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案例用数格子方法“比较叶的大小”教学一得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树叶的比较、分类、排序》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树叶的比较、分类、排序》活动主题:树叶的比较、分类、排序年级对象:大班幼儿活动目标:1、能够比较和区分不同树叶的形状、颜色和大小。
2、培养幼儿观察、分类和排序的能力。
3、提高幼儿的团体合作和社交技能。
活动准备:1、各种树叶及其图片。
2、纸板、粘土、剪刀、彩笔等手工工具。
3、磁贴或扭扭环,用于给树叶贴上号码或标签。
活动步骤:1、自然观察教师带领幼儿们到校园或周边公园或林地集体观察各类不同的树叶,并相互介绍树叶的形状、颜色和大小。
2、树叶比较回到教室,教师展示各种树叶的图片或实物,用简单和直观的方式让幼儿们进行比较,让他们尝试找出不同之处。
3、树叶分类教师将树叶放在一起,提出分类的问题,让幼儿们在小组内讨论并一起分类。
教师也需要给予提示和引导。
4、树叶排序教师提出数学排序问题,让幼儿们将树叶按照大小、形状、颜色等属性进行排序。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幼儿们思考数字概念,如先后、大大小小等。
5、手工制作通过手工创作,让幼儿们深入了解不同形状和颜色的树叶,发挥他们的创意和想象力。
可以让他们用纸板和粘土制作树叶模型,或用色彩丰富的彩笔给树叶涂色。
6、小结和评价教师在活动结束时可以进行总结性的评价,引导幼儿回忆并分享今天学到的内容,强调树叶的不同之处、分类、排序等学习内容。
教学策略:观察、比较、分类、排序、手工制作教学方式:课堂讲解、小组讨论、手工制作等教学媒体:树叶图片、手工材料教学评估:教师观察幼儿们的比较、分类、排序能力、团体合作能力以及手工创意水平等。
“树叶中的比”教学实践与思考
"树叶中的比"教学实践与思考教学内容:"树叶中的比"教学实践与思考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66-67页综合与实践教学目标:1、学生通过观察、测量、计算、比较、分析等活动,初步发现虽然树叶的大小各不相同,但同一种树的树叶长和宽的比值都比较接近某个确定的数值。
2、经历收集数据、计算比较、合作交流等实践活动,感受收集数据的作用,体验数据的随机性,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数据分析观念。
3、进一步体会现实生活中存在“比”,感受数学活动的意义及价值,增强学生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探索并发现树叶中长与宽比的特点。
教学难点:发现树叶长宽比值存在的规律。
教学准备:学生课前认识树叶,6人小组采集不同的树叶(校园中的树叶:香樟、广玉兰、杨梅、柳树、桑树银杏、桂花、杨梅等),每人收集1片树叶。
教师收集测量并得出每种树叶长与宽的比。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情境导入:你知道这是什么季节的风景?你从哪里看出来的?正如一个成语所说:一叶知秋。
瞧,这是浓绿的香樟,这是猩红的枫叶,五彩缤纷、绚丽多姿的树叶不仅给我们带来了清新的空气,也给我们带来了美的享受。
今天,我们的学习就从身边的树叶开始。
板书:树叶2、认识树叶:老师这也搜集了一些秋天的树叶。
(课件一一出示)认识它们吗?把你认识的树叶介绍给大家。
3、观察树叶:你有什么发现?学生:大小不同、形状不同、颜色不同……4、提出问题:如果咱们用数学的眼光来研究树叶,你觉得可以研究些什么呢?一年级的时候,咱们研究过树叶的分类。
三年级时,咱们研究过树叶的周长,这段绳子的长就是这片树叶的周长,当然还可以用其他方法去测量。
三年级,咱们还研究过树叶中的对称现象。
五年级时,咱们讨论过树叶的面积,可以用统一的方格来测量。
到了六年级,咱们可以研究些什么呢?(板书:树叶中的比)我们研究树叶中谁和谁的比呢?对了,看看树叶的形状与树叶中的长和宽比到底存在什么样的关系?你们觉得研究树叶中的比,之前该做哪些工作呢?测量树叶的长和宽、计算比值、最后再比较树叶的形状。
六年级数学《树叶中的比》教学设计说课及反思
六年级数学《树叶中的比》教学设计说课及反思苏教六年级数学上册综合与实践《树叶中的比》教学反思清让小学雷勇这是一次操作型实践活动。
要求组织学生测量树叶的长和宽,并计算它们的比值,探索其中的规律。
在这次活动中,学生要联系刚学到的比的知识,运用已经掌握的测量长度的技能;要利用统计的思想方法,充分开展收集和整理数据活动;要积极参与小组合作交流,和同伴分享各人获得的数据,共同发现规律。
在这次活动中,学生通过细心测量、认真计算得到正确的数据,通过对数据的比较和分析,发现树叶中隐藏的规律。
他们的情感与态度、习惯和能力都会有很好的发展。
教材设计了三个栏目:提出问题、探索实践、回顾反思。
“提出问题”栏目着重讨论活动的内容。
教材呈现多种树叶,有柳树叶、桃树叶、桑树叶等,它们的形状和大小各异。
教材分两步引导学生研究这些树叶。
第一步仔细观察呈现的各种树叶,说说自己的想法。
大多数学生首先看到和想到的与“辣椒”卡通差不多,即“不同的树,树叶的形状、大小一般不同。
”或者与“番茄”卡通的想法差不多,认为树叶有大有小,有长有短,有阔有窄……也有人会像“蘑菇”卡通那样,想到“同一种树的树叶虽然有大有小,但形状差不多。
”这些交流,把学生的兴趣集中到树叶上面,营造了实践探索的氛围。
第二步要求学生讨论“怎样比较这些树叶的形状”,引导他们用数学的方式、方法表示树叶之间的相同与不同,逐渐形成像“萝卜”“蘑菇”“番茄”卡通那些的想法,即通过测量树叶的长、宽,算出各种树叶长与宽的比,既对同一种树叶进行比较,也对不同种类树叶进行比较。
这些想法,正是这次实践活动的基本思路和主要活动。
学生在“提出问题”这个栏目里,明白了研究什么、怎样研究,就能为下面的活动作好充分的思想准备。
“探索实践”栏目集中研究一种树叶长、宽的比值。
可以是柳树叶,也可以是其他树叶。
研究活动分两步进行:先是每人采集同一种树叶10片,分别测量每一片树叶的长和宽,计算各片树叶长和宽的比值,并把测量和计算得到的数据保存在一张统计表里。
小班数学《大大小小的树叶》教案反思
-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学生应能将大小概念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如选择合适大小的物品。
举例: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不同大小的树叶,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这个树叶比那个大/小”,强调大小是可以通过比较来确定的。
3.引导学生用树叶进行排序,巩固对大小概念的理解;
4.结合实际生活,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运用大小概念,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旨在培养小班学生的数学抽象、逻辑推理和问题解决能力。通过《大大小小的树叶》的教学,引导学生:
1.形成对大小概念的直观感知,发展数学抽象思维;
2.学会运用比较和排序的方法,锻炼逻辑推理能力;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大小比较的基本概念。大小是描述物体体积或尺寸相对大小的属性。它是我们认识世界、描述事物的重要方式。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些具体的树叶。这些树叶展示了大小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如何帮助我们区分和描述物体。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大小概念和比较方法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实物比较和排序活动来帮助大家理解。
在课程总结环节,我发现学生对今天所学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较高,但仍有个别学生在应用方面显得不够灵活。为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我打算在课后布置一些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练习,让他们在实际操作中巩固所学知识。
最后,针对今天的课堂教学,我认为以下几个方面需要改进:
1.加强课堂纪律管理,确保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安全;
2.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树叶的比较、分类、排序》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树叶的比较、分类、排序》
<palign="center">
活动目标
1.观察比较3~4种树叶外形特征的不同,并能根据树叶的不同特
征进行分类和排序。
2.能按一定特征或规律进行树叶分类和排序,发展比较性观察能
力。
活动准备
1.清洁好的白杨树叶、枫树叶、银杏树叶若干,混放在4~5个小
筐内。
2.记录纸、记号笔,分类用的小篮子3个。
活动过程
1.幼儿自取小筐,观察树叶的外形特点,比较它们的不同之处,
并互相说说自己的发现。
2.将树叶按品种进行分类,说说分类的理由。
3.按树叶的颜色、品种或大小,如两种树叶交替排列等,(教案
出自:)在桌上进行有规律的树叶排序活动,并在记录纸上记录自己的排列结果。
教师鼓励幼儿大胆创新排序形式,并及时将排列经验分享给其他的小朋友,增强活动的挑战性。
小班数学教案《大大小小的树叶》
小班数学教案《大大小小的树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班数学教材第三章《比较与分类》第三节《大大小小的树叶》。
通过观察、比较、分类树叶,让幼儿了解大小概念,培养幼儿的观察和分类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道树叶有大小之分,能够用语言描述树叶的大小。
2. 学会通过观察和比较,将树叶按大小进行分类。
3. 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大小概念,能够独立进行树叶分类。
重点:通过观察和比较,掌握树叶的大小特征,学会用语言描述。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大小不同的树叶若干,树叶图片,PPT课件。
学具:画纸,彩笔,胶棒。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带领幼儿去户外收集大小不同的树叶,让幼儿观察树叶的形状、颜色和大小。
2. 例题讲解(5分钟)回到教室,展示PPT课件,讲解树叶的大小概念,引导幼儿观察和比较树叶的大小。
3. 随堂练习(10分钟)将幼儿分成小组,每组发一些大小不同的树叶,让幼儿通过观察和比较,将树叶按大小进行分类。
4. 巩固环节(5分钟)请幼儿用画纸、彩笔和胶棒,制作一幅树叶分类画。
六、板书设计1. 《大大小小的树叶》2. 内容:大小概念树叶分类方法制作树叶分类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家长帮助幼儿收集一些大小不同的树叶,让幼儿独立完成树叶分类,并用语言描述树叶的大小。
2. 答案:根据幼儿观察和分类的结果,描述树叶的大小。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幼儿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观察幼儿对大小概念的理解程度,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
2. 拓展延伸:让幼儿观察生活中的物品,如水果、球类等,进行大小比较和分类,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分类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实践情景引入中幼儿的观察和体验。
2. 例题讲解中大小概念的传递和幼儿的理解。
3. 随堂练习中幼儿的分类操作和合作意识的培养。
4. 作业设计中家长的参与和幼儿的独立操作。
5.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中教学方法的调整和幼儿能力的进一步培养。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 树叶中的比》教案2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树叶中的比》教案2一. 教材分析《树叶中的比》是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树叶的大小,进一步理解比的概念,并能够运用比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材通过树叶的大小比较,引导学生发现比的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比的基本概念,能够理解比的意义,并能够进行比的简单计算。
但是,对于比的实际应用可能还不够熟练,需要通过实践活动来进一步巩固。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树叶的大小,进一步理解比的概念。
2.培养学生运用比进行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能够通过观察树叶的大小,发现比的规律。
2.难点:让学生能够运用比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树叶的大小,发现比的规律,并运用比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六. 教学准备1.准备树叶,用于观察和比较。
2.准备练习题,用于巩固和拓展学生的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树叶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树叶的大小,并提出问题:你们觉得这些树叶之间有什么关系?2.呈现(10分钟)让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树叶,进行观察和比较,并引导学生发现树叶之间的比的关系。
3.操练(15分钟)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用树叶进行比的练习,并找出每组树叶的比。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回答问题:你们发现的树叶之间的比有什么规律?并让学生进行比的计算练习。
5.拓展(10分钟)让学生运用比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如:如果有一片树叶的长度是8厘米,宽是4厘米,那么这片树叶的比是多少?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让学生明确树叶之间的比的意义和运用。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作业:运用比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如:如果有一片树叶的长度是10厘米,宽是5厘米,那么这片树叶的比是多少?8.板书(5分钟)板书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树叶的比的概念和运用。
2020年小学科学案例:用数格子方法“比较叶的大小”教学一得精品版
描*数*算——用数格子方法“比较叶的大小”教学一得比较叶的大小是一个非常有趣、有意义的活动。
小朋友常常会用到数格子的方法比较叶的大小,从而经历了简单的大小比较观察和测量过程。
笔者在备课时,觉得这种方法比较简单,而且课本中又有这种方法的介绍并配有插图,因此没有多加思考。
教学这一环节时,当学生大致描述了操作步骤后,我就发给每个学生一张事先印好的方格纸,让学生独立来完成。
没想到很多小朋友遇到了困难。
有些小朋友拿着不平整的叶子无从着手,按住了树叶的这边,翘起了那头,急得满脸通红,描下来的叶子轮廓弯弯扭扭很不准确;有些小朋友因为格子太多数了不知从那里数起;有些小朋友好不容易数到一百八十,一不留神忘记了,又得重数;还有些看着描好的叶子轮廓不知不完整的格子怎么处理,只好坐在那里发呆。
教室里乱得一团糟,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出现这样的教学现象和效果,真出乎我的意料。
课后,我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了仔细的分析、归类:1、叶子不平整,轮廓描不出。
运用数格子的方法时,小朋友必须先把叶子轮廓描在格子上,如果叶子不平整,学生就很难完成这个看似简单易操作的任务。
2、所占格子多而数不清。
我发给他们的方格纸里的格子多而小,准备了小叶子的学生,容易操作,很快完成了,而喜欢大叶子的学生就麻烦了,他们的叶子占的格子有的有一百多格,有的甚至两百多格,密密麻麻,眼睛都看花了。
3、格子不完整计算有困难。
叶子轮廓中会出现许多不完整的格子,这些格子合计起来要占不少的面积,处理这些格子有困难。
“如果这些问题让我自己来解决,我行吗?”我这样反问自己,发现自己也是一片茫然。
连老师都有困难完成的事情,学生怎能独立完成呢?更何况他们还是三年级刚接触科学课的小朋友。
那么,如何能较好地处理这些问题?我一时找不到较好的处理办法。
后来,我作出一个大胆的设想。
“到课堂上让小朋友来讨论这些问题,我到时因势利导可能会有意外的收获。
”带着这样的想法,我在平行班三(2)班教学这一环节时,改变了做法。
六年级上数学教案-树叶中的比-苏教版秋
六年级上数学教案树叶中的比苏教版秋我今天要上的课程是《树叶中的比》,这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材中的一章节。
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树叶,理解比的概念,并能够运用比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是让学生理解比的含义,以及如何通过树叶来理解比的概念。
教学重点则是让学生能够运用比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为了上好这节课,我准备了树叶标本、幻灯片和比例尺。
第一步,我会在黑板上写下“树叶中的比”,并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比吗?”然后我会通过幻灯片展示树叶标本,让学生观察树叶的大小、形状和颜色,引入比的的概念。
第二步,我会拿出两片树叶,一片大一片小,问学生:“这两片树叶有什么不同?”学生会回答:“一片大一片小。
”我会接着问:“我们怎么才能知道一片树叶是大还是小呢?”这时,我会引入比的概念,解释说:“比就是比较两个数的大小,我们可以用一个冒号(:)来表示。
”第三步,我会让学生拿出自己的树叶标本,观察并比较两片树叶的大小,然后让他们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这个比。
第四步,我会让学生用比例尺来测量两片树叶的大小,并记录下来。
然后我会让他们试着用比例尺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比如:如果一片树叶的长度是8厘米,宽度是4厘米,那么这片树叶的面积是多少?第五步,我会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果,然后我会进行点评和讲解。
板书设计如下:比的概念比较两个数的大小用冒号(:)表示树叶中的比观察树叶的大小、形状和颜色比较两片树叶的大小用比例尺测量树叶的大小解决实际问题作业设计:1. 请用语言描述你手中的树叶标本的大小比。
答案:略2. 请用比例尺测量你手中的树叶标本的长度和宽度,并计算出它们的比。
答案:略3. 请用比例尺测量你手中的树叶标本的面积,并计算出它们的比。
答案:略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这节课,我发现学生们对树叶中的比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他们能够通过观察和比较来理解比的概念,并能够用比例尺来解决实际问题。
但也有些学生对比例尺的使用还不够熟练,需要在课后加强练习。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 树叶中的比丨苏教版 (8)
树叶中的比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能正确测量树叶的、宽,并能计算出长与宽的比值。
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让学生经历观察、发现、测量、比较以及分析的全过程,并通过活动探索发现相同的树叶与不相同的树叶长、宽的比与树叶的形状之间隐藏的有趣规律。
并能有条理地描述自己的思考过程。
情感与态度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进一步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增强实践能力和合作意识,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探索并发现树叶中长与宽的比和树叶形状的关系。
【教学难点】探索并发现树叶中长与宽的比和树叶形状的关系。
教具准备每生准备一种有规则的树叶10片,直尺、计算器。
教学设计一、问题引入1. 课件出示各种树叶,谈话:同学们这些树叶你们认识吗?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些树叶,并谈谈自己对这些树叶的想法。
2.谈话:刚才大家说的都是对这些树叶外形的一些看法,既然是数学活动课,就要有数学味,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如何用数据来分析树叶的形状?小组汇报方案3.小结归纳方案。
(1)测量每片树叶的长和宽,在比较。
(2)同一种树叶算出长与宽的比值,再比较。
(3)算出不同树叶长与宽的比值,再比较。
二、实践活动1.谈话:下面我们就按刚才讨论的方案来研究树叶中藏着的奥秘,老师将你们设计的方案进行了一下汇总,绘制了一张表格,仔细观察这张表,谁来说说,这个数学活动的关键是什么?(测量长与宽)树叶的长与宽及比值2.出示1片树叶,谈话:请大家看这片树叶,它的长是从哪里至哪里?宽该量哪部分?指出:通常情况下叶子的长是指叶片中间最粗的那根叶脉的长度,宽指整片叶子中最宽的那部分的长度。
3.谈话:为了使活动有效进行,老师有几点要提醒大家注意(大屏幕出示活动要求并指名学生读1遍)(1)每人量10 片同种树叶的长和宽,并及时在表1中做好记录。
(2)长与宽的比值保留一位小数。
(3)算出10个比值的平均值。
4.学生按活动要求活动。
5.谈话:经过刚才紧张细致的测量、计算,相信大家都已经有了结果,下面就请大家以6人小组为单位,在小组里交流各自测量的10片树叶长与宽比值的平均值,并注意填写表2.6. 个小组组长汇报展示每组的两张表。
小学科学案例:用数格子方法“比较叶的大小”教学一得
描*数*算——用数格子方法“比较叶的大小”教学一得比较叶的大小是一个非常有趣、有意义的活动。
小朋友常常会用到数格子的方法比较叶的大小,从而经历了简单的大小比较观察和测量过程。
笔者在备课时,觉得这种方法比较简单,而且课本中又有这种方法的介绍并配有插图,因此没有多加思考。
教学这一环节时,当学生大致描述了操作步骤后,我就发给每个学生一张事先印好的方格纸,让学生独立来完成。
没想到很多小朋友遇到了困难。
有些小朋友拿着不平整的叶子无从着手,按住了树叶的这边,翘起了那头,急得满脸通红,描下来的叶子轮廓弯弯扭扭很不准确;有些小朋友因为格子太多数了不知从那里数起;有些小朋友好不容易数到一百八十,一不留神忘记了,又得重数;还有些看着描好的叶子轮廓不知不完整的格子怎么处理,只好坐在那里发呆。
教室里乱得一团糟,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出现这样的教学现象和效果,真出乎我的意料。
课后,我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了仔细的分析、归类:1、叶子不平整,轮廓描不出。
运用数格子的方法时,小朋友必须先把叶子轮廓描在格子上,如果叶子不平整,学生就很难完成这个看似简单易操作的任务。
2、所占格子多而数不清。
我发给他们的方格纸里的格子多而小,准备了小叶子的学生,容易操作,很快完成了,而喜欢大叶子的学生就麻烦了,他们的叶子占的格子有的有一百多格,有的甚至两百多格,密密麻麻,眼睛都看花了。
3、格子不完整计算有困难。
叶子轮廓中会出现许多不完整的格子,这些格子合计起来要占不少的面积,处理这些格子有困难。
“如果这些问题让我自己来解决,我行吗?”我这样反问自己,发现自己也是一片茫然。
连老师都有困难完成的事情,学生怎能独立完成呢?更何况他们还是三年级刚接触科学课的小朋友。
那么,如何能较好地处理这些问题?我一时找不到较好的处理办法。
后来,我作出一个大胆的设想。
“到课堂上让小朋友来讨论这些问题,我到时因势利导可能会有意外的收获。
”带着这样的想法,我在平行班三(2)班教学这一环节时,改变了做法。
一年级树叶统计表数学
一年级树叶统计表数学
摘要:
1.一年级树叶统计表的背景和意义
2.树叶统计表的编制方法
3.树叶统计表的应用案例
4.如何利用树叶统计表进行教学
5.总结与展望
正文:
一年级树叶统计表数学,是一种将数学知识与自然环境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在这个提倡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这样的教学方式更具现实意义。
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树叶统计表的编制方法、应用案例以及如何利用树叶统计表进行教学。
一、树叶统计表的编制方法
1.收集数据:在一年级课堂上,教师可带领学生观察校园内的树木,记录不同种类树叶的数量。
2.整理数据:将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以便于制作统计表。
3.制作统计表:以表格形式呈现,表格的列表示树叶的种类,行表示每种树叶的数量。
二、树叶统计表的应用案例
1.分析校园内树木的种类和分布情况,为校园绿化提供数据支持。
2.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提高环保意识。
3.结合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如何利用树叶统计表进行教学
1.数学教学:通过树叶统计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表格制作、数据整理等基本数学技能。
2.科学教学:结合树叶统计表,讲解植物学、生态学等科学知识。
3.环保教育:引导学生关注校园环境,培养绿色环保意识。
四、总结与展望
树叶统计表作为一种创新的教学方法,将数学、科学和环保教育有机结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小班数学教案大大小小树叶教案及教学反思
小班数学教案大大小小树叶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班数学教材第三章《比较与排序》中的第二节“大大小小”,详细内容围绕“树叶的大小比较”展开。
通过对不同大小树叶的观察、比较和排序,使幼儿掌握大小概念,提高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能够通过观察和比较,区分树叶的大小。
2. 培养幼儿用语言表达大小关系的能力,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3. 培养幼儿的团队协作能力,学会与同伴共同完成任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并掌握大小关系,能够用语言表达出来。
重点:通过观察、比较和排序,使幼儿掌握大小概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大小不一的树叶若干,树叶图片,大小比较板。
2. 学具:画纸,彩笔,剪刀。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带幼儿去户外捡树叶,观察树叶的大小,引导幼儿发现大小不同的树叶。
2. 例题讲解(5分钟)教师展示大小不一的树叶,讲解大小概念,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区分树叶的大小。
3. 随堂练习(10分钟)幼儿分成小组,每组挑选一片大树叶和一片小树叶,用语言表达它们的大小关系,然后进行排序。
5. 创作环节(10分钟)幼儿用画纸、彩笔和剪刀,创作一幅树叶画,要求画中有大有小,体现出大小关系。
教师带领幼儿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大小概念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六、板书设计1. 大大小小树叶2. 内容:大小概念观察与比较语言表达排序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幼儿回家后,与家长一起寻找生活中的大小物品,进行观察和比较,并用语言表达出来。
2.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环节,使幼儿掌握了大小概念,提高了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但在语言表达能力方面,部分幼儿仍需加强。
2. 拓展延伸:在下一节课中,可以引入更多的生活物品,让幼儿进行大小比较,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同时,可以增加一些有趣的数学游戏,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
小班数学教案《大大小小的树叶》
一、语言语调
1.讲解时,语速适中,吐字清晰,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听懂。
2.语调富有变化,生动有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二、时间分配
1.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确保学生充分观察和描述树叶大小。
2.例题讲解:10分钟,详细讲解大小比较和排序方法。
3.随堂练习:10分钟,让学生动手操作,巩固所学知识。
补充说明:
1.教师在实践情景引入时,应确保学生的安全,选择合适的户外环境。
2.教师需注意引导学生观察树叶的大小,并适时提问,激发学生的思考。
三、例题讲解的详细步骤
例题讲解:教师展示大小不同的树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辨树叶的大小。然后,将树叶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讲解排序的方法。
补充说明:
1.教师在展示树叶时,应确保树叶的大小差异明显,便于学生观察。
4.动手操作:10分钟,指导学生制作树叶作品,加强实践能力。
5.课堂小结:5分钟,总结所学内容,强化知识点。
三、课堂提问
1.提问时要面向全体学生,给予每位学生回答问题的机会。
2.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对学生的回答给予及时反馈和鼓励。
四、情景导入
1.创设有趣的户外实践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关注大自然,培养观察力。
教师带领学生到户外捡树叶,让学生观察树叶的大小,引导学生用“大”和“小”描述树叶。
2.例题讲解(10分钟)
教师展示大小不同的树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辨树叶的大小。然后,将树叶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讲解排序的方法。
3.随堂练习(10分钟)
学生分组,每组发一套大小排序卡片,让学生自己动手排序,巩固大小概念。
补充说明:
1.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感知和理解大小概念。
小班数学教案大大小小树叶教案及教学反思
小班数学教案大大小小树叶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三章《比较大小》的内容,以“大大小小树叶”为主题,通过观察、比较、操作等实践活动,让学生掌握比较大小的基本方法。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理解比较大小的概念,能够正确比较物体的大小。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3.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比较大小的方法的掌握。
教学重点:能够正确比较物体的大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大小不同的树叶、PPT、黑板、粉笔。
学生准备:大小不同的树叶、练习本、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去校园捡树叶,让学生观察树叶的大小,并挑选出最大和最小的树叶。
2. 新课导入(5分钟)(1)教师展示大小不同的树叶,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大小。
(2)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这两片树叶哪片更大?哪片更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回答问题。
3. 例题讲解(10分钟)(1)教师出示PPT,展示大小不同的树叶,引导学生观察、比较。
(2)教师讲解比较大小的方法:观察两片树叶的面积,面积大的树叶为大,面积小的树叶为小。
(3)教师示范如何进行比较,并让学生跟随操作。
4. 随堂练习(10分钟)(1)教师发放练习纸,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
(2)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3)学生互相检查,共同讨论答案。
(2)教师出示一片大小适中的树叶,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判断其大小。
(3)学生思考:除了比较树叶的大小,我们还可以比较其他物体的大小。
六、板书设计1. 大小不同的树叶图示。
2. 比较大小的方法:观察面积,面积大的为大,面积小的为小。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你在家里找一些大小不同的物体,如书本、玩具等,比较它们的大小,并记录下来。
(2)尝试用比较大小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 答案:(1)略。
小班数学教案:大大小小的树叶
小班数学课程计划:大小叶子活动目标1.学习按大小排序对象的叶子。
2,可以用身体动作来表示大小,初步体验大小符号特征的含义。
活动准备1,尺寸标签卡2,树和小树每个工具准备:哭脸和笑脸每两个,叶子的大小。
活动程序首先,比叶子,说叶子的大小。
1.比较叶子的大小以显示大叶子。
老师:嘿,今天我们班上的人?展示另一片小叶子老师:谁又来了?我给叶子留了一个标记,大叶子的标记,小叶子的小标记。
2,识别尺寸标记以显示大标记老师:有一个大人物,双臂都张开,两只脚分开。
让我们来看看它的外观。
(儿童根据成人在商标上的外观来做行动)。
再次显示小标记。
老师:小标记看起来像一个人,双手向下伸出,两只脚靠在一起。
(孩子们按照人的小标记的指示)。
二,找到树妈妈'分叶'1,游戏'划分叶'老师:叶子怎么来我们的教室?(让孩子自由回答)老师:嘿!原来,秋天来了,树叶慢慢变黄,从树上掉下来,孩子们在星期天利用太阳把它带到了教室。
但这些叶子宝宝快乐吗?(老师反过来呈现大叶子和小叶子在哭泣)看:叶子宝宝怎么样?老师:你为什么哭?老师:对!叶子宝宝离开了家,离开了母亲,离开他们的好朋友会哭!让我们成为一个有爱心的人,帮助他们找到一位母亲?2,看标记:显示树的两位母亲(一个大一个,一个小,有一个大小标记)。
老师:谁是小叶子的母亲?他们有标签吗?3.查看尺寸标记。
4,送叶回家:(1)老师用小标记向树母发送小叶子。
问题:我将它寄到大叶子的哪个位置?(2)老师:嘿,树妈妈还在哭吗?事实证明,仍有许多孩子没有找到家。
我们帮忙吧!音乐播放,幼儿小组活动。
(寻找大小叶子的母亲)(3)找错地方:老师:过来帮助母亲寻找它。
有没有孩子在寻找错误的母亲?让个别孩子帮忙纠正。
与此同时,老师将母亲的脸变成了笑容。
三,送圆宝贝回家老师展示了许多大大小小的圆形图片,并要求每个孩子按尺寸将它们送回“家”。
小班数学教案树叶比大小
小班数学教案树叶比大小小班数学教案:树叶比大小引言:在小班数学课程中,教师可以设计各种有趣的活动来帮助孩子们学习数学概念。
其中一项活动是通过比较树叶的大小来帮助学生理解大小关系和比较运算符。
本篇文章将介绍一个针对小班学生设计的数学教案,旨在帮助他们通过比较树叶的大小来学习数学。
教案大纲:1. 教学目标2. 所需材料3. 活动步骤4. 拓展活动5. 总结教学目标:- 学习使用比较运算符(大于、小于)来比较树叶的大小。
- 发展观察和比较的能力。
- 培养孩子们对大小关系的理解。
所需材料:- 数张不同大小的树叶(建议准备至少10张)。
- 一块平板或白板。
- 粉笔或干净的画笔。
- 学生手册和活动练习册。
活动步骤:1. 引入活动(5分钟):- 教师将数张树叶摆放在桌子上或地板上。
- 教师问学生,他们是否知道树叶的大小有所不同。
请学生观察树叶并分享他们的观察结果。
-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树叶的大小差异,鼓励他们提出猜想。
2. 讨论和介绍比较运算符(10分钟):- 教师在平板或白板上绘制两个简单的图形:“>”和“<”。
- 教师解释这两个符号分别代表大于和小于的意思。
- 教师示范使用这两个符号进行比较,例如:将两张树叶放在一起,然后使用符号进行比较。
- 教师鼓励学生跟随自己的动作,模仿比较运算符的使用。
3. 小组活动(15分钟):- 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并将每组分配一些树叶。
- 让学生在小组内根据树叶的大小进行比较,并使用比较运算符进行排序。
- 教师巡视各小组,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 随着活动的进行,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引导性问题,例如:“哪片树叶是最大的?”,“哪片树叶是最小的?”等等。
4. 整合讨论(10分钟):-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享他们的观察和比较结果。
- 教师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提出问题并回答问题。
-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树叶比大小的规律,并强调比较运算符的使用方法。
拓展活动:1. 继续比较:教师可以为学生准备更多树叶,让他们继续进行比较活动。
方格法 叶面积
方格法叶面积《方格法面积》实验的目的是评估大小和形状的叶子的影响,以及它们与植物的叶面积之间的关系。
它引用了一种方法,即方格法,来评估植物叶片的数量和叶面积,从而确定叶子的大小和形状对植物叶面积的影响。
本文将讨论这项实验的目的、过程以及结果,以探讨获得准确结果的最佳方法。
概述:《方格法面积》实验是基于植物叶片大小和形状对植物叶面积的影响的研究。
它使用了一种叫做方格法的方法来统计植物的叶片的数量,以及每片叶子的面积。
它的目的是评估给定种类的样本叶子的大小、形状和叶面积之间的关系。
方格法:方格法是一种统计方法,用于评估植物叶子的数量和总叶面积。
该方法要求在植物样本上标记出(划定)一定数量的正方形方格,用以计算植物叶片数量和叶面积。
此外,在每一个方格中,叶片被统计为完整片或者是每个部分被检测为一个叶片,以便得出叶片的总数数量。
实验过程:实验中使用的是叶面积测量的方格法。
为了进行实验,将植物样本分解成100个方格,然后将每个方格的具体叶片计数。
接下来,确定每片叶子的面积,并根据叶片的大小和形状计算出它的叶面积。
基于此,结果报告表明,实验结果表明,植物叶子的大小和形状会影响叶面积。
实验结果:方格法实验结果表明,叶片的大小和形状会影响植物叶片的面积。
实验中所测量的叶片总面积较小的是新枝,其叶面积为0.83 cm2;而叶片总面积较大的是枝条,其叶面积为1.17 cm2。
此外,叶子的形状也会影响叶面积。
例如,卵形叶片的面积为0.81 cm2,而心形叶片的面积为0.88 cm2。
结论:《方格法面积》实验的结论是,植物叶片的大小和形状会对其总叶面积产生重大影响。
在实验中,叶片总面积较小的是新枝,而叶片总面积较大的是枝条;叶子的形状也会影响叶面积,卵形叶片的面积更小,而心形叶片的面积更大。
因此,在使用方格法进行叶面积测量的实验中,应首先观察样本叶片的大小和形状,以准确地测量叶面积以获取准确的实验结果。
树叶的面积
对呀!我们必须用一个标准的方格来测量。 方格纸来帮助我们。
探究一
探究二
探究一
我们就用刚才提到的用边长为 1 厘 米的透明方格纸来测量,想一想树叶 和方格纸应该怎么放?
发现了什么问题吗?
对,树叶放在方格纸下面,被分成了满 格、半格、大于半格或小于半格的情况,这 时我们可以怎么处理呢?
大于等于半格的算一格,小于半格的可以舍去。
情景星期天小丁丁小胖小亚和小巧组织的雏鹰假日小队活动一起到森林公园去游玩他们看到树林里的草地上有些树叶他们会提什么问题呢
1、能用数方格的方法估测出不规则平面 图形的面积。初步体会“四舍五入” 的 思想方法 。 2、通过学生参与教学,培养学生的观 察、分析、归纳能力。 3、通过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培养学生 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探究一 探究二
探究一
小组里用这个方法来统计一下,大家比一比, 哪一组统计得又快又正确。 整格:( 31 )
大于等于半格:( 18 树叶的面积大约是: (
49
探究一 探究二
)
)平方厘米。
探究二
(1)仔细看,从这幅图上你读懂了什么?
(2)试一试求这个脚印的面积有多大? (3)这个脚印的面积大约为多少?你是怎 么数的? 大于半格的算1格,小于半格的舍去。 整格有( 23 )个,
这个梯形的面积大约是( 28
练习一 练习二
) c ㎡。
本课小结
可以用方格纸来帮助我们估测出 不规则图形的面积。要注意大于等于 半格的算一格,小于半格的可以舍去。
情景
星期天,小丁丁、小胖、小亚和小巧组织的雏鹰假 日小队活动,一起到森林公园去游玩,他们看到树林里 的草地上有些树叶,他们会提什么问题呢?
一片树叶的面积有多大?
《树叶排队》教案(精选7篇)
《树叶排队》教案(精选7篇)《树叶排队》篇1活动目标1、能够按大小顺序将3以内的物体进行排序。
2、对排序活动感兴趣。
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幼儿每人3片大小不同的树叶。
活动过程一、出示3片树叶,引导幼儿观察并比较大小。
1、讨论:这些是什么?数一数有几片树叶呢?(师幼共同点数说出总数)2、讨论:这些树叶有什么不一样呢?哪一片最大?哪一片最小?二、学习将3片树叶按从小到大顺序排序。
1、按从小到大排序。
师:树叶们想学小朋友玩排队的游戏,最小的树叶当排头,站在第一个,其他的树叶按照从小到大接在小树叶的后面,应该先排谁呢?(请1-2位幼儿上来排)2、请幼儿拿出自己的树叶,先比较出大小,再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练习排序,学说:小的,大的,最大的。
三、练习从大到小排序。
1、按从大到小排序。
师:如果把最大的树叶排第一,后面应该怎么排呢?(请1-2位小朋友来尝试排序)2、请幼儿尝试从大到小排树叶,学说:大的,小的,最小的。
《树叶排队》教案篇2设计意图《分树叶》这个活动选择渗透式活动。
把孩子们平时最喜欢的树叶作为幼儿操作的材料,来激发幼儿的操作兴趣,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这种以大自然中的“活教材”支持幼儿的学习,引导幼儿开展的探究活动,既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的要求,很好地把数学与生活融合在了一起。
活动目标:1. 能按树叶的特征进行分类、计数,并能比较数量的多与少。
2. 探索树叶分类的多种方法。
3. 能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4. 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 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1. 教师在活动前带幼儿拾落叶。
并事先对幼儿拾的树叶进行整理。
将每种树叶的数量控制在7片之内。
2. 记录单,笔。
活动过程:一、教师引导幼儿观察树叶的外形特征。
师:昨天,小朋友拾了很多的树叶,在你拾的树叶中,你最喜欢哪一片树叶?它是什么样的?像什么?二、教师引导幼儿用多种方法给树叶分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描*数*算
——用数格子方法“比较叶的大小”教学一得
比较叶的大小是一个非常有趣、有意义的活动。
小朋友常常会用到数格子的方法比较叶的大小,从而经历了简单的大小比较观察和测量过程。
笔者在备课时,觉得这种方法比较简单,而且课本中又有这种方法的介绍并配有插图,因此没有多加思考。
教学这一环节时,当学生大致描述了操作步骤后,我就发给每个学生一张事先印好的方格纸,让学生独立来完成。
没想到很多小朋友遇到了困难。
有些小朋友拿着不平整的叶子无从着手,按住了树叶的这边,翘起了那头,急得满脸通红,描下来的叶子轮廓弯弯扭扭很不准确;有些小朋友因为格子太多数了不知从那里数起;有些小朋友好不容易数到一百八十,一不留神忘记了,又得重数;还有些看着描好的叶子轮廓不知不完整的格子怎么处理,只好坐在那里发呆。
教室里乱得一团糟,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出现这样的教学现象和效果,真出乎我的意料。
课后,我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了仔细的分析、归类:
1、叶子不平整,轮廓描不出。
运用数格子的方法时,小朋友必须先把叶子轮廓描在格子上,如果叶子不平整,学生就很难完成这个看似简单易操作的任务。
2、所占格子多而数不清。
我发给他们的方格纸里的格子多而小,准备了小叶子的学生,容易操作,很快完成了,而喜欢大叶子的学生就麻烦了,他们的叶子占的格子有的有一百多格,有的甚至两百多格,密密麻麻,眼睛都看花了。
3、格子不完整计算有困难。
叶子轮廓中会出现许多不完整的格子,这些格子合计起来要占不少的面积,处理这些格子有困难。
“如果这些问题让我自己来解决,我行吗?”我这样反问自己,发现自己也是一片茫然。
连老师都有困难完成的事情,学生怎能独立完成呢?更何况他们还是三年级刚接触科学课的小朋友。
那么,如何能较好地处理这些问题?我一时找不到较好的处理办法。
后来,我作出一个大胆的设想。
“到课堂上让小朋友来讨论这些问题,我到时因势利导可能会有意外的收获。
”带着这样的想法,我在平行班三(2)班教学这一环节时,改变了做法。
当学生提出用数格子的方法并描述了操作过程以后。
我让学生小组讨论“要是叶子不平整你们准备怎么描轮廓?”想不到学生很快想出了办法,更令我佩服的是他们还想出了三种简便的方法。
方法整理如下:
一、叶子反扣法
由于新鲜的叶子不平整,把叶子反扣在格子上,叶子的边缘就能紧紧贴在格子上,小朋友沿着边缘描下叶子轮廓不成问题。
二、轮廓拓印法(一)
用水彩笔在叶子的边缘上涂一圈颜料,把叶子的轮廓拓印在格子上。
三、轮廓拓印法(二)
把叶子衬在格子下,叶子不会移动,然后用笔把叶子的轮廓描下来。
高兴之余,我表扬了一番,趁胜追击,“那么,要是叶子所占格子很多,很会数漏数错怎么办呢?”还没有等我让他们讨论,早有几双小手举起来了。
“老师,数过的格子可以用铅笔做个记号,那就不会数错了。
”“老师,我有更好的办法,数过的格子用数字标出来,数忘记了也不用重数。
”
当讨论不完整的格子怎么计算时,学生更不在话下。
认为把不完整的格子清理出来,拼成完整的格子,这样就比较科学了。
数格子的方法,就在同学们一次又一次体验成功的喜悦中,完善起来了。
经历了这件事,发现自己又进步了。
事后反思了两点:
一、看似简单的问题其实不简单
教学要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教师不能用我们成人的眼光去要求学生。
不该放手的地方,我们要及时发挥教师导的作用。
二、估低学生的能力不应该
低估学生的能力比高估更可怕。
否则,学生不但会没有学习的兴趣,还会错失很好的锻炼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