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万年应用麻黄细辛附子汤验案三则_姜帅
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疑难病经验+临床应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医案分析+麻黄附子细辛汤医话6则

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疑难病经验+临床应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医案分析+麻黄附子细辛汤医话6则一、麻黄附子细辛汤谈麻黄附子细辛汤中由麻黄、细辛、炮附子三味药组成,麻黄发汗解表,附子温里助阳,细辛温化寒饮,既助麻黄解表,又配合附子逐里之寒饮。
本方具有助阳解表、温里寒饮之功效,组方严谨,众多医家对此独具慧眼,颇多发挥。
已故经方大师胡希恕先生曾用本方治疗一女性哮喘患者:白天无咳喘,但有鼻塞流涕,头痛、口干不思饮,背恶寒,但欲寐,晚上喘息胸闷,喉中痰鸣,吐少量白痰,便干,脉沉细,苔白根腻,变态反应检查对尘土、螨虫、花生、大豆等八种物质过敏,他医以三阳合病用大柴胡汤加生石膏加减服汤剂38剂不效。
经胡老辨证为少阴表证夹饮,与麻黄附子细辛汤3剂(麻黄6g,细辛6g,炮附子6g),诸症大减,又继续服药2月余,诸症消失,经追访3年未见复发。
胡希恕先生率先提出少阴病当属表证的观点,是他通过长期学习《伤寒论》及临床体验而得出的结论。
《伤寒论》第7条:“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无热恶寒者发于阴。
”日人山田宗俊认为该条是辨别太阳表证与少阴表证的重要条文,他说:“所谓阴阳二字,指其人因有寒热虚实之殊,而言太阳、少阳、阳明皆属实热;少阴、太阴、厥阴皆属虚寒……其发于阳之始谓之太阳;发于阴之始谓之少阴。
”所以,当机体出现发热恶寒者为在表的阳证,亦即太阳病,当机体出现不发热而恶寒者为在表的阴证,与太阳病相对应的理应是少阴病。
清末伤寒名家陆渊雷认为:“麻黄附子细辛汤当用于正气虚弱,且有外感表证。
”藤平建患感冒咳嗽久治不愈,用小青龙汤不效,后经仔细辨证是麻黄附子细辛汤证,用后不久即愈。
已故北京名医岳美中先生在菏泽行医期间,曾治一中年男子,秋天遇风寒,全身发冷,恶寒较明显,诊其脉沉细,他医处方治之疗效不佳,经岳老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半剂而效。
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冯世纶老师曾治一青年咳嗽2月,服中药数剂不效,诊时症见恶寒无汗,鼻塞头痛,咽干不思饮,切其脉弦,苔白润,冯老师诊为少阴夹饮之咳,用麻黄附子细辛汤仅服1剂而解。
验证篇:「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感冒波折案例

验证篇:「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感冒波折案例真是一波三折,花了12天才治好一个感冒,主要是辩证失误造成的。
今年春夏交接的时候,我不幸感冒,还挺兴奋的,因为有机会亲身试一下方剂~除了鼻塞流涕外,典型症状有身体汗出,恶风,恶寒,鼻涕带点黄,咳嗽,少痰,口干,舌苔白有齿痕。
结合自己口干咳嗽、黄鼻涕的症状,初辩为太阳表症夹热,投麻杏甘石汤+桔梗,3剂。
「麻杏甘石汤」麻黄12克,杏仁10克,炙甘草10克,生石膏28克,桔梗10克服下后立刻入睡,第二天醒来神清气爽,呼吸通畅!哈哈哈,好有成就感!高高兴兴跑去上班,结果坐在办公室吹空调,下午立刻打回原形了。
鼻子像被棉团堵住一样呼吸困难,眼睛睁不开,好想睡觉啊……赶紧回家把剩下的药喝完,但症状全然不见消除。
到了第4天,感冒更加重了。
伤寒仍在,还需从表解。
这次使用桂枝加厚朴杏仁汤。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桂枝10克,赤芍10克,生姜10克,大枣4枚,炙甘草6克,厚朴10克,杏仁10克结果这是最尴尬的一次,3剂喝掉一点效果都没有,欲哭无泪……到底哪里出了问题?因为缺乏深厚的脉学功底,很多时候是结合症状评估。
一般问题还可以对付,但如果疏漏关键脏腑的判断,就会造成辩证失误。
不管有多少经验,总有辩证失误的时候。
通过符合中医理论的智能仪器无创诊断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智能频诊仪,快速诊断整体气血脏腑情况。
(1)肺部少量4级,症见轻微咳喘;(2)胃部4级,症见食纳差;(3)肾部3级4级并存,肾阴正常,肾气不足,偏阳虚,症见欲寝乏力;(4)其他脏腑尚可果然,之前遗漏了对肾脏的判断!记忆里体质差的老年人,感冒时容易出现肾虚的情况。
肾阳不足,会引起肠胃蠕动减缓,影响到胃口。
所以应辩为少阴症,脉细沉者,投麻黄附子细辛汤。
「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12克,细辛6克,炮附子6克,杏仁12克,厚朴10克因为有痰,加了杏仁厚朴。
一剂下去,症状明显缓解,三剂后,症状全消。
鼻子又能自由呼吸了,食欲恢复。
不由感叹,经方对症后如有神验!中医和科学并不是对立的,应取长补短,走向真正融合。
彭万年教授经方使用附子验案3则

---------------------------------------------------------------最新资料推荐------------------------------------------------------彭万年教授经方使用附子验案3则彭万年教授经方使用附子验案 3 则胡艳萍 (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广州510000) 【中图分类号】R24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9)16-0315-02 导师彭万年教授是广州中医药大学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
在医疗、教学与科研一线工作 40 余载,临床经验丰富,尤擅用经方治疗疑难疾病且疗效卓著,在运用有毒中药上更有独特的心得体会:(1)顺用。
中医强调辨证论治,如患者表现为脾肾阳虚证型,熟附子的应用就顺其自然。
所以在临证时遇脾肾阳虚的证型往往提笔即熟附子;所谓有是证用是方。
(2)逆用。
相反、相畏的药物不是应用的必然禁忌。
但在应用时仍需谨慎。
强调炮制、用量比例合适,方可增效减毒。
(3)巧配。
姜附并用,炙甘草大量用可增强温补脾肾之力,降解附子毒性。
故强调用量、服用时间与配伍的重要性。
1 / 9常附、淮、萸相配以减少附子燥毒之性。
(4)鉴古。
知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就有相反相畏药物合用方剂,如甘遂半夏汤及赤丸等,可资借鉴。
笔者临证跟诊数载,耳濡目染,对导师运用有毒方药的经验感受良多。
此谨举导师运用有毒方药临证验案数则为例说明之。
1.治糖尿病腹痛急症案例患者李 X,女,75 岁。
既往高血压、糖尿病史,常于彭师处开中药治疗,病情稳定。
2019 年 7 月 26 日,突发右下肢疼痛,并呕吐。
于我院急诊科治疗。
对症处理后,呕吐虽止,但随即出现腹胀,无排气、排便;再次对症处理,症状无缓解,遂送至彭师处诊治。
时症:患者呈急症苦倦面容,语气低微,腹痛、腹胀明显,欲呕不吐,不思饮水,口苦;无法下咽食物;右下肢疼痛;3 日无排大便,排气少;小便黄、少;触诊腹部膨隆,疼痛拒按。
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慢性荨麻疹1例(彭艳辉)

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慢性荨麻疹1例(彭艳辉)荨麻疹是常见的皮肤病,其临床表现为皮肤瘙痒、风团。
其顽固难愈,严重影响了患者生活质量。
西医目前主要以抗组胺药物、免疫抑制剂和糖皮质激素等以对症处理为主,虽起效迅速,但病情容易反复,且后期效果不佳。
笔者采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慢性荨麻疹验案1例,现介绍如下。
患者:陈某,女,18岁,我院中专实习生。
2020年11月19日就诊主诉:全身皮肤反复起风团、瘙痒半年余。
病史:患者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皮肤起风团、瘙痒,遂至当地医院皮肤科就诊,诊断为荨麻疹,服用“氯雷他定片”“西替利嗪片”等药物后症状好转,但停药后症状反复,且需要药量越来越大。
后患者遂放弃治疗。
现患者每天发作,皮肤起风团,风团淡红、瘙痒,常夜间、凌晨发作,白天吹风、遇冷后发作,得温则缓解。
恶寒,平常无汗,运动后也不出汗,痛经,纳一般,眠差(经常痒醒),大便数日一行,无明显腹胀。
舌淡水滑,苔薄,脉沉弱。
患者平素饮食贪凉,手肤温凉。
查体:皮肤划痕实验( + )。
西医诊断:慢性荨麻疹中医诊断:瘾疹阳虚外感治法:温阳解表、益气固表方药:麻黄附子细辛汤合玉屏风散加减熟附子15克蜜麻黄10克细辛5克北芪30克白术15克防风15克荆芥穗15克茯苓10克干姜10克炙甘草10克5剂,自煎,1剂喝2天,服用10天。
二诊:11月30日患者诉服用上药第3天时开始出现瘙痒改善。
服用9天后,症状明显改善,风团减少、瘙痒程度减轻,且风团消散也快。
仍无汗,但服药后出现皮肤稍润,夜间痒明显,白天吹风仍发作。
胃口一般,大便便秘改善,现2天1次,成形。
稍口干,小便黄,睡眠明显改善。
痛经改善。
因患者胃口一般,口干,加党参健脾补中、生津止渴,继服7剂。
熟附子15克蜜麻黄10克细辛5克北芪30克白术15克防风15克荆芥穗15克茯苓10克干姜10克炙甘草10克党参15克7剂,代煎,1剂喝2天,服用14天。
三诊:12月16日恶寒明显减轻,皮肤已有汗出,运动时有汗出。
麻黄附子细辛汤医案分享

麻黄附子细辛汤医案分享
首先分享使用麻黄附子细辛汤的三则有效医案,
案一,2018年12月以来,北京的冬天一直未下雪,天气寒冷,患者女50多岁,咳嗽,咽干无疼痛,血象无异常,舌淡右脉沉细,麻附细加苓术、苏子、前胡等,后咳嗽消失。
案二,老年患者因为腰痛给予针灸治疗时,自述尿频多年,尤其是晚上起夜7-8次,痛苦不堪,诊脉右三部脉沉细,麻附细汤加菟丝子、韭菜子固肾调理半月,后起夜3次左右。
案三,2019年2月份我回到山西老家,本家一婶婶,自述最近白带突然增多半月余,伴腰酸,面白,舌胖大水滑,右尺脉沉细,选方麻附细加甘草干姜苓术汤加减,6付有效后,后续服12付,症状十去八九。
我对麻附细汤的使用,主要源于跟诊徐书老师的医案学习及老师的讲座。
老师对麻附细汤的认识更加深邃、使用更加广泛,这里就不一一而论。
麻黄附子细辛汤与麻黄附子甘草汤的临床运用医案

麻黄附子细辛汤与麻黄附子甘草汤的临床运用医案麻黄附子细辛汤与麻黄附子甘草汤的临床运用医案【原文】1.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2.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
以二三日无里证,故微发汗也。
【组成】麻黄6g 附子6g 细辛6g麻黄6g 附子6g 炙甘草6g【煎服方法】水浸30分钟,煎30分钟,约600ml,分、早、午晚3次温服。
【功效主治】寒邪直中少阴,表里皆寒,症见发热、恶寒、无汗、脉沉者。
【禁忌】1.口干、口苦,思饮、喜冷者,忌之。
2.自汗出者,忌之。
【类方】桂枝加附子汤:同为太阳少阴同病治方。
不同者,麻黄附子细辛汤证表实里虚,而桂枝加附子汤证表里倶虚,故一者无汗,一者自汗。
【临床运用】麻黄细辛附子汤的临床运用:1.治头痛连脑者。
(《医贯》)2. 暴哑声不出,咽痛异常,卒然而起,或欲咳而不能咳,或无痰,或清涎上溢,脉多沉紧,或数疾无伦,属大寒犯肾也。
麻黄附子细辛汤温之。
(《张氏医通》)2. 治肾脏发咳,咳则腰背相引而痛,甚则咳涎;又治寒邪犯脑齿,致脑齿痛,宜急用之,缓则不救。
(《证治准绳》)3. 失音。
寒邪外袭,初见寒热咽痛,继则声嘶失音,咽微红不肿,舌质淡,脉沉细,二剂而愈。
(《经方应用》)4.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症见心悸、胸闷、胸痛、头晕、头痛、昏厥、乏力、畏冷、健忘、脉迟者。
(《上海中医药杂志》1980;5:32)5. 脑垂体微腺瘤;脑垂体前叶功能减退;脑垂体侏儒症;脑垂体消瘦综合征。
(《当代医家论经方》)7.阳虚癃闭。
(《新中医》1977;增2:7)8.手足厥,但欲寐,全是少阴寒证,宜麻黄细辛附子汤,而于水肿一症尤宜。
(《经方实验录》)9.附子、细辛为温性振奋药,能振兴细胞机能,促生体温,并有镇痛作用。
运用于衰弱患者之感冒、老年性肺炎、衰老者慢性支气管炎,痰喘咳嗽,有畏风恶寒,身体痛或头痛者。
(《古方临床之运用》)10.治乳腺炎。
(《云南中医杂志》1982;1:56)麻黄附子甘草汤的临床运用:1.水之为病,其脉沉者,宜麻黄附子汤。
麻黄附子细辛汤的合方妙用(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治验)(仲景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产后身痛)

麻黄附子细辛汤的合方妙用(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治验)(仲景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产后身痛)
我曾经用葛根汤合麻黄附子细辛汤治愈两位颈椎病患者,其中一位女患者还兼有鼻炎,也同时痊愈。
又曾用桂枝芍药知母汤合麻黄附子细辛汤治愈一位双肘双膝疼痛的寒痹患者。
前几天又用独活寄生汤合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了一位坐骨神经痛患者,三副药病愈大半,基本上不疼了。
前年也实践过李可老师用小青龙汤合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方,治愈了一位喘咳患者。
也试用过肾着汤合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方,治疗了我的姐夫的剧烈腰部疼痛,效果也不错;他有轻微的腰椎间盘突出和膨出。
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治验
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治验
仲景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产后身痛
(组成)麻黄9g,附子6g,细辛3g。
水煎服。
(功效)温经散寒。
(临床应用)主治产后身痛。
《伤寒论》麻黄附子细辛汤用于邪郁少阴病,也用以治疗禀赋阳虚、产后体虚、气血耗损、重伤阳气,腠理空虚、风寒之邪乘虚而着,流走经脉,以致骨节疼痛之症。
病虽不同,病机则一。
麻黄散寒解表,附子温少阴之气,补命门之阳,细辛温通少阴,配合用之有温里散寒之功。
对产后畏冷汗出,甚则大伏天重裹棉衣仍觉寒不能忍,骨节疼痛者,尚可配合养血活血之药。
临床常与独活寄生汤合用。
如以本方合五皮饮,可用于经行前后浮肿。
麻黄细辛附子汤临床运用举隅

文章编号 :0 7 3 9 2 1 )5 O 2 1 1O —2 4 ( O O O —0 5 —0
冷、 头身痛明显减轻 , 鼻腔 通 畅, 已不流清 涕 , 神转 好 , 精 手足 麻黄细辛附子汤 , 自医圣 张仲景《 出 伤寒论 >0 条 ,少 阴 >1 “ 3
病, 始得之 , 发热 , 反 脉沉 者 , 麻黄 细辛 附子汤 主之 ” 。少 阴病 转温 , 舌质淡苔 白, 沉 细。药 已见 效 , 方加 减 再进 6剂 。 脉 原 后经随访 , 曾经长期 反复发作 的“ 冒” 感 未再 发作 , 入冬季也 进 能和正常人一样起居生活 , 寒能力明显增 强。 抗 3 鼻 鼽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g 白术 l , , 5g 党参 3 , 0g 陈皮 1 , 5 砂仁 1 , g 5g 甘草 1 。6 , 5g 剂
开水煎 服。8 2 月 8日, 四诊 : 服完上 方后 , 诸症 消失 , 食欲 正
常, 精神转佳 ,过敏性鼻炎” 告痊愈 。嘱其 避风寒 , “ 病 慎起居 ,
剂。3 d 次/ 。7月 2 3日, 二诊 。患者服用 上方后 , 咳明显缓 喘
明显 , 鼻流清涕明显 减少 , 仍有食欲 不振 , 后 胃脘饱胀感 , 食 舌
苔 白厚而腻 , 脉细弱 。前 方效果明显 , 阳气渐复 , 风寒 已散 , 然 脾 ( 肾阳气 尚虚 , 胃) 宜脾 肾双 扶 , 固疗 效 , 巩 前方 加 减再 进 。 制附片 3 ( 0g 另包 开水先 煎 1h , )干姜 3 , 0g 苏叶 1 , 5g 茯苓 3 O
5 2
云 南 中 医 中 药 杂 志
21 年第 3 卷第5 00 1 期
麻 黄 细 辛 附 子 汤 临床 运 用举 隅
麻黄附子细辛汤验案(“畏寒2年”)

麻黄附子细辛汤验案(“畏寒2年”)张某某,女71岁,2015-05-14初诊主诉“畏寒2年”来诊,患者畏寒2年,不分昼夜,不别寒暑,畏寒不伴发热、寒战。
有乏力,嗜卧嗜睡,虽嗜睡而多梦,咽干,虽咽干而渴不欲饮,纳可,大便干,小便调,近来畏寒更甚,虽时为立夏,夜覆8斤棉被,床铺电热毯,苦不堪言。
舌淡红,苔薄淡嫩,舌下瘀暗结节,脉沉细短。
史老处方:麻黄附子细辛汤原方麻黄10g 淡附片15g 细辛10g二诊:2015-05-21患者诉畏寒较前缓解,十去其三,8斤棉被已经改为4斤棉被,已不用电热毯,乏力、嗜睡较前好转,时有抽筋,纳可,二便调,寐安;舌淡红,苔薄腻,舌下瘀斑。
史老调整处方,改拟桂枝加附子汤,用药如下:桂枝15g 炙甘草30g 淡附片15g 生姜15g白芍30g 大枣15g 炮姜15g三诊:2015-05-28患者诉畏寒十去其六,白昼无明显畏寒,夜间平卧则恶寒,抽筋较前好转,纳呆,舌红,苔薄腻,脉沉细。
史老拟上方加活血化瘀药物,上方去炮姜,加柴胡8g枳壳10g 桃仁10g 红花10g 川牛膝15g 赤芍30g 干地黄10g川芎15g 当归10g 肉苁蓉15g 升麻10g按语:麻黄附子细辛汤见于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少阴病一节,原文为“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少阴为病,其肾气为外邪遏抑,不能上升以济心,是以脉象皆微细无力也,但欲寐者,因心肾之气不交,身中之气化衰惫,精神必然倦怠,是以常常闭目静思,又因肾气不能上达以吸引心阳下潜,是以虽闭目休息不能成寐。
“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
”此乃太阳少阴具病,该患者用麻黄鼓动一身之阳气,脉沉细为少阴寒证,以附子温其心肾之阳,细辛助附子解里寒,故用药对证,诸证大减,后期随症加减,以温阳活血为主,共助温阳助阳之功,药到病除。
(张佳志整理)。
麻黄细辛附子汤功效与作用

麻黄细辛附子汤功效与作用麻黄细辛附子汤是中医学经典方剂之一,它由麻黄、细辛、附子等药物组成,具有很强的药效和作用。
麻黄细辛附子汤主要用于治疗感冒、流感、肺炎等寒邪入侵所引起的疾病。
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麻黄细辛附子汤的功效与作用。
首先,麻黄细辛附子汤具有发汗解表、散寒、祛邪作用。
麻黄汤中的麻黄草有发汗作用,可以通过扩张毛孔、促进汗腺分泌,使全身毛细血管扩张,从而增加汗液的排泄,促进体内寒邪的排除。
而细辛具有温通经络、散寒解表的功效,能够促进血液循环,增强体内阳气的运行,从而帮助体温升高,抵御寒邪的侵袭。
附子则具有温阳祛寒作用,能够温经散寒,疏通经脉,促进体内阴阳平衡,以提高机体免疫力。
其次,麻黄细辛附子汤还具有止咳化痰的作用。
麻黄细辛附子汤可促进体内的血液循环,增强脏腑运动,从而能够使痰液排出。
麻黄、细辛中含有辛温的成分,能够温通气管,扩张支气管,增加呼吸道分泌物的排出,从而起到止咳化痰的作用。
同时,麻黄细辛附子汤中的附子有温中散寒、祛痰的作用,能够帮助消化系统正常运作,促进痰液的消化和排除。
麻黄细辛附子汤还具有解毒作用。
麻黄细辛附子汤中的麻黄、细辛都具有辛温的性质,能够发汗解毒,促进毒素的排除。
特别是当人体受到外界寒邪的侵袭时,会引起感冒、咳嗽等症状,而麻黄细辛附子汤则能够通过发汗作用,加快寒邪的排出,从而起到解毒的作用。
此外,麻黄细辛附子汤还具有扩张血管、解痉作用。
麻黄中的麻黄碱能够刺激交感神经系统,使血管扩张,从而改善局部循环,增加氧供,缓解疼痛。
细辛具有活血化瘀、舒筋止痛的作用,能够舒缓痉挛的肌肉,缓解疼痛。
综上所述,麻黄细辛附子汤具有发汗解表、散寒、祛邪、止咳化痰、解毒、扩张血管、解痉等多个功效与作用。
它能够有效地治疗感冒、流感、肺炎等寒邪入侵所引起的疾病,缓解症状,促进康复。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麻黄细辛附子汤中的药物辛热,存在一定的毒副作用,因此使用时需遵医嘱,尤其是孕妇和儿童慎用。
另外,使用麻黄细辛附子汤需要根据具体病情调整剂量和用药时间,以避免不必要的风险。
彭万年经方治验三则

彭万年经方治验三则王庆华。
戚沁园,陈春元。
毕小丽.徐小帆(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广州510405)关键词:经方;疑难杂病;治验;彭万年;中医药疗法中图分类号:P12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1719(2008)04一0606—02彭万年是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从事中医临床工作30余载。
临证经验丰富,医术精湛,遣方用药匠心独具。
善用经方治疗内科疑难杂症,疗效显著,海内外求诊者甚众。
笔者有幸随师侍诊,获益良多。
特撷其要,实录临证数案,以飨同道。
1活用四逆散治疗肝邪虫积胁痛梁某,男,38岁。
主诉:发现肝吸虫病半年余,伴胁肋痛。
现症:诉半年前于外院发现肝吸虫病,现口干口苦,腹胀,余无不适,无恶心呕吐,纳可寐可,二便调畅,舌红苔黄腻,脉弦滑。
中医辨证:脾肾两虚,气滞血瘀,挟痰湿,肝脾失调。
治以调肝健脾,兼以攻补。
疏以四逆散加味:太子参209,白术309,云苓309,柴胡lOg,枳壳159,赤芍209,丹参159,槟榔159,田七片(先煎)lOg,茵陈159,淮山药209,炙甘草89。
每日I剂,水煎服,共7剂。
二诊:前症好转,无肝区不适及腹胀等症,舌淡红偏黯苔白,脉略数。
本虚之象已现,小柴胡汤化裁以和解少阳,加强行气散结之力。
处方:党参209,白术209,茯苓209,柴胡69,黄芩159,枳壳159,槟榔159,薤白159,法半夏129,赤芍159,香附159,淮山药209?炙甘草89。
继服7剂。
1周后,根据患者全身症状及舌脉象,守原方酌加调补脾肾之药物,攻补兼施,除邪祛瘀,补益脏腑。
服药7剂后,患者诸症如失,精神好。
检查肝吸虫项目多次,结果连续呈阴性。
随访数月,未见复发。
按四逆散证仅出现在《伤寒论>少阴证辨证论治篇的第318条里,“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心痛由气滞和血瘀,眩晕由肝阳上亢导致,因此在治疗上应用3个治则共同组方治疗本病,实际本方由清脑汤合宽胸化瘀汤组成,清脑汤是在多年临床防治高血压病中总结的处方。
彭万年教授验案三则_桑方方

取三分之一,嘱其早饭后半小时服1次,中午十二点服1次,服后饮热粥一小碗,经调1周后,午后稍有汗出,已无发热。
此证乃为脏无他病(西医已诊知),发热有时,则汗出亦有时,不是外感风寒之邪,发热汗出不止,亦不是阴阳两伤之自汗不止重症。
依据《内经》云:“阴虚者阳必凑之,故时热汗出耳”及《伤寒论》9条“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因此汗出有时之证,只要归属于太阳病,一般阳气耗损有时,常见于巳、午和未3个时辰,即9:00—15:00时之间。
此时卫阳之气不能在最充实之时,发挥“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之功,导致营卫不和,营阴外泄。
《伤寒论》53条指出“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
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
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所以必须运用调和营卫之桂枝汤治疗。
但有医家已运用,因其效不得法。
《伤寒论》54条告诉我们:“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
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桂枝汤必须在营卫不和之前,煎汤服送,一是截收稿日期:2011-12-08作者简介:桑方方(1985-),女,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经方治疗疑难杂证研究。
断病势,减轻发热汗出的发作程度;二是避开汗正出的时候,以防过汗[2]。
4讨论桂枝汤是众多医家临床常用的方剂之一,它被广泛运用于临床内、外、妇和儿诸科。
笔者认为桂枝汤临床运用于汗证中应遵循3个原则:①因病机而用。
桂枝汤是调阴阳,和营卫之方。
临床运用时必须抓住阴阳不调,营卫不和之病机。
②因病人而用。
在小儿不足四岁之前,剂量减为三分之一;小孩不足10岁之前,剂量减半;10岁以上等同成人。
其中小儿之体乃稚阴雉阳,桂枝汤为养正力大,发汗力弱之方,故小儿服用桂枝汤后必须服用热粥,鼓胃阳以助卫阳。
同时必须遵循桂枝、生姜、白芍和大枣等量与炙用甘草相伍,这才符合“酸甘化合为阴”与“辛甘化合为阳”并举的原则,起到以调阴阳为期,以和营卫为度的目的。
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治疗湿疹医案案例

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治疗湿疹医案案例
1.孙某,男,75岁。
湿疹时发时止已10年有余,冬季多发,现细疹如粟,以颜面颈项尤多,色红,刺痒,手足发凉,便溏而艰,屡治不效。
高年脾肾阳虚,伏风夹湿,郁于头面,拟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主之:
麻黄10 g,附子20 g,细辛10 g,肉桂10 g,砂仁10 g,沉香10 g,茯苓30 g,蝉蜕10 g,荆芥穗10 g,乌蛇肉30 g,炙甘草25 g,生姜10片。
7剂。
药后见泄泻、肠鸣、矢气等症象,此为温药运行之征,腹内沉寒痼冷有如冰霜,今逢日照而化行泻去,为祛寒之兆。
凡服姜附类温药后见此类反应者,皆为佳兆,不必犹疑。
丘疹已大退,仍痒。
上方调整,再服7剂,疹退痒止。
按:本例湿疹,亦以麻黄附子细辛汤温阳开表,权当治本;另选蝉蜕、黑芥穗、乌蛇肉为皮肤病专药,祛除伏风,是为治标,多年痼疾竟获卓效。
2.师某,女,23岁。
2010年3月17日初诊:湿疹多年,上肢、腹部多见,发痒,畏冷,手足冰凉,经期延后20天,白带多而黏,咽炎,无汗。
舌淡胖苔黄腻,脉沉滑寸弱。
亦按阳虚夹有伏风论处,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主之:
麻黄15 g,细辛10 g,附子30 g,桂枝30 g,肉桂15 g,荆芥穗10 g,防风10 g,干姜20 g,炮姜20 g,苍术25 g,生半夏20
g,乌蛇肉30 g,茯神30 g,砂仁10 g,山药30 g。
守方服用32剂,附子加至60 g,痊愈。
麻黄附子细辛汤怎么用一鼻炎珍贵的运用经验值得收藏!

麻黄附子细辛汤怎么用一鼻炎珍贵的运用经验值得收藏!麻黄细辛附子汤(后世亦称麻黄附子细辛汤)出自《伤寒论》,由麻黄、附子、细辛三味药物组成。
《伤寒论》少阴篇(原文301条):“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
”少阴病为里虚寒,本不应发热,今反发热者,乃风寒郁遏太阳经脉所致。
而太阳病其脉当浮,今脉反沉,属少阴里虚。
合而参之,此乃表里同病,即“太少两感”证。
方中麻黄解表散寒,附子温里扶阳,细辛辛温散寒,内助附子散少阴里寒,外佐麻黄解太阳表寒。
三药合用,温少阴之经而发太阳之表,配伍精当。
临证要厘清方证特点、抓准病机、掌握药物用量用法、灵活随症加减以合理使用。
1.把握方证,准确施治麻黄细辛附子汤适用于“太少两感”证,既兼太阳表证,则不仅见发热,当有恶寒无汗、头身疼痛等症。
既为少阴里虚,则除脉沉外,当有倦卧欲寐,但为初病,尚未至下利清谷、四肢厥冷等里虚深重程度。
否则里证为急,先当温其里,宜用四逆汤(《伤寒论》92条)。
故本证为表里同病而里虚未甚。
治当温阳解表,温散兼施,表里同治,解表中兼补虚,运用麻黄细辛附子汤最宜,最为精妙。
2.谨守病机,灵活运用临证运用此方,强调需抓住阳虚外寒的病机关键。
少阴阳虚通常可见畏寒肢冷,倦怠乏力,口淡不渴,大便溏泄,夜尿频多,舌淡苔薄白或润,脉沉细或弱。
风寒外袭,不必拘泥于发热,殊不知卫阳不足之人感受外邪,或感邪较轻之时,因邪正相争不剧,亦可不发热。
外感风寒还可见喷嚏、流清涕,或咳嗽、喘,或咽痛、声嘶等症。
外寒束表,津液不得温化而凝聚成饮,内聚于肺,肺气失宣,而发咳嗽,痰多清稀。
痰饮停积伏藏于肺,遇寒即发,痰气搏结,气道不利,肺失宣降,而作哮喘。
鼻为肺之门户,寒邪外袭,肺窍失和,亦可见鼻痒、喷嚏、流清涕。
《诸病源候论·鼻病诸候》云:“夫津液涕唾,得热即干燥,得冷则流溢,不能自收,肺气通于鼻,其脏有冷,冷随气入乘于鼻,故使津液不能自收。
”此即过敏性鼻炎(中医称之为“鼻鼽”)。
麻黄细辛附子汤临床应用验案浅析

’421-
也具 有影 响 。正 所 谓 “阴平 阳秘 ,精 神 乃 治 ”“正 气 存 内 ,邪不 可 干”,说 明 正气 存 内 ,阴 阳平衡 则 不 易 发 病 。 tbJL多 发性 抽动 症 的发 病 机 理 较 为 复杂 ,但 体 质 因素 在 多发性 抽 动症 的发 病过程 中具有重 要 意义 。在 治疗 多发性 抽 动症 中 ,考 虑患儿 体 质 的倾 向 ,同时注重 不 同 体 质导 致疾 病发 展 的潜 在 规 律 ,通 过 中医药 综 合 治 疗 方 法 ,及 时 纠 正 体 质 的 偏 颇 ,做 到 “未 病 先 防 ,既 病 防 变 ”,避 免 多发 性 抽 动 症 的 发 病 ,积 极 预 防 ,减 少 发 病 率 ,从 而取 得更 好 的临床 疗效 。
参 考 文 献 [1] 周 晓 恒 .多 发 性 抽 动 症 的 智 力发 育 影 响 因素 26例 分 析 [J].中 国
妇 幼保 健 ,2008,23(22):3203. [2] 王 琦 .9种 基 本 中 医体 质 类 型 的 分 类 及 其 诊 断 表 述 依 据 [J].北 京
中 医 药 大 学 学报 ,2005,28(4):1-8. [3] 于 作 洋 .刘 弼 臣 从 肺 论 治 4,JL抽 动 一秽 语 综 合 征 经 验 [J].中 国 中
附子 温 肾助 阳 、鼓 邪 于 外 ;在 《本 草 正 义 》中记 载 :“附 用量 。三药并 用 ,使 外感 风寒 之邪 得 以表 散 ,在 里之 阳
子 ,本 是辛 温大 热 ,其性 善 走 ,故 为通 行 十 二 经 纯 阳之 气得 以维 护 ,为治疗 表里 俱寒 之典 型方剂 。
麻黄附子细辛汤医案三则

麻黄附子细辛汤医案三则展开全文麻黄附子细辛汤医案三则麻黄附子细辛汤出自《伤寒论》,由麻黄、附子、细辛三药组成,主治“少阳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具有扶阳解表之功。
笔者临证用治多种疾病取得良好疗效。
案1:牙痛缪某某,女,39岁。
2010年5月23日初诊。
右侧牙龈肿痛连及面颊2月,每因刷牙、洗脸,局部受凉而牙痛复发。
西医诊断为牙龈炎、智齿冠周炎。
肌注青霉素、庆大霉素稍效,继转中医治疗,服清热泻火之剂10余天无效,症状时轻时重。
刻诊:精神差,面色少华,右上侧牙龈肿而暗红,轻压痛,纳差,倦怠乏力,形寒肢冷。
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细。
综观脉证,结合病史,辨为过用苦寒而伐阳气致阳明经脉空虚,寒邪凝滞而痛,当以扶阳温经,散寒止痛为法。
处方:麻黄10g,附片15g,细辛10g,升麻10g,牛膝15g,细辛10g,升麻10g,牛膝15g,白芷10g。
2剂,水煎温服。
药后牙痛明显缓解,继进2剂牙痛消失。
3月后随访牙痛未再发作。
按:本病西医认为是因炎症所致,常用抗菌消炎之品,有些中医亦为炎症所惑而用清热之剂乏效。
寒凉之品多伐阳气,以致形寒肢冷,牙痛遇冷或受凉而复发,故温阳散寒而获捷效。
案2:郁证(癔病)袁某某,女,35岁。
2009年6月3日入院。
1天前因与家人争吵后突发昏厥,牙关紧闭,入院后经针刺人中、涌泉、合谷,其神志渐清,但昏昏欲睡,惊惕易恐,倦怠乏力,喜向隅而卧,时感胸闷,舌淡苔薄白,脉微细,证属阳虚气郁,邪中寒凝,故药用麻黄、细辛、菖蒲各10g,附片、郁金各15g,益智仁12g。
3剂,水煎服。
药后精神转佳,食欲复常,继用上方冲服逍遥丸调理1周出院。
按:本例患者有明显受凉史,平素少动,阳气少生,喜向隅而卧,而知阴气较盛,参合脉证“脉微细,但欲寐”,乃为少阴病寒证,故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取效。
案3:痹证苟某某,男,44岁。
2008年8月4日初诊。
胸脘痞闷,身重乏力5年,加重半月。
入院时精神不振,面色少华,身重倦怠,少气懒言,口苦,大便溏薄。
【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肺癌骨转移成功案例

【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肺癌骨转移成功案例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肺癌骨转移案例【案例追踪】河北肺癌骨转移罗胜东,男,67岁,河北省石家庄人,07年7月23日因两侧肋骨下部疼痛,位置不定,去医院检查,查出肺癌,24日入院做穿刺,27日出结果为肺腺癌,到市肿瘤医院看增强CT片说是双肺转移,肋骨及胸椎骨转移,后又到北京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找胸外科教授看片说是双肺及胸膜转移,肋骨转移,第十一、十二胸椎变形,骨质真坏,胸椎骨转移。
【西医治疗过程】一、28日开始化疗,卡铂针(100mg)每日一支,29日用多西他赛(0.5ml、20mg/支)5支,31日化疗结束。
化疗后感觉全身无力,胸骨疼痛,服用灵芝孢子粉、人参皂苷R2等慢慢好转。
二、8月份又做了一次化疗,但疗效不佳,后因恶心呕吐、咳嗽不止,厌食,疼痛,无力,而于9月28日再次复查,做骨扫描结果已全身广泛骨转移,颅骨,胸骨,双侧肩胛骨,颈、胸腰椎几乎全部椎体,双侧肋骨多处,骶尾骨,双侧髂骨,坐骨,耻骨,双侧股骨等部位可见多处明显异常示踪剂分布浓集区。
左侧胫腓骨远端也可见示踪剂分布相对浓集区。
双肾显影浅淡,膀胱内可见少量生理性示踪剂浓集。
【西医诊断】诊断为肺癌晚期的晚期,西医大夫河北肺癌骨转移患者罗胜东已无能为力。
【中医治疗】遂采用吴氏老中医的中医+西医+佛医+道医方法治疗,吴氏通过辨症论治,认为罗先生的病适合麻黄附子细辛汤,故给病人开出:麻黄、附子、细辛、鬼箭羽、土茯苓、重楼花粉、扶正固本方等中药内服,蚂蚁拔毒膏外敷,并用臭牡丹、长春花、苦参等抗癌中药泡脚,罗先生用药后一个疗程好转,两个疗程病情减轻,三个疗程疼痛消失,能下床活动,共治疗15个疗程后得到自愈,至今没有吃过任何药物,康复自如。
【评按】“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大凡读过中医典籍的人都知道麻黄附子细辛汤出自于《伤寒论·少阴病》篇。
“麻黄细辛附子汤,发表温经两法彰,若非表里相兼治,少阴反热豁然康。
【彭坚:麻黄附子细辛汤、桂枝茯苓丸合百损丸、阳和汤治股骨头坏死

【彭坚:麻黄附子细辛汤、桂枝茯苓丸合百损丸、阳和汤治股骨头坏死胡某,女,65岁,农民,2009年11月10日初诊:患腰腿疼痛十多年,从去年开始,出现左侧臀部以下骨头疼痛酸胀,跛行,不能任力,每走十余步即须休息,怕冷,饮食、二便尚可。
西医诊断有腰椎骨质增生,椎间盘突出,左侧股骨头坏死。
察之面色不华,舌暗淡,脉沉缓无力。
拟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桂枝茯苓丸、百损丸、阳和汤加减:处方:麻黄10克,附子10克,细辛5克,肉桂3克,丹皮10克,桃仁10克,赤芍10克,白芥子10克,炮甲5克,蜂房10克,鹿角胶10克,炮姜5克,土鳖虫10克,三七片10克,鸡血藤30克。
七剂。
2009年11月20日二诊:上方服后,疗效显著,酸胀基本消失,痛稍减,拟用原方为蜜丸常服:处方:麻黄10克,附片15克,细辛5克,肉桂5克,丹皮10克,桃仁10克,赤芍10克,茯苓10克,干姜5克,乳香10克,没药10克,三七15克,琥珀10克,血竭10克,续断15克,补骨脂15克,杜仲10克,骨碎补10克,鸡血藤15克,炮甲10克,白芥子10克,全蝎10克,蜂房10克,鹿角胶15克,土鳖虫15克,白芍15克,自然铜15克,地龙15克,龟板胶15克,小海马15克。
二剂,为蜜丸,每日2次,每次10克,大约可以服两个月。
2010年2月12日三诊:上方服完一料,疼痛大为减轻,跛行亦不明显,腿脚有力许多,能够行走几百米,近日来天气升温潮湿,腰腿又觉得有些酸胀,拟用原方加苍术15克、黄柏15克,为蜜丸续服。
一年后随访,病情稳定,行走自如,未继续检查。
组方解读:麻黄附子细辛汤温阳散寒,走经脉;桂枝茯苓丸通阳活血,走络脉;两方合用,对于寒客经络、阳气受阻、血脉不通引起的肢体疼痛,往往有很好的疗效。
然而,对于这种或因寒气入骨,或因跌打损伤导致痰瘀交阻、股骨头得不到营养而坏死的顽疾来说,单凭以上两方温通的力量有所不第。
我从《蒲辅周医疗经验集》中得到一首“百损丸”,据蒲老介绍:“此方为老中医口授方,我得此方已六十余年,治跌打损伤,不论内伤脏腑,外伤筋骨,以及劳伤经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眠不稳,饮食不振,经常梦遗而排出赤色液体,苦于求医,曾经某医院检查拟诊为前列腺炎伴精囊炎,用药无效。
诊其脉来细数,舌红、苔薄白,自觉咽部似有物阻,吞之不下,吐之不出。
按其证情,乃木郁不达,相火内扰,心肾失交,阴络受伤之象。
治宜清平相火,交通心肾,药用:生地炭18g,杭麦冬15g,甘青果15g,飞青黛3g,酸枣仁30g,远志10g,青龙齿30g,炒川连3g,琥珀6g,灯心草3g,玄参炭15g,先进7剂。
药进1周,证情明显好转,其他无变。
拟原方再服旬日,后患者前来告之,一切如常。
嘱其自我调节,保持乐观,养身必先养心,方可达到安然无恙。
按本证在古今文献中虽未详加记载,但徐师根据中医理论,因证施治,终使患者症减病愈。
事后吾辈将此案问教于先生,以求明示,先生笑言:“吾不过略加分析,从二火论治,辨证用药而矣”。
从案中可知,患者早年丧妻,情志不遂,久致肝气郁结,郁而化火,二火相炽,而伤阴耗液,火迫络伤,心神不宁,故见眠差、梦遗而色赤。
诊其脉弦细数,舌红少苔,此皆阴伤火动之象,故其治以滋肾水为主,水足则火熄。
方中重用生地、玄参、麦冬以壮水制火。
古人云:“精之藏制虽在收稿日期:2013-01-09作者简介:姜帅(1985-),女,黑龙江双鸭山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伤寒学。
肾,而精之主宰则在心,相火扰心,心神不宁,精血随梦而遗泄”,故佐用灯芯草、黄连、琥珀清之、镇之以安君位,君位已定,五脏皆安。
病症因情志变动而生,理当兼以调治,方中所用酸枣仁、远志、龙齿即为此意。
理正法合,用药精细,加以言语疏导,终获良效。
5小结以上虽仅选四案,然每案皆可堪称经典。
案1罗某之咳血,徐师依其脉证,断其咳血之证乃因阴虚火动,火迫肺络,肺失清肃所致,其治亦未囫于轻清理肺,和络止血之法;而取王汝言“补左制右”法以滋阴润燥,清平相火,未治咳而咳自止,未治血而咳血自愈。
案4血精一证,古今虽无成法可依,然徐师临证,灵活变通,依据病者具体证情,详加分析,颇有见地地指出,此证乃因肝郁化火,扰及心神,二火相炽,水火失交,热伤阴络而致,拟用方药紧扣病症机理,加之言语疏导,以除病根,此等手眼实令吾辈钦叹。
此外,随着时代的变迁,先生对“阴常不足”理论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他指出:“当今国人生活水平日益提高,高粱厚味已成平常,人无节制者,每每化湿、生热、伤津,且渴求欲壑而所愿不遂者甚多,因病久治无效而致郁,因郁而病情交错复杂,久则五志过极而化火,火热内生而伤阴,故阴虚体质者为众”。
此皆为先生数十年临床实践的心得体会和经验总结,值得我们静心领会和升华。
彭万年应用麻黄细辛附子汤验案三则姜帅,指导:彭万年(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广州510405)摘要:麻黄细辛附子汤最早见于《伤寒论》,主要适用于少阴寒化兼表寒证,方中附子温补肾阳,麻黄外散寒邪,细辛沟通表里,既助附子温补肾阳,又佐麻黄外散寒邪,该方配伍严谨、精当,用量准确,是仲景表里双解治疗方法的代表。
导师彭万年教授是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从事经方教学、临床应用40余年。
常在辨证准确的基础上对经方进行适当的灵活化裁,对麻黄细辛附子汤治疗太少两感、过敏性鼻炎、杂病头晕有独到的见解,且临床疗效显著。
关键词:麻黄细辛附子汤;太少两感;过敏性鼻炎;头晕中图分类号:R24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1719(2013)07-1463-02Professor PENG Wannian Using Ephedra Asarum and Monkshood Decoction in3CasesJIANG Shuai,Advisor:PENG Wannian(Guangzhou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Guangzhou510405,Guangdong,China)Abstract:Ephedra Asarum and Monkshood Decoction was first recorded in Treatise on Febrile Diseases,mainly applicable to the Shaoyin cold and exterior cold syndrome.The monkshood can warm kidney yang,ephedra can disperse the cold pathogen,asa-rum can communicate inside and outside,not only can help aconite to warm kidney yang,but also to disperse pathogenic cold.The rigorous prescription as well as the precise dosage,is a typical treatment method of Zhongjing.Professor PENG Wannian is a pro-fessor and doctoral tutor of Guangzhou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and he has been engaged in teaching for more than40 years.He has unique understandings of treating disease of Taiyang and Shaoyin,allergic rhinitis,dizziness and miscellaneous dis-eases with Ephedra Asarum and Monkshood Decoction and there is significant clinical effect.Key words:Ephedra Asarum and Monkshood Decoction;disease of Taiyang and Shaoyin;allergic rhinitis;dizzy麻黄细辛附子汤最早见于东汉张仲景的《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主要用于治疗少阴寒化兼表寒证。
方中用附子温补肾阳,麻黄外散寒邪,细辛沟通表里,既助附子温补肾阳,又佐麻黄外散寒邪。
导师彭万年教授是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从事经方应用40余年,临床经验丰富,对经方的应用有独到的见解,笔者有幸侍诊,略见一二。
现介绍导师应用麻黄细辛附子汤的验案3则,以飨读者。
1太少两感王某,女,46岁,2012年5月7日初诊。
发热1天,时测体温39.7ħ,恶寒,无汗出,咳嗽,咳痰,色黄,量少,质稠,神疲乏力,无口干口苦,纳可,眠一般,二便尚调,舌淡苔白,脉沉数。
药用:柴胡10g,黄芩15g,桔梗15g,炙麻黄6g,熟附子10g,细辛5g,鱼腥草20 g,陈皮6g,石膏20g,北杏仁15g,炙甘草8g。
服1剂后复诊,患者已无发热,仍有咳嗽,咳痰,色黄,量少,质稠,咽痒不适,纳可,舌淡苔薄黄,脉沉。
药用:党参15 g,白术15g,茯苓15g,柴胡8g,黄芩15g,桔梗15g,熟附子8g,炙麻黄6g,山药15g,细辛15g,鱼腥草15 g,炙甘草8g。
服7剂后第2次复诊,无咳嗽咳痰,但仍觉咽痒不适,纳眠可,大小便正常,舌质淡,苔薄黄,脉沉细。
药用:柴胡10g,黄芩15g,桔梗15g,熟附子10g,丹参15g,炙麻黄6g,鱼腥草15g,细辛5g,北杏仁15g,炙甘草8g。
7剂后第3次复诊,诸症痊愈。
按太少两感症状集中在两个方面,太阳证和少阴证。
太阳证的表现除发热外,当有恶寒、无汗、身疼痛,骨节疼痛等外感症状。
而少阴证的表现应为但欲寐,脉微细等。
太阳表证,其脉当浮而不沉。
脉不浮而沉时,应为表里证俱在。
外邪侵犯,人体正气必与之抗争。
但人体正气不足以趋邪外出时,反而被外来之邪裹挟,郁而为热。
患者可有烦躁、咳喘、咳黄色痰等肺内热盛的表现。
导师常采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合麻杏石甘汤加减,既可以外散寒邪,内清肺热,又可兼顾脾肾阳气。
2过敏性鼻炎邓某,女,30岁,2012年2月12日初诊。
患者述有2年过敏性鼻炎病史,鼻痒,打喷嚏,常伴有流清涕,晨起为重,与季节变化无关,常有疲倦、乏力感,下午为重,平素易感冒、怕冷,纳谷不香,眠尚可,二便尚调,舌质淡,苔薄白,脉沉迟。
药用:党参15g,白术15g,茯苓15g,柴胡10g,枳壳15g,赤芍15g,苏叶15g,杜仲15g,炙麻黄6g,熟附子10g,细辛5g,炙甘草8g。
服药7剂后第1次复诊,鼻痒、打喷嚏明显好转,疲倦、乏力感减轻,纳可,眠一般,二便尚调,舌淡苔薄白,脉沉。
药用:柴胡8g,黄芩15g,桔梗15g,党参15g,白术15 g,茯苓15g,熟附子8g,辛夷花15g,丹参15g,三七10 g,炙甘草8g。
服药7剂后第2次复诊,已两日晨起无鼻痒、打嚏,仍有疲倦、乏力感,纳可,眠一般,二便尚调,舌淡黯苔薄白。
一直门诊复诊,按时服用中药。
随诊过敏性鼻炎症状未复发。
按过敏性鼻炎属于祖国医学的“鼻鼽”病。
过敏性鼻炎有两个基本原因:①遗传性过敏体质;②反复吸入环境过敏原。
吸入尘螨、屋尘、动物皮屑、各种树木和草类的风媒花粉等均可以成为发病的诱因。
而过敏性鼻炎患者常多具有过敏体质。
它的症状表现突出在肺系,如流涕、鼻塞、鼻痒、打喷嚏等。
这也导致很多医者犯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毛病,把鼻鼽病的治疗仅仅局限于肺系。
实际上肺系的症状往往只是全身疾病的一部分。
根本原因在于患者肾阳不足。
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过敏性鼻炎的患者主要集中在青、少年,且有家庭遗传性的特点。
肾阳不足,则无力以趋邪,邪气凝聚鼻络,发而为病,则患者有鼻痒,打喷嚏,流清涕的表现。
导师彭万年教授在强调肾阳不足是鼻鼽发病的根本原因上,更注意脾与肾的关系,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肾阳不足,则火不暖土,不能温煦脾阳,而脾阳久虚,也可以损及肾阳,导致脾肾阳虚。
而脾肾阳虚是无力抗邪的基础。
该患者平素易感冒、怕冷,疲倦,乏力,纳谷不香,舌淡,苔薄白,脉沉迟,皆为脾肾阳虚的表现。
治疗上当以温补肾脾,外散寒邪为主。
辨证处方得当,自然有效。
3杂病头晕林某,女,52岁,2012年3月19日初诊。
患者反复头晕2年余,无天旋地转感,与体位无关,无转颈无关,遇风后、劳累后或下午加重,偶有眼花,平素易怕冷,伴有咽痒咽干,无咳嗽,无咳痰,纳差,眠差,大便硬,两日一行,小便清,舌质黯苔薄黄,脉弱。
药用:党参15g,白术15g,茯苓15g,柴胡8g,郁金15g,黄芪15g,熟附子10g,山药15g,田七10g,北杏仁15g,炙麻黄6g,细辛5g,炙甘草6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