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设计实践的类型和评价标准

合集下载

城市设计研究的对象

城市设计研究的对象

特点:
高强度开发与历史连续性并存
南京明城墙
包含内容
文物保护 :
墙体本体保护 城墙安全保护
环境保护 : 依据风景资源分布情况,划定保护界限和控制范围
景观视野保护: 连续景观走廊,形成山水城林连续视景 城墙是具有场所意义的步行通道
东京代官山集合住宅
设计师:桢文彦 工程分期:三期
第一期 : 沿街围墙空间 城市设计手 法 通透视野 沿街
城市设计
今天 :
(1)矶崎新的——“空中城市” (2)阿基格拉姆 ——“行走城市”和“插入式城市”
城市设计
矶崎新的——“空中城市”
空中城市是一组连续延展的构 架,打算建在地面15M以上处, 跨越原有的城市街区,原有城 市到一定时期便被废弃。
城市设计
阿基格拉姆学派
城市设计
实践中,区域和城市级的城市设计必须在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下进行:
城市设计
南京夫子庙历史街区再开发
80年代初,南京夫子庙一代环境品 质十分恶劣,1984年,南京市人民 政府决定开发建设以夫子庙为中心 景区的“十里秦淮”风光带。 经过几年的努力,以内秦淮河为轴线 ,夫子庙为中心,兼具明清特色的文 化、商业、服务、旅游4种功能的秦淮 风光带已初具规模。
城市设计
2.3地段级城市设计
开发型城市设计:城市大尺度的发展计划提升城市空间环境的整体 性。 案例:横滨未来港 保存型城市设计:提升具有城市历史文脉和场所意义的城市地段空 间品质 案例:南京明城墙保护 社区型城市设计:注重人的生活要求,强调社区参与 案例:东京代官山集合住宅
横滨未来港
年代
1980s—1990s建造著名项目
地标塔 美术馆 展览中心 大厦环境适应:人对环境可接受的生理限度 特色表达:城市个性 可达性和方位:地域性,风土人情,风俗习惯

城市设计实效的分析与评价

城市设计实效的分析与评价
城市设计 lI { l I
上城祖P 海市 i圈 . J u N N ] N G
金 勇
城市设计实效的分析 与评价
An y s a v u ton al si nd E al a i on E e t e e s o b n f c i n s f Ur a v De i n sg
37
城市设计 …・ I 城市设计实效的分析与评价 / 金勇
1 建成环境公共价值 领域 的质量评估 . 2 无论是通过 “ 非专业者”的使用评价或通过 “ 专业者” 对建成环境的专业理解所获得的建成环境信息 ,都必须按 照一定评价标准 ( 尽可能符合公众看法 ),来对某一特定 时空范畴的建成环境作评价。王建国曾列举了城市设计评
1 城市设计实践结果的评析
城 市设计 通过 对城市 开发 建设
形 态分析 方法包 括城市 历史研
设计运作并广泛开展 ,获得了丰硕成 果。那么 ,对某一特定时空范畴内城 市设计运作案例的实际效果 ( 作用 )
究竟应如何认定、评 判? 本文认为包 含两个基本方面 ,即对城市设计实践 结果和实践过程的分析评价。 第 一,对实践 结 果 ( 体指 建 具
对 城 市 设 计 实 施 后 的 建 成 环 境 效 果 进 行 评 估 , 主 要 运 用 “ 用 后 评 价 ( ot cuac 使 P s O cpny E a ai ”。研 究过程包括 问卷 v l t n) u o 调查、相关人员的访问和实地观察。 了解社会公众 ( 一定范围社会群体 、 单位机构等 ) 对建成环境的感受 ,收 集环境使用信息 ,以帮助评价建成环 境公共价值领域质量。环境一行为研 究方法侧重于对 “ 非专业对象”—— 普 通使用者 如何看 待和使 用身边 的

城市设计实践的类型和评价标准

城市设计实践的类型和评价标准

从城市设计实践方面看,已故美国著名学者唐纳德·爱坡雅在概括美国1960~1980年的城市设计实践经验时,曾根据这些实践开展的不同取向和专业性质,将城市设计划分为3种类型:开发型(Development)、保育型(conservation)和社区型(community)。

每一类的实践工作都有其不同的社会经济背景、动机和工作内容。

这种大致的分类对概括总结中国今天的城市设计实践的开展和推进有一定的启示。

当然,实际的城市设计项目.往往是它们的结合。

如美国丹佛市中心区城市设计,我国上海静安寺地区城市设计,王建国主持的广州市传统中轴线城市设计和南京城东干道城市设计等项目都涵盖了上述两种或三种类型的内容。

1、开发型城市设计此类城市设计是指城市中大面积的街区和建筑开发、建筑和交通设旆的综合开发、城市中心开发建设及新城开发建设等大尺度的发展计划.其目的在于维护城市环境整体性的公共利益。

提高市民生活的空间环境品质。

开发型城市设计实施通常是在政府组织架构的管理、审议中实现的。

如华盛顿中心区的城市设计,英国新城开发建设,巴黎德方斯地区城市设计和开发建设上海浦东陆家嘴城市设计,横滨未来港湾21世纪城市设计,日本东京新宿、池带、涩谷副中心地的开发设计等,以及规模更小一些的街区城市设计,如日本惠比寿花园广场、上海市人民广场周边地区城市设计等。

以横滨“未来港湾21世纪”城市设计为例,1960年代开始筹划,1983年开始实施的横滨“未来港湾21世纪”城市设计计划,是一个典型的分区级的、开发与环境改善相结合的成功案例。

这一地区原是三菱横滨造船厂和铁路货运站所在地,,在横滨城市总体规划中,这一总面积达1.86km2的地区被确定为未来横滨新的城市中心,并将横滨站周边地区和关内、伊势佐木町地区连成一片(图2.69-图2.71)。

从1980年代到1990年代,这一地区建设了许多著名项目,其中包括1993年落成的,由三菱地所和美国建筑师Stubbins合作设计的横滨地标塔(Landmark)。

设计项目评价标准

设计项目评价标准

设计项目评价标准
目标
设计项目评价标准的目标是为了确保设计项目的质量和效果,
并提供一个客观、一致的评估方法,以便评估设计项目的成功程度。

标准一:创意与创新性
评估设计项目的创意和创新性是一个重要的标准。

设计师应该
能够展示出独特的创意和创新思维,以满足客户的需求并超越他们
的期望。

标准二:功能性与实用性
评估设计项目的功能性和实用性是另一个重要的标准。

设计师
应该能够将美学与功能相结合,确保设计项目不仅具有良好的外观,还能满足用户的实际需求。

标准三:用户体验
评估设计项目的用户体验是关键。

设计师应该能够考虑到用户
的感受和需求,创造出一个用户友好、易于操作的设计项目。

标准四:符合预算和时间要求
评估设计项目是否符合预算和时间要求也是一个重要的标准。

设计师应该能够在预定的时间内完成项目,并在预算范围内进行设计。

标准五:可持续性和环保性
评估设计项目的可持续性和环保性是现代设计的重要考量。


计师应该能够采用环保材料和技术,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并鼓励
可持续的设计实践。

标准六:沟通与合作能力
评估设计师的沟通和合作能力也是一个重要的标准。

设计师应
该能够与客户、团队成员和其他相关方进行良好的沟通和合作,以
确保项目的顺利进行。

结论
设计项目评价标准应该综合考虑创意性、功能性、用户体验、
预算和时间要求、可持续性以及沟通和合作能力等方面。

通过建立
明确的评价标准,可以为设计项目提供一个客观、一致的评估方法,确保项目的质量和成功。

设计领域作品的评价标准

设计领域作品的评价标准

设计领域作品的评价标准
设计作品的评价标准是评估设计师在项目中所展现的技能和创意的指标。

以下是设计领域作品评价的一些常见标准:
1. 创意性:作品是否具有独特和创新的设计理念?设计是否能够引起观众的注意并产生共鸣?评价创意性可以衡量设计师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 功能性:作品是否满足项目的功能需求?设计是否能够有效地解决问题并提供实用的解决方案?评价功能性可以考量设计师对项目目标的理解和实现能力。

3. 美学价值:作品的外观是否吸引人?设计是否符合品牌形象和目标受众的审美标准?评价美学价值可以评估设计师对色彩、排版、构图和比例等要素的运用能力。

4. 用户体验:作品是否提供良好的用户体验?设计是否易于理解和使用?评价用户体验可以评估设计师在用户界面和交互设计方面的能力。

5. 技术实现:作品是否能够在现实环境中实现?设计是否考虑到生产和制作的可行性?评价技术实现可以衡量设计师的技术能力和对材料、工艺和生产流程的了解。

6. 可持续性:作品是否考虑到环境和社会可持续性的因素?设计是否采用了可再生材料或节能设计?评价可持续性可以评估设计师对可持续发展的关注程度。

7. 响应需求:作品是否满足客户的需求和期望?设计是否能够与目标受众建立联系?评价响应需求可以考察设计师对客户需求的理解和满足程度。

以上评价标准是设计领域作品评价的一些重要指标,评价时应结合具体项目和设计目标进行综合考量。

设计师可以根据这些标准来评估自己的作品,并不断提升自己的设计能力和水平。

《城市设计》课程标准

《城市设计》课程标准

《城市设计》课程标准专业名称:城乡规划课程名称:城市设计课程代码: 21C1612 所属学习领域:职业能力拓展领域课程性质(是否核心课程):是开设学期: 5(前10周)学分学时数:2学分, 40 学时(理论讲授 32 学时,实践教学 8学时)修(制)订人:修(制)订日期:2016年5月日审核人:(教研室主任签字)审核日期:年月日审订人:(系部主任签字)审订日期:年月日1 课程定位城市设计是城市规划专业职业能力拓展领域的核心课程。

在本课程学习中,学生能够综合运用设计初步、建筑设计、城镇总体规划、城市道路系统规划、城镇园林绿地规划等前修课程的专业理论与技能,训练学生城市设计能力,强化城市设计的意识,加深对城市设计与城镇建设的关系的认识,使学生建立城市良好形体秩序和提高城市环境质量为目的,融于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之中的思维方式及设计和管理原则。

同时,为毕业设计、顶岗实习等课程奠定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学生应掌握城市设计的基本知识,具备参与城市设计的能力。

2课程学习要求本课程需要学生已经具备初步的设计能力,及计算机绘图的能力,教师应具备实际工程项目的经验。

本课程属于项目课程,以技能训练为主进行教学活动,使学生掌握具体工程实践项目设计能力。

3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大学校园、城市广场空间设计的规划内容及规划方法,能够完成相关项目的规划设计,并且能够很好的同相关的工作人员沟通。

3—1 知识目标1、掌握城市设计的基本方法2、掌握城市景观视觉分析与设计3、掌握城市尺度的界面处理4、掌握节点空间的设计与表达3—2能力目标1、能够运用基础课训练的设计表达技能,达到徒手绘图和计算机绘图的能力。

2、能够按照《城乡规划法》、《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等法律、规范性文件标准完成成套的城市设计图本的能力。

3—3素质目标1、具备良好的动手与实践操作能力,能够独立完成城市设计工作,具有城市设计工作的创新、整体、长远、政策、实践、质量意识。

设计项目评价标准

设计项目评价标准

设计项目评价标准
在任何的设计项目中,评价标准是至关重要的,它们能帮助我们衡量项目的成功程度,也提供了我们在未来改进的方向。

以下是一份设计项目评价标准的详细描述。

一、目标达成度
设计项目的首要评价标准是目标达成度。

我们需要具体明确项目的目标,并在项目完成后,评估所达成的成果是否符合预期的目标。

这包括了设计的质量、项目的完成度以及是否满足了客户的需求。

二、设计质量
设计质量是评价设计项目的重要标准之一。

这涉及到设计的独创性,设计的美感,以及设计的功能性。

设计是否能满足用户的需求,是否具有易用性,是否考虑了用户的使用体验,都是评价设计质量的重要因素。

三、项目管理
项目管理是评价设计项目的重要维度。

这包括了是否符合预定的时间表,是否有效地利用了资源,以及是否有效地管理了项目风险。

此外,团队的沟通效果,以及团队成员的协作能力,也是评价项目管理的重要标准。

四、创新性
对于设计项目来说,创新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评价标准。

这包括了设计的新颖性,设计的独特性,以及设计的颠覆性。

我们需要评估设计是否能带来新的视角,是否能引领行业的趋势,以及是否能颠覆传统的思维方式。

五、可持续性
最后,设计项目的可持续性也是一个重要的评价标准。

这包括了设计的环保性,设计的经济性,以及设计的社会性。

我们需要评估设计是否能考虑到环境保护,是否能带来经济效益,以及是否能对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以上五个方面是设计项目评价标准的主要组成部分,它们可以帮助我们全方位地评估设计项目的质量,也为我们提供了在未来改进的方向。

设计的评价标准

设计的评价标准

设计的评价标准设计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技术。

无论是产品设计、平面设计还是建筑设计,都需要一套评价标准来衡量其优劣。

设计的评价标准可以帮助设计师和客户更清晰地了解设计作品的质量,从而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下面将从多个角度探讨设计的评价标准。

首先,设计的评价标准应包括创意性。

一个好的设计应该具有独特的创意,能够吸引人们的眼球并留下深刻的印象。

创意性可以体现在设计的整体构思上,也可以体现在细节处理上。

一个创意性十足的设计作品往往能够给人带来全新的感受和体验,从而产生强烈的共鸣。

其次,设计的评价标准还应包括实用性。

无论是产品设计还是建筑设计,设计作品都应该具有一定的实用性。

产品设计应该符合人体工程学,便于用户操作和使用;建筑设计应该考虑到使用者的实际需求,提供舒适的使用环境。

一个实用性强的设计作品能够为用户带来便利和舒适,提升生活品质。

另外,设计的评价标准还应包括美学价值。

美是设计作品的灵魂所在,一个美学上优秀的设计作品往往能够给人带来愉悦的感受。

美学价值可以体现在设计的外观上,也可以体现在设计的色彩、材质、比例等方面。

一个美学上优秀的设计作品能够为人们的生活增添色彩,提升审美情趣。

此外,设计的评价标准还应包括技术水平。

设计作品不仅需要有好的创意和美学,还需要有扎实的技术基础作为支撑。

技术水平可以体现在设计作品的制作工艺、结构合理性、材料选用等方面。

一个技术水平高的设计作品往往能够保证其质量和耐久性,为用户带来更好的体验。

最后,设计的评价标准还应包括社会影响力。

一个好的设计作品不仅能够满足用户的个人需求,还应该能够对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比如,环保材料的使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社会公益的参与等,都能够为设计作品增添社会影响力,使其成为社会的正能量。

总之,设计的评价标准是多方面的,包括创意性、实用性、美学价值、技术水平和社会影响力。

一个优秀的设计作品应该在这些方面都能够得到良好的评价。

设计师在进行设计创作时,应该注重这些评价标准,努力做出更优秀的设计作品,为用户和社会带来更多的价值。

凯文·林奇的城市设计思想及评价

凯文·林奇的城市设计思想及评价

凯文·林奇的城市设计思想及评价凯文·林奇的生平及影响林奇曾在耶鲁大学凯文•林奇(1918-1984)曾在耶鲁大学师从一代建筑宗师弗兰克•L•赖特,并最终成为麻省理工(MIT)的规划教授。

他花费了5年时间研究人们在穿梭于城市中时,如何对城市空间信息进行解读和组织,从而于1960年出版了他对现代城市规划最有影响的著作——《城市意象》。

在20世纪的美国,他被称为杰出的人本主义城市规划理论家。

他的理论开拓了研究城市设计理论的一块新天地,影响了现代城市设计、城市规划、建筑、风景园林等各个学科的建设和发展。

凯文·林奇的社会及专业背景在19世纪、20世纪交替之际,美国的城市规划以传统的城市景观设计方法和花园城市理论为基础。

在这种理论中,强调城市不仅能而且应当进行设计,因为创造美好而有秩序的环境城是人类健康美好生活的必要条件。

一个美好的城市可反映出一个良好的社会,向市民逐渐灌输对自己城市的自豪感和责任心,从而提高道德和社会的意识。

到了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设计中的形态决定论面临到了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设计中的“”面临着来自社会学家的公开质疑和强烈挑战。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林奇作为MIT的一名年轻教师,开始了他致力于一生的城市设计的研究工作。

计的研究工作凯文·林奇的代表著作一1960年出版《城市意象》(The Image1960年出版《城市意象》(The Imageof the City)一书,提出城市意象理论。

该理论认为,人们对城市的认识并形成的意象,是通过对城市的环境形体的观察来实现的。

城市形体的各种标志是供人们识别城市的符号,人们通过对这些符号的观察而形成感觉,从而逐步认识城市本质。

城市环境的符号、结构越清楚,人们也越能识别城市,从而带来心理的安定来心理的安定。

凯文·林奇的代表著作一城市意象理论根据易为观察者了解城市的原则,界定了城市概认为城市要表现下城市形态的概念。

《城市设计》教学大纲

《城市设计》教学大纲

《城市设计》教学大纲学时:64 学分:4教学大纲说明一、课程的目的与任务熟悉城市设计概念与地位、城市设计性质与任务;了解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详细规划及建筑设计的关系:系统掌握城市设计的发展历史;了解城市设计的指导思想与设计原则:掌握城市设计的研究对象、类型与内容;掌握城市设计要素和设计方法:了解城市设计机构组织;熟悉城市设计的编制与成果表达;了解城市设计的决策、实施、操作与管理;了解城市设计评价标准;二、课程的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与设计实践,使学生能运用城市设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掌握城市设计的操作程序与步骤、培养各层次城市设计的基本设计技能,包括城市总体设计、城市分区设计。

历史地段保护城市设计,重点地段城市设计等,培养学生在城市设计实践中的实际分析能力与综合表现能力三、与其它课程的联系和分工城市设计适宜在学生学完相关课程(如《城市规划原理》、《城市建设史》、《城市修建性详细规划》、《景观规划与设计》等)基础上对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在广度与深度上的进一步拓展,缘于城市设计没有固定的模式可循,本身也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中,因此,教学内容也须不断更新并作出相应调整,以便与当前学科发展保持较好的适应性与耦合度。

在本课程的教学同时,相应地、有条件的开设或选修《环境艺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与规划》等相关课程。

五、课程的性质及适应对象城市规划专业必修课教学大纲内容第一章导论:城市设计概述城市设计概念与地位;城市设计性质与任务。

教学提示:本章重点在于让学生了解城市设计的基本概念及学习的重要性第二章历史:城市设计的时间与空间时间:古代和中古时期的城市设计;从文艺复兴到产业革命后的城市设计;现代城市设计;空间:伦敦与约翰·纳什、威尼斯与圣马可广场、罗马历史名城特色及城市沿革、勒·柯布西耶与他的新憧憬、中国北京、平遥等。

教学提示:本章重点在于让学生了解城市设计的历史及渊源第三章城市设计的指导思想和原则城市设计的指导思想;城市设计的设计原则;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设计。

(完整版)城市设计读书笔记

(完整版)城市设计读书笔记

城市设计读书笔记城市设计概述城市设计意指人们为某特定的城市建设所进行的对城市外部空间和形体环境的设计和组织。

大体上,对城市设计的各种看法可分为理论形态和应用形态两大类。

作为理论形态来理解城市设计:城市设计是指为达到人类的社会、经济、审美或者技术等目标而在形体方面做的构思,它涉及城市环境可能采取的形体。

就其对象而言,城市设计包括3个层次的内容:1,工程项目的设计,是指在某一特定地段上的形体创造,有确定的委托业主,有具体的设计任务及预定完成日期,城市设计对这种形体相关的主要方面完全可以做到有效控制。

2,系统设计,考虑一系列在功能上有联系的项目形体。

3,城市或区域设计,包括了多重业主,设计任务有时并不明确。

K·Lynch提出:城市设计的关键在于如何从空间安排上保证城市各种活动的交织。

Team10 认为,城市设计涉及空间的环境个性、场所感和可识别性,城市社会中存在人类结合的不同层次。

特别强调了城市设计中以人为主题的微观层次。

A·Rapoport从文化人类学和信息论的角度,认为城市设计是作为空间、时间、含义和交往的组织。

作为应用形态来理解的城市设计:在城市设计实践领域的专业人员,更见关注内容的现实性、目标的针对性和实施的可操作性。

在现实背景中,这种解释常与特定的社会、经济、政治机构和社区有关,具有显见的政策取向和工程取向。

J·Barnett指出:城市设计是一种现实生活的问题。

城市形体必须通过一个连续决策过程来塑造,将城市设计作为公共政策。

Designing Cities without Designing Buildings。

H·Shirvani教授指出,城市设计不仅仅与所谓的城市美容设计相联系,而且是城市规划的主要任务之一。

齐康院士认为:城市设计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一种意义通过图形付诸实施的手段。

包含这样几个意义:1离不开城市;2离不开设计。

《中国大百科全书》认为:城市设计是对城市形体环境所进行的设计。

城市设计

城市设计

城市设计一城市设计包括三个层次:1工程项目的设计(指在某一特定地段上的形体创造,有确定的委托业主,有具体的设计任务及预定的完成日期如商业服务中心和公园)。

2系统设计(即考虑一系列在功能上有联系的项目的实体,但他们并不构成一个完整的环境如公路网、照明系统)。

3城市或区域设计(这包括了多重业主,设计任务有时并不明确,如区域土地利用政策、新城建设)二美国学者凯文林奇1981年推出一部城市设计理论书籍——《一种好的城市形态理论》美国学者拉波波特,从文化人类学和信息论的视角,认为城市设计作为空间、时间、含义和交往的组织,城市形态塑造依据心理的、行为的社会文化及其他类似的准则,强调有形的、经验的城市设计,而不是二度的理性规划。

英国学者吉伯德,城市是由街道、交通和公共工程等设施以及劳动、居住、游憩和集会等活动系统所组成的。

把这些内容按照功能和美学原则组织在一起,即城市设计的本质。

斯腾伯格在“一种城市设计的整合性理论”一文中认为城市设计是在建成环境中关于人们对于私人或是公共领域中环境体验的一门学科。

三现代城市设计的发展趋势:19世纪的法国巴黎改建和美国芝加哥的城市美化运动,反应了第一代城市设计中注重物质环境和形态美学的理念。

20世纪初现代主义城市设计结合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内容,开始考虑城市的综合问题,尊重人的精神要求,注重生活环境品质以及城市资源的共享性。

1950年代,城市设计更多考虑并致力于场所性、地域性和人性化的问题,1960年代后,生态准则开始对城市设计发展产生持续性的影响,现代城市设计在对象范围。

工作内容、设计方法乃至指导思想上就有了新的进展,它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空间美学和视觉艺术,设计者考虑的是以人-社会-环境为核心的城市设计的复合评价标准为准绳,强调包括生态、历史和文化等在内的多维复合空间环境的塑造,提高城市的适居性和人的生活环境质量,从而达到改善城市整体空间环境和景观的目的。

促进城市环境设计的发展。

设计比赛作品评价标准

设计比赛作品评价标准

设计比赛作品评价标准为了确保本次设计比赛的公正性和客观性,我们制定了以下详尽的作品评价标准。

这些标准将指导评审团在评估参赛作品时的各项工作。

一、创新性(30%)1.1 原创性- 作品是否展示了独特的创意和视角?- 设计方案是否有别于现有解决方案?1.2 概念创新- 设计理念是否具有创新性,是否能够启发新的思考?- 作品是否突破了传统的框架?二、功能性(30%)2.1 实用性- 作品是否能够满足既定的使用需求?- 设计是否考虑了用户体验和操作便利性?2.2 可靠性- 作品在预期的使用环境下是否稳定可靠?- 是否有足够的测试数据支持作品的可靠性?三、美观性(20%)3.1 视觉吸引力- 设计是否具有吸引人的视觉效果?- 作品的色彩、图形、排版等视觉元素是否协调一致?3.2 美学质量- 作品是否展现了高水准的美学标准?- 设计元素是否有品味,是否能够引发审美愉悦?四、技术实现(20%)4.1 技术难度- 作品的技术实施是否具有一定的难度和复杂性?- 是否使用了先进的技术手段来实现设计?4.2 技术可行性- 作品的设计是否在现有技术条件下可行?- 是否有充分的技术支持和资源来落地实施?五、社会价值和影响(10%)5.1 社会效益- 作品是否能够带来社会效益,如环保、教育、健康等?- 设计是否能够提升社会某一方面的发展?5.2 影响力- 作品是否有潜力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 设计是否能够引起公众的广泛关注和讨论?六、表现力和传达力(10%)6.1 表现力- 作品是否有效地传达了设计理念和情感?- 设计元素是否具有表现力,能否激发观众的情感共鸣?6.2 传达力- 作品是否清晰地传达了设计意图和信息?- 是否使用了恰当的传达方式和方法,如文字、图像、互动等?以上每个方面都将由评审团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打分,最终得出的总分将决定参赛者的排名。

我们期望通过这些标准,能够选拔出最优秀的设计作品,并推动整个设计行业的发展。

城市设计的对象分类与概述

城市设计的对象分类与概述

第四讲城市设计的对象分类及其评价应用理论解决哪些类型的问题?怎样评价?第四讲城市设计的对象分类及其评价一.城市设计的对象层次和内容范围 城市设计的对象范围很广,从宏观的整个城市到局部的城市地段如公共中心、居住社区、步行街、城市广场、公园、建筑组群乃至单幢建筑和城市细部。

按照克瑞(G.Crane)的说法是,“城市设计是研究城市组织结构中,各主要要素相互关系的那一级设计”。

第四讲城市设计的对象分类及其评价城市设计的对象范围大致分为三个层次,即大尺度的区域—城市级城市设计、中尺度的分区级城市设计和小尺度的地段级城市设计。

1.区域和城市级城市设计着重研究在城市总体规划前提下的城市形体结构、城市景观体系、开放空间和公共性人文活动空间的组织。

其内容包括市域范围内的生态、文化、历史在内的用地形态、空间景观、空间结构、道路格局、开放空间体系和艺术特色乃至城市天际轮廓线、标志性建筑布局等内容。

1.区域和城市级城市设计根据专家的观点,区域—城市级城市设计应该考虑的主要问题是地区政策及新居民点的设计,前者包括土地使用、绿地布局、公共设施以及交通和公共事业系统;后者包含了一些新城、城市公园和成片的居住社区。

1.区域和城市级城市设计区域—城市层次上的城市设计首先必须在城市总体规划指导下工作。

每个城市有着各自不同的特色,这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性质中得到集中的反映。

城市规模大小也会给城市设计带来不同的设计概念。

1.区域和城市级城市设计城市的发展方向和经济能力也会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到具体的城市设计中来。

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实践绿色城市设计迫在眉睫。

如华盛顿中心区、堪培拉的城市设计。

2.分区级城市设计分区级城市设计主要涉及城市中功能相对独立的和具有相对环境整体性的街区。

其目的是,基于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原则,分析该地区对于城市整体的价值,为保护或强化该地区已有的自然环境和人造环境的特点和开发潜能,提供并建立适宜的操作技术和设计程序。

城市规划设计标准

城市规划设计标准

城市规划设计标准城市规划设计标准是指根据城市发展的需要和城市规划的要求,制定的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基本要求和规范。

城市规划设计标准的制定,对于城市的建设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城市规划设计标准中,涵盖了城市的用地规划、建筑设计、交通规划、环境保护等方方面面,是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重要依据。

首先,城市规划设计标准对于城市的用地规划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在城市的用地规划中,需要考虑到城市的功能分区、土地利用结构、建筑密度、绿地比例等因素。

合理的用地规划可以有效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满足城市不同功能区域的需求,保障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城市规划设计标准对于建筑设计有着明确的要求。

在建筑设计中,需要考虑到建筑的风格、高度、密度、色彩等方面。

合理的建筑设计可以有效地提高城市的整体形象和品质,营造出宜居的城市环境,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

另外,城市规划设计标准对于交通规划也有着详细的规定。

在交通规划中,需要考虑到道路的布局、交通设施的设置、公共交通的发展等方面。

合理的交通规划可以有效地缓解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提高交通运输效率,改善城市居民的出行条件。

此外,城市规划设计标准还对环境保护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在城市规划设计中,需要考虑到环境保护的各个方面,包括空气质量、水质保护、噪音控制、生态保护等。

合理的环境保护措施可以有效地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保护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城市规划设计标准是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重要依据,对于城市的用地规划、建筑设计、交通规划、环境保护等方方面面都有着详细的规定。

遵循城市规划设计标准,可以有效地提高城市的整体形象和品质,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城市规划设计标准的制定和执行,对于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创建设计比赛的评分标准

创建设计比赛的评分标准

创建设计比赛的评分标准评分标准是设计比赛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能够确保比赛的公正性和准确性。

以下是创建设计比赛评分标准的一些建议:1.明确的目标和要求评分标准应该明确反映比赛的目标和要求。

设计比赛可能有不同的目的,如创造性、功能性、可持续性等。

评审员需要了解比赛的目标,以便能够根据这些目标评估参赛作品。

2.设计原则和技术能力评分标准应该包括对设计原则和技术能力的评估。

设计原则可以包括但不限于平衡、对比、重复、对齐、比例等。

技术能力可以包括但不限于软件应用、图形表达、创意思维等。

评审员可以根据这些标准来评估参赛者的设计水平。

3.创新性和独特性创新性和独特性是设计比赛评分的重要方面。

评审员应该评估参赛作品的创新性和独特性程度。

这可以包括参赛作品的新颖思路、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对于设计领域的突破性贡献等。

4.符合要求和规范评分标准应该包括对参赛作品是否符合比赛要求和规范的评估。

这可以包括设计作品是否满足比赛的主题、是否符合规定的尺寸和格式等。

参赛作品需要符合这些要求才能够获得高分。

5.可行性和可实施性评分标准还可以包括对参赛作品的可行性和可实施性的评估。

参赛作品应该具备实际可行性,能够被实施并产生实际效果。

评审员可以考虑参赛作品的技术可行性、成本效益、可持续性等因素。

6.总分评估和公正性评分标准应该明确总分评估的方式,并确保评分的公正性。

评审员需要根据各个评分标准对参赛作品进行评分,并最终得出总分。

评分标准应该避免主观性和歧视性,以确保比赛的公正性。

以上是创建设计比赛评分标准的一些建议。

根据比赛的具体要求和目标,可以进行相应的调整和细化。

评分标准的制定应该充分考虑参赛者的实际情况和设计领域的特点,以确保评分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城市设计实践方面看,已故美国著名学者唐纳德·爱坡雅在概括美国1960~1980年的城市设计实践经验时,曾根据这些实践开展的不同取向和专业性质,将城市设计划分为3种类型:开发型(Development)、保育型(conservation)和社区型(community)。

每一类的实践工作都有其不同的社会经济背景、动机和工作内容。

这种大致的分类对概括总结中国今天的城市设计实践的开展和推进有一定的启示。

当然,实际的城市设计项目.往往是它们的结合。

如美国丹佛市中心区城市设计,我国上海静安寺地区城市设计,王建国主持的广州市传统中轴线城市设计和南京城东干道城市设计等项目都涵盖了上述两种或三种类型的内容。

1、开发型城市设计此类城市设计是指城市中大面积的街区和建筑开发、建筑和交通设旆的综合开发、城市中心开发建设及新城开发建设等大尺度的发展计划.其目的在于维护城市环境整体性的公共利益。

提高市民生活的空间环境品质。

开发型城市设计实施通常是在政府组织架构的管理、审议中实现的。

如华盛顿中心区的城市设计,英国新城开发建设,巴黎德方斯地区城市设计和开发建设上海浦东陆家嘴城市设计,横滨未来港湾21世纪城市设计,日本东京新宿、池带、涩谷副中心地的开发设计等,以及规模更小一些的街区城市设计,如日本惠比寿花园广场、上海市人民广场周边地区城市设计等。

以横滨“未来港湾21世纪”城市设计为例,1960年代开始筹划,1983年开始实施的横滨“未来港湾21世纪”城市设计计划,是一个典型的分区级的、开发与环境改善相结合的成功案例。

这一地区原是三菱横滨造船厂和铁路货运站所在地,,在横滨城市总体规划中,这一总面积达1.86km2的地区被确定为未来横滨新的城市中心,并将横滨站周边地区和关内、伊势佐木町地区连成一片(图2.69-图2.71)。

从1980年代到1990年代,这一地区建设了许多著名项目,其中包括1993年落成的,由三菱地所和美国建筑师Stubbins合作设计的横滨地标塔(Landmark)。

该建筑总高达296m,造价2700亿日元,是日本当时最高的建筑;此外,还有丹下健三设计的横滨美术馆及太平洋横滨大厦、展览中心、“日本丸”纪念公园、皇后广场、樱木站前广场、临港公园等。

在这里的许多项目实施中,政府所做的只是委托工作,并没有直接投资。

至于具体技术和协调管理,如规划设计、建筑方案、街道小品、公园、桥的审批工作则由专门的城市设计委员会和公共设施委员会员责。

作者曾二度去实地考察,感觉其开发质量和环境品质是相当高的。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一地区的高强度开发并没有以牺牲历史和文化的连续性为代价。

如毗邻地标塔的石造船坞,是日本现存最早的干式船坞,它具有重要的技术史和海运史价值,现已投资39亿日元将其重新修复保存下来,并作为观演和休闲空间。

同时,这一地区还布置了大片的绿地和水面,充分利用了原有地形和地貌(图2.72-图2.78)。

东京新宿副中心建设也是一个重要实例。

新宿地区的城市设计工作始于1968年,当时专门成立了《新宿副中心开发协议会》,1991年,48层高的东京新都厅的最后建成,标志着这一区域的建设告一段落。

新宿副中心包括3部分,含11个街坊的超高层区、西广场及地下部分和新宿中心公园,总用地约0.56km2。

副中心规划建设采用了立体化的车行、步行系统,地上地下进行了很好的通盘考虑;东西向与南北向车道标高差7m,并且人车分流。

该建设与原有的山手线新宿车站紧密结合,将地铁、公交、公共停车与步行系统有机统一,组成一个良好的换乘体系。

副中心在0.164km2中集中布置了十多幢超高层建筑,集中供热、供冷,成为东京之最,整个中心的地下街总面积达80000m2,并与京王、小田急等大型百货商店连成—体,换车方便,步行时间短,与商店配合良好,将地下街的设计提高到——个新的水平:同时地下街与地下停车场联合开发,解决配备了1000多车位的停车场的建设资金问题。

2、保存性城市设计和城市更新保存型城市设计(Urbanconvervation)通常与具有历史文脉和场所意义的城市地段相关联,它强调城市物质环境的内涵和品质方面,而非一般房地产开发只注意外表量的增加和改变。

在美国,从1960年代末起,由民间及社区所倡导和推进的历史遗产保存运动,已经普遍地争取到政府对城市历史文化与景观特色的重视,因而各地的地方政府均顺应民意要求,将编列历史古迹、建设城市标志物、划定历史地段作为城市建设和城市设计的基本空间策略。

随着联合国伊斯坦布尔“人居二”会议的召开,“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已经超越了资源与环境,历史文化的可持续性也是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不可分割的重要方面。

当今世界各国普遍重视的旧城更新改造和历史地段保护就属此类城市设计,成功案例也不少。

如南京明城墙历史地段保护性城市设计、美国纽约南街港(SouthStreetSeaport,1983)(图2.86-图2.89)及华盛顿联合车站(UnionStation,1986---1988年)更新改造、日本横滨马车道街区城市设计、法国巴黎由著名建筑师屈米主持的拉维莱特公园更新改造设计(图2.90-图2.92)、日本京都产宁坂(三年坂)一清水寺历史地段城市设计等。

南京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近年完成的九华山一台城段明城墙保护规划设计也是保存性城市设计的典型案例。

南京城墙始建于1366年,1386年竣工建成,南京城墙共建城门13座,城门顶端建有高耸的城楼。

与中国一般城池不同,南京城并未采用以往都城建设取方形或矩形的古制,而是着眼于军事要求,因地制宜,充分利用自然地势地貌和水面,以便于攻守。

城墙平面呈多边形,蜿蜒起伏,全长共33.67km,超过世界名城巴黎的城墙(29.5km),是世界上最长的都城城墙(图2.93)。

历史记载,南京城墙约50年进行一次小修,直到20世纪基本完好。

民国以后,城墙已失去防御功能,再未大规模修缮过。

由于年久失修,加之自然、战争和1950年代人为拆毁的损害,到1980年代,南京城墙已经满目疮痍、破烂不堪。

1982年,南京市政府对城墙进行了实测和现状调查,目前所遗存的城墙遗址为21.35m,但仍弥足珍贵,现正在积极保护,并准备申报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

九华山一台城段明城墙位于南京东北角,玄武湖南侧,东起太平门附近的九华山,西抵北极阁安仁街,城墙总长1700m。

从现状看,该段城墙内外自顶到底均为城砖砌筑,城顶宽8—21m,城高15-22m,是明城墙最高的一段,“文化大革命”时,城墙内开挖了许多防空洞,使城墙破损严重。

1994年,根据市政府“明城墙风光保护规划”和“全面保护,重在抢险,整治环境,适度开发”的原则,中国与日本开始合作实施修复计划。

5月24日,以平山郁夫为团长的日本代表团出席了开工典礼。

1995年修复城顶结构及外侧城垛,在玄武湖一侧新建登城口一处,并新建天桥与鸡鸣寺建筑群相连。

此段城墙的修复及其周边环境的规划设计主要包括了3项内容。

1)文物保护主要包括城墙本体保护和城墙的安全保护。

具体规定为,城外自城墙底部按城高的1.5倍距离规定,城内距城墙距离不小于15m,有城门处再加大保护范围,这不仅是保护城墙的安全,而且也是保护游客和附近居民的需要。

2)环境保护根据该段城墙的景观特色及周围风景资源的分布情况,划出一个东段包括九华山和三藏塔,西段包括鸡鸣寺、北极阁在内,面积为0.4927km2的形似“哑铃”的保护界线,作为该段城墙风光带的用地范围。

而建设环境控制范围还要扩大到城墙两侧各50m,总面积达0.7km2。

3)景观视野保护在南京市景观资源中,由紫金山、九华山及三藏塔、鸡鸣寺塔、北极阁和鼓楼高地等组成的连续景观走廊.是南京最具特色的自然形胜精华所在。

而此段依山面水的城墙恰巧串联了南京玄武湖、九华山、鸡鸣寺、北极阁等不同的自然风光景区和入文景观,形成“山、水、城、林”融为一体的连续视景。

九华山一台城段明城墙保护的规划建设扩大了南京市旅游景点的空间范围。

由于南京城墙是国宝级的历史文十七遗产,所以与城墙相关的各旅游景点,如玄武湖、鸡鸣寺、九华山等的知名度得到提高。

目前,该景点系列已经向公众整体开放,人们可以从该景区系列的任一处开始游览观光,通过城墙——这一富有深厚场所意义的步行道,领略到一幅幅美丽动人、意境深远的山水画卷(图2.94~图2.97)。

3、社区型城市设计社区型城市设计主要指居住社区的城市设计,这类城市设计更注重人的生活要求,强调社区参与。

其中,最根本的是要设身处地地为用户、特别是用户群体的使用要求、生活习俗和情感心理着想,并在设计过程中向社会学习,做到公众参与设计。

在实践中,社区设计是通过咨询、公众聆听、专家帮助以及各种公共法规条例的执行来实现的。

这一过程不仅仅是一种民主体现,而且设计师可因此掌握社区真实的要求,从实质上推进良好社区环境的营造,进而实现特定的社区文化价值。

著名实例有爱坡雅主持完成的美国加州圣地亚哥都市区城市设计研究、R·欧斯金主持设计的英网纽卡斯尔的贝克(Byker)居住区、清华大学完成的北京菊儿胡同改建、东南大学完成的南京甘熙故居历史地段改造和宜兴古南街街坊改造设计等。

爱坡雅于1974年完成的圣地亚哥都市区发展研究,在整个地区的自然条件和人文特色的架构上,综合了当地居民对生活环境体验的评价和对未来的期望,整理成一个广泛而完备的价值系统,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组堪为典范的城市设计政策和导则。

这一案例在美国具有广泛的影响。

R.欧斯金主持的英国纽卡斯尔贝克住宅区设计改造也是一个成功案例。

该设计充分听取和吸收了社区居民的意见,合理利用北高南低起伏的地形,保留了原先一些有价值的居民、教堂和商店,并在最北面规划了一组4-8层的蛇形住宅楼(即著名的“贝克墙”),形成一道抵御冬季北风侵袭和区外干道交通噪声的隔音屏障。

在设计过程中,现场设立了专门的办公室,欧斯金每天平均接待34位该社区的来访者,并与社区代表详细讨论住宅的庭院、居住区街道和住宅细部问题,以及房屋拆迁后的补偿措施。

具体住宅设计则采用了SAR体系和方法。

贝克住宅区改造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该城市设计在与特定的自然生物气候和社区文化的结合方面树立了典范,其设计思想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并被公认是当代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完美,结合的典范作品(图2.98,图2.99)。

这里再以东京代宫山集合住宅为例,进一步说明社区城市设计的概念和实践问题。

于1960年代开始建设的代宫山集合住宅位于日本东京涩谷区,设计者是当代日本著名建筑师桢文彦。

1960年代的东京城市环境还比较好,到处都有丰富自然的老式街区。

而代官山是东京一个较少受到污染的地区,且位置适中,建筑基地形状不规则,只有沿街一面较整齐,地势有一定的跌落。

当时,代宫山地区的朝仓家族希望以分期的方式来开发这块土地,并使其成为东京新的都市商住区(图2.10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