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头部神经阻滞复合静脉全麻在开颅手术麻醉中的临床应用

合集下载

头皮神经阻滞在脑功能区手术中的镇痛作用

头皮神经阻滞在脑功能区手术中的镇痛作用
滞 。
[ 键 词 ]神 经 阻 滞 ; 醒 开 颅 术 ; 多 卡 因 ; 哌卡 因 关 唤 利 罗
Co pa io o d c i e a pi ac i o c l Bl c d d r ng Awa a o o y ZEN G e g— m r s n f Li o a n nd Ro v a ne f r S a p o ka e u i ke Cr ni t m H n yu, ZH A N G i, CH EN G X
i i in. Supp e e t lox e a ve sng na a r ng ha e e ad pt d f r t onio i f e i l ncso l m n a yg n w sgi n u i s lp o s t tw r a e o he m t rng o nd tda CO2 n e p r t r a d r s ia o y
Ha o,e 1 Th p rme to P£ P zg t . a eDe a t n f A s矗 s00 ,Bejn a t n Ho p t l ii g Ti na s ia ,Ca t l e c lUnv r i pia dia i est M y,Bejn 0 0 0 h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ii g 1 0 5 ,C ia
n m i r m e e s o ou e ehi a c pa a tr f L gr p w r ghe ha gr p i he lte t ge P  ̄ 0.0 . L r up w a s o it d wih sgniia l or rt n R ou n t a t rs a ( 5) g o sa s ca e t i fc nty m e c s on um pto fs e a la o e r s ia or pr s i h gr p( in o uf nt ni nd m r e p r t y de e son t an R ou P% 0 5). ncu i n .0 Co l so R o v c i e, t ki o c l o k pia a n a ng f r s ap blc

神经阻滞超前镇痛在颅脑手术中的应用

神经阻滞超前镇痛在颅脑手术中的应用
进 入 血管 而 扩 充 血 容 量 , 而 可 提 高 』 压 和 减 轻 脑 及 肺 水 肿 , 从 l I 【 并 可 刺 激肺 的渗 透 压 感 受 器 , 反射 性 地 改 善 血管 功 能 , 善 微 循 环 。 改
【 收稿 日期 】 21 — 7 1 00 0 — 1
( 文编辑 : 本 郎威 )
定血流动力学 , 缩短拔 管时 间, 减轻手术后早期疼 痛。
【 关键词 】 神经 阻滞 ; 超 前镇 痛; 开颅手术 ; 麻 醉
超 前镇痛 即在手术切皮前应用局部神经 阻滞 , 少剂量氯胺酮 不作 处理。操 作完成后 静脉给予 咪达 唑仑 00 g k 镇 静。麻 . 5m / g
或阿片类等药物 , 以阻止手术过程 中中枢神经致敏及感 受伤害 的 传人 , 使术后 疼痛 减轻 , 痛时间延 长 , 减少镇 痛药 的需求 量 , 镇 及
法 6 0例 A A I Ⅱ级 择 期 行 额 颞 顶 部 颅 内 占位 切 除术 患者 随机 分 为 对照 组 ( 组 ) 神 经 阻 滞 组 ( S 或 A 和 B组 ) 每 组 3 , 0例 , B组 麻 醉 诱 导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前 05 . %布 比卡 因行 眶上、 滑车上、 耳颞、 大、 小神经 阻滞 , 枕 枕 A组不作任 何处理 ; 吸入异 氟烷 维持麻 醉, 根据 血压调 节异 氟烷 吸入浓 度 , 制血压在术前基础值 的 一2 % 一+ 0 控 0 2 %之 间。记 录中各时间点的血 压、 心率 、 呼气末异氟烷浓度、 管时间、 拔 术后 2h疼痛视 觉模
肿 , 期 应 用 7 L的 氯 化 钠 和 6 / 早 5 0g L右 旋 糖 苷 一7 0溶 液 扩
[] 2 只达石 , 张赛. 颅脑创 伤 药物治 疗的 新进展 . 中华创 伤 杂志 ,

神经阻滞复合静脉全麻在颅脑手术中的应用

神经阻滞复合静脉全麻在颅脑手术中的应用
so in,s w h k l a h kn s u e s r e o lt d MAP a d HR te c i o n r o r a t e s u l nd t e s i ut r u g r c mp ee y n a a h t me p i twe e lwe
h a XUP n LU C n — a D p r etfA ete o g ,teFr n o i l Pn dn sa u , eg, I o gx . eat n o ns i l y h i t eH s t , i i h n i m hso s Mi pa g g
醉前 、 皮 、 颅 骨 、 开硬 膜 3 i 术 毕缝 皮 时 的平 均动 脉 压 ( A ) 心 率 ( ) 清 醒 拔 管 时间 。结 果 切 锯 打 0m n和 M P , HR 及
两组
患者一般情 况比较 差异无统计 学意义(P > . 5 , 0 0 ) B组患者切 皮锯 颅骨及 术毕缝皮各 时点 MA P和 H R均低 于 A
ta h ti ru ( <0 0 ) xu ain t fgo p B wa h r rta a i ru h n ta n go p A P . 5 .E tb t i o ru ssot nt t n go p A.Co cu o me e h h n l-
中 国实 用 医刊 2 1 0 1年 2月 第 3 8卷第 3期
C ieeJ u n l f rci l ei n e.0 l o.8 N . hns o r a P at a M dc eF b2 1 ,V 13 , o 3 o滞 复 合 静 脉 全 麻 在 颅 脑 手 术 中 的 应 用
周灿 华 徐鹏 刘聪 霞
【 要】 目的 探 讨神 经阻滞复合静脉 全麻在 颅脑手术 中应 用的可行性 与安全性 。方 法 选择 4 摘 0例行 额 、

Narcotrend麻醉脑电意识深度监测系统在临床麻醉中的应用

Narcotrend麻醉脑电意识深度监测系统在临床麻醉中的应用

Narcotrend麻醉脑电意识深度监测系统在临床麻醉中的应用许楠、徐嘉莹、薇、虞雪融、易杰、黄宇光协和医院麻醉科,100730麻醉脑电意识深度监测系统[1]〔Narcotrend,NT,MonitorTechnik,Bad Bramstedt,Germany〕是一种新型的以脑电图〔EEG〕分析为根底的麻醉深度监测仪,它是由德国Hannover大学医学院Arthur Schultz带着的研究组在Kugler麻醉/镇静下脑电图分级的根底上,创立了6个阶段15个亚级〔A、B0-2、C0-2、D0-2、E0-2和F0-1〕的麻醉深度级别〔Narcotrend stage,NTS〕,将原始脑电或视觉脑电图通过多参数〔原始脑电波的功率、频率、幅度〕统计方法进展自动分级,从而显示α、β、θ、δ波的功率谱变化情况和趋势以及麻醉深度状态。

其中A级表示清醒状态,B级表示轻度镇静状态,C级表示深度镇静状态,D级表示浅麻醉状态,E级表示深麻醉状态,F级表示脑电活动逐渐消失直到脑电静止、爆发性抑制逐渐增多。

目前,NT监测仪已经开展至5.0版本,将NTS转化为一个无量纲的麻醉深度指数〔Nacotrend inde*,NTI〕,围从100〔清醒〕到0〔脑电静止〕,见表1。

使用NT前需要先输入患者出生日期,进入个体化监测界面。

打磨患者前额皮肤并用乙醇清洁脱脂,放置3个NT专用电极〔Blue sensor, Medicotest Olstykke,Denmark〕或者普通心电图电极、杯式电极、针式电极等,确保皮肤各电阻低于6kΩ,各电极显示的皮肤电阻差值低于3.5kΩ。

NT有两种模式:单通道模式用于一般麻醉的脑电监护;双通道模式方便对两个大脑半球进展分别监测,可用于两个大脑半球的功能比拟(如大脑半球和颈动脉手术等)。

NT在欧洲已经用于临床麻醉和催眠深度监测,获得了美国FDA的批准,以及欧洲CE、中国SFDA、ISO等多项认证。

临床麻醉监测指南(2017)

临床麻醉监测指南(2017)

临床麻醉监测指南(2017)于布为王国林邓小明刘进许学兵李民(共同执笔人)吴新民(负责人)佘守章(共同执笔人)岳云孟凡民郭曲练黄宇光熊利泽衡新华一、引言临床麻醉学是最具风险的医学领域之一。

研究显示麻醉期间未实时全面地监测患者生命体征是围术期发生麻醉并发症的重要原因之一,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于1986年首次制定了麻醉期间的监测标准,并于2010年进行了修订,2015年再次确认。

英国也于2015年更新了麻醉与恢复期间监测标准的建议。

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于2009年第一次颁布了临床麻醉监测指南,并于2014年进行了更新。

近年来,临床监测技术也在不断进展,因此中华麻醉学分会组织专家参考其他国家麻醉监测标准或指南,结合我国国情对指南进行了更新。

该指南是作为选择监测手段的参考,适用于所有麻醉方式,以期提高麻醉的安全和质量。

二、定义与适用范围临床监测(clinical monitoring)是通过相关设备对患者生命体征及生理参数进行实时和连续的物理检测或化学检验,并以数据或图像形式呈现出来,为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临床麻醉监测实时监测麻醉期间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帮助麻醉医师做出正确判断和及时处理,以维持患者生命体征稳定,保证手术期间患者的生命安全。

本指南适用于全身麻醉、区域阻滞、手术室外麻醉、镇静监测管理以及术后恢复监管等临床麻醉。

任何监测设备和设施都不能取代麻醉医师实时的临床观察和判断,不能低估视、触、听等临床技能的重要性。

三、基础监测在麻醉期间,所有患者的通气、氧合、循环状态等均应得到实时和连续的监测, 必要时采取相应措施维持患者呼吸和循环功能正常。

1.心电图所有患者均应监测心电图。

常规心电图监测可发现心律失常、心肌缺血、传导异常、起搏器故障以及电解质紊乱等异常情况。

2.无创血压所有接受麻醉患者都应进行无创血压监测。

血压反映器官血流灌注压,提示器官血流灌注情况。

测量方法和时间间隔取决于患者情况和手术类型。

神经外科手术的围术期麻醉管理

神经外科手术的围术期麻醉管理

神经外科手术的围术期麻醉管理在神经外科手术中,围术期麻醉管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需要确保手术过程平稳和安全,还需要保障患者的术后恢复和疼痛管理。

本文将介绍神经外科手术中围术期麻醉管理的重要性、常用的麻醉技术和策略,并提供一些相关的注意事项。

一、神经外科手术围术期麻醉管理的重要性1.1 保护神经系统功能神经外科手术的目标通常是通过修复或切除与神经相关的异常组织来恢复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

围术期麻醉管理应该确保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处于稳定的生理状态,减少患者遭受额外的神经损伤的风险。

1.2 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神经外科手术往往需要使用显微镜等精细操作工具,手术区域的可视性对手术结果至关重要。

围术期麻醉管理应该保持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稳定,以确保手术区域的血液供应充足,预防术中出血和组织缺血。

1.3 疼痛管理和术后恢复神经外科手术通常会带来一定的术后疼痛,这不仅会给患者带来不适,还会影响术后恢复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围术期麻醉管理应包括有效的术中和术后疼痛管理措施,以减轻患者的疼痛感并促进快速康复。

二、常用的神经外科手术围术期麻醉技术和策略2.1 通用麻醉通用麻醉是神经外科手术中最常用的麻醉技术之一。

它包括静脉全身麻醉和气管插管,可以提供全身麻醉状态,使患者处于稳定的无痛状态。

通用麻醉还可以通过药物的控制来维持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稳定。

2.2 局部麻醉在一些较小的神经外科手术中,局部麻醉可以作为替代通用麻醉的选择。

局部麻醉通过神经阻滞或表面浸润麻醉等方法,使手术区域处于无痛状态,从而减少全身麻醉所带来的潜在风险。

2.3 监测技术的应用在神经外科手术中,监测技术的应用对麻醉管理至关重要。

常见的监测技术包括血压监测、心电图监测、脑电图监测等。

通过监测技术,麻醉医生可以及时获得患者的生理指标,提前发现并处理可能的并发症。

三、神经外科手术围术期麻醉管理的注意事项3.1 患者的术前评估在手术前,麻醉医生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面的术前评估。

神经外科术中唤醒麻醉专家共识(全文)

神经外科术中唤醒麻醉专家共识(全文)

神经外科术中唤醒麻醉专家共识(全文)目录一、唤醒麻醉开颅手术适应证二、唤醒麻醉禁忌证三、唤醒麻醉需达到目标四、术前评估五、术前用药六、患者手术体位七、头皮局部麻醉八、监测麻醉管理技术九、睡眠-清醒-睡眠技术十、术中监测十一、术中可能出现并发症十二、适用于唤醒麻醉的临床新药——右美托咪定术中唤醒状态下,采用电刺激技术监测脑功能,是在切除语言及运动区病灶的同时,尽可能保留功能的有效方法。

因此唤醒麻醉的成功实施对于病灶精确定位和手术成败至关重要。

该技术缲作关键步骤包括:1、开、关颅过程中充分镇痛;2、麻醉-清醒状态平稳过渡;3、电生理监测时患者清醒合作;4、维持患者呼吸、循环等生命体征的安全及稳定。

一、唤醒麻醉开颅手术适应证目前临床上开颅手术术中唤醒的适应证主要包括:①术中需进行皮层脑电图或精细电生理监测的开颅手术,该类手术要尽量避免麻药对电信号的干拢,包括癫痫手术、治疗帕金斯氏病的深部电极植入术及难治性中枢性疼痛;②临近或位于脑皮层运动、感觉、语言、认知等功能性区域的占位病变;③脑内重要功能区供血血管的手术;④颅内微小病变手术,主要包括脑室节开术、立体定向下脑内活检术及脑室镜手术等。

当然手术医生和麻醉医生还要充分权衡利弊(表16-1),已决定患者是否适宜施行唤醒开颅手术。

二、唤醒麻醉禁忌证1、绝对禁忌证(1)术前严重颅内高压,已有脑疝者;(2)术前有意识、认知障碍者;(3)术前沟通交流障碍,有严重失语,包括命名性、运动性以及传导性失语,造成医患之间沟通障碍,难以完成术中神经功能监测者;(4)术前未严格禁食水和饱胃患者,可能造成术中胃内容物反流误吸;(5)合并严重呼吸系统疾病和长期大量吸烟者;(6)枕下后颅凹入路手术需要俯卧位者;(7)无经验的外科医师和麻醉医师。

2、相对禁忌证(1)对手术极度焦虑、恐惧者;(2)长期服用镇静药、镇痛药,已成瘾者;(3)病理性肥胖,BMI>35kg/m2,合并有肥胖性低通气量综合征;(4)合并有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患者;(5)肿瘤与硬膜粘连明显,手术操作可能引起硬膜疼痛刺激明显的;(6)不能耐受长时间固定体位的,如合并脊柱炎、关节炎患者;(7)有全身或重要器官感染者;(8)重要脏器功能严重受损,如严重肝肾功能不全。

颅脑手术麻醉

颅脑手术麻醉
0.5~0.7mg/kg 10%甘油溶液,30min静输, 10~20min ICP开场下降,维持4~6h,1次/6尿〔<10%),口服恶心呕吐
2021/11/14
48
药物性降ICP—HS和HES
静输使血浆渗透压、胶渗压和血浆钠短暂升高, 产生降ICP和快速扩容作用
颅脑手术麻醉
颅脑手术麻醉总那么
C 充分镇痛镇静和肌松 C 控制和降低颅内压 C 维持脑氧供需平衡
2021/11/14
2
基础知识 基础知识
2021/11/14
3
基础知识
颅内压 脑脊液 脑血流
2021/11/14
4
颅腔
没有伸缩性的半封闭容器 脑组织:2%~3%体重(150g),占颅腔约80% 脑脊液:140~180ml,占颅腔10% 脑血液量:15%~20%CO,CBF 750ml/min
输注后(min)
30
60
97.75 ±1.29
97.13 ±1.18
61.46 ±6.04
59.65 ±7.30
14.19 ±2.77
13.68 ±2.39
8.93 ±1.99
8.39 ±1.83
5.26 ±1.30
5.28 ±1.37
37.12 ±6.14
38.62±7.21
2021/11/C14hen SY, et al. J Chin Anesthesiol, 2002;18(6):295-297
2021/11/14
36
生理性降ICP-过度通气
66例行颅脑手术,分三组PETCO2 25、30和 35mmHg BG、SjvO2、CEO2、CjvO2、Ca-jvO2 CV 60min,轻、中度过度通气保持脑氧供 需平衡;重度组SjvO2,CEO2和Da-jvO2与 轻度组有明显差异,37.5% SjvO2<50%

麻醉学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神经阻滞技术

麻醉学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神经阻滞技术

麻醉学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神经阻滞技术硬膜外神经阻滞与全身麻醉两种方法的联合使用:首先,保留了各自的优点,克服了彼此的不足;其次,充分利用两种方法联合使用时的循环和呼吸效应,有利于围手术期患者生理功能的调控。

此外,由于硬膜外神经阻滞的效应,可以在较浅的全身麻醉状态下仍然保持较好的麻醉效果。

一、适应证凡是能够在单纯硬膜外神经阻滞下完成的手术,如腹部手术、下肢手术和盆腔手术,均为其适应证。

一些不能单独在硬膜外神经阻滞下完成的手术,如胸腔内手术等,则可以在全身麻醉的基础上,配合术中、术后的硬膜外麻醉和硬膜外镇痛,以满足手术的需要,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禁忌证绝对禁忌证同硬膜外神经阻滞。

相对禁忌证则包括各种短小手术,不必采用复杂的硬膜外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

三、实施原则(1)硬膜外神经阻滞和全身麻醉联合使用时应符合全身麻醉的基本要素。

(2)硬膜外穿刺点的选择和硬膜外神经阻滞平面的调节,应尽量满足外科手术镇痛的基本要求。

(3)应注意硬膜外神经阻滞和全身麻醉之间的配合,既要充分发挥硬膜外神经阻滞的作用,又要避免硬膜外局部麻醉药过量,造成阻滞平面广泛,引起严重的循环紊乱。

(4)硬膜外神经阻滞和全身麻醉的配合及药物的使用必须做到个体化,并在术中随时调整。

四、主要优缺点(一)主要优点(1)由于全身麻醉和硬膜外神经阻滞的协同作用,全身麻醉药和硬膜外局部麻醉药的用量均明显减少。

(2)具有较完善的局部镇痛和肌松作用,减轻手术对患者的刺激,减少了麻醉知晓的发生,有效地抑制了手术所致的应激反应。

(3)患者苏醒迅速和完全,苏醒时无疼痛,因而比较舒适。

避免单纯全身麻醉时经常出现的高血压和烦躁、躁动。

(4)硬膜外神经阻滞促使肠管收缩,有利于手术野的显露。

(5)良好的硬膜外镇痛,有利于术后早期活动,减少术后并发症。

(6)在血管外科手术时,有利于维持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

(7)有利于术后呼吸功能的维护。

(8)术中维持心肌氧供需平衡,对冠心病患者有利。

区域神经阻滞麻醉在颅脑外科手术中的应用研究

区域神经阻滞麻醉在颅脑外科手术中的应用研究

1 . 4 , 2 . 7  ̄ 1 . 2 , 3 . 8  ̄ 1 . 1 , 2 . 5 a : 1 . 3 p o nt i s , h t e p a i t e n t s ’ ( g r o u p B ) p o s t o p e r a i t v e 4 , 8 , 1 2 , 2 4 nd a 4 8 h o u r s i t me - p o n i t p a i n s c l a e ( V A S s c o r e ) w r e e 2 . 6  ̄ 1 . 5 , 4 . 6  ̄ 1 . 0 , 5 . 6
士0 . 7 ) 分 ,两组 比较 ,P< O . 0 5 ;而且 术 中麻 醉性镇 痛药瑞 芬 太尼使 用量 明 显 少于 B 组
【 关键 词】 区域神 经 阻滞 ;颅脑 手术
<0 . 0 5 ) 。结论 区域 神 经 阻滞麻 醉的 应 用可 以
明显 减轻 开颅 手术 患者 术后 4 8 h内不 同时间点 的伤 口疼 痛 , 而且 明显 减少术 中麻 醉性 镇 痛药瑞 芬 太尼 的使 用量 。
n e ro u s u r g e y p r a t i e n t swh owe r e r nd a o ml y d i v i d e di n t ot wo g r o up s , 31 c a s e s e a c hg ro u p , g r o u pA we r e a p pl i e dr e g i o na l n e l web l o c ka ne s t h e s i a , ro g p B we u r e
a p p l i e d c o n v e n t i o n a l ne a s t h e s i a . Re s u l t T h e p a t i e n t s ’ ( g r o u p A) p o s t o p e r a t i v e 4 , 8 , 1 2 , 2 4 a n d 4 8 h o u r s i t me — p o nt i p a i n s c l a e( V AS s c o r e ) we r e 1 . 9  ̄ 1 . 4 , 2 . 6 ±

新型麻醉技术的应用与前景展望

新型麻醉技术的应用与前景展望

新型麻醉技术的应用与前景展望麻醉技术在医学领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用于手术过程中的疼痛控制,还可用于诊断、治疗和镇静患者。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麻醉技术也在不断创新与发展。

本文将探讨新型麻醉技术的应用领域以及未来的发展前景。

一、无创麻醉技术传统的麻醉技术往往需要通过注射药物或使用麻醉气体,但这些方法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和局限性。

而新型的无创麻醉技术则通过非侵入性的手段来实现疼痛控制和镇静效果。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技术是脑电图(EEG)和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

脑电图可以通过电极贴片记录大脑的电活动,从而实时监测麻醉效果和患者的意识状态。

通过分析脑电图的数据,麻醉师可以精确地调整麻醉剂的用量,以达到最佳的麻醉效果。

而功能磁共振成像则可以通过扫描患者的脑部图像,了解麻醉药物对脑功能的影响,从而提供更加精准的个体化麻醉方案。

二、机器学习在麻醉领域的应用机器学习是一种利用人工智能算法进行模式识别和决策的方法,近年来在医疗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在麻醉领域,机器学习可以通过处理和分析大量的麻醉数据,提取潜在的规律和信息,帮助麻醉师做出更加准确的决策。

例如,机器学习可以基于患者的基本信息、手术类型、生理指标等数据,建立预测模型来评估手术风险,并提前采取相应的措施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此外,机器学习还可以辅助麻醉师在手术中更精确地监测患者的生理指标,实时调整麻醉剂的用量,提高麻醉效果的安全性和精准性。

三、新型麻醉药物的研发与应用随着麻醉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型麻醉药物的研发也成为当前的热点。

传统的麻醉药物往往存在着较长的恢复时间和副作用,且易引起患者意识丧失的问题。

而新型麻醉药物则致力于寻找更加安全、快速和可逆的麻醉方案。

一种被广泛关注的新型麻醉药物是氙气。

氙气具有快速的麻醉和苏醒时间,对心血管和呼吸系统的影响较小,并且不会导致依赖性。

研究显示,使用氙气麻醉可以有效降低手术后记忆障碍和认知功能障碍的风险。

另外,新型的镇痛药物、镇静药物和麻醉媒介物均在不断研发和改进中,有望为麻醉技术的应用提供更多选择。

专科手术麻醉之常见神经外科手术的麻醉

专科手术麻醉之常见神经外科手术的麻醉

专科手术麻醉之常见神经外科手术的麻醉(一)幕上肿瘤切除术1.术前准备神经胶质瘤和脑膜瘤最常见,术前应了解ICP状态和肿瘤的位置与大小。

肿瘤的位置和大小可提示手术部位、估计出血量以及出现VAE的风险。

患者出现肿瘤相关症状尤其是脑水肿时,应手术前48小时开始使用类固醇激素,最常用的是地塞米松。

通常静注或口服10mg,随后10mg每6小时口服一次。

为避免发生CO₂潴留,所有存在肿瘤压迫症状的患者不应使用术前药。

2. 监测通常采用常规监测,有严重压迫症状、颅内代偿空间小或有可能在手术中出现大出血(肿瘤侵犯矢状窦、大血管)的患者,应放置动脉导管和(或)中心静脉导管。

围术期监测ICP有助于颅内高压的及时发现和处理。

3. 麻醉管理对于颅内顺应性改变或颅内高压的患者,麻醉诱导和气管插管是关键时期,不论使用何种麻醉技术,都应该避免增加ICP 。

术中适度过度通气,维持PETCO₂30~35mmHg,PETCO2过低有可能引起脑缺血。

避免应用呼气末正压通气(positive end-expiratory pressure PEEP)和引起平均气道压增高的通气模式。

严重脑水肿或颅内高压患者应限制液体入量,在硬膜打开前避免使用血管扩张剂(硝普钠、硝酸甘油、钙离子拮抗剂和肼屈嗪)。

术后如果患者神经系统功能完整就可以拔除气管导管,苏醒和拔管过程务求平稳,避免躁动和呛咳。

(二)经蝶入路手术1.经蝶骨进入蝶鞍的手术方法常用于切除蝶鞍内或蝶鞍上邻近部位的肿瘤。

最常见的病变是分泌催乳素的微小腺瘤和无分泌功能的巨大腺瘤,其他三种不常见的垂体瘤是:分泌生长激素的肿瘤,可导致肢端肥大症;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的肿瘤,可导致库欣综合征;罕见的分泌促甲状腺刺激激素的肿瘤,可导致甲状腺功能亢进。

2.术前评估当垂体病变增大和压迫垂体组织时会引起内分泌功能改变(表3-1-1)。

术前应纠正严重的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和水电解质紊乱;分泌 ACTH的腺瘤(库欣综合征)通常伴随高血压、糖尿病和向心性肥胖;肢端肥大症患者可出现舌体肥大和声门狭窄,应进行相应的气道评估和准备。

血浆靶控输注(TCI)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应用于颅脑手术 …

血浆靶控输注(TCI)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应用于颅脑手术 …

宁夏医学院硕士研究生论文中文摘要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应用于颅脑手术的可行性宁夏医学院附属医院麻醉科(750004)倪新莉孟尽海摘要目的对比观察神经外科手术丙泊酚血浆靶控输注(TCI)或持续输注(CI)全凭静脉麻醉(total intravenous anesthesia TIVA)和异氟醚静吸复合麻醉的临床效果,评价丙泊酚TCI及CI静脉麻醉应用于颅脑手术病人的可行性。

方法60例大脑半球肿瘤开颅手术病人,按麻醉维持用药随机分为三组各20例,丙泊酚靶控输注组(T组)、丙泊酚持续泵注组(C组)和异氟醚静吸复合组(F组)。

T组诱导时静注芬太尼4μg﹒kg-1,靶控输注丙泊酚5μg﹒ml-1,意识消失(LOC)后靶浓度降为3.2μg﹒ml-1,维库溴铵0.1mg﹒kg-1行气管插管;C组:诱导用药顺序为芬太尼4μg﹒kg-1,丙泊酚2mg﹒kg-1人工推注,维库溴铵0.1mg﹒kg-1;F组:诱导用药为芬太尼4μg﹒kg-1,依托咪酯5mg﹒kg-1,维库溴铵0.1mg﹒kg-1。

将麻醉维持分为四个阶段:术前期(神志消失~切皮前)、开颅期(切皮~剪开硬膜)、颅内期(开硬膜后~缝合硬膜前)和关颅期(缝合硬膜~缝合完皮肤)。

T组麻醉维持各期丙泊酚血浆靶浓度分别设为3.2/3.2/3.0/3.2μg﹒ml-1;C组丙泊酚维持量分别为6/7/5/7 mg﹒kg-1﹒h-1;F组气管插管后采用1%-2%异氟醚吸入维持。

全部病人分别于上头架、切皮、钻颅骨、关硬膜时给予芬太尼2μg﹒kg-1,术中维库溴铵0.07mg﹒kg-1﹒h-1维持肌松。

记录患者诱导、术中、术毕时血液动力学、脑电、心率变异性等指标变化及术后恢复情况。

结果三组病人麻醉后血压、心率均有下降,T、C组下降幅度较F组明显(p<0.05~0.01);与基础值相比,T、C组插管、切皮、钻骨及拔管时血压、心率未见显著改变,而F组显著升高,尤其以收缩压升高最明显,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0.01);与F组相比, T、C组术中心率减慢低于50次/分的患者明显增加 (P<0.05);全部病人麻醉后与麻醉前相比BIS明显降低(p<0.01),而相同时点组间比较,F组下降幅度比T、C组明显减小(p<0.05);三组患者HRV均于给药后明显下降。

麻醉科中的新技术与进展

麻醉科中的新技术与进展

麻醉科中的新技术与进展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创新,麻醉科也迎来了许多新的技术与进展。

这些新技术和进展为麻醉科医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工具,有效提升了患者手术的安全性和术后的舒适度。

本文将介绍一些麻醉科中的新技术与进展,并对其应用和意义进行探讨。

一、神经监测技术的应用神经监测技术是近年来麻醉科中的重要进展之一。

通过神经监测技术,麻醉科医生可以实时监测患者的神经功能状态,从而调整麻醉药物的用量和浓度,减少麻醉的风险。

神经监测技术广泛应用于脊椎手术、神经外科手术和重症监护等领域,为医生提供了更准确的信息和指导。

在脊椎手术中,神经监测技术可以监测脊髓功能,帮助医生及早发现并处理可能的并发症,提高手术的成功率。

神经监测技术还可以应用于神经外科手术,在保证患者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保护脑组织和神经组织,减少手术后的神经功能损伤发生风险。

二、全身麻醉在麻醉科中的应用全身麻醉是目前麻醉科中广泛应用的一种麻醉方式。

相比于局部麻醉和椎管内麻醉,全身麻醉可以麻醉患者的全身,使其完全失去痛觉和意识,从而进行各种复杂的手术。

全身麻醉通常会使用麻醉药物和肌松药物,以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

近年来,随着全身麻醉技术的不断改进,麻醉科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手术的需要,调整麻醉的深度和稳定性。

麻醉科医生还可以通过全身麻醉技术,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麻醉深度,及时调整麻醉药物的用量和类型,保证手术的成功进行。

三、镇痛技术的进展镇痛是麻醉科中的重要环节,合理的镇痛技术可以减轻患者的疼痛感和术后不适,提高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

近年来,麻醉科中的镇痛技术也取得了一些进展。

硬膜外镇痛是一种通过向硬膜外腔注射镇痛药物,以达到镇痛效果的技术。

硬膜外镇痛具有镇痛效果迅速、持续时间长、安全性高等优势。

硬膜外镇痛技术广泛应用于术后镇痛和分娩镇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此外,神经阻滞技术也是麻醉科中的重要镇痛技术之一。

通过神经阻滞技术,麻醉科医生可以将镇痛药物直接注射到神经阻滞区域,从而减轻患者的疼痛感。

头部神经阻滞对全麻下神经外科上头架和开颅期间血流动力学及血糖的影响

头部神经阻滞对全麻下神经外科上头架和开颅期间血流动力学及血糖的影响
su y 4 ai nswi e e t e c a i tmy r c i e a h a n u ai n fl wig i d ci n o n sh sawi n r v n u t d , 0 p t t t s l ci r n oo e ev d t c e lit b t l n n u t f e t e i t ita e o s e h v r o oo o a h mi a oa o . 5 mg k ,f na y f3  ̄ / g e u o i m f 1mg k ,a d p o oo f / g n h n r c ie d z lm f 0 / g e tn l g k ,v c r n u o / g n rp flo mg k ,a d t e e e v d 0 o 0. 2 0 5 r p v c i e o o l c i g t e s p a r i l e e, a r u oe o a e e, a d g e tra d ls e c i i l . % o ia an f mL f rb o k n h u r o b t r 2 a nv u i lt mp r ln r e v n r ae n e s ro cp t a
切 皮 、 颅 骨 时 的 平 均 动 脉 压 ( P 、 率 ( R) 血 糖 ( L 。 结 果 : P HR在 上 头 架 、 皮 、 颅 锯 颅 骨 各 个 锯 MA ) 心 H 和 G U) MA 、 切 开
观察 点 , B组低 于 P组 , 差异有统计 学意 义( P<00 )G U在 上头 架、 . ;L 5 开颅锯颅骨 时 B组显著低 于 P组 。 结论 : 头 部神 经阻滞可 以降低神 经外科 开颅前期外科操作 引起 的血流动力 学波动 , 定糖代谢 , 稳 有利 于神 经外科麻 醉。

神经阻滞复合静脉地佐辛针用于清醒开颅手术

神经阻滞复合静脉地佐辛针用于清醒开颅手术

目前 .颅 脑 手 术 的 麻 醉 方 法 大 多 选 救 药 品 。人 手 术 室 后 开 放 静 脉 通 道 。
术 。B组 患 者 在 开 颅 过 程 中 没 有 表 现 不
择全身麻 醉。本院 自 2 0 1 1年 1月 至 l I 3 麻 醉 前 用 药 :术 前 3 0分 钟 常 规 肌 能 忍 耐 的疼 痛 反应 , 术 中血 流 动 力 学 稳
【 关键 词】 神经 阻滞 ; 地佐辛 ; 清醒 ; 颅脑手术 【 中图分类 号】 R 6 1 4 . 4; R 6 5 1 . 1 + 1 【 文献标识码 】 A d o i : 1 0 . 3 9 6 9 4 . i s s n . 1 0 0 9 — 7 1 4 7 . 2 0 1 3 . 0 2 . 0 3 7
龄> 6 0岁 , 或有严重 心 、 肺、 肝、 肾 等 功 能 情 况 。 记 录 麻 醉 前 、 切皮 、 锯 颅
障碍不能耐受手术者 ;③预计手术 时间 骨 、关 颅 缝 皮 时 的平 均 动 脉 压 注 : 与 A组 相 比 , 尸 > 0 . 0 5
超 过 2小 时者 。 ( M A P ) 和心 率 ( HR) , 血 氧 饱 和
浙江创伤外科 2 0 1 3年 4月 第 1 8卷 第 2期
Z H J J T r a u m a t i c , A p r i l 2 0 1 3 , V o 1 . 1 8 , N o . 2

诊治分析 ・
神 经阻滞 复合静 脉地佐辛 针用 于清醒开颅手术
王冠 军 欧建 强 陈 瑞 沈 永波 朱祖 建
- 7 mg / k g 。完 成 神经 阻滞 同 阻滞 复合静脉 地佐辛组 ( B组 ) , 每组 2 O 量 5 例。 两组患者在年龄 、 性别 、 体重、 A S A 分 时 . 地佐 辛 0 . 1 2 mg / k g , 用 0 . 9 %

探讨低浓度利多卡因静脉复合麻醉的临床应用与效果观察

探讨低浓度利多卡因静脉复合麻醉的临床应用与效果观察

探讨低浓度利多卡因静脉复合麻醉的临床应用与效果观察利多卡因是一种局麻药,也可用于室性心律失常的急症治疗。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利多卡因的深入研究,发现它在治疗其它疾病的方面也显示出较好的效果,现已广泛应用于各级医院,但就利多卡因为主的静脉复合麻醉相应越来越少使用。

我院近几年来采用低浓度利多卡因静脉复合麻醉150余例,现就52例患者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52例中,男35例,女17例,年龄最小8岁,最大69岁,平均44.6岁,52例中开胸手术24例(其中心胸手术4例),开颅手术18例,上腹手术4例,颈、胸脊柱手术6例。

1.2麻醉前30min肌注鲁米那钠0.1,阿托品0.5mg(成人),开放静脉后静滴杜冷丁50mg,吸氧去氮5min,静注2.5%硫贲妥钠7mg/kg,琥珀胆碱1~1.5mg/kg,快速气管插管。

静脉25%γ-OH 60~80mg/kg后,以0.2%利多卡因、0.05氨胺酮,0.025杜冷丁生理盐水复合液40~50滴/min静脉点滴加深麻醉,维持麻醉期逐渐减慢至10~20滴/min。

胸、腹手术间断静注肌松剂,麻醉期间常规测量血压,并同时进行心电及SaO2监测。

2观察结果2.152例中,静滴复合液时间最长330min,最短80min,其中80~120min9例,121~180min22例,180~240min17例,240min以上4例。

52例中利多卡因、氯胺酮和杜冷丁最大用量分别为880mg、240mg和150mg;体质量最大用量分别为15.06mg、4.8mg和3.4mg。

其麻醉诱导药及肌松药最大用量分别为硫贲妥钠0.5g、琥珀胆碱100mg、γ-OH5.0g、潘龙12mg。

麻醉维持期利多卡因、氯胺酮、杜冷丁每小时公斤体质量平均用量(见表1)。

从表1可看出用低浓度利多卡因复合液时,如患者为60kg的体质量,利多卡因、氯胺酮、杜冷丁第1小时用量分别为288.6mg、87.6mg和41.8mg,用量实属不大。

开颅手术的麻醉方法

开颅手术的麻醉方法

开颅手术的麻醉方法
开颅手术的麻醉方法有多种,包括局部麻醉、全身麻醉和区域神经阻滞麻醉等。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麻醉方法及其优缺点:
1. 局部麻醉:局部麻醉是一种常用的麻醉方法,通过注射局麻药物(如利多卡因)来阻断神经传导,从而减轻疼痛和不适感。

这种方法适用于简单的手术,如头皮手术或面部整形手术。

优点是简便易行,副作用少,费用较低。

2. 全身麻醉:全身麻醉是通过静脉注射镇静剂、镇痛剂和肌肉松弛剂等药物,使患者进入深度睡眠状态,从而达到无痛的目的。

这种方法适用于复杂的手术,如脑部肿瘤切除、脑血管疾病治疗等。

优点是可以提供更全面的麻醉效果,减少患者的痛苦和恐惧感。

3. 区域神经阻滞麻醉:区域神经阻滞麻醉是将局麻药物注入特定的神经干周围,阻断其传导功能,从而减轻疼痛和不适感。

这种方法适用于某些特定类型的手术,如颈椎手术或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等。

优点是可以减少对其他神经的影响,降低并发症的风险。

需要注意的是,具体的麻醉方法和适用范围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手术要求来确定。

在选择麻醉方法时,应该与医生充分沟通,了解手术过程和可能出现的风险,以确保安全和有效的麻醉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
0.000
0.000
例女性;年龄最大 66 岁,最小 42 岁,平均(47.61±2.03)岁; 平均体重为(66.31±8.52)kg。对照组有 86 例男性、64 例 女 性;年 龄 最 大 66 岁,最 小 42 岁,平 均(47.65±2.08)岁; 平 均 体 重(66.34±8.53)kg。组间基础数据对比(P>0.05), 有可比性。 1.2 方法
2 结果
2.1 丙泊酚、瑞芬太尼使用剂量对比 研 究 组 的 丙 泊 酚、瑞 芬 太 尼 使 用 剂 量 明 显 少 于 对 照 组,
P<0.05,见表 1。
表 1 丙泊酚、瑞芬太尼使用剂量对比( ±s, µg)
组别
丙泊酚
瑞芬太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搜集 2018 年 3 月至 2019 年 3 月医院麻醉科收治的
统 计 两 组 患 者 的 丙 泊 酚、瑞 芬 太 尼 使 用 剂 量 及 VAS 评 分,并进行对比分析。VAS 评分:应用视觉模拟评分法对术 后 4 h、24 h、48 h 的疼痛感进行评分,评定标准为:0~10 分,0 分为无痛,10 分为剧痛,<3 分为轻微疼痛,可以忍受;4~6 分 为中度疼痛,对睡眠质量的影响较大,但在耐受范围内;7~10 分为剧烈疼痛,无法忍受。
全部患者在进行手术治疗前,均掌握视觉评分(VAS)的 具体方法,患者入室前为其注射 0.1 g 苯巴比妥钠、0.5 mg 阿
2.2 VAS 评分对比 术后 2 h、术后 24 h,研究组的 VAS 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
组,P<0.05;术后 48 h,两组的 VAS 评分之间的差异无统计 学意义,P>0.05,见表 2。
0 引言
神经外科颅脑病变者多需要进行开颅手术治疗,多数患 者在治疗前伴有不同严重程度的颅内神经功能损伤及颅内
1.4 统计学方法 将 本 次 研 究 数 据 均 纳 入 SPSS 21.0 软 件 分 析,t 检 验,
P<0.05 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高压,随着手术创伤、手术疼痛的刺激会使已有的症状加重, 导致脑组织出血、水肿,甚至发生颅内出血,直接威胁到患者 的生命安全 [1]。因此,选择合适的手术麻醉方式对保证开颅 手术治疗效果有着重要意义。本研究主要对 300 例开颅手 术患者进行研究分析,旨在探究头部神经阻滞复合静脉全麻 的应用价值,报告如下。
3 讨论
神经外科手术对麻醉的要求较高,即机体必须维持麻醉 诱 导、血 流 动 力 学 稳 定、内 环 境 稳 定。 麻 醉 效 果 达 到 以 上 要 求 便 可 显 著 降 低 术 中 的 过 激 反 应、缓 轻 炎 性 反 应、减 少 术 后 并发症情况,才可为术后患者平稳快速地苏醒提供保障 [2]。 以往的全身静脉麻醉手术存在一定的应用局限性,对手术过 程、术 后 不 良 反 应 难 以 达 到 理 想 的 控 制 效 果,而 通 过 头 部 神 经阻滞则可帮助局部麻醉药物的药效直接作用至细胞膜 Na+ 通道,对 Na+ 产生抑制作用,继而降低神经纤维兴奋性与传 导 性,避 免 伤 害 性 刺 激 传 至 患 者 的 神 经 中 枢,不 仅 可 以 促 进 神经外科手术顺利完成,还可减少术后疼痛感及不良反应 [3]。
300 例 需 要 行 开 颅 手 术 治 疗 的 患 者 进 行 研 究,随 机 分 为 研
研究组(n=150) 对照组(n=150)
t
1211.31±230.15 1459.12±241.03
9.107
1305.23±241.32 2453.16±241.53
41.177
究 组(150 例)、对 照 组(150 例)。 研 究 组 有 85 例 男 性、65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9 年第 19 卷第 65 期
109

·临床研究·
探讨头部神经阻滞复合静脉全麻在开颅手术麻醉中的临床 应用
李端旭
(腾冲市人民医院,云南 保山)
摘要:目的 探究在开颅手术麻醉中应用头部神经阻滞符合静脉全麻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搜集 2018 年 3 月至 2019 年 3 月医院麻
颅手术麻醉中行头部神经阻滞复合静脉全麻,麻醉效果持久,术后镇痛效果较好,可作为开颅手术的首选麻醉方法,值得推广。
关键词:开颅手术;头部神经阻滞;静脉全麻;镇痛效果
中图分类号:R614 文献标识码:A DOI: 10.19613/ki.1671-3141.2019.65.062
本文引用格式 :李端旭 . 探讨头部神经阻滞复合静脉全麻在开颅手术麻醉中的临床应用 [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9,19(65):109-110.
表 2 VAS 评分对比( ±s, 分)
组别
术后 2 h
术后 24 h
术后 48 h
研究组(n=150) 2.35±1.85 3.01±1.23
4.56±1.52
托品。进入手术室后,为患者开放下肢静脉通路,行局麻,穿
对照组(n=150) 4.32±1.11 4.34±1.21
4.57±1.61
刺 桡 动 脉,并 完 成 置 管,详 细 记 录 患 者 的 生 命 体 征 指 标。 观 察 组 在 以 上 基 础 根 据 患 者 的 手 术 切 口 位 置 的 双 侧 眶、滑 车、耳 颞、枕 大 及 枕 小 进 行 神 经 阻 滞,并 予 以 6~8 mL 罗 哌
醉科收治的 300 例需要行开颅手术治疗的患者进行研究,随机分为研究组(150 例)、对照组(150 例)。研究组行头部神经阻滞复
合静脉全麻,对照组行静脉全麻,比较两组的麻醉效果。结果 研究组的丙泊酚、瑞芬太尼使用剂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术后 2 h、
术后 24 h,研究组的 VAS 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 48 h,两组的 VAS 评分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开
t
11.183
9.440
0.055
P
0.000
0.000
0.955
卡 因(0.5%);5 min 后 应 用 针 刺 法 对 阻 滞 效 果 进 行 有 效 判 定,对 阻 滞 不 全 者 及 时 采 取 补 救 措 施,保 证 阻 滞 完 全。 对 照 组则不予以神经阻滞,术中应用丙泊酚及瑞芬太尼进行麻醉 维持,并予以阿曲库铵维持肌松。 1.3 观察指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