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明星化弊大于利 驳辩
大学聘请知名艺人担任教授弊大于利 一辩稿
谢谢主席:
各位评委,各位同学,对方辩友,大家下午好。我方的观点是大学聘请知名艺人担任教授弊大于利。知名艺人,指的是在演艺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以增加报酬为目的的娱乐工作者。教授指的是在大学中执教的,在理论和科研方面有一定成就的传播者。我们肯定知名艺人在演艺上的造诣,但不能因为是一个名人,就一俊遮百丑。所以我方坚定地认为大学聘请知名艺人担任教授弊大于利。
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论述我方观点:
第一.知名艺人的教学水平不高,无法满足学生的知识需求。首先,从质上看,大部分艺人没有系统的学业研究,也没有专业的教师资格培训,更没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所以即便有真才实学也不一定能将其传授给学生。其次,从量上看,艺人忙于自己的工作,没有足够的时间给学生讲课,无法保证教学目标的完成。主持人李湘只在四年的聘期中出现过两次,周星驰只在受聘仪式上出现过一面。如此,教学的质和量都无法保证,还何谈学生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呢?
第二.知名艺人因名人效应吸引学生,导致学生盲目跟风,无心学习。学生冲着明星去听课,弯曲了原本接受教育的心理,使校园教育娱乐化,有损于学校的学风建设。多少音乐系的学生抢着去上刘欢的课,可他开的是法语课啊。这样的课堂几乎变成了明星见面会,学生还如何学习知识,增长见识呢?
第三.知名艺人被破格聘任为教授会激发社会矛盾,导致浮躁的社会风气。有许多钻研学术多年的学者尚不能成为教授,反而一些难以达到教授标准的艺人登上了大学讲台,这会使那些有真才实学的老师愤愤不平,激化了社会矛盾。明星为了荣誉而来,而大学则看重明星的人气,高校将这种趋名逐利的商业模式带入,难道不是文化的堕落,文化的悲哀吗?
学者明星化是不是学术传播的歧途正方一辩稿
立论谢谢主席,对方辩友。今天我方的观点是学者明星化不是学术传播的歧途。首先,让我们来理解今天的辩题:歧途,就是指错误的道路,无法达到目的;而学术传播的目的,就是加强学术知识对大众的影响。现在由我方向各位展示学者明星化是如何加强学术知识对大众的影响的。首先,从客观条件来看,学者明星化利用现代传媒,扩宽了学术传播的范围,加强学术知识对大众的影响。使用现代传媒技术是学者明星化的客观条件,而现代传媒技术本身具有广泛性,及时性和服务性的特点。这些特点不仅使得学者的学术知识在第一时间面向群众进行传播,而且让学术知识在群众中大范围的共享。那边的学者刚提出一个观点,这边马上就可以知道。我们想要于丹《论语》心得的书,就可以从网上搜索,阅读。所以说,学者明星化可以让大众以更及时,更方便,更低廉的方式接触到学术知识,从而加强学术知识对大众的影响。其次,从自身的特质上看,学者明星化将“学者”与“明星”联系起来,让人们更容易也更愿意去接受学术知识,达到了学术传播的目的。学者,作为受过高等教育的研究性人群,具有专业性和严谨性的特点;明星,作为对社会有一定影响力的人,具有大众性的特点。学者明星化使这三种特点并存,要求学者在保持学术严谨性和专业性的同时,想法设法的利用自身的知识优势和明星的影响力,通俗化地普及学术知识。就像易中天先生品三国,以超越常人的知识储备为基础,从平民的角度,本着严谨而不严肃的态度,细品是非功过,总结成败得失,带给大众很多启迪,得到了大众的认可,在群众中掀起一股“三国热”。接着,从影响来看,学者明星化提供了一个平台,抛一家之言,引百家甄别。学者明星化不仅普及学术知识,更重要的是它让一家之言在短时间内被推到前台来,与大众对话,接受各家的审视和甄别,引起极大的学术关注。对于此家之言,有人称颂赞扬,有人质疑批评,由此学术显现了巨大的张力和活力,同时这也正说明大众开始思考、开始研究学术,必然加强了学术知识对大众的影响。从以上三个方面,我们都可以发现学者明星化不仅达到了学术传播的目的,而且在通俗性,大众性,及时性方面,更是具有一定的优势。所以,我方坚定的认为学者明星化不是学术传播的歧途!谢谢!
学术人才转化为网络红人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辩论赛 正方辩词一辩、二辩、三辩、四辩发言稿
学术人才转化为网络红人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辩论赛正方辩词一辩、二辩、三辩、四辩发言稿
一辩:尊敬的评委、各位观众,我代表正方,就“学术人才转化为网络红人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这个话题发表自己的看法。
首先,我认为学术人才转化为网络红人是一种新兴的职业模式,它为学术人才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和展示平台。通过网络平台,学术人才可以更好地传播自己的研究成果和学术思想,提高自己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同时,网络红人的职业收入也相对较高,这为学术人才提供了更好的经济保障。
其次,学术人才转化为网络红人也能够激发更多人对学术领域的兴趣和热情。通过网络平台,学术人才可以将复杂的学术知识变得更加生动易懂,吸引更多的人关注和学习。这不仅有利于学术领域的普及和推广,也有助于提升整个社会的文化素质和科学素养。
最后,学术人才转化为网络红人还能够为社会带来更多的正能量。网络红人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和号召力,他们可以借助自己的影响力,传递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思想,带给人们更多的快乐和正能量。
综上所述,我认为学术人才转化为网络红人利大于弊。当然,我们也应该注意避免一些负面影响的产生,比如过度追求炫耀和虚荣,以及捏造虚假信息等行为。只有在正确引导和管理下,学术人才转化为网络红人才能够更好地发挥其积极作用。
二辩:尊敬的评委、各位观众,我是正方二辩,我将从另一个角度来谈谈“学术人
才转化为网络红人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的问题。
首先,学术人才转化为网络红人存在一定的风险和挑战。网络红人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经营自己的形象和粉丝圈,这会对他们的学术研究和教学工作带来一定的干扰和影响。此外,网络红人的形象也容易被媒体和公众误解和扭曲,这会对学术人才的形象和声誉造成一定的影响。
辩论学者明星化的利与弊
(首先主席,会说首先有请正方一辩作开篇呈词,所以要说谢谢主席啦!)谢谢主席,各位评委,对方辩友,以及在场的老师同学们,大家好!
很荣幸今天我们能够齐聚一堂讨论专家学者明星化的利弊问题,我方认为学者明星化对学术普及利大于弊,我们知道从古至今,学者明星化的现象一直都存在于社会发展的整个过程中(我觉得也可以不要)。下面,我想先就题目本身作些解释。首先,学者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和文化水平,能在一定程度上引导社会风潮的人。包括从事学术研究的专家,学者,顾问以及在学术方面比较优秀并且其思想能够影响社会发展的人。其次,辞海中关于明星的定义诸多,这里是指被大众所熟知的人或事物,而所谓“化”者,是指一种普遍的趋势,因此学者明星化就是提升学者知名度的过程,使学者成为名人,从而更有利于学术的进步和普及。
所以,我方观点认为学者明星化对学术普及利大于弊,理由如下:
一、在大多数人眼中认为学术是少数人的学术,与大众没有关系,其实这是错误的,在当今快速发展的社会,仅仅几个人搞学术完全不能满足社会需求,通过明星化这一途径可以将学术成果共享给大众,更重要的是使那些闻而生畏的学术爱好者加入进而带动学术的进一步深入发展。
二、强大的多方传媒渗透了生活的各个角落,许多学者不仅学术水平超群、表述能力高超而且人格魅力也非凡。他们追求学术创新,鼓励思想个性,选择观众最感兴趣、最前沿、最吸引人的选题,以最通俗易懂的形式将许多晦涩难懂的知识与理论广泛传播于民众之中。因而相信借助媒体为媒介的明星化,能够在大众群体间普及学术风。
三,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学术研究更趋向于科学、规范、系统和学科的组合研究,其技术更先进,手段更多样,成果更是丰盛浩繁。传播能让更多的人知道学术,使更多的人从感性理解到共享学术研究成果。这样研究该学问的学者们无疑是最好的媒介,只有他们站出来陈述观点,宣扬学术,普及才变得切实可行。古代儒家文化的代表人孔子,周游列国收门徒3000他不但没有被世人辱骂相反却为万民敬仰。(若时间不够,可放在后面环节作为例子说出来)现在,科技信息的迅猛发展,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学术研究不在是一个人,一台电脑,一间屋子,默默的研究而后发表了;学者明星化才是适应新时代发展的主流和趋势,所以我方坚持认为学者明星化对学术普及利大于弊。(最后总结)
学者明星化不是学术传播的歧途一辩
尊敬的主席,各位评委、对方的辩友,大家好!开宗明义,学者是在某一领域具有一定专业技能学识水平,能在相关领域表达思想,提出见解,引领社会文化潮流的人。而明星化则是通过某种方式对人的影响力进行扩大。学术传播是通过某种方式使其思想获得广泛扩散。歧途则是完全错误的道路。我们承认学者明星化并不是一个十全十美的学术传播方式,但不能因为它没有做到尽善尽美就全盘否定它,甚至指责它为歧途。把学术传播给大众,其目的从来不是使每一个接触它的人都成为学术大家,而是为了给大众多一个了解学术的机会,也给学术多一个传承发展的机会。就学者的思想能否通过明星化使其在社会上得到广泛传播及认可,我方有以下几个观点。
第一:学者明星化是一种适应当代时代特性的一种全新的传播手段。古往今来,学者从未放弃对学术传播的责任,从孔子的周游列国到如今的各类学术书刊的出版。每个时代学者都会选择与当时相适应的手段去进行学术传播,而无论古今,传播的高效和广泛都是学者们及学术界所追求的目标。而今,学者明星化正是新媒体时代最有效的传播手段之一。通过各种媒体平台都将把学者思想以一种迅速而高效的方式传播出去,在短时间内得到大众的响应。
第二:学者明星化更能促进大众对于学术思想的理解,有利于提高学术的认可度。无论通过著书立说,还是节目讲座都将把学者思想以一种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出去,让大众更易接受,激发大众对其的兴趣。正如《百家讲坛》的开播,大众热情的追捧无疑是对其的肯定,它将各个方面的知识传递给大众。易中天因“品三国”、述“汉代风云人物”而声名大噪,同时,三国和汉代风云人物也深深地刻在了民心。学者明星化让学者思想和学者自身相互促进,有利于学术传播。
学者明星化现象
学者明星化现象应理性看待
我对“学者明星化”这一现象的了解其实是从一场辩论赛开始的。那是一场关于学者明星化利弊分析的辩论,最后是反方胜。而我觉得这一现象其实也不能全盘否定,只要对“明星学者”进行正确引导,那么学者明星化将成为一条对普通民众学术普及的捷径。
学者就是以学术研究为中心,在某一学术领域有一定造诣的人。而学者明星化就是指现今有大量学者在通过商业手段和娱乐手段宣扬学术的过程中,曝光率增加,知名度提升的现象。从余秋雨的“文化苦旅”红遍大江南北、借助百家讲坛一举成名的易中天、刘心武、阎崇年、纪连海,于丹等,以及打着启蒙旗号的余杰,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名教授”张颐武,好发生活感悟的明星哲学家周国平……这些都是明星学者中的佼佼者。他们依赖于现代媒体的包装而成名,有着巨大的影响度和知名度。
对于这些明星学者们,人们褒贬不一。有的人对“学者明星化”现象的益处有所质疑,害怕明星化带来的商业化侵染学术界,使学术庸俗化,让学者们抛弃对学术的苦心孤诣反而去追名逐利,最后既没有做出学术成就也未有效地传播学术知识,只是成为了一个卖弄知识的小丑。
另外的人认为这样的明星学者可以将原本高高在上的学术与文化知识传播给更多的人们,可以将名著和原本生涩难懂的知识深入浅出的讲解给广大群众,特别是如今新型媒体例如电视,网络的飞
速发展,使得任何人都必不可免的将与这些媒介接触,而且这些媒介也将成为人们接触外界,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此时,学术的传播便不仅仅靠专家们的书籍了,更需要一种宣传力度大,与人们生活贴近的方式来普及知识。
正如易中天品三国带来了一股三国热,于丹的点评《论语》掀起国学风一样,这些适应了现代社会的发展的方式,以新型的传播媒介—
辩手明星化现象对辩论发展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辩论赛 正方辩词一辩、二辩、三辩、四辩发言稿
辩手明星化现象对辩论发展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辩论赛正方辩词一辩、二辩、三辩、四辩发言稿
正方辩词一辩发言稿:
尊敬的评委、各位观众:
我们认为辩手明星化现象对辩论发展的利大于弊。首先,辩手明星化可以吸引更多的人参与辩论活动。当辩手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时,更多的人会对辩论感兴趣并积极参与其中。这将促进辩论的普及和发展,为更多人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观点和锻炼辩论技巧的平台。
其次,辩手明星化可以提高辩论的影响力和社会认可度。当辩手成为公众认可的明星时,他们的观点和辩论技巧将更容易被人们接受和认同。这将有助于辩论在社会中发挥更大的影响力,推动公众对重要议题的思考和讨论。
最后,辩手明星化可以激发更多人的学习兴趣和辩论热情。当人们看到辩手们在辩论赛中展现出的才华和魅力时,他们会被激发出对辩论的学习兴趣,并希望通过学习辩论技巧来提升自己。这将为辩论培养更多的人才,推动辩论的长期发展。综上所述,辩手明星化现象对辩论发展的利大于弊。它可以吸引更多人参与辩论活动,提高辩论的影响力和社会认可度,激发更多人的学习兴趣和辩论热情。我们应该看到这一现象的积极一面,并为其发展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关注。
谢谢!
正方辩词二辩发言稿:
尊敬的评委、各位观众:
我将继续阐述辩手明星化现象对辩论发展的利大于弊。首先,辩手明星化可以提
高辩论的竞争水平。当辩手成为明星后,他们会受到更多的关注和压力,这将促使他们不断提升自己的辩论技巧和知识水平。这将推动辩论的发展,使辩论变得更加激烈和精彩。
其次,辩手明星化可以为辩论赛带来更多的资源和赞助。当辩手成为明星后,他们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将吸引更多的赞助商和资源投入到辩论赛中。这将为辩论赛提供更好的场地、设备和奖励,提高辩论赛的质量和声誉。
辩题分析-学者明星化[1]
学者明星化是学术的普及的捷径
观点1 历史不拒绝普及
易中天凭借三寸不烂之舌,把个《三国》讲得天花乱坠,一支“易粉”队伍也随之形成,而且大多是青年人。青年人爱着迷,时下的中国青年似乎更爱着迷。迷歌星、迷球星、迷影星,迷来迷去,迷的都是借传媒出头露脸的人物。易中天也正是借助央视的强势传播,才得如日中天的。与别的“粉丝”不同的是,“易粉”们迷的却是学问,而且是他们一向敬而远之的史学,这实在是件稀罕事。不管易中天采用了什么方式,插科打诨也罢,玩噱头也罢,对缺乏传统文化滋养的当代青年来说,这都是难能可贵的,是雪中送炭。
去年,笔者在某重点高中代语文,讲到《失街亭》一课,问讲台下的莘莘学子:“同学们看过《三国演义》吗?”哄然而答曰:“看过!”继而七嘴八舌补充道:“在电视上看过!”再问:“有看过原著的吗?”拭目以待,只看到孤零零一只手举起。又问:“为什么连《三国演义》也没看过?”回答乱纷纷,有说看不懂的,有说没时间的。笔者先是惊讶,继而一想,如今的中学生负担太重,学英语比学汉语用的工夫都大,对必读的古典名著也只能心向往之了。至于二十四史之一的《三国志》,不但绝大多数青年人没读过,中老年人读过的又有几个?这不能抱怨大家,因为这些史著太深奥了,距离现实生活也太远了。那就不得已而求其次,听人讲《三国》吧。听人讲和自己读当然是两码事,但听了总比没听强得多,不但对三国史会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同样还能汲取到历史的养料,激起对史学的兴趣。
易先生讲《三国》,自我标榜曰“品读”,这是对的,因为他的确是在深入浅出有滋有味地解读。普及史学知识的途径很多,比如电视剧,比如戏剧,比如连环画等,而品读无疑也是其中一种,而且是最接近阅读的一种,因而也是效果比较好的一种。
辩论赛:学者明星化是学术普及化的歧途还是捷径
专家学者的灵活讲述,加上悬念等电视手段的运用,真切地拉近了专家学者和普通百姓之间的距离,也让明星学者收获了大量的名声和利益。虽然学者像明星一样在电视、平面等媒体频频露面,引来一些“做秀”的非议和责难,但社会需要书斋型的学者,更需要把学问普及到大众中去的学者。
过去束之高阁的一些“高谈阔论”走出了象牙之塔,让学者“做秀”大受追捧,这本身就是一个社会的渴求表达。高雅的音乐能被大众所接受,通俗的学术也会被大众所欢迎。某一个学者明星也许只能热几年,但只要“诱惑”在,学者明星化的现象就不会绝迹。这种诱惑来自社会,来自大众,因为社会正在走向和谐,人人享受娱乐,人们的感受也在摆脱严肃而需求久违的轻松。
再次,明星化将为学者带来大量粉丝的追捧。这些人中不乏有思维定势尚不成熟的青少年。随着明星化的学者的某些个人观点,甚至错误的个人观点在追捧这种传播,随即在整个社会中传播,某些浅层次的思维模式和思想必将使青少年,甚至更多人的思想及思维模式受到影响,有碍于他们的思维模式正常发展,阻碍社会向文明处前进,随即而来的又将是一场全社
反方一辩
正方说了好多意义、益处。但细想想,这些意义和益处是学术吗?不是吧。学术是特指小众的。大众化的才该称为文化。换言之,茶余饭后咱滔滔不绝才是文化,才是传统。
反方二辩
如果仅仅能满足茶余饭后的滔滔不绝,还要学者干什么?学者是干什么的,辨真伪,寻考证,这才是学术,但这必然不是大众所能接受的。不是时间、精力、经济不能接受,而是能力不能接受。没有足够的教育,你说杨振宁在百家讲坛开讲的时候怎么能热?
学者明星化——精选推荐
学者明星化利大于弊(正方立论)
谢谢主席,对方辩友好,评委及观众朋友们大家好:
随着百家讲坛的大热和美国高校公开课的流行,部分学者走出了学术研究的象牙塔走进了公众的视野,成为了明星化的学者。针对这种现象,我方的观点是:学者明星化利大于弊。
在这个辩题中:学者,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具有研究学术、传播文化的功能。明星化,是指具有明星知名度高、影响力大、引领社会风潮等特点的过程。因此,学者明星化即是指,现代社会中一部分学者通过电视网络等平台宣讲学术成果、普及文化知识而具有了明星上述特点的一种社会现象。不可否认,学者明星化的现象存在一定的弊端,但是我方认为学者明星化利大于弊的标准在于权衡其发展影响,小则对个人、大则对社会,学者明星化能真正实现价值最优与社会进步。
我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论证我方观点:
第一,从学者明星化对学者自身的影响来看。原本的书斋型学者通过电视网络等平台宣讲学术知识,提高了自身的知名度和公众影响力,自身经济状况也得到了改善,可谓是名利双收。同时,作为学者,本身具有研究学术、传播文化的社会责任,学者明星化更有利于其社会责任和社会价值的实现。第二,从学者明星化对学术发展的影响来看。学者明星化促进了学术的传播,成为了沟通大众与高深学术的桥梁,使得学术更加通俗易懂,不在束之高阁。
学者明星依靠其强大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促进了学者之间以及学者与大众之间的学术互动,正如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多一种声音就多一种思想的碰撞,最终有利于形成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学者明星化对学术发展而言,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啊。
学者明星化--正方观点
"学者明星化"需要更多宽容
《百家讲坛》制片人万卫曾对媒体透露,在电视上讲课“学术是次要的,重要的是要有娱乐精神。”这话讲得并不假。因为,电视是“大众”传媒,不是大学课堂,也不是社科院,它的性质要求学术在传播过程中有一个通俗的、大众化的必然形式,学者在媒体上发表观点,不可能特别专业,太“学术”的话就没多少人能理解,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对于“学者明星化”现象,要区分两种情况来对待。一种学者本身是有立身之学的,是真学者,为了传播的需要,而采用“平民立场、现代视角”的解读方式。其独特的视角和通俗的表达,能引领大众更好地走向文化的殿堂,这是值得肯定的,也正是我们要去宽容甚至推崇的对象。另一少数人是哗众取宠之辈,钻了当下文化失范的“空子”,为了迎合一些人对文化的功利性需求,而投其所好,这是真正的媚俗。这些以文化为幌子的投机分子,是迟早会被检验出来的。
学者无论是“冷坐书斋”还是“走向大众”,只要能把学问真正做好,给公众展现更科学化、立体化的精神食粮,不管走没走红,都应该得到尊重。笔者以为,最好还是不要把娱乐界的名号加在学者身上
渴求学者“秀”多多专家学者的灵活讲述,加上悬念等电视手段的运用,真切地拉近了专家学者和普通百姓之间的距离,也让明星学者收获了大量的名声和利益。虽然学者像明星一样在电视、平面等媒体频频露面,引来一些“做秀”的非议和责难,但社会需要书斋型的学者,更需要把学问普及到大众中去的学者。
过去束之高阁的一些“高谈阔论”走出了象牙之塔,让学者“做秀”大受追捧,这本身就是一个社会的渴求表达。高雅的音乐能被大众所接受,通俗的学术也会被大众所欢迎。某一个学者明星也许只能热几年,但只要“诱惑”在,学者明星化的现象就不会绝迹。这种诱惑来自社会,来自大众,因为社会正在走向和谐,人人享受娱乐,人们的感受也在摆脱严肃而需求久违的轻松。
学术人才转化为网络红人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辩论赛 反方辩词一辩、二辩、三辩、四辩发言稿
学术人才转化为网络红人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辩论赛反方辩词一辩、二辩、三辩、四辩发言稿
一辩:尊敬的评委、各位辩手,大家好!
我们反方认为,学术人才转化为网络红人,弊大于利。
首先,学术人才的本职工作是开展研究、教学等学术活动,而网络红人的主要职责是制造话题、吸引粉丝、赚取流量。将学术人才转化为网络红人,会影响他们的本职工作,使得他们的研究、教学等学术活动受到影响,甚至会出现“鸡飞蛋打”的局面,这对于学术研究和教育事业来说是极为不利的。
其次,网络红人的形象通常是浮躁、肤浅的,他们的言行往往是为了吸引眼球而刻意夸张、渲染的。这种形象与学术人才应有的严谨、深入的学术形象是完全相反的,会对学术人才的形象产生负面影响,甚至会给学术界带来不好的示范效应。
最后,学术人才转化为网络红人,也会对学术界的价值观产生负面影响。学术界应该以严谨、务实、扎实为核心价值观,而网络红人的追求则是热闹、轻松、娱乐。将这两种价值观混为一谈,会使得学术界的核心价值观被淡化、甚至被颠覆,这对于整个社会的发展来说是极为不利的。
综上所述,我们反方认为,学术人才转化为网络红人,弊大于利。谢谢!
二辩:尊敬的评委、各位辩手,大家好!
我们反方认为,学术人才转化为网络红人,弊大于利。
首先,学术人才转化为网络红人,虽然可以提高他们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但这种影响力是不稳定的、不可持续的。网络红人的粉丝往往是因为其热门话题、搞笑视频等内容而关注其,而非因为其学术成果和学术价值。一旦网络红人的话题失去热度,粉丝就会迅速流失,这种影响力是不可持续的。
学者明星化是不是学术传播的歧途辩论赛正方辩词一辩、二辩、三辩、四辩发言稿
学者明星化是不是学术传播的歧途辩论赛正方辩词一辩、二辩、三
辩、四辩发言稿
一辩:尊敬的评委、各位观众,我是正方一辩。学者明星化是当今学术传播领域的一个热门话题,我们认为学者明星化并不是学术传播的歧途,而是一种必然趋势。
首先,学者明星化可以带来更广泛的学术影响力。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学者们有更多的机会将自己的研究成果传播给更多的人群。一些知名学者的粉丝数量甚至可以达到数百万,这些粉丝可以成为学术研究的重要受众,可以帮助学者更好地传播和推广自己的研究成果。
其次,学者明星化也可以提高学术研究的质量。知名学者的研究成果往往会受到更多的关注和批评,这种关注和批评可以促使学者更加严谨和深入地开展研究。同时,知名学者的研究成果也更容易被同行学者接受和认可,这可以促进学术研究的交流和合作,提高学术研究的质量和水平。
最后,学者明星化也可以激发更多人对学术研究的兴趣和热情。知名学者的成功经历和成果可以激励更多的人投身到学术研究中来,这可以促进学术研究的发展和进步。
综上所述,学者明星化并不是学术传播的歧途,而是一种必然趋势。我们应该积极推动学者明星化的发展,以促进学术研究的进步和发展。二辩:尊敬的评委、各位观众,我是正方二辩。我们认为学者明星化并不是学术传播的歧途。
首先,学者明星化可以带来更多的关注和认可。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学
术环境中,知名学者往往能够获得更多的关注和认可,这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推广自己的研究成果和影响力。同时,知名学者的成功经历和成果也可以激励更多的人投身到学术研究中来,这可以促进学术研究的发展和进步。
辩论材料:学者明星化
学者明星化,是强大传媒的附属品
主持人:这就稍带出另外一个问题,您如何看待专业学者的明星化?比如说于丹在西单签售排的队伍绕西单图书大厦的两圈,易中天先生也是“学术明星”。大家都知道,您如何看待这样的一个现象?
孟宪实:这其实和学术无关,还是和传媒有关。忽然有一个教授、有一个学者跑到电视台抛头露面,大家知道还有这样一种人,就知道了,然后看他像明星一样。有点像明星,毕竟不是娱乐明星。我们说的明星,应该是娱乐明星。其实不是学问本身的问题,不是易中天先生对《三国演义》研究的怎么样,因此大家就来劲了,不是这样,就是因为他到那儿去了。中央电视台那种强大的传媒,其实,所谓的学者明星化,是强大传媒的附属品,和学者,和学问都没关系。
主持人:如果有一天您也成为明星,您怎么看?
孟宪实:那也是很自然的事情,我整天到那去讲,大家都混个脸熟,知名度混得很高,这和我的学问、我的专业仍然是没有关系。
主持人:你会抵触或者会以怎样的心态去看待?
孟宪实:名气大了以后,事情会多,各种各样的事情都有,影响你的专业研究。这是很头疼的问题。所以应该稍微避免点。当然你就选了这条道路,那也挺好。
主持人:作为一个和您交谈的晚辈,我现在的心情确实有点矛盾,我不知道祝福您成为明星,还是祝福您保持现在比较好的状态?
孟宪实:我现在知名度已经很高了,不用再高了。
主持人:非常非常感谢孟教授做客人民网文化频道,由于时间关系,我们说到这里暂时就要告一段落,如果网友有兴趣,请记住5月1号下午3点半在中关村图书大厦我们可以和孟教授再一次约会。再次感谢孟教授的到来。
学者明星化不是学术传播的歧途 辩论资料
学者明星化不是学术传播的歧途辩论资料
昔日读书人一登龙门身价百倍,当下教授们则乐于在电视屏幕上传道授业。2006年,央视《百家讲坛》造就的一批教授明星令人瞩目,易中天、刘心武、阎崇年、于丹……
教授人气赛过明星,成为2006年最富喜剧色彩的文化景象之一。过去人们印象中,教授都是埋首书斋做学问,而易中天这样的“新明星学者”却像娱乐明星一样,空中飞人般在全国各地穿梭,忙于自我推销。
2006年8月,易中天在刚刚开幕的上海书展上创造了一项“中国纪录”。不到一下午,他就签售新书《品三国》4000
多册,当场写坏了10多支水笔。据一位在签售现场的网络游戏业人士称,易中天的人气,跟“超女”李宇春在上海动漫展上亮相的效应相差无几。
时隔三个多月,另一位“百家坛主”于丹以一天签售8000册《于丹的〈论语〉心得》的惊人数字,刷新纪录。
学者、电视明星、畅销书作者,很少有人能集这三种角色于一身。此前只有一个余秋雨。而如今,央视《百家讲坛》却似乎掌握了造就“三位一体”“新明星学者”的秘诀。
伴随着走红于年轻一族中的“粉丝文化”,网上开始出现许多“教授粉丝”———“乙醚”(易中天的拥戴[者)、“鱼丸”(于丹的拥戴者)、“年糕”(阎崇年的拥戴者)和“海飞丝”(纪连海的拥戴者)。
但不可否认,尽管称不上学识渊博,“新明星学者”们却带动了大众对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的重新狂热。易中天的《品三国》卖了50万册。《于丹的〈论语〉心得》更是“号称”卖了60万册,虽然业内人士对此存疑。
伴随易中天的走红,中国书市2006年热销各类历史题材书籍。先前在学界评价甚高的李亚平的《帝国政界往事》、姚大力的《成吉思汗和今日世界之形成》、吴思的《潜规则》、茅海建的《天朝的崩溃》等,既富有思想性,也受到读者青睐。
学者明星化弊大于利——驳辩
学者明星化弊大于利—-驳辩
1.学术通俗化,有利于更多大众接受
我方承认文化通俗化有利于其传播,但是因为学术其本身的特殊性使其在通俗化的过程中容易产生庸俗化倾向。那些追求明星化的学者更是会拼命地出奇异类以迎合大众。比如易中天在讲演三国中就用了许多现代化语言,可是却遭到了学术界的批判,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研究员李治亭就曾说,易中天品三国是“时尚历史",用时髦语言掺进历史事实,趣味低俗。明星化的学者在电视节目与畅销书中传播的不是通俗严谨的学术,而是庸俗的肤浅的未加证实的言论.但是你想想,如果你只是一个门外汉,你会去质疑一位学者的言论吗?不会,因为我们天然认为他们是专家,懂得比我们多,他的话是值得相信的.而这些学者的添油加醋却只
是个人的不成熟推断,一个还没有经过验证的结论就草率地传给大众,大众会受害多深呢?
2.明星即为名人
我方认为明星与名人的概念是不能完全等同的。钱学森,袁隆平等人他们的确有名,但却并不是明星。明星化的学者有着一大批粉丝,且自身以其学术为手段进行牟利,增加曝光率.比如于丹就是如此,从百家讲坛大火后,频频出席各种商业场合,会让人感觉似乎明星成了其主业,而教授的头衔只是为主业服务的东西。这样明星化的学者又能传播多少精英文化呢?
3.明星化有利于其完成传播文化的职责
学者推动文化传播的方式有很多,为什么一定要选择明星化这样得不偿失的方法呢?一个明星化的学者会在公众场合花费大量的时间,而我们都知道做学术是一件需要时间与精力的事,难道这样的学者其学术水平不会因此受到一定的影响吗?其次,当名利的诱惑摆在眼前,向大众讲一些野史情史就可以让你得到这些,又多少人会因此无心学术呢?易中天这位明星学者就曾坦言:“现在这种状态不是我喜欢的,但是我已经没有办法了.”“大名大利远比冷清的书房有大得多的吸引力倒是真的.”作为学者,如果因此连其本身的学术水平下降了,那他所传播的文化又会有多少价值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者明星化弊大于利——驳辩
1.学术通俗化,有利于更多大众接受
我方承认文化通俗化有利于其传播,但是因为学术其本身的特殊性使其在通俗化的过程中容易产生庸俗化倾向。那些追求明星化的学者更是会拼命地出奇异类以迎合大众。比如易中天在讲演三国中就用了许多现代化语言,可是却遭到了学术界的批判,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研究员就曾说,易中天品三国是“时尚历史”,用时髦语言掺进历史事实,趣味低俗。明星化的学者在电视节目与畅销书中传播的不是通俗严谨的学术,而是庸俗的肤浅的未加证实的言论。但是你想想,如果你只是一个门外汉,你会去质疑一位学者的言论吗?不会,因为我们天然认为他们是专家,懂得比我们多,他的话是值得相信的。而这些学者的添油加醋却只是个人的不成熟推断,一个还没有经过验证的结论就草率地传给大众,大众会受害多深呢?
2.明星即为名人
我方认为明星与名人的概念是不能完全等同的。钱学森,袁隆平等人他们的确有名,但却并不是明星。明星化的学者有着一大批粉丝,且自身以其学术为手段进行牟利,增加曝光率。比如于丹就是如此,从百家讲坛大火后,频频出席各种商业场合,会让人感觉似乎明星成了其主业,而教授的头衔只是为主业服务的东西。这样明星化的学者又能传播多少精英文化呢?
3.明星化有利于其完成传播文化的职责
学者推动文化传播的方式有很多,为什么一定要选择明星化这样得不偿失的方法呢?一个明星化的学者会在公众场合花费大量的时间,而我们都知道做学术是一件需要时间与精力的事,难道这样的学者其学术水平不会因此受到一定的影响吗?其次,当名利的诱惑摆在眼前,向大众讲一些野史情史就可以让你得到这些,又多少人会因此无心学术呢?易中天这位明星学者就曾坦言:“现在这种状态不是我喜欢的,但是我已经没有办法了。”“大名大利远比冷清的书房有大得多的吸引力倒是真的。”作为学者,如果因此连其本身的学术水平下降了,那他所传播的文化又会有多少价值呢?
4.于丹,易中天作为明星确实引起了学习热潮
我们承认激起了我们的兴趣,但是首先,他们代表的只是他们的个人看法,他们本身未经验证就发表言论就是学风不严谨的表现。当年明月可以随意的写他的《明朝那些事儿》,因为他只是一个普通作家,但是他们是学者,我们对于学者的信任是很高的,学者说的很容易被我们相信,所以他们不能随意。他们这样的误导会让我们学习变得如何?我们会拿着这些不知对错的言论,自以为是地去炫耀,把这些不严谨的言论当成真理去信奉和传播。一传十,十传百,说不定真相就在此时离我们越来越远。其次,他们的一群狂热粉丝更加恐怖,如易中天的“易粉”,把他的话奉为真理,一旦有别的学者发出不同的声音就立即对其进行各种攻击,但是那些所谓的真理又有多少经过了验证呢?不过一家之言摆了,粉丝的这种行为极不利于学术多元化的发展。再次,易中天的这种红得发紫的现状也会让其他学者产生疏离感,其旧日同窗,复旦大学教授陈佳琪就感概说:“易中天不再是昔日那个经常与朋友相聚聊天的人,而变成了一个难以亲近的神。”这样的疏离感也不利于他们的学术互动,不利于其学术成长。
5.学者出名必有过人之处,不能如此否定他们
那对方也就是承认学者是具有一定威信力的人,他们的话是可信的。但是明星化的学者为了追求收视率,往往把一些未经论证的个人观点推给大众,或是直接将一些文化泛娱乐化,如纪连海就有观点说“大禹三过家门不入”是婚外恋。他们的这种行为会破坏学术圈的本身
纯净,一些学者的学术方向也有可能会被误导。
6.有利于学者与大众的双向交流,对学者本身的学术也有利
我们很多人对于专业知识都了解不深,不敢妄言,学者从此获得的学术提升也不会太大。学者如果真的是要提升自己的学术水平,为什么不选择开展学术论坛与其他学者交流这种更有效的方式呢?
7.他们学术中的谬误只是小部分,没有东西尽善尽美,有利的东西更多
首先,对方也承认错误确实存在,那我想请为问对方是以何判断有利的影响更大的呢?研究中出现谬误是很正常,那他为什么不多和其他学者多多探讨而是直接把这些个人言论公布于众?把不严谨的推论当成既定事实传播给大众是学者绝不该做的事。这本身就是其学风不严肃的体现。对方却认为小错误没有关系,但是学术的严谨是不容许他们的发生的。既然其本身是学者,代表的是学术,那就应该严肃对待。否则会给整个学术界带来不良的风气,这不利于我们的学术进步。
8.情史等媚俗化的东西只是吸引的手段,也只占小部分
首先,对方如何确定他只是小部分?就算只是小部分,但毫无疑问,大众的关注点会悄悄转移,因为这一部分太符合观众的猎奇心理,但这些知识对我们来说却可有可无。而大家认为只要说这些就可以调动大家兴趣,于是研究情史野史的会越来越多,相应的学者放在正经学术上的时间就会减少,这种传播方式很可能会带坏学术界的风气。
9.对方认为我们以偏概全,危言耸听
我们刚刚所提到的学者都是明星化的代表,并不是只有他们这样而已,只是他们更典型。而且大家可以看到,这样明星化的学者越来越多,已成为了一种趋势,正因为此,学者明星化一词才应运而生。我们可以设身处地的去想,如果你是一个默默无闻,埋头工作的学者,一个本还不如你的学者因为这种明星化而火,名利双收,他的学论被大为追捧。而你的学术依旧无人问津,你心里会多难受?这时候的你是不是也想去明星包装自己呢?这个时候我们学术圈的风气会变得如何?还有多少人能坚守下来呢?
例子:清史专家还指出另一位《百家讲坛》历史主讲人阎崇年的《正说十二帝》存在不少谬误。例如,阎认为“清朝多民族的统一政策也是定下的”。事实上,努尔哈赤进了辽东,一边,一边俘虏汉人为奴隶,他的后人也承认其在位时民族矛盾很深。
纪连海就有观点说“大禹三过家门不入”是婚外恋
易中天的一部书稿卖了260万,创造了中国出版业的奇迹。真是羡煞那些辛苦写作的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