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是怎样传递的》说课稿(省级获奖实验说课案例)

合集下载

《热是怎样传播的》说课稿 教科版

《热是怎样传播的》说课稿 教科版

《热是怎样传播的》说课稿教科版热是怎样传播的

一、引入

- 引出本文主题:热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之一,但你知道

热是如何传播的吗?

- 提出问题:本文将介绍热是怎样传播的原理和途径。

二、传导传热

- 介绍传导传热的概念:传导传热是指物体内部分子之间的能

量传递。

- 解释传导传热的方式:传导传热主要通过导热物质(如金属)的直接接触传递热量。

- 举例说明:比如我们触摸热的金属物体时,感到手感热,就

是因为热量通过传导传递到我们的手上。

三、对流传热

- 介绍对流传热的概念:对流传热是指液体或气体中的热量通

过流动传递。

- 解释对流传热的方式:对流传热主要通过流体的运动方式

(对流)来传递热量。

- 举例说明:比如风扇吹来的风感觉凉爽,是因为风的流动带

走了我们身体周围的热量。

四、辐射传热

- 介绍辐射传热的概念:辐射传热是指热量通过电磁波的辐射

传递。

- 解释辐射传热的方式:辐射传热不需要媒介,可以在真空中

传播。

- 举例说明:比如太阳辐射的热量可以通过空气传递给地球。

五、总结

- 总结各种传热方式:热的传播主要通过传导传热、对流传热

和辐射传热三种方式实现。

- 强调:了解热的传播方式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热现象,对

于生活和工作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六、结束

- 再次强调本文主题:本文介绍了热是怎样传播的原理和途径。

- 提出思考:通过研究热的传播方式,你对热的现象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吗?

- 结束语: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对热的理解也会越来越深入,希望大家能够继续学习和探索热的传播原理。

热是怎样传递的实验说课

热是怎样传递的实验说课

Page 8
实验的注意事项
实验所需要的材料 实验的过程与方法 实验的注意事项
Page 9
Page 10
热是怎样传递的
天津市河北区宁园小学 贾萱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热总会从温度较高的一端(物体)传递到温度较低的一端(物体);
过程与方法
1、推测热在金属条中传递的方向与过程。 2、设计实验观察热传递的过程和方向。 3、对实验的结果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认真细致、严谨的科学态度。 2、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Page 5
Page 6
Page 7
处理方法
创新之处
改为在金属条的不同部位 放上若干温度计,用酒精 灯给金属条一端加热后用 温度计同时测量金属条的 不同位置的温度,同一位 置相隔40秒钟后再进行测 试,将、4次的测试结果 进行记录、分析从而得出 结论。
1.以学生的经验,很难想到用凡士 林将火柴棒粘在金属棒上,更难想 到凡士林预热会融化火柴棒会掉落。 即便学生用此方法实验成功,学生 对热传递的认识也只停留在感性认 识上。2.用温度计来测量金属棒不 同位置的温度,这样的设计符合小 学生的年龄特点,同时可以让学生 获取非常科学的数据,通过数据的 分析直观的看到热传递的特点。这 就使学生对热传递的特点上升为科 学层面。
Page 2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科学下册《热是怎样传递的》说课设计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科学下册《热是怎样传递的》说课设计

活动中激趣探究中揭秘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热是怎样传递的》说课设计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热是怎样传递的》,本着在“活动中激趣、探究中揭秘”的理念,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抓住重点说教材

《热是怎样传递的》是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的第六课,由“热在金属条中的传递”,“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两部分构成。包括三个活动:触摸金属条在热水中的变化;实验观察蜡烛烧金属条时,火柴掉落的现象;实验观察蜡烛烧金属片时,蜡熔化的现象。从知识结构上看,本课承接第五课《金属热胀冷缩》的内容,引出物体热传递,本课得出的结论为第七课《传热比赛》起了铺垫作用,因此,本课在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为了更好地突破教学重难点,高效地完成学习目标,我准备了一套课件、记录纸等。

二、结合实际说学情

热传导现象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探究的能力,但是他们在生活中的经验是很模糊的、不具体的,如果要上升到一定的科学理论高度,用科学、规范的语言准确地表达出来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只有运用实验、探究才能突破这一难点。

三、准确定位说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对学生学科学、用科学能力的要求及本课特点,我确定了本课的学习目标)

1.通过活动知道热总会从温度较高的一端(物体)传递到温度较低的一端(物体);(学科性目标)

2.通过探究知道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递方法叫热传导。(学科性目标)

3、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观察热传导的过程和方向。(创新性目标)

小学科学《热是怎样传递的》说课稿

小学科学《热是怎样传递的》说课稿

热是怎样传递的(说课稿)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六课热是怎样传递的

2.教材的编写意图:

教材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从实践到理论,再用实践检验理论,层次分明,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认识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常见现象(热的传递),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前面所学热胀冷缩现象,更进一步的学习和认识热是怎样传递的。

3.教学目的:

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五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本节课可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实验让学生知道热传递的特征及其物体传递热的能力不同。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想象能力。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实验使学生

知道热传递特征及物体传递热的能力不同。难点是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想象能力。

4.教学重点: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热传递特征及物体传递热的能力不同。观察实验

现象总结简单的结论。

5.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想象能力。理解热究竟是怎样传递的。二.说教法。

根据本节教材内容和编排特点,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采用以实验发现法为主,直观演示法、设疑诱导法为辅。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一个又一个带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问题,创设问题情景,诱导学生思考、操作,教师适时地演示,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逐步探讨交流得出结论,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问题的积极状态,从而培养思维能力,并通过实验观察法,通过指导学生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现象,最后得出科学结论。

三.说学法

《热是怎样传递的》教学设计

《热是怎样传递的》教学设计

《热是怎样传递的》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是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热”单元)中的第6课。本课内容与前后几课有着很强的联系。其探究内容是是对前一活动内容的继续深入,即在学生研究了“一般物体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后,从“用酒精灯给金属条加热,一会儿金属条会变得很热、很烫”这个现象出发,提出“热是怎样传递的?”这一研究话题,从另一个角度对热现象进行研究。本课也是后面《传热比赛》、《设计制作保温杯》的研究基础和铺垫。

本课共安排了两个活动:热在金属条中的传递、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在第一个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设计直观的实验,加热金属条的一端和中间,观察并推测热在金属条中的传递过程和方向。在第二个教学活动中,教师仍旧要引导学生设计直观的实验,观察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在这个环节中,学生们经过更深入的观察和思考,将会认识到热传递(热传导)不一定是线型的,而是由热源中心向四周各个方向逐渐传递的,这样,学生就对热传递的过程和方向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引导学生认识热会从较热的物体(或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较冷的物体(或物体的一部分);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热方式叫做热传导。

2.过程与方法:设计实验观察热的传递方向和过程;用文字或图示记录、交流观察到的关于热是怎样传递的现象。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观察探究热传递的兴趣;体验通过积极思考和探究所获得的成功喜悦。

◆教学重点

认识热会从较热的物体(或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较冷的物体(或物体的一部分)。

热是怎样传递的说课稿

热是怎样传递的说课稿

《热是怎样传递的》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热是怎样传递的》是教育科学出版社五年级下第二单元第六课的内容,学生从认识身边的一些热的现象开始,用手来触摸,逐步认识到热传递是从温度高的物体传递到温度低的物体,已初步建构热传导的生活经验,今天我们要经历一个完整的热传导的探究过程。

二、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在前五课的学习,不断地在经历着给物体加热的活动。特别是第5课,用酒精灯给金属物体加热,他们已感觉到了在加热过程中,金属物体会快速地热起来的铜球、钢条很快就变得烫手,不可触摸。对于铜球、金属条会变热,相信学生们也能做出解释:因为酒精灯火焰的热传给了它们。那么,钢条在酒精灯上加热时,只是一端或其中一小部分与火焰直接接触,钢条的其他部位会热起来吗?如果也会热起来,热是怎样传过去的?“热是怎样传递的”研究话题就是在这样的情景下被提出来了。

在金属条的一端加热,另一端是否会热起来,学生们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如果将不锈钢勺的勺部浸在热水中,勺柄露在外面,过一会儿,勺柄也会热起来。尤其是在吃火锅、喝热汤时,如果把金属勺子勺部浸在汤锅中,一会儿勺柄就无法用手直接拿。这其中的原因就是热汤的能量传递到了勺子的勺部,然后又从勺部传到了勺柄。这里的热传递方式主要是靠传导。热传递的方式除了传导还有对流和辐射(请参阅本单元“参考资料”)。这个单元,学生主要观察和探究与“传导”相关的问题。这一课,学生将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实验观察热在金属条中的传递过程和方向。继而让学生观察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过程和方向。然后综合观察结果,分析热传导过程中的共同特点,形成粗浅的关于热是怎样传导的认识。

《热是怎样传递的》说课稿(省级获奖实验说课案例)

《热是怎样传递的》说课稿(省级获奖实验说课案例)

《热是怎样传递的》说课稿

一、单元构架及学情

《热是怎样传递的》是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热》单元中的第6课。本单元共有8课,《热起来》《给冷水加热》《液体的热胀冷缩》《空气的热胀冷缩》《金属热胀冷缩吗》《热是怎样传递的》《传热比赛》《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前5课重点观察探究热胀冷缩现象,6课、7课观察探究热传递现象,8课重点是对本单元知识的一个综合运用。本单元探究的是物质在热量变化过程中产生的不易观察的变化,即热现象。由此可见,学习本课时,学生对热现象中的热胀冷缩已经掌握,对热传递处于懵懂状态。所以本课采用教师引导,学生合作探究的方法教学。

二、内容及难点

《热是怎样传递的》是《热》单元的第六课,由“热在金属条中的传递”、“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两个部分构成。因为热传递的过程和方向是隐性的,所以本课的难点就在于把隐性的热传递过程通过实验让它直观地显现出来。

三、目标及依据

课标中对五年级学生有明确要求:在实验中引导学生及时记录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整理,转化为证据,用科学探究活动帮助学生逐步建构科学概念。其次,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第三,通过理性思考和大胆质疑,来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依据课标中对五年级学生要求和本课教学内容,本课目标确定了三条。

1.科学概念:

(1)热总会从温度较高的一端传递到温度较低的一端;

(2)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递方法叫热传导。

2.过程与方法:鼓励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激发学生积极思考,改进实验的方法,获得更多、更明显的观察现象,培养学生探究的能力。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概括能力。

热是怎样传递的说课稿

热是怎样传递的说课稿

热是怎样传递的说课稿

热是怎样传递的说课稿

热是怎样传递的说课稿

我说课的题目是《热是怎样传递的》它是教科版科学五年下册第二单元的第六课,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设计实验和验证实验,自主发现“通过直接接触,热总会从温度较高的一端(物体)传向温度较低的一端(物体)”这一核心概念,并且能用文字或图示记录、交流观察到的关于热传导的现象。

整个教学的流程我定位为:一个激趣导入;两个探究实验;三个拓展延伸。

一、激趣导入:

课始我以小魔术:《灵敏的鼻子》入题,让学生猜测魔术中的秘密,之后再创设冬天的情景,让孩子们想办法利用哪些东西,让老师的手马上热起来?

我以为:这样设计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在猜测中唤醒对知识的探究欲望,并通过生活化的探究与引导,获取知识的共鸣——热是从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的。

二、两个探究实验

根据教材内容和孩子的年龄特点,我设计了两个探究实验:

实验一:热在金属条中的传递

我先设计了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学生对热在金属条中传递的过程和方向进行猜测,随后再引领学生设计“能看到热在金属条中传递”的实验,最后通过探究来验证猜测。

在这个环节中,我关注了两个方面:一是实验设计;二是装置改进;

小学科学教育科学五年级下册热《热是怎样传递》的说课稿

小学科学教育科学五年级下册热《热是怎样传递》的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节课我的教学设想是:用科学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指导课堂教学。因为科学课以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来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以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所以这一课要使学生认识热是怎样传递的,从实践操作中获得:热总是从较热的一端传向较冷的一端。

在《科学课程标准》理念的指导下,根据本课的知识结构和科学研究过程的一般规律,并结合小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本课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通过实验操作活动,使学生认识热总是由较热的一端传向较冷的一端。2.能力目标:通过实验的操作和研讨等活动,初步培养学生根据科学程序进行探究的能力。3.情感目标:通过设疑、探究、研讨等活动,激发学生探索热是怎样传递的兴趣,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积极探究、求实创新的科学品质。

这节课重点指导学生认识热总是由较热的一端传向较冷的一端。因此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认识热是怎样传递的。因为“热”沿着物体传递时,不能靠视觉观察,

给学生的学习造成一定的困难,所以实验只有做成功了,才能使学生认识热是怎样传递的。因此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难点是:铁丝传递热的实验。

二、说学教法

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联系小学生对实验操作很感兴趣的实际情况,在本课教学中我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为“实验法”。学生能看得见,在实验过程中得到直观、生动的感性认识,有利于学生学习本课教学重、难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能动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实验探究能力。同时在采用“实验法”的基础上,还运用“观察法”、“讨论法”、“谈话法”等教学方法。

《热是怎样传递的》说课稿

《热是怎样传递的》说课稿

《热是怎样传递的》说课稿

上高县实验小学聂建清

各位老师:

上(下)午好!

今天我要为大家说课的题目是《热是怎样传递的》。

《热是怎样传递的》是教育科学出版社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热》的第六课,(课件)由“热在金属条中的传递”和“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两部分构成。有三个实验(课件):触摸金属条在热水中的温度变化;用酒精灯在金属条的一端加热,观察火柴棒跌落的顺序;用酒精灯在金属片的中心或边缘加热,观察蜡熔化的情况。

本课在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学好本课对今后继续学习热传递的知识,具有重要作用。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都经历过不少给物体加热的活动,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这一特点,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课件)知识目标:

1、热总会从温度较高的一端(物体)传递到温度较低的一端(物体);

2、(点击)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热方法叫热传导。

能力目标(课件):

1、设计实验观察热传导的过程和方向。

2、(点击)用文字或图示记录、交流观察到的关于热是怎样传导的现象。

情感目标(课件):

1、产生积极的观察探究热传递的兴趣。

2、(点击)体验通过积极思考和探究获得的成功喜悦。

科学课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因此,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课件):设计实验观察热传导的过程和方向。

有效的组织,是学生科学探究活动取得良好效果的保证,而分组实验最难的也就是有效组织,因此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难点是(课件):有效组织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活动。

为了达到以上目标,我选择使用如下教学用具(课件):铁架台、烧杯、不锈钢调羹、火柴、酒精灯、试管夹、铜条、蜡环、托盘、平底金属盘等。

热是怎样传递的教学设计和说课稿

热是怎样传递的教学设计和说课稿

热是怎样传递的教学设计和说课稿

热是怎样传递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热是怎样传递的》是教育科学出版社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热》的第六课,由“热在金属条中的传递”、“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两个部分构成,有三个实验:触摸金属勺子在热水中的变化;观察酒精灯烧金属条,火柴滴落的现象;观察酒精灯烧金属片,蜡融化的现象。

从结构上讲,本课承接第五课《金属热胀冷缩吗》的内容,引出物体热传递的研究话题;本课得出的结论又为第七课《传热比赛》的展开起了铺垫作用,因此本文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从内容上讲,本课通过“热在金属条中的传递”、“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两个主要内容,让学生通过探究知道热传递的主要方式是传导,并且学生通过生活经验和实验知道:通过直接接触,热传导总是从物体的一个部分(温度高)传到另一个部分(温度低),或者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这些内容将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其他热的知识打下基础。

可见,本课在教材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学好本课内容对今后学习热传递的知识具有重要作用。

二、学情分析

1、对本课要学习的内容,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但认识是浅显的。由于热现象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如盛饭时勺子、碗、盘子会变热,喝水时杯子会变热等,不用学生刻意的观察,就能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作为探究基础。但这些经验是不够系统、比较模糊的。基本上还是浅层次的、杂乱无章的,如果上升到一定的科学道理,用规范、科学的语言有条理的表达出来还是有难度的。

2、对本课要开展的探究活动来说,学生具有一定的能力。五年级是学生从中段进入高段的一个开始,学生通过两年的科学学习在小学科学体系的三个维度上已具备了一定的能力,如合作、观察、假设等。因而在进入高段的科学学习中,要在已有基础上进行更深层次的培训。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应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思维训练以及探究方法的培养,让他们从事物表面兴趣发展为对科学探究持久的兴趣,让他们体验到探究中思考与发现的乐趣。

小学科学《热是怎样传递的》说课设计

小学科学《热是怎样传递的》说课设计

小学科学《热是怎样传递的》说课设计

一、说教材分析:

《热是怎样传递的》这一课属于“物质世界”的范畴。本课是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六课,学生从认识身边的一些热的现象开始,用手来触摸,用蜡烛熔化实验来演绎热传递,逐步认识到热传递是从温度高的物体传递到温度低的物体,建构热传导的概念,经历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

二、说学情:

在前五课的学习中,学生们不断地在经历着给物体加热的活动。特别是第五课,用酒精灯给金属物体加热,他们已经感觉到了在加热过程中,金属物体会快速地热起来------铜球、铜条很快就变得烫手,不可触摸。对于铜球、金属条会变热,相信学生们也能做出解释。这一课,学生将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实验观察热在金属条中的传递过程和方向,然后综合观察结果,分析热传导过程中的共同特点,形成粗浅的关于热是怎样传导的认识。

三、说教学目标:

结合教学内容及五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我制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在使学生在学习物质世界中浅显的、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与研究方法的同时,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教学目标有三个方面:

首先要让学生明白热总会从温度较高的一端(物体)传递到

温度较低的一端(物体);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递方法叫热传导。

在能力上是能设计实验观察热传导的过程和方向,并且能用文字或图示记录、交流观察到的关于热是怎样传递的现象。

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要让学生保持积极的观察探究热传递的兴趣,体验通过积极思考和探究获得的成功喜悦。

四、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设计实验观察热传导的过程和方向。教学难点是通过分析热传导过程中的共同特点,认识热是怎样传导的。

《热是怎样传递的》教学设计

《热是怎样传递的》教学设计

《热是怎样传递的》教学设计

漳平市和平中心学校张惠兰

【教学目标】

1、知道热总会从温度较高的一端(物体)传递到温度较低的一端(物体);

2 通过设计实验观察热传导的过程和方向,能用文字或图示记录、交流观察到的关于热是怎样传递的现象。

3 体验通过积极思考和探究获得的成功喜悦。

【教学重点】设计实验观察热传导的过程和方向。

【教学难点】通过分析热传导过程中的共同特点,认识热是怎样传导的【教学准备】为每组准备:铁架台、铁棒、火柴、涂有蜡烛的金属片、酒精灯、凡士林、试管夹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创设情境:

老师拿了杯热水好烫,用勺子给杯中热水搅拌,啊呀不小心把勺子掉进去了,过一会儿把它捞上来,问勺子会怎样?(生回答)是谁把热传给它的。再用长的勺子搅拌,不会掉落,过了一会儿,摸勺柄会热吗?说说你的想法。如果勺柄再加长,也会热吗?

2、揭题(板书课题)

二、探究热的传递

活动(一).热在金属丝中的传递

师出示金属条,问:只给一端加热,另一端也会热吗?生答。大家都认为也会热起来,那每一部分的热相同吗?生答。金属条的热我们看不见,能否把它画出来呢?

金属条一端加热后,另一端也会逐渐变热,这个过程热是怎样传递的,请用见图表示。

学生画好了,上台展示。

是不是就像同学们画的那样呢?能不能通过一个实验让这种看不到的热传递过程看得见呢?(停顿思考)想一想,轻声讨论实验方法可以参考书本。

生交流,汇报。

对这实验方案有疑义可以提出来,还有补充吗? 那实验过程中应该注意什么呢?(课件出示)

学生实验

汇报交流(看到的现象,说明什么)(课件)

热是怎样传递的 说课稿

热是怎样传递的 说课稿

《热是怎样传递的》说课稿

一、使用教材

教育科学出版社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热》单元第6课,热是怎样传递的。

二、实验器材

试管夹、酒精灯、火柴、贴有温变贴的金属条、贴有温变贴的金属圆片

三、实验改进要点

(一)热在金属条中的传递:将原实验中的两个铁架台换成试管夹,将铁丝换成金属条,在金属条的一面贴上可以随温度而改变颜色的温变贴。

(二)热在金属圆片上的传递:将原试验中金属圆片上的蜡换成可以随温度而改变颜色的温变贴,去掉原实验中的铁架台,在金属圆片上加一个木柄。

四、实验原理(设计思路)

利用温变贴可以随温度而改变颜色的特点,在金属条和金属圆片的一面分别贴上温变贴,用酒精灯给金属条(金属圆片)加热时,热首先传递到金属条(金属圆片),再传递到温变贴上,随着热的传递,温变贴的颜色开始由黑色变成红色.通过实验,学生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热传递的过程和方向。

五、实验教学目标

(一)科学知识目标

1、热总会从温度较高的一端传到温度较低的一端.

2、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一部分传到另一部分的传热方法叫做热传导.

(二)科学能力目标

1、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观察热传导的过程和方向。

2、交流观察到的现象.

(三)科学态度目标

1、保持积极的观察探究热传导的兴趣。

2、体验通过积极思考和探究获得的成功喜悦

六、实验教学内容

(一)热在金属条上的传递

(二)热在金属圆片上的传递

七、实验教学过程

(一)视频导入,揭示课题

首先让学生观看一段吃火锅的视频:金属勺放在火锅中一段时间后会变得很烫。让学生谈谈观看视频后的想法和疑问,从而进入本课的学习。

《热是怎样传递的》教学设计及反思

《热是怎样传递的》教学设计及反思

《热是怎样传递的》教学设计及反思

《热是怎样传递的》教学设计及反思

科学概念

1、热总是从温度较高的一端(物体)传递到温度较低的一端(物体)

2、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热方法叫热传导。

过程与方法

1、设计实验观察热传导的过程和方法

2、用文字或图示记录、交流观察到的关于热是怎样传递的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保持积极的观察探究热传递的兴趣

2、体验通过积极思考和探究所获得的成功喜悦

教学准备

铁架台、铁丝、热水、火柴、金属圆片、蜡烛油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提出问题:现在老师准备请一名勇敢的孩子来完成一个重要的任务,然后还得告诉同学们,你的感受。谁愿意来试一试?

2、学生演示:加热金属条。

3、汇报自己的感受。

二、学习新课

(一)热在金属条中的传递

1、同学们,如果把你所准备的金属条之类的物品,放入开水中,是不是也有同样的感受呢?想不想试一试?

2、各小组派一名代表到前面来取一支烧杯,回去后,把你准备的材料轻轻放入烧杯中,然后老师为每一小组倒入一定量的开水。同学们可以一面观察,一面用手摸一摸露出水面的那一部分,交流一下自己的感受。

3、汇报:刚开始摸时什么感受,过一会再摸,又什么感受?热是怎样传递的?(板书课题)

4、提问:同学们已经亲自体验了热是怎样传递的,那么,我们怎样才能观察到热的传递方向呢?

5、讨论交流

6、同学们可以利用手中的材料,以及书中39页的方法加以检验。(发金属条)

7、汇报观察到的现象

8、演示:从金属条的中间加热,火柴会按什么顺序掉下来。

9、出示演示文稿1

小学科学《热是怎样传递的》说课稿

小学科学《热是怎样传递的》说课稿

小学科学《热是怎样传递的》说课稿

学校科学《热是怎样传递的》说课稿一、说教材分析《热是怎样传递的》是训练科学出版社五班级下册其次单元《热》的第六课,由"热在金属条中的传递'、"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两个部分构成,有三个试验:触摸金属勺子在热水中的变化;观看酒精灯烧金属条,火柴滴落的现象;观看酒精灯烧金属片,蜡溶化的现象。

从结构上讲,本课承接第五课《金属热胀冷缩吗》的内容,引出物体热传递的讨论话题;本课得出的结论又为第七课《传热角逐》的绽开起了铺垫作用,因此本文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从内容上讲,本课通过"热在金属条中的传递'、"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两个主要内容,让同学通过探究知道热传递的主要方式是传导,并且同学通过生活阅历和试验知道:通过直接接触,热传导总是从物体的一个部分(温度高)传到另一个部分(温度低),或者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这些内容将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其他热的学问打下基础。

可见,本课在教材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学好本课内容对今后学习热传递的学问具有重要作用。

二、说学情分析

1、对本课要学习的内容,同学有肯定的生活阅历,但

熟悉是浅显的。由于热现象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如盛饭时勺子、碗、盘子会变热,喝水时杯子会变热等,不用同学刻意的观看,就能有肯定的生活阅历作为探究基础。但这些阅历是不够系统、比较模糊的。基本上还是浅层次的、杂乱无章的,假如上升到肯定的科学道理,用规范、科学的语言有条理的表达出来还是有难度的。

2、对本课要开展的探究活动来说,同学具有肯定的力量。五班级是同学从中段进入高段的一个开头,同学通过两年的科学学习在学校科学体系的三个维度上已具备了肯定的力量,如合作、观看、假设等。因而在进入高段的科学学习中,要在已有基础上进行更深层次的培训。在同学的探究过程中应更多地关注同学的思维训练以及探究方法的培育,让他们从事物表面兴趣进展为对科学探究长久的兴趣,让他们体验到探究中思索与发觉的乐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热是怎样传递的》说课稿

一、单元构架及学情

《热是怎样传递的》是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热》单元中的第6课。本单元共有8课,《热起来》《给冷水加热》《液体的热胀冷缩》《空气的热胀冷缩》《金属热胀冷缩吗》《热是怎样传递的》《传热比赛》《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前5课重点观察探究热胀冷缩现象,6课、7课观察探究热传递现象,8课重点是对本单元知识的一个综合运用。本单元探究的是物质在热量变化过程中产生的不易观察的变化,即热现象。由此可见,学习本课时,学生对热现象中的热胀冷缩已经掌握,对热传递处于懵懂状态。所以本课采用教师引导,学生合作探究的方法教学。

二、内容及难点

《热是怎样传递的》是《热》单元的第六课,由“热在金属条中的传递”、“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两个部分构成。因为热传递的过程和方向是隐性的,所以本课的难点就在于把隐性的热传递过程通过实验让它直观地显现出来。

三、目标及依据

课标中对五年级学生有明确要求:在实验中引导学生及时记录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整理,转化为证据,用科学探究活动帮助学生逐步建构科学概念。其次,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第三,通过理性思考和大胆质疑,来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依据课标中对五年级学生要求和本课教学内容,本课目标确定了三条。

1.科学概念:

(1)热总会从温度较高的一端传递到温度较低的一端;

(2)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递方法叫热传导。

2.过程与方法:鼓励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激发学生积极思考,改进实验的方法,获得更多、更明显的观察现象,培养学生探究的能力。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理性思考和大胆质疑,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四、器材种类及特点

本课涉及3个实验,属于层层递进的关系,所以器材准备了3组。

1.实验一器材:玻璃杯2个、金属条2根、热水250毫升。(供演示实验用)

2.实验二、实验三器材(分小组准备):

共同:铁架台、火柴、酒精灯、石棉网、湿毛巾。

不同:

实验二:金属条、蜡环、涂有温变油墨的金属条、滴有蜡滴的金属条、凡士林。

实验三:涂有温变油墨形状多样的金属片、涂有蜡形状多样的金属片。

3. 创新器材:

实验二的器材,在用凡士林粘火柴的基础上,增加了涂有温变油墨的金属条、金属条上+带有数字牌的蜡环、滴有蜡滴的金属条。

实验三的器材:把涂蜡金属圆片,改为涂有温变油墨形状多样的金属片和涂有红色蜡油形状多样的金属片。(用油蜡棒)

五、过程及设计目的

基于本课教学目标,设计了五个环节。

(一)实验一:触摸金属条顶端,感知热传导

1.准备两个同样的烧杯,1号烧杯是空杯,在2号烧杯里倒入热水。

2.把两根材质相同的金属条,分别放在1号和2号杯子中。

3.让学生猜测两根金属条会有什么不同?

4.请学生同时摸两根金属条露在杯外的一端,说说自己的发现。

5.教师质疑:2号烧杯中的金属条为什么会变热?热从哪里来的?热是怎样传到金属条的顶端的?

(导入实验的特点是:把原实验改进成了对比实验。在对比中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探究欲望,自然引出实验二。)

(二)实验二:探究热在金属条中的传递

1.提出问题,建立假设

热在金属条中是怎样传递的?

(设计目的:带着问题探究,使探究目标非常明确。)

2.探究实验方案

(1)大胆设想实验方案。请大家思考一下,我们可以设计怎样的一个实验,可以清晰地看到热在金属条中的传递过程呢?例举:

★在金属条上滴蜡,观察蜡滴融化的顺序。

★用凡士林把火柴棒粘贴在金属条上,观察火柴棒掉落顺序。

★加热温变油墨金属条,观察温变油墨的变色情况。

★加热带蜡环的金属条,观察蜡环的掉落顺序。

(2)根据我们的设想,选择器材,设计实验方案:

实验名称:探究热在金属条中是如何传递的?

实验器材:

在需要的器材下划横线:铁架台、涂有温变油墨的金属条、滴有蜡滴的金属条、金属条、蜡环、凡士林、火柴、酒精灯、石棉网、湿毛巾等。

实验过程:

①把()固定在铁架台上。

②在金属条的()加热。(一端或中间)。

③观察现象。

(设计目的: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设计实验方案;为有序实验做好铺垫;在手脑并用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即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教学的突破在于:学生可以选用教师准备的器材,也可以创新实验,自备器材。)

3. 分组汇报实验器材和方法

例举:

方法1:

(1)把带有刻度标记且涂有温变油墨的金属条固定在铁架台上。

(2)在金属条的一端或中间加热,观察金属条上温变油墨的变化。

(3)记录热传递的方向和过程。

方法2:

(1)在带有刻度标记的金属条上穿上蜡环,固定在铁架台上。

(2)在金属条的一端或中间加热,观察蜡环的掉落顺序。

(3)根据蜡环的掉落顺序推断热传递的方向和过程。

方法3:

(1)把带有刻度标记的金属条固定在铁架台上,在标记处用凡士林向下固定火柴。

(2)在金属条的一端或中间加热,观察火柴的掉落顺序。

(3)根据火柴的掉落顺序推断热传递的方向和过程。

方法4:创新实验,自备器材,自主设计实验过程。

(设计目的:在师生评价中,判断实验的可行性,进一步完善实验过程。)

4. 温馨提示。

第一,加热点要固定,加热带蜡环的金属条运用“外焰”加热,加热“温变油墨金属条”时,外焰距离金属条约10厘米。。

第二,认真操作,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填写好记录表。

第三,注意酒精灯的使用方法,不要对着火焰吹气、说话。

第四,千万不能触摸加热后的金属条,小心烫伤,实验后把金属条放到石棉网上。

(设计目的:确保实验顺利安全进行。)

5.实践操作。(设计目的: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6.汇报实验结果。(根据实验器材选择1或2)

(1)我们小组采用的是(一端/中间)加热的方法,(火柴梗掉落/蜡环掉落/蜡滴融化)的顺序依次是: ()号→()号→()号→()号位置,可以推断出:热在金属条上是从温度较(高/低)的一端传向温度较(高/低)的一端。

(2)我们小组采用的是(一端/中间)加热的方法,温变油墨变色的顺序依次是:从(中间向两边/从加热点到另一端),可以推断出:热在金属条上是从温度较(高/低)的一端传向温度较(高/低)的一端。

(设计目的:分析整理实验现象,构建科学概念。)

(通过实验,学生很容易得出结论:热是沿着金属条从较热的一端传向较冷的一端。在确定了热在线状物质中的传递规律后,自然引出热在面状物质中是如何传递的问题。)

(三)实验三:探究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

1.提出问题,建立假设

热在金属片中是怎样传递的?

2.分组设计实验方案

实验名称: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