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2
《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阅读答案
《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阅读答案《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阅读答案在学习和工作的日常里,我们都经常看到阅读答案的身影,阅读答案是由资深教育者参与拟订的。
大家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规范的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阅读答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阅读答案1本报波兰布热津卡讯——在布热津卡,不知怎么,最令人毛骨悚然的是,在这里,太阳和煦、明亮,一排排高大的白杨树长势喜人,在门前不远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嬉笑、打闹。
这真像是一场恶梦,一切都可怕地颠倒了。
在布热津卡,本来不该有太阳照耀,不该有光亮,不该有碧绿的草地,不该有孩子们的嬉笑。
假若在布热津卡,从来就见不到阳光,青草枯萎凋残,那才合乎情理,因为这里是一个无法形容的恐怖地方。
但是,每天都有许多人从世界各地来到布热津卡,这里可能是世界上最可怕的旅游中心。
人们怀着不同的目的来到这儿,有的是想看一看这里的情况是否像传说中所描绘的那样,有的是要提醒自己不要忘记这个悲剧,有的是想通过访问死难者受折磨的场所,来向他们致意。
布热津卡同南面更加著名的城市奥斯威辛只相隔几公里。
奥斯威辛大约有12000居民,距华沙约17l公里,坐落在莫拉维亚关卡东端的一片沼泽地上。
布热津卡和奥斯威辛共同构成了一座周密组织起来的大型杀人工厂的一部分,被纳粹称为奥斯威辛集中营。
从最后一批战俘脱光了衣服在狗和卫兵的驱赶下走进毒气室到现在,已经过去了十四年,奥斯威辛的惨状被人们讲过许多次了。
在集中营呆过的一些人曾写过许多回忆录,回忆录中提到的事是一般正常的人难以想象的。
集中营总监鲁道夫·弗朗茨·弗迪南德·豪斯在被处死前曾写下一部回忆录,叙述了大规模杀人以及在活人身上作试验的情况。
据波兰人说,有400万人死在这里。
这样,奥斯威辛就没有什么新闻好报道了。
但是,有一种无形的压力迫使你提起笔来。
这种压力来自无法抑制的某种感情。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2
1、新闻与一般的文章的显著差别点是什么? 新闻与一般的文章的显著差别点是什么? 及时敏锐地捕捉新的事件并加以客观地传达
在奥斯维辛集中营被用来 做医学实验的犹太儿童
犹太人在被送进杀人中心之 正在最后一站的等待。 前,正在最后一站的等待。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联摄影师尤金1945年在 年在 苏联摄影师尤金 奥斯维辛集中营拍摄的照 片
集中营里堆积如山的尸骨
1945年 12日 纳粹警察正对大规模“解决” 这是集中营1945年5月12日 纳粹警察正对大规模“解决” 这是集中营1945 解放后被搬运埋葬的尸体。 解放后被搬运埋葬的尸体。 后还活着的犹太妇女射杀
鉴赏品味
细 节 之 美
传 神 美 崇 高 美
细节有两个作用: 细节有两个作用: 一是“推微知著” 一是“推微知著”, 从小处看到大的意 义…… 一是“搜间传神” 一是“搜间传神”, 披求一般人不注意处, 披求一般人不注意处, 即找到好的细节把它 写出来起到传神写照 写出来起到传神写照 的作用。 的作用。
鉴赏品味
林国达死了,他 林国达死了, 在课堂上表现出 悲哀 林徽因死后,别人 林徽因死后, 都忘记她了, 都忘记她了,可他 还记得林的生日。 还记得林的生日。
对 友 情 独 特 的 珍 惜
重 情
鉴赏品味
细节之美
“谁又能想到坐在平板三轮车上东 张西望的老人是这样一位一肚子学问 一位一肚子学问, 张西望的老人是这样一位一肚子学问, 为人天真、热爱生活的大哲学家。 为人天真、热爱生活的大哲学家。” 直率、天真、坦诚、朴实、有趣、 直率、天真、坦诚、朴实、有趣、有学 爱学生、 问、爱学生、爱生活 。 生动传神地表现了金先生平凡中的伟大。 生动传神地表现了金先生平凡中的伟大。 地表现了金先生平凡中的伟大 伟大的品格在琐细的小事上得以体现 上得以体现。 伟大的品格在琐细的小事上得以体现。 以小见大地写出了汪曾琪先生所敬爱的 金岳霖先生的美好人性。 金岳霖先生的美好人性。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赏析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赏析《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是一篇获过美国普策利新闻奖的优秀新闻作品,被誉为“美国新闻写作中不朽的名篇”。
它跳出了传统新闻“客观报道”、“零度写作”的窠臼,大胆地在反映客观事实的基础上,着力表现作为一名有使命感的记者的在场的主观印象,激情洋溢地抒发了对法西斯暴行的深恶痛疾,对自由、解放、新生的无比珍惜之情。
这篇新闻强烈的情感冲击力是如何形成的呢?主要是借助于结构、细节、语言的精心安排。
一、精巧的结构先看标题,它是一个充满悬念的否定句——“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新闻内容的首要特点是“新鲜”,要求报道新近发生的事;而标题竟然劈头就说“没有什么新闻”,从受众心理讲,这种欲擒故纵之笔很吊读者胃口。
再看导语,1-3自然段是本篇导语。
先用对比手法突出如今阳光明媚、花香鸟语的布热金卡曾经是“人间地狱”,现在“也许是世间最可怕的旅游中心”;再用一组排比句点出布热金卡是一个世人瞩目的地方。
导语部分用如诗般的语言渲染了一种庄严肃穆的情感氛围,调动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接着看主体,4-13自然段是这篇新闻的主干。
大致按先整体概述后局部分说的顺序展开。
4-5自然段介绍集中营的方位、居民、环境、历史等概况。
作者援引具体数据与个人回忆录要点等确凿事实证明这里曾经是“杀人工厂”。
第6自然段交代写作动机,“今天,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这一句呼应标题,强调法西斯犯下的滔天罪行罄竹难书,出于记者职业的神圣使命感,出于对遇难者在天之灵的告慰,他不能不向世人报道他所见到的一切。
这就再次拉近了记者与受众的心理距离。
8-13自然段叙述参观者的见闻感受,大体依照参观地点的转换,即“毒气室→焚尸炉→死囚牢→女牢房→灰砖房→长廊→地下室”的顺序,择要记录参观者的印象。
这里作者运用了多重视角,不仅写历史遗迹(物)的特征,而且刻画参观者的表情反应;不仅写参观者的观感印象,也写自己对参观者反应的反应。
尽管第一人称“我”在文中并没有出现,但我们可真切地体验到作为一名特殊的参观者的记者,他那犀利的目光、深沉的情感。
语文视野:《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赏析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赏析夏德勇一、作品的相关背景《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发表于1958年,于1960年获得美国普利策奖国际新闻奖,被誉为“美国新闻写作中不朽的名篇”。
它已在上世纪80年代第一次被翻译成中文时,标题改成“布热金卡:阳光明媚鸟语花香”。
这显然是一个糟糕的改动,因为它既不能揭示作品的主要内容,也缺乏现在这个题目的丰富张力。
这篇作品译成中文后被选进了多种新闻作品选(如汤世英主编的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新闻学专业本科的《中外新闻作品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还被选入人民教育出版社的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赏析和评价的文章也有数篇,大多是从语文教学课堂设计的角度入手,主要让学生体会其字词句的含义、表达特征和思想感情。
作为语文教育,这是必要的,但是还不够,既然是新闻作品,也要对其作为新闻的体裁特点有所理解。
奥斯维辛集中营是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修建的1000多座集中营中最大的一座。
由于有上百万人在这里被德国法西斯杀害,它又被称为“死亡工厂”。
该集中营距波兰首都华沙300多公里,是波兰南部奥斯维辛市(原名Osweicim, 1939年波兰被德国和苏联瓜分后成了法西斯德国的势力范围,并被改名为Auschwitz )附近40多座集中营的总称。
该集中营是纳粹德国党卫军全国领袖海因里希·希姆莱于1940年4月27日下令建造的。
现在已经被波兰和联介国教科文组织设为博物馆和纪念地。
作者亚伯拉罕·迈克尔·罗森塔尔,1922年出生于加拿大安大略省,后到美国求学并加入美国籍。
1944年进入《纽约时报》后长期从事国际新闻报道,先后常驻印度、波兰、瑞士和日本。
1958年在《纽约时报》的编辑们认为没有什么新闻可写的情况下采写了这篇作品,并于1960年获普利策奖的国际新闻奖它的颁奖词是——《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突破新闻“零度写作”原则,着眼细节,以冷峻的视角,深沉地描述了今天的奥斯维辛集中营纪念馆。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说课稿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说课稿一、说教材《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出自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四单元的《短新闻两篇》,本单元是新闻和报告文学单元。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是一篇新闻特写,是美国记者罗森塔尔二战后访问奥斯维辛集中营博物馆之后采写的,曾荣获了1960年的美国普利策新闻奖,成了新闻史上的佳作。
这篇新闻的特点有三个:一是记者罗森塔尔打破了新闻“客观报道”的传统,把自己和其他参观者参观集中营的主观感受当做了主要内容来写,主观性很强;二是记者主要是通过描写参观者的行动和神态间接地表现了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惨绝人寰的恐怖历史,揭露了德国纳粹分子曾经犯下的滔天罪行;三是文中多处运用对比手法,在对比中表达了作者鲜明的情感态度,即对法西斯的极度愤恨、对受难者的沉痛哀悼。
二、说学情学生已经学习了新闻《别了,“不列颠尼亚”》,已经了解了新闻的要素、特点、构成等基本知识。
然而,现在很多学生往往容易淡忘历史,也很少关注社会及世界重大事件。
因此,在教学中既应注重语言运用能力的训练,更应该着力于情感价值观的正确引导和培养,引导学生立足当下,放眼世界,牢记法西斯的罪恶,牢记历史,不忘国耻,珍爱今天的和平幸福生活。
三、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了解《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与一般新闻相比的独特之处;②掌握侧面描写和对比手法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①学会快速地捕捉新闻的关键信息,通过反复诵读,体会作者鲜明的情感态度,感悟作者强烈的使命感;②通过和一般新闻比较,了解《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与一般新闻相比的独特之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牢记法西斯的罪恶,牢记历史,不忘国耻,珍爱今天的和平幸福生活。
四、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体会文中侧面描写、对比手法的作用。
教学难点:体会在对比中表达出的作者鲜明的情感态度,即对法西斯的控诉和愤恨,对遇难者的沉痛哀悼,反对战争,呼唤和平。
五、说教法与学法教法:讲解法、点拨法学法:诵读法、圈点勾画法、合作探究法、比较法课时安排:1课时六、说教学过程(一)导入(二)整体感知(三)课文讲解——写法探究(四)合作探究。
10[2]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到了奥斯 维辛,你获得 自由的唯一出 路就是焚尸炉 的烟囱。”
奥斯维辛集中营是纳粹德国在二战期间修建的 1000多 座集中营中最大的一座,1940年修建,1945年由于德国 战败,为销毁证据炸毁集中营,在这期间,有包括28个 民族的400万人死在这里,其中犹太人最多,达250万人。 1945年1月 27日,苏联解放了奥斯维辛集中营,当时里 面只剩下7000多名活着的囚徒,其中包括 200多名儿童。 1947年7月,波兰政府把奥斯维辛集中营改为殉难者纪 念馆。为了使这段罪恶的行径不再重演,让后人记住这 段历史,1979年奥斯维辛集中营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遗忘与铭记
新华社柏林电 国际奥斯维辛委员会2005年1月25日在柏 林举行集会,纪念奥斯维辛集中营解放60周年。 德国总理 施罗德 在纪念集会上发表讲话,强调德国将 牢记奥斯维辛集中营之后的特殊历史责任,呼吁与反犹主义 和极右主义作坚决斗争。他说,纳粹的意识形态及其暴行完 全是一场人祸。尽管今天活着的绝大多数德国人都与纳粹大 屠杀无关,但德国人负有特殊的责任。 他指出,纳粹在奥斯维辛等集中营实施的暴行,无论是 规模、根源还是造成的伤害,都是空前的。 这个历史负 担虽然沉重,却是必须严肃承担的责任。他强 调说,德国必须直面过去, “尽管遗忘和排斥的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么新闻》 写于1958年,距离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已有13 年,而且奥斯维辛集中营在写作前十四年就已经关 闭了,原则上是一则旧闻,时效性不够强。 发表之后于1960年获得美国“普利策新闻奖”。
那么这则新闻是如何获得美国新闻界最高奖的 呢?我们今天一起走进奥斯维辛集中营,探索原因。
与德国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日本长期以来一直 对与二战有关的所有事情都 采取回避的态度。 根 本的原因,是日本没有彻底清算战争历史,不愿正 视历史。所以,日本对奥斯威辛纪念活动视而不见, 并不是真的“遗忘”历史,而是一种掩耳盗铃之举。
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
拓展空间 文章开头写奥斯维辛集中营所在地“阳光明媚温暖, 文章开头写奥斯维辛集中营所在地“阳光明媚温暖,一行 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附近的草地上, 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附近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追 逐游戏” 结尾又写道: 这里阳光明媚,绿树成阴, 逐游戏”,结尾又写道:“这里阳光明媚,绿树成阴,在 集中营大门附近,孩子们在追逐游戏。 这样写, 集中营大门附近,孩子们在追逐游戏。”这样写,有什么 作用? 作用?
被处死的囚犯的尸体.照片上显示的仅为死难者的一半不到, 被处死的囚犯的尸体.照片上显示的仅为死难者的一半不到, 他们大多数是饿死或被枪杀的。 他们大多数是饿死或被枪杀的。
1945年5月,美军进入了战败 1945年 的德国, 的德国,所见到的不禁令人 触目惊心- 触目惊心-大批的犹太人尸 体。
这个囚犯还保持着被烧 死时的姿势。 死时的姿势。
1、欲抑先扬的手法。本文写作目的是再现奥斯维辛集中营残酷杀 、欲抑先扬的手法。 害囚徒的历史事实,而作者下笔却先写奥斯维辛明媚的阳光, 害囚徒的历史事实,而作者下笔却先写奥斯维辛明媚的阳光,这样 前后对照鲜明,欲抑先扬,更能表现出法西斯的惨无人道, 前后对照鲜明,欲抑先扬,更能表现出法西斯的惨无人道,从而更 好地突出主题。 好地突出主题。 2、以“乐景写哀情”,以集中营周围明快的景物、欢乐地小孩反 、 乐景写哀情” 以集中营周围明快的景物、 衬集中营当年的暗无天日、惨绝人寰。 衬集中营当年的暗无天日、惨绝人寰。 3、告诫后人,要珍惜这种看似平常的生活,和平是许多人付出生 、告诫后人,要珍惜这种看似平常的生活, 命的代价换来的。 命的代价换来的。 4、结尾处的重复在结构上使文章更加完整,同时也照应了标题 、结尾处的重复在结构上使文章更加完整,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新人教版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课文分析
4、高尔基说过:“细节是隐藏在字里行 间的魔术。”罗森塔尔在报道自己和参观者的 见闻时,描写了哪些与奥斯维辛集中营不协调 的细节?请找出来并体味其含义。
新人教版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课文 分析
新人教版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课文 分析
1、文章首尾的景物描写:阳光明媚、绿 树成阴,儿童在追逐游戏。
1、对于奥斯维辛和纳粹的罪恶,直接从正 面报道的文字已有很多,很难再写出新意。 作者独辟蹊径,转换角度,让人耳目一新。
2、通过报道自己和其他参观者的见闻、感 受,来揭露和控诉纳粹的罪恶、血腥与灭绝 人性,从而唤起人们对于灾难的记忆,关于 生命的思考,关于人性的自省,更能震撼读 者的心灵。
新人教版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课文 分析
层层叠叠的 尸体被运走。
新人教版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课文 分析
集中营运尸车。
新人教版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课文 分析
尸体运走前先扒下衣 服,留给后来者穿。
新人教版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课文 分析
死者遗物。
新人教版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课文 分析
堆积如山的尸骨。
这些死 难者大多 是饿死或 被枪杀的。
新人教版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课文 分析
波兰布热金卡电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新人教版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课文 分析
新人教版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课文 分析
了解作者
亚伯拉罕·迈克尔·罗森 塔尔(1922—2006),美 籍加拿大人。长期在《纽 约时报》从事国际新闻报 道,1960年凭《奥斯维辛 没有什么新闻》获普利策国际新闻奖。担任《纽约 时报》编辑和执行主编期间,大胆变革,树立了崭 新的国际新闻报道风格,巩固了该报在美国新闻业 中的地位。
新人教版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课文 分析
奥斯维辛没有新闻 2
看见试验室时
纪念长廊照片墙 执行绞刑的地下 室 参观结束时
从侧面写出了奥斯维辛的恐怖,残忍,加深了控诉效果。
。
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 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 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 放。
雏菊花象征生命,作者以如此大的反差组成一幅 画面,以强烈的对比控诉法西斯的摧残生命的罪 行,同时暗示生命不会被彻底摧毁。
最可怕的事情是这里居然阳光明媚温暖,追逐游戏。
乐景衬托哀 景:以集中营
周围的明快景物、 欢乐的孩子反衬 集中营的暗无天 日、惨绝人寰。
参观者所见
参观者反应
毒气室
焚尸炉 成堆的头 发和鞋子 睡觉盒子
特别恐怖,终生难忘
不由自主停下脚步,浑身发抖 惊惧万分,张大了嘴巴,叫不出来” 否则会“羞红了脸的” 沉思 感到自己也在被窒息” 用恳求的目光 够了
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 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 金发碧眼。她在温和地微笑 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 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
“温和微笑”显示了生 命的坚忍。 “为了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 梦想而微笑”则表明即使身 处绝境,只要内心有一种信 念,对美好希望的向往就不 会泯灭。
作业布置
优化探究与四十分钟, 今天晚自习交。
奥斯维辛没有新闻
颁奖词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突破新 闻‘零度写作’原则,着眼细节,以 冷峻的视角,深沉地描述了今天的奥 斯维辛集中营纪念馆。在恐怖与快乐、 战争与和平、历史与现实的反差中, 它召唤起人们关于灾难的记忆、关于 生命的思考、关于人性的自省。它的 发表充分地表现了一个新闻记者的使 命感,更以迫人的力量震撼生者的心, 成为新闻史不朽的名篇。‛
焚尸炉
焚尸炉里的尸骸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2
用意在于,设置悬念,为下文 做铺垫。
奥斯维辛毒气室 焚尸炉 女牢房 不孕试验室 纪念墙 绞刑室
思考探究: 在文中画出这些表情和动作描写。作者为什么 用较多的篇幅写参观者的表情和动作呢?
他们的步履不由得慢了下来。 开头,他们表情茫然,因为他们不晓得这是干什么使 的。 他们就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瑟瑟发抖。 一个参观者惊惧万分,张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 不出来。 他们感到自己也被窒息。 另一位参观者进来了,她跪了下来,在自己胸前画十 字。 参观者们用恳求的目光彼此看了一眼,然后对解说员 说:够了。
•
毒气室和焚尸炉 → 纳粹灭绝生命的 雏菊花 → 生命不息 顽强抗争 怒放 → 讽刺纳粹永远无法阻碍生命之花的绽放
“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的丰满, 可爱,皮肤洗白,金发碧眼。她在温和地 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能笑得这么甜,这是何等的悲凉。这里把 死亡和鲜活微笑的美好的生命放在一起, 这种强烈的反差,增强了悲剧感,更让人 激起对法西斯的仇恨。
课文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在奥斯维辛,纳 粹的暴行使上百万人的生命被残酷的剥夺去。这个 悲剧是属于整个人类的,我们应当共同面对这样的 耻辱、 这样的罪恶。 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 在 今天,我们要做的不仅是记住这段历史,还要以史 为鉴,树立远大理想,维护世界和平,携手全世界 人民走向美好的明天。
动 作 和 表 情
•
人们的表情变化,从侧面证明了集中营 的恐怖,是任何心智健全的人所无法想像的, 纳粹法西斯的暴行惨绝人寰,灭绝人性,令 人发指。 • 侧面烘托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不直接 写集中营如何恐怖,而让读者从参观者的表 情来体会他们的所见,突出表现这里带给人 们的恐惧。表现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恐怖和纳 粹的残暴。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02
堆积如山的遇难者遗物 \集中营里的万人坑
毒 气 室
氰 化 物
一批犹太人在毒气室里等待死亡
鞋 子 堆
巨大的焚尸炉
焚 尸 炉
牢 房
长 廊 上 的 照 片
集中营幸存者
整车拉走的尸体
奥斯维辛集中营11号楼和12号楼之间的“死亡墙” 该墙因党卫军当年在这里随意枪杀囚犯而得名。
注音: 凝重 (nínɡ) 焚尸炉 (fén) 嬉笑 (xī) 世人瞩目 (zhǔ) 婆娑 (suō) 戕害 (qiānɡ) 纳粹 ( cuì ) 堪称典范 (kān) 步履蹒跚 (lǚ) 明媚温暖 (mèi)
广岛原子弹爆炸的残核、奥斯
维辛集中营的旧迹、伊拉克上空弥 漫的硝烟,无不在向世人诉说战争
给人类带来的灾难。为了以史为鉴,
维护和平,让我们永远牢记这些事 实。
“……我向来相信大多数人是渴求和平而且愿意抓住和平 机会的。你们今晚聚集在此,证明了这种渴求:要和平,不要 暴力,暴力伤害民主,我们必须抵制暴力‚ ——前以色列总理拉宾
—— 巴 维 尔 弗 里 德 曼
那一只,就是上次那一只, 那么丰富、明亮、耀眼的黄色, 或许,那是太阳金色的泪水 滴在白色的石头上…… —— 那样、那样的一种金黄 轻盈得翩然直上。 它离去了,我相信,这是因为 它自己要告别这个世界。 巴 维 尔 弗 里 德 曼
蝴 蝶
我在这里住了七个星期, 被囚禁在这个集中营。 可我已经发现,这里有我喜爱的东西。 蒲公英在招呼着我 那只蝴蝶,是最后的一只。 还有院子里开着白花的栗树枝条。 蝴蝶不住在这里, 只是,我再也没见到另一只蝴蝶。 不住在集中营。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美)罗森塔尔
奥斯维辛集中营
奥斯维辛集中营是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 间修建的1 000多座集中营中最大的一座。由于上百 万人在这里被杀害,又被称为“死亡工厂”。德国法 西斯在集中营内设立了用活人进行“医学试验”的专 门“病房”和实验室,还建有4个大规模杀人的毒气 “浴室”、储尸窖和焚尸。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精品】
主讲人:严腾师范生院级汉语言文学专业从本篇课文出发谈“反衬”手法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及表达效果(45分钟)【课文分析】《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四单元,本单元在新闻作品方面要求学生注意作品的时代背景和新闻结构的多样性,分清新闻事实与新闻背景、客观叙述与主观评价。
这篇新闻大胆写出了作者在奥斯维辛的所闻所见所感,刻画出了罪恶之地的恐怖、法西斯的罪行,表达了作者警醒世人铭记历史、珍惜和平的思想感情。
【课标分析】《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表示,要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引导学生养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并且在课程举例中对“新闻通讯的阅读和写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指导学生阅读新闻、通讯作品,并能作出积极健康的评判,并增强学生关心社会发展的意识,培养学生高尚的品格。
本篇新闻第二课时则正为此设计,让学生在精读之中感受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并在教师的引导下作出积极的价值评判,从而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学情分析】首先,高一的学生在初中都已经接触过了一些新闻作品,比如《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对于简单的新闻作品有一定的阅读与欣赏能力,但是对于写作手法较为陌生复杂、语言较为隐晦一类的新闻作品理解不够,例如这篇作品中,作者的思想内容并不是显山露水的。
同时,学生对于整个二战的背景不大了解,新闻通讯类文学作品阅读量不够,理解能力有限。
但是学生能够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来掌握新闻类的文学作品的写作手法和独特意义,并能够服务于生活,因此使本课时的设计目标的实现成为可能。
【设计思路】由圆明园的照片导入“反衬”手法--引入“反衬”手法的含义--讲解文中三处最为重要的细节描写(1,开头的景物描写;2,废墟上的雏菊怒放;3,女孩的微笑)--归纳三处细节描写对表现作者情感的作用,加深学生对“反衬”手法的理解--引申出必修一中其他课文中的“反衬”片段--引申出古典诗词中“反衬”手法的运用--总结“反衬”手法的三种类型和表达效果--回到奥斯维辛,诵读“反衬”片段,感受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随堂练习(运用“反衬”手法来写一段1 字左右的小片段)【课时回顾】第一课时主要向学生讲解了本篇新闻的写作背景以及作者以游客的身份在奥斯维辛的所见所闻,并留下了课后思考(已告知的三处独特的细节描写独特在何处?)。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2)
[美国 罗森塔尔 美国] 美国
1940年至 年至1945年期间,共有 年期间, 年至 年期间 共有400万人在这里被 万人在这里被 德国法西斯所害
奥斯维辛集中营分营布热津卡集中营正门。当年 奥斯维辛集中营分营布热津卡集中营正门。 囚犯被火车直接押进这个大门。 囚犯被火车直接押进这个大门。
度写作”的原则,着眼于细节, 度写作”的原则,着眼于细节,以冷峻的 视角, 视角,深沉地描述了今天的奥斯威辛集中 营纪念馆,在恐怖与快乐,战争与和平, 营纪念馆,在恐怖与快乐,战争与和平, 历史与现实的反差中, 历史与现实的反差中,它召唤起人们关于 灾难的记忆。关于生命的思考, 灾难的记忆。关于生命的思考,关于人性 的自省, 的自省,它的发表充分表现了一个新闻记 着的使命感, 着的使命感,更以迫人的力量震撼读者的 心。
人油熬制成的肥皂在全德国范围内使 焚烧尸体的骨灰被撒入农田; 用;焚烧尸体的骨灰被撒入农田;剥下的 人皮被制作成精美的工艺品。 人皮被制作成精美的工艺品。 后来发现了一些精美而奇怪质地的灯 如果没有文字说明,谁都不会想到, 罩。如果没有文字说明,谁都不会想到, 那些柔和的灯光竟然是人皮在闪耀! 那些柔和的灯光竟然是人皮在闪耀!
细节描写
所谓细节描写,就是对人物、环境的 所谓细节描写,就是对人物、 某一局部、某一特征的具体描摹, 某一局部、某一特征的具体描摹,或 对事件发展过程中某一细微事实的形 象描写。 象描写。
“对另外一些人来说 这样一个事实使他们终身 对另外一些人来说,这样一个事实使他们终身 对另外一些人来说 难忘: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 难忘: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 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 尸炉废墟上 雏菊花在怒放。 雏菊花在怒放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那段历史已成往事,但它留给人类的绝不只 那段历史已成往事, 是断壁残垣和受伤的心灵, 是断壁残垣和受伤的心灵,还有许多许多值 得全人类去反思的东西。人类是高级动物, 得全人类去反思的东西。人类是高级动物, 为什么还会出现奥斯维辛这样有计划地大批 屠杀自己同类的行为? 屠杀自己同类的行为?为什么从古至今几千 年的时间里,全世界没有战火的日子寥寥可 年的时间里, 为什么还有人去跪拜凶手的灵位? 数?为什么还有人去跪拜凶手的灵位?这样 的问题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认真思考… 的问题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认真思考 …
《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这篇 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 新闻报道写于1958年,此时离第二 新闻报道写于 年 次世界大战结束已经13年了 年了。 次世界大战结束已经 年了。当罗 森塔尔到当年德国法西斯建造的杀 人魔窟奥斯威辛集中营采访时, 人魔窟奥斯威辛集中营采访时,只 见阳光明媚,树木繁茂,儿童嬉戏, 见阳光明媚,树木繁茂,儿童嬉戏, 似乎没有什么新闻发生, 似乎没有什么新闻发生,但罗森塔 尔却以异常敏锐的新闻触角发掘出 其中重大的新闻, 其中重大的新闻,撰写了新闻报道 的经典之作《 的经典之作《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 闻》。
这篇新闻报道1960年获得了美 年获得了美 这篇新闻报道 国新闻界的最高奖——普利策奖。 普利策奖。 国新闻界的最高奖 普利策奖 美国普利策奖主席称赞说, 美国普利策奖主席称赞说,这是罗 森塔尔写的最好的作品。 森塔尔写的最好的作品。
﹖
假设你自己是美国普利策 奖工作委员会的工作人员, 奖工作委员会的工作人员, 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 给《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 这篇新闻报道写一篇不少于 100字的颁奖词。 字的颁奖词。 字的颁奖词
牢记历史血泪
南京大屠杀后, 南京大屠杀后,日 军在活埋中国平民。 军在活埋中国平民。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导学案附阅读答案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导学案(附阅读答案)(2)《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导学案(附阅读答案)(2)文章来自:《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导学案一、普利策新闻奖评审组颁奖词奥斯维辛作为纳粹德国屠杀犹太人的“杀人工厂”而为人们熟悉,各国记者纷纷报道它的残酷、血腥。
罗森塔尔本着记者的良知独辟蹊径,突破了“客观报道”的框框,着眼细节,以冷峻的视角深沉地描述了今天的奥斯辛集中营博物馆,在恐怖与快乐、战争与和平、历史与现实的反差中,它召唤起人们对于灾难的记忆、关于生命的思考、关于人性的自省。
他的发表,充分地表现了一名新闻记者的使命感,更以迫人的力量震撼生者的心,成为新闻史不朽的名篇。
因此,我代表普利策新闻奖评审组把本届普利策新闻奖中的最佳消息奖颁发给《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的作者罗森塔尔。
二、交流展示1、这篇新闻报道的题目是《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那么为什么没有新闻,作者还要去报道?2、文章开头和结尾都描写了奥斯维辛集中营所在地的美丽景色和孩子们的追逐游戏,这样写有什么作用?3、“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
”这里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何作用4、作者说“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你如何理解这句话?5、“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
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
当时,她在想什么呢?现在她在这堵奥斯维辛集中营遇难者纪念墙上,又在想什么呢?”请展开你的联想,写一段60字左右的文字,描述一下她的内心活动。
三、自我测评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凝重(nínɡ)纳粹(suì)焚尸(fén)雏菊怒放(chú)B.婆娑(suō)嬉笑(xǐ)撰写(zhuàn)明媚温暖(mèi)C.沼泽(zhǎo)凋谢(diāo)废墟(xū)步履蹒跚(lǚ)D.戕害(qiānɡ)窒息(zhì)祷告(dǎo)世人瞩目(shǔ)2.下列各组词语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窒息憔悴长廊惊俱万分B.绞刑瞬间茫然心智健全C.恶梦港督无辜生机勃勃D.愤懑隐秘弊端绿树成茵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台湾漫画家蔡志忠手拿一本书请杨振宁签名,后者欣然提笔应约。
高中语文必修1《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课文解读
⾼中语⽂必修1《奥斯维⾟没有什么新闻》课⽂解读 《奥斯维⾟没有什么新闻》是⾼中语⽂必修1课本的内容,是⼀篇不像新闻⼜饱含历史反思的震撼⼼灵的作品。
下⾯是店铺给⾼中⽣带来语⽂必修1《奥斯维⾟没有什么新闻》课⽂解读,希望对你有帮助。
⾼中语⽂《奥斯维⾟没有什么新闻》课⽂解读 波兰布热⾦卡电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布热⾦卡,最可怕的事情是这⾥居然阳光明媚温暖,⼀⾏⾏⽩杨树婆娑起舞,在⼤门附近的草地上,还有⼉童在追逐游戏。
[⽂章起笔使⼈疑窦顿⽣:“阳光明媚温暖”,绿树成阴,“婆娑起舞”,孩⼦们⾼兴地“追逐游戏”,这是⼀幅多么美好的和平宁静⽽⼜充满⽣机的景象!然⽽作者却说这是“最可怕的事情”,“像⼀场噩梦”,为什么?难道作者竟然厌恶这⼀切?] 这真像⼀场噩梦,⼀切都可怕地颠倒了。
在布热⾦卡,本来不该有阳光照耀,不该有光亮,不该有碧绿的草地,不该有孩⼦们的嬉笑。
布热⾦卡应当是个永远没有阳光、百花永远凋谢的地⽅,因为这⾥曾经是⼈间地狱。
[这⼀段是对上述疑问的回答。
原来作者⽤的是反语。
因为这美好的景象,与布热⾦卡的历史太不相配。
布热⾦卡曾经是⼀个暗⽆天⽇的⼈间地狱,这⾥应该“永远没有阳光、百花永远凋谢”,灰暗的天空,沉闷的⾊调,衰败和荒凉才是与它最相配的景象。
然⽽“⼀切都可怕地颠倒了”,⼀踏进集中营,作者却吃惊地看到两种截然相反的东西叠合在⼀起,因此感到“可怕”。
古⼈说,乐景写哀,更见其哀。
越是看到今天的和平宁静,感受到它的幸福可爱,就越是感到当年战争的残酷,法西斯暴⾏的恐怖可怕。
作者⽆⼀句正⾯控诉,却强烈表达出⾃⼰的愤懑,字字句句敲打着读者的⼼,有着震撼⼈⼼的效果。
] 每天都有⼈从世界各地来到布热⾦卡——这⾥也许是世间最可怕的旅游中⼼。
来⼈的⽬的各不相同——有⼈为了亲眼看看事情是不是像说的那样可怕,有⼈为了不使⾃⼰忘记过去,也有⼈想通过访问死难者受折磨的场所,来向他们致敬。
[说明布热⾦卡这个旅游中⼼的特殊性,叙述游⼈来到这⾥的不同⽬的。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2(人教版高一必修)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2(人教版高一必修)一、教学目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是语文版高中课标教材必修第一册的课文,学习这篇文章要理解新闻写作将情感蕴涵于叙事之中的写法,学习课文正面叙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在鉴赏中学习写作技巧和方法,提高鉴赏水平。
在理解课文主题的基础上,提高思考层次;联系历史知识,结合当前国际形势,唤起对战争恶魔的憎恶,教育学生牢记历史教训,珍惜和平,珍惜幸福,抵制邪恶。
二、教学重点1.学习以乐景衬悲情的写法;2学习寓情于叙事之中的写法。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学准备要求学生看奥斯维辛的简介和图片资料。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所谓新闻是指社会上发生的新事情。
从新闻工作者的角度来说,还必须是有价值的事情。
如,939年纳粹德国对邻国发动突然袭击,引发第二次世界大战,这在当时是新闻;1945年,法西斯德国在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中终于举起了双手,宣布无条件投降,这在当时是新闻;2005年,德国总统克勒在奥斯维辛集中营旧址前,虔诚地代表德国政府向受害国和人民请罪,这在当时也是新闻。
还有德国法西斯战败后,法西斯在奥斯维辛建造杀人魔窟,残酷杀害400万无辜者的罪行暴露于下,引起世人的极大愤慨,这在当时也是新闻,而且是重大的新闻。
但13年后,当《纽约时报》记者A.M.罗森塔尔到奥斯维辛集中营采访时,昔日德国法西斯铁蹄下的大屠场已没有什么重要事情发生,有的只是每天来自世界各地的参观者以及在和煦、明亮阳光下那一排排高大的白杨树,奥斯维辛似乎没有新闻发生。
然而A.M.罗森塔尔却以一篇题为“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的新闻报道获得了美国新闻界的最高奖—普利策新闻奖。
美国普利策奖主席称它是罗森塔尔写得最好的作品。
这是什么原因呢?(二)学生带着老师提出的问题阅读课文,老师在屏幕上出示需要掌握的词语:毛骨惊然《s6ng)和煦(x自)废墟(xo)不寒而栗(11)踉跄(11dngqi6ng)祈祷(d60)呆滞(zhi)三)师生互动,理解课文1.提问:文章题目为“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没有什么新闻”在这里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理解的?老师启发学生从三个方面回答:(l)“没有什么新闻”,其实是说这里发生的臭名昭著的纳粹法西斯行径,世人早已知道,没有什么好说的;(2)“没有什么新闻”是讲这里除了世人皆知的法西斯恶行之外,没有什么值得张扬的事;(3)虽然这里没有什么新闻.但是我还是要写,要继续揭露纳粹法西斯的罪行,让世人永志不忘。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2)
问题1:
假如你是导游,我是游客,你将 怎么带我游览奥斯维辛? 毒气室→焚尸室→女牢
• 作者有没有直接描写集中营如何残 害‚犯人‛的?你是怎么体会到它 的可怕的呢?
• 作者没有直接描写纳粹刑罚的残酷, 它的可怕是通过作者和参观者的感 受表现出来的。
奥斯维辛集中 营的残酷遗迹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美)罗森塔尔
这里是一座平静的小镇, 也曾经是最恐怖的死亡工厂; 这里见证着人性的堕落, 也凝结着一个民族的苦难; 这里是人类历史无法跳过的 一页, 这里是
奥斯维辛。
奥斯维辛(Auschwitz)集中营: 奥斯维辛位于波兰南部小波兰 省境内,1940年4月27日,德国法西斯头子希姆莱下令在此修 建最大的灭绝人性的杀人工厂——奥斯维辛集中营,并于同 年6月14日将首批犯人运抵奥斯维辛。1941年对集中营进行 了扩建,二战结束时,整个集中营占地面积达40平方公里。 除斯塔姆拉格、布热金卡、莫诺维采三个主要集中营外,还 有45个分营。营内采用毒气室等各种方法屠杀、虐待囚犯, 5个焚尸炉平均每天焚尸1万具。包括中国人在内的28个民族 的400万人死于集中营,其中犹太人最多,达250万。1947 年被开辟为国家博物馆。1979年被列入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 名录。
参观
众多的参观 者(游客)
产生
参观者的感 受、反应
观察
记者(罗 森塔尔)
问题3
在文中找出参观者表情变化的句子,讨 论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
• 人们感情的变化,从侧面证明了集 中营的恐怖,是任何心智健全的人 所无法想象的,纳粹法西斯的暴行 • 惨绝人寰,灭绝人性,令人发指!
• • •
《一个日落余晖的傍晚》 在紫色的、日落余晖的傍晚, 在一片开着大朵栗子花的树林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析:
• “凉”。“凉”字既写天凉,又写心境的 孤寂(或心凉)。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 月,过渡(顶针)巧妙;愁情、凉床、月 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离愁别怨) 的意境。
作为一名敏感记者,为什么要写一些不能称为新闻事件的 事情呢?他的题目《奥斯维辛没有新闻》是否违背了新闻 当敏锐地反映最新事件的原则呢? (文学)惟有保持与人类苦难记忆的联系,它才是道德 的、人性的、人生的;惟有这样,它才可能返回人类的 心灵,获得为其他精神创造所没有的温暖和力量。 尽管遗忘的诱惑是巨大的,但我们绝不能屈服,牢记是 我们的道义和责任。 ——施罗德 倘若一个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闻记者就 是船头的守望者,他要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观察一切, 审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浅滩暗礁,并及时发出警报。 ——普利策
拓展练习
(2004年全国卷二)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 回答问题。(6分)
秋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王安石评论张籍诗歌的风格是:“看似寻常 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试析此诗写了 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表达了他什么样 的情感?
明确: 这道题第一问属诗歌意象的考查,也隐性地 考查了表达技巧,考生是否掌握什么是细节描写, 是答题的关键。作者见到秋风起,便写了一封家 书请人捎回,担心话没说完,信使临行时,又急 急忙忙地打开,重新浏览信件,而且作了一些补 充。 第二问是分析作者在诗歌中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 参考答案: 诗中作者写了这样一个细节:家书将要发出 时,又觉得有话要说,故“又开封”。作者客居 洛阳见秋风起,从而引起对家乡亲人无限的深切 思念,所以又打开信封补写.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1945年1月27日,席卷波兰的苏联红军在波兰南部克拉 科夫的奥斯维辛小镇发现了一座用铁丝网围起的集中营, 当时有7000多人,他们大部分是犹太人。所有人都表情呆 滞,瘦弱不堪,奥斯维辛集中营就此为外人所知。奥斯维 辛集中营是德军在1939年建立的。到苏军解放时为止,有 400多万人在这里惨遭杀害,因此它又被称为“死亡工厂”。 奥斯维辛集中营是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修建的 1000多座集中营中最大的一座,这里成为了犹太人永远的 “噩梦”。
在奥斯维辛集中营被用来 做医学实验的犹太儿童
犹太人在被送进杀人中心之 前,正在最后一站的等待。
苏联摄影师尤金1945年在 奥斯维辛集中营拍摄的照 片
集中营里堆积如山的尸骨
纳粹警察正对大规模“解决” 这是集中营1945年5月12日 解放后被搬运埋葬的尸体。 后还活着的犹太妇女射杀
纳粹警察射杀犹太妇女
重 情
对 友 情 独 特 的 珍 惜
鉴赏品味
细节之美
“谁又能想到坐在平板三轮车上东 张西望的老人是这样一位一肚子学问, 为人天真、热爱生活的大哲学家。” 直率、天真、坦诚、朴实、有趣、有学 问、爱学生、爱生活 。 生动传神地表现了金先生平凡中的伟大。 伟大的品格在琐细的小事上得以体现。 以小见大地写出了汪曾琪先生所敬爱的 金岳霖先生的美好人性。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突破新闻“零度写作”原则, 着眼细节,以冷峻的视角,深沉地描述了今天的奥斯维 辛集中营纪念馆。在恐怖与快乐、战争与和平、历史与 现实的反差中,它召唤起人们关于灾难的记忆、关于生 命的思考、关于人性的自省。它的发表充分地表现了一 个新闻记者的使命感,更以迫人的力量震撼生者的心, 成为新闻史不朽的名篇。
1、新闻与一般的文章的显著差别点是什么?
及时敏锐地捕捉新的事件并加以客观地传达
2、本新闻有没有写道有关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新的 事件呢?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从题目“奥斯维辛没有新闻”及文中“今天,在奥斯 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在奥斯维辛,没 有新鲜东西可供报道”等可以看出。
3、本新闻的主要事件是什么?
因为他的报道突破了零度写作的束缚,不同于传统的新 闻报道,细节地描写了奥斯维辛带给我们的反思,唤醒 了人们对历史的铭记,对人性尊严的关注,对生命的希 望。 通过环境及参观者的细节描写,再现了当年奥斯维辛集 中营的恐怖氛围,更重要的是,它从一个民族责任感的 高度给人的心声带来极大震撼,其中体现出的希望,是 人类历史上不可缺乏的主旋律。 一篇不同以往形式的新闻报道,一篇发人深省的轰鸣, 一篇有关二战集中营的新闻报道。没有什么新闻的背后 是一则惊天动地的新闻。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一作品本身的价值在哪? 社会价值又在哪,能不能从这两个角度思考,几人合 作试写一段颁奖词? 示例:对卡特里娜飓风灾难进行史诗般、多层次的报道, 使得报纸在服务一个水淹城市中发挥了非凡作用。勇敢、 全面地报道了卡特里娜飓风,给受灾读者提供了一条重 要的生命线。 示例:因为他作品的风格具有深远的创造性和独特性, 与传统的文学形式迥然不同。他才华中蕴含着的理想主 义特征已经上升到一个神秘的精神境界,它拨动了我们 心灵深处纤细的心弦。
闻是美国记者罗森塔尔二战后访问 奥斯维辛集中营博物馆之后采写的。 发表之后,各大报纸争相转载,并 获得了美国普利策新闻奖,成了新 闻史上的佳作。
罗森塔尔突破了“客观报道”“零度写 作”的框框,把自己和其他参观者在奥 斯维辛访问时的感受当做文章的主要内 容来定,传达出每一个良知者的共同心 声。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篇新
这是一篇相当出色的新闻稿,一被评为普利策新闻大奖。 我们能不能尝试着给这篇文章写一段颁奖词? 先欣赏普利策的颁奖词—— 在去年“卡特里娜”飓风期间,《时代花絮报》和 《太阳先驱报》坚持对灾情展开深入详细的报道。获 得第90届普利策份量最重的公共服务奖: 勇敢、全面地报道了卡特里娜飓风,给受灾读者提供 了一条重要的生命线。对卡特里娜飓风灾难进行史诗 般、多层次的报道,使得报纸在服务一个水淹城市中 发挥了非凡作用。
奥斯威辛是一个尺度:关于时代的、道德的、人性的尺度, 无法弃置的尺度;即使作家所写的题材毫不涉及战争和杀 戮,时至今日,也都与奥斯威辛有关。在这里,奥斯威辛 已成为现实的一部分,虽然属于过去,却向未来敞开。 /nz/Auschwitz/index.shtml /movie/701.htm《辛德勒名单》
这样的悲剧属于整个人类,我们应共同面对这样的耻辱, 这样的罪恶。我们也同样不会忘记中华民族在日本法西斯 的强盗行径下遭受的苦难。忘记历史意味着背叛,今天我 们要做的不仅是记住这样的历史。
奥斯维辛集中营大 门,门上的格言非常著 名:“劳动意味着自由”
奥斯维辛集中营的 一扇高墙上写着:“来 到这里只有劳动,不能 有任何别的设想。不想 劳动者可以自己触动电 网。”集中营的头头在 囚犯到来的当天就对他 们说明白:“……集中 营进得来,出不去,除 非从焚尸炉的烟囱里爬 出去。”
方法探讨 鉴赏细节之美从何入手?
有位先生,学富五车、才高八斗,但是有时 竟然会把自己的名字忘记。有一回他给陶孟和 打电话,陶家的佣人问:"您哪位?"他张口结舌 答不出来,又不好意思说忘记了,只好说:"你 不要管,请陶先生接电话就行了。"但那个人说 不行,他便又请求了两三次,还是不行,于是 他跑去问给他拉洋车的王喜。谁想王喜也说不 知道。他急了,问:"你有没有听别人说过?"王 喜这才想起:"我听见人家都叫你金博士。"大 家猜出这是谁来了吧?
04年福建高考题
•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秋 夜 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铺床凉 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请 从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 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 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鉴赏品味
细 节 之 美
传 神 美 崇 高 美
细节有两个作用: 一是“推微知著”, 从小处看到大的意 义…… 一是“搜间传神”, 披求一般人不注意处, 即找到好的细节把它 写出来起到传神写照上表现出 悲哀 林徽因死后,别人 都忘记她了,可他 还记得林的生日。
被处死的囚犯的尸体.照片上显示的仅为死难者的一半不到, 他们大多数是饿死或被枪杀的。
1945年5月,美军进入了战败的德 国,所见到的不禁令人触目惊心- 大批的犹太人尸体。
这个囚犯还保持着被烧 死时的姿势。
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囚房 炉
焚尸
集中营里的万人坑
运送政治犯尸体的火车
《奥斯维辛委员会柏林集会 施罗德强调德国应负责 》 2005年01月27日 12:01 新京报 德国必须直面过去,“尽管遗忘和排斥的诱惑是巨大的, 但我们绝不能屈服”。 从1996年起,德国将奥斯维辛集中营的解放日1月27 日定为“纳粹受害者纪念日”。 《日媒体对奥斯维辛报道独特 轻描淡写错误历史 》 2005年01月27日 20:17 文汇 报 如果说日本已深刻认识到其过去的滔天罪行,那么它就不 会在参拜靖国神社问题上一意孤行,不会在教科书编写上 篡改历史,不会对毒气弹、慰安妇事件闪烁其辞。
参观者沿毒气室 —— 焚尸室 —— 女监房 —— 试验室 — —纪念墙——绞刑室参观 4、文中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现“参观者”……对参观 者的神情和动作的描写,是不是可以传递出某种特别 的感触?
细节描写。在阅读作品时,常常会有一些细节打动你。所谓 细节,就是对人物、环境的某一局部、某一特征的具体描摹, 或对事件发展过程中某一细微事实的形象描写。高尔基称细 节是“隐藏在字里行间的魔术”。 人们读作品,常常会有一些细节打动着你,特别是那些思 想光芒彻照肺腑的细节,那些艺术芳醇醉迷魂灵的细节,给 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久而久之,故事情节淡忘了,甚至书名 都忘却了,可那些精彩的细节描写仍然鲜明灿烂地镶嵌在记 忆中。文学作品中的细节犹如电影的特写镜头。它是用准确 的语言把某一现象、某一局部加以特别突出、强调,从而将 那一表象分外强烈地感诉于读者的想象力,在心中唤起具体 而丰满的艺术形象。从而增强作品的真实感和艺术感染力。
鉴赏散文的细节之美
传神美
细节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