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 第三版
心理学第三版论述题
心理学第三版论述题1.美国心理学家梅尔在1931年设计了一项摆荡结绳实验。
实验要求被试利用给定的工具(如置于地上不同位置的书、椅子、篮球、钳子等)把两根悬挂在天花板上的绳子接在一起。
两根绳子相距很远,被试无法同时将他们抓住。
只有39%的被试能在10分钟内解决这个问题。
这是因为其余的被试都没有想到可以利用钳子的重量将它当钟摆来使用。
(1)从这个材料,可以看到影响这一问题解决的因素是什么?(2)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都有哪些?1.该案例主要体现了功能固着这一心理现象。
功能固着是指人们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将某种物体的功能固定化的心理倾向。
个体知道某种物品有一种惯常的用途后,就很难再看出它的其他新功能。
功能固着使个体倾向于用习惯的方式使用物品,妨碍他们以新的方式去用它解决问题。
功能固着也可以看成是一种定势,影响问题解决的灵活性。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个体能否改变事物的固有功能来适应新问题情境的需要,常常是问题解决的关键。
要克服功能固着,人们需要掌握丰富的知识,熟悉物体的不同用途,进行发散思维,灵活地看待物体的功能,使之服务于问题的解决。
2.甲、乙、丙、丁四人都喜欢踢足球、爱观看足球比赛。
但他们观看足球比赛的情绪表现却非常不一样。
当自己喜欢的球星踢进一个好球时,甲立刻大喊“好球好球”,同时兴奋地手舞足蹈;乙也挺激动,叫好并鼓掌,却没有那般狂热;丙只是平静地说一句“这球踢得很不错,有水平”;而丁则始终沉默不语,会心一笑。
(1)请判断这四个人的气质类型。
(2)请描述甲、丁两人的气质类型特征,并说明如何施以针对性的教育?2.(1)四个人的气质类型:肖平胆汁质,王东多血质,高力黏液质,赵翔抑郁质。
(2)胆汁质的特征:直率热情、精力旺盛、表里如一、刚强、但暴躁易怒,脾气急,易感情用事、好冲动。
多血质的特征:活泼好动,反应迅速,热爱交际,能说会道,适应性强,但稳定性差,缺少耐性,见异思迁。
具有明显的外向倾向,粗枝大叶。
黏液质的特征:安静稳重踏实,反应性低,交际适度,自制力强,话少,表现出内倾性,同时可塑性差。
心理学(章志光第三版大学师范公共课教材)复习笔记
心理学(章志光第三版大学师范公共课教材)复习笔记名称解释: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心理活动形式及其规律的科学.2、成熟指不依靠后天经验自然发展起来的身体和性方面的变化。
格塞尔和汤普森以“爬楼梯”的实验为例3、学习是人与动物在生活过程中获得个体行为经验、并由经验引起行为较持久变化的过程,因而也可以简洁地把学习定义为“行为的变化”4、智力技能指学习者掌握要领规则并将其应用于新情境,这是使用符号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能力。
5、认知策略指学习者借以调节自己的注意、记忆和思维等内部过程的技能又称“元认知”6、动作技能指能够为完成有目的的动作使骨骼、肌肉、筋腱有组织地活动,是平稳、精确、灵活而适时的操作能力。
7、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部心理动力8、感觉是刺激物作用于感觉器官,经过神经系统的信息加工所产生的对该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9、知觉是人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的过程,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在脑中的反映10、记忆是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是个体对其经验的识记、保持和重现11、组块是指人们将熟悉的孤立项目连接为更大的刺激单元,也是信息的意义单位,如一个字母或一个单词、一组数字或材料、一组语词或句子等。
12、记忆表象是指过去感知过的事物不在面前出现时,在头脑中仍然能够再现出事物的形象。
特征:1.形象性2.概括性作用:记忆表象的积累和丰富,对个体的认知发展和个性发展都有重要的作用。
是从知觉过渡到思维,从感性认识过渡到理性认识的桥梁或中间环节。
它在人的学习活动和实践活动中是不可缺少的。
13、识记是通过对事物反复感知而获得事物的信息和编码,并在头脑中留下映象的过程。
分为无意识记、有意识记、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14、保持是识记的材料和获得的信息在头脑中得到巩固和储存的过程。
主要是在质量和数量上发生变化15、遗忘是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和重现,或是错误地再认或重现。
遗忘和保持是相对立的心理过程,它的表现是持久性的从艾宾浩斯的曲线图可以看出遗忘的进程1.遗忘是先快后慢的2.遗忘是不平衡的3.总的趋势是最初忘得快,忘得多,以后忘得慢,忘得少16、概念是人脑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特性的思维形式。
《心理学》第三版 第三章 心理倾向
第三章心理倾向一、教学目标1.识记:注意、需要、动机、兴趣、价值观等概念。
2.理解:意识与认知倾向、态度与动力倾向之关系;注意的特点及心理机制;需要的分类及特点;动机的分类及功能;兴趣的特点。
3.应用:利用所学知识分析心理现象案例,指导教育教学工作。
二、重点和难点1.重点:领会意识与认知指向、态度与动力倾向的含义及关系,理解并掌握注意、需要、动机、兴趣、价值观等的根本概念、分类及特点。
2.难点:心理倾向的本质;注意特征、注意理论及在教学中运用;需要、动机、兴趣与价值观相互间及与行为之关系。
三、课时安排总需5课时第一节心理倾向概述本节教学目标1、识记心理倾向的根本概念2、了解心理倾向的特点及其分类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心理倾向的特点2、难点:意识与认知指向、态度与动力倾向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流程:一、导入由“半杯水思维〞引入本章内容——心理倾向。
〔提问法〕二、讲授心理倾向的概念(一)心理倾向的定义:现代汉语词典的定义;心理学的定义(二)心理倾向的特点定向性;动力性;调控性;稳定性与可变性共存;三、讲授心理倾向的分类1、意识与认知指向:注意2、态度与动力倾向:需要、动机、兴趣、价值观四、总结请学生发言,做课堂总结第二节意识与认知倾向本节教学目标1、识记注意的根本概念2、了解注意的类别、品质以及心理机制3、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能灵活的使用注意的根本规律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注意的类别和品质2、难点:注意的类别和心理机制课时安排:2课时一、导入让学生拿出一张白纸来,一手画圆,一手画方;之后让请学生发言,说出他们游戏后的感受。
教师由此引入到注意的主题上来。
二、讲授注意的概述〔一〕注意的概念1、定义的讲解2、功能选择功能:如,双歧图形保持功能: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调节和监督功能:如,古代先贤克己慎独〔二〕注意的类别及产生条件讲解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有意后注意的概念、产生条件并举例三、讲授注意的品质〔一〕注意的广度1、讲解概念;2、通过介绍哈密顿的实验,让学生更明了注意的广度;3、介绍成人注意的平均广度;4、重点讲述注意广度的影响因素知觉对象的特点;〔依次呈现无序的字母图,一张字母全为黑色,一张字母有多种颜色,让学生报告有多少个字母〕知觉者的活动任务与知识经验;〔依次呈现两个单词,其中一个拼写错误,要求被试不仅说出字母数量还要说出书写错误〕〔二〕注意的稳定性1、概念2、注意的起伏现象的概念〔首先呈现会导致注意起伏的图片,再深入讲解概念〕3、注意稳定性的影响因素4、注意的分散的定义和产生原因(三)注意的分配1、概念;2、产生的三个条件(四)注意的转移1、概念;2、注意的转移与注意的分散的区别3、三个影响因素四、讲授注意的心理机制(一)过滤器理论1、单通道模型——布罗德本特理论观点;支持的实验〔不加追随耳程序双耳分听实验〕;2、衰减模型——特瑞斯曼理论观点;支持的实验〔加追随耳程序双耳分听实验〕3、反响选择模型——多伊奇和诺曼理论观点;(二)资源限制理论1、认知资源理论——卡尼曼理论观点2、双加工理论——谢夫林理论观点五、讲授注意规律在教学和学习中的运用(一)善于利用无意注意规律注意学习环境内、外部的布置与选择注意学习内容的选择与使用〔二〕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用活动目标激活的方式,加深活动任务的理解,激发学习自觉性采用选择性注意,抑制无关信息的干扰把注意活动和实际操作结合起来〔三〕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相互转化六、总结提问:为什么人“一心不能二用〞,但有时却可以“眼观四路,耳听八方〞?第三节态度与动力倾向本节教学目标1.识记:需要、动机、兴趣和价值观的概念。
《普通心理学(第3版)》第十三章 心理障碍与治疗
23
(1)出生6个月以上仍然没有大笑或其它温馨、快乐的表情; (2)出生9个月以上仍然没有交互性分享的声音、微笑,或其它面
部表情; (3)出生12个月仍然没有咿呀学语; (4)出生12个月仍然没有交互的手势,如用手指、展示、伸手、或
挥手等; (5)出生16个月仍然没有只言片语; (6)出生24个月仍然没有两个字的有意义短语(不包括仿说或重复)。
特定对象恐惧症包括除上述两种之外的所有其他类 型恐惧症,例如恐高症、暗处恐惧症、恐风症等。
(四)强迫症
32
强迫症包含两个成分: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
✓ 强迫观念是持续反复的念头、影像或闯入意识的冲 动。这些念头非常讨厌,且很难被消除或被控制。
✓ 强迫行为是对强迫观念的反应,包括固定仪式(洗 手、检查等)或心理活动(数数、祈祷等)。
精神障碍抗辩(Insanity Plea)
9
陆军少校哈桑袭击案与精神障碍抗辩 精神障碍抗辩的历史 精神障碍者刑事责任能力问题现实意义
哈桑
二、心理障碍的病因
10
(一)生物医学观点 (二)心理动力学观点 (三)认知行为观点 (四)人本主义观点 (五)社会文化观点 (六)生物心理社会的整合观点
生物医学观点
前述不同的观点之间有着巨大的差异,但是没有 一种理论和治疗模式能证明自己比其他模式更有 效。但这并不代表这些观点中的任何一个是不重 要的,相反,整合不同的观点可以得到解释心理 障碍的更完备的理论。
如:易感-应激模型(diathesis-stress model)
三、心理障碍的诊断标准
17
目前我国精神科临床实践中使用的心理障碍诊断标 准是《国际疾病分类》(the 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 ICD)。国际上的心理 学、精神病学研究领域广泛使用的标准还包括美国 《精神疾病诊断和统计手册》(The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DSM)。
《心理学(第三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注 意)
第4章注意【本章重点】1.注意的基本特征(注意的广度、稳定性、分配与转移);2.注意的理论(过滤器、衰减和中枢能量理论);3.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4.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4.1 复习笔记一、注意的概述(一)注意1.定义注意(attention)是心理(意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在注意时,不仅心理活动指向于一定的对象,而且还集中于一定的对象。
注意不是独立的心理过程,而是与认识过程难以分开的、有时与意志相关联的一种意识活动状态。
2.注意的基本特征注意具有两个基本特征:指向状态和集中状态。
注意的指向状态和集中状态表明注意具有方向和强度的特征。
(1)指向状态注意的指向状态是指人的心理活动或意识总是有选择地反映一定的事物,而离开或忽略其他对象。
注意的指向状态有两种情况:①某一心理活动指向一定的对象,去感知它,回忆它或思考它等等;②几种心理活动同时指向一定的对象。
(2)集中状态注意的集中状态是指人的心理活动或意识停留在被选择事物上的强度或紧张度,它使人的心理活动或意识离开无关事物,并且抑制多余的活动,保证活动得以顺利开展。
注意的集中状态可以用心理努力的程度来表示。
有两种情况:①在同一时间内各种有关的心理活动共同集中于一定的对象;②同一种心理活动不仅指向于一定的对象,而且维持着这种指向,使活动不断地深入下去。
注意的指向状态和集中状态是注意状态的两个方面。
注意指向状态是注意集中状态的前提和基础,注意集中状态是注意指向状态的体现和发展,二者紧密联系在一起。
3.注意在人类活动中的作用注意是人类信息加工的一个重要成分。
没有注意的参与,信息的编码、存储和提取都将是不可能的。
注意是人们进行学习,获得知识,取得劳动成果的必要条件。
(二)注意的生理机制注意的生理机制是很复杂的,它与脑干网状结构、边缘叶和大脑额叶等脑组织密切联系。
1.脑干网状结构的上行激活系统被认为是保证觉醒和注意的最泛化状态的脑结构。
2.大脑的激活状态是选择性注意的必要条件。
当代教育心理学第三版
当代教育心理学第三版一、引言当代教育心理学是以心理学原理和理论为基础,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和技术,探索和研究教育过程中的心理问题以及影响学习和发展的心理因素。
本文对当代教育心理学第三版进行全面、详细、完整地探讨,旨在帮助读者了解当代教育心理学的理论框架、研究方法和实践应用等方面的知识。
二、理论框架2.1 教育心理学的起源•爱默生和赫伯特·斯宾塞对教育心理学的贡献•学习理论在教育心理学中的地位•认知发展理论与教育心理学的关系2.2 心理发展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心理发展特点的研究三、研究方法3.1 实证研究方法•问卷调查法和实验法•统计分析在教育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实证研究的优势和局限性3.2 质性研究方法•访谈法和观察法•文献资料分析和案例研究•质性研究的特点和应用场景四、学习与记忆4.1 学习理论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2)认知学习理论3)社会文化学习理论4.2 记忆过程1)记忆的编码、存储和提取2)遗忘的原因和机制3)提高记忆效果的方法和技巧4.3 学习策略1)学习方法与学习策略的区别2)教师如何指导学生使用有效的学习策略3)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调节学习策略五、情绪与动机5.1 情绪与学习1)情绪对学习成绩的影响2)情绪调节对学习的重要性3)教师如何营造积极的情绪氛围5.2 动机与学习1)动机对学习的作用2)自我效能感与学习动机的关系3)教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六、教育与发展6.1 学业和职业发展1)学生学业发展的阶段和特点2)职业规划对学生的意义3)学校对学生职业发展的支持6.2 社交与人格发展1)同伴关系对个体社交发展的影响2)家庭教育对人格发展的影响3)教师如何促进学生的社交和人格发展6.3 教育干预与支持1)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2)教育干预在学生问题行为处理中的作用3)家庭和社会对学生发展的影响七、结论本文全面、详细地探讨了当代教育心理学第三版的内容,包括理论框架、研究方法以及学习、情绪、动机、教育与发展等方面的知识。
梁宁建基础心理学第三版课后习题答案
梁宁建基础心理学第三版课后习题答案习题:第1章:心理学与教育【本章重点】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2、心理学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3、心理学的任务及其与教育学的关系;4、心理学研究的方法及基本原则。
答案:一、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1、心理现象心理现象不仅人有,动物也有。
探明动物产生这些心理与行为的原因与机制是动物心理学的任务。
这不仅可以供人利用其规律去训练动物的行为,使之为人类服务;而且可以通过对比来探明某些与人相似的心理活动的奥秘与规律性,更好地了解人的心理及其特殊性。
2.心理学人有了意识就会对外界事物产生越来越多的理解、情感与态度,并且可以察觉和调节、控制自己的心理与行为,出现意志与性格,表现出个人的能力,使自己成为现实中有个性的能动的主体。
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人有意识,有自觉能动性。
人的这些心理现象表现在他的各种活动当中。
人在现实生活中之所以能做出各种各样的行为,都有其深远的社会渊源,但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其最直接的内部动因就是各种心理活动。
为了揭开其奥秘,以促进人的心理的健全发展,就需要对它进行专门而长期的研究。
探索上述这些心理现象及其活动的规律,并将其研究成果加以体系化的学问,就是心理学。
(二)心理学是研究心理活动的形式及其规律的科学1、人的心理有内容与形式两个侧面(1)心理内容指的是来源于现实并为每个人所意识到的各种映象本身,而心理形式是指这种映象存在的方式及其组织、结构。
(2)内容与形式实际上是统一不可分的。
没有内容就无所谓形式,无形式的内容也是不存在的,但是两者又有相对独立的意义。
同一内容可以采取不同的形式,同一形式也可以表现许许多多不同的内容。
心理的内容往往有阶级、群体、个体间的区别,而心理的形式对于所有的人来说是一视同仁的。
2、心理学不专门研究心理内容而着重研究心理形式的原因(1)心理内容是外界事物反映在脑中的映象。
外部世界有多少事物,人的心理也就有多少内容。
《心理学(第三版)》(人教版)章节题库(感觉和知觉)【圣才出品】
信息,使其形成具有一定结构的整体的知觉特性
10.一面红旗不管在白天还是晚上,在路灯下还是阳光下,人们都会把它知觉为红色。 这种知觉特性是( )。
7.专业棋手和业余棋手对同一棋局产生很大差异的知觉特性是( )。
4 / 14
圣才电子书
A.理解性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B.恒常性
C.选择性
D.整体性
【答案】A
【解析】知觉理解性是指人以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感知的事物加工处理,并用词语加以概
括赋予说明的知觉特性。
8.“万绿丛中一点红”,红很容易被人们区分出来。这种知觉特性是( )。 A.理解性 B.恒常性 C.相对性 D.整体性 【答案】C 【解析】知觉相对性是人受自己的需要和兴趣等因素的影响,有意或无意地把某些刺激 信息或刺激的某些方面作为知觉对象,而把其他事物作为背景进行组织加工的过程。“万绿 丛中一点红”是个体不自觉的将绿色作为背景而将红色作为对象的知觉过程,区分对象与背 景是知觉相对性的表现。
括赋予说明的知觉特性;A 项,知觉选择性(知觉的相对性)是个体根据自己的需要与兴趣,
有目的地把某些刺激信息或刺激的某些方面作为知觉对象而把其他事物作为背景进行组织
加工的过程。B 项,知觉的整体性是指对客体的知觉总是以自己的过去经验来补充当时获得
的感觉信息,使其形成具有一定结构的整体的知觉特性;D 项,知觉的恒常性是指当距离、
2.“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体现了知觉的( )。[统考 2007 研] A.选择性 B.整体性 C.理解性 D.恒常性
1 / 14
圣才电子书
【答案】C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解析】知觉理解性是指人以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感知的事物加工处理,并用词语加以概
《心理学(第三版)》(人教版)课后习题(心理学与教育)【圣才出品】
《心理学(第三版)》(人教版)课后习题第1章心理学与教育1.通过本章的学习,你对心理学有哪些新的印象,得到什么启发?答:(1)通过本章的学习,我对心理学的新印象包括:①心理学是一门实证科学。
虽然,最初心理学仅是属于哲学家研究哲学命题的副产物,但是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心理学已经成为一门以客观的研究方法——实验法为基础的实证科学。
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正是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②心理学是既具有自然科学的性质,也具有社会科学的性质,是一门中间科学。
a.心理学要研究心理现象的物质本体,即心理的神经生物学基础,包括不同心理现象的脑机制,脑损伤与各种心理疾病的关系,脑发育对心理发展的影响,遗传在人类行为中的作用等。
心理学还研究在计算机上模拟人类的行为,如知觉和问题解决,这些成果在人工智能的研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这个意义上,心理学的研究目标和手段都和自然科学一样,因而具有自然科学的性质。
b.人又是社会的实体,他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心理的发生和发展不能离开社会环境的影响。
离开了人与人的交往,人的语言能力就不能发展起来,人也不能获得高度发展的思维能力,即使是人的感觉和知觉,如敏锐的观察力和音乐听力,也是在社会实践中发展起来的。
此外,心理学还研究社会心理或团体心理,这些心理现象更是社会生活的产物。
在这个意义上,心理学的研究又具有社会科学的性质。
因此,在整个科学大家庭中,心理学处在中间的位置,因而可以叫做中间科学或边缘科学。
③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心理现象,心理学既研究正常心理也研究变态心理,既研究个体心理也研究群体心理,既研究动物心理也研究人类的心理。
因此,心理学家既包括维护现代人心理健康的心理医生、心理咨询师,也包括研究人类基本认知过程的认知心理学家,研究动物心理的比较心理学家,研究群体心理的社会心理学家等等。
④心理学还是一门不成熟的科学。
目前的心理学学派林立,对于同一心理现象,不同学派的心理学家都给出了各自不同的解释,这种情况说明,心理学目前还没有形成共同的理论框架,因此,心理学还是一门不成熟的科学。
《心理学(第三版)》(人教版)课后习题(思维与想象)【圣才出品】
《心理学(第三版)》(人教版)课后习题第7章思维与想象1.试以自己形成某一科学概念为例,剖析一下思维的过程,并指出它区别于感知觉的主要特点。
答:(1)概念是在抽象概括的基础上形成的。
通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舍弃了事物的次要的、非本质的特性,把握了事物的本质特性,并据此把同类事物联合起来,就形成了该类事物的概念。
人在形成概念中不仅积极主动地提出假设,检验假设,而且还运用了一种策略,即“赢则再干,败则转换”的策略。
(2)在形成“气质”这一概念的过程中,先读它的概念,即心理活动的动力特性。
然后分析概括心理活动是指什么,即分析思考想象等大脑活动;再分析、抽象动力特性是指什么,即活动的强度和速度。
最后把它跟其他概念作比较,比如性格,分析它跟性格的不同,检验一些心理活动的是否属于气质,提取出气质概念的本质特征,区分它的非本质特征,最终形成气质的概念。
在这里,分析概括和抽象的过程就是思维的过程。
(3)思维区别于感知觉的主要特点①感觉(sensation)是刺激物作用于感觉器官,经过神经系统的信息加工所产生的对该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perception)是人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的过程,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在脑中的反映;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它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和事物间规律性的联系。
②思维同感知觉一样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感知觉所反映的是事物的个别属性、个别事物及其外部的特征和联系,属于感性认识;而思维所反映的是一类事物共同的、本质的属性和事物间内在的、必然的联系,属于理性认识。
在认识过程中,思维实现着从现象到本质、从感性到理性的转化,使人达到对客观事物的理性认识.从而构成了人类认识的高级阶段。
③人们首先在感知觉提供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概括地反映出事物的本质特性和规律性联系;接着就可以依据它们,通过推理,对不在眼前的或感知觉无法直接把握的事物进行间接的、更为深入的认识。
梁宁建《基础心理学》第三版知识点总结
梁宁建《基础心理学》第三版知识点总结1. (重点)心理学是研究人类自身的一门科学,起源于希腊词根:phychc(灵魂)和logos (学问),原意为“灵魂之学”。
1879年,德国哲学家、实验心理学的创始人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从哲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2.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其研究对象是人和动物的心理现象。
具体的说,心理学研究以下内容:心理过程和心理个性3. (重点)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1)心理过程:指人类共同拥有的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包括以下三个方面:①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语言等,也包括注意②情绪和情感过程:在认识他人或客观事物时所产生的一定的态度③意志过程:一个人有意识地提出目标,制定计划,选择行为方式,克服困难,以达到预期目的的心理活动就是意志过程。
(2)个性心理:由于遗传素质和后天环境导致的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又成为差异心理。
①个性倾向性:是指一个人所具有的意识倾向,也就是人对客观事物的稳定的态度。
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价值观,世界观等②个性心理特征:是指在一个人身上经常表现出来的本质的、稳定的心理特点。
能力,气质和性格统称个性心理特征。
4. 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的联系:(1)个性心理是通过心理过程形成的;(基础)(2)已形成的个性心理制约着心理过程的进行,并在心理活动过程中得到表现。
5. (重点)心理学学科性质的两个鲜明的特点:(1)集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于一身(2)集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于一身6. 心理学的分类:基础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1)基础心理学:研究重点在于从理论上揭示人类心理的发生、发展规律。
主要包括:普通心理学,实验心理学,生理心理学,社会心理学,认知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变态心理学,心理测量学等(2)应用心理学:研究倾向于将基础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应用于某一特殊群体,揭示这一群体的心理活动规律。
安徽心理学第三版姚本先考纲
安徽心理学第三版姚本先考纲
安徽心理学第三版姚本先考纲是指安徽省开设的心理学课程所需
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的指导性文本。
考纲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心理学基础知识,主要包括心理
学的定义、发展历程、研究方法、神经系统和感知基础等方面的内容。
学生需要掌握心理学的基础知识,理解心理学的发展过程和方法,了
解人的神经系统和感觉机制。
第二部分是心理学专业知识,主要包括认知、情感、学习、发展
和人格等方面的内容。
学生需要深入了解人的认知过程、情感与行为
的关系、学习与记忆的机制、人格的形成以及儿童和青少年的发展特
点等。
第三部分是心理学实践能力,主要包括心理测量、咨询和干预等
方面的内容。
学生需要学会运用心理学工具进行心理测量和评估,能
够运用心理学理论和技术进行个体和群体咨询和干预。
总的来说,安徽心理学第三版姚本先考纲在指导学生学习心理学
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学生在学习和
实践中能够结合考纲内容进行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更好地掌握心理学知识和技能,发挥专业价值。
《心理学(第三版)》(人教版)章节题库(意志)【圣才出品】
《心理学(第三版)》(人教版)章节题库第11章意志一、单项选择题1.“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所反映的动机冲突是()。
[统考2008研]A.双趋冲突B.双避冲突C.趋避冲突D.多重趋避冲突【答案】A【解析】双趋冲突是指一个人以同样强度的两个动机追求同时并存的两个目的,但又不能同时达到,这种从两所爱者或两趋向中仅择其一的矛盾心理状态。
B项,双避冲突是指一个人同时遇到两个威胁性而都想躲避的目的,而他又必须接受其一始能避免其二,这种从两所恶者或两躲避中必须择其一的困扰心理状态。
C项,趋避冲突是指一个人对同一目的同时产生两种动机,一方面好而趋之,另一方面恶而避之,这种对同一目的兼具好恶的矛盾心理。
D项,多重趋避冲突是指一个人面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目的,而每一个目的又分别具有趋避两方面的作用,这种对几个目的兼具好恶的复杂矛盾心理状态。
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体现的是双趋冲突。
2.一个高中生在分科时,既想学理科也想学文科,这时他的冲突属于()。
[心理咨询师2008年11月三级]A.双趋式冲突B.双避式冲突C.趋避式冲突D.多重趋避式冲突【答案】C3.个体有意识地支配、调节行为,通过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是()。
A.知觉B.意志C.动机D.计划【答案】B4.在寻找工作的过程中,一个人同时面临两个或两个以上的offer时所面临的心理冲突是()。
A.双趋冲突B.双避冲突C.趋避冲突D.多重趋避冲突【答案】D5.个体必须对同时出现的两个具有同样强度的负面目标进行选择时产生的心理冲突是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圣才电子书()。
A.双趋冲突B.双避冲突C.趋避冲突D.多重趋避冲突【答案】B6.在下列选项中,属于意志行为的是()。
A.摇头晃脑B.针刺反射C.打字D.咳嗽【答案】C【解析】意志行为是指受意识支配的行为。
二、多项选择题1.在下列选项中,属于意志行动过程的有()。
A.采取决定阶段B.随意计划阶段C.执行决定阶段D.反馈执行阶段【答案】AC【解析】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分为两个阶段:①采取决定阶段,一般包含确定目的或目标,制订计划、心理冲突,作出决策等许多环节;②执行决定阶段,包括行动方法、策略的选择和克服困难实现所作出的决定。
第三版《心理学基础》笔记
第三版《心理学基础》笔记简介本文档是第三版《心理学基础》的笔记,旨在帮助读者概括和理解该教材的核心概念和内容。
第一章:心理学导论- 心理学的定义:研究行为和心智的科学。
-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实证研究和非实证研究。
- 心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
第二章:神经科学和生物心理学- 神经元和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 神经传递和神经化学过程。
- 生物心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视觉感知、研究与记忆等。
第三章:认知心理学- 认知过程与信息加工的关系。
- 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实验设计。
- 注意力、记忆和思维的基本原理。
第四章:发展心理学- 物理、认知、情感和社会发展的特点。
- 发展心理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
- 儿童和青少年期的发展阶段和问题。
第五章:社会心理学- 个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
- 社会认知和社会行为的理论与实践。
- 集体行为和群体决策的心理机制。
第六章:个体差异与人格心理学- 个体差异的定义和测量方法。
- 人格心理学理论和调查研究。
- 人格特质和个人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
第七章:心理障碍与治疗- 常见心理障碍的症状和诊断标准。
- 心理治疗的方法和技术。
- 心理障碍预防和促进心理健康的措施。
结论本文档概述了第三版《心理学基础》的主要内容,包括心理学导论、神经科学和生物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个体差异与人格心理学以及心理障碍与治疗。
希望这些笔记能为读者提供一个简明扼要的概览,并激发读者进一步探索心理学的兴趣和研究方向。
健康心理学第三版课后习题答案
健康心理学第三版课后习题答案1.强迫观念是(). [单选题] *A. 思维内容障碍(正确答案)B. 意志障碍C. 思维形式障碍D. 情绪障碍答案解析:思维内容障碍只有三个,妄想、强迫观念、超价观念,这还错,就去小黑屋罚写吧!送分题!2.某人对所熟悉的环境突然感到气氛不对,周围环境己发生了某种对他不利的变化,使得此人有某种不祥的预感,此种症状称为(). [单选题] *A. 突发性妄想B. 妄想知觉C. 非真实感D. 妄想心境(正确答案)答案解析:都气氛不对了,都有不祥预感了,肯定是针对心境的呀!送分题!3.在适应压力的过程中,个体变得敏感、脆弱,即使日常微小的困扰都可以引发强烈的情绪反应,说明其处在一般适应症候群的(). [单选题] *A. 警觉阶段B. 搏斗阶段(正确答案)C. 衰竭阶段D. 结束阶段答案解析:又是一个送分题!对号入座!变得敏感脆弱是因为什么呢?调动所有能量去打架了呀,所以是搏斗阶段!4.一般单一性生活压力对当事人是(). [单选题] *A. 灾难性的B. 有延缓作用的C. 高强度的D. 有积极作用的(正确答案)答案解析:一般单一性生活压力,一般,单一,每个人,不同阶段可能都会遇到,有的人,可能东山在起,有的人,可能一蹶不振,全靠自己。
有的人能化悲愤为动力,所以具有积极作用。
5.遭受强烈的精神创伤事件后,数周至数月后出现精神障碍,称为(). [单选题] *A. 情感障碍B. 急性应激障碍C. 认知障碍D. 创伤后应激障碍(正确答案)答案解析:数周之后才发作,时间比较长,所以是创伤后应激障碍。
6.关于神经症,以下描述正确的是(). [单选题] *A. 自知力相对完整(正确答案)B. 是一种短暂的精神障碍C. 自知力轻度受损D. 症状有器质性病变基础答案解析:依然是送分题!神经症具备以下五个共同特点:①强烈的内心冲突感;②心理痛苦,自知力相对完整;③症状的持久性;④心理和社会功能受到影响;⑤症状没有器质性病变基础。
认知心理学(第三版)(万千心理)(一)2024
认知心理学(第三版)(万千心理)(一)引言概述:认知心理学是研究人们如何获得、组织、记忆、理解和应用信息的学科,它对人类思维与行为的认知过程进行深入探讨。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出发,介绍认知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论以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
正文内容:一、认知心理学的基本概念1. 认知心理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2. 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3. 认知过程的基本要素:注意力、感知、记忆和思维4. 认知表征的组织和处理5. 认知发展与个体差异的影响二、记忆与学习的认知心理学1. 记忆的基本过程:编码、存储和检索2. 长期记忆的组织结构:语义网络和认知图谱3. 学习策略的有效性:重复学习、分散学习和关联学习4. 认知负荷理论在学习中的应用5. 记忆与学习的障碍:遗忘、干扰和注意力缺失三、注意力与意识的认知心理学1. 注意力的基本类型:选择性注意、分配注意和持久注意2. 注意力资源的分配和控制3. 意识的层级结构:意识状态和意识内容4. 意识与潜意识的关系与作用5. 注意力与意识的心理疾病与干预四、语言与思维的认知心理学1. 语言的认知过程:语音、词汇、语法和语义2. 思维的构成要素:概念、推理和解决问题3. 语言和思维的关联与影响4. 认知语言学与跨文化认知研究5. 语言障碍与思维障碍的认知心理治疗五、认知心理学的应用1. 认知心理学在教育领域的应用2. 认知神经科学在认知心理学中的角色3. 认知心理学与人机交互的结合4. 认知心理学在广告与市场营销中的应用5. 认知心理学在临床和心理咨询中的应用总结:认知心理学是研究人们的思维与行为认知过程的学科。
本文从基本概念、记忆与学习、注意力与意识、语言与思维以及应用方面分别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深入理解认知心理学对我们认识和改善自己的认知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对教育、医疗和社会领域的改进与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
认知心理学(第三版)(万千心理)(二)2024
认知心理学(第三版)(万千心理)(二)引言概述:认知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思维和认知过程的学科,对于理解人类心理活动和认知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以《认知心理学(第三版)(万千心理)》为基础,对认知心理学的相关知识进行阐述。
通过分析认知心理学的发展历程、认知过程的基本模型、注意力的机制、学习和记忆的过程以及决策和问题解决等重要内容,帮助读者更全面地了解认知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和理论体系。
正文:一、认知心理学的发展历程1. 认知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2. 认知心理学的起源和发展背景3. 认知心理学的重要学派和代表人物4. 认知心理学的实验方法和研究设计5. 认知心理学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二、认知过程的基本模型1. 认知过程的概念和基本特征2. 信息加工模型和认知神经科学3. 认知过程的阶段和流程4. 认知过程的个体差异和发展变化5. 认知过程的意义和应用在实践中的价值三、注意力的机制1. 注意力的定义和分类2. 注意力的选择和控制机制3. 注意力与情绪、意识的关系4. 注意力的发展和训练方法5. 注意力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应用四、学习和记忆的过程1. 学习和记忆的定义和类型2. 学习和记忆的基本原理和模型3. 学习和记忆的过程和策略4. 学习和记忆的个体差异和影响因素5. 学习和记忆的应用在教育和培训中的意义五、决策和问题解决1. 决策和问题解决的概念和特征2. 决策和问题解决的基本模型和策略3. 决策和问题解决的认知偏差和错误4. 决策和问题解决的个体差异和文化影响5. 决策和问题解决的应用在管理和决策制定中的意义总结:通过对认知心理学的概述,我们可以看到,认知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思维和认知过程的学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从认知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到认知过程的基本模型,再到注意力、学习和记忆、决策和问题解决等重要内容的探讨,我们可以更全面地认识认知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和理论体系。
同时,认知心理学的应用也在教育、管理、决策制定等多个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当代教育心理学第三四版差别
当代教育心理学第三四版差别
颜色上:第三版是黑白灰为主色,第四版变成了彩色封皮。
大小上:相较第三版来说,第四版版本更大。
从目录上来看,第三版是有5大部分,第四版有6大部分,其实书的内容上并没有增加,变化的地方是把原版本的学生与教师心理部分拆分成了两个版块。
第四版,第三部分仅有学生心理相关内容,且把学生的个体差异一节单独拿出来,作为一章的内容来阐述。
还有一个变化是「品德的形成」部分,第四版去掉了“学生不良行为矫正”部分的内容,而这部分是我们考试会考到的内容,这是用最新版本的同学要注意的地方。
第四版标题的拟定更加清晰,一级标题、二级标题、关键术语等都通过序号、粗体字等进行了清楚呈现、条理清晰、重点明确、阅读性更强。
以上是从两版教材的目录来比较,主要发现两处变化,其中我们需要关注的是“不良行为矫正”的内容,这是在我们考纲中的知识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等教育心理学一、选择、判断1、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对象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高等教育情境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基本心理学规律的科学。
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领域: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学科基础、高等学校的教学心理、高等学校的德育心理、高等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
2、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方法(一)观察法(二)实验法(三)调查法(四)测验法(一)观察法是指在自然条件下,对心理现象的外部活动进行有系统、有计划的观察,从中发现心理现象产生的规律性。
(二)实验法是指有目的地控制一定的条件或创设一定的情境,以引起被试的某些心理活动进行研究的一种方法。
主要有实验室实验法和自然实验法两种。
实验室实验法:指在实验室内利用一定的设施,控制一定的条件,并借助专门的实验仪器进行研究的一种方法。
自然实验法:在日常生活等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创设和控制一定的条件来进行研究的一种方法。
3、大学生正处于青年中期,其心理发展正处在迅速走向成熟的重要阶段。
4、大学生记忆力发展的特点(一)意义记忆占主导地位(二)记忆的敏捷性和准备性迅速增强(三)记忆的持久性和准确性显著提高5、学习的含义学习(广义):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6、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认知领域目标、情感领域目标和动作技能领域目标,每一领域的目标又从低到高分为若干等级。
其中认知领域目标分为:知识、理解、运用、分析、综合、评价六类。
7、行为派的学习理论(一)桑代克的联结主义学习观主要观点: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情境与反应之间的联结。
联结是通过尝试与错误的过程而建立的。
联结的形成遵循着一定的规律:准备律、练习律和效果律。
8、强化的类型强化物:凡是能增强反应概率的刺激或事件叫强化物。
正强化:通过呈现想要的愉快刺激来增强反应概率。
强化负强化:通过消除或中止厌恶性刺激来增强反应概率。
一级强化:强化二级强化:社会强化、信物、活动9、强化的程式连续强化强化安排固定比例强化比例强化变化比例强化断续强化固定时间间隔强化间隔强化变化时间间隔强化10、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程序教学(积极反应、小步子、低错误率、自定步调、及时反馈)。
11、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认知学习观(1)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认知结构是人对外界物质世界进行感知和概括的一般方式,是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并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变动。
认知结构的形成是进一步学习和理解新知识的重要内部因素和基础。
(2)重视人类学习的主动性重视已有经验在学习中的作用;重视学生学习的内存动机与发展学生的思维。
(3)学习包括新知识的获得、知识的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4)提倡发现学习发现学习就是让学生独立思考,改组材料,自行发现知识,掌握原理、原则的方法。
12、奥苏伯尔从两个维度对学习进行了分类:从学生学习的方式上将学习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从学习内容与学习者认知结构的关系上又将学习分为有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
他认为,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13、结构教学观布鲁纳——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学科的基本结构,是指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基本态度和方法。
14、加涅将信息加工分为三个系统:操作系统、执行控制系统、期望系统。
15、加工系统或操作系统瞬时记忆(感觉贮存):暂存信息,不加工。
短时记忆(工作记忆):容量有限:7±2个信息单位。
长时记忆:容量无限;信息相对静止,可被短时记忆中的信息激活。
16、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代表人物:马斯洛、罗杰斯主要观点: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论,并倡导“非指导性教学”。
对教师的要求:真诚一致;无条件积极关注;同理心。
18、人本主义教育目的:强调发展人性,注重创造潜能的启发,引导认知与经验的结合,注重人的理性与情感的均衡发展,使学习者肯定自己,并进而促进自我实现。
19、成就动机理论代表人物:阿特金森20、、学习动机的种类包括——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内部动机:由活动本身的兴趣所引起的动机,它取决于个体内在的需要,动机的满足在活动之中。
外部动机:由外部诱因引起的动机。
21、奥苏伯尔对学校情境下的成就动机的分类——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附属内驱力认知内驱力:是出于了解和理解事物,掌握和运用知识以及系统地阐述并解决问题的需要。
自我提高内驱力:个体想要通过学业成就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
附属内驱力:指个体为了赢得长者(如家长、教师等)的赞许或认可而表现出来的把工作做好的一种需要。
22、需要层次理论代表人物:马斯洛。
马斯洛把需要由低到高分为七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认知的需要、审美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前四级为缺失性需要,后三级为成长性需要。
23、归因理论代表人物:韦纳。
韦纳认为,人们对行为成败原因的分析主要可归纳为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和运气等四种因素。
24、概念的获得方式有1.概念的形成2.概念的同化25、影响原理学习的因素1.对原理所涉及的概念的掌握2.学习者的认知发展水平3.学习者的语言表达能力4.教师的言语组织26、陈述性知识的概念陈述性知识:是关于事物及其关系的知识,或者说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包括对事实、规则、事件等信息的表达,是一种相对静态的知识。
27、陈述性知识的表征陈述性知识以命题和命题网络来表征。
(判断)28、程序性知识的概念程序性知识:是关于完成某项任务的行为或操作步骤的知识,或者说是关于“如何做”的知识。
它包括了一切为了进行信息转换活动而采取的具体操作程序,是一种倾向于动态的(变化的)知识。
经过反复练习能达到自动化程序的程序性知识,就是通常所说的技能、技巧。
判断:程序性知识的表征程序性知识以产生式和产生式系统来表征。
29、学习迁移的含义学习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二、学习迁移的类型(一)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顺向迁移: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
逆向迁移: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
(二)正迁移和负迁移正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促进作用。
负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干扰或阻碍作用。
(三)侧向迁移和纵向迁移侧向迁移:处于同一抽象概括层次的学习间的相互影响。
纵向迁移:处于不同抽象概括层次的学习间的相互影响。
(四)低通路迁移与高通路迁移低通路迁移:经过充分练习的技能产生的自动化的迁移。
高通路迁移:有意识地将在某一情境下抽象知识运用到新的情境中。
(五)普遍迁移与特殊迁移普遍迁移:一般概念、原理、态度和方法的迁移。
特殊迁移:知识技能在特殊领域的迁移。
30、、认知结构说代表人物:奥苏伯尔认知结构的三个变量对学习的迁移会产生直接的影响。
一是认知结构是否有适当的、起固定作用的观念可利用;二是新观念与同化它的原有观念的分化程度;三是原有观念的清晰性和稳定性。
31、问题解决的一般认知过程1.发现问题2.明确问题3.提出假设4.检验假设32、、创造:是指一种最终产生创造成品的活动或现象,有真创造和类创造之分。
创造力:是根据一定目的和任务产生具有社会或个人价值,具有新颖独特成分产品的一种能力品质,创造性思维是其核心和基础。
33、发散思维的特征: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34、列提纲是典型的精加工策略(错)35、迈克卡等人区分了三种学习策略。
复述策略:重复、抄写、作记录、划线等认知策略精加工策略:释义、口述、总结、作笔记、类比、提问、答疑等学组织策略:组块编码、选择要点、列提纲、制作关系图等自我计划策略:设置目标、浏览、设疑等习元认知策略自我监察策略:自我查测、集中注意、监察领会状态等自我调控策略:调整阅读速度、重新阅读、复查、使用应试策略等策时间管理策略:建立时间表、设置进度目标资源管理策略学习环境管理策略:寻找固定地点、安静地点、有组织的地点等略努力状态管理策略:将成败归因于努力、调整心境、自我强化、自我坚持等社会支持管理策略:寻求教师/伙伴帮助、获得个别辅导、采用同伴/小组学习36、认知策略包括复述策略、精加工策略、组织策略。
37、元认知策略包括(一)计划策略(二)监控策略元认知:对认知的认知。
38、品德的心理结构(一)道德认识(二)道德情感(三)道德意志(四)道德行为39、品德的概念品德:是指个体依据社会道德准则和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或倾向。
40、道德行为是品德的外在表现,是评判人的道德品质高低的标志。
41、皮亚杰认为,一个人道德上的成熟,主要表现在尊重准则和社会公正感两个方面。
采用对偶故事法,通过研究,揭示了儿童道德观念的发展进程,提出儿童的道德判断的总规律是从他律到自律。
具体分为四个阶段。
1.自我中心阶段(2—5岁)2.权威阶段(6—8岁)3.可逆性阶段(9—10岁)4.公正阶段(11—12岁)42、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采用两难故事法,研究认为,个体道德发展经历三水平六阶段。
柯尔伯格道德发展的三水平六阶段模型43、大学生品德的形成阶段1.社会规范的依从阶段2.社会规范的认同阶段3.社会规范的内化阶段44、群体中的从众与服从(一)从众从众:是指人们在群体影响和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的心理状态。
(二)服从服从:是指个体按照社会要求、群体规范或者别人的意志而作出的行为。
45、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1.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2.主动交往3.移情移情:指站在别人的立场上,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
二、简答1、个体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一)个体心理发展的先天和后天规律(二)个体心理发展的内因与外因规律(三)个体心理发展的量变与质变规律(四)个体心理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规律2、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矛盾(一)大学生心理的闭锁性与交往需要的矛盾(二)大学生求知欲与识别力之间的矛盾(三)大学生渴望独立和依然依赖的矛盾(四)大学生情绪与理智的矛盾(五)大学生理想的“我”与现实的“我”的矛盾(六)大学生性生理与性心理的矛盾3、大学生思维力发展的特点(一)理论型逻辑思维和辩证逻辑思维逐渐占主导地位(二)创造性思维有了明显发展(三)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进一步增强(四)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显著提高4、大学生情感发展的特点(一)大学生情绪情感的两极性(二)大学生情绪的稳定性和波动性(三)大学生情绪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四)大学生情绪的阶段性和层次性(五)爱情逐渐成为情感体验的重要方面(六)大学生高级情感日趋成熟稳定5、有效地使用惩罚要注意以下几点:①要就事论事,使被罚者认识到行为的错误所在,即要将罚与教育结合在一起,使受罚者的消极情绪与自己的所作所为联系在一起。
②防止惩罚的程度太轻。
惩罚太轻往往出现在受罚的行为存在着其他强化之时。
③防止惩罚后奖赏。
④不同时间场合、不同教育者之间惩罚要有一致性。
⑤对某些行为进行惩罚时要准备好替换行为,并对替换行为进行奖赏。
⑥使用惩罚时要注意对某个人的惩罚会成为对其他人的奖赏,被称为暗默强化效应(Sechrest,1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