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组歌设计2节
《组歌》教学教案设计
《组歌》教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什么是组歌,以及组歌的特点。
2. 通过欣赏和分析经典组歌作品,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3.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热爱,激发学生创作组歌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组歌的定义与特点2. 经典组歌作品欣赏3. 创作实践:尝试创作组歌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了解组歌的特点,欣赏经典组歌作品。
2. 难点:分析组歌作品的结构,创作具有一定的艺术水平的组歌。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组歌的定义与特点。
2. 欣赏法:聆听和分析经典组歌作品。
3. 实践法:创作实践,尝试创作组歌。
4. 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创作心得。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了解组歌的定义与特点。
2. 欣赏经典组歌作品:让学生聆听并分析作品,探讨作品的艺术特点。
3. 创作实践:分组进行组歌创作,教师巡回指导。
4. 作品展示与讨论:各组展示创作成果,分享创作心得,相互评价。
5. 总结与反思: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提高创作水平。
六、课后作业:1. 深入了解一组经典组歌作品,分析其艺术特点。
2. 根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修改和完善自己的组歌作品。
3. 收集有关组歌的资料,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七、教学评价:1. 学生对组歌概念的理解程度。
2. 学生欣赏和分析组歌作品的能力。
3. 学生创作组歌的水平和创新精神。
4. 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参与度和合作意识。
八、教学资源:1. 经典组歌作品音频、视频资料。
2. 组歌相关书籍和文章。
3. 创作工具(如乐器、录音设备等)。
九、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了解组歌的定义与特点。
2. 第二课时:欣赏经典组歌作品。
3. 第三课时:创作实践,尝试创作组歌。
4. 第四课时:作品展示与讨论。
5. 第五课时:总结与反思,布置课后作业。
十、教学反馈与调整: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在后续的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水平,适当增加难度和拓展内容。
语文第10课组歌教案(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
十、组歌【教学思路】本文的浪漫主义色彩特别浓厚,要指导学生在朗读中受到美的熏陶,在积极情感体验中体会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和追求信念的情操。
【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朗读课文,揣摩优美的语言,理解文章蕴含的哲理。
过程和方法目标:理解作者采用第一人称,展开丰富的想像的写作手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体会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培养学生对美丽人生的情感和对信念的追求。
【教学重、难点】①朗读课文,体会感情。
②理解作者笔下的海浪和雨的形象。
【教学方法】朗读法【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前准备】1.布置学生预习课文,会写生字、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
2.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步骤】一、导入:诗人有一颗敏感而多情的心。
在他笔下,浪和雨有生命,有灵气,有个性,它们与自然万物和谐共处,构成生生不息的美妙世界;同时,它们又闪烁着理性的光辉,给人以启迪。
作者简介:纪•哈•纪伯伦(1883~1931),黎巴嫩诗人、画家。
著有散文诗集《泪与笑》《先知》《沙与沫》等。
本文选自《泪与笑》。
《组歌》共包括五首散文诗,这里选的是其中两首。
二、指导朗读课文:教师范读,学生试读,要求读出感情和节奏,初步体会两首诗表现作者怎样的感情。
三、研读赏析:(一)学习《浪之歌》。
1.朗读课文,学生在散文诗旁用旁批的形式写下自己的短评。
如《浪之歌》开头写浪花对海岸的深情,浪花的性格是活泼的,她像一个纯情的姑娘日日夜夜嬉戏在海岸身边……学生再讨论、交流。
2.学生找出文中自己喜欢的句子,并加以评析。
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
3.理解海浪的形象。
(学生讨论、交流、朗读)明确:海浪是一个博爱者的形象。
(二)学习《雨之歌》。
1.朗读课文,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加以评析。
学生交流自己的见解。
2.理解文章丰富的内蕴。
(学生讨论、交流、朗读)明确:风情雨态是难以描摹的,更何况所写的并非是在特定情景中的某一场雨。
《组歌》教案2篇
《组歌》教案2篇Teaching plan of group songs《组歌》教案2篇前言: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本教案根据教学设计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1、篇章1:《组歌》教案2、篇章2:《组歌》教案篇章1:《组歌》教案教学目标:⒈ 注重朗读,感受两首散文诗中的形象特点,领悟其思想内涵。
⒉ 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情感体验,在欣赏品味中享受审美乐趣。
⒊ 模仿写作,初步培养学生创造性地感受与表达的能力。
课时安排:一课时课前准备:教师:准备素材作好多媒体课件。
学生:查阅作者纪伯伦的有关资料,准备在课堂上作相关介绍。
教学内容:⒈ 指导朗读,在朗读中整体感知这两首散文诗中的形象及作者思想感情。
2.品读欣赏,促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点。
3.通过模仿写作,锻炼学生自由想象能力及表达能力。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这个单元的选文都是散文诗,通过前面几篇课文的学习,同学们对“散文诗”这种文学体裁的特点已经有所认识,哪位同学能对此谈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小结:所谓“散文诗”,就是具有散文抒情特征的诗,它在抒情手法上相当随和地接近散文:不分行,具有一般分行诗所缺少的散文美,如内在的韵律,宽广的抒情层面以及在一定程度上不排除逻辑思维等。
但它又毕竟是诗(或者是一种形式特别的诗)体裁较为短小,具有诗质的致密等。
我们在前面集中学习了几位中国作家的散文诗作品,同学们还知道哪些外国的著名散文诗作者吗?如屠格涅夫、波德莱尔、泰戈尔(他的《飞鸟集》、《吉檀迦利》等名著已从二三十年代起影响过我国不少作家。
语文“四合一”课例10《组歌》―《浪之歌》教案
语文“四合一”课例:10《组歌》―《浪之歌》教案语文“四合一”课例:10《组歌》―《浪之歌》(教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册 10、《组歌》―《浪之歌》(教案)■设计者:武穴实验中学张赛珠■ 审订者:陈水明库治华 09年4月12日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A、掌握、积累相关字词,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和作品的写作背景。
B、学习在朗读中有意识地把握诗文节奏,体会并表现诗歌情感。
C、理解诗歌主旨,学习借物抒怀的表现手法。
D、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表达能力,激发学生探求的兴趣与创作的热望。
2、过程与方法:在诗歌阅读教学的基本过程中逐步掌握诗歌阅读的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对诗意的追寻,认识“爱”的伟大。
教学重点: 1、在诵读品析中,理解文章感情,把握文章特色。
2、在模仿想象中培养学生创造能力与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结合作者的生平经历,理解文章的深刻意蕴。
教学准备:学生提前预习《浪之歌》,按要求完成《预案》。
教学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创境激趣 1、谈话式导入 2、明确学习目标:(1)学习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情感(2)学习品味鉴赏诗歌,想象仿写诗歌二、自学指导自学提纲与学法指导(一)――诵读感知听读全文后生对照自学指导自主学习,师巡视辅导。
1、听读,交流感受。
《浪之歌》听起来是一首怎样的歌?(提示:用一两个词概括感受)《浪之歌》给人的感觉是 2、自读,分析形象。
说说你感受到的海浪形象,她有什么特点?(提示:用“”划出最能表现海浪特点与形象的词句,好好读一读。
) 3、研读,体会感情。
借海浪之歌作者想表达什么感情?(提示:结合作者的生平背景资料②③段读课文思考)附:⑴纪・哈・纪伯伦(1883~1931),黎巴嫩诗人、画家。
著有散文诗集《泪与笑》《先知》《沙与沫》等。
本文选自《泪与笑》。
《组歌》共包括五首散文诗,这里选的是其中两首。
宝坻区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10 组歌教案 新人教版(2021年整理)
天津市宝坻区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10 组歌教案(新版)新人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天津市宝坻区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10 组歌教案(新版)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天津市宝坻区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10 组歌教案(新版)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组歌课题组歌课时教学目标1、朗读与细读相结合;篇章语义分析与自然常识讲解相结合;2、锻炼学生自由想象的能力;教学重点通过模仿写作,锻炼学生自由想象能力及表达能力教学难点对诗歌中炽热爱情的理解与祖国深情厚爱的联系教学方法启发谈话法讨论法教学手段多媒体课型新授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导入新课资料链接作者资料导入新课这个单元的选文都是散文诗,我们在前面集中学习了几位中国作家的散文诗作品,同学们还知道哪些外国的著名散文诗作者吗?今天我们学习曾和泰戈尔齐名的黎巴嫩作家纪伯伦的散文诗《浪之歌》《雨之歌》作者介绍纪•哈•纪伯伦(1883~1931),黎巴嫩诗人、画家.著有散文诗集《泪与笑》《先知》《沙与沫》等。
本文选自《泪与笑》。
《组歌》共包括五首散文诗,这里选的是其中两首.(另三首是《美之歌》《幸福之歌》《花之歌》)他的散文诗充满浓郁的诗情和深刻的哲理,与印度诗人泰戈尔齐名,被并称为“站在东西方文化桥梁上的两位巨人"。
课前小测疏解疑难字词。
执拗():憔悴( ):馈赠():真谛( ):璀璨():镶检查预习进行研讨进行研讨根据拼音写汉字、解词放朗读录音或教师配乐朗诵.教师补充放朗读录音或教师配乐朗诵。
教师指导1、思考:海浪是一种怎样的形象?跟你印象中海浪一样吗?结尾:“这就是我的生活;这就是我终身的工作.”“我的生活”、“我终身的工作”是指什么?嵌( ):酷肖():长吁()短叹:执拗:憔悴:馈赠:真谛:璀璨:镶嵌:酷肖:海誓山盟:长吁(xū)短叹:盛气凌人:划分结构1—4节:海岸的情人,唱出难舍难分的炽热恋歌;5—7节:人世间的守护者,唱出宽广博大的情歌。
初二下册10《组歌》教案
初二下册10《组歌》教案【教学目的】注重朗诵和学法指点,感受两首散文诗的笼统特点,领悟其思想外延。
引导先生停止积极的情感体验。
初步培育先生运用〝借物抒怀〞的写法停止表达的才干。
【教学重点】了解作者笔下的海浪和雨的笼统及文章所表达的爱国情感。
【教学难点】探求文章多样化的拟人手法及其他修辞手腕,在欣赏品味中享用审美的乐趣。
【课时布置】1课时【教学进程】导入新课同窗们你们喜欢诗吗?明天,我们来学习两首散文诗。
黎巴嫩文坛骄子——纪伯伦的«祖歌»。
(板书) 简介诗人纪伯伦(1883~1931)。
黎巴嫩诗人、散文作家、画家。
生于黎巴嫩北部山乡卜舍里。
12岁时随母去美国波士顿。
两年后回到祖国,进贝鲁特〝希克玛(睿智)〞学校学习阿拉伯文、法文和绘画。
学习时期,曾兴办«真理»杂志,态度保守。
1908年宣布小说«叛逆的灵魂»,激怒当局,作品遭到查禁焚毁,自己被逐,再次前往美国。
后去法国,在巴黎艺术学院学习绘画和雕塑,曾失掉艺术巨匠罗丹的奖掖。
1911年重返波士顿,次年迁往纽约长住,从事文学艺术创作活动,直至逝世。
纪伯伦以为诗人的职责是唱出〝母亲心里的歌〞。
他的作品多以〝爱〞和〝美〞为主题,经过大胆的想象和意味的手法,表达深沉的感情和高远的理想。
他的思想受尼采哲学影响较大。
他的作品经常流显露愤世嫉俗的态度或表现某种奥秘的力气。
他是阿拉伯近代文学史上第一个运用散文诗体的作家,并组织指导过阿拉伯著名的海外文学集团〝笔会〞,为开展阿拉伯新文学作出过严重贡献。
他的作品已译成世界多种文字,遭到各国读者的欢迎。
他的作品最先引见到中国来的是«先知»(冰心译,1931)。
从50年代起,他的其他作品也逐渐为中国读者所了解。
初读课文,感知文意听读«浪之歌»,要求:听准字音,体味朗诵的节拍、语气语调。
出声朗诵«浪之歌»,力图读准字音,掌握语气语调。
《组歌》教案教学设计
《组歌》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组歌的概念和特点,理解组歌在音乐创作中的意义和价值。
2. 通过学习组歌,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 引导学生分析、欣赏组歌中的音乐元素,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4. 激发学生对音乐的热爱和创作热情,培养音乐人才。
二、教学内容1. 组歌的概念与特点2. 组歌的构成与创作方法3. 组歌的历史与发展4. 著名组歌作品分析与欣赏5. 组歌的创作实践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组歌的概念、特点、构成、创作方法和历史发展。
2. 分析法:分析著名组歌作品,引导学生欣赏音乐元素。
3. 实践法:组织学生进行组歌创作实践,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 互动法:鼓励学生提问、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四、教学准备1. 教材:选用适合年龄段的组歌教材或自编教材。
2. 音响设备:音响、耳机、播放器等。
3. 乐器:钢琴、吉他等。
4. 投影仪:用于展示组歌作品和相关信息。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能熟练回答组歌的概念、特点、构成、创作方法和历史发展等问题。
2. 学生能够分析、欣赏组歌中的音乐元素,提高音乐鉴赏能力。
3. 学生在组歌创作实践中,能够发挥团队协作精神,完成作品。
4. 学生对音乐产生更浓厚的兴趣,积极参与音乐活动。
六、教学进程1. 教学导入:通过播放一首著名的组歌,引导学生进入音乐世界,激发学生对组歌的兴趣。
2. 教学新课:讲解组歌的概念与特点,让学生了解组歌的基本知识。
3. 案例分析:分析一首著名组歌的作品结构、音乐元素等,让学生欣赏并理解组歌的艺术魅力。
4. 创作实践:分组让学生尝试创作组歌,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作能力。
5. 作品展示:各组展示自己的创作成果,引导学生互相评价、借鉴、提高。
七、教学进程1. 深入学习:讲解组歌的构成与创作方法,让学生掌握创作技巧。
2. 历史与发展:介绍组歌的历史发展,帮助学生了解组歌的演变过程。
第10课《组歌》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word文档资料
第10课《组歌》教学设计新人教版《组歌》教学目标:1、朗读与细读相结合,体会两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引导学生热爱自然、敬畏生命。
3学写散文诗。
教学重难点:对诗歌中炽热爱情的理解与祖国深情厚爱的联系第一课时(浪之歌)一、课文导入(图画导入法)同学们,请看这幅图画(出示海浪图)指名说出画面内容:海浪在人们生活中是平常的,但在黎巴嫩诗人的笔下,却是有灵气、有个性的,他们与自然万物和谐相处,构成生生不息的美妙世界;同时,他们又闪烁着理性的光辉,给人以启迪。
为什么呢?二、检查预习情况(现代文预习6步法)学生回答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我”与海浪、海岸的关系?2、海浪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四、探究讨论海浪与诗人有着怎样的联系?在这里,我们恰恰看到了诗人自己的形象,诗人正应是这世间种种美好价值的守护者,正如诗的末尾所写:“这就是我的生活;这就是我终生的工作”,在这里,海浪的形象已经幻化为诗人自己的坚定的声音。
诗中海浪的形象是极为感人的。
她对情侣海岸一往情深,爱的热烈,爱的深沉。
黎明,她信誓旦旦地在情人耳畔许下忠诚的誓愿;傍晚,她又为爱情唱着祈祷的诗篇。
潮涨时,她热情洋溢,紧紧与情人拥抱;潮退了,她难舍难分,依恋地扑到在情侣的脚下。
面对她这诚挚炽烈的情爱,海岸是异常感激的,他亲吻她,还容忍了她的“任性”。
但与海岸连在一起的“礁石”,却不同情她、理解她,不管她如何向他献媚、微笑,倾吐心声,始终装聋作哑,置之不理。
他这种态度,使海浪感到伤感、苦恼。
寂静的夜晚,大地万物都在睡神环抱中沉沉酣睡,唯有她辗转反侧,难以安眠。
然而,她的恋情并没有因此而减退,也没有因此而动摇对爱情的信念,决心只要“一息尚存”,就要“这样消磨岁月”,显示出无限的忠诚。
海浪对海岸的这种态度,也正是诗人对祖国深厚情爱的反映。
海浪除具有人的特点,能借以很好地表达诗人的情感外,还具有浪的特点。
如她的“任性”,总不能平静的心胸,晨昏情感的变化,潮水涨落时不一的举动等等。
10 组歌(节选)教学设计
10 组歌(节选)教学设计10 组歌(节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积累“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
了解作者纪伯伦。
(2)学习借物抒怀的手法,训练朗诵和品读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1)反复诵读,感受散文诗的语言美,意境美,领会物体形象。
(2)品味诗中意味深长的语句,理解蕴涵之中的哲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诗人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甘于奉献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怀。
重点、难点1.重点:在诵读、品析中积累优美的语言。
2.难点:深透理解作者笔下海浪和雨的形象内涵。
课时安排一课时课前预习布置:1.结合资料了解纪伯伦的有关情况。
2.将“读一读;写一写”的词语,生僻字注音,把词抄写在预习本上,注意字形并理解、记住。
教学过程一、导入形象。
(2)从诗中找出体现这两种形象的语句并简析。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评价点拨。
(三)品读赏析1.品读(1)请两位同学(自觉)根据自己对待的领悟,有感情朗读。
(师生听读评价)明确:有感情的读诗,一要把握常规朗读技巧。
如:重音,节奏,语速等,二要结合诗的内容,把握住诗的感情基调,以确立语调。
(2)配乐朗读,女声《浪之歌》音乐轻柔、舒缓。
男声《雨之歌》,音乐可阳刚一点。
2.赏析让学生结合品读,谈一谈这两首散文诗美在哪里。
提示:可从诗的形象,语言,修辞方式的运用等角度(生交流互谈,然后展示)。
明确:形象美:诗中海浪被诗人赋予了一个浪漫博爱者的形象,其既温柔多情,又执拗泼辣。
“雨”被作者赋予了一个奉献者和使者的形象,正滋润万物,同时也把距离遥远的事物联结起来。
语言美:这两首诗的语言都清新流畅如《浪之歌》中,写浪与海岸的相爱,描写的十分形象入情.如:“我在情人的耳边发出海誓山盟,于是他把我紧搂抱在怀中;傍晚,我把恋爱的祷词歌吟,于是他将我亲吻。
”表达美:这两首诗运用了丰富的想象;作者想象中的海浪和雨水与自然物理相和谐,同时文中灵活地运用了比喻,对比,排比、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使文章生动,形象可感。
第二单元第10课《组歌》教学设计(2课时)
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10课课题:《组歌》主备人:王金山复备人:李红伟课标与教材分析课标要求①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②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感情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
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③能主动进行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
”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掌握文中生字词,还要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能理解课文内容,读出隐藏有字里行间的作者的思想感情《组歌》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
这一单元所选课文全部是散文诗。
本文是黎巴嫩诗人纪伯伦《组歌》中的两篇。
这两首散文诗都采用拟人手法,其中海浪的形象是一个博爱者形象,雨是一个奉献者和使者的形象。
两文的想像都是紧贴着事物的自然物理特征而展开的。
语言优美、典雅、清新,其语言风格征服了一代又一代东西方读者。
教学重点: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美丽的形象、意境;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学习和品味文章语言与特色;教学难点:激发学生自由想象能力,引导学生热爱自然。
学情分析1、学生已知道的:学生能理解、积累“执拗、憔悴、馈赠、真谛、璀璨、长吁短叹、盛气凌人”等词语课文的阅读不成问题。
2、学生想知道的:了解课文内容,领悟诗中拟人形象的情感内涵。
象征手法的理解。
如何把文章读的有滋味。
3、学生自己能解决的:了解纪伯伦及其艺术风格。
4、学困生分析:掌握一些字词、把课文读熟,了解文中“雨”和“浪”的物象特征。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积累“执拗、憔悴、馈赠、真谛、璀璨、长吁短叹、盛气凌人”等词语。
了解纪伯伦及其艺术风格。
了解课文内容,领悟诗中拟人形象的情感内涵。
过程与方法目标:强化朗读,体会诗意推进的肌理和层次。
品析文中意味深长你把的语句,理解诗中多样化的拟人手法。
领会两首诗的思想感情,学习借物抒怀的艺术构思。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悟诗作闪烁着的理性光辉,引导学生热爱自然、敬畏生命。
教学方法诵读法研讨点拨法对比阅读法本课时使用媒体教学。
《组歌》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组歌》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组歌》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1在音乐教学中,组歌是一项重要的课程内容之一。
组歌教学不仅有助于学生发展音乐表现能力和创造力,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为了帮助八年级学生学习《组歌》,本文将介绍一份人教版八年级必修的组歌教案设计。
一、教学内容本教案选择了《歌唱祖国》这首歌曲作为教学内容。
这首歌曲是一首具有强烈爱国主义色彩的歌曲,旋律优美、易唱易记,适合学生学习。
同时,这首歌曲也有较为完整的和声部分,可以让学生学习和练习组歌的基本技能。
二、教学目标本教案的教学目标如下:1.学会整首歌曲的旋律、节奏和歌词;2.用正确的音高和节奏合唱出歌曲的主旋律;3.了解不同的和声类型,并能够运用基本的和声技巧合唱出不同的和声部分;4.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造力。
三、教学步骤1.引入教师可先播放一段相关的视频素材,让学生听一听《歌唱祖国》的旋律和歌词,激发学生的兴趣。
引导学生谈论有关这首歌曲的背景和意义,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2.讲解歌曲的歌词和旋律教师逐字逐句地讲解歌曲的歌词,让学生了解歌曲的意义和故事背景。
然后播放歌曲的旋律,让学生跟唱几句,帮助学生熟悉歌曲的曲调和节奏。
3.拆分歌曲的和声部分教师可以简单的讲解歌曲的和声部分,并用钢琴、吉他等乐器演奏出来,让学生听一听不同的和声类型。
然后,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组学生练习一段和声部分,并逐步组合到整首歌曲中。
4.合唱练习学生可以按照教师的要求,学习和练习整首歌曲的旋律和不同的和声部分。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注意唱法和音高,让学生理解不同的和声类型,并试着创造一些自己的和声部分,增加学生的创造性和合作精神。
5.表演最后,教师可以让每个小组上台演唱自己练习的和声部分,然后再将歌曲的整个和声部分组合起来,由全班一起演唱整首歌曲。
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表现和团队合作精神,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共同创造的快乐和成就感。
《组歌》教案10
《组歌》教案10
简析教材
《组歌》是鲁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六篇课文。
与一般哲理诗一样,也采用拟人化写法,但又与一般哲理诗不同,它不以得出某种哲理为目标,而是最终形成一个有丰富感性内容的,难以被抽象为简单道理的形象。
阅读时要认真体会。
学情分析
朗读和细读相结合。
通过朗读使学生对这两首散文诗形成初步的印象,对它们在辞色和声音上的美有一个感性的体会,用更细致的引导性的逐段分析和读解印发他们对文意中更细微的内涵的理解,激发他们自觉扩展阅读的兴趣。
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及本课内容和本单元教学要求,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了解纪伯伦及其艺术风格;了解课文内容,领悟诗中拟人形象的情感内涵。
领会两首诗的思想感情,学习借物抒怀的艺术构思。
过程和方法目标:自主、合作、探究,品析文中意味深长的语句,理解诗。
《组歌》教学方案设计
《组歌》教学方案设计清晨的阳光透过窗帘的缝隙,洒在教案纸上,思绪如潮水般涌动。
今天,我们要设计一份关于《组歌》的教学方案,让这首歌的魅力在课堂上绽放。
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组歌》的创作背景,理解歌曲内涵。
2.培养学生对音乐的鉴赏能力,提高音乐素养。
3.引导学生通过歌曲,感悟生活的美好,激发爱国情怀。
二、教学内容1.《组歌》简介2.《组歌》的创作背景3.《组歌》的音乐特点4.《组歌》的歌词解析5.《组歌》的教学活动三、教学过程1.导入以一首轻松愉快的歌曲作为导入,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进入课堂。
教师简要介绍《组歌》的创作者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歌曲欣赏播放《组歌》的音频,让学生静心聆听。
在聆听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歌曲的旋律、节奏、和声等方面,感受歌曲的美感。
3.歌词解析教师带领学生逐句分析歌词,引导学生理解歌词的内涵。
通过分析歌词,让学生感受歌曲所传递的正能量和爱国情怀。
4.音乐特点分析教师从音乐的角度,分析《组歌》的旋律、节奏、和声等特点。
通过对比其他歌曲,让学生了解《组歌》的独特魅力。
5.教学活动(1)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讨论《组歌》所传达的主题思想。
(2)歌曲创编:鼓励学生根据《组歌》的旋律,创作自己的歌词,展示自己的才华。
(3)歌曲演唱:组织学生进行歌曲演唱,感受歌曲的魅力。
(4)心得分享:让学生分享学习《组歌》的感受,交流心得。
四、教学评价1.过程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讨论热情等,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成果评价:评估学生在歌曲创编、演唱等方面的表现,检验教学效果。
五、教学拓展1.引导学生了解其他类似的组歌作品,进行比较分析。
2.组织学生参观音乐展览、听音乐会等,拓宽音乐视野。
3.鼓励学生参加音乐比赛,展示自己的才华。
六、教学反思《组歌》教学方案至此结束,希望这份方案能让《组歌》的魅力在课堂上焕发出耀眼的光芒。
让我们一起为祖国的花朵浇水施肥,让他们在音乐的熏陶中茁壮成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技能目标:
欣赏文章精妙的语言,学习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的运用。
3、情感态度目标:
朗读课文,体会散文诗中的的感情和美妙的意境。
文中作者用满腔热情赞颂了雨———无私奉献的的精神,正确理解这种精神,并把握诗人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盛气凌人:傲慢的气势逼人
细心倾听
学生分组讨论
激趣导入
引入历史情境
了
解文学常识
正音,为朗读扫清障碍
朗读训练
总体要求:1.“统一”设计“分段”教学;2.围绕“三维”落实“三问”;3.充实“心案”活化“形案”。
分课时
环节
与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资源准备
□评价○反思
第
二
课
时
导入
(2分钟)
新授
(38分钟
(2)开放题,自由理解
(五)再读再讨论
1、读了课文,你看到了怎样的一片海浪和雨呢?
2、这两首散文诗中的“海浪”和“雨”的形象各有什么特点?(的浪的雨)请在横线上添加修饰语,并说一说你的理解。
3、那么你能说说“海浪”和“雨”到底具有怎样的形象?
明确:1、2题很简单,并答案并不一定。
3、海浪被诗人赋予了一个浪漫的花的形象,海浪的形象是一个博爱者的形象,从中可以看到诗人自己的影子,诗人是世间种种美好事物的守护者。
略
(三)教师范读,学生齐读。
(四)讨论自学
(1)“呜呼!彻夜不眠使我形容憔悴。纵使我满腹爱情,而爱情的真谛就是清醒。”这里的连接词使用好像不合常规?
(2)“尘世人生也是如此:开始于盛气凌人的物质的铁蹄之下,终结在不动声色死神的怀抱。”这句话如何理解?
明确:(1),“纵使”,至少在汉语里,有鲜明的强调意味,用在这里,使文意为之一紧,因而在效果上不仅获得了某种转折的味道,而且使这段话在语义层次上变得更为丰富和有气势。和诗的结尾连在一起,凸显出诗人一种类似于我们所熟悉的“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形象。
2
学校
星火一中
教者
邵国利
年级
八年级
学科
语文
设计来源
自我设计
教学时间
2012、4.19
教
材
分
析
课文《雨之歌》是黎巴嫩诗人、画家纪伯伦的作品,是第二单元《组歌》中的第二首散文诗。本单元所选的散文诗都是作者由寻常事物激起的心灵之声。应让学生透过文字,去捕捉作家们的情感律动,去感受他们心灵的无限风光。
小组讨论
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能分析解决存在的问题
在角色扮演中让学生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深层次对课文进行分析。
学以致用
总体要求:1.“统一”设计“分段”教学;2.围绕“三维”落实“三问”;3.充实“心案”活化“形案”。
分课时
环节
与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资源准备
□评价○反思
小结
(3分钟)
作业布置
四、处理练习
以读处理第一题,回顾上(五)3题完成第二题。
自行完成《优化设计》资料。
五、拓展练笔
模仿本文写法,可以“之歌”为题写一首散文诗。
小组讨论
学生积极思考,发言
者避开了对文章深层主题──爱国的教学,转向事例的分析,使学生自找事例自行剖析,分析单一事例与理解主题相对而言难度大大降低。
总体要求:1.“统一”设计“分段”教学;2.围绕“三维”落实“三问”;3.充实“心案”活化“形案”。
□评价○反思
第一课时
导入
(2分钟)
检查预习
新授
(38分钟)
一、导入
诗人是最富有一颗敏感而多情的心的。在他笔下,浪和雨有生命,有灵气,有个性,它们与自然万物和谐共处,构成生生不息的美妙世界;同时,它们又闪烁着理性的光辉,给人以启迪。今天我们一起走进纪伯伦的《组歌》中的两首:《浪之歌》和《雨之歌》,去感受他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
学情分析
本文的学习者是八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朗读能力和语言鉴赏能力,虽然这种文体接触的还不多,但我相信,经过老师的适时点拨,学生能顺利完成本文的学习的。
教
学
目
标
1、知识目标:
1)积累经典字词。这个环节要求同学们在初读时完成,请同学们自己积累,一是陌生字词,二是用得好的重点字词。此环节旨在积累字词,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分钟
雨的形象是一个奉献者和使者的形象,它滋润万物,同时也把距离遥远的事物联结起来-“传情的信使”
三、小结
这是两首清丽流畅,极富浪漫与抒情的散文诗,爱与美的主旋律回荡其间,令人陶醉不已。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乏发现美,让我们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拥有一颗善感的心,去感受大自然的无限风光,去感悟人生的无数哲理吧。
重
点
是通过深入的朗读课文,品味语言,把握雨的形象,理解诗歌主题来实现的。
难
点
朗读课文,体会散文诗中的的感情和美妙的意境。
课前准备
教学挂图、小黑板、学生作业本
总体要求:1.“统一”设计“分段”教学;2.围绕“三维”落实“三问”;3.充实“心案”活化“形案”。
分课时
环节
与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资源准备
二、自学·点拨
(一)作者简介
纪·哈·纪伯伦(1883~1931),黎巴嫩诗人、画家。著有散文诗集《泪与笑》《先知》《沙与沫》等。本文选自《泪与笑》。纪伯伦认为诗人的职责是唱出“母亲心里的歌”。他的作品多以“爱”和“美”为主题,通过大胆的想象和象征的手法,表达深沉的感情和高远的理想。
(二)字词学习
执拗(niù):固执任性,不听从别人的意见。
憔悴(qiáocuì):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馈赠(kuì):赠送(礼品)。
真谛(dì):真实的意义或道理。
璀璨(cuǐcàn):形容珠玉等光彩鲜明。
镶嵌(qiàn):把一物体嵌入另一物体内。
酷肖(xiào):酷似。
海誓山盟:男女相爱时所立的誓言和盟约,表示爱情要像山和海一样永恒不变。
长吁(xū)短叹:因伤感、烦闷、痛苦等不住地哎声叹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