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理论与实务-第十一章计算机审计知识点
CPA审计第十一章

包括程序开发、程序变更、程序和数 包括 据访问以及系统运行等四个方面 内容
由于程序变更控制、计算机操作控制 及程序数据访问控制影响到系统驱动 要点 组件的持续有效运行,注册会计师需 要对上述三个领域实施控制测试。
信息技术应用控制一般要经过输入、处 理及输出等环节
自动系统控制同手工控制一样,关注信 息处理目标的四个要素:完整性、准确 性、经过授权和访问限制。
信息技术内部控制审计
信息技术应用控制 信息技术应用控制是指主要在业务流程 层次运行的人工或自动化程序,与用于 生成、记录、处理、报告交易或其他财 务数据的程序相关,通常包括检查数据 计算准确性,审核账户和试算平衡表, 设置对输入数据和数字序号的自动检查, 以及对例外报告进行人工干预。
信息技术一般性控制 信息系统一般性控制是指为了保证信 息系统的安全,对整个信息系统以及 外部各种环境要素实施的、对所有的 概念 应用或控制模块具有普遍认定做出间接 贡献。
1.某流程涉及过多人员及部门,并且相关人员及部门之间的关系复杂且界限 不清; 2.某流程涉及大量操作及决策活动; 3.某流程的数据处理过程涉及复杂的公式和大量数据录入操作; 4.某流程需要对信息进行手工处理; 5.对系统生成的报告的依赖程度。 1.评估商业软件的复杂程度应当考虑系统复杂程度、市场份额、系统实施和运 行所需的参数设置范围,以及企业化程度(对出厂标准配置的变更、变更 类型。 2.评估自行研发系统的复杂度,应当考虑系统复杂程度、距离上一次系统架构 重大变更的时间、系统变更对财务系统的影响结果,以及系统变更之后的 系统运行情况及运行期间。 1.企业是否存在大量交易数据,以至于用户无法识别并更正数据处理错误; 2.数据是否通过网络传输,如EDI; 3.是否使用特殊系统,如电子商务系统。
审计理论与实务-第十一章计算机审计知识点

审计理论与方法——第十一章计算机审计目录01考情分析02内容介绍03内容讲解【考情分析】随着审计信息化的发展,计算机审计越来越成为审计中一个不可忽略的问题。
本章与其他章节关系不大,属于非重点章节,分值3分左右。
初级资格仅要求第一节,但历年考试内容也可能涉及一些第三节知识。
内容介绍第一节计算机审计概述第二节电子数据审计第三节信息系统审计第一节计算机审计概述一、计算机审计的含义(2019年变化)从广义上来看,计算机审计是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发展的审计技术方法的总称;从狭义上来看,计算机审计可以包括对计算机产生的电子数据的审计、对信息系统本身的审计和大数据审计。
电子数据审计:是以被审计单位信息系统产生的电子数据,为审计对象的审计,包括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数据和业务数据。
信息系统审计:是以被审计单位的信息系统本身为审计对象的审计,包括信息系统建设管理情况审计、信息系统应用绩效情况审计,以及网络和信息安全情况审计等。
大数据审计:是以数量巨大、来源分散、格式多样的经济社会运行数据为审计对象的审计,审计人员需要遵循大数理念,运用大数据技术方法和工具,开展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和业务的深入挖掘与分析。
计算机对审计的影响可以分为两个方面,既有对审计对象客体的影响,又有对审计自身的影响。
二、计算机审计的过程三、计算机审计技术(2019年新)计算机审计技术通常分为两类,一类是面向信息系统的审计技术,在信息系统审计中广泛使用,另一类是面向数据的审计技术,在电子数据审计和大数据审计中广泛使用。
面向信息系统:程序代码检查法、平行模拟法、测试数据法、嵌入审计模块法等。
面向数据:数据查询、统计分析、数值分析等方法。
常见的工具包括 Excel、 Access等通用类工具,也包括 SQL Server、 Oracle等专用的数据库工具,还包括ACL、IDEA等专业分析工具。
【例题1·多选题】下列关于计算机审计的表述,正确的有:A.计算机审计不需要审查纸质材料B.计算机审计的审计内容与传统审计不完全一致C.计算机审计的审计对象既包括电子数据,又包括信息系统D.计算机审计不需要进行内部控制测试E.计算机审计的基本过程与传统审计是一致的『正确答案』BCE『答案解析』选项A,计算机审计对电子数据和信息系统本身的审计中涉及到纸质资料的检查。
注会考试审计科目最详细的《审计》复习笔记第11章01

第十一章生产与存货循环的审计
讲解内容
本章考情分析
本章是财务报表审计实务中比较重要的章节,其基本逻辑如下:
首先,注册会计师了解生产与存货循环的主要业务活动(11.1);
第二,评估重大错报风险;
第三,设计进一步审计程序包括控制测试(教材P248表11-2第3列)和实质性程序(表11-2第4列);
最后,针对本业务循环涉及的重要财务报表项目存货和营业成本的重要认定,实施相应的实质性程序,特别是针对存货的存在认定、完整性认定的监盘程序(11.3)。
纵观最近五年的试题,除“风险评估与风险应对”综合题外,本章考点集中在存货监盘的知识点(请见下表),题型有多项选择题、简答题和综合题,5年考题(6套)分值合计29分,每套题平均4.83分。
预计2015年本章考试分值为5分左右。
表项目的考点,没有拆分到本章,题目完整地放在第十九章的“经典考题回顾”中,其目的是为了让大家对“风险评估与风险应对”的综合题有一个完整的理解。
本表没有统计“生产与存货循环审计”在“风险评估与风险应对”综合题部分的分数,针对存货监盘的考题(包括简答题和综合题)均完整地放在本章。
本章教材变化
第三节存货监盘的内容已按照《审计准则问题解答第3号——存货监盘》进行了修订。
本章核心考点解读
本章内容
第一节生产与存货循环的特点了解生产与存货循环的主要业务流程。
《审计》第十一章

第十一章信息技术对审计的影响第一节信息技术对审计过程的影响一、信息技术的概念从广义上讲,凡是能扩展人类信息功能的技术,都是信息技术。
具体而言,信息技术是指利用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信手段实现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存储信息、处理信息、显示信息、分配信息等的相关技术。
现代信息技术是指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围绕信息的产生、收集、存储、处理、检索和传递,形成的一个全新的、用以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的高技术群,包括微电子技术、新型元器件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各类软件及系统集成技术、光盘技术、传感技术、机器人技术、高清晰度电视技术等,其中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软件技术、通信技术是现代信息技术的核心。
二、信息技术审计的演变在计算机产生以前,企业内部的信息处理最初是以手工处理的方式进行的。
一个企业的会计部门,通过不同岗位之间的分工协作,将日常经营活动中产生的财务资料进行加工处理,形成企业内部和外部需要的各种纸质会计信息。
这种情况下的审计方式毫无疑问是手工的形式。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尤其是微型计算机的大众化,一些企业开始用计算机来处理部分会计资料。
例如,企业内部自行开发的工资管理程序、存货管理程序等,逐步用机器替代了部分人工劳动。
但由于计算机处理的范围还比较小,注册会计师可以忽略计算机的存在,直接对打印出来的纸质文档进行审计。
由于会计信息技术化的大规模普及,大部分企业的会计处理已经实现信息化。
注册会计师开始意识到信息技术审计的重要性,但这时人们对信息技术审计的认识还停留在对财务数据的采集和分析阶段,注册会计师仍然可以绕过信息系统,对财务数据和报表进行核实,以获取审计证据。
伴随着会计信息技术化的成熟,以ERP为代表的企业信息系统的高度集成逐渐开始兴起。
这时的企业信息系统已不仅仅是一个孤立的系统,而是集财务、人事、供销、生产为一体的综合性系统,财务信息只是这个系统所处理信息的一部分,因此,注册会计师必须在规划和执行审计工作时对企业信息技术进行全面考虑。
初级审计师考试《理论与实务》重点:计算机审计

初级审计师考试《理论与实务》重点:计算机审计计算机审计(第4 层次)
第一节计算机审计概述
●计算机审计的含义
●计算机审计的过程:可以分为审计准备阶段、审计实施阶段和审计终结阶段。
(搞清每个阶段内容,有什么区别;专有的名词“审计中间表”) *第二节电子数据审计
过程:(6 步骤,会区别)
一、数据采集
●数据采集的特征:明确的选择性和目的性。
●数据采集的方式:(6)
●数据采集的过程:(3)
二、数据清理
●数据清理的概念和作用:对源数据进行一系列的操作,使之规范化的过程。
●数据不规范的情形:(5)
●数据清理的方法:(3)
●数据清理的过程:数据清理后,应对数据清理前后的业务金额数、记录数或者借贷是否平衡进行核对,验证清理后数据的正确性、完整性。
三、数据转换
●数据转换的概念:转换,得到适合审计分析数据的过程。
●数据转换的情形:(1)数据类型不一致。
(2)数据格式不一致。
(3)字段名和字段不能一一对应。
(4)事先设定的代码。
(5)数据库加密措施。
●数据转换的方法:(1)使用数据转换工具。
(2)使用SQL 语句。
(3)使。
审计第十一章

2012年4月21日
第一章注册会计师审计职业特点
2
审计学
信息技术审计的演变
信息技术在被审计单位利用的情况 主要依赖的审计方式
1.计算机产生之前企业内部信息是手 1.计算机产生之前企业内部信息是手 手工审计方式 工处理 2.计算机普及初期, 审计人员可以忽略计算机存在, 2.计算机普及初期,企业采用小范围 审计人员可以忽略计算机存在,直 计算机普及初期 接打印纸质文档审计 的计算机处理 3.企业会计处理开始实现信息化 3.企业会计处理开始实现信息化 4.企业会计信息技术化全面成熟, 4.企业会计信息技术化全面成熟, 企业会计信息技术化全面成熟 ERP全面兴起 ERP全面兴起
2012年4月21日
第一章注册会计师审计职业特点
பைடு நூலகம்
10
审计学
3.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的应用 3.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的应用 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的
(1)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最广泛地应用于实质性程序, (1)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最广泛地应用于实质性程序,特别是 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最广泛地应用于实质性程序 在与分析程序相关的方面; 在与分析程序相关的方面; (2)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还能被用于详细测试 包括目标测试) 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还能被用于详细测试( (2)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还能被用于详细测试(包括目标测试) 以及对审计抽样的辅助; 以及对审计抽样的辅助; (3)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也可用于测试控制的有效性 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也可用于测试控制的有效性, (3)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也可用于测试控制的有效性,选择少 量的交易,并在系统中进行穿行测试, 量的交易,并在系统中进行穿行测试,从而确定是否存在 控制失效的情况。 控制失效的情况。
审计学 第十一章 信息技术对审计的影响
会计实务第11章知识点

会计实务第11章知识点总结第11章是会计实务中的重要章节,涉及到财务报表的编制和分析。
这一章节主要讲解了财务报表的编制要求和相关的会计政策,以及对财务报表进行分析的方法和技巧。
以下是对这一章节的知识点的总结。
1. 会计政策选择与会计估计会计政策是指企业在编制财务报表时所采用的基本假设、计量规则和报告形式。
企业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会计准则的规定,选择适合自己的会计政策。
会计估计是指根据相关信息和假设,对一些无法准确确定的事项进行估计和计量。
企业在编制财务报表时,需要根据事实情况做出合理的估计,并在相关会计政策中披露。
2. 关联交易的处理关联交易是指企业与其关联方之间进行的交易。
关联方包括企业的母公司、子公司、合营企业、联营企业等。
在编制财务报表时,企业需要对关联交易进行适当的处理,即按照公允价值进行计量或者进行抵消处理,并在财务报表中进行披露。
3. 财务报表的编制要求财务报表的编制要求包括补充资料的披露、现金流量表的编制和利润表、负债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的编制等。
企业需要根据会计准则的规定,按照一定的格式和内容编制财务报表,并对相关的信息进行披露。
4. 财务报表分析的方法和技巧财务报表分析是指对企业财务报表中的各项指标和数据进行分析,以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并为决策提供依据。
常用的分析方法和技巧包括比率分析、趋势分析、财务杠杆分析等。
通过这些方法和技巧,可以揭示企业的财务风险和运营效率,为投资者、债权人和管理层提供参考建议。
5. 其他相关知识点除了以上几个重点知识点,第11章还涉及了其他一些与财务报表编制和分析相关的知识。
比如对于特定行业的企业,需要根据行业特点和会计准则的要求,进行相应的核算和报告;对于采用特殊会计处理的交易,需要按照相关会计准则进行处理等等。
总之,会计实务中的第11章是非常重要的一章,涉及到财务报表的编制和分析的相关知识点。
掌握这些知识点,对于正确编制和理解财务报表、进行财务分析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初级审计师(初级审计理论与实务)第十一章 计算机审计题库大全

初级审计师(初级审计理论与实务)第十一章计算机审计题库大全姓名: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1、在电子数据审计中,对于被审计单位的源数据存在类型不一致、格式不一致的情况,审计人员应该进行()A、数据采集B、数据清理C、数据转换D、数据验证参考答案:C答案解析:在电子数据审计中,对于被审计单位的源数据存在类型不一致、格式不一致的情况需要进行数据转换。
2、下列关于计算机技术对审计产生影响的表述,错误的是()。
A、审计的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B、专门的计算机审计技术方法越来越多C、在审计作业模式方面转变为账目基础审计模式D、信息系统成为审计对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参考答案:C答案解析:在审计作业模式方面,计算机审计更注重对电子数据和信息系统进行分析评测,带着疑点进行审计,提高了审计的针对性,仍然属于风险基础审计模式。
3、审计人员对所采集到的被审计单位的源数据,进行一系列的操作以使之规范化的过程称为()。
A、数据清理B、数据转换C、数据验证D、数据分析参考答案:A答案解析:数据清理是指审计人员对所采集到的被审计单位的源数据,进行一系列的操作以使之规范化的过程4、下列各项中,属于计算机审计实施阶段的工作是()。
A、了解计算机系统在组织机构内部的分布和应用B、根据审计目标和重要性程度确定应当详细调查的子系统C、对被审计单位的电子数据进行清理、转换和验证D、基于所创建的审计中间表分析发现问题线索并进行核查取证参考答案:D答案解析:ABC选项均属于计算机审计准备阶段的工作。
5、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信息系统审计内容的是()。
A、信息系统产生的电子数据B、信息系统内部控制C、信息系统组成部分D、信息系统生命周期参考答案:A答案解析:信息系统内部控制、信息系统组成部分和信息系统生命周期审计是信息系统审计的内容6、下列各项中,属于专门的计算机审计方法的是()。
A、测试数据法B、监盘C、分析性复核D、检查参考答案:A答案解析:BCD在传统审计中比较常见。
2018年中级审计师考试《审计理论与实务》章节预习试题:第十一章含答案

2018年中级审计师考试《审计理论与实务》章节预习试题:第十一章含答案第一部分第十一章计算机审计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各项中,属于平行模拟法优点的是:A、能够最大限度地反映信息系统运行的不同情况B、测试不会干扰被审计单位信息系统的运行C、可以为审计人员提供实时的审计,弥补了事后审计的不足D、绕过输入输出直接检查程序内部代码2、计算机审计与传统审计每一个阶段的具体内容不同,这是因为:A、审计方法的变化B、审计对象形式的变化C、审计目标的变化D、审计结果的不同3、以被审计单位的信息系统本身为审计对象的审计是指:A、计算机审计B、电子数据审计C、信息系统审计D、信息系统内部控制审计4、下列哪项不是数据清理的方法:A、利用通用软件提供的功能进行清理B、通过SQL语句进行清理C、利用审计及办公软件提供的功能进行清理D、使用程序语句进行清理5、下列方法中不属于数据验证的方法的是:A、通过核对总记录数和总金额数来验证B、通过观察顺序码的断号和重号来验证C、通过数据库分析来验证D、通过会计的勾稽关系来进行6、信息系统测试的方法有很多种,其中不属于信息系统测试的是:A、测试数据法B、平行模拟法C、受控处理法D、时间序列分析法二、多项选择题1、信息系统审计的内容包括:A、信息系统内部控制审计B、信息系统组成部分审计C、信息系统生命周期审计D、信息系统有效性的审计E、信息系统运行审计2、下列属于数据采集的过程的有:A、发出数据需求说明书B、采集数据C、数据清理D、数据验证E、数据转换3、数据采集的特征有:A、真实性B、完整性C、目的性D、合规性E、选择性4、根据是否覆盖了审计全过程,可以将审计软件分为:A、一般审计软件B、通用审计软件C、审计全过程软件D、联网审计软件E、专业审计软件5、与传统的审计方法相比,计算机审计出现的新的审计技术方法有:A、分析B、检查C、平行模拟法D、抽样E、测试数据法6、下列有关计算机审计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有:A、计算机审计的审计对象只包括电子数据,不包括信息系统B、计算机审计审前调查的具体内容与传统审计一致C、计算机审计不需要进行内部控制测试D、计算机审计的基本过程分为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终结阶段E、计算机审计需要进行内部控制测试7、下列属于数据清理的方法的有:A、利用通用软件提供的功能清理B、通过SQL语句进行清理C、利用审计软件提供的功能进行清理D、利用办公软件提供的功能进行清理E、不需要进行清理8、建立审计分析模型的依据有:A、根据业务数据的勾稽关系进行建模B、根据业务逻辑进行建模C、根据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建模D、根据审计人员自身经验来进行建模E、根据被审计单位要求来进行建模9、嵌入审计模块法的缺点包括:A、对计算机程序水平要求非常高B、对审计人员的技术要求高C、只能审查事先考虑到的程序处理D、只能审查与控制功能有关的情况E、模块深入系统内部10、下列各项中,属于信息系统内部控制中应用控制审计的有:A、组织控制审计B、安全控制审计C、处理控制审计D、软硬件控制审计E、输入控制审计11、计算机审计的过程包括:A、审计准备阶段B、审计实施阶段C、审计立项阶段D、审计终结阶段E、后续跟踪阶段一、单项选择题1、【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选项A是测试数据法的优点;选项C是嵌入审计模块法;选项D是程序代码检查法。
计算机审计基础知识

讲课目录讲课目录(01为了中国内部审计的新辉煌.doc)开场白(02文盲新定义.doc)第一讲计算机审计的发展动力(一) 审计工作面临的挑战( 03-1计算机审计的发展动力.doc)(二) 内部审计的定位调整(03-2计算机审计的发展动力.doc)(三) 明天审计师的素质要求(03-3计算机审计的发展动力.doc)(四) 审计学科的发展必然(03-4计算机审计的发展动力.doc)第二讲计算机审计的主要内容与基本方法(一) 会计信息系统的演变(04-1计算机审计的主要内容与方法.doc)(二) 计算机审计的主要内容(04-2计算机审计的主要内容与方法.doc)(三) 计算机审计的基本方法04-3计算机审计的主要内容与方法.doc)第三讲计算机审计的操作流程(一) 会计电子数据的获取(05-1计算机审计的操作流程.doc)(二) 计算机审计的作业流程(05-2计算机审计的操作流程.doc)(三) 《审易软件V2.0》的操作流程(05-3计算机审计的操作流程.doc)第四讲计算机审计的法律依据计算机审计的法律依据(06计算机审计的法律依据.doc)第五讲计算机审计的发展趋势(一) 计算机审计的作用(07-1计算机审计的发展趋势.doc)(二) 计算机审计软件的概况07-2计算机审计的发展趋势.doc(三) 计算机审计的发展趋势(07-3计算机审计的发展趋势.doc)(四) 计算机审计理论的孕育(07-4计算机审计的发展趋势.doc)一)计算机审计的重要性二)计算机审计的主要内容与基本方法三)计算机审计的操作流程四)计算机审计的相应法规五)计算机审计的发展趋势联合国教科文关于文盲的新定义不会自我寻求知识或不会把学得的知识用于实际的人。
管理大师彼得·杜拉克说:将知识付诸实践——在工具、产品和过程之中;在工作设计之中;在知识本身。
学习新知识运用新知识创造新知识周恩来:活到老学到老(用到老)爱因斯坦:人的差异在于业余时间。
初级审计师《理论与实务》知识点汇总

初级审计师《理论与实务》知识点汇总第一篇:初级审计师《理论与实务》知识点汇总一、审计产生与发展审计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在受托经营、受托管理所形成的经济责任关系下,基于经济监督的需要而产生的。
(一)国家审计的产生和发展1.中国国家审计的产生和发展记忆几个有代表性的时间:中华人民共和国:1982年12月5日,人大通过修改的《宪法》,规定我国设立审计机关,进行审计监督。
1983年9月15日,国务院正式设立审计署,地方各级政府的审计机关相继建立。
1994年8月31日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并于1995年1月1日起施行。
2006年2月28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通过了关于修改《审计法》的决定,自2006年6月1日起施行。
1997年10月21日国务院令发布并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实施条例》2010年2月,国务院公布新修订的《审计法实施条例》,该条例自2010年5月1日起实施。
新条例进一步明确了审计监督的范围,规范了审计监督的权限,加强了对审计机关的监督。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审计准则》2010年7月8日经审计长会议审议通过,自2011年1月1日起施行。
(二)内部审计的产生和发展1.西方国家内部审计的产生和发展它是经营管理实行分权制的产物。
现代内部审计是20世纪40年代末才形成的。
其主要标志:一是审计的方法从过去的详细审计改变为以评价内部控制系统为基础的抽样检查;二是审计的领域从财务审计扩大到效益审计。
2.我国内部审计的产生和发展1985 年审计署颁布了《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若干规定》,要求相关政府部门和国有大中型企业建立内部审计监督制度。
我国的内部审计在其产生的那一时刻起,就扮演双重角色,一是代表国家利益,监督企业遵纪守法;二是对本单位领导负责,确保企业经营决策所需信息的可靠性。
2003年3月4日审计署发布了《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
按照规定,国家机关、金融机构、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以及其他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
初级审计师《审计理论与实务》知识点汇总

初级审计师《审计理论与实务》知识点汇总第一部分审计理论与方法第一章总论第一节概述知识点一、审计的产生与发展(一)我国国家审计的产生和发展西周时期出现了我国国家审计的萌芽:中央政权设置的官职中设立“宰夫”一职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王朝审计进入日臻完备的阶段:建立了比较独立的审计机构,刑部之下设“比部”宋代是我国有史以来首次以“审计”一词命名建立审计机构的朝代:审计司和审计院(二)内部审计的产生和发展——内部审计是经营管理实行分权制的产物20世纪40年代,内部审计进入现代发展时期。
2.审计的领域,从财务审计扩大到效益审计。
1941年,美国成立了“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三)国外社会审计的产生与发展英国式审计----1753年英国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会计师职业团体,即“爱丁堡会计师协会”。
美国式审计——1776年在纽约公布了《公共会计师法》,1777年正式组建了美国公共会计师协会,1916年改组为美国会计师协会,1957年改组为美国注册公共会计师协会。
知识点二、审计的涵义几个相关概念审计主体——实施审计的主体,即接受审计授权人(或委托人)的授权(委托)而成为实施审计的主体。
审计客体——接受审计的主体,是指接受审计人审计的经济责任承担者和履行者,即被审计单位。
审计对象——具体审计内容,是以各种资料反映的被审计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全部或部分经济活动,即审计客体的经济活动,具体为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
知识点三、审计独立性一、审计独立性(审计本质特征)表现1.机构独立(组织独立)2.经济独立3. 业务工作独立4.人员独立第二节审计的职能、地位和作用知识点一、审计职能1.经济监督职能(基本职能)2.经济评价职能3.经济鉴证职能知识点二、审计的地位无论是国家审计、内部审计还是社会审计,都处于社会经济生活的监督控制地位。
知识点三、审计的作用——指在审计实践中履行审计职能所产生的客观影响和实际效果。
一方面,审计的作用可以概括为防护性作用和建设性作用。
《审计理论与实务》计算机审计

【目录】01 考情分析02 内容介绍03 内容讲解【考情分析】随着审计信息化的发展,计算机审计越来越成为审计中一个不可忽略的问题。
本章与其他章节关系不大,属于非重点章节,分值3分左右。
初级资格仅要求第一节,但历年考试内容也可能涉及一些第三节知识。
【内容介绍】第一节计算机审计概述第二节电子数据审计第三节信息系统审计第一节计算机审计概述一、计算机审计的含义(2020改写)从广义上来看,计算机审计是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发展的审计技术方法的总称;从狭义上来看,计算机审计可以包括对计算机产生的电子数据的审计以及对信息系统本身的审计和大数据审计。
电子数据审计:电子数据审计是指审计机关利用被审计单位财务和业务数据,以及相关外部数据进行分析,从而揭示突出问题,发现风险隐患,促进体制机制完善。
信息系统审计:是指审计机关依法独立履行职责,对被审计单位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和经济性进行审计,揭示信息系统建设运行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重大风险,保障资金使用的真实性、大数据审计:审计机关遵循大数据理念,运用大数据技术方法和工具,利用数量巨大、来源分散、格式多样的经济社会运行数据,开展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和跨业务的深人挖掘与分析,提升审计发现问题、评价判断、宏观分析的能力。
计算机对审计的影响可以分为两个方面,既有对审计对象的影响,又有对审计自身的影响。
二、计算机审计的过程但每一阶段的具体内容有所不同,这些内容的不同源于审计对象形式的不同。
三、计算机审计技术计算机审计技术通常分为两类,一类是面向信息系统的审计技术,在信息系统审计中广泛使用,另一类是面向数据的审计技术,在电子数据审计和大数据审计中广泛使用。
面向信息系统:程序代码检查法、平行模拟法、测试数据法、嵌入审计模块法等。
面向数据:数据查询、统计分析、数值分析等方法。
常见的工具包括Excel、Access等通用类工具,也包括SQL Server、Oracle等专用的数据库工具,还包括ACL、IDEA等专业分析工具。
审计知识点总结

审计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审计及鉴证概论1.(了解)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发展:1)会计账目审计阶段:19世纪中叶到二十世纪初,特点是审计逐渐由任意审计转变为法定审计;审计目的在于查错防弊,保护企业财产的安全完整;方法是对会计账目进行逐笔的详细审计,使用人主要是企业股东。
2)资产负债表审计阶段:二十世纪的前三十年,特点是审计对象由会计账目扩大到资产负债表;目的在于通过审查资产负债表来判断积液的信用状况;方法是从详细审计初步转向抽样审计;使用人企业股东和债权人。
3)财务报表审计阶段:20世纪30年代至今,特点为审计对象转为企业的全部财务报表及相关资料;目的在于对财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审计范围扩大到测试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抽样审计和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逐渐被运用;使用人:股东、债权人、潜在的投资者、证券交易机构、政府及社会公众。
2.(了解)审计模式的演进:1)账项导向审计阶段,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40年代。
2)内控导向审计阶段,20世纪40年代到70年代。
3)风险导向审计阶段,20世纪70年代以后。
3.(了解)审计的种类:按照审计的目的、内容的不同,分为财务报表审计,合规审计,经营审计。
4.(背)鉴证业务:指出册会计师对鉴证对象信息提出结论,以增强责任方以外的预期使用者对鉴证对象信息信任程度的业务。
5.(了解)鉴证业务的类别:1)基于责任方认定的业务&直接报告业务(按鉴证对象信息是否以责任方认定的形式为预期使用者所获取划分)基于责任方认定的业务中,责任方对鉴证对象进行评价或计量,鉴证对象信息以责任方认定的形式为预期使用者获取。
直接报告业务中,注册会计师直接对鉴证对象进行评价或计量,或者从责任方获取对鉴证对象评价或计量的认定,而该认定无法为预期使用者获取。
2)合理保证的鉴定业务&有限保证的鉴定业务(按照鉴定业务的保证程度划分)合理保证的鉴定业务的目标是注册会计师将鉴证业务风险降至该业务环境下可接受的低水平,一次作为以积极方式提出结论的基础。
2014注会考试审计第十一章必背知识点

2014注会考试审计第十一章必背知识点注册会计师考试审计科目的第十一章最为重要的内容当然就是存货监盘,是每年考试都经常考到的内容。
存货监盘是审计人员现场监督被审计单位各种实物资产及现金、有价证券等的盘点,并进行适当的抽查。
2014注会考试审计第十一章必背知识点:1、注册会计师应当根据被审计单位存货的特点、盘存制度和存货内部控制的有效性等情况,在评价被审计单位管理层制定的存货盘点程序的基础上,编制存货监盘计划。
2、存货监盘的主要目标:获取被审计单位资产负债表日有关存货数量和状况以及有关管理层存货盘点程序可靠性的审计证据,检查存货的数量是否真实完整,是否归属被审计单位,存货有无毁损、陈旧、过时、残次和短缺等状况。
3、在被审计单位盘点存货前,注册会计师应当观察盘点现场,确定应纳入盘点范围的存货是否已经适当整理和排列,并附有盘点标识,防止遗漏或重复盘点。
对未被纳入盘点范围的存货,注册会计师应当查明未纳入的原因。
4、存货监盘结束时的工作包括:(1)再次观察盘点现场,以确定所有应纳入盘点范围的存货是否均已盘点;(2)取得并检查已填用、作废及未使用盘点表单的号码记录,确定其是否连续编号,查明已发放的表单是否均已收回,并与存货盘点的汇总记录进行核对。
5、如果存货盘点日不是资产负债表日,注册会计师应当实施适当的审计程序,确定盘点日与资产负债表日之间存货的变动是否已得到恰当的记录,并将盘点数倒挤至资产负债表日,检查记录的准确性。
6、如果由第三方保管或控制的存货对财务报表是重要的,注册会计师应当实施下列一项或两项审计程序,以获取有关存货存在和状况的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1)向持有被审计单位存货的第三方函证存货的数量和状况;(2)实施检查或其他适合具体情况的审计程序。
其他审计程序包括:(1)实施或安排其他注册会计师实施对第三方的存货监盘;(2)获取其他注册会计师或服务机构注册会计师针对用以保证存货得到恰当盘点和保管的内部控制的恰当性而出具的报告;(3)检查与第三方持有的存货相关的文件记录;(4)当存货被作为抵押品时,要求其他机构或人员进行确认。
2011年审计师-审计理论与实务试题及答案解析-计算机审计

一、单项选择题1 下列选项中,中间表的特点是:A.面向主题和面向现实B.面向目标和面向现实C.面向目标和面向历史D.面向主题和面向历史2 计算机审计作为一种审计技术方法的总称,其发展的环境是:A.网络空间信息技术B.信息技术C.程序设计技术D.网络技术3 对所采集的被审计单位的源数据,进行一系列的操作,使之规范化的过程称为:A.数据整理B.数据转换C.数据整合D.数据清理4 下列选项中哪项不是数据清理的方法:A.利用通用软件提供的功能进行清理B.通过SQL语句进行清理C.利用审计及办公软件提供的进行清理D.使用程序语句进行清理5 关于信息系统测试的方法,以下说法错误的是:A.平行模拟法的优点是不会干扰被审计单位的信息系统的运行B.测试数据法和受控处理法所测试的数据都是虚拟的业务数据C.虚拟实体法是对测试数据法的改良D.虚拟实体法在测试结束后需要妥善清理虚拟实体产生的数据6 下列选项中,在信息系统的测试方法中,平行模拟法的优点是:A.能够在系统运行过程中不断进行测试B.不必设计虚拟数据,也不会对信息系统产生C.测试不会干扰被审计单位信息系统的运行D.能获得未经加工的数据,并为审计人员提供实时的审计,弥补事后审计的不足7 通过加密技术限制未经授权的人员接触机密数据和文件属于:A.组织控制B.输入控制C.安全控制D.信息系统开发维护控制8 在信息系统审计的技术方法中,最后须对内容或结果进行评价和总结的方法是:A.询问法和检查法B.检查法和观察法C.询问法和观察法D.描述法和观察法9 信息系统测试的方法有很多种,其中不属于信息系统测试方法的是:A.测试数据法B.平行模拟法C.时间序列分析法D.受控处理法10 以下属于专门的计算机审计技术方法的是:A.嵌入审计模块法B.分析性复核C.监盘D.检查二、多项选择题1 根据审计适用的专业领域的不同,审计软件可分为:A.非联网审计软件B.专业审计软件C.联网审计软件D.通用审计软件E.审计全过程管理软件2 数据采集是电子数据审计的基础工作,数据采集的特征有:A.多样性B.灵活性C.目的性D.随机性E.选择性3 以下属于信息系统内部控制中的一般控制措施的有:A.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B.限制未经授权的人员接触机密数据和文件C.系统开发时编制系统说明书D.建立数据输入和审核制度E.定期或在重要操作前对数据进行备份4 下列情况中需要进行数据清理的有:A.值缺失B.事先设定的代码C.数据格式不一致D.冗余数据E.数据类型不一致5 中间表可分为:A.综合性中间表B.总结性中间表C.基础性中间表D.分析性中间表E.逻辑性中间表6 从狭义上来看,计算机审计包括:A.数据库的审计B.电子数据的审计C.应用程序的审计D.计算机辅助审计E.信息系统本身的审计7 下列属于信息系统测试方法的有:A.程序代码检查法B.受控再处理法C.受控处理法D.测试数据法E.询问法8 计算机审计的过程包括:A.后续跟踪阶段B.审计实施阶段C.审计立项阶段D.审计终结阶段E.审计准备阶段参考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单项选择题1[答案]:D[解析]:中间表有两大特点,一是“面向主题”,即中间表需要根据不同的审计项目的主题来创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审计理论与方法——第十一章计算机审计目录01考情分析02内容介绍03内容讲解【考情分析】随着审计信息化的发展,计算机审计越来越成为审计中一个不可忽略的问题。
本章与其他章节关系不大,属于非重点章节,分值3分左右。
初级资格仅要求第一节,但历年考试内容也可能涉及一些第三节知识。
内容介绍第一节计算机审计概述第二节电子数据审计第三节信息系统审计第一节计算机审计概述一、计算机审计的含义(2019年变化)从广义上来看,计算机审计是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发展的审计技术方法的总称;从狭义上来看,计算机审计可以包括对计算机产生的电子数据的审计、对信息系统本身的审计和大数据审计。
电子数据审计:是以被审计单位信息系统产生的电子数据,为审计对象的审计,包括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数据和业务数据。
信息系统审计:是以被审计单位的信息系统本身为审计对象的审计,包括信息系统建设管理情况审计、信息系统应用绩效情况审计,以及网络和信息安全情况审计等。
大数据审计:是以数量巨大、来源分散、格式多样的经济社会运行数据为审计对象的审计,审计人员需要遵循大数理念,运用大数据技术方法和工具,开展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和业务的深入挖掘与分析。
计算机对审计的影响可以分为两个方面,既有对审计对象客体的影响,又有对审计自身的影响。
二、计算机审计的过程三、计算机审计技术(2019年新)计算机审计技术通常分为两类,一类是面向信息系统的审计技术,在信息系统审计中广泛使用,另一类是面向数据的审计技术,在电子数据审计和大数据审计中广泛使用。
面向信息系统:程序代码检查法、平行模拟法、测试数据法、嵌入审计模块法等。
面向数据:数据查询、统计分析、数值分析等方法。
常见的工具包括 Excel、 Access等通用类工具,也包括 SQL Server、 Oracle等专用的数据库工具,还包括ACL、IDEA等专业分析工具。
【例题1·多选题】下列关于计算机审计的表述,正确的有:A.计算机审计不需要审查纸质材料B.计算机审计的审计内容与传统审计不完全一致C.计算机审计的审计对象既包括电子数据,又包括信息系统D.计算机审计不需要进行内部控制测试E.计算机审计的基本过程与传统审计是一致的『正确答案』BCE『答案解析』选项A,计算机审计对电子数据和信息系统本身的审计中涉及到纸质资料的检查。
选项D,信息系统审计包括对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的审计。
第二节电子数据审计过程:(会区别)一、数据采集二、数据清理三、数据转换四、数据验证五、创建中间表六、数据分析一、数据采集1.数据采集的概念数据采集是指根据审前调查所提出的数据需求,按照审计目标,采取一定的方法和工具对被审计单位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采集的工作。
2.数据采集的特征具有明确的选择性和目的性。
3.数据采集的内容4.数据采集的方式(1)直接拷贝和直接读取。
(2)利用嵌入审计模块采集数据。
(3)利用财务软件标准接口采集数据。
(4)网上采集。
(5)文件传输。
(6)开放数据互连(ODBC)。
5.数据采集的过程(1)发出数据需求说明书。
(2)采集数据。
在数据采集完成后,审计人员和被审计单位人员还应办理对所采集数据的交接手续,并且应由双方派专人进行。
交接时,审计人员获取被审计单位对数据真实性和完整性的承诺,以便划分会计责任和审计责任。
(3)数据验证。
审计人员应对被采集数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进行验证。
【例题2·多选题】电子数据审计中,数据采集的方式有:A.文件传输B.数据验证C.直接拷贝和直接读取D.开放数据互连E.平行模拟『正确答案』ACD『答案解析』数据采集的方式:(1)直接拷贝和直接读取。
(2)利用嵌入审计模块采集数据。
(3)利用财务软件标准接口采集数据。
(4)网上采集。
(5)文件传输。
(6)开放数据互连(ODBC)。
二、数据清理1.数据清理的概念和作用数据清理是对所采集到的被审计单位的源数据,进行一系列的操作,使之规范化的过程。
2.数据不规范的情形(1)值缺失;(2)数据值为空;(3)冗余数据;(4)数据值明显错误;(5)其他不规范的地方。
3.数据清理的方法(1)利用通用软件提供的功能进行清理;(2)通过SQL语句进行清理;(3)利用审计及办公软件提供的功能进行清理。
4.数据清理的过程数据清理后,应对数据清理前后的业务金额数、记录数或者借贷是否平衡进行核对,验证清理后数据的正确性、完整性。
【例题3·单选题】审计人员对所采集到的被审计单位的源数据,进行一系列的操作以使之规范化的过程是:A.数据清理B.数据转换C.数据验证D.数据分析『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数据清理是对所采集到的被审计单位的源数据,进行一系列的操作,使之规范化的过程。
三、数据转换1.数据转换的概念数据转换是指对数据清理后得到的数据进行语法和语义上的转换,得到适合审计分析数据的过程。
2.数据转换的情形(1)数据类型不一致。
(2)数据格式不一致。
(3)字段名和字段不能一一对应。
(4)事先设定的代码。
(5)数据库加密措施。
3.数据转换的方法(1)使用数据转换工具。
(2)使用SQL语句。
(3)使用程序语句。
4.数据转换的过程转换后可以利用核对总金额、勾稽关系法或确认数据结构法对数据进行验证。
【例题4·单选题】在电子数据审计中,对于被审计单位的源数据存在类型不一致、格式不一致的情况,审计人员应该进行的是:A.数据采集B.数据清理C.数据转换D.数据验证『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数据转换是指对数据清理后得到的数据进行语法和语义上的转换,得到适合审计分析数据的过程。
四、数据验证1.数据验证的概念数据验证是指在数据的采集、清理、转换等过程中,对数据进行检查,验证其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等目标的过程。
2.数据验证的方法(1)通过核对总记录数和总金额数来验证。
(2)通过观察顺序码的断号和重号来进行验证。
(3)通过会计的勾稽关系来进行验证。
五、创建中间表中间表是将被审计单位的电子数据,在进行清理、转换和验证后,进一步进行投影、连接等操作,创建的适合审计人员进行数据分析的表。
中间表的分类:中间表可以分为基础性中间表和分析性中间表。
电子数据经过清理、转换和验证后,…,就可以得到基础性中间表。
对基础性中间表进一步进行处理,如按照审计分析模型进行字段选择、连接处理,就可以得到分析性中间表。
分析性中间表的主要目的是实现分析模型,得到审计结果。
中间表的特点:一是“面向主题”。
二是“面向历史”,任何对中间表的创建都不应该增加和修改其历史数据,而只能是对历史数据的选择和整理。
六、数据分析1.数据分析的概念数据分析是指通过建立审计分析模型对数据进行核对、检查、复算、判断等操作,将被审计单位数据的现实状态与理想状态进行比较,从而发现审计线索,搜集审计证据的过程。
2.数据分析的类型根据分析对象的不同,可以分为总体分析和具体分析。
3.建立审计分析模型的依据(1)根据业务数据的勾稽关系进行建模。
如资产等于负债与所有者权益之和;又如财务利息费用等于借款金额与利率、时间的乘积。
(2)根据业务逻辑进行建模。
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技术条件在一定时期是不变的。
因此,反映这些经济技术条件的指标如投入产出比例、毛利率、产品成本单耗等,在一定条件下也是保持不变的。
(3)根据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建模。
(4)根据审计人员自身经验来进行建模。
4.数据分析方法(2019年新增)(1)查询型分析:是指审计人员对数据库中的记录进行访问和查询。
可以采用SQL语句、开发工具定制查询软件等,查询最大、最小、平均值等。
(数据分析深度,较少)(2)验证型分析:是指审计人员先提出自己的假设,再利用各种工具通过反复的、递归的检索查询来验证自己的假设。
为了快速地对假设作出响应,在验证性分析中,一般要用到联机分析处理技术和数据仓库技术。
(较浅)(3)发掘型分析:是指审计人员从大量数据中发现蕴含的数据模式,预测趋势和行为的数据分析方法。
(深)5.审计取证数据分析完成后,应针对分析得到的问题和线索,进行审计取证。
审计取证可以采取直接和间接两种方式。
第三节信息系统审计一、信息系统审计概述(2019年变化)(一)信息系统审计的概念我国国家审计将信息系统审计定义为:审计机关依法独立履行职责,对被审计单位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和经济性进行审计,揭示信息系统建设运行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重大风险,保障资金使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权益性,促进国家信息化重大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
(二)信息系统审计的目标总目标:通过监督被审计单位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和经济性,揭示信息系统规划、建设和运行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重大风险隐患,提出审计意见建议,推动完善相关制度,促进提高资金使用绩效,保障信息系统安全、可靠和高效运行。
(三)信息系统审计在国家审计中的开展方式信息系统审计在国家审计中的开展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辅助于传统审计的目标纳入传统审计的框架,在这种方式中信息系统审计主要是作为一种技术方法服务于传统审计。
(利用“计算机信息系统”审计)另外一种是独立的信息系统审计,这种方式中信息系统审计是作为独立的审计类型对信息系统本身的安全性、可靠性、有效性和效率性发表意见。
(对“计算机信息系统”审计)本节中所指的是后一种。
二、信息系统审计的内容:信息系统建设管理情况;信息系统应用绩效情况;网络和信息安全情况1.信息系统建设管理情况:关注信息系统整合共享情况,检查是否存在重复建设、信息孤岛等问题;关注项目立项采购情况,检查是否存在资金来源不合理、招投标程序不合规等问题;关注系统开发实施情况,检查是否存在功能目标未实现、进度管理不到位等问题;关注数据资源建设情况,检查是否存在数据质量低、数据中心布局不合理等问题;关注资金使用的真实合法效益情况,检查是否存在截留挪用、损失浪费等问题。
2.信息系统应用绩效情况:检查是否存在重建设轻应用、资源利用率低等问题;关注信息系统的作用发挥情况,检查是否存在系统与业务“两张皮”、支撑能力不足等问题;关注信息系统运行与维护情况,检查是否存在更新升级不及时、岗位权限管理不到位等问题;关注服务外包情况,检查是否存在对数据和系统的管理控制能力弱、外包服务商资质不合规等问题;关注已停用信息系统情况,检查是否存在数据和资产处置不当等问题。
3.网络和信息安全情况:检查是否存在制度不完善、职责不明确等问题;关注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制度执行情况,检查是否存在未按规定进行系统定级,备案、测试和整改等问题;关注系统安全防护情况,检查是否存在防护措施不到位、应急处置不及时等问题;关注数据安全管理情况,检查是否存在管理不完善、数据泄露等问题。
三、信息系统审计的技术方法信息系统审计过程与一般的审计过程一样,分为审计准备、审计实施和审计终结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