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溶液的形成公开课
《物质的溶解性( )》教案 (公开课)2022年九年级化学精品教学设计
![《物质的溶解性( )》教案 (公开课)2022年九年级化学精品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ee8fa7910b1c59eef9c7b490.png)
《物质的溶解性》教学设计一、设计说明学习物质的溶解性是为学习溶解度、溶质质量分数等根本概念作必要准备。
在以往的教学中,按照书上的内容设置往往要通过两节课甚至更多时间才能完成,本节课的两个实验原理比较简单但操作却耗时较多,基于对“溶液〞主题单元的思考,对本节课的课时教学内容(包括实验)做了调整,期待提高“溶液〞单元整体教学的有效性。
本节课设想充分利用学生已有关于物质溶解现象的经验,将课本中的课堂实验一设计成简单可行的家庭试验〔如比较白糖和面粉的溶解性大小〕,既节省课堂时间,也为学生的自主探究创造了条件。
课堂上进行的实验,那么是大多数学生没有条件在课外亲身感受的局部〔如不同溶剂对物质溶解性的影响〕。
对于课堂实验,要精心设计,使其充分发挥功能:既让学生感知实验事实或变化规律,更要有利于学生在实验事实的根底上逐步构建概念知识,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知,完成知识的内化过程,也巧妙地使教学过程逐步推进,在有限的时间里有序高效地完成“繁多〞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中的实验,以尽可能少的药品和仪器装置,尽可能简单的操作步骤,实现了多重功能〔认识溶剂对物质溶解性的影响,饱和溶液概念的建构,感知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实验根本操作能力及合作精神等〕。
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学生在六、七年级《科学》中学习过物质的溶解、溶液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等知识,同时在日常生活中,学生有意无意地知道一些物质可以溶解在其他物质中,比较清楚地知道大多数物质可以在水中溶解,但对一些物质在一定条件下不能无限制溶解,各种物质在相同条件下溶解的能力并不同,某种物质的溶解能力与外界条件有关,液体和气体的溶解情况等还是比较模糊,缺乏系统的整理。
通过本节课知识〔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的学习为后面知识〔物质溶解性的定量表示等〕的学习作好铺垫。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溶解性的概念及影响物质溶解性的三个因素──溶质的性质、溶剂的性质和温度;〔2〕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途径;2、过程与方法〔1〕通过控制变量实验方法的使用,初步学会设计简单的化学实验;〔2〕通过对实验数据和信息收集、分析、处理,进一步学会比较和归纳。
九年级化学溶液的形成人教版公开课一等奖优质课大赛微课获奖课件
![九年级化学溶液的形成人教版公开课一等奖优质课大赛微课获奖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5ac311d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0eb20ba.png)
结论
物质在溶解时假如发生了化学改变,那么在充足反应后所形 成溶液中,溶质是反应后分散在溶液中物质。析出沉淀和或 逸散气体不是溶质,普通水就是溶剂。
练一练
锌粒放入足量稀硫酸中充足反应 后溶液,溶质和溶剂又分别是什 么呢?
第19页
4、溶液名称 (1)全称:(溶质)(溶剂)溶液。
如,氯化钠水溶液,碘汽油溶液。 (2)简称:若溶剂为水,可直接读(溶质)溶液。
第1页
本节内容 • 理解溶液、溶质、溶剂概念; • 溶液在工农业生产和生活中应用;
第2页
复习
1、混合物概念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混合而成物质叫混合物。
2、下列物质中,属于混合物是: 铁合金、海水、空气、红磷、高锰酸钾、石油、
稀硫酸
铁合金、海水、空气、石油、 稀硫酸
第3页
新课导入
生活中纯净水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 澄清透明河水、井水呢? 是混合物。由于它们里面除了有水外还溶解了许多我们看 不见其它物质。那么水里面溶解了其它物质后得到混合物 应当叫做什么呢?
C:A= B
D: 不能拟定
第25页
知识总结
一、溶液
1、定义:一个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个物质里,形 成均一、稳定混合物。
溶液特性:
(1)均一性:各构成部分性质相同 (密度、浓度、性质等) (2)稳定性:外界条件不变,构成不会改变
溶质: 被溶解物质
2、构成: 溶剂: 能溶解其它物质物质 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 V溶液≠V溶质+V溶剂
3、把一杯很甜糖水加一定量水减少甜度,其中不变是
( )B
A、溶液质量; B、溶质质量; C、溶剂质量; D、都不变;
第24页
4、能够作为溶质( D)
粤教版九年级下册溶解与乳化第课时乳化公开课一等奖优质课大赛微课获奖课件
![粤教版九年级下册溶解与乳化第课时乳化公开课一等奖优质课大赛微课获奖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ebf8242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61226f6.png)
第七章 溶 液
课堂小结
第22页
第七章 溶 液
当堂检测
知识点1 乳浊液、乳化剂、乳化作用 1.下列物质能在水中形成乳浊液是( ) A.蔗糖 B.食盐 C.面粉 D.植物油
[答案] D
第23页
第七章 溶 液
2.洗涤在生活与生产中不可缺乏。下列洗涤办法中利用了 乳化原理是( )
A.用汽油洗去手上油污 B.用洗洁精洗去餐具上油污 C.用酒精洗去试管中碘 D.用稀盐酸洗去铁制品表面铁锈
第17页
第七章 溶 液
[课堂速记]
第18页
第七章 溶 液
[应用示例] 例2 小明设计了趣味试验装置(如图7-1-1),其气密性 良好。若要使B中尖嘴导管有“喷泉”产生,则A中加入固体和 液体也许是( C)
A.氯化钠和水
B.硝酸铵和水
C.氢氧化
第七章 溶 液
第6页
第七章 溶 液
二 溶解时吸热或放热现象
1.物质溶解过程发生____种改变:两一是分子或离子从溶质中分散开并向水中扩
散需________热量;二是溶质分子或离子与水分子作用生成水合分子或水合离
子会______热量。不同溶质吸热和放热吸不取同,造成溶液温度升降不同。 2_.__溶__液__温__度__升_高__是溶因于为水水使合得过溶程液放温出度热升量高_。_____扩散过程吸取放热量出,比如:
第26页
[解析] C 氯化钠溶解,无明显吸放热现象;硝酸铵固体 溶于水吸热,使瓶内温度减少,造成瓶内压强减小,会观测到 液体倒吸;氢氧化钠固体溶解放热,使瓶内温度升高,造成瓶 内压强增大,因此会观测到有“喷泉”产生;铜和稀硫酸不反 应,因此无明显现象。
第20页
第七章 溶 液
溶液复习市公开课一等奖省赛课微课金奖PPT课件
![溶液复习市公开课一等奖省赛课微课金奖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bb014f5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ceb9293.png)
稀释前后溶液中溶质质量不变
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溶液步骤: A、计算(溶剂和溶质质量或体积) B、称量(称取或量取) C、溶解(后装瓶,并贴上标签)
第17页
试验
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为10%氯化钠溶液100克。
问:需要哪些器材?
1、计算:需要氯化钠_1_0__克,水__9_0__克。
注意:玻璃棒搅拌时不要碰到杯壁!
2、称量:用天平称取所需氯化钠,
氯化钠
用量筒量取所需水。
3、溶解: 用玻璃棒搅拌。(后装瓶,并贴上标第1签8页 )
1、用托盘天平称量前,首先应该把游码放 在 零刻度线 处,再检验天平是否左右平衡,假 如天平未到达平衡,能够调整 平衡螺母,使天平 平衡;称量时,把称量物放在 左 盘。称干燥固 体药品时,必须在托盘上各放一质量相等纸 ; 称易潮解药品,必须放在 烧杯里称量。称量质 量一定药品时,先把 砝放码在 盘右,游码移至 预定示数,再用 药添匙加 药,品直至天平平衡。
第27页
过滤法:(操作要领)
一贴:滤纸紧贴漏斗内壁 二低:滤纸边缘要低于漏斗口边缘;
滤液液面要低于滤纸边缘。 三靠:烧杯嘴要紧靠玻璃棒;
玻璃棒末端要斜靠在滤纸三层处; 漏斗下端管尖要紧靠烧杯内壁。
第28页
水体净化方法
A、沉淀法 B、过滤法 C、蒸馏法
第29页
⑴该硫酸未开启前质量为 克(瓶除外)其 中溶质质量为 克。
⑵欲配制600克溶质质量分数为19.6 %稀硫酸,
需要这种硫酸 毫升,加水
毫升。
第21页
1、小李从100克10%食盐溶液中取出30克溶液,则
取出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为( ) A
A、10% B、1% C、33% D、3.3%
化学优质课公开课4.浊液与乳化现象
![化学优质课公开课4.浊液与乳化现象](https://img.taocdn.com/s3/m/50a717d3376baf1ffd4fad52.png)
(2)洗涤:用洗涤剂(乳化剂)将衣服上、餐具上的油污洗掉
悬浊液:固体小颗粒分散到液体中形成的混合物。 乳浊液: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 溶液、悬浊液质的状态 被分散物质是否能溶解
外观 久置现象
实例 相同点
固体、气体、液体
固体
液体
能溶解
不能溶解
均一、大多透明
溶液: 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的、 稳定的混合物。
判断物质是否是溶液: (1)是否均一稳定; (2)是否是一个(或多个)物质溶解于另一个物质中形成
的混合物。
下列物质在水中,能形成溶液的是( D )
A.面粉
不溶于水
B.汽油
不溶于水
C.泥土
不溶于水
D.味精
可溶于水
浊液
悬浊液:固体小颗粒分散到液体中形成的混合物。 乳浊液: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
油水
泥水
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区别与共同点:
分散前被分散物质的状态 被分散物质是否能溶解
外观 久置现象
固体、气体、液体 能溶解
均一、大多透明 稳定,不分层
固体
液体
不能溶解
浑浊、不均一
悬浊液:固体小颗粒分散到液体中形成的混合物。 乳浊液: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 溶解:被分散物质能均匀地分散到溶剂中的过程。 稳定性:在外界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溶质不会从溶液中分离出来。
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区别与共同点:
分散前被分散物质的状态 被分散物质是否能溶解
外观 久置现象
固体、气体、液体 能溶解
均一、大多透明 稳定,不分层
固体
液体
不能溶解
浑浊、不均一
不稳定,沉淀 不稳定,分层
公开课溶液形成,溶解时放热吸热的课程教案
![公开课溶液形成,溶解时放热吸热的课程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b474c2b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e1ecd37.png)
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课题1溶解时的放热和|吸热现象甘立梅一、设计思路:新课标下的化学教学,不仅强调要教给学生化学知识,更要教给学生技能,教给学生学习化学的科学方法。
我采用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系统地让学生学会实验探究的一般步骤,即:有演示实验提出问题、对演示实验进行猜想、明确学生实验的目标由教材提供的实验仪器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得出结论、表达与交流等,因为实验探究是新课程标准的重点要求,是新课程改革的突破口,其中实验方案的设计尤为重要。
同时整合教材,将NaOH溶于水作为一个趣味实验作为导入,然后在巩固练习时对NaOH溶于水作进一步的详细讲解,为本节课的探究实验埋下伏笔。
在本节课的探究实验中通过学生分组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协作精神,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合作学习。
在实验完成后对结论的归纳总结,强调代表物质在溶解时的吸热或者放热,为中考常见题型打下基础。
对于溶解过程的微观解释,即同时存在两个过程(扩散过程和水合过程),由于现在降低难度,所以只是简单介绍,这样既为高中打下基础,又不拔高难度。
二、^情分析由于上学期已经进行过探究实验的讲解与练习,学生有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基本上了解实验探究的思维模式。
但由于时间和仪器配置的关系,学生亲自动手实验的机会比较少,所以动手能力比较差。
而且以前的实验目的,实验仪器,实验方案,实验装置图基本上是现成的,学生探究起来比较容易,只要按照步骤就可以了,但本次实验需要学生自己由提供的仪器设计实验方案和装置图,这无疑增加了难度。
本节课主要就是如何激发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的探究能力,如何设计装置图。
知识与技能:探究几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的温度变化。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在实验探究中学习科学和科学实验的方法,练习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生活中常见的问题,树立学知识、用知识的正确观念。
、教学重点:探究物质在溶解过程中常常伴随着吸热或放热现象五、教学难点:评价实验方案。
《第一节 铁及其化合物》公开课优秀教案教学设计(高中必修第一册)
![《第一节 铁及其化合物》公开课优秀教案教学设计(高中必修第一册)](https://img.taocdn.com/s3/m/cc62b60648d7c1c708a14563.png)
铁及其化合物,是高中阶段学习的非常典型的一种变价金属元素系列,这一部分内容和氧化还原理论联系密切,又和好多的实验物质制备,工业产品生产相关联,所以在实验题和化学工艺流程题中经常见到铁及其化合物的身影,为了好好掌握,还是先看看价类二维图吧!1、铁的误区警示常温下,铁与水不反应,只有在高温条件下,Fe才会与水蒸气反应。
1.某研究小组为了探究“铁与水蒸气”能否发生反应及反应的产物,进行了下列实验:用如图所示实验装置,在硬质玻璃管B中放入还原铁粉和石棉绒的混合物,再结合一些步骤,就可以完成高温下“Fe与水蒸气的反应实验”(已知石棉绒是耐高温材料,不与水和铁反应)。
Ⅰ.探究“铁与水蒸气”能否发生反应(1)如何检查该装置的气密性。
(2)实验中石棉绒的作用是。
(3)反应一段时间后,有肥皂泡吹起时,用点燃的火柴靠近肥皂泡,当时(填实验现象),说明“铁与水蒸气”能够进行反应,写出铁与水蒸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Ⅱ.探究“铁与水蒸气” 反应的产物(1)假设还原铁粉反应完全,黑色固体为某种单一成分,为研究黑色固体成分,该研究小组甲同学提出以下假设:假设一:黑色固体全部是Fe3O4假设二:黑色固体全部是Fe2O3假设三:黑色固体全部是FeO乙同学认为即使不通过实验就可以否定甲同学的一个假设,你认为乙同学否认的假设是,理由是。
(2)若假设一正确,请设计实验加以验证,完成下列表格(仪器自选)。
限选实验试剂:1 mol·L-1硫酸、2 mol·L-1NaOH溶液、新制氯水、澄清石灰水、酸性KMnO 4溶液、KSCN 溶液、品红溶液【答案加评分标准】Ⅰ.(1)将C 处导气管末端浸入水槽中,微热A 处圆底烧瓶,气管末端出现气泡,停止加热后气管末端出现一段水柱,则气密性好,否则气密性不好(2分)(2)增大铁粉与水蒸气的接触面积(1分)(3)肥皂泡破裂,有爆鸣声(2分)3Fe+4H 2O(g)Fe 3O 4+4H 2(2分)Ⅱ. (1)假设二(1分)由于Fe 2O 3为红棕色粉末,则可以根据固体颜色直接否定假设二(1分)△【解析】试题分析:Ⅰ.(1)气密性检查一般用液差法,即将C 处导气管末端浸入水槽中,微热A 处圆底烧瓶,气管末端出现气泡,停止加热后气管末端出现一段水柱,则气密性好,否则气密性不好。
化学初中溶液的形成教案
![化学初中溶液的形成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373aa59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762b8bb.png)
化学初中溶液的形成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溶液的定义和特点;
2. 掌握不同溶质在溶剂中的溶解度规律;
3. 了解溶解度曲线的含义和应用;
4. 掌握如何调节溶解度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
1. 溶液的定义和特点;
2. 不同溶质在溶剂中的溶解度规律。
三、教学难点:
1. 溶解度曲线的含义和应用;
2. 如何调节溶解度的方法。
四、教学准备:
1. 教材:化学教材;
2. 教具:实验器材、PPT等。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实验或生活案例引导学生认识溶液的形成过程。
2. 概念解释:介绍溶液的定义和特点,引导学生思考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的作用。
3. 知识讲解:讲解不同溶质在溶剂中的溶解度规律,引导学生认识浓溶液和稀溶液的区别。
4. 案例分析:通过实例分析,引导学生了解溶解度曲线的含义和应用。
5. 实验操作:设计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自动手体验不同溶质在溶剂中的溶解度规律。
6. 讨论交流:引导学生讨论如何调节溶解度的方法,并总结出有效的调节方法。
7.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拓展延伸,了解其他溶液相关知识,并提高对溶液的认识。
六、课堂检测:
设计简单的选择题、判断题等形式的测试题,检验学生对溶液形成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七、作业布置:
布置有针对性的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以便更好地应用和拓展。
八、教学反思:
及时总结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今后的教学改进提供参考。
《水的组成》PPT课件(公开课)2022年人教版 (12)
![《水的组成》PPT课件(公开课)2022年人教版 (12)](https://img.taocdn.com/s3/m/87586c3cda38376bae1fae2c.png)
②讨论探究法:其教学模式为情景—思考、讨论—交流、归 纳—总结完善。
③ 学业评价:通过提问、解决问题、评价表等方法评价学生的 学习,通过互评、自评等反馈学生学习效果,促进学生发展。
2、学法: 食盐,生活中常见,人们常用的调味品,学生很熟 悉;常见的盐,前面已有基础,因此在学法上我侧重自
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 ①自主学习:指导学生以实际生活的经验和对知识 的回顾,归纳出常见盐的用途、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3、在确定教学目标方面,我以前的教学目标是认识水的组成;了解单质、 化合物的区别;重、难点是电解水实验的分析,现在我确定难点是区别化 合物、单质、氧化物及它们的关系。我觉得学生学习了本课后,水的组成 的结论一般都能说出,但给一些物质让其从上面几个方面来区别就是好学 生也为难。
4、在处理重难点方面,通过例证来说明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及在化学反应 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充分利用教材后的习题作为学习资源,利用圈图,让 学生明了物质的分类。
化合物
单质
氧化物
混合物
单质 纯净物
化合物
氧化物 其他化合物
并列关系
包含关系
六、说反思
1、在教材分析方面,我认为教材的安排按二条线在进行,一是按化学的定 义让学生学习相关内容,二是按身边的物质进行知识延伸。所以我在引入 本节课时就根据这两条线来引入,学生会很自然地将思绪回到化学之中。
2、在学情分析方面,学生学了哪些基本知识和技能,具备了哪样的分析问 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老师心里有本帐。据此,我在教学流程这个方面, 按学生的发展思维循序渐进,逐步推进。由于多数学生对这门课较感兴趣, 教师的风趣幽默及谐音记忆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为后面学习微 观粒子的知识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溶液的形成》课件 (公开课)2022年九年级化学精品PPT
![《溶液的形成》课件 (公开课)2022年九年级化学精品PPT](https://img.taocdn.com/s3/m/58bc8c5cdd3383c4ba4cd2d4.png)
C干冰升华时吸热,使周围温度降低,大量的水蒸气凝结 成小水滴
D干冰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产生了大量的白色气体
检验一种气体是否是CO2的最可靠的方法是: A通入澄清的石灰水,看石灰水是否变浑浊 B该气体无味,再通入澄清的石灰水,看石灰水是
否变浑浊
C将燃着的木条伸入气体中,看火焰是否熄灭 D通入石蕊试液中看是否变红
B 二氧化碳参与光合作用,可用作温室的肥料
C 二氧化碳含碳元素,可用作燃料
D 二氧化碳无毒,可溶于水,可做作汽水
镁条可以继续在二氧化碳中燃烧,
点燃
2Mg+CO2
2MgO+C
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B 该反应中镁发生了氧化反应
C 该反应中碳元素由+4价变为0价
D 镁着火时用二氧化碳灭火
试管号 溶质
2
碘
②
碘
3 高锰酸钾
③ 高锰酸钾
溶剂 水
汽油 水
汽油
溶解情况 碘难溶于水 碘溶于汽油 高锰酸钾溶于水 高锰酸钾难溶于汽油
●不同的溶质在同一种溶剂中的溶解情况不同 结论
●同一种溶质在不同的溶剂中溶解情况不同
酒精能够在水中溶解吗?
在探究实验一中,盛有高锰酸钾溶液(用高锰 酸钾是为了显色,利于观察)3号的试管中,向其中 缓缓加入约2mL的酒精。
室加入适量的二氧化碳。这是因为 :(B)
A CO2可使害虫窒息死亡,以防治病虫害
B 可以促进植物的光合作用
C 可产生温室效应,提高室温
D 能灭火,施用后可以防止火灾
2、地球大气层中 CO2的含量增多, 产生温室效应导致
全球变暖,若继续增加CO2的含量,后果不堪设想。
(1) 空气中 CO2的正常体积分数为
gkh教案-公开课-教学设计
![gkh教案-公开课-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77bcad48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61226f1.png)
gkh教案公开课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为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四章第二节“溶液的组成和特点”,详细内容包括溶液的概念、组成及其特点,溶液的制备方法,溶液的浓度及其计算。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溶液的概念、组成及其特点,了解溶液的制备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通过对溶液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真理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溶液的制备方法,溶液浓度的计算。
2. 教学重点:溶液的概念、组成及其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烧杯、试管、滴定管等。
2. 学具:教材、笔记本、实验报告册、实验器材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溶液实例,如食盐水、糖水等,让学生初步了解溶液的组成和特点。
2. 知识讲解:讲解溶液的概念、组成及其特点,介绍溶液的制备方法,溶液的浓度及其计算。
3. 例题讲解:分析并解答溶液浓度计算的典型例题,引导学生掌握解题方法。
4. 随堂练习:布置有关溶液浓度计算的练习题,及时检查学生掌握情况。
5. 实验操作:安排学生进行溶液制备和浓度测定的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6.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探讨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六、板书设计1. 溶液的概念2. 溶液的组成及其特点3. 溶液的制备方法4. 溶液浓度的计算七、作业设计1. 题目:计算下列溶液的浓度。
例题1:已知某溶液中含有5g食盐,密度为1.2g/cm³,体积为100cm³,求该溶液的浓度。
答案:该溶液的浓度为5%。
例题2:某溶液中含有10g糖,密度为1.0g/cm³,体积为200cm³,求该溶液的浓度。
答案:该溶液的浓度为5%。
2. 题目:某溶液中含有8g食盐,密度为1.0g/cm³,体积为150cm³,求该溶液的浓度。
答案:该溶液的浓度为6.7%。
溶液的浓度教学设计,优质课.doc
![溶液的浓度教学设计,优质课.doc](https://img.taocdn.com/s3/m/fd5aff07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8d315bc.png)
溶液的浓度教学设计,优质课溶液浓度教学设计优质课初中溶液的浓度教案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溶液的浓度第一课时篇一: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一、基本信息二、对本节课的基本认识与理解三、教与学的过程设计123 四、板书设计五、导学案: 4 5 篇二: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公开课教案【引入】物质的量是化学上的重要物理量,是把宏观物质与微观粒子数联系起来的桥梁。
学习配制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对于学习化学和今后的工作,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那么,怎样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呢?配置过程中又需要哪些仪器呢?这就是这节课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
我们以配置配制100mL0.50mol/L氯化钠溶液为例。
实验原理是C=n/V=m/MV 一、实验仪器P16 烧杯、容量瓶、胶头滴管、量筒、玻璃棒、药匙、、托盘天平[引入]我们用什么来量取氯化钠呢?[生答]托盘天平托盘天平使用的注意事项:①使用前应先调整天平的零点②两个托盘上各放一张大小相同的称量纸,易潮解、易腐蚀的药品,需放在玻璃器皿中称量③称量时遵循左物右码④用镊子夹取砝码应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托盘天平的精确度0.1g。
⑤称量完毕,应将砝码回盒,游码归零[讲述]所需溶质的质量有了,那么,所需水的量呢?我们能否算出它的质量或体积呢?显然,我们根据题中条件,无法算出水的量。
我们不能通过用一定量的水和NaCl混合来配出所需的NaClub溶液呢?那么,是不是就没有办法了呢?【展示】100mL 容量瓶。
这种仪器可以帮助我们达到目的。
讲述:容量瓶的使用及注意事项。
容量瓶:梨形、平底、细颈玻璃瓶,瓶口配有磨口玻璃塞或塑料塞容量瓶的使用1、容量瓶的体积固定,规格(100 mL、250 mL、500 mL、1000 mL等)。
2、使用前须检验容量瓶是否漏水。
3、容量瓶上标有温度(20℃)、容积、刻度线4、容量瓶不能用于溶解、稀释和储存溶液5、精确度0.01 容量瓶是准确配置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仪器,其容积是在20℃时标定的,而绝大多数物质溶解时都会伴着吸热或放热过程的发生,引起温度的升降,从而影响到溶液的体积,使所配制的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不准确。
溶液的形成 (公开课)
![溶液的形成 (公开课)](https://img.taocdn.com/s3/m/8ef598f5910ef12d2af9e786.png)
想一想: 生活中还有这样的例子吗? 用洗发剂洗去头发上的油脂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用肥皂、洗衣粉洗去衣服上的污渍
常见的乳浊液:牛奶、油漆 乳浊液和溶液的区别
宏观特征 实例 溶液 均一、稳定 食盐水 乳浊液 不均一、不稳定 牛奶
悬浊液:固体小颗粒分散在液体中形成不均一、 不稳定的混合物
常见的悬浊液:泥水、淀粉水的混合物、钡餐
1、一瓶蔗糖水,若倒出第 一杯其甜度 和倒出的第二杯甜度相比(C ) A .变大 C .不变 B .变小 D .无法判断
2、溶液中的溶质可以是(D ) A.固体 C.气体 B.液体 D.三者都可以
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D )
A.任何均一、稳定的液体都是溶液
B.泥水中泥是溶质,水是溶剂
C.溶液中只能含一种溶质
水和乙醇
溶剂 溶质 水 酒精
振荡前 现象
震荡后 现象
静置后 现象
结论
分层
均匀 混合
不分层 水和乙醇 能够互溶
实验探究三 :溶质和溶剂的确定
体系 溶质 气体 气+液 固体 固+液 液+液 无水 量少 有水 非水物
溶剂 液体 液体 量多
水
反戈一击
联想生活中的实例,谈谈溶液的 用途。
为什么化学反应常常在溶液中进行?
扩散过程 水合过程
溶质分子(或离 子)向水中扩散
吸收热量
溶质分子(或离子)和 水分子作用生成水合分 子(或水合离子)
放出热量
如CaO(生石灰) 若Q吸﹤ Q放,则溶液温度升高;浓硫酸、NaOH、
若Q吸﹥ Q放,则溶液温度降低 若Q吸=Q放,则溶液温度不变
如 NH4NO3 KNO3
如NaCl
中班科学公开课精品教案《溶解》(精选
![中班科学公开课精品教案《溶解》(精选](https://img.taocdn.com/s3/m/b69eaf75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8c79aac.png)
中班科学公开课精品教案《溶解》(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班科学领域教材第四章《生活中的科学现象》,详细内容为《溶解》一节。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幼儿了解溶解现象,掌握基本的溶解概念,并探索不同物质的溶解性。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溶解现象,知道溶解的基本概念。
2. 培养幼儿观察、实验、表达的能力,激发幼儿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3. 培养幼儿合作、分享、交流的良好品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让幼儿理解溶解现象的本质,掌握溶解的基本概念。
2.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操作,让幼儿探索不同物质的溶解性,培养幼儿的观察、实验、表达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验材料(盐、糖、面粉、沙子、水、玻璃杯)、演示板、板擦、粉笔。
2. 学具:每组一份实验材料(盐、糖、面粉、沙子、水、玻璃杯)、画纸、彩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讲述一个关于“糖溶解”的故事,引发幼儿对溶解现象的兴趣。
2. 例题讲解(10分钟)(1)展示盐、糖、面粉、沙子等物质,让幼儿观察并说出它们的名称。
(2)教师进行演示实验,让幼儿观察并描述溶解过程。
(3)讲解溶解的概念,让幼儿理解溶解现象。
3. 随堂练习(10分钟)(1)幼儿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物质的溶解性。
(2)每组讨论并记录实验结果,教师巡回指导。
(1)每组派代表汇报实验结果,其他幼儿补充。
5. 课堂小结(5分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溶解现象的特点。
六、板书设计1. 《溶解》2. 内容:(1)溶解现象(2)溶解概念(3)不同物质的溶解性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家里常见的固体物质,尝试将它们溶解在水中,并记录实验结果。
2.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让幼儿直观地感受到溶解现象,但部分幼儿对溶解概念的理解仍有所欠缺,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2. 拓展延伸:让幼儿尝试探索其他物质的溶解性,如碳酸饮料中的二氧化碳、醋中的酸等,丰富幼儿的科学知识。
浙教版科学课件《物质的溶解》优秀公开课ppt1
![浙教版科学课件《物质的溶解》优秀公开课ppt1](https://img.taocdn.com/s3/m/ebfe35e059eef8c75ebfb39c.png)
控制变量法:对比实验
二、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溶质 溶剂 温度 现象
结论
探究一 不同 相同 相同
溶解性与溶质的性质有关
探究二 相同 不同 相同
溶解性与溶剂的性质有关
探究三 相同 相同 不同
溶解性与温度有关
探究1: 溶解性与溶质的性质是否有关?
用量筒各量取5mL水,分别加入A、B、C三支试管中,再 分别加入食盐、蔗糖、熟石灰各1g,振荡片刻,静置,观察物 质的溶解情况。
物质溶解过程,温度升高还是降低,要看这两种 过程的热量多少。吸收多于放出,温度下降,例 如硝酸铵溶解。
小结
一、物质的溶解性
1、涵义 通常把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里
的能力,叫做溶解性。
多 取数1支固试体管物,质加的入溶5解mL性水随,着然温后度加的入升3高g蔗而糖增,强充,分如振:荡硝,酸蔗钾糖是否能完全溶解?如不能完全溶解,将试管加热,观察实验现象。
结论: 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有:
温度(外因)
溶质和溶剂的性质(内因)
总结:
影响固体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有:溶 质的性质、溶剂的性质和温度。
(1)不同的物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物 质的溶解性与溶质本身的性质有关) (2)同一种物质在不同的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 (物质的溶解性与溶剂的性质有关)
(3)同一种物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性与温度有 关 影响气体溶解能力大小的因素:
物质溶解时,是从外界吸收热量,还是向外界放出热量?如何确认吸热或放热?如何用实验来证明你的假设?
例如,高锰酸钾易溶于水,而泥沙就难溶于水。
在一定的条件下, 物质溶解在水里,通常发生两种过程:一种是溶质的分子(或离子)的扩散过程,这种过程吸收热量,是物理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溶液形成
第二课时
[学习情境]取一块轻玻璃片,在玻璃片上滴上几滴水,上放一个盛水的小烧杯,向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的硝酸铵固体,迅速搅拌使之溶解,拿起烧杯,观察现象。
[现象]玻璃片与烧杯固定在一起。
[设问]请大家猜想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学生讨论]
[学生发言](教师给予鼓励)
[教师演示]将上述固定在一起的玻璃片与烧杯放在热水中,观察现象。
[学生观察结果]玻璃片与烧杯分开。
[教师]请进一步肯定刚才的猜测。
[小结猜测结果]硝酸铵溶解时使溶液温度降低,玻璃片上的水层遇冷结冰,将玻璃片与烧杯冻在一起。
[设问]我们的猜测是否正确?物质溶于水是否都是这样的?
[过渡]下面我们进行活动探究,解决以上问题。
[活动与探究](投影展示)
仪器:烧杯、玻璃棒、温度计
药品:固态NaCl、NH4NO3、NaOH
探究内容:设计实验方案,研究溶液温度的改变,探究各固体溶解时是放出热量还是吸收热量。
实验方案:。
画出所设计的实验简图:。
观察记录:
水中加入的溶质NaCl NH4NO3MaOH
加入溶质前水的温度/℃
溶解现象
溶质溶解后溶液的温度/℃
结论
[学生活动]
[展示与交流](以小组为单位,分别展示各组的实验方案,实验简图,并描述实验结论)
[探究情况](选一组探究情况)
实验方案:将温度计插入盛水的烧杯中,观察温度并记录;向烧杯中加入一种固体,用玻璃棒迅速搅拌,读出温度计的刻度并记录。
对另两种固体做同样的实验。
溶解现象;用手触摸各烧杯外壁,NaCl溶液的烧杯无明显变化,盛NH4NO3溶液的烧杯较冷,盛NaOH溶液的烧杯壁较热。
结论:NaCl溶解时溶液温度变化不明显;NH4NO3溶解时溶液温度降低,溶解时吸收热量;NaOH溶解时溶液温度升高,溶解时放出热量。
[引导学生思考]同样都是溶解过程,为什么有的吸收热量,有的放出热量?
[演示与分析](可用多媒体演示下述过程)
溶质溶于水时温度变化的实质:在溶解过程中发生了两种变化,一种是在水的作用之下,溶质的分子(或离子)被拆开,向水中扩散,这一过程吸收热量;另一种是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和水分子作用,给合成水合分子(或水合离子),这一过程放出热量。
不同的溶质,这两种过程吸或放出的热量不同,这就使溶液的温度发生变化。
有的溶质溶解时,扩散过程吸收的热量小于水合过
程放出的热量,表现为溶液的温度升高,此溶解过程向环境放出热量;反之则溶液的温度降低,此溶解过程从环境吸收热量。
[小结板书]二、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物质在溶解的过程中有的吸收热量,有的放出热量。
[引导]如果没有温度计,你如何设计实验方案来探究溶解时的吸热、放热现象,你能设计出几种方案?
[投影]可供选择的用品有:烧杯、玻璃棒、广口瓶、单孔塞、玻璃导管、橡皮管、U形管、轻玻璃片、NaCl、NaOH、NH4NO3。
[设计探究]
[交流与展示](同学互相交流设计结果)
几种设计方案:1.在三个盛水的烧杯中,分别加入NaCl、NH4NO3、NaOH固体,用玻璃棒搅拌,以手触摸烧杯外壁来判断溶液温度的变化。
2.在三个广口瓶中加入一定量的水,分别加入NaCl、NH4NO3、NaOH固体,迅速将带导管的塞子塞住瓶口,导管的另一端伸入水中,轻轻振荡广口瓶,观察导管另一端的现象。
若导管另一端出现气泡,则证明溶解时溶液温度升高,气体膨胀;若导管中有一段水柱,则证明溶解时溶液温度降低,气体收缩。
3. 在三个广口瓶中加入一定量的水,分别加入NaCl、NH4NO3、NaOH固体,迅速用带U形管的塞子塞住瓶口(在U形管内事先装一段水柱),轻轻振荡广口瓶,观察水柱的移动情况。
[活动探究](连接仪器,验证实验方案的可行性)
[反思]通过本节课学习,你学到了什么?
[学生发言]
[教师小结]本节课通过实验探究,认识了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的温度变化,并了解了溶液温度变化的实质。
通过再设汁再探究,使我们初步了解了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
[作业]将家中的日用品溶于水中,探究溶解时的吸热、放热现象。
板书设计
二、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物质在溶解的过程中有的吸收热量,有的放出热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