“之”字,如:余是以记之。
6.“相”字:在“相”字后面的宾语如果前置,则应在“相”字和前置
宾语之间加“之间”二字,如:入门相迎,低头相向。
7.“自”字:在“自”字后面的宾语如果前置,则应在“自”字和前置
宾语之间加“之”字,如:自怜赋才之不精。
8.“见”字:在“见”字后面的宾语如果前置,则应在“见”字和前置
宾语之间加“于”字,如: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谈谈古代汉语宾语前置有哪几种情况?并举例。
![谈谈古代汉语宾语前置有哪几种情况?并举例。](https://img.taocdn.com/s3/m/8f93e727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b16879c.png)
谈谈古代汉语宾语前置有哪几种情况?并举例。
(一)、宾语前置(可以这样理前面的词受后面的词支配)具体如下: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例如:《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否)焉.(之,宾语提前的标志) 《师说》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钟山记》苏轼不吾知其亦已兮,苟(只要)余情其信芳(美好). 《离骚》屈原东望愁泣,若不自胜. 《柳毅传》李朝威见大王爱女牧羊于野,所(代词,“之人”)不忍视. 《柳毅传》李朝威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而良人未之知也. 《齐人有一妻一妾》〈孟子〉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例如:《鸿门宴》:“良问曰:‘大王来何操?’”“何操”应理解为“操何”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彼且奚适也? 《逍遥游》〈庄子〉彼且恶(何)乎待哉? 《逍遥游》〈庄子〉沛公安在? 《鸿门宴》〈史记〉夫晋,何厌之有?(之,宾语提前的标志) 《烛之武退秦师》〈左传〉吾实为之,其又何尤(怨)? 《祭十二郎文》韩愈洞庭君安在哉? 《柳毅传》李朝威无情郎安在? 《柳毅传》李朝威3、介词宾语提前: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例如:《岳阳楼记》:“臆!微斯人吾谁与归?”“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触龙说赵太后》〈战国策〉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情形),何以异?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何以能田(畋)猎也? 《庄暴见孟子》〈孟子〉不然,籍何以至此? 《鸿门宴》〈史记〉余是以记之. 《石钟山记》苏轼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卫风•氓》〈诗经〉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陈情表》李密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奚以知其然也? 《逍遥游》〈庄子〉4、特殊结构:用"之"、"是"将宾语提前.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效法哪一个古代)宋何罪之有?(宋国有什么罪过?)惟命是听(成语)惟利是图(成语)惟马首是瞻《冯婉贞》惟兄嫂是依《祭十二郎文》韩愈惟你是问.5、普通宾语前置在一般性的宾语前置中,大家要注意语感.宾语前置总结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如:“时人莫之许也.”(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第四、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除了第一种情况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业文南向坐.”(《史记.项羽本记》)意思是“业文面向南坐.”(二)、定语后置:(后面的词可以修饰前面的词)具体如下:在古汉语中将定语移置在中心词之后的现象.定语后置一般有三种情况:1)、中心词+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定语+者楚人有涉江者.(《察今》)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五人墓碑记》张溥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愚公移山》〈列子〉2)、中心词+之+形容词(定语)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 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涉江》)四海之大,有几人欤?3)、中心词+数量词(定语)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
宾语前置句的判定方法
![宾语前置句的判定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311cc247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2c4b575.png)
宾语前置句的判定方法
1. 嘿,你看啊,要是宾语本来该在谓语后面,却突然跑到前面去啦,这往往就是宾语前置句呀!就像“何陋之有”,这“之”字不就把“何陋”这个宾语提到前面去了嘛。
2. 哇塞,当你看到句子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那很可能就是宾语前置句哟!比如“沛公安在”,“安”就是疑问代词,它跑到前面去啦。
3. 注意呀,如果有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那也得考虑是不是宾语前置句哦!你想想“时不我待”,“我”不就跑前面去啦。
4. 嘿呀,还有那种用“之”“是”等词作标志的句子,很有可能就是宾语前置句呢!像“唯利是图”,“是”就起了个标志作用。
5. 哎呀,碰到介词宾语前置句也别放过呀!像“何以知之”,“以”的宾语“何”就跑到前面啦。
6. 你知道吗,当句子读起来特别别扭,感觉语序不太对的时候,不妨想想是不是宾语前置句呢!比如说“室中无人焉”。
7. 听好啦,有时候一些特殊的固定句式也可能包含宾语前置句哦!就像“不然,籍何以至此”。
8. 伙计们,多积累一些典型的例子,就能更好地判断宾语前置句啦!比如“微斯人,吾谁与归”。
我的观点结论就是:只要多留意这些方面,多分析典型例子,就能准确判断宾语前置句啦!。
文言文宾语前置句的判断与翻译
![文言文宾语前置句的判断与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049b2327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9e8ed2e.png)
01
翻译下列句子,归纳句式特点
02
大王来何操? 沛公安在?
翻译下列句子,归纳句式特点
①大王来何操? ②沛公安在?
操何
在安
句子的特点: 1、都是疑问句 2、疑问代词分别是“何”“安”,它们分别作动词“操”、介词“在”的宾语。
结论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 时,宾语前置。
新课标《考试说明》之相关解读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 不同的句式: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成分省略句。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2015年考点分布
句式考查
宾语前置
介词结构后置
判断句
无
──
01
谓(动)
02
宾
03
──
04
介词
05
宾
06
宾语前置
宾 —— 谓动 宾 —— 介词
文言文宾语前置句的判断与翻译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 患不知人也。”
单击此处添加小标题
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
单击此处添加小标题
(定)主─[状]─谓─ (定)─宾
在一定条件下,句子成分的顺序会发生变化,这就是所谓倒装句(变式句)。文言倒装句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宾语前置 状语后置 定语后置 主谓倒置
金人虽然不索取我本人,
金人虽然不我索取
文言小文段训练
您凭着什么去(南海)?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 (有删改) 译:
文言小文段训练
岳飞诉冤 岳飞者,南宋抗金名将也。②为奸人秦桧所杀,③魂赴天庭,④诉冤于灵霄殿。 飞曰:“⑤吾事君以忠,事亲以孝。⑥以血肉之躯往来于刀林箭雨之中, ⑦未敢自恤? ⑧任人唯才是举,用事唯命是从 … …⑨士民之有识者,云集麾下… …心之竭诚,人神共鉴。⑩孰料忠而被谤,信而见疑,⑪为奸人害,如是正气不张,⑫则良善何恃?” 帝命拘桧,庭杖而死。
文言文宾语前置
![文言文宾语前置](https://img.taocdn.com/s3/m/8fccc10f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705de6a.png)
文言文宾语前置在文言文的学习中,宾语前置是一个较为重要的语法现象。
理解和掌握宾语前置,对于准确解读文言文、深入理解古人的表达意图有着重要的意义。
所谓宾语前置,就是把宾语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
正常情况下,宾语应该是在动词或介词的后面,但在某些特定的语境和语法规则下,宾语会被提到前面。
这种现象在文言文里较为常见。
宾语前置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疑问句中,宾语前置。
当句子是疑问句,且宾语是疑问代词时,宾语要前置。
比如“大王来何操?”,“何”是疑问代词,作“操”的宾语,正常语序应该是“大王来操何”,意思是“大王来的时候拿了什么”。
再如“沛公安在?”,“安”是疑问代词,作“在”的宾语,正常语序是“沛公在安”,意思是“沛公在哪里”。
这种情况下,疑问代词充当宾语,前置是为了强调疑问的重点。
否定句中,宾语前置。
在否定句里,如果宾语是代词,那么这个宾语就要前置。
例如“古之人不余欺也”,“余”是代词,作“欺”的宾语,正常语序是“古之人不欺余也”,意思是“古代的人没有欺骗我”。
又如“莫我肯顾”,正常语序应为“莫肯顾我”,意思是“没有人肯顾念我”。
否定词常见的有“不”“未”“无”“莫”等。
用“之”“是”作为提宾标志。
比如“夫晋,何厌之有?”,“之”起到了把宾语“厌”提前的作用,正常语序是“夫晋,有何厌”,意思是“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正常语序应该是“不知句读,不解惑”,意思是“不懂得断句,不能解决疑惑”。
再看“唯利是图”,“是”把宾语“利”提前,正常语序是“唯图利”,意思是“只贪图利益”。
还有一种比较特殊的宾语前置情况,那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会前置。
例如“亚父南向坐”,“南”是方位词,作“向”的宾语,正常语序是“亚父向南方坐”。
了解文言文宾语前置的现象,对于我们阅读和理解文言文有着很大的帮助。
如果不明白宾语前置的规则,在阅读时就可能会产生误解,无法准确把握句子的意思。
比如《鸿门宴》中的“不然,籍何以至此?”,如果不知道这是宾语前置,可能就会理解为“不然,籍因为什么到这里?”而实际上,正确的理解应该是“不然,籍以何至此?”,意思是“不是这样,我项羽凭什么到这地步?”再比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忌不自信”,如果按照现代汉语的语序去理解,就会觉得很别扭,而知道这是宾语前置,就能够明白其意思是“邹忌不相信自己”。
疑难杂症——宾语前置句判断标志
![疑难杂症——宾语前置句判断标志](https://img.taocdn.com/s3/m/47909217af45b307e971972a.png)
【疑难杂症】问:“老师,宾语前置句有什么判断标志?”(高二贺文菲)答:宾语前置句判断标志包括疑问代词、否定副词、“之”。
在古代汉语中,宾语的位置和现代汉语一样,一般都在动词(或介词)的后面,但为了强调宾语,在一定条件下,就把它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
宾语前置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1、在疑问句(包括一般疑问句、反问句何设问句等)里,做宾语的疑问代词(安、奚、何、胡、曷、恶、谁等),一般提到动词或介词前。
例如:(1) “沛公安在?”(《鸿门宴》)翻译:沛公在哪里呢?(2)“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翻译:这两个小虫又知道什么呢!(3)“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翻译:为什么要飞到九万里的高空再向南飞呢?2、在否定句(含有否定副词不、莫、非等)里,做宾语的代词,也都提到动词的前面。
例如:(1)“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钟山记》)翻译:古代的人没有欺骗我。
3、为了强调宾语,借助“之”“是”等的帮助,把宾语从词的后面提到动词的前面。
这“之”“是”便成了宾语提前的标志,没有实际含义。
例如:(1)“何陋之有”(《陋室铭》)翻译:有什么简陋的呢?(2)“唯兄嫂是依”翻译:只有依靠兄嫂。
4、介词宾语的前置。
判断标志介词“以”前加有宾语。
例如:(1)“一言以蔽之”(《论语》)翻译:用一句话概括。
(2)“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翻译:不是这样的话,我因为什么会这样?综上所述,当遇到疑问句、否定句和”以””是”这些词,且宾语放在这些词前面时可以分析判断是否是宾语前置句。
我的疑问:1中介词何4中介词是否可以归为一类3中“以”是否和前两条可以并为一类Welcome !!!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知识讲解_文言特殊句式之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 2
![知识讲解_文言特殊句式之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 2](https://img.taocdn.com/s3/m/21954c4dbe1e650e52ea99a1.png)
文言特殊句式之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编稿:程彦芳审稿:王娜考点透视考点明确《考试大纲》要求“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
包含“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和“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B级;“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和“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C级。
命题趋势“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这一考点在近几年高考中虽未单独设题,但其知识点遍布文章,阅读理解时许多句子涉及这方面的知识。
在文言的阅读过程中,如果对古汉语中一些句式特点,尤其是像谓语前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比较特殊的句式不熟悉、不理解,必然会造成阅读的困难和翻译句子的不准确。
因此,对文言与现代汉语中不同的句式的理解,应该有足够的认识。
知识讲解古代汉语中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有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包括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谓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固定结构等几类。
判断句、被动句要从结构特征上去掌握,省略句则要联系上下文去推求省略的部分,倒装句要掌握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主谓倒置、状语后置的规律,固定句式要记住它们的习惯用法。
本讲主要介绍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中的宾语前置句和省略句。
【高清课堂:文言特殊句式和特殊用法:开始】判断句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文言文判断句的最大特点不是用判断词“是”,而往往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用以对主语进行判断。
译成现代汉语时要加上判断词。
常见的文言判断句有以下几种:“……者,……也”式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
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
例,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2、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游褒禅山记》)“……,……者也”式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
宾语前置句规律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
![宾语前置句规律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https://img.taocdn.com/s3/m/26674f2f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9dc4428.png)
宾语前置句规律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文言句式一、判断句:古汉语中,判断句一般是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充当谓语而表示判断的语句,有时也使用判断词“是”,但多数时候是借“者”“也”“为”“非”等词表示判断。
二、被动句:被动句主要有八种形式:用“于”字表被动、用“见”字表被动、用“见……于”表被动、用“受……于”表示被动、用“为”字表被动、用“为……所”表被动、用“……为所……”表被动、用“被”字表被动。
三、宾语前置: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常见的否定词“不、弗、未、非、否、毋、无、莫”等。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常见的疑问代词“何、谁、孰、安、胡、奚、曷”等。
3.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
4.介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常见介词有“于、以、为、与、从、自、向”等,往往与后面的名词或名词短语组成介词结构,这些在介词后的名词或名词短语叫做介词宾语。
四、成分省略:文言文语句中根据习惯,省略某词或某种成分的句子叫省略句。
有承前省、蒙后省、承宾省、对话省,以及概括性省略等。
古今汉语都有省略,古汉语的主语省略比现代汉语更多,常见的省略成分有:主语、谓语、宾语、介词和介词后的宾语。
五、词类活用:古汉语有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某种语法功能,并且临时改变了词性,有的还改变了读音。
如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名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形容词作名词,形容词作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动词作名词,动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
同时,还要特别关注一下谓语前置、定语后置两种倒装句和文言文中的固定句式,在考题中出现的频率也非常高。
谓语前置是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
如,“甚矣,汝之不惠”。
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修饰名词的量词放在名词之后等语言现象称为定语后置。
定语后置的句子,多在后面加“者”字,主要有三种格式:“中心词+之+定语”“中心词+定语+者”“中心词+之+定语+者”。
文言文中的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的宾语前置](https://img.taocdn.com/s3/m/eb478c0d80eb6294dc886c31.png)
浅析文言文中的宾语前置摘要:宾语前置是文言文中经常出现和使用的特殊句式,是古代汉语中的一种重要句式,所谓宾语前置是指宾语不在原本应处于谓语之后的位置上, 而置于谓语之前,学好它有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文言句意。
本文就从否定句宾语前置、疑问句宾语前置、用“之”“是”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等几种情况对宾语前置进行分析关键词:宾语前置;分析;辨析方法;汉语的语序一般是主语在谓语前, 宾语在动词后, 修饰语在被修饰语前。
但是,在文言文中常常出现宾语在动词之前的句式,这种句式被称为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是古汉语语序问题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宾语前置, 即宾语不在原本应处于谓语之后的位置上, 而置于谓语之前, 它是文言文中特有的语序形式, 与在现代汉语中宾语一般位于动词或介词之后的句式结构相比,二者在语序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古代汉语中的宾语前置主要有三种类型:否定句宾语前置、疑问句宾语前置、用“之”“是”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
一、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这类宾语前置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句子必须是否定句, 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 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
如:(1)然而不王者, 未之有也。
——《孟子·寡人之于国也》“之”是代词作宾语,应放在动词“有”的后边,译为“这样却不能称王的,没有这样的情况”。
这个句子是否定句,“之”在这里做代词讲,所以将宾语“之”置于动词“有”的前面。
“未之有”就是“未有之”。
(2)古之人不余欺也。
——《游褒禅山记》“余”是代词作宾语,应放在动词“欺”的后边,译为“古代的人没有欺骗我呀”。
因为这是个否定句,“余”是代词作宾语,符合宾语前置的条件,所以将宾语“余”置于动词“欺”的前面。
“不余欺”就是“不欺余”由上面两个例句我们可以看出,辨别这类宾语前置句,一般要看在否定句中有无否定词,并且代词是否作动词的宾语。
二、疑问句宾语前置疑问句宾语前置主要分两类,一类是代词的宾语前置,一类是介词的宾语前置。
文言文宾语前置句的四种情况
![文言文宾语前置句的四种情况](https://img.taocdn.com/s3/m/2d5f2a63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7362821.png)
文言文宾语前置句的四种情况上学的时候,我们总免不了跟文言文打交道,文言文的特色是言文分离、行文简练。
广为流传的经典文言文都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文言文宾语前置句的四种情况,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宾语前置就是宾语移置在谓语之前。
1)、疑问句宾语前置--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一般放在谓语之前。
大王来何操?(《鸿门宴》)沛公安在?(《鸿门宴》)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2)、否定句宾语前置--在否定句中,如代词作宾语,则宾语前置。
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
(《论积贮疏》)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左传?宣公十五年》)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隆中对》)3)、叙述句宾语前置--叙述句宾语前置,一般用“之、是”等助词作标记。
宋何罪之有?(《公输》)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师说》)今子是之不察,而以察吾柑?(《卖柑者言》)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
(曹操《求贤令》)4)、介词宾语前置--把介词宾语移到介词之前,起强调作用。
(注:一般出现在疑问句中)王曰:“何以知之?”(《廉颇蔺相如列传》)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孟子?滕文公上》)其有不合者,仰面思之,夜以继日。
(《孟子?离娄下》)中考文言文中的五种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放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有如下几种情况:1.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
① 介宾倒装:例: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何以是以何的倒装,可译为为什么。
例:微斯人,吾谁与归?吾谁与归是吾与谁归的倒装,可译为我和谁同道呢?。
② 谓宾倒装例:何有于我哉?何有是有何的倒装。
古汉语中,疑问代词做宾语时,一般放在谓语的前面。
可译为有哪一样。
例:孔子云:何陋之有?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
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何,疑问代词,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疑难杂症】
问:“老师,宾语前置句有什么判断标志?”(高二贺文菲)
答:宾语前置句判断标志包括疑问代词、否定副词、“之”。
在古代汉语中,宾语的位置和现代汉语一样,一般都在动词(或介词)的后面,但为了强调宾语,在一定条件下,就把它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
宾语前置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在疑问句(包括一般疑问句、反问句何设问句等)里,做宾
语的疑问代词(安、奚、何、胡、曷、恶、谁等),一般提到
动词或介词前。
例如:(1)“沛公安在?”(《鸿门宴》)翻译:沛公在哪里呢?
(2)“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翻译:这两个小虫又知道什么呢!(3)“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翻译:为什么要飞到九万里的高空再向南飞呢?
2、在否定句(含有否定副词不、莫、非等)里,做宾语的代词,也都提到动词的前面。
例如:(1)“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钟山记》)翻译:古代的人没有欺骗我。
3、为了强调宾语,借助“之”“是”等的帮助,把宾语从词的后面提到动词的前面。
这“之”“是”便成了宾语提前的标志,没有实际含义。
例如:(1)“何陋之有”(《陋室铭》)翻译:有什么简陋的呢?(2)“唯兄嫂是依”翻译:只有依靠兄嫂。
4、介词宾语的前置。
判断标志介词“以”前加有宾语。
例如:(1)“一言以蔽之”(《论语》)翻译:用一句话概括。
(2)“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翻译:不是这样的话,我因为什么会这样?
综上所述,当遇到疑问句、否定句和”以””是”这些词,且宾语放在这些词前面时可以分析判断是否是宾语前置句。
我的疑问:1中介词何4中介词是否可以归为一类
3中“以”是否和前两条可以并为一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