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存的一切都合理吗?——处于理性社会的我们
卢梭之问

卢梭简介让·雅克·卢梭(1712年—1778年),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是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启蒙运动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
主要著作有《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爱弥儿》、《忏悔录》、《新爱洛漪丝》、《植物学通信》等。
精彩摘要:【卢梭的思想】卢梭是启蒙运动的重要思想家。
启蒙运动宣扬理性主义,一切现实的制度,包括政治的、法律的,都必须在理性法则面前接受审判,凡是不能证明其合理性的,都应该被推翻,这是法国启蒙运动最核心的精神遗产,也是所有近代激进主义最核心的思想。
现代社会人类出现平等化趋势,人与人之间都差不多,“凭什么你管我”的问题就需要重新回答,卢梭思想中一个很核心的观念是“公意”,他大概是近代思想家中第一个比较早的感觉到现代政治对人民主权的要求。
卢梭作为法国启蒙运动最激进的代表,人类完全有能力依靠自己的理性,打出一片自己的天地,而英国启蒙强调人的理性有局限性,人不要对自己的理性能力估计过高。
因此,西方对卢梭的看法不一样,一派喜欢卢梭,一派喜欢洛克,英国学者认为卢梭的结果就是希特勒,而洛克的结果就是罗斯福和丘吉尔,这是对卢梭的典型描述。
【卢梭之于中国】以前总结卢梭思想得与失,往往直接指向卢梭与集权体制的关系,虽然有内在的思想联系,但不能说卢梭直接培育专政,培育了希特勒这样的人。
卢梭的政治理想排斥利益,诉诸绝对的公意,这样的政治制度又如何解决人基本的利益诉求呢?如何实现一个好的理想和具体可操作的制度,最后落实到每一个人,使他的利益和理想都能得以实现,个体权力不被国家主权架空,是卢梭留给我们的思考。
对于卢梭,我一直比较矛盾,他追求平等、正义、纯粹心灵,非常美好,确实符合人性,困惑就在于如何用合适的手段追求美好的东西,如果没有有效衔接,会经常面临人性的悲剧--追求美好的东西,往往导致较为灾难的结果。
改革30年,由于存在社会不公和制度缺陷,使得我们很容易从卢梭思想中找到一些精神诉求。
凡是合理的都是存在的,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黑格尔

凡是合理的都是存在的,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黑格尔凡是合理的都是存在的,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文图:网络编辑:梅瓣湖畔----我们可以断言,没有激情,任何伟大的事业都不能完成。
----凡是合理的都是存在的,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
此句出自《权利的哲学纲要》一书。
----对现实的抽象就是对现实的毁灭。
----历史往往会惊人的重现,只不过第一次是正史,第二次是闹剧。
----一个民族只有那些关注天空的人,这个民族才有希望。
如果一个民族只是关心眼下脚下的事情,这个民族是没有未来的。
----建筑是凝固的音符,音乐是流动的建筑。
----“精神”是唯一的实在。
个人简介----姓名: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出生: 1770年8月27日(德国斯图加特)去世: 1831年11月14日(德国柏林)学派/流派:黑格尔主义主要领域:逻辑学、历史哲学、美学、宗教、形而上学、认识论、政治学受影响于:亚里士多德、安瑟伦、笛卡尔、斯宾诺莎、歌德、伯麦、卢梭、康德、费希特、谢林等。
施影响于:费尔巴哈、马克思、恩格斯、列宁、鲍威尔、施蒂纳、托洛茨基、布拉德雷、汉斯·昆、海德格尔、萨特、巴特、哈贝马斯、伽达默尔。
学术简介----德国哲学家,德国古典唯心主义的集大成者。
杜宾根大学哲学博士。
曾任家庭教师,纽伦堡文科中学校长,海德堡大学、柏林大学教授。
1830年任柏林大学校长。
创立欧洲哲学史上最庞大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并极大地发展了辩证法。
他的哲学的基本的出发点是唯心主义的思维与存在同一论(亦称“思有同一说”),精神运动的辩证法以及发展过程的正反合三段式。
认为思维和存在统一于绝对精神,绝对精神是一独立主体,是万事万物的本原与基础,它的辩证发展经历了逻辑、自然、精神三个阶段。
他的哲学是对三个阶段的描述,因而相应地由逻辑学、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三个部分组成。
逻辑学是“研究观念(理念)自在自为的科学”,将质量互变、对立统一、否定之否定当做思维的规律加以阐明,在概念的辩证法中,他猜测到了客观事物本身的辩证法。
有哪些常年的哲学概念,是被大众所误解的(比如“存在即合理”)?

哲学是一门深奥的学科,其中涉及到的概念很多,有些概念被大众所广泛接受,但是却存在着误解。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常年被大众所误解的哲学概念。
一、存在即合理“存在即合理”是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提出的概念,它被广泛理解为“存在的事情都是合理的”,但这种理解是不准确的。
实际上,“存在即合理”是指存在的事物都有其自身的合理性,即存在的事物都是按照自身的规律和必然性而存在的。
这种解读与“存在的事情都是合理的”是完全不同的。
二、唯心主义唯心主义是一种哲学观点,它认为精神或意识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存在形式,物质只是精神的产物。
很多人错误地认为唯心主义是一种只注重精神世界,而忽视物质世界的思想。
实际上,唯心主义并不是完全否定物质世界的存在,它只是认为物质世界是由精神世界所决定的。
三、道德道德是人类行为的规范和准则,它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基础。
很多人错误地认为道德是一种绝对的、普遍适用的准则,而忽视了不同文化、不同历史背景下道德的差异性。
实际上,道德是一种历史、文化、社会背景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它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四、自由意志自由意志是指人类在行动时具有的自由选择的能力。
很多人错误地认为自由意志是指人类的行动完全由自己决定,而忽视了外部环境和内在因素对人类行动的影响。
实际上,自由意志是指人类在受到外部环境和内在因素的影响下,仍能够做出自己的选择。
五、真理真理是指客观存在的事物、事实和规律,它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基础。
很多人错误地认为真理是一种绝对的、不变的存在,而忽视了真理的相对性和历史性。
实际上,真理是一种不断发展和演变的概念,它随着人类认识的深入而不断变化。
哲学概念是深奥的,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和理解。
只有正确理解这些概念,才能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指导我们的行为。
结语:哲学概念是人类思想史上的重要遗产,它们代表着人类对世界的认识和思考。
由于概念本身的复杂性和人们对其理解的不同,很多概念被大众所误解。
我们需要认真思考和理解这些概念,才能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指导我们的行为。
论黑格尔哲学中的“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

论黑格尔哲学中的“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马克思说:黑格尔“第一个全面地有意识地叙述了辩证法的一般运动形式。
”黑格尔的辩证法继承和汇集了前人和当时的哲学和自然科学的优秀成果,是人类认识史上的一次伟大变革,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它打破了长期在人们头脑中占统治地位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方法,为人类社会各门科学提供了正确的思维方法,即思维辩证法。
可以说这是一次真正的人类思维的解放。
人们已“不再敬重还正在不断流行的形而上学所不能克服的对立”。
在哲学史上,从古希腊哲学到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法的发展经历了一个“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三个阶段,出现了两次质的飞跃。
在古希腊哲学中,以赫拉克利特为代表的辩证法是对客观事物辩证法的反映,是朴素的、直观的客观辩证法。
黑格尔的辩证法是关于思维运动的主观辩证法,是以近代自然科学和哲学的思维成果为其内容。
从古希腊的客观辩证法到黑格尔的主观辩证法是一次质的飞跃。
从黑格尔的主观辩证法到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又是一次质的飞跃。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在更高程度上的统一。
是古希腊客观辩证法和黑格尔主观辩证法的继承和发展。
在此可以看出黑格尔辩证法在哲学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黑格尔辩证法思想主要集中地体现在《逻辑学》里,它表现为一个完整的范畴的逻辑体系和范畴推演的逻辑过程。
在黑格尔的辩证法的体系中“现实”是一个很重要的范畴,包括了“存在论”和“本质论”中的一切范畴(如质、量、度、同一、差别、矛盾、本质、现象等等范畴)于自身内。
现实就是这诸多范畴的统一。
在黑格尔的《逻辑学》中,现实又是绝对理念(或真理)的基本内容。
理念就是内容(现实)与形式(概念)的统一。
黑格尔是一个客观唯心主义哲学家,他的逻辑体系是建立在绝对理念的基础上,逻辑范畴的推演和转化就是绝对理念自身的运动,一切运动都是从绝对理念那里开始最后又回到绝对理念,其中每一个范畴、概念都是绝对理念的环节和内容。
存在即合理,既是对辩证法的误解,也是违背历史理性的诡辩

存在即合理,既是对辩证法的误解,也是违背历史理性的诡辩存在即合理,在今天的社交网络上,成了一句回护自身毛病的惯用话语,即便回护之人没有实实在在把这句话说出来,但从他们的护短逻辑来看,也是把“存在即合理”当成了一句应对合理指责的利器。
殊不知,当说出或想用“存在即合理”的时候,就已经迈入了不合理的深池。
一、存在即合理,其真实含义是什么?首先来分析一下,存在即合理其本意究竟是什么,是不是任何人都可以轻易把这句话当成为自己开脱的辩护句式。
存在即合理,其实是对黑格尔思辨哲学的通俗解读,这种解读很容易造成歧义存在即合理,其实是对黑格尔思辨哲学的一种通俗解释,这种解释听起来很有力量,但和黑格尔的哲学本身,还有着非常遥远的距离。
这一类的通俗解释,在孙正聿教授的《哲学通论》中,有一个专门的术语来称呼之,叫做“常识的哲学化”,所谓常识的哲学化,其实非常好理解。
因为常识和哲学,有着两种完全不同的思维方式。
常识的思维方式,叫做“对象思维”;哲学的思维方式,叫做“反思思维”。
常识的哲学化,就是以看似具有思辨理性的语言,来包装一些似是而非的常识知识。
这类常识知识经过包装后,普遍具有似是而非的迷惑性,比如“存在即合理”“凡事都有两面性”,但如果对其进行系统的反思,其不合理性的特点,就会暴露。
提出常识的对象思维和哲学的反思思维,是高清海教授一项贡献二、对常识进行反思,才是理性的思维方式a.作为对象思维的常识对象思维的特点,往往比较固化,好比说成年人在辅导一个刚刚接触文史的孩童,都会选择为孩童讲故事的方式,让其了解相应的文史常识。
所以很多记忆力强的孩子,可能张口就会说出杜甫是一位现实主义诗人,苏轼是一位豪放派词人。
如果这个孩子一直未能接受理性的熏习,很可能终其一生也不会对杜甫和辛弃疾有着全面的了解,和基于历史理性的分析。
如果这个时候突然告诉他,杜甫不乏潇洒不羁的诗才性情,所谓豪放也只是苏轼一时兴起的玩娱之作,宋词本身仍然以温婉细腻为主流。
论黑格尔哲学中的“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

论黑格尔哲学中的“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马克思说:黑格尔“第一个全面地有意识地叙述了辩证法的一般运动形式。
”黑格尔的辩证法继承和汇集了前人和当时的哲学和自然科学的优秀成果,是人类认识史上的一次伟大变革,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它打破了长期在人们头脑中占统治地位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方法,为人类社会各门科学提供了正确的思维方法,即思维辩证法。
可以说这是一次真正的人类思维的解放。
人们已“不再敬重还正在不断流行的形而上学所不能克服的对立”。
在哲学史上,从古希腊哲学到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法的发展经历了一个“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三个阶段,出现了两次质的飞跃。
在古希腊哲学中,以赫拉克利特为代表的辩证法是对客观事物辩证法的反映,是朴素的、直观的客观辩证法。
黑格尔的辩证法是关于思维运动的主观辩证法,是以近代自然科学和哲学的思维成果为其内容。
从古希腊的客观辩证法到黑格尔的主观辩证法是一次质的飞跃。
从黑格尔的主观辩证法到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又是一次质的飞跃。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在更高程度上的统一。
是古希腊客观辩证法和黑格尔主观辩证法的继承和发展。
在此可以看出黑格尔辩证法在哲学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黑格尔辩证法思想主要集中地体现在《逻辑学》里,它表现为一个完整的范畴的逻辑体系和范畴推演的逻辑过程。
在黑格尔的辩证法的体系中“现实”是一个很重要的范畴,包括了“存在论”和“本质论”中的一切范畴(如质、量、度、同一、差别、矛盾、本质、现象等等范畴)于自身内。
现实就是这诸多范畴的统一。
在黑格尔的《逻辑学》中,现实又是绝对理念(或真理)的基本内容。
理念就是内容(现实)与形式(概念)的统一。
黑格尔是一个客观唯心主义哲学家,他的逻辑体系是建立在绝对理念的基础上,逻辑范畴的推演和转化就是绝对理念自身的运动,一切运动都是从绝对理念那里开始最后又回到绝对理念,其中每一个范畴、概念都是绝对理念的环节和内容。
《西方哲学史》 第十五讲 黑格尔哲学

• 凡是合理的都是存在的,凡是存在的都 是合理的 。 • 历史给我们的教训是,人们从来都不知 道汲取历史的教训。 • 一个民族只有有那些关注天空的人,这 个民族才有希望。如果一个民族只是关 心眼下脚下的事情,这个民族是没有未 来的。 • 人是靠思想站立起来的。 • 人们往往把任性也叫做自由,但是任性 只是非理性的自由,任性的选择和自觉 都不是出于意志的理性,而是出于偶然 的动学体系: 一、精神现象学:人如何认识绝对精神; 二、逻辑学:绝对精神如何运动; 三、应用逻辑学,包括: 1、自然哲学:绝对精神如何被异化为自然 的运动; • 2、精神哲学:绝对精神如何在人类社会和 精神领域运动。 • • • • •
• 关于《精神现象学》: • 1、1805年,黑格尔开始写作《精神现象学》, 1807年3月出版。它标志着由康德开始的德国哲学 革命进入了新的阶段,也标志着黑格尔已经成为 一位成熟的和独树一帜的哲学家; • 2、黑格尔在这部巨著中划时代地提供了一部人类 意识的发展史。它从内容上将人类意识发展分为 五个阶段。①意识,②自我意识,③理性(这三个 阶段属于主观精神);④精神,即客观精神;⑤绝 对精神。黑格尔的整体观和伟大的历史感,均体 现在这部意识发展史中; • 3、《精神现象学》作为人的意识发展诸阶段的缩 影,深刻地揭示了人的个体发展及人类社会发展 两个方面的历史辩证法。
• 一、生平与著述: • 黑格尔1770年出生于一个政府公务员家庭。 1788年进入杜宾根神学院学习。1793年毕 业后,先后在伯尔尼和法兰克福当了七年 的家庭教师。 • 1800年到耶拿,与谢林共同创办《哲学评 论》杂志。次年成为耶拿大学编外讲师, 四年之后成为副教授。
• 1807年出版他的第一部著作《精神现象学》。 1808至1816年,他在纽伦堡当了八年的中学校长。 在此期间完成了《逻辑学》(简称大逻辑)。 • 1816年,他被聘为海德堡大学教授。1817年,出 版《哲学全书》(其中的逻辑学部分简称小逻 辑),完成了他的哲学体系。1818年开始担任柏 林大学教授,1821年出版《法哲学原理》。1829 年,黑格尔被任命为柏林大学校长和政府代表。 • 1831年死于霍乱。他在柏林大学的讲稿被其学生 整理为《哲学史讲演录》、《美学讲演录》和 《宗教哲学讲演录》。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的名言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的名言:“凡是合理的都是存在的,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黑格尔的原意是“存在必有其存在的原因”,而非“存在的都是对的”,应该于哲学角度去理解这句话,而非于社会学角度。
表现在经济上就是,所有的经济现象的出现都是有其原因的。
如97金融风暴表面原因是“索罗斯……”,本质原因是市场体制发育不成熟;08次贷危机表面原因是“次贷”,实质原因是经济泡沫的破碎一个东西或者现在既然存在于世界上,那一定有原因和道理,就算是不利于发展,不利于人们生活的,但一定有它的合理性支持它的存在。
世界上有很多正面或者负面的东西,美与丑,善与恶,丑和恶好像不合理,但是却存在,正因为它们存在,才有美与善。
理解“合理”既是存在的意义,即使这个意义是负面的。
按黑格尔的观点,理性不仅是主观的理想性,而且是事物的本质,而事物归根到底要符合自己的本质,所以合乎理性的东西一定会成为现实。
另一方面,并不是什么东西都可以称为现实,只有合乎理性的东西才能说是现实,所以现实的就是合理的。
后来他被别人攻击,说这个社会的黑暗难道都是合理的吗?这些都现实。
他回答说“现实”和“现存”是不一样的,《小逻辑》有段原话解释得很清楚:“在日常生活中,任何幻想、错误、罪恶以及一切坏东西,一切腐败幻灭的存在,尽管人们随便把它们叫做现实,但是,甚至在平常的感觉里,也会觉得一个偶然的存在不配享受现实的美名。
因为所谓偶然的存在,只是一个没有什么价值的、可能存在的,亦即可有可无的东西。
”根据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任何生物都在为了适应这个世界而不停的进化,叫做优胜劣汰。
这里把生物的概念放大为一切事物,如果一样事物还存在在世上那说明他就是合乎自然的可以存在下去的,,如果不存在或以前存在现在不存在就说明他被现在的自然所淘汰了随着时间推移渐渐灭绝了(一定要考虑时间过程)。
他的存在肯定合理,不合理就不会存在.当然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他的利弊丢会呈现出来,当弊大于利时他的存在就没必要了.用所谓书上的话来说就是他的发展是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方向的,是积极向上的就有存在的必要,反之就会被推翻.现在物质经济发展好,其余的还有待上层深思.存在即合理,这里的“合理”请不要误读为“合乎情理”或“符合社会公共道理、公理”之类,而是当做“理由”来讲。
存在即合理的真正含义

存在即合理的真正含义
出自《法哲学原理》序中的理论
存在即合理是客观唯心主义的理论,意思是:宇宙的本原是绝对精神(理性),它自在地具备着一切,然后外化出自然界、人类社会、精神科学,最后在更高的层次上回归自身。
因此,凡是在这个发展轨迹上的就是合理的(“乎理性”的简略说法),也就是必然会出现的,是现实的。
出自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序。
黑格尔认为,宇宙的本源是绝对精神。
它自在地具备着一切,然后外化出自然界、人类社会、精神科学,最后在更高的层次上回归自身。
因此,凡是在这个发展轨迹上的就是合乎理性的,也就是必然会出现的、是现实的。
反过来讲也同样成立。
这才是“存在即合理”的本来意思。
无数现象符合某种“理”,但并不一定是通常语境下的合理,亦即“正确的”的,例如犯罪。
要理解这句话的真正含义,有必要了解当时历史环境中的“理念论”,这是关于现实、存在,与理念、理性、真实的哲学上的探讨。
马克思主义对“存在即合理”命题理解的纠偏

马克思主义对“存在即合理”命题理解的纠偏作者:王润瑾来源:《法制与社会》2019年第31期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存在即合理” 纠偏黑格尔在其《法哲学原理》的序言中提到“凡是合乎理性的东西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东西都是合乎理性的”,即后来被简化的“存在即合理”命题,这一论断后来被独裁者用来为欧洲封建君主专制做辩护,由此引发后世人对这一命题的极大误解。
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明确阐释了这一命题,笔者结合马恩原著现做如下梳理。
“存在即合理”命题的原文是“凡是合乎理性的东西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东西都是合乎理性的”。
由此可见,“现实的东西”被归纳为“存在”,进而又被归纳为“现存的东西”。
“合乎理性的”被归纳为“合理”。
现实与存在,存在与现存,现实与现存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吗?现实,指一切有内在根据的、合乎必然性的存在。
现存,指现在存在的,在当前历史时期内存在的事物。
存在,可以是现存的事物,也可以是过去曾经存在过但现在已经不存在的事物。
由此可见,这三者的意思虽有一定联系,但在本质上有着很大的区别。
后人在看到“存在即合理”时很容易就在脑中自动转化为“现存即合理”,这是人的思维惯性决定的,是一种直观感受,很难避免,尤其是对于不了解哲学和辩证法的人来说。
存在与现存不能直接等同,现存和现实更不能。
而之所以后人会轻易将其等同,原因就出现在名词的语言转换上。
要想规避这一点,就要对它本来的意思进行重新归纳,“存在即合理”其实是“现实即合理”。
然而世人已经熟悉“存在即合理”的叫法,将其改变意味着更新人们固有的思想观念,很有一定难度。
因此我们暂时能做的,是理清这个命题的根本含义,即使简要命题的语言有歧义,其中蕴含的思想、方法也不会因为语言表述的更改而有所改变。
(一)对“凡是现实的东西都是合乎理性的”的理解1.现实的东西不等同于现存的东西,现实性在其展开过程中表现为必然性。
现存的东西并不全是现实的,只有当现存事物表现出必然性时,它才是现实的,才是合理的。
“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精选文档

“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精选文档“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存在的,都是合理的”这样一些说法经常被冠以黑格尔的大名来加以引用。
有的引用者对黑格尔的了解也仅止于这么一句并非他本人原命题的一句话。
但是这样一些说法并不是黑格尔原命题的简单表述方式,而是严重扭曲了原命题的本意,失去了原命题重大的革命与现实意义。
恩格斯对此做过分析和说明,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只是提高了黑格尔及这一命题在我国知识分子中的知名度,而对原命题的理解仍然存在一些误区。
原命题的价值与合理性远远超过这些伪命题,我们应该认真了解原命题的来龙去脉,理解它所包含的真正内容与意义。
一、原命题的历史探寻(一)命题的提出。
黑格尔的这一命题是他在1820年为其《法哲学原理》(写于1820年,出版于1821年)所写的序言中提出的。
德语原文是:Was vern-ünftig ist,das istwirklich;undwas wieklich ist,das ist vernünftig。
他在《小逻辑》导言的第六节里又加以引用和发挥。
(《小逻辑》出版于1820年在《法哲学原理》之前,据我国著名黑格尔哲学专家贺麟先生的分析,关于这个命题的说明可能是1827年《小逻辑》出第二版时加进去的。
)此外,黑格尔《逻辑学》第二编第三部分第二章,关于“现实”的论述以及《小逻辑》第二篇关于“实在”的论述,虽不是直接阐述这一命题,但对于我们理解这一命题的真实意义很有帮助。
(二)命题的中文翻译。
中国哲学家最早论及黑格尔(译名海格尔)这个命题者是章太炎,他的表述是:“事事皆合理,物物尽善美”(《四惑论》,1908)。
冯友兰在《新理学》(1939年)一书中也谈道:“黑格尔说,凡存在者都是合理的。
” 因为当时外文翻译水平有限等问题对原命题的意思造成了误解。
我国最早翻译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这本书的是范扬、张企泰,他们的译本由法律出版社先在1959年出版过。
【你怎么看「存在即合理」这个观点】存在的就是合理的

【你怎么看「存在即合理」这个观点】存在的就是合理的最讨厌听到有人说「存在即合理」这句话了。
仿佛只要搬出这句话,一切事情就有了天然的合理性,所有的问题都可以视而不见,不管搞出了什么烂摊子,都能拿这句话来收场。
比这更讨厌的,是说完「存在即合理」后,还信誓旦旦地表示这是哲学家黑格尔说的,仿佛突然间这句话就更加无可辩驳了。
看不懂了吧,没事,我也看不懂,谁让我不会德文呢。
但是,我们把他翻译成英文,大致是这样的:What is rational is real; and what is real is rational.如果还看不懂,那么最通俗的中文译法是这样的:凡是合乎理性的东西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东西都是合乎理性的。
合理现在看懂了吧?「存在即合理」就是对后半句「凡是现实的东西都是合乎理性的」的一种演绎性的翻译。
不过!!!虽然我相信你现在每一个字都能看懂了,但我打赌其实你心中还是非常疑惑:到底什么是「凡是现实的东西都是合乎理性的」,这是人话吗?有这个疑惑就对了啊,因为这的确不是人话,这是哲学黑话啊,哈哈。
把「现实」、「合乎理性」译成「存在」、「合理」就是大错特错,更加关键的是,即使是「现实」、「合乎理性」,也不是我们日常用语中所代表的意思。
没错,哲学黑话的坑爹之处就在于:看上去每一个字你都认识,但是,人家偏偏就不是你所理解的意思。
所以你看那些哲学著作,作者在谈正题之前,总是动不动就要动用惊人的篇幅,先来定义一下他们所说的每一个字,到底代表了什么。
那么我们现在就来看一看「现实」、「合乎理性」到底是什么意思。
「现实」按一般的理解,对应的是虚无,但是,黑格尔所定义的「现实」,并不是说实际存在的东西。
在理解这个概念之前,我们又要抛出一些概念,谁让哲学家动不动就喜欢搞个定义呢。
我争取用最简单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解释,所以一定要有耐心看下去,绝对能看懂。
比如说,易烊千玺长得帅,我也长得很帅,我们两个人都具有帅这种共同的特质,但是,我们终究是两个不同的人,我们拥有的帅,是同一种帅吗?或者说,我们终究是何德何能,即使有一天,我和易烊千玺都不在人世间了,我们还是能抽象出「帅」这种概念本身?我知道你要吐嘈了,这是什么鬼问题?没错,哲学家天天思考的就是这些问题啊,所谓哲学经典句式:XXX 是如何成为可能的?比如说知识是如何成为可能的?认识世界是如何成为可能的?在这里,哲学家们就提问了:认识到帅这种概念本身,而不借助于客体的存在(比如我和易烊千玺),是如何成为可能的?这个问题就被称为经典的哲学问题之共相问题,探讨的就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也就是说是否存在这种脱离于客体存在的概念本身。
存在就得合乎理性吗?

存在就得合乎理性吗?“存在即合乎理性”是黑格尔的名言。
(其实更广为流传的是那句严重扭曲版的“存在就是真理”)认为举凡世间万事,无非合乎理性与背离理性两种,由此,则检验万物真假优劣、去伪存真的唯一方法就是看它是否合乎理性。
但是,理性从哪来?理性有没有范围限制?如果理性有限制,是不是还有理性之上的超理性存在?不可否认,有限的人只能有相对理性,在这的范围内,相对世界里,“万事无绝对”、辩证统一已近乎公理。
而理性范围之外,是否有超理性的绝对者——神存在呢?绝对者存在否?理性主义者说,不存在!甚至说:我绝对不相信绝对者(上帝)的存在!然而用绝对的态度否定绝对事物,根本是自相矛盾,绝对否定上帝这一绝对者的行为,其实是绝对违背逻辑。
哲学家洛克曾提到:不仅有合理的事,不合理的事,还应该有超理的事。
“神绝对超越理性”是不与理性相悖的,因为理性只有相对性是个事实,相对无法成为绝对无法否认绝对但可以承认绝对。
而“绝对没有神超越理性”才违反理性,因为有限的人、有限经验、有限理性根本不具备绝对性,相对者居然能单凭相对性就绝对、彻底地封杀绝对者的存在可能,则根本不合理。
这也就是凡否定神的哲学在形而上问题一定产生自相矛盾,没有办法解决的原因。
一件事物,如果说理性不适用、事实上又不存在的,确实是背理。
而理性不适用又偏偏存在得真真的,那就不是存在者的毛病,而是理性本身有盲区有限制,而这个存在者则是“超理”。
神不是背理,是超理。
神不必受限于理性,因为理性从神来,理性只能在神为它订的范围内有效,超越其范围则不成为标准。
超理性的不单单是神,但所有超越理性的事物都与神有关。
比如宇宙大爆炸时,宇宙以超越光速N倍的速度膨胀这一事实。
有质量的物质如何比无质量的光快出那么多?无法解释。
但事实就是事实,不能凭意志出发,用经验否定现实。
再者,宇宙大爆炸是一次性、不可复制的“爆炸”,但自从人类见过爆炸以来,爆炸就是无序的,是绝对只有破坏没有创造的。
而宇宙大爆炸却成为独一无二极具“创造性”的爆炸,使物质从无到有不说,且宇宙中任何地方的天体皆均匀分布,按规律和谐运行,绝对看不见偶然产生的那种无序、杂乱的痕迹。
浅谈哲学命题-凡是现实的都是合乎理性的,凡是合乎理性的都是现实的

浅谈哲学命题:凡是现实的都是合乎理性的,凡是合乎理性的都是现实的摘要:“凡是现实的都是合乎理性的,凡是合乎理性的都是现实的。
”这是黑格尔在其《法哲学原理》序言中的一句话。
恩格斯在其《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的开篇引用了这句话,并将它作为理清马克思主义哲学与黑格尔哲学关系的入手点。
恩格斯以“凡是现实的都是合乎理性的,凡是合乎理性的都是现实的”这个命题为例,来向我们说明他在黑格尔那里所发现的革命的东西。
那么到此为止,我们要想与恩格斯进行对话,我们必须说一些有关革命的话题,而且就从黑格尔的这个命题说起。
在黑格尔看来,现实性绝不是某种社会状态或政治状态在一切环境和一切时代所具有的属性,恩格斯在这里提到了罗马共和国的现实,取而代之的罗马帝国的现实,也提到了法国君主制在1789年的不现实,大革命的现实,为的只是说明现实与不现实只是历史的,然而真正不变的是革命,革命是合是乎理性的,甚至是现实的。
关键词:命题;理解;革命与其说要理解该话的本身,倒不如说是我们对来自恩格斯对这句话的理解的理解。
作为一个初涉哲学的人来说,我仅仅能也仅仅只能去冥思苦想,去努力达到一种与恩格斯对这句话理解的共识或是一种同感。
这是我在理解一个哲学命题时,给自己的理解的一种定位。
我们都不想墨守成规,我们向往发现,我们知道辩证的方法,我们清楚真理的相对,但纵使我们有这么多的想法,作为一个哲学初涉者,我们还是希望自己能够保持一份智慧的淡定,我们要稳步前行,这就要求我们要有一颗冷静的心,慢慢走近恩格斯,走近黑格尔,试图与他们对话,参与他们的讨论,至少应该清楚地知道他们所谈及的内容,至少不要背离他们的话题,冷静、淡定地去接受、学习他们的一些东西。
积极、努力地用思维参与他们的对话,这样做也许会比你不安、躁动地寻找所带来的智慧更多。
“凡是现实的都是合乎理性的,凡是合乎理性的都是现实的。
”[1](P.6)这是黑格尔的一个著名的命题,但我并不知道它的由来,我只知道它是一个命题,之后,我便有一系列的推论,我希望这些推论能够非常的接近黑格尔(因为我想与他对话)。
存在即合理吗

存在即合理吗存在即合理是一种哲学观点,它追求的是对存在的认可和接受。
这种观点认为,任何存在的事物或现象都是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然性的。
存在即合理这一观点在不同的领域有不同的解读和应用,如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介绍存在即合理的概念和其在不同领域的运用。
首先,存在即合理这一观点起源于德国哲学家黑格尔的哲学思想。
黑格尔认为,存在的事物或现象都是按照自然规律运行的,它们的存在是基于一定的条件和必然性的。
他认为,世界的发展是一个螺旋式的过程,每一个时代的存在都是合理的,它们都有其特定的历史发展背景和内在的逻辑。
因此,黑格尔主张我们应该接受并承认每一个存在的事物或现象,因为它们都是合理的一部分。
在哲学领域,存在即合理的观点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世界的存在和发展。
它强调了对事物的客观认识和分析,避免了主观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思维方式。
在这一观点的指导下,哲学家们可以通过研究历史和现实中的存在现象,揭示其中的规律和本质,并从中寻找人类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同时,存在即合理也为哲学思考提供了一个解决矛盾和纠结的方法,即通过对存在的事物或现象的承认和理解,找到解决问题的可能性和路径。
在社会学领域,存在即合理的观点可用于解释社会现象和社会规律的存在和发展。
社会学家通过对社会现实的观察和研究,发现了存在即合理的规律。
社会现象的存在即合理意味着它们受到了社会结构、文化传统和历史变迁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社会学家们通过对存在即合理的理解,可以更好地解释和预测社会现象的变化和发展,为社会问题的解决提供科学依据和指导。
在心理学领域,存在即合理的观点可以解释个体的行为和心理现象。
人类的行为和心理状态都是基于一定的存在条件和发展规律的。
通过研究和分析个体的行为和心理现象,心理学家可以揭示其中的合理性和内在动因,帮助个体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自己。
同时,存在即合理的观点也提醒我们要接受和尊重他人的存在和差异,避免施加价值观和行为准则的强加,更好地建立和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凡是合乎理性的东西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东西都是合乎理性的。

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
王华生编又译作:凡是合乎理性的东西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东西都是合乎理性的。
[《法哲学原理》,1821年出版的序言,11页,1961年6月,商务印书馆,范扬、张企泰译;《小逻辑》,导言§6,1982年7月,商务印书馆,贺麟译]答;合理的或合乎理性的,在黑格尔哲学中,是指合乎历史必然性的,即是指合乎黑格尔的绝对理念发展趋势的,合乎辩证发展的。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个结论:1、凡是合理的(合乎理性的东西)都具有历史必然性,都要变成现实的。
凡是现实的东西都具有其历史必然性,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和理由。
即使是现实当中我们认为它是不合理的,也有其存在的历史必然性。
2、按照黑格尔的辩证逻辑,现实的东西都具有历史必然性,如果现实的东西不具有历史必然性,它就是要灭亡的。
这告诉我们,对于现实之中存在的不合理的东西,要相信它终有一天是要灭亡的。
3、同理,按照黑格尔的辩证逻辑,一切都是暂时的,都要变化的,那么,现实的东西即使具有历史必然性,它终有一天会丧失其历史必然性,变为不合理的东西,矛盾的一方走到它对立的一方,即合理的转化为不合理的,它也是要灭亡的。
4、综合上述结论得到一个推论:凡是现存的都是要灭亡的。
(现实的一切,不管是合理的,还是不合理的,都是要灭亡的)。
这个推论是黑格尔辩证逻辑的必然结论。
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文中指出,黑格尔的“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
”使保守派感到欣喜若狂,而使激进派感到愤怒,因为黑格尔并没有得出“凡是现存的都是要灭亡”的结论,这是黑格尔的保守性,但按照黑格尔的辩证法必然要得出这样的革命性结论,这是黑格尔哲学的革命性。
其实,黑格尔用保守性的话语说出了非常革命性的结论。
黑格尔哲学的双重性(保守性与革命性),与德国资产阶级的双重性具有内在的一致性,是对德国资产阶级革命(不彻底性)的反映。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三个主要论断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三个主要论断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三个主要论断导言是黑格尔哲学体系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
在《哲学批判导言》中,黑格尔提出了三个主要论断,这些论断对于理解他的思想体系和方法论至关重要。
本文将以简明的方式依次介绍这三个主要论断,并在文章结尾进行总结和回顾性的概述。
1. 第一个主要论断:一切存在都是合理的黑格尔认为,世界是一种有机统一的整体,其中的一切存在都是合理的。
在他看来,合理并不是指某种逻辑上的推理或合乎常识的判断,而是指一种内在的逻辑和发展的必然性。
他强调了事物的内在动态和变化,拒绝了静态和固定的观念。
他认为任何现象或存在都可以追溯到它们自身的内在发展过程,并通过合理的方式解释。
这个观点使黑格尔的哲学与传统的形而上学和经验主义有了根本的区别。
2. 第二个主要论断:合理即现实对黑格尔而言,合理与现实是一致的。
他认为,合理的存在不仅反映了某种理论上的思考,更是在世界的历史发展和人类经验中实际发生的。
合理是不变和永恒的,它通过不同的历史阶段展示出来。
黑格尔以这种方式批判了某些哲学传统将合理与现实割裂开来的观点。
他认为现实是合理的体现,而不是单纯的外在表象。
3. 第三个主要论断:合理是自由的自由是黑格尔哲学的核心概念之一,他认为自由是合理的表现形式。
在黑格尔看来,自由并非仅仅是行为的能力或者没有限制的状态,而是指自我意识和理性的自由发展。
合理的存在需要自由去实现和发展,而自由又通过合理的存在得到体现。
这种自由在个体层面和社会层面都是重要的,它与权力、法律和道德等概念紧密相关。
黑格尔强调了自由的重要性,并试图通过合理的哲学体系来解释和实现它。
黑格尔在《哲学批判导言》中提出了三个主要论断:一切存在都是合理的、合理即现实、合理是自由的。
这些论断揭示了他的思想体系和方法论中的核心概念,也为后来的哲学影响深远。
通过深入研究和理解这些论断,我们能更好地理解黑格尔哲学的精髓,并将其应用于实际生活和思考中。
实然与应然-法治回归生活世界的两个向度

实然与应然:法治回归生活世界的两个向度摘要:法治回归生活世界是法治建设和发展的必由之路和必然归宿。
用生活世界的两种不同意义,即经验实在的现实生活世界和纯粹先验现象的主观生活世界来认识国家法与民间法,法治回归生活世界就包括实然和应然两个向度,前者指向的是民间法,后者指向的是国家法,国家法所侧重的是应然性,民间法所侧重的是实然性,二者在法治建构有其各自的功能及局限。
当前,法治实践在应然的层面已经取得长足的进步,而对于归宿性的回归则刚刚起步的现实情况,需要给予实然向度更多的重视和研究。
关键词:法治;生活世界;民间法;国家法一、生活世界的现象学内涵及日常所指“生活世界”这一概念,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被移植到中国,已成为当代中国哲学最为关注且出现频率最多的“话语”之一,并逐渐广泛应用于社会科学各个领域的研究。
人们平常引用的生活世界概念,主要出自《欧洲科学的危机和超验现象学》。
在该书中,胡塞尔认为,生活世界是“作为一个实在,通过知觉实际地被给予的、被经验到的世界,即我们的日常生活世界”,因而,在胡塞尔那里,生活世界具有经验性的一面,但这却不是生活世界的本质特征。
生活世界本质上的要求,必须是在超验的意义上使用。
超验的生活世界在他本人看来,才是一个作为现象学术语所能够被操作的概念,较之“日常生活世界”概念更为“原始”,也更为重要。
而人们对生活世界之所以感到神秘,主要就是源丁•将生活世界直接看成了日常生活世界,从而对经验的日常生活世界与现象学方法的超验本性之间的冲突,产生了深深的困惑。
在胡塞尔去世后才整理出版的“危机”第三卷名称,就是“从生活世界向超验现象学的还原”。
在这里,生活世界不过只是通向其超验还原的一个通道。
就是说,生活世界本身,仍然只是一个课题性的概念,甚至可以被看成是一个过渡性的概念。
“在胡塞尔那里,与人有关的…生活世界‟只是作为先验分析的出发点才成为先验哲学的课题,一旦进入到先验哲学的领域中,作为具体生物的人及其生活世界立即被排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存的一切都合理吗?——处于理性社会的我们杨 帆【摘 要】21世纪以来,世界格局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现代性的出现已经完全颠覆了时空关系与社会和人际关系,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处在同一时空关系内,人与社会则处于一种合作与生产的支配性关系中。
我们就是生活在这种现代性营造的理性社会中,我们作为这个社会的个体,始终被蒙蔽在社会给我们设定的某一个层面,在这个层面上我们营造了属于自己的乐园。
本文写作的目的就是试图去引起我们关于这个社会的反思以及关于我们自身的思考。
【关键词】理性社会 权力关系 消费 社会生产一、前言黑格尔曾说过,“存在即合理”,凡是(出于)理性的,就会(在客观中)存在,凡是(真实的客观)存在,就会是(符合)理性的。
这是我们生活在这个客观世界的大多数人的普遍看法,也是作为人生价值选择的唯一标准。
我们成为了大众,拥护着现存的一切,一切和统治阶级和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相关的一切。
我们缺少了批判力与反思意识,就像阿尔都塞诠释的那样,我们已经变成了单向度的人,缺失内心中的否定的、批判的和超越性的第二向度,更加乐意地接受和安于现状。
“理性”一词在康德被解释为人类的认识能力,先天形式、先验范畴和先天理念是理性所包含的知识要素,知识要素同理性认识能力是两个具有关联的不同事物。
那么这种先天的东西并不是自人类诞生起就有,而是要通过后天的培养才能建构起人类的理性经验,这种后天的经验也就是自人类有了意识起逐渐去理解和接受的认知,所有得到的认识经验或者先验的知识经验等背后存在着更加广阔、更为基本的知识关联系统,在福柯那被称为“知识型”。
现代社会的知识形态是一种结构性的知识范畴,也就是说,话语构成和话语实践受制于“一组匿名的历史规则”,这套规则在某一时期的时空中通常是确定的,而且对与一定的社会、经济、地理和语言领域来说,是陈述功能运作的条件”,这就是福柯所说的“知识型”,也就是我们之所以这样思考与行动的准则。
二、我们的消费关系“消费”这个词我们已经不陌生了,已经成为衡量我们生活体验或者生活标准重要的因素,我们无时无刻不在消费。
其实消费自有了交换就已经存在了,只是在现代社会消费才逐渐占据社会的方方面面。
但是现代社会和前现代社会的消费有一个很重要的区别就是“是否形成社会性的消费模式?”因为这是构筑了一个消费形态的基本前提。
在现代社会,社会发展程度大大超越前现代,也可以说是完成了一个时代或者社会的跳跃式发展。
全球化的发展、跨国公司及外包行业的出现、全球的贸易及经济规则逐渐一体化等等,这都是构筑现代消费社会的基本条件。
我们周围有令人眼花缭乱的各类商品,各式各类的公司企业生产着人们的需求,而这些生产着的商品远远超过人的必要需求。
人作为一个生物体,有着生物本能的欲望,恰恰这种消费需求刺激着人的种种欲望,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就是消费欲望。
这个社会就是在建构着人类消费需求的金字塔,远远超出人的正常需求,除了视线之内的金字塔底部之外,顶端构筑的锥形体恰恰是我们每个人都想得到的部分。
欲望只能是暂时性的满足,资本家或者商家在为消费者不断构筑新的人生殿堂,这种新的殿堂往往潜藏着人的永久性欲求,也就是在创造着潜在的消费者。
这种消费者不断的涌入,金字塔也在不停地在构筑着新的更刺激人欲望的锥形体。
我们生活在我们制造的世界里,建构作为社会再生产的消费主体,“建构”这个词在自福柯以来已经成为研究人类社会的重要的概念术语,而且我们反复的聆听到这个主题,也就是一些西方学者(如波德里亚)指出,我们越来越生存于一个人为符号的虚拟世界中,符号也已失去了与实在本来所具有的模仿和再现关系,我们被各种符号所充斥,其实也在不断的塑造着我们作为人存在的主体以及我们的认知模式。
消费已经成为作为社会“人”的一部分,活着就要消费已经成为我们的生活方式。
越来越多的实体被共享,既满足了大众消费的欲望,有大大促进了大众成为被消费对象的进程。
我们处在这种消费主义盛行的时代,作为个体的人在生物学意义上已经死亡,在社会意义上已经被强大的资本建构起来。
齐格蒙特•鲍曼曾在一篇文章中谈到消费主义,认为消费主义不仅是消费,消费主义意味着首先是把人转变成消费者,并把它们其他所有的方面都变成从属的、次要的和低下一等的行列之中。
三、我们的社会关系社会是共同生活的个体通过各种各样社会关系联合起来的集合。
以人类社会为例,其中形成社会的最主要的社会关系包括家庭关系、共同文化以及传统习俗。
社会关系包括个体之间的关系、个体与集体的关系、个体与国家的关系。
一般还包括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群体与国家之间的关系。
在社会学中,社会指的是由有一定联系、相互依存的人们组成的超乎个人的、有机的整体。
它是人们的社会生活体系。
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认为,社会是人们通过交往形成的社会关系的总和,是人类生活的共同体。
所以,我们不是作为单纯意义上的个体存在于这个被各种复杂关系维系或组织的社会中。
我们无时无刻不是处在与他人的关系平衡之中,很显然的一点就是这种关系日渐在形成着我们的社会性的主体,我一再强调的是生物学意义上的人日渐成为社会性的动物,也就是说这个复杂社会的关系系统安排着每一个作为个体存在的位置和角色。
我们处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充当着各色各类的角色,像孩子的父亲,妻子的丈夫,母亲的儿子等等这类很明显的家庭关系,再比如朋友眼中的成功者,竞争对手眼中的阻碍(下转第117页)· 115 ·者等,一切类似的角色不断的充斥作为人本质的存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对自身的反思已经变为一种仪式性的行为,我们缺少了对构筑我们关系背后存在的反思,认识的不过都是一些表面上的现象。
我们是有主体的,但是这一主体是建立在各种关系之上的主体。
每个社会都会有所谓的传统,这个传统对着维持社会的运行,各种规章制度、伦理道德等社会规范不断的在塑造着人及其主体性的位置。
在很多情况下,个人几乎都要为所谓的团体利益牺牲,因为人要恪守维系这一规则系统。
在福柯看来,“‘权力是经由一个网状组织所配置和行使’,这表明我们大家在某种程度上都被卷入其循环——都是压迫者和被压迫者。
权力关系渗入社会存在的各个层次,并因此被发现在社会生活的每个地方都在运作——不仅在公共政治领域,在经济和法律中,而且在家庭和性行为的私人领域中。
”所以社会——权力的生产者和维护者——在维系着这一切社会关系的运转,我们有时候会焦虑、会迷茫,我们反思着自身,但又感觉很无助,因为权力一方必定在消磨着作为生物性人的存在,但是这种生物性的本能却一直留在我们最柔弱也最深邃的地方。
四、结语现存的一切都是合理的吗?我们大部分人应该会说是的,因为已经长期的沉浸在这种社会化的系统运行内,就像《摩登时代》里的一样,作为一个零件去维系整个生产环节,慢慢就缺失了自觉意识和反思能力,这正是去权力者一方所需要的。
在现代社会(也可以成为后现代社会),这种实体的权力已经不再明显的架构在社会关系之上,而是像毛细血管一样,渗透在身体的各个角落,权力就这样悄无声息的存在着,支配着我们的行动,好像一切就是按照本来面目工作着。
我们被大量的假象迷惑着,缺失了自身的反思能力。
这个社会确实值得我们去思考,尤其在这个处于历史最为复杂的时期,至少我们应该懂得现存的一切并不都是合理的。
参考文献:[1](美)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2](法)波德里亚.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M].夏莹,译.江苏: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43~73.[3](英)斯图尔特·霍尔.表征:文化表征与意指实践[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4](法)米歇尔·福柯.词与物[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作者单位: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作者简介:杨帆(1993-),男,汉族,陕西富平人,在读研究生,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研究方向: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
异化现象问题的最有效方式之一,最终促进我国社会的发展。
(二)有利于对劳动者进行民主化管理理解了马克思的异化劳动概念,我们知道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异化劳动是谋生的一种手段,人的劳动是片面性的。
因此,要解决我国的劳动力问题,就要对劳动者进行民主化管理,为他们的劳动创造良好的环境,尽最大努力使其每个人免受到非法的侵害和损害。
通过了解“异化劳动”概念,对解决当前我国的劳动力问题的启示之一,就是要对劳动者进行民主化管理,大力发展生产力,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想法,提高劳动生产率,推动和谐社会的发展。
让劳动逐渐成为他们自由自觉的活动,成为他们实现人生价值、发挥个人能力的路径,从而使他们从劳动中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赋予其创造性,使整个生产过程和生产结果将不再是一种异己力量。
(三)便于促进社会保障建设更加注重社会财富分配我国虽然近年来经济得到飞速发展,但是在社会中出现了收入分配不合理、失业、养老问题突出、老龄化现象越来越严重的问题,群体性事件较多。
这就表明在我国社会生活中存在着劳动异化的现象,就需要深刻地理解异化劳动概念,把其作为思想指导,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
劳动者是物质财富的生产者和使用者,因此国家和社会应该注重社会财富的分配。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概念说明:社会公正是社会进步的助推器,社会公正的实现一定程度上需要物质财富的公平分配作为支撑。
然而,在我国的现实生活中,由于工人没有拥有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和其他原因,工人在财富的分配中受到歧视对待,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较低,社会生活中贫富差距不断加大。
可见,国家相关部门在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时,要注意处理好国家、企业、个人三者的分配关系,增加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和分配制度。
让工人在劳动过程中,得到满足感和成就感,最终为实现劳动是人的内在需求、人人都获得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奠定物质础和制度基础。
通过对马克思的异化劳动概念的主要理论来源、基本含义和其对我国当代发展的现实意义的阐述,我逐渐认识到异化的扬弃是一个漫长的实践过程,需要政府、企业及人们多方面的合作和努力来完成。
因此,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我们应该继续坚持科学发展观,着力解决劳动者实现自由劳动的问题,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参考文献:[1]熊子云.<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概要[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3.[2]黑格尔.自然哲学[M].梁志学,薛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3]马克思.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52.[4]德波诺著.思维的训练[M].何道宽,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7(10):41~42.[5]马克思.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59. (作者单位:四川省成都市电子科技大学清水河校区)作者简介:张娟,女,汉族,四川广安人,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网络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