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测试题及复习资料详解

合集下载

人教版必修二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测试试题

人教版必修二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测试试题

必修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测试题

第Ⅰ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

1.汉代班固在《白虎通义》中曾这样记载神农发明农业:“古

之人民皆食兽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

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劳作”。同时,汉

代的很多画像石也有类似的内容(如下图)。据此可以推出

的结论是()

A.神农教民劳作的观念在汉代比较盛行

B.中国古代农业是人民群众发明的

C.文献与考古结合证明了神农确有其人

D.汉代的农业生产仍然以耜耕为主

2.下表“滇文化墓葬”出土器物统计表

表是20世纪中期以来滇池地区出土的器物统计。从出土器物的特点可推断,汉代()A.中原地区的生产方式向西南推广

B.西南地区开始纳入中央统一管辖

C.西南地区铁器主要依靠中原输入

D.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了有效巩固

3.清朝,在江苏、浙江、直隶、奉天等地的农村中出现了自由雇工制。雇工“无资充個而佣力自活”,“计岁而受直者曰长工,计时而受直者曰短工,计日而受直者曰忙工”。雇工与田主没有主仆卑幼名分,只单纯出卖劳动力。这一现象表明()

A.农村中雇佣关系普遍存在 B.农业的经营方式发生了根本改变

C.南方农业比北方更具优势 D.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削弱

4.史料记载,清乾隆以后在外来商船的刺激下,四川省在稻米等传统粮食优势作物之外,形成了棉、

桑、蔗、茶、果等专业种植区,甚至一些府县多种植烟草,“邑人业烟草者甚多,良田熟地种之殆遍”屡见不鲜。这一现象表明()

A.清朝已经放弃了“闭关锁国”政策 B.南方经济发展水平超过北方

C.经济作物获利大于粮食作物 D.商品生产结构变化受市场影响

【单元试卷】高一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单元试卷】高一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高一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中国古代农耕方式经历的过程是( A )

A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B石器锄耕——刀耕火种——铁犁牛耕

C铁犁牛耕——刀耕火种——石器锄耕D石器锄耕——铁犁牛耕——刀耕火种

2、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 D )

A.刀耕火种B.耜耕 C.石器助耕 D.铁犁牛耕

3、被史学界称之为“我国古代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是( B )

A 铁农具B牛耕 C曲辕犁D筒车

4、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技术基本定型的发明是( B )

A、耦犁

B、曲辕犁

C、翻车

D、筒车

5、黄梅戏《天仙配》中有这样一段唱词:“你耕田来我织布,你挑水来我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这段唱词反映了( B )

①以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基础生产模式②不承担国家赋税徭役

③农民富裕祥和的生活境况④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

A ①②

B ①④

C ①②③

D ①③④

6、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的标志是( D )

A.水利技术的进步 B.手工业的发展

C.商业和城市的发展 D.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和推广7、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谨,谓之天府”,这是因为( A )

A都江堰的修建 B郑国渠的开凿 C坎儿井的修建 D白渠的修建

8、孔子审订的《诗经》中有“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的语句。这反映出当时实行的主要土地制度是 ( B )

A.均田制 B.井田制 C.屯田制 D.授田制9、导致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瓦解和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B )

最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测试题及答案解析全套

最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测试题及答案解析全套

最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测试题及答案解析全套

第一单元单元检测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100分。测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西汉农书《氾胜之书》中载:“辄平摩其块以生草,草生,复耕之,天有小雨复耕之,勿令有块以待时……”这里所说的耕作工具主要是( )

解析:《汜胜之书》是对西汉时期黄河流域的农业生产经验和操作技术的总结。由所学知识可知,铁犁是西汉时主要的耕作工具,再结合材料可得出D项正确。其他三项是夏商周时期的农具,且与材料不符。

答案:D

2.(2015·南京高一期中考试)史书记载:“水激轮转,众筒兜水,次第下倾于岸上……以灌稻田,日夜不息,绝胜人力……”这种提水工具最早出现于( )

A.东汉B.曹魏

C.唐朝D.北宋

解析:由“水激轮转”“众筒”“绝胜人力”可知,该灌溉工具以水流带动转轮上的竹筒打水。由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唐朝的筒车,故答案为C项。

答案:C

3.(2015·扬州高一期中考试)著名史学家王家范先生曾经精辟地指出:“小农经济一锄、一镰(或者再加上一犁,不是家家都有畜力,那就用人力拉犁)、一个主要劳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对这段话最正确的理解是( )

A.小农经济具有稳定性

B.小农经济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C.小农经济非常脆弱

D.小农经济只需要一些简单的劳动工具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农耕经济的特点。小农经济的稳定性一般是指其耕织结合、自给自足,与材料信息不符合,故A项错误;从题干材料“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可见其生命力的顽强,故B项正确;小农经济的脆弱性是指其抵抗天灾人祸的能力比较差,很容易破产,与材料信息不符合,故C项错误;简单的劳动工具只是小农经济组织生产的最基本的需求,并非仅仅限于简单的工具,故D项错误。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测试题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测试题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测试题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测试题

第?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个选项中只有1项符合题目要求。)

1.支撑古代中国重大文明成就的基础是

A.农业经济

B.手工业经济

C.商业经济

D.重农抑商政策

2.战国时期中国的农业经济形成了个体小农经营模式,对这一模式形成起重要的作用的是?铁农具的大量使用?牛耕的推广?各国变法从生产关系上确立土地私有制?农民起义的斗争结果

A.B.C.D.

3.左图牛耕方式出现于

A.春秋时期

B.战国时期

C.东汉时期

D.隋唐时期

4.古代历朝的农民起义,大都直接或间接地提出了"平均"的口号,这一口号针对的社会问题是

A.沉重的力役

B.泰半之赋

C.土地兼并

D.统治者的奢靡

5.某古代水利工程"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

饥馑'"。后来,三国时蜀相诸葛亮"征丁千二百人护之"。据此判断,这项水利工程是

A.都江堰

B.郑国渠

C.灵渠

D.芍陂

6.古代中国政府对手工业的控制方式有?将煮盐、冶铁收归官营?实行工官制度?某些历史时期的"匠户"制度?禁止家族手工业

A.B.C.D.

7.在古代中国瓷器史上开始形成"南青北白"的格局的时期是

A.东汉

B.隋唐

C.北宋

D.明清

8.从右图可以看出,扬州在唐朝后期城市发展方面形成"扬一益二"的原因之一是

A.安史之乱后唐迁都于此

B.靠近大海有渔盐之利

C.地处大运河与长江交汇点

D.与长安一起号称两都政治地位显著

9.明清在商业发展方面的表现有?长途贩运贸易兴盛?大量农副产品投入市场与百姓生活密切?突破了政府限制重农抑商政策不再起作用?区域性的商帮形成并获得发展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一单元测试卷 (含答案)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一单元测试卷 (含答案)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一单元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单元测试卷

一、选择题

1.新航路开辟以后,世界许多地区的植物种子被带回欧洲,经培育改良成为欧洲人的食物原料,如玉米、土豆等,欧洲人也将欧洲的一些植物种子带到殖民地进行培育生产,最终成为殖民地人民的重要食材。这说明新航路开辟()

A.未给殖民地造成任何的打击和破坏

B.有利于世界各地文明的交流与融合

C.带来的物种交流助推新旧大陆发展

D.促进新旧大陆经济互补而共同发展

2.“定居不是靠狩猎和捕鱼的运气,或靠野果野籽的零星收获来满足日常生活之需”。人类定居生活的出现必须依靠的是()

A.农业生产的出现B.农业科技的进步

C.商品经济的发展D.传统思维的更新

3.就下图所提供的信息,某校学生提出的相关研讨主题比较恰当的是()

A.湖广地区农田垦殖与经济重心南移

B.农作物结构变化与土地利用率提升

C.高产作物与明清之际人口持续增长

D.地理大发现与农耕文明遭遇的冲击

4.通过古代“丝绸之路”运往世界各地的中国瓷器种类繁多,形式多样,适合不同阶层人们使用;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等高产作物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到中国,在中国各地广泛种植。材料主要验证了丝绸之路在()

A.社会史观下人民的生活更加丰富

B.近代化史观下中国社会日益进步

C.整体史观下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D.文明史观下不同文明间激烈碰撞

5.据考证,在江苏高邮龙虬庄、河南舞阳贾湖、山东龙山文化等遗址中均发现了稻谷的遗存,浙江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杆栏式”粮仓(仓中还剩有稻谷)是至今发现的南方最早的储粮设施。这说明当时()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第一单元综合复习测试题(含答案)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第一单元综合复习测试题(含答案)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第一单元综合复习测试题(含答案)一、单项选择题

1.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原产于美洲的玉米、马铃薯、甘薯、番茄、辣椒等,由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带到欧洲,后来传播到亚洲、非洲等其他洲。同时,也有很多欧亚作物传入美洲,主要有小麦、水稻、苹果、葡萄、黄瓜、豌豆、甘蔗等。这一状况反映了()A.新航路开辟促进了食物物种交流B.人们的饮食习惯得到根本改变

C.殖民扩张活动扩展了欧洲的势力D.物种交流推动了世界经济发展

2.新航路开辟推动了食物物种交流,下列对图中物种传播方向判断正确的是()

新航路开辟后物种的传播

A.甲:橄榄B.乙:番茄C.丙:咖啡D.丁:茶叶

3.在美洲,小麦是欧洲移民的主食,传教士需用面粉制作圣餐中的面包。1776年,《美国农业》记载:“我们在原先种烟草的土地上继续种小麦等谷物,再适当施肥,便可获得丰收。”当地农民谈道:“小麦收割后,被大量卖到里沃德岛、新西兰等地。”这说明小麦在美洲的传播()

A.改变了美洲居民的饮食习惯B.打通了欧亚间的新商路

C.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D.推动了奴隶贸易的兴起

4.据考古学家和古人类学家推断,从旧石器时代的早期到中期,世界人口的年增长率不足0.001%;而从公元前9000年到公元前3000年,世界人口的年增长率已提高到0.03%,与采集和渔猎时期相比高出30倍。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原始农业的产生B.铁犁牛耕的应用

C.生产能力的提高D.水利工程的修建

5.2022年2月以来,俄乌冲突持续发酵,全球粮食安全问题日益严峻。下列选项中,关于粮食安全问题的表述正确的有

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测试卷

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一、单选题(20小题,50分)

1.距今约20万年,直立人经过演化发展到更高一级的人类,即早期智人。下列哪处遗址能为研究这演化进程提供“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手史料

A.元谋人遗址B.半坡遗址C.北京人遗址D.河姆渡遗址

2.河姆渡人的房屋主要是干栏式建筑,农作物主要是水稻;而半坡居民居住半地穴式圆形房屋,主要种植粟。造成这种差异的最主要的因素是

A.地理环境B.生活习惯C.生产工具D.文明程度

3.下面表格为尧舜禹时期相关史实的记载。

据此推断,该时期

A.出现了邦国林立的局面B.是我国可考信史的开始

C.开始逐渐进入文明时代D.具备早期国家基本雏形

4.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说:“中国之所以能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国家之一,有一部分应该归功于他们的文字。”我国目前已知最早的成熟文字

A.有利于封建国家的建立 B.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C.为记录商代历史而诞生 D.是今天我们研究商代社会的重要史料5.春秋以前,平民经济的基本单位主要是家族村社,贵族经济的基本单位是父系大家族而不是个体家庭。这反映出

A.贵族生活被全社会效仿B.奴隶制经济停滞不前

C.宗法制对社会影响深刻D.分封制缺乏坚实基础

6.春秋时,孔子提出“裔不谋夏,夷不乱华”“内诸夏而外夷狄”的主张。战国时,孟子则逐渐以是否行仁义、知礼仪,是否接受华夏文化来区分华夏与夷狄。这反映出

A.统一多民族国家已经形成B.传统华夷观念已被突破

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测试卷

(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祭祀狩猎涂朱牛骨刻辞》出土于河南安阳,骨版巨大且完整,背面字内填朱,色彩炫丽,可见是吉祥卜。内容涉及商王武丁进行祭祀的活动,商王室人员的伤、病、死以及当时的天象。据此可知()

A.商代君主权力实现高度集中

B.殷商时神权与王权密切相关

C.甲骨文是五种主要字体之一

D.该文物是研究殷商唯一史料

2.分封制分封的对象以同姓亲族为主体;同姓亲族的封地居于富庶之地或战略要地,周王室保留了关中地区较大的直辖的王畿之地。这样做的根本目的是() A.开发边疆地区

B.实现中央对地方的集权统治

C.巩固周王统治

D.保障贵族集团对政权的垄断

3.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始皇称帝是“一场革命”,“始皇帝”为“新制度的第一人”。“新制度”最突出的特点是()

A.率土之滨,莫非王臣B.官员直接由皇帝任免

C.皇权至高无上D.书同文,人同伦

4.秦朝在中央设置了三公九卿(九卿部分官员职能见下表),由此可见秦朝的中央官制()

B.突出了权力的制约平衡

C.维护了严格的等级制度

D.大大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5.“西周的这套制度,尽管对周帝国的迅速扩张贡献极大,但是,经过四百年左右的

发展,这套制度在所谓春秋时代土崩瓦解。经战国,终为秦制所彻底替代。”文中“秦制”指()

A.王位世袭制B.分封制

C.宗法制D.郡县制

6.有的学者认为:官僚体制可分成两个子问题,一是官僚的选拔问题,二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隋唐时期统治者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的重要举措是()

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综合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综合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综合测试卷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4分,共64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目要求)

1.《衡湘稽古》记载:“天降嘉谷,神农拾之,教耕于骑田岭之北,其地曰禾仓,后以置县。”该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 )

A.农耕文明的起源发展

B.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C.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

D.男耕女织的经营方式

2.考古学家在中原龙山文化的山西襄汾陶寺遗址中发现墓地1 000多座,大型墓长3米上下、宽2米多,随葬品有彩绘陶器、彩绘木器、玉或石制的礼器等,数量可达一二百件。但这种规格的墓葬不及墓葬总数的1%,由此可推断( )

A.社会生产与分工日趋精密细致

B.早期不同文明区域的交流

C.中国即将迈入阶级社会的门槛

D.黄河流域已进入青铜文明

3.春秋后期,劳动人民由于生活所迫,进入贵族禁地从事山泽资源开发,贵族诬其为“盗贼”并出兵镇压,镇压无效后,改用征税的办法;战国初期,各诸侯国主动开放禁地,推行征税制度,美其名曰“赐民”。这种转变反映了( )

A.贫富差距激化了社会矛盾

B.土地私有化促进社会发展

C.税制改革引发井田制瓦解

D.阶级斗争推动了社会转型

4.《吕氏春秋•上农》载:“古先圣王之所以导其民者,先务于农……舍本而事末则不令,不令则不可以守,不可以战。”这种经济思想( )

A.体现了富国强兵的要求

B.根源于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C.加速了分封制度的瓦解

D.为小农经济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5.云梦秦简《日书》对选择善马的标准有严格规定,汉代官府内有专门学习相马理论者,相马术已成为专门技术自设一科,与书数、射御等同。这一时期相马术的发展主要服务于( ) A.农耕技术的推广 B.商业交往的便利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测试题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测试题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题:

1、2008年北京奥运会礼仪小姐的青花瓷礼服惊艳世界,在古代瓷器是中国在西方的名片。关于我国古代瓷器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唐朝形成了“南青北白”两大系列

B.宋朝出现了五大名窑

C.明宣德年间的青花瓷被人们奉为精品

D.清朝“闭关锁国”瓷器没有出口

2、据《十三行史料展》记述“……18至19世纪上半期,几乎所有亚洲、欧洲、美洲的主要国家和地区都与广州十三行发生过直接的贸易关系。这里拥有通往世界各主要港口的环球贸易航线。……客观上造就了一个时期里著名的中西贸易中心……”对材料解读错误的是()

A.资本主义商业活动逐渐在世界范围内展开

B.反映了当时中国民间贸易的兴盛和发达

C.十三行是清代官方特许的外贸机构

D.广州是当时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商港

3、被誉为“山西紫禁城”和“华夏第一宅”的晋中王家大院,包含三大建筑群,共有大小院落123座,房屋1118间,面积共45000平方米。卖豆腐起家的太原王氏是明清时期著名的晋商,“以商贾兴,以官宦显”,在晋商做官发财之后,大兴土木。这一现象产生的消极影响是()

A.影响了工商业的扩大再生产 B.留下了丰富的晋商文化

C.使手工业缺乏市场 D.有利于农业经济商品化

4、17世纪晚期的传教士估计,仅上海就有20万织布工人和60万提供纱线的纺织工人.广东等地的丝织、陶瓷业还主动灵活地调整产品结构,开发了专供海外市场的“粤缎”、“粤纱”等.此史料印证了()

A.沿海地区生产专业化的分工 B.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的兴盛

C.海外贸易促进国内市场的扩大 D.东南沿海自然经济开始瓦解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测试题(含答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测试题(含答案)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测试题

一、单选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人口变化是社会发展状况的反映,下表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A.北方人口占全国比例数不断下降B.唐朝时南北方人口比例差距开始缩小C.中国古代经济重心逐渐南移D.三个时期的总人口数量呈递增趋势2.明初洪武年间规定:庶民庐舍不得超过三间、五架,不许用斗拱,不许涂饰彩色。正统一十二年(1447年)稍有变通:“庶民房屋架多而间少者,不在禁限。”这表明A.明中期以后废除了等级制度

B.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受到削弱

C.资本主义萌芽改变阶级秩序

D.社会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

3.“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生产面临着一道难以突破的边界:在自身的分工与专业化的发展中,分工越细,体系越复杂,代理链越长,管理成本就越高,分工带来的利益也就越低。当管理成本高过分工所带来的收益的时候,分工发展的进程就会终止。”这反映了阻碍官营手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A.分工过细

B.外部竞争

C.管理僵化

D.利益内耗

4.筷子一词最早出现明朝中后期的苏州,它原称“箸”,由于舟行讳“住”,故把“箸”改为“快儿”,此后,筷子一词从苏州流行到全国,由此可以推断,筷子一词流行主要得益于

A.小农经济发展 B.商品经济发展

C.社会风俗影响 D.苏州航海业发达

5.下列关于西汉都城长安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是当时著名的商业中心

B.城里设有专门的贸易区域——市

C.当时的市区与住宅区还没有严格分开,方便了人们的生活

D.官府设有专职的官员管理市

6.康熙晚期已对外贸路线加以收缩,乾隆时更实施闭关政策。主要是为了防范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单元测试(含解析)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单元测试(含解析)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一、选择题

1.位于河南安阳的商代妇好墓,出土的随葬品数量巨大,种类丰富,充分反映了商代手工业制造水平。下列文物应该出土于该墓葬的是()

A. A

B. B

C. C

D. D

2.南宋时徽州人均耕地15亩,元代降至4亩,明万历年间为2.2亩,清康熙年间为1.5亩。尽管明清时期人均耕地面积大量减少,很多徽州村落却走向鼎盛。出现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耕作方式改进,土地利用率提高

B.商品经济发展,地域性商帮兴盛

C.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手工业繁荣

D.经济重心南移,徽州成为交通枢纽

3.苏轼诗云:“籴米买束薪,百物资之市”。诗句反映出当时( )

A.在省城和大商埠出现了会馆

B.坊市界限被打破

C.政府加强了对商业活动的监管

D.商品经济的繁荣

4.个体小农经济是我国古代社会主要的农业生产方式,对这一经济形式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生产力的进步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产生

B.个体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是“男耕女织”

C.个体小农经济形式下的家庭结构很不稳定

D.个体小农经济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5.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清政府下令禁止人民前往南洋贸易。一位学者曾经指出:“沿海居民……深知水性,惯熟船务之舵工。水手不能胜任担负重物,以谋得一朝之食。或走险海中,为贼驾船,图目前糊口之计;其游手无赖,更无所事事。”这位学者认为“海禁”政策造成( )

A.国家海防力量有所增强

B.科技发展逐渐停滞

C.政府无法掌握国际变化

D.人民就业机会缩减

6.《国语·齐语》载:“美金(指青铜)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指铁)以铸锄、斤,试诸壤土”材料说明春秋时期()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复习测试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复习测试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复

习测试(总8页)

--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

--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

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复习测试

一、单选题(20题,每题3分,共60分)

1.公元前119年,汉武帝令“初算缗钱”,即向工商业主、高利贷者征收资产税,并鼓励民众告发不如实申报的商人,结果“商贾中家以上大氏破”。“初算缗钱”反映的是()

A. 完善税收制度

B. 增加财政收入

C. 抑制商业发展

D. 打击偷税漏税4.从法律上明确废除井田制,对土地私有制给予全面肯定的是()

A. 晋国的税制改革

B. 齐国的“相地而衰征”

C. 鲁国的“初税亩”

D. 商鞅变法

6.傅衣凌主编《中国历史·明史》载:从江南丝织业的整个生产过程看,一个机房中,机工有络工、拽工、织工、牵经工,还有刷边、运经、接头等工,各有专门技术……反映了明朝手工业()

A.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关系 B.纺织业技术分工越来越细

C.官营手工业开始面向市场 D.个体家庭手工业有所发展

7.西汉初的《二年律令·户律》记载:买卖土地要由基层官吏办理相关手续,乡啬夫、田啬夫等主管小吏拖延不办则受罚。材料表明当时()

A. 工商业发展迅速

B. 政府保护土地买卖

C. 政府不抑制土地兼并

D. 土地法规比较健全

9.明清时期的晋商为中国十大商帮之首,其经营的盐、铁、棉、布、皮毛、丝绸、茶叶及金融业商号,遍及全国各地并远涉欧洲日本东南亚和阿拉伯国家。晋商的活动,不仅成就了许多富商巨贾和商界精英,也推动了我国经济的进步。对上述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高中必修二历史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高中必修二历史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高中必修二历史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高中必修二历史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高中的学生在必修二的历史时,要做到及时复习所学的知识,每学完一个单元的内容,就应该做份相应的试题,进一步巩固好知识。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必修二历史测试题及答案,希望对大家有用!

必修二历史测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一位美国历史学家这样总结道:“在欧洲的海外扩张中最重要的人物不是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而是那些拥有资本的企业家们。”对这一点最恰当的解释是( )

A.否认了航海家们的贡献

B.企业家为航海活动提供了物质支持

C.突显了企业家的作用

D.资本的发展和需求是海外扩张的根本原因

2.有一篇文章这样写道:“1492年10月12日发现新大陆的消息传遍整个西班牙以后,他便成了闻名全国的英雄。当他返回西班牙时,国王和王后以最高的礼仪迎接他,并在宫内设宴招待……。”文中的“英雄”是指( )

A.迪亚士

B.达•伽马

C.哥伦布

D.麦哲伦

3.在马来西亚马六甲的一座山丘上,有16世纪流传下来的一座教堂和一些西方式的建筑。从历史背景推算,它们最早是人兴建的( )

A.英国人

B.西班牙人

C.荷兰人

D.葡萄牙人

4.地理大发现带来的历史机遇使下列地区受益最大的是( )

A.大西洋沿岸

B.印度洋沿岸

C.非洲东海岸

D.太平洋沿岸

5.17世纪时荷兰建立了遍布世界的商业殖民帝国。当时荷兰在亚洲拥有的殖民地有( )

①好望角②新阿姆斯特丹

③马六甲④巴达维亚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③④

6.下列英国海外殖民扩张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歼灭“无敌舰队”,使英国开始走上殖民扩张的道路

高中历史 选择性必修二第一单元

高中历史 选择性必修二第一单元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二第一单元

一、选择题

1.有学者指出,从社会发展和分层角度而言,人类的食物结构在原始社会无差别或差别很小,进入阶级社会后,差别出现并逐渐拉大。这意在说明()

A.阶级压迫加大了贫富差距

B.奴隶社会落后于原始社会

C.社会发展拉大了不同阶层食物结构的差距

D.人们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其生产食物的能力

2.先秦时期,粮食加工方式非常简单,人们多以粒食为主,且多为两餐制。秦汉时期,人们由两餐制逐渐向三餐制过渡,且随着石磨的广泛应用,磨制面粉越来越容易,面食的品种也更加丰富。由此可知,秦汉时期()

A.农作物的种类大大增加B.生产工具出现根本变革

C.农业发展推动饮食变迁D.民众温饱问题得以解决

3.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种植植物能养活的人口要比采集食物所能养活的人口多得多。……农业生产率增长使食物有了剩余,能供养新产生的祭司阶级、士兵和吏。……文字就是祭司们出于记事的需要而做出的一大发明。”这说明()

A.文字的产生是进入文明社会的唯一标志B.农耕畜牧产生,是人类迈向文明的前提C.古代文明产生于祭司对神灵的真诚的崇拜D.私有制的产生是人类迈向文明进步的结果4.据统计,从汉朝到清朝耕地总面积增长仅不到65%,人口总量却增长数倍,人均耕地面积从14亩减到2亩左右。下列选项对此理解最恰当的是()

A.重农抑商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B.土地兼并导致了农业劳动力的严重不足C.精耕细作的农业支撑了传统社会的发展D.自给自足的小农生产严重阻碍社会转型

5.马克思在对新航路开辟后出现的某一历史现象分析时指出:“一方面是工资和地租跌价,另一方面是工业利润增多。”这一历史现象对西欧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新教材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新教材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新教材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测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商朝历史成为“信史”得益于( )

A.文献、甲骨卜辞和考古资料的多重印证

B.甲骨卜辞与姜寨遗址的印证

C.二里头遗址的考古发现

D.《史记》记载与神话传说的印证

2.在殷人的眼中,只有通过虔诚的祭祀才能获得“上帝”的眷顾而得以维护长久统治,而以周公为代表的周族却认为,天神是无私的,以“道德”作为赏罚标准,君主必须“保民”才能“以德配天”。这表明( )

A.治国理念发生变化

B.神权王权实现结合

C.德治传统已经确立

D.神的地位发生动摇

3.家训是指家庭对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教诲。家训是家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个人的教养、原则都有着重要的约束作用,家训或单独刊印,或附于宗谱。家训传统传承至今说明( )

A.家族力量仍然强大

B.宗法观念影响深远

C.封建礼教束缚人性

D.社会秩序遭到破坏

4.春秋时期的军队规模不大,很少进行大规模的动员,战争时间也比较短。战国时期的战争动辄十几万人,甚至几十万人参与,需要举国动员,战争往往持续数年。出现此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军事技术的革新

B.诸侯国加强了集权

C.法家地位的巩固

D.铁犁牛耕得到普及

5.春秋时期,各诸侯国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如齐国规定:“德义未明于朝者,则不可加于尊位;功力未见于国者,则不可授以重禄;临事不信于民者,则不可使任大官。”材料说明当时( )

A.世卿世禄被废除

B.用人制度适应了现实需要

C.奴隶制度被废除

D.权力格局发生了根本变化

6.商鞅第二次变法,在秦国普遍推行县制,把乡、邑、聚等合并为县。县令为一县之长,下设县丞、县尉、啬夫和令史等官吏,县令等长吏可以随时由国君任免。这一举措(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测试题

学校:海南南方民族艺术学校

(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班级:姓名:分数: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 (2007·上海历史)一项考古统计表明,我国新石器时代稻谷遗存120余处,其中长江流域90余处,黄河流域12处,

另有闽、浙、台数处。炭化粟粒、粟壳遗存40余处,分布于山东、河北、浙江、新疆等省区。据此可以推断①我国已由采集进入种植的时代②我国的原始农业南北各具特色③南北之间粮食品种已有交流④我国北方种植粮食早于南方 A.①③ B.①②③ C.②④ D.①②④

2.“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悯农》是对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艰难生活的真实写照。

下面图片能反映当时社会耕作方式的是

A.牛耕砖画 B.废井田开阡陌 C.古代渔猎生产 D.古代畜牧业生产

3.(2008·北京高考)某古代水利工程“旱时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后来三国时蜀

相诸葛亮“征丁十二百人护之”,据此判断,这项水利工程是

A.都江堰

B.郑国渠

C.灵渠

D.芍陂

4. 2011年10月5日,香港苏富比举行“玫茵堂珍宝——重要中国御瓷选萃之二”专场拍卖会,其中青花如意垂肩折枝

花果纹梅瓶以1.68亿港元高价成交。青花如意垂肩折枝花果纹梅瓶最有可能是下列哪一朝代的御瓶

A.东汉

B.唐朝

C.北宋

D.明朝

5.(2009·临沂模拟)《庄子·让王》:“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这句话

①反映了小农经济下人们的理想和追求②展现了自给自足,生活富裕的画面③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

处④表达了人们对社会安定的期盼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③④

6. 右图描绘了明清商帮的状况。对下图的解读,最准确的是:

A.明清商帮是明清财税收入的主要来源

B.明清商帮是由政府官员子弟组成的商人群体

C.明清商帮是颠覆专制统治的重要力量

D.明清商帮依附官府垄断市场聚敛大量财富

7. 《三国志·韩暨传》中写道:“旧时冶作马排每一熟石用马百匹更作人排又费功力暨乃因长流为水排计其利益三倍于

前。”材料中的马排、人排和水排均指

A.灌溉工具 B.冶金工具 C.农耕工具 D.交通工具

8. 古代有货郎(右图)肩挑货担走乡串户,摇鼓叫卖。《水浒传》第七十四回中有“你既然装做

货郎担儿,你且唱个山东《货郎转调歌》与我众人听”。货郎走街串巷较为普遍应从哪个时期开始( )

A. 汉代

B. 唐代

C. 宋代

D. 明代

9. (2008·山东文综)图3为北宋东京(今开封)示意图,其中设

置了两处错误,它们是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0. (2010·四川卷) “重农抑商”的观念与政策对中国传统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下列理解错误的是

A.重农抑商政策并不禁止商人追求利润 B.重农抑商观念是中国农耕社会的产物

C.重农抑商政策提升了战国时秦国国力 D.重农抑商观念在明清时期已基本瓦解

11.2006年2月22日国家邮政局发行《全面取消农业税》纪念邮票一枚(下图),以纪念在中国存在2600年的农业税自2006年1月1日起废止。中国的农业税大致开始于

A.西周

B.春秋

C.战国

D.秦朝

12. 2010年2月25日时代周报载文指出:明清的经济政策具有连贯性,它是由明代开国君主朱元璋一手设计,可称为“洪

武型”的经济政策,是宋朝政策的“大跃退”。由此可以看出,“洪武型“经济政策的特点是

A 固守农耕经济

B 扩大商业往来

C 规范商业行为

D 发展对外贸易

13.中国古代每一个历史时期,都会有某种手工制品代表该时期手工业的最高水平,下面各组分类正确的是

A.商周——铁器唐宋——陶器明清——瓷器

B.商周——漆器唐宋——青铜器明清——瓷器

C.商周——青铜器唐宋——瓷器明清——丝织品

D.商周——玉器唐宋——漆器明清——玻璃

14、在我国南海某处打捞起来的古代沉船中,发现了大量白瓷、青花瓷、珐琅彩等瓷器。请推断,这一沉船事件可能发生在下列哪一个时期A.唐朝B.宋朝C.明朝D.清朝

15、我国能够把生铁和熟铁混炼成钢的灌钢法是在

A、春秋战国时期

B、两汉时期

C、南北朝时期

D、隋唐时期

16、我国用水力鼓风冶铁始于

A.战国B.西汉C.东汉D.魏晋南北朝

17、下列哪一项是中国最早银行的雏形?

A.飞钱B.柜坊C.交子 D.票号

18、隋唐时期,促进商业发展的原因不包括

A.农业经济的发展B.手工业的发展C.大运河的开通D.纸币的发行

19、唐代长安城设立市坊制度,宋代东京城打破市坊界限,这种变化主要有利于

A.市民的生活B.文化的交流C.家对人民的统治D.商业的发展

20、关于民间手工业的叙述,正确的有

①家庭手工业产品主要用来交纳赋税和家庭消费②民营手工业,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的产品②民间手工业在魏晋南北朝时曾遭受摧残④明朝中叶以后,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21、黄梅戏《天仙配》中有这样一段唱词:“你耕田来我织布,你挑水来我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这段唱词反映了

①以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基础生产模式②不承担国家赋税徭役③农民富裕祥和的生活境况④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 A ①② B ①④ C ①②③ D ①③④

22、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的标志是

A.水利技术的进步B.手工业的发展 C.商业和城市的发展D.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和推广

23、中国古代农耕方式经历的过程是

A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B石器锄耕——刀耕火种——铁犁牛耕

C铁犁牛耕——刀耕火种——石器锄耕D石器锄耕——铁犁牛耕——刀耕火种

24、关于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特点说法正确的有

①技术先进②私营手工业始终占据主导地位③多种经营方式长期并存④家庭手工业是小农经济的组成部分

A ①②④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25、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标志是

A、手工业的水平超过前代

B、商品经济发展,对外贸易扩大

C、手工业作坊增多

D、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机房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50分)

26.阅读下列关于经济与政策的材料,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夫在芸耨,妻在机杼,民无二事,则有储蓄。……春夏夫出于南亩,秋冬女练[于]布帛,则民不困。

———《尉缭子·治本》

材料二“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孟子·腾文工土》

“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故贫者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

———《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金宝庐舍,转瞬灰炽,惟有田者,岿然而独无恙。故上至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

———陶煦《租核.推原》

(1)依据材料一,归纳小农经济的主要特点。指出与这种生产方式相适应,长期在我国古代存在的主要政治制度。(6分)

(2)材料二中两段材料反映了某土地制度的变化,请问该土地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发生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该土地制度的变化对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8分)

(3)材料三反映的现象对社会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4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