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联储利率调控的“前世今生”-最新年文档
从泰勒规则看美联储政策框架的演变与革新
从泰勒规则看美联储政策框架的演变与革新8月27日,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在杰克逊霍尔年会上发表题为《新经济挑战和美联储货币政策评估》的演讲,称美联储将调整现有的货币政策框架,寻求实现2%的平均通胀率长期目标,并更侧重实现充分就业。
这一里程碑式的调整,标志着美联储的利率决策机制迈入了一个新的转折期。
泰勒规则及其发展美国国会在《联邦储备法》中,明确规定了美联储的货币政策目标为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适度的长期利率。
基于双重授权与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实践经验,约翰·泰勒于1993年提出了泰勒规则,以简单的公式描述了通胀水平、产出水平和联邦基金利率之间的关系。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美国经济进入大缓和时期,期间经济增长与通胀预期温和稳定,菲利普斯曲线形态陡峭,因此,在沃克尔与格林斯潘时代,泰勒规则隐含的理论利率水平与联邦基金目标利率高度吻合,泰勒规则对美联储利率决策的解释能力较强。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美联储制定的联邦基金利率多次偏離传统泰勒规则隐含的理论利率目标,传统泰勒规则的适用性迎来了巨大挑战。
因此美联储官员与经济学家们,根据危机应对的特殊要求和美国经济结构变化,对泰勒规则的变量和参数进行了一系列修订。
2008年,金融危机导致美国经济陷入严重衰退,相较于价格稳定,当时美联储更为看重经济产出目标,伯南克对传统泰勒规则进行修订,将产出缺口的反应系数从0.5提升至1,潜在通胀目标由2%提升至2.5%。
2012年,美国经济开始复苏,但失业率仍然高企,美联储主张在经济深度衰退之后的复苏阶段,应相对长时间地维持超低利率。
基于伯南克的鸽派立场,伊文思规则应运而生,将货币政策与就业紧密挂钩,向市场传达美联储注重经济增长(尤其是充分就业)的政策信号,同时,引入经济指标的临界值作为加息的触发标准,承诺在失业率低于6.5%以及通胀率预期高于2.5%之前,美联储将维持零利率水平不变。
2014年耶伦继任后,对劳动力市场的重视程度进一步加强,基于此前多轮修订的泰勒规则,耶伦发展出了最优控制方法,使联邦基金目标利率能够最小化失业率和通胀率与目标值的偏离度。
1993-2005年美国货币政策的演化分析
1993-2005年美国货币政策的演化分析一、1993-2005美国利率政策的背景20世纪90年代以来,尤其是1993年以来,美国经济开始了长达8年之久的快速增长,并保持了较低的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直到2001年才出现衰退的趋势。
这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美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这一时期美国的经济运行与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密切相关,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以下简称“美联储”)的利率调整变得十分频繁。
在1993-2005年间,美国利率政策的成功运用离不开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2006年1月卸任,时年79岁),这位当之无愧的历史上最伟大的中央银行家在他18年的“统治”时间里,经历了1987年黑色星期天的股灾,1998年俄罗斯债券延期偿付的金融灾难,“9·11事件”后的经济恐慌。
他不断将美联储利率(美联储的基准调整利率)以0.25的百分点上下浮动,实施了有史以来最为成功的货币政策。
美国联邦储备银行以利率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使利率对经济既不起刺激作用也不起抑制作用,从而让经济以其自身的潜能在低通货膨胀下持久稳定地增长。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盯住利率”(盯住政府国库券利率)是美联储惟一的货币政策目标。
自1987年以来,联邦基金利率的走势主要受通货膨胀率影响,当通胀率升高时,根据劳动力市场和就业人口增长率进行测算,提高利率;当经济陷入衰退,或者受到重大外力冲击时,则让更多的资金进入市场。
正是在这一货币理论的影响下,在近十多年的时间里,以货币供应量为中介目标的货币政策操作体系被美联储奉为法宝,并被世界各国纷纷效仿。
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人改变了投资方式,使得社会上充满了大量的流动资金,而这些资金没有被、也很难被包括在货币供应量之内。
因此,如果继续使用货币供应量作为判断、指导经济增长的准则,就会出现越来越大的失误。
1993年7月22日,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在参议院作证时出人意料地宣布:美联储决定放弃实行了十余年的以调控货币供应量来调控经济运行的货币政策规则,改以调整真实利率作为对经济实施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
美国货币政策与利率调整
美国货币政策与利率调整在当前全球化经济背景下,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其货币政策的调整对全球经济格局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美国货币政策的核心工具之一就是调整利率。
本文将探讨美国货币政策的一般框架,以及利率调整对经济影响的机制。
一、美国货币政策的一般框架美国货币政策的决策机构是美联储(Federal Reserve),它的目标是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来实现稳定的经济增长、低通货膨胀和充分就业。
具体来说,美联储通过开展开放市场操作、调整存款准备金率以及制定货币政策利率等方式来达到货币政策目标。
其中最重要的是货币政策利率的调整,即联邦基金利率。
联邦基金利率是银行间最短期间的无担保贷款利率,也是其他市场利率的基准。
二、联邦基金利率调整对经济的影响联邦基金利率的调整对经济有着重要的影响。
当美联储调高联邦基金利率时,旨在遏制通货膨胀压力,因为较高的利率会减少信贷供应和投资支出,从而抑制经济活动,降低通胀预期。
相反,当美联储降低联邦基金利率时,旨在刺激经济增长和就业。
较低的利率促使企业和个人借贷成本降低,增加消费和投资支出,推动经济活动。
三、联邦基金利率调整的影响因素联邦基金利率的调整取决于一系列因素。
首先是经济数据,包括就业数据、通胀数据以及经济增长数据。
美联储会根据这些数据来判断经济状况,并据此调整利率。
其次是全球经济状况。
由于美国是全球最大的经济体,全球经济的变化也会对美国经济产生影响。
例如,全球经济增长疲软或金融市场动荡可能促使美联储调低利率来支持经济增长。
最后是货币政策的前瞻性。
美联储之前的利率调整并不仅仅取决于当前经济数据,还考虑到对未来经济预期的影响。
因此,市场对于美联储领导人的讲话和评论也会密切关注,以预测未来货币政策的走向。
四、美国货币政策的全球影响美国货币政策调整对全球经济产生广泛影响。
首先,美国是全球最大的经济体,其经济状况和货币政策变化会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济产生溢出效应。
其次,美国货币政策的调整会导致全球金融市场的波动。
美联储近十年利率变化
美联储近十年利率变化
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简称美联储)作为国家经济的操纵者,到目前为止,它的利率政策一直改变着美国、亚洲、欧洲以及全球市场的经济发展和稳定景象。
近十年来,美联储利率经历了下调、调高、降低等快速变化,并带来了一系列重要影响。
2008年,由于全球金融危机,美联储将利率下调至0.25%,旨在缓解经济增
长压力,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但同时也增加了通货膨胀和住房价格上涨的风险,这种低利率状态一直持续到2015年底。
此后,美联储利率开始走向上升,从2016年的0.5%上升到2018年的2.25-
2.50%,短期回落至2019年底的1.50-1.75%。
从2019,美联储决定继续政策宽松,将目标利率保持在1.5-1.75%的范围内,以确保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稳定。
此外,美联储大力投资共享经济、降低就业压力、改进财富不均和激励更多创新,以吸引投资者入市,扩大经济活力,确保经济增长持续。
回顾美联储近几年利率政策的变化,可以看出美国政府一直负责任地把握利率的调整,以支持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稳定。
美联储利率变动将继续推动和影响世界经济,并将对全球资本市场产生深远影响。
美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历程与经验
美国历史上曾实施严格的利率管制,此举有效化 解了当时的经济金融危机,也体现了战后国家 干预经济的政策思想。
美国的利率市场化由直接融资体系和影子银行体 系的快速发展所引发,也与其时美国政府追求市场配 置资源和提升社会生产率的政策导向相适应。
当时,美国利率市场化的启动环境和进程并不理 想,存款保险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和混业监管体系的确 立,为利率市场化成功完成提供了制度保障。
其次,银行机构经营困难,难以应对证券市场的 挑战,金融体系出现不稳定。僵化的利率管制不能适 应当时通货膨胀的严峻形势。高通胀导致的负市场利 率环境下,银行存款对投资者的吸引力急剧下降。同 时,证券市场的不断发展,金融国际化、投资多样化 又导致银行存款大量流向证券市场或转移至货币市 场。传统银行业务急剧萎缩,一些存款性金融机构如 美国储蓄和贷款协会出现了生存危机。
同时,各州的《高利贷法令》则规定银行放款的 最高利率限制。至此,美国进入了利率管制时代。
二、20 世纪 60 年代后利率管制的弊端日益显现
60 年代以后,以“Q 条例”为代表的利率管制乃 至金融管制措施越来越不适应经济金融的发展,其弊 端逐渐显现。
首先,僵化的资金价格不能使资金向优质银行配 置,经营能力强的银行其规模难以扩展,难以通过正 常的市场竞争实现银行体系内的优胜劣汰。
美联储的前世今生
美联储的前世今生文/ 兰春庆美联储像一只看不见的手影响着全球经济、金融及资本市场的走势,正因此,美联储被世人称为是世界上最为神秘的金融机构。
2018年2月5日,杰罗姆·鲍威尔(Jerome Powell)在华盛顿正式宣誓就职美联储主席,4月17日,美国总统特朗普提名克拉里达(Richard Clarida)为美联储副主席,堪萨斯州立银行专员鲍曼(Michelle Bowman)为美联储理事。
若这两项提名得到参议院确认,美联储以鲍威尔为首的“新三巨头”圈子基本成型。
特朗普身后,到底谁主宰着世界,在争夺世界的阴谋角逐中,从“控制海洋就是控制世界”到“掌握制空权就掌控了世界”,进入21世纪,人类的主战场从陆海空延伸到金融领域,从单一的战舰大炮到美联储储备委员会,金融经济王朝成为掌控世界真正的幕后黑手,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博士说过:“谁掌握了货币发行权,谁就掌握了世界!” 这也正是美国通过美联储控制当今世界的方式。
众所周知的美联储前主席艾伦·格林斯潘,他每次讲话时的气态、神色等,都会引起全球利率、汇率、股市、流动性的波动。
从这一意义而言,美联储像一只看不见的手影响着全球经济、金融及资本市场的走势,正因此,美联储被世人称为是世界上最为神秘的金融机构。
2017年11月2日,在美国华盛顿白宫,特朗普正式宣布提名杰罗米·鲍威尔(Jerome Powel)出任下一届美联储主席。
银行各自为阵独立战争后,1787年,美国通过宪法,成为联邦制国家。
在联邦体制下,美国的州就其治理意义而言,相当于一个国家。
州政府拥有制定州法律的权力,自主权力非常大,拥有自己的银行,但是没有统一的中央银行。
为何没有中央银行呢?据说,历史上,美国曾多次试图建立一个中央银行,但因为州议员担心央行权力过大,或央行会被少数利益集团绑架而没有成功。
这种担心并非空穴来风,美国是由一些独立的州以联邦的形式组成的松散组织,大部分行政权力在州政府手中,而非联邦政府。
美联储历次加息时间表及其影响
-------------精选文档-----------------美联储历次加息时间周期及其影响2016年5月18日公布的美联储4月会议纪要称,如果未来数据显示美国经济持续改善,美联储可能在6月会议上加息。
这是自去年12月加息之后,美联储释放的半年来最强烈的加息信号。
一、美联储历次加息时间周期背景及影响1982年以来,美联储共经历了5轮较为明显的加息:美联储第一轮加息时间周期为1983年3月-1984年8月,基准利率从8.5%上调至11.5%,经济复苏期。
1981年美国的通货膨胀率高大13.5%,接近超级通胀。
美联储通过大规模的加息抑制通货膨胀。
美联储第二轮加息时间周期为1988年3月-1989年5月,基准利率从6.5%上调至9.8125%,通胀抬头期。
1987 年股市崩盘,美联储紧急降息救市。
由于救市及时、股市下跌对经济影响不大,1988 年起通胀继续上扬,美联储开始加息应对。
美联储第三轮加息时间周期为1994年2月-1995年2月,基准利率从3.25%上调至6%,通胀恐慌期。
1990-1991年经济衰退,1994 年经济复苏势头重燃,为了控制通货膨胀,美联储加息应对,美国国债收益率大幅下降。
此次加息也被认为是导致此后97 年爆发亚洲金融危机的因素之一。
可编辑-------------精选文档-----------------可编辑美联储第四轮加息时间周期为1999年6月-2000年5月,基准利率从4.75%上调至6.5%,互联网泡沫期。
1999年强劲增长、失业率降至 4%。
互联网热潮导致通货膨胀,美联储加息应对。
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灭后,经济再次陷入衰退。
美联储第五轮轮加息时间周期为2004年6月- 2006年6月,基准利率从1%上调至5.25%,房市泡沫期。
当时房市泡沫涌现,此前的大幅降息激发了美国的泡沫。
2004年通胀抬头,美联储开始收紧政策,连续加息直接导致美国房地产泡沫破裂,直至次贷危机引发全球金融危机。
案例6美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
案例6美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一)管制的背景美国30年代以前的金融制度基本上是非管制型的。
虽然到1913年,才通过联邦储备法案建立了美国第一家真正的中央银行,但其实际行使职能一直到20年初期才开始,在金融管制方面也仅是想通过健全银行制度来提高效益,对银行业务,银行利率等都无限制。
真正对银行利率、银行业务实行管制是从1929年——1933年大箫条之后开始的。
美国大萧条时损失最大的产业可能是金融业,据估计能正常开业的银行到1993年时只有1929年时的一半(Bernanke,1983)。
而金融业的崩溃延长了大萧条的持续时间和加深了危机的深度。
所以,美国银行业也经历了建国以来最大规模的金融改革,最突出的一点是强化监督管理。
1933年一1935年通过了一系列金融法案,如银行法、证券法、证券交易法、联邦储备法、国民银行法案等。
其主要内容如下:(1)对银行支付存款利率进行限制;(2)限制银行对证券的投资;(3)对符合一定条件的存款给予保险;(4)对金融市场和银行机构进行管理、监督;(5)限制新银行开业,加强联邦储备银行权力。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Q项规则诞生了。
所谓Q项规则,只是按照联储规则顺序排出的一项规则,如第一项为A项规则,而对存款利率进行管制的规则正好是Q项,所以称为Q项规则,该规则规定(按银行法),银行对于活期存款不得公开支付利息,对于储蓄存款和定期存款的利率设定最高限度,所以Q项规则变成对存款利率进行管制的代名词。
联储系统的利率管制范围两年后从成员银行延伸到非成员投保银行,1935年银行法赋予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同样的权利范围。
从那时起,两个联邦机构同时规定银行可以支付的定期储蓄存款的最高利率。
1966年的“临时利率控制法案”又将这一规定扩大至储蓄、贷款协会、互助储蓄银行以及未参加联邦存款保险的银行。
规定利率上限被认为基于如下两个理由。
(1)限制银行间的存款利率竞争,维护银行体系的安全。
本世纪20年代时,银行间为了争夺存款,在存款利率方面展开竞争,导致了银行筹资成本上升。
美联储历次加息时间表及其影响
-------------精选文档-----------------美联储历次加息时间周期及其影响2016年5月18日公布的美联储4月会议纪要称,如果未来数据显示美国经济持续改善,美联储可能在6月会议上加息。
这是自去年12月加息之后,美联储释放的半年来最强烈的加息信号。
一、美联储历次加息时间周期背景及影响1982年以来,美联储共经历了5轮较为明显的加息:美联储第一轮加息时间周期为1983年3月-1984年8月,基准利率从8.5%上调至11.5%,经济复苏期。
1981年美国的通货膨胀率高大13.5%,接近超级通胀。
美联储通过大规模的加息抑制通货膨胀。
美联储第二轮加息时间周期为1988年3月-1989年5月,基准利率从6.5%上调至9.8125%,通胀抬头期。
1987 年股市崩盘,美联储紧急降息救市。
由于救市及时、股市下跌对经济影响不大,1988 年起通胀继续上扬,美联储开始加息应对。
美联储第三轮加息时间周期为1994年2月-1995年2月,基准利率从3.25%上调至6%,通胀恐慌期。
1990-1991年经济衰退,1994 年经济复苏势头重燃,为了控制通货膨胀,美联储加息应对,美国国债收益率大幅下降。
此次加息也被认为是导致此后97 年爆发亚洲金融危机的因素之一。
可编辑-------------精选文档-----------------可编辑美联储第四轮加息时间周期为1999年6月-2000年5月,基准利率从4.75%上调至6.5%,互联网泡沫期。
1999年强劲增长、失业率降至 4%。
互联网热潮导致通货膨胀,美联储加息应对。
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灭后,经济再次陷入衰退。
美联储第五轮轮加息时间周期为2004年6月- 2006年6月,基准利率从1%上调至5.25%,房市泡沫期。
当时房市泡沫涌现,此前的大幅降息激发了美国的泡沫。
2004年通胀抬头,美联储开始收紧政策,连续加息直接导致美国房地产泡沫破裂,直至次贷危机引发全球金融危机。
美国利率市场化及对我国启示
美国利率市场化及对我国启示论文报告:美国利率市场化及对我国启示标题一:美国利率市场化的历史背景和发展美国历史上的利率市场化始于20世纪70年代。
随着政府的干预减少,市场力量的影响越来越大,银行间市场上的利率也逐渐成为了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自由定价机制。
此后,美国利率市场化进一步加速,国债市场和商品市场的开放也加速了利率市场化的进程。
特别是随着退休基金、机构投资者的增加,利率市场化不断推进。
标题二:美国利率市场化带来的利与弊利率市场化使得利率更趋于市场化,更加灵活,因此可以更好地反映市场的需求和供给情况。
此外,利率市场化也有利于提升风险定价的效率,促进风险分散,促进金融市场的发展。
同时,利率市场化也带来了一些弊端,比如市场风险增加,利率波动较大,以及对金融机构盈利能力等方面的影响。
标题三:美国利率市场化的启示美国利率市场化的成功经验,提供了一些有价值的启示。
首先,必须坚持市场化的改革方向,并注重市场机制的建立,使市场力量更加灵活;其次,要重视金融风险管理,在保证市场活力的同时也要做好风险防范工作;最后,要建立强有力的监管机制,保障市场的健康和稳定。
标题四:美国利率市场化对中国的启示对于中国而言,利率不断丰富市场化改革的目标与内容,因此可以借鉴美国的市场化经验,实现优化金融结构,提升金融市场的活力,强化对外开放的效果等目的。
此外,还可以通过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提高投资者的风险意识,加强风险管理,推进市场化改革的发展。
标题五:未来利率市场化发展的展望未来,将会有越来越多的金融工具和金融产品涌向市场,培养更多理性的投资人和机构投资者,提高了个人和机构的风险管理水平。
此外,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和监管稳健性的维持和发展将对市场起到更大的指导和支配作用,预计这一领域将会是短期内的主要发展方向。
案例一:1982年美国利率市场化的制度改革以及经济的发展1982年,美国政府进行了利率市场化的制度改革,允许银行机构在自由市场上交易贷款,完全放松了利率限制,将利率定价完全交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
美联储历次加息情况一览
美联储历次加息情况一览美联储加息的历史,就像是一部跌宕起伏的电影。
每次加息都有它背后的故事,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段旅程,看看这些加息背后都隐藏着什么。
一、加息的背景1.1 经济增长当经济在快速增长,大家都忙着消费、投资。
这个时候,物价往往会上涨。
为了控制通货膨胀,美联储会考虑加息。
你可以想象一下,钱在口袋里越来越多,买东西的价格也随之水涨船高。
这种情况下,美联储就像是一个稳住船头的船长,必须把利率调高,才能防止经济过热。
1.2 失业率再说失业率。
如果失业率低,大家都有工作,收入也在上涨。
可是,经济总是有起有落的,失业率一旦上升,消费就会下降,经济就会受到冲击。
美联储会通过调整利率来刺激经济,降低失业。
就像是打篮球时的战术变化,时而进攻,时而防守,灵活应对。
二、加息的过程2.1 加息的决策每次加息的决定,都经过深思熟虑。
美联储的官员们开会,分析数据、讨论经济形势。
这个过程像是在下棋,每一步都要小心翼翼,确保能赢得比赛。
有时候,他们会因为某个意外事件而调整计划,比如全球经济的变化、贸易关系的紧张等。
2.2 市场反应加息的消息一出,市场瞬间变得波动。
股市、债市,甚至是房市,都会受到影响。
投资者们像是被点燃的火药桶,争先恐后地做出反应。
有人欢呼雀跃,有人忧心忡忡。
这种情绪在市场上蔓延,形成一种独特的氛围,像是一场狂欢派对,谁也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2.3 人民生活加息不仅仅影响市场,还直接关系到我们每个人的生活。
房贷利率上升,买房的压力增加;信用卡利率上升,花钱变得谨慎。
普通家庭感受到的压力与日俱增,生活成本的上涨让人喘不过气来。
有时候,加息就像一块沉重的石头,压在大家的心头,让人心里发慌。
三、加息的影响3.1 消费信心加息对消费信心的影响不可小觑。
随着利率的上升,大家会开始考虑开支,缩减不必要的消费。
想想看,当你看到信用卡账单上的高利率时,是不是心里打起了鼓?这时,消费就变得小心翼翼,经济的活力也随之减弱。
美联储利率决议解析
——江老师
1、美联储简介:
美国联邦储备系统(英语:The Federal Reserve System或者Federal Reserve,非正式称为The Fed),简称美联储,负责履行美国中央银行 的职责。这个系统是根据《联邦储备法》(Federal Reserve Act)于1914年 11月16日成立的。
本次利率决议看点:
1、是否暗示加息。
(1)暗示加息——利空——贵金属大跌。 (2)未暗示加息时间——利多——贵金属暴涨。 2、GDP和通胀的描述。 如果降低GDP预期和通胀预期则利多,反之利 空。 3、点阵图。
交易策略:
追!
1、直播间喊单; 2、一对一喊单。
当前拥有投票权的人数为10人,储备委员会5人,纽约联储主席和其 他十一个联储主席中的4个。
红色部分为有投票权,重点看该部分联储官员的态度。
3、重要性:
决定世界货币——美元的走势,从而影响全球货币的价值。
美联储降息OR加息,宽松OR紧缩,都是股市的第一大影响因素。
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自1月会议以来获得的信息显示,经济成长有所放缓。就业市场状况进一 步有所改善,就业增长强劲且失业率下滑。一系列就业市场指标显示就业资源利用不足的情况正在 逐步减少。家庭支出温和增加,能源价格下挫带动了家庭购买力。企业固定投资增加,而楼市复苏 仍缓慢,出口增长减弱。通胀在委员会的较长期目标水准之下进一步下滑,主要反映能源价格下跌。 基于市场的通胀补偿指标仍低,调查显示较长期通胀预期仍稳定。 委员会将依照法定的目标,寻求促进就业最大化和物价稳定。委员会预计在合适的宽松政策下,经 济活动将温和扩张,就业市场指标将向委员会认为符合其双目标的水准靠拢。委员会预计经济和就 业市场前景的风险接近平衡。预计短期内将保持在近期低水准附近,但委员会预计随着就业市场进 一步改善以及能源价格下挫等其他因素的暂时性影响消退,通胀中期将逐步升向2%。委员会将继续 密切留意通胀发展。 为支持向就业最大化和物价稳定的目标继续前进,委员会今日确认维持目前联邦基金利率0-0.25%目 标区间仍是合适的。在决定维持目前联邦基金利率0-0.25%目标区间多久时,委员会将评估向就业最 大化以及2%通胀目标的已实现和预期的进展。评估将考量广泛的信息,包括就业市场状况数据、通 胀压力指标和通胀预期,以及金融市场发展读数和国际情势发展。同上次声明一致,委员会认为仍 不太可能在4月FOMC会议上调升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委员会预计在就业市场出现进一步改善以 及对通胀将在中期升向2%目标有合理信心时,上调联邦基金利率目前区间才是合适的。改变前瞻性 指引并不代表委员会已经决定开始上调目标区间的时机。 委员会维持把所持机构债和机构MBS回笼本金再投资到机构MBS的现有政策,以及通过标购继续延 长所持公债年期。委员会透过持有庞大的较长期证券仓位应会有助于维持宽松的金融市场状况。 在委员会决定开始撤走宽松政策时,将采取符合就业最大化和通胀2%较长期目标的均衡措施。委员 会目前预期,即便在就业和通胀接近符合目标的水准,经济状况可能在一段时间内都需要美联储维 持目标联邦基金利率低于委员会认为的较长期正常水准。 投票赞成美联储货币政策决议的FOMC委员包括:美联储主席叶伦、副主席杜德利、理事布雷纳德、芝 加哥联邦储备银行总裁埃文斯、理事费舍尔、里奇蒙联邦储备银行总裁拉克尔、亚特兰大联邦储备 银行总裁洛克哈特、理事鲍威尔、理事塔鲁洛、旧金山联邦储备银行总裁威廉姆斯。
美元历次加息周期,...
美元历次加息周期,...据机构普遍预测,美联储有望在今年启动加息。
那么从历史上来看,美国进入加息周期后,对大宗商品的价格将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据海通证券金属团队统计,上世纪90年代以来,美联储共经历了4轮加息周期,分别为1994年~1995年、1999年~2000年、2004年~2006年和2015年~2018年。
对应的时间跨度分别为12个月、11个月、24个月和37个月;加息次数分别为7次、6次、17次、9次。
A1994~1995年加息周期:铜价强势1994年至1995年的加息周期,美联储将基准利率从3%上调至6%。
为避免通胀卷土重来,美联储在此期间加息7次,值得关注的是1994年11月15日,美联储一次性加息75BP,为上世纪80年代以来加息幅度最大的一次。
在本轮加息周期中,黄金价格震荡后下跌,铜的表现较为强势。
黄金价格从388美元/盎司,下跌至376美元/盎司,涨幅为-0.3%。
大豆价格从674美分/蒲式耳下跌至546美分/蒲式耳,涨幅为-19%。
同期,铜价从1907美元/吨上涨至2885美元/吨,涨幅为51.3%。
布油价格从14.27美元/桶上涨至16.88美元/桶,涨幅为18.3%。
B1999~2000年加息周期:大宗商品普涨1999年至2000年的加息周期,美联储将基准利率从4.75%上调至6.5%,此轮加息周期的加息幅度以及次数是1983年以来历次加息周期中最小的。
黄金价格从261美元/盎司上升至276美元/盎司,涨幅为5.7%。
大豆价格从460美分/蒲式耳上升至543美分/蒲式耳,涨幅为18%。
同期铜价从1643美元/吨上涨至1848美元/吨,涨幅为12.5%。
布油价格从17.15美元/桶上涨至28.10美元/桶,涨幅为63.8%。
C2004~2006年加息周期:商品迎来大牛市2004年至2006年的加息周期,美联储将基准利率从1.00%上调至5.25%。
2004年美联储开始收紧政策,连续加息17次,累计幅度达425BP。
浅谈美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与经验
浅谈美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与经验摘要:近些年,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取得了重大进展,货币市场和几乎所有债权市场上的利率都已经放开。
在推进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关键时期,有必要梳理各国利率市场化进程,以便吸取经验和教训,促进我国利率市场化的顺利进行。
本文以美国利率市场化进程为例,介绍了美国从利率管制到利率市场化完成的过程、步骤以及相关经验。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美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经验作为发达国家的代表,美国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中积累了丰富经验。
历史上,为了建立稳定的金融秩序,实现政府低成本筹借战争资金以及实现战后经济恢复,美国曾施行过严格的利率管制。
20世纪60年代,利率管制政策日益显现弊端。
从1970年6月美国开始逐步解除利率管制,直至1986年4月完全实现利率市场化,这一过程历时16余年。
美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是有计划、有步骤、渐进式的改革。
美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启动的环境和进程并不是十分理想,为了保证利率市场化的顺利进行,美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
同时,美联储也不断通过调整联邦基金利率和公开市场操作来引导利率水平以保持金融市场的稳定性。
一、利率市场化理论基础利率市场化是指金融机构在货币市场经营融资的利率由市场供求决定。
它包括利率决定、利率传导、利率结构和利率管理的市场化。
推进利率市场化的理论基础涉及到利率决定理论、利率传导理论以及剖析利率结构和利率管理的金融发展理论。
(一)利率决定理论。
利率决定理论内容丰富,是利率市场化理论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
综合各个理论可知,平均利润率、资金的供求关系、通货膨胀率、央行的货币政策、国际金融市场利率等都会对一国利率水平的高低产生影响。
(二)利率传导理论。
利率市场化要求利率传导机制实现市场化,从而真正发挥利率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作用,缩短货币政策时滞,使得宏观经济平稳发展。
(三)金融发展理论。
金融发展理论以金融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自身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主要包括金融结构理论、金融抑制理论和金融深化理论。
中美历年利率对比表
中美历年利率对比表摘要:1.中美历年利率对比表概述2.中美利率的历史变化3.中美利率的差异及其原因4.利率对经济的影响5.结论正文:一、中美历年利率对比表概述中美历年利率对比表是一项详细记录中国和美国两国在不同年份的利率数据的统计表格。
通过对比这些数据,我们可以观察到两国在金融政策方面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如何影响各自的经济形势。
二、中美利率的历史变化1.美国利率历史变化:从美国历年利率历史数据来看,除去1980 年左右的利率高点,过去200 年利率中枢在4-5% 左右,顶点在6% 左右。
在20 世纪初至1919 年,美国利率呈现上升趋势,然后在1919 年至1946 年间进入下降周期。
从1946 年至20 世纪80 年代初,美国利率再次上升,之后开始波动并逐渐走低。
2.中国利率历史变化: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利率经历了多次调整。
在1979 年至1990 年代初,中国利率相对较高,此后开始逐步降低。
21 世纪初至今,中国利率整体呈现稳中略降的趋势。
三、中美利率的差异及其原因1.差异:从中美历年利率对比表中可以看出,两国的利率水平在多数年份存在较大差异。
美国利率普遍高于中国,特别是在20 世纪80 年代至21 世纪初,美国利率高出中国很多。
2.原因:中美利率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两国的货币政策和经济体制不同。
美国实行市场化程度较高的金融体制,利率水平主要受市场供求关系影响。
而中国在改革开放初期采取了较为谨慎的货币政策,利率水平相对较高。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逐渐放开利率管制,但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政府干预。
四、利率对经济的影响利率是金融政策的重要工具,对经济产生重要影响。
低利率有助于刺激投资和消费,促进经济增长,但可能导致通货膨胀;高利率则有助于抑制通货膨胀,但可能抑制投资和消费,减缓经济增长。
因此,各国在制定利率政策时需要权衡各种利弊,综合考虑国内经济形势、通货膨胀压力、国际经济环境等因素。
五、结论中美历年利率对比表反映了两国在金融政策领域的差异和变化。
联邦基金目标利率历史走势
联邦基金目标利率历史走势
联邦基金目标利率是美国联邦储备系统的首要货币政策工具,用来调控金融市场利率。
以下是联邦基金目标利率的历史走势:自1971年以来,联邦基金目标利率经历了多次变化。
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这一利率上升至双位数水平,以应对当时的通胀风险。
随着时间的推移,联邦基金目标利率经历了多次上涨和下降的周期。
在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初,该利率逐渐下降,以刺激经济增长。
2000年代初,面临经济衰退和股市泡沫破裂的压力,美联储开始降低联邦基金目标利率。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美联储进一步将利率降至接近零的水平,并一直持续到2015年。
自2015年开始,美联储逐步加息,将联邦基金目标利率提高。
然而,在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后,美联储再次将利率降低至接近零的水平,以应对经济衰退的冲击。
总体来说,联邦基金目标利率历史上存在周期性的波动,根据经济状况和通胀风险的变化而调整。
这一利率的变动对整个金融市场和经济活动都有重要影响。
美联储的前世今生
美联储建立癿目癿
• 美国联邦储备系统创建癿主要目癿是解决银行业恐慌,当然,《联邦 储备法》中也规定癿其他目癿,如“提供一个有弹性癿账币,在美国 建立一种有效监管银行,以及其他用途。为了解决银行挤兑问题,为 美国担任中夬银行,在私人利益之间和政府集中责任之间叏得平衡癿 银行,为了监督和规范银行业金融机构, 美国联邦储备局召开会议 • 为了保护消费者癿信贷权利要管理国家癿账币供给。通过账币政策来 实现有时是相互冲突癿,目标癿管理该国癿账币供应量实现有时是相 互冲突癿,账币政策癿目标是充分就业、稳定癿价格,包括预防通账 膨胀戒通账紧缩温和长期利率为维持金融佑系癿稳定,遏制了系统性 风险癿金融市场为美国政府和外国官斱机构提供金融服务,以存款机 构,在经营国家癿支付系统斱面扮演一个重要角色为斱便各地区癿交 流付款以应付当地癿流劢资金需求为了加强美国在世界经济地位。
• 2、保罗要应付癿难题是如佒隐藏纽约癿银行家将主导美联储这个事实。 他为此设计了一套12家美联储地区银行构成整个系统癿天才解决斱案。 在银行圈子之外,很少有人明白,在美国货币呾信贷发放高度集中在纽 约地区这一基本情况下,提议建议各地区联储银行只丌过是给人造成中 夬银行癿业务幵没有集中在纽约癿假象罢了。 • 还有一个佑现保罗深谋进虑之处癿就是将美联储总部设在政治首都华盛 顿,而有意进离它真正接受指令癿金融之都纽约,以迚一步分散公众对 纽约银行家癿顾虑。 • 3、保罗癿困扰是如佒产生12家地区美联储银行癿管理人员,尼尔森。奥 利奇癿国会经验终亍派上了用场。他指出中西部癿议员普遍对纽约银行 家有敌意,为了避免夭控现象,所有地区银行癿董事应该由总统仸命, 而丌要由国会插手。但是这造成了一个法律漏洞,宪法第一章第八节明 确觃定由国会负责管理发行货币,将国会排除在外,意味着美联储从一 开始就远背了宪法。后来果然这一点成为了很多议员攻击美联储癿靶子 。
美国货币政策发展历程
期货日报/2011年/8月/18日/第004版国际美国货币政策发展历程广发期货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组美联储在1913年成立的时候功能只限于为经济活动提供足够的流动性和信用,以及实施银行监管,即保证经济和金融体系的健康是美联储的最终目标。
直到1929—1933年经济危机之后,美联储开始管理定期储蓄存款利率,并设立了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
这时,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成了美联储的职责。
货币政策实际上是一个框架和体系,它包括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货币政策工具、中介目标等等。
货币政策的目标是稳定物价,保证就业,促进经济增长。
货币政策工具一般包括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操作等三大法宝。
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的政策已逐渐被各国放弃了,美联储也基本上不把它当作一项政策工具来使用。
1913年美联储创立后,贴现窗口放款曾是帮助成员银行应急和执行货币政策的主要工具,主要是对商业票据进行贴现。
通过调整再贴现率,它就能够影响商业银行向美联储借款的成本,从而影响经济中的信贷总量。
目前美联储已经不再通过再贴现向银行发放贷款了,而是直接向银行提供贷款。
公开市场操作虽然是一个意外的发明,但自它产生之后,便迅速地成为了美联储最主要的货币政策工具。
相对于货币政策工具的变化而言,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变化要复杂得多,每次中介目标的变化背后都有一个货币金融理论的兴起。
即便是货币政策操作手段的变化,在相当程度上也是受制于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变化的。
货币理论的更迭与货币政策实践的兴衰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
在美联储成立后将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美国的货币政策框架也一直在随着货币金融理论的变化而不断地演变。
但是美联储成立之后相当一段时间没有明确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
直到马丁上台之后,美联储才开始关注货币市场情况。
第二任联储主席伯恩斯将货币供应量和联邦基金利率并举,执行新的货币政策。
沃尔克在1979—1981年中进行严厉的收紧以降低通胀;其后使用稳定的低通胀政策。
美联储利率历史
美联储利率历史一、历年美国联邦基金利率是多少1990年以来的美国联邦基金利率是:2008年12月16日调降至少75基点0-0。
2510月29日调降50基点110月8日调降50基点1。
54月30日调降25基点23月18日调降75基点2。
251月30日调降50基点31月22日调降75基点3。
52007年12月11日调降25基点4。
2510月31日调降25基点4。
59月18日调降50基点4。
752006年6月29日调升25基点5。
255月10日调升25基点53月28日调升25基点4。
751月31日调升25基点4。
52005年12月13日调升25基点4。
2511月1日调升25基点49月20日调升25基点3。
758月9日调升25基点3。
56月30日调升25基点3。
255月3日调升25基点33月22日调升25基点2。
752月2日调升25基点2。
52004年12月14日调升25基点2。
2511月10日调升25基点29月21日调升25基点1。
758月10日调升25基点1。
56月30日调升25基点1。
252003年6月25日调降25基点12002年11月6日调降50基点1。
252001年12月12日调降25基点1。
7511月6日调降50基点210月2日调降50基点2。
59月17日调降50基点38月21日调降25基点3。
56月27日调降25基点3。
755月15日调降50基点44月18日调降50基点4。
53月20日调降50基点51月31日调降50基点5。
51月3日调降50基点62000年5月16日调升50基点6。
53月21日调升25基点62月2日调升25基点5。
751999年11月16日调升25基点5。
58月24日调升25基点5。
256月30日调升25基点51998年11月17日调降25基点4。
7510月15日调降25基点59月29日调降25基点5。
251997年3月25日调升25基点5。
51996年1月31日调降25基点5。
美国94到2009年的利率变化
美国利率自1994年以来变动一览表美国联邦储备理事会周四宣布将贴现率调高至0.75%.联储表示,采取该举措的原因在于金融市场环境改善,并非暗示经济或货币政策前景出现改变.该举措从2月19日开始生效.此为联储2008年12月以来首次对利率进行变动.当时联储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水准调低至0-0.25%水准,贴现率调降至0.5%.以下为美联储自1994年以来历次调整联邦基金利率和贴现率的情况:(1基点等于0.01个百分点)(日期带*表明该利率决策是在两次会议之间作出)联邦基金利率贴现率调整幅度调整後水平(%) 调整幅度调整後水平(%)2010年2月18日* 维持不变 0-0.25 调升25基点 0.752008年12月16日调降至少75基点 0-0.25 调降75基点 0.5010月29日调降50基点 1.00 调降50基点 1.2510月8日* 调降50基点 1.50 调降50基点 1.754月30日调降25基点 2.00 调降25基点 2.253月18日调降75基点 2.25 调降75基点 2.503月16日* 调降25基点 3.251月30日调降50基点 3.00 调降50基点 3.501月22日* 调降75基点 3.50 调降75基点 4.0012月11日调降25基点 4.25 调降25基点 4.75 10月31日调降25基点 4.50 调降25基点 5.00 9月18日调降50基点 4.75 调降50基点 5.25 4月17日* 调降50基点 5.752006年6月29日调升25基点 5.25 调升25基点 6.25 5月10日调升25基点 5.00 调升25基点 6.00 3月28日调升25基点 4.75 调升25基点 5.75 1月31日调升25基点 4.50 调升25基点 5.50 2005年12月13日调升25基点 4.25 调升25基点 5.25 11月 1日调升25基点 4.00 调升25基点 5.00 9月20日调升25基点 3.75 调升25基点 4.75 8月 9日调升25基点 3.50 调升25基点 4.50 6月30日调升25基点 3.25 调升25基点 4.25 5月 3日调升25基点 3.00 调升25基点 4.00 3月22日调升25基点 2.75 调升25基点 3.75 2月 2日调升25基点 2.50 调升25基点 3.5012月14日调升25基点 2.25 调升25基点 3.2511月10日调升25基点 2.00 调升25基点 3.009月21日调升25基点 1.75 调升25基点 2.758月10日调升25基点 1.50 调升25基点 2.506月30日调升25基点 1.25 调升25基点 2.252003年6月25日调降25基点 1.00 调降25基点 2.001月6日调升150基点 2.25(注:2003年1月6日调升贴现率反映的是对贴现窗操作流程进行改进,并非由于收紧货币政策)2002年11月 6日调降50基点 1.25 调降50基点 0.752001年12月11日调降25基点 1.75 调降25基点 1.2511月 6日调降50基点 2.00 调降50基点 1.5010月 2日调降50基点 2.50 调降50基点 2.009月17日* 调降50基点 3.00 调降50基点 2.508月21日调降25基点 3.50 调降25基点 3.006月27日调降25基点 3.75 调降25基点 3.255月15日调降50基点 4.00 调降50基点 3.50 4月18日* 调降50基点 4.50 调降50基点 4.00 3月20日调降50基点 5.00 调降50基点 4.50 1月31日调降50基点 5.50 调降50基点 5.00 1月 4日* 调降25基点 5.501月 3日* 调降50基点 6.00 调降25基点 5.75 2000年5月16日调升50基点 6.50 调升50基点 6.00 3月21日调升25基点 6.00 调升25基点 5.50 2月 2日调升25基点 5.75 调升25基点 5.25 1999年11月16日调升25基点 5.50 调升25基点 5.00 8月24日调升25基点 5.25 调升25基点 4.75 6月30日调升25基点 5.001998年11月17日调降25基点 4.75 调降25基点 4.50 10月15日* 调降25基点 5.00 调降25基点 4.75 9月29日调降25基点 5.251997年3月25日调升25基点 5.501996年1月31日调降25基点 5.25 调降25基点 5.00 1995年12月19日调降25基点 5.507月 6日调降25基点 5.752月 1日调升50基点 6.00 调升50基点 5.25 1994年11月15日调升75基点 5.50 调升75基点 4.75 8月16日调升50基点 4.75 调升50基点 4.00 5月17日调升50基点 4.25 调升50基点 3.50 4月18日* 调升25基点 3.753月22日调升25基点 3.502月4日调升25基点 3.2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联储利率调控的“前世今生”
美联储于2015年12月宣布加息0.25个百分点,这不仅是美联储近10年来的首次加息(这一跨度目前为历史最长),也令美国正式结束所谓的“零利率”环境。
对美联储而言,告别“零利率”也意味着货币政策正常化的开启。
在今后的货币政策制定和执行中,美联储将由金融危机期间的非常规货币政策工具逐步向危机前的利率调控回归。
美联储在危机前采取何种方式进行利率调控?在危机期间调控经历了怎样的转变?加息后又以何种方式实现“零利率”的结束?本文将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金融危机之前的利率调控
作为全球最成熟的中央银行,美联储在2008年金融危机前的近30年里一直依赖于联邦基金目标利率进行利率调控。
在该调控模式下,美联储对银行间市场的隔夜拆借利率(即联邦基金利率)设定一个目标水平,并通过每日的公开市场操作来调节银行的准备金需求,由此来保证联邦基金利率向其目标水平收敛。
为了更好地理解美联储的这一利率调控机制,有必要先介绍一下美国的货币创造机制。
需要强调的是,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前,美国的货币创造发端于商业银行,而非美联储。
主要原因在于美联储投放货币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商业银行的准备金需求――与中国类似,美联储也规定商业银行必须按其吸收存款的
一定比例缴纳准备金。
而美联储在满足此项需求后,其负债方的准备金负债一定与所有商业银行资产方的准备金资产相对应(见图1)。
上述货币创造机制自然引出了一个问题,即美联储如何既能维持联邦基金利率在目标水平,又能同时满足商业银行的准备金需求?2008年金融危机以前,美联储主要是通过维持商业银行准备金供给的“结构性缺陷”来实现的。
所谓“结构性缺陷”,是指美联储每天在公开市场操作结束之前,刻意保持其对于准备金供给与商业银行准备金需求的不完全同步,从而最终在每个交易日结束时,实现商业银行的准备金需求与联邦基金目标利率要求的水平相一致。
举个例子,假设美联储提高了联邦基金目标利率(即所谓的加息),为确保加息后联邦基金利率能上升到这一目标水平,其将在加息当天的公开市场操作中以较慢的速度满足商业银行的准备金需求,主要运用的货币政策工具是逆回购协议(美联储的逆回购与中国人民银行的逆回购在操作方向上正好相反,相当于我国的正回购),以此来吸收货币市场的流动性。
此时商业银行为了保证日内流动性,只得提高隔夜拆借利率的报价。
反之,如果美联储降息,则通过正回购协议向公开市场释放流动性,从而以较快地速度满足商业银行的准备金需求,此时货币市场的流动性相对充裕,商业银行的拆借意愿降低,隔夜拆借利率的报价随之下降。
由此可见,通过上述的“结构性缺陷”,美联储通过账户上准备金的余缺可以在方向上引导联邦基金利率变动,使得两者存在负相关关系(见图2),从而保证了联邦基金利率在交易日结束时向目标收敛。
当然,因为货币政策的变动提前于在公开市场操作,其起到的告示效应(即商业银行相信美联储有能力提供与目标利率相一致的准备金)也强化了上述效果。
在2008年金融危机以前,除了维持上述日常的“结构性缺陷”,另外两个利率,即美联储的窗口贴现率和超额准备金利率(IOER),分别构成了联邦基金利率的上下限(见图3)。
前者只有在商业银行为应付准备金不足的特殊情况下才会被使用(如流动性危机);后者在2008年之前一直为零,主要用于商业银行存放多余的准备金。
金融危机期间的利率调控
众所周知,美联储在次贷危机爆发后进行了大规模资产购买计划,使得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出现前所未有的扩张;同时,由于美联储的资产购买采取了以购买国债和MBS为主的直接流动性投放方式,银行体系的准备金余额较危机前膨胀了数百倍(如图4)。
大量超额准备金的存在,使得商业银行流动性拆借意愿显著降低。
如图5所示,美国银行间市场的同业拆借额自危机后大幅下降,美联储准备金规模与联邦基金利率之前的负相关性在危机爆发后也不复存在。
为了鼓励银行有意愿去持有准备金,美联储于2008年10月开始对银行的超额准备金付息,这一举措也是为了更好地管控联邦基金利率。
然而,随着美联储在2008年12月将联邦基金目标利率下调至0~0.25%的区间,联邦基金利率便一直位于IOER之下,使得后者与前者的关系从危机前的下限变成了上限(见图6)。
从理论上说,大于零的IOER意味着商业银行日常多余的流动性可以放在美联储享受免费的午餐,因此除非联邦基金利率高于IOER,否则商业银行没有动力将自己的超额准备金调出用于拆借。
不过,由于危机后诸如“两房”之类的政府支持企业(GSEs)也获得了大量流动性,而这类机构因为没有在美联储开设准备金账户而不能享有超额准备金利率,所以仍有意愿以低于IOER的利率拆出资金。
较之于危机前,危机后GSEs在联邦基金市场的拆出资金份额大幅上升,逐渐主导了联邦基金利率的报价(见图7),使得其以低于IOER的水平运行。
鉴于IOER在危机后失去了其原先联邦基金利率下限的引导作用,为了有效维持联邦基金利率与0~0.25%的目标区间,尤其是为短期内迅速吸收那些来自于银行体系之外的超额流动性,美联储于2013年开始测试了一种具有固定利率且全额供应的隔夜逆回购工具(ON RRP)。
相对于IOER,该工具向包含GSEs在内的更大范围交易对手方开放。
由图8可以看出,自测试以来,该隔夜逆回购利率实质上构成了联邦基金利率的下限。
不仅如此,一旦美联储加息,也可以通过该工具回收来自于银行体系的
超额流动性,使其利率在加息后继续充当联邦基金利率的下限。
正是因为美国的商业银行将大量流动性作为超额准备金存放于其在美联储的准备金账户,所以危机以来尽管美国处于零利率环境,但银行信贷和M2的增长速度远低于基础货币,因此危机后美联储货币政策传导的利率渠道和信贷渠道实质上都处于失效状态,这也从一个侧面佐证了美联储启动三轮QE的必要性。
告别“零利率”后的利率调控
美联储在2015年12月开启了近十年来的首次加息。
此前美国所谓的“零利率”环境一直以联邦基金利率0~0.25%的目标区间为特征;而在2008年12月美联储最后一次降息前,联邦基金目标利率是1%,即以某一确定的利率值而不是以利率区间为利率调控目标。
鉴于金融危机以来美国金融体系以及美联储货币政策环境的变化,尤其是在当前美国银行业充斥着大量超额准备金的背景下,美联储首次加息若直接将联邦基金利率锁定在某一目标值,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因此,本次加息美联储选择将上调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的上下限各上调25个百分点至[0.25%,0.5%]。
在美国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宣布上调ON RRP利率至0.25%的同时,IOER也由0.25%上调至0.5%,以鼓励商业银行继续将其多余的流动性作为超额准备金存放于美联储。
而由于首次加息后IOER与ON RRP利率之前存在25bp的利差,商业银行更有动力以高于ON RRP的利率从GSEs等其他金融机构拆入资金,从而
对联邦基金利率回归新的目标区间产生向上的牵引力。
另外,贴现率也从当前的0.75%提高到1%(见表1)。
之所以这样操作,主要原因在于ON RRP的大规模发行不会导致美联储资产负债表的扩张,而仅仅是改变了美联储的负债结构。
由于ON RRP对较大范围金融机构开放,因此其交易结果只是将美联储的准备金负债转换成对于这些金融机构的负债。
除ON RRP外,美联储还有定期逆回购(term RRP)等货币政策工具,其在回收货币市场流动性方面的功能与ON RRP类似,只是期限相对较长。
预计美联储在公开市场操作时会将这些工具作为ON RRP的补充。
最后,在缩减资产负债表方面,预计美联储在观察到首次加息对金融市场的影响之前,仍会将已持有的证券收益进行再投资。
即便在“未来某个时候”开始缩减资产负债表,美联储也是以可预测的方式允许资产到期,而不是主动抛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