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新闻两篇公开课ppt.49页PPT
合集下载
《新闻两则》PPT课件
②句好。“突破〞说明敌军有防守,我军歼灭或 击溃守敌,冲破敌阵。用“越过〞表现不出经 过战斗。“渡至〞比“到达〞含义丰富,有横渡 与到达两层意思,且文字简洁有力。“二十四 小内即已〞,时间明确,且含渡江迅疾,作战 顺利之意。“用〞共“字不能表达这些意思。
②句好。“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有 嘲讽意味,嘲讽汤恩伯过高估计东面防线的稳 固性,过低估计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倘说 “结果就在二十一日那天〞毫无感情色彩,且 与上一句“二十一日〞重复。
这那么新闻,为什么不仅报道解放南阳的 消息,而且概述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 军的战绩?
南阳解放,是南线人民解放军一年多来取 得伟大胜利的必然结果,所以南阳解放 之日正是总结一年多来伟大胜利的最好 时机。另一方面,总结一年多来的战绩, 也可以说明蒋军为什么弃城南逃。
抄写五遍给红色的字注音
鄂 纠正 区域
—新闻六要素
•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 人物:中原我军 • 时间:1948年月11月4日下午 • 地点:南阳 • 事件发生原因:蒋军因全局败坏,被迫将整个南部战
线近百个师的兵力集中于以徐州为中心和以汉口为中 心的两个地区。在我强大的野战军和地方军配合打击 之下,困守南阳的蒋军不得不被迫弃城南逃。 • 经过与结果:自去年七月,南线人民解放军开始向敌 后进军,大量歼敌,扩大并稳固了根据地,壮大了人 民武装,彻底孤立了敌人,南阳守敌王凌云弃城南逃, 我军当即占领南阳,从此河南全境除假设干据点外, 全部为我解放。
豫 绥靖 逃窜 歼灭 溃退 泄气
阻遏 锐不可当 要塞 管辖
Hale Waihona Puke • 新闻内容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 经过、结果
• 新闻结构五局部:
• 标题:迅速了解新闻内容,包括引题、正副题;
短新闻两篇优秀PPT课件
黑色“劳斯莱斯” 广场上灯光渐暗 绿树丛 白色建筑 南海的夜幕 巨 幅紫荆花图案 五星红旗
标题的意义和作用
1 象征意义:用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代表英国在香港的统治。 2 讽刺意义:词语“别了”表明英国在香港的统治结束。 3 强调作用:标题是倒装句式,将“别了”提前。有突出和强调作用,引人注意 。
记者对于所报道的事件有两种 参与的情况:
一种是记者作为旁观者身份出现,只是纯客观 记叙,不掺杂自己的感情和判断,只是由事实本 身说话;
另一种是记者作为旁观者出现,但会在叙述事 实的同时表达自己的看法或者渗透自己的感情
获第8届“中国新闻奖”消息类一等
奖 1、新闻正文一般分为哪几个部分?
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
短新闻两篇
身高2.51米世界第一高人成婚, 新娘1.75米
什么是新闻?
含义:新闻属于记叙文,是报社、通讯 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等新闻机构对国 内外新近发生的具有一定社会价值的人 和事实的简要而迅速的报道。
什么是新闻?
广义;是消息、通讯、报告文 学、特写、新闻评论等诸种新 闻文体的总称。 狭义:专指“消息”。
鲜明的新闻性
“报告”指的是新闻性,它所反映的人物、事件,应是现实生活中新近发生的, 具有新闻报道价值的真人真事。报告文学的新闻性首先表现在它的真实性原则上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也是报告文学的生命。它和新闻报道一样,文中涉及的一 切材料,包括细节,都必须真实可靠,准确无误。
强烈的文学性
报告文学不能像新闻报道那样,只有事件的故事梗概,它必须塑造丰满的人物形 象,必须有生动的形象化的细节。由于它的新闻性,就和小说之类的文学作品不 同,由于它的文学性,又与一般的新闻报道有明显不同。 报告文学要刻画人物,挖掘深刻反映人物性格的情节故事。报告文学还可以吸收 小说的描写技巧、戏剧的对话艺术、电影分镜头的叙述方法以及诗歌的跳跃手法 等。
标题的意义和作用
1 象征意义:用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代表英国在香港的统治。 2 讽刺意义:词语“别了”表明英国在香港的统治结束。 3 强调作用:标题是倒装句式,将“别了”提前。有突出和强调作用,引人注意 。
记者对于所报道的事件有两种 参与的情况:
一种是记者作为旁观者身份出现,只是纯客观 记叙,不掺杂自己的感情和判断,只是由事实本 身说话;
另一种是记者作为旁观者出现,但会在叙述事 实的同时表达自己的看法或者渗透自己的感情
获第8届“中国新闻奖”消息类一等
奖 1、新闻正文一般分为哪几个部分?
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
短新闻两篇
身高2.51米世界第一高人成婚, 新娘1.75米
什么是新闻?
含义:新闻属于记叙文,是报社、通讯 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等新闻机构对国 内外新近发生的具有一定社会价值的人 和事实的简要而迅速的报道。
什么是新闻?
广义;是消息、通讯、报告文 学、特写、新闻评论等诸种新 闻文体的总称。 狭义:专指“消息”。
鲜明的新闻性
“报告”指的是新闻性,它所反映的人物、事件,应是现实生活中新近发生的, 具有新闻报道价值的真人真事。报告文学的新闻性首先表现在它的真实性原则上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也是报告文学的生命。它和新闻报道一样,文中涉及的一 切材料,包括细节,都必须真实可靠,准确无误。
强烈的文学性
报告文学不能像新闻报道那样,只有事件的故事梗概,它必须塑造丰满的人物形 象,必须有生动的形象化的细节。由于它的新闻性,就和小说之类的文学作品不 同,由于它的文学性,又与一般的新闻报道有明显不同。 报告文学要刻画人物,挖掘深刻反映人物性格的情节故事。报告文学还可以吸收 小说的描写技巧、戏剧的对话艺术、电影分镜头的叙述方法以及诗歌的跳跃手法 等。
《新闻两则》优秀PPT教学课件
12
什么是新闻?
从广义说,包括消息、通讯、报告 文学。
从狭义来讲,就是指消息。本课就 是一篇报道及时的消息。
新闻,狭义上又称消息,是对新 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通常分为 动态新闻、综合新闻、典型报道 和新闻述评四类。
13
标题——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 导语——扼要的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新闻开
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
歼灭( jiān )
suí
jìng
瑰宝( guī ) 负隅顽抗( Yú )
高屋建瓴( líng )气势磅礴( páng )( bó )
锐不可当 dāng
(
)
9
读准下列字的音:
荻(dí)港 获(huò)得
锐不可当(dāng) 当(dàng)真
要塞(sài) 阻塞(sè) 瓶塞(sāī)
歼(jiān)灭 阡(qiān)陌 纤(xiān)维
东路军 三十五万已渡过大部,经过整天激战,歼灭及 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南岸阵地,控制江阴要塞,切 断镇江无锡段铁路
18
问题讨论
请找出本文的导语和主 体,说说导语从哪几个 方面概括了全文?
主体可分为哪几个层次 ?
请找出本文的议论句, 并说说它的表达效果。
19
标题
标题
课文结构 第1、2两句
导语
中路军 其余部分 西路军
毛泽东
1
毛泽东,字润之,笔名子任, 湖南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 军事家、思想家、诗人、书法家。 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他 逝世的1976年间,毛泽东是中华人 民共和国的最高领导人。他对马列 主义的发展、军事理论的贡献以及 他对共产党的理论贡献被称为毛泽 东思想。毛泽东被视为是现代世界 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 杂志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 之一。
什么是新闻?
从广义说,包括消息、通讯、报告 文学。
从狭义来讲,就是指消息。本课就 是一篇报道及时的消息。
新闻,狭义上又称消息,是对新 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通常分为 动态新闻、综合新闻、典型报道 和新闻述评四类。
13
标题——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 导语——扼要的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新闻开
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
歼灭( jiān )
suí
jìng
瑰宝( guī ) 负隅顽抗( Yú )
高屋建瓴( líng )气势磅礴( páng )( bó )
锐不可当 dāng
(
)
9
读准下列字的音:
荻(dí)港 获(huò)得
锐不可当(dāng) 当(dàng)真
要塞(sài) 阻塞(sè) 瓶塞(sāī)
歼(jiān)灭 阡(qiān)陌 纤(xiān)维
东路军 三十五万已渡过大部,经过整天激战,歼灭及 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南岸阵地,控制江阴要塞,切 断镇江无锡段铁路
18
问题讨论
请找出本文的导语和主 体,说说导语从哪几个 方面概括了全文?
主体可分为哪几个层次 ?
请找出本文的议论句, 并说说它的表达效果。
19
标题
标题
课文结构 第1、2两句
导语
中路军 其余部分 西路军
毛泽东
1
毛泽东,字润之,笔名子任, 湖南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 军事家、思想家、诗人、书法家。 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他 逝世的1976年间,毛泽东是中华人 民共和国的最高领导人。他对马列 主义的发展、军事理论的贡献以及 他对共产党的理论贡献被称为毛泽 东思想。毛泽东被视为是现代世界 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 杂志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 之一。
短新闻两篇PPT课件.
奥斯维辛位于波兰南部小波兰省境内, 1940年4月27 日, 德国法西斯头子希姆莱下令在此修建最大的灭绝人性 的杀人工厂——奥斯维辛集中营,并于同年6月14日将首 批犯人运抵奥斯维辛。1941年开始对集中营进行了扩建, 二战结束时, 整个集中营占地面积达40平方公里。除斯塔 姆拉格、布热金卡、莫诺维采三个主要集中营外,还有45 个分营。营内采用毒气室等各种方法屠杀、虐待囚犯,5 个焚尸炉平均每天焚尸1万具。包括中国人在内的28个民 族的400万人死于集中营,其中犹太人最多,达250万。 1947年被开辟为国家博物馆。1979年被列入联合国世界 文化遗产名录。 “奥斯维辛”一词演变到现在,已成为 了屠杀和灭绝人性的代名词。
为什么“奥斯维辛没有什么 新闻”作者还要去报道?
点此播放教学视频
第一次出现在中间
1,奥斯维辛太出名了,人们已经 了解了它很多东西,的确是没有 什么新闻可供报道了 2,作者还是要写,因为他感到一 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
点此播放教学视频
第二次是临近结尾
1,每一个参观者都有同样的感受,那就
是震惊和窒息。 2,呼应前文,还突出了文章主题。
点此播放教学视频
文章一开始描述了奥斯维辛 现在的情景:阳光明媚,绿树成 阴,孩子们高兴地嬉戏。这是一 幅多么美好的和平的景象。可是 为什么作者却说这是“最可怕的 景象”“像一场噩梦”?
历史与现实的对比,无法接受, 表现强烈的愤懑之情。
点此播放教学视频
“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 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 怒放。”
第三场景:子夜时分,中英香港交接仪式, 米字旗香港最后一次降落,五星红旗升起。
(第八自然段)
点此播放教学视频
第四场景:7月1日零点40分,查尔斯王子 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
为什么“奥斯维辛没有什么 新闻”作者还要去报道?
点此播放教学视频
第一次出现在中间
1,奥斯维辛太出名了,人们已经 了解了它很多东西,的确是没有 什么新闻可供报道了 2,作者还是要写,因为他感到一 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
点此播放教学视频
第二次是临近结尾
1,每一个参观者都有同样的感受,那就
是震惊和窒息。 2,呼应前文,还突出了文章主题。
点此播放教学视频
文章一开始描述了奥斯维辛 现在的情景:阳光明媚,绿树成 阴,孩子们高兴地嬉戏。这是一 幅多么美好的和平的景象。可是 为什么作者却说这是“最可怕的 景象”“像一场噩梦”?
历史与现实的对比,无法接受, 表现强烈的愤懑之情。
点此播放教学视频
“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 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 怒放。”
第三场景:子夜时分,中英香港交接仪式, 米字旗香港最后一次降落,五星红旗升起。
(第八自然段)
点此播放教学视频
第四场景:7月1日零点40分,查尔斯王子 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
《新闻两则》3精品PPT课件
要塞(sài) 阻塞(sè) 堵塞(sè)
歼(jiān)灭 阡(qiān)陌 纤(xiān)维
溃(kuì)退 匮(kuì)乏 馈(kuì)赠
思考:新闻记叙了什么重要
事件?
标题:包括主标题,引标题和副标 题。可以三个标题齐全,也可以只有 其中一部分。它是对消息内容的高 度概括。
作用: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
1、理清记叙的六要素; 2、划分结构层次并概括各层 主要内容。
写一则新闻:
报道学校或班上某人、某事或某项活动。 拟出恰当的标题。 注意导语的概括性和准确性。 要简明,以200字左右为好。
结束语
当你尽了自己的最大努力时,失败 也是伟大的,所以不要放弃,坚持 就是正确的。
When You Do Your Best, Failure Is Great, So Don'T Give Up, Stick To The End
新闻两则
新闻: 从广义来讲包括消息、通讯、 报告文学等。 从狭义来讲,就是指简要和迅 速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 种新闻文体,又称“消息”。
新闻的特点: 真实性(内容) 及时性(报道) 简明性(语言)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横渡长江
毛泽东
读准下列字的音: 荻(dí)港 锐不可当(dāng) 获(huò)得 当(dàng)真
特点:简洁、醒目
默读课文,迅速勾画出下列内容:
渡江的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时间:20日夜开始至发电时止(22日
22时)
地点:西余起 华九 里江 的( 长不 江含 战) 线, 。东至江阴一千 渡江的结果: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导语:消息开头的第一、 二句话或第一段文字。
作用:用简练的文字提示 消息的重要事实,使读者对 新闻有较为详细的了解。
人教版必修一 短新闻两篇 课件(72张)
第三,清新而富于动感。作者巧妙地在文中穿插新闻背景材 料,并运用对比手法,在看似静态的叙述中注入动态的信息。如 “从1841年1月26日英国远征军第一次将米字旗插上港岛,至1997 年7月1日五星红旗在香港升起,一共过去了156年5个月零4天。大 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十分耐人寻味。 第四,具有鲜明的色彩感。如文中实录的“登上带有皇家标记 的黑色„劳斯莱斯‟”“绿树丛中”“白色建筑”“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 案”“广场上灯光渐暗”“五星红旗”“南海的夜幕”等,这些色彩交错 的画面,给读者以色彩明快的深刻印象。
(二)常识整理 文体知识 新闻:新闻是报社、通讯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等新闻机构 对当前政治事件和社会事件所作的报道。要求迅速及时、真实简 明、用事实说话。形式有消息、通讯、特写、调查报告、新闻图 片和电视新闻等。 消息:消息是新闻报道中使用最多的一种文体,具有及时、 简明、真实的特征。消息的结构包括标题、开头、导语、主体、 背景和结语六部分。
(三)博览悦读 《别了,“不列颠尼亚”》体现出的新闻实录性 第一,清晰的可视性。实录性新闻突出表现在 “目击”和“视觉”中, 它必须写出特定的现场氛围。这就要求记者 (通讯员)具有敏锐的观察能 力,在采访现场要善于捕捉精彩的镜头、典型的场面,并给予形象的再 现。如文中写的“在蒙蒙细雨中,末任港督告别了这个曾居住过 25 任港 督的庭院”“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 中降下旗杆 ”“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 „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 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 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五星红旗在英军 添马舰营区升起”等等,这些简洁的笔法,为读者勾勒出一幅幅画面,使 新闻具有清晰的可视性。 自然流于记者笔端的这些文字,似乎有着色彩浓烈的油画效果,让读者 读后犹如品尝醇厚的美酒,回味无穷,并加深了对香港回归这一重大历 史性事件意义的理解。
新闻两则PPT优秀课件
标题: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渡江区域
课 文 结 构
渡江概况 导语: (第1、2两句)
战役全局 冲破敌阵 横渡长江
(从四个方
面概括)
中路军: 中路军首战告捷 西路军所向无敌 主体: (剩余部分) 西路军: 东路军战绩辉煌 (重点) 东路军:
课堂小结
⑴新闻结构的五部分:标题、导语、主 体、(背景、结语) ⑵电头的作用、标题的作用、导语的作 用、主体的作用 ⑶消息的六要素:时间、人物、地点、 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两个方面谁详谁略?
我方略,敌方详。 为什么这样安排? 我军英勇善战,已为 事实说明。 议论敌方,是为了分 化敌人,孤立少数, 争取多数
此种情况,一方面由 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 战,锐不可当;另一 方面,这和国民党反 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 定,有很大关系。国 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 希望和平,不想再打 了,听见南京拒绝和 平,都很泄气。战犯 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 湖督战,不起丝毫作 用。
点此播放讲课视频
相关链接和背景
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解放战争的第一年就歼灭了国 名党军112万人,从1947年6月底起,解放军由战略防 御转入战略进攻,以主力一部挺进中原,将战争引向 国民党统治区,在外线大量歼灭国名党军,以部分主 力和地方武装坚持内线作战,收复失地。10月10日, 解放军总部发表宣言,号召全国人民打倒蒋介石,解 放全中国。战争第二年,解放军歼灭国民党军152万 人,攻克大批国民党军重点设防的城市,为与国民党 军进行战略决战创造了条件。1948年到1949年1月, 解放军连续进行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这则 新闻的发电日期是1948年11月5日,当时辽沈战役已 经结束,淮海战役的枪声于次日就要打响。
《短新闻两篇》公开课 精品课件 PPT
• 一见残破的废墟就觉得碍眼,不惜工本修葺一新,这在某种 意义上是缺乏文化素养的表现。重修伟大的长城废墟这一 “石头的史诗”,修了一段又一段,然后把这些新长城当作 旅游点,吸引游人来看这假古董,这是对国民文物意识的严 重误导!殊不知这种以假乱真的做法,对那些稍有文物意识 的游客来说是倒胃口的。笔者曾多次陪同来自各地的朋友游 览长城,人家往往事先就提出要求:“可不要领我们去看新 的长城哦!”一次我陪两对外国夫妇游览司马台长城,起初 我也不知道它是“修旧如旧”过的,以为是被岁月特赦了的。 直到走完最后一个完好的岗楼时,眼前突然出现乱石满地的 残破的长城遗迹。大家不约而同喊了起来:“长城在这里 呢!”
第四单元
第十课 短新闻两篇
1.1.1 集合的概念
经 典 晨 读
• 题都城南庄① • 崔 护 •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 人面②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③。
• 【注】 ①都城:指长安。南庄,大约是都城南郊村庄的意
思,不一定是实名。据《本事诗》载:崔护在清明日独游都 城南郊,因口渴,向一户人家叩门求水。有一位姑娘开门送 水给崔护,然后先靠着桃树,含情注视着他。崔护喝完水, 姑娘送他出门。第二年清明,崔护思念,重来寻访,门墙如
故,门却上锁。于是他便在左扇门上题了这首诗。②人面:
指那位年轻的姑娘。③笑春风:是说桃花开得十分繁盛,像 带着笑意一般在春风里面。
Hale Waihona Puke • 【简介】 崔护(生卒年不详),字殷功,博 陵(今河北定州)人。唐德宗贞元十二年(796) 进士,曾任岭南节度使。
• 【赏析】 这首诗写得自然明快,情真意切。全诗直叙其事, 绝无含蓄转折之语。它通过“去年”和“今日”同时、同地、 同景而“人不同”的对比映照,把诗人对“去年”情景的无 比温情、无限追念,以及此时此刻的无限怅惘、无限失落之 情鲜明生动地表现了出来。而诗人对去年所见的那个女子的 无限爱恋之情,也就不言而喻了。对比映照,在这首诗中起 着重要的作用。因为是在回忆中写已经失去的美好事物,所 以回忆便特别珍贵,美好,充满感情,这才有“人面桃花相 映红”的传神描绘。正因为有那样美好的回忆,才特别感到 失去美好事物的怅惘,因而才有“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 旧笑春风”的感慨。
人教部编版高中语文《短新闻两篇》PPT课件
问题探究:
1、如何理解“别了,不列颠尼亚”标题的含义 ?
(1)字面上看是写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乘坐 游轮“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
(2)深层次看“不列颠尼亚”号的离去,象征 着英国殖民统治在香港的终结,中华民族的一段 耻辱被洗刷。
标题创意
1、一语双关 意味深长
离开、告别 回归、雪耻
2、句式倒装,重在突出、强调
2.对照手法的运用。 例如:“在布热金卡,最可怕的事情是这里居然阳光明媚 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附近的草地上,还有儿 童在追逐游戏”与“布热金卡应当是个永远没有阳光、百花永 远凋谢的地方,因为这里曾经是人间地狱”形成对照。 另外本文还首尾照应,结尾用散文诗一样的语言与开篇相 照应。
2——10
导语:香港末任港督乘“不列颠尼 亚”离开香港(1段)
主体:4时30分:末代港督降旗仪式
( 4时40分:末代港督离开港督府
6时15分:英国告别仪式 7时45分:英国举行第二次降旗仪式 0时左右:香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
段 0时40分:“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 )
背景:港督府变迁(4段插叙) 结语: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11段)
二、中心主旨 《别了,“不列颠尼亚”》 本文在众多关于香港回归的报道中显得别出心裁,作者没 有写交接仪式现场多么庄严,也没有写欢庆回归的人们多么激 动,而是选择了英方撤离这样一个角度,并且把末代港督乘英 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撤离香港这一事件放在一个历史 的背景中,更加突出了这一事件的历史意义。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本文通过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揭露了德国纳粹分子 戕害波兰人民的滔天罪行,表现了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主题。
我国成功进行珠峰登顶测量
2.《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成为新闻史上的佳作,主要得益 于作者独辟蹊径,突破了“客观报道”“零度写作”的框 框,把在奥斯维辛访问时的感受当做文章的主要内容来写, 字里行间灌注着个人的情感。请概括并分析一下。
高中语文第10课《短新闻两篇》课件新人教版必修
重点词汇
本文涉及的词汇主要是科技、政治等方面的专业术语,如“核试验”、“国际地位”等。这些词汇对 于理解文章内容非常重要,需要学生重点掌握。
句型解析
本文的句子结构比较简单,但用词精准、表达有力。例如,“中国首次核试验成功”这句话虽然简单 ,但却准确地传达了文章的主题思想,体现了新闻报道的简洁明了的特点。同时,文中还有一些被动 句和长句,需要学生注意理解其含义和用法。
03
新闻写作技巧
新闻标题的写作技巧
01
02
03
标题要简明扼要
标题应准确概括新闻的主 要内容,避免冗长和复杂 的表达。
突出新闻亮点
标题应突出新闻中最重要 、最新鲜、最具吸引力的 信息,引起读者的兴趣。
语言生动形象
标题可以使用形象生动的 语言,增强表达力和感染 力。
新闻导语的写作技巧
开门见山
导语应直接切入主题,简 明扼要地介绍新闻的主要 内容。
02
课文解析
Hale Waihona Puke 闻背景与作者介绍新闻背景本文选自《人民日报》,报道了我国首次核试验成功的消息 。当时中国处于改革开放初期,国家需要提高国际地位和加 强国际合作,而核试验成功则是中国科技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之一。
作者介绍
作者XXX是中国著名新闻记者,长期从事新闻报道工作,曾 获得多个新闻奖项,对中国新闻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
文章结构与内容分析
文章结构
本文采用了“倒金字塔结构”,即最重 要的信息放在最前面,次要信息依次递 减。
VS
内容分析
本文报道了我国首次核试验成功的消息, 强调了核试验对于国家科技发展和国际地 位提升的重要意义,同时也介绍了核试验 的过程和结果。文章语言简练、准确,表 达了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
本文涉及的词汇主要是科技、政治等方面的专业术语,如“核试验”、“国际地位”等。这些词汇对 于理解文章内容非常重要,需要学生重点掌握。
句型解析
本文的句子结构比较简单,但用词精准、表达有力。例如,“中国首次核试验成功”这句话虽然简单 ,但却准确地传达了文章的主题思想,体现了新闻报道的简洁明了的特点。同时,文中还有一些被动 句和长句,需要学生注意理解其含义和用法。
03
新闻写作技巧
新闻标题的写作技巧
01
02
03
标题要简明扼要
标题应准确概括新闻的主 要内容,避免冗长和复杂 的表达。
突出新闻亮点
标题应突出新闻中最重要 、最新鲜、最具吸引力的 信息,引起读者的兴趣。
语言生动形象
标题可以使用形象生动的 语言,增强表达力和感染 力。
新闻导语的写作技巧
开门见山
导语应直接切入主题,简 明扼要地介绍新闻的主要 内容。
02
课文解析
Hale Waihona Puke 闻背景与作者介绍新闻背景本文选自《人民日报》,报道了我国首次核试验成功的消息 。当时中国处于改革开放初期,国家需要提高国际地位和加 强国际合作,而核试验成功则是中国科技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之一。
作者介绍
作者XXX是中国著名新闻记者,长期从事新闻报道工作,曾 获得多个新闻奖项,对中国新闻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
文章结构与内容分析
文章结构
本文采用了“倒金字塔结构”,即最重 要的信息放在最前面,次要信息依次递 减。
VS
内容分析
本文报道了我国首次核试验成功的消息, 强调了核试验对于国家科技发展和国际地 位提升的重要意义,同时也介绍了核试验 的过程和结果。文章语言简练、准确,表 达了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
新闻(短新闻两篇)PPT
新闻的内容多由五部分组成:
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
结语注意简要概括,进行评论或提出希望。结语
是整篇新闻的收笔之处,它的作用是阐明事实的意 义或指出事件发展的趋向,给读者以完整的感觉, 也可给读者留下思索的余味。一般有对事实结果简 要概括,对主要内容进行评论和根据报道的内容提 出希望三种形式。不过,背景和结语有时可以暗含 在主体中。
文体特点:
真,真实性。再现生活的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任何虚假
的、幻想的内容都不应该写到新闻里来;
快,时效性。新闻报道一定一是指内容要新,不重复旧的内容,二是形式上也
要求新,注意表现上不落俗套;
活,是指新闻的表现形式要活。新闻本来就是鲜活的内 容,鲜活的写法,鲜活的语言,甚至鲜活的排版。
特写是区别于消息和通讯的一种新闻体裁,它
一般摄取新闻事实中最富有特征和表现力的片断, 通过多种表现手法做具有强烈视觉及情感效果的 着力刻画,使其产生立体感,从而更集中、突出 地表现新闻事实、新闻人物和新闻主题。阅读时 参照通讯的阅读方法,可重点以表现手法、社会 背景等为突破口来解读文本。
几种新闻体裁文本的阅读关注点:
•
1、许多人企求着生活的完美结局,殊不知美根本不在结局,而在于追求的过程。
•
2、慢慢的才知道:坚持未必就是胜利,放弃未必就是认输,。给自己一个迂回的空间,学会思索,学会等待,学会调整。人生没有假设,当下即是全部。背不动的,放下了;伤不起的,看淡了;想不通的,不想了;恨不过的,抚平了。
•
3、在比夜更深的地方,一定有比夜更黑的眼睛。
•
20、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主体内容充实,层次清楚,语言简
明。主体是新闻的主干,它要承接导 语,用实在的、典型的、具体的材料, 印证导语中的提示,对导语的内容作 进一步的扩展和阐释。
【教育教学】短新闻两篇PPT课件
体裁简介(5分钟)
• 特写:也称新闻速写、新闻素描,要求用 类似电影“特定镜头”的手法反映事实, 是作者深入新闻事件现场,采写制作的一 种新闻价值高、现场感强、篇幅短小精悍 的消息文体。
• 特写消息侧重于“再现”,往往采用文学 手法,集中、突出地描述某一重大事件的 发生现场,或某些重要和精彩的场面,生 动、形象地将所报道的事实再现在读者面 前。
游轮与邻近大厦上的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日落仪式”的背景
7月1日凌晨,天安门广场万众欢腾,喜迎香港回归祖国
0点40分, “不列颠尼亚”号驶离港湾,消失在南海夜幕中
当你了解到经过156年5个月零4天,中 国国旗重新飘扬在上空,你有何感想?
1997年7月1日,是一个彪炳史册的日子, 这一天,全世界都在谛听从东方响起的庄 严的钟声,它响彻环宇,向五湖四海庄严 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 权!这是雪白年耻辱,长民族志气,振国 家声威的喜庆时刻,历史已经铭记这一刻, 我们每一个华夏儿女也将铭记这一刻。
课文朗读(3分钟)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标题创意 构思创意 回归之路
标题创意 1、旧题新用 意味深长; 2、句式倒装,重在突出、强调; 3、寓虚境于实境,匠心独运, 了无痕迹。 实境 虚境
告别 回归、雪耻
构思创意
描述现实场景时,兼顾历史的回顾, 增加作品的厚重感。
借鉴价值: 极强的实录性
课堂小结:本课是一篇新 闻特写,它以平实、含蓄、 庄重的语言向我们再现了香 港回归时的四个交接场景, 写法反映事实。
最后一任港督彭定康离开港督府庭院
短新闻两篇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被誉为“美国新闻写作中不朽的名篇”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是一篇获过美国普 策利新闻奖的优秀新闻作品,被誉为“美国新 闻写作中不朽的名篇”。它跳出了传统新闻 “客观报道”、“零度写作”的窠臼,大胆地 在反映客观事实的基础上,着力表现作为一名 有使命感的记者的在场的主观印象,激情洋溢 地抒发了对法西斯暴行的深恶痛疾,对自由、 解放、新生的无比珍惜之情。这篇新闻强烈的 情感冲击力是如何形成的呢?主要是借助于结 构、细节、语言的精心安排。
短新闻两篇PPT课件
品味语言
1.4点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 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
加点的词语准确生动地描写出了末任港督彭定 康告别港督府时黯然神伤的神情,以及他对大英 帝国失去香港产生的失落感。侧面写出了中国人 民收回香港的自豪。
2.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 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 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
第10段是写女牢房的小盒子,实际上写集 中营中住处的拥挤:“6英尺宽,3英尺高” 的长条盒子,“每夜要塞进去五到十人睡 觉”。在这一段中重点还是写参观者的感受: 有特写“一个参观者惊惧万分,张大了嘴巴, 他想叫,但是叫不出来”;有一般性叙述 “解说员快步从这里走开,因为这里没有什 么值得看的”,这句话意味深长,不是没有 值得看的,而是不忍看。
整体感知
全文是怎样分层的,在此说说每层的意义。
第1段,以一个长句作为一个段落构成本 新闻的导语。
第2—4段,港督告别仪式(第一次降旗)
第5—7段,添马舰东广场告别仪式(第 二次降旗)
第8—9段,中英香港交接仪式(降旗与 升旗)
第10—11段,“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
课文讲解
1.举例说明本文的取材特色 ?
香港回归庆祝晚会
这是中华民族的一件 百年盛事,也是20世纪世 界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它 将永载史册。为了报道并 见证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 的盛事,世界各大新闻传 播媒体纷纷聚集香港,其 阵容之大、人数之多,是 世界新闻史上所罕见的。
数位新华社记者作 为历史的见证人,真实、 准确地记下了这难忘的 时刻,写下了《别了, “不列颠尼亚”》这篇 寓意深刻、耐人寻味的 佳作,并在第八届中国 新闻奖评选中荣获一等 奖。
,
即 新
新闻两篇ppt课件
(2)句好。 “突破”表明有敌军防守,我军歼灭或击溃
守敌,冲破敌阵。用“越过”表现不出经过战斗。
“渡至”比“到达”含义丰富,有横渡与到达两 层意思,且文字简洁有力。
“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时间明确,且含渡江 迅疾,作战顺利之意。精用选版课“件p共pt ”字不能表达这些20 意
(1)结果就在二十日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 了。 (2)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
人物: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时间发生的原因: 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 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
经过与结果: 中路军 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三十万人全部渡过,占领长
江南岸 西路军 三十万渡过三分之二,已占领广大南岸阵地 东路军 三十五万已渡过大部,经过整天激战,歼灭及击溃
思 ❖ 读新闻要抓住记叙的六要 素, 考 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发生
的原因、经过、结果。作为读者,
题 你能在看了这则新闻后找出它的 六要素吗?请概括出来。
❖ 你从中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感情?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时间: 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
地点: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长江战线
精选版课件ppt
36
维多利亚湾
精选版课件ppt
37
忙 碌 的 港 口
精选版课件ppt
38
会展中心
精选版课件ppt
39
大 屿 山
精选版课件ppt
40
青马大桥
精选版课件ppt
41
香港中环
精选版课件ppt
42
繁华的节日
精选版课件ppt
43
精选版课件ppt
守敌,冲破敌阵。用“越过”表现不出经过战斗。
“渡至”比“到达”含义丰富,有横渡与到达两 层意思,且文字简洁有力。
“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时间明确,且含渡江 迅疾,作战顺利之意。精用选版课“件p共pt ”字不能表达这些20 意
(1)结果就在二十日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 了。 (2)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
人物: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时间发生的原因: 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 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
经过与结果: 中路军 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三十万人全部渡过,占领长
江南岸 西路军 三十万渡过三分之二,已占领广大南岸阵地 东路军 三十五万已渡过大部,经过整天激战,歼灭及击溃
思 ❖ 读新闻要抓住记叙的六要 素, 考 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发生
的原因、经过、结果。作为读者,
题 你能在看了这则新闻后找出它的 六要素吗?请概括出来。
❖ 你从中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感情?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时间: 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
地点: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长江战线
精选版课件ppt
36
维多利亚湾
精选版课件ppt
37
忙 碌 的 港 口
精选版课件ppt
38
会展中心
精选版课件ppt
39
大 屿 山
精选版课件ppt
40
青马大桥
精选版课件ppt
41
香港中环
精选版课件ppt
42
繁华的节日
精选版课件ppt
43
精选版课件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