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学

合集下载

传染病学-临床医学-重点知识总结

传染病学-临床医学-重点知识总结

总论传染病学lemology:研究传染病在人体内、外环境中发生、发展、传播、诊断、治疗和预防规律的科学。

传染病(Communicable diseases):是指由病原微生物(阮毒体、病毒、立克次体、细菌、真菌和螺旋体)和寄生虫(原虫和蠕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的疾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造成流行的疾病。

感染性疾病(infectious diseases):是指由病原体感染所致的疾病,包括传染病和非传染性感染性疾病。

第一节感染与免疫一、感染的概念感染infection:又称传染communication,是病原体pathogen对人体的一种寄生过程parasitism。

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有些寄生物parasite与人体宿主host达到了互相适应,互不损害对方的共生状态commensalism。

某些因素导致宿主的免疫功能受损,或大量应用抗菌药物引起的菌群失调症,或机械损伤使寄生物parasite离开固有寄生部位而到达不习惯寄生部位,平衡不复存在而引起宿主的损害则产生机会性感染opportunistic infection。

临床感染形式:1.首发感染:primary infection 初次被某种病原体感染。

麻疹、水痘、流行性腮腺炎2.重复感染:reinfection 某种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再次被同一种病原体感染。

疟疾、血吸虫病、钩虫病3.混合感染:coinfection 同时被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病原体感染。

少见4.重叠感染:superinfection某种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再被别的病原体感染。

慢性乙肝感染重叠戊肝病毒感染5.继发性感染:secondary infection在重叠感染中,发生于原发感染后的其他病原体感染。

病毒性肝炎、真菌感染二、感染过程的表现(感染谱)根据人体防御功能的强弱和病原体数量及毒力的强弱(1)病原体被清除:机体非特异性防御能力(皮肤黏膜的屏障作用、胃酸的杀菌作用、正常体液的溶菌作用、组织内细胞的吞噬作用)+体内特异性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特异性免疫球蛋白、细胞因子)(2)隐性感染/亚临床感染: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因而在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

传染病学_临床医学_医药卫生_专业资料

传染病学_临床医学_医药卫生_专业资料

传染病学总论1.什么叫传染病学:传染病学是研究传染病在人体内发生、发展、传播、转归以及防治的方法。

重点是研究传染病的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同时兼顾流行病学和预防。

2.什么叫传染病:传染病是指病原体进入人体,引起一组具有传染性疾病,包括各种病原微生物,如病毒、细菌、立克次体、真菌、原虫等。

传染病特点:1)有传染性;2)病程短;3)症状体征明显;4)病原体明确;5)治疗有方;6)防有措施。

二、感染与免疫1.感染的概念:传染又称为感染(infection),是病原体对人体的一种寄生过程,包括病原体和机体的相互作用,相互斗争。

2.构成传染的因素:取决于三个方面,病原体、人体和所处的环境。

3.传染过程中的五种表现形式:①病原体被清除②隐性感染③显性感染④病原携带状态⑤潜伏性感染①病原体被清除:病原体进入人体后,可被机体的防御机能(非特异性免疫屏障)所清除。

②隐性感染:又叫不显性感染或亚临床感染。

病原体进入机体后,不引起组织损伤或病理改变,也没有任何症状及生化学改变,只有通过免疫学检查才发现已经被感染。

③显性感染:又叫临床感染,病原体进入人体后,生长繁殖,不但引起机体的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及其毒素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产生一系列的组织病理变化和临床表现。

在大多数传染病中,显性感染者少,隐性感染者多。

④病原携带状态:根据携带病原体的不同而分为带菌者、带毒者、带虫者等。

病原携带者有几种情况:“健康”携带者、恢复期携带者(暂时携带、长期携带)、潜伏期携带、各种病原携带者,不出现临床症状,但可以排除病原体,成为传染源。

⑤潜伏性感染(又称潜在性感染):病原体进入机体后,寄生在机体某一部位,由于机体免疫功能足以将病原体局限化而不引起显性感染,但又不能将病原体清除掉,与机体处于暂时平衡状态,可以不出现任何症状,在此期间也不排除病原体。

一旦机体免疫力降低,这种平衡遭到破坏,就会发病。

3.传染过程中病原体的致病作用:致病力取决于病原体的:侵袭力、细菌的毒力、数量、变异性4.传染过程中机体免疫反应的作用:机体免疫反应有两种:一种是有利于抵御病原体入侵和消灭病原体的保护性免疫反应(抗感染免疫);另一种是促进病理生理及组织损伤的变态反应。

传染病学

传染病学

【名词解释】1、传染病:是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的疾病。

2、、感染性疾病:是指由病原体感染所致的疾病,包括传染病和非传染性感染性疾病。

3、感染:又称传染,是病原体和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

构成此过程有病原体、人体和所处的环境三个要素。

4、隐性感染:又称亚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侵入人体后,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因而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

5、显性感染:又称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诱导机体发生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而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

6、病原携带状态:按病原体种类不同而分为带病毒者、带菌者与带虫者等。

按其发生和持续时间的长短可分为潜伏期携带者、恢复期携带者与慢性携带者。

所有病原携带者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无明显临床症状而携带病原体,且在体内繁殖并能排出体外;因而在许多传染病中,如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和乙型肝炎等,成为重要的传染源。

7、潜伏性感染: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寄生于某些部位,由于机体免疫功能足以将病原体局限化而不引起显性感染,但又不足以将病原体清除时,病原体便可长期潜伏起来,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则可引起显性感染。

特点:无明显临床症状而携带病原体,但在体内不繁殖且一般不排出体外(这是与病原携带状态不同之处)。

常见的潜伏性感染有单纯疱疹、带状疱疹、疟原虫、结核杆菌等感染。

8、侵袭力:是指病原体侵入机体并在机体内生长、繁殖的能力。

9、流行:是指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过程。

10、传染源:是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

包括:患者、隐性感染者、病原携带者、受感染动物。

11、传播途径: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另一个易感者的途径称为传播途径。

包括:呼吸道传播、消化道传播、接触传播、虫媒传播、血液、体液传播12、易感者: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称为易感者,他们都对该病原体具有易感性,当易感者在某一特定人群中的比例达到一定水平,若又有传染源和合适的传播途径时,则很容易发生该传染病流行。

传染病学

传染病学

传染病学1.流行因素: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动物2.自然疫源性人兽共患病:狂犬病、伪狂犬病、犬瘟热、流行性乙型脑炎、口蹄疫、布鲁氏菌病、李氏杆菌病、钩端螺旋体病。

3.常用血清学实验:中和实验、凝集试验、琼脂扩散沉淀实验、补体结合试验、免疫荧光实验等4.免疫带建立的目的:包围疫区,提高动物特异性免疫力,防止病原扩散5.牛海绵状脑病诊断方法:脑组织做切片和染色,发现海绵状变性即可确诊。

6.高致病性禽流感流行特征:体温升高,产蛋大幅度下降,头面部水肿,无毛处皮肤发绀,呼吸困难,排黄白或黄绿色粪便,全身黏膜广泛性出血鉴定:取泄殖腔或口腔拭子,病料悬液经0.2um滤膜过滤,接种9—11龄鸡胚尿囊腔或羊膜腔内,做学凝集试验。

7.猪乙型性脑炎:是典型的蚊虫传染病,具有季节流行性,妊娠母猪流产,多产死胎,公猪一侧睾丸明显肿大,阴囊褶皱消失,局部温度升高,有痛感,另一侧萎缩。

8.炭疽病变特征:尸僵不全,血液呈焦煤样,脾肿大,软化如糊状、切面呈樱桃红色、出血、淋巴结出血9.布鲁氏菌病我国免疫预防主要使用S2和M5疫苗,不能用于预防猪的布鲁氏菌病10.鸡大肠杆菌病:纤维素性心包炎(肝周炎、气管炎),病死雏鸡脐带处可见绿豆大、黄白色包囊状物,卵黄囊呈黄绿色,吸收稍差。

剖检可见肺、肾、肝、心潮红湿润。

11.李氏杆菌病:断奶仔猪呈典型的“观星”姿势,肌肉震颤、口吐白沫,倒卧地上,四肢呈游泳状。

染色镜检呈V型排列或并列革兰氏阳性细小杆菌。

12.伪狂犬病:新生仔猪体温升高,呼吸困难,出现神经症状,转圈运动,死亡前四肢呈划水状。

13.仔猪红痢:又称仔猪传染性坏死性肠炎,特征为:出血性下痢,病程短,病死率高,小肠后段出现弥漫性出血或坏死性变化。

14.猪水泡病诊断方法:去病料直接接种1-2日龄和7-9日龄乳鼠,两组都死亡为口蹄疫,7-9日龄不死亡为猪水泡病;经Ph3-5缓冲液处理后,1-2日龄死亡为猪水泡病,反之为口蹄疫。

15.猪细小病毒主要表现为初产母猪流产,但母猪不表现临诊症状。

传染病学

传染病学

第一章总论传染病:是指由病原微生物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的疾病。

感染性疾病:是指由病原体感染所指的疾病,包括传染病和非传染性感染性疾病。

传染病学:是一门研究各种传染病在人体内外发生、发展、传播、诊断、治疗和预防规律的学科。

第一节感染与免疫一、感染的概念感染:是病原体和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

来自宿主体外病原体引起的感染称为传染,传染主要指病原体通过一定方式从一个宿主个体到另一个宿主个体的传染。

构成传染和感染过程必备3个因素,即病原体、人体和它们所处的环境。

重复感染:人体在被某种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再次被同一种病原体感染。

混合感染:人体同时被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病原体感染。

重叠感染:人体在某种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再被另外的病原体感染。

二、感染过程的表现1、清除病原体2、隐性感染:又称亚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因而临床上不显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

(最常见)3、显性感染4、病原携带状态: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可以停留在入侵部位或侵入较远的脏器继续生长、繁殖,而人体不出现任何的疾病状态,但能携带并排除病原体,成为传染病流行的传染源。

(一般而言,若其携带病原体的持续时间短于3个月,称为急性携带者;若长于3个月,则称慢性携带者)5、潜伏性感染:又称潜在性感染。

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寄生于某些部位,由于机体免疫功能足以将病原体局限化而不引起显性感染,但又不足以将病原体清除出,病原体便可长期潜伏起来,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则可引起显性感染。

(潜伏性感染期间,病原体一般不排出体外,这是与病原携带状态不同之处)一般来说,隐性感染最常见,病原携带状态次之,显性感染所占比重最低,但一旦出现,则容易识出。

三、感染过程中病原提的作用1、侵袭力;2、毒力;3、数量;4、变异性四、感染过程中免疫应答的作用(一)非特异性免疫:1、天然屏障;2、吞噬作用;3、体液因子(二)特异性免疫:是指由于对抗原特异性识别而产生的免疫。

流行病学 第八章 传染病流行病学.

流行病学 第八章 传染病流行病学.
疫区
若干个疫源地连成片,范围较大时称为疫区
决定疫源地大小的因素
传染源的存在时间 传染源的活动范围 传播途径的特点 周围人群的免疫状况
疫源地消灭的条件
传染源被移走(隔离治疗或死亡)或消除了排出病 原体的状态(治愈)
玛丽渐渐了解了一些传染病的知识,积极配合医院的工作,甚至成了医院实 验室的义工。1932年,玛丽患中风半身不遂,6年后去世。
二)受感染的动物作为传染源
动物性传染病(人兽共患病)以动物为 传染源的疾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传播给 人,这类传染病绝大多数可以不依靠人 而在动物间传播、延续种属(自然疫源 性疾病)。
前,在外界环境中停留和转移所经历的全过程。
一)经空气传播 (呼吸道传染病)
经飞沫传播
飞沫传播指病人喷出的飞沫直接被他人吸入而被传染
体积较小(直径15—100微米); 在空气中停留时间短(不超过3秒); 局限于传染源周围。
经飞沫传播的病原体主要是一些抵抗力较弱的病原体, 脑膜炎双球菌、流行性感冒病毒
二、传播途径
病原体的定位 病原体侵入机体后完成生长、繁殖的主要场所
主要有肠道、呼吸道、血液、皮肤(粘膜)四大类。
传播机制 病原体更换宿主(从一个宿主转移到另一个宿主)的
过程,包含三个阶段,病原体的排出、在外界的存在、侵入另一 个宿主。三个阶段直接或间接的受到病原体的定位的影响。
传播途径 病原体从传染源体内排出后,再侵入新的易感者机体
②慢性病原携带者
临床症状消失后,超过三个月后仍能向外排出病原体
慢性病原携带者作为传染源的流行病意义 慢性病原携带者多具有间歇性排出病原体的
现象。一般认为至少连续3次检查阴性时,才 能确定病原携带状态已经消除。

传染病学讲义

传染病学讲义

第一单元传染病学总论【传染病学特点】【大纲要求】总论考什么?感染的概念感染过程的表现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感染过程中的免疫应答作用感染病的发病机制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传染病的基本特征、临床特征传染病的诊断、治疗及预防重点内容传染病感染过程:5种表现及含义传染病流行过程中3个基本条件传染病的基本特征【概念】传染病感染过程的5种表现病原体被清除隐性感染(亚临床感染)不出现或仅出现不明显的临床表现,免疫学检查有特异性免疫反应显性感染(临床感染)病原体被清除病原携带状态排出病原体,有传染性,携带病原体超过3个月者为慢性携带者。

潜伏性感染免疫功能不足以清除病原体,而将其局限,一旦免疫功能下降,才引起显性感染。

不排出病原体,与病原携带不同。

如单纯疱疹(HSV)、带状疱疹(VZV)、疟疾、结核1感染过程的五种表现在不同传染病中各有侧重,一般最常见的是()A.病原体被清除B.隐性感染C.显性感染D.潜伏性感染E病原携带状态【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最不常见的表现是显性感染。

【A2型题】王某,女性,患慢乙肝10年,血HBsAg(+), HBeAg(+),抗HBc(+),其12岁女儿体检时抗HBs(+),追问病史无任何临床症状,未注射乙肝疫苗,王某女儿属于()A.垂直感染B.隐性感染C.显性感染D.潜伏性感染E.病原携带状态【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抗HBs(+),无任何临床症状,未注射乙肝疫苗,应该隐性感染过。

【A2型题】男性,20岁,无任何不良反应,体检时,发现血清HBsAg阳性,转氨酶等其他肝功能检查均正常()A.重复感染B.隐性感染C.显性感染D.潜伏性感染E.病原携带状态【正确答案】E【答案解析】HBsAg阳性,转氨酶等其他肝功能检查均正常,应为病原携带者。

传染病感染过程中病原体作用病原体侵入人体后能否引起疾病,取决于病原体的致病作用、宿主的免疫功能和外环境三个因素。

传染病感染过程中免疫应答作用感染病的发病机制传染病的发生与发展入侵部位只有入侵部位适合,病原体才能定植、生长、繁殖及引起病变。

传染病学名词解释

传染病学名词解释
显性感染(overt infec通过病原体本身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症状.
病原携带状态(carrier state) 特点 无临床症状而能排出病原体。是重要的传染源。 a带毒 带菌 带虫 b急性 慢性 恢复期 健康携带
感染谱(infection spectrum) 病原体进入机体后引起相互的斗争,由于适应程度不同,其表现亦不一样,称为感染谱。
首发感染 机体初次被某种病原体感染。
重复感染 机体被某种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再次被同一种病原体感染。
混合感染 机体同时被两种以上病原体感染
重叠感染 机体被某种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再次被别的病原体感染。
传播途径 a呼吸道传播b消化道传播 c接触传播d虫媒传播e血液 体液传播 f土壤 水平传播 垂直传播(母婴传播)先天性传播
人群易感性 易感者(susceptible Person) 易感性 流行的周期性
传染病的预防:管理传染源 甲类 鼠疫 霍乱 强制性管理传染病 发现后城镇6小时、农村12小时内上报; 乙类 严格管理传染病 12小时内上报; 丙类 监测管理传染病 27~29 12小时内上报。30~35在监测点内需上报。携带者的管理 传染病接触者的管理 动物的管理切断传播途径 消化道、虫媒传染病主要预防措施: 消毒 疫源地消毒(随时消毒 终末消毒)及预防性消毒保护易感人群 a提高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力 改善营养、锻炼身体 b预防接种 提高人群的主动或被动特异性免疫力。
组织损伤发生机制:直接侵犯 通过机械运动及所分泌的酶直接破坏组织、通过细胞病变使细胞溶解、诱发炎症引起组织坏死。
毒素作用分类 a 产生方式 内毒素 外毒素b 靶细胞 肠毒素 神经毒素 c 作用机制 腺苷二磷酸核糖化(ADP-riboslating)毒素 腺苷酸环化酶(adenyl cyclase)毒素,毒素合成调控 环境因素 遗传因素 毒力因子 细菌素(bacteriocin) 入侵素(invasin) 酶 荚膜

传染病学

传染病学

病原携带状态:所有病原携带者都有一共同特点,即不显出临床症状又能排出病原体的状态。

潜伏期:从病原体侵入人体起,至开始出现临床症状为止的时期,称为潜伏期.复发:有些传染病患者进入恢复期后,已稳定退热一段时间,由于潜伏于组织内的病原体再度繁殖至一定程度,使初发病的症状再度出现,称为复发.再燃:见于伤寒,疟疾,菌痢等病.有些患者在恢复期时,体温未稳定下降至正常,又再发热时,称为再燃.自然疫源性疾病:以野生动物为传染源的传染病.传染源:是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重叠感染:在感染了一种病原体的基础上又感染了另一种病原体而引起的感染酶胆分离:急性重症肝炎恶化时,黄疸进行性加重,酶活化反而降低即出现.主动免疫:通过预防接种或感染后获得的被动免疫:来自母体或人工注射的抗体.潜伏性感染: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寄生在机体中某些部位,由于机体免疫功能足以将病原体局限化而不引起显性感染,但又不足以将病原体清除,病原体便可长期潜伏下来,成为携带者.等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才引起显性感染.隐性感染:称亚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的免疫应答,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因而在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

混合感染:甲型肝炎病毒与乙型肝炎病毒可同时先后发生感染,医学上将甲乙型病毒的同时急性感染称之为~。

败血症:是指病原菌及其毒素侵入血液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是一种严重的全身感染。

传染病:是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人体引起的疾病,其中可以引起传播的称为传染病.毒力:指病原体形成毒素或胞外酶的能力以及侵入.穿透和繁殖的能力。

包括毒素和其他毒力因子毒血症:指毒素入血,病原体的各种代谢产物,包括细菌毒素在内,可引起除发热以外的多种症状传染病的基本特征:病原体,传染性.流行性,地方性和季节性,免疫性.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传染源,传播途径[切断传染的最有效的方式],易感人群.新的传染病法:从2004年12月1号开始实施..传染病的类型分为3类37-39种,甲类包括:鼠疫和霍乱;乙类包括:脊髓灰质炎,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要求于发现后12小时内上报.丙类为监测管理传染病,包括: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流脑的临床表现:1.普通型中有前驱期(上消化道感染期),败血症期.脑膜炎期,恢复期。

传染病学PPT课件

传染病学PPT课件

存在于体液 中的补体,溶 菌酶, 备解素
(properdin), 血管活性肽 和各种细胞 因子(如TNF) 等都可起清 除病原体作

吞噬细胞存在 于各种组织,其 中中性粒细胞 最为重要,这些 细胞内含大量 溶酶体,可杀灭 被吞噬的病原 体.
第22页/共50页
感染过程传染病在个体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过程
第35页/共50页
5.临床类型 按疾病的性质分:急性(acute)、亚急性
(subacute)、慢性(chronic) 按临床表现分:非典型(non-typical)、轻型
(mild)、典型(typical)(普通型)、重型 (serious)、暴发型(fulminant);非典型中包含: 顿挫型(abortive type)、逍遥型((ambulatory form)
临床 资料
详尽的病史;细致的 查体;

流行病 学资料
地方性,季节性,既 往 史,接触史,疫苗接种 史,当地的发病情况
第12页/共50页
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
传染源
(source of infection) 患者
病原携带者
受感染的动物
传播途径
(route of transmission)
呼吸道传播
消化道传播
接触传播 虫媒传播
易感人群
(susceptible people)
人人群易 感性指易 感者在人 群中的比 例
第13页/共50页
一般来讲 隐性感染最常见, 病原携带状态次之, 显性感染所占比重最低,
后者一旦出现易于识别
五种表现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第29页/共50页
病原体被清除
病原体
人体
感染建立

传染病学名词解释

传染病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传染病发生和流行的规律★1、感染(infection):病原微生物侵入动物机体,并在一定的部位定居、生长繁殖,从而引起机体产生一系列的病理反应,这个过程称为感染。

动物被病原体感染后会有不同的临诊表现,从无任何症状到有明显症状甚至死亡,这种不同的表现称为感染梯度(gradient of infection)。

这种现象是病原的致病性、毒力与宿主特性,例如易感性、病理反应和临诊反应综合作用的结果。

2、朊病毒(也称朊粒)感染(prion infection):又称长程感染。

是指潜伏期长,发病呈进行性且最后常以死亡为转归的病毒感染。

3、重复感染(recurrent infection):指动物体对某种或某些病原的多次重复感染,其原因主要是机体的免疫力不足,免疫机能下降或与免疫抑制等因素有关。

4、抗感染免疫(anti-infectious immunity):在多数情况下,动物机体的内环境不适合侵入的病原微生物生长繁殖,或动物机体能迅速动员全身的防卫力量将该病原微生物消灭,使其不出现明显的病理变化和临床症状。

5、动物传染病学:是研究动物传染病的发生和发展的规律以及预防和消灭这些传染病方法的科学。

它包括研究动物传染病发生和发展的规律性,预防和消灭传染病的一般性措施,以及各种动物传染病的分布、病原、流行病学、发病机理、病理变化、临诊症状、诊断和防治措施等。

★6、传染病(infectious disease):是指由特定病原微生物引起的,有一定潜伏期和临床表现并具有传染性的疾病。

其中人兽共患传染病(zoonosis)是指人与脊椎动物共同罹患的传染病,如鼠疫、狂犬病等。

7、易感性(susceptibility):动物体对某种病原微生物缺乏抵抗力或免疫力低时,不能抵御病原体的入侵而感染,则称为动物对该病原体具有易感性,而具有易感性的动物常被称为易感动物。

8、兽医流行病学(veterinary epidemiology):是研究动物群体中疾病的决定因素和分布规律,制定有效防制对策并评价其效果的科学。

传染病(人民卫生7版)

传染病(人民卫生7版)

传染病学(人民卫生7版)第一章总论●掌握1.感染:感染时病原体与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

2.感染的种类:清除病原体、隐性感染(不产生或轻微组织损伤,无症状)、显性感染、病原携带状态(长于3个月慢性)、潜伏性感染(存着,等待时机)3.感染性疾病基本特征:病原体、传染性、流行病学特征(流行强度、分布特征)、感染后免疫。

4.临床特点:(一)阶段性:潜伏期、前驱期、症状明显期、恢复期。

(二)常见的症状和体征:发热、发疹、毒血症状、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反应。

5.传染病流行因素:自然因素、社会因素。

6.感染性疾病诊断方法:临床资料(病史、体格检查)、流行病学资料、实验室以及其他检查资料(一般实验室检查、病原学检查、特异性抗体检测、其他如胃镜)7.处理原则:治疗与护理,隔离与消毒并重,一般治疗、对症治疗与病原治疗并重8.病原治疗:抗生素、抗毒素、抗病毒药、抗寄生虫药、某些免疫调节药9.对症支持治疗方法:根据各种传染病的不同阶段采取合理饮食、补充营养、维持患者的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增强患者体质和免疫功能的个项目措施。

10.传染病防治法颁布及其意义:2004年11.甲类、乙类和丙类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甲类传染病是指:鼠疫、霍乱。

(共2病种)。

市2小时,农6小时乙类传染病是指: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2小时)、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甲型H1N1流感(新增)。

(共26病种)。

市6小时,农12小时丙类传染病是指: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新增)。

传染病学要点

传染病学要点

第一单元传染病学总论总论病原体:病原微生物:包括病毒、衣原体、立克次体、支原体、细菌、真菌、螺旋体、朊毒体等寄生虫:包括原虫和蠕虫等。

感染与免疫感染分类1.原发感染:即初次感染某种病原体。

2.重复感染:在感染某种病原体基础上再次感染同一病原体。

3.混合感染:人体同时感染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病原体。

4.重叠感染:在感染某种病原体基础上又被其他病原体感染。

原发感染后出现的病原体感染称继发性感染。

染病感染过程的5种表现病原体被清除隐性感染显性感染病原携带状态潜伏性感染病原体被清除主要方式:①非特异性免疫屏障作用,如胃酸的杀菌作用;②特异性免疫清除,如母体获得的特异性抗体、人工注射的抗体和通过预防接种或感染后获得的特异性免疫。

隐性感染又称亚临床感染。

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引起或仅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故临床上无明显症状、体征及生化检测异常。

仅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的免疫应答,诊断依赖免疫学检查检出特异性抗体。

在大多数传染病中,隐性感染是最常见的表现。

隐性感染考点:1.三无:无症状;无体征;无辅助检查异常。

2.一有:有抗体。

3.最常见:传染病感染过程5种表现中最常见的。

显性感染又称临床感染,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引起机体免疫应答,且由于病原体本身和(或)机体的变态反应,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出现临床表现而发病。

全有:有症状;有体征;有辅助检查;有病原;有免疫。

病原携带状态病原体侵入机体后,存在于机体的一定部位,并生长、繁殖,虽可有轻度的病理损害,但不出现疾病的临床症状。

携带者所具有的共性是不出现临床症状而能排出病原体。

无症状;带菌/毒:排出病原体—传染别人潜伏性感染指病原体感染人体后,由于机体的免疫功能不足以清除病原体,而将其局限化,但不引起显性感染,病原体长期潜伏于机体内,一旦人体免疫功能下降,才引起显性感染,如单纯疱疹、带状疱疹、疟疾、结核等。

潜伏性感染一般不排出病原体,因此与病原携带状态不同。

潜伏—择机(免疫低时)发病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病原体侵入人体后能否引起疾病,取决于病原体的致病作用、宿主的免疫功能和外环境三个因素。

传染病学

传染病学

第一章总论1.传染的概念,传染过程的表现。

P1-P22.传染过程中机体的特异性免疫(五种免疫球蛋白)。

P43.传染过程及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

P64.传染病的基本特征,临床特征,诊断依据。

P7/P105.传染病的治疗原则。

P126.传染病分类管理及报告制度。

P137.传染病的切断传播途径及保护易感人群措施在预防中的意义。

P13-14第三章病毒感染第一节病毒性肝炎1.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特点 P232.五型肝炎的抗原抗体系统、血清学标志,分子生物学标志 P253.五型肝炎的传播途径,流行特征 P284.五型肝炎病毒标记物检测意义及肝功能检测意义。

P385.各种临床类型的表现,五型肝炎的临床特点。

P356.病毒性肝炎的诊断依据,临床诊断,病原诊断 P397.病毒性肝炎的基本治疗原则,各临床类型的治疗重点。

P448.甲、乙型肝炎保护易感者的预防措施。

P51第九节肾综合征出血热1.肾综合征出血热的主要表现,病程各期主要临床表现 P832.出血热主要传染源,传播途径,流行特征 P843.出血热发生休克、出血、肾功能不全的原因,重要脏器的病理变化 P85 4.出血热诊断依据:三大主征,五期经过,实验室检查项目和意义。

P86-P88 5.出血热治疗基本原则,病程各期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P89-90第十节流行型乙性脑炎1.乙型脑炎(epidemic encephalitis)的临床特征 P922.脑的主要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性和免疫力 P923.乙脑的流行特征 P934.乙脑临床病程各期的主要表现 P945.造成乙脑死亡的主要原因 P946.乙脑的诊断依据:特异性IgM抗体检测的意义和应用 P957.乙脑的治疗原则:“把三关”的处理 P968.乙脑的预防措施 P98第十四节狂犬病1.狂犬病(rabies)的临床特点,典型临床经过及各期主要表现。

P1092.狂犬病的诊断依据:内基氏小体,免疫学检查的诊断价值 P1103.伤口处理的重要性和方法,预防接种的应用指征,对狂犬疫苗接种对象和方法 P112第十五节艾滋病1.艾滋病(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 ,AIDS)的全称,定义 P112 2.艾滋病病毒的特性 P1133.艾滋病主要传播途径和高危人群 P1154.艾滋病临床经过及各期的主要表现 P1165.艾滋病的五种表现以及常见各系统临床表现 P1176.用于诊断艾滋病的实验室检查 P1177.艾滋病主要的预防措施 P1218.艾滋病的治疗原则,抗病毒治疗的方法 P119第五章细菌感染第一节伤寒1.伤寒(typhoid fever)的临床特点 P1402.典型伤寒的临床表现以及病程经过 P1413.伤寒复发与再燃的定义及特点 P1424.伤寒诊断依据,确诊方法和肥达氏反应的意义和应用 P143-P144 5.伤寒的主要并发症 P1436.伤寒的治疗原则 P1467.伤寒主要预防措施 P148第四节霍乱1.霍乱(cholera)属甲类、国际检疫传染病 P1622.霍乱弧菌的生物学特性,两种生物型,三种血清型 P1623.霍乱的致病物质,主要症状的发生机理 P1624.典型霍乱的临床经过以及主要表现 P1645.霍乱的粪便检查,血清学检查 P1656.霍乱诊断依据,诊断标准与疑似标准 P1667.霍乱治疗的关键性措施 P166第六节细菌性痢疾1.细菌性痢疾的主要临床表现 P172 2.急性和慢性菌痢的各型临床表现 P174 3.细菌性痢疾的诊断依据,粪便检查 P1754.慢性菌痢的形成因素 P175 5.普通型和中毒型菌痢的治疗原则 P177 6.细菌性痢疾的主要预防措施 P179第十三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1.流脑的主要临床表现 P201 2.脑膜炎球菌的特性,菌群的变迁 P2O1 3.流脑的临床类型,典型流脑各期及暴发型流脑的各型临床表现 P202 4.流脑的诊断依据,确诊依据 P203 5.流脑抗菌药物的选用 P204第六章螺旋体感染1.钩体病早期的临床表现,中期的临床分型,各型的临床特点 P246-P249 2.钩体病主要传染源,流行特征 P246 3.钩体病的基本病变与发病机理 P248 4.钩体病的诊断依据,特异的血清学检查 P250 5.钩体病早期抗菌治疗意义,青霉素治疗的注意点 P250 6.钩体病晚期的临床后发症表现 P249第七章原虫感染1.疟疾(malaria)的临床特点 P267 2.疟原虫生活史与发病、复发、传播的关系 P268 3.疟疾临床发作的原理 P270 4.疟疾的诊断依据,确诊的方法 P271 5.抗疟药的选用,间日疟、耐药性疟疾的治疗 P272 6.疟疾现症病人及带虫者的治疗,预防性用药 P272第八章蠕虫感染核心内容1.急性血吸虫病(schistosomiasis japonica)的临床特点 P2872.血吸虫病病理变化:病变部位,异位损害 P2873.血吸虫病传播途径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P2884.血吸虫病的诊断要点,粪便虫卵检查与孵化,免疫学检查在诊断中的意义P2925.抗血吸虫病药物治疗 P2936.血吸虫病的预防措施 P294。

传染病学名解和填空

传染病学名解和填空

传染病学一.名词解释1.传染病:是由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的疾病。

2.自然疫源性疾病:指某些自然生态环境为传染病在野生动物之间的传播创造良好条件,如鼠疫、恙虫病、钩体病等,人类进入这些地区时亦可受感染,称为自然疫源性传染病或人兽共患病。

3.隔离期:是指根据传染病传染期来决定的隔离患者的一段时间。

4.PCR:即聚合酶链式反应,是一种分子生物学技术,用于放大特定的DNA片段。

可看作生物体外的特殊DNA复制。

5.Danes颗粒:即完整的HBV颗粒,由包膜和核心两部分组成,内含环状双股DNA、DNA聚合酶、核心抗原,是病毒复制的主体。

6.AIDS: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是人体感染了“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所导致的传染病,分为两型:HIV-1型和HIV-2型。

7.易感者:指对某一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

8.HFRS:即肾综合症出血热,又称流行性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引起,以鼠类为传染源的一种疾病。

主要临床表现是发热、出血、休克、肾损伤。

9.复发:是指感染已进入恢复期,发热等主要症状已消失,但由于病原体在体内再度繁殖而使发热等主要症状再度出现。

10.再燃:当病程进入缓解期,体温尚未降至正常时,发热等病初症状再次出现,称为再燃。

11.窗口期(乙肝、艾滋病):是指人体感染HIV后到外周血液中能够检测出HIV抗体的这段时间。

二.填空题1.病毒性肝炎从病原学上划分为甲、乙、丙、丁、戊等五型;从临床表现上划分为急性肝炎、慢性肝炎、重型肝炎、淤胆型肝炎、肝炎肝硬化五型;可导致慢性肝炎的病毒有HBV、HCV、HDV;经肠道传播的病毒是HAV、HEV;乙、丙肝的主要传播途径有血液传播、注射途径、性传播、围生期传播等;慢性肝炎指急性肝炎病程超过半年未愈者,分为轻、中、重三度。

2.HFRS的“三大主征”指的是发热及中毒症状、充血、出血即外渗征、肾功能损害;五期经过指的是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三红”征指充血、出血和渗出水肿征;“三痛”征指头痛、腰痛、眼眶痛;其主要传染源为啮齿类动物;主要传播途径有呼吸道传播、消化道传播、接触传播、母婴传播和虫媒传播等;多尿期根据尿量和氮质血症情况可分为移行期、少尿期和多尿期三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染病学1、以下属于DNA 病毒得就是: HBV2、关于cccDNA 得说法不正确得就是:就是HBV 核酸进入细胞质后形成得3、关于急性戊型肝炎得说法不正确得就是:HEV RNA特异性高,常用于戊型肝炎得临床诊断4、一般来说,最能反映急性肝炎患者得病情严重程度得实验室检查项目就是:总胆红素5、一般来说,提示肝功能受损最敏感得检查项目就是:谷丙转氨酶6、一般来说,诊断肝衰竭敏感得检查项目就是:C 凝血酶原活动度7、以下说法不正确得就是:B 围产期感染急性乙型肝炎,往往转为慢性,发生率10%40%8、以下符合慢性乙型肝炎抗HBV 治疗指征得就是:E 满足A 与C 选项9、以下哪项不就是IFNa 得不良反应:D 乳酸酸中毒10、肝炎患者发生明显细菌感染时,不宜应用得抗菌药物就是:C 四环素11、下面哪一项不就是重型肝炎常见得并发症:A 血小板减少紫癜12、肝肾综合征就是指:A 严重肝脏疾病引起肾脏功能紊乱13、下列哪项一般不会直接诱发肝性脑病:D 使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14、肝性脑病早期得主要临床表现就是:E 轻度性格改变、行为失常15、除肝组织活检外,以下诊断肝纤维化价值最高得就是:E Fihroscan(瞬时弹性测定) 16、对原发性肝癌诊断最有价值得就是:E MRI检查17、对肝硬化有确诊价值得就是:D 肝穿刺活检有假小叶形成18、输血不就是作为主要传播途径得病毒性疾病为:D 戊型肝炎19、关于乙型肝炎,下面哪一项就是错误得:D 秋冬季节多见20、下面哪一项就是正确得:E 戊型肝炎可通过疫苗接种进行预防21、在乙肝病毒标记物中对人体有保护作用得就是:A 表面抗体(抗HBS )22、在血液中代表完整得乙型肝炎病毒颗粒者就是:B 大球形颗粒(DANE 颗粒)23、血清中能检出抗HAV LGM得时间就是:C 起病后6月内24、最常经母婴途径传播得病毒性肝炎就是:B 乙型肝炎25、HBV 基因组前C 区1896位发生突变,形成终止密码子,导致:B 不能产生抗HBEag 26、丙型肝炎较典型得病理改变就是:A 滤泡样细胞聚集与较明显得脂肪变性27、人被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后多表现为:D 隐性感染28、在肝炎患者中,最能反映病情严重程度得实验室血清学检:C 凝血酶原活动度29、下列实验室指标中,哪项对重型肝炎得诊断意义最小:D 丙氨酸转氨酶》500U/L 30、关于肝性脑病,下面哪一项就是正确得:B 肝性脑病程度越深,病死率越高31、下面哪一项就是正确得:E 凝血酶原活动度就是诊断重型肝炎最重要得指标32、下面哪一项就是不正确得:D 乙型,丙型肝炎可重叠丁型肝炎感染33、关于丙型肝炎慢性化,下面哪一项就是错误得:D 与遗传染因素有关34、关于乙型肝炎,下面哪一项就是错误得:D 发病率得高低有季节性35、重型肝炎最重要得诊断依据就是:D 凝血酶原活动度小于40%36、下面哪一项就是干扰素治疗得禁忌证:D 失代偿性肝硬化37、干扰素治疗可以用于:E 急慢性丙型肝炎与慢性乙型肝炎38、乙型肝炎感染后,最常见得临床类型就是:D 隐性感染39、对于丙型肝炎,下面哪一项就是错误得:B 明显得临床表现40、下面哪一项不就是戊型肝炎得特点:C 需抗病毒治疗41、急性肝炎,下面哪一项不就是常见得表现:C 持续发热42、下面哪一项不就是重型肝炎临床表现:E 肝肿大43、下面哪一项不就是诊断为慢性肝炎得依据:D 乏力、食欲缺乏、恶心44、下面哪一项不就是戊型肝炎特点:D 我国并不多见45、下面哪一项不就是肝病引起出血得机制:E 血小板功能下降46、早期肝病腹水得主要原因就是:D 钠潴留47、下面哪一项就是正确得:D 老年肝炎黄疸多较深,持续时间长48、关于重型肝炎得治疗,下面哪一项就是正确得:E 胆系感染首选头孢菌素类抗生素49、下面哪一项不符合干扰素治疗乙型肝炎得指征:A 血清胆红素在正常上限得2倍50、拉米夫定治疗乙型肝炎,下面哪一项就是错误得:D 出现耐药或病毒变异者应尽早停用51、男, 19岁, 学生。

发热、疲乏、恶心、胃纳减退5天, 尿黄, 1120U/L, AST986U/L, TB86U 同、MOL/L。

1年前高考体检:C 急性黄疸型甲型肝炎52、男, 30岁,农民。

肝区钝痛、低热、乏力4个月。

查体:接触史,偶饮酒。

诊断首先应考虑:E 肝炎肝硬化合并原发生肝癌53、女, 46岁,行为异常2天。

患者2天前“感冒”后出现无故骂人、并把家具搬到街上。

既往有“肝硬化” 病史。

体检:慢性肝病面容, 肝脾未触及, 腹水征阳性; 扑翼样震颤阳性。

诊断首先应考虑:A 肝性脑病1度54、某护士给一位患者静脉注射时,不慎被患者用过得针头刺伤手指。

该患者为乙型肝炎病毒(HBV )携带者。

为了预防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应首先采取得措施就是:D 注射HBIG 55、男,岁,农民,发热、疲乏、恶心、胃纳减退、腹部不适、尿黄5天,体检:T36、9℃, 巩膜轻度黄染, 肝肋下1CM 可扪及, 质软, 无触痛。

周围血液RBC4、2*1012/L, WBC7、5*109/L , HB145G/L,血清ALT860U/L, TB58Umol/L。

本例得诊断最可能就是:D 病毒性肝炎56、男, 15岁,学生,近6天来发热、疲乏、胃纳减退,恶心、呕吐胃内容物5天,尿黄、身止黄染2天。

体格检查发现体温36、8℃,巩膜轻度黄染, 颌下淋巴结轻度肿大。

肝于肋下1、5CM 可触及,质软,脾未及。

周围血液白细胞总数类计数N0、74, L0、21、红细胞为4、82*1012/L 。

实验室检查:ALT1500U/L, AST1300U/L, TB70Umol/L ,DB35 Umol/L。

本例最可能得诊断就是:B 急性病毒性肝炎57、男, 30岁, 反复乏力、食欲缺乏、尿黄2年, 再发并频繁呕吐、黄疸、腹胀1周。

体查:神清,精神差,皮肤巩膜浓度黄染,肝掌征(+) ,腹部移动性浊音(+)肝、脾未扪及。

实验室检查:ALT350U/L, AST230U/L, ALB28G/L,TB480/L, DB230/L。

本例最可能得临床诊断就是:D 慢性重型肝炎58、女, 35岁,体检发现肝功能异常1周于2004年3月入院。

体查:神清,皮肤巩膜无黄染, 胸前有一蜘蛛痣, 肝掌征(+) , 肝、脾未扪及。

实验室检查:ALT250/L, AST130/L, ALB35/L, GLB38/L, TB17/L。

1989年曾因易感冒注射丙种球蛋白。

本例最可能得临床诊断就是:B 慢性丙型肝炎59、男, 28岁,农民,发热、腹部不适、疲乏、恶心、胃纳减退、尿色变黄5天,体检发现巩膜轻度黄染, 肝肋下1CM 可扪及质软, 无明显触痛。

周围血液RBC4、2*1012/L, WBC8、5*109/L, HB145/L,血清谷丙转氨860/L,总胆红素58/L。

本例得诊断最可能就是:D 病毒性肝炎60、男, 7岁,学生,近4天来发热、头痛、头晕、疲乏、胃纳减退,间觉恶心,尿色浓茶, 尿量一般。

体格检查发现体温38、8℃,面色潮红,结膜稍充血,巩膜微黄,颌下淋巴结轻度肿大。

腹软, 无压痛, 肝于肋下1、5CM 可触及, 质软, 无触痛。

周围血液白细胞总数为8、7*109/L, 分类计数N0、74, L0、21, E0、03, M0、02、红细胞为4、82*1012/L。

对明确诊断有较大意义得实验室检查就是:D 肝炎病毒标记物检查61、脊髓灰质炎得传染途径主要就是通过:B 消化道62、脊髓灰质炎瘫痪、瘫痪轻重及其恢复程度得决定因素就是:C 神经细胞病变得程度与部位63、脊髓灰质炎病毒得最常见感染类型就是:A 隐性感染64、预防脊髓灰质炎得特异措施就是:B 口服减毒活疫苗65、脊髓灰质炎病毒可引起:B 肢体迟缓性麻痹66、脊髓灰质炎确诊得依据就是:D 血清特异性LGM 抗体阳性67、脊髓灰质炎患者得传染性排泄物主要就是:C 粪便68、脊髓灰质炎被动免疫消失,发病率升高最早发生在出生后:B6个月69、脊髓灰质炎患者死亡原因主要就是:E 中枢性及外周性呼吸衰竭70、肾综合征出血热低血压休克期,下列哪项就是错误得:B 可因继发感染所致71、肾综合征出血热得实验检查,除下列哪项外均就是正确得:D 病毒分离就是最常用得确诊方法72、肾综合征出血热,下列哪项就是错误得:A 低钠低钾多见于尿期73、肾综合征出血热少尿期,下列哪项就是错误得:C 脑水肿时应积极大剂量用甘露醇74、肾综合征出血热多尿期,下列哪项就是错误得:A 自觉症状较少尿期好转75、关于肾综合征出血热,下列哪项就是错误得:B 麻疹样皮疹,以四肢受压部位为多76、肾综合征出血热,下列哪项就是错误得:B 病原体属于黄病毒科77、EHF 早期诊断得实验室特征有:E 以上均就是78、男, 40岁, 发热三天12月10日入院, 血压72/40mmHg,血WBC18*109/L, 尿蛋白(+++) 。

该患者得诊断首先应考虑为:C 肾综合征出血热79、男,林业工人,发热两天于12月1日来诊,体查:结合膜充血明显,球结膜水肿,伴呕吐、头痛。

下列哪项检查对患者得诊断帮助最小:E 肝脾 B 超80、患者因发热3天, 少尿1天诊断为肾综合征出血入院。

入院当天尿量400ML , 给予1000ML 补液治疗后,尿量无明显增加,此时最适当得处理就是:B 入量为出量*500ML81、男,诊断为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尿量由无尿增至1500ML ,体温再次升至38、5℃,面色苍白,四肢冰冷, BP70/50, P145次/分钟, WBC12、5*109/L, N85%, HB119/L, BUN 由34/L升至40/L, CR430/L增至/L。

此时最重要得处理就是:A 抗休克82、有关乙型脑炎病毒得叙述,不正确得就是:B 乙型脑炎病毒就是DNA 病毒83、具有鉴别流行性乙型脑炎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得最重要得体征就是:D 皮肤瘀点及瘀斑84、有关流行性乙型脑炎下列哪项不正确:B 猪不就是其主要传染源85、以下得临床表现中,最不可能出现在流行性乙型脑炎极期得临床表现就是:D 血压下降, 四肢厥冷86、流行性乙型脑炎病程中最早出现得抗体就是:D 特异性LGM 抗体87、流行性乙型脑炎出现中枢性呼吸衰竭时给予下述抢救措施中, 不正确得措施就是:E5%葡萄糖生理盐水静脉输注88、流行性乙型脑炎综合性预防措施中,应以下列哪项为主:E 防蚊,灭蚊与疫苗接种89、流行性乙型脑炎得主要死亡原因就是:C 呼吸衰竭90、持续发热5天得患者, 伴意识障碍, 颈硬, 克布征可疑, 脑脊液检查:压力220mmH 2o,CSF 白细胞450*106/L,多核0、60,糖4、0/L,氨化物120/L,蛋白0、60/L。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