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初高学习]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单元总结学案 北

合集下载

【精品高中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单元总结

【精品高中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单元总结

单元总结一、中国古代的经济结构和特点1.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小农经济是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模式;以小农经济为主体的自然经济,始终在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以种植业为主,农牧业相结合;精耕细作是农业技术的主流。

2.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点:手工业生产部门不断增加与劳动分工越来越细;手工业生产技术高超且不断进步;手工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与工场手工业产生;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民营手工业到明清时期日益兴盛;古代手工业技术长期领先世界,产品远销亚、非、欧地区。

3.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商业产生后不断发展,到宋元时期空前繁荣;国内贸易、边境贸易、对外贸易全面繁荣;类似于银行、汇票的柜坊和飞钱及纸币很早出现;长期受到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同时,政府对商业的控制逐渐减弱。

官营商业和专卖制度长期存在,商人政治地位低下。

4.中国古代的经济结构与特点:以农业为主体的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手工业和商业处于农业的从属地位;历代王朝都不同程度地对私有土地实行管理,以稳定小农经济;中国古代工商业发达,并在明清时期以此为基础,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政府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中国经济的转型与发展。

二、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共性原因1.客观环境:统一稳定的政治局面,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客观环境。

2.政治条件:前代农民战争推动后继王朝调整统治政策,而且政策具有连续性。

3.科技条件:生产工具的改进、水利的兴修、历法的进步、科技著作的撰写、外国先进技术的引入等,成为经济恢复发展的科技条件。

4.国内外交流:国内各民族、各地区间的交流、相互学习、中外交往的加强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

5.群众条件: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

三、重农抑商政策和明清闭关政策的比较1.促使我国古代农业从集体耕种向个体农耕转变的重要因素是()A.生产工具的改进B.自然环境的变化C.耕作经验的丰富D.劳动者素质的提升2.中国古代农耕方式经历的过程是()A.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B.石器锄耕——刀耕火种——铁犁牛耕C.铁犁牛耕——刀耕火种——石器锄耕D.石器锄耕——铁犁牛耕——刀耕火种3.古代中国农耕文明长期居于世界先进水平,下列几幅图中生产工具的演变对于中国古代农耕文明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们反映了中国古代()A.播种方式的变革B.土地私有制的确立C.铁犁牛耕发展的全过程D.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的变革4.在某次青铜器文物展览会上,三星堆文化的青铜器赢得了参观者的一片赞美之辞。

高中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单元学习总结

高中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单元学习总结

单元学习总结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特点二、全面认识古代中国的小农经济和手工业经济1.小农经济(1)形成条件: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和推广;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

(2)小农经济成长的有利因素与不利因素①有利因素:生产工具的改进和使用:如铁器、牛耕的普及。

农民自身因素: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生产积极性提高;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封建政府的扶植:采取重农政策,扶植小农经济。

②不利因素:小农经济规模小和条件简陋,受到沉重的封建剥削,农业始终维持着简单再生产,顽固地保持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

历代封建王朝的后期,随着统治的腐败,每遇灾荒瘟疫,小农经济都面临破产的危险。

③特点:分散性:是一家一户的个体小生产。

稳定性: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紧密结合,自给自足。

封闭性:个体之间很少有交往和合作。

脆弱性:易受天灾、苛政和土地兼并的影响,特别是王朝政策的影响。

(4)落后性: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

(5)影响①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

②关系到封建经济的繁荣和封建政权的安危。

③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其长期存在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漫长的主要原因。

2.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征(1)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早在原始社会晚期,手工业就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持续不断地发展。

(2)多种经营模式长期并存。

①春秋战国以前,手工业由官府经营,即所谓“工商食官”。

②春秋战国以后,“工商食官”制度瓦解,形成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等多种经营模式长期并存的格局。

a.官营手工业规模庞大、行业众多、分工细致、组织形式严密、管理制度完善,长期占据统治地位。

b.民营手工业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的产品。

由于市场的激烈竞争,其中某些部门在明清时期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c.家庭手工业是农户的一种副业,产品主要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剩余部分才拿到市场上出售。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考点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考点2:手工业的发展(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第2课领先世界的古代手工业一、产生:原始社会晚期:形成独立的生产部门夏商周时期:主要生产青铜器,由官府垄断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三种经营形态1.官营手工业:●高超的冶金技术冶铜:原始社会,开始出现商周时期,青铜器繁荣(如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春秋至秦汉,鎏金、镶嵌技术冶铁:西周时,已能制造铁器战国,铁农具推广东汉,杜诗发明水排(水力鼓风工具)炼钢:春秋晚期,有钢剑魏晋南北朝,灌钢法●享誉世界的制瓷业商代:烧制出原始瓷器东汉:技术成熟,多为青瓷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唐代: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宋代:瓷窑遍布各地,出现五大名窑(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定窑)元代:景德镇成为制瓷中心明:青花瓷(元代成熟,明朝成为主流,以景德镇的最出名)清:瓷都---景德镇;彩瓷、珐琅彩(康熙时出现,鼎盛于乾隆时。

专供宫延皇室玩赏之用,不外流,数量少)异彩纷呈的丝织业(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织绸的国家)距今五六千年前:出现蚕茧和丝织品商代:出现平纹织物和斜纹提花织物(织机)战国时期:品种多,产量大,质量高汉代:丝绸之路唐朝:丝织技术高,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宋朝:丝织品品种繁多,织锦吸收了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明清:在苏杭等地由官府设织造局,技艺超过前代2.民间手工业:①种类:a.家庭手工业:是农户的副业,产品主要用来交纳赋税和家庭消费。

b.民营手工业: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的产品。

②发展历程:a. 两宋以后,除纺织品外,城乡所需的日常用具和用品主要出自民营手工业。

b. 元朝时,民间棉纺织能手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

c. .明中叶以后,纺织、制瓷、矿冶等行业中,民营甚至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并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机构与特点单元总结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机构与特点单元总结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

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3 . 经济重心: 经历了由北向南的转移过程,改变了中国 社会经济的空间格局。 4 . 工商业的发展: 虽然作为农业经济的有益补充,但曾 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5 . 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明朝中后期在农业经济发展的基 础上,孕育出资本主义萌芽。 6 . 经济政策: 中国古代政府大多采取重农抑商政策,在
芽的迅速成长。
3.“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资本主义萌
芽的发展。明清两代政府颁布“海禁”政策,由官府统一管理 和经营对外贸易,禁止商民私自出海贸易。清朝更是“闭关锁 国”,严格限制对外贸易,最大的影响是阻碍了近代中国社会 的前进和发展,影响了中外经济、科学、文化的正常交流,使
中国长期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严重阻碍国内商品经济和资本
主义萌芽的发展,使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日益落后于西 方,不利于中国古代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型。
4 .官府的沉重剥削,导致农民极端贫困,购买力极其低 下。在封建土地所有制基础上的陈旧落后的经济观念,使地 主、商人、高利贷者在其构成的三位一体的剥削体系中互相转
化,很少投资于扩大再生产。中国的资本主义发展始终未能突
展,其结果必然打乱社会经济结构的内部平衡,阻碍商品经济
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健康发展。
2 .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加强,统治者通过各种政治、 经济措施压制私营手工业的发展;封建专制统治的强化还压抑 了人们的思想,使人们的思想观念落后陈旧,社会上抑商和歧
视商人的现象根深蒂固,限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
破萌芽状态。
明清时期还采取闭关பைடு நூலகம்国政策,限制了工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
的发展。
二、明清时期中国社会未实现向近代社会转型的原因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单元学习总结 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单元学习总结 新人教版必修2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单元学习总结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特点方面特点农业生产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以小农经济为主要生产模式,实行精耕细作模式土地制度地主土地所有制、小农土地所有制、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多种形式并存经历了从西向东、从北向南的转移过程,中国社会经济的空间格局不断变经济重心化工商业作为农业经济的补充而存在,但曾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经济结构明朝中后期在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孕育出资本主义萌芽中国古代政府大多都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在明清时期还实行“闭关锁经济政策国”政策,限制了工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二、全面认识古代中国的小农经济和手工业经济1.小农经济(1)形成条件: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和推广;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

(2)小农经济成长的有利因素与不利因素①有利因素:生产工具的改进和使用:如铁器、牛耕的普及。

农民自身因素: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生产积极性提高;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封建政府的扶植:采取重农政策,扶植小农经济。

②不利因素:小农经济规模小和条件简陋,受到沉重的封建剥削,农业始终维持着简单再生产,顽固地保持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

历代封建王朝的后期,随着统治的腐败,每遇灾荒瘟疫,小农经济都面临破产的危险。

③特点:分散性:是一家一户的个体小生产。

稳定性: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紧密结合,自给自足。

封闭性:个体之间很少有交往和合作。

脆弱性:易受天灾、苛政和土地兼并的影响,特别是王朝政策的影响。

(4)落后性: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

(5)影响①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

②关系到封建经济的繁荣和封建政权的安危。

③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其长期存在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漫长的主要原因。

2.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征(1)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早在原始社会晚期,手工业就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持续不断地发展。

【小初高学习]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4课 古代的

【小初高学习]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4课 古代的

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知识点一土地制度的演变1.土地公有制: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

2.井田制3.封建土地私有制(1)确立: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2)弊端——土地兼并①出现原因:地主依靠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的土地。

②解决方式:北魏至唐朝前期的政府实行均田制,明朝政府按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收取赋税,但都不能真正阻止土地兼并。

【预习评价】1.(判断)井田制是一种土地私有制度。

(×)2.(判断)鲁国的税制改革推动了土地私有化。

(√)3.(思考)中国历代封建政府都非常重视土地问题,采取种种措施来制止土地兼并,均田制是其中的典型举措。

均田制能否根除土地兼并的问题,为什么?提示不能。

均田制是在不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前提下实行的,所以不可能真正限制土地兼并;土地兼并的根源是土地私有制。

知识点二“重农抑商”1.含义:国家要鼓励男耕女织的农业生产,限制工商业的发展。

2.原因:商人积聚大量财富,势力越来越大,影响农业生产甚至危及封建政权统治。

3.目的: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以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巩固封建统治。

4.提出:战国时期,商鞅在秦国变法时首倡。

5.发展(1)西汉①原因:经济凋敝,富商大贾乘机囤积居奇,操纵物价。

②措施:汉武帝推行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以及向工商业者加重征税等。

③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富商大贾的势力。

(2)明清①措施:封建政府依然固守重农抑商政策,继续实行专卖制度,对民营商业不断加征商税。

②影响:影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预习评价】1.(判断)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是“重农抑商”政策。

(×)2.(判断)“重农抑商”政策一直起消极作用。

(×)3.(思考)贾谊《新书》载:“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则物力必屈……今背本而以末,食者甚众,是天下大残。

”其核心观点是什么?贾谊论述此观点的根本目的是什么?提示核心观点:重农抑商。

高中历史会考知识: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高中历史会考知识: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高中历史会考知识: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中国古代的经济发展具有鲜明的特色。

下面是为大家收集整理的高中历史《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的会考知识点,相信这些文字会对你有所帮助的。

高中历史会考知识: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耕作方式不断进步1.原始农业采用“刀耕火种”。

2.在距今七八千年前,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标志着我国农业进入“耜耕”或“石器锄耕”阶段。

3.春秋时期,铁器农具、牛耕出现,战国时期推广。

二、土地制度的演变1.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

2.商周时期:土地归国家所有,实行井田制。

(1)过程:商(开始);;周(盛行);;春秋(瓦解);;战国(废除)(2)瓦解及原因:春秋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这种生产方式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许多私田出现;战争频繁,劳动力减少;鲁国等进行税制改革,促使土地逐步由国有向私有转变,逐步形成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剥削方式,井田制逐步瓦解。

3.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1)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成: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先后进行了变法运动。

封建制度最终在各国确立起来。

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彻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

(2)封建土地所有制特点封建土地所有制在中国存在两千多年;封建地主依靠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土地; 广大农民只有很少土地或完全没有土地,受封建地主和国家的剥削和压迫,生活贫困。

(3)屯田制(三国)原因:东汉末年,曹操为筹措军粮,推行屯田。

做法:招募流农耕种田地;在军事频繁地区,让士兵屯田。

作用:屯田制是封建制的土地国有制,屯田制的推行,安置了大批流亡农民,使流民有田耕种,有利于稳定了社会秩序,缓和社会矛盾;保证了军粮供应;促进了北方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4)均田制(北魏至唐中期)①目的: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

②内容:北魏时,国家将土地分配,给农民一定数量的田地;百姓缴纳租税,服徭役和兵役。

最新-2018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

最新-2018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课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1.(2018年温州一模·14)在古代中国,农业被统治者看做立国之“本”,与农业发展相关的文献汗牛充栋。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吕氏春秋》提出了后世长期遵循的重农原则B .《四民月令》记载了北魏至唐前期的土地制度C .早期史书将《河渠书》、《沟洫忠》列为专篇D .元朝王祯所著《农书》记载了水排鼓风冶铁解析:B 。

本题考察农本思想。

《四民月令》,是东汉后期叙述一年例行农事活动的专书,不是北魏至唐前期的土地制度,故选B 。

2.(2018年丽水一模·12)某位学者对中国古代农业提出这样的观点: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实现了革命性的突破。

下列史实能印证这一观点的有①牛耕和铁农具使用 ②土地私有制确立 ③县制出现④重农抑商政策提出 ⑤商业中心出现A .①④⑤ B.①②⑤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解析:C 。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进步。

④维护小农经济,没有实现 农业的革命;⑤是城镇经济发展的结果。

3.(2018年金华十校调研·5)下列关于唐代农业发展的相关表述,正确的是①关中农民创造了“井渠” ②使用高转筒车 ③曾推行均田制 ④出现了曲辕犁A .①②③B .①③④C .①②④D .②③④解析:D 。

本题考查了汉、唐农业发展的概况,根据所学来判断,第①项关中农民创造了“井渠”是在汉代,本题选D 项。

第2课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1.(2018年宁波调研·1)图1为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的大盂鼎、大盂鼎拓片(钟鼎文)及其部分译文,联系商周历史,以下结论正确的是图1①现存的商周时期青铜器大多为礼器 ②商周时期的青铜铸造以煤炭为燃料 ③钟鼎文已经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④拓片部分内容涉及到西周王朝建立A .①③④B .①②③C .①②④D .②③④解析:A 。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商周时期手工业发展特点的准确掌握。

根据所学商周时期 青铜铸造的燃料主要是木炭,最早在冶金业使用煤是在汉朝,故应排除②。

2017_2018学年高中历史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单元总结学案新人教版

2017_2018学年高中历史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单元总结学案新人教版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单元总结一、中国古代的经济结构和特点1.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小农经济是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模式;以小农经济为主体的自然经济,始终在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以种植业为主,农牧业相结合;精耕细作是农业技术的主流。

2.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点:手工业生产部门不断增加与劳动分工越来越细;手工业生产技术高超且不断进步;手工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与工场手工业产生;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民营手工业到明清时期日益兴盛;古代手工业技术长期领先世界,产品远销亚、非、欧地区。

3.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商业产生后不断发展,到宋元时期空前繁荣;国内贸易、边境贸易、对外贸易全面繁荣;类似于银行、汇票的柜坊和飞钱及纸币很早出现;长期受到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同时,政府对商业的控制逐渐减弱。

官营商业和专卖制度长期存在,商人政治地位低下。

4.中国古代的经济结构与特点:以农业为主体的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手工业和商业处于农业的从属地位;历代王朝都不同程度地对私有土地实行管理,以稳定小农经济;中国古代工商业发达,并在明清时期以此为基础,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政府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中国经济的转型与发展。

二、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共性原因1.客观环境:统一稳定的政治局面,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客观环境。

2.政治条件:前代农民战争推动后继王朝调整统治政策,而且政策具有连续性。

3.科技条件:生产工具的改进、水利的兴修、历法的进步、科技著作的撰写、外国先进技术的引入等,成为经济恢复发展的科技条件。

4.国内外交流:国内各民族、各地区间的交流、相互学习、中外交往的加强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

5.群众条件: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

三、重农抑商政策和明清闭关政策的比较1.促使我国古代农业从集体耕种向个体农耕转变的重要因素是( ) A .生产工具的改进 B .自然环境的变化 C .耕作经验的丰富D .劳动者素质的提升2.中国古代农耕方式经历的过程是( ) A .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 B .石器锄耕——刀耕火种——铁犁牛耕 C .铁犁牛耕——刀耕火种——石器锄耕 D .石器锄耕——铁犁牛耕——刀耕火种3.古代中国农耕文明长期居于世界先进水平,下列几幅图中生产工具的演变对于中国古代农耕文明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们反映了中国古代( )A .播种方式的变革B .土地私有制的确立C .铁犁牛耕发展的全过程D .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的变革4.在某次青铜器文物展览会上,三星堆文化的青铜器赢得了参观者的一片赞美之辞。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2习题: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3课含答案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2习题: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3课含答案

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目标导航]课程标准学习目标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1.了解我国古代各历史时期商业发展的概况。

2.理解我国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及其与农业、手工业的关系。

3.认识古代商业的发展对当时社会经济的影响。

一、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1.先秦时期——兴起春秋战国时期(1)商业繁荣,出现许多商品市场和大商人.(2)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商人社会地位提高。

2.秦汉时期—-艰难发展(1)政策:统治者多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业发展比较艰难。

(2)特点:商人经商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发展比较艰难,总体水平不高.3.隋唐时期——发展(1)发展原因: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大运河的开通,有利于商品流通.(2)表现:除都市商业外,农村集市贸易发展起来;为商业服务的柜坊和飞钱相继问世.4.宋元时期-—繁荣(1)原因:商业环境相对宽松.(2)表现:商品种类迅速增加,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元大都成为国际性商业大都会。

5.明清时期——继续繁荣(1)城镇商业呈现繁荣景象,棉花、茶叶等农副产品进入市场成为商品。

(2)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

(3)出现晋商和徽商等地域性的商人群体。

[易混易错]虽然隋唐到明清商业不断发展,但政府重农抑商的压制政策一直存在,因此其发展一直是艰难的,在传统的自然经济结构里居次要地位.[思维点拨]1.柜坊专营货币的存放和借贷,是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它是专为远距离和大宗商品交易服务的,也便于商人筹措资金。

2.飞钱类似于后世的汇票,它出现以后,商旅不用长途携带钱币,也不用运输税钱。

二、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1.市的变迁时期宋朝以前宋朝政策严格控制放松控制商业地点县治以上的城市,在特定位置设市,用于货物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城郊和乡村的2。

城市的发展(1)原因:丝绸之路的开通、大运河的开凿、经济重心逐渐南移.(2)表现①古代的长安、洛阳、开封、临安、大都等大城市成为著名的商业中心。

必修 第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讲

必修 第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讲

第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一讲古代中国经济的形成与发展古代中国经济的形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当时黄河流域出现了农业生产和手工业生产。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经济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商业活动、货币交易、铁器制造等成为普遍现象。

随着汉朝的统一,中国经济得到了巨大的发展。

唐朝时期,中国经济进入了鼎盛期。

第二讲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包括农业经济、手工业经济、商业经济。

农业经济古代中国的农业生产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

农业主要以种植粮食为主,同时还种植茶叶、蚕桑、棉花等作物。

古代中国的农业生产主要采用了农耕技术,包括种植技术、耕作技术等。

手工业经济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生产主要分为纺织业、陶瓷业、制茶业、造纸业、冶金业等。

这些手工业生产是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手工业生产主要集中在城镇和农村,这些手工业生产大多是家庭作坊式的生产,同时也有一些商家出资办厂,雇用工人生产。

商业经济古代中国的商业主要包括城市市场贸易和货运贸易。

在城市市场贸易中,商家主要从事商品交换,通过买卖商品来获得利润。

在货运贸易中,商家主要从事运输业务,运输各种商品到各地进行交换。

古代中国的商业主要以私营商业为主,同时还存在着官营商业。

第三讲古代中国经济的特点经济制度落后封建社会的经济制度落后,以农业经济为主,手工业经济和商业经济虽得到一定发展,但其发展程度都不高。

地理条件限制中国地域辽阔,地理条件也各不相同,这对中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一定的限制。

例如,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是中国主要的农业生产区,而北方地区气候寒冷,较难进行农业生产,对经济发展产生了一定的限制。

内循环经济古代中国的经济主要通过内部循环进行发展。

农民生产农产品,手工业生产各种手工制品,商业主要进行本地商品交换,这种经济方式主要针对本地市场,对外贸易相对较少。

重农抑商古代中国经济制度的特点之一是“重农抑商”。

封建统治者认为商人只会谋取自身的利益,而不会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考虑,因此对商业的发展进行了限制和约束,对农业的发展进行了推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单元学习总结
古代农业的发展历程
一、古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共同因素和基本特征 1.共同因素
(1)客观环境:统一稳定的政治局面,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客观环境。

(2)政治条件:前代农民战争推动后继王朝调整统治政策,而且政策具有连续性。

(3)科技条件:生产工具的改进、水利的兴修、历法的进步、科技著作的出版、外国先进技术的引入等,成为经济恢复发展的科技条件。

(4)国内外交流:国内各民族、各地区间的相互交流、相互学习,中外交往的加强,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

(5)群众条件: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

2.基本特征
二、小农经济、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基本内涵
1.小农经济是以土地私有制为基础,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的小规模的个体农民经济。

它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背景下,其性质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具有分散性、封闭性、落后性、脆弱性等特点。

2.自然经济是为了满足生产者或经济单位自身需要而生产的经济形式。

其基本特征是“自给自足”,和商品经济相对立。

自然经济早在原始社会就产生了,是与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和社会分工不发达相适应的,具有闭塞性、迟滞性等特点。

3.商品经济是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态,包括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

衡量商品经济发展的指数主要看产品、市场、商人、货币、城市等方面。

商品经济具有极强的开放性和进取性。

商品经济取代自然经济是近代社会区别于古代社会的最重要标志。

“重农抑商”政策和“海禁”政策
例题 (2016·浙江文综,17)在古代文学家笔下,大江之南的乡村社会,“家给人足,居则
有室,佃则有田,薪则有山,艺则有圃……婚媾依时,闾阎安堵,妇人纺织,男子桑蓬,臧获服劳,比邻敦睦。

”该材料反映的农业经济状况是( )
A.土地过度集中B.有田者无力可耕
C.小农户个体经营D.地权与劳动者契合
一定考向:小农经济的特点
二抓关键:(1)材料中对大江之南的乡村社会的描述“家给人足……妇人纺织,男子桑蓬,臧获服劳,比邻敦睦”等。

(2)联系教材关于小农经济概念的学习,把握其基本特点,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三辨选项
答案 C
题型解读
概念型选择题是指对历史基本概念进行阐释的选择题。

主要考查对历史概念的再认再现和理解阐释能力,要求准确理解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并对其内在规律和本质属性进行准确把握,题干中常见的提示语有“内容是”“标志是”“性质是”“特点是”“最准确的理解是”等。

这类题的命题多数会在备选项的表述上采用混淆手法,或偷梁换柱,或以偏概全,或以末代本、因果倒置等。

这类题目的考查形式主要有三种:一是题干概念类,即题干提供一个概念,选项提供与概念相关的四个阐释,要求从中找出一个最符合题干概念的阐释;二是选项概念类,即题干提供某种现象的阐释,选项提供四个概念,要求从中找出符合题干阐释的概念;三是隐形概念类,即题干和选项均不出现概念,但解题时需要运用历史概念。

解答技巧
解答此类选择题多运用以下方法:
(1)背景分析法:历史概念有其客观存在的特定背景,根据历史概念的时间和空间,联系所学知识,直接选取合适的答案。

(2)本质定性法:就是对历史概念的性质、本质等进行属性上的界定,即分析“该概念是什么”,凡是与题目所考查的概念性质不同的就要被淘汰。

(3)时空定量法:就是对历史概念的时间、使用范围等进行量度上的界定,即分析“该概念在什么时空区间内存在,在什么范围内适用”。

(4)理论分析法: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基本原理可以迅速解答,如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