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关系处理好-第二次考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结合一个较经典的案例或者你自己的亲身经历,试论成功五要素中“把关系处理好”即融合力培养的重要意义。
自我塑造五要素之:把关系处理好。这一点是建立在前面:定目标→找自信→把该做的做好→把该说的说好——这四条的基础上的。可以说,前面四点是“学”,是自身努力。而最后这条就是“行”,是“学以致用”,是把自身知识、能力、修养等等个人积累,都放到真正做事的时候的综合表现。
要把关系处理好,就首先要明白我们的目标是什么,是为了什么要去处理这个关系。在处理关系的时候要分析自我,分析形势,找到自己能够完成目标所具备的长处,优势,向着目标行动的过程中,把该说的说好,把该做的做好。
“关系”一词,古已有之,原称“干系”。《宣和遗事》前集:“这个阴阳,都关系着皇帝一人心术之邪正是也。今天用唐朝科举考试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行卷,来说明把关系处理好的重要意义。
古代的考试不像我们今天拿着准考证直接进考场了,当时考试之前要有一个很重要的活动,就是行卷。什么是行卷呢?就是考生去拜访可能能够帮助自己的达官贵人时不空着手去,要带自己的作品。也就是说,把自己平时创作的能够表现自己水平的诗文选出来一部分,装订成册或者写成卷轴,送给去拜访的那个人,让对方了解了自己的水平,好帮自己向主考官美言几句。
如果过了一段时间,这个行卷没有收到什么效果,那就还得再来一次,叫做温卷。这就是赵彦卫在《云麓漫钞》卷八中所说的“唐之举人,先借当世显人,以姓名达之主司,然后以所业投献,逾数日又投,谓之温卷”。这里所说的显人就是有名望的人,主司就是主考官。第一次送诗文叫行卷,第二次送叫温卷。为什么要行卷,为什么要温卷呢?原因无非有两个:首先是有利宣传。当时,每年的考生都不在少数,少则上千人,多则数千人。那个时候不像我们今天有很多大赛,因为拿了什么级别的奖项,高考的时候还能被保送。那个时候除了闷着头读书,就是小范围切磋一下,你在家里那一亩三分地上有名声,到了京城谁知道你是老几啊。怎么能够让人知道呢?在夯实自己的基础之后,找那些有地位的人为自己宣传一下,当时叫延誉,用今天的话说有点类似炒作。当一个考生的名字经常出现在人们的口中或者耳边的时候,成功就是手到擒来了。录取是人心所向,不录取则是主考官遗失人才,就是落榜了还能落得个含冤负屈的好名声。《唐诗纪事》中说,朱庆余参加进士科考试之前,认识了水部郎中张籍。张籍让朱庆余把新写的诗歌给了他,张籍整天带在身上,见人就称赞朱庆余的诗好。因为
张籍和韩愈关系好,是韩门弟子,既然他介绍的肯定错不了,于是很多人也纷纷抄写诵读。接近考试的时候,朱庆余心里还不是太踏实,于是又写了一首诗,题目是《闺意献张水部》,又叫《近试上张水部》,诗是这样的: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朱庆余在这里把自己比成一个新婚的小娘子,把张籍比成自己的丈夫,把主考官比成公婆。新婚第二天,新娘子打扮好了,准备去拜见公婆,又担心自己的装束公婆会不喜欢,于是就问丈夫,我画的眉毛颜色深浅合乎流行的样式吗?那意思是说,老张啊,我的诗歌主考官到底会不会喜欢啊?挺含蓄的!张籍为了让朱庆余放心,也非常含蓄地回了一首诗,这首诗题目叫《酬朱庆余》,诗是这样的: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是人间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张籍的意思是说,你就像刚刚妆扮好的越地美女一样,明知道已经很漂亮了可还是不放心。即便是那些穿着华贵浓妆艳抹的女子,也比不上你这个唱着采菱曲的姑娘啊。那意思是告诉朱庆余,你把心放在原来的地方,一点问题都没有。这之后,朱庆余的名声更大了。
其次是有利改卷当时是统一集中改卷,没有密封,名字是可以看到的。考场上的作品,多数都是歌功颂德的,所以改卷的官员就容易出现“读不能十一,即偃仰疲耗,目眩而不欲视,心废而不欲营”(《送韦七秀才下第求益友序》),改不到十分之一就困得不能行了,张嘴打哈欠,头晕眼花,根本就不想再继续看继续改了。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和主考官相识,那就占便宜了。主考官改到他的卷子,自然会比别的卷子多看几眼,只要卷子答的可以,分数自然就上去了。
大历九年也就是公元774 年,阎济美就因为这个占便宜了。他在头一年考试落榜之后,写了一首诗歌给主考官,大赞主考官张谓英明和自己渴望考上的心情。结果第二年也就是大历九年,张谓还是主考官,阎济美又参加考试了。阎济美填空题不擅长,张谓就让他写诗来顶替,可是规定的诗歌《天津桥望洛城残雪》需要12 句,阎济美写了四句就该交卷了,这不是明显不符合要求吗。可是结果出乎意料,通过了,《池北偶谈》中说:“主司览之,称赏再三,遂唱过。”
韩愈曾在《为人求荐书》中说“伯乐一顾,价增三倍”,可见行卷有多么重要。所以每到考试之前,那些明公显贵的家门前就会人声鼎沸,人来人往。“请谒者如林,献书者如
云”(白居易《与陈给事书》),考生们都想博得这些名人的青睐,从而为自己获取科第文名增加点砝码。白居易成功就和拿着诗歌行卷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白居易读书很刻苦,口舌生疮,手都磨出了茧,但他刚到长安的时候也是两眼一抹黑,不认识人,别人也不认识他。也就是说,他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考生,并没有引起旁人的关注,这对将来参加科举考试是很不利的。为了改变这种局面,白居易决定主动出击,去拜访那些有可能帮助自己的人。思前想后,白居易决定去拜访顾况,顾况这个人很傲慢,如果他能看中我的诗作,应该别人问题就不大了。想到这里,他把自己平时写的诗歌选出来一部分精品,抄写成册,带着就去拜访顾况了。
到了顾况的府上,顾况还真给白居易面子,没有把他拒之门外。白居易递上自己的拜帖,顾况一看,呵,白居易,白白住着还挺容易,这名字有点意思。其实,这是顾况望文生义了,人家白居易的名字不是这个意思。“居易”二字出自《礼记·中庸》“故君子居易以俟命”,是有出处的,意思是说君子处于平易而无危险的境地,素位而行以等待天命。
《唐摭言》卷七记载,顾况看到白居易的拜帖就来了一句“长安百物贵,居大不易”。什么意思呢?顾况告诉白居易说,小伙子,长安物价很高的,你住在这里恐怕不是一件太容易的事哦。人家来拜访自己是让自己看作品的,别讨论名字了。顾况打开作品一看,是一首诗,这首是我们都很熟悉,上小学的时候应该都背过《赋得古原草送别》,有时候题目会简写成《草》。这首诗是这样的: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顾况只看了前四句就赞叹不已,这诗写得太好了。白居易这几句诗首先揭示了大自然的现象,原野上的花草一年一度繁荣又枯萎,纵然有野火烧掉了枯黄的草叶,但在春风的吹拂下嫩芽又冒出了地面,依旧表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这无疑是对生命的礼赞,也是作者奋发向上的精神写照。顾况读了,有一种蓬勃向上的动力。顾况赶紧改口向白居易道歉:“有句如此,居天下有甚难!老夫前言戏之耳。”小伙子,能写这么好的诗歌,不要说住在长安,天下任何地方都随便你住哦,我刚才是和你开个玩笑,千万不要往心里去啊。顾况既然被征服了,于是一有机会便替白居易扬名,就这样使白居易的名声在长安马上鹊起。这对他后来的考试起了很大的作用!白居易也好,朱庆余也好,应该都是幸运者,有人愿意帮他们,并且最后真的成功了。但也有一些想凭着自己的文章得到达官贵人或者主考官们赏识而受挫的,比如那位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