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莱堡案例
“弗莱堡新城区—丽瑟菲尔德: 一项可持续城区发展的经典案例”

“弗莱堡新城区—丽瑟菲尔德:一项可持续城区发展的经典案例”绿色之都弗莱堡市近年来诞生了两例可持续城区发展的典范:新城区丽瑟菲尔德(Rieselfeld)和由旧军营改造而成的沃邦小区(Vauban)。
这两项工程是因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和九十年代初人们对弗莱堡住房的大量需求应运而生的。
丽瑟菲尔德新区坐落于弗莱堡市西郊,计划建造住房四千两百套,供约一万到一万两千人居住,是巴登-符腾堡州最大的新区发展项目之一。
丽瑟菲尔德新区从一九九四年开始建设施工,该新区项目所蕴含的城市规划理念最初来源于一个在“城市发展及环境规划创意大赛”中获得一等奖的规划设计。
新区占地面积约70公顷,位于前弗莱堡西南污水处理场的东部,该污水处理场具有百年以上历史,占地面积为320公顷。
在经过详细而广泛的地质勘测和去污处理以后,这个位于弗莱堡市西部的区域已经具备了进行住宅开发建设的一切条件。
一、新区规划目标以下城市发展政策性目标是该区规划理念的基础:¾建设一个人口密集(容积率大于1)的城市社区,其中百分之九十以上建筑物为最高为六层的多层住宅公寓及多家庭住宅。
¾灵活的城市规划原则,既考虑到当前开发,也顾及到未来可能出现的规划调整。
该项目的建设计划由四个阶段组成,每两个阶段的开工日期之间存在两年的时间差——这是“自适性规划”原则的体现。
¾充分考虑到女性、家庭、残疾人和老年人的利益。
¾通过将商业区和住宅区相融合(目标:在该区创造一千个工作岗位),解决居住地和工作地分开的问题。
¾实现建筑结构及居住形式的有机结合。
例如: 将个人独立出资的住房及政府补贴住房组合布局,或者将产权房与出租房组合布局等。
¾通过建立在小体量用地基础上的多样化建筑形式和不同的建筑结构类型(从双层连体别墅到六层公寓住宅等多种形式的建筑类型),以满足不同目标消费群体的独特需求。
¾面向未来的交通系统,在整个新区内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步行道、自行车道和三十公里限速区。
建筑工程行业的绿色建筑案例分享

建筑工程行业的绿色建筑案例分享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设计、建筑材料选择、建筑施工以及建筑运行阶段,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自然环境的损害,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人们提供更舒适、健康、可持续的居住和工作环境。
在建筑工程行业,绿色建筑案例成为了各个国家和地区倡导的重要目标之一。
本文将分享几个具有代表性的绿色建筑案例。
1. 成都双流国际机场T2航站楼成都双流国际机场T2航站楼是一座标志性的绿色建筑。
设计团队通过充分利用自然采光和自然通风的原理,减少了对电力和能源的需求,同时采用可再生能源系统实现了零碳排放。
飞机是航站楼内部氛围重要的源头之一,T2航站楼为了提供良好的室内空气质量,设计了高效的通风系统,并在材料选择上尽量选用绿色环保材料。
2. 德国弗莱堡太阳能小镇德国弗莱堡太阳能小镇是全球著名的绿色建筑示范项目。
该小镇注重建筑能源的自给自足,建筑屋顶装满太阳能电池板,以便进行太阳能的收集。
它还采用了先进的隔热材料和节能设备,实现了能耗的最小化。
此外,小镇还通过灰水回收系统、雨水收集系统等措施减少了对水资源的消耗。
3. 美国西雅图比尔和梅琳达·盖茨基金会总部美国西雅图比尔和梅琳达·盖茨基金会总部是一座绿色建筑的典范。
它采用了循环利用水系统,通过雨水收集和再利用系统,实现了对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建筑外部铺设了大面积的绿色屋顶,有效地减轻了城市热岛效应,并提供了一个绿色空间供员工休憩娱乐。
4. 法国巴黎菲利普·劳斯托利乌公园法国巴黎菲利普·劳斯托利乌公园是一个独特的绿色建筑案例。
该公园采用了非常规的建筑材料,如竹子和稻草等,实现了建筑材料的可再生性和环保性。
同时,公园设置了太阳能发电系统和雨水利用系统,实现了能源的可持续利用。
5. 中国北京国家体育场(鸟巢)中国北京国家体育场是一座标志性的绿色建筑。
它采用了超大型的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通过太阳能的收集和转化,实现了对电力的自给自足。
建筑外部设置了大面积的绿色植被,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生态系统,有效地改善了周围的环境质量。
建筑与城市规划可持续发展案例资料

建筑与城市规划可持续发展案例资料近年来,随着全球人口的快速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建筑与城市规划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
可持续发展旨在寻求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平衡,确保满足当前世代的需求,而不损害后代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下面将介绍几个成功的建筑与城市规划可持续发展案例,它们展示了当今世界各地在可持续发展方面取得的重要成就。
案例一:中国深圳华侨城深圳华侨城是中国深圳市一个集旅游、文化、商业和住宅为一体的综合项目。
它以绿色建筑为设计理念,将可持续发展融入到建筑和城市规划中。
华侨城采用了太阳能发电、雨水收集利用等技术,有效实现了能源的节约和环境的保护。
此外,该项目还注重绿地覆盖率和交通规划,提供了舒适宜人的居住环境,并通过公共交通系统减少了对私人汽车的依赖。
案例二:新加坡濒海湾花园城市新加坡濒海湾花园城市是一个以可持续发展为基础的城市规划项目。
该项目将高楼大厦与自然景观相结合,通过节能和水资源管理,实现了对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濒海湾花园城市的绿色建筑设计包括屋顶花园、绿化景观和可再生能源的利用,为居民和游客提供了宜人的生活和娱乐环境。
案例三:德国弗莱堡德国弗莱堡位于黑森林地区,是一个被誉为“可持续发展之城”的典范。
该城市以可再生能源为核心,通过太阳能电池板和风力发电等技术为居民提供清洁的能源。
此外,弗莱堡还鼓励居民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和自行车出行,减少对汽车的依赖。
城市规划方面,弗莱堡积极保护绿地和人行步道,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并实施了严格的环境法规,确保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案例四:挪威奥斯陆市奥斯陆是挪威的首都和最大城市,在城市规划中积极推动可持续发展。
奥斯陆注重提供舒适的城市环境和住房设施,并关注能源效率和碳减排。
奥斯陆的交通系统鼓励居民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和自行车,减少了私人汽车的使用。
此外,奥斯陆还大力投资于可再生能源项目,为城市提供清洁的能源供应。
通过以上几个案例可以看出,建筑与城市规划可持续发展既能满足人们生活需求,又能保护环境,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
14.国外海绵城市案例分析

国外海绵城市案例分析一.德国弗莱堡市扎哈伦广场Zollhallen Plaza, Freiburg, Germany项目地址:德国弗莱堡市项目面积:整体规划180公顷建成时间:2011年项目特点:该广场完全摆脱了污水处理系统,成为了一个很好的水敏性城市设计的案例。
美丽的种植池提供了渗透点,拥有创新式内置过滤基质的地下砂石沟渠减轻了污水处理系统的水压负载。
缩进的广场区域创建了一个地表防洪区。
雨水没有汇入地下污水处理系统,而是补给地下水位。
二、新加坡JTC清洁科技园 JTC – Clean Tech Park项目地址:新加坡项目面积:50公顷(5公顷中央绿地)建成时间:2012年项目特点:JTC清洁科技园区被构想为设置于热带雨林地区的首个商业园区,作为设计的园区绿肺,此绿色核心既为人类居住者同时也为该场地内的生物提供了一个休息的场所。
建筑群的一侧与城市相接,而另外一侧则朝向森林。
自然地形被保留,天然的水元素被应用,以支持现有的场地水文流动 - 生态洼地净化雨水,同时引导雨水从路边的排水渠进入中心地带。
在那里,雨水将被保留在沼泽湿地之中,并通过生态净化群落进行循环和进一步的净化处理,被重新利用成为厕所冲刷用水。
三、澳大利亚墨尔本金斯敦市议会2001年开始,金斯敦市议会设计和建造了一大批水敏性设计项目(包括200多个雨水花园)雨水花园是一个术语,通常被用于描述一个植被繁茂的区域,从雨水径流当中去除污染物质(也称为生物滞留系统)。
雨水流入到花坛中,通过一层工程土进行过滤。
净水被收集在有沟槽的管道中并引到传统的排水系统中。
这个表面会留住雨水径流中的垃圾、树叶和沉积物,同时土壤(和植物根部系统结合)帮助过滤和分解微观污染物例如营养物、重金属和碳氢化合物。
设计雨水花园是利用它在频繁的低强度降雨中过滤污染物。
传统的排水系统依然需要适应稀少的较大型降水,防止洪涝灾害。
蒙通镇的Stawell街项目这个设计结合运用了具有表现力的岩石、更加有趣的形状、裸露的聚合混凝土铺路材料,以及对松树梯田地的妙用。
生态城市规划与建设案例解析

生态城市规划与建设案例解析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生态城市规划与建设成为了许多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
生态城市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通过合理的规划与建设,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本文将通过分析几个生态城市规划与建设的案例,探讨其成功之处以及对未来城市发展的启示。
一、案例一:新加坡滨海湾花园城市新加坡滨海湾花园城市是一个集住宅、商业和文化娱乐于一体的综合性生态城市项目。
该项目充分利用了滨海湾的地理位置和自然资源,通过规划建设,打造了一个绿色、宜居的城市空间。
这个项目的成功之处在于它将城市与自然相结合,通过引入大量绿化、水系和公园,营造出了一个独特的生态环境。
同时,该项目还注重了可持续发展,采用了多种节能、环保的技术和材料,使得整个城市在能源利用和环境保护方面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二、案例二:丹麦哥本哈根的自行车城市丹麦哥本哈根是世界上自行车使用率最高的城市之一,其成功之处在于将自行车作为主要的交通工具,并通过规划和建设,提供了完善的自行车道和停车设施。
这种城市规划与建设的理念使得哥本哈根成为了一个低碳、环保的城市,同时也改善了交通拥堵问题。
这个案例的启示是,在城市规划中应该注重发展可持续的交通方式,鼓励居民使用公共交通和非机动车,减少对汽车的依赖,从而降低碳排放和环境污染。
三、案例三:中国杭州西溪湿地中国杭州西溪湿地是一个典型的生态城市规划与建设案例,该项目通过保护和修复湿地生态系统,打造了一个生态友好型的城市空间。
西溪湿地规划中注重了生态保护与城市发展的平衡,通过合理的规划和建设,使得湿地与城市相互融合,形成了一个独特的生态景观。
同时,该项目还注重了文化传承和旅游开发,通过保护传统建筑和文化遗产,吸引了大量游客,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四、案例四:德国弗莱堡的可再生能源城市德国弗莱堡是一个以可再生能源为主要能源供应的城市,其成功之处在于通过规划和建设,实现了能源的自给自足。
海外社区治理社区建设案例

海外社区治理社区建设案例海外社区治理社区建设案例集目录一、台湾: 1(一)台湾长庚养生文化村: 1(二)桃米生态村: 可复制的台湾生态村经验 6 二、美国8(一)美国太阳城——集中式养老社区的代表8 (二)美国The Terraces老旧社区10(三)美国阿灵顿县——社区管理体现官民“协作”11三、英国13(一)英国贝丁顿社区——低碳社区的典范13 四、日本16(一)日本港北新城——镶嵌式养老16(二)日本古川町——休闲社区营造17五、瑞典20(一)瑞典哈马碧滨水新城——可持续发展社区的典范20六、新加坡23(一)新加坡社区管理突出“严厉”23七、德国25(一)德国弗莱堡瓦邦社区案例:“旧军营”变身和谐社区25一、台湾:(一)台湾长庚养生文化村全村均为无障碍的环境设计,24小时安全保卫,进出村庄需刷卡。
村内附属有超市、书店、银行等服务性设施,村内居民除了自己做餐外还可到小吃店、餐厅等餐饮区就餐、或选择送餐服务。
村内养生休闲生活多种多样,建有体育馆、健康俱乐部、游泳池、网球场等休闲场所,还设有宗教活动场所,开展运动养生,娱乐交谊,艺文技艺、民俗活动、宗教活动等。
据村负责人介绍,村内的健康服务内容包括设立社区医院,提供居民特约门诊、康复及照顾护理等医疗服务;定期健康检查、防疫注射与体能检测,建立个人健康资料库;规划居民个人健康计划,提供养生处方和配膳建议,定期举办健康讲座、养生咨询;设立全天候监控中心,每户有紧急呼叫设施,确保高效率的紧急救护。
长庚养生文化村设计理念有“怡亲”、“健康”、“养生”、“文化”、“社区”、“体验”、“教育训练”等主题,但最主要的理念是“活到老,做到老”,集养老、医疗、生活和娱乐等功能于一体。
这里是一个协助年长者“积极地经营生活,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养护”、“过独立自主的尊严生活”的地方。
目前长庚养生村约有4000户,可入住老人6000名,入住资格为年满60岁、配偶年满50岁且接受长庚医院身体检查证明健康状况合格者。
生态建筑案例分析

项目介绍:新加坡生态住宅 区是一个集合了私人住宅和 公共设施的绿色社区。
设计特点
• 采用了垂直绿化和屋顶 花园,增加绿化覆盖率。 • 采用太阳能、风能等可 再生能源,实现能源自 给自足。
• 设有中水回收系统,用 于冲厕和灌溉。
PART 03
生态建筑设计理念与实践
REPORTING
WENKU DESIGN
• 建筑群采用了自然 通风和采光设计, 减少了能源消耗。
案例二:德国弗莱堡的被动房
项目介绍:德国弗莱堡的被动房是一个 住宅项目,旨在通过被动式设计实现超 低能耗。
• 采用热回收新风系统,提供舒适的室 内环境。
设计特点
• 利用地热、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
• 采用高效保温和气密性设计,减少能 源损失。
案例三:新加坡生态住宅区
REPORTING
WENKU DESIGN
技术与成本挑战
技术难题
生态建筑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需要采用一系列复杂的技术,如太阳能、风能等 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以及建筑节能技术等,这些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仍面临诸 多挑战。
成本问题
生态建筑通常需要更多的初期投资,包括使用更昂贵的环保材料和更先进的设 备等,这使得生态建筑的成本相对较高,难以在市场上普及。
和设计理念不断创新和发展。
生态建筑的意义与价值
意义
生态建筑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资源紧张和 环境恶化等问题的有效手段之一,对于推动 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经济价值
降低建筑运营成本,提高建筑经济效 益。
社会价值
提高人们的居住和工作质量,促进社 会和谐发展。
环境价值
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污染, 保护生态系统平衡。
流派12(第十二章弗莱堡学派)

一、定义
德国弗莱堡学派(The Freiburg School),也称西德新自由 主义(Neo liberalism),是当代西方经济学中一个具有较大影 响的新自由主义流派,它产生于30年代的德国,在二次大战后特 别盛行,成为联邦德国政府制定经济政策的理论依据。
弗莱堡学派在欧根提出的“理想类型”概念基础上,创立了社 会市场经济理论,认为社会市场经济要以实现“全民福利”为基 目标;强调社会市场经济秩序要以自由市场机制的调节为主;反 对在社会市场经济中有任何垄断形式存在,提出自由原则和国家 有限干预原则。
早在20世纪30年代,瓦尔特·欧根就和一些 法学家一起编辑出版新自由主义丛书《经济的 秩序》,制定新自由主义理论,创立了新自由 主义学派。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和大战期间, 由于德国实行法西斯经济统治,使得主张自由 市场经济,反对国家全面干预的经济的德国新 自由主义学派受到摧残,其代表人物有的逃往 国外,有的投靠纳粹,还有的则参加了反法西 斯运动,因此这一学派在当时德国没有什么影 响。
弗莱堡学派的新自由主义思潮,其理论核心 就是所谓社会市场经济秩序。“社会市场经济” 的概念最早是由阿•米勒•阿尔马克在1946— 1948年间的一系列论文中提出的,此后,社会 市场经济制度和模式在德国经历了较长期的发 展和实践,但在国内和国外学术界,对弗莱堡 学派的社会市场经济制度和模式发展阶段的划 分却有所不同。
弗莱堡学派的产生与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它萌芽于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形成于1933——1945年的纳粹 统治时期,1945年以后进入成熟发展时期,其标志是 提出了走“第三条道路”的社会市场经济模式。
弗莱堡学派主张限制国家干预经济的权力, 为自由竞争和私有制进行辩护。弗莱堡学派经 济学总结战后十余年联邦德国的经济改革的经 验,确立了社会市场经济的理论模式。在政策 上,弗莱堡学派的政策主张经历了由“有限调 节的社会市场经济”到“全面调节的社会市场 经济”的变化过程。所谓“全面调节”就是要 实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调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弗莱堡案例分析(一)简介弗莱堡位于德国西南边陲、靠近法国和瑞士的弗莱堡(Freiburg im Breisgau)是德国巴登-符腾堡州布赖施高县的一座城市,也是德国最古老也是最具旅游吸引力的城市之一,位于黑森林南部的最西端,人口约20万,拥有林地5138公顷,林地面积占市辖区总面积的43%,属德国拥有最多林地的城市之一。
20世纪进入70年代后,世界对于能源的需求大增,建造核电站在当时颇为流行,德国城市弗莱堡计划在当地建造一个核电站,以满足能源的需求,但这一计划遭到弗莱堡市民的强烈反对。
没了核电站,城市能源问题又该如何解决?弗莱堡人经过考虑,发现弗莱堡位于德国日照最充沛的区域,是一个适合发展太阳能的地区,于是这一无污染的新能源成为了发展方向。
太阳能技术在当时仍较为落后,弗莱堡在这一方面也没有深厚的基础,一切几乎从零开始,没人知道这条路究竟能走多远。
也有人质疑这条路是否能够走得通,但经过深思熟虑,弗莱堡还是选择了这个新兴的行业。
当时弗莱堡提出的计划是,不仅要使太阳能成为能源的来源,更要把它打造成为一个产业。
转眼近40年过去了,当初的选择被证明是明智的,太阳能成为这座城市最重要的产业之一,而弗莱堡也被称为“太阳能之都”,拥有全欧洲最大的太阳能开发利用研究机构,已经形成了太阳能研究所、太阳能企业、供货商和服务部门一体化的太阳能经济网络,很多人认为弗莱堡是德国最温暖,阳光最灿烂的城市。
作为绿色城市的典范,弗莱堡在气候保护、能源利用、城市规划、垃圾处理等各方面都给予我们启示,值得思考与借鉴。
(二)弗莱堡规划1. 用地规划:节约用地,提高城市容积率,强化城市公共空间系统:2006年,弗莱堡用地规划(The Land Use Plan2020)通过后,随后就面临尽量缩减土地的要求,其中包括缩减30ha的建设用地。
在景观规划2020(Landscape Plan 2020)中体现了市议会和市政府关于自然环境和景观规划的设想:必须通过对自然环境的保存,保留对人类和动植物均有价值的生存空间,划定永久非开发区域来保护周边的森林。
提高城市容积率,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对于城市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在提高容积率的同时,优质的城市公共空间和绿化景观空间成为提高城市环境的关键环节。
2020用地和景观规划(The Land Use and Landscape Plans 2020)同时对城市公共空间进行了设想,决定了弗莱堡将来的城市风光。
高质量的城市公共空间是弗莱堡文化、历史和美学特性的重要元素。
新街区公园Seepark和Dietenbach的建设曾经是弗莱堡建设日程上的重点,现在城市建设的重点转变为如何将这些街区公园有效地联系起来,并和城市融为一体。
2. 交通规划:设计高效的城市公交系统,鼓励非机动车(如自行车)出行:弗莱堡在交通规划上充分运用了有轨电车交通,并使之成为主要的交通方式,包括其主城区和后来与之相接的新建城区。
从1982 年至1999年,这个城市的自行车出行量占整个交通量的比重由15%上升至28%。
同时,公共交通由11%上升至18%。
相反的,机动车行驶的距离则由38%下降至30%。
时至今日,与德国其他的城市相比,弗莱堡的机动车辆保有量最低,仅为423辆/1000人。
城区沃邦(Vauban)和城区里瑟菲尔德(Rieselfeld)均为弗莱堡有名的环保节能的可持续发展区域。
其中,和自然环境有机融合的新城区沃邦(Vauban)建成以后成为“可持续发展的模范区”。
这里原为弗莱堡南部的军事用地,居民积极参与了这个区域的规划决策过程,确定这里为汽车禁驶区,住宅均为节能建筑。
这个军事区域1992年被关闭,1993年由市议会购买了38ha闲置用地,用于规划建设一个与环境融合、具有经济和社会可持续性发展的新型城区。
保持一个无机动车通行的新城区中心并且限制个人轿车是这个新城区规划的主要目标之一。
新城的规划也是围绕有轨交通展开,严格控制街区有轨交通站点的距离,方便人们使用公共交通。
为了达到这一目标,规划了一系列高效的公共交通系统,例如长达3公里的有轨电车通往弗莱堡。
另外,为了鼓励自行车出行,建设了500公里的自行车专用道,并且增加了5000个自行车停车空间。
正是由于这种便捷的公共交通,有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生活在沃帮的家庭70%选择了无私家车的生活方式。
在这些没有私家车的家庭中,81%曾经拥有过私家车,57%的家庭是在搬到沃邦居住以后很快放弃了他们的私家车。
里瑟菲尔德(Rieselfeld)新城区项目从1991年开始建设实施,计划容纳10000居民,规划定位为短路径功能混合城市,为低污染的交通方式如公交、步行系统创造了条件。
整个新区自行车和步行者优先,建立了与有轨电车7分钟到达城区中心的系统。
新城区机动车限速30km/h。
3. 配套设施规划:营建具有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可持续发展社区:里瑟菲尔德项目的社区建设深入各个层面,建成后具有明确的区域特征。
在发展概念方面,政府与公众取得一致:不能低密度、无限度扩张,应形成建筑高度适中的、有相当密度的城区:居住、休闲、工作、市场等各种功能混合。
在这个项目中,街区的社会和文化属性在前期定位中就相对确定下来,使之成为一个吸引人值得入住的区域。
其引人关注的主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各种娱乐、服务、教育设施和有轨电车交通与主城区较新住区先行建设,在居民入住之前,这些设施已基本建成。
其配套服务设施非常完善,包括社区中心、超市、教堂、幼儿园、孩童游乐中心、运动场地、体育馆、会议中心、小学校、中学校、运动俱乐部、日托儿所等,并以学校作为各社区中心。
在城市绿化空间设计中,设计了分布广泛的丰富景观,并与城市公园紧密连接。
尽管大量居住建筑都是在网格布局上的3~5层建筑,但由于景观绿地的良好布局,整个地区呈现出绿意葱葱的城市风貌。
相较其他规划措施,这些建设似乎显得和低碳没有直接联系。
但实际上,这恰恰是低碳社区营建的关键之一。
如果没有配套设施和公共交通、公共城市空间的先行置入,入住的居民只能通过长距离的驾车出行来满足日常生活的需要,在生活不便的同时,与低碳理念相违背,增加大量能耗和碳排放。
更为严重的是,错误的规划建设步骤在潜意识中提倡了高碳排放的生活理念,这才是影响深远,难以消除的。
4. 开发模式:政府和议会主导,居民参与规划建设:里瑟菲尔德作为欧洲有名的生态城区,其开发模式有很多值得借鉴之处,总的说来包括以下几点:新区规划前期,公众参与被纳入。
同时该区提供各种居住模式和开发策略,总体上50%的住宅建造将获得政府资助,另50%的住宅为私人财产房,使社会各阶层居民的需求得以满足。
以保证未来新区社会结构的均衡和稳定。
整个开发过程由市议会取代私人开发商来进行控制。
允许居民组成社区团体进行开发,而不是让在社区内没有长远利益的开发商进行主导。
当地政府控制地段的出让,倾向于出让小地块给社区团体,而不是出让给大地块给开发商。
规划设计师允许个人在整体的设计框架下进行个体设计,因此建筑设计具有相对灵活的自由度。
5. 推广节能建筑:利用新型可再生能源,提高建筑的节能效率:建筑能耗的降低和使用新型可再生能源,是城市节能的主要策略之一。
这其中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新建节能建筑和改造现有建筑。
例如,弗莱堡是公认的德国环境之都和太阳能之都,是世界环境科学和太阳能研究的中心之一。
这个城市大量运用太阳能,从体育馆的屋面到社区住宅的屋顶都覆盖着太阳能板,甚至对于某些住区而言,产生的电能超过了居民使用的需求。
太阳能社区和它的附属商业设施太阳船由著名的太阳能建筑师罗尔夫·迪师设计,是弗莱堡旗帜性的太阳能社区。
2004年建成,共约16000平方米,59套公寓。
建筑师罗尔夫·迪师和他所在的城市弗莱堡一样,为节能的先锋,每年有大量的生态旅游者来这里参观他的设计,例如有名的向日葵住宅。
这个城市向世人展示了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也展示了运用太阳能作为常规能源,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在使用可再生能源的同时,降低建筑能耗也是建筑节能的主要方面。
为了确保建筑的低能耗,每个房屋建造者都必须在一份低能耗建造合同上签字,保证房屋为低能耗建筑。
另外政府资助并鼓励住户安装太阳能设施。
同时其法律规定其社会性住宅必须为被动式住宅,之所以被称为被动式建筑,是因为“被动式建筑应该满足舒适的生活环境的同时,不用外来的能耗加热和制冷,建筑自己加热和制冷它自身”。
6. 节能安排措施:垃圾处理自1991年起,垃圾回收利用在弗莱堡已成为行为准则。
城市采取各种物质刺激手段控制垃圾量,包括对使用环保“尿不湿”提供补贴,对少扔垃圾的住户实行降低垃圾处理费奖励,对居民自做垃圾堆肥进行补助等等。
从2005年起,不可回收性垃圾被运往南郊20公里处的TREA 垃圾处理站焚烧。
TREA有很高的环保标准,保证了垃圾处理的安全性。
垃圾焚烧过程产生的余热,可保证两万五千户人家的供暖。
城市百分之一的用电,亦来自于利用垃圾发酵产生的热量。
2008年的垃圾处理规划为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规划把控制垃圾量视为首要任务,其次是垃圾的回收利用,最后是垃圾的焚烧。
控制垃圾量和垃圾的分选处理,体现了从“易拉罐”的消费方式向注重环保、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进化过程。
弗莱堡城市清洁服务公司(ASF)从1994年起,即与学校和市生态环境站共同举办讲座和参观活动,表演“垃圾游戏”,培养少儿的环保意识。
此外,还举办各类竞赛活动,在课堂上进行环保教育。
(四)结论营造低碳社会,更为重要的是每个生活在其中的人的参与,人的行为才是关键。
在一栋绿色建筑建成以后,能否真正的节能并达到低碳排放,使用者的行为理念和正确使用才是其中的关键。
如何引导人们开始低碳生活有多种方式,首先要让人们对于行为的碳排放有具体而直观的概念,才能进一步形成低碳排放的行为理念,不能仅仅停留在宣传口号上。
对设计师而言,低碳设计是一个从城市尺度、建筑尺度以及人的尺度全方位的思考,这不仅仅是技术的运用,更是一次设计理念和简直标准的更新。
在规划建设的实体——城市、建筑的方方面面逐步实现低碳的同时,以正确的方式引导人们产生和拥有低碳的生活理念、生活方式才是成功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