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品课件之高考政治复习要点:历史唯物主义唯物主义历史观
高考政治考点之历史唯物主义
![高考政治考点之历史唯物主义](https://img.taocdn.com/s3/m/a1f55333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f60e463.png)
高考政治考点之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知识点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辨证关系【原理内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方法论】:要求我们要遵循社会发展规律,从社会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用正确社会意识指导实践,求真务实,与时俱进,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社会发展规律结合起来,达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历史唯物主义知识点2:两大基本规律的矛盾运动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生产关系一定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又一基本规律。
历史唯物主义知识点3: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原理内容】: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立场上,把人民利益作为最高价值标准。
历史唯物主义知识点4: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原理内容】1、价值观是人们在价值基础上形成的如何断定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根本观点和评价标准。
2.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大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
【方法论】.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倡导集体主义价值观,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历史唯物主义知识点5: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阶级性、差异性,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对其价值评价也不同,产生不同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评价标准:必须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立场上,把人民利益作为最高价值标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
政治重点知识讲解:“历史唯物主义”专题复习
![政治重点知识讲解:“历史唯物主义”专题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4a2eaf49f18583d049645974.png)
政治重点知识讲解:“历史唯物主义”专题复习“历史唯物主义”专题复习知识体系知识点讲解“历史唯物主义”围绕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展开,涉及历史观、价值观与人生观。
社会发展的规律、社会历史的主体、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是本专题的核心内容。
重要知识点主要有以下几个: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突出表现为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2.社会基本矛盾运动(1)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2)基本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
(3)基本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4)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
3.阶级斗争与改革(1)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2)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只能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加以解决。
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1)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2)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3)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2018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专题十八历史唯物主义_唯物史观课件
![2018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专题十八历史唯物主义_唯物史观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1620d33ed630b1c59eeb5a2.png)
【答案】 C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考查获取 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述事物的能力。社会存 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的变化是由社会存在的变化引起的,排 除①,选择④;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可以超前于社会存在,也可 以落后于社会存在,排除③,选择②。答案为C项。
2.(2016· 浙江卷,30,4分)2016年年初,国家网信办会同有关部门集中 查处了一批传播淫秽色情、谣言、暴恐、赌博、诈骗等违法信息 的网站。这一净网行动的哲学依据有( ) ①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②不同性质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着不同的作用 ③价值观影响人们的行为选择 ④人的各种价值判断是在价值选择的基础上形成的 A.①③ B.①④ C.②③D.②④
3.(2017· 广西南宁质检)盘点近两年来年度热词,一个鲜明的感受是 主流话语表现“强势”且凸显时代特色,正在成为凝聚社会共识的主 心骨。如“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抗战精神”“十三五规划”等。年 度“热词”的产生表明( ) A.人们的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B.人们的意识是对客观物质对象的正确反映 C.科学理论对社会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D.一定的社会意识是由一定的社会存在决定的 【答案】 D 年度“热词”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 物,而不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A项错误;B项错误,人们的意识是 对客观物质对象的反映,反映有正确与错误之分;材料未体现科学 理论的作用,故排除C项;年度“热词”是由一定的社会存在决定的社 会意识,D项正确。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3.(2014· 重庆卷,12,4分)马云说,为赚钱顺便做好事,还是为做好事同 时赚钱,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心态;以商业的心态去做事已经不行, 必须以公益的心态、商业的手段才能成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①以公益的心态获得的回报越多,个人的价值就越大 ②“心态”影响商业活动体现了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③不同的“心态”决定着商业活动中的思维方式和成败 ④符合社会规律的意识能转化为服务社会的物质力量 A.①③ B.①④ C.②③D.②④
高三政治复习课件(生活与哲学):历史唯物主义 (共32张PPT)
![高三政治复习课件(生活与哲学):历史唯物主义 (共32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16cb5ea5f121dd36a22d820f.png)
地位
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依据
原理运用:
1·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要求我们树立群 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分析 2.运用群众观的有关知识,分析 (1)原理+方法论 (2)物质财富+分析 (3)精神财富+分析 (4)社会变革+分析 (5)总结
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运用
1.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知识,分析....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分析 (2)社会意识具有反作用+分析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分析 (4)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关系+分析 (5)改革是.....强大动力。+分析 (6)群众观 +分析 2.运用唯物史观的知识,分析.... 3.运用寻觅社会的真谛的知识,分析.... 4.运用认识社会的知识,分析.... 同上
3.运用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分 析.....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 决定...。+分析 (2)社会意识具有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 识..。+分析 (3)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分析
(二) 社会基本矛盾 1.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 展的基础。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原理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就推动生产力 的发展;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 就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3)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 判断:经济体制改革╱所有制╱分配制度改革、生 产力和生产关系
(三)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1)总趋势: 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 程是曲折的。 (2)实现方式: 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 筑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 的。 ①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 级斗争实现的; ②在社会主义社会,这一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只 能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加以解决。 (3)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改革的性质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改革 的根本目的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 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高中政治高考考点整理《历史唯物主义》
![高中政治高考考点整理《历史唯物主义》](https://img.taocdn.com/s3/m/3b4d9567a2161479171128ed.png)
高中政治高考考点整理《历史唯物主义》考点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1.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包括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以及人口因素。
但主要是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即物质资料生产方式。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包括的内容很多,如艺术、道德、政治、法律、思想、宗教、科学以及风俗习惯等。
2.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会意识的性质,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②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作用。
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
落后的、反动的、不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3.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
历史唯心主义否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认为精神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原因。
考点2价值观1.价值是人的需要与事物属性之间的特定关系,即事物对人的积极意义。
这里的事物既包括物质现象,也包括精神现象。
2.价值观是一种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①价值观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根本观点和评价标准。
②价值观是一种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它在一定的社会存在的基础上产生,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
③价值观人皆有之。
但是,由于历史条件不同,人们的需要和利益不同,人们的价值观也就往往不一样。
不同的人对待同一事物往往具有不同的价值观。
在阶级社会,不同阶级有不同的价值观。
3.价值观的导向作用:①价值观不同,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评价就不同。
②价值观不同,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指向就不同。
只有正确的价值观,才能引导人们作出正确的价值选择,去从事有益的活动。
③价值观对人生选择、人生道路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人们进行什么样的人生选择,走什么样的人生道路,实际上都是在一定的价值观指导下进行的,实际上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价值观,将自己的价值观转化为现实。
高三总复习政治课件 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反对历史唯心主义
![高三总复习政治课件 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反对历史唯心主义](https://img.taocdn.com/s3/m/10883b93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518d025.png)
提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先进的社会 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是党中央立 足党的百年历史新起点、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 大变局作出的重大决策;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有利于推进党的自我革 命、永葆党的生机活力,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 史伟业。
1934年,苏区居民生活极其困难。苏维埃临时政府土地副部长,带头自带伙 食到机关办公。江西省苏维埃主席,叫爱人从兴国老家步行百里送米给他做口粮。 他向妻子讲:共产党人当官不是为个人发财,而是为老百姓谋利益。在他们的带 领下,苏区干部自带干粮来办公的崭新风尚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称赞。
♦一则通知,一份情怀
1949年2月,在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即将离开西柏坡前往北京时,一则通 知彰显共产党人的为民情怀。
“新修或大修的房子,除适当给房东、地东一部分和留一部分公用外,应进 行调剂,分给无房或少房的贫苦的农民……如有损坏可以拿自己置的其他家具用 具赔偿,但其价值应较原有的家具用具稍许高一点……”
——《关于转移中处理房子家具规定的通知(转字第二号)》节选 ♦百年征程,百年初心
2.结合材料二,运用哲学的知识,分析百年大党的成功密码。 提示:①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中国共产党坚信前途是光明的,
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勇敢地面对挫折和挑战。②中国共产党自觉站 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价值判断和价值 选择的标准。③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中国共产党在发展过程中坚持群 众观点,走群众路线,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保持党同人民 群众的血肉联系。
展的决定力量。人类 的推动作用。但是这种推动作
(完整版)高中政治哲学{唯物论-认识论-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知识点
![(完整版)高中政治哲学{唯物论-认识论-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ff795de5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e21fc12.png)
(完整版)高中政治哲学{唯物论-认识论-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知识点哲学基本知识点(唯物论)物质与意识(1). 物质1.自然界是物质的:上帝造人的荒诞性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自然界中的事物都有自己的发展和起源史2. 物质的含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3. 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4. 自然界是物质的方法论:处理人和自然关系时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遵循自然规律正确认识改造5. 人类社会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人类社会是物质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人类社会是自然界的产物人类社会是劳动的产物人类社会有其客观的规律6. 人类社会的组成部分:人,地理环境,生产方式(决定性因素)7. 人类社会是物质的方法论:在处理人与社会关系时承认社会的物质性遵循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才能正确认识和改造世界(2). 意识1. 意识的本质:物质决定意识2.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一切物质都具有的反应特性是人类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生物的反应形式是人类意识产生的前提3. 意识是人类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劳动):意识是劳动的产物意识是社会的产物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1).主观能动性1. 能动的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2. 能动的改造世界的含义:人们在意识的指导下,通过实践把意识中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创造出没有人的参与永远不可能出现的东西3. 怎么样能动的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正确的意识指导实践推动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意识即反之4. 方法论: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正确的言论指导人重视精神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思想,克服错误的思想5.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含义: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依据客观事实,制定方针政策计划方案使主观符合客观6. 为什么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物质决定意识原理的要求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要求是我们正确的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是我党制定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只有坚持从实际出发才能有利于主观符合客观7.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我们该怎么做: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工作态度结合起来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从变化发展的实际出发做到一切以时间地点为转移(2). 客观规律1. 运动的含义: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2. 物质的固有属性与存在方式:运动3. 物质与运动的关系: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4. 静止的含义: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是运动的特殊状态5. 运动与静止的关系: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短暂的事物的发展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6. 规律的含义: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理解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7. 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只要客观条件存在规律就存在并发挥作用我们不能创造发明消灭规律我们不能违背规律只能遵循规律8. 把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结合:我们要认识和利用规律并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主观能动性一遵循客观规律为前提和基础9. 方法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突破旧的条条框框,使自己的思想观念与变化着的客观实际相适应,使主观符合客观,与时俱进按照客观规律办事10. 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关系:只有解放思想才能实事求是只有实事求是才能真正的解放思想11. 为什么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我党的优良传统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只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才能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12. 怎么做才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遵循客观规律做到主观符合客观,使主观和客观实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两种错误思想(夸大主观能动性的唯心主义观点,消极坐等不所做的思想)哲学基本知识点(认识论)认识(包含了真理)1.真理的含义: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2.真理的最基本属性:客观性3.真理与谬误的关系:(1)谬误的含义:主观与客观不相符合(2)联系: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一定条件下二者可以相互转换4.真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5.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6.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7.认识的特性:(1)反复性:从主体来看认识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认识的对象受限制正确的认识要从实践到认识反复多次才能完成(2)无限性:认识的对象是无限的变化着的物质世界认识的主体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3)从实践到认识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实践1.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2.实践的特点: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3.认识与实践的关系: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实践是检验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与归宿认识反作用于实践实践与认识是辩证统一的哲学基本知识点(辩证法)联系1.联系的含义: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2.联系是普遍的: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每一事物各内部同其他事物联系着3.联系的普遍性要求: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4.联系的客观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5.联系客观性的分类:自在事物的联系人为事物的联系6.联系客观性要求: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状态建立新的联系7.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既要注重客观条件,又要恰当运用自身的主观条件既要把握事物的内部条件,又要关注事物的外部条件既要认识事物的有利条件,又要重视事物的不利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8.联系的条件性:每一个具体的联系都是有条件的9.整体的含义: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从数量上看它是一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从数量上看它是多10.部分的含义: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11.整体与部分的区别:含义不同地位不同:整体处于主导地位部分处于被支配和服务地位功能不同:整体具有部分没有的功能部分结构是否合理,影响整体功能的发挥12.整体与部分的联系:相互影响,不可分割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的功能对整体起决定性作用在一定条件下整体与条件可以相互转化13.方法论:树立全局观念,树立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14.系统的基本特性:整体性,有序性,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15.掌握系统优化方法: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注重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16.优化系统方法要求: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发展1.发展的含义:自然界总是处在由低级到高级,又简单到复杂的运动过程2.运动与发展的区别:运动不具有方向性发展具有方向性3.运动与发展的联系:发展是一种运动,运动不一定是发展4.发展实质的含义: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5.新事物判断的标准:符合事物客观发展的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程6.方法论要求:用发展的眼观看问题,反对禁止的形而上学观点把事物如实的看成一个发展的过程明确事物处于怎样的阶段和地位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做新事物的促进派7.新事物前途光明(前进性):是什么:新事物的不可战胜性为什么: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具有旧事物没有的优越性代表人民的利益,为人民所拥护8.新事物前进道路曲折(曲折性):是什么:新事物成长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为什么:旧事物的抵抗新事物的成长由小到大由弱到强,需要完善新事物为人民群众所接受需要时间9.前进性与曲折性的联系:任何新事物的成长过程中前途光明道路曲折事物发展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前进新事物的成长事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10.方法论要求:促进新事物成长,相信新事物前途光明准备走曲折的路,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曲折,正确对待社会主义事业前进中的困难11.量变的含义:数量和场所的变化12.量变的表现:渐近的不显著的13.质变的含义: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14.质变的表现:根本的显著的变化15.量变与之质变的联系: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准备:事物变化发展没有量的积累就没有质的产生量变引起质变从数量看可增可减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变化,也会引起质变量变引起质变有两种结果,发展或后退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事物的发展通过质变实现量变到一定程度时事物才会发生质变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物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16.方法论要求:不失时机促成飞跃(做好量的准备,促成质的飞跃)坚持适度的原则重视量的积累矛盾1.矛盾的定义: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包含着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两个方面2.矛盾的特性:斗争性,同一性,,普遍性(共性),特殊性(个性)3.矛盾的基本属性:斗争性4.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事物内部的矛盾是其发展的源泉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变化发展5.统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区别:斗争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联系:同一性以斗争性为前提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统一性所制约6.矛盾同一性的含义: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连接的属性和趋势7.矛盾斗争性的含义: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8.矛盾的斗争性: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矛盾双方相互贯通,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换9.相互转化:转化是需要条件的转化是必然的转化是指矛盾双方地位的变化而非消灭对方10.矛盾的普遍性: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11.矛盾普遍性的方法论: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坚持一分为二,用矛盾及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反对否认矛盾回避矛盾的片面观点12.矛盾的特殊性的定义: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个侧面各有其特点13.矛盾特殊性的三种情形: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构成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14.矛盾特殊性的方法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15.矛盾特殊性方法论的关系:区别:哲学原理依据不同含义不同角度不同作用不同:解决矛盾的关键制定方针政策的依据强调尊重客观规律,才能认识和改造世界联系: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实事求是的基础强调主观符合客观16.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在特殊情况下可以相互转换(不同的范围内)17.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什么: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方法18.为什么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是我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19.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求我们怎么办:坚持矛盾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主观与客观历史的具体的统一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20.主要矛盾的定义: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21.次要矛盾的定义: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22.主次矛盾的关系:主次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23.主次矛盾的方法论:善于抓住重点,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处理次要矛盾24.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25.矛盾的次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25.事物的性质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26.矛盾主次方面的关系:相互排斥相互依赖:事物的性质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次要方面也有影响作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27.主次矛盾于矛盾的主次方面的比较:含义不同角度不同方法论不同28.矛盾主次方面的方法论:善于分清主流与次流全面的看问题29.两点论与重点论的关系:两点论是有重点论的两点论,而不是均衡论重点论是看到两点中的重点,而不是一点论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抓住主流与支流30.两点论与重点论的方法论: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坚持重点论,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辩证法的方法论)1.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事物内部肯定与否定的双方矛盾运动的结果是发展的环节:新事物增添了旧事物没有的内容是联系的环节:吸取,保留,改造旧事物中的积极因素2.辩证的否定的实质:扬弃:既肯定又否定即克服又保留3.辩证否定的方法论: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考察事物时,采取科学的方法,同时看到肯定与否定的双方全面的看待事物4.形而上学的否定观:强调外力的作用(否定是外物作用的结果)事物发展的中断否定是简单的否定一个事物,消灭一个事物是绝对的肯定与否定5.辩证法是革命的,批判的和创新的:任何事物对它发生的那个时代和那些条件说来,都有它存在的理由;但是对它自己内部逐渐发展起来的新的,更高的条件来说,他就变成过时的和没有存在的理由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对每一种即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他的暂时性方面的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本质来说是批判的革命的创新的6.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的联系:创新是对理论实践的突破要创新就要有批判和发展7.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怎么办):关注密切变化着的实际敢于突破陈规旧说敢于破除落后思想观念注重研究新情况8.生产力:劳动主体劳动对象劳动工具9.科学的本质:创新10.创新:创新更新了人们的生产工具与生产技术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开辟出更广阔的劳动对象11.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12.生产关系:生产资料归谁所以劳动成果如何分配人与人的关系13.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14.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哲学基本知识点(历史唯物主义)1.社会存在:生产方式人口因素地理环境2.生产方式:生产力生产关系3.社会存在的定义: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内容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4.社会意识的定义: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5.社会存在于社会意识的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性质决定社会意识性质社会存在的变化引起社会意识的变化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重视社会意识,树立正确的社会意识克服错误的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存在与意识具有不完全统一性社会存在对意识具有反作用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6.生产方式的决定作用:生产活动(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社会意识形态的更替7.贯穿人类始终的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8.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对生产力发展起推动作用,不适应既反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8.经济基础的定义: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9.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理解同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具有反作用的理解)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10.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前进的上升的但过程是曲折的11.解决途径:在阶级社会通过阶级斗争解决在社会主义社会通过内部改革解决12.人们群众的定义: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13.人们群众的定义(特指中国):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15.人民群众的作用: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16.方法论要求: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时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是: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17.坚持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的意义: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民主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取得社会革命胜利并成功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18.价值的定义:哲学意义上的价值是指一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即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所需的属性和功能19.人的价值在于创造价值(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20.评价人的价值:看他的贡献21.价值观的定义: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的价值基础上,会形成对事物价值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22.价值观的作用: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反作用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影响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影响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23.价值判断与选择的两种标准:是否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根本标准)是否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立场上(只针对中国,最高标准)24.价值判断的定义:事物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满足的程度做出的判断25.价值选择的定义: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做出的选择26.方法论:树立正确价值观,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必须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27.价值判断与选择的历史性:价值判断与选择会因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而不同28.价值判断与选择的主体性:价值判断与选择具有阶级性价值判断与选择,往往会因人而异29.如何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认真考虑和兼顾不同阶级,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必须首先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正当选择要把个人,集体,社会三者的统一作为自己选择的标准,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衡取其轻30.劳动着的人是幸福的:人只有在劳动中才能创造价值劳动是人的存在方式在社会主义社会,劳动是创造人类美好生活,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31.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32.如何实现人生价值: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
政治必修4第二单元二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
![政治必修4第二单元二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https://img.taocdn.com/s3/m/b3451f17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55cc360.png)
二、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一)社会历史观——寻觅社会的真谛1.社会历史的本质:劳动推动了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发展,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马克思和恩格斯正是从实践出发,才创立了唯物主义的历史观。
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要根据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正确的社会意识。
如,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决定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相对独立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文化,不同人有不同的观点点化:图示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2.社会历史的发展: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社会发展是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产生、发展和解决中实现的。
(1)决定力量: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生产方式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有机结合和统一,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
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适应的生产关系推动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发展,要求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
如,手推磨产生于封建社会、蒸汽磨产生于资本主义社会;通过国企混改、个税改革、营改增促进经济发展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适应的上层建筑能够巩固经济基础,不适应的上层建筑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
要求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
如,行政体制、监察体制、足球体制等改革,民法典等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点化:正确认识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不能看到制度、法律等就认为是上层建筑,关键是要看其具体内容的性质。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只是阶段、局部地促进生产力发展,因其存在痼疾,不能从根本上持续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必然会被社会主义所代替。
高考政治历史唯物主义历史观人生观价值观社会历史观部分
![高考政治历史唯物主义历史观人生观价值观社会历史观部分](https://img.taocdn.com/s3/m/95e918ed26fff705cd170a02.png)
(二)历史唯物主义(历史观、人生观、价值观)社会历史观部分核心概念: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人民群众一、原理: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2、社会两大基本矛盾运动3、社会发展的总趋势4、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二、主观题常见考法和审题答题技巧1、考板块:(1)历史观、课标题《寻求社会的真谛》:原理范围(3个)(2)社会意识的相关知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反作用)2、考关系: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3、考单个原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即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4个方面)、两大基本规律的矛盾运动原理(改革)4、怎样坚持群众观点,走群众路线5、应用改革的知识分析问题:改革的性质、内容和对象、目的。
理论依据: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改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动力社会两大基本矛盾运动-----改革就是要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使经济基础适应上层建筑例1. 2013年8月,为了促进新闻工作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常态化,中共中央宣传部等在全国新闻战线组织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
全国新闻战线积极响应,广大记者纷纷深入厂矿社区、田间地头采访,用心灵倾听百姓心声、用镜头捕捉时代变迁……运用唯物历史观的原理,谈谈你对记者走基层活动的理解。
2. PM2.5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比较大,中国绝不靠牺牲生态环境和人民健康来换取经济增长。
PM2.5等项目监测首次写入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将2012年GDP预期增长目标定在7.5%,这是八年来首次低于8%,彰显了中国政府减缓经济增速以提升发展品质的决心,以利于实现更长时期、更高水平、更好质量地发展。
应用“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知识,分析政府提出加强PM2.5监测的理由。
3.育种科学家能够把种子的DNA图谱描绘出来,运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把节水、节肥、节约土地、抗病虫害、提高产品产量和质量的特质直接栽入在种子里面,培育出新品种。
高二政治学考复习课件:第二部分 《唯物论》 (共16张PPT)
![高二政治学考复习课件:第二部分 《唯物论》 (共16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894ecb63fe4733687e21aa78.png)
2.人的意识活动与动物的本能活动的本质区别: 人具有能动性。
(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主动创造性和 自觉选择性。人们能够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即意识对物质 的反作用。】 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暂时的。(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 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即量变;二是 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基本位置 没有变化。) ③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只承认静止而 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 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择决定命运,环境造就人生!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根本目的和归宿。 【补充: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
三、真理
1.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2、真理的特点 (1)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内容是客观的。】 (2)真理是具体的;(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
四、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
1.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 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 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原理:规律是客观的,也是普遍的。 方法论:必须遵循规律、要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做到实事求是)。违背规律会受到规律的惩 罚。
温馨提示:
【注意:意识不能起决定作用;意识的反作用具 有两重性,即促进作用或阻碍作用。】
第三部分 《认识论》
高考政治第一轮复习 哲学唯物论课件 大纲人教版
![高考政治第一轮复习 哲学唯物论课件 大纲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d78324d49e31433238689311.png)
11月12日晚,万众瞩目的广州亚运开幕式, 在广东人熟悉的《落雨大》旋律中,徐徐拉开 大幕。在珠江两岸绚烂夜景的簇拥下,在广州 塔、广州国际金融中心的遥相对望之中,海心 沙仿如一艘驶向东方入海口的巨轮迎风起航, 满载亚运的激情和梦想……美轮美奂的开幕式 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外国政要、媒体以 及国内观众、网友纷纷对开幕式给予了高度评 价。总导演陈维亚解答了其设计理念:开幕式 开创了大型体育赛事在江心小岛上举行开幕式 的先河,最大特色是“以珠江为舞台,以城市 为背景”, 突出其姓“广”名“州”, 并以 独特的创意取胜。 运用意识能动性原理谈谈对亚运会开幕式 的认识?(10分)
材料一:海南是我国最大的经济特区和唯一的热带岛屿省份。 建省办经济特区20多年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但由 于发展起步晚,基础差,目前海南经济社会发展整体水平仍然 较低,保护生态环境、调整经济结构、推动科学发展的任务十 分艰巨。由此,2010年1月4日,国务院出台《关于推进海南国 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正式升 格为国家战略。 材料二: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要求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 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 扩大开放,构建更具活力的体制机制,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 生态良好的科学发展之路;着力提高旅游业发展质量,打造具 有海南特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旅游产业体系,逐步将海南 建设成为生态环境优美、文化魅力独特、社会文明祥和的开放 之岛、绿色之岛、文明之岛、和谐之岛。 材料一、二是如何体现辩证唯物论道理的?
[方法论] ①一切从实际出发,根据客观事实决定 我们的方针政策、计划方案等主观的东西,使主观 和客观相符合; ②要充分重视和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重视精神的 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 想意识,用正确的思想和科学理论指导人们认识世 界和改造世界。
高考历史复习思维之唯物史观
![高考历史复习思维之唯物史观](https://img.taocdn.com/s3/m/8cde9035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e064f64.png)
高考历史复习思维之唯物史观1.主要含义:历史唯物主义,亦称唯物史观,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认识;改造社会的一般方法论,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历史观。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具有辩证的观点。
2.主要理论: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推动一切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
生产力包括劳动者、劳动对象和生产工具。
进入工业社会,生产工具主要表现为科技的进步,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关键。
经济基础是指与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在一定历史阶段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的政治、法律、道德、哲学、艺术、宗教等观点,以及同这些观点相应的政治、法律等制度和设施的总和。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又具有反作用。
C.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基本矛盾表现为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进行社会革命,夺取国家政权。
D.社会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的历史,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力量。
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是以人民群众的作用为基础的。
任何一个历史人物的产生都是时代造就的,是时代的必然,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时势造英雄”。
任何一个历史人物的活动及其作用都受着历史发展规律即必然性的支配,而不能违背历史发展潮流,个人的作用无法改变历史发展的大趋势,个人只能顺应历史的发展。
英雄人物在历史的发展中不起决定作用,但起促进作用。
E.继承和发展。
对待历史文化遗产应该是批判地继承,在继承中发展。
第一、批判不等于对历史文化遗产的全盘否定。
之所以要批判地继承,是因为历史文化遗产往往存在时代和阶级的局限。
第二、继承是为了发展,批判地继承和吸收传统文化遗产与外来文化,推陈出新;第三,以古鉴今。
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历史唯物主义
![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历史唯物主义](https://img.taocdn.com/s3/m/f26c1510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b1a8d54.png)
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历史唯物主义历史从来不是简单的时间线上的事件堆砌,它有深层的规律和趋势。
在这方面,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两个概念就像是我们理解历史的“指南针”,让我们看得更清楚些。
1. 唯物主义历史观:大致了解1.1 基本概念唯物主义历史观,简单来说,就是认为历史的发展是由物质条件决定的。
换句话说,就是人们的生活条件、生产方式、经济基础,才是推动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
人们的思想、文化、法律这些东西,都是建立在这些物质条件基础上的。
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辆车,车轮(物质条件)推动着车身(历史发展)。
1.2 举个例子比如说,我们常常听到“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说法。
这个意思就是,经济状况会影响到政治、法律、文化等其他方面。
拿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来说,农民的生产方式和土地制度决定了当时的社会结构和政治体系。
这就好比是用一根绳子把社会各个部分绑在一起,绳子紧,社会结构也就稳固。
2. 历史唯物主义:深入了解2.1 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思想历史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历史观的一个具体应用,它强调历史发展是一个逐步演变的过程。
也就是说,社会历史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变动、不断进步的。
就像打游戏一样,你的角色要通过不断的升级和挑战,才能推动游戏的剧情发展。
2.2 社会的进步与矛盾历史唯物主义还强调社会矛盾是推动历史进步的动力。
社会中的阶级矛盾、经济矛盾会导致社会变革。
比如说,19世纪的工业革命就是因为生产力的提升和旧有社会结构之间的矛盾激化,从而推动了社会的巨大变革。
可以说,历史的发展就像是一个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
3. 应用和意义3.1 理解历史通过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历史唯物主义,我们可以更清楚地看待历史事件的背后原因。
我们不再只是关注事件的表面,而是要深入探究背后的社会经济背景。
例如,了解美国独立战争的原因,不仅要看战斗本身,还要考虑当时的经济利益和社会矛盾。
3.2 对当代的影响这些观点不仅帮助我们理解历史,也对现在的社会有启发。
专题四 历史唯物主义(课件)-2023年高考政治二轮复习(全国通用)
![专题四 历史唯物主义(课件)-2023年高考政治二轮复习(全国通用)](https://img.taocdn.com/s3/m/788e5edb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723e5c5.png)
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下列选项能正 确反映社会基本矛盾运行规律的是 A
①充分发挥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的重要作用
②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
③加快科学技术的发展,全面提高劳动者的素质
④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建设为人民服务的政府
五、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和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功。
用好这一传家宝,不能流于形式、走走过场,而要带着问题,
深入基层和群众,弄清事情的真相和全貌,把握问题的本质
和规律,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正如习近平同志要求
的那样,调查研究要“身入”,还应当“心至”。对这个要
求的合理解释是 A
历史观的简答题预测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及其解决 习近平同志指出,“改革开放这场中国的第二次革命,不仅深
刻改变了中国,也深刻影响了世界”。 40年前,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这场伟大革命,从此中国的面貌
焕然一新,世界的面貌也为之一变。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 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世界经济增长的主 要稳定器和动力源,书写了世界上“最成功的脱贫故事”……
法、侵权责任法和人格权方面等民事法律规范的进发行展全状面况系统的编订纂
修,用行文条款书写人民权利,最大程度保护人民权利。民法典编纂
过程中,先后10次通过人大网公开征求意见,累计收到102万条意见
和破建解议高民。空为抛邦物本坠,物法难系题根,基维。护这小③是区一人 坚业部民持主有群群合效众众法反是观权映历点益人史和…民…意的群民愿主众法的体路典民,线聚法要焦典百﹣姓﹣
40年来,从农村到城市,从试点到推广,从经济体制改革到全 面深化改革,中国人民用双手推动了中国和世界的共同发展进步。
《历史唯物主义》高考政治哲学与文化专题复习
![《历史唯物主义》高考政治哲学与文化专题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15026f43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6ee1436.png)
《历史唯物主义》高考政治哲学与文化专题复习一、开场引言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要一起走进哲学与文化的殿堂,探索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听起来可能有点高大上,但其实它就像我们每天吃饭、睡觉一样,与我们息息相关。
它帮助我们理解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指导我们如何看待过去、现在和未来。
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踏上这场探索之旅吧!二、知识点梳理(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简单来说,就是我们生活中的各种物质现象,比如衣食住行、生产劳动等。
而社会意识,则是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信仰等精神层面的东西。
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的基础,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换句话说,我们的思想观念、道德信仰等精神层面的东西,都是由我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
比如,在古代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的思想观念也比较保守;而在现代社会,随着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也越来越开放。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生产力,就是人们改造自然、创造物质财富的能力;生产关系,则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相互关系。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原有的生产关系就会成为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桎梏,这时就需要通过革命或改革来变革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这就像我们小时候穿的鞋子,随着我们脚的不断长大,原来的鞋子就会变得不合脚,这时就需要换一双新的鞋子。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经济基础,就是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则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宗教等社会意识形态和制度。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当经济基础发生变化时,上层建筑也会随之发生变革;同时,上层建筑也会通过政治、法律等手段来维护或改变经济基础。
这就像我们盖房子一样,只有地基打得牢固,房子才能盖得高;而房子的设计和装饰也会影响到地基的稳定性和房子的美观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政治复习要点:历史唯物主义唯物主义历史观
高考政治复习要点:历史唯物主义/唯物主义历史观
历史唯物主义/唯物主义历史观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原理(1)原理: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无论正确与否归根到底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会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
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表现为: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可能落后于或先于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两者的发展并不一定完全同步。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巨大的促进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2)方法论:①要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在分析社会现象时,要尊重社会实际,从社会存在出发;②同时,要确立先进的正确的社会意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反对落后的消极的社会意识。
2. 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其中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
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的性质和面貌;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
3.社会发展的两大基本矛盾和两大普遍规律(1)原理: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这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它是人类社会的普遍规律之一。
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它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这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它是人类社会的又一普遍规律。
③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于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在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
(2)方法论:①要尊重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认识和把握人类社会的各种现象;
②树立改革创新的意识,不断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和经济基础发展的方面和环节,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
4.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和实现方式的原理(1)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2)社会发展的实现方式: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
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5.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主体的原理(1)原理:①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
②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社会历史的主体,表现为: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2)方法论:我们必须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坚决反对脱离群众的倾向和作风。
6.人的价值(1)内涵: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即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自己所属的社会、他人以及自己的需要。
(2)人的价值包括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两个方面,它们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3)对人的价值的评价:主要是看他的贡献。
最根本的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
在今天,人的贡献主要是对工人阶级为代表的广大人民群众的贡献。
7.价值观(1)含义: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的价值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这就是价值观。
(2)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注意:价值观有正误之分。
)①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
②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③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④价值观是人生的重要向导,是我们能否拥有美好生活的航标。
寻找正确的价值观就是寻找人生的真谛。
⑤我们所倡导的是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它正确地处理了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
8.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1)含义:对事物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满足的程度作出的判断叫作价值判断;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作出的选择叫价值选择。
(2)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特征:①社会历史性特征:是
指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会因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而不同。
②阶级性特征是指:在阶级社会中,面对同一事物或行为,不同阶级和阶层的人会作出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③主体性特征是指: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往往会因人而异。
(3)把握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特征有何意义?①有助于我们正确评价历史和现实中的各种价值观念,防止简单化和片面化倾向;②有助于我们的价值观念与时俱进,从而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进行正确的价值选择。
(4)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客观依据/标准是什么?①看它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②看它是否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
(这是根本的衡量尺度)(5)如何进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①必须坚持真理,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走历史的必由之路。
②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把献身人民的事业、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最高的价值追求。
9.如何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他人、集体和社会利益的关系?(1)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把献身人民的事业、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最高的价值追求。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们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正确性。
(2)我们开展各项工作时,最重要的是必须首先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
最大数人的利益是最紧要和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
(3)当个人利益同人民群众的利益发生冲突时,要自觉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进行选择;(4)当个人的利益与他人利益发生冲突时,要善于从不同角度思考利益,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正当选择;(5)当个人利益与社会、集体和他人没有冲突时,要把个人、集体、社会三者的统一作为自己选择的标准,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衡取其轻。
10.人生价值的创造与实现/如何创造和实现人生价值?(1)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和实现价值。
(实现人生价值的根本途径)(2)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
(实现人生价值的客观条件)个人和社会是统一的:社会发展是个人发展的基础,社会发展也离不开个人的发展。
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
(3)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实现人生价值的主观条件)①需要充分发
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②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③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有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A理想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它是人生的奋斗目标,也是推动人们前进的强大动力。
B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国人民的共同理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
C一个人有了崇高的理想,就有了坚定正确的方向,就能够把个人的前途和国家命运、人类的幸福结合起来,从而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实现人生的价值。
11.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1)人的价值包括两个方面:第一,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即个人的社会价值。
社会价值是第一位的,这是人的真正价值所在。
第二,人的价值另一个方面在于自己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得到社会对自己价值的承认,从而实现了社会对自我的尊重满足。
(2)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和源泉,处于首要地位;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也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本前提和条件。
(3)人生价值两个方面的辩证统一关系要求我们既要强调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又不能否认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
优品课件,意犹未尽,知识共享,共创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