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

合集下载

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及公式

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及公式

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及公式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及公式说明文是我们在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文体,它旨在向读者介绍某个对象、事物或者现象的性质、构成、用途、使用方法、操作流程等等,是一种普及知识的文体。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阅读说明文是学习新知识或者掌握新技能的必经之路,因此,本篇文档将向大家介绍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及公式。

一、阅读说明文的基本技巧1. 细心阅读说明文通常涉及到一系列操作步骤、技巧和注意事项等等,因此,在阅读时我们必须十分细心,以免遗漏重要信息。

可以通过画圈、划线、写注释等方式帮助自己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2. 关注关键词阅读说明文时,特别是看到一些陌生或者专业术语,我们要立即重点关注,找出其中的关键词。

通常这些关键词会在后面不断出现,也是我们答题时的关注点。

3. 抓住主旨虽然说明文的内容较为繁琐,但我们必须从中抓住主旨,即全文所要介绍的核心概念或关键技能。

在这一点上,我们可以先抢先仔细阅读一遍题目和答案,再根据这些关键点在全文中快速定位。

4. 控制时间说明文阅读中的时间分配也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花费太长时间在某段话上,就会导致整个阅读进度和理解能力下降。

因此,我们要有针对性地控制时间,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阅读和答题。

二、说明文阅读答题公式阅读说明文的目的之一就是回答问题。

因此,在学习阅读技巧的同时,掌握答题公式也是非常重要的。

1. 问题分类在答题前,我们需要对问题做一个分类,目的是更好地掌握处理技巧。

常见的问题类型包括:(1)确定具体的操作步骤或技巧;(2)解释专业术语或者难以理解的描述;(3)判断对错或者填空等等。

2. 提炼关键信息在理解问题之后,我们可以采用“提炼关键信息”的方法,将问题中的关键词提取出来,从而更好地定位全文中的答案。

3. 三段法在阅读说明文时,可以采用“三段法”的方法,即将全文分为“开头、中间、结尾”三个部分进行阅读。

这样做可以更加系统地了解全文,对信息的整合和应用也更加简单明了。

部编初三初中语文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专项训练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部编初三初中语文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专项训练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部编初三初中语文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1、说明文的类型:事物、事理说明文(从内容角度,根据说明的对象和目的)。

事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事理说明文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

因为说明对象是一篇文章所要介绍的事物或事理,一般是一个名词或名词短语,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看文题二看首尾段。

事物说明文指出被说明事物即可。

事理说明文指出说明内容,形成一个短语:介绍了……的……(对象加内容)2、说明文的语言:平实、生动说明文(语言表达角度)。

3、说明方法:一般回答三个字,要掌握几种常见的说明方法,会分析在文中的作用:①.举例子:通过举xx的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②.分类别:对xx分门别类的进行条理的说明,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使说明的内容眉目清楚,避免重复交叉的现象。

③.列数字:列举xx的具体数字,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

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④.作比较:将xx和xx做对比,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⑤.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⑥.打比方:打比方就是修辞方法中的比喻。

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⑦.画图表:使读者一目了然,非常直观形象地说明的事物的××特点。

⑧.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是:定义要求完整,而诠释并不要求完整,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可以颠倒。

⑨.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生动形象。

⑩.引资料:能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充实。

用引用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说服力,如引用古诗文、谚语、俗话。

初中语文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与练习完整版

初中语文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与练习完整版

初中语文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与练习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初中语文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与练习第一部分说明文考点分析考查类型:直接让学生回答:“这篇文章(或文段)的说明对象是什么”对策:事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事理说明文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

考点之二:说明对象特征[类型1]:直接找出说明事物的特征的句子对策:A、看题目; B、在首段中找;C、抓关键词句(运用了说明方法的语句、中心句)。

[类型2]:概括说明事物的特征对策:分析文章结构、抓中心句、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词语。

考点之三:说明顺序[类型]:本文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何作用对策:1、了解说明顺序的基本常识:说明文有三种写作顺序。

(1)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多在建筑物的结构,如上下、远近、左右、内外、东西南北中等。

(2)时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

(3)逻辑顺序:说明事理,多说明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逻辑顺序的具体分为:主——次、原因——结果、现象——本质、特征——用途、一般——个别(特殊)、概括——具体、整体——局部、总——分。

2、掌握答题格式:本文使用了……的说明顺序对……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便于读者理解考点之四:说明方法[类型1]:直接让考生回答文章、段落或文句的说明方法对策:了解常见的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分类别、下定义、作比较、作诠释、打比方、列图表、摹状貌、引用)的主要特点,然后根据文段内容分析判断。

[类型2]:文章某段或某句运用何种说明方法,简要说明它的作用对策:找出运用的说明方法,再根据下列说明方法的作用具体回答。

1、举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2、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对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3、打比方:形象生动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中考说明文阅读技巧分析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中考说明文阅读技巧分析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中考说明文阅读技巧(3)——分析说明文语言的特点一、说明文语言的特点:①准确性、严密性;②生动性、形象性。

二、分析说明文语言准确性(品析说明文语言抓住准确性、生动性)①解释该词的一般意义,或确定该词在句中作用(修饰、限制、程度、范围、时间、推测、估计等)②结合文章内容,从正反两方面分析该词在语境中的作用③扣住说明文语言准确性、严密性。

④还要注意结合具体的提问形式。

三、分析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答题模板题型一:分析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加点词的作用)答题格式:1、先定性:”XX”一词表……(什么上的限制);再释词:是……的意思(用替换法)。

2、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作用:先“言下之意”:突出(表明)……;再“言外之意”:a、(可能)还有……的情况b、不排除……情况3、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题型二:从文中找出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词语并分析该词语的表达效果。

注意一下词语:a限定时间的:已经、一直、早已、一向、渐渐等。

b限定程度的:最、比较、几乎、相当、很、尤其、稍微、更加等。

c估计、推测的:大约、可能、左右等。

d限定数量的:多、有余、很少等。

e限定范围的:全、都、大部分、总共、少数、之一等。

f限定频率的:屡次、往往、常常、经常、通常、总是、有时等。

g限定主次d的:主要、重要题型三: 加点词能否删去,为什么?答题格式:1、先判断:不能删去。

2、分析加点词的表达效果(题型一)3、若删去,句子意思成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影响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题型四:加点词语能否换成另一个词,为什么?答题格式:1、先判断:不能换。

2、分析加点词的表达效果(题型一)3、分析替换词的意思:如果换上”XX”词,句子意思成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不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了.四、怎样分析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品析说明文语言抓住准确性、生动性)1、运用了生动的描写,如:“”(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

初中说明文答题技巧及套路模板

初中说明文答题技巧及套路模板

初中说明文答题技巧及套路模板初中说明文答题技巧及套路模板说明文在中考中是非常常见的题型,但是由于说明文语言通常较为简单明了,考生可能会被其简单的表述所误导,从而掉入陷阱。

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说明文题型以及应对技巧和套路模板。

一、定义类题型定义类题型通常会给出一个名词,要求考生给出它的定义和特点。

应对技巧:首先要准确理解所给出的名词,询问自己“这个名词指的是什么?”然后根据所给的特点,加以补充和完善,注意不要遗漏重要的特点。

套路模板:本题中的“xxx”指的是一种(或指代)xxx(给出定义),它的特点包括xxx(列出特点)。

二、分类归纳题型分类归纳题型通常会给出一堆杂乱无章的事物,要求考生将其进行分类归纳。

应对技巧:首先要明确各种事物之间的共同点和特点,然后根据这些共同点和特点进行分类。

分类的方法可以是按照用途、功能、形状、颜色等等来进行分类。

套路模板:本题中的一堆杂乱事物可以分为xxx、xxx和xxx三类,它们分别具有xxx、xxx和xxx的特点。

三、步骤流程题型步骤流程题型通常会给出一件事情的具体步骤,要求考生按照顺序将这些步骤排列。

应对技巧:首先要仔细阅读所给出的步骤,明确它们之间的先后关系,然后根据这些关系进行排序。

套路模板:本题中,按照先后顺序排列,应该是xxx、xxx、xxx、xxx和xxx。

四、优缺点比较题型优缺点比较题型通常会给出两个或多个事物,要求考生分别列出它们的优缺点,并进行比较。

应对技巧:首先要仔细阅读题目,明确要比较的是哪两个或多个事物,然后分别列出它们的优缺点,并进行比较。

在比较时,要注意结合实际情况,给出合理的评价。

套路模板:本题中的两个/多个事物分别具有xxx和xxx的优点,但是它们也存在xxx和xxx的缺点。

综合比较来看,xxx更适合/优于xxx。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套路模板仅供参考,实际答题时要根据题目具体要求进行调整,做到恰当简练,不要生搬硬套。

同时,在做题时要注意理解所给出的材料,合理推断和补充,以此提高答题质量。

[说明文答题技巧及套路]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

[说明文答题技巧及套路]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

[说明文答题技巧及套路]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一、如何找到“说明对象”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中考说明文阅读”的常见考点之一,其考查类型:“这篇文章(或段落)的说明对象是什么”方法一:看题目,不少题目都表示说明的对象。

如《中国石拱桥》。

方法二:抓首括句和中心句。

说明文往往运用这种句子来突出所要说明的事物和特征。

反之,如果要求为说明文加一个题目,也可以用说明对象作为题目,或加上一个能说明其特征的生动的题目。

二、如何分析“说明对象的特征”说明文“说明对象的特征”也是“中考说明文阅读”中常见的考点。

对此类题目,首先,应找到表现说明对象特征的句子°A.看题目;B.在首段中找;C.抓关键词句。

其次,在概括说明事物的特征时,要分析文章结构,找出中心句及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词语。

一般情况下,文段的开头和结尾往往说明了对象的特点。

例1:阅读下文,概括我国春天气候的三大特点。

我国的春天来得急速。

宋代白玉蟾在《立春》中说:“东风吹散梅梢雪,一夜挽回天下春。

”唐代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写道:“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这个比喻人们能够普遍接受,也就说明我们的生活中确有植物在春天迅速开花的事实。

我国南北春季有早有晚。

北宋王安石《泊船瓜州》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是千古传诵的佳句。

我在这里引用它是想说明……所以,当五原河冰刚融化时,长安则早已姹紫嫣红过去,时近暮春了。

我国的春季冷暖多变。

宋代诗人吴涛在《绝句》中讲了这样一件怪事:“游子春衫已试单,桃花飞尽野梅酸。

”其中,我国春天气候的三大特点就是以上三段文字的第一句:我国的春天来得急速;我国南北春季有早有晚;我国的春季冷暖多变。

三、如何分析说明方法的作用分析说明文的“说明方法及作用”是“中考说明文阅读”经常出现的考点,其类型如下:1.直接回答文章或段落的说明方法对策:了解常见的说明方法(举例子、分类别、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下定义、列图表、引用说明)的特点,然后根据文段内容分析判断2.文章某段或某句运用何种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对策:找出运用的说明方法,再根据下列说明方法的作用具体回答。

初中说明文阅读常见题型和答题技巧

初中说明文阅读常见题型和答题技巧

说明文阅读常见题型和答题技巧一、分类? 1、从说明对象的角度:事物性说明文、事理性说明文。

? 2、从说明文语言特征:平实的说明文、生动的说明文。

二、说明的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说明顺寻的作用:使说明内容条理化。

1、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多在建筑物的结构。

如《核舟记》:头—舱—尾—背。

2、时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多在事物的发展变化,如《活板》:唐—宋—升死;《中国石拱桥》:古—今。

3、逻辑顺序:说明事理,多说明事物的内在联系。

其具体分析:主——次、原因——结果、现象——本质、特征——用途、一般——个别、概括——具体、整体——局部。

典型考题:本文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何作用?答题格式:本文使用了××××的说明顺序,对××××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第一空应该填具体的说明顺序,第二空应该填写具体的事物名称或说明的事理。

如果是事理性说明文,但又不能准确表述,可用“事理”、“科学事理”等模糊性的语言表述。

)注意:①时间顺序:有表示时间的词语,如:朝代、数字等。

②空间顺序:有表示方位的词语,如:上下、远近、左右、内外、东西南北中等。

③根据说明的目的和对象,可以一种顺序为主,兼用其他顺序,(同一篇文章全文或各部分均可有几种不同的说明顺序,应分别指出。

)三、说明的方法(说明方法大都是三个字;论证方法是四个字;修辞手法是两个字。

)1、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

不常用的有:摹状貌、作诠释、列图表、引用说明。

2、常见说明方法的作用:①举例子:·②分类别: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③作比较:把××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④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初中说明文阅读知识及答题技巧

初中说明文阅读知识及答题技巧

初中说明文阅读知识及答题技巧一、说明文基本知识1、概念: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用来介绍或解释事物的状态、性质、构造、功用、制作方法、发展过程以及内在事理的一种实用文体。

2、与其它文体的区别:议论文以理服人,哲理性是它的主要特点;记叙文以情感人,形象性是它的主要特点;说明文以知授人,知识性是它的主要特点。

3、说明文的分类事物说明文:如《苏州园林》,说明“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的特征。

事理说明文:如《死海不死》,科学的说明了死海不死的原因在于“海水的咸度很高”。

二. 阅读技巧(一)阅读说明文要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招:善于找准说明对象。

第二招:善于概括说明对象的特点。

第三招:善于分析说明顺序。

第四招:善于分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弄清楚了说明方法的特点,分析它们在文章中的具体作用。

第五招:善于分析说明文的语言。

第六招:善于分析引用古籍或名言的目的。

先要理解所引古籍或名言的含义,现联系说明的内容,看看这两者间有何内在联系,就能领悟其引用的目的了。

在说明的开头文段或中间叙述有关的故事,究竟起何作用:在文章开头叙述故事,其目的往往是为了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或者是为了引出说明对象。

在文章或段落中间叙述故事,往往是为了增强说明文的可读性,同时也为了说明事物的来源或作用。

第七招:善于完成开放性问题。

中考说明文阅读,根据“新课标”中要求“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的要求,说明文阅读考查的题目势必要引导学生关注人类、关注自然、关注生态环境、关注科技进程、关注未来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思想、科学品质、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

(二)说明文阅读一般涉及11种题型:1、考查说明对象:答题技法:其一,要看懂题目,不少说明文题目本身就表示说明对象,如《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等。

其二,抓住首括句和中心句。

说明文往往需要运用首括句和中心句来提示说明重点,包括说明事物的特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
说明文阅读的一般方法
1、了解文章内容,掌握说明对象及其特征。

2、理清作者思路,把握文章结构。

3、找出文章的说明顺序。

4、了解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5、品味说明文的语言。

一、说明文: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客观地说明事物、阐明事理的一种文体。

二、说明文分类: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

(按内容不同分)
平实性说明文和文艺性说明文(按语言风格不同分)
三、说明文三要素:说明对象的特征、说明顺序、说明方法。

如何判定说明文类型:事物、事理说明文(从内容角度,根据说明的对象和目的)
事理说明文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

因为说明对象是一篇文章所要介绍的事物或事理,一般是一个名词或名词短语,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看文题,二看首尾段。

事物说明文指出被说明事物即可。

事理说明文指出说明内容,形成一个短语:介绍了……的……(对象加内容) 。

四、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程序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在答题时可答得具体些。

1、时间顺序是说明事物发展、演变,例如介绍工作程序的文章。

2、空间顺序(从上到下,从里到外,总到分,外到内,前到后,左到右,整体到局部,都可反之等,常用方位词如介绍建筑物或实体)。

3、逻辑顺序(先结果后原因,层层递进,现象到本质,因到果,果到因,主到次,浅入深,个别到一般等,常用表因果、表事理顺序的词,如“因为、所以”“首先、其次、再次”)。

答题格式:本文使用了的说明顺序对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便于读者理解。

(第一空应该填具体的说明顺序,第二空应该填写具体的事物名称或说明的事理。

如果是事理性说明文,但又不能准确表述,可用“事理”、“科学事理”等模糊性的语言表述。


五、说明文方法:①举例子、②分类别、③列数字、④作比较、⑤下定义
⑥作诠释、⑦打比方、⑧画图表、⑨摹状貌、⑩引资料。

①举例子:举……的例子,具体说明……的特点,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②分类别: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③列数字: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

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④作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⑤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⑥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是:定义要求完整,而诠释并不要求完整,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可以颠倒。

⑦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⑧画图表:非常直观形象地说明的事物的××特点,使读者一目了然。

⑨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生动形象。

⑩引资料:能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充实。

用引用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说服力,如引用古诗文、谚语、俗话。

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六、说明对象:指文章说明的主要人或事物(一般不必答人或事物的特点)。

七、说明文的结构常见的形式有:
1、“总——分”式(或由总到分,或由分到总,或总分总)
2、并列式
3、递进式等
分析文章结构,抓中心句及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词语。

八、中心句:出现的位置开头或结尾,有时在句中。

判断,多为概括性较强的句子。

叙述句、描写句、阐释句、疑问句一般不宜作中心句。

记叙文和议论文也如此。

九、如何概括文段的中心句
(1)思考该段说明的内容,不仅要注意主要的,还要注意次要的。

(2)紧扣表秩序的词语,如“首先”“其次”“还有”等词语,参照上下段落的中心句的句式进行概括。

十、说明语言
类型1:加点字词有何作用?抓住说明文语文准确这一特点答题。

答:准确/生动形象/ 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类型2: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

答:①不可以。

②原词的意思或内容。

③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

④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与不符合实际。

类型3: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
答:①表态(能删还是不能删)。

②解释该词。

③该词在哪些方面(时间、空间、程度、范围、数量、频率等)进行限制。

④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与实际不符,太绝对了。

⑤××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周密性、科学性。

类型4: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特点的词句,并体会。

类型5:指代——“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等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

对策: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

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

十一、常见考点
1、对说明对象及说明特征理解。

2、对说明方法辨识与理解。

3、对说明顺序的分析与理解。

4、对文章段落结构特点的分析。

5、对文意、层意、段意的概括。

6、对关键词语、重点句子含义及其表达作用的评析。

7、对说明语言准确性的体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