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愚公移山》教案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5知识与能力1.积累文言文重要的实词、虚词,辨析一词多义。
2.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
过程与方法1.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探究文章的内涵,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
2.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重点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词语,培养语感。
2.理解本文的时代意义。
难点1.培养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2.理解这则神话结尾的作用,体会“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的作用。
诵读法、辩论法、品读法、延伸拓展法。
多媒体课件。
1课时播放背景音乐——歌曲《愚公移山》。
几年前人们还曾认为毛泽东的“高峡出平湖”是夸张的梦话,而今天,随着三峡水利工程的建成,梦话变成现实,高峡真正出平湖了。
那么,一个人搬走两座大山是不是仍是奇闻笑谈呢?好,通过学习《愚公移山》,让我们来认识这位移山的愚公吧。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
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与郑缪公同时。
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净无为。
后汉班固《汉书艺文志》“道家”部分录有《列子》八卷,早已散佚。
今本《列子》是东晋人搜集有关的古代资料编写而成,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时代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1.时代背景。
本文选自《列子》,成书于战国前期。
在当时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人们只能幻想借助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
因此,本文采用了神话这一表现形式,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2.题解。
本文选自《列子汤问》。
《列子》中保存了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本文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不怕困难、坚持奋斗的精神,结尾极富浪漫主义,体现了人定胜天的乐观信念。
毛泽东同志在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闭幕时,曾以《愚公移山》为题致闭幕词,鼓励全党全民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下定决心,坚持奋斗,排除万难,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彻底胜利。
一九五七年毛泽东同志又发出了“愚公移山,改造中国”的伟大号召。
九年级语文教案:愚公移山
九年级语文教案:愚公移山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愚公移山的故事情节和主题。
2.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能够分析和解读课文中的比喻和象征意义。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对愚公移山的精神进行讨论和思考。
教学重点:1. 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2. 愚公移山精神的理解和讨论。
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比喻和象征意义的解读。
2. 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愚公移山》。
2. 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话题:询问学生对于“愚公移山”这个故事的了解和认识。
2. 引导学生分享对于愚公移山精神的看法。
二、课文阅读与理解(15分钟)1. 分配阅读任务,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愚公移山》。
2. 学生阅读过程中,教师进行巡视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a. 愚公为什么要移山?b. 愚公是如何克服困难的?c. 愚公移山的精神是什么?三、比喻和象征意义的解读(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比喻和象征意义。
2. 学生举例说明,并进行小组讨论。
3. 教师进行总结,解释比喻和象征意义对于主题的揭示作用。
四、批判性思维培养(15分钟)1.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a. 你认为愚公移山的精神在现实生活中是否适用?b. 愚公移山的精神是否值得学习和传承?2.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理由。
3. 教师进行总结,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愚公移山的精神。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愚公移山的故事情节和主题。
2. 提醒学生对于愚公移山精神的正确理解和评价。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阅读理解、比喻和象征意义的解读以及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愚公移山的故事和主题。
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学生能够更好地分析和评价愚公移山的精神。
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疑问,并引导他们进行深入思考。
六、课文深入分析(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细节,深入分析愚公移山的过程和愚公的态度。
《愚公移山》的优秀教案范文(精选6篇)
《愚公移山》的优秀教案范文(精选6篇)《愚公移山》的优秀教案范文(精选6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愚公移山》的优秀教案范文(精选6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愚公移山》的优秀教案1教学目的:一重点学习下列文言词句:实词——方、仞、阴、阳、惩、君、汝、孀、龀、长息、穷匮、加(增)、何苦、亡(以应)。
虚词——且、焉、诸、以。
句式——省主句(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倒装句(甚矣,汝之不惠)。
二学习愚公移山的精神,树立为祖国“四化”建设努力奋斗的思想。
教学设想:一布置自读,要求:凭借工具书和课文注解逐字逐句读懂课文,同时记下疑问,准备在老师教读时提出。
自读在课内进行。
二试改变由教师逐句串讲的传统教法,在学生认真自读的基础上,从抓字、词、句入手,逐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中心,务使学生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人物形象获得完整、鲜明的印象。
三讲读过程根据“以思维训练带动语言学习,以语言学习促进思维训练”的设想,尽可能把文言文的字、词、句教学和对学生的思维训练结合起来,做到在发展智能的前提下落实基础知识。
四“以提问与指点代替多讲”(叶圣陶:《语文教育书简》),减轻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着眼于培养学生自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五安排三教时(包括课内自读。
如自读放在课外进行,只需要安排两教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一解题,了解“寓言”的体裁特点。
二学生自读全文。
教学内容和步骤:一解题。
(一)板书课题:愚公移山。
(二)布置学生看本文题注,了解文章出处。
(三)提问:什么是“寓言”?(学生查词典,先说明“寓”字的含义,然后根据词典中“寓言”的条目说明这是一种什么体裁。
)(四)教师小结,同时布置自读:大家查了词典,知道了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它的特点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
好的寓言,往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优秀5篇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优秀5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
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xxx的小编为您带来的《愚公移山》教学设计优秀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初中语文《愚公移山》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做到字音读正确,停顿恰当,并注意语气。
2、学会本课应识、会写的字。
3、了解全文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愚公移山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了解全文内容,体会愚公移山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愚公移山精神的深刻含义。
四、教具准备:龟、兔、蜗牛、蚯蚓的图片各1张。
五、教学过程:1、激情导入:(1)老师拿出龟、兔的图片问:“同学们,你们看图片上画的是什么动物呀?”学子回答:“乌龟、兔子。
”师:“看到这两个小动物,你们想到了什么故事?”学子:“龟、兔赛跑的故事。
”师:“谁能给大家讲一讲这个故事?”生:讲故事。
师:“为什么结局是乌龟胜利,而小兔失败了呢?”生:“因为小兔自以为是,而乌龟能坚持不懈地努力。
”(2)师拿出蜗牛和蚯蚓的图片问:大家还记得这两个小动物之间的故事吗?(请学子讲一讲)生:讲故事。
(师引导:蜗牛要干什么,蚯蚓对蜗牛的做法持什么态度呢?引导学子说出这个故事蕴涵的道理)(3)师: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学的这个故事跟同学们刚才讲的故事很类似,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九十多岁的老人,要把两座大山移走,这表面看似可笑的事情,背后又隐藏着什么呢,谁又对这件事报以嘲笑和反对呢,愚公面对打击有没有停止行动呢,现在请大家快速读一遍14课:愚公移山,到文中去寻找答案吧!(师:板书课题)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之后,请一名同学用最简洁的话概括全文主要内容。
(2)组内互读,注意读准字音,还要注意语气。
3、细读感悟。
(1)指名读第1自然段后,问:愚公为什么要移山?生:用文中的话回答。
(2)师:愚公跟谁商讨的呢?请同学读第2—6自然段,读完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九年级下册语文《愚公移山》教案、教学设计
3.作业完成后,主动与同学交流,分享学习心得,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将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朗读课文,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故事背景。
2.对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句式和成语进行详细讲解,如“山不加增”、“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等,帮助学生理解文言文。
3.分析愚公形象,引导学生了解愚公移山的精神内涵,如坚定信念、持之以恒、勇往直前等。
4.讲解古代寓言故事的特点,让学生明白寓言故事通过简单的故事情节,传达深刻的道理。
4.组织小组间辩论赛,让学生就“愚公移山是否值得”展开辩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四)课堂练习,500字
在设计课堂练习时,我将注重以下方面:
1.编写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检测学生对课文知识的掌握程度。
2.创设实践性任务,如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成语编写一个小故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语文素养。
2.重点: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文学欣赏能力。
难点: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提炼出坚持、团结、积极进取等品质,并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3.重点: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团队合作精神。
难点:针对不同学情,因材施教,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二)教学设想
1.运用情境教学法,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愚公移山的图片、视频等资料,激发学生的兴趣,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愚公移山的精神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准备一份小组报告,课堂上与同学们分享。
4.实践题:
(1)与家人、朋友分享愚公移山的故事,了解他们对待困难的态度和解决方法。
(2)在日常生活中,践行愚公移山的精神,如坚持锻炼身体、克服学习上的困难等,记录自己的成长过程。
愚公移山(人教版九年级下教案设计)共3篇
愚公移山(人教版九年级下教案设计)共3篇愚公移山(人教版九年级下教案设计)1愚公移山(人教版九年级下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掌握“愚公移山”的故事,了解其内涵和意义。
2.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哲学思想。
3.培养学生的阅读和语言表达能力。
4.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及步骤:教学内容:1.了解“愚公移山”的故事背景。
2.让学生朗读故事,了解故事情节。
3.通过阅读,“愚公移山”故事的中心思想。
4.通过课堂讨论,深入了解故事内涵和意义。
5.课堂小组合作活动,模拟“愚公移山”的故事。
6.总结故事与现实生活的关联,培养学生责任和担当感。
教学步骤:1.引导学生了解“愚公移山”的故事背景,介绍故事起源和发展历程。
2.让学生读一下故事,了解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
3.通过课堂阅读,理解“愚公移山”的主旨和中心思想。
4.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分享自己的观点,展开深入探讨故事内涵和意义。
5.根据故事“愚公移山”的情节和主题,组织课堂小组合作活动,模拟故事场景,让学生通过互动与合作体验到故事的深层含义。
6.总结故事的主题和现实生活中的关联,培养学生责任和担当感,鼓励他们在自己的生活中积极探索、奋斗和创造。
三、教学方法:1.讲授和解读故事,引导学生思考故事意义和价值。
2.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观点,并通过讨论与交流深入挖掘故事内涵和意义。
3.课堂小组合作,让学生通过合作实践,体验“愚公移山”的含义,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创新能力。
4.思维导图和总结,归纳和总结故事的主题和价值,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教学评价:1.学生参与度,是否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小组合作。
2.口头表达能力,是否能够清晰、流畅地表述自己的观点。
3.团队合作能力,是否能够积极配合组内合作,完成任务。
4.思维能力,是否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和总结。
5.责任担当感,是否能够将故事中的奋斗精神融入到现实生活中,并贯彻在自己的行动中。
愚公移山教案教学设计优秀5篇
愚公移山教案教学设计优秀5篇愚公移山教案(一):教学目的1.反复朗读,分析人物形象。
2.理解文章的思想好处。
教学重点分析人物形象。
[由整理]教学难点理解文章的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一.引入播放背景音乐――《愚公移山》的歌曲。
巍巍壁迎的三峡是举目高峡,几年前人们还曾认为毛泽东的高峡出平湖是夸张的梦话,而这天,随着三峡水利工程的建成,梦话变成现实,高峡真正出平湖.那么,一个人搬走两座大山是不是仍是奇闻笑谈呢好,我们这节课继续学习愚公移山,来认识这位移山的愚公吧。
二.正课1.朗读(放录音),注意揣摩语气。
2.概括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1)愚公要移的是什么样的山讨论:(板书:太行王屋方七百里高万仞)(2)齐读第二自然段。
讨论:愚公移山的目的是什么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板书:愚公移豫南汉阴)(3)愚公移山要克服哪些客观困难呢齐读第三段.讨论归纳:年老将少路途遥远工具简单(4)分主角朗读第二.三段。
(先小组进行,教师点播,然后齐读)注意体会愚公之妻和智叟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是否相同语气有什么区别讨论归纳:两人的态度不同。
愚公之妻的怀疑是从关心出发,提出实际问题,语气较轻.智叟则是讥笑、责难,阻止愚公去移山。
(4)移山结果如何齐读第四段.讨论归纳.(板书:帝令背走)3.移山成功说明了什么讨论归纳:这是一篇寓言,寓言就是透过某一个故事告诉人们一个深刻道理它能够以古喻今,也能够远喻近,还能够小喻大。
本文以移山成功结尾,就表达了劳动人民的完美愿望,是对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雄伟气魄和坚强意志的讴歌。
4.辩论:用现代人的眼光来看,愚公是该搬家还是该移山讨论,小结:愚公移山的目的是造福千千万万人的子孙后代,他明知山高路远,人老将少,工具简陋,困难重重,仍去移山,看是愚不可及,但他懂得人的力量是无穷匮的,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可谓站得高,看得远,实则不愚。
而今,我们仍可见到愚公精神.1998年的长江、嫩江洪水肆虐,处处告急。
九年级语文下册《愚公移山》教案三篇
九年级语文下册《愚公移山》教案三篇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
小编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篇一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理解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寓意,掌握愚公精神。
(二)能力目标:文言文的诵读;运用全面的、辩证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学习古代人民战胜艰难险阻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二、教学重点:理解本文寓意及愚公精神。
三、教学难点:培养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课时安排:五、教学方法:讨论法;问答法;讲解法六、教学设计与内容第一课时一、课程导入(3分钟)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听过“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这句话呢?(生:听过。
)那我请位同学为我们复述一下这个故事。
(生:这个故事讲得是唐朝的大诗人李白,他小时候不喜欢读书。
有一天,乘老师不在屋里,便悄悄的溜出门去玩。
他来到山下的小河边,见到一位老婆婆,正在石头上磨一根很粗的铁杵。
李白就觉得很纳闷,就上前问她:“老婆婆,您磨铁杵做什么?” 老婆婆说:“我在磨针呢。
”李白吃惊地问:“哎呀!铁杵这么粗大,怎么可能磨成细针呢?”老婆婆笑呵呵地说:“只要天天磨,铁杵就能越磨越细,还怕磨不成针吗?”聪明的李白听后,再联想到自己,感到非常惭愧,于是变转身回到书屋努力学习。
从此,他在心里牢牢的记住了“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道理,发奋图强,用功学习。
)讲得非常好。
那你们知道这则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呢?(生:只要我们有恒心,有毅力,做任何事情都能成功。
)没错,这则故事告诉的正是这个道理,大家都懂得这个道理,我想大家应该也做得到。
好,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与这则故事有异曲同工之妙的的寓言故事《愚公移山》,认真体会一下这则寓言告诉我们的道理。
二、文学常识(2分钟)从文中注解①我们看到这则寓言选自《列子汤问》,《列子》这部书中保存了很多的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愚公移山》的教案优质6篇
《愚公移山》的教案优质6篇教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有条理的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发展过程,下面是作者为您分享的《愚公移山》的教案优质6篇,感谢您的参阅。
《愚公移山》的教案篇1教学目标★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内涵,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
★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积累文言文常用的词语,培养语感。
★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体会文中细节的作用。
教学方法★诵读法通过诵读,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语感。
★理读法引导学生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包括古今异义词、多义词、通假字及常用虚词。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步骤一、导语同学们从小就知道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故事——愚公移山。
那就让我们在上课文之前,先回忆一下这个故事。
请看flash《愚公移山》。
二、重点文章1、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已经散失,今本《列子》是东晋人搜集的有关古代资料编写的,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时代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2、文体:寓言这种体裁的特点是寄托一定的道理在一种比喻性的虚构的短小故事中,往往带有讽喻或劝戒的意味。
三、读课文,理解文意1、学生默读课文,根据课下注释解释全文,有问题的一会儿质疑。
2、学生质疑,教师提醒学生注意一些重点词语的解释。
四、理解全文1、愚公家周围环境如何?他为何要移山?移山有什么好处?(尽量用原句回答。
)答:有“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移山则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2、移山有何困难?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答:困难有山高大、面积广、年老力衰、移山人少、运土石工具简陋,往返路途遥远。
这样写的作用可以衬托出愚公移山的决心之大。
3、智叟与愚公在移山问题上的.分歧在哪里?你认为谁的观点正确?智叟:“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眼前的,停滞的观点。
愚公:“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长远的,发展的观点。
初三下册语文《愚公移山》教案
初三下册语文《愚公移山》教案一、教学内容本教案针对初三下册语文教材中的《愚公移山》一文进行教学设计。
主要内容包括:1.文本阅读;2.文本分析;3.语言运用;4.观点理解。
二、教学目标1.了解《愚公移山》的故事情节;2.掌握《愚公移山》中的人物形象和精神内涵;3.了解《愚公移山》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4.能够正确理解《愚公移山》中的主题思想;5.通过本文的学习,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语文能力。
三、教学步骤1. 文本阅读教师先简要介绍《愚公移山》的作者、年代和背景,然后让学生自读整篇文章,并根据以下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1.故事中的愚公如何想到要移山?2.愚公的儿子们对他的计划有何反应?3.为什么西王母会给愚公两只神鹰作为助力?4.故事中的隐喻是什么,它和愚公的心态有什么关系?2. 文本分析让学生交流自己的思考和发现,指导他们深入分析文本,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
1.愚公移山的故事情节表现了什么?2.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3.文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4.故事中的隐喻是什么,它传递的信息有哪些?5.故事又有哪些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3. 语言运用让学生选择文中的语句进行仿写,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1.选取一段语句,对其进行修改、删减或添加,让其更具表现力;2.给定一个主题,要求学生运用文中的语言素材,进行写作练习;3.分析并总结文中的语言特点和风格,提高学生的语言鉴赏能力。
4. 观点理解让学生学习文中的主题思想,引导他们深入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并以此为契机,开展关于生命意义和价值观的讨论。
1.询问学生对故事中的主题思想的看法;2.要求学生尝试就主题思想和人生哲学进行表达;3.开展集体讨论,探讨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观。
四、教材分析《愚公移山》是一篇古代民间传说,它描写了一个普通的劳动人民——愚公和他的家人,在经过长期的不懈努力和奋斗后,最终实现了自己的心愿。
文章通过愚公移山的故事,表现了人民的勇气、坚强、顽强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展示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勇气和坚韧不拔的精神状态。
初中语文愚公移山教案优秀范文
初中语文愚公移山教案优秀范文第一章:导入新课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愚公移山的精神。
2. 激发学生对传统故事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1. 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 理解愚公移山的精神内涵。
教学难点:1.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体会愚公坚定的信念和毅力。
2. 培养学生对传统故事的分析和思考能力。
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愚公移山》。
2. 相关图片或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向学生介绍愚公移山的故事背景。
2.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关键词语和句子。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愚公移山精神的理解和感悟。
4. 引导学生思考愚公移山的故事对现实生活的启示和意义。
5.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第二章:分析故事情节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故事情节,分析愚公移山的过程。
2. 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思考能力。
教学重点:1. 分析故事情节,理解愚公移山的过程。
2. 引导学生思考故事中的矛盾冲突和解决方法。
教学难点:1. 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故事情节,理解愚公的决心和毅力。
2. 培养学生对故事情节的逻辑推理和思考能力。
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愚公移山》。
2. 相关图片或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1.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复习愚公移山的故事背景。
2. 组织学生阅读课文,分析故事情节,理解愚公移山的过程。
3. 引导学生思考故事中的矛盾冲突和解决方法,讨论愚公的决心和毅力。
4.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分享,交流对故事情节的理解和感悟。
5.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第三章:探讨愚公移山的精神内涵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愚公移山的精神内涵。
2. 培养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1. 理解愚公移山的精神内涵,包括坚持、毅力和勇气等。
2. 引导学生思考愚公移山精神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1.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愚公移山的精神内涵。
2. 培养学生对愚公移山精神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愚公移山》教案
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愚公移山》教案教学目的知识目的1.积聚白话文重要的虚词、虚词,辨析一词多义。
2.了解课文深入的寓意。
才干目的1.重复朗诵课文,全体掌握文意,探求文章的外延,培育白话文自读才干。
2.掌握愚公这一人物笼统,体会对比,烘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德育目的学习愚公肉体,正视生长路途上的困难险阻,勇往直前。
教学重点、难点1.积聚白话文常用的词语,培育语感。
2.了解本文的时代意义,培育多角度剖析效果的才干。
2.了解神话开头的作用,体会〝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的作用。
课时布置 1课时教学进程一、导语设计愚公移山的故事众所周知,同窗们耳熟能详,愚公移山这首歌恐怕也都吟唱自若。
下面请看动漫flash——愚公移山。
先生欣赏画面,品味美妙的乐曲。
二、朗诵课文,全体感知1.教员示范背诵课文。
先生循声跟读。
2.先生齐读课文,教员提示句子停顿。
惩/山北之塞曾不能/损魁父之丘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3.先生依据注释提示,借助工具书,疏浚文句,圈点勾勒难词难句。
同桌之间讨论交流,教员巡视,答疑解惑。
4.指出以下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始一反焉汝之不惠亡以应一厝朔东无陇断焉三、思读课文,了解寓意1.先生分两组,展开课堂争辩。
辩题:愚公、智叟究竟淮愚?正方:愚公实愚反方:智叟不智辩词选摘:正方:愚公实愚两座山宏伟矮小.实难移走;愚公年且九十,山未移身先死。
如何享利?全家人力气微弱,况且只要一个七八岁的孩子帮助;工具落后,敲石挖土,用畚箕装了土石远运山外;路途悠远。
运土石到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反方:智叟不智愚公痛感迂塞之苦,有艰辛妥协的肉体;〞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确知移山之利,有临时妥协的思想预备;有子孙的支持,使移山之役得以顺利末尾;深明可移之理,〝子子孙孙无量匮也,而山不加增〞,有开展变化的观念;感动天帝,将山搬走,显示愚公移山力气之大,肉体感人至深;智叟知难而止,无所作为,讥讽阻拦愚公移山是真正的愚。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愚公移山》教案5篇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愚公移山》教案5篇Teaching plan of Yugong moving mountains lesson 23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愚公移山》教案5篇前言: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点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
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
本教案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1、篇章1:愚公移山范本(最新版)2、篇章2: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愚公移山》教案3、篇章3: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愚公移山》教案4、篇章4:愚公移山模板(规范版)5、篇章5:愚公移山文档(通用版)篇章1:愚公移山范本(最新版)教学目标:1、通过观故事、讲故事理解“愚公移山”的意思,会写成语;继续学习收集数字成语,感受数字成语的奇妙。
2、培养学生倾听、表达、书写和收集整理知识的能力。
3、教育学生做事要有恒心有毅力,只有坚持不懈努力,才会取得成功。
教学重点:理解“愚公移山”的意思,会写成语。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田字格黑板。
教学过程:一、习旧引新:师:同学们,谁还记得我们校本课学习的主题?(指名说)白板出示:趣学成语弘美德。
(学生齐读一遍)师:上节课我们新学了那个成语呀?(齐说“井底之蛙”,强调“底”的写法)师:我们一起回忆一下故事的内容。
白板出示:《井底之蛙》讲的是一只青蛙,住在一口井里,只能看见井口的一小片天,却认为自己生活的地方最大最好。
通过小河狸贝瓦的介绍,青蛙才知道,井外还有那么大的天地。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人不要像“井底之蛙”一样目光短浅,要做一个放眼世界、博学多才的人。
《愚公移山》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共3篇
《愚公移山》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共3篇《愚公移山》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下册)1《愚公移山》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下册)一、教学背景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愚公移山》,这是一篇寓言故事。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旨在引导学生认识到努力、坚持的重要性。
同时帮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智慧与道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该节课适用于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的语文教学。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寓言故事的特点,理解《愚公移山》的情节及蕴含的道理,掌握表达个人观点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与研讨,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究寓言故事中的道理,提高学生的概括归纳、分析判断和表达能力。
情感与态度:鼓励学生树立正义、勤奋、坚持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1.认识寓言故事的特点及意义2.理解《愚公移山》的情节及蕴含的道理3.掌握表达个人观点的方法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1.引导学生探析《愚公移山》中深层次的道理,帮助学生理解寓言故事的智慧2.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和表达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四、教学步骤1.导入环节通过观看视频,教师向学生简介寓言故事。
学生能否找到其中的道理。
视频结束后,引导学生自由探讨。
教师适时给予引导,启迪学生思考。
并呈现本周话题:“愚公为什么要移山,山的两侧为什么会有神仙帮助愚公”。
2.学习环节1.利用课本、PPT等多种方式,介绍寓言故事的特点。
2.教师简单概括故事情节,引导学生对故事内容进行理解。
3.学生分组阅读课文,根据自己的理解,整理故事情节及其蕴含的道理。
4.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交流归纳出故事中的道理。
教师指导学生分析故事情节,分辨故事中显然之理与深层理念,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
5.引导学生总结各组的思考成果,进一步提炼出故事的中心问题和所蕴含的道理。
教师及时给予引导,协调各组间讨论的差异,防止讨论结果偏离主题。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15篇)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15篇)《愚公移山》教学设计1〖教学重点〗1、读准下列字音:仞惩塞(惩山北之塞) 迂汝曾(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遂荷叩箕畚龀匮亡(亡以应) 厝朔2、读好下边句子中的停顿:⑴惩山北之塞⑵曾不能损魁父之丘⑶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⑷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⑸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教学过程〗一、初读课文学生自己放声读一遍课文。
其间,遇到读不准或不会读的字,看注释或。
二、互读课文两个学生一组:一个学生读,一个听。
听者发现读音有错,当即指出。
两人对某字的读音意见不一致时,记下这个字,留待一会儿解决。
三、订正读音教师逐一出示写有下列字的卡片(或将下列字集中写在一块小黑板上),请学生个体回答,集体订正。
正音时,有意识引导学生了解字词的意思。
为后边了解课文内容做准备。
万仞惩山北之塞迂汝曾不能遂荷担者叩石箕畚始龀穷匮亡以应一厝朔东四、再读课文学生再次放声读一遍课文。
教师提示:注意读准字音。
五、读好停顿教师逐一出示下列语句(制成卡片,或写在小黑板上),请学生读出其中的停顿,然后,对为什么这样读作一点解说。
其间,随时提示学生会借助注释来读,慢慢培养使用注释的习惯。
下边语句中所画的/为停顿处,供参考。
惩/山北之塞曾不能/损魁父之丘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六、试译课文两个学生一组,由一位学生根据书上注释和自己的理解,串译课文大意;另一位学生订正或补充。
二人遇到不会解释或意见不一致的语句,将它们画下来,留待一会儿解决。
此时,教师作巡视,注意了解学生出现的问题,使后面的教学更有针对性。
七、集体讨论每一组提出疏通文意时遇到的问题,全班研究、讨论。
意见不一致时,教师适时给予点拨。
待学生没有问题再提,教师提出下列语句,指定学生说出大意,以检查刚才学生们自译的效果,也是将重点突出,以加深学生的印象。
若下列有的语句,学生们已提出,此时教师不必再检查。
说出下列语句的意思和加粗词的意思。
1、方七百里2、河阳之北3、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4、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5、叩石垦壤6、箕畚运于渤海之尾7、甚矣,汝之不惠8、而山不加增9、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八、听读课文教师读课文,学生听读。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优秀8篇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优秀8篇作为一名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
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该页是勤劳的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愚公移山》教学设计优秀8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愚公移山》优秀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
2、反复诵读,做到熟读成诵,烂熟于心,出口成章,培养文言语感能力。
3、正确翻译文言文。
4、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教学重点:1、疏通文意。
2、联系实际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对比、衬托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体会“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的作用。
课时安排:3课时一课时一、引入愚公,是我国古代文学作品里的一个知名人物,关于他,发生了什么事情呢?为什么千百年来这个人物被人不断称颂?二、作家作品列子,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主张清静无为。
《列子》是道家重要典籍。
列御寇所著,所著年代不详,大体是春秋战国时代。
该书按章节分为《天瑞》《黄帝》《周穆王》《仲尼》《汤问》等八篇,每一篇均由多个寓言故事组成,寓道于事。
本文体裁是寓言。
三、读课文,初步把握文章内容。
1、课文朗读录音。
2、积累文言词语方:仞(rèn):古代长度单位,以七尺或八尺为一仞。
且:面山:惩(chéng):塞(sè):迂(yū):聚室而谋:。
室,汝:毕力平险:毕,指通豫南:指,汉阴:杂然相许:杂然,许,献疑:以:曾(céng):用在“不”前,加强否定语气,可译为“”,常与“不”连用。
损:如太行、王屋何: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样?如……何,且:焉:置: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把它扔到渤海边上,隐土北面去。
诸,相当于“”。
荷(hè):夫:成年男子。
叩石垦壤:。
叩,箕畚(jīběn):孀(shuāng)妻:遗男:始:龀(chèn):寒暑易节:。
九年级语文《愚公移山》教案(精选10篇)
九年级语文《愚公移山》教案〔精选10篇〕九年级语文《愚公移山》教案〔精选10篇〕九年级语文《愚公移山》教案篇1一、教材分析^p :1、教材地位:在前四册分散学习文言文的根底上,初中语文第五册将各篇相对独立的文言文集中编排在第八单元学习,旨在培养诵读习惯,增强文言语感,进一步进步阅读欣赏才能,为今后学习文言文打下坚实的根底。
故教学要求侧重于朗读和背诵。
2、教材特点:《愚公移山》是历来脍炙人口的名篇,它有如下几个特点:①浓郁的神话色彩,易激发学习兴趣;②可读性强,易于记诵;③根底性强,有一定数量的文言词汇需要积累;④寓意深化,理论性强;⑤故事性强,人物形象鲜明,但教材侧重于理性,有可能束缚学生对“智叟”的形象思维。
3、教材重点:积累文言词汇,诵读课文第三段;认识愚公形象,理解故事的寓意。
教材难点:神话结尾的作用,重新认识“智叟”。
4、教学目的:根据大纲要求、教材特点及学生认知特点,努力施行素质教育,本课目的确定如下:①知识目的:积累文言词汇,掌握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诵读课文第三段。
②才能目的:在比照中认识愚公形象及神话结尾的作用,理解故事的寓意。
③创新目的:“智叟也智”。
④德育目的:教育学生发扬愚公精神,克制困难,勤奋进取,移走学习中的“太行、王屋山”。
二、教法学法:为充分表达“学生主体、老师主导、训练主线”原那么,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科特点,主要采用导读式教学法,借助多媒体课件,激趣、启思、点拨。
学法那么以诵读、讨论为主。
诵读分自读、齐读、分角色朗读及背诵。
讨论也可采用分组方式。
旨在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全程参与,主动获取知识。
三、教学手段、技巧的运用运用自制课件及教学插图,目的在于刺激学生的视听感官,强化视听感受,既提快乐趣,又丰富教学内容,起到拓展迁移的作用,从而实现“小课堂”与“大语文”的有机组合。
四、教学程序:〔一〕、激趣启思,导入新课展示图片,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让学生观察比照,提问考虑,然后让其带着问题学习新课,有助于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
初三下册语文《愚公移山》教案
初三下册语文《愚公移山》教案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了解《愚公移山》这一中国著名民间传说的故事情节、内涵及其艰苦创业的精神。
2.让学生从对传说的故事情节的理解逐渐引导到对人生中的难题的思考,探讨人们对困难应该怎样对待,如何通过努力克服困难。
3.培养学生勇气、毅力和坚韧不拔、坚持不懈的精神。
4.引导学生通过朗诵、阅读、讲、悟,感悟文学作品的魅力和内涵,提高学生冷静观察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并传达愚公移山的行为背后蕴含的奋斗精神。
2.探讨人们面对挫折和困难时,应该选择什么态度和行动方式。
三、教学难点1.理解“有志者,事竟成”这种精神消费的内涵。
2.理解助人自助,不止于一己之力的内涵。
四、教学过程1. 导入(2分钟)•班级口号:爱生活,爱学习,勇于迎接新挑战。
•导入问题:你们有没有遇到过令自己无法承受或吃不消的事情?面对这些困难的时候,你们怎么办?2. 学习阅读教材(30分钟)1.阅读故事情节以及学习生字生词。
2.师生交流答疑,并让学生总结文章的主要内容。
3. 讲授文化内涵(25分钟)1.将《愚公移山》的故事背景介绍给学生,分析愚公在移山过程中所展现的坚持不懈、有志者事竟成、困难可以被克服的人生哲学。
2.进一步让学生思考,愚公的做法是否值得我们效仿,对于我们面临的困难,应该怎么办?4. 课外拓展(15分钟)1.学生自由发言,讲述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或难题,并描述自己的应对方式。
2.让学生反思自己的应对方式,提出更好的建议和方式。
5. 课堂练习(20分钟)•单项选择题1.“有志者,事竟成”这句话的意思是: A. 只要有决心,就一定能做到。
B. 只要有意愿,就决不会失败。
C. 只要有毅力,就会获得成功。
D. 三者都对。
答案:D。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魏巍是课文的作者。
B. 《愚公移山》是民间传说,作者不详。
C. 《愚公移山》原著是由乐府诗歌演变而来。
D. 《愚公移山》是由鲁迅所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愚公移山》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文重要的实词、虚词,辨析一词多义。
2.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
能力目标
1.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内涵,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
2.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德育目标
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教学重点、难点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词语,培养语感。
2.理解本文的时代意义,培养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2.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体会“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的作用。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愚公移山的故事家喻户晓,同学们耳熟能详,愚公移山这首歌恐怕也都吟唱自如。
下面请看动漫flash——愚公移
山。
学生欣赏画面,品味美妙的乐曲。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示范背诵课文。
学生循声跟读。
2.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提示句子停顿。
惩/山北之塞曾不能/损魁父之丘遂/率子孙荷担
者/三夫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3.学生根据注释提示,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圈点勾画难词难句。
同桌之间讨论交流,教师巡视,答疑解惑。
4.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始一反焉汝之不惠亡以应
一厝朔东无陇断焉
三、思读课文,理解寓意
1.学生分两组,展开课堂辩论。
辩题:愚公、智叟到底淮愚?
正方:愚公实愚
反方:智叟不智
辩词选摘:正方:愚公实愚
两座山雄伟高大.实难移走;愚公年且九十,山未移身先死。
如何享利?全家人力量微弱,
况且只有一个七八岁的孩子帮忙;工具落后,敲石挖土,
用畚箕装了土石远运山外;路途遥远。
运土石到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反方:智叟不智
愚公痛感迂塞之苦,有艰苦奋斗的精神;”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确知移山之利,有长期奋斗的思想准备;有子孙的支持,使移山之役得以顺利开始;深明可移之理,“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有发展变化的观点;感动天帝,将山搬走,显示愚公移山力量之大,精神感人至深;智叟知难而止,无所作为,讥讽阻拦愚公移山是真正的愚。
教师总结:经过一番激烈的辩驳,愚公智叟孰智孰愚已成不争的事实,那就是愚公不愚,智叟不智。
2.提问:这是一篇古代寓言,它通过愚公移山成功的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呢?
示例: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只要坚持不懈,成功终会属于我们。
做任何事。
都要有坚定的信念,要有恒心和毅力。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大小、多少是相对的,都可以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成功、失败亦如此。
四、品读课文,把握本文的艺术特征
1.提问:如何理解课文的神话结尾?
生1:这是作者迷信思想的反映。
生2:这反映了作者阶级的局限性。
生3:这是对愚公移山巨大力量和伟大精神的肯定和歌颂,也表达了古代人民借助想象、寄托于神话向自然斗争并取得胜利的愿望。
这个神话结尾,增强了故事的艺术效果,使“愚公移山”的形象更为高大、感人。
教师点拨:神话不同于迷信,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社会条件下,人们只能幻想通过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帮助人类征服自然。
这个神话式的结尾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2.关于对比、衬托手法
学生讨论,明确:文中有多处对比,如愚公与智叟、京城氏之子和智叟、愚公之妻和智叟的对比。
愚公有实现“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以造福人民大众和后代子孙的宏伟抱负,对人力的无穷尽怀有坚定信念;智叟只看到自然的威力,看不到人力的伟大,认为愚公移山是“不惠之举”,两相对比,一个高尚,一个平庸。
京城氏之子听说愚公移山就“跳往助之”,而智叟却“笑而止之”,对比之下,更显出智叟见解鄙陋,对造福千万人的事业的冷漠态度。
愚公之妻对丈夫关心,提出合情合理的疑问;智叟表现出极度的轻蔑,嘲讽之意溢于言表,一“君”一“汝”,境界全出。
文中运用衬托的例子也不少,如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运土路程的遥远,一年返家一次对显现愚公的气魄,说
明移山劳动的艰巨具有衬托作用。
写操蛇之神的“惧”和天帝的“感”也从侧面反映了愚公的决心不可动摇。
教案网免费发布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愚公移山,更多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相关信息请访问教案网。
R>五、研读课文,总结升华
教师提问:我们这个时代还需要愚公精神吗?
总结:愚公精神的实质是排除干难万险不达目的决不休止。
我们这个时代仍然需要这种精神。
如果人人都只求眼前利益,哪里会有“神舟”五号的发射成功,非典、禽流感的防治?哪里会有我国近十年的辉煌成就?哪里会有时代的发展、人类的进步?让我们从愚公手里接过精神火把,点燃智慧,照亮前行的路。
去追寻明天的太阳!
六、课堂小结教师朗诵《愚公移山》歌词:
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任凭那扁担把脊背压弯,任凭那脚板把木屐磨穿。
面对着王屋与太行,凭着是一身肝胆。
讲起来不是那奇闻,谈起来不是笑淡,望望头土:天外天,走走脚下一马平川,面对着满堂儿孙,了却了心中祈愿。
无路难呀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
多媒体显示: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
学生齐读。
结束全文学习。
七、布置作业
1.有人说,愚公精神就是苦干精神,仅有苦干是远远不够的,苦干加巧干才等于成功。
你如何评价这种观点,写一段话阐明你的观战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