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第九章 人际关系及改善
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社会心理学)PPT课件
(3)获取知识经验(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三、 人际关系建立与发展的过程(I.Altman & D.A.Taylor.1973)
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从交往由浅入深的角度来看,一般需要经过四个阶段:
1 定向阶段
对可能的交往对象:有所注意,理性选择和初步沟通。
初步沟通之时,留给了对方关于自己的最表面信息,即第一印象。
关系一旦破裂,心理压力较大。
4 稳定交往阶段
心理相容性很高;自我暴露广泛而深刻;允许对方进入自己高度私密的个人领域;允许对方分享自己的生活空间和财产。
现实生活中,很少有人达到这一情感层次的友谊关系;大多数人际关系仅仅在第三阶段的水平上简单重复。
五、 重点回顾与思考
1 定向阶段(陌生人)——重视第一印象;主动沟通
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
《社会心理学教程》
1
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
一、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的概念 二、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的意义 三、人际关系建立与发展的过程 四、重点回顾与思考
2
一、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的概念
人际交往:人在社会生活中的直接 相互作用过程。
人际关系:人与人之间通过交往与 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直接的心理关系
引用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埃利奥特.阿伦森之语:“第一个业余社会心理学家(他当时一定还住在山洞里)无疑想知道,怎样做才能使邻近山洞的人更喜欢
他或不讨厌他,或者至少能使他避免被人用木棒砸到头上。”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良好的情感体验, 满足心理需要(安全感、归属感、自尊心等),保持心理健康
社会心理学人际关系分析课件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2. 人际关系的行为(反应)模式
一定的人际关系表现出一定的人际行为 模式,即一方的行为会引起另一方相应的行为。
李雷的研究归纳出以下八类模式:
由一方发出的管理、指挥、指导、劝告、 教育等行为,导致另一方的尊敬、服从等反应。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人际关系是人们社会关系的一种。
社会关系一般可以分为两类。
生产关系。 心理关系,即社会心理学所研究的人际关系。
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直接关系是人们社会交往 的基础。
人际关系是社会生活的中心课题,也是人与人 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纽卡姆研究发现以下几点:
在团体中的人际关系不是始终不变的。 富有吸引力的成员并不能一直保持其优势。 大群体稳定后则以三人小群体的结合居多。
第13章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随着时间的消逝,由于人与人之间 相互日益了解,因此人际结构变得越来越 复杂。最后的结合群往往排除了多样性而 变得单一化。
黄希庭得出以下几个结论:
形成小群体的主要吸引力可分三类:
相似性吸引。指在态度、信念、价值观和追求目 标上相似。
接近性吸引。是同时入学、年龄相当、同住一个 寝室、同乡等原因而经常接触,互相了解。
补偿性吸引。能在思想上、学习上、生活上从对 方得到帮助。
研究中发现,各个班级中都有极少数的嫌弃型
学生及人缘型学生。
纽卡姆实验。
第13章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心理健康课大学生人际交往 PPT课件
第九章 大学生的人际交往
❖ 学习目标:
❖ 1.认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重要性; ❖ 2.了解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因素及人际交往过程的各种
心理效应; ❖ 3.掌握大学生人际交往原则及技巧; ❖ 4.理解大学生人际关系障碍产生的原因,学会解决人际关
系障碍。
第九章 大学生的人际交往
第四节 大学生人际关系的障碍及调适
二二 嫉妒心理 ❖ (一)嫉妒心理的表现
❖ 嫉妒心理是在人际交往中与他人比较,发现自己在才能、名 誉、地位与境遇等方面不如别人而产生的一种不悦、羞愧、 怨恨、恼怒,甚至带有破坏性的复杂情绪状态。有嫉妒心理 的大学生在交往中往往会出现强烈的排他性,经常导致诸如 中伤、怨恨、诋毁等嫉妒行为的发生。主要表现为对他人的 成绩和长处不服气甚至嫉恨;看到别人处于劣势时感到特别 高兴,总希望别人不如自己;没有竞争的勇气总是讽刺、挖 苦甚至采取不正当的行为对他人或集体造成伤害。嫉妒心理 在大学生中,特别是女生当中较为普遍。
第二节 人际交往特点及影响因素
一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类型和特点
❖ (二)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 ❖ 1.人际交往的迫切性 ❖ 2.人际交往的平等性 ❖ 3.人际交往的理想性 ❖ 4.人际交往对象的易变性 ❖ 5.人际交往的不成熟性 ❖ 6.对异性交往的好奇和敏感性
❖ 7.女生在交往中的部分特点
第二节 人际交往特点及影响因素
❖ 设想你一个人长期留居南极,你一个人迷失在大森林里, 多日不能与别人相逢,或者你一个人被长期囚禁于单身牢 房。那么,生活将会变得怎样?
❖ 古人云:“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 现代人则认为“财富不是永久的朋友,而朋友才是永久的
财富。”可以说,人类社会的任何活动都是在人际交往中 完成的。
社会心理学(简版) 第九章 人际关系s
爱情三角理论(R.Sternberg,1988)
喜欢
亲密
浪漫爱
完美爱情
伙伴爱
迷恋
激情
愚蠢爱
承诺 空洞爱
第四节 人际沟通
• • • • • 一、人际沟通概述 二、人际沟通的基本过程及要素 三、人际沟通的特点 四、人际沟通网络 五、人际沟通的改善
(一)人际沟通的含义
• 广义: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过程。 • 狭义:人与人之间借助一定的符号系统相 互交流信息的过程.
• 相互依赖模型
(G. Levinger & G. Snoek,1972) (莱文格和斯诺克)
随着相互依赖的增加,
人际关系的各种状态及其 相互作用水平递增。
他们把共同心理领域和
情感融合范围作为描述人 际关系的指标。
五、人际关系的理论
• 人际关系的三维理论 • 社会交换理论 • 公平理论
第二节
– 个人性 – 直接性可感性 – 情感性.
二、人际关系产生的社会心理学基础
• 亲和需要 • 人际关系的报酬
– 社会交换理论 – 人际关系能给个体提供6种重要报酬 (R.Weiss, 1974)
• • • • • • 依恋 社会融合 价值确定 可靠同盟感 得到指导 照顾他人的机会
三、人际关系的状态
人际吸引
• 一、人际吸引的基本原则 • 二、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 • 三、爱情*
一、人际吸引的基本原则
• 互惠原则 • 得失原则 • 联结原则
二、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
• • • • • • • 仪表 熟识性 邻近性 相似性与互补性 互惠 个性品质 自我暴露
曝光效应
• 曝光效应:仅仅只是经常看到某人,就能 增强我们对他的喜欢,又称单纯接触效应 (mere exposure effect)。 • 查荣克等(R. S. Zajonc et al.,1968)的 实验
社会心理学之人际关系
第三章人际关系第一节人际关系概述一、人际关系的概念人际关系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从广义上看,人际关系包括社会中所有的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切方面,包括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法律关系、心理关系等。
显然,这种定义主要从社会学的角度进行概括,没有揭示出人际关系的特殊性。
从狭义上看,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交往和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直接的心理关系。
它反映了个人或群体满足其社会需要的心理状态,它的发展变化决定于双方社会需要的满足程度。
在人们相互交往的过程中,如果各自的社会需要得到了满足,相互之间就能形成接近的心理关系,表现为友好、接纳的情感;如果人们之间的社会需要受到了损害或人与人之间发生了矛盾和冲突,心理上的距离就会拉大,彼此之间就会形成不愉快的关系甚至敌对状态。
人际关系是社会关系中较低层次的关系,受生产关系和政治关系的制约;同时,它又渗透在社会关系的各个方面,是社会关系的“横切面”,直接影响着人们的心理环境和社会环境。
每个个体都是活在各种各样现实的、具体的人际关系之中。
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在相互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心理关系,它有以下特征:首先,人际关系主要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关系,属于社会心理学的范畴。
它反映人与人之间心理关系的亲密性、融洽性和协调性,如友好关系、亲密关系、敌对关系等。
这种心理上的关系是由心理倾向性及其相应的行为反映出来的。
其次,人际关系由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成分等一系列心理成分所构成。
认知成分是心理关系的基础,反映个体对人际关系状况的认知和理解。
人际关系的发展、变化,往往是由认知成分的改变而引起的,相互之间信息交流越多,了解越深刻,彼此之间的心理距离就越接近。
情感成分是对交往的评价态度的体验,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如何是人际关系的动力成分。
它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亲密情感,促使彼此心理相容;二是分离性情感,促进人们疏远排斥。
行为成分是双方实际交往的外在表现和结果,如言行举止、仪表风度等。
社会心理学之9 人际关系
波尔曼的研究
得失效应
• 人际交往中,我们对别人的喜欢决定于别人 喜欢我们的水平变化与性质以及喜欢的量
• 阿伦森和兰迪的实验-P295 • 被试者听别人对自己的评价: 1、总是赞扬; 2、总是批评; 3、先赞扬后批评; 4、先批评后赞扬
3、相似性或互补性
人们倾向于喜欢与自己相似的人(态 度、价值观、兴趣、背景、人格等)
男女择偶偏好
男性更重视 伴侣的外貌、比自己年轻; 女性更重视 伴侣的经济情况、比自己年长 原因: (1)、社会文化角度: 男女社会角色不同; 广告、媒体的影响; (2)、进化论观点: 为了使繁衍后代的成功率最大。
2、正面的互动
良好的交往行为、正面的互动,在交 往过程可以产生交情。 原因:
(1)交往可以帮助人掌握外部世界; (2)可以使人找到联系感和归属感; (3)熟悉本身可以增进喜欢--“曝光效应” (4)喜欢那些喜欢我们的人—“相互性”
第九章 人际关系
本章主要内容
1 2
人际关系概述 人际关系的形成与发展
本章重点
• • • • • • 人际关系的含义 人际关系产生的基础 曝光效应 得失效应 自我暴露 人际关系的发展阶段 亲密关系的含义及特征
第一节 人际关系概述
一、人际关系的含义:
人们在共同活动中彼此为寻求满 足各种需要而建立起的相互间的心理关 系。
纽科姆的实验
• 给17名大学生提供免费住宿 • 事前先测量了他们的态度、价值观,根据 测量结果(相近或相异)分配房间,不再 干涉; • 结果: • 相近者成为了好友;相异者则不行。
相似效应的原因:
• 相似的人为我们提供社会性证实,增强 自信 • 个体有维持自己对他人或事态的协调一 致性; • 有意选择与自己相似的人成为朋友; • 意见相左的人,会使我们进行负性推论
社会心理学-第九章--人际吸引PPT课件
1
第一节 人际吸引概述
一、人际吸引的概念 二、人际吸引的社会心理
基础
2
一、人际吸引的概念
(一)定义:
人际关系(interpersonal attraction) 是指“个体之间在情感方面相互亲近的 状态,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接纳和喜 欢”。
亲和
喜欢
爱情
较低层次
中等程度
最强烈
3
亲和
24
比较一致的看法
爱情有较多的幻想,喜欢则是由对他人的现实评 价唤起;
喜欢是一种单纯的情感体验且比较平稳、宁静, 而爱情则比较狂热、激烈,且与许多相互矛盾的 情绪有联系;
爱情往往与性欲有关,而喜欢则不涉及这方面的 需要;
爱情具有独占性和排他性,而喜欢则不如此。
25
二、爱情的行为与体验
27
三、爱情的发展阶段
社会交换论者将爱情看做交换过程。 取样与评估 互惠 承诺 制度化:签订契约
28
四、爱情的形式
哈特菲尔德等人的分类 激情式的爱情(passionate love) 同伴式的爱情(companionate love)
个体主义文化下的美国伴侣认为激情爱更重要; 集体主义文化下的中国伴侣认为同伴爱更重要。
29
加拿大社会学家李(Lee)的分类
浪漫式爱情:一见钟情,强烈的体验 占有式爱情:强烈的嫉妒 好朋友式爱情:深情厚谊 实用式爱情:他能满足我的需要 利他式爱情:我愿奉献我的一切 游戏式爱情:与不同的人玩爱情游戏
30
五、爱情的结构:爱情三角形理论
爱情的三个组成部分:
亲密
激情
亲密 中等偏高
中等 可变状态
中等 高 高
《社会心理学》第9章:沟通
维护人际关系
维护人际关系需要双方共同努力,包括保持联系、相互 支持、解决冲突和增进理解等。保持联系是维护人际关 系的基础,双方需要定期交流思想、情感和信息;相互 支持是维护人际关系的关键,双方需要在对方需要时给 予帮助和支持;解决冲突是维护人际关系的难点,双方 需要学会有效处理冲突和分歧;增进理解是维护人际关 系的目标,双方需要不断了解对方的想法和感受,以加 深彼此的理解和信任。
04 人际沟通
人际沟通的特点与原则
特点
人际沟通是人与人之间交流思想、情感和信息的过程,具有 双向性、互动性、情境性和复杂性等特点。
原则
人际沟通应遵循尊重、真诚、理解、平等和互惠等原则,以 实现有效的信息传递和情感交流。
人际吸引与人际互动
人际吸引
人际吸引是指个体之间在情感上相互喜欢、 相互需要,并愿意建立和维持关系的过程。 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包括相似性、互补性、 外表吸引力、能力和个性品质等。
《社会心理学》第9章:沟通
contents
目录
• 沟通概述 • 语言与沟通 • 非语言沟通与沟通障碍 • 人际沟通 • 群体沟通与组织沟通 • 沟通技能的培养与提高
01 沟通概述
沟通的定义与重要性
沟通定义
沟通是指信息在发送者和接收者 之间的传递过程,涉及思想、情 感、观点的交流与理解。
沟通重要性
沟通方式
沟通方式包括单向沟通和双向沟通。单向沟通指信息只从发送者流向接收者, 如演讲、报告等;双向沟通指发送者和接收者之间存在互动和信息交换,如对 话、讨论等。
02 语言与沟通
语言在沟通中的作用
01
02
03
传递信息
语言是沟通的主要工具, 能够准确传递信息,使沟 通双方达成共识。
心理学中的人际关系理论
心理学中的人际关系理论人际关系是指两个或更多个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联系。
人际关系理论是指研究人们之间相互作用和联系的基本理论和模型。
在心理学中,人际关系理论属于社会心理学范畴,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分支之一。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人际关系理论,并探讨这些理论对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产生的影响。
一、自我验证理论自我验证理论认为,人们有一种自我验证的趋向,即他们的行为对外界环境的反应会趋于使他们的预期和信念得到证实。
这种趋向体现在人类与他人互动的社交场景中。
人们对自己的看法会影响他们和其他人互动的方式,进而会影响别人对他们的看法。
自我验证理论的应用非常广泛。
有些人通过鼓励和奉承来建立自我验证的信念,而有些人则更愿意用批评和负面反馈来建立自我验证的信念。
通过掌握这种理论,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的行为,以及他们选择建立信念的方式。
二、认知失调理论认知失调理论认为,人们在行事过程中,为改变自己的信念和态度而进行的行为会导致认知失调。
这种失调会促使人们寻找新的资料,进而调整自己的信念和态度,以适应新的情况。
认知失调理论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
在处理人际关系时,这种理论可以帮助人们了解自己和他人的信念和态度是如何形成的。
这种理论的应用也可以帮助人们学会如何与他人互动,以免因与他人的不同意见而感到不满。
三、互惠理论互惠理论是指一个人的行动有助于另一个人或一组人的行动,被其他人反复的回报,从而形成一种可持续性的交往关系。
互惠理论是一种人际间的相互作用和联系的理论。
互惠理论的应用非常广泛。
它可以帮助人们了解自己与他人建立交往关系的方式和方法。
在企业经营、政治和社交场合等方面都有它的应用。
在个人生活中,互惠理论也可以帮助人们建立更牢固的人际关系,以便更好地应对各种情况。
四、社会认知理论社会认知理论是指人们对社交环境的认识和理解,以及他们如何应对社交环境中的各种行为和事件。
社交环境可以是一个企业、一家政府机关、一个学校或者一个社区。
社会心理学之人际关系
利害 非利害
8
四、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发展 (一)人际关系的状态 亲密无间 形同路人
9
莱 文 格 和 斯 诺 克 ( G.Levinger & G.Snoke,1972)用图解的方式对人际关系的 各种状态极其相互作用水平的递增关系作了
直观描述。
10
图解
人际关系状态 零接触 单相接触 双向接触 表层接触 轻度卷入 中度卷入 深度卷入
社会心理学之
人际关系
本章要点
人际关系的概念 人际关系的发展 人际关系的理论 人际关系的测量 人及沟通及其改善 人际吸引及其影响因素
内
容
第一节 人际关系概述 第二节 人际关系理论与测量 第三节 人际沟通 第四节 人际吸引
3
第一节
人际关系概述
一、人际关系的概念 广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包括社会中所 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其一切方面。含经 济关系、政治关系、法律关系、文化关系、 心理关系等。(社会学角度,未揭示人际 关系的特性) 狭义:人与之之间通过交往与相互作用而 形成的直接的心理关系。(反映了个人与 群体满足其社会需要的心理状态)
30
不同需求的基本人际关系倾向
行为表现 需要性质
主动型
被动型
主动交往,积 包容需要 极参与社会生 活 控制他人、运 控制需要 用权力 对他人喜爱、 情感需要 友善、同情和 亲密
期待他人吸纳,往 往退缩、孤独 期待他人引导、愿 意追随他人 对他人冷淡,但期 待他人对自己亲密
31
三、符号相互作用理论 又称象征性交往理论,是一种强调符 号、意义的作用的社会生活理论观。 符号相互作用论这一术语是H.布鲁莫于 1937年提出的,其基本思想来源于G.H.米德 的著作《心智、自我及社会》(1934)。 米德认为,社会心理学分析问题的出发 点不是个别个体,而是群体和社会中被称为 个体相互作用过程的社会过程,这种相互作 用过程主要是符号的相互作用。
最新社会心理学:人际关系发展
社会心理学:人际关系发展勒温格(G •Levinger)等人认为,关系的发展有三个阶段:第一是单向注意阶段,对方没有互动。
第二是表面接触阶段,双方有初步的、浅层的互动,但是还没有相互卷入,也就是说没有走进彼此的私我领域。
一般的泛泛之交就停留在这一阶段。
第三是相互卷入(mutuality)阶段,双方向对方开放自我,分享信息和感情,这是友谊发展的阶段。
阿特曼(I •Altman)等人提出了社会渗透理论(social penetration theory)来解释关系发展的过程。
他们认为人际交往主要有两个维度:一是交往的广度,即交往或交换的范围;二是交往的深度,即交往的亲密水平。
关系发展的过程是由较窄范围内的表层交往,向较广范围的密切交往发展。
人们根据对交换成本和回报的计算来决定是否增加对关系的投入。
阿特曼等认为,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发展,一般经过四个阶段:定向阶段、情感探索阶段、情感交流阶段、稳定交往阶段。
1、定向阶段。
在人际交往中,人们对交往的对象具有很高的选择性。
进入一个交往场合时,人们往往会选择性地注意某些人,而对另外一些人视而不见,或者知识礼貌性地打个招呼。
对于注意到的对象,人们会进行初步的沟通,谈谈无关紧要的话题,这些活动,就是定向阶段的任务。
在这个阶段,人们只有很表层的自我表露,例如谈谈自己的职业、工作、对最近发生的新闻事件的看法等等。
2、情感探索阶段。
如果在定向阶段双方有好感,产生了继续交往的兴趣,那么就可能有进一步的自我表露,例如工作中的体验、感受等,并开始探索在哪些方面双方可以进行更深的交往。
这是,双方有一定程度的情感卷入,但是还不会涉及私密性的领域。
双方的交往还会受到角色规范、社会礼仪等方面的制约,比较正式。
3、情感交流阶段。
如果在情感探索阶段双方能够谈得来,建立了基本的信任感,就可能发展到情感交流的阶段,彼此有比较深的情感卷入,谈论一些相对私人性的问题,例如相互诉说工作、生活中的烦恼,讨论家庭中的情况等。
社会心理学探索人际关系的心理动力
社会心理学探索人际关系的心理动力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心理过程和行为的科学领域。
在社会心理学中,人际关系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它探索了个体和群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情感交流以及心理动力的形成和影响。
本文将从社会认知、情感和动机等方面,探索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关于人际关系的心理动力。
第一部分:社会认知与人际关系在社会心理学中,社会认知是研究个体对他人的认知过程,包括观察、理解、归因以及社会判断等。
社会认知对人际关系的心理动力产生重要影响。
首先,人们倾向于以自己为中心来解释他人的行为。
这种现象被称为自我中心偏差。
自我中心偏差使得人们在与他人互动中,更容易犯下解释性错误,从而影响了人际关系的形成和维持。
其次,社会比较是人际关系中的重要心理动力之一。
个体往往通过与他人进行比较来了解自己的能力和地位。
这种比较既可以是正面的,激发个体的竞争动力,也可以是负面的,引发个体的自卑和嫉妒。
第二部分:情感与人际关系情感是人际关系中的重要动力之一。
情感对人际关系的建立、发展和解体都起着重要作用。
首先,情感共鸣是人际关系中的重要心理动力。
当个体能够感受到他人的情感并产生共鸣时,有助于建立起亲密的人际关系。
情感共鸣的体验能够增进彼此之间的理解和情感连结,提高人际关系的质量。
其次,情绪感染是人际关系中的一种心理动力。
人们往往会受到他人情绪的感染,从而影响自己的情绪状态和行为反应。
情绪感染在人际关系中起到了重要的纽带作用,促进了情感交流和互动。
第三部分:动机与人际关系动机是人际关系中的重要心理动力,它驱使个体与他人建立和维持关系。
首先,亲社会性动机是人际关系中的重要心理动力之一。
亲社会性动机指个体出于关爱和合作的目的,与他人建立起积极、互惠的关系。
亲社会性动机能够促进人际关系的形成和维持。
其次,自利性动机也是人际关系中的重要心理动力。
自利性动机是指个体出于自身利益和满足的目的,与他人建立起相对利益均衡的关系。
自利性动机对人际关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既有助于个体的自我保护,也可能引发竞争和冲突。
社会心理学知识:如何改善人际关系
社会心理学知识:如何改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一直是人们关注的一个话题,因为一个人不但要与社会接触,还需要与自己周围的人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
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让一个人更快乐,更成功,更有成就感。
那么,如何改善人际关系呢?接下来,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学会倾听想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首先就要学会倾听。
我们通常会喜欢讲自己的事情或者说出自己的看法,却很少去听取别人的建议或意见。
这个时候,我们就要学会倾听。
倾听不仅可以赢得别人的信任,还能够让我们有更全面更客观的了解,找到自己和别人之间的共同点,提高彼此之间的沟通效率。
二、掌握自己的情绪情绪控制是改善人际关系的关键。
一个情绪稳定的人更容易与别人相处,而情绪波动较大的人则容易引起别人的反感或不信任。
要想掌握自己的情绪,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保持冷静。
不论是在商业交易中还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可能遇到让自己十分生气或悲伤的事情,但是我们需要保持冷静,冷静的分析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2.放下过错。
每个人都会犯错,当我们在人际交往中犯了错时,首先要做的是认识到问题并及时道歉,并告诉对方我们会尽可能改正这个错误。
3.适度的表达。
适度地表达自己的情感是非常重要的,难免有些话说多了容易伤害人,所以我们需要在表达自己情感时注意语气。
三、建立互动关系人际关系的基础是互动,如果你总是不与别人交往,很难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1.主动与别人交往。
在社交前,可以提前设置好交往目标,并且在平时一些社交场合都可以找到适当的时间建立互动关系。
如参加班级聚会、职场交流等等。
2.注意沟通技巧。
有时候我们的话可能会被误解,这可能会影响彼此之间的关系。
我们需要注意自己的语言和表达方式,适当的使用肢体语言,例如微笑、眼神接触、握手等等,并且给予对方足够的尊重和理解。
四、注重细节注重细节是改善人际关系的一个细节。
如请对方吃饭时,需要注意对方的饮食习惯;当对方处于困难时,需要及时伸出援手;在聊天时需要注意言谈的分寸;假期和节日时向对方送个小礼物等等,这些都是帮助我们互相沟通的小细节。
社会心理学与人际交往
社会心理学与人际交往一、社会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们在社会情境中的思维、情感和行为的学科。
它关注的是个体在社会互动中的行为表现,以及这种行为表现的影响因素和影响方式。
社会心理学关注的主要对象是人类社会行为,包括人们对他人的看法、情感和行为。
其研究范围包括人类信仰、价值观念、观念、个人和集体的文化,以及社会的运作和制度。
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涵盖了多个分支领域,比如人际关系、社会影响、心理学实验研究、社交心理学、小团体研究等等。
其中,人际关系和社交心理学是与人际交往密切相关的两个分支领域。
二、人际关系的基本概念人际关系是指个体与他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联系。
它是指个体与其他人在社会生活中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包括家庭关系、恋爱关系、朋友关系、工作关系等。
人际关系涉及到个体的心理、情感和行为等方面。
它不仅涉及到个体自身的需求和愿望,还涉及到社会和环境的影响。
三、社交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社交心理学是研究人与人之间的社交互动和社会行为的科学学科。
社交心理学主要关注人际关系中的交流和互动问题,包括人际认知、情感表达、沟通模式、社交技能等。
社交心理学的核心概念是人际交往。
人际交往是指个体与其他人进行的互动和交流过程。
它包括一系列的行为和互动,如言语、非言语、姿势、面部表情等。
四、人际交往的影响因素1、人格特质人格特质对人际交往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例如,一个性格开朗、活泼、乐观的人,会更容易和别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而一个性格孤僻、内向、不愿与人交往的人,则会给人留下不友好的印象。
2、文化差异不同的文化对人际交往的方式和内容有着不同的要求和习惯。
例如,某些文化中,直接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看法是被视为礼貌和诚实的,而在另一些文化中则被视为冒犯和无礼的。
3、情境因素在不同的情境中,人们的人际交往方式也会有所不同。
例如,在一个商业洽谈的场合,人们往往会更注重自己的利益和目标,表现出一定的争执和竞争;而在朋友之间的交往中,则更注重彼此之间的关心和情感沟通。
社会心理学在人际关系中的作用
社会心理学在人际关系中的作用人际关系是人们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它影响着我们的情感、行为和幸福感。
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探索人类行为和思维方式的学科,提供了有关人际关系的深刻洞察和理解。
它研究人们如何交流、相互作用以及如何影响彼此。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在人际交往中具备更强的社交技能和情感智慧。
首先,社会心理学为我们揭示了人们进行社交互动的动机和目标。
社会心理学家通过研究发现,人们主要的社交动机包括满足归属感、获得情感支持、获取信息和实现自我价值等。
人们在参与社交时,往往会追求这些动机和目标,从而能更好地满足自身的心理和情感需求。
其次,社会心理学为我们提供了解释人际关系中的心理现象和行为的框架。
例如,社会认知理论指出,人们在处理社交信息时,往往会依赖于心理其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和行为的理解。
通过这一理论,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人的行为意图和动机,从而减少误解和冲突的发生。
此外,社会心理学还探索了人们对他人的态度和偏好形成的过程,例如通过认知一致性理论来解释人们是如何对待与自己态度一致或不一致的他人的。
第三,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对人际关系中的冲突和挑战。
冲突是人际关系中常见的现象,社会心理学提供了一些策略和技巧来处理冲突。
例如,互惠理论表明,当我们付出利他行为时,他人也会对我们做出类似的回应,从而建立起互信和合作的关系。
此外,沟通技巧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等都是社会心理学为我们提供的求助工具,帮助我们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中的挑战和困难。
第四,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可以帮助我们改善人际交往的技巧和效果。
例如,社会认知理论认为,人们通过观察他人和他人的反应来形成对他人的印象和评价。
了解这一理论,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如何塑造他人对我们的印象和态度,从而使人际关系更加顺利和愉快。
此外,社会心理学还研究了有效的沟通技巧、积极的情感表达方式和满足他人心理需求的行为,这些都是提升人际交往效果的关键。
社会心理学:理解人际互动与社会行为
社会心理学:理解人际互动与社会行为介绍你是否曾想过为什么人们会相互影响和互动?为什么我们会在特定的环境中表现出不同的行为?为了深入了解这些问题,社会心理学应运而生。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人们如何相互影响、如何在群体中与他人互动以及如何受到社会环境影响的学科。
通过研究社会心理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际关系、群体合作和社会行为,从而为建设更和谐的社会做出贡献。
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社会心理学的基本概念、主要研究领域以及相关实验和理论。
我们还将讨论社会认知、归因理论、对他人评价、群体动力和遵从等重要主题,并通过实际案例和个人经验举例说明。
社会心理学的基本概念1. 社会认知社会认知是社会心理学的一个重要领域,研究人们如何观察、解释和记忆关于他人和社会情境的信息。
社会认知理论认为人们在对他人评价和决策时会应用各种心理机制,如归因、心理预测和社会归类。
例如,当我们看到一个人做某件好事时,我们可能会将其归因于他的性格特点,而当他做坏事时,我们可能会将其归因于环境因素。
2. 对他人评价人们对他人的评价是社会心理学的另一个研究领域。
人们对他人的评价可以基于外貌、性格特点、行为和社会地位等因素。
其中,第一印象对于我们对他人的评价有着重要影响。
例如,当我们第一次见到一个人时,我们会根据他们的外貌和身体语言来形成一个印象。
然而,我们的评价也可能受到偏见和刻板印象的影响,从而导致不公正的评价。
3. 社会影响社会影响是社会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的领域,研究人们是如何相互影响和被其他人影响的。
它包括了遵从、服从、群体合作和群体决策等方面。
社会影响的案例包括了斯坦福监狱实验和米尔格拉姆实验,这些实验揭示了人们在特定条件下可能对权威的服从以及如何受到群体压力的影响。
4. 自我和身份社会心理学还研究了自我和身份的概念。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自我概念,即对自己的认知和评价。
自我概念是个体在社会交往和身份认同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一种心理机制。
例如,当我们参与一个群体时,我们可能会根据群体的身份来界定自己。
社会心理学第九章 人际关系及改善
二功利原则心理学家霍曼斯1961提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本质上是一个社会交换过程人们希望交换对自己来说是值得的希望在交换过程中至少得等于失不值得交换是没有理由去实施的不值得交换的关系也没有理由维持所以人们的一切交往行动及一切人际关系的建立与维持都是根据一定的价值观进行选择的结果
福建医科大学教案
课程名称:社会心理学
(一)交互原则 从心理学上讲,每个人都是天生的自我中心者,个体都希望别人能承认自己的价值,支 持自己,接纳自己,喜欢自己。由于这种寻求自我价值被确认和情绪安全感的倾向,在社会 交往中,更重视自己的自我表现,注意吸引别人的注意,希望别人能接纳自己,喜欢自己。 阿伦森的研究表明,人际关系的基础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重视、相互支持。对于真心接纳我 们,喜欢我们的人,我们也更愿意接纳对方,愿意同他们交往并建立和维持关系。 福阿夫妇 1975 年研究表明,任何人都有着保护自己心理平衡的稳定倾向,都要求自身 同他人的关系保持某种适当性、合理性,并依此对自己与他人的行为得以解释。这样,当别 人对我们表示出友好,表示接纳和支持时,我们也感到应该对别人报以相应的友好,这种“应 该”的意识会使我们产生一种心理压力,接纳别人,否则我们的行为就显得不合理。与此同 时,如果我们的友好的行动别人接纳后,我们也希望别人作出相应的回答,如果别人的行动 偏离了我们的期望,我们会认为别人不通情理,从而产生一种不愉快的情绪体验,对对方产 生心理排斥。 我国古人所说“爱人者,人恒爱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有其心理学基础的。 (二)功利原则 心理学家霍曼斯(1961)提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本质上是一个社会交换过程,人们希 望交换对自己来说是值得的,希望在交换过程中至少得等于失,不值得交换是没有理由去实 施的,不值得交换的关系也没有理由维持,所以人们的一切交往行动及一切人际关系的建立 与维持都是根据一定的价值观进行选择的结果。对于那些对自己来说值得的,或得大于失的 人际关系,人们倾向于建立和保持,对自己来说不值得,或失大于得的,人们就倾向于逃避、 疏远或终止。 我国心理学家研究发现,随着人们的价值观倾向不同,人际交往中存在着不同的社会交 换机制。对重内在情感价值的人而言,他们在人际交往中个人情感卷入更多,因而有明显的 重情谊、轻物质的倾向,与别人的交换倾向于增值交换过程。他们在人际交往中感到欠别人 的情份,因此在回报时,往往也超出别人的期望,这种过程的循环往复,就导致了交往双方 都感到得大于失。与此同时,对重外在物质利益的人而言,他们在人际交往中重物质利益意 识多于个人情感的投入,因此倾向于用物质来衡量自己的得失,在人际交往中处于减值交换。 (三)自我价值保护 自我价值 (Self-value)指个人对自身价值的意识与评判;自我价值保护指人为了保持自 我价值的确立,心理活动的各个方面都有一种防止自我价值遭到否定的自我支持倾向。
人际关系理论
人际关系理论
人际关系理论是一种社会心理学理论,它探讨了人们如何建立或保持个人间的关系。
它试图解释个体与社会之间发生的互动,以及这些互动如何影响个体和社会的发展。
例如,它可以用来分析个体之间的信任、自尊和合作,以及家庭、朋友圈和工作场所的关系。
它还涉及诸如沟通、勒索、协作和相互支持等行为方式。
人际关系理论关注于人们如何按照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去理解、接受和把握他人,以及如何通过行动、语言和交流来影响他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外表吸引力 研究发现,在其它条件都相等的情况下,一个外表较具吸引力的人, 比外表较不吸引力的人,来得更受人喜爱。
5、其它令人愉快人格特质 拥有开朗、心地善良、不自私、关怀体贴…等等特质人也 较令人喜爱。 (四)两人间的情境因素 1、接近性人的人际关系的发展是以接触为基础,只有彼此相当接近,才能在需要的时 候,适时地提供支持获帮助, 维持感情。接近性使人们彼此接触机会增加,熟悉的可能性增加,因而导致吸引。 2、熟悉性 熟悉可以减少我们的不确定性,使我们较为安心。 (五)两人特质之间的关系 1、相似性 彼此之间态度,价值观,以及人格特质的相似性变成影响友谊的重要因素。 2、互补性需求上的互补,及一方所需要的,正式另一方所能提供的,或一方所缺少的, 正是另一方所具备的,也都 可能导致彼此间的吸引。
教学内容 心理测试:人际关系处理能力
重点(△) 难点(○) 疑点(?)
时间 分配 (分 钟)
40
举例/教具 1、多媒体课件
一、人际关系的不同类型和状态 二、人际关系的建立与发展过程
△○
2、心理测试 45
三、人际交往的原则
△
45
四、人际关系的影响因素
△
五、人际关系的改善及技术
教学互动(问题讨论)
讨论: 如何改善大学中的人际关系?
(四)人际吸引水平的增减原则 我们喜欢的最细化的是对我们的喜欢水平不断增加的人,而最讨厌的是喜欢我们的水平 不断减少的人。“对婚姻的不忠定律”意指从陌生人处获得的赞许往往比配偶的赞许更有吸 引力。因为后者对自己的喜欢水平日久天长在降低,而前者由淡漠转向赞许其水平在不断提 高。
四、人际关系的影响因素 (一)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是指个人对自己的看法,例如:觉得自己是美丽、聪明、或害羞、没有指望的, 不论这一些看法是有正确,是否与别人对它的看法一致,将影响个人以后的行为和生活, 也会影响个人和别人的关系。 (二)自我坦诚 人际关系,必须人与人之间发生关联之后才能产生,因此除了对自己、对别人有一个 适当的概念之外,还需进一步第 开始与人互动,经由彼此的自我坦诚,让对方知道你,让你知道对方。经过自我坦诚,我 们才能与别人作有效的沟通。 (三)个人特质 1、真诚 人们喜欢以真心待人的人,不喜欢富有心机、欺骗、算计别人的人。 2、温暖一个亲切、温和、面带微笑的人通常比一个冷淡、漠然、面无表情的人更让人 乐于亲近。 3、能力人通常喜欢跟聪明、有能力、有智能的人,主要原因是因为跟有能力的人在一 起,对我们比较有利的。他们 可能帮我们解决问题,想出新点子,让生活更有趣、更容易等。
福建医科大学教案
课程名称:社会心理学
授课
系别:人文学院 年 级 : 2004 级
本单元
课 程 大 课(√ )
(章节) 3
实验课( )
对 象 班级:心理专业
学时数
类 型 讨论课( )
章节题目
第九章 人际关系及其改善
1、了解:人际关系的不同类型和状态;
教学 目的
2、熟悉: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过程; 3、掌握:人际交往的原则、人际关系的影响因素和人际关系的改善。
参考书目: 《社会心理学》,章志光主著,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年 《社会心理学》,金盛华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年 《社会心理学》,侯玉波等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 年 《社会心理学》,孙时进,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年
授课教师:江琴
2006 年 5 月 10 日
第十章 人际关系及其改善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了解:人际关系的不同类型和状态; 2、熟悉: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过程; 3、掌握:人际交往的原则、人际关系的影响因素和人际关系的改善。 【心理测试】人际关系处理能力
五、人际关系的改善及技术 (一)沟通能力的自我提高 (二)正确使用身体语言 (三)心理学技术:敏感性训练、角色扮演 【教学互动】问题讨论:如何改善大学中的人际关系?
(一)交互原则 从心理学上讲,每个人都是天生的自我中心者,个体都希望别人能承认自己的价值,支 持自己,接纳自己,喜欢自己。由于这种寻求自我价值被确认和情绪安全感的倾向,在社会 交往中,更重视自己的自我表现,注意吸引别人的注意,希望别人能接纳自己,喜欢自己。 阿伦森的研究表明,人际关系的基础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重视、相互支持。对于真心接纳我 们,喜欢我们的人,我们也更愿意接纳对方,愿意同他们交往并建立和维持关系。 福阿夫妇 1975 年研究表明,任何人都有着保护自己心理平衡的稳定倾向,都要求自身 同他人的关系保持某种适当性、合理性,并依此对自己与他人的行为得以解释。这样,当别 人对我们表示出友好,表示接纳和支持时,我们也感到应该对别人报以相应的友好,这种“应 该”的意识会使我们产生一种心理压力,接纳别人,否则我们的行为就显得不合理。与此同 时,如果我们的友好的行动别人接纳后,我们也希望别人作出相应的回答,如果别人的行动 偏离了我们的期望,我们会认为别人不通情理,从而产生一种不愉快的情绪体验,对对方产 生心理排斥。 我国古人所说“爱人者,人恒爱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有其心理学基础的。 (二)功利原则 心理学家霍曼斯(1961)提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本质上是一个社会交换过程,人们希 望交换对自己来说是值得的,希望在交换过程中至少得等于失,不值得交换是没有理由去实 施的,不值得交换的关系也没有理由维持,所以人们的一切交往行动及一切人际关系的建立 与维持都是根据一定的价值观进行选择的结果。对于那些对自己来说值得的,或得大于失的 人际关系,人们倾向于建立和保持,对自己来说不值得,或失大于得的,人们就倾向于逃避、 疏远或终止。 我国心理学家研究发现,随着人们的价值观倾向不同,人际交往中存在着不同的社会交 换机制。对重内在情感价值的人而言,他们在人际交往中个人情感卷入更多,因而有明显的 重情谊、轻物质的倾向,与别人的交换倾向于增值交换过程。他们在人际交往中感到欠别人 的情份,因此在回报时,往往也超出别人的期望,这种过程的循环往复,就导致了交往双方 都感到得大于失。与此同时,对重外在物质利益的人而言,他们在人际交往中重物质利益意 识多于个人情感的投入,因此倾向于用物质来衡量自己的得失,在人际交往中处于减值交换。 (三)自我价值保护 自我价值 (Self-value)指个人对自身价值的意识与评判;自我价值保护指人为了保持自 我价值的确立,心理活动的各个方面都有一种防止自我价值遭到否定的意
表面接触
轻度卷入
中度卷入
深度卷入
高
人与人之间相互关联的状态从无关到关系密切,要经过一系列的变化过程。当两个人彼 此没有意识到对方存在的时候,双方关系处于零接触状态。此时双方是完全无关的,谈不上 任何个人意义的情感联系。 心理学家按照情感融合的相对程度,将人际关系分为轻度卷入,中度卷入和深度卷入三种。 轻度卷入的人际关系,交往双方所发现的共同心理领域较小,双方的心理世界只有小部分重 合,也仅仅在这一范围内,双方的情感是融合的。中度卷入的人际关系,交往双方已发现较 大的共同心理领域,同样,双方的心理世界也有较大重合,彼此的情感融合范围也相应较大。 在深度卷入的情况下,双方已发现的共同心理领域大于相异的心理领域,彼此的心理世界高 度(但不是完全)重合,情感融合的范围也覆盖了大多数的生活内容。
二、人际关系的建立与发展过程 (一)定向阶段 定向阶段包含着对交往对象的注意,抉择和初步沟通等多方面的心理活动。 注意也是 选择,它本身反映着某种需要倾向。 与注意不同,抉择是理性的决策。而注意的选择是自 发的,非理性的。 初步沟通是我们在选定一定的交往对象之后,试图与这一对象建立某种 联系的实际行动。目的是对别人获得一个最初步的了解,以便使自己知道是否可以与对方有 更进一步的交往,从而使彼此之间人际关系的发展获得一个明确的定向。 人际关系的定向 阶段,其时间跨度随不同的情况而不同。邂逅相遇而相见恨晚的人,定向阶段会在第一次见 面时就完成。 (二)情感探索阶段 这一阶段的目的,是彼此探索双方在哪些方面可以建立真实的情感联系,而不是仅仅停 留在一般正式交往模式。在这一阶段,随着双方共同情感领域的发现,双方的沟通也会越来 越广泛,自我暴露的深度与广度也逐渐增加。 (三)感情交流阶段 人际关系发展到感情交流阶段,双方关系的性质开始出现实质性变化。此时双方在人际 关系安全感已经得到确立,因而谈话也开始广泛涉及自我的许多方面,并有较深的情感卷入。 (四)稳定交往阶段 在这一阶段,人们心理上的相容性会进一步增加,自我暴露也更广泛深刻。此时,人们 已经可以允许对方进入自己高度私密性的个人领域,分享自己的生活空间和财产。但在实际 生活中,很少有人达到这一情感层次的友谊关系。 三、人际关系的原则
人在任何时期的自我价值感,都是既有的一切自我支持信息的总和。自我价值支持的变化无 非来自两方面,一是符合人们意愿,自我支持力量的增加,另一方面,与人们的期望相反, 使人们面临自我价值威胁,因而必须进行自我价值保护的消极变化,即自我价值支持力量的 失去或自我面临新的攻击。 特别是我们面临肯定的人转向否定时,我们面临两种选择:一是承认别人转变的合理性,否 定我们自己,贬低自我价值;二是进行自我价值保护,尽可能维护自我价值的不变,降低所 失去的自我价值对自己的重要性。许多研究表明,自我价值否定是非常痛苦的,因此当面临 自我价值威胁时的优先反应不是否定自身,而是尽可能保护自己。
一、人际关系的不同类型 (一)根据人际关系的层次和发展水平划分: 1、低层次、低水平人际关系 2、中等程度、一般水平人际关系 3、高层次、高水平人际关系 (二)按人际关系的形成基础划分: 1、血缘人际关系 2、地缘人际关系 3、业缘人际关系 (三)人际关系的不同状态
图 解 人际关系状态 相互作用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