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化差异25页PPT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第三节城市化(27张ppt)优秀课件

城用地规模扩大 城人口在总人口的比 重不断上升
2、衡量城化水平的标志: 城人口占总人口比重
3、为什么会城化
推拉 推力——使得人群离开村的因素 理论
拉力——吸引人群来到城的因素
4、城化的意义
①、带动_区__域__经__济_________开展;
②、带来_聚___落__形__态_____
的变化;
③、带来_生__产__方__式_____生_ 活、方__式____价___值__观__念、
第三节 城化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城化的含义。 2、掌握不同国家、地区城化的进
程及特点。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学会与
他人合作、探究学习。 2、运用地理图表等资料分析、归
纳、总结,比较不同国家城化的过程及
自学指导
1、什么是城化〔概念、标志、推力因素、拉 力因素〕
2、城化的意义
城市化特点
发
起步早
达 国
城化水平高
家
出现逆城化现象
发
起步晚,开展快
展
中
城化水平低
国 家
城开展不合理
探究活动:看图2.24 城化对地理环境各要素产生哪些影响?
生物圈
岩石圈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水圈
大气圈
城化是否必然对地理环境产生不良的影响呢?
合理的城化。。。。 也可以改善环境。例如, 通过平整土地、修建水利设 施、绿化环境等措施,使得 环境向着有利于提高人们生 活水平和促进社会开展的方 向转变。〔有利方面〕
3、城化进程表 〔结合图2.19和案例4〕
城市 化阶
段
水平
初期 低于30% 阶段 水平低
发展 速度
2、衡量城化水平的标志: 城人口占总人口比重
3、为什么会城化
推拉 推力——使得人群离开村的因素 理论
拉力——吸引人群来到城的因素
4、城化的意义
①、带动_区__域__经__济_________开展;
②、带来_聚___落__形__态_____
的变化;
③、带来_生__产__方__式_____生_ 活、方__式____价___值__观__念、
第三节 城化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城化的含义。 2、掌握不同国家、地区城化的进
程及特点。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学会与
他人合作、探究学习。 2、运用地理图表等资料分析、归
纳、总结,比较不同国家城化的过程及
自学指导
1、什么是城化〔概念、标志、推力因素、拉 力因素〕
2、城化的意义
城市化特点
发
起步早
达 国
城化水平高
家
出现逆城化现象
发
起步晚,开展快
展
中
城化水平低
国 家
城开展不合理
探究活动:看图2.24 城化对地理环境各要素产生哪些影响?
生物圈
岩石圈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水圈
大气圈
城化是否必然对地理环境产生不良的影响呢?
合理的城化。。。。 也可以改善环境。例如, 通过平整土地、修建水利设 施、绿化环境等措施,使得 环境向着有利于提高人们生 活水平和促进社会开展的方 向转变。〔有利方面〕
3、城化进程表 〔结合图2.19和案例4〕
城市 化阶
段
水平
初期 低于30% 阶段 水平低
发展 速度
中国城市化差异

中部地带城市化
• 中部———加快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建设,完善城市 结构体系。 • 中部地区具有一定的城市化水平,正处于高速发展 阶段中期,部分省份大、中城市相当密集,已初步形 成城镇体系的框架 • 但部分省份城镇体系不完整,缺乏经济中心城市或 者承上启下的经济次中心城市,且城市空 间分布 过于分散。
The end,thank you!
中、西部地带
东部地带
经 发展 济 基础 因 素 产业 结构
发展基础薄弱 第一产业比重相对 较大,乡镇企业不 发达,生产力水平 较低,经济发展相 对迟缓 交通线路较少, 运输条件较差
历史上形成的社会经济基 础较好,近代工业首先 出现在沿海
产业结构相对较优,第二、 三产业比重远大于第一产业, 农村工业化程度较高, 生产力水平较高
西部地带城市化
• 西部———以发展大城市为核心,推进西部大开 发。 • 从总体上来说,西部区域的城市化水平处于高速发 展阶段的初期,城镇体系发育程度较低,经济欠发达, 人口素质不高,部分省区自然条件严峻,生态脆弱。 • 很多城市为资源开发性城市,城市规划滞后,基础设 施建设缓慢。
三个经济地带经济发展差异
• 中部——应以国际国内城市职能分工为视角,加快 区域内外城市密集区整合,从大区域角度构筑以中 心城市为依托的区域城市结构体系。要进一步发 挥大城市的增长极作用,武汉、长沙、合肥等作为 中部地区的省会城市,必须在进一步完善其产业结 构、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的基础上,从全球及中部 经济圈的视角,对其城市功能及产业发展方向进行 定位,积极承担区域性国际城市职能。在积极发展 大城市的同时,中部地区还应把小城镇纳入城市群 的整体发展中,加速农村城镇化的进程
• 西部——现阶段,应重点发展大、中城市。集中开发、集 中投资,依托中心城市,选择若干基础好的中等城市,重点对 其进行建设,增加其辐射力。目前,西部地区最具发展前景 的城市群就是以长江中上游的重庆、成都为中心的成渝地 区和以陇海线上的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地区。这两个地区城 市 群均位于与东部地区交通便利的区位上,并已具备相当 的经济基础。加快以它们为核心的城市群的发展,在西部 大开发中必然可起主导和先导的作用。同时,要注重内陆 边境口岸,亚欧大陆桥沿线的城市建设。西部省区应更加 注意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提高劳动-投资比例,吸引东部传 统产业向西部转移,为此,国家也应加大对西部城市化发展 的扶植力度,进一步推行西部大开发战略
《中国的城市化》PPT课件

第一类是以综合职能为特征的中心城市
➢ (1)区域中心城市:指一个较大区域范 围内具有综合职能的政治、经济、文化 中心。除了北京、上海天津、重庆4个直 辖市和大连、宁波、厦门、青岛、深圳 计划单列市之外,还包括省会城市和自治 区的首府,共36个。其数量虽少,因绝 大多数都是经济实力雄厚、区域辐射力 强的大城市。
(5)多中心的城市密集区和以大城市为核心的 城市群正在形成。
▪ 中国目前多中心城市密集区主要分布在东部沿 海地区,已经形成和正在形成的大体有以下6个: 辽中南城市密集区、京津唐城市密集区、山东 半岛城市密集区、长江三角洲城市密集区、闽 东南沿海城市密集区、珠江三角洲城市密集区。 其中长三角地区是全国地域范围最大、经济实 力最强、包含城市数量最多的地区。以大城市 为中心的城市群,目前多分布在中国的中西部 地区,且绝大多数为省会城市,如:武汉、长 沙、成都、重庆、西安、兰州、乌鲁木齐、哈 尔滨、长春等。
❖ 改革开放后,农村改革突破了人民公社制度,突 破了统购统销的计划经济模式,解放和发展了农 村和农业的生产力。并且随着市场机制的逐步引 入,城乡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加强。工农产品价 格关系得到逐步调整,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农业 剩余劳动力向城镇的大量转移以及小城镇的大量 涌现和迅速崛起,极大地改善了计划经济时期城 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导致了工业化和城市化 的迅速发展,创造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奇迹。
❖ 但是由于中国经济发展道路的特殊性和渐近性, 使得中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呈现出许多与国外发 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不同的特征和问题。从总体 上说,了解中国的二元经济结构是理解中国工业 化和城市化独特性的关键。
❖具体特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
➢ (1)城乡分离的制度性障碍逐步减少,但依然 存在。
【培训教材】中国城镇化PPT课件

8
.
中国传统的城镇化道路
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 在城乡关系上偏向城市 城镇规模结构基本上是大中小城镇结合 城镇空间布局基本上是集中与分散相结合 城镇化实现的机制计划化 城市建设和管理方式比较落后
9
.
THE END
10
3
.
影响因素
制度因素 自然条件 城乡差别和工农差别
4
.
城镇化道路
城镇化发展模式的选择 处理城乡关系方式的选择 城镇规模的选择 城镇空间布局的选择
5
.
中国城镇化现状
中国城镇化水平滞后(落后于国内经济发展水 平、工业化进程、国外同等发展水平的城镇化 水平)
中国城镇化的速度平稳,较快发展 处于城镇化加速阶段 以小城镇为主的分散化模式 二元性(生产方式、劳动生产率、收入分配、
生活方式、消费方式、思维方式)
6
.
中国城镇化面临的机遇
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知识化的有利时机 世界城市化趋势的带动作用 经济发展特殊阶段的有利条件 经济体制改革的促进作用
7
.
中国城镇化面临的挑战
国内外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的严重制约 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庞大、人口城镇化成本高
昂的困难 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的制约 城乡二元制度的妨碍
.
中国城镇化
1
.
城镇
=城市(city)+集镇(town):集镇是介于乡村与城 市之间的过渡型居民点
以非农业人口为主,具有一定规模工商业的居 民点
2
.
城镇化
(urbanization)第二、三产业在城镇集聚,农村 人口不断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使城镇数量 增加、规模扩大,城镇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向 农村扩散、城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向农村普 及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
.
中国传统的城镇化道路
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 在城乡关系上偏向城市 城镇规模结构基本上是大中小城镇结合 城镇空间布局基本上是集中与分散相结合 城镇化实现的机制计划化 城市建设和管理方式比较落后
9
.
THE END
10
3
.
影响因素
制度因素 自然条件 城乡差别和工农差别
4
.
城镇化道路
城镇化发展模式的选择 处理城乡关系方式的选择 城镇规模的选择 城镇空间布局的选择
5
.
中国城镇化现状
中国城镇化水平滞后(落后于国内经济发展水 平、工业化进程、国外同等发展水平的城镇化 水平)
中国城镇化的速度平稳,较快发展 处于城镇化加速阶段 以小城镇为主的分散化模式 二元性(生产方式、劳动生产率、收入分配、
生活方式、消费方式、思维方式)
6
.
中国城镇化面临的机遇
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知识化的有利时机 世界城市化趋势的带动作用 经济发展特殊阶段的有利条件 经济体制改革的促进作用
7
.
中国城镇化面临的挑战
国内外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的严重制约 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庞大、人口城镇化成本高
昂的困难 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的制约 城乡二元制度的妨碍
.
中国城镇化
1
.
城镇
=城市(city)+集镇(town):集镇是介于乡村与城 市之间的过渡型居民点
以非农业人口为主,具有一定规模工商业的居 民点
2
.
城镇化
(urbanization)第二、三产业在城镇集聚,农村 人口不断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使城镇数量 增加、规模扩大,城镇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向 农村扩散、城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向农村普 及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
_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及城市问题ppt课件

8
考点1 城市化及动力机制
1.标志:城市化的标志有三个, 如下图归纳:
9
特别注意: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最重要指标是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而城市的人口和用 地规模则反映城市的发展是否合理
10
2.意义
项目
意义
人口 转化
城市能够创造出比较多的就业机会,大量吸收
农村剩余人口。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 逐渐转移
(3)对水圈的影响:城市的道路系统和生产、 生活活动设施使降水、径流、渗漏产生再分配, 使水质、水量和地下水运动发生变化。城市建设 过程破坏了原有的河网系统。
(3)再城市化:一些发达国家面对大城市中心区继续衰退的 状况,实施一系列城市复兴计划,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新技 术和第三产业,积极开发市中心衰落区,以吸引年轻的专业人 员和国内外移民到此居住,一大批中心城市在经历了前一时期 的低潮后,趋于复兴。
31
4.虚假城市化和滞后城市化 (1)虚假城市化:又称过度城市化,是指城市化水平明显超 过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化的速度大大超过工业化的速 度,城市化不是建立在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的一定水平之上,而 主要是依靠传统的第三产业来推动的。这种城市化的质量较低, 不利于经济和社会的健康发展,反而容易造成诸多城市病的发 生。 (2)滞后城市化:指城市化水平落后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 平的城市化发展模式。这种城市化发展模式不利于充分发挥城 市的集聚效应,对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及城市文明的普及都 具有严重的阻碍作用。
26
城市化发展阶段
特征
出现的问题
发展新趋势 出现的国家和地区
初期阶段
城市化水平较低,发展较 慢
问题较少,处于城市化低水平时期
加速阶段
发展中国家中经
考点1 城市化及动力机制
1.标志:城市化的标志有三个, 如下图归纳:
9
特别注意: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最重要指标是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而城市的人口和用 地规模则反映城市的发展是否合理
10
2.意义
项目
意义
人口 转化
城市能够创造出比较多的就业机会,大量吸收
农村剩余人口。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 逐渐转移
(3)对水圈的影响:城市的道路系统和生产、 生活活动设施使降水、径流、渗漏产生再分配, 使水质、水量和地下水运动发生变化。城市建设 过程破坏了原有的河网系统。
(3)再城市化:一些发达国家面对大城市中心区继续衰退的 状况,实施一系列城市复兴计划,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新技 术和第三产业,积极开发市中心衰落区,以吸引年轻的专业人 员和国内外移民到此居住,一大批中心城市在经历了前一时期 的低潮后,趋于复兴。
31
4.虚假城市化和滞后城市化 (1)虚假城市化:又称过度城市化,是指城市化水平明显超 过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化的速度大大超过工业化的速 度,城市化不是建立在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的一定水平之上,而 主要是依靠传统的第三产业来推动的。这种城市化的质量较低, 不利于经济和社会的健康发展,反而容易造成诸多城市病的发 生。 (2)滞后城市化:指城市化水平落后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 平的城市化发展模式。这种城市化发展模式不利于充分发挥城 市的集聚效应,对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及城市文明的普及都 具有严重的阻碍作用。
26
城市化发展阶段
特征
出现的问题
发展新趋势 出现的国家和地区
初期阶段
城市化水平较低,发展较 慢
问题较少,处于城市化低水平时期
加速阶段
发展中国家中经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城市化》教学课件PPT(完美版)

(2)从植被覆盖率变化来看,与1990年相比,2005年广州市区 A A.与郊区之间的热力环流增强 B.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C.暴雨后径流量减少 D.生物多样性得到保护
60
城 市 50
人 口
40
比 重
30
( %
20
)
10
0
农业革命
工业革命
6 54 321012
公元前(千年)
公元(千年)
二、城市化的的进程和特点
读图,回2答.(发1)达~(国2)题家:(和导与发练P展23)中国家的城市化进程不同
四、改善和治理城市环境
世界城镇人口增长示意图
读“我国甲、乙两城市不同区域人口变化(%)统计图”,回答(1)~(2)题:(导与练P27)
第二章 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化
第二节 城市化
知识结构
城市化
城市化概念
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 城市化的影响
✓ 人口集中过程 ✓ 地域转化过程 ✓ 经济结构变化
✓ 进程加快 ✓ 城市化差异 ✓ 特大城市发展 ✓ 出现城市群
✓ 城市环境问题 ✓ 城市交通问题 ✓ 城市住宅问题 ✓ 城市社会问题
深圳的变化——1982
世界城镇人口增长示意图
总人口增长了两倍
D.
第一产业→第二、三产业
(1)图中信息表明广州市( )
市中心植被面积减少最多的时间段是1990年~1995年
① 东北部(波士顿、纽约、费城、华盛顿)
(2)从植被覆盖率变化来看,与1990年相比,2005年广州市区
加强城市绿地建设,治理城市环境污染
城市交通问题(交通阻塞、交通事故、停车问题)
深圳的变化——1985
深圳的变化——
璧山的变化——大东门
60
城 市 50
人 口
40
比 重
30
( %
20
)
10
0
农业革命
工业革命
6 54 321012
公元前(千年)
公元(千年)
二、城市化的的进程和特点
读图,回2答.(发1)达~(国2)题家:(和导与发练P展23)中国家的城市化进程不同
四、改善和治理城市环境
世界城镇人口增长示意图
读“我国甲、乙两城市不同区域人口变化(%)统计图”,回答(1)~(2)题:(导与练P27)
第二章 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化
第二节 城市化
知识结构
城市化
城市化概念
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 城市化的影响
✓ 人口集中过程 ✓ 地域转化过程 ✓ 经济结构变化
✓ 进程加快 ✓ 城市化差异 ✓ 特大城市发展 ✓ 出现城市群
✓ 城市环境问题 ✓ 城市交通问题 ✓ 城市住宅问题 ✓ 城市社会问题
深圳的变化——1982
世界城镇人口增长示意图
总人口增长了两倍
D.
第一产业→第二、三产业
(1)图中信息表明广州市( )
市中心植被面积减少最多的时间段是1990年~1995年
① 东北部(波士顿、纽约、费城、华盛顿)
(2)从植被覆盖率变化来看,与1990年相比,2005年广州市区
加强城市绿地建设,治理城市环境污染
城市交通问题(交通阻塞、交通事故、停车问题)
深圳的变化——1985
深圳的变化——
璧山的变化——大东门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共26张PPT)

城市化的过程主要是由时间进程带来的城 市空间的变化。阅读P37教材图文,思考: 1. 是什么力量推动 了城市化的发展?
社会经济发展
2. 城市化还与哪些 进程有关系?
工业化进程 第三产业的发展
3. 世界城市化进程有何突出的特点? 明显加快
二、城市化动力机制
1. 城市化的动力:社会经济的发展
社会 经济 发展
虚假城市化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二元经济结构下形成的农村推 力和城市拉力的不平衡(主要是推力作用大于拉力作用),而政 府又没有采取必要的宏观调控措施。相当数量的发展中国家基 本上是这种城市化模式。如墨西哥的工业化化与经济发展水平 远远不如发达国家,但1993年其城市化水平已74%,明显高 于同期瑞士的60%、奥地利的55%、芬兰的62%和意大利的 67%。
二、逆城市化
是指城市市区人口尤其是大城市市区人口郊区化 、大城市外围卫星城镇布局分散化的城市化模式。所 谓“逆”并不是指城市人口的农村化,更不是指城市 文明和生活方式的农村化,而是指城市市区人口向郊 区迁移,大城市人口向卫星城迁移的倾向。造成逆城 市化的原因主要有大城市城区人口过于密集、就业困 难、环境恶化、地价房租昂贵、生活质量下降,引起 人口向环境优美、地价房租便宜的郊区或卫星城迁移 ;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新兴产业的发展,带动了城 区人口的外迁交通,通讯的现代化大大缩短了城市与 郊区的时空距离等。实际上,逆城市化不是城市化的 反向运动,而是城市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是更高层 次的城市化。
城市化特点
原因
发
起步早
工业化早
达
新技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国 城市化水平高 使大量农村人口转为城市人口
家
出现逆城市化现 象
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
社会经济发展
2. 城市化还与哪些 进程有关系?
工业化进程 第三产业的发展
3. 世界城市化进程有何突出的特点? 明显加快
二、城市化动力机制
1. 城市化的动力:社会经济的发展
社会 经济 发展
虚假城市化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二元经济结构下形成的农村推 力和城市拉力的不平衡(主要是推力作用大于拉力作用),而政 府又没有采取必要的宏观调控措施。相当数量的发展中国家基 本上是这种城市化模式。如墨西哥的工业化化与经济发展水平 远远不如发达国家,但1993年其城市化水平已74%,明显高 于同期瑞士的60%、奥地利的55%、芬兰的62%和意大利的 67%。
二、逆城市化
是指城市市区人口尤其是大城市市区人口郊区化 、大城市外围卫星城镇布局分散化的城市化模式。所 谓“逆”并不是指城市人口的农村化,更不是指城市 文明和生活方式的农村化,而是指城市市区人口向郊 区迁移,大城市人口向卫星城迁移的倾向。造成逆城 市化的原因主要有大城市城区人口过于密集、就业困 难、环境恶化、地价房租昂贵、生活质量下降,引起 人口向环境优美、地价房租便宜的郊区或卫星城迁移 ;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新兴产业的发展,带动了城 区人口的外迁交通,通讯的现代化大大缩短了城市与 郊区的时空距离等。实际上,逆城市化不是城市化的 反向运动,而是城市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是更高层 次的城市化。
城市化特点
原因
发
起步早
工业化早
达
新技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国 城市化水平高 使大量农村人口转为城市人口
家
出现逆城市化现 象
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
城市化PPT课件(上课用)52 中图版25页PPT

谢谢!
城市化PPT课件(上课用)52 中图版
•
46、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 留。
•
47、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
48、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
•
49、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 有所长 。
•
50、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 ,箪瓢 屡空, 晏如也 。
61、奢侈是舒适的,否则就不是奢侈 。——CocoCha nel 62、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 ,如日 中之光 ;志而 好学, 如炳烛 之光。 ——刘 向 6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 丘 64、人生就是学校。在那里,与其说好 的教师 是幸福 ,不如 说好的 教师是 不幸。 ——海 贝尔 65、接受挑战,就可以享受胜利的喜悦 。——杰纳勒 尔·乔治·S·巴顿
城市化ppt课件

即学活用
读漫画,回答11~12题。 11、漫画所反映的是( ) A.城市建筑物密集,绿地面积小 “你是从城里来的吗?” B.城市污染严重,环境质量下降 C.热岛效应显著,城区温度较高 D.城市土地面积小,用地紧张 12、解决漫画所反映问题的合理措施是( ) A.建设新城区,扩大城市规模 B.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削弱城市热岛效应 C.研制新型制冷设备,减少氟氯烃化合物排放 D.建设卫星城,分散城区的人口与工业
答案:11.B 12.D
即学活用
下图是“某城市建设前后水量平衡示意图”,读图完成13~14题。 13.城市建设导致了当地 A.地下水位上升 B.地面径流汇集速度减慢 C.蒸发量增加 D.汛期洪峰流量加大
14.城市建设后,地面径流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生活用水量增加 B.植被覆盖率增加 C.降水下渗量减少 D.城市热岛效应
3、固体垃圾污染
项目 来源
固体垃圾污染
工业生产、城市建设、居民消费 危害 危害人体健康和环境
举例 工业废渣、城市垃圾、塑料袋、易拉罐、废电池等
4、噪声污染
项目 来源 举例
噪声污染
交通运输、工业生产、建筑施工和社会活动 危害 妨碍人们休息、工作和交谈,甚至人体健康 工厂、施工场地的机器声,车辆的噪声、商店中 的音响发出的噪声等
2.17讨论分析城市化的动力有那些?
城市
经济发达,收入高 就业机会多 较好的生活条件 较好的教育、 医疗条件
农村
人口增长快, 对土地压力大
拉 力 因 素
城 市 化 的 动 力
推 力 因 素
收入低,社 会服务短缺 受自然灾害影响大
二、世界城市化进程
1. 世界城市化进程的发展阶段
读图填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发展的主要特点及问题以及如何实现城市化PPT课件

.
25
.
26
.
11
6.中小城镇在城镇总人口构成中的比重上升, 城市人口的增长与市镇升级密切相关
• 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城市、建制镇设置 标准有了很大的变化,城镇管理模式也有了新的内涵, 全面推行了撤乡建镇,撤县设市和“镇管村”、“市带县”等 体制,一大批中小城镇迅速成长起来。中小城镇的大发 展促使我国城市等级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数量上 看中小城镇已占全国城镇总数的绝大多数,从人口结构 上看,我国特大城市,大城市人口比重有所降低,而中 小城镇人口在全国人口中的比重有很大提高。
及如何实现城市化
.
1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的特点
•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进程步入快速发 展阶段,与以前的30年相比,城市化的动力 机制、总体特征上都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2
1.城镇化速度快、规模大
•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同 时,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每年新增城市人口数量也很 大,即我国城市化规模也很大。尤其是在1996年,我国 城市化率突破30%以后,我国城市化进程的速度、规模明 显加快。
城镇人口数 (万人)
71182 73111 74916 77116
城镇人口比重 (%)
52.60% 53.73% 54.77% 56.10%
.
5
.
6
2.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 80年代以前,在计划经济体制背景下,我国城市化是由政府推动 的,利用国家计划拨款的资金,发展工业、建设城镇。这种由政 府发动的城市化被称为“自上而下型城市化”。在重工业优先发展 的战略思想指导下,一方面通过工农业产品为工业化积累资金, 压制了农业的发展,使大量农业劳动力滞留在土地上;另一方面 由于重工业对劳动力的排斥作用,城市有限的就业机会只能被城 市新增人口占用,不能有效地带动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此外,为 了保证工业化的顺利推进,政府通过强有力的制度构筑起各种限 制城乡人口流动的屏障,限制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这是导致我 国城市化停滞不前的根本原因。
中国城市化ppt 2

2.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1)城市化源于经济的发展,城市化水平与经济 发展水平之间有密切的关系; (2)两者之间相互推动,经济发展推动了城市化 的进程,城市化又会促进经济的发展
城市化的发展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一 般来说,经济越发达,城市化水平越高,反之 越低。但这不是绝对的规律,在许多发展中国 家的城市化就不是 这种规律的。 一部分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明显超过了本 国的经济发展阶段和工业水平,城市总体发展 和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南美洲国家这种状 况最为突出。 另一部分发展中国家则表现为城市化进程落 后于相应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工业化进程。如改 革开放前的中国,印度、孟加拉、印度尼西亚 等国家。
第一,注重发展循环经济,倡导与环境 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
第二,要建立公共服务型政府。
第三,要推进社会公正和构建和谐社会, 进一步深化推进城市化改革。
1、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 促使向二 三产业转移 2、带动农村发展 改善地区产业结构 3、推进科技进步 提高区域整体发展水平 4、利于城乡交流 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1、环境问题 物种减少;土壤污染;水污染; 加剧热岛效应 2、社会问题 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就业困难, 社会秩序混乱,社会保障压力快速加压,社保缺 口难于填补 3、经济影响 地价上涨,成本上升
3)改革开放以来是城市化的稳步增长时期。城 市化水平从1978年的17.9%上升到2004年的 41.8%
14 12 10
人口(亿)
1949~1957年: 城镇化正常发展
1958~1978年: 城镇化大起大落
改革开放以来: 城镇化稳步增长
45 40
城镇化水平(%)
35 30 25 20 15 10 2 5 8 6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