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玲小说的艺术表现特色
第四章、丁玲的创作
(三)人物形象 1、正面人物: 不刻意拔高英雄人物,客观描写人物。 党支部书记张裕民、农会主任程仁有不 足处。 这也正如丁玲所说:“我不愿把张裕民 写成一无缺点的英雄,也不愿把程仁写 成了不起的农会主席。他们可以逐渐成 为了不起的人,他们不可能一眨眼就成 为英雄。”
2、地主形象各有特色 钱文贵:善用谋略 李子俊:胆小绝望 侯殿魁:察时待变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是一部近乎同 步反映中国农村土地改革的长篇小说。 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发布了《关 于土地问题的指示》,决定在解放区 实行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的基本 政策,中国农村土地改革运动由此拉 开了序幕。
(一)创作素材: 以丁玲在河北涿鹿县温泉屯土改工作 为素材
(二)、主题 )、主题 1、真实反映土改的历史进程,深刻反 映农村社会面貌: : 以阶级关系为主线,串联血缘关系、 人际关系、爱情关系、伦理关系等副 线,构成生动立体的农村社会关系图 貌。 以张裕民、程仁为代表的贫苦农民 以钱文贵为代表的地主阶级
可是当她刚这样想的时候,却听到一 阵年轻女人的笑声。她看到了钱文贵 的侄女黑妮在大树上,忍不住悄悄骂 道,骚狐狸精!你们什么天天闹清算, 守着个汉奸恶霸却供在祖先桌子上, 动也不敢动!
思考题: 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是怎样 表现土改时期中国农村的社会关系的?
1928年到上海开始新生活,接受左翼 作家的影响,开始创作革命+恋爱式的 作品如《韦护》、《1930年春在上 海》。 1931年胡也频被国民党处决,留下丁 玲母子。1932年丁玲加入共产党,开 始革命文学的创作时期,作品有《田 家冲》、《水》,关注民间疾苦。 1933-1936被国民党秘密绑架,在南京 一家旅馆度过监禁生活。
她忍着被污辱了的心情,一个一个的 来打量着那些人的欢愉和对她的傲慢, 她不免感慨地想道:“好,连李宝堂 这老家伙也反对咱了,这多年的饭都 喂了狗啦!真是事变知人心啦!” 看到红色的果子堆成的小山,这要往 年,她该多么的欢喜啊!可现在她只 投过去憎恨的视线,“嗯,那树底下 还坐得有人看着呢?”
浅谈丁玲延安时期的文学创作
浅谈丁玲延安时期的文学创作1. 引言1.1 丁玲的文学创作背景丁玲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其文学创作背景深深地影响了她的作品。
丁玲生于1904年,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从小就受到优良的文学熏陶。
她早年曾就读于北京女子师范学校,后来赴法国留学,接受了西方文学的洗礼,在海外的经历拓宽了她的文学视野。
回国后,丁玲开始在上海从事文学创作和编辑工作,结识了许多著名的文学家和革命者,逐渐成为了当时文坛上备受瞩目的女作家。
丁玲的文学创作背景不仅来自家庭的文化底蕴,还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
她生活的那个时代正值中国深陷战乱和社会动荡之中,这种政治和社会背景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丁玲内心对时代的思考和探索。
她的文学作品往往带有浓厚的现实主义色彩,对人性、社会现实和人类命运等议题有着深刻的洞察和思考。
在这样的文学创作背景下,丁玲走上了探索人类命运与社会现实的道路,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
1.2 丁玲在延安时期的文学创作意义丁玲在延安时期的文学创作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文学意义。
在历史意义上,丁玲以其作品展现了革命斗争的艰苦和复杂,描绘了延安人民的生活状况和斗争精神,弘扬了革命理想和信仰。
她通过文学作品传递了革命者的心声和情感,让人们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延安时期的艰苦岁月和革命斗争的伟大意义。
在文学意义上,丁玲在延安时期的文学创作开创了新的风格和主题。
她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了对人性的深刻探索和对社会问题的批判。
她倡导“文以载道”,注重作品的社会性和现实性,以真实的人物和场景展现社会的阶级斗争和矛盾。
丁玲在延安时期的文学创作为中国文学带来了新的风貌和声音,开创了以文学为武器的革命文学传统。
她的作品激励着人们对于社会正义和人民利益的追求,具有深远的影响。
【字数不足,需要补充】2. 正文2.1 丁玲在延安时期的文学创作题材和风格丁玲在延安时期的文学创作题材和风格主要包括对于革命斗争、人民生活和社会现实的描写。
丁玲《水》阅读训练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水[注]丁玲天慢慢地亮了。
没有太阳,愁惨的天照着黄色的滔滔的大水,那一夜淹了汤家阙,又淹了一渡口的一片汪洋的大水,那吞灭了一切的怕人的大水,那还是逞着野性,在向周围的斜斜的山坡示着威的大水,而且还照着稀稀残留下的几个可怜的人类,无力的,颜色憔悴的皮肤,用着痴呆的眼光,向四方爬去。
经了那么一个夜晚的一渡口,也还逃出了一些人,赵三爷和侄儿大福也踉踉跄跄逃了出来,又在一个路口遇着了,还遇着了一群又一群已经逃散了,又集合了的那些邻近茅棚里的人,也有一些女人,也有一些小孩。
大家看见了都抱头大哭,都为过分的悲痛和恐慌压着说不出一句话来。
大家都更觉得亲切了,都不愿分开,都集在一团,慢慢地向长岭岗走去,是失去了精神,失去了勇气,剩着饥饿的肚皮的一群。
水在他们后面,有的房屋还半睡在水里,大树的梢也从水里伸出来映在太阳底下,摇摆着茂叶,而且还有一些人的声音从那里传出来,一些求援的声音。
他们也涉过几处渍有浅水的地方,一群人这么慢慢地走去。
沿路也有一些人家,都走出来担心地絮絮叨叨地问。
也有一些不说话,只沉重的将怜悯的眼光落在他们身上。
他们走了一会,因为几个女人和孩子都嚷着走不动,于是便停了下来,坐在一块有坟的乱岗上。
天空没有云,蓝粉粉的,无尽止地延展开去。
下面是水,黄滚滚的,无穷尽地涌了来。
剩下的地方,剩下的人,拖着残留的生命,无力地爬着又爬着。
这坐在乱坟岗上的一群,约莫有三十多个人,一半女人和小孩,一半是男人。
坐了一会又向前走,沉默的时候比说话的时候多,女人们啜泣的时候是更多,小的小孩不懂事的时时吵饿:“妈呀!肚子饿!……”“要走到什么地方才有东西吃呢?……”“我走不动了呀……”“快到了!没有好远了!到了买馍馍给毛毛吃……”吵饿的被哄住了,又有一些哭着要妈要爹的,这些情景真能使一个强壮的人听着也伤心,何况这都是些失去了家,失去了亲人,从死的唇吻上逃去的一些男人。
他们心痛,却又得忍着,而且有几个还得用希望鼓着大家的勇气:“狗狗!妈妈在前边,妈妈替狗狗买粑粑去了。
论丁玲早期小说中的女性意识
论丁玲早期小说中的女性意识摘要:丁玲经受了“五四”落潮期的痛苦之后登上了文坛,其作品一开始就浸透着强烈的时代意识,从梦苛、莎菲,到丽嘉、美琳,她用闪耀着个性光辉的作品,为读者揭示了中国女性在觉醒时的种种复杂而丰富的内心世界,写出了具有历史感和时代感的女性精神性格。
关键词:丁玲早期女性意识孤独彷徨苦闷个性解放女性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凭借着其独特的气质在文坛上熠熠光彩。
提到女性文学,不可避免地要点出女性意识,即女性对自身存在的特殊性的探秘,它观察到的不再是男性眼中的女性,而是女性眼中的自己。
它既是女性对男性经验的一种积极有效的否定,也是女性的一种自我反思和自我批判。
一、丁玲早期作品的主题从1927年到20世纪30年代初参加左联是丁玲创作的早期,在这一时期她为我们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其中对知识女性的刻画尤为出色,涌现出一批“心灵上负着时代苦闷和创伤的青年女性的绝叫者”[1]。
丁玲早期作品从个性解放的角度出发,同时深感中国妇女千百年来的受压抑和这种压抑的实际不可征服,因而其笔下的女性主要表现出一种偏执的女性优势心理,一种盲目反叛社会、反叛生活、反叛男性的情绪。
莎菲、梦珂等都是丁玲这种心理情绪支配下的人物,她们挣扎在乏味的生活里,想争得生活的支配权,不承认自己比男人低下,深感社会对女子的不公平——欺凌和歧视及女子自身奋斗的孤身无援,满含着倔强,与强大的黑暗势力相抗争。
所以她们不仅鄙视虚伪的社会,也鄙视怯懦的男性,鄙视一切旧有的价值观念。
从《梦珂》、《暑假中》等作品来看,其小说主人公主要是一批“五四”退潮期的女性,她们缺乏正确的思想引导、否定和怀疑着畸形的社会,对传统的价值观念感到失望,内心世界扭曲,对自己的生存充满危机感。
同时,现代都市并没有给个性觉醒后的这些“莎菲们”提供更为适宜的生存空间,反而是新的无路可走的孤独。
这群女性有一个共同的性格特征,即“叛逆后的孤独”。
正如龙泉明所说,“五四潮退以后,中国现代作家深切地感受到了时代的孤独和痛苦……丁玲早期的作品也勾勒出一个个孤独感伤的心灵世界,从中映现出作家灵魂的痛苦搏斗及其在人生道路上踟蹰徘徊、苦苦探求的身影。
浅析丁玲之《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浅析丁玲之《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浅析丁玲之《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是在一九四六年,党中央下发“五四”指示,要在农村中进行土地改革,丁玲参加晋察冀中央组织的土改工作队,去河北怀来县、涿鹿县工作时的作品。
此部作品在1952年3月,荣获斯大林文艺奖金二等奖,截止当年6月,《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已被译成俄、德、日、波、捷、匈、罗、朝等12国文字。
小说是以华北地区暖水屯为具体背景,以暖水屯农民张裕民、程仁和地主钱文贵、李子俊等为主线,展现了土地改革酝酿一发动一获胜b n 的全过程,全面地反映了解放战争即将爆发之时农村社会复杂的阶级关系。
较之丁玲以往的作品,《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有了很大的进步。
我们有些反应农村土地改革斗争的作品,往往令人感到没有充分的表现农村斗争的复杂情况。
例如我们很少写到地主阶级内部的差别和矛盾;在表现地主和农民的关系时,往往也容易公式化,往往过分简单的去看农村的剥削和被剥削的关系,没有看到农村各个阶级之间的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而这种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正是使农村的阶级关系无限复杂化。
这样的作品自然不能真实的反映我们复杂丰富的现实。
但《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却给我们不一样的感受。
在《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这部小说中,丁玲成功的塑造了这样一些难忘的农民的形象,他们在艰苦的流血战争中战胜了敌人一一日本侵略者和国民党反动派,并在解放区建立了人民政权。
丁玲没有采用把农民描写成某类怪人的那种根深蒂固的手法,没有把农民生活理想化,没有追求什么异地的农村情调。
她的主人公不是农村里的怪人和倒霉人,而是一些真正的人,劳动人们的真正代表,有着他们的一切缺点和优点,带有旧社会的胎记和解放了的自由的人、自己幸福的缔造者、具有崇高目标的人、人民中国国家事务管理者的新张裕民具有很大抱负的人,始终如一的、有才干的、对党的事业深信不疑的人。
与特点。
张裕民一起的有共产党章品,他是人民忠实儿子,英勇无畏的游击队员,热情的宣传家,在劳动农民中享有威望......正是在这些完全当之无愧的人民之子、先进队列中的人们、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穷人的命运起了惊人的变化,农村发生了伟大的变革,人们获得了新生,他们面前首次出现了一个美好的新世界。
丁玲、萧红小说的女性意识比较
丁玲、萧红小说的女性意识比较[摘要]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丁玲和萧红都是具有强烈女性意识的作家。
她们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都以浓郁的女性意识书写女性的命运。
丁玲着重写女性在工作爱情领域的自强,展现她们坚强的一面;萧红侧重写北方女性的血泪生活,表现女性在生存与毁灭之间的挣扎,揭示男性对女性的冷漠与迫害。
她们在反映女性生活,表达女性情感方面同中有异,各有千秋。
[关键词]丁玲萧红小说女性意识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正是民族生死存亡大搏斗的时期。
中国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尤其是中国女性。
这一时期涌现出了丁玲、萧红等一批女作家。
丁玲和萧红挥起女性之笔,成为当时女作家群中的佼佼者。
她们的作品在反映女性生活、表达女性情感中,都具有较强的女性意识,但是,由于彼此的生活道路、人生倾向不同,又促使她们的女性书写呈现出不同的色调。
一、丁玲小说中表现出的女性意识丁玲大半生都以女性的姿态在自己的作品中,探索中国女性的生存、地位、价值等问题。
她的探索,是作为一名女性对自己社会角色的敏感,尤其是在爱情和婚姻上,她明显地具有较强的女性意识。
她笔下的女主人公们孤独而真诚,善良而坦率,正直而热情,猖激而倔强,都有着坚定的信念和执著追求的精神,她们都敏感地感应着时代的脉搏,向腐朽的传统思想和陈旧的习惯势力发出叛逆的绝叫,在所处的逆境中进行不懈的探索、挣扎与进取,这是一群叛逆的、坚韧的、刚强的有反抗意识的新女性。
《我在霞村的时候》描写一位名叫贞贞的解放区农村少女。
贞贞与磨房小伙计夏大宝相爱,父亲却嫌他贫穷,于是婚姻搁浅。
此时,日本侵略军的铁蹄正在肆意践踏中华民族。
贞贞因为跑到本村的天主教堂躲避日军的扫荡,竟被抓去强迫作了慰安妇。
日本侵略军的兽行,毁了她。
但贞贞是位顽强的女性,她冒着生命危险,从日本侵略军那里逃了出来,又因为熟悉环境被派出去工作,直到最后为送情报才逃离魔窟。
透过贞贞的痛苦经历,我们可以看出,蹂躏和利用贞贞身体的,其实不止日军,“我方”何不借其获取情报?正因为“敌”“我”双方都赋予女性身体同等的价值观,贞贞才得以往来两者之间,操作其任务。
中国现代文学知识点提要
中国现代文学知识点提要1.中国现代文学是中国文学在20世纪持续获得(现代性)的长期、复杂的过程中形成的。
2.推动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当然是19-20世纪中国社会的(巨大运动与变革),这是最根本的。
3.文学是(人学),文学创作的中心任务就是描写人,塑造人物形象,表达我们对人类自我的认识与理解。
4.对人的发现,人对自我的认识、发展与描绘,人对自我发现的对象化,即(“人”的观念的演变),是贯穿与推动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的(内在动力)。
5.所谓(“人”的观念),包括人对自我的认识、人的本质、人性、个人、个性、人的价值、人的自由、人的权利、人的地位(以及人生观、人道观、义利观、荣辱观、幸福观、爱情婚姻观、美丑观、友谊观等等)、人的未来及发展等。
6.(“个人的全面发展”),正是人类的目标。
7.各种创作方法的形成决定于(创作主体从何角度发现人、思考人)。
看重人的社会性、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的,就形成(现实主义);着眼于人的心灵情感的,则倾向于(浪漫主义);而认定人的心灵真实、潜意识的深刻性的,就走向(现代主义)。
8.文学史,就是在创作主体、创作对象(文学形象)、接受主体(阅读与批评)这三个层面上实践与表现着(对人的不断发现)。
9.1928年的革命文学、30年代的左翼文学发现了人的(阶级性)、(革命性)。
这是继由五四发现人的(个人性)、(社会性)再向另一端推进的结果。
10.中国的传统文化与“人”的观念一贯看重人的(社会性),看重(社会群体与个人发展的关系),这使受西方个性主义思想影响的五四新文化与“人”的观念也并不完全等同于西方个性主义人学观,五四人学观始终与人的(社会性)相结合。
因此,关注被压迫者和被侮辱者,为被压迫者、被侮辱者的不幸命运与被压迫地位呼喊,这曾是五四“人”的观念的一个重要方面。
11.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西方文学进入中国文坛的第一次高潮中,从希腊文学到19世纪文学的众多作家被译介到中国,其中最具影响的有四位代表性人物,即(易卜生)、(卢梭)、(尼采)、(弗洛伊德)。
浅析丁玲文学作品中的女性人物形象 浅析丁玲文学作品中的女性人物形象 内容提要
浅析丁玲文学作品中的女性人物形象内容提要:丁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女作家,其作品尤以女性小说最为重要。
半个多世纪以来,她为读者奉献了《梦珂》、《莎菲女士的日记》、《阿毛姑娘》、《杜晚香》、《我在霞村的时候》、《韦护》、《水》、《田家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等大量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奠定了她在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作品中塑造的女性人物形象迥别于以前文学长廊中的女性人物形象,它们不是完美的,但又让人感到特别真实,她们的美,她们的傲,她们的悲,她们的勇,构成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文学形象。
这些女性人物形象的塑造成功,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丁玲本身是一个女性味十足的女人,以及她本人的生活经历的影响。
关键词:丁玲文学作品女性人物形象在群星璀璨的中国现代作家群中,丁玲是比较亮丽的一颗。
半个多世纪以来,她为读者奉献了《梦珂》、《莎菲女士的日记》、《阿毛姑娘》、《韦护》、《水》、《田家冲》、《杜晚香》、《我在霞村的时候》、《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等大量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奠定了她在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笔者认为,丁玲作品中最具分量的部分当属于“女性小说”。
丁玲在文学作品中塑造了许多人物形象,其中有农民形象,如张裕民、程仁、阿毛老爹等;有地主形象,如钱文贵等;有新时期人物形象,如苇弟、凌吉士、澹明等。
但是在众多的文学形象中,最具震撼人心力量的则是大量的女性人物形象,如梦珂、莎菲、阿毛、贞贞、杜晚香、三小姐等,她们各有特点,在丁玲笔下呼之欲出,栩栩如生。
她们是美的,是傲的,也是悲的,更是勇的。
她们的美,她们的傲,她们的悲,她们的勇,合成了一个个美丽的战士,合成了一个个血肉丰满如同五月鲜花般开遍大地的新女性。
一、美女性,是美的尘世的化身。
泰戈尔曾经说过,当上帝创造男人的时候,他只是一位教师,在他的提包里只有理论课本和讲义;在创造女人的时候,他却变成了一个艺术家,在他的皮包里装着画笔、水、调色盒,所以女人才会那么美丽,女人的生命才会那么缤纷。
丁玲早期小说的女性意识
丁玲早期小说的女性意识摘要:丁玲是中国现代女性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在她早期主要以新型现代女性为主人公的小说作品里,蕴含了追求个性独立,与男权社会进行积极抗争的女性形象,表现了中国新女性所特有的情感世界和生存环境,同时她敢于打破男权社会的束缚,勇敢地写出了女性审视下的男性形象,洋溢着鲜明而浓厚的女性意识。
关键词:丁玲,女性意识,女性形象、男性形象在中国现代作家中,丁玲是一个值得我们关注的女性作家。
她以独特的心理和目光关注着女性的成长,她力图冲破男权传统思想对女性的束缚, 其作品是中国现代女性对自我价值的探索之路。
她早期的小说,给人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如:《梦珂》、《莎菲女士的日记》、《暑假中》、《庆云里中的一间小房里》、《岁暮》、《小火轮上》、《阿毛姑娘》、《韦护》《一九三0春上海》等。
她以细腻而又大胆热烈的笔触,展现了新女性的自我觉醒之路,径直表现郁闷氛围中青年女性的痛苦挣扎过程,塑造出一系列深刻而又经典的女性形象。
这些女性形象迥然不同于男权社会下的男性小说中的女性意识,是强烈而鲜明的女性意识,是真正的“本色女性写真”。
她用女性所独有的心理和笔触,创作了真正意义的女性小说。
一、新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传统中,男女地位是不平等的,男性历来是作为社会的中心,他们拥有主动权和创造权。
中国传统女性往往是被动和懦弱的,丧失了自由说话的权利和能力,成为沉默、压抑自我意识的女子。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反封建成为主流思想,中国女性有幸获得了“人”的地位,得到了初步的解放。
然而,她们还未真正解放,因为她们没有从性别角色的层面来认识和体现自身的价值。
丁玲对此有着清醒的认识,她以独到的眼光,透视中国女性的在男权社会下的生存环境,敏锐地看到中国女性在男女两性之间遭遇了极大的不平等。
因此,丁玲从女性的视角去透射、观察男性,把男性作为女性文化所观照的对象,以一种“女性自我角色的确认”颠覆了传统的男性形象,凸显新知识女性的叛逆性格和对自我存在价值的正确认识。
浅谈丁玲笔下的莎菲女性形象
浅谈丁玲笔下的莎菲女性形象文学形象,从作家意义上说,有着自己的形象创造史;从时代意义上说,文学有自己的形象史;从民族意义上说,文学有自己的民族英雄形象谱。
文学形象是生命的历史象征,也是文化的历史承载。
在丁玲的作品中,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人物形象,其中女性人物形象最为突出,涌现出一批“心灵上负着时代苦闷和创伤的青年女性的绝叫者”[1]。
文学形象的艺术魅力主要来源于性格的的一种生命魅力和灵魂的深度。
丁玲笔下的女性形象,在特定历史时期表现出中国女性性格生命魅力,她笔下的女性形象对于新时期女性寻求解放道路的艰难坚韧的探索有着重要的意义, 这种女性意识在现代文学史上具有独特性和深刻性的典型女性形象。
一、“莎菲”女性人物形象莎菲是在个性解放的风潮走出家门的典型的知识女性,走上社会后,她发现并不能寻找到自己的理想,甚至找不到自己可以对话的人,好朋友只能在生活上关照她却不能理解她,异性朋友又令她失望,苇弟这个大男孩只会每日将泪水洒在他的手背上,凌吉士漂亮的外表下掩饰的是庸俗的灵魂这个社会把她看成“另类”。
在一个封建礼教森严那个社会又怎能容得下这样一个寻求自我解放的女性呢?既然“在这个社会里面是不会准任我去取的我所要的来满足我的冲动,我的欲望”,于是,莎菲便放弃、颓废、堕落,以自戕的生活方式表达自己对社会的失望与反抗,哀叹着“悄悄的活下来,悄悄地死去”。
莎菲是“五四”退潮后苦闷的知识分子女性形象的代表。
丁玲以她那独特的女性心理,细腻地描绘了女性人物内心世界,淋漓尽致地揭示了一个不能自拔但又不甘沉沦的青年知识女性,在感情与理智的冲突中所进行的心灵的搏斗。
《莎菲女士的日记》是丁玲的成名作, 它发表于1928年2月出版的小说月报第19卷第2期上。
莎菲的诞生“, 震惊了一代的文艺界。
”[2]作为一个女作家,丁玲一直对女性的命运给与极大的关注,在她的作品多是以女性为主要人物,造就了一系列的女性形象,如《自杀日记》中伊萨,穷困潦倒,无以为生,整天念叨着:“我要死去的”,但又没有死的勇气。
丁玲早期小说的文学特点
浅谈丁玲早期小说的文学特点摘要:丁玲早期小说具有细腻的心理描写、独特的意象选取、塑造了新女性的形象和生动的抒情方式等文学特点,在当时具有划时代的历史价值,成就了她在“五四”新文学时期独特的文学贡献。
关键词:丁玲;早期小说;文学特点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6-0-021927年丁玲以处女作《梦珂》登上文坛,当时正值中国新文学第一个十年接近尾声之际,之后的两年时间里她发表了《莎菲女士的日记》、《暑假中》、《阿毛姑娘》、《小火轮上》、《野草》等14篇短篇小说,后结集在《在黑暗中》、《自杀日记》、《一个女人》三个小说集中。
丁玲以其细腻的心理描写、独特的意象、塑造了新女性形象、生动的叙述方式,使其小说具有独特的艺术特征。
一、细腻的心理描写丁玲早期小说之所以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不仅因为其小说显示出强烈的女性意识、促进妇女解放的发展、符合了新文学的启蒙态势,更以其小说的艺术特色而独立于五四女性文学中。
首先体现在其独特的心理描写方面,这在《梦珂》、《莎菲女士的日记》、《阿毛姑娘》等几篇小说都有鲜明的体现。
丁玲以其女性视角,深入到小说中人物的心理刻画中,成为其早期小说创作的一个重要的艺术技巧。
《梦珂》中的主人公梦珂的心理活动贯穿于小说的始终:梦珂在学校看到“红鼻子”先生侮辱女模特后,暂时住在了姑妈家。
在姑妈家,她发现了周围每个人做人处事的虚伪之后,作者这样描述了梦珂她此时的心理:“实实在在这新的环境却只扰乱了她,拘束了她,当她回忆到自己那些勉强装出来的样子,做得真像是非常自然的夹在那男女中笑谈着一切,不觉羞愧得把眼皮也湿润了。
过后又拿起许多‘不得已’的理由,算是来宽恕了自己被逼迫做出来的那些丑态,但暗地里却不敢真的便把那一点愧心放下。
如此的翻来覆去的,好半夜都不能睡着。
真的,想起那自由的、坦白的、真情的、毫无掩饰的生活,除非再跳转到童时。
‘难道这里来的人都是不坦白,不真诚……’最后只好归怨到自己……”丁玲在这个地方,把梦珂一方面对自己的理解坚定不移,一方面又把梦珂自己犹犹豫豫的心理刻画地相当逼真自然。
中国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提)
·民众戏剧社:新文学初期重要的戏剧社团,1921年成立,创办了专门性戏剧杂志《戏剧》;主要成员有汪仲贤、沈雁冰、郑振锌等;提倡“写实的社会剧”和“爱美剧”。
·《小二黑结婚》:四十年代赵树理的小说成名作,写解放区小二黑和小芹自由恋爱的故事,创造了一种新的评书体的小说形式。
·“反思小说”:出现于七十年代初、八十年代末,对解放以来尤其是五十年代中期极“左”路线进行了深刻地批判与反思,有较强的理性色彩和悲剧意味;代表作品有茹志鹃的《剪辑错了的故事》、高晓声的《李顺造大屋》、鲁彦周的《天云山传奇》等。
1.简述鲁迅《朝花夕拾》的艺术风格。
(1)《朝花夕拾》是鲁迅带有回忆性质的散文集;(2)叙事、议论、抒情有机结合,寓褒贬于平淡的叙述中;(3)清新恬淡与讽刺幽默相统一。
2.新感觉派小说在艺术上有什么创新?(1)“新感觉派”的创作主要受日本新感觉派的影响;(2)注重表现人物的感觉心理,强调抓取人的刹那间的感觉,采用象征和暗示等艺术手法;(3)开掘人的梦幻与变态心理的无意识领域。
3.简析老舍《茶馆》的艺术成就。
(1)匠心独运的艺术构思,这部戏没有贯穿始终的故事情节和戏剧冲突,选择了“茶馆”这个最具有表现力的地点,截取三个时代的片断借以展示历史变迁;(2)塑造了以王利发为代表的诸多性格鲜明的艺术典型;(3)《茶馆》的戏剧语言是经过提炼的北京方言,带有浓厚的地方文化意味,注重人物对白的个性化。
4.简述巴金《随想录》的思想价值。
(1)“说真话”是《随想录》最为显著的思想价值;(2)强烈的“说真话”的意识促使巴金对自己的过去进行严格的自审;(3)把自审上升到对整个民族反思的高度,表现了作家的忧患意识;(4)通过对亲朋故人的哀思,控诉了造成许多人间悲剧的“文革”。
1.以《边城》和《八骏图》等作品为例,试论沈从文小说的主题意蕴。
(1)沈从文的小说题材分为“湘西世界”与“都市人生”两部分,可以《边城》和《八骏图》为代表;(2)《边城》所展现的是田园牧歌式的人生形式,赞颂了自然、健康、优美的人性,作者的理想是为湘西人和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注入了美德和新的活力;(3)《八骏图》描写了知识者的几种病态人生,讽刺了他们不自然的人生形式;(4)由《边城》和《八骏图》的对照,可见作家理想的人生观,即与都市里扭曲的人性对立的乡下人的理想人性。
论丁玲小说的女性意识
031丁玲的一系列作品,如《莎菲女士的日记》《梦珂》等都体现了女性意识,呼唤女性自由平等地位,肯定女性独立自主意识,并且在时代语境下,与革命意识相结合,书写了新时代背景下的女性新面貌。
丁玲是具有独立意识的女性,敢于挣脱时代的枷锁,挣脱封建腐朽的钳制,挣脱男权社会的偏见,从女性的恋爱问题、结婚问题、离婚问题、家庭问题、工作问题、革命问题等方面,用最朴素的话语,表达女性追求平等自由的社会地位的诉求。
需要注意的是,丁玲所表达的不仅是自己的诉求,更是站在女性群体的角度上,为所有女性发声,真心关注到女性的生存状态、生活地位等因素,具有人类文明进步的意识。
如果没有女性意识的觉醒,就不算真正的解放,这只是形式上的一种平等,而不是精神上的平等。
在中国的传统社会,女性处于劣势,政治生存空间几乎没有。
丁玲的创作体现了女性的独立自主意识,促进了女性文学的发展和女性群体的觉醒,冲击了很多封建思想,有利于女性追求平等、独立的社会地位。
一、丁玲小说女性意识的体现(一)肯定女性欲望丁玲通过小说作品,对人的欲望,特别是女性的正常欲求进行了肯定,毫不掩饰地表明主人公的爱、恨、情、仇,更是对正常的生理需求进行大胆肯定,不惧世俗的白眼。
在《莎菲女士的日记》之中,有这样一个情节,主人公对禁欲主义者进行嘲笑,嘲笑他们既“禁欲”又“克制情欲”,这种矛盾之下,他们人格上显得十分矛盾,这实际上也是对封建思想的嘲笑。
(二)追求平等地位《梦珂》中的梦珂对现实地位很不满,她感觉到社会对女性的不尊重和恶意。
在她看透清凌吉士的虚伪庸俗之后,终于不再妥协,选择了反叛。
但是,她的反叛失败了,这个女性的最终结局是“悄悄死去”。
丁玲自谦道:“不过是替少数女同志发了点牢骚”,但实际上,丁玲的创作打破了“女人吸引男人是为了生活”的传统思维,极大地肯定了“男女地位平等”的观念。
(三)独立自主意识独立自主意识是女性意识的一个重要表现。
在封建社会,封建思想观念占主导,对女性的压迫从未减少。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II》(1)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II》对照教材来复习第十七章左翼作家小说第一节左翼作家小说概貌一、前期‚左联‛的‚革命的浪漫谛克‛1.‚革命的浪漫谛克‛,是在此之后左翼批评家提出的一个批评术语。
/2452.由此标志着左翼文学前、后期的一个分界。
二、前期‚左联‛小说(一)蒋光慈(1901—1931)1.‚革命加恋爱‛小说的始作俑者。
创作作品有《少年漂泊者》(1926)、《野祭》(1927)、《丽莎的哀怨》(1929)、《冲出云围的月亮》(1930)、《咆哮了的土地》(又名《田野的风》1930)。
作品多描写20世纪30年代革命青年的革命经历,其中穿插着人物的恋爱生活,但内容狭窄,人物形象缺乏鲜明的个性特征。
最后一部长篇《咆哮了的土地》是其代表作。
人物:地主家庭出身的革命知识分子李杰、矿工张进德。
(二)华汉、洪灵菲、胡也频1.华汉(即阳翰笙)作品有:中篇《女囚》、《两个女性》,短篇集《十姑的悲愁》、《活力》,长篇《地泉》三部曲(《深入》、《转换》、《复兴》三个中篇)。
被认为是‚革命的浪漫谛克‛典型,再版时收到瞿秋白、茅盾的批评。
2.洪灵菲代表作:《流亡》三部曲,包括《流亡》、《前线》、《转变》三个长篇。
3.胡也频‚左联五烈士‛之一。
作品有:中篇《到莫斯科去》(1929)、长篇《光明在我们的前面》(1930)。
《到莫斯科去》:新女性素裳、共产党员施洵白、丈夫徐大齐(国民党官僚)。
长篇《光明在我们的前面》:通过对主人公刘希坚和白华的政治分歧和恋爱过程的描写,表现了白华在‚五卅‛运动的教育下,终于由无政府主义倒向她爱人刘希坚所信仰的共产主义,是很有历史认识价值的。
(三)柔石代表作:中篇《二月》萧涧秋、陶岚(陶慕侃妹妹)、老同学陶慕侃、文嫂短篇:《为奴隶的母亲》母亲、春宝、秋宝三、‚革命的浪漫谛克‛之清算/2471932年,对华汉的《地泉》三部曲进行批判四、后期‚左联‛新人在鲁迅周围,出现了张天翼、沙汀、艾芜、萧军、萧红等。
试析丁玲短篇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
如影相随的孤独 感
丁玲 曾经说过 : 在 我 开始 写小 说 的时候 , 最喜 欢写 一 “ 我 种人 ……这 些人物都 好象是在沉重 的压抑下 。 在没有援助的情
况下 , 在很孤独 的心情 中 , …所 以我 开始 写小说 时 , … 就是写这
旦 :
试析丁玲短篇小说中 的女性形 象
崔 淑 琴
( 广东 工程 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 广州 50 2 ) 15 0
[ 要] 丁 摘 玲是一 位擅长 描写和塑造女 性形象 的作家, 在她早期的短篇小 中 说 ,她积极探索 女性的 生 人 道路,对于女性命运寄
予了深切 的关注。这里试通过她早期的短篇 小说 《 梦珂》 莎菲女 士的 日 、《 记》 我在 霞村的时候》 在 医院 中》 四个短篇 小说 中的 、《 、《
样的人物 。通 观丁玲的《 珂》 《 ” 梦 、莎菲女 士的 日 》 《 在霞 记 、我 村的时候 》 《 医院 中》 四个 短篇 小说 的创作 , 结果 也印 、在 这 其
证了她的这 一番话 语 。
社会变革 的历史 大 潮 中, 一名 冲锋 在前 的战士 的倾 向和意 做
[ e od] D g i ;h o ;ea a K yw rs i n s fsr f lig n L g o ty m em e l
在 中国新 文学 史上 , 丁玲 虽不是卷 帙浩 繁的文学 巨匠 , 也
一
个封闭 的世界里 , 只是确 认 自己的存在 , 丁玲来说 , 对 这是她
女性形象,来分析 丁玲 小说 的创作风格 。
[ 关键词 ] 丁 ; 玲 短篇小 说; 女性形象 [ 中图分类号 ] I 66 2 . 0 [ 文章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1 1 50 (06 3 08 — 3 6 — 04 20 )0 — 0 1 0 7
丁玲小说的艺术表现特色
丁玲⼩说的艺术表现特⾊丁玲⼩说的艺术表现特⾊⼀丁玲作为现代⼥性⽂学的重要作家,最突出的是将⾃⼰⼀⽣坎坷的经历,倾注于她痴情的⽂学创作之中,为我们留下了⼀⼤笔丰富的精神遗产。
在她的创作中,不仅能够触摸到⼀个沐浴五四阳光迅速成长的⾰命作家的思想脉搏,⽽且可以发现其孜孜不倦地坚持探索和追求⽂学的历程。
她的创作道路视为现代⼥性⽂学成长的⼀个典型范例。
纵观丁玲的创作,明显的有这样⼏个阶段:其⼀,20年代末⾄加⼊左联之前。
这个时期丁玲主要出版了三个短篇⼩说集《在⿊暗中》(1928年)、《⾃杀⽇记》(1928年)、《⼀个⼥⼈》(1930年)。
这些作品标志了⼀个新的时代⼥性的崛起,也奠定了她在现代⽂坛的重要地位。
在集⼦⾥最具代表性的,便是《梦珂》、《莎菲⼥⼠的⽇记》、《阿⽑姑娘》等篇什。
这些作品主⼈公都是⼥性,⼀⽅⾯继承了五四时代冰⼼、庐隐、冯沅君等第⼀代⼥作家创作的精神内涵——对封建专制的抗争和叛逆;另⼀⽅⾯塑造出五四退潮后⼩资产阶级叛逆、苦闷、追求的知识⼥性的典型。
她们⾝上既有浓重的空虚、苦闷、绝望的感伤主义⾊彩,⼜深深地烙上了时代和社会的印记。
莎菲⼥⼠就是她们中间最突出的代表者。
从⼩说的叙述⽅式看,丁玲作品虽有五四郁达夫⾃传体⼩说剖析⼈物内⼼世界的感伤情怀;但刻画的⼤胆⽽富有饱满感情的倔强⼥性性格、细腻⽽率真披露的⼈物复杂内⼼,却给⼈⽿⽬⼀新之感。
这标志着五四感伤⼩说的终结。
其⼆,1930年⾄1936年。
这是丁玲创作的第⼆个重要阶段。
左联的成⽴感召了⼀⼤批⾰命作家,丁玲的创作由此发⽣了较为重⼤的转变。
顺应时代的发展、⾰命⽂学的倡导和实践,丁玲⾸先将创作题材转向社会⾰命,写作了中篇⼩说《韦护》(1930年)、短篇⼩说《⼀九三0年春在上海》(之⼀、之⼆)等流⾏的“⾰命+恋爱”模式化的作品。
前者叙述了从苏联留学归来的⾰命者韦护与热情浪漫的少⼥丽嘉相爱的故事,重⼼却在恋爱和⾰命活动的冲突上,⾯临不可解⽭盾的韦护最终忍痛出⾛,丽嘉认清了⾃⼰的处境也决⼼抛弃个⼈情感,投⾝社会;后者只是将⼈物换成了望微和玛丽,⾰命与爱情⽭盾的结局是两⼈的分道扬镳,各⼈去寻找适合⾃⼰的⽣活。
丁玲的转型——论丁玲延安时期作品风格的转变
丁玲的转型——论丁玲延安时期作品风格的转变林璟辉;李玲【摘要】Ding Ling' s transformation in Yan' an Period is is shown in the works of the writers' series in a certain reflected by the change of her writing style, which period of time. The style of literary works is the writers'creative personality shown in a series of works with distinctive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Generally speaking, a writer' s style is consistent, but the style of Ding Ling' s works in Yan' an Period is extremely different from her early style, which marks Ding Ling' s transformation from a writer pursuing only artistic personality to a revolutionist fighting for her country.%丁玲延安时期的转型,表现在文本中,是文学风格的转变。
文学作品的风格是作家创作个性在一系列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鲜明的艺术特色,包括作家的风格和作品的风格。
一般来说,一个作家的作品风格是一致的,是贯通的,而丁玲作品的风格却在延安时期出现了和早期截然不同变化,标志着丁玲从早期的一个纯粹追求艺术个性的作家在延安时期转型为一个国家摇旗呐喊的革命者。
【期刊名称】《吉林化工学院学报》【年(卷),期】2012(029)006【总页数】4页(P12-14,84)【关键词】丁玲;延安时期;文学风格;转型【作者】林璟辉;李玲【作者单位】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教务处,湖南长沙410205;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教务处,湖南长沙41020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106丁玲从早期一个纯粹追求艺术个性的作家,到延安时期,转型为一个为国家摇旗呐喊的革命者。
「名家作品」丁玲《某夜》小说阅读理解与答案解析(汕头期中)
(广东省汕头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18分)某夜【注】①丁玲【注】②“叱——嚓——叱叱,嚓嚓,……”一团数不清的人影从那有着青色的电灯光的厅子里走向外边的广场去。
靴子的声音,鞋子的声音,重重地踏在厚的雪地上。
冬夜的狂风,迎着他们的面,用力的抨击过去。
在这里面,一个小身个的年轻的,漂亮而又带点憔悴的男人,像骇着似地一下清醒了。
适才所发生的一切,都那末明明白白地摆在当前:那张狡猾的脸,含着恶意和自得,蓄得有令人讨厌的帝国主义式的胡须的脸。
他坐在那高台上,他说“还有什么话说?没有呢,你们被判决了,就要执行。
”这年轻人记起了这个,一团可以烧死自己的火焰在他心上燃烧起来。
然而在适才,在他突然地,没有经过审判而被宣告死刑的时候,他没有像另外一批同志们保持镇静,而因一阵剧烈的忿怒和心痛以致失去了知觉。
他是一个热情的诗人,忠实而又努力。
“嘭”,枪托打在他胸上;因为有二十天不给他吃饱,在暗无天日的牢狱中饿得更瘦了的胸。
“铿铿——锵锵——”铁的镣铐在他的手上和脚上讨厌地响着,也在另外的一些手上和脚上响着。
更多的杂乱的声音响在他周围,钉了铁掌的皮靴,更重地踏着厚的雪:“叱——嚓——叱叱,嚓嚓,……”他又明白了一些,意识到他正向着什么地方走去。
一个奇怪的思想来到他脑中,他在自己的眼睛上看到另一双眼睛,那永远是,常常是看到他灵魂的一双可爱的难忘的眼睛。
他清清楚楚地觉得有一个什么东西,来在他心的深处,刺着,又连肉带血撕了开去,一寸一寸的那末痛着。
天空是黑的,无止境的黑暗,从黑暗里洒落着雨点和雪团;从那黑暗里,吼着北风的狂啸。
大地是灰的,雾般的,积雪在夜里反映着死的灰色。
人影是黑的,静静地在雪地上移动。
没有人说话,没有人叹息或哭泣,他们朝着广场那边,那临时作为秘密刑场的广场的一角不停地走去。
他,这个年轻人,强忍住欲狂的,将要破裂的绝叫,牙齿用力咬着嘴唇,在一种不能发泄的盛怒之下,禁不住打战,凝住那被恨火烧得发痛的眼光,四方望着,要吞噬一切的去找着什么,望了这个,又望那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丁玲小说的艺术表现特色一丁玲作为现代女性文学的重要作家,最突出的是将自己一生坎坷的经历,倾注于她痴情的文学创作之中,为我们留下了一大笔丰富的精神遗产。
在她的创作中,不仅能够触摸到一个沐浴五四阳光迅速成长的革命作家的思想脉搏,而且可以发现其孜孜不倦地坚持探索和追求文学的历程。
她的创作道路视为现代女性文学成长的一个典型范例。
纵观丁玲的创作,明显的有这样几个阶段:其一,20年代末至加入左联之前。
这个时期丁玲主要出版了三个短篇小说集《在黑暗中》(1928年)、《自杀日记》(1928年)、《一个女人》(1930年)。
这些作品标志了一个新的时代女性的崛起,也奠定了她在现代文坛的重要地位。
在集子里最具代表性的,便是《梦珂》、《莎菲女士的日记》、《阿毛姑娘》等篇什。
这些作品主人公都是女性,一方面继承了五四时代冰心、庐隐、冯沅君等第一代女作家创作的精神内涵——对封建专制的抗争和叛逆;另一方面塑造出五四退潮后小资产阶级叛逆、苦闷、追求的知识女性的典型。
她们身上既有浓重的空虚、苦闷、绝望的感伤主义色彩,又深深地烙上了时代和社会的印记。
莎菲女士就是她们中间最突出的代表者。
从小说的叙述方式看,丁玲作品虽有五四郁达夫自传体小说剖析人物内心世界的感伤情怀;但刻画的大胆而富有饱满感情的倔强女性性格、细腻而率真披露的人物复杂内心,却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这标志着五四感伤小说的终结。
其二,1930年至1936年。
这是丁玲创作的第二个重要阶段。
左联的成立感召了一大批革命作家,丁玲的创作由此发生了较为重大的转变。
顺应时代的发展、革命文学的倡导和实践,丁玲首先将创作题材转向社会革命,写作了中篇小说《韦护》(1930年)、短篇小说《一九三0年春在上海》(之一、之二)等流行的“革命+恋爱”模式化的作品。
前者叙述了从苏联留学归来的革命者韦护与热情浪漫的少女丽嘉相爱的故事,重心却在恋爱和革命活动的冲突上,面临不可解矛盾的韦护最终忍痛出走,丽嘉认清了自己的处境也决心抛弃个人情感,投身社会;后者只是将人物换成了望微和玛丽,革命与爱情矛盾的结局是两人的分道扬镳,各人去寻找适合自己的生活。
虽然这些创作形式带有公式化,但是不能否定丁玲对于一个过渡时代的过渡人物的准确刻画,对现代知识分子由个人主义向集体主义转变过程中的矛盾心理的真实揭示。
这恰恰也反映了丁玲对五四以来的新文学由人的文学、为人生的文学向革命文学、无产阶级文学转变所作的探索性的积极实践。
当时,左联的执行委员会在决议中呼吁作家们:“要产生新的作品”,“用大众作主人”,“到广大的工人、农人、士兵的队伍里去”(《北斗》1932.2(1))。
丁玲能够迅速地调整自己的创作方向,积极进行尝试。
她出版的短篇小说集《水》(1931年)、《夜会》(1933年),长篇小说《母亲》(1933年)等,大都是以30年代初农村现实生活为题材,真实地再现激变的农村中农民心理变化的。
在以1931年在全国发生的波及16省的水灾为背景的《水》中,作家粗线条地勾勒出农民觉醒、反抗的群体雕像,当年就被冯雪峰称赞为“这是我们所应该有的新的小说”。
[2]丁玲的这些作品,集中体现了左翼小说创作的基本特征:题材开掘的巨大现实性;阶级视角的社会批判性;广阔生活图景的写实性。
在此实践中,丁玲摆脱描写知识阶层的巢臼,开始描写农村生活,反映了对现实主义创作的执著追求。
其三,1936年至1949年。
这里丁玲在延安的创作时期。
1936年冬丁玲到陕北革命根据地延安,进入了一个新的创作天地。
最初,丁玲以通讯、速写、印象记等文学样式,敏捷地反映新的生活内容;后以小说谱写解放区新的时代风貌,创作了短篇小说集《我在霞村的时候》(1944年)、《一颗未出膛的枪弹》(1946年),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1948年)等。
这些作品标志丁玲现实主义创作走向成熟。
与她过去的作品相比较,与其他同在解放区的作家创作相对照,丁玲小说最成功之处是,她尊重自己的观察和思考,侧重以纤细的情感和笔触,去展示一个伟大变革的历史时代人们精神和心灵的巨大颤动。
她既满腔热忱地歌颂和描写革命根据地、解放区的新生活、新风尚、新人物,又直言不讳地暴露生活中的阴暗面,从而使其作品达到了现实主义的新高度。
《我在霞村的时候》是被列入周扬编的《解放区短篇创作选》的第一篇作品。
主人公农村少女贞贞逃离了封建包办婚姻的牢笼,却未能挣脱辱掠她的日寇之手,受尽了凌辱和蹂躏。
即便如此,她以不屈的灵魂,呼喊着“我总得找活路,还要活得有意思”。
在日军军营里忍辱负重,多次为我军传递情报。
最大的精神痛苦,还是回到村子里她的经历和努力并不被人们所理解,异样的“同情和怜悯”的眼光使她难以忍受,最后不得不离开家乡,奔向延安。
小说的价值正是通过人物灵魂的透视,展露了特定环境里人们长期受到封建思想毒害所造成的精神麻木。
一个被侮辱被损害的坚强女性,在灾难的泥潭里复杂的心灵,作家层层深入的揭示,引导着读者对沉重历史进行深深思索。
作家新颖别致的心灵切入视角,细腻委婉的笔调,反映了积极大胆的探索性的艺术追求精神。
1940年完成的《在医院中》却很长时间在文学史中未得到公正的评价,并且使作家受到许多责难。
毕业于上海产科学校的女主人公陆萍,来到延安成为共产党员,并服从组织需要到一个新办的医院当产科医生。
丁玲将故事叙述侧重于陆萍在新的环境里所见所闻所感上,更注重其表现心灵体验的真实,因此,着力披露了革命队伍内部存在的某些弊端,医院里领导的官僚主义作风,一般医护人员的保守、自私、苟安的小生产意识,还有病人中的愚昧麻木状态等现象;并通过代表现代科学、民主思想的陆萍与这些现象的矛盾冲突的对照描写,展示了革命干部与知识分子双向互动的精神成长的艰巨性。
在那样的环境里,丁玲能够提出这样深邃的问题,正是因为现实主义战斗传统给了她胆识和勇气。
丁玲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也从反面说明了这部小说所具有的现实主义力度。
从由她的代表作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中,可以进一步看到作家创作整体性的深入和发展。
综观丁玲创作发展的三个阶段,可以说她在现代文学史中是有独特贡献的女作家。
其小说创作的特色鲜明而有个性,主要有两点:第一,丁玲始终坚持现实主义的战斗精神。
她创作的阶段虽不同,但勇敢地面对现实生活的勇气、敏锐地把握时代的脉搏、作品强烈的时代意识和思想穿透力这一创作追求,却是一以贯之的。
从迅速地调整自己的创作适应革命斗争的需要,到解放区创作真诚地揭露封建观念和种种现实弊端,都清楚地反映了作家深邃眼光下现实主义创作的力度。
女性文学突破个人狭小范围,恰恰以丁玲的革命姿态和现实主义创作为标志。
她是现代女性文学的探索者和开拓者。
第二,丁玲小说创作艺术的创新和独特艺术风格的形成。
丁玲善于写出人物深邃的内心世界,长于透视性格多重性复杂性的特点,重视表现人物情感和讲求写作笔触细腻,这在女性作家中更显其艺术的独特。
莎菲、贞贞、陆萍等形象,在现代小说人物画廊里,很少有丁玲那样在刻画时将自己人生的体验,尤其是女性生活的感受,深深融合在她们身上的;尤其那来自心灵的振荡、灵魂搏斗的对于历史变革感受深切的描写,更凸现了现实主义创作的真实性。
丁玲创作从最初的革命文学的峻急,到后来的深入现实的厚重,以及从容的艺术风格的形成,是与她突进主体(作家)和客体(人物)双重内心深处密切相连的。
最后,不妨从丁玲早期小说代表作《莎菲女士的日记》的简析中,进一步印证作家的审美个性和艺术探索。
这是一部日记体的小说,它在《小说月报》1928年19卷2号上发表后,主人公莎菲这个“满带着‘五四’以来时代的烙印”、“心灵上负着时代苦闷的创伤的青年女性叛逆的绝叫者”[3],便引起了当时文坛极大的震惊,作家也由此获得了更大的声誉。
这正是五四落潮以后知识女性精神追求和心灵颤动的生命真实在莎菲身上的集中体现。
作者成功地刻画了一个叛逆的、苦闷的、彷徨的知识女性形象。
莎菲充满矛盾的性格,在她与懦弱的苇弟、表里不一的凌吉士失败的爱情选择中得到充分揭示。
莎菲从封建家庭出走,崇尚个性的真正解放,但总是求爱失爱,在无乐可寻中抱着“及时行乐”的幻想。
她鄙视社会的隔膜、欺骗,以个人的孤独的灵魂进行倔强反抗。
不甘幻灭的内心骚动,不满世俗的放纵,反抗充满着病态,而敏感、多疑、怪癖和狷傲,则构成其性格的基本特征。
丁玲以这个形象生动折射出时代剪影,即五四的个性解放随着历史的进步只剩下了凄厉的哀伤和疲惫。
作家高度浓缩了一个过渡时代苦闷青年的精神面貌,并且以女性独有的细腻、率真的心理描写,深入到人物内心复杂而丰富的情感世界。
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翻开了五四以来郁达夫式的感伤抒情小说新的一页,从而也奠定了作家全部创作风格和艺术个性的基调。
二丁玲作为一位对生活有独到观察和深刻思考的作家,她塑造了一大批女性形象的典型,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女性形象系列,忠实而深入的记录了女性解放这一布满荆棘的路上那些带血的足迹,像她自己所说的一样“我自己是女人,我会比别人更懂得女性的痛苦”①丁玲是作为一个女人,作为一个朋友,作为一个战友来写那些平凡又平凡的女性的。
她用女性的眼睛看着她们,含着无限的悲悯;她用女性的笔抒发着她们,带着无限的慰藉;她用女性的心感受着她们,怀着无限的赞叹。
她以这种创作方法,再现了一个个血肉丰满如同五月鲜花般开满大地的新女性。
也使得她的小说有异于他人的独特风味,如橄榄般耐人咀嚼。
一题材:女性意识与革命意识过滤后的题材题材是创作的主要组成部分,有成就的作家总是从现实的土壤中选择、提炼题材,并用自己的思想、意识审视和照亮题材。
丁玲是旧时代的叛逆者,以后又成为了无产阶级革命作家和马克思主义者,她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的女性小说创作中,一方面从时代的潮流中吸取题材,描绘女性生活,表现女性世界;一方面又以女性意识、革命意识去评价题材、透视生活。
“女性意识”的高扬,使丁玲有别于其它的革命的男性作家;“革命意识”的确立,也使丁玲与其他女性作家的创作有了明显的区别。
丁玲的女性小说题材是“女性意识”与“革命意识"过滤后的女性世界。
丁玲出身于一个没落的封建大家庭,从小就死去了父亲,孤儿寡母被人歧视的滋味,她是深有其感。
她从母亲豁达倔强的身上,看到了女性的伟大与可爱;从专横势利的舅舅身上,感到了男人的虚伪与卑劣,这使她从小就有了反抗的叛逆心态,对中国以男性为中心的封建伦理道德深恶痛绝。
这种女性主体意识的光辉也一直照亮她以后的人生道路:扬言登报揭露舅舅包办婚姻丑闻而逼迫其解除自己的婚约;因看不惯早期某些男性共产党人生活而离开培养妇女青年干部的摇篮,险些与中国革命失之交臂;为了生存考取上海某家电影公司,终因不愿陷入这纯肉感污浊之境不辞而别;因鄙视男同事的冷嘲热讽,公然与爱人“同居"反抗之……她还把自己强烈而成熟的女性自我体念和自我意识融汇进她的女性创作中,她笔下的莎菲们既是封建礼教的叛逆者,女性尊严的维护者,又是女性生存价值和人生意义的探索者,她们是一些富有自主性、开放性、自强自立的现代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