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乾翻译思想探析

合集下载

“萧乾”的“乾”字这么读

“萧乾”的“乾”字这么读

萧乾”地“乾”字这么读

陕西子洲中学高光雄

萧乾,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记者、翻译家,他老人家地名字怎么读,本不需我们现在才来讨论.但不料我前日与一位中学语文教师谈话间,竟意外地听到他把“萧乾”称为“萧干(ā)”,这着实让我大跌眼镜.我当即纠正说那个“乾”字读á,可他却坚持说应读“ā”,并随即找来年地《中学语文教学参考》第·期合刊与我论理.该刊中有一篇题为《萧乾地“乾”字怎么读》(署名田传宝)地短文,明确提出“这个字地正确读音应读为‘ā’”.

我在惊讶之余细读其文,看作者持论有何依据.原来作者田传宝先生地“佐证”来自几篇回忆悼念冰心先生地文章.其一是闵捷地《文坛三老世纪情》,称“萧乾原名‘萧秉乾’,因为谐音而被冰心昵称为小饼干,直到后来成为冰心子女地‘饼干舅舅’、孙辈地‘饼干爷爷’”(引自田先生文,着重号为田先生所加).其二是昌华地《叶落树常青》,其中有“冰心老人……步她亲爱地‘饼干弟弟’萧乾地后尘,结伴赴天国旅游永不再归了”之语.以此二据,田先生便断言:“萧乾地‘乾’应读作‘ā’.”

我以为田先生之说大谬不然.

正如田先生所说:“‘乾’有两个读音,ā,á.”但是,田先生也该明白,“乾”字在年汉字简化之前才有两个读音,《简化字方案》公布实施之后,它就只有一个读音了,那就是á;而读ā地那个“乾”字已经被简化为“干”了.因此,如果这个“乾”应该读为ā,那么它就应该写作“干”,否则就是不规范用字了.既然现行地语文课本中“萧乾”地“乾”并未写作“干”,那就说明它不读ā,而读á.可见,田先生之所以把“乾”字视为多音字,误将“乾”字当“干”读,正是由于他忽略了汉字简化地一些基本常识.

忆萧乾先生

忆萧乾先生

忆萧乾先生

舒乙

每次走进萧乾先生的书房,都能留下深刻的印象,觉得萧乾先生活得很潇洒。

一般的知识分子,活得没有那么潇洒,或者,反过来说,别的人差不多都活得挺苦,主要是精神压力比较大,绷得紧,生活也比较单调,漫什么乐趣。

但是,走进萧乾先生的家就不一样。萧乾先生在外面永远是西装革履,整整齐齐,一副绅士派头,但是在家里,爱趿拉着鞋,也就是说,一双老布鞋,不好好穿,踩着后帮,趿拉着走,舒服。衣着也随便,以宽松为好。并且强调,这是在自己家里,要着便装,怎么舒适怎么来。他可以最洋,也可以最土。

萧乾先生的家,表面上看,极乱,极拥挤,到处是书,是东西,没有下脚的地儿。但是,萧乾先生心中有数,要找什么书或者东西,手到擒来,一点都不费劲儿,准知道藏在哪儿。政府一再劝他搬家,换一套大点的宽敞的公寓,建议了三次,都被萧乾先生拒绝。不搬,坚决不搬。搬一次家,少说一年之内,绝对找不着要用的东西,故而,到死也不搬。

地方小,不光不碍事,逢年过节,反而要张扬一下,拉几根绳子在头上,把世界各地朋友们寄来的贺年卡都张挂起来,五颜六色,像万国旗,客人一进门,先吓一跳,这就是萧乾先生的潇洒!

萧乾先生有许多小发明。譬如:书桌上有倾斜的板子,颇像制图版,省得老低头,防止颈椎病;把各种废药盒码在桌边的小板上,左右两行,放眼镜,放别针,放小工具;头上有专门的绳子挂着各种正在写的文稿,一抬头就能找着。这么一来,萧乾先生的书桌很像一只大刺猬。体积扩大了许多,张牙舞爪,处处都是机关,可是真实用啊。

客人坐下之后,谈得兴奋了,萧乾先生会出其不意地问:喝什么酒?是威士忌?白兰地?还是黄酒?他要边喝边谈,而且不就东西,白嘴喝酒。拿出两个小杯子,各倒半杯,边喝边聊。

美文赏析 萧乾《古城》- 摘自张培基《英译中国散文选》

美文赏析 萧乾《古城》- 摘自张培基《英译中国散文选》

美文赏析| 萧乾《古城》

- 摘自张培基《英译中国散文选》

初冬的天,灰黯而且低垂,简直把人压得吁不出一口气。前天一场雪还给居民一些明朗,但雪后的景象可不堪了!峭寒的北风将屋檐瓦角的雪屑一起卷到空中,舞过一个圈子以后都极善选择地向路人脖颈里钻。街道为恶作剧的阳光弄成泥淖,残雪上面画着片片践踏的痕迹。It was early winter. The gloomy and low sky made one feel suffocating. A fall of snow a couple of days before had before had brought to the city dwellers a touch of brightness, but now what an ugly scene reigned! The raw wind sent the snow on the tiles along the eaves whirling in the air in tiny bits and adroitly making its way down the necks of the pedestrians by way of their collars. The streets had become slushy by exposure to the prankish sun, and the thawing snow was dotted with traces of footsteps.

多维度拓展翻译家研究空间——萧乾翻译研究启示

多维度拓展翻译家研究空间——萧乾翻译研究启示

作 者 简 介 : 小 蓓 ( 9 5 , , 苏徐 州人 , 东 师范 大 学 外 国语 学 院 翻 译 理 论 与 实 践 专 业 博 士研 究 生 , 海 交通 李 17 一) 女 江 华 上 大 学 外 国 语 学 院 讲 师 , 要从 事 翻 译 理 论 与 实 践 研 究 。 主
萧 乾是 现代 中 国文坛 上 “ 见 ” “ 面手 ”1, 罕 的 多 - ] 纵横 采 编 、 作 、 创 翻译 、 化 交 流 数个 领 域 。王 嘉 良 文 ( 9 7 和王佳 琴 ( 0 4 已从文 学创 作角 度对 萧 乾研 19) 20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萧 译 研 究 回顾
从 18 9 0年 至今 的 3 O年 问 , 译 研 究 的进 展 同 萧 我 国翻译 家研 究 的 行进 过 程大 致 吻 合 , 即从 无 序 到 有序 , 自发 、 从 随意 、 介 式 向 自觉 、 总体 目标 、 简 有 有
对于 作 品选 择 、 似 与 形 似 、 译 批 评 等 问题 的 观 神 翻 点 。《 翻译 名 家研 究 》 萧 乾作 为 当代 中国十 六位译 把 家之 一 。边立 红 [ 1 为 详 细 地 总 结 了译 者 的 文学 叩较

文学 翻译 的要 旨 、 风格 、 归化 ” “ 特点 和译 家对 译 品的 选择 。奚 永吉 认 为萧 乾 翻 译 思 想 之精 华 在 于“ 得体

浅析萧干自译文学作品之翻译策略

浅析萧干自译文学作品之翻译策略
a r e n oe h a td y Oh n . a’ e mo t h me e sp s i s g e i gwh l - e r l .“ . o Th t t s s a ls e s mim. e sh
萧乾(9 0 19 ) 百度文库代著名 的文学家和 记者 , 是著名 的文 t 1- 9 9是 也

2 积极意义
穆尔克 ・ 拉贾拉南在《 < 评 吐丝者 > 中曾写道 :在短篇的艺术 》 “
方面 ,萧乾的小说表明一个发展 段……这部作品有着 十分独特的 抒情才力所产生的迷人魅力。”萧乾先生在 自译作品中所运用的信 日
 ̄y. Trsm l . io ,0 I 1 1g“i o e l (  ̄ e ma ” x Q 20 : ) 8
学翻译家。值得关注的是 。 萧乾先生 曾在 2 世 纪 4 年代出版 自 l | D 译 作 品《 吐丝者) p nr o s , 在这部作品里他 所采 用的翻译 策略 ( i e i) S n sf n ,
本段摘 自《 破车上》 。在译文中“ 和同伴掉 了个 , ” 我” “ 对于 中 我 国的未来很乐观 , 能够以“ ” 口气来告诉西方读者中国人民有赢 我 的
1 . 3萧乾先生对原文进行 了增补 , 避免了因文化差异而导致的误读
例: 原文 : 冰场上 ……也没有人 照顾 了。最可 气的是那些 小子

萧乾翻译思想探析

萧乾翻译思想探析

萧乾翻译思想探析

摘要:萧乾先生是著名的作家、记者,同时也是一位优秀的翻译家。他不仅翻译了大量经典文学作品,而且在翻译理论上也建树颇丰。其翻译思想是对其长期丰富的翻译实践的经验总结,对于我国翻译理论研究和翻译事业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其翻译思想主要涉及翻译标准、翻译风格、翻译题材和翻译与创作的关系等。本文从以上几个方面探析萧乾先生的翻译思想,以期能使学界对萧乾先生的翻译思想有更为清晰的认识。

关键词:萧乾;翻译思想;探析

1.引言

二十世纪的中国文坛曾涌现出一大批集作家与翻译家与一身,且在创作与翻译方面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的杰出人才。如林语堂、朱湘、胡适、鲁迅、梁实秋、茅盾、闻一多、郭沫若、王佐良、吕叔湘、萧乾、季羡林等。他们边创作、边翻译,使得创作和翻译互相补充,相得益彰。他们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和翻译事业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同时也在中国文学史和翻译史上留下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已故的萧乾(1910-1999)先生是他们中的一位优秀代表。萧乾先生集记者、作家与翻译家与一身,他在中国文学史上和中国翻译史上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萧乾先生的翻译工作始于1931年,他与美国人威廉.安澜(William D.Allen)编辑《中国简报》(China in Brief),翻译了闻一多、徐志摩、鲁迅、沈从文、郭沫若等作家的诗歌和散文,向西方读者介绍中国现代文学。在60多年的文学生涯中,萧乾先生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翻译遗产,其主要译作有《大伟人江奈生.魏尔德传》、《好兵帅克》、《莎士比亚故事集》、《弃儿汤姆.琼斯的历史》、《里柯克作品选》、《培尔.金特》、《尤利西斯》等。在萧乾先生的所有译作中,《尤利西斯》的翻译最受瞩目。萧乾夫妇是在他年届80高龄时开始翻译这部世界文坛上具有广泛影响的意识流开山之作的,历时五年,才完成了对该书的翻译。其精神毅力,令世人为之叹服。“该书的出版填补了我国外国文学翻译史上有一项空白,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的反响。”(郭著章,2005:360)

“萧乾”的“乾”字这么读

“萧乾”的“乾”字这么读

萧乾”的“乾”字这么读

陕西子洲中学高光雄

萧乾,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记者、翻译家,他老人家的名字怎么读,本不需我们现在才来讨论。但不料我前日与一位中学语文教师谈话间,竟意外地听到他把“萧乾”称为“萧干(g ān)”,这着实让我大跌眼镜。我当即纠正说那个“乾”字读qián,可他却坚持说应读“gān”,并随即找来1999年的《中学语文教学参考》第8·9期合刊与我论理。该刊中有一篇题为《萧乾的“乾”字怎么读》(署名田传宝)的短文,明确提出“这个字的正确读音应读为‘gān’”。

我在惊讶之余细读其文,看作者持论有何依据。原来作者田传宝先生的“佐证”来自几篇回忆悼念冰心先生的文章。其一是闵捷的《文坛三老世纪情》,称“萧乾原名‘萧秉乾’,因为谐音而被冰心昵称为小饼干,直到后来成为冰心子女的‘饼干舅舅’、孙辈的‘饼干爷爷’”(引自田先生文,着重号为田先生所加)。其二是昌华的《叶落树常青》,其中有“冰心老人……步她亲爱的‘饼干弟弟’萧乾的后尘,结伴赴天国旅游永不再归了”之语。以此二据,田先生便断言:“萧乾的‘乾’应读作‘gān’。”

我以为田先生之说大谬不然。

正如田先生所说:“‘乾’有两个读音,1 gān,2qián。”但是,田先生也该明白,“乾”字在1956年汉字简化之前才有两个读音,《简化字方案》公布实施之后,它就只有一个读音了,那就是qián;而读gān的那个“乾”字已经被简化为“干”了。因此,如果这个“乾”应该读为gān,那么它就应该写作“干”,否则就是不规范用字了。既然现行的语文课本中“萧乾”的“乾”并未写作“干”,那就说明它不读gān,而读qián。可见,田先生之所以把“乾”字视为多音字,误将“乾”字当“干”读,正是由于他忽略了汉字简化的一些基本常识。

对萧乾作为自由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

对萧乾作为自由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

VS
反对全盘西化
萧乾认为,全盘西化会导致文化的单一性 和民族精神的丧失,应该保持文化的多元 性和民族特色。
在文化活动中的表现与贡献
01
文学创作
萧乾在文学创作方面取得了很高 的成就,他的作品充满了对人生 、爱情、社会的思考和探索。
翻译工作
02
03
文化评论
萧乾曾将许多西方文学作品翻译 成中文,为中西方文化交流做出 了贡献。
社会交往与人际关系
wenku.baidu.com社会交往
萧乾与众多文化名人、社会活动家等有着广 泛的交往,如鲁迅、胡适、巴金等。这些交 往对萧乾的思想观念和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 影响。
人际关系
萧乾在人际交往中始终保持着独立和自由的 精神,他与朋友和同事之间的关系始终保持 着友好和尊重。
在社会活动中的表现与贡献
表现
萧乾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如新文化运 动、抗日战争等,他在这些活动中表 现出强烈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情感。
04
萧乾的文化观与文化活动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与观点
批判继承
萧乾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对于传统文化应该批判地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重视文化传承
萧乾认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精神的纽带,应该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
对西方文化的态度与观点
借鉴吸收

萧乾西方文学作品翻译的探索与成就

萧乾西方文学作品翻译的探索与成就

赏。三是直译和意译的关系。直译和意译一向 是翻译界一桩无头公案,公说公有理,婆说婆 有理。在朱光潜看来,翻译的语言和创作的语 言差不多,很多时候就凭的是一种感觉,既要 体会原作者的意思,又能用最精确的语言和
参考文献 [1]刘全福.美学翻译家朱光潜[J].外语教学,2005(3). [2]李斌《. 悲剧论》:朱光潜在国内最早介绍其悲剧 理论之文[J].现代中文学刊,2010(2). [3]侯敏.朱光潜译介西方文论的三大特色[J].天中学 刊,2005(4). ★作者单位:西京学院人文科学系。
事西方文学的翻译工作,并在 1955 年被中国 典雅的语言有一定的出入,这实际上也是翻 《里克科小品选》等,特别是在其八十岁高龄
作家协会吸纳为成员,在这期间萧乾主要从 译规范制约的结果。萧乾归化的翻译思想基 时还翻译了爱尔兰小说家乔伊斯的鸿篇巨著
事的还是国外文学的翻译工作。在 1956 年, 本上适应了其灵活、意译的翻译观。萧乾认为 《尤利西斯》,这令当时世界及中国文坛为之
的翻译家,萧乾先生以其独特的视角及洞察 兰姆姐弟改写莎士比亚作品的思想是一致 1933 年他转入了燕京大学并攻读了新闻学
力观察了西方文化的各个方面,晚年也曾多 的。萧乾最后指出,他的这种翻译方法是西方 专业,并参与其美国教师埃德加·斯诺的短片
次出国进行文化方面的交流,为中外文化交 文学中译本的乐趣所在,在给读者介绍一些 小说《活的中国》的编译工作。1949 年萧乾在

翻译界的亲属们(转帖)

翻译界的亲属们(转帖)

我比较喜欢外国文学,平日也比较关注外国文学作品的翻译出版,慢慢发现在外国文学的研究者和译者中,有很多是夫妻,兄弟,父子以及师生关系。觉得挺有意思的就把我知道的和找到的贴一下,欢迎大家纠错和补充:

作者:沐春风

夫妻关系:

叶渭渠、唐月梅(都是日本文学的研究者和译者)

萧乾、文洁若(萧乾是英国文学方面,文洁若则是英国、日本方面)

赵振江、段若川(都是西班牙语文学研究者、翻译者)

刘习良、笋季英(都是西班牙语翻译)

李文俊、张佩芬(李文俊是英语文学、张佩芬则是德语方面)

斯文、石琴娥(都是瑞典语,丹麦语等北欧文学方面)

杨宪益、戴乃迭(他们涉及的范围较广,杨宪益主要是从英语翻译了一些古希腊、古罗马等作品,夫妻两人合作把中文古典小说诗词等翻译成英文)

梅绍武、屠珍(梅绍武是英美文学翻译屠珍则是英法文翻译,梅绍武还是梅兰芳的二儿子)

林洪亮、文美惠(林洪亮是波兰文学翻译、文美惠则是英语翻译)

冯亦代、郑安娜(都是英语文学翻译,不过郑安娜的译作已经不怎么能见到了)

钱钟书、杨绛(钱钟书主要是《毛泽东选集》、《毛泽东诗词》的英文翻译,杨绛则是英语、法语、西班牙语等文学的翻译,严格来说钱钟书也不算专门的外文翻译)

巴金、萧珊(巴金是英语、俄语翻译,萧珊主要是俄语翻译)

葛雷、梁栋(都是法语翻译,不过据说梁栋不懂法语,出版的书籍只是挂名的,不明真相)

陈恕、吴青(英语翻译,两人同为北京外国语大学的资深教授,在英美文化研究和文学翻译领域广有建树。其中,吴青是冰心的小女儿,她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在中央电视台主持过教英语栏目,而陈恕为美国电影《马西亚诺》、英国小说《坎布尔王国》的做了翻译和注释,还出版了《爱尔兰文学名篇选注》、《爱尔兰文学》、《尤利西斯导读》等一系列优秀作品。两人还翻译了英国百年经典童话丛书《比得兔的世界》)李丹、方于(都是法语译者,《悲惨世界》的译者,此书前4部为李丹译,方于校。李丹去世后3个月,74岁的方于用9个月的时间译完第五部,文字保留了与前四卷统一的风格,署名李丹、方于)

枣核 萧乾

枣核 萧乾
第一部分: (1) 索 枣核
第二部分:(2-4) 见 枣核
第三部分:(6-10) 话 枣核
第四部分: (11) 悟 枣核
自主思考一:如果文章开头这样 改好不好?
• 动身访美之前,一位旧时同窗寄来封航空信, 说到旅居海外的这些年总是想起总布胡同 里的那棵枣树,再三托付我为她带几颗生 枣核。东西倒不占分量,于是我答应她了。
选做题:2、晚上,同窗迫不及待地要将枣核种在花园 里,请将当时的场景描写下来。 要求:运用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
200字左右。
1心上总像是缺点什么2体会出游子的心境3想厂甸想隆福寺4这里一过圣诞我就想旧历年5近来老是想总布胡同院里那棵枣树1手栽杨柳树种睡莲
枣核
作者:萧乾
学习目标:
1、理解本文以枣核设置悬念的巧妙构 思; 2、能结合上下文理解文中饱含深情的 语言; 3、感受海外华人对故土的依恋之情。
Leabharlann Baidu
• 萧乾(1910-1999),蒙古族, 现代作家,翻译家,记者。 是二战期间我国最早在西欧 进行采访的战地记者,也是 赴欧记者中唯一回国定居者。 作者访美回来写成《美国点 滴》,本文就是其中的一篇。 文中的旧时同窗是他的大学 同学高君纯。
随堂练习:
必做题:1、说说你对下面划线词语含义的理解。 ((1)1)、、“这一里…一…过就圣…诞…,”我强就调想了旧思历乡年之。情的浓烈和深沉。 ((2)2、)表、现他了劈游头子就旅问居我海:外“思觉乡不心觉切得,这急花于园倾有诉点思家乡乡之味情。

萧乾萧乾感悟名家经典小说

萧乾萧乾感悟名家经典小说

萧乾-萧乾感悟名家经典小说

书名,萧乾:皈依——感悟名家经典小说。作者,萧乾。ISBN,40686。类别,都市。定价,23元。出版社,京华出版社。出版时间,xx-3-1。装帧,平装。开本,16。

正文介绍。作者:萧乾著。傅光明主编出版社:京华出版社ISBN:40686出版时间:xx-3-1版次:2页数:288装帧:平装字数:190000所属分类:图书>小说>都市。

内容简介。在转瞬即变的时空里。在人生无以反复的过程中。

经典是打败了时间的文字。声音和表情。那些坦诚的语句。那些无畏的呐喊。那些人类精神的思考。唤醒了我们

曾经的期望。萧乾鼓起现在的勇气。不再虚空浮华。怀疑未来。《皈依》是萧乾短篇小说中反宗教色彩最浓重的一篇。描写“救世军”在老北京贫民窟收买人们的灵魂以及觉醒的民族主义者反抗的故事。《皈依》是萧乾根据早年的经历写成的。他是在用个人身受的遭遇来挑战。但他只是拔了基督教的一根毛髭而已。

作者简介。萧乾著名作家。翻译家和记者。原中央文史馆馆长。

于30年代步人文坛。与沈从文被归类为“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在1939年至1946年赴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任讲师。并兼任《大公报》驻英记者。时值二战。他以战地记者驰骋欧洲战场。亲历了:挺进莱茵河。诺曼底登陆。波茨坦公约会议。纽伦堡战犯审判。联合国成立大会等传奇般的历史时刻。是中国唯一经历欧战全过程并写下了几十万字纪实文学的作家和记者。萧乾一生著作甚丰。

青年时代以撰写欧战名篇名重一

时。晚年则因与夫人文洁若合作翻译现代派巨著《尤利西斯》。举世瞩目。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篱下集》。《栗子》。特写集《人生采访》。长篇小说《梦之谷》。萧乾回忆录《未带地图的旅人》。

朱光潜先生对西方美学思想的译介

朱光潜先生对西方美学思想的译介
不 遵 循 语 言形 式 及 风格 上 的 变 通 方 文 学 翻 泽作 品进 入 了一 个 新 的发 展 阶 段
翻译方法。在 翻译西方 文学作品 与 繁荣 时 期 , 翻译 的西方 文学 作 品 也达 萧乾


一 -薹 ■ q
时 , 乾 习惯将 全书 的段 落进 行重 到 了最 高 峰 。萧 乾在 翻 译 的《 萧 莎士 比亚 故事
他学科。 朱光潜先生发表 的最早的译作 , 恐怕 而是抓住难得的宽松的学术环境 ,抓紧完成
在 朱 光 潜 先 生 的 国 学 功 底 是 有 家 学 渊 源 要 数 12 年 发 表 的 《 国对 于 心理 学 之 贡 自己未 竞 的翻译 事业 。 不 到 3年 的时间 里 , 93 各
届 中央委员 ,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委员会委 香港大学毕业,先后在中学和私立学院短暂
9 5 他官 先就 员, 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常务理事 。 朱光潜一生 任教 。12 年 , 费赴 英 留学 , 读 于爱 有 很多 伟 大 的成就 , 中对 西方 美学 的译 介 , 丁堡 大 学 , 习英 国文 学 、 学 和心 理 学等 课 其 学 哲
优 秀 的文学 作 品 , 撰 写 了 30多万 字 的散 图本 的方 式对 原 著 的句 法 与 结 构 进 行 了相 生 异 化 的情 况下 , 乾 持 直 译 与 意 译相 结 并 0 萧

略谈中国翻译研究的局限性及其不成流派的原因

略谈中国翻译研究的局限性及其不成流派的原因
译 理论 的 同 时 .我 们也 应 看 到 .中 国翻 译研 究 与 批评 在 理 论 性上
1 在总体倾向上不善于 上升至理论 .多止于经验体会 . 究其原 因,大约和东方式的模糊思维方式有关。但是 ,如果
有 明显 的局 限 与 偏颇 。钱 冠 连 先生 不 久前 谈 到 .我 国语 言 学 家不 缺 乏理 论 上 的提 炼 ,一 些研 究就 难 以取 得 实 质性 的进展 。比如 对
数 闻名世 界 的翻 译 家 和翻 译 理论 家 。从 玄 奘 到严 复 ,从 林 纾 、鲁 的和 非 学术 的因 素 ,主要 是 洽 学 方法 和 思路 .观 念 上存 在 的 一些
迅 .瞿秋白到傅雷.他们的翻译和翻译思想 “ 至今仍有方法论和 问题 。
价值论的生命力“( 刘宓庆 .19 : i。但是 . 90 i) i 在肯定 中国传统翻
傅 如 i” 不 ; 论 方 法 特征 相似 的若 干研 究 者 所 形成 的群 体 。流 派 的形 成 是研 究 创 造 : 雷 的 翻译 如 临 画 . 伯 乐相 马 ” 重神 似 , 重 形似 ” 深 化 的一 个 表现 .流 派 意 识体 现 了清晰 的 理论 意 识 。 因此 ,某 一 翻译家萧乾 的 翻译好象走钢丝 , 实在艰难… ;郭沫若的 创作
2 在具体方法上不求深入 缺乏严谨精 密的研究精神 .
点到为止 .重视悟性 ,以不言而言之 .这是一种启发式 的教 学方法 , 也是写文章 的一种策略 . 但对于学术研究来说 . 仅仅 点 到”却是远远不够的。问题 总是弄不清楚 .不停地 ” 初探 ” ,结

怀念名记者萧乾老师

怀念名记者萧乾老师

怀念名记者萧乾老师

作者:章瑞年

来源:《对外大传播》2006年第01期

编者按:“历史就像一面镜子高悬在夜空,离它越远就越能看清其轮廓。”走在岁月的长河边,人们往往会愿意停下来,悉心聆听,听山谷的回响,听岁月的回音……

2005年,《对外大传播》刊登了《怀念敬爱的母亲王作民》、《我的中国同事一一陈休征》、《怀念与希望——送别爱老归来》等文章。读者读后纷纷来信,表达了他们的感受,认为这每一篇文章都如同一颗颗闪亮的珍珠,让人感受到岁月的沉淀和理想的润泽。

中国有句古语叫“温故而知新”,我们回忆往事并不是用昨天的历史来桎梏今天的思想。为此,我们开办了“历史回廊”栏目,其目的是通过探寻中国新闻路上前人的足迹,为我们今天的外宣事业找到更清晰的路标。在此,本专栏诚邀广大外宣工作者拨冗撰稿或提供线索和相关信息。

1952年,我第一次看到萧乾老师时,感到非常意外,他不像我想象中洋味十足的那个“二战”时期的《大公报》著名记者,倒像一位在北京常看到的那种极为普通的老工人,平头短发,黑红脸庞,一身灰色布制服。这位集记者、作家、翻译家于一身的人物没有一点架子,待人接物相当随和。1945年日本投降后,我第一次看到上海《大公报》。那时我就知道了萧乾的大名,他经常从英国发回我很爱看的长篇通讯。

1952年,我被分配到国际新闻局《人民中国》杂志编辑部担任秘书兼编辑,而萧乾是这本杂志的副总编辑,我们同在一个办公室。认识之初,当他知道我刚从大学新闻系里出来,新走上工作岗位,便对我说:“以后你跟我学吧,包你进步很快。”有这样的名师指点我感到十分幸运。从此,我们之间不仅是上下级关系,而且还有一层师生关系。

基于语料库的萧乾翻译小说欧化研究———以《大伟人江奈生.魏尔德传》为例

基于语料库的萧乾翻译小说欧化研究———以《大伟人江奈生.魏尔德传》为例

V o 1 . 3 6 No . 1
2 0l 4年 1月
J a n .2 0 1 4
基 于语料库 的萧乾 翻译小说 欧化研究
— —
以《 大伟人江奈生 ・ 魏尔德传》 为例
张 帆
( 江苏 师范大学 外国语 学院 , 江苏 徐 州 2 2 1 l l 6 )
摘要 : 汉 语 语 法 的 欧化 , 可 说 是 汉语 语 法 史上 的 一 桩 大 事 。 笔 者 选取 萧乾 独 立 翻译 的《 大伟人江奈生・ 魏 尔德 传 》 和
( 一) 词汇 层面
1 . “ 洋” 化 的称谓
“ 洋” 化 的称 谓 , 顾名思义 , 是 指 一些 自古 就 在
我 国文 化 中存 在 的称 谓 , 后在使用过程中 , 尤 其 是
在 新 文化 时 期 , 因为在 翻译 过 程 中 为 了对应 某 些 英
收稿 日期 : 2 0 1 3 — 1 1 - 2 4
内进 行 适 当的调 整 和 创 新 , 不仅是可以的 。 而 且 也 是 必要 的 。
关键 词 : 翻 译 小说 ; 欧化 ; 萧乾; 《 大伟 人 江 奈 生 ・ 魏 尔德 传》
中 图分 类 号 : H3 1 5 . 9 文献 标 志 码 : A 文 章编 号 : 1 0 0 1 — 5 7 4 4 ( 2 0 1 4 ) 0 1 - 0 1 8 2 - - 0 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萧乾先生的翻译工作始于 1931 年,他与美国人威廉.安 澜(William D.Allen)编辑《中国简报》(China in Brief),翻译 了闻一多、徐志摩、鲁迅、沈从文、郭沫若等作家的诗歌和散 文,向西方读者介绍中国现代文学。 在 60 多 年 的 文 学 生 涯 中,萧乾先生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翻译遗产,其主要译作有 《大 伟 人 江 奈 生·魏 尔 德 传 》《好 兵 帅 克 》《莎 士 比 亚 故 事 集 》 《弃 儿 汤 姆·琼 斯 的 历 史 》《里 柯 克 作 品 选 》《培 尔·金 特 》《尤 利西斯》等。 在萧乾先生的所有译作中,《尤利西斯》的翻译 最受瞩目。 萧乾夫妇是在他年届 80 高龄时开始翻译这部世 界文坛上具有广泛影响的意识流开山之作的,历时 5 年,才 完成了对该书的翻译。 其精神毅力,令世人为之叹服。 “该书 的出版填补了我国外国文学翻译史上又一项空白, 在国内 外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1]
第 33 卷 第 4 期 2012 年 4 月
赤 峰 学 院 学 报( 汉 文 哲 学 社 会 科 学 版 ) 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Soc.Sci)
Vol. 33 No.4 Apr. 2012
萧乾翻译思想探析
王彬
(淮北师范大学 大学外语教育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关键词:萧乾;翻译思想;探析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2)04-0163-03
20 世纪的中国文坛曾涌现出一大批集作家与翻译家与 一身, 且在创作与翻译方面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的杰出人 才。 如林语堂、朱湘、胡适、鲁迅、梁实秋、茅盾、闻一多、郭沫 若、王佐良、吕叔湘、萧乾、季羡林等。 他们边创作、边翻译, 使得创作和翻译互相补充,相得益彰。 他 们 为 20 世 纪 中 国 文学和翻译事业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同时也 在中国文学史和翻译史上留下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萧乾 (1910-1999)先生是他们中的一位优秀代表。 萧乾先生集记 者、作家与翻译家与一身,他在中国文学史上和中国翻译史 上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 163-
萧乾先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的文学翻译标准观在翻译方法上也有所体 现。 萧乾先生主张:“不要硬译,译文要合乎中文语法。 我们 讲忠实,是忠实于精神,绝不仅是文字本身。 只忠实于原文 有时会闹出笑话的。 在翻译小说、戏剧等作品时,首先应该 掌握原作的内涵。 ”[6]萧乾先生反对“硬译”的译 法 可 以 在 其 翻译的小说、散文、诗歌中得到体现。 比如,萧乾先生译的 《好 兵 帅 克 》是 从 英 译 本 转 译 来 的 ,在 英 译 本 中 多 次 出 现 sir 这个单词。 萧乾先生在翻译时没有硬译成“先生”,而是译为 “报告长官”。 这种译法使军营的气氛跃然纸上,做到了忠实 于原作的精神,而不是死抠字眼的“硬译”。
摘 要:萧乾先生不仅有着丰富的翻译实践和数量不菲的翻译佳作,而且对文学翻译有着深刻的的感悟和见解。萧乾先 生的翻译观源于自己长期丰富的翻译实践,是对其翻译经验的有益总结。其翻译思想主要涉及翻译标准、翻译风格、翻译题材 和翻译与创作的关系等。在翻译题材上,提倡选定自己最喜欢的作者;在翻译标准上,认为首先是看对原作感情(而不是字面 上)忠不忠实;在翻译风格上倡导译书要表现原作的风格;在翻译与创作的关系上,认为翻译与创作是一家,是促进文学繁荣 的两个翅膀,不存在谁高谁底的问题。萧乾先生的这些翻译思想高屋建瓴,内涵丰富,对我国翻译理论研究和翻译事业的发展 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而,与萧乾先生在中国翻译史上的重要地位不符的是,萧乾 先生的翻译思想在学术界鲜有人关注。 本文拟结合萧乾先 生的翻译实践,从翻译标准、翻译风格、翻译题材和翻译与 创作的关系等方面对萧乾先生的翻译思想进行探析, 以期 能使学界对萧乾先生的翻译思想有更为清晰的认识。
一、翻译标准与翻译方法 在中外翻译史上, 许多学者都从不同角度提出过对翻 译标准的看法,在国内,影响最大的是严复的“信、达、雅”的 翻译标准。 关于翻译标准,萧乾先生认为“作为一种文学工 作,翻译既有别于其它文字工作—比如创作,而它本身也有 其复杂性。 仅就笔译来说,它就与其他种类的翻译(比如科 技)大不一样。 所以用文学笔调去译科技文章必然会南辕北 辙,大闹笑话,反之也是这样”[2]。 萧乾先生 有 时 用 温 度 来 区 别文学翻译和科技翻译。 科技翻译是冷的,容不得灵活。 文 学翻译是热的,(“热” 指的是情感), 而译诗是热度尤其高 的。 因此科技翻译只能也只准许照字面译,而文学翻译不能 限于字面[3]。 谈到翻译标准,萧乾先生认为“衡量文学翻译的 标准首先是看对原作在感情(而不是在字面)上忠不忠实, 能不能把字里行间的(例如语气)译出来。 倘若把滑稽的作 品译的一本正经,毫不可笑,或把催人泪下的原作译的完全 没有悲感,则无论字面上多么忠实,一个零件不丢,也算不 得忠实”[4]。 萧乾先生的文学翻译标准突出了 对 “信 ”的 理 解 与强调,但在翻译实践中,他并没有因为强调“信”而忽略了 “达”与“雅”。 萧乾先生的文学翻译要忠实于原作的精神的 观点得到广泛的认同。 比如孙艺风教授就指出:“文学翻译 目的绝不仅只是译义,故也就不能简单的意译,需充分考虑 到审美文化的差异,小心谨慎地进行文化移植,对意象解构 的调整与整合,对审美效果及体验的传递和重构,都不可随 意处理。 翻译做到准确传神的表述十分重要。 ”[5]
二、翻译风格 文学作品是社会生活在作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 因此 作者个人的价值观、艺术观、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必然会影 响文学作品风格的形成。 《辞海》中对风格的定义是:“作家、 艺术家在创作中所表现出来的创作个性和艺术特色。 具有 主客观两个方面的内容。 主观方面是作家的创作追求,客观 方面是时代、民族乃至文体对创作的规定性。 ”[7]文学术语词 典 (A Dictionary of Literary Terms) 中 对 风 格 的 定 义 是 : Style is “the characteristic manner of expression in prose or verse; how a particular writer says things. The analysis and assessment of style involves examination of a writer’s choice of words, his figures of speech, the devices( rhetorical and otherwise), the shape of paragraphs—indeed, of every conceivable aspect of his language and the way in which he uses it.”[8] 翻译的风格不同于一般的作品风格,它 关注的是在对原文风格分析的基础上, 使译文风格适应与 原文风格。 在西方翻译理论中,作为原则正式提出翻译风格 问题的是泰特勒(Tytler. A. F)。 他在 Principles of Translation 中提出了 “翻译三原 则 ”, 其 中 之 一 是 “That the style and manner of writing should be of the same character with that of the original(译文的风格和表达方式应与原文具 有 相 同 的 特 性 )”[9]。 萧 乾 先 生 非 常 重 视 翻 译 的 风 格 。 他 在 1986 年 9 月 18 日 给 符 家 钦 的 信 中 指 出 :“写 作 应 有 个 人 风 格,译书则应表现原作风格。 所以语言、格调,得随作品而 异。 ”[10]在 1987 年 11 月 25 日致符家钦的信中写到:“我认为 既然是翻译,不是创作,即应尽可能地用中文表现原作的风 格(同时又符合本国语法)。 ”[11]萧乾先生在自己长期的翻译 实践中也始终践行着自己的翻译风格观。 “我译什么,不是 用自己的 style,而尽量表现原作的 style。 这是我很着重的一 点。 故莎剧中我尽量使用孩子语言,而译 Fielding 时,有时又 不能不文绉绉。 ”[12] 三、翻译题材观 选择什么样的作品进行翻译是每位译者都要面对的问 题。 近代以来,在翻译题材的选择上,由于受到“文以载道” 的传统观念的影响, 很多译者主要关注作品是否能反映社 会问题和推动社会进步。 比如“五四”时期,译者对意识形态
在长期丰富的翻译实践中,萧乾先生一边翻译、一边思 考, 对文学翻译积累了一些感悟, 并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观 点, 为我国翻译事业的发展和翻译理论研究做出了杰出的 贡献。 从萧乾先生的《漫谈文学翻译》《文学翻译琐忆》《为翻 译界呼吁》《谈谈文学翻译》《关于外国文学》 等文章中和他 的一些书信中, 我们可以领略到萧乾先生的翻译思想。 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