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劳动性别分工

合集下载

云南财经大学选修《性别与社会》课件2 劳动性别分工与职业发展

云南财经大学选修《性别与社会》课件2  劳动性别分工与职业发展

2、女性家务劳动的价值被严重低估
• 前工业社会时期,生产活动和 家务活动是连在一起的,女性 对于家庭经济活动的作用众所 周知;现代工业社会,工作场 所与家庭分离,从而划分了男 人与女人的活动空间(公与私 的分离)。
家务劳动的无偿性 • 由于生育的“私人性”、自然性和非商品性, 生产生命的劳动和与此相连的家务劳动便都被 摈除在社会总劳动之外。当这些劳动不能表现 为有偿劳动时,女性的社会地位偏低就成为不 可避免的情境了。
美国独立战争前后的妇女状况
殖民地时期妇女参与垦荒
1776年以后,“共和国母亲” 1930年经济大萧条时期:“不要偷走男人的工作”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女性为战争出力 二战后对家庭主妇的极力推崇
• 为何女性总是要处于这样的 冲突之中?总是要面临家庭 与事业的两难选择?
个人价值
女性 家庭价值
3、农业女性化
• 当男性越来越多地进入到工作场所的时候,世界主要农业国 家都出现了农业劳动女性化的特点,女性农业生产劳动的社 会贡献被严重忽视。如在人口最多的地区,撒哈拉南部非洲 和南亚地区,绝大部分妇女从事农业劳动。
二、当代中国劳动性别 分工
与西方国家不同,中国的 社会主义革命使人们相信,妇 女解放的关键是走出家门从事 有酬劳动,以实现经济独立。 这场深入到两性个体、家庭和 社会诸多层面的革命深深地影 响了中国的劳动性别分工。
1978年至今:女性成为各行各业中重要的劳动力
1978年 女性从业人员占全国从 业人员比重 32.7% 1997年 47% 2006年 45%
• 中国女性已成为国民经济各部门的重要劳动力资源,在工 业领域、服务行业、城市公用事业、文教卫生和社会福利 事业中占有重要位置。 • 据统计,2005年在计算机、通讯、金融、教育、卫生、社 会保障等国民经济6大行业中城镇单位就业的女性1645.1 万人,比2003年增长了6.8%。其中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 福利业行业中女性就业的比重最大,达到59.1%。

劳动分工理论

劳动分工理论

劳动分工理论
“劳动分工理论”是现代经济学中一个比较重要的理论,它是一种基于技能和能力的劳动力分工,在日常生活中得到了很好的应用。

一般来说,劳动分工理论主要分为四个层次:家庭级别、企业级别、行业级别和社会级别。

首先,在家庭级别,家庭成员之间会进行某些形式的劳动分工,提高工作效率;其次,在企业级别,企业将不同的劳动任务分配给不同的员工,以此达到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的目的;接下来,在行业级别,一个行业中会有不同类型的企业,它们之间可能会存在某种形式的劳动分工,实现合作共赢;最后,在社会级别,可能会有政府实施一些类似政策或法规,以此调整劳动力市场,促进社会的经济增长。

通过劳动分工理论,社会能够将不同的任务分配给不同的人,使其依据其实际技能和能力来完成,可以大大降低企业的成本,提高生产力和社会效率,从而实现经济物质的增长。

另外,劳动分工理论还对推动社会和谐和发展有重要的使命。

只有当人们按照自身的技能和能力进行分工时,每个人的权益才能得到充分保障,提高社会的文明程度,实现社会的和谐和发展。

总之,劳动分工理论在当今社会和经济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它可以有效地提高经济效率,对改善社会生活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为社会建设提供有力支持。

性别平等与劳动力市场的性别角色分工

性别平等与劳动力市场的性别角色分工

性别平等与劳动力市场的性别角色分工性别平等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社会议题。

在劳动力市场中,性别角色的分工问题一直是一个争论的焦点。

本文将探讨性别平等与劳动力市场的性别角色分工之间的关系,从不同角度分析这一问题,并对未来的发展提出一些建议。

一、历史背景与现状1.1 历史背景性别角色分工的形成与历史发展密切相关。

在农业社会中,男性通常从事体力劳动,如耕种和牧养家畜,而女性则参与家务劳动和纺织等家庭工作。

这种分工模式在工业化进程中逐渐延续,并加剧了劳动力市场中的性别不平等。

1.2 现状虽然近年来性别平等的意识有所增强,但在劳动力市场中仍存在性别角色分工的现象。

男性主导的职业,如工程师、IT专家和高级管理职位,薪酬普遍较高,而女性在护理、幼教和家政等职业中占据主导地位,薪酬相对较低并且升迁空间有限。

这种分工模式不仅使女性在求职就业中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也限制了男性在非传统领域的发展空间。

二、性别角色分工的原因2.1 社会观念与文化传统性别角色分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社会观念与文化传统。

长期以来,社会普遍认为男性适合从事高薪高地位职业,而女性则更适合从事家庭照顾和服务性工作。

这种观念的存在,导致了劳动力市场中的性别角色分工。

2.2 学科专业选择学科专业的选择也对性别角色分工产生影响。

男性更倾向于选择理工科或商科专业,而女性则更倾向于人文学科或社会科学专业。

这种专业选择的差异进一步强化了劳动力市场中的性别角色分工。

三、性别平等的重要性性别平等不仅是一种基本的人权价值观念,也是为了实现社会的长期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不平等的性别角色分工限制了个体的自主选择和发展,也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全面繁荣。

只有通过性别平等,才能实现公正和可持续的发展。

四、促进性别平等的措施4.1 改变社会观念与文化传统需要通过教育和宣传,改变社会对性别角色的刻板印象和偏见。

要鼓励男性在照顾家庭方面承担更多的责任,同时为女性提供更多进入高薪高地位职业的机会。

社会中的性别与劳动分工

社会中的性别与劳动分工

社会中的性别与劳动分工性别与劳动分工:探索社会中的性别平等性别和劳动分工一直以来都是社会学和女性研究领域的热门话题。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世界各地的女性一直在争取平等的权利和机会。

然而,性别不平等和性别角色刻板印象仍然存在,并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一方面,性别在劳动分工中起到重要作用。

在许多社会中,男性在工作市场上占据主导地位,而女性则更多地从事非正式和低收入工作。

这种性别劳动分工的现象是由多个因素影响的,包括文化、社会和经济因素。

首先,文化对性别的劳动角色分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许多社会对男性和女性分别赋予不同的责任和期望。

男性通常被期望在家庭以外的领域展现竞争力和领导才能,而女性在家庭和照顾他人方面被认为是专家。

这些角色期望会影响到女性在职场上的机会和福利。

其次,社会结构和经济因素也对性别的劳动分工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女性可能由于教育和经济机会的限制而处于劣势。

她们面临着缺乏资源和职业培训的挑战,这限制了她们在劳动市场上的竞争力。

在这样的情况下,女性可能被迫从事低技能和低收入的工作。

然而,虽然性别劳动分工存在一些问题,但也有一些趋势对于性别平等带来积极的影响。

首先,在许多发达国家,女性在职业和教育方面的取得进展为她们争取平等的机会提供了支持。

她们不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家庭照顾角色,而是有机会追求职业成功和个人独立。

另一方面,一些组织和倡导者也在推动性别平等的议题。

许多组织致力于提高女性在管理层和高级职位中的代表性,并消除工作场所中的性别歧视。

这些倡导者通过促进性别平等的政策和倡议来改善女性在工作环境中的机会和待遇。

要实现性别平等和改变性别劳动分工现象,需要采取多种措施。

首先,教育是关键。

通过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和资源,可以帮助女性发展她们的技能和才能,从而提高她们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

同时,也需要加强社会的意识和意识形态,以消除对性别角色的刻板印象和期望。

此外,政府和组织应制定和执行积极的政策和法规,以促进性别平等。

性别分工下的家务劳动及其对女性的影响

性别分工下的家务劳动及其对女性的影响

020当代思潮性别分工下的家务劳动及其对女性的影响张苗雨(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北京 100070)摘 要: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分析了女性遭受压迫的根本原因是私有制和资本主义制度的存在,同时,对性别分工进行了重要探讨,论述了女性扮演的社会及家庭角色,剖析了女性遭受压迫的因素,说明了女性处于被统治的地位,并点破资本逻辑下的性别分工是形成“男主外,女主内”家庭分工格局的主要原因。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女性自始至终地承担着家务劳动义务的同时,也承受着家务劳动本身的特殊属性为她们带来的压力和压迫。

关键词:家务劳动;性别分工作者简介:张苗雨(1994-)女,汉族,陕西西安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法学硕士在读,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西方各流派的女性主义者们都十分关注社会中的男女地位平等问题,如男女是否享有平等的政治权利、工薪待遇是否公平等等。

常被忽视的是,女性在家庭中所处的地位实则也是她们在社会环境中所处境地的真实写照。

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抨击了资本逻辑下的性别分工,运用剩余价值说和唯物史观学说来分析家务劳动及其价值,使得家庭中的女性逐渐被人们重视起来。

性别分工对家庭格局形成的影响历史角度。

反观历史过程的发展,两性地位的变化势必与其创造的生活资料价值多少有直接关系。

原始社会时期,生育为女性带来至高无上的地位,简单的采摘工作也无需依赖男性去完成,在这一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时期,女性被人十分地尊重。

但是,男子在体力上的优势很快便随着生产工具的出现及农耕文明和畜牧业的发展显现出来,打造工具、开荒种地、养殖大型牲畜等工作都需要依赖男子来完成,而女子除了生育之外便只能从事简单农耕、洗衣做饭等工作。

这样的家庭分工方式一直延续到近现代资本主义时期,男性依然是工厂和大工业生产中的主力军,也使得男子成为家庭生活资料的创造者,依靠自身的经济实力支配着家庭。

而原本为女性带来至高地位的生育功能,怀孕、分娩、养胎时期反倒加强了女性的生理弱势,使得女性被排斥在资本主义生产之外,由此,家庭中的女性陷入到更为糟糕的境地。

关于劳动性别分工的理论研究的开题报告

关于劳动性别分工的理论研究的开题报告

关于劳动性别分工的理论研究的开题报告
一、选题背景
劳动性别分工是指男女在生产和社会劳动中所担负的不同角色和分工。

一直以来,性
别分工一直是社会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劳动性别分工问题直接关系到社会发
展模式的选择与社会生产关系的建立。

多年以来,全球范围内都存在一种普遍的劳动
性别分工现象:男性从事体力活动,而女性则从事轻体力活动和家庭管理工作,这导
致了生产关系的严重失衡。

这种劳动性别分工的不合理性及其形成机制值得深入研究。

二、研究目的
本文旨在分析劳动性别分工的理论意义和作用,阐述劳动性别分工的形成机制及其对
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同时,尝试从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经济学等多个学科角
度对劳动性别分工的本质理解和研究实践展开探讨。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将采用文献研究法、观察法及专家访谈法等多种研究方法来完成。

通过收集相
关文献并全面阅读、深入分析,探索劳动性别分工产生的根源和形成机制,理论探讨
和实践经验相结合,从中提炼出劳动性别分工现象的一些共性规律。

因此,本研究将
充分调查实践,收集专家意见和社会现实,与学术理论相结合。

四、预期研究结果
本文通过对劳动性别分工相关理论的深入探讨,以及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等多学
科知识的综合应用,预期能够探讨出劳动性别分工的本质,找到这个问题造成的原因,并能够从现实出发,提出一些针对性很强的改革措施,进而达到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
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的目的。

劳动分工名词解释

劳动分工名词解释

劳动分工名词解释
劳动分工是一种组织生产的方法,其核心思想是将工作划分为多个独立的任务或环节,每个工人或团队专注于其中一部分。

这种分工的目的是提高生产效率和工作质量,通过让工人更加熟练和专注于某一部分工作,从而提高其技能和效率。

劳动分工能够使生产过程更加精细化、专业化,并促进技术和工具的进步,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同时,劳动分工也有助于减少工作重复和浪费,降低生产成本和资源消耗。

在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中,劳动分工也是重要的推动力量之一,其广泛应用对于提高整体生产力和竞争力都具有积极作用。

简述劳动分工的内容与原则

简述劳动分工的内容与原则

简述劳动分工的内容与原则
劳动分工是指将一个复杂的生产过程分割为若干个简单的分工环节,由不同的劳动者专门负责其中的一部分工作内容。

劳动分工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分工对象:劳动分工的对象可以是一个生产过程中的某个环节或工作岗位,也可以是一项特定的工作任务。

2. 分工内容:劳动分工的内容涉及到工作任务的具体要求。

这包括工作的技术要求、工作步骤和工作的标准等。

3. 分工方式:劳动分工的方式可以是按照工种、职位、技能等因素来划分,也可以是按照工作的不同性质和要求来划分。

劳动分工的原则主要有以下几个:
1. 经济效益原则:劳动分工应能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质量和产量。

2. 专业性原则:劳动分工应能使劳动者专门化,专注于某一工作或者某一领域,以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

3. 合理性原则:劳动分工应具有合理性,即将工作按照不同的特点和要求进行分工,使分工后的工作任务合理组织,协调顺畅。

4. 配合性原则:劳动分工应能使不同岗位的工作人员相互配合,
形成紧密的协作关系,以提高整体工作效率。

5. 可持续性原则:劳动分工应能适应生产技术的改变和市场需求的变化,具有灵活性和可持续性。

劳动分工的内容和原则在现代工业生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能够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实现经济的发展和改善劳动者的生活条件。

劳动中的性别平等原则落实指南

劳动中的性别平等原则落实指南

劳动中的性别平等原则落实指南性别平等原则是一项重要的社会价值观,也是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之一。

在劳动领域,性别平等原则的有效落实将为建设公平、和谐的劳动环境起到关键作用。

本文将提供一份劳动中性别平等原则的指南,以帮助各方实现性别平等的目标。

一、背景介绍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性别平等在劳动领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然而,问题依然存在,例如薪资差距、职业晋升机会不均等。

因此,为了加快性别平等原则在劳动中的实施,以下指南提供了一些建议和实践经验。

二、法律框架1. 国家法律:确保性别平等原则得到法律保障,并规定违反原则的行为将受到法律制裁。

2. 公司政策:雇主应建立明确的性别平等政策,并要求员工全面遵守。

三、招聘和录用1. 广告宣传:招聘广告中避免使用与性别相关的词汇或形象,以确保招聘过程中不存在性别偏见。

2. 面试程序:采取无歧视性别的面试程序,以公平评估应聘者的能力和胜任度。

3. 薪酬设置:避免基于性别差异设置不公平的薪资标准,应根据岗位要求和员工能力来制定薪资体系。

四、职业培训和晋升1. 提供平等的培训机会:为员工提供平等的培训机会,不论性别,确保员工能够获得相关技能和知识。

2. 公平晋升机制:建立公平的晋升机制,基于个人的工作能力和职业表现,而非性别偏见。

五、工作环境和福利1. 消除性别歧视:在工作环境中,雇主应消除一切形式的性别歧视,包括言语和行为上的歧视。

2. 调整工作时间:提供灵活的工作时间安排,以满足员工在家庭和职业之间的平衡需求。

3. 保护隐私权:保护员工的个人隐私,无论是性别、婚姻状况还是家庭情况。

六、鼓励女性参与1. 女性领导力发展:积极鼓励和培养女性担任领导职位,并提供相应的培训和发展机会。

2. 冲击职业瓶颈:解决妇女职业发展过程中的瓶颈问题,为她们提供机会以展现潜力和能力。

七、监督和评估1. 监督机制:建立专门的监督机构,对性别平等原则的实施进行监测评估。

2. 反馈机制:为员工提供反馈和建议的机制,让他们能够积极参与提出问题和改进建议。

性别分工与男女平等

性别分工与男女平等
研究劳动的性别分工有什么特别意义?
劳动分工和权力分配是两种重要的社会分化形 式。
—— 彼得.布劳《不平等与异质性》
性别分工是等级制的;妇女地位的社会根源在
于按性别进行的劳动分工。“家长制所依赖
的物质基础主要在于男人对妇女劳动力的控
制。”
—— 海迪.哈特曼
劳动分工是一个比阶级对社会性别更敏感的 范畴。阶级分析的目标在于把生产系统作为 一个整体来考察,聚焦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 而劳动分工关注社会中从事生产的个人;劳 动分工可以更好地解释为什么通常是女人执 行命令、做乏味的工作、轮班不如意、得到

马克思恩格斯对一夫一妻制家庭持批判态度 (是私有制再生产的单位,不是爱情和责任的 结果,而是权利和经济需要的产物,“这种权 衡利害的婚姻”“往往变成最粗糙的卖淫—— 有时是双方的,而以妻子为最通常。”) 马克思主义认为:妇女受压迫的原因,在于她 们被排除在公共劳动之外。因此,妇女解放的 第一个前提就是全部妇女进入公共产业,第二 个前提是家务劳动和儿童养育的社会化。
人类还没有造出一个社会结构不是把男女的
性别作为社会分工的基础。
(费孝通《生育制度》)
性别分工即指男女依据性别特征不同
而在某些活动上的专门化,或操作不同
的职能。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最初的分工是
男女之间为了生育子女而发生的分工,
基于性别的劳动分工,起码和人类社会
劳动分工的历史一样古老。
在所有社会中性别分工的一般规则
490万妇女参加到“全民办工业”运动 中去; 解决妇女社会角色与家庭角色冲突的政 策选择:部分消解家庭功能(大办食堂、 托儿所),改变劳动的家庭所有;

在意识形态领域:褒扬公共事务,贬 抑私人领域的劳动,把妇女“不再围 着锅台转”、“摆脱家务劳动”作为 解放妇女的标志; 其理论依据:

性别角色与家庭劳动分工

性别角色与家庭劳动分工

性别角色与家庭劳动分工家庭劳动分工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在传统社会中,性别角色在家庭劳动分工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观念的更新,人们对性别角色和家庭劳动分工的认知也在逐渐改变。

过去,男人往往是家庭经济的支柱,负责外出工作赚取收入,而女人则承担起家务和照顾子女的责任。

这种分工看似公平,但却存在着很多问题。

首先,男人在家庭劳动中的角色主要集中在经济赚取上,而忽略了其他家务和子女教育的重要性,使得女人承担了太多的家庭负担。

其次,这种分工方式对女性的个人发展产生了限制,无法充分发挥她们的才能和潜力。

最后,这种固定的性别角色和劳动分工对于男性来说也是一种压力,他们被期望成为强者、负责人,而无法表达自己的脆弱和需要。

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妇女地位的提高,家庭劳动分工开始发生改变。

越来越多的女性追求事业和自我实现,不再满足于仅仅是家庭的角色。

男性也开始反思自己的角色定位,他们渴望更多的参与家庭事务,与伴侣共同承担家庭责任。

这种转变带来了一系列的积极影响。

首先,男性更多地参与家庭劳动,减轻了女性的负担,增强了家庭的团结和共同体意识。

其次,在家庭劳动中男性的参与,也让他们更加了解家庭的重要性和家庭成员的需要,促进了亲子关系的建立和培养。

最后,这种新的家庭劳动分工方式也为男女双方提供了更多的学习和成长的机会,有助于提高他们的社交能力和智力水平。

然而,家庭劳动分工的改变也面临一些挑战和困惑。

首先,不同文化背景和习俗对于家庭劳动分工的看法存在差异。

世界各地,不同地区的家庭劳动分工方式各异,要实现全面的变革需要充分考虑各方的文化和价值观。

其次,经济因素也会影响家庭劳动分工的变化。

在某些情况下,家庭经济的压力可能导致男性承担更多的外部工作,而女性则更多地从事家庭劳动。

最后,性别角色与家庭劳动分工之间的关系还需要更深入的研究和理解。

社会科学家们需要更多的探索家庭劳动分工的动态因素,以及性别角色如何影响家庭劳动分工的变革和演进。

什么是劳动分工

什么是劳动分工

什么是劳动分工
什么是劳动分工
劳动分工本身是组织生产的一种方法,其是使每一个工作者可以从事生产过程中的某一个环节里的操作。

通过这种优化资源组合和配置,可以提升效率,并且可以培养熟练工种,如果是对于高精尖机械操作,还可以提升员工的专业化素质。

如果要是明确的探讨企业劳动分工的优点,主要分为两点,其一是能够进行专业化分工,进而提升劳动熟练程度,可以节约劳动成本,进而增加效益。

其二是能够提高监督效果,以及降低监督成本,企业的监督是企业发展的重要保障,从中看出企业劳动分工的作用。

其实企业劳动分工的特点以及方式,决定着企业的效率和效果。

如果能够展现出其中规律性特点,进而就会展现出其预期的效果。

所以我们可以换一个角度分析,它是人力资源管理学中的特色,是一种指导思想,可以应用于实践的指导方式。

[什么是劳动分工]。

性别角色与劳动力分工研究

性别角色与劳动力分工研究

性别角色与劳动力分工研究近年来,性别角色与劳动力分工的研究逐渐引起了学术界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在一个社会中,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都扮演着特定的社会角色和承担着不同的劳动力分工。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观念的演变,性别角色和劳动力分工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

首先,性别角色是社会对男性和女性所规定的行为和期望。

过去,男性通常被赋予了更多的机会和权力,他们被期望在家庭和社会中发挥主导的作用。

女性被传统上赋予了照顾家庭、照顾子女和从事家务活动等角色。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性别平等理念的普及,这些性别角色开始发生变化。

现代社会中,性别角色不再限制于传统的家务活动和照顾职责。

越来越多的女性投身于职场,并在职业上追求自己的目标和梦想。

许多国家的女性在政治、商业和科技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证明了性别不应该成为限制个人发展的障碍。

在一些家庭中,男性也承担起照顾家庭和子女的责任,形成了家庭劳动力平衡的新模式。

然而,仍然存在着性别角色和劳动力分工的不平等现象。

在某些职业领域,女性仍然面临着性别歧视和职场歧视。

事实上,占据高层管理职位的女性比例仍然相对较低,这表明性别角色对女性在职场中的发展仍然存在一定的限制。

另外,家庭内部仍然存在着许多固有的性别角色和劳动力分工。

女性通常被期望照顾家庭和孩子,而男性则被期望为家庭提供经济支持。

这些传统观念虽然在逐渐改变,但仍然对个体和家庭产生着影响。

如何促进性别角色和劳动力分工的平等与多样化呢?首先,教育起着重要的作用。

教育应该注重打破性别定型和刻板印象,鼓励男女学生追求自己的兴趣和梦想。

男女学生应该有平等的机会接受教育,并在学校中培养出平等和多元的价值观。

同时,社会也应该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支持,以鼓励女性在职场中取得更大的成就,消除性别不平等的现象。

其次,家庭也应该扮演积极的角色。

父母应该鼓励子女追求自己的兴趣和发展,避免将性别角色的限制强加给他们。

男性也需要承担起家庭内部的责任,与女性共同分担家务和照顾子女的工作。

劳动性别分工 空间

劳动性别分工 空间

LOGO
劳动的性别分工----家庭
B类型:男主内,女主外
美国《财富》杂志报道说,被列为商界最有权势的50名女 强人中,1/3以上都有不外出工作的丈夫。
相当数量的瑞典家庭,女人管“外交”、男人管“内政”

一项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四地开展的调查显示, 28岁到32岁的男性白领中,分别有22%、73%、34%、 32%的人愿意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当“全职先生”。
LOGO
劳动的性别分工---职场
两性的经济地位拉大
问题的结果:
1、女性较多地集中在收入偏低的行业。 2、相同行业中女性的职务级别有比男性偏低。
3、在女性比例较高的各级负责人和专业技术人员中,女性收入是同类 职务级别男性的57.9%和68.3%。
LOGO
劳动的性别分工---农村
农业女性化
20世纪80年代以来,工业化的发展与农业劳动力过剩结合出现 了“农民工”这一特殊群体,而这一群体中大部分是男性,他们 的妻子也就作为了“留守户”在家从事农业生产,即出现了农 业女性化。
LOGO
劳动的性别分工---城市
职业女性角色压力
哺育婴幼儿 接送孩子 辅导学习 买菜购物,做饭 洗衣服 清扫房间
照顾病人……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LOGO
劳动的性别分工---城市
职业女性角色压力的影响:
感谢您的关注
什 么主 外?
LOGO
劳动的性别分工----家庭
B类型:男主内,女主外
LOGO
劳动的性别分工----家庭
C 类型:比翼双飞
家庭的特点:青年知识分子家庭
年龄在40岁以下
夫妻双方都是大专以上学历
生活在城市,具有较高的文化知识、职业声望和经济收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章劳动的性别分工第三编分析劳动分工、经济发展、国家和性别之间的相互作用。

包括劳动性别分工两性职业发展社会经济发展与性别等内容第一节劳动和劳动的性别分工日常生活的经验:一对已婚、有一个4岁孩子的夫妻的日常生活,问题是:1.人类生活被划分为工作和休闲,但是这两者是可分的吗?2.以什么样的方法认识家务劳动的意义和两性职业发展的关系?一.劳动分工劳动是一切围绕着有关食品、衣服、住所等各种日常生活必需品的生产。

它贯穿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从马克思两种生产的理论看,生产可分为两种,一是物质产品的生产,二是人及人自身的生产,即人的再生产。

人的劳动与动物行动之间的差别在于:第一,人类劳动使用劳动技术,人类已经发展出更大规模的处理物质的办法,同时,这些方法越来越多样化、复杂化、技术化和理性化。

第二,人类的劳动具有劳动分工,人类发展出对人和群体就特别任务进行分配工作的方法,分工与合作提高了人类劳动的效率。

第三,人类劳动具有价值,人类对于劳动以及如何组织劳动的方法有着基本的“好与坏、善与恶”的判断。

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强调劳动分工的重要性,认为是劳动分工带来社会财富。

1.劳动是生产的第一要素。

2.劳动分工提高工作效率。

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劳动分工的发展。

3、一方面,劳动分工促成了复杂的经济结构的产生;另一方面,劳动分工把全社会整合起来,限制了利已之心。

社会学家涂尔干(Emile Durkheim)认为,社会得以凝聚和整合的本质是劳动分工,它使人们专业化增加,同时又加强了相互依赖。

劳动分工达到的整合源于个人自主地位和社会在权利方面具有共享价值。

二、劳动性别分工依照性别分配劳动是人类最早的劳动分工方式,它是人类寻找到的最有效的组织社会生活的方法。

劳动性别分工以自然秩序的形式表现出来,即女性负责与人的再生产有关的劳动,如生育、抚育和家务劳动;男性负责与生产有关的劳动,如养殖、农耕等。

等级化劳动性别分工的建构1、建构了劳动性别分工的信仰。

所谓的意识形态是一种信仰,相信公私分化的性别分工是合理和合法的。

事实上,女性并非永远是在家庭中的,男也并非没有家庭领域的活动。

女性的社会角色被有意识地、历史性地“划归为”家庭领域,这样妇女即使能够进入公共领域也只能居于次要地位。

2、建构了性别角色意识;3、建构了将女性劳动视为情感劳动的信仰。

三、等级化劳动性别分工的社会后果(一)掩盖了两性合作劳动的历史(前工业革命时期、已婚女性、“大女”)两性合作劳动的历史延续至今。

根据一份联合国1980年的报告:“女性占世界人口的一半,完成了总劳动工时的近2/3,得到的收入是世界总收入的1/10,拥有的财产少于世界财产的1/100。

”(二)被严重低估了的家务劳动的价值有一项研究推测,与男性相比,英国女性因为在家育儿的持续责任而损失了其一生可能收入的一半左右。

时至今日,我们根本无法统计出女性家务劳动到底创造了多大的价值。

据估计,家务劳动占工业化国家所创造财富的25%-40%(二)严重被低估的家务劳动国民生产总值代表着一国国民在一定时期内进行生产活动创造的价值总和。

在减去折旧与间接税之后则得到国民收入(national income),再将国民所得除以“国民”数目,就得到了人均国民所得。

没有一个国家在计算国民收入时把家务劳动计入其中的。

经济学家认为,家务劳动没有通过市场交易,不能算作是商品生产活动。

当家务劳动混淆为家庭私人事务时,妇女不仅成为“间接的国民”,社会还占有了她们的劳动。

(一)严重被低估的家务劳动目前有两种方法估算家务劳动。

一是机会成本法。

以同样时间内外出工作可能在劳动力市场上得到的工资回报估计家务劳动的价值。

二是家庭食品法。

以家庭不开伙做饭而是吃饭馆和方便食品的方法解决平时的一日三餐,消费成本等于家务劳动的价值。

如果用上述方法来分析国民收入的话,国民收入水平会大大增加。

(二)严重被低估的家务劳动有研究认为,近20年来各国民收入的增加主要是来自服务业的发展,而服务业的增长只是把原来无偿的家务劳动市场化而已,或者说,这些增长正是妇女家务劳动的贡献。

那么,现有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是否是真正的增长?(三)农业女性化当男性越来越多地进入到工作场所的时候,世界主要农业国家都出现了农业劳动女性化的特点,女性农业生产劳动的社会贡献被严重忽视。

从世界范围内看,精耕细作的农业耕种方法一直延续到今天,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越来越具有女性化的特点。

农村妇女往往很贫穷,绝大多数从事养家糊口的粮食生产,而不是卖粮获利。

她们掌握的生产资料有限。

与男性相比,她们得不到平等的机会参加培训和信息项目以及相关技术。

由于法律和社会因素,她们通常不占有土地。

四、等级化劳动性别分工的动力机制(一)家庭领域和公共空间的分化人类学研究表明,当家庭活动与公共和社会活动重合时,妇女的地位相对提高,甚至超过男性。

当家庭的和公共空间的活动彼此分开时,天平的两头表现为:一头是家庭,一头是公共,两性活动的固定化模式就开始出现了。

在家庭和公共空间的划分过程中,财产关系成为决定劳动性别分工和性别秩序的基本决定因素。

家庭领域和公共领域越是分离,劳动和财产就越是分属于不同的类别——为生存而进行的生产和为交换而进行的生产;即人的生产、再生产和物质产品的生产。

妇女成为了男人的财产其劳动附属于生育、儿童的社会化和对成年人的抚养。

资本主义社会,公私领域划分的功能是划分了两性劳动价值,公共领域的劳动价值远高于家庭领域劳动的价值,这样一种状况被经济制度和法律制度所认可和巩固。

妇女的低收入使她们必须依赖于男人来补贴收入。

资本主义的意识形式和社会关系决定了妇女在家庭内部和外部的生活。

(二)私有制模式恩格斯看到这样一种变化:人类社会从亲属社会到文明制度的迈进伴随着父权制的过渡,是私有财产和阶级不平等导致了妇女的从属地位。

1、私有制产生之前,男性的生产劳动和女性的家务劳动具有相同的社会意义和价值。

2、随着私有制的产生,家庭发生了革命。

谋取生活资料总是男子的事情,谋生所得的全部剩余都归了男子;妇女参加它的消费,但在财产中没有她们的分儿……家庭内的分工决定了男女之间的财产分配;劳动分工仍然如以前一样, 但妇女的家务劳动成为无足轻重的附属品。

3、妇女的解放,妇女同男子的平等,现在和将来都是不可能的。

只有在妇女可以大量地、社会规模地参加生产,而家务劳动只占她们极少的工夫的时候,才有可能。

” “妇女解放的第一个先决条件就是一切女性重新回到公共的劳动中去;而要达到这一点,又要求个体家庭不再成为社会的经济单位”。

(三)二元制理论妇女受压迫源于两方面,一方面资本主义制度或是私有制;另一方面是父权制。

它们既是具体的关系制度又是意识形态和心理结构。

有两大派理论,一是二元理论;二是一元理论。

1、二元理论哈特曼认为,按性别分工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机制,它维护男人对妇女的优势,资本主义利用父权制从四个方面使妇女处于从属地位。

1、资本主义的劳动力市场。

按照经济学的解释,资本主义制度建立起自由劳动力市场这一新的制度形式之上,在劳动力市场上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妇女具有同男性一样的劳动力市场地位。

但事实并非如此,父权制使妇女在劳动力市场中处于劣势地位,劳动过程存在明显的性别分化。

2、劳动报酬制度。

妇女在劳动力市场的劣势地位表现为低工资,低工资使妇女依赖男人。

低薪迫使妇女结婚,女人通过婚姻买到自己无力买到的东西和生活方式。

3、商品交换。

为了生存,已婚妇女要为丈夫料理家务。

妇女在劳动力市场的劣势地位加剧了她们在家庭中的从属地位,男人从工资和家庭分工中得到好处。

4、资本主义和父权制的结合不断产生妇女的从属地位。

妇女的家务劳动在资本主义制度中的合法化使妇女只能从事半日工作或不工作,这加剧了妇女在劳动力市场中的不利于地位,由此等级制家庭分工被劳动力市场永久化。

这一过程是资本主义和父权制两种制度长期互相影响的结果,它使妇女的从属地位成为恶性循环。

2、一元理论资本主义就是父权制。

资本主义制度是导致妇女边缘化的重要原因,资本主义压迫妇女是它的一个基本属性。

妇女起了马克思描述的劳动力后备军的阶级作用。

资本主义并不是利用了父权制来产生等级关系,而是从一开始它就是建立在规定男人主要、女人次要的性别等级之上。

对此功能主义的观点认为,资本主义制度存在内在的要求要确立某种标准,以便区分主要工人和次要工人,那么性别成为划分劳动主次性的最自然标准。

资本主义也同样利用了种族标准。

第二节中国的劳动性别分工一、认识中国劳动性别分工的前提中国与西方不同。

这种不同建立在两个主要社会事实基础之上。

第一,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实践使中国人相信女性的理想角色可以是母亲和妻子,也可以是其职业角色。

新中国建立之后,政府实施了一整套“低工资、高就业”的劳动政策。

共同参加社会和家务劳动成为家庭的生存策略。

研究表明, 经济性动机是妇女就业的主要动机, 在就业妇女中持“为了维持家庭和自己的生活”和“为了赚更多的钱”的人占了99.4%, 这是一种为了生存的就业。

第二,中国社会组织的核心单位是家庭,而不是个人。

家庭是组织生产的基本单位,家庭内部更讲等级和秩序,而不是民主和公平,家庭稳定远胜于个人幸福。

夫妻间的关系更强调义务与和谐,而不是权利和平等。

在以伦理关系为基础的中国社会生活中,家庭依然是社会最基本的细胞。

二.两性共同参加劳动1949年,中国女性从业人员占职工队伍的比例为7.5%。

1978年全国全民、集体所有制企业事业中的女职占职工总数32.7%。

1979年后,虽然经历了社会转型,女性高水平就业已成为不可逆转的态势。

1997年,女性从业人员约3.3亿人,占从业人员总数的47%,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11%。

1990年的统计数据表明,从世界范围内看,中国15岁以上的劳动人口中女性就业率为70%三、双重角色与双重压力双重角色是指中国劳动力既承担有酬劳动中的职业角色,又承担家务劳动中的角色。

现代中国社会,无论男女皆承担着双重角色,也就具有了双重压力。

对女性来说,她们家务劳动的负担较重;对男性来说,他们职业角色的负担较重。

2000年中国妇女社会地位抽样调查表明,与1990年相比,城乡男女两性每天用于家务劳动的时间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但由女性为主承担家务劳动的格局仍未改变。

有85%以上的家庭做饭、洗碗、洗衣、打扫卫生等日常家务劳动主要由妻子承担。

女性平均每天用于家务劳动的时间达4.01小时,比男性多2.7小时。

三、变化着的劳动性别分工传统观念的变化与延续有53.9%的男性和50.4%的女性同意或非常同意“男人以社会为主,女人以家庭为主“的说法。

进一步分化四、农业劳动力的性别分化非农就业深圳1996年总人口345万,其中户籍人口88万,外来的129万是农村人口,其中女性83.6万,占64.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