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明星化不是学术传播的歧途
辩手必备——史上最全的辩论赛经典辩题集锦精编版
1、邻避运动频起象征/不象征中国公民责任感的觉醒2、应该/不应该全面推广异地高考政策3、好莱坞模式的引入对中国影视发展利大于弊/弊大于利4、火车无座票应该/不应该打折5、道德的主要根基是理性思考/感性体悟6、应该/不应该立法强制收留流浪儿童7、赞成/不赞成推迟法定退休年龄8、中国的叙利亚政策对中国利大于弊/弊大于利9、袁崇焕功大于过/过大于功10、中国应该/不应该推行电影分级制度11、项羽应该/不应该自杀12、《甄嬛传》等宫斗剧热播是影视发展繁荣/瓶颈的体现13、中国需要/不需要建造多辆航母14、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应更依靠产业结构调整/科技进步15、辩手更适合与辩手/非辩手谈恋爱16、成人网站应该/不应该合法化17.烂片高票房现象是不是社会心理的病态的体现18.当今中国是否应该延长义务教育年限19.诺贝尔和平奖如今的意义是否名副其实20.当今我国是否应该推广“定制公交”制度21.电子竞技可不可以纳入奥运会运动比赛项目22.景区一票式收费对旅游业发展利大于弊/弊大于利23.知识产权国际化对发展中国家利大于弊/弊大于利24.表露自我情感/收藏自我情感更利于人际交往25.是否应该让私人企业介入中国航天事业26.免债外交对中国自身利大于弊/弊大于利27.三公消费解决在于内部消化/民众监督28.农业领域引入外资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29.当今中国,应不应该提倡大学生假期“支教”活动30.辩论发展应该走精英化战略/草根化战略31.中国大陆应该/不应该对企业征收环境污染税32.柯景腾应该/不应该追回沈佳宜33.当今中国应该/不应该取消信访制度34.自媒体时代,我们离真相越来越近/越来越远35.中国大陆应该/不应该取消计划生育36.中国应该/不应该成立色情特区37.中国应该/不应该允许同性恋婚姻合法化38.民间字幕组应该/不应该被取缔39.中国大陆应该/不应该对性犯罪者实施化学去势40.康乾盛世,名副其实/名不副实41.曾小贤应该选一菲/诺澜42.事业单位改革对高校发展利大于弊/弊大于利43.对于实体经济的衰退人们应/不应怪罪于现行的金融体制44.对于实体经济的衰退人们应/不应怪罪于现行的金融体制45.动机/效果是评判行为善恶的标准46.微博意见领袖对民众认知水平提升利大于弊/弊大于利47.重建圆明园有/没有必要48.新媒体未来会不会取代传统媒体49.中国应该/不应该推行电影分级制度50.好莱坞模式的引入对中国影视发展利大于弊/弊大于利51.袁厉害事件所造成的严重后果政府/个人应负主要责任52.大学生打辩论利大于弊/弊大于利53.明朝所谓的资本主义萌芽名副其实/名不副实54.仙剑轩辕剑等单机游戏质量的提高能不能带动中国单机游戏产业的发展55.节假日高速公路免费开放通行利大于弊/弊大于利56.中国模式更是对传统经济模式的创新/借鉴政策性辩题(来自捭阖全国辩论挑战赛)1、中国政府应进一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中国政府不应进一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 (出题人:刘京京)2、中国当前应当/不应当推行房产税 (出题人:张爱萍题解:张爱萍)解读:房产和税收都是当今中国舆论讨论的热点问题。
学者明星化辩论四辩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对方辩友,大家好,我方认为:学者明星化是歧途。
今天对方辩友的逻辑其实很简单,学者明星化能够带来一点点好处,那么就是善途。
然而判断一条道路是否正确,真正要看的是这条道路是否能够带领我们走向既定的目的地,而并非路旁能看到的些许鸟语花香。
总结下来对方总共有两个论点,一是学者明星化可以扩大知识的广度,二是给学者更多的外界推动和动力/而我方已分别从知识的片面化和错误性,学者群体的学术不专和商业化,受众无法真正领会到学术知识三方面入手,不仅证明了对方的某些所谓的优点过于理想化,而且证明了学者明星化并不能够带领我们达到学术普及的目的。
其实学者明星化并不是我们的一个自主选择,而是大众传媒的一个附属产物,知识变成了市场环境下的消费品,因此它必然要遵从市场的定律,学者不再忠于学术,因为她必然要被市场包装,宣传,炒作。
今天对方辩友提到知识通俗化,简单化,我们不能苟同。
因为我们今天讲的是学术,而不是给小孩子讲授常识。
学术本身就是严谨的,甚至有些枯燥的。
人性本弱,做学问,讲与听从来都不是一件易事。
更加可怕的,是在这样的形象和形式下,会给大众一种错觉,让他们错认为这就是学术,我做到这个程度就可以,它只显现了光鲜的一面,而隐藏了这背后所付出的艰辛和努力。
我们需要的是一个真正的学者,一个甘坐冷板凳,默默努力的人,一个追求真理,做出牺牲,为了学术,朝闻道夕死可矣的战士。
今天,当我们提倡将学者明星化,我们是在提倡什么?我们在提倡快餐知识,我们在提倡给知识包上娱乐的外衣,给学者附加明星的头衔。
当越来越多的听众追求简易的内容,有趣的解说,当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追求功名和利益,听众在试图轻松快速的获得新的知识,学者在企图一夜成名,功名双收,你会发现,这当中的每个人都在寻找通往目标的捷径。
但是找捷径,这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
我们不再阅读原版书籍,而是上网搜寻书籍的简介;我们不再对知识充满原始的热爱,而是急于看到努力带来的成果;我们很少闲庭漫步,读着一本散发着油墨香气的书,而是在寻求捷径的漩涡中,焦灼徘徊,不知所措。
学者明星化是不是学术传播的歧途辩论赛反方辩词一辩、二辩、三辩、四辩发言稿
学者明星化是不是学术传播的歧途辩论赛反方辩词一辩、二辩、三辩、四辩发言稿一辩:尊敬的评委、各位观众,我作为反方的一辩,认为学者明星化不是学术传播的歧途。
首先,我们要认识到学者明星化是一种社会现象,而不是单纯的学术传播。
学者们因为自己的研究成果、思想观点等而得到社会认可和关注,这种现象本身并不是负面的。
相反,学者明星化可以带动公众对学术研究的兴趣,促进学术成果的传播和应用。
其次,学者明星化也可以激发学者的创造力和研究热情。
在竞争激烈的学术领域,学者们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和影响力,才能在学术界立足。
因此,学者明星化可以激发学者们的研究热情和创造力,推动学术研究的进步。
最后,我们要看到学者明星化的风险和挑战。
学者明星化可能导致学术成果的浅尝辄止、追求热点和流行等问题,这些都可能影响学术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因此,我们需要引导学者们在追求影响力的同时,保持学术研究的严谨性和深度。
综上所述,学者明星化并不是学术传播的歧途,它可以带动学术研究的发展和传播。
但我们也需要看到学者明星化所带来的风险和挑战,引导学者们保持学术研究的严谨性和深度。
二辩:尊敬的评委、各位观众,我作为反方的二辩,进一步阐述学者明星化不是学术传播的歧途。
首先,我们要认识到学者明星化是社会对学术研究的认可和肯定,是学术研究成果的一种反映。
学者们通过自己的研究成果和思想观点得到社会认可和关注,这种现象本身并不是负面的。
相反,学者明星化可以促进学术成果的传播和应用,提高学术研究的社会影响力。
其次,学者明星化也可以激发公众对学术研究的兴趣和关注。
学术研究的内容和成果往往比较专业和深奥,很难被广大公众所理解和关注。
而学者明星化可以将学术研究的成果和思想观点传播给更多的人,促进公众对学术研究的兴趣和关注。
最后,我们要看到学者明星化所带来的风险和挑战。
学者明星化可能导致学术研究的浅尝辄止、追求热点和流行等问题,这些都可能影响学术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因此,我们需要引导学者们在追求影响力的同时,保持学术研究的严谨性和深度。
学者明星化是不是学术传播的歧途正方一辩稿
从以上三个方面,我们都可以发现学者明星化不仅达到了学术传播的目的,而且在通俗性,大众性,及时性方面,更是具有一定
的优势。所以,我方坚定的认为学者明星化不是学术传播的歧途!谢谢!
接着,从影响来看,学者明星化提供了一个平台,抛一家之言,引百家甄别。
学者明星化不仅普及学术知识,更重要的是它让一家之言在短时间内被推到前台来,与大众对话,接受各家的审视和甄别,引起
极大的学术关注。对于此家之言,有人称颂赞扬,有人质疑批评,由此学术显现了巨大的张力和活力,同时这也正说明大众开始思考
学术知识,从而加强学术知识对大众的影响。
其次,从自身的特质上看,学者明星化将“学者”与“明星”联系起来,让人们更容易也更愿意去接受学术知识,达
到了学术传播的目的。
学者,作为受过高等教育的研究性人群,具有专业性和严谨性的特点;明星,作为对社会有一定影响力的人,具有大众性的特点。
学者明星化使这三种特点并存,要求学者在保持学术严谨性和专业性的同时,想法设法的利用自身的知识优势和明星的影响力,通俗化
地普及学术知识。就像易中天先生品三国,以超越常人的知识储备为基础,从平民的角度,本着严谨而不严肃的态度,细品是非功过,总结成败得
失,带给大众很多启迪,得到了大众的认可,在群众中掀起一股“三国热”。
立论
谢谢主席,对方辩友。
今天我方的观点是学者明星化不是学术传播的歧途。
首先,让我们来理解今天的辩题:歧途,就是指错误的道路,无法达到目的;而学术传播的目的,就是加强学术知识对大众的影响。
现在由我方向各位展示学者明星化是如何加强学术知识对大众的影响的。
首先,从客观条件来看,学者明星化利用现代传媒,扩宽了学术传播的范围,加强学术知识对大众的影响。
学者明星化是学术普及的歧途 一辩发言
学者明星化是学术普及的歧途一辩我方认为,学者明星化是学术普及的歧途。
学者,指的是在某一方面有专门研究的人;明星化,是指学者由普通学者变为有名的、为大众熟知的、频频亮相从而有一定名望的学者。
而学术指的是专门系统的知识,普及就是普遍推行。
然而,我们普及的是学术,而不是学者个人。
学者明星化会带来个人的欲望膨胀,带来学术的娱乐化,阻碍了学术的发展,也阻碍了学术的普及。
首先,学术要求有严谨的态度,有钻研的精神。
试想,某些学者通过明星化成为同娱乐、体育明星一样的人,哪来的时间和精力搞学术?他们出名,赚到了名利,又会带动更多的人追名逐利,迷失学术的本来方向。
这样下去,恐怕只会搞坏了学术之风,只会阻碍了学术研究的发展,又有什么好学术值得普及呢?其次,这样子普及出去的不是学术。
学术的概念我们已经介绍过。
人们之所以需要普及,是因为之前不了解,不感兴趣。
难道捧红一两个人就可以了吗?人们会更多地以观看其他明星一样看他们,只不过参加的活动不同罢了。
人们都去关注他们的绯闻等小道消息,这样普及出去的是学术之歪风和个人之丑闻,何谈学术普及?再次,有人说,这样人们会多多少少了解一点他们研究的知识。
这样不假,但学术要百家争鸣,不能以一个人的理论盖过其他学派、其他学者的理论。
学者明星化,让一家声音独大,又怎么能发展起丰富的学术,又怎么能普及学术呢?综上所述,学者明星化不是一无是处,个人想出名完全是正常的。
但是,如果将这样不正常的学术活动当做学术普及的手段,是不恰当的,不仅达不到高效的效果,反而误导了公众,损坏了学风。
故此,我方坚定地认为,学者明星化是学术普及的歧途。
1/ 1。
学者明星化不是学术传播的歧途立论
立论谢谢主席。
尊敬的评委,亲爱的同学们,大家晚上好。
今天我方的观点是:学者明星化不是学术传播的歧途。
我们先明晰一下这其中的几个概念。
学术传播,指的是学者将系统专门的学问即学术传播给专业人士和非专业人士。
我们今天说的学者明星化,是指在二十一世纪初,学者通过大众媒体的传播,使学术走向大众,文化走向市场。
我方之所以认为学者明星化不是学术传播的歧途,是因为现阶段学者明星化对学术传播的推力大与阻力,并且从长远来看,能够向更好的方向引导。
现阶段,学术成果受传统传播方式的局限,不能很好地普及给大众,这也就形成了知识分子与普通大众之间的文化断层,这个问题如果不能解决,必将形成文化层面上的两极分化,继而阻碍学术进一步的传播。
因此这种文化断层理当成为我们今天要解决的主要矛盾。
在这种背景下,学者明星化应运而生。
首先,在学者明星化的过程中,学者将晦涩的学术大众化,通俗化,一方面可以使学术更好地被大众接受,另一方面也让传统文化适应新时代文化潮流,为其注入了新的活力。
其次,它扩大了学术传播的渠道,利用电视网络等新型媒体传播范围广、速度快、影响力大等特点,提供给非知识分子方便易得的学习机会,是一种学术传播在途经上的突破性进展。
最后,它可以改变人们对学者和学术的固有思维误区,学者不再是静坐书斋的代名词,学术也不再仅是象牙塔里学问,他们可以走入寻常百姓家。
基于以上三点,学者明星化能够解决当前的主要矛盾。
同时,还能促使社会形成一种学术争鸣的新局面,不同的学术思想相互碰撞,比起原先学术社群的交流更直接、更广泛,有效地激发灵感,产生更多的研究成果。
我们承认,学者明星化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产生了一些次要矛盾,如学者传播了一些不太客观的观点。
但我们可以通过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管理、充分利用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使学者明星化能够更好地发展。
诚然,学者明星化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批评之声。
但这些批评不是学术传播的阻力而是一种新的动力。
学术研究的最终目的便是更好地服务大众,因此对人类的根本问题及当下的境遇不置一词的学术是闭塞的。
学者明星化不利于学术普及 1
学者明星化不利于学术普及谢谢主席,再次问候在场各位:开宗明义,学者明星化,是指越来越多的学者倾向于通过媒体炒作等商业手段将自己打造成为明星的一种普遍趋势;而学术普及,则是指大面积地传播学术。
在此,我们需要明确的是,大众接受学术普及的主要途径是学校教育,而学者明星化只能说是另辟蹊径。
我方认为学者明星化不利于学术普及,原因有二:首先,学者明星化本身就无法达到其学术普及的目的。
无论学者的态度是否严谨,作为包装方的电视媒体,为了提高收视率,必然只注重迎合观众的口味,过多选择权术斗争、稗官野史、揭私探秘等方面的内容,使学科领域变得狭窄、角度选择变得单调,甚至要求学者说出一些并未被证明的事情,只为博观众一笑。
导致一些传统文化在所谓的“普及”中早已面目全非。
同时,学者作为明星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对大众的关注点势必会造成一定的模糊。
提及杨振宁,大众想到的不是他的物理学理论,而是82岁的他和28岁的翁帆结婚;之前的刘心武争议事件,人们到底是为了心中的学术而斗争到底,还是仅仅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偶像呢,盲目跟风呢?无论是学者讲座的内容浮夸,还是作为明星转移了大众的注意力,这都是不利于学术普及的。
其次,学者明星化也不利于学生接受学校的学术普及。
学生还处在接受知识的基本阶段,内心渴求一种既有知识学术性又有娱乐趣味性的渠道来获取知识。
而在听了电视节目中的那种诙谐、近乎于相声的讲述方式之后,对于学校那严肃的教学方式必然会产生一定的抵触情绪。
然而,大学教育讲堂毕竟不能以《百家讲坛》那样通俗化的模式来运转,那么,大学生又如何能够在枯燥的课堂学习中实现其学习要求呢?同时,学者在节目中展现出来的轻松、甚至于散漫的氛围,也在无形中助长了学生们对于学术的浮躁心态,试问,这样长久下去,还能有多少人能够静得下心去钻研学术呢?所以说,学者明星化不仅仅不利于正统的学术普及,更会危害到学术的未来发展。
综上所述,学者明星化,就其自身而言,不仅不能达到其普及学术的目的,更会误导大众,同时,他对正统的学术普及也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危害,更有可能危及学术的未来发展。
学者明星化不是学术传播的歧途
谢谢主席,大家好。
对方辩友,忧学者忧学术值得赞许,但不可片面的视学者明星化如洪水猛兽。
立论中以下几点,我方不敢苟同。
其一:对方辩友说“文化普及不=学术传播”,所以今天学者明星化传播的不是学术,而是文化由此推出他方辩题的成立。
我们今天是在“学者明星化”是学术传播的一种途径的前提下讨论是“歧途”还是“正途”,对方辩友首先就否定了学者明星化是学术传播的一种途径,双方的观点又如何成立呢?其二:对方辩友说明星化会分散学者的精力,不利于学术研究。
而我们知道作为学者,他本身就担负着研究学术传播学术的责任和义务,通过明星化的途径进行学术传播,本身也是学者工作的一部分,何来浪费精力一说。
退一步来说,学者都是有自制和判断能力的成年人,如何就一定不能合理的支配时间呢?其三:对方辩友又说,学者明星化会带来炒作等等负面影响,实际上是将我们今天的辩题偷换成“学者应不应该明星化”,而不是今天我们所要讨论的对于学术传播的影响。
对方辩友为什么一定要把明星化和商业化捆绑到一起呢。
我们看到,百家讲坛的易中天、刘心武、于丹谁是靠满大街的大字广告炒作起来的呢。
他们之所以受欢迎是因为受到观众的认可。
靠的是口碑而不是纯商业堆砌起来的金碑银碑。
是不是只要和商业沾边的东西马上就会变质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人都是市场的主体,连学者出版学术著作也要定价收版费,对方辩友将商业形容得如此可怖,是不是出版著作和发行期刊也应该禁止呢。
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不是个错误呢。
大众化就通俗化了吗?几百年前,人们不知道地球是圆的,后来这一知识普及开来,人人都知道地球是圆的。
有人嘲笑这一知识庸俗了吗?相反,人们只会嘲笑哪些不知道地球是圆的的人。
梁启超说:学术乃天下之公器。
蔡元培说:学术研究,多岐为贵。
学术研究不能压制封杀不同的观点,平等的讨论态度,文明的争议反过来能够促进学术的发展。
下面我将为大家阐述我方观点:学者指的是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和文化水平,能在一定程度上引导社会风潮的人。
学者明星化是学术传播的歧途
学者明星化是学术传播的歧途谢谢主席!我方观点是:学者明星化是学术传播的歧途。
首先我们来明晰什么是学者明星化。
学者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和文化水平,专门从事学术研究,在学术方面有所建树并且其思想能够引导社会风潮的人。
明星原意是指在体育或者文艺方面杰出的人才,其具有娱乐性、消遣性、大众性。
学者明星化的意思是一些学者在拥有一定的学术积累的基础上,被拥有强大公众号召力的大众媒体通过商业运作的模式包装打造,逐步具备了明星的娱乐性、消遣性和大众性的一种趋势。
其次我们来看学术传播。
学术是指系统专门的学问,是对存在物及其规律的学科化论证,泛指高等教育和研究。
学术传播是以学者为传播主体,以学术为传播内容,以专业人士和非专业人士为共同传播受众的活动,其目的在于促进学术发展,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
而歧途,比喻错误的道路,即通过这条道路是偏离目的地,无法达到终点的。
我方认为,学者明星化偏离了学术传播的方向,无法达到学术传播的目的,是学术传播的歧途。
下面我方将从学者明星化对学术传播的主体、内容、受众三要素的影响来展开论证。
第一,从学者明星化对学术传播的主体即学者的影响来看。
对那些明星化了的学者来说,频繁地出席各种商业娱乐活动让他们的工作重心由学术研究向商业娱乐活动偏离,这势必会使他们用于学术研究的时间和精力大大减少;同时这些活动带来的丰厚收入和高涨人气极易使他们产生浮躁功利的心态,难以潜心专注地继续其学术研究。
这两点极大地影响了学术传播的质量和效果。
而对另外一些潜心学术钻研,甘坐冷板凳,忍受贫寒和孤独学者来说,那些学术成就不高的人仅凭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演讲艺术就名利双收,这难道不是一种不公平吗?这势必会对传统学者学术传播的积极性产生打击进而对整个学术氛围产生极为负面的影响。
所以,学者明星化难以达到发展学术水平,营造良好学术氛围的的目的,是学术传播的歧途第二,从学者明星化对学术传播的内容即学术的影响来看。
首先,学者明星化导致学术传播内容的狭隘化。
辩题分析-学者明星化
学者明星化是学术的普及的捷径观点1 历史不拒绝普及易中天凭借三寸不烂之舌,把个《三国》讲得天花乱坠,一支“易粉”队伍也随之形成,而且大多是青年人。
青年人爱着迷,时下的中国青年似乎更爱着迷。
迷歌星、迷球星、迷影星,迷来迷去,迷的都是借传媒出头露脸的人物。
易中天也正是借助央视的强势传播,才得如日中天的。
与别的“粉丝”不同的是,“易粉”们迷的却是学问,而且是他们一向敬而远之的史学,这实在是件稀罕事。
不管易中天采用了什么方式,插科打诨也罢,玩噱头也罢,对缺乏传统文化滋养的当代青年来说,这都是难能可贵的,是雪中送炭。
去年,笔者在某重点高中代语文,讲到《失街亭》一课,问讲台下的莘莘学子:“同学们看过《三国演义》吗?”哄然而答曰:“看过!”继而七嘴八舌补充道:“在电视上看过!”再问:“有看过原著的吗?”拭目以待,只看到孤零零一只手举起。
又问:“为什么连《三国演义》也没看过?”回答乱纷纷,有说看不懂的,有说没时间的。
笔者先是惊讶,继而一想,如今的中学生负担太重,学英语比学汉语用的工夫都大,对必读的古典名著也只能心向往之了。
至于二十四史之一的《三国志》,不但绝大多数青年人没读过,中老年人读过的又有几个?这不能抱怨大家,因为这些史著太深奥了,距离现实生活也太远了。
那就不得已而求其次,听人讲《三国》吧。
听人讲和自己读当然是两码事,但听了总比没听强得多,不但对三国史会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同样还能汲取到历史的养料,激起对史学的兴趣。
易先生讲《三国》,自我标榜曰“品读”,这是对的,因为他的确是在深入浅出有滋有味地解读。
普及史学知识的途径很多,比如电视剧,比如戏剧,比如连环画等,而品读无疑也是其中一种,而且是最接近阅读的一种,因而也是效果比较好的一种。
其实,历史知识的普及由来已久,至少从宋代开始,《三国志》的普及就开始了,那便是由社会最底层的艺人们演出的评书和戏剧。
在此基础上产生的《三国演义》,从罗贯中的创作目的来讲,未必是在做普及,但客观上也确实是在做历史知识的普及。
学者明星化是不是学术传播的歧途辩论赛正方辩词一辩、二辩、三辩、四辩发言稿
学者明星化是不是学术传播的歧途辩论赛正方辩词一辩、二辩、三辩、四辩发言稿一辩:尊敬的评委、各位观众,我是正方一辩。
学者明星化是当今学术传播领域的一个热门话题,我们认为学者明星化并不是学术传播的歧途,而是一种必然趋势。
首先,学者明星化可以带来更广泛的学术影响力。
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学者们有更多的机会将自己的研究成果传播给更多的人群。
一些知名学者的粉丝数量甚至可以达到数百万,这些粉丝可以成为学术研究的重要受众,可以帮助学者更好地传播和推广自己的研究成果。
其次,学者明星化也可以提高学术研究的质量。
知名学者的研究成果往往会受到更多的关注和批评,这种关注和批评可以促使学者更加严谨和深入地开展研究。
同时,知名学者的研究成果也更容易被同行学者接受和认可,这可以促进学术研究的交流和合作,提高学术研究的质量和水平。
最后,学者明星化也可以激发更多人对学术研究的兴趣和热情。
知名学者的成功经历和成果可以激励更多的人投身到学术研究中来,这可以促进学术研究的发展和进步。
综上所述,学者明星化并不是学术传播的歧途,而是一种必然趋势。
我们应该积极推动学者明星化的发展,以促进学术研究的进步和发展。
二辩:尊敬的评委、各位观众,我是正方二辩。
我们认为学者明星化并不是学术传播的歧途。
首先,学者明星化可以带来更多的关注和认可。
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学术环境中,知名学者往往能够获得更多的关注和认可,这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推广自己的研究成果和影响力。
同时,知名学者的成功经历和成果也可以激励更多的人投身到学术研究中来,这可以促进学术研究的发展和进步。
其次,学者明星化也可以促进学术研究的交流和合作。
知名学者往往会受到更多同行学者的关注和认可,这可以促进学术研究的交流和合作。
同时,知名学者的研究成果也更容易被同行学者接受和认可,这可以促进学术研究的发展和进步。
最后,学者明星化也可以激发更多人对学术研究的兴趣和热情。
知名学者的成功经历和成果可以激励更多的人投身到学术研究中来,这可以促进学术研究的发展和进步。
学者明星化是学术普及的捷径还是歧途
学者明星化是学术普及的捷径还是歧途正方观点:1.社会需要。
包括社会需要传统文化普及的人,也包括需要通过明星化的方式,培养繁衍文化的土壤。
例证:①易中天讲解三国,对缺乏传统文化滋养的当代青年来说,是难能可贵的,是雪中送炭。
证明历史需要普及。
②易中天之所以声名大噪,腰包鼓胀,固然是他有真学问真本事,却也和普及工作的缺乏有直接的关系。
③与大众对话,在教化民众的同时,也接受民众的甄别与评判,学术才更有生命力。
反过来说,整个社会大众学术文化素养的提高,也会更好地推动学术的发展。
2.历史演变。
例证:①从孔子周游列国讲学,到传统书院开馆授徒,再到近代报刊开启民智……中国的知识分子从来没放弃过向大众普及文化、传播新知的责任。
而现在,这种责任只是通过全新的媒介实现而已。
他们从根本上来说,是具有一致性的。
②早在罗素在世的时代,英国BBC电台就曾经邀请罗素做通俗哲学演讲的节目,每次40分钟左右,而且也是给予罗素一大笔报酬的。
BBC不仅邀请罗素,同时还邀请许多当时的学术界的顶尖人物加盟,都一样给予很不错的报酬。
3.对学者的肯定。
学者明星化,凸现和佐证了“科学文化知识是有形资产”这一观念;是对长期以来脑力劳动者及其自身价值模糊定位的一种矫正;是对“读书无用”这一悖论的堂皇批驳。
“学术明星”与“艺术明星”是等价的,甚至前者更胜一筹。
反方观点:1.社会责任。
如果学者与明星成为一体,使得知识阶层市侩化,即学者明星屈从于商业模式迎合并制造一些虚假的大众文化需求,一味迎合观众、迎合市场,而不讲述未经学术和实践检验过的知识;同时作为包装方的电视媒体,必然只注重满足观众猎奇心理,为了提高收视率,过多选择权术谋略、宫廷争斗、稗官野史、揭私探秘等方面的内容。
使学科领域变得狭窄,角度选择变得单调。
一些传统文化在所谓的“普及”中早已面目全非,一些学者对文化的态度是“玩味”、“猎奇”,而不是审视。
不少学者明星正越来越多地具备和娱乐明星一样的特征:出入媒体机构,到处演讲,出书、签名售书,担任各种社会职务,而学术含量越来越低,有时甚至打着文化的幌子追名逐利,误导大众。
辩论赛:学者明星化是学术普及化的歧途还是捷径
正方说了好多意义、益处。但细想想,这些意义和益处是学术吗?不是吧。学术是特指小众的。大众化的才该称为文化。换言之,茶余饭后咱滔滔不绝才是文化,才是传统。
反方二辩
如果仅仅能满足茶余饭后的滔滔不绝,还要学者干什么?学者是干什么的,辨真伪,寻考证,这才是学术,但这必然不是大众所能接受的。不是时间、精力、经济不能接受,而是能力不能接受。没有足够的教育,你说杨振宁在百家讲坛开讲的时候怎么能热?
争议3:对埋头研究者是否公平
余秋雨、刘心武、易中天等人在提高知名度的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了很大收益。他们获得的这种名利双收,对那些埋头书斋研究学问的学者是否公平?
争议4:是为挣钱还是责任驱使
对于学者像明星一样地在电视、平面等媒体频频露面,部分读者产生了逆反心理,认为他们的“传播学问”过程很明显是在作秀。
学者明星化弊大于利
一辩陈词
谢谢主席,对方辩友,大家好。很荣幸今天在此与建平的同学一起探讨“学者明星化”的利弊问题。我方的观点是学者明星化弊大于利。首先让我来解释下何为学者,何又为明星化。学者,是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学者的明星化从一方面,可以看作是其工作重心由学术研究转为商业娱乐活动,从另一方面讲,是学者们,在其正当工作范畴之外的曝光率不断增涨。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学者明星化,势必会给其带来用于叙述研究的时间、精力的大大缩减,心态失衡等各种不利因素,随之将给他们的本职工作——学术研究带来诸多不利影响。明星化的弊端,也就渐渐显现。接下来,我方将由此进行进一步的阐述。
听听学者怎么说
正方代表——易中天:我从没想到要成为什么,学术明星是你们说的,没有举行过加冕仪式。从社会效益来说,学术明星应该是利大于弊,因为人文学科研究的目的就是人类的幸福。作为我们,至少有一部分学者有这个义务,把人文研究的成果传播出去。
学者明星化辩论四辩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对方辩友,大家好,我方认为:学者明星化是歧途。
今天对方辩友的逻辑其实很简单,学者明星化能够带来一点点好处,那么就是善途。
然而判断一条道路是否正确,真正要看的是这条道路是否能够带领我们走向既定的目的地,而并非路旁能看到的些许鸟语花香。
总结下来对方总共有两个论点,一是学者明星化可以扩大知识的广度,二是给学者更多的外界推动和动力/而我方已分别从知识的片面化和错误性,学者群体的学术不专和商业化,受众无法真正领会到学术知识三方面入手,不仅证明了对方的某些所谓的优点过于理想化,而且证明了学者明星化并不能够带领我们达到学术普及的目的。
其实学者明星化并不是我们的一个自主选择,而是大众传媒的一个附属产物,知识变成了市场环境下的消费品,因此它必然要遵从市场的定律,学者不再忠于学术,因为她必然要被市场包装,宣传,炒作。
今天对方辩友提到知识通俗化,简单化,我们不能苟同。
因为我们今天讲的是学术,而不是给小孩子讲授常识。
学术本身就是严谨的,甚至有些枯燥的。
人性本弱,做学问,讲与听从来都不是一件易事。
更加可怕的,是在这样的形象和形式下,会给大众一种错觉,让他们错认为这就是学术,我做到这个程度就可以,它只显现了光鲜的一面,而隐藏了这背后所付出的艰辛和努力。
我们需要的是一个真正的学者,一个甘坐冷板凳,默默努力的人,一个追求真理,做出牺牲,为了学术,朝闻道夕死可矣的战士。
今天,当我们提倡将学者明星化,我们是在提倡什么?我们在提倡快餐知识,我们在提倡给知识包上娱乐的外衣,给学者附加明星的头衔。
当越来越多的听众追求简易的内容,有趣的解说,当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追求功名和利益,听众在试图轻松快速的获得新的知识,学者在企图一夜成名,功名双收,你会发现,这当中的每个人都在寻找通往目标的捷径。
但是找捷径,这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
我们不再阅读原版书籍,而是上网搜寻书籍的简介;我们不再对知识充满原始的热爱,而是急于看到努力带来的成果;我们很少闲庭漫步,读着一本散发着油墨香气的书,而是在寻求捷径的漩涡中,焦灼徘徊,不知所措。
学者明星化是学术传播的歧途一辩稿
学者明星化是学术传播的歧途一辩稿学者明星化是学术传播的歧途尊敬的主席,各位评委,对方辩友,大家好。
今晚我方的观点是学者明星化是学术传播的歧途。
学者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和文化水平,专门从事学术研究,在学术方面有所建树并且其思想能够引导社会风潮的人。
明星原意是指在体育或者文艺方面杰出的人才,其具有娱乐性、消遣性、大众性等特点。
学者明星化的意思是一些学者在拥有一定的学术积累的基础上,被拥有强大公众号召力的大众媒体通过商业运作的模式包装打造,逐步具备了明星的娱乐性、消遣性和大众性的一种变化。
学术传播是指将系统专门的学问泛指高等教育和研究进行传递。
歧途则是指错误的道路。
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陈述我方观点。
第一,学者明星化会容易使学者被利益所蒙蔽,导致学术传播缺乏严谨性。
当前,媒介的生态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
媒体对影视娱乐,文艺等明星的宣传和追捧越来越狂热,全社会急功近利的不良风气也愈演愈烈。
众所周知,成为明星会有巨大的收入,而当学者明星化后,就会过多的涉及利益问题,他们的心态就容易失衡,就会为了迎合大众口味去屈服商业模式,从而导致学术传播缺乏严谨性,使学术传播的质量和效果大打折扣。
著名的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在这个问题上尤为突出。
易老师自述一开始对三国并不熟悉,是节目编导见他的汉代风云人物系列大火之后,认为三国题材更具备话题度因而劝说他接下来讲三国,所以这等于是让一个外行人来讲课。
根据易老师在节目的自述,他甚至录节目前坐飞机还在一边看三国志一边写稿子,这样赶工出来的作品的质量可想而知。
并且不论其讲座的水准如何,这种学术传播不也是偏离了学术研究独立、客观、实事求是、创新的本质了吗?第二,学者明星化会分散学者进行学术研究的注意力,导致学术研究缺乏质量。
明星化了的学者,为了增加在媒体中的出镜率,会频繁地出席在各种娱乐活动。
一个人的时间精力有限,当他们的工作重心由学术研究向娱乐活动偏离时,相应的其花在学术研究的时间也会减少。
学者明星化不是学术传播的歧途 辩论资料
学者明星化不是学术传播的歧途辩论资料昔日读书人一登龙门身价百倍,当下教授们则乐于在电视屏幕上传道授业。
2006年,央视《百家讲坛》造就的一批教授明星令人瞩目,易中天、刘心武、阎崇年、于丹……教授人气赛过明星,成为2006年最富喜剧色彩的文化景象之一。
过去人们印象中,教授都是埋首书斋做学问,而易中天这样的“新明星学者”却像娱乐明星一样,空中飞人般在全国各地穿梭,忙于自我推销。
2006年8月,易中天在刚刚开幕的上海书展上创造了一项“中国纪录”。
不到一下午,他就签售新书《品三国》4000多册,当场写坏了10多支水笔。
据一位在签售现场的网络游戏业人士称,易中天的人气,跟“超女”李宇春在上海动漫展上亮相的效应相差无几。
时隔三个多月,另一位“百家坛主”于丹以一天签售8000册《于丹的〈论语〉心得》的惊人数字,刷新纪录。
学者、电视明星、畅销书作者,很少有人能集这三种角色于一身。
此前只有一个余秋雨。
而如今,央视《百家讲坛》却似乎掌握了造就“三位一体”“新明星学者”的秘诀。
伴随着走红于年轻一族中的“粉丝文化”,网上开始出现许多“教授粉丝”———“乙醚”(易中天的拥戴[者)、“鱼丸”(于丹的拥戴者)、“年糕”(阎崇年的拥戴者)和“海飞丝”(纪连海的拥戴者)。
但不可否认,尽管称不上学识渊博,“新明星学者”们却带动了大众对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的重新狂热。
易中天的《品三国》卖了50万册。
《于丹的〈论语〉心得》更是“号称”卖了60万册,虽然业内人士对此存疑。
伴随易中天的走红,中国书市2006年热销各类历史题材书籍。
先前在学界评价甚高的李亚平的《帝国政界往事》、姚大力的《成吉思汗和今日世界之形成》、吴思的《潜规则》、茅海建的《天朝的崩溃》等,既富有思想性,也受到读者青睐。
“新明星学者”更有责任传播真知“新明星学者”当道,自然是有人欢喜有人愁,众说纷纭。
对当下文化氛围的影响是好是坏?各方意见迥异。
一种意见认为,学术快餐化和娱乐化,成为一种令人担心的时尚。
学者明星化是学术传播的歧途一辩稿
正方一辩稿v1.01各位评委,对方辩友:大家好,开宗明义,学术指的是在特定时代的高等教育背景下的具有完整性和系统性的知识体系,学者指的是本身具有完备的学术体系、进行特定领域学术研究的人,明星化是指通过大众媒体的传播走入公共视野的过程。
而学术传播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学者的学术成果在交流与反馈中得到完善、在教授中得到传递,归根结底而言是为了学术本身的发展。
我们今天说学者明星化是学术传播的歧途,就是认为学者明星化不能实现学术传播的目的,具体而言,理由有二:首先,由于学术完整性、系统性的特性使得学者明星化过程中难以传播学术。
完整性指的是作为一门知识体系,它具有完整的理论框架且内部逻辑自洽,系统性指的是它同现有的其他分支、其他领域的知识体系息息相关,而学术如此的复杂性就注定了它不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内容,也注定了对于以提高收视率、追求利润的大众媒体而言,学术不是他们传递的对象。
在这样的前提之下,大众媒体依靠着明星化的学者传递了什么内容?是李敖嬉笑怒骂自成一体的人设、是郎咸宁与空姐小三的花边新闻、是像易中天品三国那样碎片化且不成体系的普及内容……大众媒体不是因为学者学术造诣高超而将其进行明星化的包装,明星化的学者向大众传递的内容也并非学术,所以,学者明星化与学术传播的目的背道而驰。
同时我们应该意识到,一个人维持自己明星化的状态是需要耗费大量时间的。
以易中天为例,他本来是厦门大学中文系一位研究美学的副教授,他先后登上了央视的百家讲坛讲述三国和诸子百家、又作为主持人主持了名为《一起聊聊》的访谈节目,而在这时候,为了维持他明星化的状态,易中天离开了教职,号称要用余生写完三十六本《易中天中华史》,一位本来研究美学的学者,最终走上了历史知识普及的道路,甚至连他自己都自嘲道“不务专业”。
高深、艰难是学术本身的属性和特质,这就注定了学术的研究与传播是一项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的过程,而学者的明星化则是在这本就不大的蛋糕上面大大切下一块,这怎能称得上是“学术传播的正途”?当然,我们不否认很多明星化的学者都经由社交媒体向大众普及了大量科普知识,但是科普与学术传播对于学者个人而言的冲突却是客观且真实存在的。
学者明星化是学术传播的歧途
学者明星化是学术传播的歧途梁瑞淋提要现代传媒发展迅速,市场机制进军学术领域。
学者明星化作为时下热点,指学者被商业包装后,以学术为商品,借助媒体传播并获得经济效益和个人影响力的现象。
学术传播的初衷是准确传播学术并提升人民文化素养。
本文以走红后又衰落的明星学者于丹、纪连海等人为例,对学者明星化现象进行分析,指出学者明星化是学术传播的歧途的原因就在于学术在以此种方式传播的过程中中难以保证严谨性和准确性,并加剧文化生态的非理性,背离了学术传播的初衷。
关键词学术传播学者明星大众传媒文化生态一、大众传媒下的学术传播现状1·大众传媒正在成为学术传播新途径学术传播指传递,接收,反馈学术研究成果和方法的行为。
学术传播的传统正途,满足准确科普知识,弘扬正能量的基本要求。
此类途径的主要特征为:学者专家经过实验与构想,撰写研究报告,并在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经过会议与会者讨论与肯定,在投稿到相关专业期刊,经期刊编辑群及同才评鉴后,正式在期刊出版,或将来另外集结图书或会议论文集出版。
学者向大众进行学术传播一般以开展讲座、提供资源等形式进行,如中国社会科学院向全社会开放了免费数据库;全公益性质的网易公开课,提供1200多集来自世界各地的免费课程给普通大众等。
新媒体时代,网络通讯技术迅速发展,开辟了学者与大众交流的自由新通道,现代传媒技术使得学术传播的途径变得丰富多样:电视、互连网络等大众传媒联合学者,为大众提供了丰富的文化产品,如《百家讲坛》、《中华诗词大会》这样知识性与娱乐性兼具的节目。
大众传媒事实上已经成为学术传播的一种新形式、新途径。
当今学术传播呈现出多媒介融合、范围更广、速度更快、互动性更强的特点,与此同时,学术传播也正在由过去的学术机构处于主导地位过渡到“以学者为中心的时代”。
2003年,《百家讲坛》的主讲人刚开始被大众关注时,网络传媒就发挥其快捷与广泛的优势,各种论坛、贴吧的讨论风起云涌,除讲座在网上广泛播放及宣传外,支持者与反对者们的辩论甚至对骂也不断升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方认为学者明星化不是学术传播的歧途。
首先明确概念,明星指在某个领域内,有一定影响力的人。
明星化的学者,即在媒体上出现,并因为被媒体包装而有很高知名度的学者。
这里要说明,被媒体包装增加了学者的影响力
学术传播的目的是让学术更广泛地被认知,只要学术思想被更多的受众所接纳,就可以说学术传播没有进入歧途。
这里,学术传播并不等同于学术研究。
学术研究是为了将学术研究得更深入,更纯粹,而学术传播则是为了学术思想被更多的受众所接纳,而非将之研究得更加深入。
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学术传播要做的正是领进门的工作。
而领进门就需要一些浅层次的东西作为引子,因此学术传播的内容应该是通俗、易懂的。
因此,我方有三点理由:
第一,从学术传播的目的上看,传播更需要的是一面旗帜,引导大众向学术看齐。
众所周知,“明星学者”带动了大众对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的重新狂热。
如果没有于丹,孔、孟、老、庄思想能像今天这么流行吗?如果没有易中天,能有席卷全国的三国热吗?学术传播需要学术明星这面旗帜,引导大家看向学术看齐,这样学术就能更好更快地传播。
第二,从学者明星化对大众传播影响上看,学者明星化促进了学术与大众的融合,引领了崇尚学术的社会风气,从而推动了学术的传播。
学术不应受困于象牙塔,只作为知识分子的专利。
明星化的学者能让深奥的学术知识通俗化,大众化,将学术带出了象牙塔。
就拿儒学来说,如果没有孔子,儒学乃至其它学术还都只能被上层官宦子弟独享,哪还能有今天这样的生命力?(这一句话是为了论证学术传播的目的是让学术有更多受众)第三,从社会发展的角度上看,学术传播也理应与时代相结合,时代在发展,学者也理应走出书斋,走向媒体。
学者明星化正处于他的婴儿期,正如于工业革命初期,各种问题也层出不迭,但不能说工业革命就是歧途;同样,我们不能因为学者明星化初期出现的各种问题就视之为歧途。
在科技文化相对发达的西方,学者对待电视的态度是开放和进取的;电视早已成为学者宣传和传播学术的主要方式。
随着社会发展,相信我国的明星学者中将涌出新一代更好的学术传播者,学术传播也将迎来它的新篇章。
因此,我方认为学者明星化不是学术传播的歧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