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省桂林市中山中学2018-2019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桂林市中山中学2018~2019学年度下学期期中质量检测

高二年级历史

(考试用时150分钟,满分100分)

本试卷分为第Ⅰ卷(单项选择题),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案一律写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第Ⅰ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0小题,共60分)

1.钱穆先生认为:“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

据此,下列“现实”与“制度变动”对应正确的一组是

A. 西周灭亡——秦朝郡县制

B. 秦朝灭亡——汉初郡国并行制

C. 藩镇割据——唐朝三省六部制

D. 丞相擅权——明朝内阁制

2.中国在春秋以前没有大型水利工程。从春秋末期开始出现了大型水利工程,至战国出现了兴

建大型水利工程的高潮。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A. 铁制工具的使用

B. 社会局面的稳定

C. 水利技术的提高

D. 小农经济的发展

3.韩非子说:“臣尽全力以与君市,君垂爵禄以与臣市。君臣之际,计数之所出也。”指出君

臣之间不过是买卖、交易、互相算计的关系。这一现象反映出

A. 法家思想成为当时社会潮流

B. 君臣之间的关系毫无诚信可言

C. 宗法血缘选官制度渐趋瓦解

D. 儒家伦理道德正统地位的确立

4.考古工作者在河南辉县琉璃阁发掘了一座春秋时期的诸侯墓,出土了只有周天子才能使用的

九鼎。这反映了

A. 宗法制度的瓦解

B. 分封制度的崩溃

C. 等级制度的颠覆

D. 礼乐制度的破坏

5.“城市”一词是近代才使用的,中国古代典籍则较少将城与市连在一起用。杜甫在《征夫》

一诗中云:“路衢唯见哭,城市不闻歌。”这里的城市,未必是现代城市的含义,可以说有城而少市,毋宁称城邑或城堡。这段材料反映了当时的“城市”

A. “城”与“市”完全分离

B. 偏重于政治军事功能

C. 商业活动受到了限制严格

D. 经济功能在不断削弱

6.从汉赋、唐诗、宋词到明清小说,文学表达由词藻华丽、对仗工整到句式灵活,这种现象反

映了中国古代文学

A. 大一统的时代背景

B. 多元化的创作风格

C. 理性化的思想诉求

D. 世俗化的发展趋势

7.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认为:“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而言,最重要的事实是,

宋朝时的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而西方……‘商业革命’却对西方社会产生了爆炸性的影响”。这种“爆炸性影响”主要是指

A. 使世界由隔绝走向联系

B. 加速了生产方式的变革

C. 使其成为世界贸易中心

D. 确立资产阶级统治地位

8.宋明家具设计扬弃了隋唐壮美华丽的审美走向,崇尚简约内敛,讲求秩序和稳定,体现出一

种工整而规范的美。上述家具设计的价值取向折射出宋明

A. 君主专制空前加强

B. 儒学思想社会化趋向

C. 商品经济繁荣发展

D. 经世致用观念的影响

9.郑骞在《宋代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定位》中说:“唐宋两朝,是中国过去文化的中坚部分……

上古以至中古,文化的各方面都到唐宋作结束。就像一个大湖。上游的水,都注入这个湖;

下游的水,也都是由这个湖流出去的。”这表明唐宋文化

A. 集合起前代文化精华

B. 居于文化轴心的地位

C. 引领着后代文化变革

D. 具有融会贯通的特征

10.在中国历史上,人们习惯以“夷”称呼西方国家。然而,徐继畬《瀛寰志略》(1848年)对

西方各国的称谓是“外国”“英吉利”“葡萄牙”等,很少称“夷”。同治初年,清廷下旨不再以“夷”称呼西方各国。这反映了

A. 中国半殖民地社会形成

B. 天朝观念已被摒弃

C. 清朝政府接受国际惯例

D. 洋务运动成为共识

11.清代康乾时,广东地区种植荔枝、龙眼等经济作物的农户在“东家夸三月之青,西家矜四月

之红,各以其先熟及美种为尚”的相互竞争下,弱者被排挤而日益贫困,以至破产沦为雇工,强者则成为“家有荔枝干枝”的大户,甚至雇工经营。这表明当时广东地区

A. 新的经济因素向农业领域扩散

B. 农业和商业发展相互促进

C. 农产品的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

D. 传统的自然经济加速解体

12.据统计,19世纪40年代下半期,广州对外贸易的绝对值出现下降的趋势,对英国的贸易总额

由3100万元下降到1600万元,来广州的美国商船由93艘下降到70艘。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抵制

B. 《南京条约》开放五口通商

C. 鸦片战争后中外贸易缩减

D. 清政府限制广州对外贸易

13.19世纪的蚌埠仅是个隶属于凤阳的偏远小镇,虽每逢集市,偶尔也有出售树木或木制家具的,

但无人开设木行;1911年津浦铁路修成后,蚌埠一跃成为皖北水陆交通的枢纽,当地的木竹商号鳞次栉比,成为著名的木竹集散地。这最能说明

A. 便利的交通是推动近代化的重要因素

B. 当地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快速发展

C. 交通的发展促进了蚌埠自然经济的迅速解体

D. 木竹市场的形成推动了当地的近代化

14.20世纪初,上海《良友》画报中女性读书成为重要题材,其中《女子读天演论》是典型的代

表作,画报中女子气质娴静,手握书卷,这幅作品呈现了书的名字——《天演论》,却不是《女诫》或《烈女传》等女学教材。这种情况表明

A. 新式的学堂教育发展迅速

B. 上海成为女性解放的中心

C. 女性读书开始为人们接受

D. 民族危机冲击着传统观念

15.20世纪20年代,随着“国学”复兴,“国医”、“国术”、“国画”、“国乐”、“国剧”

等原本属于民间的艺术,经各界努力,并由政府批准,也先后兴盛起来。这反映了

A. 新文化运动的方向发生了改变

B. 外来文化刺激民族文化的发展

C. 政府利用国学来构建意识形态

D. 近代艺术由世俗逐步走向高雅

16.1925年3月20日,俄国革命家马林在一篇文章中说:“孙中山在法文月刊《社会主义运动》

上发表了一篇文章,阐述中国革命的性质,提到他不期望资本主义式的繁荣,而希望看到‘新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的中国’。”材料表明孙中山

A. 调整了国民革命策略

B. 认可苏联的革命道路

C. 采用中共的革命纲领

D. 抛弃了民主革命立场

17.周恩来在万隆会议期间透露,中国愿同美国谈判,也准备同蒋介石谈判,以便能用和平方式

解放台湾。同时,毛泽东也主动通过外国来访者表示,台湾问题可以用谈判来解决,中国尤其希望和美国签订和平条约。材料表明

A. 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已正式确定

B.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以正式确立

C. 中国已成为世界外交舞台的强国

D. 台湾问题已牵涉到中美外交问题

18.1983年,国家有关部门指出,去年国有企业首钢创利润4.1亿,交国家2.862亿元后,在当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