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 宋元—重要发展时期
(复习指导)第4讲课题2“苏湖熟天下足”——宋元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含解析
课题2“苏湖熟,天下足”——宋元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必备知识·自主排查知识点一农业的发展1.生产技术宋代以后,江南地区形成一年两熟制或一年三熟制。
2.土地政策宋代不抑制土地兼并,租佃关系有了较大发展。
土地出租时,多采用订立契约的形式,地租以实物为主。
3.灌溉工具宋代出现利用水力为动力的高转筒车。
知识点二手工业的进步1.制瓷业宋朝时,中国制瓷技术大放异彩,瓷窑遍布全国各地,出现五大名窑。
2.纺织业宋朝,丝织品品种繁多,织锦吸收了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
元朝,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
宋末元初,棉纺织业成为新兴的手工业部门。
3.冶金业:用煤冶铁已相当普遍。
知识点三商业的繁荣1.表现(1)宋朝:商业经济空前繁荣,商业环境相对宽松。
商品种类增多;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
(2)元朝:交通发达;商业繁荣;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
2.“市”的发展(1)坊和市的时空界限被打破,交易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
(2)城郊和乡村的“草市”更加普遍。
(3)全国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市镇。
3.对外贸易(1)两宋:中国同东南亚、南亚、阿拉伯半岛以及非洲国家进行贸易;海外贸易税收成为南宋国库重要财源;沿海港口城市走向繁荣;设立市舶司,专管海上贸易,制定了完备的市舶管理制度。
(2)元朝:泉州是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被誉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
,[知识延伸]租佃关系的影响(1)契约纳租方式的确定,使佃农对地主的依附关系相对减弱,因为他们在选择雇主方面有一定的权利。
(2)从依附关系中逐渐摆脱出来的农民,生产自主权、支配产品的权利大为增加。
这就大大提高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也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构图解史]家庭手工业信息提取:在中国古代,家庭手工业作为农户的副业,主要用于交纳赋税和家庭消费,剩余部分作为商品出卖。
[漫画解史]信息提取:“交子”是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其便于携带的特性也推动了商业发展。
2016届高三历史通史复习__中国古代文明的进一步发展——宋元时期(共85张PPT)
(1)演变过程中,中央一直强化对地方的领导、监督、制约,
地方则要求独立的自主权,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始终存在。 (2)中央通过多层次管理,在分权基础上加强对官吏的任免、 考核,地方权力逐渐被分割、削弱,集权于中央。 (3)地方行政制度经历了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完善的过 程(郡县制→郡国并行制→行中书省制)。
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制约,实际效果有限
作用:古代监察制度所起的主要作用是维护封建专制主义的
统治
经济重心南移过程
阶段 魏晋南北朝 隋唐五代 宋朝
南移情况 奠定基础 开始南移 (安史之乱) 完全南移(南宋)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1.对城市交通贸易的影响:推动了南方沿海 城市 的迅速发
展,海上交通和运输有了很大的改善,促进了海上贸易的发
4.对民族关系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促进了民族融合。
北方人民的南迁,使游牧民族和汉族有了更深更广 泛的交流
和合作,促进了民族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发展。 5.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经济重心南移,导致南方某些地区的 过度开发,如“放火烧荒、围湖造田”等,一定 程度上破坏了 生态环境,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同点 :
①都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②目的都是为 了巩固统治。③结果都是在一定时期内产生过积是地方上的行政制度。行省起 初是指临时性的中央派出机构,取代表中央行使权力之意,后
逐渐成为固定的地方行政机构,掌管辖内军政要务。
汉到元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特点与影响 1.特点
展;南 宋完成 经济重 心南移后的元明清 时期工商业城市增 多,商品经济发达。
2.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人口的转移一定程度上致使经济重心
由北向南迁移,而经济重心的南移又反过来促进了北 方人民 进一步南迁。南方的人口迅速膨胀,导致我国 南部、东南部 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增长。 3.对人才教育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导致了人才教育的 相应变化,推动了教育科举的发展,也 促进了南方地区教育 文化的发展。
历史高考大一轮复习通史人教版课件:阶段四 中华文明的成熟与鼎盛——宋元 课时1
史料二 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 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 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显而易见,元行 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 态,……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
(3)行使相权的机构总是不断地由内朝(宫内)向外朝(外廷)转移。
[史论归纳] 唐朝和宋朝加强君权的异同 (1)相同点:通过分割相权,加强皇权。 ①唐朝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被一分为三。 ②宋朝设枢密使分割宰相的军权;设三司管理财政,分割宰 相的财权;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 (2)不同点 ①三省设置:唐朝加强三省的职能;宋朝三省有名无实,相 权被进一步分割,枢密院、三司、参知政事分割了宰相的军 权、财权和行政权。 ②最高行政机构设置:唐朝以尚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宋朝 以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
(2)影响①②加是强中了国中古央代集地权方,行巩政固制了度多的民重族大国变家革的,统是一中。国_省___制__的开端。
考点三 选修部分:王安石变法(选修1) 1.背景
①政治:阶级矛盾尖锐,农民反抗斗争不断。 (1)必要性②形成经积济贫:局由面于。冗官、冗兵、冗费,造成财政入不敷出,
【素养解读】 高考命题注重运用学科素养考查对历史现象的认
识。本题运用“史料实证”和“唯物史观”,考查影响君主
专考制查统素治的因素。具体解读如下: 点拨说明
养
宋太祖曰:“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 史料实
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体现了史料实 证
证的特点
唯物史 从题干宋太祖的郁闷不乐及言论,客观看待历史现
考法 从史料实证和唯物史观角度考查君主统治的特点
中国城建史 第四讲 宋元
元大都的规划特点:
1. 继承发展了唐宋以来中国城市规划的优秀传统和手法---三 套方城、宫城居中、中轴对称的布局,结合具体情况,革新 了城市市坊制度。 2. 宫与苑有机结合,取得了高度的城市建设艺术效果。 3. 城市水系发达,满足了城市运输和生活用水的需要,水面 与绿化结合丰富了城市景观,并且城市排水系统完善,施 工考究。 4. 规划建设过程中,组织严密,计划细致,统一指挥,使规 划设计意图得到执行和贯彻,使元大都成为当时世界上规 模最大、最宏丽壮观的城市之一。
二.社会与城市发展概况
自唐代“安史之乱”之后,长期战乱使关中和中原地区以及 黄淮流域经济受到极大的摧残。五代十国的五十年间,战火 纷纷,烽火连日,民不聊生。 宋朝建立统一政权以后,经济得到了很快的恢复,城市经济 进一步繁荣,城市数量快速增加,城市的建设格局和结构随 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商品经济给城市的发展注入了新的血 液和活力,也是我国古代封建城市发展的一个新起点。 商业的发展开始突破城垣的限制,在城内沿江沿河地区形成 商业街。另外手工业出现行业组织,城市中同一行业在同 一地区集中。 宋元时代宗教非常发达,城市中宗教建筑很多,而且儒家学 说在吸收了佛道思想后逐渐形成了新的儒学思想--理学 北方先后形成了几个少数民族国家与宋朝相抗衡,最终元朝 统一了全国,在政治上他实行等级制,在文化上却兼容并蓄, 不仅发展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而且吸收和融汇了西亚和欧洲 的先进文化。
南宋临安城的规划建设
历史沿革:
秦汉时设县治,隋代已有城池,是大运河的南终点,物产 丰富,商业发达,交通便利,五代时修筑罗城,城周70里,北宋 时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为当时四大商港之一。
1.城市形态与总体布局:由于自然地形特征,临安城的平面形态 呈南北长、东西狭的形制,城市主要干道与主要河流平行,御街是 临安城的主轴线,从南至北贯穿全城,皇城在主轴线南端,市坊居皇 城之北,共分八厢,68坊。沿主轴线布置城市主要的行政区和商业 区。 2.城市功能分区:临安城的城市分区按其功能可分为:宫廷区、 行政区、商业区、手工业区、码头仓库区、文教区、居住区、城 防区以及风景区。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古代中华文明的继续发展-宋元(共40张PPT)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古代中华文明的 继续发 展-宋元 (共40 张PPT)高考复 习课件 高考复 习PPT 课件高 考专题 复习训 练课件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古代中华文明的 继续发 展-宋元 (共40 张PPT)高考复 习课件 高考复 习PPT 课件高 考专题 复习训 练课件
二府三司制 皇帝
财 (三司使)政
权也收归了中央。同时,设提点刑狱司专职监察刑狱的官 员。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古代中华文明的 继续发 展-宋元 (共40 张PPT)高考复 习课件 高考复 习PPT 课件高 考专题 复习训 练课件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古代中华文明的 继续发 展-宋元 (共40 张PPT)高考复 习课件 高考复 习PPT 课件高 考专题 复习训 练课件
皇权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古代中华文明的 继续发 展-宋元 (共40 张PPT)高考复 习课件 高考复 习PPT 课件高 考专题 复习训 练课件
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但降低了行政效率,造成了“三冗”局面,一度积 贫积弱。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古代中华文明的 继续发 展-宋元 (共40 张PPT)高考复 习课件 高考复 习PPT 课件高 考专题 复习训 练课件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古代中华文明的 继续发 展-宋元 (共40 张PPT)高考复 习课件 高考复 习PPT 课件高 考专题 复习训 练课件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古代中华文明的 继续发 展-宋元 (共40 张PPT)高考复 习课件 高考复 习PPT 课件高 考专题 复习训 练课件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古代中华文明的 继续发 展-宋元 (共40 张PPT)高考复 习课件 高考复 习PPT 课件高 考专题 复习训 练课件
【思维拓展】——宋代的文官政治
(1)形成概况 宋初最高统治者将兵权、政权、财权集于中央,各路监司、各州 的长官,大多重用文人,并以文人掌兵权,根除藩镇跋扈之祸。 同时,宋初统治者又提倡文教,复兴儒学,扭转五代颓风,激励 士大夫的忠义节气,养好士风。“兴文教,抑武事”,崇尚文治, 奖励儒术是宋代基本国策。这样,两宋时期的文臣群体的政治地 位不断提高,以科举出身为主体的文官队伍成为政治的中坚力量, 独具特色的文官士大夫政治体制得以确立。
发展史宋元明清ppt
宋朝的瓷器和雕刻也极为精湛,如著名的汝 窑、官窑等瓷器传世至今。
元朝文化
元朝文化概述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 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其文化具有 鲜明的特色。
文学发展
元朝的文学发展中,曲成为了一种 新兴的文学形式,著名的《西厢记 》、《牡丹亭》等作品流传至今。
书画艺术
元朝的书画艺术也极为突出,出现 了赵孟頫等书画大家。
传统工艺
清朝的传统工艺也极为精湛,陶瓷、织锦、刺绣 等都达到了高峰,如景德镇瓷器、苏州丝绸等。
04
.4.3 清朝的教育与学术
.4.3.1 教育体制
官学
设立多级学校,包括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以培养官员和推 行教化。
私学
由私人设立,以满足民间教育需求,教学内容较为灵活。
.4.3.2 学术成就
清代学术
以考据学为主导,偏重经学和文字训诂,同时也有一些具有开拓性的思想家 和学者。
《四库全书》
由乾隆皇帝主持编纂,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系统性的整理和评价。
.4.3.3 文化政策
控制思想
实行“文字狱”,严厉控制士人的思想言论,禁止对清朝政治、经济、文化等方 面的批评。
推崇儒家思想
强调儒家思想的传统价值,提倡忠孝、礼仪、纲常等观念,以维护清朝的统治秩 序。
2023
发展史宋元明清ppt
contents
目录
• 宋元时期 • 明清时期 • 宋元明清文化 • .4.3 清朝的教育与学术
01
宋元时期
宋朝历史
宋朝建立
宋朝建立于公元960年,是继唐朝 之后的一个中原王朝。
政治制度
宋朝政治制度主要包括中央集权和 文官制度,地方行政实行路、州、 县三级制。
宋元明清五朝的历史和状态
宋元明清五朝的历史和状态宋元明清五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朝代之一,也是我国封建社会长达七百多年的重要阶段。
在这几个朝代中,中国社会经济文化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对于我国历史的发展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历史与状态两方面,探讨宋元明清五朝的历史和状态。
历史宋朝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是南北朝时期中国南方的先后两个南朝(南唐、南汉)被北方的宋朝所替代。
宋朝自宋太祖赵匡胤建立开始,分为两个阶段:北宋和南宋。
北宋时期,中国社会经济文化达到了巅峰,并形成了中华文明的极盛时期。
南宋时期,中国南方社会面临了较为多元的文化冲击与商业经济发展,出现了新的创新性思维。
元朝元朝(1279—1368)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由蒙古族人铁木真的儿子千里达尾儿(成吉思汗)所建立。
元朝时期,中国社会处于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既承传了唐宋以来的文化,又有所创新,对于我国历史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元朝时期,中国的科技、文化发展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时期,文学、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明朝明朝(1368-1644年)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一个朝代,它是由明太祖朱元璋所建立。
明朝统治者对内积极推行改革,确立了“郑和下西洋”等各种贸易往来,形成了鲜明的商贸社会。
在此时期,瓷器、丝绸、和蜀绣等民间手工艺制品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清朝清朝(1644-1912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帝国,由满族人建立。
清朝时期,中国社会保持稳定和发展,并且进行了诸多的政治、经济、文化改革,尤其是与西方的文化交流,形成了“文化启蒙”并开创了新的文化时代,给中国的文化发展带来极大的变革。
状态宋朝宋朝时期,经济文化上的繁荣和发展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中央政治力量所调控的广泛的灌溉工程,如:“赵家渠”的开凿等,增加了农业养殖的产出,推动了国家的经济发展。
此外,宋朝还推动了社会制度的进一步发展,加强农业税收和土地管理,稳定了政治制度的基础,并拓展了文化艺术的发展,前人(如苏东坡)的时代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四章 宋元时期
四、改编资治通鉴
• (一)《通鉴纪事本末》 • (二)《资治通鉴纲目》
历代纪事本末
• • • • • • • 《左传纪事本末》.清 左传纪事本末》 《宋史纪事本末 .明 宋史纪事本末》. 宋史纪事本末 《辽史纪事本末 .清 辽史纪事本末》. 辽史纪事本末 《金史纪事本末 .清 金史纪事本末》. 金史纪事本末 《元史纪事本末 .明 元史纪事本末》. 元史纪事本末 《明史纪事本末 .清 明史纪事本末》. 明史纪事本末 《三藩纪事本末 .清 三藩纪事本末》. 三藩纪事本末 高士奇.中华书局.1979. 高士奇.中华书局.1979. 陈邦瞻.中华书局.1977. 陈邦瞻.中华书局.1977. 李有棠.中华书局.1983 李有棠.中华书局.1983 李有棠.中华书局.1980 李有棠.中华书局.1980 陈邦瞻.中华书局.1979. 陈邦瞻.中华书局.1979. 谷应泰.中华书局.1977. 谷应泰.中华书局.1977. 杨陆荣.中华书局.1985. 杨陆荣.中华书局.1985.
第四章 宋元时期
中国史学的继续发展
• 第一节 宋元史学发展的概况 • 第二节《资治通鉴》 • 第三节《通志》和《文献通考》
第一节 宋元史学发展的概况
• 一、宋元史学发展的表现
• (一)史书数量众多 • (二)史书门类齐全 • (三)修史机构众多
• 二、宋元史书编纂的特点
• (一)编年体史书的发展 • (二)典志体史书的发展 • (三)通史地位的加强
第二节《资治通鉴》
• • • • 一、《资治通鉴》的编修 二、胡三省《资治通鉴音注》 三、续补资治通鉴 四、改编资治通鉴
一、《资治通鉴》的编修
• (一)司马光生平 • (二)《资治通鉴》的修撰 • (三)《资治通鉴》的特点
宋元史讲义
长编卷一六开宝六年二月戊辰:太祖曰:“向者 登科名級,多为勢家所取,致塞孤寒之路,甚无 謂也。今朕躬親臨試,以可否進退,盡革疇昔之 弊矣。” 长编卷221熙宁四年三月:文彦博言于神宗:为与 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也。 柳诒徵《中国文化史》第十九章《政党政治》: 宋之政治,士大夫之政治也。政治之纯出于士大 夫之手者,惟宋为然。
人口居住在北方,62%的人口居住到了南方。--(美) 1999年,第2页。
韩森:变迁之神:南宋时期的民间信仰,浙江人民出版社,
• (一)隋唐以前南北经济概况
• 1、楚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江淮地区
• 2、秦统一:闽江及珠江流域,始皇发五十万人 南戍五岭(史上第一次岭外大移民)。 • 3、汉末的大动乱与吴国的建立 • 北方人口的南流,东南经济的发展 • 4、永嘉南渡的东晋及南朝 • 长江流域经济逐渐赶上了黄河流域
• 宋真宗《劝学文》: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 千钟粟。书中车马多如簇,书中有女颜如玉。
• 明高拱语:诚如此训,则其所养成者,固皆淫佚 骄侈、残民蠧国之人,使在位皆若,人丧无日矣。 而乃以为帝王之劝学,悲夫!(《本语》卷六)
• 古人类似这样的言语甚多。 卖金买书读,读书买金易。(元陶宗仪《说郛》 卷七十三下)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明沈鲤 《亦玉堂稿》卷六)
• 《通志》卷25《氏族略》第一 • 自五季以来,取士不问家世。
• 南宋吴芾《送侄赴廷式》:
• 我是田家本业农,偶然两世到蟾宫。
• 书生天幸有如此,岂复更忧吾道穷。
• 《宋史· 贾易传》 :七岁而孤,母彭,以纺织自给,日 与易十钱,使从学。……年逾冠,中进士甲科。 • 孙抃:少时家贫,欲典田赴试京师。(邵氏闻见录卷 八,78页)
专题讲解: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宋元
则例①”,政府明确规定“场务(征税机构)不即(及时)检税,若收纳力胜过数,各
杖一百;留滞三日加一等,罪止徒二年;因而乞取财物赃重者,徒一年②。”政府
通商惠工的政策措施鼓励了人们经商的积极性,国家虽有明令减免商税,但税额
反而增加。
②严惩官员侵商、扰商行为
——冯芸、吴臣辉《宋代商税制度的确立与国家商业政策的调整》
(3)国家干预的减少:国家越来越多地退出经济的直接经营,把更多的经济空间让 渡给民间。在政府物资调配、专卖等领域中,国家开始更多地吸纳商人的力量。
(4)国家更多使用经济手段管理:在专卖、对外贸易等制度的活动中,都体现了唐 宋政府对经济手段和经济效益的重视。
问题探究·角度
唯物史观——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生产关系的变化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北魏以来的均田制至唐代后期逐渐瓦解,与之相 配套的租庸调制也遭到破坏。到了宋代,封建国家的土地国有制退出 历史舞台,土地所有权转移速度加快,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传统的 门阀士族被庶族地主取而代之,平民社会的因素开始出现,宋代的士 大夫阶层登上政治舞台。
问题探究·角度
探究主题三 宋元商品经济繁荣
史料印证 宋“基层市场”涌现
材料 宋太宗时期,有官员上奏:“岭南村墟聚落,间日集裨贩 (小商贩),谓之墟市(草市)。请降条约,令于城邑交易。” 该建议遭到太宗的拒绝:“徒扰民尔,可仍其旧。” 思考:材料描述的史实反映宋代经济怎样的历史信息?
提示 宋代市场监管相对宽松,商业环境相对宽松。
宋代“二府三司制”;文官政治;科举制完善(三级考试糊名 誊录);通判及转运使;王安石变法;元中书省及行省制(省 路府州县);宣政院、枢密院、御史台
经济 文化
宋代不抑兼并,租佃关系发展;南宋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棉纺织 业,黄道婆;五大名窑,青花瓷;交子;市坊时空界限打破;政 府不再直接监管市场交易;榷场互市贸易;海外贸易发达;元朝 泉州第一大港;
宋元时期(上课)
中央(二府三司制) ①中书门下——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行政权 ②参知政事(副宰相)分割宰相行政权 ③枢密院——枢密使,分割宰相军权 ④三司使,分割宰相财权
【拓展归纳】 中国古代加强中央的方式
❶分化事权,使机构相互牵制
❷划分适当的行政区域 ❸实行严密的监察制度
❹中央直接掌管地方权力或设置专门机构管理地方
政府采购遵循和利用市场 规律,限制商人牟取暴利
作用
抑制兼并
保障农业生产 增加政府收入
农田水利法
方田均税法 市易法 均输法
B、强兵:军事措施
“三保一省” 作用
加强对人民的控制,
同时减少军费开支。
措施
保甲法
内容
十家为一保,农闲时 练兵、生产,战时编 入军队。
将兵法
禁军固定辖区,有 固定将领训练。 百姓为政府养马 减免部分赋税
强调“仁”是人的爱心及一切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 是最高境界 仁者必然无私无惧,大智大勇,襟怀磊落,仁民爱物; 仁者境界与佛老境界的最大不同在于强调获得精神的自 足和自由的同时,还应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以出世的
精神,做入世的事业)
③社会——儒家伦理道德 (必3P15) 【政治理论:“道统论”---道的内涵是“三纲五常” ;要干 政,“正君心”】
(三)宋元时期文化:
1、思想:理学占据主导地位 (1)宋代理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①三教合一,儒学正统地位受到佛道的挑战; ②儒学家们的主观努力(儒学家开展复兴儒学, 抨击佛道的运动)
(2)含义:
宋明时期的儒学,是以儒学为基础结合佛、道思想而形成的新儒学。 它是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哲学思想体系
(3)程朱理学代表主张及影响:
第四讲 古代中华文明的成熟与鼎盛
宋元的时代特征八个字
宋元的时代特征八个字宋元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代,它的特征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繁荣、开放、创新、和谐。
首先,宋元时期的中国社会繁荣昌盛。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经济发展迅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农田的开垦和灌溉技术的改进,使得农业产量大幅增加,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
同时,手工业和商业也蓬勃发展,许多手工业工坊和商业市场纷纷涌现,商品交流和贸易活动频繁,为社会带来了繁荣和富裕。
其次,宋元时期的中国社会开放包容。
在这个时期,中国与外界的交流和联系更加紧密。
南宋时期,中国与南洋诸国的贸易活动达到了巅峰,许多外国商人来到中国进行贸易,带来了大量的外国商品和文化。
元代时期,蒙古帝国统一了中国,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外族统治的王朝,蒙古人对于汉族文化的包容和融合,使得中国社会更加开放多元。
第三,宋元时期的中国社会创新能力强。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科技和文化都取得了重要的突破和进步。
南宋时期,科技发展迅速,出现了许多重要的发明和创新,如火药、指南针和活字印刷术等。
这些科技的进步不仅推动了经济的发展,也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元代时期,蒙古人对于汉族文化的吸收和融合,也促进了文化的繁荣和创新,出现了许多杰出的文化人物和文化作品。
最后,宋元时期的中国社会和谐稳定。
在这个时期,中国社会相对较为安定,人民的生活相对和平。
南宋时期,尽管面临着金朝和蒙古帝国的威胁,但南宋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保持了国家的相对稳定。
元代时期,蒙古帝国统一了中国,实行了一系列的统治措施,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这种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为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提供了有利条件。
综上所述,宋元时期的中国社会具有繁荣、开放、创新和谐等特征。
这个时期的中国社会经历了经济的繁荣、文化的创新和社会的和谐稳定,为中国历史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我们应该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为当代中国的发展和进步提供借鉴和启示。
主题四 宋元时期的政治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可编辑PPT)
突破泰安考点 栏目索引
加油小站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重文轻武对后世有哪些弊端? 宋朝实行重文轻武政策,对政权的稳固有积极的作用,但也造成了 负面的影响:政府机构重叠,官员冗滥,财政开支庞大;军队作战指 挥不灵,战斗力下降;地方上财政困难;给北宋种下了积贫积弱的 祸根。
突破泰安考点 栏目索引
知识点二 宋代经济的发展
•
14、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和教育好,他就不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别人。2021年8月30日星期一上午9时35分24秒09:35:2421.8.30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5、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2021年8月上午9时35分21.8.3009:35August 30, 2021
•
16、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自己学习,自己研究,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手来做这种精神。2021年8月30日星期一9时35分24秒09:35:2430 August 2021
突破泰安考点 栏目索引
二、手工业的兴盛
1.纺织业 北宋时,南方丝织业胜过北方,四川、⑦ 江浙 地区的丝织生产发达 南宋时,棉纺织业兴起,⑧ 海南岛 有比较先进的棉纺织工具,棉纺织品种类较多
2.制瓷业 宋朝是中国瓷器发展史上的辉煌时代 河北定窑、河南⑨ 汝窑 的瓷器,给人别致的美感(还有官窑、哥窑、钧窑等) 北宋兴起的江西⑩ 景德镇 ,后来发展成为著名的瓷都南宋时,江南地区已成为我国制 瓷业中心
图解历史
突破泰安考点 栏目索引
宋代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局部)
解说:由于商业的发展,城市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壮大,描绘市民生 活的风俗画出现。这是两宋绘画的一大特色,其中北宋大画家张 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上图),描绘了北宋东京汴河沿岸的风光 和繁华景象,画面上的人物、街市、村野、车船等,安排得错落有 致,再现了北宋商贸的发展,是我国美术史上的不朽之作。
第四讲 宋元—重要发展时期
⑷“画山水以入空虚无人之境”
3.赵孟頫的绘画观
⑴作画贵有古意 “作画贵有古意,若无古意,虽工无意。今人但知用笔纤细、傅色浓艳,便自为能手,
殊不知古意既亏,百病横生,岂可观也?吾所作画似乎简率,然识者知其近古,故以为佳。 此可为知者道,不为不知者说也。”——《清河书画舫》卷十下
⒉黄庭坚论画
⑴参禅而知画理 “余初未尝识画,然参禅而知无功之功,学道而知至道不烦。于是观图画悉知巧、拙、工、俗,造
微入妙。然此岂可为单见寡闻者道哉!”——《峪集·题赵公祐画》 按:这则题辞说明黄能鉴别绘画的巧拙工俗,体味到其中的细微精妙之处,是得力于参禅中所知的
“无功之功”、学道中所知的“至道不烦”。所谓“无功之功”,即南宗禅“不立文字”、“直指人心” 的“顿悟”;所谓“至道不烦”,即庄学以虚静之心去观照万物、撇开一切外在表象而直接洞透万物本质 的方法。这两者在脱略具体表象、直达事物本质的思维方式上有某种相似之处,黄受此启发,观画时不为 具体琐碎的表象所干扰和束缚,而是依靠内心的体悟直接深入作品的内在实质去把握它的精神,从而识别 作品的精妙与否。这是中国艺术批评中的重要方法。
“无人态”—即天工自然之态,只有画出这种无人态,才能充分地描绘野雁 的自然神态,传出作者超然自得的神情意趣。
“清新”—是我国古代文艺创作中的一种要求,所谓清,即画格很高,气 韵清美,脱落俗套;所谓新,指在艺术手法的运用和作品意境的创造上要有创 新。
⑸常形、常理 苏轼在《净因院画记》中提到凡作画,只是“常形之失止于所失,而不能
⒉认为画人物必须分清贵贱气貌:
《论制作楷模》:“释门则有善功方便之颜;道象……又在其间矣。”P32 按:所谓人的贵贱气貌,是人的社会地位和处境所决定的人的思想仪表特征。顾恺之 《论画》:人物画须分“尊卑贵贱之形”。郭分门别类地指出各种人物的精神气貌,比顾 发展了。但是有两个问题:其一,以封建正统观念看人物,如“外夷应得慕华钦顺之情。” 其二,强调各类人物的共性时,把典型化导致类型化了。如画帝王都要“崇上圣天日之 表”,阎立本《历代帝王图》若按此理论,就会变成千篇一律了。
宋元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PPT课件
古代城市的发展变化
春秋 战国 时期
突破了官府控 制商业的局面, 各地出现了许 多商品市场和 大商人 突破了坊、市界 限,商业经营时 间的限制也被打 破,官府也不再 直接监管市里的 交易活动
宋 朝
古代城市的发展规律
城市功能
商业活动 数量规模
政治、军事
严格限制 数量增多、规模扩大
经济功能
逐渐放松 工商业市镇
②评价:
科举制的发展,为地主阶级各阶层进入仕途开辟了道 路,使北宋的政权基础进一步扩大,也起到了加强中央集权 的作用。
一、宋元政治
2、元朝:一省制——相权的反弹
皇帝
中书省
吏
户
礼
兵
刑
工
影响: (1)行政机构精简,提高了行政效率。 (2)宰相权力过于集中,导致权贵专权,内乱频 繁。
元朝实行一省制,宰相权力很大,是上层权 力核心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可以左右皇位继承, 是皇权争夺战中的重要依靠力量。元朝的相权是 古代加强皇权、削弱相权大趋势下的一次重要反 弹。
清丈土地,按土地等 级收税
“理财为方今先急”、“理财以农事为先”
作用
限制大商人控制市场, 减轻百姓负担 限制大商人控制市场, 稳定物价 使农民免受高利贷盘剥,增 加政府的收入
减轻农民的差役负担,保证 生产时间,增加了政府收入
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增加了国家的赋税收入
2、强兵:
措施 精兵 将兵法 保甲法 保马法 内容 淘汰老弱 设专门将领训练军队 作用 减少军费开支 提高军队的战斗力
(2)集中行政权 文官任知州 (3)集中财权: 设转运使
通判监督知州
影响:积极:达到了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目的,改变了
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 消极:造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积贫积弱的后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⒊强调画家的艺术风格:
《论三家丘之制也。 石体坚凝、杂木丰茂、台阁古雅、人物幽闲者,关氏之风也。峰峦浑厚、势状雄强、抢笔 俱匀、人屋皆质者,范氏之作也。”
按:中国山水画发展到五代、北宋时取得了很大的艺术成就。这个时期的李成、关仝、 范宽形成了北方山水画的三个主要流派,影响很大。郭在本文中指出了这三位画家各自的 风格特征,并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就连前代的王维、李思训、荆浩等名家也无法与这三 人的艺术成就相提并论,而后辈画家更是难以企及,其评价是比较客观中肯的,也较全面 地反映了北宋初北方山水画的发展水平。
⑵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书摩诘蓝田烟雨图》
⑶妙想: ①胸有成竹 “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蝮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 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 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 落,少纵则逝矣。”——《文与可画篔簹谷偃竹记》
病其全”,如果“常理之不当,则举废之矣”。说明“常理”贯穿于整个绘画 创作中,也意味着“常理”是一种规律,违反规律就是失去“常理”。苏轼认 为要求得“神似”,就非有“常理”的依据不可。他的这种见解,不但符合以 形写神的说法,而且把形神关系统一在“常理”中。对于写意文人画来说,他 的这种理论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在他承认画“常形”与求神要有“常理” 做依据时,他又在实际的艺术创作中,把它对立起来。(画竹不画节)这种创 作态度,只是强调个性的发挥,显然无视“常形”的必要性。
4.钱选的“士气”说:
“赵文敏问画道于钱舜举,何以称士气?钱曰:‘隶体耳。画史能辨之,即可无翼 而飞。不尔,便落邪道,愈工愈远。然又有关捩,要得无求于世,不以赞毁挠 怀。’”——明·董其昌《容台集》
所谓“士气”:结论⑴作画以书法用笔;⑵画家要有清高的品格。
5.倪云林的“逸笔”与“逸气”说:
《答张仲藻书》:“仆之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 《题画墨竹》:“……余之竹聊以写胸中逸气耳,岂复较其似与非,叶之繁与疏, 枝之斜与直哉?或涂抹久之,他人视以为麻为芦,仆亦不能强辨为竹。”
⑵凡书画当观韵 “凡书画当观韵。往时李伯时为余作李广夺胡儿马,夹儿南驰,取胡儿弓,引满以拟追骑,观箭锋
所直,发之人马皆应弦也。伯时笑曰:‘使俗子为之,当作中箭追骑矣。’余因此深悟画格,此与文章同 一关纽,但难得人入神会耳。”——《豫章黄先生文集卷二十七·题摹燕郭尚父图》
按:作为空间艺术的绘画,在时间上必然受到很大的限制,它一般只能表现一个相对静止的瞬间, 无法在同一画面上将事件的发展过程逐一展开。为克服这种局限性,优秀的画家往往善于选择事件最富有 概括性和表现力的瞬间加以描绘,从而引人入胜。所谓“韵”,即指画面上富有表现力的瞬间场景能引发 观者一系列的联想和想象,从而使所画对象更具有生动的情韵,类似于文学中的“言有尽而意无穷”。
⑵将书画用笔同法扩展到花卉中去
“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 —— 《题秀石疏林图》
按:此诗意在说明书画相通的道理。中国书法与绘画确实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书法 与绘画所用的笔、墨、纸、砚完全相同,用笔的方法也大致相同,书法依靠抽象的线条表 现美,而线条也是中国绘画的主要造型手段之一,因此中国绘画也重视线条的表现力,书 法的用笔方法可以直接运用于绘画,书法追求的线条连贯、气脉相通的效果同样也为绘画 者所追求。所以,中国的书法和绘画有着许多相通之处。这一点早已被唐以来的画论家特 别是文人画论家所意识到了。赵孟頫则结合自己的创作体会加以论证,可见,元代画家已 经在实践中使书画用笔同法的理论更趋细致具体了。赵孟頫的这一观点虽不是首创,却是 元代文人画家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也是前人有关理论在竹石花卉画中得以进一步发展的结 果。
按:这些都是用笔的失误之处,在谈这些失误之前,郭从正面立论,强调用笔应该意在笔先,意先 于笔而行,笔虽意而动。并要求应达到庄子所说的“自然”的精神状态,去掉胸中挂碍,进入一种忘我 的境界。不然就会出现三病的失误。他从得失两个方面谈绘画用笔,特别是“用笔三病”的总结不仅丰 富了用笔理论,而且也启示了后人以“病”作为批评范畴评论绘画。宋代以后,以“病”论画逐渐增多。
按:所谓古意,指的是不追求用笔着色方面的工致细巧,却能体现出一定的意趣情韵。 从这个意义上说,他的强调古意,乃是文人画家重视主观意趣、轻视画工之画的表现。赵 孟頫提倡古意正是和元代文人画鄙薄南宋院体画的时代风气有关。一般来说,元代文人画 以潇洒虚远的意境情韵取胜,赵的崇尚古意,正透露出元人审美风尚开始出现转变的信息。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倪云林是从形似入手而追求“神似”。为了达到这个要求,决 不是依样葫芦,细磨细擦的画法可以解决,而是必须运用简洁、精练的技法,“逸笔草 草”正是这种表现技法的同义语。关于“逸气”,可以说表现作者的“情高”,也可以 说是创造独特的艺术风格。总的来说,倪瓒是反对艺术上的自然主义才这么说的。
⒉黄庭坚论画
⑴参禅而知画理 “余初未尝识画,然参禅而知无功之功,学道而知至道不烦。于是观图画悉知巧、拙、工、俗,造
微入妙。然此岂可为单见寡闻者道哉!”——《峪集·题赵公祐画》 按:这则题辞说明黄能鉴别绘画的巧拙工俗,体味到其中的细微精妙之处,是得力于参禅中所知的
“无功之功”、学道中所知的“至道不烦”。所谓“无功之功”,即南宗禅“不立文字”、“直指人心” 的“顿悟”;所谓“至道不烦”,即庄学以虚静之心去观照万物、撇开一切外在表象而直接洞透万物本质 的方法。这两者在脱略具体表象、直达事物本质的思维方式上有某种相似之处,黄受此启发,观画时不为 具体琐碎的表象所干扰和束缚,而是依靠内心的体悟直接深入作品的内在实质去把握它的精神,从而识别 作品的精妙与否。这是中国艺术批评中的重要方法。
按:逸气,即文人的思想感情。到了元代,则将它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所谓抒发 逸气,从此便成为了文人抒发思想感情的代名词。表现在倪画中的逸笔既有元画的秀润 学董巨“平淡天真”一路,又有其个性渗透在其中,表现为善用侧锋,意在着力不着力 之间。画面极其简雅,似嫩实苍,明清人不易学。
从倪瓒的理论本身来讲,问题是存在的,一、把形似和抒写胸中逸气对立起来;二、 绘画目的仅仅在于自娱;三、把形似抛弃,是芦是竹都不管。这些不正确的地方对后世 某些文人画家留下不良影响。但是倪云林的画并不象他的理论那样——不求形似,因此 深受后世推崇。
⑶论用笔得失;
①论意与笔的关系: “神闲意定,思不竭而笔不困也。”(与张彦远提出的“意存笔先”观点作比较,是张的发展。)
②提出用笔的三病——板、刻、结,指出只有克服此三病才能“笔不困”而“意定”。 “又画有三病,皆系用笔。所谓三者,一曰板、二曰刻、三曰结。板者,腕弱笔痴,全亏取与,物
状平褊,不能圆混也。刻者,运笔中疑,心手相戾,勾画之际,妄生圭角也。结者,欲行不行,当散不 散,似物凝碍,不能流畅也。” 所谓“板”就是说用笔腕力弱,笔力痴钝,所状的物象缺少体感; 所谓“刻”就是说用笔犹豫不决,心手不能相合,笔下生出圭角; 所谓“结”就是说收放不能自由,好象被某种物体障碍,笔力不能畅达。
㈡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在画论上的贡献:
郭若虚《图画见闻志》是继《历代名画记》之后的一部画史著作,是史论结合的,又 可以说是我国古代论画名著之一。全书共分六卷,分为《叙论》、《纪艺》、《故事拾 遗》、《近事》四个部分。记载由会昌元年(841)至北宋熙宁七年(1074)历230多年间 的画家、画迹以及作者对于绘画的理论和评价。第一卷《叙论》共十六篇:前四篇为叙述 的体裁,记载有关图画的著作、收藏、作用和题材的含义;后十二篇为评论的体裁,畅论 绘画的创作源泉、学养、气韵、用笔、流派、风格和古今优劣等问题。它与《历代名画记》 前三卷的体裁约略相似,而所论颇多独到见解,可以弥补张彦远之所未备,阐述了我国绘 画的优良传统,风格特点和山水花鸟的发展趋势,这些都是本书的重要内容。
⑵论人品与气韵的关系——人品高,气韵就高;
“窃观自古奇迹,多是轩冕才贤、岩穴上士,依仁游艺,探赜钩深,高雅之情,一寄于画。人品既 已高矣,气韵不得不高;气韵既已高矣,生动不得不至,所谓神之又神,而能精焉。——(《论气韵非 师》)
按:郭是人品与画品统一论者,他将人品与画品等量齐观。人品高,气韵就高,人品低,气韵就低。 郭在这里突出强调了人品修养的重要性。当然,早在唐代,张彦远就已经注意到了创作主体修养与作品 高下的关系,不过张立论主要是从画家的社会地位着眼的,而在郭这里,所强调的不只是身份和地位的 问题,更重要的是人品学识。所谓“依仁游艺”,是按儒家做人的道德标准学习、认识、欣赏艺术; “探赜钩深”是以深厚的学识探本求源,达到自身的完善,即高层次的人品。画家有了这样高层次的人 品,“神之又神而能精焉”的绘画境界就可以取得。
第四讲 宋元——中国画论重要的发展时期
一、苏轼、黄庭坚、米芾父子、赵孟頫、钱选、倪云林等人的文人画论:
⒈苏轼论画 ⑴写物之功在于传神: “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 新。边鸾雀写生,赵昌花传神。何如此两幅,疏淡含精匀。谁言一点红,解寄无 边春。”——《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
⒉认为画人物必须分清贵贱气貌:
《论制作楷模》:“释门则有善功方便之颜;道象……又在其间矣。”P32 按:所谓人的贵贱气貌,是人的社会地位和处境所决定的人的思想仪表特征。顾恺之 《论画》:人物画须分“尊卑贵贱之形”。郭分门别类地指出各种人物的精神气貌,比顾 发展了。但是有两个问题:其一,以封建正统观念看人物,如“外夷应得慕华钦顺之情。” 其二,强调各类人物的共性时,把典型化导致类型化了。如画帝王都要“崇上圣天日之 表”,阎立本《历代帝王图》若按此理论,就会变成千篇一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