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青铜盛酒器扉棱位置与形制概述

合集下载

青铜酒器之“青铜觯”的简介和形制介绍酒器

青铜酒器之“青铜觯”的简介和形制介绍酒器

青铜酒器之“青铜觯”的简介和形制介绍酒器觯(zhì)觯,古代饮酒器,共用途与觚同,相当于酒杯。

铜觯盛行于商至周初,在春秋时期罕见。

铜觯的器形变化较大,造型主要有圆体、扁体两种。

扁觯,流行于商晚期至西周初期,造型为椭圆形器身,侈口,束颈,深腹鼓起且下垂,宽圈足,多有盖。

许多觯身及器盖上满饰饕餮、蕉叶、云雷等纹饰,并有凸起的扉棱,浑厚而华丽。

西周时官方柱形觯,四角作成圆弧。

圆体觯流行于商晚期至两西周中期,也为侈口、束颈、鼓腹、圈足,形似侈口小壶,花纹不及扁体觯华丽。

饮酒之杯。

《说文·角部》:“觯,乡饮酒角也。

《礼》曰,一人洗举觯,觯受四升。

”《礼记·礼器》:“尊者举觯。

”郑玄注:“三升曰觯。

”《韩诗》亦有此说。

四升、三升说与爵一升说相比较,均和商、西周早期之青铜觯容量不相合,故《仪礼》、《礼记》之诸酒器容量比,当非周初之制。

觯又称鍴,同音通假字。

春秋晚期义楚鍴铭:“义楚之祭耑。

”此为鍴之用于祭祀者。

青铜器中习称的觯有两类,一类是扁体的,一类是圆体的,此两类器商代晚期和西周早期皆有,后者且沿用至东周。

扁体觯有一盖铭其器为“罐”,圆形的觯有自铭为壶的,但扁体觯均未见有自名为壶的,且这类器形制有的较大,而圆体觯没有较大的形制,故上述第一类是否即文献中的觯,尚存在问题。

据王振铎研究,觯、殂、卮、鍴等字,都是小而圆的饮酒器。

在本文中,依习惯仍将第一类器归于觯属。

扁觯初见于商代晚期,西周初期亦甚流行,其形状为椭扁体,侈口、束颈、深腹、有圈足,不少有器盖,基本形体有以下诸式:一、扁体狭颈式口宽相近或稍小于腹宽,器体颈较长而狭,相应地下腹有较大的鼓出,有盖。

商晚期器(图1)。

兽面纹觯上海博物馆藏图1二、扁体宽颈式口宽略大或略小于腹宽,器颈较一式为宽,因而体形的椭扁很明显。

商晚期器(图2)。

兽面纹觯上海博物馆藏图2三、扁体短颈鼓腹式器口宽而微外侈,因而较为平直,腹近二式,整体外观仍较宽。

商周青铜器的形制

商周青铜器的形制

商周青铜器的形制商代前期(二里岗期)的青铜器,较二里头文化的青铜器在品种、造型、纹饰、铸造技术均有明显的发展。

今见出土器以爵、鼎、鬲(力)、斝(假)、盉(和)、觚(谷)较多,可见器还有甗(演)、罍(类)、瓿(不)、壶、盘、卣、尊等。

这一时期的礼器“重酒组合”,以爵、觚(姑)为核心,配以尊、盘或鼎。

工具、兵器有矛、戈、钺、刀、镞等,商代的一般器类均已出现。

这一时期的器物最明显的特征是器壁较薄,当时的铸范技术虽为原始,但铸器胎壁薄而平匀。

性质的特征更易判别,如鼎足明显的多锥形,爵、斝为平底,觚体粗矮。

这一时期制作的大型青铜器,如年、年在郑州的张寨杜岭、向阳食品厂两处遗址,各出土的两件大型方鼎。

最大一件高近一米,重82.4千克。

这类鼎腹为方斗形,腹沿口上两高立耳,鼎壁薄胎较均匀,鼎腹较深,圆柱形空芯足与整器比相对较短,上粗下细,由锥足向圆形足转变。

这一时期的器物装饰均较为朴素,纹饰多兽面纹、乳钉纹、云雷纹等。

线条刻薄,单层花掉,并无底纹。

湖北盘龙商早期墓葬发掘出的青铜器造型、纹饰、制作较二里岗由了进步。

之后安徽、陕南等地供应商早期墓发掘出的青铜器,器形种类激增,已辨认出一批制作更加精致的器物例如龙虎尊与饰演存有兽面纹的尊、爵、斝、觚、罍等。

这一时期的青铜器多为酒器,以青铜爵为多。

此时的酒器组合,以爵、觚、斝为基本组合。

铸造工艺方面采用了分铸法,解决了复杂的器物造型和器商活络件等问题。

这一时期青铜器纹饰,以平雕细刻的表现手法,纹饰装饰线条粗狂有力,构图茂密,主题纹饰多以左右展开的抽象动物纹与凤鸟纹,其图案注重庄严威慑的特征,如兽面纹的双目突出的表现,上下多有圈带纹作边框。

流行纹饰还有云雷纹、圆涡纹等。

商后期的青铜器缔造了中国青铜艺术的极为光辉时期。

器形制作高超,器表纹饰繁茂精致。

这一特征一直沿袭刀西周早期,即为商末周初时期。

近百年来无论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以及商代方国之地,众多商器的辨认出,多为精美绝伦。

青铜时代——青铜酒器大全

青铜时代——青铜酒器大全

青铜时代——青铜酒器大全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中国是酒文化的发祥地,谷类酿成酒,始于殷。

而用来盛酒的青铜器皿也盛行在此时盛行。

殷商时代的青铜酒器形制丰富多样、造型独具匠心、美轮美奂。

各式各样青铜酒器,不免让后人惊叹于古人想象丰富的艺术魅力。

而酒文化与青铜文化交融悠悠绵长,更为中华民族文化留下了深厚的积淀。

青铜时代酒器种类很多,有温酒器、盛酒器、饮酒器、挹注器、承尊器等,今天就来给大家盘点一下青铜时代的典型酒器类型及酒器特征。

一、温酒器1、爵爵是中国古代一种用于盛放、斟倒和加热酒的容器,属贵族阶层使用,在结盟、会盟、出师、凯旋、庆功、宴会时,贵族阶层就用这类酒具饮。

爵在商代和西周青铜器的考古发现中是非常常见的。

爵“爵”的定名始于宋人。

铜爵始见于二里头文化,是目前所知最早出现的酒器,通行至西周。

西周中期后即基本不见。

但《左传》记春秋事仍言及爵,如此书桓公二年:“凡公行,告于宗庙,反行,饮至,舍爵,策勋焉,礼也。

”2、角角是从爵演化出来的一种新型酒器,大量出现于殷商晚期或商周之际,形制与爵相似,但无流和柱。

角《考工记·梓人》引《韩诗》云:“一升曰爵,二升曰觚,三升曰觯,四升曰角,五升曰散”。

最初当为普通斟酒器皿,供低级别贵族使用。

角的出土和传世数量远远地少于爵,商周之际发展为造型精美的礼器,流行于周中期之前,之后开始衰落。

3、斝(jiǎ)斝(jiǎ)是古代中国先民用于温酒的酒器,也被用作礼器,通常用青铜铸造,三足,一鋬(pàn)(耳),两柱,圆口呈喇叭形。

商汤王打败夏桀之后,定为御用的酒杯,诸侯则用角。

斝(jiǎ)斝(jiǎ)是中国古代先民用于温酒的小型容酒器,行裸礼时所用,或兼作温酒器。

源于同形陶器。

4、鐎(jiāo)被现代学者通称为鐎(jiāo)的青铜器,其形制特征是:圆腹,扁体,小口,直颈,有盖,上腹部有流,曲喙,肩上有提梁,或以链索与盖相连,腹下作三或四蹄足。

【中国文物鉴赏】青铜酒器

【中国文物鉴赏】青铜酒器

兴爵
西周中期青铜器。1976年12 月陕西省扶风县庄白村一号西 周青铜器窑藏出土。通高20.7 厘米,腹径19厘米,重1050克。 陕西省周原博物馆藏。
陕西省周原博物馆藏。
墙爵
西周中期青铜器。1976年12 月陕西省扶风县庄白村一号西 周青铜器窑藏出土,通高20.9 厘米,腹深9.5厘米,重870克。 陕西省周原博物馆藏。

• 饮酒器。形似爵,前后都是尾,无两柱。下有三足。部分有盖。
父癸角
商代晚期青铜器。 相传河南安阳出土。 器口弧曲,前后尖,卵 圆腹,牛首鋬,尖锥状 足,盖上半环形钮。盖 面、腹饰兽面纹、云雷 纹,器盖对铭。通高 22.5厘米。美国弗利尔 美术馆藏。
兽面纹角
商代晚期青铜器。相传河南安阳出 土。 凹弧形口,腹分裆,兽首鋬,尖 锥状足,口下饰三角纹,腹饰兽面纹。 通高19厘米。英国牛津大学阿什莫利 恩博物馆藏。
册方斝
商代青铜器,高28.3厘米, 口径13.3×11厘米。除有斝的 两柱、一鋬等基本特征外,形 状略呈方体,口部四角趋向圆 形,平底下有四个三角形足。 有盖,盖上铸双鸟为钮。全身 饰以细密的三角纹和兽面纹。 铭“册”字,是器主家族的族 徽。方形斝较为少见,该斝铸 造精湛,庄重典雅,为稀世珍 品。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 饮酒器。长身,喇叭形大侈口,腹内 • 收,下为圈足,亦呈喇叭状。
黄觚
商代晚期青铜器。喇叭 口,高圈足,中间细腰可 以把手。口部和颈部饰三 角形变形兽纹,中腹部饰 两组对称的龙纹。尤为特 殊的是在圈足上的曲角龙 纹采用透雕的样式,装饰 性极强,显示出极为高超 的铸造技术。上海博物馆 藏。
龚子觚
束腰爵
夏代晚期青铜器。 这件3800年以前的爵, 是目前所知最早的青 铜器之一。它有一个 较阔的鋬和狭长的流 口,虽然它的形制还 比较简单, 但整个造 型趋于规整,表明铸 造技术已达到了初步 .5厘米,高17.6厘米,重0.44千克,现藏保利 艺术博物馆。

商代后期青铜器造型特征

商代后期青铜器造型特征

商晚期前期的器型变化是明显的,各种器型有以下的特征。

本期新出现的器类有方彝、觯、觥等。

方形器大为发展,几乎所有的酒器都为方形。

鼎的变化较大,除通常样式外还出现了分档鼎。

下为商代晚期的分档鼎。

器型为立耳方唇,腹分裆柱足。

口下饰兽面纹一周,雷纹为地,上下有联珠纹栏,腹内壁有铭文“丑鼎”二字。

方鼎都是槽形长方,柱足粗而偏短。

簋仍为无耳,腹变浅,最大腹径上移。

1976年河南小屯5號墓出土,侈口束頸,鼓腹圈足。

口下飾三角紋,頸飾鳥紋,獸首腹飾百乳雷紋,圈足飾獸面紋,器底中部銘文而字。

觚的造型向细长发展,喇叭口扩展,大十字架镂孔退化为十字孔,或穿透或不透。

扁体爵大减,圆体爵盛行。

下图是商代早期的扁体爵。

下图是商晚期前期的圆体爵。

上面两个爵,不仅体型不同,爵底也有明显的不同斝的变化是斝板上始见兽头装饰。

三足明显增高。

这样的斝很漂亮呵。

为西周开创了一代新风。

戈出现了带胡带穿。

商晚期后期的器型特征-无肩尊和扁体卣是新出的典型器。

下图是无肩尊(“友”尊)下图也是商代晚期后期新出现的扁体卣器型。

始见马衔等车马器,也就是说,在商代的前期和中期是没有车马器的,这和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有密切的关系。

除非有新的考古发现,我们应当把它作为定论。

鼎除柱足外,出现了蹄形足;圆鼎较多,直耳略向外撇。

上图为蹄形足的鼎。

下图的鼎直耳略向外撇。

双耳簋流行;觚基本似前段,仍为细长身喇叭口。

下图为商后期流行的双耳簋。

下图为商后期流行的细长身喇叭口的觚。

三、晚期(公元前14世纪—前11世纪)河南殷墟遗址、墓葬出土的青铜器是商代晚期的代表。

从各地出土的青铜器来推商代晚期·兽面纹四足鬲断,青铜器冶铸业虽然是以王都为中心,但在各地奴隶主贵族统治下的都邑,也都设有大大小小不同的作坊。

殷商后期是我国古代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

此时手工业中的青铜铸造业有了更大的发展,从二里头文化上层青铜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殷墟青铜器,不仅品类较全、形式多样,而且在造型设计和铸造工艺等方面都有较大的突破和创新,达到了中国青铜器发展史上的一个新高峰。

夏商西周工艺品-青铜器

夏商西周工艺品-青铜器

传说中“有首无身”的饕餮、面具、神树 造型能力惊人,极巨大
面具(高60,通耳宽134厘米)专家认为,表 现的是古蜀王蚕丛,因史称蚕丛“纵目”。
立人像,高262厘米
江西新干大洋洲
商中晚期 礼器、乐器、兵器、工具 当地制品粗犷,中原制品精美
大洋洲兽面纹盔
征 有流,后有 前流和后尾皆尖 喇叭花状
尾,口缘两 状(原系兽角,
柱,下三足,后仿铜器),可
可温酒
温酒
发 夏:青铜容 展 器主体
商晚期:被 觚取代
商晚期:或方或圆,或高或低, 腰部或柔细或壮硕,扉棱或有或 无,装饰或繁或简;细腰挺拔优 雅,方口方足四棱身曲直变换 西周:细腰装饰简化,造型优美
温酒器
觯(zhi) 斝(jia)
得名自
铭文。出土在王陵区大墓里,应
是后代统治者为祭祀商王武丁或
祖甲的配偶戊铸造的。
“妇好”偶方彝(口长88.2、宽17.5厘米,重71千克) 为两个方彝联体。造型颇 似殿堂,如今的仿商宫殿建筑多受它启发。盖上的鸟纹或为商人的图腾——玄鸟。
西周早期——
发现:主要在歧周、 宗周和成周
风格:似晚商,威严 神秘,延续高峰
2、动物纹
兽面纹—— 形象:鼻梁居中,左右对称 构成:单独纹样 分类:牛头、羊头、虎头
商周青铜器兽面纹 对这种纹样,
饕餮是常见的又一 称谓,还有专家会 根据不同的形象特 点,分别以牛头、 羊头、虎头命名。
龙纹—— 作用:或做兽面的组成部分,或做独立装饰 发展:商和西周早期盛行,西周中期以后变化较多
2、食器


鼎(ding)
烹煮器 鬲(li)
甗(yan)
用 烹煮肉食,实牲祭祀、燕飨 途 礼器中心,体现等级、礼法

巧识夏、商、周、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

巧识夏、商、周、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

巧识夏、商、周、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管流爵夏夏代晚期(公元前18世纪-前16世纪)敞口弧沿,双翼上展,狭长的器身下设有假腹,上有数圆穿,假腹下接三棱形的足。

器身一侧带有管形流,流上有2曲尺状装饰。

腹饰简单的乳钉纹、弦纹。

爵和角都是用于饮酒的容器,但爵有流而角的造型则无流而具有若尾的双翼。

此器形似角而带有管状的流,属于特殊形式的爵,非常少见。

戉箙卣商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高33.3厘米,口横15厘米,口纵13.7厘米,重6750克。

卣为容酒器。

隆盖高缘,鼓腹下垂,圈足。

劲纵向置龙首提梁,提梁饰龙纹。

自盖到圈足置棱脊四道。

器及盖上饰浮雕大兽面。

器体兽面双目特别巨大,手法甚为夸张。

盖沿、器颈、圈足上分别饰以不同形态的龙纹和鸟纹。

提粱纵向装置,与一般横向装置不同,利与盖的两侧挑出双角,以增强形体的气势。

盖内有铭文“戉箙”两字。

兽面纹尊商商代中期(公元前16世纪-前13世纪),这件尊口部侈大,超过肩径,肩部丰圆突起,圈足较低,是商代早中期常见的式样。

此尊的肩部有三个牺首,体现了商代中期铸造技术的发展。

肩腹部兽面纹精丽工整,结构紧密,兽目及躯体上与方整齐排列的羽状纹饰更见绵密精细的气质。

但整个图象仍有强烈的抽象感和神秘感,兽面的主干和地纹没有明显的区别。

X壶商商代早期(公元前16世纪-前13世纪),壶是古代盛放酒的容器,沿用的时间很长,从商代直至汉代或更晚,其造型的变化也极其丰富复杂。

这件小口长颈的壶是商代中期盛行的形式,壶肩上有两个穿,可见原来连有活动的提梁。

器身有华丽繁密的纹饰,除盖上的卷体龙纹外,壶的肩腹部布满婉转流畅的纹样,极见精美。

壶的圈足内有一个X形的铭文,为作器者的氏族徽记,十分难得,是青铜器中发现最早的铭记之一。

徙卣商以两个相背的鸮(猫头鹰)合并为器形,盖为鸟首,首上有双耳,两侧的角作鸟喙,器腹作鸟身,饰有羽翼,器足为鸟足。

器盖对铭1“徙”字。

小子省壶商商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小子省壶是晚商时期十分著名的器物,它直颈,鼓腹微微下垂,仅在盖、颈和圈足上用单或双线勾勒出十分简单的龙纹,风格简洁质朴,与商代晚期繁纹缛饰、华丽至极的时尚迥异其趣。

青铜酒器之青铜爵杯、斝、觚、觯,角,簋

青铜酒器之青铜爵杯、斝、觚、觯,角,簋

青铜酒器之青铜爵杯、斝、觚、觯,角,簋周朝时,对青铜酒器作了明确的规定:一升曰爵,二升曰觚,三升曰觯,四升曰角,五升曰散,六升曰壶。

这种青铜酒器的格式和规格一直沿袭到清代。

一般来说,饮酒主要用爵、斝、觚、觯、角等。

角的样子似爵,但前后都有尾,无柱,有的角还有盖,盛行于商代;觚,圆形侈口,相当于后代的杯;觥也作盛酒器,多为椭园形,口上前有流,后有把手;觯,形似尊而小用以饮酒或盛酒。

“觥筹交错”的觥也是常见的饮酒器。

此外还有青铜杯。

铜陵出土过青铜杯,两边有耳,或称之“耳杯”。

卣、壶、尊、盉等是盛酒器,盛于商周。

卣,园形或椭园形,深腹圈足,有盖和提梁;商代壶多扁园,周代壶多园形、大腹,春秋时的壶扁园,长颈,也有方壶,战国时有壶有园形、方形和瓠形等。

盉的式样较多,一般是深脐圆口,前有流(即壶嘴),盖和鋬有链相连接。

钟、钫等为贮酒器。

钫即方形壶,钟即圆形壶,但形体均较较大。

钟还是商代量器。

战国时的齐国以四升为豆、四豆为瓯、四瓯为釜、四釜为钟。

钟、豆、釜等都是当时的标准量器。

战国时的釜为坛形,小口大腹,有两耳。

豆似高足盘,或有盖。

以上这些酒器多源于陶制,商周时则为青铜制。

作为饮酒器的爵、斝等沿口处均的柱,有单柱、双柱两种。

饮酒时柱则抵住鼻梁,据说是以此提醒饮之人,酒多误事,饮酒应适可而止。

青铜酒器之爵:爵(jué),饮酒器和礼器。

流行于夏商周时期,作用相当于酒杯。

圆腹,也有个别方腹,一侧的口部前端有流(即倒酒的流槽),后部有尖状尾,流与口之间有立柱,腹部一旁有把手,下有三个锥状长足。

夏代爵胎体轻薄,制作粗糙;椭圆形器身,流长而狭,短尾,流口间多不设柱,平底,一般没有铭文和花纹,偶见有连珠纹者。

商早期流与口之间开始出现短柱,下腹部中空;有的透镂有圆孔,以便温酒加火时透风。

商中期后,爵演变为圆身,圆底,流口增高,多设一柱或二柱,柱身加长并向后移,三足粗实且棱角分明,器身加厚。

商晚期至西周早期爵体厚重,制作精美;爵身饰有饕餮、云雷、蕉叶等精美的纹饰,上端和柱上也饰有动物形象有少数无柱而带盖的爵,盖铸成兽首形。

第三章夏商西周青铜器(我ppt

第三章夏商西周青铜器(我ppt

青铜食器
线描图2:
问题: 请分别告知 右侧几件青 铜食器的名 称
甗(yan) 鬲(li)
(三)水器:盘、匜、鉴、盆
与酒器、食器相比,水器的种类和数量都要少,但其中 也不乏精美之作。
双兽三轮盘
子仲姜盘
曾候 乙尊盘
吴王夫差鉴
(四)乐器:钟、铙、钲、镈、铃、鼓等。
中国是礼乐之邦。从远古到商周时代,凡有宗教性、 政治性的礼仪,就必然伴随这音乐和舞蹈,说明古人 将和谐的音乐看作是宇宙谐和的体现。
商周青铜器兽面纹(饕餮)
商周青铜器凤鸟纹
青铜器夔(kui)龙纹
(二)几何形纹样
夏商西周青铜器上的几何纹随处可见,在夏和商的早期,
乳钉、网格、联珠等几何纹施用最多。至商中期到西周早期, 它们基本以辅助纹样的形式出现。到西周后期,瓦主流。(p48、
兽面纹 青铜方 鼎
乳钉纹 青铜爵
(二)商晚期和西周早期
从盘庚迁殷肇始的商晚期,商代的青铜器逐渐臻于极盛,中
国的青铜艺术则进入了第一个高峰。
著名的是司母 戊大方鼎
1939年 安阳武官村出 土,是为祭奠 商王之母戊所 铸。
商晚期的青铜器中大型青铜器颇多,上面的司母戊鼎便是 其中的代表。此外酒器在当时也是异常发达,这与商代的嗜 酒之风不无关系。 公元前1046年武王灭商建立了周。在西周早期的近百年中, 青铜器依然如商一般威严神秘,其造型和装饰很难同晚期商 代风格相区异。
考古学家指出,在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之间还应存 在一个铜石并用的时期。
夏商西周,青铜器不仅代表了最尖端的生产技术,是最重
要的人造物品,青铜礼乐器还凝聚了社会的思想观念,展现 着人们的精神信仰。 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左传· 成公十三年》),

商周时期青铜器酒器的种类与造型之略探

商周时期青铜器酒器的种类与造型之略探

商周时期青铜器酒器的种类与造型之略探作者:张冬骏来源:《科学导报·学术》2019年第22期摘要:青铜器在古时被称为“金”或“吉金”,是红铜与其他化学元素锡、铅等的合金,其铜锈呈青绿色。

青铜器的使用流行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至秦汉时期,以商周时期的器物最为精美。

青铜器的种类繁多,大致可分为农具、工具、兵器、烹饪器、食器、酒器、盥水器、乐器、杂器等。

本文以酒器为主就其种类与造型进行探究。

关键词:青铜器;酒器;种类;造型青铜酒器的种类、体量及样式较为丰富。

它们主要有爵、單、角、觚、觯、壶、卣、疊、觥、盂、尊、彝等多种。

商周时期广泛流行饮酒,并常伴有隆重的仪式,酒器的种类及造型在当时极其的完备。

青铜酒器主要有以下几种:一、饮酒器具1.1爵爵是最早出现的青铜礼器之一。

《说文·鬯部》“爵,礼器也,象爵之形,中有鬯(音:畅)酒。

”此处的“爵”与古字“雀”相通。

由于器形像雀或是由于曾饰以鸟纹而得名,前人各有解释,不一而定。

青铜爵是用于飨饮酌酒的器具。

它与其他器具,如觚、觯、角和學等形成一种系列。

爵的一般造型特征是,前部有倾倒酒液需用的流(槽),后有尖端的尾状,中间为杯,一侧有盤手,下有三足,在流于杯口之际有柱,一般为双柱,也有单柱的,这些是商和西周早期爵所共有的造型特点。

一说青铜器可以用以蒸煮酒或温酒,但从其材质和器表精美的纹饰来看,绝大部分的爵不大可能当做煮酒器使用。

爵在当时应是用于酌酒的勺或量斗。

1.2斝斝另称“斗”。

《礼记·明堂位》:“灌尊,夏后氏以鸡夷(彝),殷以斝,周以黄目。

”又《周礼·春官,司尊彝》:“秋尝、冬蒸,裸用斝彝黄彝。

”青铜斝是盛酒行裸礼(酌酒裸地的礼仪)的器具,兼可温酒。

斝的造型与爵相似,有立钉柱而无流和尾,下面承接着与器腹相通的三大空锥足(或刀状足),其容量大于爵。

斝的应用和变化,主要是在商代至西周早期。

商早期器大多颈较长,钉柱较小,颈与腹由不分段到分段,上口侈大,腹部呈圆弧状鼓出,平底。

收藏见证历史(4-39)认识商青铜食礼器簋、豆,附:鉴赏商代青铜器必备知识点

收藏见证历史(4-39)认识商青铜食礼器簋、豆,附:鉴赏商代青铜器必备知识点

收藏见证历史(4-39)认识商青铜食礼器簋、豆,附:鉴赏商代青铜器必备知识点---兽面纹簋,商晚期,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传河南安阳出土,高14公分侈口,束颈,鼓腹,高圈足,有六条扉棱;口沿下一周三角蝉纹;颈部一周鸟纹,前后各有一个浮雕羊角兽面;腹饰三组兽面纹;圈足饰龙纹。

簋事实上就是我们今天所称的碗,器高大多十几公分,青铜罍主要用于肉食等的分食,以这样的器具吃米饭之类,应该不是很合适。

---执簋,商代晚期,上海博物馆馆藏,高14.7,口径19.6公分簋的器型基本类似,变化不大,有些簋铸有双耳,方便拿放,此器即铸有羊角兽面双耳,并在双耳内各刻铭文“执”字,应该也是拥有者的名称。

器口沿下饰三角蝉纹一周,之下饰鸟纹,并在器中前后各浮雕虎头兽面,上下有竖直扉棱作为兽脊,下扉棱又作为腹部牛首兽面的鼻,牛角用转折虺(hui)纹表达,圈足饰一圈凤鸟纹,三层花装饰手法的地纹为兽的体纹。

另有一些簋纹饰装饰简单,明显还是实用为主。

---青铜豆,商晚期,上海博物馆馆藏,高12.4,口径12.5公分这是一只典型的商晚期豆,纹饰在商青铜器中属于极简,口沿内折,束颈,浅腹,圆底,高圈足,圈足底部外展,整体似高足的盘子,功用也是如今日的盘子。

然而此器的圈足却内有乾坤,圈足外镂空十字,圈足内有夹层,夹层镂空四个圆孔,夹层内含一个球状物,整器震之,发出铃的声音!鉴赏商代青铜器必备知识点:这样内含球,可发出铃声的豆,在山西商代遗存等也有发现,依照商人制器讲究实用的原则,这应该就是起铃的作用,可能和祭祀仪式的程序步骤有关,铃是古老的青铜乐器,在夏遗存就有发现,属于最早青铜礼器之一,而如果追朔到远古时期,远古祭祀重要的仪式就是歌舞,少不了节奏性的乐器---马家窑文化节奏清晰的原始歌舞,那些人群边数量不等的竖线及形状有变化的斜线,也许代表的就是不同的音律今人谈古人礼器,往往只考虑酒器、食器、水器等,原因在于我们确实不了解高古时期祭祀的程序,这类文化传承断档了多次,战国晚期屈原的《楚辞》就是一次原始祭祀歌舞音乐的抢救性收藏,而《楚辞》之精彩及对后期文化的影响之深远,在中国艺术史上绝无仅有。

商代青铜器种类和特点

商代青铜器种类和特点

商代青铜器种类和特点
商代青铜器是指商代时期所制作的青铜器。

商代青铜器种类繁多,主要包括豆、尊、爵、斝、壶、鼎、觚、卣、簋等。

1. 豆:形状呈半球状,有腹部加弧顶和平底,口沿上有窄短把。

豆器多为少数民族所用,是几何学图案表现的代表。

2. 尊:尊分为高足尊和平足尊两种。

高足尊是一种中空的圆筒形容器,底部有三个支脚,上面有两只手柄和一条盘腿的纹饰。

平足尊与高足尊相似,但没有支脚,通常用来盛酒。

3. 爵:爵是一种高颈、大口、扁腹、三脚的青铜器,用来盛酒或祭祀时放置祭品。

爵的造型庄重、雄伟,是当时贵族的象征。

4. 斝:斝是一种较大的祭礼器物,底部有三个短脚,呈倒梯形,上部有两只手柄。

斝丰满、端庄,常用来盛酒。

5. 壶:壶是一种盛水或盛酒的器物,形状高大,口较小,外形精美。

壶器的造型曲线流畅,常用动物的形象作为装饰图案。

6. 鼎:鼎是一种三足大口锅状的器物,多为祭祀和烹饪使用。

鼎器通常由鼎腹、鼎耳和鼎足三部分组成,腹部通常有纹饰和文字。

7. 觚:觚是一种高底、小口的器物,多用来盛宝石、药品等珍贵物品。

觚器呈笔立形,底部略尖,上部有两只手柄。

8. 卣:卣是一种类似于壶的器物,形状较为奇特,上部较大,底部狭长。

卣器以青铜器材质为主,用于盛水或盛酒。

9. 簋:簋是一种口较小、腹扁且有盖子的容器,多用来盛粮食、酒或其他物品。

簋器形状简单,装饰图案多为象形文字和纹饰。

商代青铜器以器物形制端庄、造型优雅、纹饰精美为特点,富有浓厚的艺术美感和艺术审美价值,是中国青铜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商周青铜器扉棱形制及器类统计

商周青铜器扉棱形制及器类统计

商周青铜器扉棱形制及器类统计扉棱装饰在商周青铜器中比重非常大,是其特有的装饰类型。

它的出现应与早期青铜器铸造中的范线有关。

由于早期铸造模具不是十分规范,在模具拼接时会出现细缝,导致铸成的青铜器出现凸凹的范线,这些凸凹的范被商代先民富有创意地设计美感十足形制活跃的扉棱。

扉棱形制变化集中在商代晚期。

商以前制作扉棱工艺尚未成熟,东周以后,扉棱作为修饰青铜器的手法已经不再风光,堆塑等更加复杂的工艺技法后来居上。

商晚期是扉棱最辉煌的时期,时值第一个青铜工艺的高潮,扉棱工艺空前发展时期,青铜器形制、纹饰等方面虽尊崇旧制,但扉棱形制变化已走在前列。

先前朴素的长方形竖棱很快被大气磅礴的F型扉棱所取代,后来甚至出现写意的云纹扉棱,变化剧烈的本身体现了商代先民的美学追求。

扉棱作为青铜器装饰在器类的分布与流传,不仅是综合解析青铜器类时代特征的线索,更是纵向考察青铜文化历时态发展的重要对象。

一、商周青铜鼎扉棱形制变化及其统计商晚期的青铜鼎上普遍出现了简单的长方形小扉棱,皆为素面。

这种形制的扉棱皆出现在满花的饕餮纹鼎上,位于口沿下至腹部,足的上方。

扉棱其中最典型的代表为戍嗣子鼎,将六个长方形竖棱作为环器身表面带状饕餮纹的隔断,其中三个扉棱作为饕餮纹中部的鼻梁,其余三个位于柱足之上。

在同一时期的其他鼎中有在柱足上饰有饕餮纹的,一般会饰有小扉棱作为鼻梁修饰,使饕餮纹更具有立体感。

素面竖棱逐渐发展为梳齿状扉棱,到后来逐渐被矩形云纹扉棱取代,其纹饰以T型云纹为主,早期不镂空,作阴纹。

后期镂空,逐渐发展为F型扉棱和写意的云纹扉棱。

西周早期的鼎异于商晚期的鼎,满花工艺已逐渐被局部带状纹饰所取代。

而扉棱也一改以往,变化为小扉棱,作为隔断。

具有代表性的属陕西眉县杨家村鼎,口沿下饰有六组饕餮纹,均以雷纹作地,并以短扉做中脊,三足根部亦作饕餮纹,均以三短扉作鼻梁。

商周王族更为倾目的方鼎上的扉棱别具高贵气质,也走过大体一致的历程。

早期方鼎器腹部皆为直上直下型,后来出现了椭方形腹,禺方鼎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扉棱也不似之前的笔直的附着在器身上,而是出现弯曲。

商周青铜器铺的形态特征

商周青铜器铺的形态特征

商周青铜器铺的形态特征商周时期的青铜器是中国古代艺术的杰作之一,而商周青铜器铺则是这些精美青铜器的制作场所。

商周青铜器铺的形态特征包括其位置、建筑结构、工艺流程等方面。

首先,商周青铜器铺的位置对于其形态特征具有重要影响。

根据考古资料,商周青铜器铺一般建在城市或城市附近的工坊区域,以方便原料的获取和产品的销售。

这些青铜器铺通常位于城市的商业中心,以便吸引更多的顾客。

另外,商周青铜器铺的位置也常与王宫、祭坛等重要场所接近,以便为这些场所提供所需的青铜器。

其次,商周青铜器铺的建筑结构也有一定的特点。

青铜器铺的建筑一般采用砖木结构,以木构架支撑屋顶,墙体则使用砖石或土坯等材料搭建。

建筑形式多样,有的是单独的小屋,有的是集中在一个大建筑物内。

建筑外部一般简洁大方,而内部则布置有不同功能的工作区域,包括铜块的炉铸、铸造模型制作、打磨、装饰和嵌铜等工艺区域。

在工艺流程方面,商周青铜器铺的形态特征主要体现在其分工明确的工作流程上。

青铜器的制作过程一般包括选材、铸造、打磨、装饰和嵌铜等环节。

各个环节的工匠们分工明确,协作配合,形成了一个高效的工作系统。

一部分工匠负责选材,挑选适合的金属矿石,熔炼成合金材料;另一部分工匠负责铸造,将熔化的合金材料倒入铸模中,完成器物的基本形态;接下来的环节则由不同技艺的工匠完成,比如打磨工匠负责修饰和打磨器物表面,装饰工匠负责在器物上雕刻各种纹饰,嵌铜工匠负责嵌入贵重的铜胎和宝石等。

一旦每个环节完成,青铜器就完工了。

此外,商周青铜器铺的形态特征还体现在其参与者的多样性上。

商周时期,青铜器的制作是由众多工匠来完成的。

不仅有直接从事铜器制作工艺的熟练工匠,还有负责材料采购、销售以及设计等工作的管理人员。

这些工匠们技艺高超,经验丰富,他们的分工合作为青铜器的制作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总之,商周青铜器铺的形态特征主要集中在位置、建筑结构、工艺流程和参与者多样性等方面。

虽然具体的青铜器铺可能有所不同,但这些特点都体现了早期青铜器制作的技术水平和制作体系的形成。

青铜酒器的简介

青铜酒器的简介

青铜酒器的简介哎呀呀,青铜酒器那可是咱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呀,可有意思啦。

在古代呀,青铜酒器那可是相当重要的,有好多不同的种类呢。

先来说说爵吧,它长得有点像个小船,前面有个长长的流,就像个小嘴巴一样,用来倒酒的,后面还有个尖尖的尾。

爵的中间有个柱子,这柱子可不光是为了好看呀,据说还有防止人喝得太急的作用呢。

爵一般是那些有身份地位的人在宴会上用的,拿着它喝酒,感觉特别有范儿。

还有尊,尊的样子可大气啦,一般都比较大,像个大罐子似的。

它上面通常会有各种精美的纹饰,有的是兽面纹,看起来特别威严神秘,有的是云雷纹,那线条就像云朵和雷电一样,很有动感。

尊主要是用来盛酒的,想象一下,在古代的祭祀或者重大宴会上,一个大大的尊摆在那里,里面装满了美酒,那场面可壮观了。

觚也是青铜酒器里常见的一种,它长得高高的,细细的,就像个亭亭玉立的美人。

觚的造型很优美,而且它的腹部和足部也会有各种不同的纹饰。

这觚一般也是在一些比较正式的场合用来喝酒的,那些文人雅士或者贵族们拿着觚,慢慢地品着酒,那姿态肯定优雅极了。

再有就是卣啦,卣有点像个大壶,它有提梁,方便提起来。

卣一般用来装比较珍贵的酒,而且它的造型也是多种多样,有的像小动物,有的有着很奇特的形状,上面的纹饰也是丰富多彩,让人看了都忍不住赞叹古人的手艺和想象力。

青铜酒器可不仅仅是用来喝酒装酒的工具呀,它们还体现了当时的工艺水平和文化内涵。

那精美的纹饰、独特的造型,都蕴含着古人对美的追求和对神灵、对祖先的敬畏。

而且这些青铜酒器在不同的时期还有着不同的特点,从它们的变化中我们也能看出时代的发展和变迁。

只可惜呀,现在我们很难看到它们在古代使用时的那种热闹场景了,但当我们在博物馆里看到这些青铜酒器的时候,还是会被它们的魅力所吸引,仿佛能透过它们看到古代那些盛大的宴会、庄重的祭祀,感受到那个遥远时代的气息,真的是太神奇了。

商朝的青铜器有多高造诣,看了这个就会感受到

商朝的青铜器有多高造诣,看了这个就会感受到

商朝的青铜器有多高造诣,看了这个就会感受到兽面纹罍(léi) 商前期。

盛酒器。

敛口,卷沿,长颈,折肩,深腹,圜底,高圈足。

颈饰以黾形为中心的冏纹图像三个,或以为此是文字。

肩饰斜角云纹一周。

腹饰兽面纹三组,兽面主干为浅浮雕,上下各有一条雷纹带。

圈足饰十字形三孔。

1955年河南郑州白家庄出土。

现藏河南省博物馆。

兽面纹方罍商后期。

盛酒器。

盖和钮作四阿顶形,方口,短颈,折肩。

肩部有一对兽首衔环耳,正面和背面的肩部各饰一兽首。

盖至足部通体饰兽面纹和夔纹,并有八道扉棱。

形体厚重,纹饰精致。

1980年北京房山出土。

现藏北京市文物研究所。

兽面纹方罍商后期。

盛酒器。

有盖,直颈,圆肩,鼓腹,腹壁内收,平底。

腹下有一牺首钮。

盖顶作四阿形,并有相似的钮。

肩部两侧有对称龙形双环耳,另两侧有对称兽首。

颈饰雷纹。

腹上部饰冏纹、简化兽面纹,下部饰垂叶纹。

1952年河南安阳出土。

现藏新乡市博物馆。

夔纹方罍商后期。

盛酒器。

有盖,直颈,圆肩,深腹,平底。

盖作四阿形,顶钮形状与此相似而微。

盖饰以细雷纹为地的兽面纹。

颈部兽面纹以平整的雷纹组成。

肩饰对称鸟纹,分体卷尾,有角状冠。

肩两侧有牺首耳,其下为一冏纹和卷龙纹相间的周带,下为具有龙角形冠的鸟纹组成的垂叶纹。

腹一侧有一牺首鼻钮。

商代青铜器以鸟纹为主题的纹饰甚少,此器两类鸟形且不相同,铸作精湛,浮雕作风柔和。

凤纹方罍商后期。

盛酒器。

方体。

直颈,弧肩,鼓腹,斜圈足。

肩部两侧龙耳衔环,下腹前后有龙首鼻钮。

腹中线和四角皆饰棱脊。

颈、肩和上腹皆饰长冠鸟纹,下腹饰有角状冠斜直对称鸟纹构成的垂叶纹。

圈足也饰有角形鸟纹。

1966年湖北汉阳竹林嘴出土。

现藏湖北省博物馆。

者㚸方罍商后期(一说西周前期)。

盛酒器。

盖及钮帽均作四阿形,肩部两侧有兽首耳衔环。

腹下敛,有鼻钮,圈足。

盖面和钮帽饰兽面纹,颈饰分体鸟纹,肩饰兽面纹,中间有小兽首。

腹上饰分体鸟纹,下为大兽面纹,兽角及边沿皆镶西周前期所盛行的钩曲纹,圈足也饰鸟纹。

商周青铜酒器与文化探讨

商周青铜酒器与文化探讨

商周青铜酒器与文化探讨发布时间:2022-02-15T02:13:43.982Z 来源:《中国科技人才》2021年第28期作者:李继红[导读] 我国有着几千年的文明发展历程,而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酒文化也贯穿了整个发展历史。

商周时期作为我国青铜文化发展的巅峰时期,青铜酒器更是商周青铜器的代表作品,不仅见证了这一时期的青铜工艺发展巅峰,更与酒文化相结合,构成了这一时期的代表性文化。

河南省三门峡市虢国博物馆河南省三门峡市 472000摘要:我国有着几千年的文明发展历程,而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酒文化也贯穿了整个发展历史。

商周时期作为我国青铜文化发展的巅峰时期,青铜酒器更是商周青铜器的代表作品,不仅见证了这一时期的青铜工艺发展巅峰,更与酒文化相结合,构成了这一时期的代表性文化。

受当时社会生产力所影响,商周青铜酒器一般用于宴席或者祭祀等场合,在当时的礼乐体系中占据关键地位,做好其相关研究可为研究商周时期的礼乐文化提供扎实可靠的依据,充分发掘商周时期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商周;青铜酒器;文化引言:我国是青铜制造大国,尤其是商周时期,更是青铜器发展的繁荣时期,酒器作为其中的代表作品,可为研究当时文化发展提供可靠依据,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作用。

本文分析青铜酒器相关内容,指出商周酒文化相关内容,并分析商周时期青铜酒器的文化内涵,以期为今后开展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一、青铜酒器内容(一)青铜酒器分类青铜器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即已出现,在世界上许多地方均有青铜器文物的发现。

在我国,青铜器自马家窑时期出现,在商周时期发展到巅峰。

在青铜器出现伊始,由于受到生产力发展以及技术工艺水平制约,青铜器仅以饰品以及小型工具的形态出现。

而发展到商周时期,青铜器的种类较多。

在造型上也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发展。

从历史文献记载以及考古发现中可以得出,商周青铜器已经形成了较为细致的分类,如水器、食器、乐器以及酒器等。

其中,酒器所占比重最大,不仅在生活中较为常用,在礼乐制度上普及率也较高[1]。

商周青铜器名称和用途

商周青铜器名称和用途

商周青铜器名称和用途商周青铜器是中国古代青铜艺术的代表,其包括了青铜器的制作工艺、铸造技术以及器物的名称和用途等方面的内容。

以下是对商周青铜器的名称和用途进行详细介绍的回答。

商周青铜器的名称和用途十分广泛,主要分为礼器、器具、兵器和乐器四大类。

其中,礼器是古代中国社会中权力和地位的象征,主要用于宗庙祭祀活动和贵族间的礼仪交往。

下面是几种常见的商周青铜礼器及其用途:1. 鼎:鼎是最重要的青铜礼器之一,具有三足两耳的特点。

它是古代社会中的地位和品位的象征,在宗庙中用于祭祀活动。

鼎中的食物代表着对祖先的供奉。

2. 爵:爵又称斝,是一种高脚杯,常用于盛酒,是古代贵族宴会中的重要器物。

爵的形制高雅,制作工艺考究,在贵族的婚礼、宴会和祭祀仪式中被广泛使用。

3. 角:角是一种长而曲折的容器,用于盛放食品。

角具有独特的造型,通常呈弧形,两头是拱形的耳,上部为口,下部为足。

角主要用于宴会和祭祀仪式中,代表着富贵和地位的象征。

4. 斗:斗是一种浅口容器,常用于盛放粮食和水。

斗的形状通常为圆形,也有方形和六边形等变异形式。

斗既是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也是祭祀仪式中重要的器物。

除了礼器,商周青铜器还有一些常见的器具,如鬲、镊、壶、卣、觥等。

这些器具在商周时期的生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 鬲:鬲是一种常用的炊具,通常是由铜制成,形似锅状。

鬲内的火焰和燃料可以使食物得到充分煮熟。

鬲在烹饪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人们的饮食提供了便利。

2. 镊:镊是一种常见的金属工具,类似于夹子,主要用于夹持物体。

商周时期的镊常与鬲一同使用,便于在烹饪过程中夹取烫的食物,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3. 壶:壶是一种容器,由于其造型优美,成为了青铜器中的一个重要种类。

商周时期的壶主要用于盛放液体,如酒和水等。

壶的形状多样,有方形、圆形等。

4. 卣:卣是一种较大的容器,外形呈弧形,上部有小口,适于盛装较大量的液体。

卣主要被用于婚礼、祭祀等重要场合,代表着亲情和社会地位的象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商周青铜盛酒器扉棱位置与形制概述
扉棱作为商周时期青铜器上造型特殊的抽象性装饰,它的位置与形制的演变是透析青铜文化发展脉络的一条重要线索。

青铜酒器中的盛酒器是青铜礼器中的“重器”,扉棱表现尤其富丽精美,极具时代表现特征,是考察中国青铜工艺第一次高潮和西周礼制兴起的典型领域。

扉棱在盛酒器中表现最为广泛和活跃的青铜尊与青铜,在方彝与觥中受满花纹饰的局限。

到礼制浓郁的西周早期以后,扉棱包括很多传统盛酒器纷纷淡出历史的视野。

标签:扉棱;青铜尊;青铜;青铜觥
类型学是现今研究青铜器的主要方法。

通常以时间为线索,对青铜器类进行历时态考察,通过综合比较以发现青铜器类的演变规律,但目前运用类型学去研究青铜器扉棱的位置与形制的演变规律的学者不多。

笔者不揣精陋,拟对青铜器中的重器盛酒器中的尊、■、方彝、觥等重要器类逐一做一纵向梳理,以窥测其演变规律。

一、扉棱在商周时期青铜尊上的位置与形制变化及其统计
青铜尊在形制上可分为觚型尊、大口尊、兽形尊、方尊。

觚型尊多数会在口沿下的三角蕉叶纹中脊处出现一道贯穿器身梳齿状或矩形云纹的扉棱,与不具有扉棱的觚形尊相比,此类尊大多拥有更加精美的纹饰并且纹饰占据了器身的大半部分,扉棱多作为腹部与圈足上纹饰的隔断或鼻梁。

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是青铜器铸造工艺的辉煌时期,觚形尊在造型上的演变更加趋于成熟精美。

其中御尊和隹父癸尊,都是此时期觚形尊中的精品。

在扉棱方面,御尊饰以梳齿状扉棱,脊棱中間没有断口,且两侧的梳齿状扉棱极其工整,充分说明御尊在拼接范模时工匠的细心。

御尊的扉棱在器身上下两端均向外探出,线条更加舒展。

隹父癸尊器身四等分各设一道棱脊,其上翘出器口,扉棱上并无装饰,以简单的素面扉棱为主。

这两件商晚期的觚形尊,无论在纹饰还是扉棱的运用上都较素面觚型尊更为华丽精美,是很难得的艺术瑰宝。

西周初期以扉棱作为修饰的觚形尊共有三件,其中何尊和商尊[1]两器皆铸有铭文,何尊腹部四面中线均隆起透雕棱脊,此种扉棱是由商晚期矩形云纹扉棱演变而来,它将原有的矩形云纹扉棱中的T形空处扩大,发展为西周早期更加写意的云纹扉棱。

■尊在扉棱方面与同时期的其他觚形尊特点相同,但在纹饰上一改以往圈足上纹饰修饰的风格,主题花纹上雕刻阴线修饰,与底纹形成多种层次。

这三件觚形尊彰显了西周早期扉棱铸造工艺的辉煌成就,更是贵族和统治者权利的象征。


商代晚期的折肩尊在出土青铜器中占有很大比重,但具有扉棱的折肩尊却不多,目前仅在商晚期的遗址中出土了司■母尊,小屯出土的兽面纹尊和子渔尊,安阳戚家庄的兽面纹尊,还有宁尊。

均在折肩处饰有突起的兽头并与三条短扉棱相间分布,两两相隔,并延伸出六条扉棱作为腹部和圈足上三组饕餮纹的鼻梁和
隔断。

扉棱形制均为商晚期的矩形云纹扉棱。

据《周礼·司彝尊》中记载,象尊为古代祭祀所用彝器之一。

现存湖南省博物馆和美国弗里尔美术馆的这两件象尊在象鼻和象尾均饰有矩形云纹扉棱。

方尊出现在商晚期,消亡于西周中期。

商晚期方尊均以方口折肩尊为主。

方尊将大量造型独特的扉棱修饰在精美的器身上。

四羊方尊无疑是此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方口折肩方尊,它将器物的造型设计和艺术装饰完美地融合于一体,精美刚劲的纹饰则代表了当时非凡的铸造技艺,使之成为一件举世无双的青铜艺术瑰宝。

在四羊方尊的喇叭口下饰有多条梳齿状扉棱,扉棱在口沿处向外延伸向下回勾。

尊腹四隅为羊的前胸,在羊首脖颈下饰有梳齿状扉棱,扉棱尾端上勾。

四羊方尊在扉棱运用与构型方面,构思巧妙,铸造技术精湛,前所未见。

西周早期出现的圆口方尊既是对商代方尊的继承又具有开创精神,具有天圆地方的创作思想。

同时期的圆口折肩方尊无论是在形制上还是在纹饰上都比圆口觚形方尊更为精美。

圆口折肩方尊中属现存于上海博物馆的癸殳古方尊最具代表性。

扉棱方面自口沿及圈足,各设有四条勾曲状棱脊(即写意的云纹扉棱),其上伸出器口,这是商晚期的方尊所不具备的。

■字方尊与日己方尊最能体现圆口觚形方尊的特点,■字方尊为西周早期器物,喇叭口处饰有四道扉棱,腹与圈足上饰有八道扉棱。

喇叭口的四道扉棱皆位于三角蕉叶纹中分线上,颈部以四条短扉棱作为龙与凤的隔断,颈部以下渐变方形,以F形扉棱装饰,作为饕餮纹的鼻梁或隔断,圈足与颈部装饰一样,通过扉棱的修饰使器身装饰更具神韵。

日己方尊是西周中期圆口觚形方尊的典型器物,器形上较西周早期无太大变化,但扉棱方面一改西周早期素面F形扉棱的特点,出现了透雕的写意扉棱。

二、扉棱在商周时期青铜■上的位置与形制变化及其统计
■比尊出现较晚,但在延续时间上更长,直到春秋中期才逐渐消亡。

商晚期圆体■和方体■同时出现。

圆体■上均未有扉棱出现,只有在方体■中有扉棱出现,共三件分别是亚■方■、登■方■与母鼓方■。

亚■方■与登■方■均为商晚期青铜方■,在扉棱方面,在盖、器四隅及每面正中各置一条棱脊。

器盖、颈部、圈足上的扉棱均为短扉,器身为典型的F形扉棱、梳齿形扉棱。

这两件■代表了鼎盛时期的青铜铸造工艺,而铸造于西周早期的母鼓方■延续了商晚期青铜方■纹饰与形制上的特点。

只有扉棱上一改商晚期F形扉棱的样式,由素面较厚的梳齿状扉棱代替,使该时期的■在形体上更显高大雄浑之美。

三、扉棱在商周时期青铜方彝上的位置与形制变化及其统计
方彝仅出现在商晚期。

方彝在盖与身上通常铸有4条或8条凸起的扉棱,商晚期的方彝在形制上通体分为三部分,器盖,直腹部,圈足,器盖均作四坡形,似四阿式屋顶,并在脊背都饰有一四阿式钮,中脊及四坡角和四坡角正中均有扉棱,将四面的饕餮纹隔开,直腹部的四角及四面正中均有扉棱作修饰。

足四面中部均有一弧面缺口,并在缺口上方饰有一道短扉棱。

这些形制与纹饰上的特点是商晚期绝大部分方彝共有的。

但出土于河南安阳妇好墓偶方彝[2]50却异于同时期其他青铜方彝,此器造型独特,整体呈长方形是方彝中体型最大的,铸造者模仿殷商时期的大型宫殿的形状铸造而成。

四阿型屋顶器盖,中脊两端有对称的四
阿式柱钮,盖与器身、圈足四面中部和四角都有梳齿状扉棱。

扉棱上沿袭了商晚期的形制。

方彝扉棱在形式上均采用梳齿状或矩形云纹状,没有出现F形等写意的云纹扉棱。

方彝是各类酒器中最具礼器化特征的青铜器之一,器身上修饰扉棱更加凸显方彝的礼器特征。


四、扉棱在商周时期青铜觥上的位置与形制变化及其统计
无论商晚期还是西周早期,青铜觥在扉棱的修饰下极具美感,只要有扉棱出现的青铜觥,每一件都堪称精美绝伦。

青铜觥最早出现于安阳殷墟妇好墓中,且在后期的统计时发现青铜觥只出现于墓主人等级地位较高的墓葬中。

青铜觥商晚期才出现,西周中叶几近消亡,目前出土的青铜觥绝大多数属于商代晚期,少部分为西周早期铸造。

河南安阳小屯五号墓出土的司母辛觥[2]59属于早期青铜觥造型,兽鸟合体,做站立状,造型别致。

器盖上龙纹的中脊做突出的梳齿状扉棱,流下有一条直通到胸下的梳齿状扉棱。

商晚期的青铜觥以圆形腹与圈足的组合为主,此类器中的代表是山西灵石庄介出土的兽面纹觥。

器盖自额顶有一条小龙沿脊而下,做梳齿状扉棱,器盖尾端浮雕饕餮纹。

腹部饰有饕餮纹在流下饰一梳齿状扉棱,延伸至腹下部,并在颈部与腹部交界处有断开。

方體青铜觥在西周早期突破了商晚期椭圆体青铜觥的限制,其中■觥和日已觥是方体觥中保存完好,造型精美之作。

■觥中线与四角铸有透雕的写意云纹扉棱。

器盖背脊处为透雕的矩形云纹扉棱,有向更加写意的云纹扉棱发展的趋势。

在流下饰有两组矩形云纹扉棱。

在面中分线和四角处均铸有透雕写意的云纹扉棱,中分线处的扉棱作为饕餮纹的鼻梁而四角处扉棱则分别将四组饕餮纹分隔开。

圈足上的扉棱位置与腹部扉棱位置在同一条直线上,并将圈足四周环绕的龙纹分开。

■觥保存相对完好,并且具有很高的政治意义和礼器价值,扉棱的运用更是突出了庄严富丽的立体美感。

扉棱作为商周时期青铜器上造型特殊的抽象性装饰,它的位置与形制的演变是透析青铜文化发展脉络的一条重要线索。

青铜酒器中的盛酒器是青铜礼器中的“重器”,扉棱表现尤其富丽精美,极具时代表现特征,是考察中国青铜工艺第一次高潮和西周礼制兴起的典型领域。

扉棱在盛酒器中表现最为广泛和活跃的青铜尊与青铜■,在方彝与觥中受满花纹饰的局限。

到礼制浓郁的西周早期以后,扉棱包括很多传统盛酒器纷纷淡出历史的视野。

参考文献:
[1]陕西周原考古队.陕西扶风庄白一号西周青铜器窖藏发掘简报[J].文物,1978(3).
[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墟妇好墓[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