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对于学者明星化现象的看法
当学者步出象牙塔——浅析学者“明星化”
134当学者步出象牙塔——浅析学者“明星化”龚丽文 扬州大学文学院摘要:文章将专家明星化定义为学者通过媒体面向大众传播专业知识从而获得较大的社会影响力。
从传媒行业、专家学者、大众等三个角度阐述如何使专家明星化更好地承担起传播文化的功能。
关键词:专家明星化;传统文化;媒体讨论专家明星化的取向是否真的有利于传统文化的推广和传播这个问题,首先必须明确什么是专家明星化、什么是学术明星。
《汉语大词典》将“明星”解释为有名的演员或运动员,费斯克将明星界定为“由于在银幕与其他媒介上的公开表演而出名,并且被视为各种文化群体之内与之间重要象征的个体”。
“专家”一词指学术、技艺等方面有专门技能或专业知识全面的人;特别精通某一学科或某项技艺的有较高造诣的专业人士。
所以,我们可以将学术明星定义为在大众传媒上曝光率较高,获得较大范围公众关注的专家学者。
专家明星化也就是指的学者通过媒体面向大众传播专业知识,从而获得较大的社会影响力的过程。
纵观参与《百家讲坛》、《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的专家学者,他们都来自国内知名高校,且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存在即合理”,专家明星化的现象既然能出现在这个时代,就证明有其存在的必要性。
专家明星化在西方早有先例。
20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罗素就接受媒体的邀请做通俗哲学演讲。
《与哲学家们交谈》该节目邀请思想文化大家以简洁通俗的语言向公众讲解马尔库塞、海德格尔等等。
直至今日,该节目推出的《思想家》一书,仍影响着西方民众。
在当今中国社会,大众文化庸俗、浅薄,娱乐化现象严重,歌星、影星的私生活,成了多数人茶余饭后的谈资。
文化类节目的热播以及专家明星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娱乐化的倾向。
我国现在强调“文化自信”,如果连本国国民都不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那么又何来的文化自信。
正是这种需求,传统文化的传播显得尤为重要。
原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龚书铎先生认为“学术一方面需要提高,一方面也需要普及,学术如果不走向大众是很难的”。
学者明星化辩论四辩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对方辩友,大家好,我方认为:学者明星化是歧途。
今天对方辩友的逻辑其实很简单,学者明星化能够带来一点点好处,那么就是善途。
然而判断一条道路是否正确,真正要看的是这条道路是否能够带领我们走向既定的目的地,而并非路旁能看到的些许鸟语花香。
总结下来对方总共有两个论点,一是学者明星化可以扩大知识的广度,二是给学者更多的外界推动和动力/而我方已分别从知识的片面化和错误性,学者群体的学术不专和商业化,受众无法真正领会到学术知识三方面入手,不仅证明了对方的某些所谓的优点过于理想化,而且证明了学者明星化并不能够带领我们达到学术普及的目的。
其实学者明星化并不是我们的一个自主选择,而是大众传媒的一个附属产物,知识变成了市场环境下的消费品,因此它必然要遵从市场的定律,学者不再忠于学术,因为她必然要被市场包装,宣传,炒作。
今天对方辩友提到知识通俗化,简单化,我们不能苟同。
因为我们今天讲的是学术,而不是给小孩子讲授常识。
学术本身就是严谨的,甚至有些枯燥的。
人性本弱,做学问,讲与听从来都不是一件易事。
更加可怕的,是在这样的形象和形式下,会给大众一种错觉,让他们错认为这就是学术,我做到这个程度就可以,它只显现了光鲜的一面,而隐藏了这背后所付出的艰辛和努力。
我们需要的是一个真正的学者,一个甘坐冷板凳,默默努力的人,一个追求真理,做出牺牲,为了学术,朝闻道夕死可矣的战士。
今天,当我们提倡将学者明星化,我们是在提倡什么?我们在提倡快餐知识,我们在提倡给知识包上娱乐的外衣,给学者附加明星的头衔。
当越来越多的听众追求简易的内容,有趣的解说,当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追求功名和利益,听众在试图轻松快速的获得新的知识,学者在企图一夜成名,功名双收,你会发现,这当中的每个人都在寻找通往目标的捷径。
但是找捷径,这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
我们不再阅读原版书籍,而是上网搜寻书籍的简介;我们不再对知识充满原始的热爱,而是急于看到努力带来的成果;我们很少闲庭漫步,读着一本散发着油墨香气的书,而是在寻求捷径的漩涡中,焦灼徘徊,不知所措。
学者明星化是不是学术传播的歧途辩论赛反方辩词一辩、二辩、三辩、四辩发言稿
学者明星化是不是学术传播的歧途辩论赛反方辩词一辩、二辩、三辩、四辩发言稿一辩:尊敬的评委、各位观众,我作为反方的一辩,认为学者明星化不是学术传播的歧途。
首先,我们要认识到学者明星化是一种社会现象,而不是单纯的学术传播。
学者们因为自己的研究成果、思想观点等而得到社会认可和关注,这种现象本身并不是负面的。
相反,学者明星化可以带动公众对学术研究的兴趣,促进学术成果的传播和应用。
其次,学者明星化也可以激发学者的创造力和研究热情。
在竞争激烈的学术领域,学者们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和影响力,才能在学术界立足。
因此,学者明星化可以激发学者们的研究热情和创造力,推动学术研究的进步。
最后,我们要看到学者明星化的风险和挑战。
学者明星化可能导致学术成果的浅尝辄止、追求热点和流行等问题,这些都可能影响学术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因此,我们需要引导学者们在追求影响力的同时,保持学术研究的严谨性和深度。
综上所述,学者明星化并不是学术传播的歧途,它可以带动学术研究的发展和传播。
但我们也需要看到学者明星化所带来的风险和挑战,引导学者们保持学术研究的严谨性和深度。
二辩:尊敬的评委、各位观众,我作为反方的二辩,进一步阐述学者明星化不是学术传播的歧途。
首先,我们要认识到学者明星化是社会对学术研究的认可和肯定,是学术研究成果的一种反映。
学者们通过自己的研究成果和思想观点得到社会认可和关注,这种现象本身并不是负面的。
相反,学者明星化可以促进学术成果的传播和应用,提高学术研究的社会影响力。
其次,学者明星化也可以激发公众对学术研究的兴趣和关注。
学术研究的内容和成果往往比较专业和深奥,很难被广大公众所理解和关注。
而学者明星化可以将学术研究的成果和思想观点传播给更多的人,促进公众对学术研究的兴趣和关注。
最后,我们要看到学者明星化所带来的风险和挑战。
学者明星化可能导致学术研究的浅尝辄止、追求热点和流行等问题,这些都可能影响学术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因此,我们需要引导学者们在追求影响力的同时,保持学术研究的严谨性和深度。
学者明星化是学术普及的歧途 一辩发言
学者明星化是学术普及的歧途一辩我方认为,学者明星化是学术普及的歧途。
学者,指的是在某一方面有专门研究的人;明星化,是指学者由普通学者变为有名的、为大众熟知的、频频亮相从而有一定名望的学者。
而学术指的是专门系统的知识,普及就是普遍推行。
然而,我们普及的是学术,而不是学者个人。
学者明星化会带来个人的欲望膨胀,带来学术的娱乐化,阻碍了学术的发展,也阻碍了学术的普及。
首先,学术要求有严谨的态度,有钻研的精神。
试想,某些学者通过明星化成为同娱乐、体育明星一样的人,哪来的时间和精力搞学术?他们出名,赚到了名利,又会带动更多的人追名逐利,迷失学术的本来方向。
这样下去,恐怕只会搞坏了学术之风,只会阻碍了学术研究的发展,又有什么好学术值得普及呢?其次,这样子普及出去的不是学术。
学术的概念我们已经介绍过。
人们之所以需要普及,是因为之前不了解,不感兴趣。
难道捧红一两个人就可以了吗?人们会更多地以观看其他明星一样看他们,只不过参加的活动不同罢了。
人们都去关注他们的绯闻等小道消息,这样普及出去的是学术之歪风和个人之丑闻,何谈学术普及?再次,有人说,这样人们会多多少少了解一点他们研究的知识。
这样不假,但学术要百家争鸣,不能以一个人的理论盖过其他学派、其他学者的理论。
学者明星化,让一家声音独大,又怎么能发展起丰富的学术,又怎么能普及学术呢?综上所述,学者明星化不是一无是处,个人想出名完全是正常的。
但是,如果将这样不正常的学术活动当做学术普及的手段,是不恰当的,不仅达不到高效的效果,反而误导了公众,损坏了学风。
故此,我方坚定地认为,学者明星化是学术普及的歧途。
1/ 1。
学者明星化不利于学术普及
学者明星化不利于学术普及
谢谢主席,再次问候在场各位:
开宗明义,学者明星化,是指通过商业运作、媒体炒作等手段将学者打造成明星的现象;学术普及,则是大面积地传播学术的过程。
而我方判断学术是否得到了普及的标准是,大众是否了解到了学术严谨、认真的精神与态度。
我方认为学者明星化不利于学术普及的原因有三。
首先,学者明星化妨碍了学者专心研究学术,不利于学术的发展。
自易中天在《百家讲坛》出名后,出书、拍卖、主持,各种商业活动不断;与此同时,另外一位明星学者,余秋雨也频繁出现在公众面前。
我们不禁想问:学者们周转于各种商业活动中,哪里还有时间来做学术研究呢?同时,他们的名利双收也是对那些埋头研究学问的学者们的一种不公平。
试问,这样长久下去,还有学者愿意潜心研究学术吗?估计大家都跑去做起了明星,短短的一期节目便可名利双收。
这岂不是对学术发展的一种损害?
其次,学者明星化不仅无法真正地普及学术,更会误导大众。
无论学者的态度是否严谨,作为包装方的电视媒体,为了提高收视率,过多选择权术斗争、稗官野史、揭私探秘等方面的内容,使学科领域变得狭窄,角度选择变得单调。
一些传统文化在所谓的“普及”中早已面目全非,更有一些学者对文化的态度是“玩味”、“猎奇”,而不是审视。
这不仅仅没有达到普及学术知识的目的,更是在模糊大众的视线,对大众的认知造成了一定的误导。
最后,学者明星化不利于大众对学术界的正确认识。
学者明星屈从于商业模式,一味迎合观众、迎合市场,讲述未经实践检验过的知识,并且,学者。
学者明星化的反面例子
学者明星化的反面例子
第一,对于学者本人来说,学者明星化容易使学者不持本心、学术研究重心偏移,自主支配权淡化,进而趋向于迎合大众。
明星化之后的学者,因为提高了知名度,潜移默化地就会改变自己原本学术研究的专注度。
一旦学者因为外界的荣誉和形象付出时间和精力,就会使其学术研究的进度变得缓慢,也意味着他相关学术的长期传播会受到影响。
例如易中天就是一个令人瞩目的文化热点,他从一个学者,变成了众人皆知的超级明星。
一开始他专注于《品三国》的研究,可是上了《百家讲坛》之后,就将自己的语言表达变得通俗化,表面看似更利于传播,但实际上传播的是他个人的风趣和幽默事迹,而不是真正深刻而严肃的学术。
因此,这是不利于真正的学术传播的。
第二,对于其他学者来说,学者明星化造成不良风气,导致恶性竞争。
学者明星化会扩大影响力,虽然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这个学者相关信息的传播,但是其他学者也会被影响改变自己的从事学术研究的目的,想要通过追求明星化来实现自身的学术传播。
当其他学者将明星化当成目的而不是把学术研究当作目的,这样的恶性竞争一出现,肯定不利于学术传播。
例如我们校园学风建设,班委要起到榜样带头作用,学习生活各方面都是积极向上的,这样才能带动我们树立良好的学习风气。
辩论学者明星化的利与弊
(首先主席,会说首先有请正方一辩作开篇呈词,所以要说谢谢主席啦!)谢谢主席,各位评委,对方辩友,以及在场的老师同学们,大家好!很荣幸今天我们能够齐聚一堂讨论专家学者明星化的利弊问题,我方认为学者明星化对学术普及利大于弊,我们知道从古至今,学者明星化的现象一直都存在于社会发展的整个过程中(我觉得也可以不要)。
下面,我想先就题目本身作些解释。
首先,学者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和文化水平,能在一定程度上引导社会风潮的人。
包括从事学术研究的专家,学者,顾问以及在学术方面比较优秀并且其思想能够影响社会发展的人。
其次,辞海中关于明星的定义诸多,这里是指被大众所熟知的人或事物,而所谓“化”者,是指一种普遍的趋势,因此学者明星化就是提升学者知名度的过程,使学者成为名人,从而更有利于学术的进步和普及。
所以,我方观点认为学者明星化对学术普及利大于弊,理由如下:一、在大多数人眼中认为学术是少数人的学术,与大众没有关系,其实这是错误的,在当今快速发展的社会,仅仅几个人搞学术完全不能满足社会需求,通过明星化这一途径可以将学术成果共享给大众,更重要的是使那些闻而生畏的学术爱好者加入进而带动学术的进一步深入发展。
二、强大的多方传媒渗透了生活的各个角落,许多学者不仅学术水平超群、表述能力高超而且人格魅力也非凡。
他们追求学术创新,鼓励思想个性,选择观众最感兴趣、最前沿、最吸引人的选题,以最通俗易懂的形式将许多晦涩难懂的知识与理论广泛传播于民众之中。
因而相信借助媒体为媒介的明星化,能够在大众群体间普及学术风。
三,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学术研究更趋向于科学、规范、系统和学科的组合研究,其技术更先进,手段更多样,成果更是丰盛浩繁。
传播能让更多的人知道学术,使更多的人从感性理解到共享学术研究成果。
这样研究该学问的学者们无疑是最好的媒介,只有他们站出来陈述观点,宣扬学术,普及才变得切实可行。
古代儒家文化的代表人孔子,周游列国收门徒3000他不但没有被世人辱骂相反却为万民敬仰。
学者明星化现象
学者明星化现象应理性看待我对“学者明星化”这一现象的了解其实是从一场辩论赛开始的。
那是一场关于学者明星化利弊分析的辩论,最后是反方胜。
而我觉得这一现象其实也不能全盘否定,只要对“明星学者”进行正确引导,那么学者明星化将成为一条对普通民众学术普及的捷径。
学者就是以学术研究为中心,在某一学术领域有一定造诣的人。
而学者明星化就是指现今有大量学者在通过商业手段和娱乐手段宣扬学术的过程中,曝光率增加,知名度提升的现象。
从余秋雨的“文化苦旅”红遍大江南北、借助百家讲坛一举成名的易中天、刘心武、阎崇年、纪连海,于丹等,以及打着启蒙旗号的余杰,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名教授”张颐武,好发生活感悟的明星哲学家周国平……这些都是明星学者中的佼佼者。
他们依赖于现代媒体的包装而成名,有着巨大的影响度和知名度。
对于这些明星学者们,人们褒贬不一。
有的人对“学者明星化”现象的益处有所质疑,害怕明星化带来的商业化侵染学术界,使学术庸俗化,让学者们抛弃对学术的苦心孤诣反而去追名逐利,最后既没有做出学术成就也未有效地传播学术知识,只是成为了一个卖弄知识的小丑。
另外的人认为这样的明星学者可以将原本高高在上的学术与文化知识传播给更多的人们,可以将名著和原本生涩难懂的知识深入浅出的讲解给广大群众,特别是如今新型媒体例如电视,网络的飞速发展,使得任何人都必不可免的将与这些媒介接触,而且这些媒介也将成为人们接触外界,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此时,学术的传播便不仅仅靠专家们的书籍了,更需要一种宣传力度大,与人们生活贴近的方式来普及知识。
正如易中天品三国带来了一股三国热,于丹的点评《论语》掀起国学风一样,这些适应了现代社会的发展的方式,以新型的传播媒介—网络、电视使学者可以面对更广阔的受众,思想传播得更迅速,寓教于乐,也更容易产生明星般的效应。
本来,学术乃天下之公器,不应只停留在书架上、图书馆的故纸堆里,也不应是少数人的专利。
与大众对话,在教化民众的同时,也接受民众的甄别与评判,学术才更有生命力。
学者明星化不是学术传播的歧途
我方认为学者明星化不是学术传播的歧途。
首先明确概念,明星指在某个领域内,有一定影响力的人。
明星化的学者,即在媒体上出现,并因为被媒体包装而有很高知名度的学者。
这里要说明,被媒体包装增加了学者的影响力学术传播的目的是让学术更广泛地被认知,只要学术思想被更多的受众所接纳,就可以说学术传播没有进入歧途。
这里,学术传播并不等同于学术研究。
学术研究是为了将学术研究得更深入,更纯粹,而学术传播则是为了学术思想被更多的受众所接纳,而非将之研究得更加深入。
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学术传播要做的正是领进门的工作。
而领进门就需要一些浅层次的东西作为引子,因此学术传播的内容应该是通俗、易懂的。
因此,我方有三点理由:第一,从学术传播的目的上看,传播更需要的是一面旗帜,引导大众向学术看齐。
众所周知,“明星学者”带动了大众对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的重新狂热。
如果没有于丹,孔、孟、老、庄思想能像今天这么流行吗?如果没有易中天,能有席卷全国的三国热吗?学术传播需要学术明星这面旗帜,引导大家看向学术看齐,这样学术就能更好更快地传播。
第二,从学者明星化对大众传播影响上看,学者明星化促进了学术与大众的融合,引领了崇尚学术的社会风气,从而推动了学术的传播。
学术不应受困于象牙塔,只作为知识分子的专利。
明星化的学者能让深奥的学术知识通俗化,大众化,将学术带出了象牙塔。
就拿儒学来说,如果没有孔子,儒学乃至其它学术还都只能被上层官宦子弟独享,哪还能有今天这样的生命力?(这一句话是为了论证学术传播的目的是让学术有更多受众)第三,从社会发展的角度上看,学术传播也理应与时代相结合,时代在发展,学者也理应走出书斋,走向媒体。
学者明星化正处于他的婴儿期,正如于工业革命初期,各种问题也层出不迭,但不能说工业革命就是歧途;同样,我们不能因为学者明星化初期出现的各种问题就视之为歧途。
在科技文化相对发达的西方,学者对待电视的态度是开放和进取的;电视早已成为学者宣传和传播学术的主要方式。
学者明星化不是学术传播的歧途立论
立论谢谢主席。
尊敬的评委,亲爱的同学们,大家晚上好。
今天我方的观点是:学者明星化不是学术传播的歧途。
我们先明晰一下这其中的几个概念。
学术传播,指的是学者将系统专门的学问即学术传播给专业人士和非专业人士。
我们今天说的学者明星化,是指在二十一世纪初,学者通过大众媒体的传播,使学术走向大众,文化走向市场。
我方之所以认为学者明星化不是学术传播的歧途,是因为现阶段学者明星化对学术传播的推力大与阻力,并且从长远来看,能够向更好的方向引导。
现阶段,学术成果受传统传播方式的局限,不能很好地普及给大众,这也就形成了知识分子与普通大众之间的文化断层,这个问题如果不能解决,必将形成文化层面上的两极分化,继而阻碍学术进一步的传播。
因此这种文化断层理当成为我们今天要解决的主要矛盾。
在这种背景下,学者明星化应运而生。
首先,在学者明星化的过程中,学者将晦涩的学术大众化,通俗化,一方面可以使学术更好地被大众接受,另一方面也让传统文化适应新时代文化潮流,为其注入了新的活力。
其次,它扩大了学术传播的渠道,利用电视网络等新型媒体传播范围广、速度快、影响力大等特点,提供给非知识分子方便易得的学习机会,是一种学术传播在途经上的突破性进展。
最后,它可以改变人们对学者和学术的固有思维误区,学者不再是静坐书斋的代名词,学术也不再仅是象牙塔里学问,他们可以走入寻常百姓家。
基于以上三点,学者明星化能够解决当前的主要矛盾。
同时,还能促使社会形成一种学术争鸣的新局面,不同的学术思想相互碰撞,比起原先学术社群的交流更直接、更广泛,有效地激发灵感,产生更多的研究成果。
我们承认,学者明星化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产生了一些次要矛盾,如学者传播了一些不太客观的观点。
但我们可以通过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管理、充分利用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使学者明星化能够更好地发展。
诚然,学者明星化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批评之声。
但这些批评不是学术传播的阻力而是一种新的动力。
学术研究的最终目的便是更好地服务大众,因此对人类的根本问题及当下的境遇不置一词的学术是闭塞的。
学者明星化是学术传播的歧途
学者明星化是学术传播的歧途谢谢主席!我方观点是:学者明星化是学术传播的歧途。
首先我们来明晰什么是学者明星化。
学者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和文化水平,专门从事学术研究,在学术方面有所建树并且其思想能够引导社会风潮的人。
明星原意是指在体育或者文艺方面杰出的人才,其具有娱乐性、消遣性、大众性。
学者明星化的意思是一些学者在拥有一定的学术积累的基础上,被拥有强大公众号召力的大众媒体通过商业运作的模式包装打造,逐步具备了明星的娱乐性、消遣性和大众性的一种趋势。
其次我们来看学术传播。
学术是指系统专门的学问,是对存在物及其规律的学科化论证,泛指高等教育和研究。
学术传播是以学者为传播主体,以学术为传播内容,以专业人士和非专业人士为共同传播受众的活动,其目的在于促进学术发展,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
而歧途,比喻错误的道路,即通过这条道路是偏离目的地,无法达到终点的。
我方认为,学者明星化偏离了学术传播的方向,无法达到学术传播的目的,是学术传播的歧途。
下面我方将从学者明星化对学术传播的主体、内容、受众三要素的影响来展开论证。
第一,从学者明星化对学术传播的主体即学者的影响来看。
对那些明星化了的学者来说,频繁地出席各种商业娱乐活动让他们的工作重心由学术研究向商业娱乐活动偏离,这势必会使他们用于学术研究的时间和精力大大减少;同时这些活动带来的丰厚收入和高涨人气极易使他们产生浮躁功利的心态,难以潜心专注地继续其学术研究。
这两点极大地影响了学术传播的质量和效果。
而对另外一些潜心学术钻研,甘坐冷板凳,忍受贫寒和孤独学者来说,那些学术成就不高的人仅凭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演讲艺术就名利双收,这难道不是一种不公平吗?这势必会对传统学者学术传播的积极性产生打击进而对整个学术氛围产生极为负面的影响。
所以,学者明星化难以达到发展学术水平,营造良好学术氛围的的目的,是学术传播的歧途第二,从学者明星化对学术传播的内容即学术的影响来看。
首先,学者明星化导致学术传播内容的狭隘化。
学者明星化——精选推荐
学者明星化利大于弊(正方立论)谢谢主席,对方辩友好,评委及观众朋友们大家好:随着百家讲坛的大热和美国高校公开课的流行,部分学者走出了学术研究的象牙塔走进了公众的视野,成为了明星化的学者。
针对这种现象,我方的观点是:学者明星化利大于弊。
在这个辩题中:学者,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具有研究学术、传播文化的功能。
明星化,是指具有明星知名度高、影响力大、引领社会风潮等特点的过程。
因此,学者明星化即是指,现代社会中一部分学者通过电视网络等平台宣讲学术成果、普及文化知识而具有了明星上述特点的一种社会现象。
不可否认,学者明星化的现象存在一定的弊端,但是我方认为学者明星化利大于弊的标准在于权衡其发展影响,小则对个人、大则对社会,学者明星化能真正实现价值最优与社会进步。
我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论证我方观点:第一,从学者明星化对学者自身的影响来看。
原本的书斋型学者通过电视网络等平台宣讲学术知识,提高了自身的知名度和公众影响力,自身经济状况也得到了改善,可谓是名利双收。
同时,作为学者,本身具有研究学术、传播文化的社会责任,学者明星化更有利于其社会责任和社会价值的实现。
第二,从学者明星化对学术发展的影响来看。
学者明星化促进了学术的传播,成为了沟通大众与高深学术的桥梁,使得学术更加通俗易懂,不在束之高阁。
学者明星依靠其强大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促进了学者之间以及学者与大众之间的学术互动,正如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多一种声音就多一种思想的碰撞,最终有利于形成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
学者明星化对学术发展而言,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啊。
第三,从学者明星化所产生的社会意义上来看。
当物质资料得到极大地丰富之后,人们更加追求精神上的富足,而学者明星化正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提高了大众的文化素质。
文化对经济具有反作用,伴随着图书音像制品的大量销售,电视网络等传媒收益的增加,学者明星化还促进了文化产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同时学者明星化现象的出现,还促进了不同地域、不同民族间文化的交流借鉴和融合,有利于民族文化繁荣和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发展。
学者明星化弊大于利
1.学术通俗化,有利于更多大众接受我方承认文化通俗化有利于其传播,但是因为学术其本身的特殊性使其在通俗化的过程中容易产生庸俗化倾向。
那些追求明星化的学者更是会拼命地出奇异类以迎合大众。
比如易中天在讲演三国中就用了许多现代化语言,可是却遭到了学术界的批判,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研究员李治亭就曾说,易中天品三国是“时尚历史”,用时髦语言掺进历史事实,趣味低俗。
明星化的学者在电视节目与畅销书中传播的不是通俗严谨的学术,而是庸俗的肤浅的未加证实的言论。
但是你想想,如果你只是一个门外汉,你会去质疑一位学者的言论吗?不会,因为我们天然认为他们是专家,懂得比我们多,他的话是值得相信的。
而这些学者的添油加醋却只是个人的不成熟推断,一个还没有经过验证的结论就草率地传给大众,大众会受害多深呢?2.明星即为名人我方认为明星与名人的概念是不能完全等同的。
钱学森,袁隆平等人他们的确有名,但却并不是明星。
明星化的学者有着一大批粉丝,且自身以其学术为手段进行牟利,增加曝光率。
比如于丹就是如此,从百家讲坛大火后,频频出席各种商业场合,会让人感觉似乎明星成了其主业,而教授的头衔只是为主业服务的东西。
这样明星化的学者又能传播多少精英文化呢?3.明星化有利于其完成传播文化的职责学者推动文化传播的方式有很多,为什么一定要选择明星化这样得不偿失的方法呢?一个明星化的学者会在公众场合花费大量的时间,而我们都知道做学术是一件需要时间与精力的事,难道这样的学者其学术水平不会因此受到一定的影响吗?其次,当名利的诱惑摆在眼前,向大众讲一些野史情史就可以让你得到这些,又多少人会因此无心学术呢?易中天这位明星学者就曾坦言:“现在这种状态不是我喜欢的,但是我已经没有办法了。
”“大名大利远比冷清的书房有大得多的吸引力倒是真的。
”作为学者,如果因此连其本身的学术水平下降了,那他所传播的文化又会有多少价值呢?4.于丹,易中天作为明星确实引起了学习热潮我们承认激起了我们的兴趣,但是首先,他们代表的只是他们的个人看法,他们本身未经验证就发表言论就是学风不严谨的表现。
学者明星化--正方观点
"学者明星化"需要更多宽容《百家讲坛》制片人万卫曾对媒体透露,在电视上讲课“学术是次要的,重要的是要有娱乐精神。
”这话讲得并不假。
因为,电视是“大众”传媒,不是大学课堂,也不是社科院,它的性质要求学术在传播过程中有一个通俗的、大众化的必然形式,学者在媒体上发表观点,不可能特别专业,太“学术”的话就没多少人能理解,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对于“学者明星化”现象,要区分两种情况来对待。
一种学者本身是有立身之学的,是真学者,为了传播的需要,而采用“平民立场、现代视角”的解读方式。
其独特的视角和通俗的表达,能引领大众更好地走向文化的殿堂,这是值得肯定的,也正是我们要去宽容甚至推崇的对象。
另一少数人是哗众取宠之辈,钻了当下文化失范的“空子”,为了迎合一些人对文化的功利性需求,而投其所好,这是真正的媚俗。
这些以文化为幌子的投机分子,是迟早会被检验出来的。
学者无论是“冷坐书斋”还是“走向大众”,只要能把学问真正做好,给公众展现更科学化、立体化的精神食粮,不管走没走红,都应该得到尊重。
笔者以为,最好还是不要把娱乐界的名号加在学者身上渴求学者“秀”多多专家学者的灵活讲述,加上悬念等电视手段的运用,真切地拉近了专家学者和普通百姓之间的距离,也让明星学者收获了大量的名声和利益。
虽然学者像明星一样在电视、平面等媒体频频露面,引来一些“做秀”的非议和责难,但社会需要书斋型的学者,更需要把学问普及到大众中去的学者。
过去束之高阁的一些“高谈阔论”走出了象牙之塔,让学者“做秀”大受追捧,这本身就是一个社会的渴求表达。
高雅的音乐能被大众所接受,通俗的学术也会被大众所欢迎。
某一个学者明星也许只能热几年,但只要“诱惑”在,学者明星化的现象就不会绝迹。
这种诱惑来自社会,来自大众,因为社会正在走向和谐,人人享受娱乐,人们的感受也在摆脱严肃而需求久违的轻松。
不难发现,专家们如果正儿八经在那儿讲述学术报告,很难吸引这么多听众的兴趣,他们是走了一条“戏说”与“正说”的中间路线而发红,关键是在讲法上的“娱乐性”。
学者明星化趋势研究报告
学者明星化趋势研究报告学者明星化趋势研究报告摘要:近年来,学者明星化现象在学术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本报告通过分析学者明星化的原因、影响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对学者明星化趋势进行了研究。
我们认为,学者明星化对于学术界的发展既有积极的一面,也存在一定的负面影响。
为了实现学者明星化与学术发展的良性互动,需要采取适当的措施来管理和引导学者明星化趋势。
一、学者明星化的原因学者明星化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1. 市场需求:在高度竞争的学术市场中,学者的声誉和知名度直接影响其在职称评定、招生和科研项目申请等方面的竞争力,因此,学者们追求名声和影响力,以提高其学术地位和职业发展。
2. 媒体推动:媒体对学者进行报道和推广,既有利于学者扩大影响力,又能为媒体带来更多的点击量和流量,这种互惠互利的关系促进了学者明星化。
3. 社交网络崛起:社交网络的兴起使学者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更加方便,也增加了学者们的曝光度。
通过社交网络平台,学者们可以迅速传播自己的研究成果,扩大影响力。
二、学者明星化的影响学者明星化对学术界的影响有两个方面:1. 积极影响:学者明星化提高了学者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激发了学者们更加积极的学术研究动力。
学者的明星地位可以吸引更多的学生和资助机构关注和支持,推动学术研究的发展。
2. 负面影响:学者明星化可能导致个别学者的过度自我推销和个人崇拜现象。
此外,明星学者在学术评价和资源分配方面可能会获得不公平的待遇,导致学术界的不公正竞争。
三、解决方案和建议为了实现学者明星化与学术发展的良性互动,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 加强学术评价体系:学术评价体系应该更加客观和综合,不仅仅以学者的曝光度和知名度来衡量其学术成就,还应该注重学者的学术贡献和创新。
2. 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学术界应该鼓励学者之间的合作与交流,避免学者明星化带来的竞争压力和个人主义风气。
3. 建立良好的学术道德规范:学者应该遵守学术道德规范,避免以夸大其词的方式进行自我推销,同时也需要媒体和读者对学者明星化的报道和评价进行客观和理性的审视。
学者明星化是不是学术传播的歧途辩论赛正方辩词一辩、二辩、三辩、四辩发言稿
学者明星化是不是学术传播的歧途辩论赛正方辩词一辩、二辩、三辩、四辩发言稿一辩:尊敬的评委、各位观众,我是正方一辩。
学者明星化是当今学术传播领域的一个热门话题,我们认为学者明星化并不是学术传播的歧途,而是一种必然趋势。
首先,学者明星化可以带来更广泛的学术影响力。
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学者们有更多的机会将自己的研究成果传播给更多的人群。
一些知名学者的粉丝数量甚至可以达到数百万,这些粉丝可以成为学术研究的重要受众,可以帮助学者更好地传播和推广自己的研究成果。
其次,学者明星化也可以提高学术研究的质量。
知名学者的研究成果往往会受到更多的关注和批评,这种关注和批评可以促使学者更加严谨和深入地开展研究。
同时,知名学者的研究成果也更容易被同行学者接受和认可,这可以促进学术研究的交流和合作,提高学术研究的质量和水平。
最后,学者明星化也可以激发更多人对学术研究的兴趣和热情。
知名学者的成功经历和成果可以激励更多的人投身到学术研究中来,这可以促进学术研究的发展和进步。
综上所述,学者明星化并不是学术传播的歧途,而是一种必然趋势。
我们应该积极推动学者明星化的发展,以促进学术研究的进步和发展。
二辩:尊敬的评委、各位观众,我是正方二辩。
我们认为学者明星化并不是学术传播的歧途。
首先,学者明星化可以带来更多的关注和认可。
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学术环境中,知名学者往往能够获得更多的关注和认可,这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推广自己的研究成果和影响力。
同时,知名学者的成功经历和成果也可以激励更多的人投身到学术研究中来,这可以促进学术研究的发展和进步。
其次,学者明星化也可以促进学术研究的交流和合作。
知名学者往往会受到更多同行学者的关注和认可,这可以促进学术研究的交流和合作。
同时,知名学者的研究成果也更容易被同行学者接受和认可,这可以促进学术研究的发展和进步。
最后,学者明星化也可以激发更多人对学术研究的兴趣和热情。
知名学者的成功经历和成果可以激励更多的人投身到学术研究中来,这可以促进学术研究的发展和进步。
学者明星化不是学术传播的歧途一辩
尊敬的主席,各位评委、对方的辩友,大家好!开宗明义,学者是在某一领域具有一定专业技能学识水平,能在相关领域表达思想,提出见解,引领社会文化潮流的人。
而明星化则是通过某种方式对人的影响力进行扩大。
学术传播是通过某种方式使其思想获得广泛扩散。
歧途则是完全错误的道路。
我们承认学者明星化并不是一个十全十美的学术传播方式,但不能因为它没有做到尽善尽美就全盘否定它,甚至指责它为歧途。
把学术传播给大众,其目的从来不是使每一个接触它的人都成为学术大家,而是为了给大众多一个了解学术的机会,也给学术多一个传承发展的机会。
就学者的思想能否通过明星化使其在社会上得到广泛传播及认可,我方有以下几个观点。
第一:学者明星化是一种适应当代时代特性的一种全新的传播手段。
古往今来,学者从未放弃对学术传播的责任,从孔子的周游列国到如今的各类学术书刊的出版。
每个时代学者都会选择与当时相适应的手段去进行学术传播,而无论古今,传播的高效和广泛都是学者们及学术界所追求的目标。
而今,学者明星化正是新媒体时代最有效的传播手段之一。
通过各种媒体平台都将把学者思想以一种迅速而高效的方式传播出去,在短时间内得到大众的响应。
第二:学者明星化更能促进大众对于学术思想的理解,有利于提高学术的认可度。
无论通过著书立说,还是节目讲座都将把学者思想以一种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出去,让大众更易接受,激发大众对其的兴趣。
正如《百家讲坛》的开播,大众热情的追捧无疑是对其的肯定,它将各个方面的知识传递给大众。
易中天因“品三国”、述“汉代风云人物”而声名大噪,同时,三国和汉代风云人物也深深地刻在了民心。
学者明星化让学者思想和学者自身相互促进,有利于学术传播。
第三:明星化使学者的创作过程透明化,有利于避免学术抄袭及违规操作。
近年来,关于学术抄袭的媒体报道屡见不鲜,仅在百度搜索关键词“学术抄袭”映入眼帘的就有326万余条。
从媒体报道情况来看,已被查实的学术抄袭等不端行为不仅时有发生且具有逐年增长的趋势。
学者明星化是弊大于利还是利大于弊
谢谢主席,很荣幸今天在此与对方辩友和大家一起探讨“学者明星化”的利弊问题。
我方的观点是学者明星化弊大于利。
明星学者分为两类,A类是钱学森、袁隆平等在自身领域取得重大学术成就推动学术发展而被大众所熟知的明星学者;B类是类似易中天、于丹通过媒体的宣传、包装打造的明星学者。
对于A类而言,其好处是毫无疑问的,它包含的意思是一个学者在自身领域取得顶尖成就被大家认可是利大还是弊大,但这是显而易见,毫无讨论意义的。
学者明星化是一个是时事性命题,所以今天我们讨论的是B类学者明星化的利弊问题。
现在让我们来明晰几个概念:学者,是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其主要职责是研究学术和传播学术知识。
明星是指通过现代媒体参与较多的社会活动被社会、大众所熟知的人。
学者要成为明星学者要通过媒体的宣传、包装,有纵多的粉丝、支持者,有一定的出镜率这三个标准来体现。
学者明星化是指越来越多的学者倾向于通过媒体的包装,为吸引大众的关注而涉足超出其本职工作范围的一种趋势。
学者明星化无疑会给学者带来名利双收,带动文化产业的大力发展的利处,但是综合学者、大众、社会效应三方面考虑我方坚持认为学者明星化弊大于利。
首先,对于学者而言,明星化阻碍其自我的提升。
一方面,学者们在其正当工作范畴之外的曝光率不断增涨,私生活都得不到保障,何谈静下心来做学问;另一方面,明星化要求学者有一定的出镜率,这势必会导致其用于学术研究的时间、精力的大大缩减,心态失衡,难以冷静等,随之将给他们的本职工作——学术研究带来诸多不利影响。
其次,对于大众而言,当大众的社会期待与学者的行为不符时,势必导致广泛的不利影响。
电视是“大众”传媒,不是大学课堂,也不是社科院,它的性质要求学术在传播过程中有一个通俗的、娱乐化、大众化的必然形式,一方面,学者明星化破坏了学术严谨性。
在电视上讲课就像单口相声,娱乐性为主导,而将学术性次要,这对于求真求实的严谨学术的传播无疑是充满弊端的。
另一方面,学者明星化会导致对学者的高度崇拜,进而使一些充满强烈个人主义色彩,极具争议似是而非的观点被奉为真理。
关于大学生对学者明星化看法的调查与反思——以浙师大在校生为例
关于大学生对学者明星化看法的调查与反思——以浙师大在校生为例摘要:学者明星化是当今一个电视文化热点现象。
通过对大学生对学者明星化看法的调查,进一步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与探讨,试图一方面使得人们能够通过这个调查报告获悉大学生对学者明星化的看法,另一方面使得目前还是作为观众的大学生注意在学习中提高,对学者明星化现象理性地看待。
关键词:大学生;学者明星化;调查近年来,学者明星化这一文化现象在学界和社会上都引起了一定的争议。
本文试图用局部调查的方式总结出大学生对此的看法与态度,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反思。
1 现象综述毋庸置疑,学者明星化的现象是现代传播媒介在不经意中制造的。
为了迎合基数最大的普通观众,现代传媒正制造着一个巨大的世俗神话,那就是电视节目娱乐化,大众化。
“然而,许多观众在获得电视娱乐化的满足之后,却是更加严重的心灵空洞化和无聊化。
为了掩饰这一内在的空洞,娱乐神话则需要通过更具吸引力和迷幻感的产品来维持,以外部的信念狂热,掩盖着内在空洞的事实。
”[1]由此催生的是电视文化节目的迅速发展。
但是,按普通观众的艺术文化修养,精英文化节目是不可能有乐观的收视率的。
由此,一些精英文化节目因市场的介入不得不被改造成大众文化节目,学者也随之不得不让学术通俗化。
我们可以看到对学者明星化的看法不仅局限于其本身,还包括对其产生的原因和所带来的影响的看法。
因此,我们的调查问卷也相应的是这几方面的问题设计。
2 调查结果本项研究使用的样本来自于浙江师范大学的在校学生。
数据通过在寝室、图书馆、教室三地分时段发放问卷的方式采集。
在数据采集前期,采取随机抽样法抽取样本,在数据采集后期,为使男女生与文理生这两个变量的比例协调,采用了配额抽样法抽取样本。
本次问卷调查总共发放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84份。
其中大约47%为理科类学生,45%为文科类学生,8%为艺术类学生。
男女比例为73:111,其中一年级学生约占19%,二年级学生约占21%,三年级学生约占39%,四年级学生约占17%,研究生约占4%。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生对于学者明星化现象的看法
您好!
我们是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青少系本科2013级的学生,感谢您百忙之中抽空参与本次问卷调查。
本次调查内容是大学生们对于当今社会学者明星化现象的看法,首先我来解释一下学者明星化的释义,即学者利用电视,网络等大众传媒平台引领社会思潮,展示推销自我,像明星般饱受追捧的现象。
昔日读书人一登龙门身价百倍,当下教授们则乐于在电视屏幕上传道授业。
2006年,央视《百家讲坛》造就的一批教授明星令人瞩目,易中天、刘心武、阎崇年、于丹等等,然而,电视造就“新明星学者”的热潮,同样也引起激烈争辩。
希望您能认真诚实对待本次问卷调查,谢谢合作!
Q1 通过上述介绍,您对学者明星化现象已有一定认识? (单选题)
A. 是
B. 否
Q2 您是否有看过或了解过"百家讲坛“或其他类似学者讲坛类电视节目? (单选题)
A. 是
B. 否
Q3 您认为这类节目是否有利于学术的传播? (单选题)
A. 是
B. 否
Q4 如果有利于,请选择与您想法接近的理由 (多选题)
A. 学者利用自身影响力,引起了人们对某些学术问题的关注
B. 寓教于乐,观众更易接受
C. 百家争鸣,有利于对学术问题的深入探究
D. 实现了学术的通俗化传播
E. 其他
Q5 如果不利于,请选择与您想法接近的理由 (多选题)
A. 娱乐至死,明星学者使学术庸俗化
B. 传播文化失真,甚至歪曲了历史
C. 明星学者一味追求宣传效果与综合利益,不顾传播内容质量
D. 观众关注的只是明星学者本身,而非其传播的知识
E. 其他
Q6 对于出现的“教授粉丝”——例如“乙醚”(易中天的拥戴者)、“鱼丸”(于丹的拥戴者)、“年糕”(阎崇年的拥戴者)和“海飞丝”(纪连海的拥戴者)。
您的看法是? (单选题)
A. 主要是因为明星学者出色的个人魅力
B. 只是短暂的追风现象
C. 主要是对明星学者学术观点的追捧
D. 我对此没有感觉
Q7 您是这类”教授粉丝“吗? (单选题)
B. 否
Q8 易中天的一部书稿卖了260万,创造了中国出版业的奇迹,您的看法是? (单选题)
A. 这是其应得的学术回报
B. 这只是一种明星效应,实际上并不值得
Q9 余秋雨频繁在公众面前亮相,做青歌赛的评委,上网站与群众聊天,您的看法是? (单选题)
A. 这是一种明星般的炒作
B. 这是在以其文化实力影响社会
C. 大众传媒时代,无可厚非
D. 我对此并不感冒
Q10 明星学者走向群众视野,名利双收,与此同时,其他学者仍埋头研究,默默无闻,坐着冷板凳,您对此的看法是? (单选题)
A. 这并不公平
B. 这由个人性格与喜好等多方面因素决定,无所谓公不公平
Q11 您认为社会需要明星学者吗? (单选题)
A. 需要
B. 不需要
Q12 如果让您选择,您更愿意成为明星学者还是默默奉献的无名学者? (单选题)
A. 明星学者
B. 无名学者
Q13 请给出您做出第12题选择的理由 (填空题)
A.选项1
B.
Q14 对于学者跨行,如于丹跨行成为戏剧评论家。
您的看法是 (单选题)
A. 有利于丰富自己的学识,是件好事
B. 受名利驱使,属于炒作
C. 是他们自身实力的展现
D. 这是社会需要全能型人才的需求
Q15 您认为是什么驱使这些学者走上公众舞台? (单选题)
A. 为了弘扬学术文化
B. 不甘寂寞,为了提升自己的知名度
C. 市场经济,受利益驱使
Q16 为了弘扬学术文化而走上公众舞台的学者,您认为他的初衷容易被什么改变 (单选题)
A. 名
B. 利
Q17 您支持学者变成明星吗 (单选题)
A. 支持
B. 不支持
Q18 您怎样看待学者明星化现象的发展趋势 (单选题)
A. 继续活跃,这是时代的要求
B. 不会怎么发展,因为如今饱受争议,易激起群众反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