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定位与办学导向_练琪
区域经济视野下高职高专院校英语学科发展
浅析区域经济视野下高职高专院校英语学科发展摘要:高职高专教育主要培养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在中原经济区崛起的历史时机,高职高专院校应该以区域经济发展趋势为标杆,适时调整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等以满足区域经济发展对外语人才的需求,这是河南省高职高专院校英语学科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区域经济;高职高专院校;英语学科高等教育的三大职能分别是教学、研究和社会服务。
高职高专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培养以市场为导向的实用型人才。
这些人才直接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为产业发展服务,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生力军。
因此,高职高专教育应该按照区域经济发展方向来调整自身的办学方向,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高等职业院校要及时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学校的办学条件,有针对性地调整和设置专业。
由此可见,一方面,高职高专院校在专业设置与调整方面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基础,并且这个市场并非仅指全球化大市场,更重要的是和毕业生就业去向密切相关的区域经济市场;另一方面,高职高专院校要根据学校的办学条件有针对性地调整和设置专业,即院校要充分利用优势教学资源来调整设置专业而非盲目地追求所谓的大而全。
因此,高职高专需要将主要精力放在研究区域经济发展态势及其所需人才结构方面,并结合院校自身的学科特色来调整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高专英语学科的改革也必须服务于区域经济建设,满足行业、企业对英语人才的要求,强化就业导向和能力本位。
不仅要培养英语实用技能,提高其使用英语从事生产和业务活动的能力,更要培养具有各种专业背景的英语人才。
高职高专英语学科的发展必须面向职业岗位群,将英语听说读写译五项基本语言技能和各种专业背景相融合,努力培养出精英语、懂专业、通商贸的外语人才。
在中原经济区崛起的背景下,以河南为代表的中原地区的产业结构正逐步向第二、第三产业过渡,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也对高职高专院校的英语学科建设提出新的要求。
课程地位、培养目标、课程理念、课程功能
课程地位、培养目标、课程理念、课程功能一.课程地位、培养目标定位:职高英语教学首先应该是一门“为专业技术理论课服务”的基础课程。
我们要为国家培养的是高素质的技能人才,而职高学生绝大多数没有“大学文化氛围熏陶”的机会,因此在职高学习过程中有必要进行基本的文化素养的培养。
那么,随着世界的全球化,英语基础课与专业课有着许许多多的内在联系。
专业课的教与学,在一定程度上对英语有依赖性。
离开英语课的密切配合,专业课的教与学,很难取得满意的效果。
所以应摆正英语课的位置。
并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学好英语对自己以后的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培养目标:职教英语课程应该从实际情况出发,针对职校学生课程基础差、学习能力弱、学习目的不明确的现象,以及职业教育的不同培养目标,即两个“应试”──市场和升学考试的需求,采用模块的形式,从而体现课程的结构化、功能化和实用化的特点,实现课程价值的不同取向:为专业服务,为升学需要服务,也为终身学习服务,从而一方面为企业输送合格的应用型劳动者,另一方面也为高校输送合格的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学习者。
二.说教材我们学校现在使用的是浙江省中职教材《英语》依据教育部2009年颁布的《英语新大纲》编写,供浙江省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作为文化课教材使用。
本套教材共有四册,以分层教学为统领,以主题教学为主线,以单元教学为框架,每个单元有上个板块(Section A、 Section B and Section C),每个板块均贯穿培养听、说、读、写能力的目标,又各自有侧重的分目标。
三个板块按梯度分层教学的知识要求:Section A 和Section B 是必修板块,Section C 为高考升学班学习板块。
本套教材的特点:1.面向全体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与初中英语教学相衔接,紧扣新大纲;2.教材内容设计生活化,重视分层教学,重视学生个体发展;3.教材选材多元化,并与时俱进,注重趣味性和知识性有机结合;4.教学活动任务链层层相扣,每个活动均为主要学习文本进行铺垫,使学生的学习水到渠成;5.教材实用性和科学性并重;6.教材给教师提供了更大的教学空间和自主发挥的弹性。
高等职业院校课程建设标准
高等职业院校课程建设标准本标准制定的依据:1. 《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教高[2004]1 号)2. 《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04]12 号)3.《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教高[2006]14 号)4.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 号)5. 《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教高[2008]5 号)一、课程建设标准制定的目的及意义课程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
为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 号)和《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教高[2006]14 号)文件精神,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升教学质量,在专业建设的基础上,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力度,建设一批能体现职业岗位需求、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优质核心课程。
结合学校实际,特制定本课程建设工作标准用以指导课程改革与建设工作。
二、课程建设的内容课程建设的内容主要包括: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和教学组织、课程资源开发、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实践教学规划与建设、教学团队建设、课程特色与创新等。
(一)课程设置课程设置包括课程定位以及课程设计的理念与思路。
1. 课程定位结合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清晰地描述出课程的性质、作用和课程目标。
具体工作有:,确定本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1)在专业人才能力分析的基础上中的地位与作用,即本课程所承担的能力培养任务,包括知识目标、专业能力目标、方法能力目标和社会能力目标。
在描述时应表达“会用⋯⋯知识做⋯⋯事情”的具体要求。
通常采用的动词有:操作类:操作、采集、配置、标定、使用、挑选等;程序类:、录摘读排序、连接、制造、调整、准备、安装等;理会类:理会、阅、布置等;寻找等;解决问题类:计划、设计、排除、估算、计算、选择管理组织类:组织、管理、指导、协调、监控等。
第三章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第三章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教学目标1.理解确定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依据;2.理解和掌握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定位及其基本内涵;3.领会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策略。
所谓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就是通过职业教育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
培养目标规定了对受教育者培养的方向、规格与内涵,是职业教育实践活动的出发点,也是检验职业教育实践活动是否富有成效的标准。
第一节确定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依据一个国家的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必定是其一定生产力发展水平上的社会经济状况对一定层次、一定规格人才需求的一种主动反映,在形式上它又是某一类型学校的办学性质与教学任务的集中体现。
因此,在确定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过程中,必须认真分析、研究对培养目标有着制约和影响的种种因素,尤其是国家相关政策、社会经济、产业结构以及人才使用等方面的因素,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确定。
一、党和国家的法律和教育政策法律和政策是影响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基本因素,这些路线、方针和政策是根据国家的政治、经济要求,为实现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而制定的,其中有关教育的政策和法规主要是为了实现教育目的而制定的,其内容包括教育的指导思想、人才的培养规格及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等。
教育政策是一个国家依据一定历史时期的教育基本任务、基本方针制定的,同时,教育政策又是教育法规制定的依据。
我国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已经颁布了一系列的教育政策文件和教育法规,成为各级各类教育确定自身培养目标的重要依据。
职业教育作为我国大教育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确定具体培养目标时,要以这些教育政策及法规为依据,1996年颁布并实施的《职业教育法》指出:实施职业教育必须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传授职业知识,培养职业技能,进行职业指导,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社会用人制度对于实施素质教育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改革用人制度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当务之急。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定位与思考
高职教 育作 为社会 经济 发 展 的产物 。经 过近 二十年 的 历程 ,我 国高职教育 已经进 入 了改革 和发展 的重要时期 。前 不久 ,教育 部明确 地提出,高等职业 教育基本 学制逐步 由三年过渡 为两年 ,以两 年制为 主,这 一意见 的出台引起 了社会的广泛 关注 。学制 改革是否意 味着高 职培养 目标的改变 呢 ?此 问题 引发 了笔 者的思考 ,以下就通过 高职教 育 关键 因素 的分析 ,对 高职学制 改革 中培养 目标 的定位进 行探讨 。 关 键 因素 一 :教 育类 型 与层 次 高 职教 育 是高 等 教育 的 重要 组成 部 分 ,属 于 高等 教育 的 范畴 。 随着现代 社会的快速 发展 ,特别是 中国加入 W O之后 ,高等职业教育 T 必然要 与国际接 轨。采用 I C D标准 ,有利 于明确高职 教育 的定位 , SE 也便于 国际间 的交流 和 比较 ,因而我 国高职教育 的教育类型和层 次的 定位也就 非常 明确 了。前不 久,教育部 等七部委根 据当前我 国经 济的 发展情 况,特别是 劳动力市场 人才的需 求状况 ,提 出了高职教育 学制 改革 ,高等职业 教育基 本学制逐步 由三年 过渡 为两年, 以两年制为主 。 高职教育 学制改革后 ,我 国的高职 教育 与 I C D 准的衔接将会 出现 SE 标 以下 问题 : 1 课程学 习时 间:作为高等 教育 的第一阶 段 ,I c D B的课程 . sE5 学 习时间通常为 2 ~3年 ,周期较 短。学制改革不应强调课程学 习的持 续 时间,应根 据具体专业 课程 的要求加 以区分 ,特 别是如果实行 学分 制 ,高 职教 育 的 学 习时 间 可 能还 要 适 当 拉长 。 2 .学历层 次与课 程计 划 :学 制 改革后 ,专业 学 习的年 限基 本 固 定 , 高职 教 育也 就 仅 限 于专 科 层 次 ,相对 单 一 。高 等职 业 教 育培 养 的人才具有 技术型和应 用性 的特 点 ,它要 求培养对 象具有特 定职 业 或 岗位 群 所 需要 的综 合 能 力 ,具 有 将 设计 、规 划 、 决策 转 化 为现 实产 品的职业 能力 ,课 程计划 的 不完整将 使得 培养对 象 的能力下 降, 高职教育 的所 制订 的培养 目标也就 不能充分 实现 了。同时 ,学制 的缩 短使得高等职 业教育通 向更高层 次的教育 出现 困难 ,主要 问题还 是课 程计划的完成情况及课程计划 的衔接, 国家在此方面还 没有 明确意见 。 笔者认为 ,高等职业教育 的出 口应当多元化 ,不仅要 面向劳动力市场 , 同时也要 面 向高层 次的学 历教育 。 3 .入学条件 :I C D5 S E B的入 学条件 为达到 I C D B ( S E 3 中等 教育 B )或 I C D A( 类 S E 4 非高等的中等后教育 A )要求 。具体来讲 ,高职 类 教育 的生源分 为两类 ,一类是经 过具有职业 导 向课程 学习 的高 中毕业 生 ,一类 是经 过非高等 的中等后 教育 的毕业生 。而 我国的高职教 育的 生源不仅 包括 以上 两类 ,还包括 了达 到 I CE 3 S D A要求 的毕业生 ,比 I C D标 准范围更大 。高职教育 强调理论 与实践并 重,但随着入 口的 SE 扩大 ,高职教 育人才培养 的压力 也随之增 大 ,面对 不同层次不 同数量 的生源各 高职 院校在课程 计划 、教学组织 、师资 队伍 、资源利用等方 面面临诸多问题 ( 当然也有解 决之道 ,如分层教 学法 就非常典型 ) ,学 制改革后 以上 问题将更 为突 出,因此高职 教育学制 改革中配套机 制应 当尽快完 善, 以便各 层次 的教育更 好地衔 接 。 关键 因素 二 : 社会 功 能 与作 用 高职 教育 是 现代 社 会 高度 发 展 的产 物 ,随着 社 会 经济 的 发展 , 特别是全球经 济一体化趋 势 的加 快,劳 动力市场对 人才的需求 日趋多 元化 ,社会不 仅需要学术 型 、工程 型的人才 , 同样也 需要技术型 、技 能型的人才 ,前者的培养 由普通 高等教育完 成 ,后者 由高等职业 教育 和中等职业教 育来完成 ,这些培养 任务通过 制订不 同的培养 目 来进 标 行 定位 和 区分 。 众 所 周 知 ,技 术 型 人 才 具 有: 设计 、 规 划 、决 策 转 化 为现 实 产 品 的职业 能力 , 以掌 握 理论 技术 为主 ,智力 因素 占主 导地位 ,而 技 能型人才不具各 应用科学 原理来 是组织生产 和指导 工作的能力 ,他 是 通过 长 期生 产 实践 而 获得 实 践经 验 技术 , 以掌 握 经验 技 术 为主 ,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及培养规格特点探讨汤佩铮上海第二工业大学 (本文摘自《高中后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1997年第1期)目前高职已从讨论推向实践,但对什么是高等职业教育,什么是高职的特点,仍颇多争议。
有的认为高职就是职业岗位的针对性强、学生毕业上岗后上手快;有的认为高职就是培养技能性的实用人才或操作人才;有的认为高职就是培养知识结构横向拓展而非纵向深化的人才……。
以上种种说法从不同侧面描绘了高职的某些特点,但并非其本质特征。
决定教育类型、层次的是对应培养人才的类型与层次,当然这是就培养目标而言的,并不意味此类教育的学生毕业后只能从事此类工作,因此把握高职的本质特征应从研究培养目标入手。
目前对于高等职业教育在名词概念上颇多争论,各国此类教育的名称也各不相同,此类争论可暂时搁置。
但有一点基本上取得共识,即单一类型的高等教育无法满足社会多样化的人才需求。
随着经济、科技、社会的发展,世界各国都形成了两类高等教育。
一类侧重培养学术水平较高的研究、教学及规划、决策、工程、设计等人才;另一类主要面向企业,培养在基层第一线从事与生产过程(或流通、服务等)直接有关的技术工作的人才,包括技术人员、经营管理人员、业务人员及部份智能型操作人员。
此类教育不论其名称如何,实质上属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性质。
由于这两类人才所承担的任务不同,其规格特点与培养模式亦不相同。
我国的高等教育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基本上沿袭前一类高等教育的培养模式,培养人才的规格与各行各业第一线技术人才的实际要求脱节,企业有意见,学生也苦恼,这就是在我国要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性质的高等教育(我们姑且称之为高职)的根本原因。
在我国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主要通过现有高等教育(主要是专科层次)的教学改革来实现,教学改革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就是探索有效地培养社会急需的另一类人才的教学模式,为此首先要研究此类人才与前一类人才的区别何在,其培养规格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两类高等教育培养模式主要的区别在于:前一类高等教育基本上按照一定的理论体系,以学科为核心来组织教学,把传授系统的理论知识作为组织教学的出发点、教学过程的主线、质量考核的主要标准;后一类高等教育主要按照社会的实际需求,以能力为本位来组织教学,即把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职业能力作为组织教学的出发点、教学过程的主线、质量考核的主要标准。
高职院校办学定位
高职院校办学定位高职院校办学定位人才培养模式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地推进了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弥补了我国高等教育结构单一的局面,教育教学质量逐步得到社会的认可。
但是,目前部分高等职业院校不安于高职高专的办学层次、照搬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缺乏办学特色,已成为制约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健康、持续发展的瓶径。
笔者认为归根到底是办学定位的问题,高职院校要想摆脱办学中的困境,核心问题就是要准确定位。
那么,何谓高职院校办学定位?高职院校办学定位,是指高职院校以自身办学条件、办学职能、社会需要及大众期望为导向,结合国家和地方相关政策法规与教育发展规划,进行科学分析与比较,准确把握自身角色,为学校发展确定方向、目标、任务等而进行的一系列前瞻性战略思考和规划活动。
1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办学定位存在的问题1.1产学研合作关系不紧一些高职院校在产学研合作方面开展了积极探索,取得了一些成果和经验,但产学研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仍显不足,主要表现在:校企合作大都呈现单向需求,缺少有机互动,而且还局限在提供实习实训场所和聘请师资等方面;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和运行机制没有切实建立起来,共同发展、实现双赢的局面远未形成;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还比较单一且居于浅层。
此外,校企合作还明显地受到行业特点和区域经济的制约,体现出行业性和区域性的不平衡。
正是由于校企合作的种种缺陷,造成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出现学科型教育偏重,教学计划、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都搬用本科院校,在办学发展上沿袭或照搬普通高校办学模式和发展形式的做法,以及偏离高职教育的使命,追求“专升本”升学率,教学要求和追求目标偏重于保少数学生的“专升本”或寻求办学升格及转型。
同时将产学研结合片面理解为资源共享的手段和利益互惠的渠道,而忽略它在办学思想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深层价值。
而这种价值也是高等职业教育区别普通高等教育、高等职业院校区别于普通高校的根本所在。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与定位
⾼职教育⼈才培养⽬标与定位2019-07-28摘要:发达国家⾼职教育⼈才培养⽬标与定位的经验对于我国⾼职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作⽤。
发达国家⾼职教育⼈才培养⽬标与定位的经验主要体现在⼈才培养⽬标的定位较为准确、重视各类职业教育⽴法和重视与各级各类教育的衔接三个⽅⾯。
关键词:发达国家;⼈才培养⽬标;经验;启⽰1发达国家⾼职教育⼈才培养⽬标与定位的经验发达国家的⾼职教育相对于我国不管是⼈才培养的⽬标还是定位都较为成功,⽽这些成功的经验对我国⾼职教育的发展与改⾰都具备重⼤的借鉴意义。
1.1⼈才培养⽬标的定位较为准确随着国际市场竞争环境的⽇益严峻,各国都开始不断开发与应⽤新技术与新设备,这对职⼯的知识结构与技能提出了新的更⾼的要求。
因此,职⼯教育被放在了⼗分重要的位置,引起了多⽅的⼴泛关注,与此同时,以职⼯教育为主的职业教育得到快速发展,且发展势头⼀⽚⼤好。
其中⿇省理⼯学院莱斯特•瑟罗就指出:⼀个国家竞争⼒的提⾼,⼈才与技术⽐资⾦与⾃然更为重要。
⾼职教育培养的⼈才不论是理论知识还是实践能⼒都应该⽐中专强,并且具备突出的新技术开发能⼒、⽣产运⾏能⼒与组织管理能⼒。
例如,德国⾼职教育定位的⼈才培养⽬标为实⽤性职业技术⼈才,其中《德国⾼等专科教育发展协定》(1968年)规定,⾼等专科教育是完整的⾼职教育。
与普通⾼等学校的⼤学⽣相⽐,接受过⾼专教育的学⽣其专业理论知识稍有⽋缺,但在实践与应有能⼒⽅⾯具备突出的优势,由此,他们是⼀类既具有基础理论知识,⼜具有较强实践能⼒的职业技术性⼈才,且在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的转换中起到桥梁式的作⽤,⼜称为中⾼级技术⼈员。
该类型的⼈才适应了当今⼯业与科技的发展,也满⾜了⽤⼈单位的需求。
1.2重视各类职业教育⽴法1862年《莫雷尔法案》的通过标志着美国职业教育正式纳⼊⾼等教育的范畴。
1963年,美国制定了《职业教育法》以保证和巩固职业教育的地位;1994年,美国的克林顿总统⼜将《学校—⼯作多途径法案》与《2000年⽬标:美国教育法》签署了,这进⼀步推动了美国职业技术教育的改⾰。
高等职业教育理论
高等职业教育理论高等职业教育理论10.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是什么?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技术应用性人才为目标11.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宗旨是什么?答:办学宗旨主要是: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就业竞争力、就业率。
12.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基本思路是什么?答:以教育为先导,以教学改革为核心,以教学基本建设为重点,注重提高质量,努力办出特色。
13.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是什么?答:以培养高等技术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毕业生应具有适度的基础理论知识、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较宽的知识面、较高的综合素质;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并在教学计划中占有较大比重;"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高职高专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学院与社会用人部门结合、师生与实践劳动者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是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
14.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意义?答:把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使我国经济建设切实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具有重大的意义。
15.高等职业院校的根本任务是什么?答:高等职业院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
16.教高[2006]16号中要求高职毕业生取得"双证书"的人数最低比例是多少?答:80%。
17."十一五"期间,国家将启动建设多少门精品课程?多少种规划教材?多少所示范性院校?答:1000门工学结合的精品课程,3000种规划教材,100所示范性院校18.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是什么?答:是课程建设与改革。
(它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19.高等职业院校课程建设和改革的方向是什么?答:高等职业院校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什么?
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什么?
培养目标:主要是使求学者获得某一特定职业或职业群所需的实际能力(包括技能和知识等),提供通向某一职业的道路。
培养目标一直在变,从开始提出的“技术型人才”、“应用型A才”到后来的“实用型人才”,再到现在提出的“高技能人才”。
高职培养的人才类型是实用型、应用性,与普通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是有差异的;人才层次是高级专门人才,比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的人才的素质要高(如比技术员高一层次的高级技术员),
即现在提出的所谓高技能人才:工作内涵是将成熟的技术和管理规范转变为现实的生产和服务;工作场合和岗位是基层第一线。
扩展资料
高等职业教育与高中后职业教育所谓高中后职业教育,顾名思义是在高中教育基础上所进行的职业教育,它只需满足简明判据中的条件1即可,故而其外延远远大于高等职业教育。
高等职业教育与高级职业培训要区分这两个概念,首先要区分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
从广义上来讲,职业教育可以包容职业培训;而就狭义而言,二者应是并列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度-高等职业教育
1。
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
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人才培养目标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人才培养质量和规格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阐述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1. 总体要求根据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总体要求,高等职业教育应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紧密结合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2. 人才培养理念高等职业教育应贯彻“以人为本、学生中心”的教育理念,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尊重学生兴趣特长,激发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具备良好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的技术技能型人才3. 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高等职业教育应根据行业需求,灵活调整专业设置,构建与产业紧密结合的课程体系课程设置要突出实践性、应用性和创新性,注重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 教学方法与手段高等职业教育应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5. 师资队伍建设高等职业教育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引进和培养一支具备丰富实践经验、较高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加强教师企业实践和国外研修,提高教师综合素质6. 学生管理与服务高等职业教育应加强学生管理与服务,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提供全面的学生发展支持,如创业指导、就业服务、产学研合作等,帮助学生顺利就业和创业7. 质量保障与监控高等职业教育应建立健全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加强对人才培养过程的监控和评价,确保人才培养质量同时,加强外部评价,接受社会监督,不断提高办学水平8. 国际化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应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和资源,推动专业标准、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的国际化,培养具备国际竞争力的技术技能型人才9. 终身教育与培训高等职业教育应发挥资源优势,积极开展终身教育与培训,为广大学习者提供灵活、便捷、高质量的学习服务,助力学习者不断提升自身素质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应体现在办学理念、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师资队伍、学生管理、质量保障、国际化发展、终身教育等多个方面,以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发展对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本文将从多个维度探讨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路径1. 人才培养目标的精准化高等职业教育应根据市场需求,精准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同时,强化学生的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使学生在专业知识、技能和素养等方面全面发展2. 产教融合的深入化高等职业教育应深入推进产教融合,与行业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通过引进企业项目、建立实训基地等方式,让学生在实际工作环境中学习和实践,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课程体系的模块化高等职业教育应构建模块化的课程体系,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素质教学有机结合理论教学以够用为度,注重深度和广度;实践教学则以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为主,注重实践性和创新性;素质教学则关注学生职业道德、人文素养等方面的培养4. 教学方法的创新化高等职业教育应创新教学方法,采用项目驱动、案例教学、工作过程导向等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同时,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如网络教学、虚拟现实等,提高教学效果5. 师资队伍的多元化高等职业教育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引进和培养一支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教学能力的教师队伍同时,鼓励教师企业实践、国外研修等,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6. 学生管理的个性化高等职业教育应实施个性化学生管理,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尊重学生兴趣特长,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发展支持同时,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7. 质量保障体系的完善化高等职业教育应建立健全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加强对人才培养过程的监控和评价同时,加强外部评价,接受社会监督,不断提高办学水平8. 国际化发展的拓展化高等职业教育应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和资源,推动专业标准、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的国际化同时,加强学生交流,培养具备国际竞争力的技术技能型人才9. 终身教育与培训的普及化高等职业教育应发挥资源优势,积极开展终身教育与培训,为广大学习者提供灵活、便捷、高质量的学习服务同时,加强与企业、社区等合作,推动学习成果的认证和转换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发展,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探讨和实践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应用场合1.教育政策制定:此文章可用于教育管理部门在制定高等职业教育相关政策时的参考,确保政策符合人才培养的实际情况和需求2.学校发展规划:高等职业院校在制定学校发展规划时,可以依据此文章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实施路径3.教学改革研讨会:在教学改革研讨会上,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可以以此文章为基础,讨论和实践教学方法的创新和改革4.课程设计与教材开发:教师和教育机构在设计课程和开发教材时,可以参考文章中关于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的建议5.教师培训与职业发展:教师培训部门可以使用此文章来设计教师培训计划,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学能力6.学生职业规划:学生可以以此文章为指导,了解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为自己的职业规划提供参考7.社会评价与监督:社会公众和评价机构可以依据此文章对高等职业教育机构进行评价和监督,确保教育质量注意事项1.结合实际需求:在应用文章时,需要结合当地和行业的具体需求,调整和优化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2.注重学生主体性:在教育实践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求,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3.平衡理论与实践:在课程设置和教学过程中,要平衡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确保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操作中4.师资队伍建设: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注重教师的实践经验和教学能力,提供教师培训和发展的机会5.质量保障体系:建立健全的质量保障体系,定期进行教学质量评估,确保人才培养质量6.国际合作与交流:在人才培养中,要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引进国际先进的教育资源和理念,提升教育国际化水平7.终身教育理念:将终身教育理念融入人才培养过程中,鼓励学生持续学习和自我提升8.隐私保护与信息安全:在应用文章时,要注意保护学生和教师的个人隐私信息,确保信息安全9.遵守法律法规:在实施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时,要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确保教育活动的合法性通过以上应用场合和注意事项的指导,可以更好地应用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推动教育实践的创新和发展。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人才的需求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中国特色的教育形式,在培养职业人才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然而,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与传统高等教育有所不同,其着眼于培养素质与技能兼备的应用型人才,旨在满足市场经济对多层次、多样化的人才需求。
本文将解析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内涵和特点,以期为该领域的发展和实际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内涵1.全面素质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一方面注重技能的培养,另一方面注重素质的提升,包括思想素质、人文素养等多个方面。
这里的素质教育是指将学生的灵魂、思想、精神培养得更加健康完整,使其在职业发展的同时能够成为品德高尚、思想开放、社会责任感强的人才。
2.职业能力培养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另一个核心目标是培养职业能力,以满足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
这里的职业能力,指的是学生在具体岗位上所需具备的技能与知识,使之成为一名具有一定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的实践型人才。
3.应用型人才培养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强调培养应用型人才,其目的在于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一定职业技能、可以胜任实际工作的社会角色。
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另一个作用是促进学校与用人单位的紧密联系与合作,增强学校的社会认知度和社会声望。
4.实践能力培养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应用型人才的关键在于实践,而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磨砺自身,提高实践经验以及总结实践经验,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
二、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特点1.实用性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特点在于突出实用性,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与实际生产、管理、服务等领域的人员进行交流,并将学校所学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深化学生对职业的熟悉度与了解度,增强学生在职场中的竞争优势。
2.市场化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利用市场的力量,以学生的职业后续前景为导向进行人才培养。
浅谈高等职业教育中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浅谈高等职业教育中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高等职业教育中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是最重要和最基础的,直接关系到专业口径、课程构建、教育组织方式以至教育方法等问题。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高等职业教育类学院在开设相关专业时的就应该确定的。
如果定位不准确将导致教学运行、教学管理和就业中的一系列具体问题。
如:学生觉得课程太难、实践环节太少、学的知识没有用,找工作太难。
而教师觉得学生底子太差、理解能力差等等、教学困难。
问题的根源到底在哪里呢?作为一线教师我认为造成这一系列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但主要根源就是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问题。
如何才能科学的进行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呢?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去分析这个问题,高等职业教育的学院如何培出合格的学生呢,什么样的学生才能是合格的学生呢?所谓合格的学生应该是会学习,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相关职业的适应能力。
即便是一所最优秀高职院校,具有非常完善的教学大纲,有着富有丰富经验的教师也不可能把学生在今后工作中遇到的所有问题都讲出来。
所以我认为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应从如下几方面考虑一、把握市场导向社会对某一类人才的需求会因时、因地而变化,与一定的市场、职业、技术等条件有紧密的联系。
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要得到社会的认可和欢迎,必须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科学预测,未雨绸缪,适时、超前地开办有发展潜力的专业。
高科技的日益发展,使传统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不断地发生裂变,这种裂变又不断促使产业、产品的技术含量不断增加,也引起了产业岗位的不断调整,旧的岗位不断消亡,新的岗位又不断产生,即使是同一个岗位,也会因时代的变化而会注入不同的劳动内容和要求。
越来越频繁的岗位变更和职业流动,需要劳动者对不同岗位有更强的适应性,进而需要教育不仅要有结构性的对接,更要有功能的整合。
因此,如果高职教育在新的社会需求特点面前无动于衷,那么,高职教育就难以在变化起伏大,发展不均衡的人才市场运行中找到自己的应有位置。
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中职教育定位与发展
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中职教育定位与发展摘要:自20世纪90年代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以来,职业教育围绕“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定位快速发展,全国中职学校在校生人数由1991年的633.2万发展到2021年的1738.5万,增幅近3倍。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与产业转型升级对技术技能人才的要求日益提高,以及国家对中职教育的定位和不同层次职业教育纵向贯通推进,中职教育升学的通道也随之日益宽敞,学校办学定位也紧随社会的发展而转变,职业教育进入高质量内涵式发展阶段。
关键字: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1中职教育办学定位转变的历程1.1就业导向的办学定位90年代,我国工业化进入一个新时期,第一产业比例下降,第二产业比重上升并接近50%,社会既面临产业结构调整,也面临劳动力的增加和企业制度改革释放数以千万计的企业富余人员,全社会就业压力巨大。
职业教育几乎贯穿着技术训练和再就业培训。
当时的职业教育办学定位就是面对就业岗位开展新增劳动力技能培训和技术培养。
在2.1世纪初期,我国经济高速增长,企业用工量激增,职业教育围绕解决企业用工需求开展技能教育。
从2002年至2014年期间,国家相继出台的政策文件都是引导职业教育围绕“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定位开展技能人才培养。
1.2就业与升学并重的办学定位2019年,国家深入推进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加大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并把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作为缓解就业压力、解决高技能人才短缺的重要举措;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高等职业教育大规模扩招100万人的要求。
高等职业教育大规模扩招对中职学校坚持了近20年的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定位产生了重大影响,学生升入高等职业院校的比例大幅上升。
如佛山市中职教育升入高等职业教育学生比例从2011年的15.53%开始,每年按照5%左右的速度递增,直到2019年激增了12%,达到57.17%,首次出现升学人数超过就业人数,随后又按照6%—7%的递增比例逐年上升,2021年达到71.36%。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学,之后历经 “ 三改一补’ ’ 、三教统 筹、创建新高职等重大改革 , 业 教育人 才培 养观念逐 渐 走向 “ 人的全面发展” 素质 教育,即 不断对人才培养定位 进行探索 。19 年教育 部 ( 98 ( 面向 2 世纪深 由从 某一职 业 出发的培养 限制人 的未 来发展 的特殊知识、技能 l
4 3 0) 5 0 3
人才培养 模式是人才培 养的主体 在一定 的人才培 养定位指 素质 和能力,也包含有 指向近期的职业流动 的职业能力。随着 导下构建 的一种 培养手段和方 式的组 合模 型。 随着 社会经济条 科 学 技 术 特 别 是 柔 性 生 产 技 术 如 微 电子 技 术 、 多 功 能 机 器 的飞 件 的变迁 ,根据不 同的人才培养 定位 ,人才培 养模 式不断进行 速发展,知识更新和职 业更迭的速度不 断加快 ,社会越来越需
的,强调人 才培养在职 业化 社会化过 程中的应 用性 、针对性 和
教育 的 最 大 区别 。
总之 ,“ 综合职业 能力”的人才培养定位体现了高等职业教 的要求。
适 应性 。因此,对职 业能力的培养 是高等职业 教育与普 通高等 育在 知识和能力结构 方面尖宽结合,专业素质和综合 素质兼顾 其次,高职培 养的职业 能力不是指简单 的操作技能 ,而是
化 职 业 教育 教学 改革 的原则 意 见 》 明确 指 出职 业 教 育要 培 养 “ 具 和经验 过渡到从某 一职 业群出发的培养重视人 的可发展 性的综
备综合职 业能力和 全面素质 的 , 直接 在生产、服务、技术 和管 合职 业能力。这种人才 培养观的转变与当前社会就业 形势和就 理第一线工作的应用 型人 才o [ 0 0年教育部 下发的 关于加 业观的转变相适应 。一是 由于我国经济结 构调 整和世界性金融 ” ' 0 ] 2 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 养工作 的意见》 中,又将高等职 业教育 危机 等多种复杂 因素的影响 ,就业形 势逐渐严峻 ,对高等职业 人才培 养定位的主要 特征 阐述为 “ 全面发展 的,重 点面向基层 教育提 出以促 进就 业来提高吸引力的要求 。只有培养特色鲜明, 的创新性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一方面,这 里所强调的 “ 全面 质量 过硬 ,符合社会需 求的复合型高技能人才,能有效促进 就 发展” 创新 性” 和 “ 、“ 高级”指具 有一定创 新能力 和适应 力的 业 ,高等职 业教 育才 能赢 得 社会 的认可和尊 重,充 满吸引力。 综合 能力 和素 质,另一方 面,这 里所 强调 的 “ 面向基层 ” 应 二是 随着就 业市场化 的改革 ,大学 生 自我意 识增强,一方面打 、“ 用型” 专 门” 又将高 等职业教育人才培 养严格 限定在职业导 破 了 “ 次择业、终生 就业 ”的观念 束缚,减弱 了对某一单位 、“ 一
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再认识.doc
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再认识作者:朱冬英来源:《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07年第14期[摘要]文章分析了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方面的偏颇,具体阐述了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学科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的区别,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应有两个方面的定位——职业定位和学术定位,并指出这是高技能专门人才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的基本要求。
[关键词]高职教育高技能人才职业定位学术定位[作者简介]朱冬英(1951- ),女,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社科部教授。
(江苏南京210046)[课题项目]本文系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高职教育研究项目《高职的办学功能和人才培养目标研究》的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21-0021-022005年底,温家宝总理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我国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技能专门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也明确提出,我国的职业教育要“以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宗旨,培养数以亿万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
这些都为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和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指明了方向,如何将这一教育思想贯彻落实到职业教育的实践中去,使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健康、快速地发展,还需要我们进一步从理论和实践方面研究和探索。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一些反思,以期进一步理清在人才培养方面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学科教育有何不同,高等职业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有何差别,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定位等问题,从而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健康、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
一、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方面的偏颇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逐步形成了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这一定位对于扭转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在发展过程中一度出现的盲目攀升学科性本科院校的倾向起到了抑制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5年第25卷第6期
SUN Y ATSEN U N IVERSITY FORU M,V o l125N o162005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
培养目标定位与办学导向*
练琪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湖北武汉430074)
摘要: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科学定位与正确导向。
高职教育的办学性质属于职业
类教育,主要培养技能型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应当突出职业性、行业性的特点;其社会
定位应注重产业服务与教学开发相结合。
坚持以学生就业为办学导向,不仅关系到人民群众
的切身利益,而且是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
关键词:高职教育;产教结合;技能型和应用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1792(2005)06-0447-03
近几年来,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无论是从高职学校的数量、在校生规模,还是教学质量都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绩。
但是,从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难的情况中也发现了不少问题,主要表现为两点:一是高职院校定位不清。
按照现实情况来说,真正掌握应用技术的大学生应该比纯掌握学术理论的大学生更容易找到工作,而大量高职毕业生难以找到就业岗位,出现供需矛盾,关键还是高职毕业生的规格和质量不能满足各类企业生产的需要,高职教育的定位出现了偏差。
二是高职教育的办学导向不明确。
高职学生是面向就业还是面向升学(专升本),是面向生产服务一线还是面向党政机关事业单位,是面向大城市还是面向广大乡镇和农村,是面向企业还是面向自谋职业,这些都是确实需要办学者和广大教师进一步明确的问题。
一、高等职业教育的性质定位
5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6指出:/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0它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明确了方向。
正确确定高等职业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业务规格的准确定位,笔者认为应当把握以下基本特征:
其一,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能把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本科、专科教育等同。
前者属于职业类教育,培养技术型、技能型人才;后者属于科研类教育,培养科研型、学术型人才。
高职教育是相对于初等职业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而言的,是一种职业特征鲜明的高层次职业技术教育类型。
在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上,应体现德智体全面发
*收稿日期:2005-09-10
作者简介:练琪(1974-),女,广东新兴人,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讲师。
展的高级专门人才的特征。
其二,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当突出职业性、行业性的特点,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是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内涵。
高等职业教育的主体是培养将科学、工程、设计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高等技术专门人才。
其三,高职教育是直接为地方或行业经济发展服务的,要面向地方区域经济的行业职业岗位的需要。
高等职业教育必须研究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专才0岗位实际能力问题,而绝不能搞全国/一刀切0。
每一所职教院校在确定其培养目标时,都应该充分考虑学校所在地的区域经济,把区域性作为高职培养目标定位的地方特色,因地制宜地确定培养目标。
二、产教结合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社会定位
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属于一种在理论研究层次方面低于本科、应用技能高于本科的教育层次,它是面向社会产业,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具有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性质的教育。
其社会定位应确立在产教结合上,即产业服务与教学开发相结合。
这个社会定位不仅是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而且是由高职教育的本质特征所决定的。
第一,实行产教结合是高职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
2002年5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6提出,/职业学校要把教学活动与教学实践、社会服务、技术推广及技术开发紧密结合起来,把职业能力培养与职业道德培养紧密结合起来0。
江泽民同志指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坚持社会主义教育方向的一项基本措施。
0实行产教结合是高职教育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重要体现。
第二,实行产教结合是适应经济结构调整,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注重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
从目前我国的现实情况来看,产业界的创新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缺乏强有力的人力资源支持,先进的科学技术无法转变为现实的劳动力,产品和服务质量难以有明显的提高。
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技术工人中,技师和高级技师占115%,高级工占315%,中级工占35%,初级工占60%。
国际劳工组织分析,发达国家技术工人中,高级工占35%,中级工占50%,初级工占15%,要培养高素质的生产和服务的技能型人才仅靠传统的学校教育模式是不行的,必须走产教结合、校企合作的路子,实行产教结合反映了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内在联系。
只有适应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高职教育的社会经济价值才能得到认可,才能体现其根本属性。
三、促进学生就业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办学导向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
扩大就业是我国当前和今后长时期重大而艰巨的任务。
0特别是在目前,在经济转型时期,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市场经济的初期发育,使就业形势异常严峻。
实现就业是人民群众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所在,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高职院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力资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力军,他们的就业问题,是关系现代化建设、社会政治稳定和实现人民群众利益的一个重大的全局性问题。
第一,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和需要。
在近几年高等教育448
持续扩招以后,高等职业教育的招收比例在高等教育中日益扩大,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扩招的名额也主要在高职教育的范围内。
人民群众对高职教育的热情,是基于对学生毕业后能顺利就业的高期望值上的。
所以,高职教育能否最大限度地满足毕业生的就业需要,直接关系到高职教育的发展是否真正体现了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是否真正实践了/三个代表0重要思想。
第二,以就业为导向是高职教育的发展方向。
高职教育主要是面向经济产业和行业服务培养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的。
在目前我国产业重心升级、经济模式转换时期,对这类人才的需求是大量的,高职教育只有紧紧围绕经济发展的产业需求和社会服务需求来培养人才,才能增强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才可能解决一方面高职学生就业难和另一方面很多专业领域又紧缺技能型应用人才的矛盾。
第三,实行/订单式0人才培养模式是完善就业导向的重要途径。
所谓/订单式0培养就是以企业的用人订单为导向,确定教学目标,开展教学活动。
实行/订单式0培养,高职院校可以打破现行较死板的按专业、学科设置课程的框架,构建灵活的/课程模块0制,真正建立起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学科专业设置模式。
实行/订单式0培养模式,最为关键的就是学校的一切工作都要紧紧围绕社会和企事业单位的订单要求安排运作,特别是建立灵活的专业设置机制,确保订单所规定的培养目标和任务的完成。
参考文献:
[1]李国栋.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定位研究[J].江苏理工大学学报,2001,(3)
[2]吴启迪.努力开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局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7)
[3]周济.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大力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J].中国大学教育,
2004,(3).
(责任编辑宗慧)
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