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盛华 社会心理学 第9章
社会心理学(全)金盛华主编ppt课件
第一章 社会心理学及其发展
第二节社会心理学与相关学科的联系和区别
在社会心理学的分析中,
环境—人—行为构成了一个互动系统。
行为不再简单被理解为一种心理过程的终 结,而是另一个心理过程的始点。
行为在这种互动中获得了动态的意义。
第一章 社会心理学及其发展
第二节社会心理学与相关学科的联系和区别
第一章 社会心理学及其发展
第二节社会心理学与相关学科的联系和区别
特殊论: 文化人类学家:突破自身的局限,不同的
文化对人的行为的制约作用
第一章 社会心理学及其发展
第二节社会心理学与相关学科的联系和区别
代表人物: 英国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费孝通的老师)
在对新几内亚特罗布里恩德群岛土著居民心理进 行研究之后,1927年出版了《原始社会的性与压 抑》,批驳了弗洛伊德关于“俄迪浦斯情结”在 人类发展中具有普遍性的观点。(舅舅管教孩子; 母权制社会)
/shxw/shxl x/default.htm(中国社会学网〈社会心理 学〉
(中国心理网) (心育心) (直面)
全球副总裁兼中国区总裁)
观点
[我祈求上帝赐给我一颗勇敢的心,让我去改变可 以改变的;我祈求上帝赐给我一颗平静的心,去 接受不可以改变的;我祈求上帝赐给我一颗智慧 的心,去分辨什么是可以改变的,什么是不可以 改变的。——圣弗兰西斯(St.Francis)(十三世 纪意大利中部亚西西市一位传教土,为献身宗教 事业,他摒弃财欲、权欲和情欲,过着清贫如洗 的乞丐生活,现在,天主教会把他称为虔诚教徒 的典范。)]
游戏的结果是: 感受分享:
大启发
助人自助。
大启发
要我学——我 要学
观点
任何一个单独的真理都是不充分的, 因为世界是很复杂的。任何一个真
【免费下载】金盛华社会心理学笔记
一、西方社会心理学现状与趋势
美国——注重现实问题,指向应用 欧洲——注重问题的提升,指向理论建构 二、我国社会心理学现状与趋势
思考题
大陆 1982 年后才得以发展 台湾 本土社会心理学研究:面子问题,中庸
1、什么是社会心理学? 2、结合案例分析社会心理学与社会学、个性心理学和文化人类学的异同 3、举例说明社会心理学研究的范畴 4、了解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5、收集资料深入理解社会心理学的发展趋势
●认知心理学的发展——社会认知的研究
●后现代思潮的影响
现代社会心理学的四大基本原则:
1、S.P 应该也确实有一个基本的研究领域; 2、在该领域可以找到人类行为的普遍特征; 3、最可靠的方法是实证法; 4、可以建立一套可靠而中立的真理 后现代社会心理学的四大原则的变化:
1、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只是在特定的社会常规中运作的结果; 2、无法在研究领域里找到普遍性规律; 3、研究工具有时会成为误导人思维的工具; 4、实证研究是否是获得真理的必要途径值得怀疑。
二、强化理论的核心概念:联结 强化 模仿
三、社会学习理论:注意 保持 复制 动作再现
四、社会交换理论
人际互动是收益与代价的社会交换
收益≥代价
关系 维持
收益<代价
关系 破裂
收益≥ ≥ ≥代价
内心不安
收益< < <代价 愤怒
第二节 认知导向的 SP 理论
一、认知失调理论(Festinger,1957)
一、强化理论溯源
第四节 社会心理学的发展
第二章 社会心理学理论
第一节 强化导向的 SP 理论
2
对全部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查所有设备高中资料电试力卷保相护互装作置用调与试相技互术关,系电,力根通保据过护生管高产线中工敷资艺设料高技试中术卷资,配料不置试仅技卷可术要以是求解指,决机对吊组电顶在气层进设配行备置继进不电行规保空范护载高与中带资负料荷试下卷高问总中题体资,配料而置试且时卷可,调保需控障要试各在验类最;管大对路限设习度备题内进到来行位确调。保整在机使管组其路高在敷中正设资常过料工程试况中卷下,安与要全过加,度强并工看且作护尽下关可都于能可管地以路缩正高小常中故工资障作料高;试中对卷资于连料继接试电管卷保口破护处坏进理范行高围整中,核资或对料者定试对值卷某,弯些审扁异核度常与固高校定中对盒资图位料纸置试,.卷保编工护写况层复进防杂行腐设自跨备动接与处地装理线置,弯高尤曲中其半资要径料避标试免高卷错等调误,试高要方中求案资技,料术编试交写5、卷底重电保。要气护管设设装线备备置敷4高、调动设中电试作技资气高,术料课中并3中试、件资且包卷管中料拒含试路调试绝线验敷试卷动槽方设技作、案技术,管以术来架及避等系免多统不项启必方动要式方高,案中为;资解对料决整试高套卷中启突语动然文过停电程机气中。课高因件中此中资,管料电壁试力薄卷高、电中接气资口设料不备试严进卷等行保问调护题试装,工置合作调理并试利且技用进术管行,线过要敷关求设运电技行力术高保。中护线资装缆料置敷试做设卷到原技准则术确:指灵在导活分。。线对对盒于于处调差,试动当过保不程护同中装电高置压中高回资中路料资交试料叉卷试时技卷,术调应问试采题技用,术金作是属为指隔调发板试电进人机行员一隔,变开需压处要器理在组;事在同前发一掌生线握内槽图部内 纸故,资障强料时电、,回设需路备要须制进同造行时厂外切家部断出电习具源题高高电中中源资资,料料线试试缆卷卷敷试切设验除完报从毕告而,与采要相用进关高行技中检术资查资料和料试检,卷测并主处且要理了保。解护现装场置设。备高中资料试卷布置情况与有关高中资料试卷电气系统接线等情况,然后根据规范与规程规定,制定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方案。
社会心理学 金盛华版 复习重点
社会心理学一.基本概念P59 1、社会化:个体在社会影响下,通过学习社会知识,掌握社会技能,建立社会经验,并通过自身不断的选择和建构,形成一定社会所认可的心理——行为模式,成为社会成员的过程。
胡竹箐:社会化是指人类个体在与社会相互作用的整个人生过程中,通过学习社会文化而使自己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化人,并逐渐形成和发展自己的人格,不断修正自己的价值观念及相应的社会行为方式的过程。
P5 2、社会心理学:研究社会相互作用背景中人的社会行为及其心里根据的科学。
/ 是一门对个体在社会情境中如何从一个生物人成长为一个社会人的过程及其在这一与他人及与社会相互作用过程中的有关规律进行科学研究的学科。
3、第一印象:指两个素不相识的人第一次见面所形成的印象。
P110 4、首因效应:由第一印象导致的,在总体印象形成上,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
P112 5、晕轮效应:当认知者对一个人的某种特征形成好或坏的印象后,他还倾向于据此推论该人其他方面的特征,这就是晕轮效应。
P116 6、印象管理:一个人通过一定的方法去影响别人对于自己的印象,使别人所形成的印象符合自己期望的过程。
P127 7、社会刻板印象:人们通过整合有关信息及个人经验形成的一种针对特定对象的既定认知模式。
P137 8、归因:根据有关的外部信息、线索判断人的内在状态,或依据外在行为表现推测行为原因的过程。
P143 9、基本归因误差:在对他人行为进行归因时往往归因于内部稳定的个体特征,低估了情景的作用。
P144 10、当事者与旁观者偏差:行动者对自身行为归因不同于他人对此行为的归因P247 11、人际关系:人与人之间通过直接交往形成起来的相互之间的情感联系。
P221 12、人际吸引: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接纳和喜欢。
P268 13、社会测量法:从群体的角度,定量地揭示整个群体的人际关系状况,以及各成员在群体内人际关系状况的一种方法。
P277 14、亲社会行为:泛指一切符合社会期望而对他人、群体或社会有益的行为。
社会心理学教学大纲
社会心理学Social psychology课程号:12600342z适用专业:社会工作总学时数:48总学分:3课程类型:学科专业课先修课程:(本课程知识体系所必须先期开设的相关课程,1-3门左右)大纲主撰人:马永方课程简介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人与社会相互作用时产生种种社会心理现象及人类行为的学科。
社会心理学在心理学体系中是一个范围最广的分支学科,从个人到集体,从群众到领导,从私人生活空间到公众场所,从婚姻恋爱到违法犯罪,任何涉及到社会现象和行为的心理活动,都属于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
但是,由于社会是由相互交往的人组成的一个整体,所以,社会心理学的一条主线,就是研究人的交往,研究人际行为和人际关系。
英文课程简介Course introductionSocial psychology is the study and social interaction as subject of social psychological phenomena and human behavior. Social psychology in psychology is a branch of the widest range, from individuals to the collective, from the masses to leadership, from private living space to the public, from love to marriage illegal crime, any involves the psychological activity of the social phenomena and behavior, all fall within the scope of social psychology research. However, because the society is composed of mutual exchanges between the people of a whole, therefore, social psychology is one of the main line, is human interaction, study of human behavior and relationships.教学大纲一、课堂讲授部分第一章社会心理学概述(4学时)第一节为什么要学习社会心理学第二节什么是社会心理学第三节社会心理学的历史发展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4学时)第—节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基本问题第二节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过程与方法第三节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第三章社会认知(6学时)第一节个人知觉第二节自我知觉第三节社会认知第四节归因问题第四章社会行为(4学时)第—节人类行为的基础第二节人类的侵犯行为第三节人类的亲社会行为第五章态度问题(6学时)第一节态度的概述第三节态度改变的理论第四节说服模型第五节偏见问题第六章人际关系(4学时)第一节人际吸引第二节亲密关系第三节中国人的人际关系第七章社会交换与社会影响(6学时)第一节社会交换第二节社会影响第三节从众、顺从与服从第八章团体心理与行为(6学时)第一节团体概述第二节团体领导第三节团体内部沟通第四节团体决策第九章健康心理学(4学时)第—节健康与心身疾病第二节压力第十章文化心理学(4学时)第—节文化心理学概述第二节文化心理学研究的四个领域第三节对中国文化的分析(二)教材及主要参考书1、教材:周长成:经济社会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52、主要参考书:《社会心理学》(第三版),全国13所高等院校《社会心理学》编写组编,南开大学出版社出版《社会心理学考试指导、习题集及试题库》,李强主编乐国安主审南开大学出版社出版《社会心理学》(章志光主编金盛华副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社会心理学》(吴江霖等编,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社会心理学》(时蓉华编著,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教学大纲说明一、教学目的与课程任务性质《社会心理学》是我校社会工作专业(本科)必修的主干课程和研究生升学考试科目之一,是其他人文社会科学各专业学生选修的专业课程之一,也是深受广大理工农类学生欢迎的公共选修课。
江西师大复试社会心理学重点金盛华版
第一章1、社会心理学:研究社会相互作用背景中人的社会行为及其心里根据的科学。
/ 是一门对个体在社会情境中如何从一个生物人成长为一个社会人的过程及其在这一与他人及与社会相互作用过程中的有关规律进行科学研究的学科。
2、发展阶段:1、史前思想积累阶段(哲学思辨阶段);2、产生阶段(以实证方法为主流)3、迅速发展阶段3、1924年,美奥尔波特出版了以实验为基础的《社会心理学》,标志社会心理学的诞生。
第二章1、理论强化理论(联结、强化、模仿)(1)强化导向的社会心理学理论社会学习理论(直接、替代、自我强化;注意保持复制动机社会交换理论(霍曼斯)社会交换理论:采用了强化心理学和经济学的原理,将人际相互作用比作是经济交易,提出了社会交换理论。
将强化的元素引入交往,认为交往本质上是“收益”与“代价”的社会交换。
个体得到的奖赏越多,越愉快,越倾向于增加该行为或活动。
当前的活动与过去受到奖赏的活动越相似,个体越容易由于收益期待而发生这种活动。
个体得到的奖赏越多,往后同样的奖赏引发相同行为的单位价值就越小。
社会交换理论认为,人们在交往中尽量扩大自己的收益,减少付出的代价。
当收益大于代价或代价持平时,相互作用得以维持。
收益小于代价或无收益时,相互作用不能维持。
基本假设(2)认知导向的社会心理学理论认知失调理论(费斯廷格)社会同一性理论 (塔吉菲尔)自我类化理论基本假设:用人的认知过程来解释人的社会行为,将社会行为置于心理意识现象中考察,强调内部心理积极性和主动性。
认知理论认为人的行为取决于人对社会情境的知觉和加工过程,受格式塔心理学理论影响,认知理论认为人对环境的知觉,不是被动地照搬,而是主动地组织、解释、加工。
认知失调理论:当各认知因素之间出现“非配合性”关系时,认知主体会产生认知失调。
这种认知失调会产生心理压力,促使个人改变有关观念或行为,以减少或避免这种失调。
失调产生条件:逻辑的违背、文化价值的冲突、观念层次的冲突、新旧经验的矛盾。
社会心理学第二版金盛华主编复习资料
社会⼼理学第⼆版⾦盛华主编复习资料第⼀章社会⼼理学概述1.⼼理学研究⽅法:2.观察法(observation method):指通过有⽬的、有组织的直接观察,收集有关⼈类社会⾏为的各种⾮语⾔资料,从⽽分析、判断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变量之间存在何种关系的⽅法。
分类:参与观察(公开与隐蔽)与⾮参与观察(前者研究⼈员为参与者,后者为旁观者)3.观察法的主要优点在于它的现实性。
它主要研究在现实⽣活条件下发⽣的过程,没有研究者⼈为安排的场⾯;⽽且这种研究可以在长时间内进⾏,因⽽能够得到有关⾏为发⽣顺序和发展过程的资料。
4.观察法的主要缺点是:第⼀,由于对⾃变量缺乏控制,所以难以得出因果关系的结论;第⼆,在使⽤观察法时,如果被观察者意识到他们正在受到观察,那么⾏为表现就有可能不同,使得观察结果不够真实;第三,观察者⾃⾝的主观愿望易于影响观察过程及观察结果。
5.实验法(experiments method):根据⼀定的研究假设,系统地操纵⼀个或多个变量,对额外变量进⾏控制(使其对所有被试保持常数,消除可能使结果出现误差的⽅⾯和挑选条件相同或近似的被试者),并观察这种操纵对其他变量的影响,从⽽发现因果关系的⼀种⽅法。
分类:实验室实验、模拟实验、⾃然(现场)实验6.调查法(survey method)⼜称询问法。
它的基本做法是研究者拟定⼀系列问题,向被调查者提出,要求他们作出回答,然后整理所获得的资料,从中得出结果。
调查法分为两种,⼀种是访谈法(interview method),另⼀种是问卷法(questionaire method)。
访谈法是研究者亲⾃访问被调查者,向他们直接提问,并对回答作出记录;问卷法则是以书⾯形式向被调查者提问,让他们填写问卷。
7.采⽤调查法进⾏社会⼼理学研究时要注意两个问题:第⼀,要注意研究范围,有针对性地设计出⼀套问题。
第⼆,要注意对被调查对象的取样问题。
取样正确,才能保证结果有代表性。
社会心理学课件(金盛华)-价值取向
区别◇价值观比态度更广泛、更抽象。
◇态度是情境性的;价值观是超越 情境的
◇ 态度与具体行为的距离更近,对行为 的预测作用更为明显,而价值观没有直接的 行为动力意义。 价值观 态度 行动
(二)价值取向与需要系统
1、需要和动机 ◇需要——内部不平衡状态 ◇动机——内部动力 ◇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
需要是价值观形成的主体根据和判断 尺度。(是否有价值,在于其满足人 的需要的程度) 价值观 需要
价值观对需要具有 调控作用。
√需要是激发人行动的基本动因; √需要层次较低,价值观层次较高; √价值观对需要有规范或定向作用;
二、价值观理论
(一)Allport的六分类
Spranger( 《人的类型》 1928): 理论的、社会的、经济的、政治的、审 美的、宗教的
价值观研究量表 (Allport&Vernon1960 )
√ 经济型的人务实,对有用的东西感兴趣;
√ 理论型的人以发现真理为主要追求;
√ 审美型的人以美的原则评价事物;
2、 以社会、关系、情境为中心的价值观
杨国枢(1992) 人类社会→生活圈(两种主要运作方式) √个我取向(individualorientation)— —以自主性为重 √社会取向(social orientation)—— 以融合性为重
中国人是比较典型的社会取向。具体表现为: √家族取向
√关系取向
第一节价值取向概念及一般 问题
一、价值取向的界定
(一 )价值
□主体说——主体感受和体会
□客体说——客体本质属性 □关系说——客体属性与主体需求间 的匹配(动态)
金盛华版社会心理学重点
第一章社会心理学绪论一、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是研究在特定的社会条件下,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社会行为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教材定义: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相互作用背景中人的社会行为及其心理根据的科学。
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分为四个层面):(1)个体层面:主要研究个体社会化与自我意识、社会知觉、态度、社会动机、社会学习等。
(2)人际层面:主要研究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如人际沟通、人际关系等。
(3)群体层面:主要研究群体凝聚力,群体心理氛围,个体与群体的相互作用,社会影响等。
(4)社会层面:主要研究风俗、时尚、阶层、阶级,民族心理特征、国民性等等。
三、社会心理学三阶段:1、史前思想积累阶段。
“哲学思辨”阶段:古希腊时期到19世纪上半叶。
权威人物:柏拉图、亚里斯多德、孔子、老子。
1875年,德国学者舍夫勒首先在现代意义上使用了“社会心理学”一词。
2、产生阶段(1)社会心理学的初创时期:属于“经验描述”阶段,罗斯第一次将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来对待。
(2)实验社会心理学的产生系统的科学社会心理学的建立的标志:Allport的《社会心理学》(1924年)3、迅速发展阶段(1)认知社会心理学阶段:社会建构理论、话语心理学(2)后现代社会心理学思潮四、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任务(一)理论建设任务1.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理解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辩证历史唯物主义2.批判、继承历史遗产3.丰富和发展对人的心理的全面理解(二)指导社会实践任务1.提高自身素质(1)认识自己以及自己的角色义务(2)将生活意识转化成科学意识(3)提高自身素质2. 提高实践能力预告作用:社会气氛、价值观变化趋势、消费趋势。
中介作用:社会控制、社会规范发挥作用需以社会心理为中介,内心的选择与接受。
第二章社会化一、1、社会化:个体在社会影响下通过学习社会知识、掌握社会技能、建立社会经验,并通过自身不断的选择和建构,形成一定社会认可的心理-行为模式,成为社会成员的过程。
金盛华版社会心理学重点
第一章社会心理学绪论一、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是研究在特定的社会条件下,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社会行为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教材定义: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相互作用背景中人的社会行为及其心理根据的科学。
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分为四个层面):(1)个体层面:主要研究个体社会化与自我意识、社会知觉、态度、社会动机、社会学习等。
(2)人际层面:主要研究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如人际沟通、人际关系等。
(3)群体层面:主要研究群体凝聚力,群体心理氛围,个体与群体的相互作用,社会影响等。
(4)社会层面:主要研究风俗、时尚、阶层、阶级,民族心理特征、国民性等等。
三、社会心理学三阶段:1、史前思想积累阶段。
“哲学思辨”阶段:古希腊时期到19世纪上半叶。
权威人物:柏拉图、亚里斯多德、孔子、老子。
1875年,德国学者舍夫勒首先在现代意义上使用了“社会心理学”一词。
2、产生阶段(1)社会心理学的初创时期:属于“经验描述”阶段,罗斯第一次将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来对待。
(2)实验社会心理学的产生系统的科学社会心理学的建立的标志:Allport的《社会心理学》(1924年)3、迅速发展阶段(1)认知社会心理学阶段:社会建构理论、话语心理学(2)后现代社会心理学思潮四、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任务(一)理论建设任务1.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理解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辩证历史唯物主义2.批判、继承历史遗产3.丰富和发展对人的心理的全面理解(二)指导社会实践任务1.提高自身素质(1)认识自己以及自己的角色义务(2)将生活意识转化成科学意识(3)提高自身素质2. 提高实践能力预告作用:社会气氛、价值观变化趋势、消费趋势。
中介作用:社会控制、社会规范发挥作用需以社会心理为中介,内心的选择与接受。
第二章社会化一、1、社会化:个体在社会影响下通过学习社会知识、掌握社会技能、建立社会经验,并通过自身不断的选择和建构,形成一定社会认可的心理-行为模式,成为社会成员的过程。
社会心理学第二版金盛华主编复习资料
第一章社会心理学概述1.心理学研究方法:2.观察法(observation method):指通过有目的、有组织的直接观察,收集有关人类社会行为的各种非语言资料,从而分析、判断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变量之间存在何种关系的方法。
分类:参与观察(公开与隐蔽)与非参与观察(前者研究人员为参与者,后者为旁观者)3.观察法的主要优点在于它的现实性。
它主要研究在现实生活条件下发生的过程,没有研究者人为安排的场面;而且这种研究可以在长时间内进行,因而能够得到有关行为发生顺序和发展过程的资料。
4.观察法的主要缺点是:第一,由于对自变量缺乏控制,所以难以得出因果关系的结论;第二,在使用观察法时,如果被观察者意识到他们正在受到观察,那么行为表现就有可能不同,使得观察结果不够真实;第三,观察者自身的主观愿望易于影响观察过程及观察结果。
5.实验法(experiments method):根据一定的研究假设,系统地操纵一个或多个变量,对额外变量进行控制(使其对所有被试保持常数,消除可能使结果出现误差的方面和挑选条件相同或近似的被试者),并观察这种操纵对其他变量的影响,从而发现因果关系的一种方法。
分类:实验室实验、模拟实验、自然(现场)实验6.调查法(survey method)又称询问法。
它的基本做法是研究者拟定一系列问题,向被调查者提出,要求他们作出回答,然后整理所获得的资料,从中得出结果。
调查法分为两种,一种是访谈法(interview method),另一种是问卷法(questionaire method)。
访谈法是研究者亲自访问被调查者,向他们直接提问,并对回答作出记录;问卷法则是以书面形式向被调查者提问,让他们填写问卷。
7.采用调查法进行社会心理学研究时要注意两个问题:第一,要注意研究范围,有针对性地设计出一套问题。
第二,要注意对被调查对象的取样问题。
取样正确,才能保证结果有代表性。
8.调查法的优点在于直截了当,针对性强,比较省时省力,收集的信息量较大。
社会心理学(金盛华)重点
社会心理学(金盛华)重点基本概念:1.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是一门对人类个体在与其所属的社会相互作用的整个人生过程中在认知、情感和行为等方面的活动规律进行科学研究的学科.P42.社会化:是指人类个体在与社会相互作用的整个人生过程中,通过学习社会文化(内容)而使自己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逐渐形成和发展自己的人格,不断调整自己的价值观念及相应的社会行为方式的过程。
P633.社会认知:认知:人对信息的输入、信息的贮存与信息的提取使用等心理加工过程(即:知识的获得和使用过程).社会认知:“个体对社会性信息的获得、贮存与提取使用等心理加工全过程”。
P1154.第一印象:两给素不相识的人第一次见面所形成的印象。
5.首因效应:由于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对印象形成的影响更大,进而第一印象在一定程度上主导了总体印象形成的现象。
P1236.晕轮效应:又称成见效应和光圈效应。
当认知者对一个人的某种特征形成好或坏的印象后,他还倾向于据此推论该人其他方面的特征,这就是晕轮效应。
P1257.社会刻板印象:主要包括“性别”、“地域”和“种族”等。
刻板印象是人们通过整合有关信息及个人经验形成的一种针对特定对象的既定认知模式。
(金盛华)P1418.9.况的一种方法。
步骤:明确测量目的、确定测量变量、设计、选择方法、编制测量问卷、测量的实施、结果处理。
原理:认为人与人之间的相互选择,反映着他们之间心理上的联系,肯定的选择意味着接纳,与对方的心理距离近;否定的选择意味着排斥,与对方的心理距离远。
) 10.亲社会行为:泛指一切符合社会期望而对他人、群体或社会有益的行为,如分享、合作、谦让等。
P29911.助人行为:特指以特定的个人或群体为对象的亲社会行为。
P29912.利他主义:无个人动机,不期望回报的助人行为。
P29913.责任分散假设:拉特纳和达利假设,当紧急事件发生时,如果有很多旁观者在场,那么任何一个旁观者出面帮忙的可能性都不大。
社会心理学金盛华版复习重点
社会心理学一.垄本槪念P59 h社会化二个休在社会影硏下「通过学习社会知识,丰那社会技能.赴立礼会经烙并通过白另不断的选样和建沟.形成-応社会所认可的心煜一行为悦":•成为社公成员的过程.胡竹曾:#1个化绘指人类个休衣与社会相"「熄个人生过稈4通过学习社会文化■使自匕〃白物人转变成补公化人.并逐渐形城和发展门己的人格.不Wil&iEH己的价債规念及和应的H会厅为力式的P5 2、社会心環学制究茁会相耳仕用肯杲中人的衬会行为及其心里很眾的科洋•/起一门对个体冇补会悄境中如何从一个生肉人成丘为一个社会人的过程及其加这一丹他人及b社会相互鸽川过觀中的竹关规律进行科学硏究的学科・3.第一印象:指两个索平村识的人笫一次兄面所形成的卬象•P110 4、首因9SU&1由弟印毀导效的.卷总体卬傲形成上,MtaiJtffi的占息比后*伏利此仁息恋咆更大的现彖。
P112 5、呆轮效应:当认知舀対-个人的杲种特征形成好或坏的印象屆他兀倾向于据此推论该人耳他力ifii 的特征•达就是晕轮效应。
P116 6、印彖管理:一个人谧过一定的力法去楼"别人对于B己的印象•使别人所形成的印驶符合自己期里的連程.P127 7.社会刻板印缺人们逋过整介许关倍息处个人经妙形成的一种什对特定对狡的吒龙认知模式.P137 8.归因,mtKfi关I的外部信息.线索判断人的内住状态,或依据外存行为衣现卅测行为原因的迪程。
P143 g、丛本归因谋芳:在对他人行为进hi'iw时往往艸因于內邮稳定的个体特此低诂「怡用加用.P144 10、当事者与旁观者倍辜!为nW4<H于他人对此丿川.0 4P247 IK人际关系:人号人之何通过•□接交徉形成起来的柿厅•之何的怙感联札P221 12.人际吸引:人与人之问的相互按納和再厭.P268 13.枕会测fit決从科体的他厦•迄凰地搁可W个畔体的人称关系状况.以攻直枚碎体内人际关系狀况的一种力法.叨7 14、亲社会行为:泛描一切符合社会期里而对他人、护体或社会右益的行为「P301 15、侵犯二一种冇意违背社会规范的伤古行动。
金盛华社会心理学笔记修订版
第一章社会心理学及其发展第一节社会心理学的界定一、两种研究倾向几个较具影响的界定Allport(1968):是研究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如何受到真实或想象的他人存在的影响的学科Myers(2002):是研究人们相互理解、相互影响和相互关系的科学。
Baron(2003):个体在社会情境中,如何表现出其特殊的社会行为,如何表达其内在的思想和情感,以及为什么会表现出其特殊的社会行为,为什么会产生其特殊的社会思想和情感。
金盛华(2005):是研究社会相互作用背景中人的社会行为及其心理根据的科学。
第二节社会心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一、社会心理学与社会学二、社会心理学与人格心理学第三节社会心理学研究范畴一、社会心理发展二、社会认知三、社会互动四、社会影响第四节社会心理学的发展一、史前思想积累阶段(19世纪上半叶)●古希腊时期(哲学思辨)代表人物:孔子、孙子、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推动社会心理学发展的直接原因:19世纪下半叶社会和科学的发展(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资本主义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人口增长、犯罪增加、竞争、失业)●1897,鲍德温创造“社会心理学”提法二、产生阶段(19世纪中叶——20世纪20年代)3个重要事件,4位重要人物●1、1908 罗斯和麦独孤分别出版《社会心理学》●2、1919冯特完成十卷本《民族心理学:对于语言、神话和道德的发展规律的探讨》●3、1924 奥尔波特《社会心理学》教材三、迅速发展期●认知心理学的发展——社会认知的研究●后现代思潮的影响现代社会心理学的四大基本原则:1、S.P应该也确实有一个基本的研究领域;2、在该领域可以找到人类行为的普遍特征;3、最可靠的方法是实证法;4、可以建立一套可靠而中立的真理后现代社会心理学的四大原则的变化:1、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只是在特定的社会常规中运作的结果;2、无法在研究领域里找到普遍性规律;3、研究工具有时会成为误导人思维的工具;4、实证研究是否是获得真理的必要途径值得怀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 价值取向概念及一般问题
(二)“中庸思维”研究的深入 有关“中庸思维”议题的研究,是以杨中芳等人为代表 的一些学者将“中国人心理与行为”同华人文化本土概念相 结合的一个切入点。他们将“中庸”视作是一种辩证思维方 式,是整合与联结工具理性、价值理性和手段理性的载体和 桥梁(张德胜等,2001)。 “中庸”取向作为指导中国人(华人)心理与行为的重要 标准,其影响也体现在我们日常生活的多个方面。作为一种 元认知思维,中庸思维其实恰恰体现了一种和谐思维(林升 栋,2006)。
可能诱导价值观的改变 行为的改变会导 致价值观的改变 (哪怕是表面的, 暂时的妥协)
第一节 价值取向概念及一般问题 • 四、价值取向的本土化研究
(一)国内价值取向研究的阶段 第一阶段: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前,此阶段最典型的特 征是对国外价值观研究概念、理论和方法的全面介绍、移植 和验证阶段。 第二阶段: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研究的主要思路是 对价值观研究的“中国化”或“本土化”。这一时期中的价 值观研究仍然基本遵循实证研究的思路,但是在研究理论构 建、概念提出及其解释方面却显示出浓重的本土化特色。
关系说:事物有无价值取决于客体的属性和主体的需求 之间是否具有一致性和适宜性。 心理学研究中的价值强调主体的重要性,也强调事物的 本质属性,还充分考虑到二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动态变化过 程)。
第一节 价值取向概念及一般问题
(二)价值观
克拉克洪(Kluckhohn,1951)把价值观界定为一种外显或 内隐的,有关什么是“值得的”的看法,它是个人或群体的特征, 它影响人们可能会选择什么行为方式、手段和结果来过日子。 罗克奇(Rokeach,1973)则认为价值观是指一般的信念, 它具有动机功能而且不仅是评价性的,还是规范性的和禁止性的, 是行动和态度的指导,是个人的,也是社会的现象。 施瓦茨(Schwartz,1998)认为价值观是合乎需要的超越情 境的目标,在个人的生活中或其它社会存在中起着指导原则的作 用。
第一节 价值取向概念及一般问题
3. 富贵与道德追求 文崇一(1993)提出了“富贵与道德”的二分模式,并 认为,中国人的价值观始终在正面的“富贵与道德相容”与 负面的“富贵与道德冲突”之间徘徊。 根据中国人在富贵——道德两个维度上的不同组合将中 国人的价值观分成以下几类:①富贵与道德相容:富贵而道 德;道德而富贵。②贫贱与道德相容:贫贱而道德;道德而 贫贱。③富贵与道德相斥:富贵而不(轻)道德;不(轻) 道德而富贵。④贫贱与道德相斥:贫贱而不(轻)道德;不 (轻)道德而贫贱。
第一节 价值取向概念及一般问题
(三)有关“中国人价值观”的其他研究成果 研究者除了对华人价值观概念、结构以及特征等基本问 题开展了广泛的探讨之外,还将研究的方向纵深化迈进,对 一些具体的中国人价值观内容进行了分析。
首先,张进辅等人(2006a;2006b)对人际价值观问题 进行了相关的研究。
其次,还有大量有关青年(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研究 涌现,并得到一些有意义的结果。 第三,有关中国青年(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研究。
第一节 价值取向概念及一般问题 • 五、价值取向的最新研究进展
(一)“社会通则”研究的兴起 梁觉等人指出,社会通则是对个体信念系统中核心观念 的一般性概括,其功能在于帮助个体在其所处环境中提升生 存和发展品质。 研究者通过对西方心理学已有的文献总结和以香港、委 内瑞拉两地被试的质性研究资料分析,最终确认了由5个因素 构成的多维结构:社会犬儒主义、天道酬勤、社会灵活性、 命由天定、宗教笃信。
第一节 价值取向概念及一般问题
(三)价值取向 人们对特定事物所采取的价值观。它是和具体事物、情境相 关联的,是人们在特点对象之上所进行的价值选择(金盛华, 1995) 。 价值观 vs 价值取向
价值观强调的是“观”认知层面,注重人们判断事物价值的 视角,具有系统性和静态性等特点;
价值取向的指向性更为明确,与更为具体的行动选择相关联, 是个人价值观的体现。 很多研究情境中,价值观可以和价值取向互换,不过价值取 向的说法更强调了主体与客体的关联性和主体对客体的选择性。
工具性价值观(instrumental values):为达成上述目标所 采用的行为方式或手段,如负责任的和自我控制的等。 价值观调查表(M. Rokeach,1973):由36项价值观信 念构成的,分别测量这两类价值观(两类各18项)。
第一节 价值取向概念及一般问题
(三)莫里斯的生活方式理论 “价值”一词包含实际价值(operative value)、想象价 值(conceived value)、客体价值(object value)三种涵义。 价值观是一种对理想生活方式目标的憧憬,价值观不同, 生活方式也会有所不同。 生活方式问卷(ways to live questionaire,1956)—13种 生活方式(想象价值,即理想价值观)。该量表不同于传统 的价值观测量工具,它的基本假设前提就是价值观不同的人, 生活方式也不同。这种假设前提把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等同, 虽然比较极端,但是据此可以把抽象的东西用具体的行为阐 述出来,可以完成形而上向形而下的转换。
第一节 价值取向概念及一般问题
(二)中国传统文化定向的价值取向研究
中国传统文化定向的价值取向研究 杨中芳(1994)认为,文化价值观是一个文化中的成员 在社会化过程中被教导的一套价值,大体上,这一套价值是 共存于文化成员之中的。 施瓦茨(1994)也认为在一个社会成员有意无意的价值 社会化(value socialization)中会表露出某种共同性,而这 种“共同性”就是所谓的文化价价值取向的界定
*价值观理论 *价值取向的关联心理变量
*价值观的测量
*价值取向的本土化研究 *中国民众价值取向状况
第九章 价值取向
第一节 价值取向概念及一般问题 第二节 中国民众价值取向状况 第三节 中国企业家价值取向
第一节 价值取向概念及一般问题
一、价值取向的界定
第一节 价值取向概念及一般问题
4. 人情与面子 黄光国(1983)在其所著《人情与面子:中国人的权力 游戏》中提出了他的人情与面子模式。资源支配者的心理历 程可能存在三种不同的关系以及相应的做事法则和决策策略。
工具性关系对应公平法则,其决策策略是客观决策;
情感性关系对应需求法则,其决策策略是亲情困境; 混合性关系对应人情法则,其决策策略是人情困境。 西方人的社会是一种比较典型的工具性关系;而中国人 的社会是一种情感性关系,或接近情感性关系的混合型关系, 所以倾向于遵守需求法则和人情法则。
本土 从中国人 共同的, 独特的心 理、行为 出发
不同文化下的 行为比较
跨文化
第一节 价值取向概念及一般问题
1、以“己”为中心的价值观 费孝通先生于1947年提出了 “差序格局”的概念。他认为中 国人是以“己”为中心,就像把 一粒石子投入水中水面出现的波 纹一样,最中心的是自己,然后 “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 愈推愈薄”,在差序格局中, “社会关系是逐渐从一个一个人 推出去的,是私人联系的增加, 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 成的网络”。
审美型的人以美的原则评价事物;
社会型的人追求权力、影响和声望; 宗教型的人信神或寻求天人合一等;
政治型的人重视权力、地位和影响力
第一节 价值取向概念及一般问题
(二)罗克奇的工具性、终极性价值观理论 终极性价值观(terminal values):欲达到的最终存在状 态或目标,如和平的世界、舒适的生活等;
特里安迪斯(Triandis,1989):个人主义的核心含义是优 先考虑个人目标而非小组的目标,强调服务于个人的价值观、个 人爱好、与众不同、独立;集体主义的核心含义是优先考虑小组 的目标而非个人的目标,强调服务于小组的价值观,为了保护小 组的完整、成员的独立及和谐的关系可以把个人的目标放在次要 的地位。
(9)遵从(Conformity):抑制引起他人不安或伤害他人及违背社会期望与规范的行为、 倾向和冲动;
(10)安全(Security):社会交往和个人的稳定、安全、和谐。
第一节 价值取向概念及一般问题
• 三、价值取向与主要关联心理变量的关系
(一)价值取向与态度 价值观比态度更广泛、更抽象。 态度是情境性的; 价值观是超越情境的。
需要是激发人行动的基本动因 需要层次较低,而价值观的层次较高 价值观对需要有规范或定向作用
第一节 价值取向概念及一般问题
(三)价值取向与行为 1.行为是价值取向的表现;2.价值取向引导行为;
3.行为可能诱导价值取向的改变
解释、预测、导向
价值观
行为 (重大行为)
重大行为之前,个体 有价值判断的过程 (有意识,直接) 习惯行为:头脑中的 图式起作用,也受到 价值观影响(无意识, 间接)。
第一节 价值取向概念及一般问题
(五)施瓦茨的价值观理论
施瓦茨设想人类存在着具有普遍意义的“共性”的价值观的心理结 构。施瓦茨价值观量表(Schwartz Value Survey,简称SVS)57项价值 观,用以代表10个普遍的价值观动机类型:
(1)权力(Power):社会地位和特权,控制或统治他人和资源; (2)成就(Achievement):根据社会标准通过能证明个人成功的竞争; (3)享乐主义(Hedonism):追求生理上的满足及愉悦; (4)刺激(Stimulation):兴奋、新奇和生活中的挑战; (5)自我导向(Self-Direction):独立的思想和行为——选择、创造、探索; (6)世界主义(Universalism):理解、欣赏、容忍和保护所有人和未来的福利; (7)仁慈(Benevolence):保护和提高那些个人交往较多的人们的福利; (8)传统(Tradition):尊敬、接受传统文化和宗教要求的习惯和思想;
第一节 价值取向概念及一般问题
(四)个人主义──集体主义理论
豪福斯塔德 (Hofstede,1980):个人主义是指在团体、组织 中情感相对独立;而集体主义的“我们感”很突出,在组织中重 视成员资格,对组织有情感依赖,强调忠于本集体的那些价值观。 Hui和Triandis(1986):集体主义是有关人际间感情、理想、 信仰、观念和行为间的一种综合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