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业奇才黄元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讲——

报界奇才黄远生

同学们好!这门课程的题目是《民国报人的职业追求与政治参与》。大家知道,民国时期是指1912年1月1日至1949年10月1日之间的历史时段。这段历史,是中华民族转型与重生的历史,是经历了太多政治更迭、军事纷争以及文化碰撞、思想争鸣的历史。在这样一个动荡激变的大时代,在跌宕起伏的历史洪流中,知识分子经历了怎样的命运波澜,在民族的救亡图存中扮演了怎样的社会角色?有着怎样的职业追求和政治参与?对这个问题的关注,是认识民国时期新闻传播史的重要视角。

晚清以降,中国文化和思想的每一次发展演变,无不与报刊密切相关;几乎所有被确立为思想界坐标的知识分子,都直接介入了报刊编辑出版活动。中国第一代现代意义的知识分子,如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章太炎等,和五四时代的启蒙思想家、文学家如鲁迅、胡适、陈独秀、李大钊、梁漱溟、周作人等,都以报刊为阵地,宣传新思想新文化,推动社会进步。民国报人的职业追求与政治参与,折射出一个时代知识分子群体的命运理路;民国报人在专业主义与政治参与之间的辗转腾挪,正是一代知识分子的徘徊、挣扎以及一个难解的宿命。知识分子与政治的关系是贯穿社会发展史的核心命题。当报人遇见政治,个人命运与时代波澜就这么交织成一个矛盾的共同体。

在文化与政治的语境下关注知识分子,在职业追求与政治参与的张力中关注时代报人,这就是我这门课采用的视角。我们选择黄远生、邵飘萍、张季鸾、邹韬奋、储安平等5位报人代表,梳理他们的办报历程,探索他们的新闻思想,勾勒出民国时期报人知识分子的整体面貌。虽然他们的人生经历各不相同,信奉的主义也不见得一致,但在关心国家,关注政治,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发言议政,实现书生报国理想方面,却十分相似。今天我们学习这段历史,了解这些报人,是为了学习他们的职业精神,反思他们的经验教训,提高我们的专业素养。

下面我们来讲民国时期的第一位职业记者黄远生。他既是连中三元的19岁的科举进士,又是辞官不做、专事新闻的报界奇才;他是民国初年的舆论领袖,却在30岁时被杀身亡。黄远生的命运悲剧如何解读?作为知识分子的他在职业追求与政治参与方面带给我们哪些思考?

一、从传统文人到职业报人

1.社会角色的转换

黄远生原名黄基,字远庸,笔名远生,1885年出生于江西九江的一个书香门第,幼年广涉经史子集,18岁考中秀才,同年秋天又考中举人,19岁考中进士,成为清末最后一批进士当中年龄最小的一个。(大家知道,清政府1905年废除科举。)两年内连中三榜,在省内文名大噪。

中进士后,他获得了“知县即任”的资格,但他不愿按清廷惯例接受官职进入官场,经再三申请,以进士身份东渡日本,到日本中央大学学习法律。1909年,黄远生学成回国,历任清政府邮传部员外郎、参议厅行走、编译局纂修、法政讲习所讲员等职。这时的清政府,已是大厦将倾,岌岌可危了。黄远生不时提笔就一些国内、国际问题为北京和上海的报刊写稿。他的同乡李盛铎对他说:“西洋方面那些熟识近代史和国际情况的,大都是报馆的撰述人员。你如果做个新闻记者,那一定是个名记者。”

辛亥革命后,黄远生接受了李盛铎的建议,立意告别官场,不做官、不做议员,专门从事新闻工作,成为民国时期第一个学贯中西的现代职业记者。他先后主编过《少年中国》周刊和《庸言》月刊,受聘于《申报》、《时报》,担任驻京特约记者,为多家报刊撰写稿件。在短短的四、五年记者生涯中,他以深厚的中西学问基础,超人的社会活动能力,卓越的采访、写作技巧,一举成为民国

初年新闻记者的巨掣,被戈公振的《中国报学史》称为“报界奇才”。梁漱溟称他“在舆论界的影响仅次于梁启超、章太炎诸先辈”。他的文风生动活泼,幽默睿智,汇古文和白话文为一体,当时许多读者都喜欢读他写的新闻报道,“远生通讯”成了当时中国新闻界的一个品牌。“同是记者最翩翩,脱手新闻万口传”。黄远生是中国第一个现代记者,在黄远生之后,记者才成为一个受人尊重的职业。

2.转换的原因:

黄远生是民国时期读书人从“传统文人”到“职业报人”角色转换的典型代表。这个转换何以发生?从做官到当记者,这个社会角色的转换是怎样发生的呢?

大家知道,在封建时代,传统文人是通过科举考试进入到政治体系之中的,“学而优则仕”是每一个读书人的理想出路。科举废除后,文人失去了进身之阶,他们的政治地位被边缘化了。但同时,他们也摆脱了体制束缚,获得了自身的独立和解放,这为他们向现代知识分子转变提供了必要条件。阵痛之后,他们开始重新寻找自身存在的社会价值,寻找安身立命之所。近代报刊的兴起使士大夫知识分子重新找回了实现自身价值的场所,找到了参与政治活动、重回社会中心的重要渠道,从而完成了向现代知识分子的转变。梁启超、康有为、严复、章太炎,这些读书人中的精英借助现代传媒一度成为风云人物,并在一定程度上左右了时局,处于引领舆论的地位。不论是维新派还是革命派知识分子,他们都围绕救亡图存这一主题,从不同角度和立场出发,在各自所主持的媒介上发起了轰轰烈烈的议论甚至辩论。这些知识分子的角色转换给了黄远生一种积极的鼓励,同时,留学日本的经历也给了他从事记者职业的信心。

当然,传统文人脱离科举、从事报刊活动并非从开始就是一种自觉、自愿的选择,而是带有不得已的色彩,并且,报人的社会地位也不是开始就如梁启超以及后来的黄远生一样风光。

中国现代报纸始于外报,中国文人最早与报刊的接触也是从外报开始的。一些科举无望的读书人为生计考虑,进入到外报的报馆,从事采访或编辑工作。早期的中文报纸内容简单,新闻匮乏,报刊的社会影响小,这些文人也没受过正规的职业训练,他们的工作不太被社会认可,报人地位低下,被称为“雕虫小计”、“文人末路”。以中国早期报业最具代表性的报纸《申报》为例,创刊之后几十年里历任总主笔、主笔的人,除了第一任总主笔蒋芷湘于1884年考中进士,离开报馆外,其他人几乎都是功名未就的落魄秀才。这些报纸的“访员”,官场仇视之,社会轻薄之,认为是一些无赖文人、搬弄是非之徒所从事的职业。1874年王韬创办《循环日报》,成为国人自办报纸中最早取得成功的一份。王韬利用《循环日报》发表了大量宣传变法自强的言论,受到社会广泛关注,文章也被海内外报刊广为转载。其实,王韬是因为科举失利、家道变故才走上报刊之路的,是迫不得已。王韬的报刊活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社会对报人的评价,提高了报人的社会地位。到了维新变法时期,梁启超、康有为等精英知识分子对报刊的选择是自觉自愿的,彻底改变了报人社会地位低下的固有成见。报刊成为获得社会声望、左右社会舆论的重要手段,报人也藉此逐渐走到社会的前台。

黄远生从辞官不做的传统文人到影响舆论的职业记者,这中间的角色转变,既与他无意官场的主观因素有关,更与报刊社会影响增大、报人社会地位提高等时代背景有关,还与王韬、梁启超等舆论精英的示范作用有关。

二、新闻专业主义的自觉意识

1. 重视新闻采访

纵观中国新闻史,新闻采访是在报刊诞生后很长一段时间才出现的。清末以来的报纸,对采访并不重视,上海很多报纸只在本地聘一二个衙门的房吏兼任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